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文是细心的小编帮大家找到的11篇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复习课教案设计,欢迎参考。
复习要求:
1、复习、掌握本单元的字、词以及课文内容。
2、通过复习,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文内容复习:
1、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复习第八单元。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第八单元有哪些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孙中山破陋习》)
2、我们回忆一下,这两篇课文分别讲了哪两件事?
(1)《每逢佳节倍思亲》讲的是——(王维在重阳节那天更加思念亲人,便写下了一首著名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谁能背诵一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指名背诵,齐背后出示全诗。
(3)请同学们完成以下练习。出示:
① “遍插茱萸少一人”中“一人”是指( )
A王维的兄弟
B王维
C王维的一个好朋友
②《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 )
A对朋友的一种思念之情
B对亲人、对家乡的一种思念之情
C对故乡的一种热爱之情
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 ( )
④今天是中秋节,叔叔在北京出差,他打电话回来说非常想我们,叔叔此时的心情可以用诗句“( )”来形容。
(师生逐一交流)
(5)拓展延伸,感受古诗文无穷魅力:
“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岂止王维一个人呢?你还能说出谁有关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名句吗?
参考答案: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李白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杂诗》王维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渡汉江》宋之问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望月怀远》张久龄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苏轼
师补充:在我国古代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思乡情。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月圆之夜就曾写下了《静夜思》,宋代著名的诗人王安石也曾写下了《泊船瓜洲》,这些都是诗中的思乡名作。
出示两首诗,齐读:
静夜思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泊船瓜州
北宋 王安石
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都是同学们耳熟能详的思乡名作,课下同学们有兴趣还可以再搜集一些这一类的诗句来吟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孙中山破陋习》这一课。
(1)什么是“陋习”?课文中的陋习指的是( )
(2)课文讲的是什么事?(孙中山小时候看到自己的姐姐被逼着缠足,很生气也很心疼姐姐。直到他领导辛亥革命成功后,废除了缠足的陋习。)
(3)比较句子(课后练习题)
第一组:
妈妈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
妈妈含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
——你欣赏哪一句,为什么?(从“含着眼泪”,可以体会到妈妈的内心。体会到妈妈是无可奈何。妈妈知道孙中山说得有道理,妈妈知道姐姐缠足是痛苦的,但妈妈却毫无办法,无力反抗。)
第二组:
这件事刺痛了他的心。
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幼小的心。
——哪一句话最能反映此时孙中山的内心?(点出“深深地”“幼小”)
小结:所以我们以后写作文、造句时,都要注意准确地用词。
(4)缠足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孙中山的心,所以后来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成功后,首先废除的就是缠足。
(5)这真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多么让人高兴,千千万万个中国妇女听到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一定是欣喜若狂。可在1925年,孙中山因得了肝癌,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人们为了纪念他,为他立了一个铜像。出示铜像(书上有插图)
讲述:如果没有孙中山,我们在座的女同学也许正在缠足;如果没有孙中山,你们的奶奶、妈妈也许早已缠足;如果没有孙中山,我们在座的女老师包括任老师也许早已缠足。此时,你想对孙中山爷爷说些什么呢?
请你用“孙中山爷爷,我想对您说:……”的句式来说话练习。
二、字词句段复习
刚才我们一起复习了课文内容,下面,老师就要来考考同学们,看你们是不是真的掌握了本单元的知识。老师给你们摆下了五道关,你们想闯一闯吗?
第一关:火眼金睛
(用“√”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临时(lín línɡ) 空闲(kōnɡ knɡ) 辛亥(hé hài)革命
挑柴(tiāo tiǎo) 茱萸(yí yú) 兴高采烈(xīnɡ xìnɡ)
第二关:精挑细选
(看拼音,写词语。书写这些词语,应该注意哪些字?哪些字容易出错,错在什么地方?)
jiā jié fèi chú huí yì fú laǒ xié yu( ) ( ) ( ) ( )
cì tng zǒng tǒng chóng yáng zǔ zōng( ) ( ) ( ) ( )
第三关:争先恐后
(老师说成语的意思,你们说成语,谁举手快,谁来回答。)提示:这些都是本单元的成语,这样缩小范围,你在思考的时候就更有针对性,更有的放矢。
形容兴致高,精神饱满。( )
不知疲倦地探求。( )
把全部力量都投入进去。( )
形容相隔极远,见面困难。( )
学问的海洋无边无际。( )
还要进一步努力。( )
第四关:学以致用
(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并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括号上)
九( )一( ) ( )海( )涯 ( )( )一方
( )家( )户 ( )力( )赴 沧( )( )粟
( )高( )烈 孜孜( )( ) ( )( )一步
A 海地发生了地震,中国国际救援队() 地帮助那里的人们。
B 爸爸出国了,我和他(),不能相会。
C 过年了, 张灯结彩,人们()地观看春节联欢晚会。
D 这学期,我读了一些课外书,写作水平有了一些提高,但是(),在寒假中,我力争再读一些课外书,使我的写作水平 。
第五关:乱句重组
(按顺序重新排列句子)
( )孙中山的姐姐一点儿也不怕吃苦,洗衣、烧饭、插秧、挑柴,样样活儿都干。
( )他当上临时大总统后,首先废除缠足陋习。
( )空闲时,姐姐不仅陪孙中山一起玩,还经常唱歌给他听。
( )从此以后,孙中山再也没有看到姐姐的笑脸,再也没有听到姐姐的歌声。
( )妈妈给姐姐缠足,姐姐痛苦极了,眼泪直往下流。
( )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孙中山幼小的心。
若有时间可进行如下环节:请同学们根据本单元内容,试着出一个题,让大家解答。(师生交流)
三、总结学生本单元复习情况。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复习了第八单元的基础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谈)
2、这节课我们复习了第八单元的课文,主要的字词句。“温故而知新”, 我们回头再看以前学过的知识,总能从中体会到更多的东西,每一次复习都会有进一步的收获,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做到及时复习,经常复习。
一、复习课文。
1、采用齐读、听读、分组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式复习本单元的内容。
2、多音字组词
省、落、间、胖、称、兴、行、盛、传、好、干
二、填上适当的词语。等第
( )的叶子 ( )地登高
( )的掌声 ( )地漂浮
( )的湖面 ( )地演唱
三、阅读分析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走进大豆田,如同走入画一般的境界。一阵秋风吹过,眼前豆棵上挂满的豆英就像美人的耳坠似的,微微摇晃,铃铃作响。像春风吹过树林,像春泉淌过小涧,像海浪轻轻拍击岸壁。俯身收割,眼前的一株株豆棵,瞬间幻化成佩环丁当的姑娘,手携着割豆人奔过来。此时,割豆人能听到她们的欢笑声、喧闹声、呼吸声和她们低低的絮语,声音在豆棵的。枝丫间荡漾,也在割豆人的心里荡漾。
1.这篇短文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画出来。
2.读课文,说说文中把豆棵上挂满的豆荚比作什么?写出句子。
3.根据课文填空。
豆棵上挂满的豆荚,秋风一吹,_______摇晃,________作响。像春风_________,像春泉________,像海浪________。
四、复习作业(见试卷)
1、掌握第七单元的生字词。
2、学会把句子补充完整。
3、能按课文内容填空
4、进一步练习修改病句。
5、进行阅读分析,提高阅读水平。
复习内容:
看拼音写词语或句子。
复习重点:
能正确的拼读音节,正确书写词语或句子。
复习难点:
正确书写,做到把字写干净,到位,端正。
复习过程:
一:拼一拼,写一写。
1、看拼音,写笔画。
héngzhégōuhéngzhéshùwān
nàshùzhéshùzhézhégōu
2、看拼音,写词语。
(1)齐拼,分组拼读,指名拼读。
niúyángtǔshāndàhuǒlìzhèng
()()()()
shàngshēngkāiménshēngzhǎnggōngchǎng
()()()()
zǎoshàngshétóusēnlínmíngyuè
()()()()
shénmekànjiànbǎobèizìjǐ
()()()()
shàngyīkěpàdujiǎodǎsǎo
()()()()
(2)、学生书写。
(3)、教师纠正。
二、读一读,连一连。
huáibào美丽一支(zhī)国旗
jìnglǐ敬礼一片(piàn)彩笔
měilì怀抱一面(miàn)红叶
三、用偏旁组字再组词:
亻—()—()木—()—()
月—()—()门—()—()
女—()—()火—()—()
忄—()—()口—()—( )
纟—( )—( ) 日—( )—( )
宀—( )—( ) 白—( )—( )
辶—( )—( ) 扌—( )—( )
土—( )—( ) 人—( )—( )
四、数笔画填空。
“牙”共有笔,第2笔是。“水”共有笔,第2笔是。
“子”共有 笔,第2笔是 。“头”共有 笔,第4笔是 。
“心”共有 笔,第2笔是 。“山”共有 笔,第2笔是 。
“马”共有 笔,第2笔是 。“升”共有 笔,第3笔是 。
“长”共有 笔,第1笔是 。“出”共有 笔,第4笔是 。
“正”共有 笔,第3笔是 。“衣”共有 笔,第4笔是 。
“力”共有 笔,第2笔是 。“九”共有 笔,第1笔是 。
“门”共有 笔,第2笔是 。“火”共有 笔,第2笔是 。
“方”共有 笔,第3笔是 。“乐”共有 笔,第2笔是 。
“我”共有 笔,第4笔是 。“年”共有 笔,第4笔是 。
教学目标:
认读本单元的几个韵母、整体认读音节。
能熟练的拼读拼音组成的词语。
能基本看懂图的意思,用一句或几句简单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现在是什么季节?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了解秋天的特点。)
(二)复习韵母、整体认读音节。
(三)拼读两个拼音组成的词语。
并知道这些东西的用处。
(四)拼读三个拼音组成的`词语。
读拼音——认识动物——说一句简单的话
(五)我会讲
看懂图的意思,能说一句简单的话,有能力的小朋友可以讲几句或一段话。
(六)
我们该怎样爱护动物?
一、教学目标:
1、 复习教材中出现的成语,提高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培养学生整理复习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提高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大家兴高采烈地来到阶梯教室上课,老师对大家提点要求,即同学们必须在听课时聚精会神,讨论时各抒己见,回答时力争对答如流。当然,如果你吞吞吐吐或者回答不上来时也不要有后顾之忧,因为我不会对大家求全责备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信心跟老师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地把这节课上好?请你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我。
老师刚才说的这一段话有什么特点?(成语)你知道老师讲了哪些成语吗?(生答,投影成语)
同学们,想一想,什么叫成语?在我们的汉语中有许多成语。成语蕴含的内容很丰富,表现力很强。我们在说话或写文章时恰当地运用成语,可以使语言增色添彩、生动形象。(投影)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走进文本,复习成语的有关知识和怎样正确使用成语。
板书:成语复习
(二) 学生归类 交流成语
1、 请同学们按本册练习中出现的成语进行归类,教大家记住他们。(生打开书,按练习归类,也可四人合作讨论归类)
2、生交流(投影)——(齐读成语)
成语归类:
练习一:描写景物的。P24
练习二:与学习知识有关的。P40
练习三:描述了三国时期蜀国-军事家诸葛亮的特点。P58
练习四:赞美医护人员崇高品质的。P79
练习五:描绘的是小鸟傍晚归巢是在林中嬉戏的情景。P101
练习六:勾画不同的说话神态。P119
练习七:关于改革开放、睦邻和好。举荐人才、科教兴国的。P138
3、小结:
成语有很多归类方法,适合自己记忆的就是最好的。关键看谁记得最多、最牢。当然光积累很多成语还不够,更主要的是会恰当地使用成语。老师这里准备了三级阶梯的练习,看大家运用得怎样?(发练习题)
三、成语闯关
[一]第一阶梯:你能用吗?
本册书中写人的动作、写景物的成语等很多,现在我们重点检查大家头脑中有没有这样一些成语,能不能在具体要求下用一用。(要求:现独立练习,提前练习完的学生可与同学交流,然后集体看屏幕指导)
(投影)
1 ,描写“说”的成语很多,下列成语侧重于表现说话时的神态,你能写出几个来吗?
(1) 说话有顾虑,想说而不敢说:欲言又止、吞吞吐吐。
(2) 说话滔滔不绝,十分精彩巧妙:口若悬河、妙语连珠。
(3) 说话时兴高采烈,有说有笑的样子:高谈阔论、眉飞色舞。
(4) 说话搪塞应付,含含糊糊:闪烁其词、支支吾吾。
2, 写成语比赛。
A你能用几个成语来赞美医护人员崇高的品质吗?
B“三顾茅庐”讲的是刘备三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的历史故事,请你再写几个有关出自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C按照情境写成语
(1)上课时,王宁注意力非常集中,可以用成语这样来描述:
(2)看着那滚滚的黄河,真令人非常害怕啊! 可以用成语这样来描述:
[二]第二阶梯:你会用吗?
师导言:我们有那么多成语在头脑中“随时待命”,在生活中应用,在运用中考虑用得准不准,用得合不合适,所以第二阶梯是看你会不会用。
(投影)
1、把成语补充完整,并选择填空。(投影齐读)
初出( )庐 才华横( ) ( )事如神 胆大心( )
鞠躬尽( ) 死而后( ) 独木难( ) ( )天无力
成群( )对 欢呼( )跃 眼花( )乱
无( )无束
(1)父亲去世后,家庭的重担全压在母亲的肩上,她( ),已经是身心憔悴了。
(2)他的哥哥在读大学期间,一家报社里就发表了他好几篇文章,真可以称得上( )。
(3)说他是冒失鬼吧,可他( ),一些细小的问题都考虑得很周到。
(4)敬爱的。周恩来,夜以继日地工作,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兴旺,真是( ),( )。
(5)清明节,少先队员们( )到烈士陵园去扫墓
(6)“神六”多人多天在太空遨游,当它成功着陆时,人们( )
2、请你们运用你所知道的一个恰当的成语,评价课文中的人和物。(投影齐读)
竹可桢:______ 刘备:______
诸葛亮:______ 祁黄羊 :______
公仪休:______ 叶欣护士长:______
老天鹅:______ 黄河: ______
第三阶梯:你善用吗?
师导言:大家对成语积累很丰富,而且用的很准确,不仅如此,地去使用成语,提高我们还要有意识应用成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1)下面请看一个小学生写的片段,他就缺乏使用成语的意识,大家还是先独立完成(发练习题)(投影)
(2)生练后投影正确答案(齐读)
[师小结:使用成语要恰如其分,并不是任意堆砌]
四,总结
1、 师:成语运用的准确恰当,能增强语言表达效果。因此,不断地积累并梳理所学过的成语,是我们学习语文的重要内容之一
2、 同学们,上了这节成语复习课,你有什么感受吗?用带有成语的一句话来表达。
五、作业
描写一个场面,如劳动场面等,至少用上四个成语,并用------------ 标出
《那一定会很好》教案
教学要求:
1、会认“缩、茎”等7个生字。正确朗读理解“舒服、舒展、努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树克服困难努力成长的快乐和为人们服务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树克服困难努力成长的快乐和为人们服务的快乐。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种子成长,树木用途的图片、文字资料。
2、教师准备ppt。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ppt图片:种子破土而出,枝繁叶茂的大树,手推车,椅子,说说想到了什么?
2、从一粒小小的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一棵树经历了怎样的历程?这其中能让我们体会到什么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3、板书课题:“那一定会很好”。
4、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初读课文,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出示ppt,检查生字新词的学习情况,多种形式读,正音、巩固。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随时纠正出现的问题。
三、精读课文,体会感悟课文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一想: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大树走过了一段怎样的历程?在文中画出来。
2、小组学生各自读课文,然后讨论交流。
3、交流大树经历的历程。
(板书:种子被泥土包裹——钻出地面——长成高大的树——砍倒做成手推车——拆了做成椅子——成为美丽的木地板)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在大树的变化过程中,大树的心情怎样?(板书:舒服)
5、默读课文,把课文中含有“舒服”这个词语的句子划出来。边交流边出示ppt句子,各种形式读,体会感悟大树变化中的快乐。
6、课堂小结:这是一棵怎样的树?(板书:成长快乐,服务他人也快乐)
四、对比学习,感悟体会。
我们学过《去年的树》,这篇课文也写了一棵树的经历,今天学的这篇课文和《去年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1.ppt出示《去年的树》,学生自由朗读。小组讨论这篇课文和《去年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全班交流,师引导体会。
3.ppt出示相同点和不同点。
五、有感情地朗读两篇课文。
六、课堂练习
ppt出示练习题。
教学目标
1.自读课文,了解课文中描写了关于“祖父、后园和我”的哪些内容。
2.结合作者幼年生活的时代背景,理解课文描写的祖父和孩子们在一起的快乐生活场景,体会他们之间的亲密情感。
3.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留意课文题目的特点,学习文章细腻的笔法,学习把事情写具体。
教学重点
后园很大、很繁华、很有生机的部分,和“草帽插花”事件
教学过程:
【预习要求】
1.读通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哪些事情?
3.搜集萧红的。资料。
一、创设情景,课题猜想
1.童年如一首诗,似一支歌,是回忆时甜美的微笑,这节课我们就走进作家萧红最美好的童年记忆。(揭示课题)
2.介绍萧红的资料。
3.课题猜想:你发现这个课题与以前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同吗?中间有两个间隔号连接,猜想一下:编者为什么要用间隔号连接呢?作者可能在这篇文章中写些什么?
二、交流预习,整体感知
1.交流预习情况:课文写了哪些事情?
2.指名说。
三、细读课文,深入感悟
1.“祖父”、“后园”和“我”彼此之间密不可分,静下心来默读课文,看看他们各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在感受深的地方用关键词写一写批注。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预设点:
(1)祖父慈祥可爱、幽默风趣、有一颗童心。
“祖父的眼睛总是笑盈盈的,祖父的笑,常常和孩子似的。”“遇到了小孩子,每每喜欢开个玩笑,说:“你看天空飞个家雀。”“祖父常常这样做,也总是把帽子放在袖口和衣襟下。那些孩子每次都能在他衣襟下或袖口下把帽子找出来。”“每当祖父这样做一次的时候,祖父和孩子们都一起地笑得不得了,好像这戏还是第一次演似的。
“他把帽子放下,也大笑起来,笑了十多分钟还停不住。好不容易停住了,一想起来,又笑了。”
(2)后园有花有果有瓜,很有生机,是“我”和祖父的乐园。
“一到了后园里,立刻就是另一个世界了。这个世界……休息好了又跑。”
(3)我很顽皮、快乐。
“他越招呼我越不听话。”
“樱桃树上,明明没有结樱桃,偏跑到树上去找樱桃……为什么不结樱桃?”
“祖父蹲在地上拔草,我就给他戴花。我把他的草帽插了一圈的花,红彤彤的二三十朵。”
4.文章中出现最多的一个词是“笑”,字里行间洋溢着祖父和“我”之间一种浓浓的亲情。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为什么“祖父、后园、我,这三样成了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
在充分思考的前提下,组织小组交流和全班的交流。让学生认识到:慈祥和蔼的祖父是“我”童年的伙伴,后园是“我”和祖父的乐园,“我”和祖父在这里自由快乐地享受着亲情的温馨和美好。
四、读中学写,拓展延伸
1.用间隔号连接以表示他们之间密切关联。你的童年有与你密不可分的人物和地点吗?说一说。
2.下课后写一写。
《小狗学叫》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11个生字,学习本课新词,掌握5个多音字。
2、品析人物形象,体会童话的特点及阅读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品析人物形象,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童话的特点。
2、一边读,一边预测故事情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培养阅读和感悟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从对话描写中感知人物形象。
2、增补课文情节,进行想象思维训练,预测故事内容,并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难点】
1、对童话主旨和借助想象反映生活的写法的理解。
2、体会、挖掘课文幽默的语言所蕴藏的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多媒体导入新课。
出示多媒体课件:小动物们的叫声
同学们,你们听,这是一些小动物们的叫声:小鸡的叽叽声,小鸭子的嘎嘎声,老牛的哞哞声,还有小狗的汪汪声……小动物们的叫声各不相同。如果,小鸡有一天发出了嘎嘎的叫声,你们肯定觉得奇怪。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动物叫声的童话——《小狗学叫》。
板书:14_小狗学叫
设计意图:
童话是小学生喜欢的文体之一。利用童话中出现的小动物唤起他们的阅读兴趣,进而让他们在初步掌握文体特点的基础上展开本课的学习。
二、初次阅读,学习生字。
1、自由朗读课文,在读课文的同时,标记不熟悉的生字、生词,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2、出示多媒体课件:生字、生词。检查预习情况。
(1)熟读生字。
讨厌 怒火 批评 访问 差不多 忍着 模仿 疯狂 汪汪 搞不清
(2)牢记多音字。
三、朗读教学。
1、分角色朗读课文。
(1)明确课文中出场人物的名单、人数。(旁白1人,不会叫的狗1人,其他角色各1人)(2)分组指定注意几个主要角色的对话朗读的重音、声调、节奏。
(3)揣摩人物心理,把握角色形象。
(4)分配角色,进行朗读。
2、师生交流,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
分角色朗读。学生们在有声有色的角色朗读中,个性得以彰显,更得以感悟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四、品评形象,深入理解。
出示多媒体课件:图片
1、课文中的“别人”、小公鸡、狐狸、杜鹃是如何看待这只不会叫的小狗的?师生交流,并总结。
板书:“别人”——疑惑、不屑小公鸡——关心小狗,诚心诚意地教它狐狸——嘲笑、看不起杜鹃——怜悯、关心
2、童话中经常把一切事物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思想感情、行为动作和说话做事的能力。例如,本文中的小公鸡、狐狸、杜鹃、小狗等进入了童话领域就都“活”了。
3、故事里的小狗是一只怎样的小狗?
(1)不幸、可怜。(它因为不会叫而受到别人的嘲笑)
(2)勤奋刻苦、坚持不懈。(它每次学习叫都是一遍一遍地练习)
(3)有尊严、有追求、不甘人后。(虽然老遇到困难,但是它却没有放弃,一次又一次地追求目标)
设计意图:
童话中的主人公是一篇童话重点刻画的对象。阅读童话,要通过体味主人公的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明确主人公的形象特征,从而感知文章所表达的含义。
五、预测结局,拓展延伸。
本文最为有趣的是作者为自己的童话作品设计了一些不同的结局。你认为哪种结局更好一些,为什么?(学生分小组讨论,明确后,教师加以适当的点评。)
1、比如,第一种结局的迷失自我,第二种结局的平庸,第三种结局,小狗找到了自己真正的位置。当然,如果学生能对第一、二种结局有新的理解,也要给予肯定。
2、学生们可能有多种预测,但在评价时要明确一点,童话中的幻想不是胡思乱想,夸张不是不合逻辑地随意编造,童话中的幻想、夸张都是根植于现实生活的,都是有依据的。
设计意图:
童话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它里面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对现实的社会和人生有着一种象征和隐喻,不能孤立地仅仅将形象放在童话本身的情节中去理解,而应联系现实生活,思考其中蕴藏的有关生活的启示。
六、课堂小结。
我们每个人都在童话的伴随下成长,被其中美妙的故事和奇异的幻想吸引过、陶醉过。
童话《小狗学叫》展现了一个真实的世界,同时还告诉大家应该怎么做以及努力之后这个世界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希望同学们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所体会,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学会本课生字及组成的词语。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感受小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明媚的春景。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小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明媚的春景。
教学难点
在朗读中体会小燕子的快乐和明媚的春景。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词语卡片,“燕子闹春”挂图或多媒体教学课件。
学生:利用多种途径搜集有关燕子的资料。
课时安排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揭示课题
1.喜欢猜谜语吗?猜一猜:身穿黑色袍,尾巴像剪刀,消灭害虫是能手,每年春天都来到。
2.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
(2)从课题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还想了解什么?把自己的想法批注在课题旁边。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拼读生字,画出本课新词。
2.组内认读生字,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教师用生字卡片抽读生字,交流记字方法。
4.教师用词语卡片抽读词语,练习读词语。
5.再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6.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小燕子,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小燕子的快乐。
三、细读课文,感悟快乐
1.读课文,画出自己能从中体会出小燕子快乐的句子或段落。
2.在小组内将自己画出的句子或段落读给同学听,并交流各自的体会。
3.在全班读一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并说说自己是怎样体会到小燕子的快乐的。教师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引导:
第1段:借助挂图或课件,抓住“小巧玲珑”、“轻悠敏捷”、“清亮圆润”等词,让学生边读边想象,感受小燕子活泼可爱的形象。
第2段:引导品读“如烟如雾”、“水雾碎雨”、“绿莹莹”、“红润润”等词语,感受小燕子在明媚的春光中欢叫、起舞的快乐。
第3段:引导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抓住“窜”、“掠”、“跃”、“射”等词语,切实体会小燕子的轻悠敏捷、自由自在。
第4至11段:通过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积累去联想、想象,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下,鼓励学生对“剪春”、“闹春”提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
四、感情朗读,品味快乐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注意读出小燕子的快乐。
2.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五、拓展延伸,课外阅读
1.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燕子的知识。
2.师生互相推荐有关小燕子的书籍或文章,进行课外阅读。
六、书写生字,自主积累
1.指导完成生字书写,提醒注意“捷”、“瞬”、“漾”等字的字形。要求把字写得工整、美观。
2.完成课后“自主积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
1、学会五个生字, 正确读写“白帝城、江陵、猿声”等词语。
2、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技能目标:学习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
情感目标: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诗的意境美。
2、理解诗中重点词句,读懂古诗。
教学方法: 直观法、合作学习、情境感受。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让学生课前查阅与这首古诗相关的资料。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背诵《绝句》,说说诗意。
2、回忆上节课学习《绝句》的方法,课件展示学习步骤:
(1)熟读古诗
(2)理解诗意
(3)想象意境
(4)练习背诵
3、师:今天,我们继续用上一节课的学习方法学习一首唐代诗仙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二、学生利用课前查阅的资料简要介绍作者李白,教师加以补充
三、解题
师:这首诗的题目《早发白帝城》,谁知道它的意思? 早:早上。 发:出发。 白帝城:地名,在今重庆奉节城东白帝山上,位于长江三峡一带。城居高山,地势险要。(课件展示地图)
四、指导自学 课件展示自学要求:
1、自学生字词,自由朗读本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利用注释读懂本诗,体会诗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3、画出不理解的地方,通过查阅工具书,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五、小组合作学习
1、汇报各自自学情况;
2、将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通过结合各自课前查阅的资料一同解决问题;
3、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
六、汇报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汇报朗读。
2、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内容?
3、从一、二两行诗中,你读懂了什么?(诗人从哪里出发、要到哪里去、距离多远、需要多少时间?)复习“夸张”手法的运用。
4、这两行诗是什么意思?(早晨离开了仿佛在彩云中间的白帝城,千里迢迢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了。)
5、指导朗读一、二行诗。
6、你对后两行诗是怎么理解的?
7、这两行诗表现了行船之快,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轻松、愉快)
8、指导朗读,学生试读。
七、体会诗人心情及诗歌意境
1、利用课前查阅的资料交流:为什么诗人会觉得船行得特别快?(顺水行舟;作者愉快的心理使然。)
2、正因为如此,所以诗人在第一句就写道“朝辞白帝彩云间”。为什么诗人说白帝城仿佛是在彩云中间呢?(地势高;作者心情高兴。)
3、展开想象:诗人在得到赦免的消息后,他会想些什么呢?你能想象出诗人顺流而下,行船经过三峡,见到长江两岸奇丽的景色时,那种欣喜的样子吗?学生自由描述。
4、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诗人喜悦的心情吧!课件播放音乐,学生带表情齐声朗诵。
5、背诵。刚才老师发现这首古诗同学们读得很熟,甚至有很多同学已经会背了。下面请所有能背的同学背给大家听听。
6、老师也想当场背一背,邀请刚才没背过的同学和我一起来,行吗?
八、总结
这首诗通过对行船的轻快和沿途壮丽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重获自由后轻松喜悦的心情。整首诗气势奔放,情景交融,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九、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课外找一两首李白的诗读一读、背一背。
一、复习内容:
区别形近字、音近字、多音字,并能用其组词。
二、复习重点:
1、形近字组词。
2、多音字组词。
三、复习难点:“贝”与“见”的区分,“门”与“们”的用法。
四、复习过程:
(一)出示一册词语,读一读,记一记。
识字(一):九月十日三月八日六月一日五月四日三天二人水田大火
土山山山水水上上下下大大小小大小女人牛羊也有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