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漂亮的编辑帮助大家找到的半截蜡烛教学反思优秀7篇。
在教学中感觉最开心的是同学们不像前几周上课那样不自然,开始有一点自由了,这可能对于教学秩序方面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同学们在课堂上心情放松,对于今后的教学来说是一件好事。
同学们表现最好的是多数同学能根据教师的要求完成学习任务,课堂上给同学们十分钟的时间自由理解课文大意,大家基本上能做到与同学一道去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只有极少部分同学坐在课堂上自己做自己的事。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主要还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可能与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学习的激情有关,在今后的教学中必须加强学习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和学生目标的培训教育,只有从根本上才能解决部分学生厌学的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对于本节课的讲授,我主要采用了这个综合应用活动,具体分以下三部分。
1.猜想1亿有多大
提出问题“你能想像1亿有多大吗?”,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结合生活经验,先猜想一下1亿有多大,引出所要研究的课题。学生虽然已经学习了“1亿”这个数,理解了这个数的意义,但由于没有直观的感受,最初完全是凭借感觉随意猜测的。学生想到的事物可能很多,对同一事物的猜测结果,也将是大不相同的。教材利用这样一个问题,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2.探究活动范例
首先,确定研究方案。学生先根据已有的知识基础,研究选择测量“1亿张纸摞起来的高度”。再思考如何进行测量,制定具体的研究方案,分析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学生发现找1亿张纸直接进行测量是不现实的。进一步分析,不能直接测量怎么办?有的学生想到,可以先测量一部分,再推算出整体是多少,确定了由局部推算整体的研究方法。
接着,进行实验。呈现两组学生分别测量100张纸和1000张纸的高度的具体实验操作过程。学生选择不同的基数进行测量,误差也是不同的,基数越大,误差越小。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选择的基数不同,实验的精确度也会不同。
最后,验证猜想。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推算出1万张纸和1亿张纸的高度,验证猜想。但“1万米高”这个 结果对学生来说也是比较抽象的,教材通过与“珠穆朗玛峰”高度的对照,让学生直观感受1万米有多高,进而想像1亿有多大。
3.讨论交流。
教材安排了一个各小组间互相交流实验方案的环节。通过交流丰富学生对1亿有多大的感受。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向他人学习,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的习惯。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在教学中需要注意一下问题:
1.允许学生大胆猜想。在猜想1亿有多大的时候,学生根据不同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可能会结合不同的量进行猜想。例如:1亿粒大米能装满一间房子吧!1亿本书摞起来有一座山那么高吧!等等。而且对同一种事物的猜想可能是不同的,争论可能会非常激烈。例如,有的学生可能认为1亿粒大米能装满1间房子,有的学生可能认为大米粒那么小,一个大衣柜就装下了。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允许学生大胆的想像,让学生的好奇心得到充分的满足,让学生充分的争论,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2.适时进行指导。在学生所猜想的事物当中,可能有一些超出了学生能够实验测量并进行推理的范围。但教师此时不要急于否定学生的想法,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验证自己的猜想,探索研究的方法。在确定研究对象的时候,教师可以提示学生考虑实验的可操作性,选择容易找到,并容易测量的材料。在设计具体的实验步骤的时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观察:选择不同基数的物品进行测量,对实验的精确度会有影响。
3.提供帮助学生对照感受的素材。学生通过实验推算出了结果,但这个结果可能也是比较抽象的,很难想像得出来。教师应提供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素材,帮助学生与实验结果进行对照,直观感受实验结果的大小,进而体会1亿有多大。
一、针对课文类型,正确选择教法
《半截蜡烛》描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法国的 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 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女儿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 神。备课之初,我仔细地分析了课文,发现本文围绕三个主 人公主要有三个情节, 这三个环节是紧紧相连, 密不可分的, 同时就危险性而言是呈逐步上升趋势的。如果要采用变序的 教学方法,就会打乱文章原有的严谨性,即是不可行的。要 不要用上多媒体来辅助我的教学呢?在做好简单的课件后, 我随即又否认了。
因为我发现这对我的教学起不到特别重要 的作用。那如何使我的课堂教学不让人有一种“通读通讲” 的感觉呢?我想了很久,在一种要体现“由扶到放”的教学 思想的指导下,我就对三个情节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教学方 法, 即在讲伯诺德夫人时, 我主要采用 “以述促读” 的方式, 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感知伯诺德夫人的为人;在讲杰克 时,我就让学生用学习上段时的方法来谈谈对杰克的了解; 在讲杰奎琳时,我直接让学生来读杰奎琳的话,并用上采访 的形式深化学生对杰奎琳的了解。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 觉得效果还是不错的,因此,我认为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的 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课文的类型,不要一味地追求形式
二、针对不定因素,及时调整教法
长久以来, 我们在备课时都谨记: 在备教材的同时要 备学生,即要把学生针对你的教学设计可能会产生哪些反映 都充分地考虑到。因此许多老师在备课中还会把学生可能回 答的答案都记录在案, 以达到在课堂上的万无一失。
上完《半截蜡烛》第二课时,现在再细细的品味,我觉得本堂课最大的成功就是整个课堂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打破以往的教师牵鼻式引领学生探究文本的教学模式。
新课标就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高效课堂的理念就是“以学定教”“先生后师”。主体部分3-7自然段的教学,这是文章的重点段落。我充分放手,以学习单为导向,先让学生自主画一画,伯诺德夫人一家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有关句子,了解在这些危机关头,伯诺德夫人一家是如何与德军周旋的。然后在读一读,读中去想象,读中去品味;最后再写一写,写自己感受最独特的地方;让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进行品读。然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围绕一个人物进行深入的讨论,更细致地把握人物的内在精神和品质,最后小组汇报交流。整个过程以一个核心的问题展开交流,教学中我没有任何的引导,重在学生自主的交流,将自己的理解感受更好的表达出来。可喜的是本班的学生在小组汇报时都非常积极、主动,人物的分析非常的深入,很全面,这是我所料未及的。可见学生自学的能力是不容忽视的,学生自主的感悟也是有潜力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文本、教师、同学行全心的对话,在多层次、多角度的对话中深入感受文本,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了解人物的特点,从中受到教育,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充分的给予学生读的时间,自读,汇报读,在读中再加强理解。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语文教学,就是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进一步落实读,读的方式要多,读的面积要大,读的要求要逐步提高,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形--在头脑中唤起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形象;读出情--读出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情感;读出神--读出语言文字所包含的精髓以及言外之意。"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潜心读书。
不足的地方:
1、有小组汇报时,其他小组还不够积极的进行补充。看来学生还不够自信,对文本的品读还要多元,平时上课要多加鼓励学生说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理解与感受,要特别的珍视。
2、课堂上写似乎少了些,更多关注文本的内容,写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所以今后多加强训练。
课文《半截蜡烛》描绘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但它无时无刻不给我们以紧张激烈的感觉,让我们触摸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这节课主要通过揣摩描写人物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词语和句子,领悟主人公的精神品质。这篇课文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故事情节生动紧凑,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而且人物刻画手法丰富,语言细腻,学生比较喜欢。基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在教学时,我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以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为学生营造足够的主动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亲身经历阅读实践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初步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为此,课堂上我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阅读教学从"独白"走向"对话"。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文本、教师、同学进行全心的对话,在多层次、多角度的对话中深入感受文本,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了解人物的特点,从中受到教育,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通过这样的教学,我有两点体会:
一是教学的过程不再是教师备好教案,然后"按图索骥"的过程,而是开放多元、动态生成的多向对话过程。为此,教师要认真备好教案,抓好文章切入点,以学定教,把学生的学情作为教学新的生成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半截蜡烛》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伯诺德夫人一家三人在保护半截蜡烛与德军周旋的过程中,都表现出了过人的沉着、勇敢和机智,值得我们去学习。同学们,你觉得谁的功劳最大呢?"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刚一提出,一双双手便迫不及待的举了起来。学生们在交流着他们独到的见解,谈着他们对人物的认识,老师适时点拨,学生在这个充满相互信任、畅所欲言、和谐融洽的研讨氛围中,认识了人物,受到了教育,一堂课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真正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是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语文教学,就是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进一步落实'读',读的方式要多,读的面积要大,读的要求要逐步提高,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形--在头脑中唤起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形象;读出情--读出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情感;读出神--读出语言文字所包含的精髓以及言外之意。"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潜心读书。在教学中,老师还应该采取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感悟文本语言,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的把握人物特点,在教学时我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的计策都很绝妙,而只有杰奎琳成功了呢?"让学生与文本进行"零距离"心灵对话,学生充分阅读感悟,又一次全面认识、了解了人物的特点。
《半截蜡烛》是个剧本,学生第一次接触剧本,他们反映说,没怎样看明白。
因为提前布置预习,学生的反应很平淡。没有学生认为这个剧本“好”。我陷入沉思:怎样让学生走进剧本,领略剧中人物特点,感悟语言的魅力?仔细阅读着剧本,研究着教学参考书,联系学生对剧本陌生的现状,我决定将教室临时“转变”为伯诺得夫人的家,我的教学在我为学生设定的地点如约展开。
这个剧本的资料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伯诺得一家人“暗守机密”,将藏有机密的金属管放进半截蜡烛中;第二部分是他们一家巧妙地同德军军官周旋“保护机密”。
我首先引导学生了解剧本的基本特点,然后带领他们通读剧本,理清剧本的条理,认识剧中主要人物,围绕半截蜡烛引导他们想象人物心理。学生静静地读着,有学生陆续嚷着:哦,原先是他们在保护这半截蜡烛,每个人都在和德军军官斗智斗勇。
见学生对整个剧本有了初步的掌握,我开始用导演的身份将讲台布置成伯诺德家的桌子,一根教鞭成了“半截蜡烛”,六个学生成了剧中的主要演员。于是,半读半演着剧本,学生对人物的'所作所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许是学生有了设身处地的感觉,他们有点豁然开朗的感觉。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剧本的资料,体会人物的特点,我又在网上找到了剧本视频表演,让学生看,使学生从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演中体会为伯诺得一家在保护这半截蜡烛,在和德军军官斗智斗勇的品质。
《半截蜡烛》课文生动记叙了二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法国女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进门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故事。文章故事情节性强,跌宕起伏,人物刻画手法丰富,语言细腻。因此,本课教学的重点,就是要积极创设情境,通过反复、多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从伯诺德夫人一家与德军的斗争中感受人物品质,从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中丰富人物形象。
导入课文后,我设计了一个大问题:请同学们细细读读文章的3至7自然段,看看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是如何与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的?其中,你最佩服谁?为什么?以这个问题作为突破口,展开重点部分的教学。在交流时,引导学生通过文中对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勇敢机智的高贵品质。同时,也要让学生感受到德国军官的蛮横、凶残。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换位创设学习情境:假如你就是伯诺德夫人(杰克或杰奎琳),在当时的情况下,你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然后通过角色朗读,加深体验。整个学习过程中,我想要抓住两条线,即蜡烛的变化和人物心理的变化。教学完重点部分,再引导学生思考:既然明知传递情报的工作如此危险,伯诺德夫人一家为什么还要义不容辞地参加呢?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一家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我们的阅读教学一定要让写放进来,不一定当堂写,可以课内说,课外写。但是写必须依据文本,加强指导。如教学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此时读者那悬到嗓子眼的一颗心终于落了地。峰回路转,化险为夷,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侥幸躲过一劫。这里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望着这盏在最后一级楼梯熄灭的蜡烛,他们的心情怎样?然后请学生想象一下此时伯诺德夫人、杰克和杰奎琳会想些什么,并想象一下人物的神态和动作,进行说话练习,同时提醒学生一定要注意当时的场合进行合理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