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儿》教学设计【优秀8篇】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示儿》教学设计【优秀8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示儿》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

1.思想认识: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情趣。

2.基础知识:理解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教学重点:

吟诵古诗,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

想像诗歌内容,陶冶爱美情趣。教学过程 :

一、温故引新,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回忆李白写的一首思念、牵挂故乡的诗——《静夜思》。

过渡语:我们今天学习宋代诗人陆游写的一首牵挂祖国的诗。(板书课题:示儿)

2.提问:我们在第十一册学了三首古诗,请回忆我们是从哪几方面学习的?

引导学生回答,投影仪显示本课学习目标:

①学习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内容;

②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二、揭示诗题,介绍背景

l.读题质疑。①说说“示”的意思;(告诉、告知)②问:根据题目引导学生答出:谁告诉儿子?告诉什么给儿子?为什么告诉儿子?

2.读“预习”,简介作者陆游和他当时写这首诗的背景。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先听老师范读,学生再自由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让学生结合课本中的注释,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细读全诗,理解内容

1.读。学生默读,把没读懂的字、词写在黑板上。

2.查。学生查字典、词典讨论解决黑板上的不理解的字、词。

3.连。①根据第一句中字、词意思,说说这一句句意;②学生根据说句意的方法在草稿纸上写出第二、三、四句意思;指名学生向全班同学汇报句子意思。(老师点拨板书:心事、渴望)

4.疑。①学生针对诗歌的字、词、思想内容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②老师引导讨论解答学生提出的较难问题。

五、再现画面,吟诵玩味

1.读。熟读全诗,读好停顿、节奏、韵脚。

2.想。①听录音机朗读诗歌,学生闭目想像:陆游病危,但没看到祖国统一而遗憾的情景;②学生边读边想。

①学生看多媒体屏幕,边听边想像,老师用舒缓的语气和着优美的伴奏曲,“我病的很重,恐怕很快要离开人世,可中原依然战乱不止,金兵强盗为非作歹,滥杀无辜,百姓处在水生火热之中……我们南宋军队应立即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但我要离开人间了,看不到我们的军队收复中原,看不到祖国统一,我死不瞑目哇!”

②先听老师范读,再点名读,最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要读出老师描述的情感。

3.画。①用简笔画画出作者病危的情景;②同桌互相谈谈简笔画的创意;③学生自由读,读出画画时的感受;④看屏幕上老师选出的较好图画,听录音机朗读诗歌;⑤全班齐读,读出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板书:爱国)

4.背。在前面读的基础上试背。

六、练习延伸,落实目标

1.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一。

2.读下面的短信,用诗填空。中国台湾小朋友:

中秋节好吗?昨天傍晚,我和爸爸在湖边散步,夕阳斜照在湖面,多美呀!此时此境,我想起了白居易的两句诗。夜晚,清幽的月光照进我的小屋,我在床上辗转反侧,联想到了李白写的一首诗。

今天是中秋节,家家户户团圆畅饮,我想到了香港、澳门小朋友,又想起了王维的一句诗、香港、澳门回到了祖国怀抱,可你们远离祖国母亲,我们多么盼望你们早日回到祖国妈妈身边!这里,我只好用陆游的一首诗,来表达我这时的感受。我深信:以后的中秋节我们会团圆的,这也是我们全体大陆小朋友的愿望!

欢迎到我们家乡玩!

《示儿》语文教案 篇2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

背诵并默写古诗《示儿》,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两位伟大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美育渗透点:

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味美、意境美。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谈话法,朗读法。

(二)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是什么。

2.体会这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二)难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并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2.在指导学生理顺句子时要增补诗句中省略的内容,适当调换词语的顺序。

3.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三)解决办法:

加强朗读,以读促理解,以读促感悟。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从题目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的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解诗的意境。

(二)学生活动设计:

1.按预习提示初读《示儿》这首诗。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自学古诗,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3.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五、教学步骤。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老师渲染氛围:同学们,我国是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人们都说:胸有诗书气志华。读诗可以使人灵秀,读诗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以前同学们学过不少好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烩炙人口的好诗。(揭示诗:示儿)

2、师配乐诵读《示儿》;学生在老师渲染的氛围中进入新课的学习。

3、同学们,你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吗?(陆游)

说说你对陆游的了解吧。请你把收集到的有关陆游的资料拿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4、简介作者:(课件展示)

这首诗是宋代大诗人陆游写的。陆游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示儿》这首诗是他在86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写给他儿子的临终嘱咐。现在你知道题目“示儿”是什么意思吗?《示儿》这首诗堪称陆游诗中掷地有声的压卷之作。你知道什么叫“压卷之作”吗?

这么好的诗,同学们想自己读一读这首诗吗?

(二)自由读这首诗

1、 自由地读诗句,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

2、 指名读诗句;再齐读诗句。

(三)学习这首古诗

我们知道,学习古诗只把诗句的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是不够的,还应该怎样学?

1、回忆学法。

说说我们以往学习古诗的要求。(揭示学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

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诵诗句、背诗文。)

2、自读古诗。

请你借助书后的注释或你自己的工具书,自读诗句,了解诗意,体会诗中

作者的思想感情。

3、合作学习。

(生合作学习,师巡视指导)有好些同学有很好的学习习惯,能在书上批注,在圈划,在思考。咱们古人就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很好的学习习惯。现在经过你刚才的自学,你一定有很多收获,或许也有一些疑问吧。没关系,我们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来解决。

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与同学共享你的学习收获;也可以恳请同学帮助你解决刚才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4、汇报交流。

告诉大家你读懂了那些内容。(结合课后的注释,说说自己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的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

①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教师鼓励、点拔读诗方法。

②结合学生的体会指导朗读。

4、刚才好多同学都能抓住关键的字词,来理解诗句的意思。这种学习方法很值得大家学习。现在谁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5、 现在你了解陆游逝世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了吗?(祖国何时能够统一这一件大事,其实这也是陆游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

板书:

15、古诗两首

毕生的'心事——但悲不见九州同

示儿 爱国之情

无限的希望——王师北定中原日

4、小结:是呵!诗人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胜利的喜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感啊!此时此刻,有谁不被感动呢?同学们,谁愿意用你自己体会到的感情来诵读这首诗?

①学生结合自己体会到的情感练习有感情朗读。师给学生配乐朗读。

②生练习背诵诗句,师配乐。

(四)、课外延伸。

(1)一位怀着满腔爱国之情的老人,带着他的毕生的遗憾和无限的希望离开了,陆游南宋统一的愿望实现了吗?(生讨论)

老师这里查到了相关资料,看到了《示儿》“续篇”:宋末林景熙《题陆放翁诗卷后》一诗的后几句: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人手!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课件展示)从诗中你能看出南宋统一了吗?

( 诗意:……你的子孙虽然见到了统一的国家,但是这国家是由元兵统一的,怎么能在家祭的时候告诉你呢?)

(2)为什么朝廷会灭亡,国家会衰败呢?请看南宋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 。

课件出示: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只把杭州作卞州。

知道这首诗的含义吗?请你找出国家衰败的根源是什么!

(3) 那么,如何才能国富民强呢?中国近代改良主义者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有这样一个片断:

课件出示: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过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光大道……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中国少年,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4)是的,只有像梁启超先生所说的那样,我们的国家才有前途,陆游的悲剧才不会发生,同学们,让我们怀着陆游那满腔的爱国之心,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把我们少年的心声说出来吧!

(五)拓展总结:

1、同学们,国富民强,匹夫有责。我们应该像诗人

陆游那样胸有祖国,抱效祖国。让我们再次诵读他的压卷之作——《示儿》吧。(师再次给学生配乐朗读。)

2、陆游还写了许多的爱国诗词,今天老师给你们推荐两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一)》(课件展示),请同学们自由读读。

3、今天老师还向你们推荐一些有关古诗文的网站,那里有丰富的资源,同学们可以尽情地去共享吧!(下课)

《示儿》教案 篇3

吟诵揣摩体会感情

——古诗《示儿》教学设计

重庆市梁平县新盛镇中心小学教师 谭仕荣

教学目标 :

1.思想认识: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情趣。

2.基础知识:理解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

教学重点:

吟诵古诗,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

想像诗歌内容,陶冶爱美情趣。

教学过程 :

一、温故引新,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回忆李白写的一首思念、牵挂故乡的诗——《静夜思》。

过渡语:我们今天学习宋代诗人陆游写的一首牵挂祖国的诗。(板书课题:示儿)

2.提问:我们在第十一册学了三首古诗,请回忆我们是从哪几方面学习的?

引导学生回答,投影仪显示本课学习目标:

①学习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内容;

②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二、揭示诗题,介绍背景

1.读题质疑。

①说说“示”的意思;(告诉、告知)

②问:根据题目引导学生答出:谁告诉儿子?告诉什么给儿子?为什么告诉儿子?

2.读“预习”,简介作者陆游和他当时写这首诗的背景。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先听老师范读,学生再自由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让学生结合课本中的注释,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细读全诗,理解内容

1.读。学生默读,把没读懂的字、词写在黑板上。

2.查。学生查字典、词典讨论解决黑板上的不理解的字、词。

3.连。

①根据第一句中字、词意思,说说这一句句意;

②学生根据说句意的方法在草稿纸上写出第二、三、四句意思;指名学生向全班同学汇报句子意思。(老师点拨板书:心事、渴望)

4.疑。

①学生针对诗歌的字、词、思想内容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②老师引导讨论解答学生提出的较难问题。

五、再现画面,吟诵玩味

1.读。熟读全诗,读好停顿、节奏、韵脚。

2.想。

①听录音机朗读诗歌,学生闭目想像:陆游病危,但没看到祖国统一而遗憾的情景;

②学生边读边想。

1)学生看多媒体屏幕,边听边想像,老师用舒缓的语气和着优美的伴奏曲,“我病的很重,恐怕很快要离开人世,可中原依然战乱不止,金兵强盗为非作歹,滥杀无辜,百姓处在水生火热之中……我们南宋军队应立即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但我要离开人间了,看不到我们的军队收复中原,看不到祖国统一,我死不瞑目哇!”

2)先听老师范读,再点名读,最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要读出老师描述的情感。

3.画。

①用简笔画画出作者病危的情景;

②同桌互相谈谈简笔画的创意;

③学生自由读,读出画画时的感受;

④看屏幕上老师选出的较好图画,听录音机朗读诗歌;

⑤全班齐读,读出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板书:爱国)

4.背。在前面读的基础上试背。

六、练习延伸,落实目标

1.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一。

2.读下面的短信,用诗填空。

中国台湾小朋友:

中秋节好吗?昨天傍晚,我和爸爸在湖边散步,夕阳斜照在湖面,多美呀!此时此境,我想起了白居易的两句诗( )。夜晚,清幽的月光照进我的小屋,我在床上辗转反侧,联想到了李白写的一首诗( )。

今天是中秋节,家家户户团圆畅饮,我想到了香港、澳门小朋友,又想起了王维的一句诗( )。香港、澳门回到了祖国怀抱,可你们远离祖国母亲,我们多么盼望你们早日回到祖国妈妈身边!这里,我只好用陆游的一首诗( ),来表达我这时的感受。我深信:以后的中秋节我们会团圆的,这也是我们全体大陆小朋友的愿望!

欢迎到我们家乡玩!

《示儿》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力训练点:背诵古诗《示儿》,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

3.德育渗透点: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美育渗透点: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味美、意境美。

教学重点

吟诵古诗,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策略

对古诗进行整合,构建“主题式”、“立体式”的古诗教学框架。即以对南宋这一时代的整体观照为核心,将三首诗组织纳入这一个主题,再适量补充同时期的相关诗词。建构起一个互相联系、互相映衬、互相比照、互相延拓的立体课堂。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话爱国

师:古往今来,爱国是永恒不变的话题,许多仁人志士用不同的方式抒发着心中的爱国情。抗金将领岳飞精忠报国,写下了铿锵有力的《满江红》: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著名歌手张明敏身在异乡,用歌声唱出了《我的中国心》: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诗篇,歌曲?(生交流),导入古诗《示儿》。

二、初读感知,读出韵律,解诗题

(生齐读诗题。)

师:“示儿”是什么意思?临终前写给儿子的叫什么?人们在临终时给儿子的遗书一般都是写些什么?(生看屏幕解诗题。)那陆游写了什么?

1.生自读,抽读,师指导读,读出节奏。

2.师:通过初读,你从陆游的遗嘱中大概读出了他想告诉儿子什么?(生交流初读感知。)

师:读诗,仅读出大概意思还是不够的,诗中又孕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就让我们走进古诗,反复品读,感悟诗情。

三、走进历史,抓住诗眼,悟诗情

1.找诗眼。

师:找找诗中哪个字体现了诗人当时的心情?(生交流)板书:悲

2.探“悲”因

①一探“悲”

诗人悲什么?(生说)你从哪看出来的?(生谈看法)

师:元——原来、本来,诗人本来就知道死去了什么都是空的,想一想,在诗人心中哪些东西是空的?(生说。)

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生交流)

师:面对死诗人都如此豁达,但是有一件事使作者念念不忘,放心不下,感到很悲,是什么?

(生回答)师:从哪知道的?(生齐第二句。)九州------全国 ,同-----统一。

师:当时诗人的国家遭遇了怎样的磨难?

(生说,然后读大屏幕上的资料,了解历史上的宋朝。)

师:读了这段历史,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而悲了吗?指名说。

板书:外敌侵,祖国分

你能把这种痛读出来吗?指名读诗

②二探“悲”

师:“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当时的诗人又在做什么?

出示陆游的生平简介,了解诗人。出示其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自读,抽题。

师范读前句,(生谈一谈这是一幅怎样的山河?)

师:“三万里”“五千仞岳”    这是何等的气魄!指名读。

师:可是这么壮丽的山河却被敌人占领着,你的心情怎样?你知道诗人为何而悲了吗?

(生谈感受)板书:山河破

生带着这种心情齐读这两句。师:仅仅是为这个悲痛吗?还为什么悲?从后两句你读懂了什么?(指名说)

师配乐旁白:一片大好河山就这样被踏在了敌人的铁骑下,老百姓流离失所,如果你就在沦陷区,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自由交流。

师:你觉得诗人还为什么悲? (生说)板书:遗民泪

师:带着这种哀痛你再读读这两句,你会有更深的体会。

指名读,齐读。

师: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想说的?统治者都在干什么?我们一起去临安看一看。

③三探“悲”

出示:南宋的历史资料,古诗《题临安邸》。(生自己读。)

师:游人:这里指谁?他们在干什么?(生交流。)

师:哪个字体现了他们那种不忧国患,醉生梦死的生活?(生说)

大屏幕对比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题临安邸》。

师:一边是“遗民泪尽”,一边是“寻欢作乐”你的心情怎样?从中你又感受到诗人为什么还悲?(生交流)板书:朝臣昏 骄奢淫

带着理解再读诗句。

3.悟“盼”情

诗人就是带着这么多的悲伤离开人世的吗?还有什么?读后两句诗,指名说。

师:尽管金兵入侵恨,尽管山河破碎痛,尽管遗民泪尽哀,尽管昏君无能愤,但是作者还是充满无限的期望-------(王师北定中原日)

此时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生答。板书:盼

是呀,一切皆源于一个字——对祖国的爱。 板书:爱

这是一种执着不变的信念,这是一分至死不渝的爱,这是一分念念不忘的情。带着这分情,让我们一起用心吟诵,把一位老人的临终遗愿读出来。生齐读。

四、课外延伸,丰富积累,品佳句

岁月的跌宕,这位老人没有忘记受苦受难的人民,没有忘记饱经忧患的祖国。还有许多仁人志士他们也用自己的笔杆,用自己的行动来寄托自己的未抒的胸怀。你还知道这个时期的爱国人士?出示爱国诗句。

历史已去,但爱国情道不尽,让我们在读史中背点诗,在学诗中读点史,做到诗史结合。最后让我们在激昂的音乐声中大声吟诵这些诗句。

《示儿》教学设计 篇5

课题名称《示儿》科目语文年级六年级教学时间1课时学习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学习诗歌的基础,可以通过自学、合作来初步理解诗意,探究古诗所蕴含的情感。但这首诗特有的写作背景,赋予了诗句极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可以作为诗人创作风格和人格格精神的生动写照。诗句虽语言通俗,但情感强烈。学生不仅需要自读自悟,更得结合背景资料,深刻领会诗歌反映出来的深厚爱国之情。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深入了解作者字里行间的爱国悲情,深情,产生对陆游的敬佩之情。 2.  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二、过程与方法1.自学掌握生字,理解词意,了解诗作的内容。 2. 咀嚼体悟重点词句,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体会作者写下这份遗嘱时深沉丰富的感情。三、知识与技能1.收集、交流这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了解诗句的内容,并能从诗的内容想开去。 2. 借助教材注释,结合相关资料,通过合作学习,理解诗句意思。教学重点、难点1.深入了解作者字里行间悲之切的爱国深情,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教学资源(1)教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2)上课环境为多媒体大屏幕环境。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1[u1] (一)了解写作背景,创设情境导入。   1127年 , 靖康之难后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包括皇后,嫔妃,皇子,公主等皇室成员和机要大臣,宫廷女官,宫廷乐师,厨师等都被金人俘虏北上;而此时,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被钦宗派在外任河北兵马大元帅,成为侥幸躲过这场劫难而成为皇室唯一幸存的人。在大臣推举下南京登基,后迁都于临安,恢复宋国号,史称南宋,赵构便是后来的宋高宗。 2. 引入课题: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就生活在这个时代,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绝笔诗作《示儿》,了解诗人在弥留之际最牵挂的是什么。教学活动2[u2]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节奏。 2、多媒体出示学习提示,学生根据学习提示先自主学习,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探究诗意。 1)学习提示:默读诗句,用看注释,查工具书,联系以前学过的诗句等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诗句意思,并在旁边作批注。 2)多媒体出示注释: 3、组织全班交流。 1)读诗,正音。检查自读情况。 2)交流词意、诗意。 3)带着自己的理解配乐朗诵全诗。教学活动3[u3]  (三)一咏三叹,深刻体会作者情感。 1、体会悲伤。 1)多媒体播放金兵入侵南宋的战乱及烧杀场面。  2)激情:国破家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陆游亲眼目睹了这一切,悲而写下了“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千古名句。 3)同学们,现在你们说陆游在弥留之际“悲”的是什么,“盼”的是什么? 4)引导吟诵: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体会作者为痛失祖国大好河山,人民流离失所的悲伤;对早日收复失地的渴盼。 2、体会悲愤。 1)多媒体播放南宋当朝歌舞升平,饮酒作乐视频。 2)激情:然而,南宋当朝却置老百姓的生死于不顾,将国家大事抛之脑后,一心只知饮酒作乐。南宋爱国诗人林升愤而写下了“暖风曛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控诉之词。 3)其实,气愤的又岂止林升一人,所有的爱国志士包括陆游又怎能不仰天长啸。此时,他“悲”的是什么,“愤”的又是什么? 4)引导吟诵: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体会作者对统治阶级的不满,盼望王师早日出兵收复失地的悲愤之情。 3、体会悲痛。 1)综合背景:怜百姓,愤当朝。陆游啊,你悲的是——痛的是——盼的是——,临终时仍念念不忘的是:“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2)配乐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教学活动4[u4]  (四)、简介陆游生平,总结拓展。 1、简介陆游生平:陆游是中国南宋诗人,生于公元1125年。陆游生活的时代,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金国频频向宋朝发动战争,积贫积弱的宋朝丧失了大量国土,被迫不断向南迁移,人民生活在战乱和动荡之中。少年时代的陆游就不得不随着家人逃难,饱尝流离失所的痛苦。 2、了解陆游诗作: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位卑未敢忘忧国。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 3、作业布置:课后继续收集历代爱国诗作。

[u1]让学生在学习之前,了解写作背景,为下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背景音乐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u2]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体理解诗意,初步感受作者情怀。 [u3]补充历史空白,反复吟咏,深刻体会作者悲伤、悲愤、悲痛的爱国之情。与作者产生共鸣。 [u4]进一步了解陆游,产生敬佩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作业布置,有助于学生知识、能力及情感的进一步提高、升华。

《示儿》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能借助教材注释和课外收集的资料,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2、从诗句中想开去,通过对南宋历史背景资料的交流,通过古乐与图画的熏染以及陆游其他诗句的映照,深入体会诗人因祖国分裂而悲伤,因人民遭受苦难而悲痛,因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而愤概以及对收复失地、重新统一祖国无比渴望的思想感情。

3、在体会诗人的情感上,反复呤诵诗句并能熟读成诵。

4、通过对陆游多首诗的渗透学习,了解诗人一生的追求与梦想,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构建起诗人鲜明的爱国形象。

教学重难点:

1、跨越时空,走进南宋那段历史,并借此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多种方式的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字节的感受。

学生课前准备:

收集关于陆游的资料,用一两句话进行简单的介绍。

教学过程:

一、资料交流,全面了解陆游形象

结合课前收集的陆游资料,用一两句话简单介绍自己所了解的陆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预设情况;多产作家、文武双全、感情丰富、爱国诗人

二、解题激趣,导入新课

理解诗题“示儿”的意思,激起学生学习陆游绝笔诗、了解陆游丰富情感时世界的兴趣。

三、读通古诗,疏通诗意,感知诗人情怀

1、学生自由练读诗句。

2、检查初读情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用自己常用的古诗理解方式尝试疏通诗意,并练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抽学生交流诗剧意思。

5、理解诗意后齐读古诗。

四呤颂诗句,品味诗境,感悟诗人的情怀

《一》感悟陆游的“临终之悲”

1、黑板上勾画出北宋版图,标出汴梁、临安,画出黄河,通过南宋相关资料,理解并朗诵再现陆游因“九州不同”、自己的毕生的梦想和追求未实现而生的悲伤之情。

2、利用《清明上河图》的繁华景象与人民在异族统治下的苦难图景的强烈对比,引导学生联系陆游的相关的诗句想象,感受并朗读再现理由因人民疾苦而生的悲痛之情。

3、推出陆游的诗作《关山月》

《关山月》节选

陆游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了解南宋统治者的屈辱求和、苟且偷安,感悟并朗诵再现陆游因当朝统治者不思祖国统一而生的愤概之情。

(二)品味陆游的“悲中有望”

1、讨论:陆游的临终遗嘱表达了他盼望的是什么?

2、从陆游的体会这种盼望他从小就有了。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这是青少年的作品)

“一闻战鼓意气生,有能为国平燕赵“  (这是他82岁的作品)以及9300多首诗中大部分表达自己的抗金情怀来体会这是他毕生的梦想和追求。

从《示儿》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体会着更是他临终前唯一的期望。

3、探究最后一句诗句中“无”的读音,深入体会并朗诵再现陆游对“九州同”的渴望之情。

五、回顾板书,总结提升,借助诗作表达的浓浓爱国之情,借助后人对他的高度的评价,全面凸显诗人的“忧国忧民”形象。

六、熟读成颂,配乐背诵积累。

板书设计

悲    悲  悲  (不见)

示儿

(陆游)                                 九州同   (画北宋版图)

望         望   望 (见)

《示儿》教学设计 篇7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2.理解诗句

3.习本课生字新词。

4.背诵这两首诗。

二、教学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心情格外欢快的原因。

2.理解诗句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宋代大诗人陆游一生创作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他在临终前作了一首诗《示儿》。示:把事情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个交代,相当于遗嘱。陆游在临死之前最牵挂的是什么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示儿)

二、预习课文,提出预习要求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三、指导学习《示儿》

1.指名读课文。(重点提示:“祭”的读音)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是什么意思?

(学生讲错的地方互相订正,教师相机指导)

(“元”,同“原”,“元知”,本来就知道;“但”,只是的意思;“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九州”,指全国,“同”,统一,这句诗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因为看不到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看不到中国统一的悲伤之情。)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元忘告乃翁”是什么意思?(学生讲后,教师加以归纳)

(“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平定,收复的意思;“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家祭”,祭把祖宗)“元”,同勿;“乃”,你的,“翁”,父亲。这句话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祭把祖宗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你们的父亲j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

4.练读课文。(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

5.说说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容来回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答出: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毕生的心事和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五、各自背诵课文

六、指导学习生字

“乃”的左边是一撇,注意不要写错。

七、默写这首诗。

(学生互相检查)

八、预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板书:

遗恨 不见九州同

示儿

遗愿王师北定

教学后记:

《示儿》这首诗写出了诗人陆游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热情。教学时,应紧扣诗眼“悲”字,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文,读出诗中的“味儿”。

一、初读诗文,介绍背景,了解诗人的“悲愁”心事

上课伊始,让学生初读诗文后,教师简介有关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陆游生活的时代时局动荡,金人南侵,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导致国破家亡,民不聊生,引起诗人陆游无比悲愤。直至他临终时,已经85岁高龄了,但“北定中原”、“还我河山”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仍有增无减。他的心事依然是盼望着北伐的胜利和祖国的统一,对光复中原,洗雪国耻表示了深切的期望和坚定的信念。在此基础上,确定朗读基调:要求学生用深沉的语气表达出对祖国前途的忧虑;用坚定的激情表现出诗人一生为多难的祖国呐喊的爱国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鼓舞。

二、再读诗文,琢磨首句,体会诗人的“悲凉”心情

指导学生再读诗文后,琢磨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让学生了解这一句表明作者即将离开人世,就什么都没有了,万事皆空,用不着牵挂了,从中体会诗人那种悲哀凄凉之心情。但从诗人的情感流向来看,有着更加重要的一面,“元知万事空”这话看来平常,但就全诗来说非常重要。它不但表现了诗人生死所恋,死无所畏的生死观,更重要的是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朗读时,“死”字应读得急促,很快地带出“去”字,以显示诗人早已置生死于度外。“元”、“空”二字要读得强劲有力,以反衬出诗人那种“不见九州同”则死不瞑目的心情。

三、精读诗文,了解遗憾,弄清诗人的“悲怆”心境

让学生再读诗文,思考“诗人临终前悲怆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什么?哪句诗写明了这一点?”等问题,引导学生找出诗句“但悲不见九州同”进行精读、理解“但”是“只”的意思。此句诗意是作者向儿子们交代他至死也无法排除的极大悲痛的心境,那就是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深深感到遗憾。这一句中的“悲”字是句眼,朗读时,可轻读首字“但”,以突出“悲”字。“见”字后要停顿长一些,然后一字一顿地读出“九州同”三字,把诗人难以平静的悲怆心境表达出来。

四、研读诗文,理解信念,感受诗人的“悲壮”心愿

对本诗的最后两句,应引导学生进行研读。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应使学生了解到作者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作者生前来不及看到北定中原,但对最后的胜利怀着不可动摇的信念,坚信总有一天能收复失地,实现祖国的统一。朗读此句时,在重音读了“王师”二字后,即以流畅而充满信心的语调,以及较快的速度朗读完全句,句尾的“日”应稍微上扬延长,以引出下句。

第四句“家祭无忘告乃翁”,应使学生了解这是作者对儿辈们的嘱咐:家祭的时候,你们一定不要忘记把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朗读时,“无忘”要读得平仄分明,“忘”字要增强力度,适当延长,以表达诗人不忘中原光复的强烈感情。“乃翁”要读得庄重沉稳。使学生理解三、四句诗文所表达的作者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充分体现了年迈衰老的陆游爱国、报国之情,从中受到感染,加深热爱祖国的情感。

《示儿》教学设计 篇8

一、谈话导入新课

说到唐诗宋词,唐代的诗很有名气,其实宋代除了李清照、辛弃疾这一类的词人以外,也有许多有名的诗人。比如:王安石,背诵《泊船瓜洲》或《梅花》,还有文天祥,他那耳熟能详的爱国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流传千古;除此而外,陆游也是一位有名的诗人比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见后),请学生背或者读全诗,知道它的意思。

交流陆游生平。

教师相机补充。(历史上的南宋是北宋王朝的衰亡时期,1126年,北方的金兵屡屡进犯,宋军节节败退,最后国都汴州被金兵占领,从此山河破碎,不复统一。朝廷向南逃到临安(杭州)定居,建立了南宋政权。他们苟且偷安,不思保国,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95年。生活在战乱频仍、国破家亡之中的陆游从小就立下了抗金救国的志向。即使到了85岁,陆游重病在床,在弥留之际,给儿子留下了一份特别的遗嘱——一首诗《示儿》。

齐读课题。

“示儿”是什么意思吗?(板书:示:告诉。)

他到底告诉儿子什么?想读的站起来读读全诗,其它的勾画出你不理解的字词。

二、学习古诗

(一)字词环节

学生读诗,同学勾画。

解决学生不理解的字词,理解“元知”“九州同”“北定”

生字:祭的写法、扩词、听写

(二)解诗意、悟诗情

读一、二句话

1、理解

第一句  倒装句的用法“元知”应放在句子开头理解为:本来就知道人死了万事万物都无牵挂了。

第二句 “不见九州同”

自从金兵攻破了城门的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了。陆游在世时看到的九州是与此截然不同的景象。他看到的九州是什么样的景象呢?学生想象描述当时的惨景。

小结:山河破碎、城市萧条、金兵肆虐,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就是陆游看到的——一个被侵略者糟蹋的满目疮痍的九州啊!

(多媒体出示资料:介绍南宋和北宋的国土面积对比及遭受战乱的惨况。)

此时此刻,诗人是什么样的情感呢?(板书:不见九州同 悲 (或憾))

师:陆游一直渴望南师北定以统一祖国,九州大同是诗人终生为之奋斗的理想。他等啊,盼啊,所以他写下了《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诗句,其中,“南望王师又一年”。这一年又一年的企盼,一年又一年的南望,一直盼了、望了60年。

读读三、四句

临终之际的陆游内心的情感不仅仅是一种深深的“悲”,还有一种更强烈的感情蕴含在里面,是什么?(板书:盼)诗人盼着什么?  北定中原的日子。

有感情地朗读三、四句。一个“悲”,一个“盼”,让我们感受到什么?(板书:爱国情)

学生感情诵读全诗。

小结:是啊!诗人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胜利的喜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感啊!此时此刻,有谁不被感动呢?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背一背这首诗吧!(配乐背诵。)

三、课外延伸

宋末林景熙《题陆放翁诗卷后》一诗的后几句:“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人手!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师:九州统一了吗?为什么朝廷会灭亡?

学生交流

师:南宋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中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

四、拓展总结

同学们,国富民强,匹夫有责。我们应该像诗人陆游那样胸有祖国,报效祖国。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诵他的绝笔诗——《示儿》,来表达我们对这位伟大爱国诗人的崇敬吧。(再次配乐朗读。)

附:板书设计

不见九州同    悲 (或憾)

}爱国之情

北定中原日    盼

陆游诗: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荒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