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优秀13篇

学校教育中,每个学科在向学生传授特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就是有效的学校教育,这就是新课程三维目标整合的实质!以下是可爱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优秀13篇,欢迎借鉴。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地看、读、写温度。

2、知道在不同环境下气温是有差异的。

3、知道白天气温变化的一般规律是早晚气温低,午后气温高。

一、教学准备

1、学生备测量气温用的寒暑表,记录气温用的纸笔。

2、百叶箱。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大家想知道今天的气温有多高吗?

2、今天我们一齐来学习如何使用寒暑表。

(二)自主学习

1、介绍持寒暑表的方法和读写温度的方法,并组织学生进行练习。

2、测测今天的气温有多高。

(1)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

A、先测测教室的温度。

B、再到室外去测测。(测阳光下,背阴处)

C、观察百叶箱。

(2)把室外空气的温度记在活动记录上。

(3)从测量的结果中发现了什么?

(4)为什么世界各地的百叶箱都是一样的?百叶箱安放的位置都要求在离地15米的空旷草坪上?连记录的时间也是一样的?

1、分组讨论后汇报。

2、教师小结。

(一)课后作业

判断题

1、百叶箱里放置的测量仪器有干湿计、气压计、温度计。

2、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刻在中午12点。

3、全国各地的百叶箱的放置高度是不同的,沿海地区高,内陆地区低。

小学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在探索中发现磁铁的特性,充分感知磁铁的特性,对之产生兴趣。

2、能动手动脑,想办法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1、人手一块磁铁,回形针、纸片、纽扣、铁夹子、小积木、易拉罐、硬币、铁质铅笔盒、螺丝等。

2、活动室布置一些能被磁铁吸住的物体。

3、区域活动材料:

1)、动物迷宫板6块,每块配有立体小动物,底部有回形针。

2)、立体鱼若干,顶部别有回形针;鱼竿10根,线上系有磁铁。

3)、矿泉水空瓶8只,里面装有回形针。

4)、U字形,长条形磁铁若干。

活动过程:

1、引发幼儿解决问题,找出最佳方法。

创设问题情景:老师不小心把许多回形针散落在地。

提问:你有什么办法帮助老师?试一试哪种办法最好?为什么?

2、幼儿感知,探索磁铁还能吸住哪些东西。

(1)、提供纸片、铁夹子、纽扣、螺丝、小积木、易拉罐、铁质铅笔盒、硬币等,请幼儿猜测:磁铁除了能吸住回形针,还能吸住哪些东西?

(2)、幼儿尝试,探索发现磁铁能吸住哪些东西。

(3)、交流自己的发现。

3、进一步感知磁铁的特性,引导幼儿在活动室中自由寻找能被磁铁吸住的物体,并相互交流。

4、分组活动。

(1)、走迷宫:把磁铁放在迷宫板的下面玩。

(2)、钓鱼:看谁在规定的时间里钓的鱼最多。

(3)、取回形针:不用手拿,也不能把瓶子倒过来,设法把回形针从瓶中取出。

(4)、U字形、长条形磁铁:可以怎么玩?有什么新发现。

5、交流活动情况:你玩了什么?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阐明:

1.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了解生活中常见的食物所含的主要营养成分淀粉、蛋白质、脂肪等。

2.指导学生能正确使用酒精灯等实验器材,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技能。

3.用火烤、滴碘酒、按压等方法研究生活中常见食物的营养成分。

4.能按照食物所含的主要营养成分对常见的食物进行分类。

5.能用所学的食物营养知识改善自己的营养结构,培养健康科学的饮食健康观念。

教学策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亲身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智趣。

教学媒体:《食物的营养》多媒体课件,教学材料(略).

教学片断及点评:

环节一:

师:同学们你们平时都爱吃什么啊?

生:鸡肉、面包、粥、鱼、馒头、米饭、鸡蛋……

师:很丰富,各种各样,那么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些食物中都含有什么营养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食物的营养》。

[在这个环节上我作简化处理了,交流时以开展简短交流会的形式来展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环节二:学生实验探究常见食物的营养成分

师:今天我们同学还带来了许多食物,在投影仪上出示(面包、米饭、熟鸡蛋、肉、花生、核桃,苹果、青菜)老师这儿还有一些材料,出示:碘酒、白纸、酒精、火柴、镊子。你们能根据这些材料想办法找出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吗?

师:小组先商量一下(出示课件):

1.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找出食物中的什么营养成分?

2.预测有什么现象?

3.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开始热烈地讨论。

交流,汇报:

生1:用小刀把肉切开,在火上烧,会闻到焦味。

生2:将核桃放在纸上按压

……

师:同学们说的真不错,现在就按你们的方法去找找这些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好吗?

课件出示实验提示:

1.正确使用酒精灯,注意安全。

2.滴碘酒时,只要滴一滴就够了。

3.在用酒精灯烧时,只要能看到实验现象就可以,可不要把它烧没了。

学生按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分组进行实验探究。

环节三:归纳实验现象

师:可以交流了吗?你是怎样做的?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得到什么结论?

组1:我们用滴碘酒的方法,面包、米饭、馒头、滴到碘酒的部分变成了蓝色了。

组4:我们小组用压、碾的方法,肥肉、花生、核桃,我们看到这些食物压之后纸上有油的痕迹。

组8:我们用烧的方法,烧鸡蛋、肉,我们闻到了一股烧头发的焦臭味。

组3:我们也是用按压的方法,青菜在纸上压后有水的痕迹。

……

引导学生归纳:

熟鸡蛋、肉——在火上烧后有烧头发的气味。

面包、米饭——滴碘酒后变成蓝色。

花生、核桃——在纸上按压后有油迹。

苹果、青菜——有水分

[在这两个环节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的科学方法思维的培养,引领学生进行食物营养成分的探究。活动的设计为“提供实验材料,启发学生讨论找营养成分的方法——小组分工,领取材料,活动探究——交流汇报”,这样的安排让学生经历“猜测——提出解决的方法——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这样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旨在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从中培养学生参与活动时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行为习惯。从实际的教学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处理后学生自主开展的活动,参与的积极性,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环节四:教师介绍食物营养的资料、归纳

熟鸡蛋、肉——在火上烧后有烧头发的气味。(含有蛋白质)

面包、米饭——滴碘酒后变成蓝色。(含有淀粉)

花生、核桃——在纸上按压后有油迹。(含有脂肪)

苹果、青菜——含有大量的'水分、维生素等。

[使实验活动得到验证。]

环节五:比较、分类,进一步认识食物中丰富的营养成分。

师:刚才我们想办法找出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那么这些食物中是否只含有我们找到的这一种或二种营养成分呢?

生:不是。

师:那还会含有哪些营养成分?老师这里还为大家准备了一份“营养大餐”,让我们看看食物中还含有哪些营养成分?请你们根据抽屉中的友情提示,对这些食物进行比较,并整理分类。好,先请记录员拿出这张友情提示,小组成员看一看,再请材料员上来领取这份营养大餐。

友情提示:

1.看这些食物图片的营养成分表,你们发现了什么?

2.请按要求整理其中的一类含量丰富的食物。

3.在整理中你发现这类营养成分一般都含在哪些食物中吗?

师:请材料员上来领取这份营养大餐。

学生分析比较,获得信息。

师:在比较,观察这些卡片上的信息时,还有什么发现呢?

学生汇报:

汇报时,汇报员上台,一边汇报一边放上卡片,并把这其中含量最丰富的食物图片贴到黑板上。

蛋白质脂肪淀粉维生素矿物质

牛肉猪肉面包A C E钙磷铁

蟹青椒碗豆蟹豆腐干豆腐干

生:我们的发现是蛋白质主要含在鱼、肉、乳、卵等动物性食物中。脂肪主要含在肉类、油类中。淀粉主要含在小麦、稻谷等粮食中。

生:我们所观察的食物中图片中维生素A含量最多的是蟹、含维C最多的是青椒维生素E最多的是碗豆。

……[通过学生比较、分类,整理从而进一步认识到食物营养成分的多样性、差异性。上一个探究活动是让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了解到哪些食物含有哪些营养成分,而这个活动可以让学生对食物营养成分的认识更深入,更全面,而且在认识的过程中还培养了学生的比较,分类、整理等科学活动的能力。]

环节六: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些什么收获呢?

生:没有任何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成分,我们应该不挑食、不偏食。

课外拓展:

请同学们为自己搭配一份营养餐。

[能把所学的运用在平时的饮食中,做到不偏食,不挑食,合理地搭配自己的饮食。使学生明白,合理膳食,是促进身体健康成长的关键所在。]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篇4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核心内容是让学生发展起来一些思想,形成一些观念。让他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处理自然与社会、自然与人之关系等活动中能有一种科学的、正确的思想和方法。

第一步:把“科学主题”作为认识工具;

什么是科学主题?自然界本身是统一体,人类认识自然的活动形成了科学,科学常常被看作是对自然界的事物与现象、事实与数据的无尽的描述,或者对实验事实和探索活动的展示,而一些科学的核心概念可以将这些分立的信息片断融入广阔的、有逻辑内聚力的结构中,在这样的结构中,信息片段的关系可以被显现出来,这种核心概念就是科学主题。

自然科学具有6个主题:能量、演化、变化的形式、尺度与结构、稳定性、系统与相互作用。

第二步:把科学主题在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中的表现分解为最基础的重要概念

在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草案》中明确指出,小学阶段科学教育主要包括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等四大领域、相关基础知识。前三个领域是自然科学中最重要的领域,是适合于儿童学习的最基本核心概念,为儿童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对物质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物质的一些基本性质和基本运动形式,认识物体的运动、力、能量和能量的不同形式及其相互转换。

通过对生命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生命现象、生命活动的特征、过程和发展的一般规律,认识人具有一个高级功能的脑。

通过对地球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地球、太阳系的基本情况及运动的规律,认识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改善生态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第三步:从自己所教的教材中寻找哪些科学事实和探究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建立上述核心概念。

建构核心概念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它不是简单把核心概念的讲解告知,而应在教学活动每一个环节上都进行细致的设计,并能巧妙的深入学生心中。小学生学科学需要学习的是科学家的科学思维、科学精神以及科学研究的技能和方法。但是,科学家运用科学研究的技能和方法探索的是人类未知领域的问题;而学生学习的内容则是人类已知领域的知识。换言之,学生学习的内容是人类社会已知的一些经验。在学习这些经验的过程中,我们希望学生经历科学家当初探索这些经验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技能和方法,使他们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具有更多的探究意识和能力,进而有所创造。

课标指出科学的教学活动主要都是以探究活动为主,所以如何在探究过程建构科学核心概念就是最直接最重要的。探究任务的设置应有非常好的连贯性,并能符合儿童生理和心智的发展规律;探究目标的表述也是直接影响学生认知的主要部份,更有概括的概念目标比事实性的知识性掌握目标对学生更有意义;教师在一个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众多的事实性知识的基础上引学生建立科学的概念,进而向大概念,核心概念发展;同还得处理好探究过程与核心概念建构的关系,谁主谁次、是不是每一个探究过程都有必须引导学生去建构核心概念;另外在我们的评价体系中应注重考察学生的核心概念的理解并在自然界中的应用。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能力:能从曲线图中分析出人在生长过程中各时期变化的特点,并利用问卷进行调查和统计。

2、知识:正确认识到自己身体已经发生了哪些变化;举例说明“青春期”自己应注意的生理问题及和异性同学交往时要注意的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青春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时期;能与同学交流有关青春期健康的信息。

教学重点:

结合自身体验,通过数据、资料的分析和交流,逐渐养成科学地认识青春期带来的身体和心理上的各种变化,用健康的心态去面对现在和未来的生活。

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身高、体重、肺活量的统计图表、多媒体课件

学生:四年来的身体外形轮廓图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老师:在成长过程中,我们的身体和心理逐渐发生着一系列奇妙的变化,有的阶段变化非常明显,有的阶段变化又不太明显,你注意到了吗?

活动:体验成长的快乐

学生:观察身高、体重和肺活量的统计图表,分析身体在不同时期发生的变化。

老师:知道学生正确识读曲线图。

学生:将分析出的结果填写在表中。

学生:讨论:我们在身高、体重、肺活量等方面的明显增长发上在人体发育的哪个时期?

老师:在这个时期我们的身体还发生着哪些变化?

学生:汇报交流。

老师:祝贺你们已经进入青春期了。这是人生长河中最关键、最宝贵、最美好的时期,就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朝气蓬勃,精力充沛。我们可要珍惜哦!

老师:处于青春期的我们,除了身体的变化外,心理上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你意识到了吗?

学生:交流心理上的变化。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学会健康生活

老师:青春期是人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是从儿童走向成年的重要阶段,健康、顺利地度过青春期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讨论:青春期,我们需要怎样做呢?

老师:喜欢与同龄人交往是件好事,当你和异性同学交往时,需要学会掌握分寸。

学生:阅读男女生交往要注意的问题。

拓展:我所欣赏的品质与气质

老师:知道学生完成调查问卷。

学生:统计本组的调查问卷。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人体内的消化器官及功能,知道食物在进入人体后的大致消化过程。

2、能通过实际体验或查阅资料等方式知道人体消化器官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能在自己身上找到消化器官。

3、懂得怎样爱护自己的消化器官,促使学生自觉改掉不良的饮食习惯,注重饮食卫生。

教学难点

知道各个消化器官的位置,懂得保护消化器官的重要性。

知道各个消化器官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1、课前查阅有关人体消化系统的资料。

2、每个小组:1把剪刀、一张人体轮廓图、用卫生纸做的'大肠、小肠、用挂历纸做的食道和胃、透明胶、记录单。

3、教师:消化器官模型图、画好人体轮廓的画纸(每组一张)。

4. 设计实验用的表格。

教学过程

一、认识消化器官

1、我们每个同学有一块面包,把面包放入嘴里咀嚼,慢慢咽下,说说这块面包会经过我们身体的哪些地方?

2、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口腔、食道、胃、大肠、小肠。

3、这些器官是人体的——消化器官。(课件出示人体的消化器官模型)

4、请学生在自己或同学身上找到这些消化器官。

5、请几个同学上台展示说明,其余同学评价。

6、制作消化道模型。

(1)(教师出示已经制作好的各个消化器官模型和人体的简单轮廓图)请你们把这些消化器官模型粘贴到人体的轮廓图中,再将各个消化器官按一定的顺序用箭头连接起来。

说一说: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小组同学怎样分工比较好?

(2)小组同学在人体轮廓图上贴消化器官模型,再将各个消化器官用箭头连接起来。

7、小组交流评价。

二、了解各个消化器官的作用和人体消化的过程

1、原来面包先进入我们的口腔,再经过我们的食道,然后经过胃,最后小肠、大肠。那么,各个消化器官又是怎样把面包消化掉,各个器官在消化过程中分别有什么作用,请同学们查阅资料、讨论,并做好记录。

2、汇报各个消化器官的作用。

3、同学们说得到底对不对,请同学们看课件或资料。

(口腔:初步消化。食物在胃中继续消化,食物在小肠中进一步消化,吸收营养,大肠残渣移动。)

4、听了这个过程,大家有什么话想说。一边出示:人体消化道长大约9米,食物在人体内停留时间大约24小时。

5、说说我们的消化道为什么要9米那么长?为什么会在体内停留24小时?

三、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

1、我们在生长发育中需要足够的营养,那就首先要有一套健康的消化器官,一个也不能出现问题,大家有没有遇到我们的消化器官生病的经历,是什么原因?

2、由此,� 对我来说,这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活动之后受益匪浅,写下了自己的感受,勉励自己。

第一,正确认识科学课程、注重学习。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我刚开始教科学,对科学这门课程知之甚少,从这学期刚开始我就亦步亦趋的跟着刘静老师学习教科学。通过这次教研活动之后,我学习的目标更加明确。要想教好科学,首先要学好课标。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 ”学习科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及内容标准。在学好课标的基础上再学习教材,研究教材,专研教法,才能目标明确,不偏离正确航道。在学好这些的基础上,再象董老师指导的那样继续深入学习。当然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不但要注重吸收式学习,还要积极参加各级论文、案例等评比活动。更重要的要积极参加各级部门组织的教研活动,以研促学。

第二,观摩了一节课例。

林霞老师的三年级课例。我感触良多,因为我也是教三年级的科学课,而且我在上周也在三年级上了这节课。整一节课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语言点拨能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课堂学生学习评价、探究活动等方面都是值得我好好学习的。本节课让我感受到:

(1)提高学生学习科学课的兴趣是尤为重要。林霞老师先用课件展示了几幅图片并创设疑问引发学生探究兴趣。有了对科学课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接下来的活动中都表现得激情洋溢。

(2)在学生动手实验的过程中,林霞老师注重了实验探究的层次性。他先让学生观察,让学生发现问题,感觉出其中的不便,比如怎么可以自由的。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可以用开关解决这个问题。于是林霞老师就因势利导得让学生们开始了更高层次的实验——利用生活中的现象更复杂的。这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分层次实验,更有利于培养和保持学生探究的兴趣,更有利于他们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和创造思维的开发。

(3)本节课还有一大亮点,在实验完毕展示汇报的时候,老师不但让实验成功的小组上台展示成功的方法,而且让没成功的小组展示他们的连接方法以发现问题,在这一点上老师注重了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张丽老师的课非常精致,无论各方面都值得我去学习。老师的导课非常新颖,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她的整节课都充分贯穿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一理念。在这节课中,我认为尤其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在材料的准备和组织上,就像她说得那样�

第三,科学学科与其他学科整合是科学教学的关键。

要想达到课标提出的教学目标,科学学科与其他学科必须整合,没有其他学科整合、其他学科的教学没有做到有机渗透,学生的科学素养就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只有与其他学科整合,特别是与青少年科技活动整合使学生积极参与青少年科技各类活动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另外学校还可以积极开展科学课外实践活动,主要目的就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增长学生的科学知识。我们学校两个科学老师开了两个第二课堂,科学实验课堂和探究试验课堂。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拓展学生的科学知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点小小的见解,现在我对科学这门课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今后我会在科学学习的道路上继续学习,努力耕耘,在张丽老师和各位前辈的指导下不断进步。

小学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做能量转化的简单小实验;会查阅资料;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对能量转化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2.在做能量转化小实验活动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愿意合作与交流。

3.知道任何物体工作时都需要能量,电、光、热、声、磁导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认识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观察课文图片,并请学生们说出这些物体靠什么“工作”或运动?

二、猜想假设

学生根据图片描述物体的运动。分析能量的转化过程,猜想假设原因。

三、制定方案

小组之间制定活动方案。

四、实施探究

可以采取演讲或解说的方式,让学生到讲台上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关于能量的文字或图片资料,揭示生活中能量的各种表现形式,提醒学生学会聆听别人的发言,及时发现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和完善,从而形成对生活中能量的认识。

师讲述:能量是一切活动的源泉。虽然你看不见它,但它就在我们身边。任何东西只要有移动、发热、冷却、生长、变化、发光、发声的现象,其中就有能量在起作用。

问:生活中,你还知道一些什么样的能量?让学生自己总结:在我们生活生产中,有各种各样的能量,如电能、光能、热能、声能、机械能、电磁能、化学能、水能、风能、等等,它们时刻在我们身边为我们服务。

五、展示交流

全班交流,学生可以展示自己带来的资料。老师也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出示准备的图片或影像资料,供全班同学研讨。把同学们寻找出的能量按能量形式分类。学生举例并讲解各种各样的能量的作用。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能量的作用。问: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能量,它们都有什么作用呢?请你说一说,电灯发光时,是将什么能转化成了什么能?

问:同学们,想想看,如果没有能量,人类和自然界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

师:能量是所有物体工作或运动的源泉,没有能量,一切物体都将停止。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自主描述知道的、熟悉的物品工作时能量转化的过程。

六、拓展创新

让学生亲自体验能量的转化,并尝试解释能量转化的过程。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深刻的认识到:学生在做能量转化小实验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愿意合作与交流。知道任何物体工作时都需要能量,认识到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

小学科学教案 篇8

教学要求:

1、知道水里有溶解和不溶解于水的物质

2、使学生知道沉淀、过滤、消毒是水净化的常用方法。初步了解自来水的净化处理过程。

3、指导学生初步学会做沉淀和过滤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4、向学生进行饮水卫生教育,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与人合作、不怕困难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课前准备:

1、有关《水污染》和课本36页插图的课件。

2、沉淀实验:烧杯、明矾、玻璃棒。

3、过滤实验:滤纸、剪刀、烧杯、玻璃棒、漏斗、铁架台、滴管。

教学重点

1、使学生知道沉淀、过滤、消毒是水净化的常用方法。

2、向学生进行饮水卫生教育,从小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教学难点

沉淀和过滤实验的操作规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水污染》和课本36页插图的课件。提问:同学们,你们发现水里面有什么?你知道自然界的水是怎样被污染的?污染的水是怎样危害人类健康的?

学生结合课件进行讨论并汇报

2、教师:水里有什么呢?(板书)自然界的水由于各种原因,混入了各种杂质,其中有不溶解于水的杂质,如泥沙、石块……,有溶解于水中的杂质,如食盐、各种矿物质……,还有细菌、病毒等。自然水域的水必须经过处理,除去部分或全部的杂质,才能饮用。把不干净的水变成干净的水,叫做水的净化。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学习用沉淀的方法净化水。

(1)观察:每组实验桌上有两杯混浊的水,观察水里有哪些杂质?

(2)学生汇报。

(3)讲解:怎样除去水中的这些杂质?要除去水中比水重的杂质,有一个简单的方法,把水放在容器中静置一会儿,一部分杂质就会沉到水底,这种方法叫沉淀。为了加快沉淀,还可以在水中加入明矾,明矾经过溶解后能把水中一些较小的颗粒粘在一起加快沉淀。我们附近农村,由于农民都使用了自来水,一般就不用在水中加入明矾沉淀。

(4)演示沉淀实验,边示范边讲解:加入适量明矾、用玻璃棒搅拌、静置,过一会儿观察沉淀后的水有什么变化?

(5)学生实验。

(6)学生观察、讨论:沉淀后的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7)小结:沉淀能除去水中什么样的杂质?家里的烧水壶、热水瓶等的时间用长了,壁上会有水垢,这就是水中杂质长期积淀的结果。

2、指导学生学习用过滤的方法净化水。

(1)讲述:沉淀能除去水中一部分杂质,但并不能完全除去不溶解的杂质。沉淀后的水还会有重量很轻的物体在水中,过滤又是一种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

(2)讲解过滤操作的方法。

(3)学生分组实验。

(4)观察、比较并讨论:过滤后滤纸有什么变化?过滤能除去水中什么样的杂质?

(5)小结:用沉淀、过滤的方法能除去水中不溶解于水的杂质。

3、指导学生学习用消毒的方法净化水。

(1)讲述:用沉淀、过滤的方法能除去水中不溶解于水的杂质,但不能除去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这就需要消毒,比如用加热的方法把水烧开,这种方法叫“煮沸”;也可以往水里加漂***。我们把煮沸各加消毒药品的方法统称为“消毒”,其中煮沸是又简单又可x的消毒方法。

(2)总结水的净化方法。

学生汇报

三、自由活动

1、了解自来水厂水的生产过程,并进行饮水卫生教育。

(1)提问:你家饮用的水是归哪里的水?自来水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2)讨论:自来水要经过几道净化处理过程?

(3)提问:自来水经过多道净化处理,能不能直接饮用?为什么?

2、探索研究:自己设计一个自来水加工厂

(1)教师:如果让你设计一个自来水加工厂,你有怎样的设想,把你的意图用文字或画图的方式表示出来。

(2)学生设计。

(3)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

四、拓展活动

教师: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淡水的使用量逐年增多,出现了淡水资源的缺乏现象,更严重的是大量的工业废水排入到河流、田野……给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请同学们课下对附近的工厂、河流进行调查。谈谈你的感想和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办法。

板书设计:

一、水里有什么

杂质:溶解于水、不溶解于水

二、净化办法:

1、沉淀

2、过滤

3、消毒

三、设计自来水加工厂

小学科学教案 篇9

教学设计:

水变成水蒸气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水的蒸发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通过实验了解加快蒸发的条件。

2、指导学生观察、分析、描述水在蒸发时所发生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想像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

酒精灯、火柴、小烧杯、水、一块湿抹布,毛巾等一个大烧杯,有水,一小袋盐,小药匙一把,一根玻璃棒。两个中烧杯,事先贴上标号(1号和2号),半杯水,每组一块手绢,培养皿,吹风机,小电池,热水袋,电熨斗,小电风扇

教学过程:

一、初步了解蒸发现象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单元,水单元(用湿抹布在黑板上写一个水字),请你猜测一下,这个“水”会有什么变化?

2、学会汇报,(变干了,变成水蒸气,蒸发掉了等等)

3、这是怎么回事呢?(或你知道为什么吗?)

4、你看到水蒸气了吗?由此,你觉得水蒸气它是什么样的?(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5、小结:像这样由水变成水蒸气的现象,我们就叫做蒸发。(板书)

6、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的蒸发现象吗?

7、学生举例。

二、知道加快蒸发的三个条件。

1、从刚才的回答中,唐老师发现大家在平时生活中都是一个有心者,这一点唐老师非常喜欢。

不知道大家的生活经验怎么样。比如说,唐老师这儿有一块湿毛巾,你能想到几种方法让上面的水蒸发掉呢?

2、学生思考后回答。

3、不错,其实还有一种方法,那就是我们什么也不做,就让他这样放在这,过了一段时间后,它会不会干?对,但这样做时间就比较长了。

4、那怎样做能让这块毛巾快点干呢?看哪组想到的方法比较好。

5、小组讨论。

汇报时注意说出所需的器材和实验过程

6、汇报(按方法汇总)

7、唐老师事先准备了几样实物,但还有几组的同学只能对不起你们了,加入到其它组去吧,好吗?

8、分组实验

9、刚才的实验大家都做得很认真,谁能说说你们观察到的现象?

10、现在,谁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怎样就可以加快蒸发呢?

三、巩固,小结

1、今天,我们主要研究了水的蒸发,关于这水和水蒸气,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2、唐老师倒准备了几个问题,看你们能不能回答。

(1)你知道盐是从哪来的吗?(出示盐)现在,唐老师把它放入烧杯中,搅拌一下(边说边演示),现在,我又想把放进去的盐取回来了,你有办法吗?

(2)有1号和2号这样两杯水,我想让1号中的水以最快的方法蒸发掉,你有什么办法?你能让2号中的水尽量不减少吗?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分类和分类的意义。

2.能从提供的同类事物中发现共同特征,即相同或相似特征,并据此合并同类和排斥异类。

3.知道什么是多极二分法,并能用多极二分法给邮票及其他物体分类。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是掌握分类的基本方法。

2.教学难点是找物体的相同点。

学案

《2分类》学案

自主探究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分类和分类的意义。

2.能从提供的同类事物中发现共同特征,即相同或相似特征,并据此合并同类和排斥异类。

3.知道什么是多极二分法,并能用多极二分法给邮票及其他物体分类。

自主探究过程:自主探究过程:

一.我看书:我认真阅读了电子书,熟悉了课的内容。

二.我思考:我与父母探讨了、思考了书中提出的问题。

三.我能做:

1.看书55页,试给植物的果实分类:

2.什么是分类?

3.给事物分类有什么作用?

4.什么是二分法分类?

5.看书58页,用二分法给邮票分类:

6.看书,了解“双名法”分类方法:

7.看书,想一想,是怎样用“双名法”来给东北虎分类的?

四.我总结:通过探究性学习,我知道了:

五.我提问:我经过思考,还不懂的问题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你到商场买过衣服吗?你知道运动装在商场的几楼卖?怎么知道的?

2.商场为什么要有这些标志?

3.看标志牌,商场的标志牌是按什么给商品分类的?(相同或相似的特征)

二、尝试分类,认识分类分法和分类的意义

1.试着给植物果实分类,思考:怎么分类的?为什么要这样分法?

2.汇报交流

(1)怎么分类的?

(2)为什么要这样分法?

3.阅读(书55页):关于分类、分类意义

4.小结:分类就是把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特征的事物组合在一起。和排序一样,它也是整理各种信息的常用方法。分类的方法有多种。

三、用不同的方法给物体分类

(一)按相同点分类

1.看书56页,给手指纹按相同点分类。

2.汇报交流:

(1)分哪几类?

(2)为什么这样分?

3.看图,找一找这类海洋生物的特征。

4.汇报交流:

第一题:这类奇怪的海洋生物的特征是什么?

第二题:这些海洋生物不是它们家族成员,为什么?

第三题:哪些是它们的家族成员?

第四题:描述这类海洋生物与众不同的特征:

(1)形体:多边形。

(2)色彩:都是绿色。

(3)腿:六条腿。

(4)六条腿的方向一样。

5.总结:

按相同的一个特征或相同的几个特征来分类,这是一种分类方法。

(二)按二分法分类

1.阅读书57页,说说什么是二分法?

2.关于多极二分法,你有什么不懂的?

3.分组讨论:看图,找出二分法的依据。

4.汇报交流:

(1)卵生————胎生

(2)飞行————游动

(3)四腿————两腿

(4)两栖————水生

(5)家养————野生

5.小结:

把事物一分为二,再一分为二,一直分到不能再分为止,这种方法叫多极二分法。分别找出两类的特征,有相同或相同特征的为一类。

6.用二分法给邮票分类

7.汇报交流:你是怎么分的?

(1)有生命————无生命

(2)有时间————无时间

(3)单票————套票

(4)齿孔度数

(5)外形规格

(6)发行日期等等

(三)“双名法”

1.阅读书58页资料,思考:什么叫“双名法”?

2.说说你对“双名法”的理解。

(1)属名,该生物与其他生物的共同特征和亲缘关系,相当于你的姓。

(2)种名,描述了该生物的个体特征,相当于你的名字。

3.看图,说说是怎样用“双名法”给东北虎分类的?

都是动物→→→都有脊椎→→→都哺乳→→→都食肉→→→都有猫的形态→→→都是虎属→→→东北虎是虎的一种

4.小结:

“双名法”分类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按属和名来分类,先属最后名,有姓————属名,有名————名字,

四、总结

1.我们学习了哪几种分类方法?

(一)按相同点分类

(二)按二分法分类

(三)“双名法”

2为什么要给事物分类?

五、作业

1.考一考爸爸或妈妈,请他们来给事物分类,你做老师,给他们评分。可用书上的题目,也可自编题目。

2.完成实验记录。

小学科学教案 篇11

一、 设计思路: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 课堂教学要“重学生发展”,轻“知识传授”;重学生“研”,轻教师“教”;重“探究过程”,轻“探究结果”。摆脱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发展。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着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作为探究的主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力图贯彻新课程的教学思路,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特点,把知识的获取过程看作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重视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结合小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和规律,把知识教学伴随在培养能力、情感、态度的过程中,围绕“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

二、 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

认识纸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了解古代造纸技术和现代造纸工艺一般流程。知道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2、 技能目标:

引导学生经历“制浆——灌浆——滤水——压干成纸”的简单手工造纸过程。让学生体验简单的造纸活动,体验纸张的来之不易。

3、 情感目标:

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勤俭节约的思想。

三、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验简单的“造纸”过程,进一步理解纸是由各种纤维经过加工而成的。

四、教学难点:

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经历造一张纸的完整过程,并探究解决有关纸的相关研究问题。

五、教学准备:

1、 纸巾、玻璃杯、清水、搅拌棒、棉布、毛巾等每小组一份。

2、 古代和现代造纸工艺的影像、图片或文字资料。

3、 民丰造纸工厂的造纸工艺流程的录像。

六、教学活动过程

教学步骤

(一)谈话引入

(二)实验探究

(三)交流成果

(四)拓展延伸

教师活动设计

师:上节课,我们研究了许多纸的性质。你们还记得吗?

师:那么谁能告诉大家,造纸术是哪个国家最早发明的,又是怎样造出来的?

师:(出示课件)我们一起来观看古代造纸的过程。

师:(课件演示)

师:看了这些图片与资料,老师有一个强烈的愿望,你们猜猜看是什么?你们又有什么想法?

师:对,造纸,今天我们也来造一张纸。

师:看到桌上的材料,小组成员讨论一下,我们小组打算采用怎样的方法,选用哪些材料,按照怎样的方法来造纸?

师:请各小组发表自己的设计方案。

师:请大家选择合适的方案进行分组实验。

师:一边巡视指导,一边以一个大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探究实验中。

师:刚才大家的探究很投入,研究的成果也出来了。现在谁能告诉大家,纸是怎样一步一步造出来的?

师: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

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共同归纳造纸工艺的一般过程。

师:(板书)造纸的过程:

(1) 调制纸浆。

(2) 滤水压平成“纸”。

(3) 从棉布上把“纸”揭下来。

师:召开造纸工艺成果发布会。请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

师:谁还愿意说出自己的发现?

师:比较一下,我们造的纸的厚薄一样吗?纸面平整吗?怎样才能造一张厚薄均匀的纸?

师:我们现代的造纸工厂,是不是也像我们这样造纸的吗?

师:(出示录像片)观看嘉兴民丰造纸厂的造纸工艺流程,教师略加解释、补充、说明。

师:本节课你的最大收获有哪些?还有什么疑问?还有什么想法?

师:(总结)。

小小一张纸,涉及到那么多的科学知识,请大家在课外搜集一些纸品材料,准备下一节课继续探究有关纸的相关问题。

学生活动设计

生:纸由各种纤维组成的。不同的纸在颜色、光洁度、厚薄程度等方面都不相同。

生:学生各抒己见,纷纷发表自己的发现。讲述古代造纸的工艺流程。

生:观看课件。

生:造纸,自己亲手造一张纸。

生:各小组成员,纷纷商量自己的活动方案。

生:各小组发表自己的实验研究方案。其他小组的学生认真倾听他人的方案。

生:学生实验操作开始。

生:各小组汇报自己的研究情况。

生:各小组纷纷推出自己的作品。

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他小组给予补充、完善。

生:学生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发表自己的意见与看法。

生:观看有关录像。

生:学生说出自己的收获与困惑。

生:整理器材,离开教室。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内容:

《太阳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太阳钟和古代计时工具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

利用太阳钟的原理制作计时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好处。

教学准备:

有关日晷和其他计时工具的图片、电筒、日晷模型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师:“哪位同学能告诉我现在几点了?”(学生说出时间)“你们是通过什么知道现在的时间?”(手表;上课的时间表)“那么在古代,还没有手表的时候,人们又是怎样判断时间的变化呢?”(学生自由回答)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同时板书:太阳钟

二、探究新知

(一)初步认识太阳钟

1、介绍牛顿的故事

前几节课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日影的移动反应着太阳的位置变化,而太阳在天空的运行是匀速的,利用这个规律,著名的科学家牛顿,小时候就做过这样一个太阳钟。(教师边演示)他在空地上插根棍子,每隔2小时,在棍影的终点放一块石头做记号,(利用电筒照射光,产生棍影)记下时间。他利用摆石头记影子,又在石头上记时间,看!多简单,多巧妙的太阳钟就做成功了。他做的这个太阳钟据说在村上用了70多年,人们把这个太阳种称之为“牛顿钟”

2、听了这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得到了什么启发?

3、学生回答

4、教师小结

(二)探究日晷原理

1、介绍日晷:

实际上牛顿做这个太阳钟,是从日晷中得到的启发。(教师出示日晷的示意图和实物并把“日晷”板书在黑板)它又称作晷仪和日规,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观察大自然的变化时,通过不断的试验创造出来的,它利用太阳影子的变化来记录时间的工具。

2、制作日晷

同学们想不想研究日晷?(想)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学具袋,里边就有个日晷,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仿造这个示意图把它拼装起来。

3、探究原理

(1)同学们真能干,这么快就把它拼装完了!看到你手中的日晷你想知道些什么?研究些什么?

(2)学生回答。(晷面刻的是什么?它是怎样工作的?这根针有什么用?)

(3)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晷面和晷针:这是一个赤道日晷,晷面与赤道面平行,上面的刻度就是时间。晷针与晷面垂直,它就相当于我们手表的时针。

(4)在小组研究日晷是怎样工作的。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结合“牛顿钟”的故事共同研究这个问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用电筒的光代替太阳光)

(5)学生汇报

(6)教师小结原理:当太阳光照射到晷针,晷面就出现晷针的倒影,倒影指向晷面的刻度就是当时的时间。

(7)为什么用太阳钟可以计时?你又时如何判断出当时的时间呢?

(8)学生讨论

(9)学生汇报

(三)认识手掌日晷

1、原来认识和掌握大自然的规律还可以给我们带来这样的好处。那么在没有日晷的时候你能利用这一原理计时吗?

2、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介绍手掌日晷并出示示意图。

手掌日晷流传于民间,它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智慧。使用方法是这样的(教师带领同学们实践体验):我们面向南边,手掌摊开(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用拇指夹住一支笔,使笔与手掌垂直。拇指关节对着正南方,影子落在手上不同位置代表着不同的时间。

4、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共同体验手掌日晷的运用,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用电筒的光代替太阳光)

5、请两组同学上台演示,台下同学说说指向的时间。

6、从这个试验你得到什么启示?

7、学生回答。

8、教师小结。

三、认识古代计时器

1、人民的智慧是深不可测的,在古代人们用来计时间的方法还有很多。我们来看看这些计时器(出示计时器挂图)。

2、同学们在小组讨论它们都是利用什么原理计时的。

3、小组请代表汇报

4、你们还知道其他的什么计时方法吗?

5、学生汇报

6、教师小结。

四、归纳知识

1、无论是古代的计时器还是日晷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2、学生汇报(都有固定的刻度和标识)

3、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4、学生汇报

5、教师小结

五、巩固新知,课后实践

请同学们根据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做一个“太阳钟”或者“计时器”,下节课带到课堂上共同研究。

六、教学反思:

古时常用的太阳钟至今似乎越来越少见,利用太阳钟的制作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身体验后意识到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正确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好处。

这节课主要是向学生介绍古代的一些计时工具,知道太阳钟的计时原理。并利用这一原理自己动手制作一计时器。

课前为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特质疑:在古代,还没有手表的时候,人们又是怎样判断时间的变化呢?接着通过“牛顿钟”的故事初步建立学生对太阳钟认知,学生对于他的举动自然比较感兴趣。正好切入主题,介绍太阳钟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利用电筒的光代替太阳光实践体验后,再找出工作原理,使学生认识更为深刻。

在学生意犹未尽的时候介绍手掌日晷,使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迅速提高。学生实践验证后谈谈启发,帮助学生正确意识到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最后出示古代一些计时器,让学生找出原理,并说说其它的计时器又是运用了什么原理计时的,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掌握大自然的规律,从中促使学生思考。同时让学生根据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做一个“太阳钟”或者“计时器”,下节课带到课堂上共同研究。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并把这节课的知识加以延伸。

这节课不受天气的影响下,带学生到室外体验教学效果更佳。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