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苏武牧羊》精品教案【优秀7篇】

历史典故之苏武牧羊,是一出历史故事剧。汉武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押,拒不投降,被放逐到北海牧羊。下面是可爱的小编帮家人们分享的小学六年级语文《苏武牧羊》精品教案【优秀7篇】,仅供参考。

小学六年级语文《苏武牧羊》精品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能独立认识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并积累“恭恭敬敬、生死置之度外”等词语。

2了解“苏武牧羊”故事的内容。体会文中描写苏武言行句子所表达的含义,体会句子之间的关系,并尝试有感情地朗读。了解“旌节”所表达的含义。

3 感受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坚贞的民族气节。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西汉中期,为了和平,汉武帝派苏武为使者出使匈奴。那一年,苏武恭恭敬敬地接过汉武帝手中的旌节,离开长安——出示课文的第1小节;19年后,他怀揣着旌节又回了故里——出示课文的第6节

二、研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

(一)比较第1和第6小节内容,发现“变化”。

1 认真读这两小节,你发现写苏武出使前后内容有些什么变化?

(学生交流时,出示媒体,相机介绍“旌节”——古代用彩色羽毛装饰的旗子。)

2 自由读课文思考:19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因而产生如此巨大的变化?

(二)了解苏武牧羊的内容,感受苏武“心坚如铁,毫不动摇”的爱国评价之心。

1 自由读课文,简单交流“变化”的原因。

2 学习第4节和第5小节,出示:苏武已受各种折磨。

(1)通过引读使学生继续感受总分的写作方法。感受苏武“心坚如铁,毫不动摇”的爱国之心。

(2)理解“生死置之度外”的意思。

置:放;度:所打算或所计较的。“置之度外”连起来是什么意思呢?

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中哪些具体的事例告诉了我们苏武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了。

3 学习第2和第3小节

(1)交流事例。

匈奴王硬说苏武参与匈奴内乱,要他认罪。苏武抽刀自尽,宁死不受辱。

匈奴王早已投降汉使卫律劝苏武投降,苏武痛斥卫律。

(2)指导朗读,深入体会。

苏武出示说的两句话。请联系文章的内容和苏武的行为,尝试读出自己的体会。

①“我是代表国家的,宁死也不能爱侮辱!”

过渡:苏武是怎样接过旌节的?

教师补充资料:当时出使的使者或被除死,或倒在途中,无一人能生还。因此当苏武接过旌节时,就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

②“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汉朝的臣下,而今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

苏武是国家的使者,见了卫律似乎应该这样说:“我是汉人的儿子,我不会背叛……,不会……”

比较两种说法,有何不同?

后一句中“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这里的“我”指谁?

(通过变换说话的角度,体悟苏武对背叛国家的叛徒的憎恨。)

4 补充李陵劝降的资料,深入体会人物形象。

李陵曾称苏武为“义士”,并说:“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引导学生读懂,“义士”的意思是——

5 小结板书。

(1)教师引读板书。

(2)思考:你有什么发现。

(3)在苏武的心中这“旌节”意味着——意味着——

(三)感悟苏武“不变”的气节。

师:整整19年啊,这19所使苏武变成了满头白发的老人,这19年让旌节脱光了羽毛,一切都变了,然而什么没有变?

1 交流。

2 想像:苏武终于又回到了京城,此时此刻,他在心里大声呼喊些什么?

3 想像:来迎接苏武的人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四)总结

媒体播放赞颂苏武的歌曲及出示词。

附板书:

整整19年   匈奴    苏武

心坚如铁、毫不动摇    气节

握    抽刀自尽

举 旌节 痛斥卫律

持    忍受折磨

小学六年级语文《苏武牧羊》精品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指导诵读《苏武牧羊》,大体把握意思,想象这段经典爱国歌词描述的情境,体会主人公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2.引导学生通过对这段文字的声调、节奏等诵读技巧,表现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培养学生语感,使学生受到爱国情感的感染和激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报国行。

教学重点:

联系历史背景,理解这段词的大意,体会苏武的爱国情怀,通过诵读表现出作者对汉王朝汉、汉天子的忠贞不二。

教学难点:以读促学,赏析歌词的意境。

教学准备:

1、课前带领学生阅读《上下五千年》,了解《苏武牧羊》的故事。

2、教师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雏音小试我能行

1、导入语:前一阶段,我们阅读了大量爱国志士的经典篇章,老师这有几幅图,看你能联想起哪个爱国名人或哪首爱国名篇?敢不敢挑战自己!

我知道同学们掌握的爱国经典诗词远不止这些,有的能熟练地背出来的,有的还能唱出来,真好!今天老师又为大家带来了一段经典文字,请看。(出示文字)要想得到它,请先记住老师的秘诀。(点击课件)

二、诵读要领一二三

一读通 读准自音,注意停顿

1、自由读,读正确。

2、指名读,相机正音。多音字“难”“教”。

3、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两段文字字数相等,还押韵呐,如果除了标点符号外,会断句的话,读起来更有节奏感,更朗朗上口。

4、师生接读,读完画出停顿记号“/”。句号比逗号停顿时间稍长些,那节与节之间就更应停顿了。

5、生自由读:读对,读顺,读出节奏来。读给同桌听。

二读懂 对照注解,读懂大意

1、请大家对照注解默读,相信你一定能读懂这段文字。

2、了解苏武的身份(使者),牧羊时间(20xx年)、地点(北海)、原因(被匈奴扣留)。【指名说大意】汉朝使节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牧羊20xx年,历尽艰辛,不辱使命。

三读好 想象画面,读出情感

1、请女生读上段,男生读下段。听着这两段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2、可抓住词语或句子来想象画面,再逐句指导读。

指导读“雪地又冰天,穷愁十九年”。

环境气候:是啊,匈奴地处北方,气候非常寒冷。(冰天雪地、北风呼啸 、人迹罕至、辽阔又荒凉)

评价语:你可真会读书,还知道通过语气的延长来体现时间的漫长。

抓住“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指导读。

北海气候非常寒冷,特别是冬天,北风呼啸,大雪纷飞。

北海荒无人烟,一年到头白雪皑皑,连鸟兽也很难见到。

在这人迹罕至的北海边,举目无亲,与他做伴的就是那群根本不会说话的公羊和那代表汉朝的符节。(评价语:你这样处理,读出了苏武的孤独,真好。)

渴了,抓一把雪塞进嘴里;饿了,撕下身上一块羊皮毡片大嚼。你可知道,这实在难以下咽,难以消化,更难以抵御严寒呐。冷了,只能抱着羊儿取取暖。

(评价语:通过你的朗读,我听出了苏武生活的艰难。)

【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在老师的情境设计下读。】

指导读“白发娘,望儿归,红妆守空帏,

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

你还看到了什么画面?

白发苍苍的老母亲那期盼的眼神,望眼欲穿啊。(引导语:老母亲盼儿归,心急切呀!提示学生语速加快)

是啊,妻子面容憔悴,人比黄花瘦。

苏武岂是铁石心肠,他也是个普普通通,有血有肉的人,他又何尝不思念他的老母亲,还有独守空房的妻子呢!却只能在梦中相见!——无尽的思念,痛苦的思念啊!

【齐读,师范读,同学们,听出来了吗?语速由快到慢,语调逐渐变轻,谁梦谁三个字断开,但音断气不断。生练读再齐读。】

过渡:同学们,苏武在北海牧羊整整20xx年,6935个日日夜夜啊,寒冷、饥饿、孤独,思念,个中艰难只有苏武自己知道。但他心里想的是什么?(直接出示句子)

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

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

指名读【点评:对,关键词就是要重读。】

过渡:单于曾先后派谁和谁来劝苏武归降匈奴?任你单于怎么威逼利诱,我苏武“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绝不归降。(直接出示句子)

$任海枯石烂,大节不稍亏,

终教匈(xiōng)奴,心惊胆碎,拱服汉德威!

苏武用坚定的立场,坚贞的意志,让匈奴对汉朝拱手称颂。

【这里可读得激昂些。师边范读边加动作,生齐读。】

3、读到这儿,你想到用哪些词来形容苏武呢?

对,这就叫气节!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4、像我们读过的朱自清、陶渊明等也都具有这样的民族气节,可敬可叹啊!

三、声情并茂有妙招

1、同学们,诗也好,词也罢,如果不能像演奏家那样将它朗诵出来,实在不能体现它的魅力,不足以吸引人。谁愿意让我们领略一下这段文字的魅力。

(指名一男一女分读。)

2、知道他们为什么能读好吗?不一定每一篇都读得字字铿锵,句句激昂。

(点击课件:标题三) 语速有快慢 语调有高低 语气有轻重

3、过渡:让我们带着敬佩,伴着音乐,一齐声情并茂地诵读这段文字。

4、同学们,爱国志士苏武的光辉形象与天地同在,于日月同辉,课后推荐大家阅读《苏武传》。

小学六年级语文《苏武牧羊》精品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积累词汇;

2、熟读课文,学会抓住重要线索复述故事;

3、理清苏武出使匈奴遭遇的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重点解读“牧羊”部分,体会语言,感受人物的形象,受到感染,内化语言。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乐于将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思路:

前二十分钟

(一)教学目标:

1、激发兴趣,熟读课文;

2、学生质疑,了解相关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

1、自我介绍,一两句话,既简洁,又能引发学生对你的好感。

2、导入:中华民族是伟大的,历史上涌现了无数杰出的爱国英雄,你幅图画的是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的一个经典的故事——板书课题。这个故事广为传诵,人们根据它创作了戏剧、歌曲、古典乐曲等艺术作品,为什么苏武牧羊有如此巨大的魅力?读课文,走进故事。

3、学生自读课文。分两步走;

1)读第一遍,练习将课文读通顺,做到响亮正确流利。

2)同学们读得很认真,鲈乡小学的的同学读书的习惯真好。课文哪几节具体写了苏武牧羊的?还有几节分别写了什么?再读课文。

3)议论以下课文还写了写什么?出使、受辱、拒降、牧羊、回国。

4)分节读课文,随机指导。

4、简单介绍西汉与匈奴的情况(有地图最好,历史书上肯定有)及苏武出使的意义,读好第一小节;介绍旌节(字形范写,介绍含义)

四十分钟。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概括)重点词语,理清线索复述故事内容,发展能力;

2、重点解读“苏武牧羊”部分,体会语言,感受苏武的爱国精神与力量,受到感染,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发展语言。

教学过程:

一、学习抓住词语复述课文内容。

1、出示两组词语(组):

突然 翻脸 宁死不受辱 抽刀自尽

派人 翻脸 怒目圆睁  痛骂叛逆

——读词

——提示:有的词是老师根据课文概括出来的。

——每组词语之间有什么联系?

——读课文2、3节,练习运用这些词组简要复述故事部分

——几个学生复述后,教师鼓励并指导读。

——提示方法:读故事性的文章,我们可以找出重点词语(或者根据课文内容概括几个重要词语),抓住他们之间的联系,就可以将故事复述清楚。

2、生练习抓重点词语,复述苏武牧羊的内容。

1)学生读课文,摘抄词语(提示格式),告诉学生苏武的表现的词语可以不止两个,教师巡视指导。

2)展示学生的作业,引导学生讨论确定重点词语,表扬优点。

参考:又生一计 心坚如铁 毫不动摇 忍受折磨

生死置之度外 盼望回国

3)学生再读课文,练习复述。

4)交流复述,评价鼓励为主。(学生讲到“心生一计”要学生将“计”讲明等,注意连贯,但不能简单读书)

二、重点读懂“苏武牧羊”,受到感染,发展语言。

1、教师导语引入:匈奴王十分狡猾,先说苏武参与内乱威逼苏武,不成;后用劝降利诱苏武依然不成;最后又生毒计……(激情一点)

2、你知道荒漠是怎样的?学生想象说话,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教师介绍文中“荒漠”的情况,突出该处气候恶劣,人很难在那里生存……那么苏武是怎样生存下来的呢?

3、出示第五小节。

4、学生读课文:要求学生一句一句认真读,体会,想想你能体会到什么?(学生读,教师巡导)

5、交流:

——苏武以旌节为伴,(两处),体会到什么?

——句子:苏武顽强地忍受……取暖

——幻灯突出来(换色)

——感情朗读

——想象他还遭遇了哪些折磨?

——联系“旌节”,练习朗读。

——最后一句:——出示插图,观察大雁,理解对中国人的文化意义。

——理解苏武的内心;联系“毒计”体会苏武的痛苦与顽强。

——朗读句子

——整体朗读第五节。

三、(机动)情景练笔

1、过渡:教师朗读最后一节。

2、穿插一副回国的插图,看图观察。

3、苏武的内心在说些什么?如果你是迎接队伍中的一个,你会在心里说些什么?选择一个写几句话。

4、交流。

小学六年级语文《苏武牧羊》精品教案 篇4

课文简介:

苏武牧羊讲的是苏武在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获释回汉。苏武去世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气概。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匈奴、旌节”等生词、多音字“单”,认清形近字“玷”和“毡”,自主摘抄文中生词。

2、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品析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以及体会反衬的表达方法,感受苏武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忠贞不屈的精神,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语段。

3、在具体语境中理解“旌节”所代表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品析苏武的语言、动作描写,感受人物坚强的意志和忠贞不屈的精神,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语段。

难点:在具体语境中理解“旌节”所代表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课题质疑

1、(课件出示)他,挥一挥羊鞭,擎一支旌节,19年行走在漫天风雪,却有浑身的热血,沸腾着至死不渝的信念,这个有着铮铮傲骨的铁血男儿,就是——(苏武)他留给后人的是一个流传千古的悲壮故事——齐读课题

2、课题质疑:读着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了解了苏武牧羊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我们也就能说出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了。)

二、初读课文,弄清大意

1、请同学们拿起课文纸,根据要求自由朗读课文。

2、请你用课文中的词语说说你初步认识的苏武。

3、谁能对刚才的语言进行简单扩充,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指导学生抓住事情起因、经过、结果来说。)

三、感受形象,体会表达方法

1、就让我们走进课文,从字里行间具体感受不同的人物形象吧。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完成学习单的第一题。(出示学习单)

2、品读着文中语句,你对苏武又有了什么样的感受?你可以抓住课文中感受最深的一处来说。

预设一:第三自然段

(1)苏武的语言

面对单于的劝降,你认为苏武会用什么样的语气说这番话?(指导朗读:强调“绝对”)

(2)“苏武在地窖里忍饥受冻……”

(出示:冷了,_________________)这就是“忍饥受冻”,这岂是普通人能够承受的!女生读。

(3)让我们通过朗读,再现苏武的风采!

好一个_____________的苏武!(指着板书齐读)

预设二:第五自然段

(1)同学们,你发现了没有,有一个词在这段话中多次出现,哪个词?(旌节)作者一再提到这个词,用意何在?

A、“旌节”代表着国家,说明苏武时刻不忘自己的祖国(有道理啊,课文前面也提到过旌节,你找到了吗?这里的旌节不也是国家的象征吗?)(板书象征)

带着“旌节”,也就有了精神寄托。

B、苏武的坚贞不屈也感染着匈奴人,我们再来看段资料。(课件出示指名读)它还是谁的象征?(苏武)

小练笔:在这根旌节上,我们仿佛看到____

3、说得真好,这也是他的使命!当苏武终于回到长安时,毫无疑问地,手里拿着那根旌节,尽管已经是光杆儿的了——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4、请看,这两段同样是写苏武的坚贞不屈,在写法上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环境描写侧面描写)

5、你还从课文中找到哪些对其他人物的感受?

张胜:胆小、叛徒

单于:阴险、诡计多端

这些人物的描写,有什么作用?(板书反衬)

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1、课文通过对苏武的语言、动作等描写,运用象征、反衬的表达方法,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坚忍不拔忠贞不屈(指板书齐读)的苏武。

2、有人曾写过这样一些赞美苏武的诗句——齐读

小学六年级语文《苏武牧羊》精品教案 篇5

《苏武牧羊》一课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押,但宁死不屈、维护国家尊严的感人事迹。课后反思教学过程,觉得自己在以下两方面做得较为成功。

一、有扶有放,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苏武牧羊》一课中第二部分是课文的重点,共有4节,这四节从三个方面来描述苏武的有气节。根据这三方面的共性,在教授这一部分的“苏武与匈奴王的第一次交锋”时,我边分析边归纳了三个学习步骤:一、读、思(写什么)。二、读、划(找出描写苏武言行的词句)。三、交流、体会。根据这三个步骤学完后,我就让学生体会后几节在叙述上的相同之处,引导学生借鉴黑板上刚刚归纳的方法自主学习后几节。这样,就给了每一位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使学生既读懂文章,又增添了了学习兴趣。

不仅如此,在课文的朗读指导上我也采用了类似的方法。课文的第3节主要以人物的语言描述为主,通过人物的语言很容易理解其内在心理活动,从而更利于体会人物品质。由于有了第2节学法的铺垫及对苏武这个人物的初步感知,所以在学习第3节时,学生很容易抓词、句来体会人物感情。有了这样一个情境的渲染,第二节已经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朗读的。氛围。当我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节时,学生自然就流露出愤慨的情感,声音有力,力度有加,把苏武不受利诱、威武不屈的好汉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合理想象,引导学生领会中心;交流信息,延伸课外阅读

合理的想象易于文章中心的领会。在学习课文第四节时,我问道:“你知道荒漠是怎样的?”通过让学生想象说话,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紧接着教师介绍文中“荒漠”的情况,突出该处气候恶劣,人很难在那里生存……其后,我又问道:“那么苏武是怎样生存下来的呢?”从而再一次让学生体会到苏武的坚强品质,体会到了苏武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

对于历史人物,学生由于未学过历史,还是知之甚少的。为此除了课本内容外,我还让学生把收集到的有关苏武的资料进行交流。例如:苏武的母亲去世,苏武的孩子下落不明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苏武的意志力之强,所承受的打击之大,从而进一步感受到苏武那不屈不挠的崇高气节。

小学六年级语文《苏武牧羊》精品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能自学生字,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语境理解“恭恭敬敬、怒目圆睁、置之度外、屈指计算”等词。

2、尝试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苏武的思想品质,知道可以根据句子间的联系来体会句意。

3、感受苏武在困境中宁死不屈、维护国家尊严的崇高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歌曲《苏武牧羊》

1、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坚贞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板书课题:苏武牧羊)

2、故事发生在20xx多年前,西汉时期,那时汉朝和匈奴经常发生战争。有一年,匈奴派使者来求和。汉武帝为了答复匈奴的善意表示,派苏武出使匈奴。为了和平,汉武帝派苏武为使者出使匈奴。那一年,苏武恭恭敬敬地接过汉武帝手中的旌节,离开长安——出示课文的第1小节;19年后,他怀揣着旌节又回了故里——出示课文的第6节。

二、研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

比较第1和第6小节内容,发现“变化”。

1、认真读这两小节,你发现写苏武出使前后内容有些什么变化?(满头白发,旌节脱光了毛) (学生交流时,出示媒体,相机介绍“旌节”——古代用彩色羽毛装饰的旗子。)

2、19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因而产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快速读课文思考。(受了很多折磨)

3、在第一节里,我们了解到,苏武是代表汉朝的使者啊,怎么会受折磨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了解苏武牧羊的内容,感受苏武“心坚如铁,毫不动摇”的爱国评价之心。

自由读课文,简单交流“变化”的原因。

学习第4节和第5小节 出示:课文第四、五小节。指名读。

心坚如铁具体表现在哪里?

1、指名读课文第四小节,思考,匈奴王的“计”是什么?

2、匈奴王借这件事想告诉苏武什么?(要么投降,要么就老死在异国他乡,无法回去) 北海:现在俄罗斯的贝尔加湖

3、苏武明白了一切,指的是苏武明白了 ,但是他 。 积累词语:和心坚如铁相似的词语: 挥金如土 铁证如山 身轻如燕 恩重如山 健步如飞 坚硬如铁 坚强如钢 洁白如雪 粉红如霞

4、读读课文第五小节, 从哪些地方能看出苏武心坚如铁?(野草遍地、没有人烟、渴了、饿了、冷了„„)

5、想象苏武还会面临哪些困难?(生理上的,精神上的)

6、面对种种磨难,苏武心坚如铁,顽强地忍受着种种折磨(配合读)

理解“生死置之度外”的意思。

1、“苏武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 置:放;度外:部放在心上。“置之度外”连起来是什么意思呢?

2、是什么使苏武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去?(回归祖国)

3、师生配合读

4、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中哪些具体的事例告诉了我们苏武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了。

学习第2和第3小节

1、交流事例。 匈奴王硬说苏武参与匈奴内乱,要他认罪。苏武抽刀自尽,宁死不受辱。 匈奴王早已投降汉使卫律劝苏武投降,苏武痛斥卫律。

2、当匈奴王要苏武认罪的时候,苏武的表现是怎样的? 苏武手握旌节,气愤地说:“我是代表国家的,宁死也不能受侮辱!” 苏武当时是怎么想的?(我是汉朝的使者,诬陷我,让我认罪就是对汉朝的侮辱,作为代表国家的使者,不能让国家蒙羞) 师生配合齐读:苏武手握旌节,气愤地说:“我是代表国家的,宁死也不能受侮辱!”苏武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说完话就“抽刀自尽。顿时鲜血直流,幸好被人救下。” 苏武是怎样接过旌节的? 教师补充资料:当时出使的使者或被除死,或倒在途中,无一人能生还。 那苏武为什么还要接过旌节?(避免战争,国家的安宁,义无反顾) 因此当苏武接过旌节时,就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 过渡:一计不成,匈奴王又生一计,他派了已经投降的汉使卫律来劝降。苏武又是怎样表现的呢?

3、苏武不等卫律说完,怒目圆睁,手举旌节大声喝道:“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汉朝的臣下,而今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 苏武是国家的使者,见了卫律似乎应该这样说:“我是汉人的儿子,我不会背叛„„,不会„„” 比较两种说法,有何不同? 后一句中“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这里的“我”指谁? (通过变换说话的角度,体悟苏武对背叛国家的叛徒的憎恨。) 过渡:看来,这两次斗争无论匈奴王是威逼还是利诱,都无法使苏武屈服。在这种情况下,他又生出了一计。那便是——让苏武到北海牧羊,匈奴王明白苏武的决心,知道威权、富贵无法征服他,便要

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

感受苏武坚贞不屈的气节。

1、(师生配合读):北海是一个“野草遍地,没有人烟”的地方,自然环境非常恶劣,陪伴苏武的,“就是那支旌节”。苏武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却始终手持那支旌节”,因为这个时候,旌节已经成为了他精神上的寄托,所以他不论“白天放羊,晚上睡觉总不离手”。他经常仰望着南飞的大雁,屈指计算日子,盼望有一天能举着旌节回到祖国。

2、汉朝在南方,南方代表祖国,苏武多想成为一只自由的大雁,早日回到祖国。所以他“屈指计算日子”:真是归心似箭啊。“盼望有一天能举着旌节回到祖国”真是望眼欲穿,归国心切。

3、小结:在文章的字字句句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苏武就是这样一个坚贞不屈,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人。他的气节令人敬佩。

4、过渡:整整19年啊,这19所使苏武变成了满头白发的老人,这19年让旌节脱光了羽毛,一切都变了,然而苏武那种坚强不屈,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气节却没有变。 看到苏武含着热泪坐在车上,怀里紧紧地揣着那支脱光了毛的旧旌节,人们没有一个不感动,没有一个不落泪的。 “揣”是什么意思?(塞、抱)表现出了苏武对旌节的重视,对能回到祖国的激动。 看到满头白发的苏武,听着他在匈奴年的艰辛历程,人们被苏武的精神所感动了,他们会说些什么呢?(相机板书)

5、小结:两千多年来,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心理要素。他不愧为中国历的一位爱国志士。后人是这样评价他的。牧羊十九年,留胡节不辱。任海枯石烂,心如铁石坚。

三、总结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还有许多像苏武那样的民族英雄,有收复中国台湾的郑成功,虎门销烟的林则徐,有血战吴淞口的陈化成,还有誓死不投降的文天祥,我们不仅要敬佩他们,而且要学习他们,热爱祖国,忠诚祖国,报效祖国。

附板书:

苏武牧羊

气节 坚强不屈 贫贱不移 坚忍不拔

小学六年级语文《苏武牧羊》精品教案 篇7

《苏武牧羊》讲述的是西汉使节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押,十九年间克服种种困难,顽强不屈的故事。歌词取材于历史故事,歌颂了苏武不辱使命,气节坚定的可贵品质。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六年级语文《苏武牧羊》精品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六年级语文《苏武牧羊》精品教案一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积累8个生字和10个认字。

★学生通过对苏武语言、动作和生活环境的描写,能够领会苏武意志坚强、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进而懂得要热爱自己的国家。

★学生学习浏览,拓展阅读,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对苏武语言、动作和生活环境的描写,能够领会苏武意志坚强、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进而懂得要热爱自己的国家。

★学生学习浏览,拓展阅读,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

一、聆听音乐,导入新课。

1、聆听优美的古典音乐《苏武思乡》,讲解课文的写作背景。

2、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词语:旌节 玷污 地窖 门缝 毡片 毛穗

忍饥受冻 旷无人烟 意志坚强 念念不忘 忠贞不屈

3、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你认为苏武是一个怎样的人?

4、指导学生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5、老师在黑板上板书:苏武是一个( )的人。让学生说出自己对苏武的看法,并且叫学生到黑板上写出自己的看法。

三、品读意志,领会坚强。

1、学生找出体现苏武意志坚强、忠贞不屈的句子。

2、出示句子:苏武说:“我身为汉朝使者,让我投降,就是玷污了我的使命,绝对办不到。”指名读。师生共同交流读这句话的语气。讲解词语“玷污”,并进一步训练学生的朗读。

3、出示句子“苏武在地窖里忍饥受冻,渴了就用手接着从门缝里飘落进来的雪花止渴,饿了,就撕下身上的羊皮毡片充饥。”指名读,师恰当评价学生的朗读。反复朗读这句话,体会苏武的意志坚强。受尽折磨的苏武有没有动摇?出示句子:“想让我投降,办不到。”

4、对比刚才的两句话:苏武说:“我身为汉朝使者,让我投降,就是玷污了我的使命,绝对办不到。”“想让我投降,办不到。”老师指导学生学法:一个词语,在一篇课文中总是重复出现,那这个词语一定很重要,因此老师在这儿作了批注。

5、出示语句:“单于从来没有见过像苏武这样意志坚强的人,没有办法,就派人送他到北海边去放羊。”指名读,说说自己的发现。指导学生把重复出现的词语重读,体会作者的独具匠心。

四、紧扣课题,感悟牧羊。

1、出示句子:“苏武赶着羊群来到了旷无人烟的北海边,只有随身带着的那根代表朝廷的旌节与他做伴。没有粮食,也没有棉衣,他只能靠草根和野果充饥,挤在羊群中靠羊的体温取暖。”

2、启发学生这段话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苏武牧羊”。

3、聚焦“北海”这个地名,展示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北海自然环境的恶劣,并进一步让学生积累有关自然环境恶劣的词语,生自由积累。文中用的是哪个词?旷无人烟。讲解“旷无人烟”。

4、苏武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苏武没有——,也没有——只能——。用上关联词再读这句话。苏武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饿了,他就靠(草根和野果)充饥;渴了,他就捧一把雪止渴;冷了,他就和羊群依偎在一起取暖。

5、讲解“旌节”这个词语。学生自由讨论“旌节”的重要性。

6、回到课题《苏武牧羊》读出苏武的血泪和辛酸。读出苏武的坚强和不屈。

五、品读“十九”,体会艰辛。

1、出示句子:“苏武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汉朝的使臣,念念不忘没有完成的使命,盼望着有一天能够带着旌节返回到故乡。”

2、生说说自己的发现:“念念不忘”就是始终没有忘记。为了避免行文的重复,作者往往会选择换一个词或是换一种说法。同学们,我们应该学会这种写作方法。

3、师生共同朗读这句话,师:苏武念念不忘的是——,苏武念念不忘的是——。苏武念念不忘的只是自己的使命,一点也不关心自己的处境。

4、讲解“盼望”,换一个词就是希望、渴望,说明了苏武他望眼欲穿,归心似箭。进而提问:苏武的心愿实现了吗?

5、出示句子:“历经十九年磨难的苏武,这时已经六十岁了,胡子、头发全都白了。”指句读。指导学生把“十九年”和“六十岁”这两个数字读得重一些,让学生深入体会苏武的坚贞不屈,不屈不挠。

6、一切都变了,有一些东西却永远没有改变,这不变的是什么?师生共同交流。

7、配乐朗读,创设情境:如果你就是苏武,此时你历经千辛万苦、千难万险,终于回到了自己魂牵梦萦、朝思暮想的祖国,你会在心里大声呼喊( )

而此时的你也恰好在这人潮拥挤、欢声如雷的人群当中,你会大声说( )

8、出示最后一自然段,师生共同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六、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1、出示句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讲解这句话的大概意思,让学生明白苏武就是这样一位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2、回到苏武是一个历史人物,既然是人物,史书当中就会有传记。

3、师顺势导出《汉书》,告诉学生在《汉书》《苏武传》中记载了一个汉朝降将卫律对苏武的劝降。卫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百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启发学生苏武面对这样的诱惑,始终没有屈服,果真是一位忠贞不屈的大丈夫。

4、回到课文的板书:苏武是一个(意志坚强、忠贞不屈)的人。师生共同修改这句话为:苏武真是一位(意志坚强、忠贞不屈)的大丈夫!学生齐读这句话。

七、推荐阅读,以文带书。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苏武牧羊》这个历史故事,知道了在20xx多年前的中国汉朝有一个叫苏武的民族英雄,他意志坚强,他忠贞不屈,他一心爱国。如果我们想要了解更详细更丰满的苏武形象,就必须去看东汉班固所著的《汉书》。作业:老师向大家推荐阅读《汉书》。记住,一边读书,一边作好批注。

小学六年级语文《苏武牧羊》精品教案二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首歌词,由蒋荫棠创作。讲述的是西汉使节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押,十九年间克服种种困难,顽强不屈的故事。歌词取材于历史故事,歌颂了苏武不辱使命,气节坚定的可贵品质。

本课篇幅不长,韵脚清晰,语句长短适宜,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结合资料把课文内容读懂,并产生真切的感受。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字。

2.能够根据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苏武受到的苦难,产生对苏武的崇敬之情。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了解苏武的生平和关于他的故事。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本课中“匈”的写法需要提醒学生,不要丢掉最后一笔“丨”。

2.朗读指导

从结构上讲,本课分为两部分。

(1)第一部分讲述的是苏武在北海边经受的身体上的非人折磨和他坚定的态度。

“雪地又冰天”“渴饮雪,饥吞毡”等语句讲述的都是苏武受到的磨难,而此时苏武仍能“心存汉社稷”。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以“身临其境”为基础,首先使学生感觉到苏武经受的折磨是常人所难以忍受的,再了解此时苏武的坚定态度,学生才能产生对苏武的崇敬之情。

(2)第二部分讲述的是苏武心灵上受到的残酷的折磨和他坚贞不屈的态度。“白发娘,望儿归。红妆守空帏”短短11个字,把人生之中最关切的两种思念表达得格外清楚。对母亲、对妻子的思念时刻煎熬着苏武,而这样的身心磨砺经历了漫长的十九年。“任海枯石烂,大节不稍亏”,这又是怎样坚定的意志、对祖国怎样的赤诚啊!所漫在朗读时,理解苏武经受的苦难是基础,产生崇敬之情是关键。

3.阅读教学

(1)结合朗读的重点而言,本课的阅读教学着重应该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体会苏武的“苦”,这种苦包括自然的风霜对身体的摧残,更有对祖国、对亲人的思念而带来的心灵上的痛苦。当一个人身心都受到折磨的时候,意志是很容易被摧垮的。从这一点上讲,苏武历经十九年磨难而气节丝毫不改,的确是常人所难以想象的;二是产生对苏武的“敬”。理解了“苦”,自然就会产生“敬”,这种敬是敬重他的为人、崇敬他的气节、敬佩他的品质。

(2)苏武的意志坚定如铁,面对匈奴贵族的威吓而面不改色,历经十九年的磨难而毫不动摇,但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教学中应该指导学生着重体会这一点。

“渴饮雪,饥吞毡”“入耳痛心酸”“两地谁梦谁”,这些语句都说明苏武具有普通人的情感,他对于痛苦的感受丝毫不比其他人迟钝。正因如此,人们才敬佩他,匈奴才会“心惊胆碎”。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就是因为他们在关键时刻多了一份坚定,多了一份信仰。

(3)学习课文时,要注意两处对比,即“历尽难中难”与“心如铁石坚”的对比,“任海枯石烂”与“大节不稍亏”的对比,这两处对比正是人的意志与所经历的磨难的对比。越是艰苦,越是衬托出苏武的坚定;越是感受到这种艰苦,就越能使学生产生崇敬和感动之情。

4.活动提示

(1)“朗读”中提出要体会苏武的坚贞不屈、不辱使命的可贵精神,教学策略参见上述。

(2)思考与交流

这两个问题,是要让学生读过课文后能够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正符合新课程标准中关于第三学段的相关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至于苏武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不同的学生也许会用不同的词语来概括,但是一定不会有太大的差异。

第二个题中出示的三个句子,前两句反映的是苏武经受的磨难,第三句表现的是苏武坚定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

(3)拓展与运用

讲苏武的故事不必强求每个人都讲,也不必占用过多的时间来完成。

(4)积累

这里安排的是清朝诗人、书法家、画家郑燮的《竹石》,要求学生背诵下来。

5.课时安排:建议2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学生也许对“匈奴”一词比较陌生。“匈奴”是我国古代的一个民族。我国自古就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少数民族和汉族同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们同汉族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主体,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

小学六年级语文《苏武牧羊》教学反思

一、融教育与情感之中。

在教学中教师不作过多抽象的说教,空洞的宣讲,而是学生学习体验中的自然渗透,通过情境的创设,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引导学生去思考、感悟、理解,使学生沉浸到文本中去,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寓教育与实践活动之中。

在本课的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如想象、表演、情境说话等,使学生在实践活动的体验中,产生情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寄教育与斟字酌句之中。

教学中以“找一找最感动的地方”为切入口,斟字酌句,品品读读,深入挖掘课文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使学生真正为主人公宁死不屈,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民族气节所感动,唤醒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第斯多惠说过:“知识是不应灌溉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去掌握它们。”通过本课教学,我感到收获颇丰,但仍将继续努力探索。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