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优秀4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本文是勤劳的小编为大伙儿分享的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优秀4篇,欢迎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设想

1、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对生命与力量的赞美倾泻而出欲止不能。所以教学分为四个活动板块:字词擂台赛;走进录音棚;我是评论家;文化小使者。整个过程以“朗读”一线贯穿读、说、析、品、评,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2、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小组合作,突出教师的点拨与小结。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理解文中短句的运用及比喻、排比、反复修辞的作用。

3、通过学习感受生命与力量的美,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激发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做优秀的文化传承者。

学习重点:

1、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2、理解各种修辞的作用,熟读成诵重点句。

学习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教学方法

诵读法、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出示安塞腰鼓的图片,)请同学们去看一幅图片,这是(腰鼓),它属于哪个地区(陕北),这是静态的安塞腰鼓,那么动起来的安塞腰鼓是何其壮观、何其豪放啊!(放舞动的安塞腰鼓的视频,放完后)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师说,然后学生读“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xx年以上的历史。

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黑色字屏幕出现)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去感受它的风采,它的魅力。 (板书课题)

二、字词擂台赛(会读、会写生字词)

1、老师手中拿着本课的生字卡,如果你认识,你就勇敢地站起来读,如果读对了,其他同学跟读两遍。(利用生字卡检查字词)

2、我们学习字词要做到温故而知新,请看屏幕,齐读两遍。(看屏幕齐读两遍)

三、走进录音棚

1、谈谈安塞腰鼓:看来大家预习的不错,请用一个词语或句子来形容你读完本文的感受。 (根据本文学生的理解把几个关键词板书到黑板上,)文中的哪些句子或段落能体现这些感受?预设;

(1)如果第一个学生读的很好,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好在哪里?点拨:他完全可以是一名播音员了,注意了读音、节奏、重音情感。

(2)如果第一个同学读的不好,例如情感不到位,(上面两种情况不管出现哪一种,顺势而推)我们来感受一下名家对于安塞腰鼓的朗诵。(播放视频)

2、我是小小播音员:预设几个段落,指导学生朗读;

(1)第7段,从一路高昂和先缓慢后高昂两个不同方面进行指导,来理解安塞腰鼓带给我们的感受。

(2)文章反复出现的核心句子朗诵示范,不同的重音停顿,效果不同。

(3)29、30段舒缓的语气去读,读出静中的动感想象。

四、我是小小评论家

过度:好一个奔放的动作、铿锵的。节奏、壮阔场面的安塞腰鼓!正源于此,安塞腰鼓被选入16届亚运会的开幕式,(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香港回归庆典、世博会、建国50年大庆等重大活动会演,知名度大增,红遍神州,成为安塞对外宣传的象征。)我们能不能说好一篇《安塞腰鼓》?请用“这篇文章好在——”结合具体的句子谈出自己的理解。(多媒体出示)预设:如果学生说的方面很多,教师此时可以出示幻灯片这篇文章好在;

1、用词。如:动词、叠词??

2、修辞。如:排比、比喻、反复??

3、句式。利用短句的形式

4、动静映衬。

学生有自己的见解,然后多读,通过读体现自己的理解。

最后教师点拨:比喻使语言更形象,排比使语言更增强语势,形象与气势并存。正是因为短句,才使文章的语言变得铿锵有力,抑扬顿挫。文字多么值得玩味呀,趣从文生。文章最后为什么又归于静寂,这是符合我们学习的规律,由动到静,让我们在静中去想,在静中闪动,以静衬动,动印痕于心!教师根据学生的补充适当点拨;

1、从用词方面说;

(1)“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呆呆地”用得好,好在它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安静时安塞腰鼓的状态。

(2)“茂腾腾的后生”“咝溜溜的南风”中的“茂腾腾”“咝溜溜”用得好,好在叠词的运用使语言亲切富有韵味。

2、从句式上说

“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这些短句用得好,好在它们使文章语句铿锵,气势强劲,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美。

3、从修辞上说

(1)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写得好,好在比喻使对象更加形象具体,从而铺排出一系列异彩纷呈的画面。

(2)文中的反复用得好,好在使语言节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

(3)文章中排比用得好,好在形式多样的排比增强了语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气势。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一组句子或词语排列起来,以增强语势,加深感情。本文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l)句内部的排比:“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2)句与句之间的排比:“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3)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4、从写法上说;

(1)能使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增加了文章的内涵。例如:“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2)动静结合。例如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的静态描写

5、文章的情感:本文通过一系列对安塞腰鼓赞美的语词,来表现对安塞腰鼓的赞美,同时赞美安塞腰鼓给人的激情和力量,赞美黄土高原,赞美强健有力充满希望的黄土地人民。

五、主题探究,做文化的小使者

文章仅仅是在写安塞腰鼓吗?他为什么要写?让我们走进刘成章,(刘成章,当代诗人、散文家、共产党员,陕西省延安市人。他的第一篇散文《转九曲》获得了散文优秀作品一等奖。散文集《羊想云彩》和散文《安塞腰鼓》获鲁迅文学奖。 “陕北生来陕北长,因为你魂牵这地方”——就“写陕北”来说,怕谁也写不过刘成章了。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作者是陕北人,在他的生活中安塞腰鼓不陌生,我们从其字里行间看到的是他对黄土高原和安塞腰鼓的无限神往和倾心爱恋。唯有如此,他才写的酣畅淋漓,曲尽其妙。老师写了一首小诗,与大家分享。

好一个安塞腰鼓,这是生命和力量的渲泄;

好一个安塞腰鼓,这是人情和自由的挥洒;

好一个安塞腰鼓,这是文明和文化的传承;

好一个安塞腰鼓,这是慷概激昂和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

好一个安塞腰鼓,这是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精神和魂魄!

我们一起读起来,希望每一个同学都做一名文明文化的传播者和传承者!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2

知识能力:

⒈让学生了解两首词的-要内容。

⒉能有感情地朗读者两首词。

情感态度:

⒈体会到由于词人所处的时代、经历的遭遇、当时的心境等等不同,词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就有很大的不同。

⒉感悟两位作者在词中所赋予梅花不同的品性和精神。

过程方法:

通过对比阅读,体会毛泽东和陆游在词中所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词的-要内容,并通过对比阅读,体会毛泽东和陆游在词中所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感悟两位作者在词中所赋予梅花不同的品性和精神。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写的一首词:《卜算子咏梅》。(板书)

介绍毛泽东创作词的背景

1961年12月,毛泽东在广州-持中共中央会议。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际上的反华势力也十分猖獗,我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咏:这里有赞美的意思。

〖揭示课题,很干脆。解题也利落。“咏”,是古诗词的一种题材,不都是赞美的意思。〗

二、读一读

1、初读感知:

(1)读着这首词,你有什么感觉?你感到是振奋激动,还是哀愁无奈?从词中你听到是哀叹还是笑声?你从中看到的生机热烈,还是衰败冷清?(要求用这样的句式回答:“读着这首词,我感觉到……我仿佛看到……我仿佛听到……”)

(2)齐读:要求读正确、流利。

2、精读感悟

(1)再读词文,理解下面的内容。

问题:①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1、2两句词的意思。

明确:严寒的冬天,漫天飞雪。但是,在毛泽东的眼里,冬天即将过去,春天快要到了。

②“已是悬崖百丈冰”,是什么意思?“花枝俏”,是什么意思?学生交流后,板书:“花枝俏”。“俏”,是什么意思?梅花开得怎么样?请你用恰当的词语,形容梅花的“俏丽”。

③梅花,在寒冷的冬天开放。但是等到山花烂漫的春天来了,她却怎么样了?想象“山花烂漫”的情景。梅花在“丛中笑”,又是怎样的情景?梅花笑了,为什么?

明确并板书:百丈冰——花枝俏——坚强、勇敢

不争春——只报春——无私、高尚

山花开——丛中笑——豪迈、谦虚

3、赏析方法归纳

一首好的诗词就是一曲曼妙的音乐,值得我们细细去品评,细细去欣赏,下面我给大家提供一个平台,让大家七嘴八舌评诗词,可以从个别的字上,也可以从某个句子上,也可以从整首词上去赏析。

三、学习词的内容

1、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歌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广阔的想象空

间,不信请看这一句:“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读着这句话,你脑海里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提示:冰天雪地、悬崖峭壁、百花凋零、寒风阵阵、大雪纷飞,梅花傲霜斗雪,绽放枝头……

2、“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梅花在冰雪之中向人们报告着春天的信息,

如她是怎么向人们报告的呢?春天终于来了,这时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怎样的画面呢?

提示:百花盛开、异彩纷呈、满山遍野、万紫千红

3、这时梅花的心情怎样?这是一种怎样的笑?

提示:她和百花在一起,这是自豪的笑,欣慰的笑,爽朗的笑

四、比一比,想一想

1、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介绍陆游的背景:

乾道二年,陆游因“力说张浚用兵”,受到了卖国派的打击,被罢免了隆兴通判的官职。在山阴寂寞地度过了四年,便开始了西行万里的远游。作品里那在黄昏孤独绽放的梅花,默默地经受着风雨的打击,正是陆游遭遇不幸后凄苦心境的写照。既有孤芳自赏、顾影自怜的伤感,也表现了受到挫折而不屈节的品质。

2、请大家想一想,陆游词中所写的梅花是怎么样的?

明确:“独自愁”“香如故”

3、引导比较。想一想,毛泽东在词中所赞美的“梅花”与陆游词中的“梅花”有什么不一样?

明确:在陆游的词中,梅花在“独自愁”“香如故”,而毛泽东词中是“花技俏”。

4、同学们,毛泽东是在读了陆游的词,才写“卜算子咏梅”这首词的。毛泽东在自己词的前面,有一句说明的话: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要求:学生说说“反其意”的意思。

〖让学生进行比较性阅读后,再讨论“反其意”的意思,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归纳,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

5、大家来谈谈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引导学生体会陆词很悲伤、压抑,而毛词却充满乐观、积极的态度。不必比较两首词的高下。)

五、小结:

毛泽东和陆游写的词,都是“咏梅”。但是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经历不同,性格不同,对梅花的认识也不一样。可知,不同时代,人们赋予了梅花的不同的品质,但不变的是人们梅花的喜爱和对真善美的追求,愿梅花开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开放。让我们在这段激昂欢快的乐曲声中再次朗读毛词《卜算子·咏梅》

六、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

七、板书设计:

百丈冰——花枝俏——坚强、勇敢

毛词不争春——只报春——无私、高尚乐观、积极

山花开——丛中笑——豪迈、谦虚

陆词“独自愁”悲伤、压抑

“香如故”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3

1、独立阅读课文。

2、理解内容,了解卡特琳对小海豹的关爱,培养学生保护野生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卡特琳是如何关爱小海豹的。

3、理解卡特琳的行动,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搜集有关海豹的资料以及人类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故事。

1课时

一、谈话揭题

平时你听过或见过人类保护动物的事例吗?交流资料。

2、你见过海豹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发生在一个小女孩儿和一只小海豹之间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自读全文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检查读音。蹒跚(pánshān)舔(tiǎn)笨拙(zhuō) 3.讨论交流。

(1)这个小女孩儿怎么样?这是一只怎样的海豹?

(2)她和小海豹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理清脉络

第—部分(第1—6自然段):发现小海豹。

第二部分(第7—12自然段):决定养小海豹。

第三部分(第13—18自然段):喂养小海豹。

第四部分(第19—22自然段):教小海豹游泳。第五部分(第23—24自然段):小海豹吃鱼、学捕鱼。

四、理解内容

1、卡特琳是如何关爱小海豹的?画记有关语句。

2、小海豹对卡特琳产生了感情,从哪儿可以看出?

3、文中哪些地方令你感动?读一读有关的句子。

五、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汇报交流。

板书:小女孩儿和小海豹

(一) 发现小海豹 决定养小海豹 喂养小海豹 教小海豹游泳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记生字,掌握难认难写字,能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和大自然无限生机。

4、领悟作者抓住特点、运用比喻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以及大自然无限生机。

3、领悟作者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优美词句蕴涵的意境。

教学准备

黄果树瀑布的录像,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学生背诵李白的诗《望庐山瀑布》。

2、庐山瀑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你还见过哪些瀑布,它们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4、今天,我们要去游览黄果树瀑布,你们想去吗?揭题。

5、简介黄果树瀑布:在贵州省镇宁境内。形成原因:县城西南15公里处有条白水河,这里高山重叠,河水从东北山岭中夺路而出。到了黄果树地段,河床突然中断,滚滚水流顺势下跌,形成了九级飞瀑。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通句子,遇到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理解。

2、检查自学情况。

(1)读词语。

人喧马啸白绢响遏行云摄人心魄

摩肩接踵冠盖相望撩过来

凝神谛听如痴如迷

(2)指名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读课文,思考。

(1)文章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2)围绕中心句,课文按什么顺序介绍了黄果树瀑布的哪些方面?除了写瀑布外,还写了什么?

2、交流自学情况。

(1)文章的中心句是:黄果树瀑布,一部大自然的杰作。

(2)课文按游览顺序主要写了瀑布的声音、样子,水花落在小镇上的情景,作者在谷底的感受。

四、归纳总结

1、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初读了课文,了解到黄果树瀑布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那么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的呢?我们下节课来学习。

2、再读课文,把你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

人喧马啸白绢循环生生不息晚霞捣乱塑像

2、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黄果树瀑布》这篇课文,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主要写了黄果树瀑布的声音和形态。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用画出描写瀑布声音的语句,用画出描写瀑布形态的语句。

二、学习写声音的语段

1、谁愿意读一读描写黄果树瀑布声音的语句呢?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声音的句子。

3、(投影出示句子)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段话。

4、师:你们觉得读这段话的时候要读出什么?(读出声音由小到大的变化)

5、谁愿意读。(指名读)评价:你读得不错,读出了声音由小到大的变化。

6、再指名读。

7、指导赏读。

(1)同学们,让我们带着欣赏的语气再来读这段话。什么叫欣赏地读呢?就是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欣赏作者精彩的语言文字。你们读读这段话,想想作者哪些字词用得精彩,为什么。

(2)交流品味飘拂漫涌盖。

飘写出了声音的悠扬、轻柔,声音连续不断,一阵一阵地过来

拂好像拂过游人的面颊

漫涌表现声音越来越近、越来越响、越来越快、越来越猛烈

8、黄果树瀑布如此壮美,作者的语言又是那么准确、生动,我们要用心来读好这段话。(齐读)

9、再读读其他描写声音的句子。

三、学习写形态的语段

(一)引入:文中哪儿描写了瀑布的宽?(引出第2自然段)

1、自由读。

2、指名读。

(1)老师特别欣赏你读的挂和倾泻这两个词,说一说你为什么要突出这两个词。(学生回答)

(2)老师再请一个同学说说看,他又是怎样读好这句话的。

3、齐读这句话。

(二)引入:还有哪儿也写出了瀑布的形态?(引出第三自然段描写瀑布形态的句子)

1、指名读,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受呢?

2、师:同学们,我们读书的时候,不光要学会欣赏作者精彩的语言文字,还要一边读一边想,想象文字所描绘的画面。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再读一读,一边读一边想象。

3、学生汇报想象的画面。理解银雨金街。

4、老师发现同学们很会读书,读书就要这样,要一边读一边想,读出语言文字背后隐藏的画面。

5、齐读这段话。

小结:同学们,我们找到了描写黄果树瀑布声音的语句,并进行了赏读,前面又领略了黄果树瀑布壮观的景象,现在我们再来看一段录像,欣赏一下瀑布磅礴的气势。(放录像)

师:此时此刻,你有何感受?(指名说)

作者又有什么感受呢?(自读思考)

四、学习写感受的部分

1、文中哪儿写出了作者的感受,引出第5、6、7自然段。

2、自由读,说说哪些句子读懂了,哪些句子还读不懂。重点理解:

(1)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圆形乐池中这真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恢弘。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什么?

(2)我们聆听着轰然作响的瀑声荡起天地间纯净清澈的音响。引导学生理解整句话的意思。(在大自然的感染之下,人的胸襟开阔了,全身充满了活力)

五、升华感受

1、读最后一段。

2、跟着作者去黄果树风景区欣赏了一番,我们也真的被眼前的瀑布陶醉了,此时此刻,你想怎样赞美黄果树瀑布呢?

3、指名说。

4、作者又是怎样赞美的呢?(出示文章第一句)指名读。

让我们一起在心底里默默地赞叹(齐读)

让我们一起由衷地赞叹(齐读)

让我们一起大声地赞叹(齐读)

5、总结

瀑布是大自然的杰作,是从天上飞泻而来的歌,它从岩壁上飞下,直入山谷,它用动听的歌喉谱写了天地间雄壮的乐章我们欣赏瀑布,我们赞美瀑布,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种赞美之情,再次齐读课文。

六、作业

1、把黄果树瀑布的美景介绍给家人听,注意用上文中的好词好句。

2、学习按游览顺序写一处景物。

板书

黄果树听瀑声响响遏行云

形态阔幅白绢

感受人瀑相融大自然的杰作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