《人类的“老师”》同步练习优秀16篇

科学家从蜻蜓得到的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这就是(仿生学)。

我读《人类的“老师”》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鲸”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的意思(重点理解惨祸、“流线体”“薄壳结构”)。

能力目标

学习概括段落的意思,能准确概括课文三、四、五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按要求搜集并整合资料。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掌握边读边思考的方法,概括三、四、五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学会用读来理解文章思想脊髓,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后弄懂三个主要的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学会把搜集的资料按要求整合。

设计理念: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

设计思路:

1、创设情境,诱发探索自然的欲望。

2、扎实训练,培养亲近自然的情感。

3、重点引悟,研讨探索自然的秘诀。

4、课外延伸,激发探索科学的奥妙。

5、奇思妙想,激励探索创造的志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诱发探索自然的欲望。

1、由课题导入,紧抓题目中的“老师”一词,让学生说说:什么样的人才可以当我们的老师?

2、让学生意识到本课所说的老师并不是平常的老师,而是自然界的种种生物。它们为什么是人类的老师呢?那就请大家带着好奇心去读一读课文吧。

(二)、扎实训练,培养亲近自然的情感。

1、 请同学们放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 分小组朗读课文并在小组内评议、正音,不熟的地方再多读几遍。

3、展示朗读。(指名分节朗读)

4,课文读到这里,大家一定知道人类的老师是谁了吧?谁愿意来告诉大家?(指名回答)自然界种种生物(板书)

5、你是从文中的哪句话了解的?

6、齐读最后一句。

(三)重点引悟,研讨探索自然的秘诀。

为什么说自然界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边想,细细地体会,可以把关键的词句圈圈划划,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还可以做上记号,最后概括每小节的主要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体会理解。

2.学生交流讨论 。

读懂并讲述清楚人类在飞行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三个方面向生物是如何学习的?

(1) 科学家从鱼儿在水中自由升降的现象得到启示,发明了潜水艇。

(2) 科学家研究鸟儿飞行的原理,发明了飞机。

(3) 工程师模仿鲸的形体,改进了船体的设计,提高了轮船航行的速度。

(4) 建筑师根据“薄壳结构”的特点,设计出既轻便又省料的建筑物。

(5) 人们模仿袋鼠造出了会跳跃的越野汽车。

(6) 人们模仿贝壳制成了外壳坚固的坦克。

3、解决学生疑难问题。

惨祸:惨重的灾祸。

流线体:流线是前圆后尖,表面光滑,略象水滴的形状。具有这种形状的物体在流体中运动时所受到的阻力最小,所以汽车、火车、飞机机身、潜水艇等外形常做成流线型。

……(薄壳结构暂时不讲)

4、重点学习第三自然段。

(1)人类为什么要想发明飞机?人类是怎样发明飞机的?

(2)出示:人类自古就想像鸟儿一样飞上蓝天。科学家认真研究了鸟类飞行的原理,终于在1903年发明了飞机。

(3)指读句子。

(4)是啊,人类有了梦想,就积极地向自然学习,寻求解决的方法,最后终于发明了飞机。为科技进步作出的贡献。可见鸟儿就是人类的——(读题)

(5)30年以后,人类在飞机上遇到了什么难题,又是怎么向动物学习寻求解决的方法的呢?(学生回答,指名读句)

(6)投影蜻蜓的图片:教师解释,原来,每只蜻蜓的翅膀末端,都有一块比周围略重一些的厚斑点,这就是防止翅膀颤抖的关键所在。所以,人类从蜻蜓身上找到了防止机翼因剧烈抖动而破碎的方法,避免了机毁人亡的惨祸,可见蜻蜓是(指课题)——人类的“老师”。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说:要是早知道这一点,科学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呀!

(7)投影句子:要是早知道这一点,科学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呀!

(8)指导朗读,读出惋惜、感叹的语气。

(9)现在,飞机设计师吸取了这一教训,又注意研究了苍蝇、蚊子、蜜蜂等的飞行特点,又为科技进步作出了哪些贡献呢?(学生回答,指名读句)所以说苍蝇、蚊子等昆虫是人类的——‘老师’。

(10)小结:课文第三段从人类遇到了难题,到向鸟儿、蜻蜓等昆虫学习,最后找到解决的方法,写得非常具体生动。这样的写作方法就是——(板书:具体介绍)

(11)现在,让我们来仔细体会这样描写的好处吧!一起读。

5、研读第五自然段。

(1)做一个实验:请学生代表上台捏鸡蛋。(三个人)

(2)为什么小小的鸡蛋这么难捏碎呢?投影出示句子:薄薄的鸡蛋壳之所以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是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

(3)这是一句因果倒装句,你们能用“因为…所以…”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原来这就是鸡蛋壳所拥有的薄壳结构的特点啊。(出示词语:薄壳结构 读好!)

(4)从这种“薄壳结构”特点中,建筑师受到了什么启发?(指名读)

(5)投影图片:看,这就是人民大会堂,正因为采用了这种“薄壳结构”,这些建筑风格是既坚固又美观,还大大节约了建筑材料。其它采用“薄壳结构”的建筑还有许多:白宫、克里姆林宫:、圣路易斯拱门:、太空针塔,就连我们学校的接替教室也是采用这种“薄壳结构”建造的,其实这样的建筑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很多,同学们课后不妨去调查一下。

(6)下面我们拿好书一起把第五自然段来读一读,记住人类从蛋壳中获得的启发,进行建筑设计的例子。(板书:建筑设计)

(四)课外延伸,激发探索科学的奥妙。

1、按要求(人来从 中得到启示,发明了 。)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仿生学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2、大家搜集到的资料很丰富,看来人类以生物为师的事例还真不少。正是由于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了启发,所以才有了很多发明创造,他

(五)奇思妙想,激励探索创造的志向。

1、 平时你一定观察过许多动物,从它们身上有没有受到些启发?请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好吗?

2、 看来,大家一定有许多奇思妙想,能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吗?

3、亲爱的同学们,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以自然界的生物为师,在走进自然的同时,一定会获得更多的启示,产生更多的发明创造!

我读《人类的“老师”》 2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关于仿生学的课文,重点介绍了人类在飞行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等方面向动物学习的几个例子,具体说明了人类以生物为师,向自然学习的收获。课文有7个自然段。3、4、5自然段列举了三个例子,内容很具体,层次也很清楚,引人入胜。从中可以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渎课文,弄懂三个主要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弄懂三个主要的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说话:大家一定知道许多有关“珍惜时间、勤奋学习、立远大志向”的格言,谁愿意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揭题激趣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读题。

2、激趣

读了课题,你想了解什么?

(人类的老师是谁?它们为什么是人类的老师?)

过渡:那就请大家带着好奇心去读一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放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分小组朗读课文在小组内评议,正音,不熟的地方再多读几遍。

3,同学们刚才读得真热闹,谁愿意来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指名分节朗读)

4,课文读到这里,大家一定知道人类的老师是谁了吧?谁愿意来告诉大家?(指名回答)

自然界种种生物(板书)

齐读最后一句(你是从文中的哪句话了解的?)

三、精读课文

师:为什么说自然界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边读边想,细细地体会,可以把关键的词句圈圈划划,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还可做上记号。

1、学生自读课文,体会理解。

师:怎样?有收获吗?可能也有疑问吧!请同学们把你的收获在小组里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当然,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来,在小组里提出来,讨论讨论,行吗?

好,畅所欲言吧!

2、学生交流讨论

师:刚才同学们交流讨论的十分热烈,十分投入。那么,自然界的种种生物为什么

是人类的好老师呢?请联系课文把你读懂的体会到的说出来,让大家听听。

3、集体交流

读懂并讲述清楚人类在飞行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三个方面向生物是如何学习的?

(1)科学家从鱼儿在水中自由升降的现象得到启示,发明了潜水艇。

(2)科学家研究鸟儿飞行的原理,发明了飞机。

从蜻蜓那找到防止机毁人亡事故的方法。

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动物的飞行特点,造出了许多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新式飞机。

(3)工程师模仿鲸的形体,改进了船体的设计,大大提高了轮船航行的速度。

(4)建筑师根据“薄壳结构”的特点,设计出许多既轻便又省料的建筑物。

(5)人们模仿袋鼠造出了会跳跃的越野汽车。

(6)人们模仿贝壳制成了外壳坚固的坦克。

4,拓展延伸

(1)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只有这些吗?你是从文中哪看出来的?“……”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2)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你还知道有哪些?

5理解最后一句话

(1)齐读最后一句(文中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的确是人类的好老师。)

(2)学到这,你对这句话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能用自己的话说吗?

(3)齐声朗读,再来赞一赞这人类的老师

6小结

大自然是多么奇妙啊!经过对许多动物的研究,人类获得了不少启发,但这还远远不够,更多的奥妙还有待我们去发现。

四、奇思妙想

1平时你一定观察过许多动物,从它们身上有没有受到些启发?请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好吗?

2看来,大家一定有许多奇思妙想,能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吗?

五、课外迁移

作业超市

1、课外自己寻找并阅读介绍人类向生物学习的儿童科普读物。

2、观察大自然中某些生物的特征,写观察日记,有兴趣的可做实验。

板书

7人类的老师

自然界种种生物

我读《人类的“老师”》 3

一、 看拼音,写词语。

pò  s uì    jiào  xùn    xīn  shì    tǎn kè

(      )   (       )    (      )   (      )

jī huǐ rén wáng   qīng ér yì jǚ    jūn yún

(            )    (           )   (       )

二、 给多音字组词。

薄  báo(      )         便  biàn(     )

bó (      )             pián(     )

壳  qiào(     )         散  sàn(      )

ké  (     )             sǎn(      )

三、 填上合适的量词。

一(    )飞机      一(   )蜻蜓    一(    )鲸鱼

一(  )鸡蛋      一(   )坦克    一(    )潜水艇

四、 连线。

1.改进      错误              2. 条件      优良

改善      设计                 成绩      优异

改正      想法                 风景      优美

改变      生活                 性能      优越

五、 填空。

1.科学家从                        的现象得到启示,发明了                            。

2.飞机设计师注意研究          、           、       等的飞行特点,造出了                  。

3.人类模仿袋鼠造出了                  ,模仿贝壳制成了                       。

4,工程师模仿               ,改进了                 ,大大提高了                  。

5.建造师根据“                 ”的特点,设计出                        ,例如             、                  。

6.像这样,人类模仿                的某些特点,用来改进技术或创造新型工具的方法,被称为“仿生学”。

7.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有许多,如:         、

、           、           。

六、知识扩展。

人类模仿               ,发明了             。

人类模仿               ,发明了             。

人类模仿               ,发明了             。

人类模仿               ,发明了            。

《人类的老师》教案 4

这是一篇有关仿生学的课文,重点介绍了人类在飞行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等方面想动物学习的几个例子,具体说明了人类以生物为师,向自然学习的收获。文章知识性和趣味性都很强,结构简明,通俗易懂,便于学生自读自悟。因而,在教学中,打破以往的教学常规,还自主学习于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探讨与研究之中,亲身体验到了自主学习的快感和学习语文的乐趣,激发了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强烈愿望。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时我遵循了这一原则。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预习的能力,所以,自主预习时,我让学生多渠道搜集相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以便小组交流。精读课文时,主要抓住重点段,即三、四、五自然段,反复研读,挖掘文本内涵。因为这三个自然段结构相似,因此,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给学生一个自由选择的'空间,重点学习自已最感兴趣的部分,进行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筛选有价值的问题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探讨。如:“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给我们什么启发?除了文中列举的那些事例外,人类还向哪些生物学习过?等等。

通过小组的交流,展示学习成果,体现了学习过程的合作。合作的过程,是师生、生生思维碰撞的过程,是相互学习的、接纳的过程,也是分享学习成果的过程。在合作探究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敢于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求知的欲望特别地强烈,课堂气氛空前高涨。

《人类的“老师”》同步练习 5

Ⅰ、【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渎课文,弄懂三个主要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Ⅱ、【教学重点】

弄懂三个主要的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Ⅲ、【教学过程】

说话:大家一定知道许多有关“珍惜时间、勤奋学习、立远大志向”的格言,谁愿意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揭题激趣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读题。

2、激趣 读了课题,你想了解什么?(人类的老师是谁?它们为什么是人类的老师?) 过渡:那就请大家带着好奇心去读一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放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分小组朗读课文在小组内评议,正音,不熟的地方再多读几遍。

3、同学们刚才读得真热闹,谁愿意来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指名分节朗读)

4、课文读到这里,大家一定知道人类的老师是谁了吧?谁愿意来告诉大家?(指名回答) 自然界种种生物(板书) 齐读最后一句(你是从文中的哪句话了解的?)

三、精读课文

师:为什么说自然界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边读边想,细细地体会,可以把关键的词句圈圈划划,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还可做上记号。

1、学生自读课文,体会理解。 师:怎样?有收获吗?可能也有疑问吧!请同学们把你的收获在小组里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当然,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来,在小组里提出来,讨论讨论,行吗? 好,畅所欲言吧!

2、学生交流讨论 师:刚才同学们交流讨论的十分热烈,十分投入。那么,自然界的种种生物为什么 是人类的好老师呢?请联系课文把你读懂的体会到的说出来,让大家听听。

3、集体交流 读懂并讲述清楚人类在飞行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三个方面向生物是如何学习的?

(1)科学家从鱼儿在水中自由升降的现象得到启示,发明了潜水艇。

(2)科学家研究鸟儿飞行的原理,发明了飞机。 从蜻蜓那找到防止机毁人亡事故的方法。 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动物的飞行特点,造出了许多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新式飞机。

(3)工程师模仿鲸的形体,改进了船体的设计,大大提高了轮船航行的速度。

(4)建筑师根据“薄壳结构”的特点,设计出许多既轻便又省料的建筑物。

(5)人们模仿袋鼠造出了会跳跃的越野汽车。

(6)人们模仿贝壳制成了外壳坚固的坦克。

4、拓展延伸

(1)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只有这些吗?你是从文中哪看出来的?“......”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2)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你还知道有哪些?

5、理解最后一句话

(1)齐读最后一句(文中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的确是人类的好老师。)

(2)学到这,你对这句话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能用自己的话说吗?

(3)齐声朗读,再来赞一赞这人类的老师

6、小结 大自然是多么奇妙啊!经过对许多动物的研究,人类获得了不少启发,但这还远远不够,更多的奥妙还有待我们去发现。

四、奇思妙想

1、平时你一定观察过许多动物,从它们身上有没有受到些启发?请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好吗?

2、看来,大家一定有许多奇思妙想,能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吗?

五、课外迁移 作业超市

1、课外自己寻找并阅读介绍人类向生物学习的儿童科普读物。

2、观察大自然中某些生物的特征,写观察日记,有兴趣的可做实验。

我读《人类的“老师”》 6

一、理清层次,语言训练。

课文《人类的“老师”》是一篇论说文,开头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何止是鱼类一种“,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举了自然界的生物启发人类进行飞行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等例子,最后重申自己观点:自然界中的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教学这一课,我认为重要的是让学生理清层次,然后让学生说说“喜欢哪一节?先读一读,再说说为什么喜欢。”由此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

二、不要忽视 “人类”

学完课文,我让学生分析 :“人类” 是怎样的学生?学生们读书后踊跃发言。有的说:“人类喜欢思考。”有的说:“人类善于观察。”有的说:“人类很有毅力,不怕困难。”“人类很聪明。”“……”

我对学生说:“对,大家谈得都不错。有了优秀的老师的引导,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做事情有恒心的学生才能学有所成。希望同学们也做这样的学生。”学生们听得很认真,受到了启发。

三、仿写课文,适当拓展。

学完课文,我让学生仿照课文写一篇《人类的“老师”》,一、二节和最后一节可以照抄。中间的例子自己举。作业交上来,我发现学生们的例子很丰富,“老师”有蝙蝠、蝴蝶、蜻蜓、乌贼、长颈鹿、变色龙……学生们写到了“老师”自身的特点,写到了对人类的启发。既增长了知识,又训练了语言文字的表达,可谓一举两得。

《人类的老师》教案 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新词。

2.抓住重点词语,了解哪些老师启示了人类的哪些发明。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学会抓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1.生字,新词卡片。

2.搜集生物充当人类老师的事例。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读题激疑

1.谈话引入:孩子们,你们心目中的老师是什么样的?

2.读题激疑,课题中的“老师”为什么要加上引号?这些“老师”究竟是谁呢?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给出提示:读通顺课文,借助拼音或工具书准确识记生字。

2.点名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3.鼓励学生用老师教给的多种形式识记生字。要求学生能联系上下文和已有知识给生字组词,并能自己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4.检查学生生字的学习情况。用“我给大家提个醒”的方式,让学生来说说每个生字的字音、字形需要注意些什么,并能给每个生字组出几个不同的词语来。

5.全体学生练习朗读全文,指导学生读通顺。

6.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回答开课时提出的问题:课题中的“老师”为何要加引号?这些“老师”究竟是谁?先在书上用笔画出来,再说一说。从学生的汇报中引导学生学习第二段“其实,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何止蝙蝠一种?”引导学生读懂这句反问句并理解它。(板书:人类的老师不止是蝙蝠)

三、紧扣课题,深入理解

1.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读一读。

2.先跟同桌说一说自己为什么感兴趣,再在全班交流,教师相机落实对课文的理解和对重点词句的深入感悟。

3.学习第三段,引导要点:

这一段主要讲了谁是人类的老师?(板书:蜻蜓——飞机)

为什么说蜻蜓是人类的老师?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机毁人亡”“惨祸”的意思,抓句子“原来,每只蜻蜓的翅膀末端,都有一块比周围略重一些的厚斑点。这就是防止翅膀颤抖的关键。”体会“老师”的含义。(板书:斑点防抖)

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4.学习第四段。

(1)这段主要讲了谁是人类的老师?它又教给了人们什么?(板书:鲸——轮船)

(2)在学生汇报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轻而易举、研究、流线体。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句子:“后来,工程师模仿鲸的形体,改进了船体的设计,大大提高了轮船的航行速度。”(板书:流线体提速)

5?学习第五、六段。

(1)出示一个鸡蛋,让学生来捏一捏,看看能不能把鸡蛋捏碎。再请学生想一想:为什么看起来薄薄的蛋壳,用了最大的力都不能捏碎?你从中得到什么启发了吗?(激发学生读课文)科学家研究了这个问题后,得到了什么启示?造出了什么对我们人类有用的东西?(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鸡蛋——建筑物)

(2)学生汇报,从学生的汇报中,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坚固、承受、均匀、设计。指导学生读好这一段。(板书:薄壳结构、坚固)

①人们模仿袋鼠造出了会跳跃的越野汽车。

②人们模仿某些贝壳制成了。

③人们模仿。

6?学习第七段。

过渡:是啊,自然界的生物教给我们的真多啊,请孩子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吧。

7?引导回顾全文,了解课文“总—分—总”的结构。

8?讨论: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四、拓展思维,训练说写

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人类的老师的其他例子。并能用刚才填空的句式说话。

我读《人类的“老师”》 8

一、说教材

《人类的“老师”》一课是小学语文苏教版第八册中的一篇文章。这是一篇有关仿生学的课文,重点介绍了人类在飞行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等方面向动物学习的几个例子,具体说明了人类以生物为师,向大自然学习的收获。通过本课的学习,可能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仿生学方面的知识,激起探索自然的强烈愿望。本课共有7个自然段,第一、二自然段以科学家从鲸在水中自由升降的现象中得到启示,发明了潜水艇的故事导入,指出自然界中可以充当人类的“老师”的生物很多,第三段到第六自然段通过三个具体的例子,详细介绍了人类从生物身上获得的启发。第六自然段简单列举了人类模仿生物制造越野车和担克的例子,进一步说明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由衷感叹,以“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总结,首尾响应,突出文章的主题。

我设想通过两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下面我重点谈谈我第二课时的设计。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按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我把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如下三点:

1、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向自然学习的具体例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各种生物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向大自然学习的具体例子。

教学难点:体会各种生物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

三、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达成上述的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课文特点,遵循阅读规律和儿童和认知规律,本课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自读法,提问法,讨论法,演示法等,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向自然学习的例子,激发他们主动探索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之情。

四、说教学程序的设计

(一)组织教学

因为是借班上课,第一次见学生我先话家常地让学生猜“老师喜欢什么样的学生”,从而让学生明白要敢问敢答,不怕问错答错,消除学生的顾忌和紧张的心理,接近师生心灵的距离,以营造一种轻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

(二)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课文的内容已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上课伊始,我先提问:同学们知道人类的老师是谁?(自然界中的种种生物)那么,文中说到哪些生物是人类的老师呢?指名个别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三)抓住重点,精读体会

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是文章的主要部分,教学时,我注重引导学生理解体会。

1、学习第三自然段

我指名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然后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谈体会后我小结:人类从鸟儿身上发明了飞机,30年以后,飞机经常因机翼剧烈抖动而造成机毁人亡的惨祸,人类又从蜻蜓那里找到了防止这类事故发生的方法,造出了具有优良性能的新式飞机。

2、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教学这两个自然段,我让学生自由读,然后交流各自的读书收获。阅读时可贵的一点是有疑问,因此,我让学生把自己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来,师生共同解决。

3、游戏激趣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鸡蛋的薄壳结构,我设计了一下小小的游戏:

(展示生鸡蛋)同学们,看,这是什么?老师想请个同学上来握住这个生鸡蛋,(师示范)使劲地捏,看谁能捏碎它!(无法捏碎)

薄薄的鸡蛋壳为什么捏不碎呢?原来鸡蛋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拱形)各个部分。因此,我们无法捏碎生鸡蛋。

4、多媒体展示 “薄壳结构”的建筑物的图片,让学生体会科学家以生物为“老师”,为科技进步作出的重要贡献,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之情。

5、学习第六自然段。

(四)了解文章的结构

为了了解文章首尾呼应这一特点,我让学生齐读第一、二自然段和最后一段,然后说说读后的发现,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教师小结什么是首尾呼应。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重在突出重点难点,理清文章条理和高度概括文章内容。根据课文内容,重难点及学生的知识特点,我将这一课板书设计如下:

鱼类           潜水艇

鸟类           飞机

自然界的       蜻蜓           新式飞机

种种生物       鲸               轮船         人类的老师

鸡蛋            建筑物

袋鼠            越野汽车

贝壳            坚固坦克

《人类的“老师”》同步练习 9

一、说教材

《人类的“老师”》是小学语文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最后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是一篇有关仿生学的课文,重点介绍了人类在飞机、轮船、建筑设计等方面向生物学习的例子,具体说明了人类以自然界的种种生物为师,向大自然学习的收获。文章结构完整:开篇引路-举例说明-点题作结,中心明确,层次井然。注意运用典型的事例增强说服力,而且详略得当。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仿生学方面的知识,激发他们探索大自然的愿望。

二、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结合我对教材的理解及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如下三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8个生字,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的意思。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向大自然学习的具体例子。能够概括出三、四、五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3)体会各种生物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

2、教学重点: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向大自然学习的具体例子。

3、教学难点:能够概括出三、四、五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教”,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体现。为了达成上述的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课文特点,遵循阅读规律和儿童认知规律,本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提问法,讨论法,引导点拔法、演示法等,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向自然学习的例子,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之情。

四、说教学程序

我打算安排两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第一课时主要完成扫清阅读障碍、理清课文脉络、讲解课文第一部分的任务,下面我重点说说我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向大自然学习的具体例子。能够概括出三、四、五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3)体会各种生物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

(一)温故知新,复习导入

以两个上节课已学过的问题导入今天的新课:1、人类的“老师”指的是谁?(自然界中的种种生物)老师板书。2、谁能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课文的内容已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上课伊始,我先提问一些上节课所学到的知识,所谓温故而知新。】

(二)自读自悟,对话文本

1、向学生抛出问题:文中列举了哪些事例说明自然界的种种生物是人类的“老师”?给予充分的阅读时间,让学生深入文本,自读自悟。

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讲读结合。随文理解“教训”、“轻而易举”等词语。多媒体课件适时出示相关图片,帮助学生理解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例如 “流线体”。在学生汇报到鸡蛋的“薄壳结构”带给人类的启示时,我出示一个生鸡蛋,请有自信能捏碎它的学生上来实战,这样既活跃了课堂,又现场验证了课文中的论断是正确的,相信学生一定会留下深刻印象。

3、教师引导,出示表格帮助学生理清文章内容。先指名回答“老师”一栏,教师板书。随后同桌讨论剩余空格该如何填写最为恰当。

“老师”

特点

启发

4、师生互动,共同完成表格。

【设计意图:“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向大自然学习的具体例子”是教学的重点内容,所以为了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较为清晰的思路,我先通过抓关键词语、出示相关图片、进行小试验等形式陪学生“走”了一遍课文,后又以表格这种更加直观的形式帮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提纲契领的认识,领着他们站在文本外再“看”一遍课文。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是探索者,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与文本,与教师进行了真切的对话,在这个过程中,也训练了学生分析与探究的能力。】

5、回归课本,练习概括课文第三、四、五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个任务就靠每一节实实在在的语文课来实现。“能够概括出三、四、五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又是教学的难点,所以在这节课中我着重训练学生的是总结概括的能力。我认为想要突破这个教学难点,教给学生有效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在这节课中我打算教给学生通过找中心句,抓关键词的方法来概括自然段的主要内容。除了第三自然段需要抓全两部分内容外,其他两个自然段都可以用找中心句的方法概括出主要内容。】

6、学生完成《评价手册》上的填空题。

【设计意图:我觉得这道题是对本篇课文一个很好的总结,学生在做的同时相当于站在一定高度上又“望” 了一遍课文。另外,将《补充习题》、《评价手册》与课堂有机融合也是一种提高课堂效率的有益尝试。】

(三)拓展延伸,回归课题

1、补充人类以生物为师、向大自然学习的其他例子。

【设计意图:引入课外资料的目的在于:第一,丰富课堂内容,使课堂更加高效;第二,激发学生课后主动求知的欲望。】

2、深化对课题中“老师”的认识,体会人类并不是坐享其成,而是不断主动探索。

3、总结全文,升华主题——学会怀抱感恩之心热爱万物。

五、说作业设计和板书设计

(一)作业设计

查找并阅读介绍仿生学的资料,并以“人类的‘老师’”为主题,四人小组合作出一份小报。

【设计意图:这样的作业形式更具弹性,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他们的潜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语文能力方面的发展。】

(二)板书设计

本着突出重点难点,理清文章条理的宗旨,我将这一课板书设计如下:

“老师”

特点

启发

鱼儿

自由升降

潜水艇

鸟儿

飞行

飞机

蜻蜓等昆虫

飞行特点

新式飞机

“流线体”

轮船

鸡蛋

“薄壳结构”

建筑物

袋鼠

跳跃

越野汽车

贝壳

坚固

坦克

……

以上就是我对《人类的“老师”》这一课的教学设计,如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人类的“老师”》同步练习 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课文,弄懂三个主要例子中(第三、四、五自然段),人类从生物的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看动画、观图片知道自然界中的种种生物都是人类的“老师”。

2、通过自读课文、小组合作等方式知道自然界的种种生物为什么是人类的“老师”。

3、通过读信息,让学生知道更多的人类“老师”的例子,开阔他们的视野。

情感、态度、价值观:探求人类以生物为师的其它事例,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

弄懂三个主要的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领会文中“流线体”、“薄壳结构”等科学术语。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和动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大家预习了《人类的“老师”》这篇课文,收获一定不小。今天,老师想检测一下大家的学习成果,希望大家好好地表现。

二、初读检测

1、读一读。

破碎   教训    颤抖   坦克   机毁人亡

超过   均匀    袋鼠   机翼   轻而易举

2、想一想。

人类的老师是谁?

3、小结过渡:

师:大家的收获还真不小!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你一定会有更多新的收获!

板书课题:人类的“老师”

师:提问:老师为什么要加引号?(这里的“老师”不是我们平时所指的老师,指的是自然界中的种种生物,是特指,所以加引号。)

三、细读感悟

1、人类的“老师”是自然界中的种种生物,课文中哪些语句告诉了我们答案?分别在文中的什么地方?

学生自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课上交流。

2、出示:(多媒体课件)

其实,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何止鱼类一种。

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师:这两句都告诉我们人类的“老师”是自然界中的种种生物,意思是一样的,这在写作方法上叫什么?有什么作用?(首尾呼应,突出主题。)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分组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哪些生物是人类的“老师”?他们为什么被称为人类的“老师”?

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4、组织学生交流,相机出示有关图片和动画,教师适时点拨、解说。

图片:鱼儿——潜水艇       鸟儿——飞机       蜻蜓——防震飞机

苍蝇、蚊子、蜜蜂——新式飞机     鲸——航行速度快的轮船(播放动画:人类由鲸的“流线体”受到启发,改进船体设计,大大提高轮船航行速度的过程。)

鸡蛋——“薄壳结构”建筑     袋鼠——越野汽车站    贝壳——坦克

5、小结:这些生物无愧于“老师”这个光荣的称号,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它们的确是人类的好“老师”啊!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朗读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

四、拓展学习

1、奇思妙想

平时你一定观察过许多生物,从它们身上有没有受到些启发?请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好吗?

学生小组交流,然后课上汇报。

2、展示资料库(多媒体课件)

蝙蝠在夜间飞行,捕捉飞蛾和蚊子,它无论怎么飞,也不会撞上什么东西,这是什么缘故呢?科学家反复研究,揭开了秘密。科学家运用这个道理,制成雷达装在飞机上,飞机就能在夜间飞行了。

萤火虫——高效冷光源  屁步甲——化学武器  蝴蝶翅——迷彩服、装潢材料

夜蛾——作战性能高的战斗机  苍蝇——蝇眼照相机

跳蚤——垂直起落的鹞式飞机  海豚——快速度的潜艇

五、总结:

大自然是多么奇妙哇!经过对许多动物的研究,人类获得了不少启发,但这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我们怎么做?(学生自由说)更多的奥妙还有待我们去细心发现,不断探索!

板书设计:

人类的“老师”

细心发现      ↑       不断探索

自然界的种种生物

《人类的老师》教案 11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读课文,弄懂三个主要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弄懂三个主要的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说话:大家一定知道许多有关“珍惜时间、勤奋学习、立远大志向”的格言,谁愿意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揭题激趣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读题。

2.激趣

读了课题,你想了解什么?

(人类的老师是谁?它们为什么是人类的老师?)

过渡:那就请大家带着好奇心去读一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放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分小组朗读课文在小组内评议,正音,不熟的地方再多读几遍。

3.同学们刚才读得真热闹,谁愿意来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指名分节朗读)

4.课文读到这里,大家一定知道人类的老师是谁了吧?谁愿意来告诉大家?(指名回答)

自然界种种生物(板书)

齐读最后一句(你是从文中的哪句话了解的?)

三、精读课文

师:为什么说自然界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边读边想,细细地体会,可以把关键的词句圈圈划划,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还可做上记号。

1.学生自读课文,体会理解。

师:怎样?有收获吗?可能也有疑问吧!请同学们把你的收获在小组里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当然,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来,在小组里提出来,讨论讨论,行吗?

好,畅所欲言吧!

2.学生交流讨论

师:刚才同学们交流讨论的十分热烈,十分投入。那么,自然界的种种生物为什么

是人类的好老师呢?请联系课文把你读懂的体会到的说出来,让大家听听。

3.集体交流

读懂并讲述清楚人类在飞行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三个方面向生物是如何学习的?

(1)科学家从鱼儿在水中自由升降的现象得到启示,发明了潜水艇。

(2)科学家研究鸟儿飞行的原理,发明了飞机。

从蜻蜓那找到防止机毁人亡事故的方法。

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动物的飞行特点,造出了许多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新式飞机。

(3)工程师模仿鲸的形体,改进了船体的设计,大大提高了轮船航行的速度。

(4)建筑师根据“薄壳结构”的特点,设计出许多既轻便又省料的建筑物。

(5)人们模仿袋鼠造出了会跳跃的越野汽车。

4.拓展延伸

(1)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只有这些吗?你是从文中哪看出来的?“……”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2)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你还知道有哪些?

5.理解最后一句话

(1)齐读最后一句(文中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的确是人类的好老师。)

(2)学到这,你对这句话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能用自己的话说吗?

(3)齐声朗读,再来赞一赞这人类的老师

6.小结

大自然是多么奇妙啊!经过对许多动物的研究,人类获得了不少启发,但这还远远不够,更多的奥妙还有待我们去发现。

四、奇思妙想

1.平时你一定观察过许多动物,从它们身上有没有受到些启发?请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好吗?

2.看来,大家一定有许多奇思妙想,能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吗?

五、课外迁移

作业超市

1.课外自己寻找并阅读介绍人类向生物学习的儿童科普读物。

2.观察大自然中某些生物的特征,写观察日记,有兴趣的可做实验。

板书——人类的老师

自然界种种生物

《人类的老师》教案 1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理清文章脉络,初知文意

3、学习课文1。2段

4、自主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揭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16、人类的老师

2、本文题目有什么特点?

3、看了课题你有什么想说的?

(学生自由发言,师无须引导)

学生:题目中老师为什么要加引号

学生:人类老师是谁?

学生:人类从老师身上学到什么?

……

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1、录音范读

2、生用笔圈出生字,新词。

3、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找出人类的老师们

4、反馈信息。

人类的老师是谁呀?

5、再次读课文,小组交流

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第一个自然段:写人类受到蝙蝠的启发,发明了雷达

第二个自然段:写自然界中可以充当人类的老师很多

第三个自然段:写人类受到鸟,蜻蜓,苍蝇等生物的启示,造成了性能优良的飞机

第四个自然段:写人类受到鲸鱼的启示,提高了了轮船的航行速度

第五个自然段:写人类受到鸡蛋薄壳结构的启示,设计出许多轻便,生料的建筑物

第六个自然段:写人们模仿袋鼠造越野汽车,模仿贝壳造坦克

第七个自然段:写广大生物界是人类的好老师

1、录音范读

2、生用笔圈出生字,新词。

3、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找出人类的老师们

4、问题假设:

学生:是鸟类

学生:是蜻蜓

学生:是苍蝇,蚊子,蜜蜂

学生:是大海中的鲸

学生:是鸡蛋

学生:是袋鼠,是贝壳。

……

5、再次读课文,小组交流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学习生字

1、请小老师带读文中的有拼音的字和词。并及时给与正音。

2、出示本课学习的生字。全班齐读。重点指导:前鼻音:研(yán)究蚊(wén)子均匀(yūn)坦克(tǎn)后鼻音:机毁人亡(wáng)工程(chéng)模仿(fǎng)直呼音:均匀(yūn)型近字:末(mò)未(wèi)齐读、开火车读

3、刚才我们认识了很多新朋友,我们也来给他们找找朋友(组词)

4、现在我们把这些朋友请到家里坐坐,不过他有个要求就是必须把他的名字叫准确。齐读课文

5、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读读,全班交流并及时正音。

1、读文中的有拼音的字和词,认真读准字音。

2、注意读音:前鼻音:研(yán)究蚊(wén)子均匀(yūn)坦克(tǎn)后鼻音:机毁人亡(wáng)工程(chéng)模仿(fǎng)直呼音:均匀(yūn)型近字:末(mò)未(wèi)

3、给生字组词。

4、齐读课文

5、读你最喜欢的段落

指导写字

1、认真观察生字,说说你要提醒大家的地方。

2、重点指导:“毁”“祸”“末”“某”

3、书写生字。

1、认真观察生字,说说你要提醒大家的地方。

2、重点提醒:“毁”的左边部分中间的横没有连在一起。“祸”的右边中是一个“人”字。“末”有什么好方法来学习这个字吗?(末是没有的意思所以第二横短)。“某”的最后一笔是捺不是点。

3、书写生字。

作业:

1、写生字和词语

2、自主积累好词佳句。

课后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3~7自然段

2、用指定的词语造句

3、说说人类从老师身上得到的启示

教学过程: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复习。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2、同桌互相批改

3、你能说说问中介绍的老师有那些?

(学生自由发言)

1、听写词语。

2、同桌互相批改

3、你能说说问中介绍的老师有那些?

(学生自由发言)

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一、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指名朗读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价朗读情况

2、学生自主学习这两段

3、反馈学习情况:你读懂了什么?

4、你能说说蝙蝠为什么是人类的“老师”?

5、哪一句话说明能当人类“老师”的生物很多?

《人类的老师》教案 13

我的学习目标 :

1.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新词。

2.抓住重点词语,了解哪些老师启示了人类的哪些发明。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

我的学习重点: 学习课文重点段,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的有关事例。

我的学习难点: 了解课文具体介绍的方法。

学法提示:

1、课前充分自读课文,不懂的词语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理解,达到正确流利,能正确的识写生字生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在阅读中抓住要点准确把握课文内容,与同桌或小组合作学习,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根据动物自身的特点而有所发明的。

3、图文对照,自己组织语言,介绍你所感兴趣的这个例子,或者课上向同学介绍在课下搜集的有关仿生学的图文资料,培养语言表述能力。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通过正确的读课文3至5遍,我能独立的完成下列任务:

①、瞧,本课的生字我都会写了。

(jūn yún) (shěng lì) (jiào xùn)(cǎn huò) (fēn sàn) (tǎn kè)

②、我能抄写下列词语并能听写机翼 略重 颤抖 关键 鲸鱼 阻力 模仿 破碎 机毁人亡 轻而易举   ③、下列形近字,我能注音组词。     祸     (         )  摸     (         )  轮      (         )     锅     (         )  模     (         )  抡      (         )

我要展示自己的识字方法

2、通过预习,我要批注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4、我把几点疑问批注在课文中。5、我搜集并整理了很多相关资料。(二)、学习探究   1、读文思考: 那么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位老师?这些“老师”各有什么特点?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帮助?通过默读课文,我能填写下表。 动物名称 动物特点 人类发明      2、我要做好准备在小组中交流或表演。  3、这篇课文真有意思,我能有感情的读一读。(三)、拓展延伸:                    “响尾蛇”导弹响尾蛇是一种蛇的名字。然而,导弹怎么会和响尾蛇连在一起了呢?这是因为,科学家发现响尾蛇有一个很特殊的本领:即使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也能准确无误地捕捉到小动物;用布蒙上它的双眼,响尾蛇照样能捕到食物。原来,在响尾蛇两只眼睛的前下方,各有一个漏斗状的小窝。这个小窝是一个极强的“热感受器”,科学家称它为“热眼”。这种“热眼”能看见红外线。红外线是一种热的,看不见的光线,很多物体都放射红外线。 “响尾蛇”导弹就是把根据响尾蛇“热眼”的原理制成的“人造热眼”装在导弹上。当导弹从飞机上发射以后,“人造热眼”就紧盯着高温目标──敌机的喷火口,导弹就直朝敌机冲去,跟踪追击,准确无误地击中目标,使敌机“粉身碎骨”。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特殊(       )    根 据(       )   击 中(        )   跟踪(       )    目 标(       )2、联系短文解释词语。 粉身碎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伸手不见五指:                                         。3、根据短文内容,想想下面说法对不对,对在(  )内打“√”,错在(  )内打“”。 (1)响尾蛇在黑夜能准确无误地捕捉小动物,用的是它锐利的双眼。   (     ) (2)“响尾蛇”导弹能准确无误地击中敌机,是因为它速度比敌机快。 (     )4、根据短文填空。响尾蛇利用(     ),能准确地看见并捕捉到(     )。而“响尾蛇”导弹安装(    ),也能紧盯并击中(       )。5、科学家从动植物身上得到启示,于是有了许多发明创造。请你把科学家的发明与相关的动植物用线连起来。             巴茅草                     飞机             鱼                         日光灯             蜻蜓                       雷达             蝙蝠                       潜水艇             荧火虫                     锯子6、小朋友,放飞想象,你以为从(      )身上得到启示,可以发明(      )。(四)、相关链接:(一)海蜇与“水母耳”  海蜇,早在5亿多年前就漂浮在海洋里:是一种极古老的腔肠动物,它还是预报风暴最早、最准确的“顺风耳”。因为它的“耳朵”(细柄上的小球)中有小小的听石,风暴产生时发出的次声波(由空气和波浪摩擦而产生,频率为8赫兹—13赫兹,传播比风暴、波浪的速度快)冲击小小听石“球”壁的神经感受器,于是海蜇就隐约听到了即将来临的风暴的隆隆声,便警惕地离岸游向大海避灾。人们模拟海蜇感受次声波的器官,设计出精确的“水母耳”仪器。它由喇叭、接受次声波的共振器和把这种振动转变为电脉冲的转换器以及指示器组成。将这种仪器安装在船的前甲板上,喇叭做360°旋转。当它接收到8赫兹—13赫兹的次声波时,旋转自动停止,喇叭所指示的方向,就是风暴将要来临的方向。指示器还可以告诉人们风暴的强度。这种仪器,可提前15小时左右预报风暴。(二)  揭开雷电之谜 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是18世纪电学史上的一位勇士。他曾冒着生命危险,从天空攫取闪电,揭开了雷电之谜。从前人们一直认为,天空中出现电闪雷鸣,这是大自然在显示神威。可是,富兰克林却大胆地提出,那是大自然的一种“放电现象”。1752年7月的一天,他亲自做了一个吸引雷电的风筝实验。那天,天空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富兰克林带着儿子来到费城的郊外。他事先精心制作了一只白色丝绸风筝,风筝上安了一个尖细的铁棒。风筝用麻绳系住,麻绳末端分成两支,分别接上一把铜钥匙和一小段丝线。他手握丝线,将风筝放到天空中。过了没多久,突然,一道明亮的闪电掠过,顿时大雨倾盆而下。富兰克林觉得手有点麻,当他的手指靠近那把铜钥匙时,一朵蓝色的电火花立刻向手指射过来。他感到手臂一阵麻木,差一点被弹倒。这时,他兴奋地叫了起来:“这就是电,和实验室里的电火花完全一样!”风筝实验轰动了全世界。后来,富兰克林还发明了“避雷针”,使千万幢楼房和高塔免受雷电的袭击。

《人类的“老师”》同步练习 14

《人类的“老师”》案例赏析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人类的老师》这篇独立阅读课文,请同学们用我们刚学过的读书做记号的方法来学习这篇课文。

师:请哪位同学来谈谈对读书做记号的看法。

生:读书做记号可以把自己读懂的地方用记号表示出来。

生:读书做记号可以把自己有疑问的地方用记号表示出来,还可以把觉得精彩的地方用记号表示出来。

……

师:那么老师就请同学们用自己手中的表达出你对这篇课文的理解。

(生认真读课文自学,做好读书记号,师巡视。)

师:老师发现好多小朋友非常的聪明,课文都读懂了,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做的记号向组里的同学介绍下,说说你为什么做这个记号。

(生小组交流,讨论热烈)

师:哪位同学乐意把你做的记号向老师和全班同学介绍下?

生:我用曲线画出了“鱼儿”“蜻蜓“鲸”“鸡蛋”“袋鼠”“贝壳”这些词语,因为这些词语都是课文中提到的人类的“老师”。

生:“从前,在大海中航行的轮船,虽然头是尖尖的,但总是开不快”在这句话中我用圈圈出了“虽然”“但”,因为这是关联词语。还有别的关联词“无论……也”等。

生:“薄薄的鸡蛋壳之所以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是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在句子中间我画了个等于号,因为这是句前后表示因果关系的句子。

生:我对“流线体”不是很理解,我在这段边上画了鲸鱼,还画出了“流线体”可我不清楚“流线体”是不是这样的。

师:哪位同学可以帮他解决这问题吗?

生:刚通过查字典我了解到“流线型是前圆后尖,表面光滑,略象水滴的形状。具有这种形状的物体在流体中运动时所受到的阻力最小,所以汽车、火车、飞机机身、潜水艇等外形常做成流线型。”

师:这位同学讲得真不错,他通过请问工具书找到了答案,在书上做了注释,那我们看看刚才那同学画的流线体对吗?

生:非常正确。

生:我在“一个人握住一个鸡蛋使劲地捏,无论怎样用力也不能把鸡蛋捏碎。”这句话边上画了个鸡蛋,还打了个大大的问号,因为我还不是很了解薄壳结构,对鸡蛋不能捏碎有些怀疑。

师:那你打算怎么解决掉这个问号呢?需要大家帮助你吗?

生:我打算回去捏个鸡蛋试试看。

……

师:同学们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告诉了老师你对课文的理解。你觉得通过读书做记号对你学习有什么帮助呢?

生: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内容。积累好词好句。

生:读书做记号可以不用老师指挥,自己也自觉的去理解课文,学习时认真多了。

生:读书做记号还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加入到课文中去

……

评析

整堂中教师引导同学采用读书做记号的方法来学习这课文,放权给学生,给他们独立阅读、思考、理解课文机会,接着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整堂课学生很兴奋,参与的积极性较高。他们用自己的记号表达着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的创新思维处处得到了体现。听着孩子们满意地自我评价,觉得很欣慰,这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

《人类的“老师”》同步练习 15

《人类的“老师”》教学反思

《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学习。”

1、注重学生的思维参与, 尊重学生的阅读需要

“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学生要主动发展,参与是基本的保证条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需求,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读书做笔记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思维参与”,给他们独立思考的机会,用创新的记号,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感受来体验文本,满足学生阅读的欲望。

2、注重学生的个性阅读,尊重学生的创新发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

阅读过程是阅读个体的感悟和体验构建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阅读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有选择性的自主感受,从而构成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从小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看问题,学生对文章充满神秘感好奇感,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东西。读书做记号满足了学生对文章充满神秘感好奇感,让他们乐于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在学习中的创新发现,教师要尊重并加以正确的引导,“与其重复一句正确的话还不如说一句错误的话”,呵护他们好奇的心灵。

课堂教学要的不是热闹场面,而是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思考。读书做记号这一学习方式将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大放异彩。

《人类的老师》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科普作品,是介绍有关仿生学方面内容的,知识性和趣味性都很强,文章结构简明,通俗易懂,便于学生自读自悟。因而,在教学中,打破以往的教学常规,还自主学习于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探讨与研究之中,亲身体验到了自主学习的快感和学习语文的乐趣,激发了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强烈愿望。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预习的能力,所以,自主预习时,我让学生多渠道搜集相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以便小组交流。在谈到:“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给我们什么启发?除了文中列举的那些事例外,人类还向哪些生物学习过?时,课堂气氛空前高涨,尤其是个人汇报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孩子们畅所欲言。

其实,学生也是人,他们不是机器,他们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有足够的自主学习能力,关键的是要靠我们去引导,教给他们受益终身的学习方法。我们做老师的可要充分相信学生,千万别什么都放不下,那样的话,学生累,你更累。

其实,说来也有些汗颜,孩子们说的有些内容,我还不知道呢。看来,孩子也能成为我们的“老师”。

《人类的老师》教案 16

第一课时

在教学第一课时的时候,我 在这个基础上,我结合学生的读,让学生理解以下一些词语:

1、教训

(提出——给训组词——举例比较两句话中的教训有何不同意思——结合课文有关语句理解——看到机毁人亡的惨祸这一教训,你有何感想——朗读)

2、未与末的比较

3、“流线体”的理解。

4、碎的写法,以及均匀的理解(以捏物体配解说的方法理解)。

……

还让学生在分节读完后,整体地感知课文的脉络,进行分段,先是学生自己分,结果分段出现了很多意料之外的方法,比如分鱼类与鸟类等,学生们分的时候根本不管它们连不连在一起,于是我引导学生分段。最后,同学们明白了书上介绍人类的老师时是有详细简略之分的,也弄清了文章“分总”的结构。讨论了“人类的老师是谁?”这一问题。

反思:

1、我发现在引导理解词语上学生兴趣浓,可是在读上,学生惹我发火了,其实这不能怪学生,而是我自己没有读的形式要多样,注意在形式上吸引学生,只是注重学生不会读的时候我请他读四五遍。提醒自己,我一定要将所有学生都放在心中,教学时要体现出来。

2、最近我发现自己课堂上时常因为学生表现不好而发火,发火的现象越发严重,强度越发大了,还有我的课堂上常常觉得自己要用半分钟时间来思考该怎么教下一步……我想自己发火的原因主要是课前的预设太少,太粗,导致课堂上手忙脚乱了,这需立即改进。

第二课时

在教学第二课时的时候,我采取两个主要环节,一是向课题课文提问,然后释疑,二是变换角色,来讲述自己(鱼老师、鸟老师等)的本领。

第一个环节,学生围绕课题提问。学生提了好些问题:

人类的老师是谁?老师两个字为什么要加双引号?动物怎么会是我们人类的老师?难道彭老师没有动植物厉害吗?(一位学生问,彭老师只是我们班44位同学的老师,而动植物却是全人类的老师,这是提出这个问题的理由。)

我尤其欣赏这个问题,我感觉这是课堂气氛好了起来,快乐是学习之本。

“人类是怎么样向动物学习的,动物教我们,还是我们去观察动植物我们自己发现的?”王成成这样说,我觉得这非常好。

反思:

我觉得我对“难道彭老师没有动植物厉害吗?”这一问题的态度是正确切应该的,首先学生这样说是有个性、有思想的体现,更何况,我们人难道就一定高动植物一等吗?普天之下,万物同是天地的孩子,都是黄河长江水哺育成长的呀,另外我发现对于这样似乎有“侵师人格”的问题保持开放的姿态,对于学习是很有好处的。其实这是反对客观主义的体现,因为,对此类问题强烈反对的老师,应该是纯粹的客观主义者,他们心中只有真理,没有对生命广阔的胸怀,这样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心灵能够放松吗?学生唯一能感受到的是恐惧。自然,在这样的教学熏陶下,学生不可能有什么平等的意识,不可能有什么对待世间万物都用自己的爱去呵护,这样的语文教学是弯曲言语人格的,值得警惕。

教学情况回放:

我请同学们选择鱼、鸟、鲸、鸡蛋等几个角色中的一个,以鱼等老师的身份将自己的本领说给人类听一听,这一教学,意图是让学生学习运用语言(课文中介绍动植物老师们给人类的启发的),另外,我深知,转换角色对于儿童学习、对于文学理解来讲是多么必要和有效。

在学生准备充分,登台读自己写东西时,孩子们非常有劲头,甚至还用上了对话,真像个老师呀!请看——

彭园(鲸鱼老师):你们好,我是你们的鲸鱼老师。

生:你好,鲸老师。

鲸鱼老师:你们猜猜你们人类的海轮为什么总是走不快?

生:不知道。

鲸鱼老师:因为你们的海轮不是流线体。

生:明白了。

鲸鱼老师:像我这样的就是流线体。

生:哦—

生:谢谢。

接着又是一位鲸鱼老师——

鲸鱼老师与同学们问好。

鲸鱼老师:我是鲸老师,你们别看我又胖又大,我的游泳速度比海轮快多了。

生:为什么?

鲸鱼老师:你们想知道,我就告诉你吧,我的外行是一种极为理想的流线体,在水里游泳阻力是最小的,海轮的头虽然是圆圆的,但是她在海面是游泳的阻力大,所以开不快。

再接着,还有鸟老师,贝壳老师等上台介绍自己的本领和对人类的启发。孩子们度过了快乐的一段时光。

反思

以上的教学气氛很好,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也有所增强,原因在于:

一、学生的学习自由度增强。

为了让学生运用书上的语言,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活动,那就是请学生为书中所介绍到的动物进行本领介绍,这是内化运用,内化语言,二是将自己融入书中的角色来介绍,这是角色转换,兴趣激发,从课堂的实际效果来看,这个开放性的活动应该说是好的。

二、学生的互动新鲜感备增。

以往的交流都是坐在位置上,而这节课中,学生愿意上台为小动物们展示本领的,都要到讲台边,这让学生的位置发生了很大变化,随之变化的是从未有的新鲜感,这位置的变动使得交流有了新鲜感;而新鲜感最浓厚的还是,鲸鱼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师生”似的对话,这才是最有新鲜感的。学生这么投入就是这个原因,但是课堂并不仅仅是新鲜感的增加,还在于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很多创造性运用书本语言的瞬间!

没想到,小小的位置变动,漫不经心的角色转换就有这样巨大的作用,这到底是什么道理呢?

角色体验的目的是实现语言的转化、内化,有所创造、发展,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玩中学)。

强调角色体验的原因在于,从心理学上来讲,学生是学习任务的承担者,学习内容的主动建构者,教师采取创设情景的教学手段,将远离生活的情境在课堂再现,帮助学生实现角色转化,把体验权交给他们,引导自主体悟;把思考权交给他们,启发自主思考;把想象权交给他们,让他们自主发挥充分的想象。从语言运用学上来讲,角色往往决定着人的思维、情感、语言和行动。在语文教学中,从“学生”到“学生”的固定角色,常常使学生陷入“被接受”、“被教育”的传统模式和消极状态中,必然影响孩子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地,有创意的活动。学生如果由“学生角色”转换成自己喜爱的动物角色,拉近了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这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能激起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激发学生交流的积极性,有利于发展他们的思维和语言。

引导角色体验的两种角色设置方法:一是像以上案例中讲到的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角色转化文本中的人物角色;二是转化成与文本角色无关,但与自己反差较大的角色,如教师、医生等角色。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