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要怎么写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本页是小编阿青为大家收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所见》教案(12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一)观察课文配图
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
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是干什么的。(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
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指导观察儿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二)揭题,解题
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2.出示课题:“所见”,读题。
3.介绍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二、初读诗歌,理解课文
(一)初读课文
l.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卡:
(2)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蝉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5.指名读得好的学生读全诗。要求学生边听读,边看图,思考:起初牧童在黄牛背干什么?后来呢?
(指名让学生试着回答问题。牧童开始在黄牛背上唱歌,后从牛背上下来了,站在那儿想捉蝉。)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通过观察图使学生理解到“牧童”指的就是放牛的小孩。
黄牛——牛的一种,角短,皮毛黄褐色,或黑色,也有杂色的,毛短,常用来耕地或拉车,肉可以吃,皮可以制革。
(2)读整个诗句,查字典说说“振”“樾”的意思。
振——振动 樾——树荫
教师补充:“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半句的意思。(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里振荡。)
(4)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齐读第二句,并看图,说说图上的牧童在干什么,与第一句说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着重指导学生观察牧童的表情。)
(2)理解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查字典,说说“欲”“捕”在诗中的意思。(欲——想捕——捉)
用自己的话说说前半句的意思。(想要捕捉鸣叫的知了。)
(3)读全句,想一想:牧童听到广蝉的叫声后,怎样做的呢?
“闭口”在这里是停止唱歌的意思。
“立”指牧童从牛背上迅速跳下来,站在树下。
理解“忽然”一词在诗中的意思。(骑在牛背上唱歌时,忽然听到蝉叫声。)
(4)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三、齐读全诗
四、叙说诗意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l.熟读全诗。
2.说说下面几个词语的意思。
振 欲 捕 鸣 闭 口 立
二、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全诗,说出诗意。
1.看插图,讲图意。
2.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夏天,一个牧童在树林中骑着一头黄牛高声歌唱,知了在树上叫着。牧童听到了知了叫声。想去捉知了,立即停止唱歌,跳下牛背,站在树下,望着树上的知了。)
三、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1.指导读第一句诗。
想象牧童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心情。
指导读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2.指导读第二句诗。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忽然闭口立”使我们想到了什么?(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牧童面部表情,他全神贯注地盯着知了。想象牧童的动作,他踮起脚尖,身子向前倾,双手轻轻拍起,作好捕捉知了的准备。想象牧童的内心活动,他不住盘算怎样抓知了。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屏住呼吸,别惊动了知了,赶快捉住它”的感觉。)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四、背诵全诗
五、分析指导字形
1.比较字形。振——晨 蝉——弹 忽——物 闭——闲
2.重点分析、记忆字形。
欲:左边是“谷”,第四笔“捺”改为“点”,右边是“欠”,不是“文”。
所:左边不要写成“户”。
3.指导书写。
六、总结
1.朗读全诗。
2.背诵全诗。
3.学了这首诗,你觉得这个牧童怎么样?(活泼可爱,愉快、顽皮)
教案示例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一)观察课文配图
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
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是干什么的。(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
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指导观察儿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二)揭题,解题
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2.出示课题:,读题。
3.介绍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二、初读诗歌,理解课文
(一)初读课文
l.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2.检查自读情况。
zhèn yù chán hū bì
(1)出示生字词卡: 振 欲 蝉 忽 闭
(2)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 蝉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5.指名读得好的学生读全诗。要求学生边听读,边看图,思考:起初牧童在黄牛背干什么?后来呢?
(指名让学生试着回答问题。牧童开始在黄牛背上唱歌,后从牛背上下来了,站在那儿想捉蝉。)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通过观察图使学生理解到“牧童”指的就是放牛的小孩。
黄牛——牛的一种,角短,皮毛黄褐色,或黑色,也有杂色的,毛短,常用来耕地或拉车,肉可以吃,皮可以制革。
(2)读整个诗句,查字典说说“振”“樾”的意思。
振——振动 樾——树荫
教师补充:“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半句的意思。(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里振荡。)
(4)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齐读第二句,并看图,说说图上的牧童在干什么,与第一句说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着重指导学生观察牧童的表情。)
(2)理解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查字典,说说“欲”“捕”在诗中的意思。(欲——想 捕——捉)
用自己的话说说前半句的意思。(想要捕捉鸣叫的知了。)
(3)读全句,想一想:牧童听到了蝉的叫声后,怎样做的呢?
“闭口”在这里是停止唱歌的意思。
“立”指牧童从牛背上迅速跳下来,站在树下。
理解“忽然”一词在诗中的意思。(骑在牛背上唱歌时,忽然听到蝉叫声。)
(4)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三、齐读全诗
四、叙说诗意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l.熟读全诗。
2.说说下面几个词语的意思。
振 欲 捕 鸣 闭 口 立
二、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全诗,说出诗意。
1.看插图,讲图意。
2.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夏天,一个牧童在树林中骑着一头黄牛高声歌唱,知了在树上叫着。牧童听到了知了叫声。想去捉知了,立即停止唱歌,跳下牛背,站在树下,望着树上的知了。)
三、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1.指导读第一句诗。
想象牧童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心情。
指导读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2.指导读第二句诗。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忽然闭口立”使我们想到了什么?(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牧童面部表情,他全神贯注地盯着知了。想象牧童的动作,他踮起脚尖,身子向前倾,双手轻轻拍起,作好捕捉知了的准备。想象牧童的内心活动,他不住盘算怎样抓知了。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屏住呼吸,别惊动了知了,赶快捉住它”的感觉。)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四、背诵全诗
五、分析指导字形
1.比较字形。
振——晨 蝉——弹 忽——物 闭——闲
2.重点分析、记忆字形。
欲:左边是“谷”,第四笔“捺”改为“点”,右边是“欠”,不是“文”。
所:左边不要写成“户”。
3.指导书写。
六、总结
1.朗读全诗。
2.背诵全诗。
3.学了这首诗,你觉得这个牧童怎么样?(活泼可爱,愉快、顽皮)
教案点评:
清代诗人袁枚写的五言绝句,语言流畅,明白如话,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本课教学从内容入手,引以情趣,配合直观的的图画,让学生边看边想,理解诗句意思。引入情境,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从而发展儿童的语言和思维能力。
探究活动
1.收集有关袁枚的资料。
2.想象牧童捉蝉的样子,看图联系课文编故事。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4个生字“牧、童、骑、闭”,认识马字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
3通过感情朗读,体会古诗韵味以及语言美,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正确认读4个生字“牧、童、骑、闭”,认识马字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
教学媒体 生字卡片 多媒体
课前学生准备 熟读课文,圈出生字
教学流程 一、 媒体引入,理解诗意
1揭题
板书课题,齐读
理解词意“所见”
2袁枚看到了什么事物?`
出示古诗
读准字音,诵读古诗
生自读古诗
认读生字卡片
牧童:读词语,理解词意:放牛的孩子
牧:部首 一字开花
童:一字开花
闭:动作理解字意,反义词
骑:认识马字旁
2出示不带拼音的古诗
各种形式读
3出示带有节奏符号的古诗:
范读,朗读比赛,齐读
二、品读诗文,背诵古诗
1诗人看到了哪些画面?
2出示“牧童歌唱图”,你看到了什么?背诵诗文
3出示“牧童捕蝉图”,你又看到了什么?个别背,齐背
4接龙读古诗
三、想象说话
1牧童是否捉到蝉了呢?
2全班交流,同桌试编故事,评议
三、 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把你最喜欢的句子用自己的话写下来,或者画下来
教学效果反馈
【教学情景】
袁枚诗作的《所见》描写了一个乡间牧童坐在牛背上,在林中快乐地边唱歌边放牛,突然间见到了一只蝉,想把它抓住,所以闭上嘴巴,跳下牛背这一动静结合的有趣的画面。
本诗生动有趣,生活情趣盎然,诗情画意,跃然纸上。
播放笛子曲:《快乐的小牧童》,课件出示画面: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快乐地唱着歌儿。
师:(动情地)你们看,你们听,小牧童坐在黄牛宽厚的背上走来了,他摇呀,晃呀,就像坐在摇篮里,真舒服呀!小树林里,花儿在笑,风儿在吹,蝴蝶儿在飞,多美呀!多快乐呀!小牧童忍不住放声歌唱,歌声飞出了密密的树林。我们来读一读这两行诗。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学生自由练读──点读──点读──男生读齐读)
师:你们都是快乐的小牧童,那小牧童是怎样骑黄牛的?
生:我是这样骑黄牛的。
(边说边做动作)
师:做上动作,你再来读这两行诗,看看是什么感觉?
生:(得意的边做动作边朗读。)
师: 好神气呀!小朋友们是不是都想骑一骑黄牛呀?那我们一起做上动作再读这两行诗,每个人的动作可不一样
哦!
(播放笛子曲:《快乐的小牧童》)
生:(骑黄牛,读古诗。)
师:小牧童高高地坐在牛背上,他的歌声那么嘹亮!(突然停止音乐)“嘘!咦?歌声怎么停了?你们看,(出示画面:牧童呆呆地站在树下。)小牧童怎么不唱歌了?他为什么不唱了呀?”
生:因为他可能唱累了,想歇一会儿。
生:他可能怕吵着别人了。
生:小树林里没别人,他是看见了树上有一只蝉,他想把这只蝉捉回家。
师:你为什么这样想啊?(让学生观察画面和联系诗句。)
生:因为他眼睛一直看着大树上,大树上有一只蝉,所以我这样想。
生:还有诗的后面说了,“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就是说他想住蝉。
(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中体验到小牧童是想捉树上的蝉。)
师:小牧童太喜欢这只蝉了,特别想把它捉回家,于是,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咱们读这两句
的时候,可要小点声,千万别把蝉给吓跑了!”(引导孩子在读的时候入情入境。)
(自由朗读)
师:谁来读一读?
生:(很大声地读)
师:哎呀,蝉儿飞跑了,你太大声了。你再读一读。
生:(小声地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注意,可千万别把蝉吓跑了。
生:(齐读)
师:你们说,小牧童捉到蝉了吗?
生:(众说纷纭,有的认为捉到了,有的认为没捉到。)
师: 你说捉住了,怎么捉住的?来,到讲台上来试一试,看看小牧童是怎么捉住这只“蝉”的?(指大树上的“蝉”)
生1:(上台后没有捉到蝉,太高了。)
师:哎呀,树太高了,够不着,怎么办哪?快帮小牧童想想办法呀!
生2:用他手上的竹竿靠近蝉,然后让它爬下来。
师:好主意,那你来试一试!
生3:骑到黄牛身上去,踩在黄牛的背上,就可以够得着蝉了。
师:好办法呀!那你也来试一试!
生:(把小凳子当黄牛,踩在黄牛上捉住了“蝉”。)
(鼓励孩子有独特的意见,引导孩子帮小牧童想办法,克服困难,把蝉捉住。让孩子用自己想出的办法模拟表演,捉住黑板上的那只蝉。)
师:小牧童终于捉住了这只蝉,你高兴吗?
生3:高兴。
师:这只“蝉”就是你的了,你可要好好对待它哟!小朋友们喜不喜欢这个小牧童?(喜欢)喜欢就记住这个可爱的小牧童吧!
师:那我们记住这个可爱的小牧童,我们把这首诗背下来。
(练习背诵)
【教学反思】
古人云:“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所见》中那个天真烂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当他坐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时候,是那样自在神气!当他想着捉蝉的时候,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整首诗童趣横生,情趣盎然。因此,诗趣,应该是这堂课的灵魂所在。只有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到这种诗趣,他们才能在学习全过程中全心投入,浑然忘我。而一旦学生领悟到这种诗趣,那么他对诗的意境就体会得更真切。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帮助学生领悟到这种情趣呢?
第一、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情境的再造中觅得诗趣
诗重趣,想觅得诗趣,须进入诗境。想象是通往诗境的佳径,只要通过想象,才能欣赏到绝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本节课的教学,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优美的笛声,情趣的画面,让学生在《快乐的小牧童》的笛声中,仿佛看到小牧童朝我们走来,让学生在小牧童停凝神望蝉的神情中,想象闪现于牧童脑中的念头……于是,整首诗不再是 20个汉字的排列,破纸而出的是嘹亮的歌声,是生动的画面,是盎然的诗趣。
第二、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在吟诵中吟出情,诵出趣
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的,诗只有朗读出来,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在这一课中,诗歌的理解,诗意的体会,诗情的领悟,都是通过反复的多种形式的吟诵来完成的。学生在吟诵中,学生体味到牧童骑在牛背上的神气十足;在吟诵中,学生感受到牧童生怕吓跑蝉儿的心思;在吟诵中,孩子们化牧童为“我”,化 “我”为牧童。正所谓:“文章读的极熟,则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一)观察课文配图
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
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是干什么的。(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
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指导观察儿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二)揭题,解题
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2.出示课题:“所见”,读题。
3.介绍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二、初读诗歌,理解课文
(一)初读课文
l.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2.检查自读情况。
zhèn yù chán hū bì
(1)出示生字词卡: 振 欲 蝉 忽 闭
(2)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 蝉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5.指名读得好的学生读全诗。要求学生边听读,边看图,思考:起初牧童在黄牛背干什么?后来呢?
(指名让学生试着回答问题。牧童开始在黄牛背上唱歌,后从牛背上下来了,站在那儿想捉蝉。)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通过观察图使学生理解到“牧童”指的就是放牛的小孩。
黄牛牛的一种,角短,皮毛黄褐色,或黑色,也有杂色的,毛短,常用来耕地或拉车,肉可以吃,皮可以制革。
(2)读整个诗句,查字典说说“振”“樾”的意思。
振振动 樾树荫
教师补充:“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半句的意思。(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里振荡。)
(4)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齐读第二句,并看图,说说图上的牧童在干什么,与第一句说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着重指导学生观察牧童的表情。)
(2)理解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查字典,说说“欲”“捕”在诗中的意思。(欲想 捕捉)
用自己的话说说前半句的意思。(想要捕捉鸣叫的知了。)
(3)读全句,想一想:牧童听到了蝉的叫声后,怎样做的呢?
“闭口”在这里是停止唱歌的意思。
“立”指牧童从牛背上迅速跳下来,站在树下。
理解“忽然”一词在诗中的意思。(骑在牛背上唱歌时,忽然听到蝉叫声。)
(4)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三、齐读全诗
四、叙说诗意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l.熟读全诗。
2.说说下面几个词语的意思。
振 欲 捕 鸣 闭 口 立
二、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全诗,说出诗意。
1.看插图,讲图意。
2.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夏天,一个牧童在树林中骑着一头黄牛高声歌唱,知了在树上叫着。牧童听到了知了叫声。想去捉知了,立即停止唱歌,跳下牛背,站在树下,望着树上的知了。)
三、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1.指导读第一句诗。
想象牧童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心情。
指导读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2.指导读第二句诗。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忽然闭口立”使我们想到了什么?(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牧童面部表情,他全神贯注地盯着知了。想象牧童的动作,他踮起脚尖,身子向前倾,双手轻轻拍起,作好捕捉知了的准备。想象牧童的内心活动,他不住盘算怎样抓知了。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屏住呼吸,别惊动了知了,赶快捉住它”的感觉。)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四、背诵全诗
五、分析指导字形
1.比较字形。
振晨 蝉弹 忽物 闭闲
2.重点分析、记忆字形。
欲:左边是“谷”,第四笔“捺”改为“点”,右边是“欠”,不是“文”。
所:左边不要写成“户”。
3.指导书写。
六、总结
1.朗读全诗。
2.背诵全诗。
3.学了这首诗,你觉得这个牧童怎么样?(活泼可爱,愉快、顽皮)
教案点评:
清代诗人袁枚写的五言绝句《所见》,语言流畅,明白如话,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本课教学从内容入手,引以情趣,配合直观的的图画,让学生边看边想,理解诗句意思。引入情境,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从而发展儿童的语言和思维能力。
探究活动
1.收集有关袁枚的资料。
2.想象牧童捉蝉的样子,看图联系课文编故事。
教学目标:
双基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不知处”和“意欲”的意思及诗句的含义。
3、 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诗中意境,感受人物鲜活形象。
思维发展目标:
以《寻隐者不遇》为例,学习并运用读懂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再将“画”变成“文”。
教材分析:
主要内容:《古诗二首》第一首是《寻隐者不遇》,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诗中叙述了他去访问隐士没有见到的事情。《所见》。
文章主题:《寻隐者不遇》通过一问三答的形式,将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所见》刻画了一个机灵活泼,天真可爱的牧童形象。
写作特点:《寻隐者不遇》采用问答体,通过寻访者与童子的问答形式写出,诗句自然质朴、通俗明快。《所见》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了牧童歌唱和捕蝉时不同的样子。
本文知识点梳理:
1、 字词:“隐、振、蝉”注意是前鼻音。联系上下文体会“不知处”“意欲”的含义。
2、 理解并背诵两首诗。
3、 学习将古诗改写成文。
教学设计: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教学《寻隐者不遇》。
第二课时:教学《所见》。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中意境是重点。
将古诗改写成现代文是难点。
教学准备:幻灯,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句意境,背诵《寻隐者不遇》。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它短小精悍、节奏分明、意境优美,千百年来传诵不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齐读课题。
二、交流资料,检查预习:
1、 课前同学们都对课文进行过预习了,找到了哪些相关资料呢?
(指名交流,重点放在诗人贾岛的介绍上,板书“推敲”)
2、 检查诗文朗读情况,相机正音。
3、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这首诗的题目,你能否知道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寻找隐者没有遇到)
4、 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三、朗读诗文,理解诗句:
1、 自读诗文,想想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
2、 集体交流。(引导学生说出全诗大意,对于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稍做点拨。)
3、 从刚才同学们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在“童子”的介绍中得知有关信息的。那么,这四句诗那些是诗人说得,那些是童子说的呢?
( )松下问童子,
( )言师采药去。
( )只在此山中,
( )云深不知处。
4、 “松下问童子”,可全诗并没有出现诗人的问题?你能将他的问题补充完整吗?
( )松下问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
( )言师采药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只在此山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云深不知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连起来说说诗人寻访的过程。
四、品读诗文,想象意境:
1、 引导想象:
l 古时候交通不便,诗人千里迢迢前来拜访,当得知童子的师傅采药去了,他能否遇到了?此时他会怎么想?
l 隐者在山中采药,如果进山寻找,有没有可能遇到?此时他会怎么想?
l 可是山中云雾浓厚,山林高大幽深,想找隐者容易吗?此时他会怎么想?
2、 简短的三行诗,写出了不遇、可遇、难遇这三层意思,三次转折,既富于变化,又句句出新,耐人寻味。而诗人将这一系列的问答和心情的变化,浓缩成短短20个字,其间必定经历了许多的思考。这反复的思考、揣摩,就是“推敲”。
五、诵读诗文,化诗为画:
1、朗读诗文。
2、背诵诗文,脑中想象画面。
3、拓展:隐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你能根据诗句做出一些推测吗?
4、课堂练习:将诗文改写成现代文。
△附板书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问
言师采药去。 不遇 推敲
只在此山中, 能遇
云深不知处。 难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分析、品读诗句,理解诗句含义,感受牧童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在《寻隐者不遇》中,诗人寻访隐者,有没有见到?
2、我们这节课要来学习的这首诗中,诗人很幸运,他不仅见到了,而且将见到的情景写下来,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来学习的——《所见》。
二、检查预习:
1、 检查生字
振 蝉
骑
“振、蝉”在读音上要注意什么?“骑”看到这个字,你能想到它的意思和什么有关吗??
2、 交流你所搜集到的有关资料。(袁枚一生,历任溧水、沭阳、江浦、江宁知县,除了赢得贤明政声之外,留下的文学著作也很多,有《小仓房诗文集》、《随园诗话》、《随园随笔》和笔记小说《子不语》等。)
三、初读诗文,了解大意
1、 出示诗句,学生自由朗读。
2、 指名朗读,相机正音。
3、 默读思考:在《所见》一诗当中,你见到了什么?
4、 交流各自收获。
5、 老师见到了两幅图,你知道是哪两幅吗?(一、歌唱图 二、捕蝉图)
四、品读诗文,体会意境
1、品析“牧童歌唱图”
牧童骑黄牛, 歌唱图
歌声振林樾。
l 读一读前两行诗句,在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l 牧童如何骑着黄牛?这是怎样的歌声?(理解“振林樾”)他会唱什么歌?
l 在这句诗中,你看到的牧童是怎样的牧童?
l 指导朗读。
3、 品析“牧童捕蝉图”
意欲捕鸣蝉, 捕蝉图
忽然闭口立。
l 读一读后两行诗句,在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l 和前面那幅图中相比,这里的牧童有什么变化?
l 他会怎样去捉这只蝉?(理解“忽然闭口立”)
l 在这里,你又看到一个怎样的牧童?
l 指导朗读。
3、熟读全诗,背诵诗文。
五、课堂练习
1、组词
振( ) 蝉( ) 忽( ) 闭( ) 骑( )
晨( ) 弹( ) 物( ) 闲( ) 奇( )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附板书
所见
牧童/骑黄牛, 歌唱图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捕蝉图
忽然/闭口立。
课时目标:分析、品读诗句,理解诗句含义,感受牧童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在《寻隐者不遇》中,诗人寻访隐者,有没有见到?
2、我们这节课要来学习的这首诗中,诗人很幸运,他不仅见到了,而且将见到的情景写下来,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来学习的——《所见》。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
振蝉
骑
“振、蝉”在读音上要注意什么?“骑”看到这个字,你能想到它的意思和什么有关吗?
2、交流你所搜集到的有关资料。(袁枚一生,历任溧水、沭阳、江浦、江宁知县,除了赢得贤明政声之外,留下的文学著作也很多,有《小仓房诗文集》、《随园诗话》、《随园随笔》和笔记小说《子不语》等。)
三、初读诗文,了解大意
1、出示诗句,学生自由朗读。
2、指名朗读,相机正音。
3、默读思考:在《所见》一诗当中,你见到了什么?
4、交流各自收获。
5、老师见到了两幅图,你知道是哪两幅吗?(一、歌唱图二、捕蝉图)
四、品读诗文,体会意境
1、品析“牧童歌唱图”
牧童骑黄牛, 歌唱图
歌声振林樾。
读一读前两行诗句,在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牧童如何骑着黄牛?这是怎样的歌声?(理解“振林樾”)他会唱什么歌?
在这句诗中,你看到的牧童是怎样的牧童?
指导朗读。
3、品析“牧童捕蝉图”
意欲捕鸣蝉, 捕蝉图
忽然闭口立。
读一读后两行诗句,在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和前面那幅图中相比,这里的牧童有什么变化?
他会怎样去捉这只蝉?(理解“忽然闭口立”)
在这里,你又看到一个怎样的牧童?
指导朗读。
一、 说教材
《所见》是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的一首古诗。这是清代诗人袁枚写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中描述了一个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唱着歌儿,忽然又不唱了的一刹那的情景。表达了作者热爱乡村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全诗4行展现了两幅图画。第一句话体现《牧童行歌图》,第二句话体现《牧童捕蝉图》。全诗的最大特色是:对仗工整,有声有色、情景交融、由远及近、动静结合。本课文配有一幅插图,但画面上没有画出后两句诗句的画面。因此,在教学时,教师有有必要另外再出示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图画。
二、说学情
要让学生说出诗中描写的情景,一定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才能实现。所以我把引导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作为本诗教学的重点,把学生引入诗人的意境,感受大自然的美,并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从古诗中所感受到的情景定为本诗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
I、理解诗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中描写的情景。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并根据古诗展开联想,编写一篇小短文。
3、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的兴趣。
三、说教法
l、直观教学法: 2. 图文结合法: 3.质疑法:4.以读代讲法: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无意注意和形象思维占很大的优势,因此本课教学目标充分运用了先进的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新颖的形式,精彩的画面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消解学生观察体验、抽象思维,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障碍,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中我图文对照,让图中的情境美和文中的语言美统一再现,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理解诗的内容,觉得自己仿佛身临其境。
四、说教学流程
1、看图听音乐,领会诗意
在导入环节我设计了优美的音乐,教室班画两幅图。为了引导学生埋解古诗中前两句的意思,在学生朗读完古诗之后,我用多媒体展示《牧童行歌图》,接着提问:同学们,请你们仔细观察这幅画,上面都画有什么?你们都听到了什么?他唱的歌怎样?他此时的心情如何?假如你是牧童的话,你会有怎样的心情?通过这一连串的问题,让他们展开想象,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口语能力。使学生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进入诗中,同时随机埋解"牧童、振、林樾"等词,口说这两句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然后板书这两句诗句,接着范读,小组读、个别读、全体读。从中理解诗意,培养语感,提高朗读能力。
2、图音并茂,激发兴趣我又用多媒体展示鸣蝉,你们听到什么叫声?相机理解“欲、捕、鸣、”的意思,口头说出“意欲捕鸣蝉”之意。为了再引导学生口头说出最后一句诗句的意思,我又设置了这样的提问:你们还听到牧童的歌声吗?这时他的表情、动作怎样?相机理解“忽然、立”。要是你们在场的话,会怎么做?让学生再次展开想象的翅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反复吟诵,体会意境古诗有它独具的音乐美、节奏美;成功的朗读就是用有声的语言再现诗的意境。我先要学生听录音朗读古诗两遍,让学生学习专家的朗读技巧自由放声地朗读,鼓励学生主动起来朗读,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朗读。好的给予肯定、表扬,促进他们的上进心,加强他们的荣誉感。让个别学生扮演诗人配乐吟诵全诗,最后全体朗读,把诗人的情感读出来。从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受到大自然的陶冶。
4、古诗联想,开阔阅读通过让学生从已知的古诗中找出和本文表达的情景相近的古诗,让学生充分理解和体会本诗所表达的意境,更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5、拓展思维,语言训练流畅而有层次的语言表达是语文的训练的重点。通过多种方法让学生体会和理解古诗所表达的内含,加以丰富的联想,最终目的是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
朗读是语文课不变的主题。书读千遍,其意自见。因此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我设计了“初读--品读--悟读--精读--美读-赏读”这样教学的主线。让学生从读中品悟;在品悟中读出精彩;在精彩的朗读中读出古诗的美;在理解古诗美的基础上去欣赏古诗、品味古诗,从而发现生活中的美、感悟生活中的美、享受生活中的美,进而为生活创造美!
六、说板书(略)
七、总结。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学情特点,课前我准备了优美的音乐、色彩鲜明的图片以及生动flash动画,目的是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共同完成板画也让学生深入感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美;引导学生通过对字的探究和词的挖掘充分感受古诗的文字美和语言美;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古诗的韵律美;配乐朗读让学生带着古诗走入意境,感受音乐来理解古诗的内涵,体会古诗的音乐美;flash动画的播放,使学生一下子走进古诗,仿佛自己就是那个了可爱的小牧童。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为了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在课结尾处我设计了扩展阅读,让学生相互交流体会古诗的“美”。谢谢大家!
教学目标:
1、认识“牧”、“骑”、“振”、“樾”等字。
2、理解古诗意思,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3、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生字生词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瞧!夏天是山村最美的季节。天空那么蓝;远处是青青树林,池塘边,柳树上的嫩叶,象刚洗刷过似的。一幅动人的画面印入了我们的眼帘。
2、看图了解诗意:
a、谁能把你所看到的说说给大家听听?(指名说图意)
b、师概括诗意:夏季的一天,一个年少的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黄牛背上,唱着山歌在山间小路上行进。那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忽然他听到了知了的叫声,就马上停止了歌唱,跳下牛背,站在那儿一动不动。
3、介绍作者:
a、这动人的画面不仅咱们看到了,一位清代的诗人也看到了,他的名字叫袁枚。
b、当他看到这动人的情景,就提笔将自己所看到的写成了一首小诗《所见》。
c、师范读全诗。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诗歌,读准生字字音。
2、采取指名读,全班通读等多种方式检查读的情况。
3、指名学生朗读全诗。
4、学生自读诗文,质疑问难:
欲:在诗中的意思是“想要”。
樾:“树阴”的意思。“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鸣:“叫”的意思。
捕:“捉”的意思。
三、精读古诗
1、读第一、二句。
(1)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放牛的孩子,骑在牛背上。他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中振荡。)
(2)指导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读全句,边读边想牧童骑牛唱歌的情景。
(3)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当时的情景。
2、读第三、四句。
(1)读第三、四句。牧童在干什么?(观察他的表情。)
(2)牧童怎么知道树上有知了?(学生找到“鸣”字。)
(3)读到这里,你觉得牧童是个什么样的小孩?(活泼,顽皮,机敏,愉快,可爱……)
(4)牧童捉到蝉了吗?编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3、自由读,边读边体会诗的意思。
4、大声朗读,想象诗人当时所见到的情景。
5、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1所见
骑黄牛
牧童歌振林聪明可爱
欲捕蝉
闭口立
教学目标
1、有朗读古诗的兴趣,能从诗中感受到夏天的情趣。
2、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通过朗读能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夏天美好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很多同学学过很多的古诗,也会背很多的古诗,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诵)
展示学生平时的古诗积累。
2、揭题,释题。
齐读课题。“所见”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指名说说)
小结:所见——所看见的事物(东西)
3、读课文插图。
《所见》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所看到的图上的景物。让我们也来看看图,你能用几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吗?图上画了谁?他在干什么?他想干什么?
二、初读感知,了解诗歌大意
1、齐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4、学习生字。
(1)预习好了,你能把古诗中的生字读出来吗?(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老师相信你们不用看拼音也能读出来。(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
(3)同桌对读,检查。
三、理解诗意
1、出示课文插图。
(1)师指“牛与牧童”图问:这是怎样的一个情景?(牧童骑黄牛)
(2)放录音(牧童歌唱的声音)听!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3) 齐读诗句。
(4)演示“牧童捕蝉”的动作及“蝉叫声”。说说第二句话的意思。
心里想捕捉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出示诗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齐读诗句。
(5)你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小组合作完成)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心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
(6)挑一句自己最喜欢的读一读。(指名读)
(7)多美的一首诗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读
四、读诗想画面
1、教师配乐朗诵(也可播放的的范读),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背诵。(引背同桌对背齐背)
3、从“林樾”、“蝉鸣”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
五、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用自己的方法记住字形。(指名说说)
2、说说�
林:左边的木的捺改成点。
黄、童:中间一横要写长,其他的横要写短。
范写“黄”、“童”。
4、评价、指导
六、编故事
学完了这首诗,你觉得牧童捕到蝉了吗?小组里讨论一下,试着编一个故事。
七、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把你最喜欢的句子用自己的话写下来,或者画下来。
学习古诗《所见》。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一、激趣导入。
1、沈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很多同学学过很多的古诗,也会背很多的古诗,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诵)
--展示学生平时的古诗积累
2、揭题,释题。
齐读课题。"所见"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指名说说)
小结:所见--所看见的事物(东西)
3、出示课文插图投影:
《所见》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所看到的图上的景物。让我们也来看看图,你能用几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吗?
二、初读课文。
1、出示小黑板:预习"三读"法:
一读:读准读通课文。(大声朗读)
二读:划出生字,记住字形(不出声音默读)
三读:读懂句子,学会提问。(轻声读)
2、请同学们用我们学古诗的"预习三读法"来预习一下课文。
把不懂的字、词、句子用横线加上"?"划下来。如:?
3、学习生字。
(1)、预习好了,你能把古诗中的生字读出来吗?(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老师相信你们不用看拼音也能读出来。(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
(3)同桌对读,检查。
三、精读课文。
1、你能把这首诗流利地读出来吗?指名读(两名)
2、播放音乐,教师范读。
学生闭上眼睛听,初次感悟、体会诗句的意思。
3、学生练读全诗。(4人组内合作朗读)指名1号做朗读汇报。
4、在4人组内交流: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5、全班交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教师相机解决问题)
预设问题:什么叫"振林樾"?(传遍了树林)
"意欲"是什么意思?(想要做什么事情)
6、理解诗意。
(1)出示课文插图。
a师指"牛与牧童"图问:这是怎样的一个情景?(牧童骑黄牛)
b放录音(牧童歌唱的声音)听!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c齐读诗句。
(2)、演示"牧童捕蝉"的动作及"蝉叫声"。说说第二句话的意思。
心想捕捉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出示诗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齐读诗句。
(3)、你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小组合作完成)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心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
(4)挑一句自己最喜欢的读一读。(指名读)
(5)多美的一首诗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配上音乐)
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读
四、读诗想画面。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背诵。(引背同桌对背齐背)
3、从"林樾"、"蝉鸣"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
五、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用自己的方法记住字形。(指名说说)
2、说说�
林:左边的木的捺改成点。
黄、童:中间一横要写长,其他的横要写短。
范写"黄"、"童"
六、编故事
学完了这首诗,你觉得牧童捕到蝉了吗?小小组里讨论一下,试着编一个故事。
七、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把你最喜欢的句子用自己的话写下来,或者画下来。
一、看图导入,找趣。
复习背诵《寻隐者不遇》(指名背诵、齐背)
师:(板书“见”)同学们,能给这个老朋友组个词吗?
生:所见。
师:这里的“见”可以用上什么方法去“见”呢?
生:可以用上眼睛去观察。
师:对,这是“看见”。
生:可以用上耳朵去聆听。
师:说得好!引说,这是——“听见”。
(教师ppt出示课文插图。)
看这幅图,你能用上眼睛和耳朵发现什么呢?
学生观察。
生:我看到了牧童。
(教师板书“牧童”)
师:牧童是指——
生:牧童是指放牧的小孩子。
生:我看到了黄牛。
(教师板书“黄牛”)
生:我看到了牧童骑在牛背上。
(教师板书“骑”,学生书空)
生:我看到了树。
师:几棵树?
生:很多棵。
师:数得清吗?
生:数不清,是一片树林。
师:树长得怎么样?
生:是参天大树。
生:是高大挺拔的树。
生:树的枝叶很茂密,郁郁葱葱的。
师:树叶的颜色呢?
生:绿油油的。
生:树叶的颜色青翠欲滴。
师:像这样郁郁葱葱、青翠欲滴的树林我们可以成为——
生:齐答“林樾”。
师:仔细观察这个词有什么特点?
生:他们都是“木”字旁,都跟树木有关。
师:拿出你们的手指跟老师一起书空,记住字形。
师:你还有其他的所看,所听吗?
生:我看到了蝉。
师:“蝉”是什么?
生:“蝉”就是“知了”,是一种昆虫。
生:我还听到了蝉的叫声。
师:正在叫的蝉就叫——
生:齐答——“鸣蝉”。
二、初读古诗,读趣。
师:以上是同学们看见、听见的,是“我们”的“所见”。在两百多年前的清代,有位诗人叫袁枚,他是个善于观察、描摹细致的人,他也亲眼看见,亲耳听到了这画中的美景,并把这些“所见”写成了一首诗,请你们仔细读读袁枚的《所见》,看看他比我们多看见、多听见了什么?
出示《所见》一诗,并范读古诗。
师:你能学着老师的样子把这首古诗读一读吗?
生自由读诗。
师:我们一起来读吧!我先读,你们接。
教师读“牧童——”,学生接“骑黄牛”。以此类推。
师生交换读。
指名读,齐读。
三、情景感悟,品趣。
师:现在我们来找找袁枚的所见比我们的所见多了什么?
生:袁枚听到了歌声。
生:这歌声是牧童唱的。
师:这歌声怎么样?
生:这歌声很响亮。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从“振”字看出来的。牧童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
生:这歌声也可能很悠扬,悠扬的歌声也会在树林里回荡。
师:你仿佛听到了什么样的歌声?
生:我仿佛听到了嘹亮的歌声。
生:我仿佛听到了美妙的歌声。
生:我仿佛听到了欢快的歌声。
生:我仿佛听到了清脆的歌声。
师:谁能用朗读表现出牧童放声歌唱的样子?
指名读。
师:你还从诗中发现了什么?
生:小牧童忽然不唱歌了。因为诗人写到“忽然闭口立”。诗人发现小牧童的眼睛一动不动,嘴巴张大,不再唱歌,而且站立不动。
师:小牧童怎么突然不唱了呢?
生:因为他想去抓树上的知了。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诗人说“意欲捕鸣蝉”。“意欲”就是想要的意思。
师:看来诗人的确观察细致入微,能发现我们发现不了的东西。不仅如此,诗人还特别会表达。你再读诗,看能不能发现诗人抓住什么把小牧童写活了?
生再读古诗,思考。
生:诗人抓住了小牧童的动作,把他写活了。
师:你也有一双火眼金睛。你能找出描写小牧童动作的词吗?
生:“骑”、“振”、“捕”、“闭”、“立”。
师:我们比一比,看谁能把小牧童给读活了。
学生练读。比赛读。全班伴着音乐齐读。
师:同学们都非常喜欢田老师,因为他能把每一首小诗都编成一个娓娓动听的故事。你能把今天的这首古诗也编成一个动人的故事吗?请你选择其中最喜欢的一句编编看。
学生编故事,写在练习本上。
交流反馈。
四、同题拓展,说趣。
师:读了这首诗,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形象呢?
生:活泼可爱。
生:他唱着动听的歌,无忧无虑。
生:他聪明机灵。
师:你还积累过哪些表现儿童生活的诗句呢?
学生背诵,如《小儿垂钓》《四时田园杂兴》《村居》《池上》
师:这里老师再给大家补充一首
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教师范读,学生自读。
师:比较这两首诗,它们有什么异同?
生:这两首诗都是写牧童的,都写出了他们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生:我觉得《村晚》里的牧童更加无拘无束,因为他不是规规矩矩地坐在牛背上,而是“横”在牛背上。
师:你猜猜他在牛背上可能是什么样的姿势?
生:可能是半躺在牛背上。
生:可能是趴在牛背上。
生:也可能是倒着坐在牛背上。
师:多么自由的小牧童呀!哪里还能看出他的自由自在?
生:他吹的曲子也是想吹什么就吹什么,想怎么吹就怎么吹的。
五、课后创作,想趣。
师:多么令人羡慕的小牧童呀!其实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快乐自由的小牧童,你心中的那个小牧童是怎样的呢?请你课后学着诗人的样子也来创作一首小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