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质量守恒定律 本节课通过实验讲述了质量守恒定律并运用原子的观点讲述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本节教学目的: 1、过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和说明一些化学现象和化学事实。 2、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节重点难点: 对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和运用。正确观察分析有关的实验是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关键。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要注意定律中的关键词语"参加化学反应的"、"生成的"、"质量总和"、一方面要注意到未参加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会利用质量的单位进行简单的单位之间的换算;
2.知道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3.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4.学会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天平的使用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2.通过介绍杆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
质量的单位和天平的使用。
【学习难点】
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主要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主要器材】
铁钉和铁锤,托盘天平15台,砝码15盒,橡皮泥8块,小烧杯7个,白糖适量。
【学习流程】
一、导入:请同学们观察讲台、课桌。提问:①它们是由什么东西组成的?②讲台和课桌哪个含有的木材多?
教师出示铁锤和铁钉让学生观察,使学生知道铁锤和铁钉都是由铁组成,并让学生分析铁锤与铁钉含有的铁的多少。(从生活走向物理,从学生身边十分熟悉的事例引入课题,有利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五单元 课题1 质量守衡定律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1、 识记:质量守衡定律
2、 理解: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衡定律
能力目标:
1、 锻炼动手能力、形成观察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
情感目标:
1、 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 通过分组实验,认识到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猜想、分组实验探究、讨论、归纳。
教学辅助工具
多媒体课件、实验必备的仪器和药品
教学过程 :
一、 提出问题
师:我们已经知道化学反应的特征就是生成了其他物质,例如: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硫;那么生成的二氧化硫的质量与反应物硫和氧气的质量之和之间有无变化呢?
二、 猜想与假设
学生讨论:分组交流,讨论。若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有变化,则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
生1: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2: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3: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小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讨论的情况来看,有三种不同的意见,那么哪一种是正确的呢?我们不妨用实验来验证。
三、 假设的检验及推理
1、 制定计划
师:把学生分成三组:
一组:进行白磷燃烧前后的质量的测定。
二组:进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三组:进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2、 进行实验。
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自行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并能积极分工、协作、共同顺利的完成实验。
3、 收集证据。
学生;根据现象进行讨论、归纳,然后请各小组长代表本组对所做的实验进行小结,自然的得出结论。
四、 发现规律
生:三个小组的小结情况:
一组:磷燃烧后有白烟生成即生成了五氧化二磷,但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二组:铁在硫酸铜溶液中反应,铁丝上附着红色物质;溶液有兰色变为浅绿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仍不变。
三组:无色氢氧化钠溶液与兰色的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兰色絮状沉淀,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还是不变。
师:通过学生小结发言,教师归纳、评价得出质量守衡定律,请一个学生叙述。
生: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会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呢?
五、 解释与讨论
师:教师先演示有关“化学变化中分子被破坏,原子重新组合成其他物质的分子”的动画课件,给学生必要的启迪。
学生:讨论、归纳 原子的种类不变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 原子的数目不变
的最小粒子 原子的质量不变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以上的讨论可以看出物质的质量之和之所以不变,是因为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没有变。
生:质量守衡定律是否对所有化学反应都适应呢?
六、 反思与评价
生:继续分组进行实验
实验1:蜡烛燃烧前后天平的变化,
实验2:铝箔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
师生讨论:
1、 上面两个实验的结果与你实验前的预测相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结果?
2、 对于磷燃烧的实验,如果玻璃管上端没有系小气球,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3、 如果在燃着的铝箔上方罩上罩,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称量,会出现什么实验结果?
师:归纳、总结。
再以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为例,从化学反应中分子、原子的变化情况说明只要是化学反应必定符合质量守衡定律。
七、 迁移与应用
迁移:提供一组题目进行反馈。
应用:用质量守衡定律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化学现象。
八、 课后作业 :书:P94习题1-3
九、 课后记:本节课以实验为引导,效果较好,学生接受难度不大。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定律,教材从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入手,从观察白磷燃烧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出发,通过思考去“发现”质量守恒定律,而不是去死记硬背规律。这样学生容易接受。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只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使反应物变成生成物,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并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同时也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发现,掌握加法交换律的意义。
2.学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初步感知代数思想。
3.会运用加法交换律验算加法。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加法交换律的发现过程,体验观察比较,举例论证,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
2.经历加法交换律的应用过程,体验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和它的广泛应用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发现知识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
教学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在计算式灵活应用加法运算律。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李叔叔准备骑车旅行一星期,他今天上午骑了40 km,下午骑了56千米,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1) 理解题意
求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就是求上午和下午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用加法:40+56或56+40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加法运算的定律。
板书:加法运算定律
(2) 解决问题
40+56=96(km)或56+40=96(km)
(3) 观察算式,发现定律
两道算式的得数相同,所表示的都是李叔叔今天一天骑的路程,因此两道算式之间可用等号连接,即40+56=56+40
观察40+56=56+40,发现,等号左、右两边的加数相同,只是交换了位置,但结果不变。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4)验证定律
是否所有的加法算式交换加数的位置,和都不变呢?可以举例验证。如:
0+200=200 ; 200+0=200 所以 0+200=200=0
11+78=89 ; 78+11=89 所以 11+78=78+11
发现: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的交换律。
(5)用字母表示定律
在数学当中通常用字母表示定律,若用a,b分别代表两个加数,则加法交换律就可以表示为a+b=b+a(a,b代表任意数)。用字母表示更加直观、方便。
板书:加法交换律:a+b=b+a
归纳总结1: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用字母表示为:a+b=b+a。
随堂练习:
小红有24支水彩笔,小刚有16支水彩笔,小红和小刚一共有多少支水彩笔?
答案:24+16=40(支)或者16+24=40(支)
探究新知2:加法结合律
情境导入:
问李叔叔这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1. 理解题意
师:要求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就是求第一天所骑的加上第二天再加上第三天所骑的所有路程是多少,列式:88+104+96
2. 解答:
方法一:按从左往右的顺序:
88+104+96
= 192+96
= 288(千米)
方法二: 观察算式中96+104正好等于200,所以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加起来,再加上他们的和。
即: 88+104+96
= 88+(104+96)
= 88+200
= 288(千米)
答:李叔叔这三天一共骑了288千米。
3. 发现规律
观察两种解题方法,发现:一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方法二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他们的计算结果相同,因此,
可以写成等式(88+104)+96=88+(96+104)
归纳总结2: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个叫加法结合律 。
4. 用字母表示定律
如果用a,b,c表示任意三个数,那么加法结合律可以表示为:(a+b)+c=a+(b+c)
板书:加法结合律(a+b)+c=a+(b+c)
活学活用:
有三块布,第一块长68米,第二块长59米,第三块长41米,那么三块布一共有多长?
68+(59+41)
= 68+100
= 168(米)
答:三块布一共有 168米
探究新知3:加法中的简便运算
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
1.理解题意
师:要想求李叔叔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只要把后四天所有的路程加起来就行了,列式为:115+132+118+85
2.观察算式特点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发现,115与85能凑成整百数,132与118能凑成整数,因此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就能把式子改写为:
115+132+118+85
= 115+85+132+118
加法交换律 = (115+85)+(132+118)
加法结合律
= 200+250
= 450
3.解答
115+132+118+85
= 115+85+132+118
= (115+85)+(132+118)
= 200+250
= 450(千米)
归纳总结:
在加法算式中,当某些数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数或者多个相同数时,运用加法交换率或者加法结合律改变式子的运算顺序,可以使运算更方便。
活学活用:
丁杰看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62页,第二天看了93页,这时还剩下138页没有看,这本故事书一共有多少页?
答案: 62+93+138
=(62+138)+93
= 200+93
= 293(页)
答:这本故事书一共有293页。
探究新知4:连减的简便运算
情境导入
一本书一共有234页,还有多少页没看?
1. 理解题意
师:已知总页数是234页,减去昨天和今天看的,就是剩下的。
2、列式子
解法一:(1)今天看的 66+34=100(页)
(2)剩下的 234-100=134(页)
解法二:从总页数中减去今天看的34页,再减去昨天看的66页,
剩下的就234-34-66=134(页)
3.比较发现
比较以上解法得数是一样的,可知:从一个数中连续减去两个数,也就相当于从被减数中减去两个减数的和,在连减算式中任意交换减数的位置,差不变。
即:a-b-c=a-(b+c) ; a-b-c=a-c-b
活学活用:
妈妈拿100元去超市购物,买蔬菜花了26元,买水果花了24元,还剩多少钱?
答案:100-26-24=50(元)
拓展提升:
1、计算 :1+2+3+4+5......+48+49+50
师解析:
方法一:观察这组数据发现,1+50=51,2+49=51,3+48=51….25+26=51
50个数相加,两两结合为25组,每组的和都为51,这样可以算出答案:51×25=1275
方法二:如果把50个数倒过来写,分别相加,就是50个51相加再除以2,即是答案。
即:1+2+3+4….+48+49+50
= (1+50) ×(50÷2)
=1275
归纳总结:解决问题要动脑,这样会找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解答时要选择一个最简便的方法。
举一反三:
用简便方法计算:99+19998++196+95
答案: 199999+19998+1997+196+95
= 00+20000+2000+200+100—(1+2+3+4+5)
= 222300—15
= 222285
归纳小窍门: 当算式中的数字较大时,可以利用估算的思路,把它们都看做是和它们最接近的整百、整千、整万….的数,计算出结果后,再减去多加的部分。
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呢?
a.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运算律和加法结合律
用字母表示为a+b=b+a; a+b+c=a+(b+c)
b.数学运算时要选择简便运算方法,在加法算式中,当某些数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数或者多个相同数时,运用加法交换率或者加法结合律改变式子的运算顺序,可以使运算更方便。
课后习题
1、计算下列算式
138+227+173 69+406+94
答案:138+227+173 69+406+94
= 138+(227+173) = 69+(406+94)
=138+400 =69+500
=538 =569
2、一根钢丝,第一次用去187米,第二次用去145米,这时还剩下113米,这根钢丝全长多少?
答案: 187+145+113
= (187+113)+145
= 300+145
= 445(米)
答:这根钢丝全长445米
板书
加法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a+b=b+a; a+b+c=a+(b+c)
善于发现简单法,计算准确快又好
教学目标
1.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
2.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3、提高观察、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孩子们你们知道我们班上有多少小女孩?多少小男孩?那么我们班上一共有多少个孩子?
学生列式,师板书
(二)呈现事实,形成问题
1.出示准备题:
(1)27+73(2)37+58
73+27 58+37
2.学生计算得数。
3、请学生观察两组算式,说说有什么发现?
投影书上的主题图,
你搜集到了什么信息?
今天李叔叔一共骑了多少米?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和前面的两个例子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猜想--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既然和不变,每组算式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呢?(=)
5.问题:这个猜想正确吗?
(三)验证猜想,形成结论
1、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可以举更多的例子,符合猜想的例子越多,猜想将被认为越可靠。
让学生举例,
如35+20=20+35等等让学生多说
同桌互说
学生汇报答案。加数相同,调换位置,得数也相同,符合猜想。
2、同学自己设计一组式题验证,小组交流结果,汇报结论。
3、这种猜想看起来比较可靠,但我们不可能把符合猜想的例子
全部举完过就给我们的证明留下了遗憾,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呢?我们来看生活实例。
例:一家电影院,走廊的左边是476个座位,走廊的右边有518个座位,一共有几个座位,(用两种方法计算)
(1)口答列式:476+518518+476
为什么这样列式?
(2)判断:得数会相同吗?
(3)计算结果,得出结论:476+518=518+476
在加法中,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4.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加法交换律”(板书)
5这种规律在其他运算中有吗?学生质疑,验证。在这个环节中有出现个别代表一般的给予举例纠正。
学生自学书本、质疑。
6.小结:
(1)什么是加法交换律?
用字母a、b表示加法交换律。板书:a+b=b+a
(四)应用成果,巩固新知
1.学习加法交换律的最终目的是用。
问:验算加法,我们用什么方法?根据什么?
2.“练一练”1,先计算出得数,再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问:验算方法运用什么运算定律?
3、“练一练”
(1)分组完成。(每组一生板演,比赛形式进行)
(2)指名说出验算方法和根据。
4、放录音、做游戏--“我该在什么位置”
(1)将卡片470、880、1013、214、58、58发给六个同学。
(2)伴随音乐,寻找自己的位置,并贴上。
(3)小结:这些算式都用等号连接,两边都有相同加数,那就意味着另一个加数也相同,我们并用了加法交换律。
(五)反思过程,学会学习
1.这节课我们发现了什么?是怎样获得证明的?(举例证明一意义论证)2.这一规律已有哪些运用?
3.质疑:满足“和不变”这一要求,有没有其他可能?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一、教学理念
化学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发挥学科自身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潜能。为此,在转变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我进行了以下的尝试:
1.注重以生为本,给学生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实践。由实验的过程,到重难点的突破,教师始终关注每位学生,参与探索的全过程,完成教师角色的改变,教师真正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咨询者与合作者,只有完成这样的转换,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实践能力。
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本节课让学生在化学实验中去探究,在探究中形成学习化学的亲身体验,进而内化为化学思维方式及化学观念,尽力做到使学生感悟到、体验到、经历到和收获到,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上看,初中学生对化学的学习还处于启蒙阶段。这就需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成科学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从能力水平上看,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一些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并可以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因此,我们可以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三、教材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一课在初中化学体系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还具体学习了氧气有关的化学反应,这些知识都为本节教学提供了知识基础。本节课的教学将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以及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做好理论准备,因此本节课学习的质量守恒定律,对全部初中化学的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教学环节
重点的突出:我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设置了两组探究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去体验、去感受。这更好的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热情。使学生能通过简单的化学实验验证质量定恒定律。
难点的突破:通过让学生观察白磷和镁带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微观的模拟过程,帮助学生搭建起宏观物质和微观世界的桥梁。通过此过程,大大的降低了学生的抽象概括的难度。让学生从微观的角度理解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
为此,我将把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六个环节:
(一)精彩导入
通过一则伪科学广告:“水变汽油、柴油,经济收入惊人,技术转让,请有识之士加盟。”假如你是老板,你是否加盟?请谈一谈你有何想法?
(二)创设情景
同学们各抒己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定会做出科学的、准确地选择。前面我们学习了很多化学反应,例如,磷+氧气→五氧化二磷,此式只能表示出参加反应的及反应后生成的是什么物质。却不能表示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量的关系。那么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猜想一下?设置探究问题的情景。明确探索的内容,此时学生将会表现强烈的求知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让我们用事实说话。用实验来探究和验证。
(三)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是整个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阶段,我为学生准备了以下药品和仪器:天平、锥形瓶、酒精灯、烧杯、石棉网、坩埚钳、气球等。药品:白磷、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铁钉、大理石、稀盐酸、蜡烛、镁带等等同学们可自由�
教师深入学生中间,指导和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相互交流,相互取长补短,达成共识。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验,汇报实验结果,顺理成章地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并让学生进行剖析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以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自然过渡到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和发展,通过化学史的学习,激励学生要勇于实践和大胆的创新。
(四)微观模拟
在探究出质量守恒定律后又引出疑问: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这个问题困扰着学生,驱动学生主动的思考,使学生再次进入探索的情景中。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我又播放了白磷和镁带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微观的模拟过程,通过此过程,大大的降低了学生的抽象概括的难度。学生经过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得出结论:“一切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也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五)学以致用
在这一阶段里,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解答一些实际问题,扩大知识的应用面,以此不断的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通过上述探究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质量守恒定律是一切化学反应所遵循的普遍规律,潜移默化地培养“物质是永恒存在的”辩证观点。最后提出用什么式子,既能表示出反应物与生成物质之间量的关系又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呢?进一步探究留下悬念?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他们会感到,学海无涯,越学越有乐趣。
(六)反思小结
在学生谈体会、谈收获的基础上,通过自我反思,找出本节课的优点和不足。只有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才更有利于进步和发展。课下和学生共同探讨,探索出更好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在相互学习的过程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课 题 质量守恒定律
教 师 李亚娟
学 校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风华中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2.能用微粒观点说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3.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的化学反应中质量关系
4.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使学生能用实验定量研究化学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和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的猜想,并用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验证,使学生会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通过实验、汇报等,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加工信息。
3.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能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乐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在实验中体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培养学生“物质是永恒存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教学难点
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式教学法
仪器和药品
仪器:天平、锥形瓶、酒精灯、烧杯、石棉网、坩埚钳、气球等。
药品:白磷、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铁钉、大理石、稀盐酸、蜡烛、镁带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精彩,引生入境
引言:通过一则广告,“水变汽油、柴油,经济收入惊人,技术转让,请有识之士加盟。”同学们,假如你是老板,你是否加盟呢?请谈一谈你的想法?
阅读,引发学生去思考
引领学生去思考,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离不开化学,用化学知识可以帮助自己辨别是非。
创设情景,激发求知欲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定会做出科学准确的选择。回顾前面所学的磷燃烧化学反应原理,引出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大胆的猜想)
回忆、思考
大胆的猜想
设置问题情景,给学生想象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动手实验、增强体验、探索新知
(活动一)
给出:
1.白磷的燃烧
2.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
3.硫酸铜溶液和铁钉的反应原理
及相应的药品和仪器
介绍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和发展史。(活动二)
让学生自己设计出蜡烛、镁带燃烧的前后质量的测定的实验。
讨论:
1.以上两个实验的结果与你实验前的相同吗?为什么?
2.对于白磷燃烧的实验,如果玻璃管上端没有系气球,将会出现什么实验结果?
3.如果镁带在密闭的容器中燃烧,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小组分工――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记录――实验报告――讨论、交流――汇报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归纳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阅读化学史,思考、感悟。
讨论、交流、回答、领悟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让学生初步
学习探究方法,体验探究的过程,通过学生自主活动构建知识体系,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意识和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概括知识的能力。
让学生感受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提高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微观模拟,加深理解
在探究出质量守恒定律后又引出疑问: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总和相等呢?
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播放了镁带和白磷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微观的模拟过程。
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归纳、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
通过此过程,大大的降低了学生的抽象概括的难度。能帮助学生搭建起宏观物质和微观世界的桥梁。培养学生信息加工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去解决实际问题。出示课前的广告,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是否加盟呢?
思考、回答
能通过化学知识真正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反思小节,持续发展
学生谈体会、谈收获
谈反思
反思,与学生共同促进,改进教学,与学生共同在新课改中成长。
板书设计
(一)问题思考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9页“质量”部分的内容,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什么是物体的质量?质量用什么字母表示?
2.质量的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怎样?
3.估算一些物体的质量是多大?(特别是大家身边常见的物体)
(二)自我检测(独立完成或小组讨论完成)
1. 所含 多少叫质量,通常用字母_______表示。
2.质量的国际单位是_______,符号是_______。常用的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它们同千克的关系是:0.02t=_______kg 0.3Kg=_______ g 600mg=_______g
3.请你给下面的物理量填上合适的单位:
①一名成年男子的质量约为60____ ②一头大象的质量可达6.0____ ③一本物理课本质量约为1.4 。
(三)小结:物理学中的“质量”和生产“质量”及米的“质量”等有区别,物理学中的“质量”与生活用语的“重量”的关系。
(一)问题思考:
阅读课本P9-10页“质量的测量”和“天平的使用”部分的内容,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利用什么仪器测量物体的质量?
2.实验室中用什么仪器测质量,根据什么道理来测物体的质量?托盘天平的主要结构有哪些?
3.使用天平之前须熟记哪几条要求,如果不按这些要求做会出现什么问题?
(二)自我检测(独立或讨论完成)
1.使用天平时要注意:
(1)每个天平都有自己的_______,也就是它所能称的最大质量。被测物体的质量_______(“能”或“不能”)超过称量,否则会测不出结果,还可能将天平。
(2)向盘中加减砝码时,要用_______,不能用手接触砝码,不能把砝码弄湿、弄脏,否则,会使砝码生锈造成测量结果不准确。
(3)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_______(“能”或“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的托盘中。
高中化学质量守衡定律教案设计
质量守衡定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质量守衡定律
2、理解: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衡定律
能力目标:
1、锻炼动手能力、形成观察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
情感目标:
1、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分组实验,认识到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猜想、分组实验探究、讨论、归纳。
教学辅助工具
多媒体课件、实验必备的仪器和药品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我们已经知道化学反应的特征就是生成了其他物质,例如: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硫;那么生成的二氧化硫的质量与反应物硫和氧气的质量之和之间有无变化呢?
二、猜想与假设
学生讨论:分组交流,讨论。若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有变化,则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
生1: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2: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3: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小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讨论的情况来看,有三种不同的意见,那么哪一种是正确的呢?我们不妨用实验来验证。
三、假设的检验及推理
1、制定计划
师:把学生分成三
组:
一组:进行白磷燃烧前后的质量的'测定。
二组:进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三组:进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2、进行实验。
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自行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并能积极分工、协作、共同顺利的完成实验。
3、收集证据。
学生;根据现象进行讨论、归纳,然后请各小组长代表本组对所做的实验进行小结,自然的得出结论。
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引导学生回忆旧知识回忆,回答加深印象,为以后做铺垫设疑从学生常见的化学反应中提出问题思考,回答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演示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思考,初步得出结论给学生示范,明确目的学生分组实验指导学生进行分组探究实验动手实验培养学生进行探究实验的能力分析实验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分析分析实验,初步掌握质量守恒定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结论教师明确质量守恒定律学生理解,思考加深学生对此定律的认识升华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探索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学生思考,回答,得到正确结论通过教师引导,帮助学生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小结教师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回忆,思考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理解练习播放课件,展示习题学生思考,回答巩固知识
第一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培养:培养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重点难点 对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方法 实验探讨法。
教学用具 仪器;托盘天平、烧杯、试管、锥形瓶、玻璃棒、酒精灯等。
药品:白磷、naoh溶液、nacl溶液、cuso4 溶液、agno3溶液、na2so4溶液、bacl2溶液、fecl3溶液等。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教学方法、目标[问题引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发生了变化,那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是增加?是减少?还是不呢?下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思考、产生学习兴趣 精心设疑,激发求知欲。[演示实验]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称量记录:反应前的总质量(锥形瓶+空气+白磷)是 克。反应后的总质量是 克。实验小结: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的关系是 。初步学习定量研究问题的方法。[演示实验]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问题讨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的意义?称量记录:反应前的总质量(烧杯+试管+两种溶液) 克。反应后的总质量是__克。 实验小结: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的关系是 。思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记录实验的方法。激疑、探索[分组实验]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检查纠正学生实验操作中的问题。带着上述问题 做实验,并记录本组实验测定的数据(操作方法同演示实验2)。第1小组做氯化钠溶液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的实验;第2小组做氯化钡溶液与硫酸钠溶液反应的实验;第3小组做氢氧化钠溶液与氯化铁溶液反应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实验进行探索,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从实验事实中总结出具有普遍性意义的结论。描述实验现象,归纳实验事实,试着总结规律。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板书]一、质量守恒定律 1.定律内容(略)记忆定律内容初步记住定律。[问题讨论](1)铁生锈后质量大于铁的质量,能否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2)蜡烛燃烧后总质量是否变化?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守律?联系实际,讨论、体会定律中关键字的涵义,初步运用定律解释一些实际问题。初步理解定律中关键字的涵义。[投影]课堂练习练习练习一(见附1)指导学生做课堂练习一。做课堂练习一体会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板书]2。几点说明:(1)是指参加化学瓜 各物质的质量总和。(2)生成物的总质量应包括全部生成物(沉淀或气体)的质量。(3)审题时要注意关键的字,如“充分反应”、“恰好完全反应”、“足量反应”等字所表示的意义。领会定律中关键字的意义。 强化对定律的理解和认识。[问题讨论]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呢? 投影]***分解示意图及水分解示意图的分析(图片制作方法可参考教科书30页图2-5和课本49页图3-4),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思考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再次设疑,启发思考,将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通过形象的图示分析,引导学生从化学瓜的微观裨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产生质的飞跃。指导学生看书,引导学生分析守恒的原因。[板书]二、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均不改变。(三个不变)在观察投影图示的基础上,通过看书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归纳的能力。[投影]课堂练习2(见附2)指导学生做课堂练习二 做课堂练习二巩固加深对定律的理解。矫正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投影]随堂检测(见附4) 领会质量守恒定律的内涵。做随堂检测题。了解学生本节课是否达到教学目的。附1:课堂练习一1.已知a物质与b物质反应生成c物质(用a+b=c表示)。现有12克a与32克b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c物质 的质量是( )(a)44克 (b)32克 (c)22克 (d)12克 能力:掌握解题格式和钥匙方法,培养学生钥匙能力。思想教育:从定量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了解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a)[a+b-c]克 (b)[a-b-c]克 (c)[a+b+c]克 (d)[a-c]克2.已知a物质发生分解反应生成b物质和c物质(用a=b+c表示),当一定量a发生分解反应片刻后,生成56 克b和44克c,则实际发生分解的a物质是( )(a)12克 (b)44克 (c)56克 (d)100克3.关于质量守恒定律,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煤燃烧化为灰烬,该反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b)24克镁关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0克氧化镁,实际消耗空气质量为16克(c)一切化学反应都遵从质量守恒定律(d)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有气体或固体生成的化学反应附2:课堂练习二 4.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有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 元素和 元素。5.有一化合物,其组成可用化学式cxhy来表示,该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时的生成物一定是和 。6.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a2+b2=2c中,c的化学式用a、b可表示为 。7.做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时,若将8克氧化铜全部还原成6.4克铜时,实际消耗氢气的质量是( )(a)大于0.2克 (b)小于0.2克 (c)等于0.2克 (d)等于0.1克8.要完全燃烧12克碳,得到44克二氧化碳,实际消耗氧气的质量是(a)大于32克 (b)小于22克 (c)等于32克 (d)等于16克9.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共a克,加热完全反应后得到b克氯化钾,则混合物中二氧化锰的质量是10.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a2+3b2=2c中,c的化学式用a、b表示是 (a)ab2(b)ab3(c)a2b3(d)a3b2 附3:课堂练习答案1.a.2.d.3.c 4.碳 氢 5.二氧化碳 水 6.ab 7.a 8.a 9.b 10.b附4:随堂检测1.2克氢气与16克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水的质量是 克。2.已知a与b发生化学反应生成c和d(用a+b=c+d表示),现 80克a与一定量的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 142克c和36克d,则参加反应b的质量是 克。3.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后只生成co2,则该物质的组成中事实上含有 元素。4.在发生化学反应时,由于原子的种类 原子的数目 ,所以质量守恒。课后记:
一、--思路
本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对元素的概念形成清晰的认识。在同位素原子结构信息的引导下,让学生发现它们的异同点,然后导出元素概念;再次呈现两组同位素原子结构信息,让学生练习,并巩固元素的定义;接着自学地壳中和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多的几种元素,认识元素的存在,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认识观;通过阅读元素符号的表格,归纳元素的简单分类;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最后,通过字母组合游戏、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物质中的元素组成等练习来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
二、教案
课 题 元 素
授课人 莫艳琴
学 校 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中学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元素的存在,形成元素的概念,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2.学生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并了解地壳中、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
3.使学生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认识观。
4、指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重点 元素的概念
难点 元素符号的书写
教学方法
对比探究、合作讨论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法
教 具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原子是不是一个实心体?
原子内还有哪些微粒?
投影表格一
从上表里,你发现了什么“怪”现象?请填写在表格二中
交流讨论
小结:1、原子中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都是1,这样的原子都是氢原子。
2、原子中的质子数都是1,而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不同,是不同的氢原子。
引出概念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反思升华 质子数为1的一类原子,称为 。
投影表格三
投影表格四
反思升华 质子数为6的一类原子,称为 。质子数为8的一类原子,称为 。
学生自由发挥,回答问题。
学生发现原子结构上的异同之处。
学生们发言。
学生阅读。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复习前一课题的旧知识。
让学生接触元素的特征。
了解学生们的发现。
进入本节的学习重点。
元素的概念的运用。
巩固元素的概念。
延伸思考 一种元素是不是只有一种原子?目前已发现的元素有一百余种,那么原子的总数是不是也只有一百余种呢?是大于、小于还是等于该数目呢?
引导阅读
p71图4-4
p72资料,与地壳中的排位元素进行对比。
归纳小结 地壳中各元素按质量由多到少的顺序。
创设情景
如何表示指定的元素呢?
a、元素名称(中文) 。
b、元素符号(国际通用)。
从p73资料及表4-3,找一找元素符号书写的特点。元素名称造字的规律。
讨论小结 元素符号书写的特点;元素名称造字的规律。
课堂练习(一)
课堂练习(二)
课堂练习(三)
(正确答案的呈现:播放红桃k口服液、钙片广告录像,碘缺乏症的动画flash)。
小结升华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问题?
布置作业
p75 1、2、3、4
p72活动与探究
学生思考,并讨论。
学生阅读课本。
学生合作式学习,归纳问题的要点。
分小组同时计时(3 min)竞赛,看看哪个小组写得既对又快。
从化学式判断物质的元素组成。
回忆日常的生活知识、电视广告,获取答案。
学生看大屏幕投影 。
学生自由发言 。
学生完成作业。
层层递进发问,让学生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
培养自学归纳能力,使学生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认识观。
加强自学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练习元素符号的书写。
巩固对元素符号的认识,使学生意识到元素在地壳里以单质或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世间万物由元素组成”。
了解人体营养健康与元素息息相关。
活跃课堂气氛 。
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利用课外时间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板书设计
课题2 元素
1、元素的概念。
2、地壳中和生物细胞中主要元素含量。
3、书写元素符号的要求。
4、元素名称造字的规律。
附录
表格一
原子种类
质子数(核电荷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
氢原子
1
0
1
1
氢原子
1
1
1
2
氢原子
1
2
1
3
表格二
氢 原 子
结论
异
同
表格三
原子种类
质子数(核电荷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
?
6
6
6
12
6
8
6
14
表格四
原子种类
质子数(核电荷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
?
8
8
8
16
8
10
8
18
课堂练习
(一)元素符号组合游戏:下列两组符号能组成几种元素的符号?
ⅰ:a b c m n ⅱ:a u e l g
(二)试找一找,下列哪些物质里含有相同的元素?
氧气(o2)、水(h2o)、过氧化氢(h2o2)、二氧化硫(so2)、氢气(h2)、硫粉(s)
(三)身边的元素──我们在看电视的时候,经常会看到有关补锌的广告,这里的锌指的就是元素,像这样的元素你还知道哪些?请讨论并填写下表。
你知道的元素
含该元素的物质
缺该元素对人的影响
锌
高乐高、葡萄糖酸锌口服液
影响智力发育
红桃k口服液
患贫血
小儿佝偻病,老年骨质疏松
患大脖子病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1、 识记:质量守衡定律
2、 理解: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衡定律
能力目标:
1、 锻炼动手能力、形成观察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
情感目标:
1、 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 通过分组实验,认识到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猜想、分组实验探究、讨论、归纳。
教学辅助工具
多媒体课件、实验必备的仪器和药品
教学过程 :
一、 提出问题
师:我们已经知道化学反应的特征就是生成了其他物质,例如: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硫;那么生成的二氧化硫的质量与反应物硫和氧气的质量之和之间有无变化呢?
二、 猜想与假设
学生讨论:分组交流,讨论。若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有变化,则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
生1: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2: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3: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小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讨论的情况来看,有三种不同的意见,那么哪一种是正确的呢?我们不妨用实验来验证。
三、 假设的检验及推理
1、 制定计划
师:把学生分成三组:
一组:进行白磷燃烧前后的质量的测定。
二组:进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三组:进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2、 进行实验。
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自行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并能积极分工、协作、共同顺利的完成实验。
3、 收集证据。
学生;根据现象进行讨论、归纳,然后请各小组长代表本组对所做的实验进行小结,自然的得出结论。
四、 发现规律
生:三个小组的小结情况:
一组:磷燃烧后有白烟生成即生成了五氧化二磷,但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二组:铁在硫酸铜溶液中反应,铁丝上附着红色物质;溶液有兰色变为浅绿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仍不变。
三组:无色氢氧化钠溶液与兰色的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兰色絮状沉淀,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还是不变。
师:通过学生小结发言,教师归纳、评价得出质量守衡定律,请一个学生叙述。
生: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会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呢?
五、 解释与讨论
师:教师先演示有关“化学变化中分子被破坏,原子重新组合成其他物质的分子”的动画课件,给学生必要的启迪。
教学教案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教学目标 :
识记并理解:
教学重点:
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
成立的原因
教学方法:
实验引导法(设问——实验——归纳——总结——练习)
教学用具:
[实验4—1][实验4—2]中的实验仪器和药品及多功能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引入:
请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1.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2. 实验室制取氢气的文字表达式;
3. 表现氢气的还原性的文字表达式。
实物投影:学生写出的三个文字表达式。
思考:从三个文字表达式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定性说明化学反应)
引入:10g氯酸钾分解后可生成多少g氧气?若出现这样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学习了本章的内容,这样的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投影:第四章 化学方程式
讲述:为了了解反应物和生成物质量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演示实验。
投影:演示[实验4—1] 白磷的燃烧
观察:实验现象 比较:反应前后系统质量的变化
实验操作:称量反应前系统的质量;点燃白磷;称量反应后系统的总质量
实物投影:天平指针在反应前后保持一致。
投影:实验分析:磷(P)+氧气(O2) 点燃 五氧化二磷(P2O5)
讲述:由于锥形瓶及仪器质量不变,因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投影:M(P)+M(O2)=M(P2O5)
学生[实验4—2] 氢氧化钠和硫酸铜的反应
投影:实验步骤:1.将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分别装入烧杯和小试管中;
2.称量反应前系统的总质量;
3.将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混合;
4.称量反应后系统的总质量,并比较质量的变化。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投影:实验分析:
硫酸铜(CuSO4)+氢氧化钠(NaOH) 氢氧化铜(Cu(OH)2)+硫酸钠(Na2SO4)
蓝色溶液 无色透明溶液 蓝色沉淀 无色透明溶液
学生思考:从上述实验中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M(CuSO4)+M(NaOH)=M(Cu(OH)2)+(Na2SO4)
二、讲授新课:
思考:由以上两个实验可知,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投影:第一节
一、的内容: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ΣM(反应物)=ΣM(生成物)
过度:仅仅以两个实验是否可以说明这个定律呢?
思考:是否所有的化学反应都遵守?
问题1:2g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为什么不等于2g?
问题2:10g氯酸钾加热后,生成氧气的质量为什么小于10g?
学生讨论并解决问题1和问题2。
投影:二、的使用范围:
适用于所有的化学反应
三、成立的原因:
投影:思考并讨论:只守恒定律为什么可以成立?
提示:从化学反应的实质和化学变化前后各种微粒的种类及数目的变化方面考虑。
学生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各小组代表发言,综合讨论结果。
讲述:以P+O2 点燃 P2O5为例。
反应前后:改变——分子种类
不变——元素种类、原子种类、原子个数
投影: 改变 分子种类
元素种类
化学变化前后 不变 原子种类 成立的原因
原子个数
三、课堂小结:
1. 的内容
2. 的适用范围
3. 成立的原因
学生练习:《整合集训》P41 1、2
作业 :课本P70 1、2
寺坪镇中心小学 曹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意义。
(2)、学会运用乘法交换律验算乘法。
(3)、掌握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发现过程,体验类推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验发现新知识的快乐,培养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产生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运算。
教法选择:
创设情境,质疑引导。
学法指导:
小组合作,类比推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根据常法口诀写乘法算式,并说一说两个算式的异同。
三七二十一 七八五十六 三九二十七
3×7=21 7×3=21 7×8=56 8×7=56 3×9=27 9×3=27
2、说说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3、引入课题并板书。
二、新授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问题:(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解决问题(1)
1、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2、分组讨论、交流解决问的过程,引导学生进行汇报。
4×25=100(人) 25×4=100(人)
3、比较分析两个算法的异同,组织学生观察、交流。
得出结论:4×25=25×4
4、引导学生概括规律,并板书。点明这种规律叫乘法交换律。
板书: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b×a
我们在原来的学习中用过乘法交换律吗?在验算乘法时,可以用交换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就是用了乘法交换律。
先计算,再运用乘法交换律进行验算:计算下面各题,并用乘法交换律进行验算。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用乘法交换律填上合适的数。
65×145=__×__
109×31=__×__
44×98=__×__
346×273=__×__
解决问题(2)
(25×5)×2 25×(5×2)
=125×2 =10×25
=250(桶) =250(桶)
根据前面的加法结合律的方法,你们能试着自己学习乘法中的另一个规律吗?
小组合作学习。
①这组算式发现了什么?
②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③用语言表述规律,并起名字。
④字母表示。
小组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整理。
三、巩固练习
P35/做一做1、2
四、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整节课的学习要点。
完善板书。
五、作业:P37/2―4
板书设计: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5×4=100(人) 4×25=100(人)
25×4=4×25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
a×b= b×c
(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25×5)×2 25×(5×2)
=125×2 =10×25
=250(桶) =250(桶)
(25×5)×2=25×(5×2)
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a×b)×=a×(b×c)
课后反思:
1、运用教材,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按照教参中的教学进程安排,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需要分两课时完成。现将两课时合并为一课时,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与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比较相似,由乘法口诀的应用猜想到两条乘法定律,难度不大,十分自然。其次,两条乘法定律一起学,一方面有利于比较区分;另一方面,更利于实际应用,事实上在计算应用中,这两条定律通常是结合在一起应用的。
2、科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在数学知识领域内,“猜想→验证 →结论”是十分有效的'思考研究方法。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今后的学习。同时,在验证环节中涉及到常见的证明方法――举例证明。同时渗透了偶然和必然之间的辨证关系。这节课的设计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较大的自主探索空间,体现了数学逻辑思维的严谨美,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3、经历过程,强化体验,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从猜想→验证→应用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适当的启发、引导、参与。更多的是学生自发的学习,是学生感觉学习知识的需要而展开学习。如:由乘法口诀的简算快捷而受启发联想到乘法要是也有运算定律进行简算该多好!从而激起探索新知的欲望。当体会到举一个例子无法验证说明问题,需要举更多的例子时,让学生考虑怎么办?从而讨论解决方法:大家一起举例。得出结论后,当然想到拿学习成果应用于实际。这比由老师步步安排好
学习步骤要好得多,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而且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会高涨。
一、--思路
《质量守恒定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个课题。从本课题起,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学习将由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方面展开。本课题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研究并得出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它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作好理论准备,是学好化学的基础。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结合课程教学开展教学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课程价值面向全体学生,是每个教师所关心的问题。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设计本课题时,做到了四个转变:
(一)由“照方抓药”向“实验改进”转变。
以往的演示实验都是按照教材上的要求,“照方抓药”展示给学生,今天我大胆改进了“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的实验装置,如图:
此装置的优点有三个:1.现象明显;2.节约时间;3.实验过程中不需要打开橡皮塞,防止了空气的进入和白烟的逸出,减小实验误差。
(二)由“验证性实验”向“探究性实验”转变。
通过实验探究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知识,学到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科学方法和受到科学思维的训练,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品德,发展学习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两次实验探究活动,一方面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另一方面,让学生体验、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丰富学生探究活动的亲身经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由“静止对照”向“互动交流”转变。
在实验设计上,改变过去“你问我答”的教学方式。学生自己将观察的现象、分析的思路及得到的结论进行相互交流讨论,对产生的错误和偏差进行分析总结。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四)由“学科内容”向“贴近生活”转变。
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通过化学实验,拉近学生与化学的距离,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实用价值。在这节课中我让学生“口吹石灰水”,实验中用到鸡蛋壳等日常用品,另外还提出对“水能变成油”这种言论的看法。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身边,要相信科学,会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案
课题
质量守恒定律
授课人
石敬芬
学校
河南省济源市双桥一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重点
对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和运用。
难点
对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方法
设疑,以实验为导向,讲练结合。
仪器、药品
仪器:托盘天平、烧杯、广口瓶、玻璃棒、酒精灯、气球、吸管等。
药品:白磷、naoh溶液、cuso4溶液、铁钉、碎鸡蛋壳、稀盐酸、石灰水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问题导入
提问
演示实验(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如图改进:
提出问题
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质量”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意义呢?巡回检查、指导,发现问题,及时校正。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实验结论,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表扬。
组织第二次活动与探究
设置课堂练习题如下:(1)2体积的氢气和1体积的氧气反应,生成3体积的水。
(2)二氧化硫中硫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1,那么5 g硫和5 g氧气完全反应可生成二氧化硫( )克;5 g硫和8 g氧气充分反应可生成二氧化硫( )克。
提问:为什么各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等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呢?
展示多媒体课件
磷、碳、硫燃烧的本质。
设置“能力拓展”习题
写出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文字表达式能告诉我们反应物、生成物的种类,但反应物的质量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
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反应物总质量(=)生成物总质量。
分组实验探究
探究实验名称: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测定。
实验步骤:1、将几根铁钉与烧杯中的硫酸铜溶液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共同称量。2、将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砝码不用取下),静置1~2分钟,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探究实验名称: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测定。
实验步骤:1、将盛有少量硫酸铜溶液并带有胶头滴管(事先装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的锥形瓶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2、挤压胶头滴管,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描述实验现象及实验结论。
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活动与探究
探究实验名称: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前后质量测定。
实验步骤:1、将盛有石灰水的小烧杯放在托盘天平上,使其平衡。2、取下烧杯,向其中吹气,一段时间后,再放到托盘天平上,观察。
探究实验名称:鸡蛋壳和稀盐酸反应前后质量测定。
实验步骤:1、将盛有稀盐酸的小烧杯和几颗鸡蛋壳一起放到天平上,使其平衡。2、将鸡蛋壳和稀盐酸混合,一段时间后,放回天平,观察。
交流讨论,并选出代表发言。
交流、谈看法。
思考。
观看动画演示,总结化学反应的实质。
一切化学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根本原因: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均没有改变。
(1)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有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 )元素和( )元素,可能有( )元素。
(2)镁条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原来镁条的质量大,能否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3)某xx大师说:“我一发功就能使水变成油(油中含有碳元素)”。这种说法科学吗?
复习旧知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求知欲。
学习定量研究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在活动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品德。
体验成功,学生产生成就感。
让学生体验、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丰富学生探究活动的亲身经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为理性。并且会用一般规律解决个别问题,提高学生能力。
了解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情况,及时更正错误的认识及看法。
质疑,激思。
化微观为宏观、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习兴趣。
反馈诊测
[板书设计]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一、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二、原因: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均没有改变。
2. 天平的主要结构。
(三)练习用天平测同学们自己的学具橡皮擦、铅笔等的质量,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协同品质、科学态度)
1.学生结合教材P11阅读和讨论老师编制的托盘天平使用说明书:
A.天平使用注意事项:
a.每个天平都有自己的“称量”,也就是它所能称的最大质量也有自己的“分度值”,即标尺上每个小格所代表的值。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称量。
b.向盘中加减砝码时,要用镊子,不能用手接触砝码,不能把砝码弄湿、弄脏。
c.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的盘中
B.托盘天平正确的使用方法:
a.放:把天平水平放置。
b.调:调节天平的横梁平衡:首先把游码左边拨到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其次,调节横梁两端的平衡螺母,直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
c.称:物体放在左盘,根据事先估计的物体质量,用镊子向右盘从大到小加减砝码,还可适当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d.读数: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之和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
e.复原:测量结束要用镊子将砝码夹回砝码盒,并整理器材,恢复到原来的状况。
2.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老师巡视,适时引导。
3.组间交流,直觉靠得住吗?
(四)探究: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跟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温度有关吗?(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完成教材P11想想做做得出结论。其中第1个称塑料瓶改为橡皮泥,分9组,第2个分6组进行实验,每小组3人。(在上述实验基础上分别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和将白糖溶于水中再称它们的质量,比较两次称量的结果。)
四、达标检测(独立完成)
1.下列物体中,质量可能是0.15kg的是( )
A.一头大象 B.一个苹果 C.一台电视机 D.一只蚂蚁
2.下列数据中,� 当左盘中放入待测物体,右盘中加入35g砝码时,天平指针偏向分度盘右边,这时( )
A.向右盘中加砝码 B.减少右盘中的砝码
C.将游码向右移动 D.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左调节
五、总结提炼: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一起来谈谈自己的收获。
六、课外作业:
必做题
1.如何测出一个大头针的质量,说出你的测量办法。
2.猜想P11想想做做的结论,说出你的理由。
选作题:自制一架天平交给老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情景创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充分调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知识迁移。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探究和归纳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作用,了解运用运算定律可以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过程与方法: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从中感悟科学验证的方法。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和欣赏自然景色的美,向学生渗透环保教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懂得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1、学习例5。
(1)出示例5
(2)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3)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
4×25=100(人)
25×4=100(人)
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b×a
2、学习例6。
(1)出示例6
(2)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25×5)×2 25×(5×2)
=125×2 =10×25
=250(桶) =250(桶)
(3)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
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 ×c=a× (b×c)
(4)完成例6下面做一做的第一题。
3、学习例7。
(1)出示例7。
(2)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3)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
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c=a×c+b×c
a×(b+c)=a×b+a×c
(4)完成例7下面做一做的第一题。
3、学习例8。
(1)出示例8。
(2)收集信息,明确条件问题
(3)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4)读懂过程,感悟不同方法
课后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守衡心衡便是最好的人生随笔
一个人,究竟要走多远的路,调整多少次方向,才能在人世找到平衡?
人说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然而同饮时光的酒酿,谁敢不对命运投降?世事无常,人生无常,模糊了我们躯体的感知,平衡的掌握。我们常常会自比于趴在窗户上的苍蝇,前途一片光明却找不到出路。多数时候我们会陷于理想很丰硕而现实很骨感的不平衡中,好高骛远而脚下又并非坦途。平衡,渐渐走远。
縱观涛涛的历史长河,平衡是天地万物遵循的永恒守则。当下社会,人们的渴望永无止境,一直崇尚与追求更快、更高、更强,有如无舵的快艇行驶在暗礁从中。因此,懂得“能量守恒”方为人上人之觉悟,得此道,方可操作平衡之术。
古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经历了时局的动荡,社会的黑暗腐朽后,现实的荒芜终究与内心的美好发生了强烈碰撞,他愤然辞官,归隐田园。他连日饮酒作诗,对于官场没有丝毫眷恋,面对喧嚣还一份本真。淬过繁华后,将生命的`淡然,缓缓捡起,最终觅得生命的价值。今人往往在虚无的名利和权位上追逐不已,并为之摧眉折腰,费尽心机,艰辛的努力换来的却是无常的忧虑。生命只能在自然中舒展。求得本心,还心灵一片清静,生活一份简约。此时,才守住了心衡的天平。
即使官场得意,事业成功,也应不骄不躁。古人云“满招损,谦受益”,这无疑是正确的。过度的自我满足便失去了自知之明。狂妄自大、刚愎自用,只会贻笑大方。如果事业、学业失败,亦宜不卑不亢。一蹶不振,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和坚定信念,悲观消沉,无所适从,这样的人生必定一败再败。
多一份自适,平衡出庙堂与江湖之间的一缕清香;多一点淡泊,平衡出胜败两界中的一丝曙光;多一些涵养,平衡出高山流水的天籁之音。随性,不要随遇而安的一丝软弱,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将指尖点一滴清酒,落入口中。随心,一张凉席,箕踞而坐,极目天边,“坐地日行八万里”,时间的齿轮终将万事万物转成与我们相契平衡的维度。总之,既不要全想着你拥有什么,也不要全想着你没有什么,万事须衡;失衡,荆棘丛生。
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平衡点,将平衡的天平不断向本真、淡泊、自适的方向调整,成就自己的智慧人生。守衡,心衡,便是最好的人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及生成物质量的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的含义及守恒的原因;
根据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能推测物质的组成。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实验、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及合作精神;
使学生认识永恒运动变化的物质 ,即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的道理。渗透物质不灭定律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定律,教材从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入手,从观察白磷燃烧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出发,通过思考去“发现”,而不是去死记硬背规律。这样学生容易接受。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认识。在化学反应中,只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使反应物变成生成物,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并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同时也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法建议
引导学生从关注化学反应前后"质"的变化,转移到思考反应前后"量"的问题上,教学可进行如下设计:
1.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过程,教师应当采取"自我发现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可首先投影前面学过的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然后提问:对于化学反应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最后把问题聚焦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上。这时教师不失适宜的提出研究主题:通过实验来探究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
2.体验科学研究过程、设计、实施实验方案
学生以小组探究方式,根据实验目的(实验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方案。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并适时的给学生以帮助,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在设计方案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交流方案过程中,各组间互相补充,互相借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实施实验时学生体验了科学过程,动手能力得到了加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及勇于探索的意志力。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自己探索,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也体验了科学研究过程。
3.反思研究过程、总结收获和不足
探索活动结束后可让学生进行总结收获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
重点、难点:对含义的理解和运用
教具学具:
溶液、 溶液、 溶液、 溶液、 溶液、白磷、锥形瓶、玻璃棒、单孔橡皮塞、烧杯、小试管一天平、酒精灯。
教学过程 :
创设情境:
复习提问:在前几章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哪些化学反应?
投影:反应文字表达式
氯酸钾 → 氯化钾 + 氧气
氢气 + 氧气 → 水
氢气 + 氧化铜 → 铜 + 水
引言:这是我们学过的化学反应(指投影),对于化学反应你知道了什么?
思考讨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种类、分子种类、物质状态、颜色等发生了变化;原子种类、元素种类没发生变化;对于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原子数目是否发生变化存在争议。
引入: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有同学说改变,有同学说不变,意思不统一,那么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讨。
设计与实施实验:
讨论:根据实验目的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方案。
交流设计方案
评价设计方案
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哪些方案是科学合理的,哪些需要改进,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设计过程。
1.实施实验:
同学们的设计方案是可行的,可以进行实验。
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检查纠正学生实验操作中的问题
1.依照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和测定的实验数据。
2.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
3.汇报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从实验内容,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发生变化汇报实验结果
同学们的实验结果是巧合,还是具有普遍意义?
汇报:
1.实验内容
2.实验结果
反应前物质总质量(烧杯+试管+两种溶液)_______g,反应后物质总质量为_______g。
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_______。
3.演示实验
演示: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
1.观察记录
反应前物质总质量为_______g,反应后物质总质量为_______g。
2.书写反应文字表达式
3.实验结果分析: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_______。
总结:
思考:通过以上几个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科学家曾做过大量实验,无数实验都证明: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相等。这是化学反应遵循的规律。这个规律叫做(板书课题)
提问:哪位同学试着回答什么是
板书:一、内容(略)
讨论: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原因
问题讨论:
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化学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投影:水分子分解示意图,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板书:二、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投影:课堂练习
1.已知12g木炭与32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 的质量是_______g。
A.44g B.32g C.22g D.12g
2.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的质量比金属镁的质量大,有人说这个事实不符合,你说对吗?为什么?
3.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有二氧化碳和水,根据可知,该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_______元素和_______元素,可能含有_______元素。
反思研究过程:
通过对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的探讨,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对于今天的学习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学习中相信大家会做的更好。
板书设计 :
第一节
一、定律内容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反应前总质量 反应后总质量
g g
磷 + 氧气 → 五氧化二磷
二、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原因
探究活动
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
(1) 根据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方案。
(2) 交流与评价。
(3) 实施实验。
(4) 汇报讨论。
质量守衡定律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知识;通过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化学教案- 质量守衡定律。
2、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重点难点:
对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方法:
实验探讨法。
教学用具:
仪器:托盘天平、烧杯、试管、锥形瓶、玻璃棒、酒精灯等。
药品:白磷、NaOH溶液、NaCl溶液、CuSO4 溶液、AgNO3溶液、Na2SO4溶液、BaCl2溶液、FeCl3、溶液等。
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发生了变化,那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是增加?是减少?还是不变呢?下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
学生首先思考、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教师演示实验:(1)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2)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称量记录:
反应前的总质量(锥形瓶+空气+白磷)是 ?克。反应后的总质量是? 克。
实验小结: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的关系是相等的关系。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录实验的方法
问题讨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的意义?
学生思考后,师生共同归纳实验事实,总结实验规律,化学教案《化学教案- 质量守衡定律》。即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知识,质量守恒定律
讲授新课
板书:一、质量守恒定律
1、定义: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问题讨论:(1)铁生锈后质量大于铁的质量,能否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2)蜡烛燃烧后总质量是否变化?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守律?
联系实际,讨论、体会定律中关键字的涵义,初步学会运用定律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学生做课堂练习一P70页1大题
体会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初步理解定律中关键字的涵义后,小结:
板书:2、几点说明:
(1)是指参加化学反应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生成物的总质量应包括全部生成物(沉淀或气体)的质量。
(3)审题时要注意关键的字,如“充分反应”、“恰好完全反应”、“足量反应”等字所表示的意义。
问题讨论: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前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分析、***分解示意图及水分解示意图的分析,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后。指导学生看书70页,引导学生分析质量守恒的原因。
在观察图示的基础上,通过看书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板书:二、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是: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均不改变。(三个不变)
课堂练习2
1、在反应A+B==C+D中,已知A、B两种物质各9.8克,A、B充分反应后生成16.1克C,0.2克D,B完全反应,则A、B反应时质量比为________。若已知C的式量为M,则B的式量为________。
2、在化学反应A+B==C+D中,a克A与B反应生成m克C和n克D,则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为( )
A、(m+n) 克 B、(m+n+a) 克 C、(m+n-a) 克 D、(m+n)/a克
3、在反应2A+B==C+D中,已知25克A与10克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5克C。当反应有6克D生成时,参加反应的A是 ( )
A、10克 B、5克 C、2.5克 D、以上都不正确
小结:矫正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关于质量守衡定律化学教案
教学目的:
1、知识;通过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2、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重点难点:
对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方法:
实验探讨法。
教学用具:
仪器:托盘天平、烧杯、试管、锥形瓶、玻璃棒、酒精灯等。
药品:白磷、NaOH溶液、NaCl溶液、CuSO4 溶液、AgNO3溶液、Na2SO4溶液、BaCl2溶液、FeCl3、溶液等。
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发生了变化,那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是增加?是减少?还是不变呢?下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
学生首先思考、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教师演示实验:(1)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2)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称量记录:
反应前的总质量(锥形瓶+空气+白磷)是 ?克。反应后的'总质量是? 克。
实验小结: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的关系是相等的关系。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录实验的方法
问题讨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的意义?
学生思考后,师生共同归纳实验事实,总结实验规律。即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知识,质量守恒定律
讲授新课
一、质量守恒定律
1、定义: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问题讨论:(1)铁生锈后质量大于铁的质量,能否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2)蜡烛燃烧后总质量是否变化?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守律?
联系实际,讨论、体会定律中关键字的涵义,初步学会运用定律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学生做课堂练习一P70页1大题
体会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初步理解定律中关键字的涵义后,小结:
2、几点说明:
(1)是指参加化学反应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生成物的总质量应包括全部生成物(沉淀或气体)的质量。
(3)审题时要注意关键的字,如“充分反应”、“恰好完全反应”、“足量反应”等字所表示的意义。
问题讨论: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前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分析、***分解示意图及水分解示意图的分析,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后。指导学生看书70页,引导学生分析质量守恒的原因。
在观察图示的基础上,通过看书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二、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是: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均不改变。(三个不变)
课堂练习2
1、在反应A+B==C+D中,已知A、B两种物质各9.8克,A、B充分反应后生成16.1克C,0.2克D,B完全反应,则A、B反应时质量比为________。若已知C的式量为M,则B的式量为________。
2、在化学反应A+B==C+D中,a克A与B反应生成m克C和n克D,则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为
A、(m+n)克 B、(m+n+a)克 C、(m+n-a)克 D、(m+n)/a克
3、在反应2A+B==C+D中,已知25克A与10克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5克C。当反应有6克D生成时,参加反应的A是 ()
A、10克B、5克C、2.5克D、以上都不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