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优秀13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这里是人美心善的小编枫为大家收集的13篇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太阳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太阳的远、大、热,知道太阳与人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

2.培养阅读说明文的兴趣,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3.理解“……其实……”“如果……就……”“虽然……但是……”等关联词语的作用。

教学重点 太阳的特点以及太阳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说明事物的多种方法

教具准备 搜集有关太阳的资料。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预习提纲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自学生字新词,

2、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第一课时

一、揭题、审题。

同学们,在晴朗的日子里,我们天天都能见到太阳,可是关于太阳的知识你知道多少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篇介绍太阳知识的课文。(板书课题)

根据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作板书,)

接下去我们来看看课文,是不是写这些东西。

二、自由朗读课文,自学:

(1)一边读,一边对照刚才的问题在课文中的哪部分,想—想每段写什么。

(2)自学生字、新词,要求读准字音,理解词义,识记字形。

三、证实审题推测。理出课文思路。

根据审题时学生推测的内容,逐一与课文有关段落对应起来。

板书:

远(1)

特点 大(2)

热(3)

太阳 动植物(4)

关系 天气变化(5-6)

(4-8) 防治疾病(7)

总结全段(8)

四、学习“提示”,对照以上板书,明确阅读训练重点,给课文分段。

1.看板书,说说课文安排哪几方面的内容,课文可以分几段。

2.齐读“提示”,对照刚才的归纳,看看是否归纳正确,强调本单元阅读训练的重点是了解课文作者是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材料的,

五、检查字词学习情况(词浯表中11个词语),重点教学“繁殖”、“水蒸气”两个词。

六、细读第一段。

1.读读下面的句子,给加点的词语换个意思相近的词语,

A.其实( ),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

B.我们看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 )它却大得很。

C.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 )要走35。

D.中心温度估计( )是表面温度的3000倍。

七、作业

1.抄写课后习题4中的词语,含生字的词多写两次。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太阳有哪三个特点?用数据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二、细读第二段。

1.指名朗读第二段,思考并回答;

这段的结构是怎样的?(总分总)划出总起句和总结句。

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从哪些方面具体说明太阳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

边讨论边板书:

(1)动植物人的吃穿用靠太阳

关系(2)云雨雪是太阳带来的,

密切(3)热冷风是太阳带来的

(4)太阳光可用来防冶疾病

3.齐读最后—个自然段。讨论:

(1) 这段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总结,强调)

(2)在说明方法上有什么特点?(正面叙述和反面叙述配合),哪—段也是这样说明的;

(3)在段中分别找出“光明”和“温暖”的反义词:

4.朗读第4和第8自然段。

师导读:“太阳离我们这么远,……关系密切。”作者从正面叙述— 生接读:有了太阳……

师导渎:从反面叙述——

生读:如果没有太阳……

三、本课是一篇说明文,这类文章一般有什么特点呢?

(可从内容、表达方式、结构及语言方面来认识,详细见《教参》)

四、课文第一自然段中直接写太阳离我们很远的句子是哪几句?

可不可以单列为一段?与原文相比,哪种开头好?为什么?(进一步理解“传说”)

五、作业(1)听写词语。(2)作业本第3、4、5题。

板书设计

太 阳

远 1.5亿公里

特点 大 130万个地球

热 6000度1800万度

植物、动物 吃 穿 用

与地 气候 云 雨 雪 风

球的 疾病 细菌

关系 地球 人类、世界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太阳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下册 篇2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3个一类字,会认5个二类字。理解漫画大意。

2.通过为漫画配上适合的词语,使学生理解每幅漫画的意思,能讲一个完整的幽默故事。

3.培养学生的幽默感,体会漫画带来的愉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12个成语的意思。

教学准备:词卡、字卡、实物投影。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生字,学成语,看漫画,讲故事。

教学过程:

一、学习一类字,认读二类字。

痴:书痴、痴狂、如醉如痴、痴心妄想。

偿:如愿以偿、偿还、赔偿、有偿。

贯:全神贯注、一贯。

二、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贯”的上半部分。

三、读成语,理解成语意思。

课后作业:写生字,写成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积累名人名言。

教学过程:

一、完成课后读写词语习题。

二、读名言,理解其中深意,丰富学生积累。

三、拓展课堂知识,引入漫画新题材。

作业:正确书写生字;自主创作漫画。

书痴

六幅漫画 十二个成语 三个一类字及扩词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3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基于阅读: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能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和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感的作用,积累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

2.教材分析

《元日》是人教20_课标版(部编)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是宋代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七言绝句。这首诗描写了新年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景象,抒发了作者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态度。

3.学情分析

(1)基于识字写字:三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识字能力,能使用硬笔书写正楷字,需要进一步做到规范、端正、整洁,养成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2)基于阅读: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能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和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感的作用,积累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诗句主要意思。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感情。

评价任务

1.通过多种读书形式,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检测目标一的达成。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能自读感悟把握诗歌主要内容,检测目标二的达成。

3.抓住重点词语,品读诗中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检测目标三的达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评价要点环节一

理解题目

认识作者

3分钟

1.揭示课题,板书课题,围绕课题提出问题。

2.理解“元”日的意思。

3.朗读题目。

4.认识作者。

了解题目含义,并能读出所表达的含义。

认识作者。

环节二

“读”古诗

3分30秒活动一(2分钟)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完成目标一)能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评价任务一)活动二(1分钟30秒)

2.读出古诗的节奏韵律。

(完成目标一)(评价任务一)

环节三

“解”古诗

19分钟活动一(1分钟30秒)

思考:再读古诗,诗中向我们描绘了古人过新年时的哪几幅画面?并交流。

(完成目标三)通过读诗,能抓住重点字词,把握诗中主要内容。

(评价任务二)活动二(3分钟30秒)

1.交流第一个画面:爆竹声中一岁除。(板书:放爆竹)

2.认识爆竹由来。

3.体会放爆竹时的情景,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完成目标一、二、三)

(评价任务一、二)活动三(3分钟30秒)

1.交流第二个画面:春风送暖入屠苏。(板书:饮屠苏)

2.认识屠苏酒由来。

3.体会家家团聚和屠苏酒时的情景,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完成目标一、二、三)活动四(3分钟30秒)

1.交流第三个画面:千门万户曈曈日,(板书:迎红日)

2.出示图片:观察图片理解曈曈日。

3.想象所有人迎红日时的情景,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完成目标一、二、三)活动五(2分钟30秒)

1.交流第四个画面:总把新桃换旧符。(板书:换桃符)

2.出示图片:观察图片理解桃符。

3.想象家家户户换桃符时的情景,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完成目标一、二、三)活动六(4分钟30秒)

1.带着理解,想象着画面多种形式朗读全诗。(指生读、师范读、齐读)

(完成目标一、二、三)环节四

“背”古诗

1分钟30秒根据板书提示,想象着画面,背诵古诗。

(完成目标一)

(评价任务一、二)

环节五

“品”古诗

9分钟30秒活动一(4分钟30秒)

1.思考:诗中的哪个字最能体现大家的感受?

2.交流,并提出疑问。

(完成目标三)

(评价任务三)活动二(3分钟)

解决问题:“暖意”何处来?

抓住诗中关键词句和主要内容,体会过年时的处处暖意。

(完成目标三)活动三(2分钟)

解决问题:谁“暖”谁?

1.了解王安石变法。

2.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完成目标三)

环节六

总结升华

阅读拓展

5分钟30秒1.回顾学古诗的四个步骤:读、解、背、品。

2.拓展阅读《除夜作》,对比过年诗,体会不同的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也是不同的。

3.推荐阅读:《除夜》《岁月》,用读、解、背、品的方法学习其他有关节日习俗的诗歌。

(完成目标三)1.回顾学古诗的方法。

2.对比同样类型的诗歌,所表达的不同的情感。

3.推荐课外阅读。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4自然段。

品读课文,了解彩塑、壁画和藏经洞的特点。

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品读课文,了解彩塑、壁画和藏经洞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在古老的丝绸路上,在神秘的三危山下,在茫茫的沙漠中,蕴藏着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就是——莫高窟。对,它就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全、规模最宏大、艺术价值的石窟艺术宝库——莫高窟。

2、每一个去过莫高窟的人,都会发出这样的赞叹——(出示第五自然段)

3、莫高窟里究竟有些什么,使它能称为“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呢?(相机板书)

4、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莫高窟,先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欣赏精妙绝伦的彩塑。

二、感受彩塑的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你在莫高窟看到了哪些彩塑?

2、老师今天带来了三幅图片,请大家看一看,猜一猜:哪幅是慈眉善目的菩萨?哪幅是威风凛凛的天王?哪幅是强壮勇猛的力士?你的依据是什么?

3、师述:这就是慈眉善目的菩萨,她端庄温情,含笑自如;这天王身着戎装,身披铠甲,真是威风凛凛;这就是强壮勇猛的力士,瞧他这模样,一定是力大无比!

4、这些彩塑有的“慈眉善目”,有的“威风凛凛”,有的“强壮勇猛”,样子各不相同,这就叫: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5、这两千多尊彩塑中,有一尊长达16米的卧佛,(出示图片)谁来读读描写卧佛的句子?指读。

①读得不错,如果你的朗读能让大家感到卧佛像活的一样就更棒了。

②是啊,我们似乎还听到他的呼吸声。

③真是“惟妙惟肖”。

7、这两千多尊彩塑中,据说的有9层楼那么高,最小的只有巴掌那么大,但每一尊都精致巧妙,,这就叫“精妙绝伦”。

8、齐读:这段话先总写了彩塑的特点,再分别介绍三种彩塑,接着描写一尊卧佛的特写镜头,最后总写游人的感受,写很有条理。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

三、感受壁画的宏伟瑰丽

1、莫高窟之所以被称为艺术宝库,是因为—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

(出示)

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

(1)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看看,这句话在上下文之间起什么样的作用?

(2)这句话的前半句概括的第几小节的内容?后半句呢?这样的句子,我们称它为过渡句,过渡句可以使文章前后连接自然、流畅。

由此我们可以想到,壁画的特点是——宏伟瑰丽。

2、齐读,这句话中哪里写出了壁画的宏伟?

“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听起来很大,但到底有多大,让我们来算一算。

请同学们看看我们上课的教室,它大概是一百平方米,算一下,“四万五千多平方米”相当于多少个这样的教室?

有人说,如果把壁画全部排列起来,有二十公里那么长,可见,敦煌壁画是多么宏伟呀!

3、壁画的宏伟瑰丽还表现在什么地方?请同学们默读第三小节,用心读,大胆想,要把文字读成活动的画面,读完后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刚才,同学们静静地读,默默地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谁先说给大家听?

4、同学们很会读书,真的把文字读成了鲜活的画面,敦煌壁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历史悠久,技艺精湛,被西方学者称为“墙壁上的图书馆”。课文中这样概括地写了壁画的内容——引读“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一句。

5、敦煌壁画中,各种佛像画、故事画、山水画、动物画、神话题材画、装饰图案画等应有尽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写飞天的句子,想想怎么才能把婀娜多姿、美丽迷人的飞天读到我们的眼前?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教师指导。

(3)谁愿意再来读一读,我给你配上音乐。其他同学可以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用心去想象画面,用心去欣赏画面。

(4)评价:读得怎么样?掌声送给她。谢谢你给了我们美的享受。

壁画上的飞天和同学们想象中的飞天一样吗?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出示飞天视频)

教师引说:在全部敦煌壁画中,有四千多个姿态万千、妩媚动人的飞天。壁画上的飞天,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6、同学们,课文用一个排比句来描写飞天,句中用五个有的写出了飞天的不同姿态,句式非常整齐,而且描写飞天形象用的都是四字词语,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

(1)请同学们大胆想象,仿照课文的句式也写一写飞天。就写在书上的空白处,写一个正常,写两个超常,如果能写出三种,那就太超长了!

(2)指名交流。

7、同学们笔下的飞天,和莫高窟飞天壁画一样,姿态万千,优雅柔美。

师引读——看着这些?

四、感受藏经洞,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1、敦煌彩塑神态各异,敦煌壁画宏伟瑰丽。游览莫高窟,有一个洞窟是必须要去的,这就是面积不大的藏经洞。事实上,现在的藏经洞,只是一个普普通通、黑咕隆咚的小洞,里面一无所有,人们为什么一定要到这个小洞前看一看呢?

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4节,你能找到理由吗?

2、指名交流。

藏经洞里曾经藏有丰富的藏品,封存着中国几千年灿烂文化和艺术辉煌。(板书:藏品丰富)

请同学们再读读这段话,注意一个曾字,你读出了什么?

3、是呀,这长宽仅2.7米左右,高仅2.5米左右的洞窟曾经封藏了六万多件的文物,如果把这六万多件文物一个挨一个排列起来,有25公里之长。可如今藏经洞陈列馆展出的只有19件文献真品!请同学们再来看一段资料,让我们静静地听一听历史的控诉。(朗读文字)

看了这段文字,你想说什么?

4、是呀,藏经洞见证了一个古老民族的屈辱和懦弱,也激发了中华儿女奋发向上的动力。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齐读这小节。

五、总结全文

敦煌文物的散失,对中国文化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但她也让全世界看到了古老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和文明的伟大魅力。

作为中国人,我们理当为祖国的灿烂文化而感到自豪。让我们自豪地读————(出示第五自然段)

《莫高窟》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介绍了我国西北边陲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曾经藏有大量文物的藏金洞,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本文结构清晰,叙述具体,文字浅显。且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他们已掌握了一点读书方法和学习方法,如:抓关键词理解课文内容,读中感知,读中悟情,读中领悟写作法等。

第一课时,学生已经认识了生字,通读了课文,并且再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又让学生默读了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介绍了莫高窟的什么?引导学生认真、扎实地经历“初读”的过程。再加上将利用网络资源,学生的兴趣更加浓厚,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了起来,想象力较丰富,但思维的深刻性、语言的表达上有所欠缺。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以学生充分自主探究为主,教学过程中教师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引导学生感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另外,发挥数字化平台的辅助教学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看、读、想等方式,深入学习课文内容。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开学没多久就开始着手选材,收集资料,制作平台的工作,尽量让学生能够利用丰富的平台资源,更深入地学习课文,提高语文素养。课上,环节清晰,一环紧扣一环。设计的学习活动也很丰富。特别是教学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自由浏览网页,学生的阅读积极性特浓。然而综观本次教学过程,学生的确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看、读、想等方式学习了课文内容,但学习得还不够深入,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原因在于:

1、整堂课的设计老师牵的多放的少。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结构是相似的,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了第二自然段后可以总结学法,提出自学步骤,让学生自学讨论,在交流时教师再作适当地引导。这样,就避免了教师带着学生一个又一个问题机械似的走下去。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语言文字的工具性体现得不够。由于这篇课文所处的位置较前,第一课时的教学与第二课时的教学间隔时间较长(中间隔了个期中考试),学生已经能把这篇课文熟练地背诵出来了,因此课堂上的朗读激发不起他们的朗读激情,学生读得比较乏味。而这时我非但没能用慷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读书积极性,反而被他们的情绪所感染,每一次的指名朗读都是草草收兵。就算是飞天的那部分积累语言,虽然以幻灯片的形式摆出来了,学生也会背了,但感情地激发还不到位。

3、不由自主地降低了对学生的要求。在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学习所得时,好多学生站起来仅仅是说了一句话,老师也就满足了,而没有引导学生用一段话来表达自己要说明的问题。尤其是教学过程中两个想象片段的训练,没有落实到位。第一处是彩塑神态的想象,学生没有明白老师的要求,想象回答的是“有孙悟空”“有猪八戒”等,此时教师没能很好的把学生引导到进行神态描写的训练上,而是进入了下一教学环节,没能达到真正的训练目的。第二处是飞天的想象。有好几个同学站起来表达的都很美,但遗憾的是他们都只说了一句话,此时如果教师能适当点拨,说一句“如果你能用上自己的,再加上别人的,变成一段话就更好了!”这样无形之中就提醒了学生,相信他们会越说越多,越说越美的。另外,这里如果能加进一些图片的支撑,学生的语言可能会更丰富。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运用多种识字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语。

通过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和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谈话:同学们喜欢春天吗?你们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惠崇春江晓景》。(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简介惠崇。惠崇是北宋有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简介诗人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晓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预设:1、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思想感情?

(三)提示引路,学生自探。

(1)借助拼音,自学本课的生字。

(3)借助注释、联系诗句、观看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并说一说每一句诗的意思。

(4)品读诗句,你看到了什么景象?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二、解疑合探。

1、检查生字学习情况。(指名读,纠错,开火车读。)

2、朗读古诗。(指名读、齐读)

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1)这首诗描写()季。

(2)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

(3)认识蒌蒿、芦芽、河豚。

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用自己的眼睛看,脑筋想,用心去体会,创作与大家不一样的东西既是的也是最独特的,更是最有价值和个性的。课文再现了小作者画红马受到老师的充分肯定而喜出望外的情景,极富儿童化的语言,既贴近孩子的生活,通俗易懂,学生一定会很喜欢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独立学会要求掌握的10个生字,认识9个生字;学习运用工具书及联系上下文,理解“自由、含苞待放、居然”等词语。

能力目标:初步了解冒号的一般用法。能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在学习、生活中只有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大胆想象、勇于创新,才能体验尝试后的喜悦。

教学重点: 1.注意“帮”的结构;“待”是多音字;

2.能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

3.体会文中融洽的师生关系,懂得:只有善于思考,勤于观察,大胆想象,勇于创新,才能体验到尝试后的喜悦。

教学难点:

学习冒号的用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1.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读顺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2.了解小作者的创作过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趣。

1.你逛过动物园吗?谁能说说你见到的马有什么特点?

2.你见过红马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故事,故事的题目是——

板书并指名读课题——《红马的故事》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

(把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法指导:(课件出示)

1.标:标出自然段。

2.记:画出生字、新词及不认识的字词,问一问,记一记。

3.画: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4.问:不懂的问题。

(二)讨论:

小组长检查自学情况,教师巡视。

1.教师配乐范读

2.学生按自学步骤自学课文

3.检查生字情况

A.出示文中生字的词语,学生自由读,用自己喜欢的颜色在文中圈出,再齐读。

B. 扩词。

含苞待放 滑稽 自由 一片叶瓣 一只苍蝇 一头牛 一匹马

C. 你还能找出这样的词组吗?(一幅画)

(三)师生交流。

1. 课文写的是一件什么事?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 课后延伸:边读书边想象并动手画一画小作者的画上画了些什么?

四、写字指导。

1.自主观察“我会写”中的字,说说你的发现:你会用什么方法记住哪个生字?

2.重点师范写以下几个字:故、级、粉、板、事

3.学生练笔,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交流。

强调:左右结构的字不能太分开,“事”字的横要注意有变化。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体会文中融洽的师生关系,懂得:只有善于思考,勤于观察,大胆想象,勇于创新,才能体验到尝试后的喜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听写生字,用“事”组词。

二、创设情境,抓住关键词句。

1.平常你最喜欢什么老师上课,为什么?

2.读了红马的故事,说说文中的老师你喜欢吗?为什么?

3.从课文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这位老师不仅你们喜欢,他的学生们更喜欢?

4.喜欢他什么?从哪些词句读出来?

三、朗读指导,读中品文。

1.引导学生读不同的段落,想象不同的心情,试用不同的语气读出来。

2.分小组分角色朗读,读出对老师的喜爱、敬佩、感激,为我大胆创作得到肯定而惊喜、自豪。

四、教学目标:

1.学会l0个字及相关的词语,会认5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诗中描绘的巨人形象,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

重点难点:

1.学会10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在诵读过程中,让学生的情感融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中,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言激趣

1.播放课件,在优美的画面和柔和的音乐声中教师范读第1节:“当我一个人坐在草地上,/望着远方连绵的山群,/我总是把我们的大地,/想象成一位和蔼的巨人。”小朋友们,你们想了解大地这位和蔼的巨人吗?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继续学习课文吧!

2.板书课题:大地巨人读题

二、自主阅读

1、提出学习要求

(1)播放课件:你从诗中哪些语句体会到大地像一位巨人?自由朗读课文的1、3、4节,边读边画出相关语句。

(2)学生自由练读,把找到的诗句大声地读一读。

(3)同座交流各自的体会。

2.按要求自主阅读,教师相机指导。

三、讨论交流,读中感悟

1.指导读第2、3节。

(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模样和声音,大地巨人是什么样儿呢?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把大地想象成巨人的?指名读第2、3自然段。

(2)读完这两节诗以后,你有什么感受?

①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画简笔画,相机指导。出示句子“他起伏的胸肌呈丘陵和盆地”,描放丘陵、盆地等自然风貌图片。这里作者是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想象到的自然景物打的比方,大地这位巨人体魄多么健壮呀!它起伏的胸肌是丘陵和盆地。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第2节第1句。

②指名读第1节第2句。说说“盖满”可以换成一个什么词?老师指导学生读出大地满眼都是绿色的感觉。

③听,这是什么声音?点击课件,播放风吹过山谷的声音。那是大地在呼吸呢!

④指名读第3节。说说读后自己的感受,相机读词语:胡须茂密

⑤课件出示茂密的森林图片,让学生观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⑥点多名同学赛读。

评价语:“你读出了大地的美丽!”“大地多么宽广!…”“大地真是一位巨人呀……”

⑦配乐朗读第2、3节。

2.指导读第4节

(1)过渡语:同学们读得真好,让我们似乎看到了这位和蔼的巨人,他也做游戏呢!

(1)指名读第4节。说说作者把太阳比作什么?大地巨人的游戏是什么?(日升日落)

(3)指名运用手势表演巨人手拿红气球,让它升起下沉,诵读。

(4)看教师手势,全班一齐表演诵读第4节。

3.把第2、3、4节连起来读,读出对大地巨人的赞美之情。

四、有感情地朗读,熟读背诵

1.自主选�

2.互相交流背诵,同桌互背互评,然后班上比赛背诵。

指导朗读,每一节最后一个字均押韵,前4节第3行以相同的韵脚结尾。引导学生根据课件呈现的音乐和画面的变化,满含赞叹地背诵,教师相机对学生富有个性的朗读给予鼓励,对学生动情的朗读给予表扬。

五、读全文,回归整体

学完这首诗,大家一定了解了为什么说大地像巨人了。你还想说些什么?

教师小结:大自然是如此神奇。大地这位和蔼的巨人博大、宽广。他宽厚地对待我们,让我们在他身上自由自在地跳跃翻滚。让我们用的热情去赞颂他吧!配乐朗读全文。

六、动手实践,扩展学习

1.读课文,根据课文描述,想象大地巨人的模样,试着为大地巨人画一张像。

2.学做小诗人,仿照第2、3、4节,再为大地巨人编几行诗,读给大家听或写下来。

板书设计:

大地巨人

和蔼 博大 宽广

引导学生说出冒号的作用。

出示句子:

1. 老师走到我旁边,笑着问:“画好啦?这是什么马?”(表示提起下文)

2. 花瓶里有三朵百合:一朵盛开,一朵含苞待放,一朵掉了一片叶瓣在桌面上。

(用于总说后面,表示分说。)

五、拓展想象:

其他的同学看到了我的画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人教版下册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7

《“这个规矩不能有”》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纳闷”、“辩解”等词的意思。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彭总以身作则,不搞特殊化,与人民群众平等的好品质。

3、激发学生对革命前辈的热爱之情,懂得尊重别人,学会与人友好相处,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体会人物思想品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请大家一起来读课题。

2、你第一次读这个课题时有什么疑问?教师选择较为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根据预习情况互相解答。

3、谁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彭德怀?

二、初步感知

1、“这个规矩”是什么规矩?彭德怀总司

2、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争取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并思考课文写了什么事?

3、课文中的生字、词语你们都能读准吗?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学生开火车读。

重点提示:“德”不要丢掉中间一横,点击横变红;“鬼”注意字形,点击“”变红,指导书写。

4、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精读课文,情感体会

1、再读读课文,你认为“这个规矩”是什么规矩?彭总为什么说“这个规矩不能有”?(全班集体交流)

2、�

集体交流:学生先读自己找到的句子,再谈理解、体会。

(1)“……很多人亲切的称呼他‘彭总’。”

(彭德怀担任国家的多种职务,可以说是位高权重,可很多人却亲切的称他为“彭总”,这说明他与大家的关系很好。)

(2)“傍晚,彭总穿着便衣,叫汽车停在离公园还有一条街的地方。”(出示句子)

(彭总穿着便衣,还在离公园比较远的地方就下车了,这说明他不想搞特殊。)读一读,体会彭总的好品质。

(3)根据回答出示课文第7自然段,彭总说话时语气怎样?为什么生气?谁来读一读?(指导朗读)

(4)出示课文第9、10自然段,彭总说这句话时,是怎样的态度?(十分坚定)他为什么走出了公园?(出示课文插图,观察彭总的表情)

谁能读出彭总坚定的语气?(练习朗读)

3、彭德怀就是这么一个以身作则,一切都与民群众平等的好领导。我们再来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彭总的好品质。

先同桌,或小组合作朗读,在进行全班朗读汇报。师生共同对朗读情况进行评价。

四、课堂小结,深化感情

彭德怀同志这种与人民群众平等的好品质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但这只是咱们同家领导人的一件很普通的小事,还有许许多多发生在伟人身上的感人故事,希望同学们课后通过阅读、上网、询问等多种渠道进行民解。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扩词训练,能够利用查字典为不理解的词语选择合适的意义,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

教学难点:

能够利用查字典为不理解的词语选择合适的意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是不是都放过风筝啊?都见过什么样的风筝?谁愿意给大家讲一讲你在放风筝时的趣事。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看看课文中的小主人是怎么放风筝的,都遇到了什么?

二、新授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不丢字,不加字。)

2、指名读。(纠正学生的字音,能够读出自己的语气。)。

3、小组互相读一读,进行评议。

(二)学习生字。

1、指名读一读本课的生字、词语。

2、在预习中,� (困)

3、指导“轴”和“拽”的书写。

4、试着把本课的生字都写一写,着重练习写“轴”和“拽”。

(三)听写本课生字。加强生字的掌握。

(四)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1、课文中你对哪些词语的理解有困难,提出来,全班讨论。

2、利用字典选择合适的义项。

3、如:骨碌碌,徐徐上升,蔚蓝等。

(五)练习朗读课文。多种形式读:小组读,评出好的读,自选段落读……

三、作业

1、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的字词,选择一个造句。

3、听写。

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整体上能够团结合作,也发现各别学生出现利用和作的机会玩耍的现象,需要教师随时控制和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体会引号的不同用法。

3、仿照第4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内容比较具体的话。

4、了解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放风筝的情景,感受课余生活的欢乐。

教学重点:

精读课文,抓住广场上风筝多、以及我和哥哥放“大蜻蜓”的动作,了解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放风筝的情景,感受课余生活的欢乐。

教学难点:

重点体会第四自然段的写法并练习仿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放风筝这篇课文。

二、新授

1、自由读课文,读出自己的语气。

2、默读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风筝多?他们各是什么样的?用自己喜欢得方式在课文中画一画。(困)

3、小组交流,汇报。

4、结合自己放风筝的经验,说一说兄弟俩是怎么把‘大蜻蜓’风筝放上天空的?(发展学生的语言)

(1)指导体会1:我对哥哥说:“快,咱们让‘大蜻蜓’点飞上天吧。”

(2)指导体会2:后一节。

(3)重点体会第四自然段的写法。

读了这段你有什么感受,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那么这个自然段主要围绕哪句话写的?都分别介绍了什么?

(4)学习第四自然段的写法,以“下课了,操场上立刻变得热闹起来。”为重点,说一段话。

(5)学生自己说一说。

5、再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背诵。

三、作业

学习第四自然段的写法,以“下课了,操场上立刻变得热闹起来。”为重点,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2、放风筝

各式各样花花绿绿热闹极了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9

《“这个规矩不能有”》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纳闷”、“辩解”等词的意思。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彭总以身作则,不搞特殊化,与人民群众平等的好品质。

3.激发学生对革命前辈的热爱之情,懂得尊重别人,学会与人友好相处,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体会人物思想品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请大家一起来读课题。

2、你第一次读这个课题时有什么疑问?教师选择较为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根据预习情况互相解答。

3、谁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彭德怀?

二、初步感知

1、“这个规矩”是什么规矩?彭德怀总司

2、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争取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并思考课文写了什么事?

3、课文中的生字、词语你们都能读准吗?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学生开火车读。

重点提示:“德”不要丢掉中间一横,点击横变红;“鬼”注意字形,点击“”变红,指导书写。

4、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精读课文,情感体会

1、再读读课文,你认为“这个规矩”是什么规矩?彭总为什么说“这个规矩不能有”?(全班集体交流)

2、�

集体交流:学生先读自己找到的句子,再谈理解、体会。

(1)“……很多人亲切的称呼他‘彭总’。”

(彭德怀担任国家的多种职务,可以说是位高权重,可很多人却亲切的称他为“彭总”,这说明他与大家的关系很好。)

(2)“傍晚,彭总穿着便衣,叫汽车停在离公园还有一条街的地方。”(出示句子)

(彭总穿着便衣,还在离公园比较远的地方就下车了,这说明他不想搞特殊。)读一读,体会彭总的好品质。

(3)根据回答出示课文第7自然段,彭总说话时语气怎样?为什么生气?谁来读一读?(指导朗读)

(4)出示课文第9、10自然段,彭总说这句话时,是怎样的态度?(十分坚定)他为什么走出了公园?(出示课文插图,观察彭总的表情)

谁能读出彭总坚定的语气?(练习朗读)

3、彭德怀就是这么一个以身作则,一切都与民群众平等的好领导。我们再来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彭总的好品质。

先同桌,或小组合作朗读,在进行全班朗读汇报。师生共同对朗读情况进行评价。

四、课堂小结,深化感情

彭德怀同志这种与人民群众平等的好品质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但这只是咱们同家领导人的一件很普通的小事,还有许许多多发生在伟人身上的感人故事,希望同学们课后通过阅读、上网、询问等多种渠道进行民解。

三年级语文下册备课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2、了解小萝卜头虽身陷困境,但是对自由生活有着无限的追求和向往。解析小萝卜头对小虫子“一捉一放”的心理变化。

3、由“骄傲”(例中学)“若有所思”(实践悟)两个词语展开想象,填补课文空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重难点:

由“骄傲”、“若有所思”这个词语展开想象,填补课文空白。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情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吃着霉米饭长大,不知糖是什么味儿的小朋友,他就是我们的同龄人——小萝卜头。今天就让我们继续关注小萝卜头,感受他那不一般的生活!

2、谁来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设计意图:以情导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回顾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梳理课文思路。

二、品读文章,例中学

1、找学生读学案第一部分的要求。

2、学生默读,师巡视并提出默读要求。

设计意图;默读是三年级学生的起始阶段,培养学生正确的默读习惯。

3、汇报展示:

预设:

(1)小虫子外形的描写读中悟,指导朗读。

(2)小萝卜头两手轻轻捧着那只小虫子,唯恐伤害了它。(小萝卜头动作的描写,体会小心翼翼。)

(3)入春以来,这种虫子很多,常常撞进铁窗,陪伴着常年呼吸不到自由空气的人们。

(失去了自由的人们看到飞来的小虫很亲切,小虫们似乎也很懂事,知道来陪伴这些禁锢已久的人们。)

(4)又飞来一只,他们并排在一起,故意在人面前骄傲地爬着。

抓“骄傲”“并排在一起”两个词,体会小虫子可能在想什么?

小虫可能在想:我有(),你没有()。我能(),你不能)。我可以(),你不可以()。

师小结方法:

设计意图:给学生支架填补课文空白,降低了难度,多样选择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三、填补空白,实践悟

1、小萝卜头这么喜欢小虫,为什么又把它放了呢?

预设:

他正要关上盒子的时候,突然瞥见那只虫子,在盒子里不安地爬动。啊,它失去了自由。小萝卜头若有所思地停住了手。

(学生也可用自己的话说)

2、“若有所思”这个词语展开想象,填补课文空白。

3、学生练写

4、展现学生作品

5、师小结

设计意图:体验情感,由动嘴说到动笔写,写作是阅读知识的巩固和发展,这是一个知识迁移的过程。

四、布置作业,迁移用

“小萝卜头大概刚下课,他把每天读的书放在楼栏杆旁,双手抓住比他还高半头的楼栏杆,踮起脚,看白公馆墙外的群山。”

小萝卜头可能看到了什么?可能想到了什么?动笔写一写。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有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2、对比森林消失前后的王国面貌,激发热爱自然、保护森林资源的情感。

教学重点:

感受悲惨景象。

教学难点:

通过悲惨的场景,树立环保意识,化为自觉行为。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复备

一、揭题导入

1、你以前读过哪些童话故事?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则童话故事,齐读课题。

根据自己平时的朗读回答。

进入学习状态

二、检查预习,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看看有没有不懂的字词,做上记号,有不理解的地方也做上不同的记号。

2、交流,根据预习,相互解决字词障碍,简单的问题相互解决复杂的问题,留待深入学习时解决。

3、用自己的话说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

朗读,思考,批注

交流,同伴互助

新国王砍树建楼,环境遭受破坏,王国遭受惩罚的事

三、深入研究课文

1、谁能告诉大家森林王国消失之前是什么样子的?

2、你能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来形容生活在样的王国里的感受吗?

3、新国王知道破坏森林的后果吗?为什么他要坚持建造新型王国?

理解“耿耿于怀”“头脑发热”

4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说说新王国建成之后发生了什么事情?

“一开始”“好景不长”“接二连三”

5、妖魔鬼怪光临后的王国是怎样的?如果你是国民,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6、看到自己的王国变成这个样子,国王瘫倒在自己的宝座上,如果你现在是国王,将怎样面对自己的臣民,心里会怎样想?

用书上的句子来回答,注意读出情感。

用自己的话说,谈出感受。

通过查字典,结合生活的方式理解词语。

学习找关键的标志性词语回答

柑橘自己的看法回答

想象,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

四、拓展

怎样才可以让失踪的森林王国重新回来呢?

带着满心的遗憾,更带着满心的期待,再一次朗读课文吧!

保护环境

朗读课文,加深认识。

五、作业

把这个故事讲给弟弟妹妹听,讲给家长听。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惊弓之鸟》语文教案 篇12

《惊弓之鸟》课文原文

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有一天,更羸跟魏王到郊外打猎。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更羸仔细看了看,指着大雁对魏王说:“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

“是吗?”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问道,“你有这样的本事?”

更羸说:“请让我试一下。”

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只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啊!”魏王看了,大吃一惊,“真有这本事!”

更羸笑笑说:“不是我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魏王更加奇怪了,问:“你怎么知道的?”

更羸说:“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下来了。”

《惊弓之鸟》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省编义务教材小学语文第八册第10课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读书记号理解课文内容。

2.能较熟练地运用因果关系的句式说话写话。

3.初步领会“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故事的喻意。

教学重点:正确运用读书记号读懂文章,掌握因果关系句式。

教学难点:领会更羸“观察——分析——判断”的思维过程。

教学方法:

1.运用“引导——发现”的教学策略,即通过“激疑—引导—探索—发现”的基本流程,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规律。

2.以思维训练为核心,采取跳跃式讲读。

教具准备:活动幻灯片一框,因为……所以……、那是因为纸片。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尝试运用读书记号理解课文内容。

1.复习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惊弓之鸟》,我们知道题目中“惊”的意思是“害怕”,“弓”的意思是“弓弦声响”,“之”的意思是“的”,“惊弓之鸟”连起来的意思是“被弓弦声吓坏了的鸟”。那么大雁是被谁的弓弦声吓坏了呢?谁能用一句话介绍更羸?

2.铺垫导法:第一自然段中,哪一句话具体说明更羸是射箭能手?学生自由读第1自然段,教师顺势引导——不动笔墨不读书,重点词句加——,不懂词句加——?(符号板书)

3.朗读体会:谁来读读这句话,我想应该读出更羸的气魄。

4.设疑争论:

①你们有没有发现,刚才读的这个句子中有一个字用错了?

②学生回答,说明理由。

③讨论可以怎样改?

④讨论是否真要改?

二。“引导—发现”之一,明白“嘣”置大雁于死地。

1.设疑:既然大雁不是射下来的,那么课文中哪一个字置大雁于死地?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圈出这个字(板书:嘣)

2.讨论:为什么说“嘣”置大雁于死地?齐读第4

自然段。

3.演示:教师出示幻灯片演示,学生划出相应的句子。

4.理解:理解“忙”、“直”的含义,齐读句子。

三。引导—发现”之二,明白课文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1.质疑:“大雁忙上飞”是什么原因?“直掉下来”又是什么原因?

2.引导:①引导学生读最后一节,边读边划。

②学生汇报。③刚才你们读的句子是最后一自然的最后两句,齐读这两句话。

3.发现:我们把刚才学的总结一下——

因为大雁听到“嘣”的一声响,所以—(板书:心里害怕)

因为心里害怕,所以—(板书:忙往上飞)

因为拼命往上飞,所以—(板书:伤口裂开)

因为伤口裂开了,所以—(板书:直掉下来)

4.训练:

①出示卡片因为…..所以……,自由练说,开小火车说。

②出示卡片那是因为,自由练说,指名说。

四。“引导—发现”之三,明白更羸“观察—分析—判断”的思维过程。

1.假设:从这个因果关系中,我们发现置大雁于死地的是“嘣”,现在我们假设如果你跟魏王去打猎,你也拉得动这张弓,也那么“嘣”的来一下,这只大雁会不会掉下来?

2.设疑:看来更羸并不高明,还称什么射箭能手?那么更羸的本事又高在何处呢?

3.引导发现:引导学生读课文第6自然段。汇报,(板书:受过箭伤的鸟)

4.再质疑:更羸是根据什么作出这一判断的呢?(板书:判断)

5.再引导:飞得慢,叫得悲惨,这是更羸所看到的现象,也就是说他所观察到的。(板书:观察)

6.再质疑:看到这样的现象,更羸会怎么想?

7.再引导:引导学生读第8自然段,再完成作业本4(1)、(2),一生上台完成板书。同时,巩固“孤单”、“愈合”的含义。

8.归纳:①这“伤口没有愈合”、“孤单失群”是更羸——(板书:分析)②教师加上箭头,学生讨论更羸的本事究竟高在何处?③朗读最后一节,读出分析的语气,采用一人读一句方法。

9.朗读体会:推荐班中学生与老师对读。教师故意出错,把更羸说的第二句话改成“当然”,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体会更羸注意身份、谦虚、有礼。

五。“引导—发现”之四,初步明白“惊弓之鸟”的喻意。

1.设疑:读了课文之后,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想和大家讨论一下,究竟是谁害死了这只大雁?

2.讨论:四人小组。

3.汇报:

4.总结:大雁自己吓死了自己。我们不要犯“惊弓之鸟”的错误,遇到紧急的情况要冷静,别自己吓自己,要想出自己救自己的办法

《惊弓之鸟》教学反思

今天执教了《惊弓之鸟》,回过头来反思一下,这堂课有不少得失之处。

先来谈谈收获。首先,今天学生的表现非常棒,完全入境了,尽情地与文本展开了对话。当我向边飞边鸣的大雁采访时,“雁小姐,你为什么飞得这么慢呢?”徐宁馨悲伤地说:“我上次被一支箭射中了,伤口还没有愈合,每扇动一下翅膀都痛彻心扉。”我深情的说:“是啊,怪不得你飞得如此缓慢!”“雁先生,你叫的声音为什么如此凄惨呢?”另一生:“因为我与同伴失散了,孤零零的,我多么需要同伴的帮助啊!”“我边飞边鸣,希望有同伴能听见,来帮帮我,可是这么长时间了,还是每人来帮我!”我适时评价:“此时,你又孤独,又害怕,多可怜啊!你还想什么呢?”“我担心着会不会又有一支箭射上来,这下我可要完了!”“下次再听到弦响,我可要快点飞高些!”学生完全把自己当作了大雁,想大雁之所想,悲大雁直所悲,充分展现了孩子们独特的感悟,同时也理解了更羸的分析,在随后的理解更羸的两句话,用因果句练习说话时水到渠成。

教材在更羸的分析之后戛然而止,魏王听了之后会有什么反应呢?这成为了教材的留白之处,运用这个空白,让学生说说魏王可能还会说些什么。学生思考了片刻后,精彩的点评此起彼伏,纷纷借魏王之口谈出了自己的体会。“更羸,你真不愧是我们魏国的射箭能手!”“更羸,你不但有精湛的射箭技术,还善于观察、分析。我要封你做大将军”(真是慧眼识英才)“更羸,你真是名不虚传啊!”(已经佩服的五体投地了)“更羸,你是我们魏国的骄傲!”……学生们积极性完全调动了起来,讲起来滔滔不绝。

其次,我抓住“更羸是古时侯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深思探究,为什么说更羸是射箭能手?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中,寻求答案。在为什么说是“嘣”置大雁于死地的讨论中,引导学生分析更羸分析的一段话,明白课文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在质疑把大雁吓下来的本领人人都有,更羸的本事到底高明在何处的问题探究中,引导学生再次与文本进行对话,明白更羸观察-分析-判断的思维过程,层层深入,跌宕回环,一次又一次地设疑,激起学生的求知欲,绽放思维的火花,揭示成语蕴涵的寓意,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但在上课中,竟然由于紧张,时不时忘了下一个教学步骤,而不得不时时拿着教案上课,犹如那只惊弓之鸟,心理素质如此脆弱,是我课前所为料及的,致使对学生的回答不能做到全神倾听,适时作出恰当评价,更好地调控课堂。看来,还得多加锻炼,多上公开课。

其次,在课外拓展上,所选用的《战国策》中关于“惊弓之鸟”的片断,为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而选用古文段落。由于学生看不懂,而效果低下。

此时,突然想起窦桂梅老师主题阅读的教学理念,何不由此生发,让学生收集成语,分层阅读呢?如:以弓箭为线索:《杯弓蛇影》、《一箭双雕》、《百发百中》、《箭在弦上》;以射箭能手为线索:《后羿射日》、《纪昌学射》、《百发百中》;以成语的出处为线索:《战国策-楚策》。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13

一、交流“我知道的春天”,导入课题

1.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春天的图片并用优美词句描述给大家听。

2.师小结导入:从同学们介绍的鸟语花香、潺潺流水中,我们感受到春天已经来临了,特别是小燕子,更是给早春的山光水色增添了生气,把春光点缀得更加美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篇课文《燕子》。(出示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文章脉络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词

(1)读准字音:开火车读,个个过关。

(2)讨论识记难记的生字、不懂的词语。

(3)出示生字词集体点拨:“俏”读“qiào”,要和“悄”区别读音和字形。“拂”的读音是“fú”,不要错读成“fó”。“掠”是撮口音。

3.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燕子的?

4.集体交流。(按由近及远的'观察顺序来描写)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轻声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段话写什么?(燕子的外形特点)

2.你想怎么读这段话?为什么?试着读读。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机灵的小燕子。“一身羽毛”“一对翅膀”“凑成小燕子”是小燕子外形的勾勒,“乌黑光亮”“俊俏轻快”“剪刀似的”突出活泼机灵的燕子的特点。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小燕子的活泼可爱。

3.词语训练:“凑成”换成“组成”好吗?为什么?(反复读体会文章表达的活泼的基调)

4.采用指名读、小组读等多种方式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

四、巩固字、词,指导书写6个生字

1.出示本课生词:燕子、赶集、聚拢、增添、掠过、稻田、尾尖、偶尔、一圈、荡漾、音符、演奏、赞歌、生机勃勃、沾了一下水面、飞倦了

2.出示生字“燕、聚、增、掠、稻、尖、偶”认读、组词

3.自己观察识记,集体点拨:

“燕”的上部分是“廿”,不要错写成“艹”;注意“聚”的下面不要写成“水”;“尖”,上小下大,“稻“右下部第一笔是撇,中间横没有连着。

4.师根据需要范写,学生书写练习。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