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与问教学反思【优秀8篇】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关于学与问教学反思,这篇课文与我们学过的《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很相似,在文体和结构方面几乎都如出一辙。应该说这篇文章脉络清晰,内容简单。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学与问教学反思【优秀8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学与问 篇1

教学设计内容反   思23、学与问备课:李晓媛复备:殷明星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3、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字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教学重点:理解“多问”与“勤学”的关系。教学难点: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师板书“学”、“问”)知道什么叫学问吗?(知识、学识、文化……)2、(师在“学”与“问”之间板书一个“与”字)学与问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共同学习《学与问》这篇课文。二、初读指导1、自学课文。(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2、检查自学情况。(1)认读词语。钥匙、芳菲、翱翔、强健、哥白尼、五彩缤纷、殿堂、好奇、瞬息万变、相辅相成、日新月异(2)大致交流词义。(3)指名读课文,读通顺。3、默读课文,思考: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第1自然段:“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第2自然段:哥白尼从小喜欢“问”,导致他对科学的不懈追求。第3自然段:小学生有问题邀请叫别人,拜能者为师。第4自然段:我们要像沈括那样,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第5自然段: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4、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课文围绕“学”与“问”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学生讨论回答。三、学习课文1、2自然段1、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第一自然段,然后看看这道填空题,把它完成。知识就是指有(    ),知识是学来的,也是(    )。“问”常常是(    ),是(    )。2、对于整篇文章来说,第一自然段是最重要的,因为它是文章的总起段,下面的文字都是为了说明第一自然段,作者在下面用了一些例子来证明第一自然段所说的道理,那么我们就先看看其中的一个事例。课文先说了谁呀?那我们就一起走近哥白尼。你们了解哥白尼吗? 3、你对哥白尼有什么印象呀?(勤学好问;爱提问题;留心观察;充满好奇……)4、哥白尼能成为一名伟大的天文学家是和他小时候的这些习惯分不开的,让我们继续走近哥白尼。请大家先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他从小爱问问题;他什么都爱问;他问的问题都跟自己的生活有关……)(板书:好问)5、你从这段中的哪些词句感受到哥白尼好奇、好问的?(小时候就喜欢问、经常缠着、世界、问这问那、省略号)相机读句子,注意读出哥白尼的好奇、好问。指导朗读。指导理解:不懈探求、稀奇古怪联系哥白尼提出的问题,理解后补充省略号中省略的内容再指名读、齐读6、师:小小的哥白尼和咱们差不多大,老师相信在平时,你也一定提过问题吧?能说说你提过哪些问题吗?(指名回答)7、从哥白尼的事例中你读懂了什么?(问是成功的开始;只有学会问,才能取得成功……)8、我想大家对这些话肯定有自己的理解了。(出示第一自然段,齐读)这是一篇议论文,议论文就是要通过大量的例子来证明作者的观点。这篇文章中作者的观点就是第一段,那么列举哥白尼的例子就是为了证明第一段。下面,作者又列举了一位名人的例子,下节课继续学习。四、写字指导1、指导要点:瞬、翱2、学生在书上描红。第二课时一、听写词语钥匙 疑团 殿堂 日新月异 好奇 强健 探求 瞬息万变二、自学第4段1、师简介沈括后说:沈括是多么优秀呀,咱们一起回到沈括小时候生活的那个年代吧,看看他小时候是什么样的?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第4自然段,你觉得沈括又是个怎样的人呢?(勤学好问;留心观察;爱动脑筋……)课文中列举了沈括和哥白尼的事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出示第一自然段,齐读)三、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1、教师导入:无论是哥白尼生活的世界,还是沈括生活的世界,它们距离我们已经有好长时间了,我们现在面对的又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又该怎么做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三自然段。2、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哪几个词最能概括我们面对的世界的特点?(日新月异、瞬息万变……)3、面对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世界,我们有新奇,有疑惑。那么,有了问题,我们该怎么做?4、自由读3自然段。问:读了这一段,你们知道可以怎么做吗?(我们应该多提问题)5、古人云:“能者为师”,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书上是如何来解释它的意思的?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找出有关的句子。(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6、老师这里有孔子的两句名言,谁能结合刚才我们读的这句话,说说是什么意思吗?出示: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7、小结:看来,遇到了问题,我们应该多向人请教,拜能者为师,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愉快地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四、总结1、同学们,今天我们从中外名人的身上,知道了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现在老师也送你们一把金钥匙。(老师发有关好问名言的小卡片)只要你拿到了这把金钥匙,并且知道怎么去用它,那我相信你一定能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2、你喜欢老师送给你的金钥匙吗?来,谁来读给大家听听,你的金钥匙是什么?(指名读名言)板书设计:学与问      勤学 好问问思结合 养成习惯改为:23、学与问勤学         学与问结合——养成习惯好问                    3、本课读完让你想到了我们曾经学过的那篇课文?结合《谈礼貌》了解本课的题材。科普小品文。

学与问 篇2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文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4、指导书写。

(二)、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板书“学”、“问”)师: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词——学问,咱们六(4)班的王老师可有学问啦!我们还可以说王老师有?(知识、学识、文化……)

2、(师在“学”与“问”之间板书一个“与”字)师:现在老师在中间加上了一个“与”,那又该是什么意思呢?(生答)。那么,学、问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共同学习(齐读课题)《学与问》。

二、检查预习,初读感知。

1、师:老师知道大家已经预习过了这篇课文,不知同学们预习情况如何。在检查之前,老师先给大家一点时间读一遍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开始吧。

2、出示生字词

不懈追求  瞬息万变  沈括  相辅相成  翱翔

芳菲  殿堂  金钥匙  铺路石

能者为师  日新月异  五彩缤纷

(1)指名读  (2)提醒字音、字形,描红“瞬” (3)齐读

3、生字词掌握得很扎实,课文能正确、流利地读出来吗?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同学们的朗读水平也不错!其实在读书时,每一次的朗读,我们都会有不同的体会,现在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遍全文,思考两个问题:1找一找文中写学与问的关系的句子?2文章重点写学还是问?

(1)指名回答1,出示(1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2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2)我们平时恐怕听得比较多的就是要认真学习、好好学习,那是不是说问不重要呢?引读上面两句话。

(3)是啊,学、问同等重要,缺一不可,这篇文章重点写的是?(问)

2、课文围绕“问”,主要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呢?默读课文想一想,然后和同桌交流一下。

指名答,板书:为什么问  怎么问

3、为什么要问呢?读读课文,看看能否找到答案!(板书“为什么问”)

(1)指名回答,出示句子(1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2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到那时,知识的天空将任你翱翔,宇宙的奥妙将任你探求,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这两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首尾呼应)(3)齐读。

4、小结:通过读书,大家就了解了这么多,说明大家真的做到了边读边想,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接下来,我们继续默读课文的2——4自然段,思考:我们该怎么问呢?(板书:怎么问)

(1)、学生自读

(2)、指名说,师相机引导

(3)、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为了让读者能更透彻的理解,作者还给我们举了两个名人的事例,分别是?说理+举例相结合的写法,让我们读了心服口服!!(板书:说理+举例)

4、3人小组把2——4自然段轮流读读,再次体会作者的这种写法。

5、指名读这2个事例。

四、总结全文

1、两位名人的事例教育我们不仅要勤学更要养成好问的习惯!因为?出示句子,齐读(1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2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到那时,知识的天空将任你翱翔,宇宙的奥妙将任你探求,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同学们,今天我们从中外名人的身上,知道了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问。现在老师也送你们一把金钥匙。(老师发有关好问名言的小卡片)只要你拿到了这把金钥匙,并且知道怎么去用它,那我相信你一定能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3、好,打开看看这是把这是把什么样的金钥匙?谁来读给大家听听,你的金钥匙是什么?(指名读名言)

4、老师这里还有金钥匙呢,看!(出示陶行知的两段话)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这就是他所写的关于勤学好问的两首小诗,谁来读读。

陶行知先生的《每事问》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陶行知先生的《问到底》

“天地是个闷葫芦,闷葫芦里有妙理。您不问它您怕它,它一被问它怕您。您若愿意问问看,一问直须问到底!”

5、其实有关勤学好问的名言、小故事有很多,大家课后再去搜集搜集!

五、课堂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一、二两题。

板书设计:                 学与问

为什么问

怎么问

说理+事例

学与问教学反思 篇3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教学第二课时时,我从“问”字入手,引出汉字中也有学问,再追问“为什么把知识说成学问呢?”让学生进入第一自然段的学习,重点理解两句话,并通过比较句子,体会“问”的重要性,再朗读体会句子的含义。在学习哥白尼的例子时,我先介绍他的成就,再引导学生抓住“经常”和“缠着”等词语体会哥白尼非常喜欢问的好习惯成就了他,并与下文的“不懈追求”联系起来,体会他是由好问开始走上探索之路,加上勤学终于取得成功的。然后,我让学生自己说说读了哥白尼的故事受到的'启发,并再次读读第一节中的句子,体会“问”的重要。

那么,我们现在要不要多问呢?问谁呢?怎样问呢?自然过渡到对3、4两段的学习中去。(要学会发现问题,随时随地提出问题,拜能者为师。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学与问》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字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2、通过阅读本文,知道问与思的密切关系,养成良好的勤学好问的习惯,做学习的主人。

一、激趣导入

1、 板书“学问”一词,指名读,你知道什么叫学问吗?

(生:知识、学识、文化……)

2、板书“学与问”,老师在中间加上了一个“与”,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学习与提问)

3、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文章,叫《学与问》。齐读课题。

4、介绍文体及写作方法

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议论文。议论文通常在开头鲜明地提出观点,然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结论。

5、那么,本文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又是怎样把这个观点说清楚的呢?让我们共同走进第23课。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在开头提出了一个怎样的观点?讨论:

出示1:“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问和学在掌握知识过程中一样重要。)齐读

课文还有一处也说了作者这个观点,请同学找一找。

出示2:“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齐读      “相辅相成”?

2、这两句话一句在开头,起的作用是——总领,一句在结尾起的作用是——总结。两句话又形成的关系是——首尾呼应。

3、这两句话的意思用一个四字词语来说就是要——勤学好问。 板书:勤学好问    “勤”就是勤奋,“好”就是“喜欢、喜爱”的意思。齐读词语两遍

4、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课文第一、第五小节摆出了勤学好问这个观点,围绕这个观点,课文中间三小节各写了什么?自由读课文思考,交流

第2自然段:哥白尼从小喜欢“问”,导致他对科学的不懈追求。

第3自然段:小学生有问题要请教别人,拜能者为师。

第4自然段:我们要像沈括那样,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过渡:这三个小节中,写到了两个人物,一个是哥白尼,一个是沈括,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哥白尼。

2、谁了解哥白尼。学生介绍

3、教师简介:

杰出的天文学家哥白尼是波兰人。他从小热爱科学,大学读书时萌发了地球是运动的思想。20多岁去意大利留学,攻读数学、天文学、法律学、哲学和医学,并获得博士学位。他的大部分时间是潜心于天文学的观察和研究,不论寒暑,每天,都用自己制造的天文仪器来观测、计算、研究,30年如一日。根据丰富的观测资料和细致的计算研究,写出了划时代的巨著〈天体运行论〉。哥白尼的“日心说”,第一次冲破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4、哥白尼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他为什么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呢?拿起书,一起来看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讨论。  (好问。)

5、你从哪里体会到他的好问的?

出示“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经常缠着爸爸妈妈问这问那:太阳为什么总是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晴朗的夜空有那么多星星,为什么到了白天却无影无踪了?小鸡为什么要从鸡蛋里出来,而不从母鸡的肚子里出来?……”

①经常:说明他思考的问题多,提出的问题多。

②缠着:a、什么叫缠着?

b、说明哥白尼有韧劲;问问题一定要问出个所以然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对问题的不懈探求。

③省略号:表示什么?也说明了什么?(省略了许多其它问题;也说明哥白尼“非常喜欢问”。)

小哥白尼都问了些什么呢?齐读。  这些问题都是和生活有关,我们习以为常、不去思考的问题,可谓是——稀奇古怪。“稀奇古怪”?如果你是小哥白尼,你还会提哪些问题呢?

3、引读第二节最后一句。  “不懈探求”?

4、从哥白尼的事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正如书上所说:(出示句子:“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这句是比喻句,把“问”比作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和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说明了问的重要性。

5、正是因为哥白尼喜欢问,敢于问,勤于问,他才能够发现科学的无穷奥秘,他才会不懈探求,最终获得成功!其实不仅仅是哥白尼他从小好问,还有许多名人小时侯也很好问。同学们,你们能举出一些名人勤学好问的例子吗?

(牛顿根据苹果下落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根据水壶的蒸汽发明了蒸汽机)

6、小结:从哥白尼和同学们刚才所列举的事例上,我们真正认识了“问”在成功道路上的重要性。

四、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现在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日新月异”?“瞬息万变”?我们有疑惑,我们该怎么做?——(教师接读——拜“能者为师”)

2、找一找,书上哪句话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能者为师”的意思。

出示:“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1) 朗读

(2)理解:什么叫“能者”?(确实能给别人启发,给别人帮助的人)

说明:根据书上的句子解释词语是一种好方法,但有时应稍作修改。

③什么叫“能者为师”? (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确实能给别人启发,给别人帮助的人,都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3、关于这个道理,孔子也说过这样两句话。

出示:三人行, 必有我师。——孔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讲解: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说明应该虚心向别人学习。

(孔圉)聪敏又勤学,不认为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是耻辱。

4、小结:看来,遇到了问题,我们应该多向人请教,拜能者为师,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

五、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

1、我们有了问题,要请教别人,拜能者为师。但不光要靠别人,还要靠什么?读读第4小节,

2、沈括小时侯遇到了什么问题?

结合理解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意思。

3、那么,沈括又是怎么解决问题的?

1)、问妈妈。指导朗读,体会“兴许”。

2)、问了妈妈就到此为止了吗?指读。沈括是怎么解开疑团的?

“发现”一词说明什么?

4、从沈括的事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5、小结:(勤学好问;留心观察;爱动脑筋……)是呀,课文中列举了沈括的事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读第一句话)

记住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不学习就会有害。)

五、学习第5自然段

师:是啊,大千世界,茫茫宇宙,在我们身边有无数的为什么,等待我们去探索,去发现。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呢?

1、齐读第5小节。

2、指名说说,怎样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指导理解:两只翅膀等

六、总结拓展:

过渡:下面老师想检验一下大家活学活用的能力:

出示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家,得到了一块当朝宰相赠送的书有“学问”两个字的金匾。这家主人过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家,谁都想得到那块能带来学问的金匾,互不相让。结果两人只好找来工匠把匾从中一分为二。老二得到了有“学”字的半块。于是他就扛着这半块匾到处求学,见什么学什么,从不多问。几年下来,却一无所获。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智者……

各位同学假如你是这位智者,你会怎样来说服这位只知“学”的老二呢!

友情提醒:不仅可以用书上原文、原故事来说服“老二”,还利用自己所知道的名人名言、名人故事来说服“老二”。

板书                        学    与    问

勤学 + 好问 + 观察思考 = 学习的主人

《学与问》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六年级(上)册,是一阐明事理的课文。

这课文提出了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求得真知的观点,举出了中外著名科学家勤学好问、问思结合的事例来加以证明,给我们以深刻启发。

课文第一自然段提出观点。这一自然段有如高屋建瓴,树起了全文的中心。第二至四自然段论证观点。这一部分是全文主体:举例证明成功是从问开始的,世界千变万化必须“问”,而且要以“能者为师”,接着又举例证明问思结合。第五自然段作出结论。这一段对应开头观点、中间论证的结论,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使我们对这一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提观点——做论证——下结论,结构上符合一般阐明事理文章的特点,同时例证充分,说理有据,更添说服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中诗句的意思。

3.学会收集勤学好问的小故事或名言,懂得与同学交流。

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做知识的主人。

教学重点:

理解“多问”与“勤学”的关系。

教学难点:

发扬勤学好问的,做知识的主人。

设计理念及思路: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指出:在语文阅读中,文本语言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它仍然是信息的载体,认识的工具,学生必须以它为凭借,披文得意,入情悟理,学习;另一方面,它又是认识,学习的对象。阅读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论述方法。从整体入手,是阅读的一般规律。在揭题时,就要让学生阅读全文,抓住中心,知道作者在文章中说明的道理。然后,采用直奔中心的方法,培养学生“整体感悟”的能力。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自读感悟,合作交流;拓展,实践升华。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揭示文体。

同学们,我们在四、五年级学过《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这两课文有相似之处,它们都是什么文?(板书:说理文)说理文往往有这样的规律:作者一般都是在开头提己的观点,然后通过名人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结论,给我们读者以启发,使我们对他的观点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板书:提出观点 事例证明 得出结论)

今天我们又要学一说理文,齐读《学与问》。

二、整体感知,亮出观点。

过渡: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共同触摸作者的脉搏。

快速浏览,整体感知,看看作者介绍了哪些名人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了结论。(板书:哥白尼 沈括)

同学们轻声读一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作者亮出了怎样的观点?

这段话作者把“问”比作________、________,说明了______________。

(板书:金钥匙 铺路石)

三、阅读事例,感悟。

1.是啊!“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出示句子,齐读,读出重要性。)相信同学们学了哥白尼的事例后一定会更明白“问”为什么这么重要。

2.请同学们阅读了哥白尼的资料(出示) ,谁来说说你知道他有哪些成就?

(指名学生简介哥白尼)

3.哥白尼真是一位伟大的天文学家!他是怎样走上探求科学奥秘的道路的?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二节,思考。

4.指名回答:你从这一节中知道了什么?

5.师:你从这段中的哪些词句感受到哥白尼好奇、好问的?

(小时候就喜欢问、经常缠着、世界、问这问那、省略号)

(联系哥白尼提出的问题,理解后补充省略的内容再指名读、齐读)

6.你还知道哪些名人好问的故事?(学生根据的资料说一说)

这些名人的事例,使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指名说。

(学生可能说到:要爱问问题,要多问问题,要敢于问问题等)

7.这么多名人的成功都离不开问,看来引读…… “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让我们牢牢记住这句话好吗?再次出示齐读。

8.名人好问的故事让我想起这样两句名言: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 ——荀况

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 ——巴尔扎克

(出示,指名读,齐读)。

四、交流探讨,深入理解。

过渡:现在,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世界……学会从平常事物中发现问题。(课文第三节前四句话)

1.有了问题该向谁请教呢?你们以前都向谁请教过?(指名学生说)

2.课文中告诉我们要向谁请教呢?

3.指名说什么叫“能者为师”。(出示文字)

4.说到能者为师,老师想送两句名言:

三人行, 必有我师。——孔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5.这两句名言就是告诉我们要不问年龄,不看地位,以能者为师。把这几句话说给自己听好吗?

出示: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古人说的“能者为师”就是这个道理。

指名说,齐说。(说时把“你”改成“我”)

五、自学质疑,学思结合。

1.过渡:有了问题要向别人请教,不过有时问题不能完全靠别人来解答,因为别人也有不知道的时候。遇到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办呢?

(默读第4自然段,看看沈括小时侯碰到什么疑问,他是怎么做的?)

2.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时间相差这么远呢?

3.北宋科学家沈括小时侯是怎么解决这个疑问的呢?(自由读第四节思考)

A.指名回答

B.从这件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一个善问的人,不会满足于别人给的模糊的解释,而是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自己的大脑去思考, 得出科学的答案。(板书:观察思考)

出示: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沈括就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我们就现学现问。

4.(学生质疑) 相机出示: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这句诗____代诗人__________的《 》。

“尽”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始盛开”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后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让我们记住这句名言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齐读总起句: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六、全文,理性升华。

1.最后作者得出了一个怎样的结论呢?你是怎样理解的?

出示最后一段。

指名说说“相辅相成”的意思。(他们谁也离不开谁……),因此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2.怪不得作者说: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到那时,知识的天空将任你翱翔,宇宙的奥秘将任你探求,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A.“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指的是什么?(板书:勤学、好问的习惯)

指名读好这句话,突出强健有力。指导朗读,齐读。

B.能够自由地翱翔知识的天空,探求宇宙的奥秘你会感到怎样?(高兴、自豪……)就把这种感情融入到你的朗读当中。指名读,齐读。

3.全文:学完了《学与问》这说道理的文章,我们不难发现作者除了和我们讲道理,还举了哥白尼、沈括的两个事例介绍,这种写法是说理性文章最常用的:摆事实,讲道理。这样文章才有说服力。以后想要和别人讲道理时,可以想想这文章的写法。

4.最后老师要送一首小诗

问到底

(陶行知)

天地是个闷葫芦,

闷葫芦里有妙理。

你若不问你怕它,

它一被问它怕你。

你若愿意问问看,

一问直须问到底。

指名读,齐读。

5.送三张电子书签。名言指读,谁读送给谁。

七、课外作业,拓展实践。

1.选择你喜欢的勤学好问名言摘抄下来,做成书签,送给同学和朋友。

2.写话练习:古时候有一户很有学问的人家,得到了个当朝宰相赠送的书有“学问”两字的金匾。这家主人过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家,谁都想得到那块能带来学问的金匾,互不相让。结果两人只好找来工匠把匾从中一分为二。老二得到了有“学”字的半块。于是他就扛着这半块匾到处求学,见什么学什么,从不多问。几年下来,却一无所获。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智者……

各位同学,你们现在就是这位智者,你该如何帮助这位只知“学”的青年呢!(友情提示:可以利用课文内容及自己搜集的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名言等写劝说的话。)

板书设计 :

23. 学与问

提出观点 金钥匙 铺路石

哥白尼

说理文 举例证明 勤学好问 观察思考

沈 括

得出结论 相辅相成 养成习惯

学与问 篇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3.了解文章的写作层次,知道“摆事实,讲道理的”具有说服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读文品句,体会“学”与“问”的关系。

2.认识到“问”的重要作用。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介绍名人,导入新课

1、出示哥白尼和沈括的图片。昨天回家已经请大家走进了这两位名人,谁来介绍一下?

(相机出示名字及主要成就。)

哥白尼  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  “日心说”创始人。

沈括:北宋著名科学家,科学巨著《梦溪笔谈》 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沈括”正音

2、(师板书“学”、“问”)他们就是有学问,有成就的人。形容人很有学问的成语有很多,你能说几个吗?  (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著作等身、才华横溢、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满腹经纶……)

3、如果单个字理解,学,学习;问,提问。这两者是什么关系呢?(板书:与)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文章,齐读课题《学与问》。

二、初读感知,了解段意

1、正音

不懈追求   相辅相成  (理解“懈”“辅”的字义)

翱翔  芳菲  殿堂  金钥匙  铺路石

瞬息万变  日新月异 (表示变化快的)

五彩缤纷  万紫千红 (表示颜色多、美的)

2、通读全文,读准字音

3、说说学与问是怎样一种关系呢?

小结:这是一篇说理性文章,接下来我们认真地去学习体会课文,进一步理解两者的关系,同时,要了解作者是如何把两者的关系层层深入地说清楚,说明白的。

4、自由读课文,用摘录法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明确观点

1、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第一自然段,完成填空题。

填空:知识就是指有(       )。知识是学来的,也是(       )。“问”常常是(                    ),是(                    )。

2、指名朗读第一段。了解作用(摆出观点,总起全文);了解比喻的作用。

3、过渡:作者如何证明他提出的观点是正确的呢?(用举例子的方法)板书:举例说明

四、学习第二段,领会问的重要

1、找出中心句

2、自学:默读下面的句子,你从哪些词句可以感受到他非常喜欢问?可以把相关字词圈划起来,并可以写写批注(学生自学,教师板书:好问)

2、交流

经常:说明一贯如此     缠:说明有韧劲,要问出所以然,不达目的不罢休

问这问那:对世界充满好奇,兴趣广泛

省略号:问题面很广   联系哥白尼提出的问题,理解后补充省略号中省略的内容

指导朗读,注意读出哥白尼的好奇、好问

3、引读

4、再次领会第一段观点

五、学习第四段,懂得问思结合

1、自读第四自然段,思考:沈括小时侯对什么产生了疑问?他又是怎样解开疑团的呢?

2、思考,交流

相机出示古诗,结合文中句子理解“芳菲尽”“始”的意思

3、找出这一段的观点,分层朗读。

4、比较两段的异同

课文第二、四自然段分别举了例子,两段在写法与内容上有什么相同与不同处?

(写法相同:都是围绕中心写。内容相同在都是围绕“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写的,不同的是第二个事例进一步指出不光要问,还要观察思考。)(相机出示中心句)(板书:观察思考)

六、学习第三段,理解“能者”意思

1、自学第三自然段:1.把这一段分两层2.我们现在面对的又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又该怎么做呢?

2、学习第一层

找出最能概括我们面对的世界的特点?再补充几个(天翻地覆  稍纵即逝)

相机训练加合适的关联词(第1-3句)

3、学习第二层  结合课文理解何为能者

4、出示孔子的名言: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结合文章说意思

5、小结

四、理清前四段层次,学生设疑

摆出观点-举例说明-该向谁问―问思结合―深化主题

学生质疑,留待解决

五、课堂作业

1、小练第1题

2、大练第5题

3、大练第6题

六、课后作业

1、完成大练1-4题

2、浏览故事,了解一代考据大师戴震。不耻下问的孔子,胆大好问的伽利略。

3、读读背背《拓展》中的名言警句。

勤学好问

23 学与问                       }结合-养成习惯

观察思考

第二课时

一、练习导入(小练)、默词

二、学习最后一段

三、理清文章脉络,知道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安排材料

四、延伸练习(大练第7题)

五、课堂练笔(二选一)

1、读后感,中心:问的重要性

2、由学贵问导入学贵勤(肯学、善学)、学贵恒(坚持、巧妙)等选择一个话题进行仿作。

教学反思:

《学与问》一课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紧紧抓住“勤学好问”这一点进行叙述。层次清楚,中心鲜明,是篇很好的范文。所以,在上课伊始,我就请学生用摘录法划出每段的段落大意,然后指导概括。学生根据我的指导,分别把课文的五个部分归纳出来,分别是:1、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2、哥白尼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开始的;3、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我们更应该像哥白尼一样,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4、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5、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在透彻理解文章后再来了解材料安排的目的,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也得到了一些培养。

这篇说理文章段落清楚,中心明确,说理清楚,是一篇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文章。我从字、词、句、段、篇入手,随着课文的层层深入,训练了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了自能读书的能力,扎实有效。课堂上,我用深用足教材,整合使用大小练习册,课外合理安排阅读《拓展》内容,力求加大课堂容量,有效进行训练,减轻学生课外负担,把课外的写的作业放入课内,把读的作业留到课外,学生注意力集中,课堂训练扎实到位。

当然,第一课时在通读全文、学习字词后又把课文的第1-4段学习完了,量比较大,但是,如果重视课前预习工作,长期以往地这样培养,相信向课堂要质量是完全可行的。

学与问 篇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引导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2、了解议论文的一般知识以及举例论证的方法。

重点难点

1、理解“多问”与“勤学”的关系。

2、体会引用事例进行说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出示几句关于勤学好问的名言)老师这里有几句名言,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生齐读)

指名说是关于什么的?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学而不思则罔(wá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一、板书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篇文章就是关于这个话题的。(板书:学与问)齐读课题。

二、检测自学情况

师:课前,同学们已经认真地去预习了,接下来老师就来考考你们。

1、出示生字词,解决阅读中的障碍。

钥匙殿堂不懈追求瞬息万变哥白尼沈括相辅相成翱翔

①开火车读,相机正音。(钥匙的“匙”读轻声)

②释词

懈:松懈。

哥白尼:杰出的天文学家哥白尼是波兰人。他从小热爱科学,大学读书时萌发了地球是运动的思想。20多岁去意大利留学,攻读数学、天文学、法律学、哲学和医学,并获得博士学位。他的大部分时间是潜心于天文学的观察和研究,不论寒暑,每天,都用自己制造的天文仪器来观测、计算、研究,30年如一日。根据丰富的观测资料和细致的计算研究,写出了划时代的巨著〈天体运行论〉。哥白尼的“日心说”,第一次冲破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沈括:北宋著名科学家,在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地学、生物、化学、医药、水利、兵工、治金、建筑、文史、乐律等多学科领域,都有很高造诣。著作有《梦溪笔谈》。

③字形:瞬(容易写成日字旁)

④齐读词语

2、自由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道理?又是怎样把这个道理说清楚的?

①师生交流:先写学与问的重要性。再用两个具体事例来说明问在探索奥秘、取得新知中的作用。最后总结全文,提出只有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板书:勤学好问)

②追问:哪两个事例?

生说,师板书:哥白尼沈括

③过渡:文章的作者主要讲了“问”,那为什么要问呢?谁来读读这句话?(出示:“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指名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问很重要)

师:同学们,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问就显得更加重要。读——(出示:“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3、知道了“问”有这么重要,那我们又该“怎样问”呢?

三、精读2-4小节

下面,就请同学们去细细地读一读2-4小节,他们是怎么学,怎么问的呢?可以在给你感受深的地方写上批注。

1、生默读,师巡视。

2、交流

(一)哥白尼

①师:谁来谈谈哥白尼是怎么问的?

生说(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你从哪里读懂的?)

出示: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小时候就非常喜欢问。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经常缠着爸爸妈妈问这问那:太阳为什么总是从东方升起,从西边落下?晴朗的夜空有那么多星星,为什么到了白天却无影无踪了?小鸡为什么要从鸡蛋里出来,而不从母鸡的肚子里出来?……哥白尼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开始的。

②你从这段中的哪些词句感受到哥白尼好奇、好问的?

(小时候就喜欢问、经常缠着、世界、问这问那、省略号)

(相机读句子,注意读出哥白尼的好奇、好问。指导朗读。)

(指导理解:不懈探求、稀奇古怪)

(联系哥白尼提出的问题,理解后补充省略号中省略的内容再指名读、齐读这一自然段,要求读出哥白尼的好奇的语气。)

③师:他就问了这几个问题吗?(不,从省略号可看出)追问:他还会问哪些问题?(连问四名学生)

(预设: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师引读——出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我们更应当像哥白尼那样,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

④、是啊,对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世界,我们有新奇,有疑惑。那么,有了问题,我们该怎么做?

3、自由读3自然段。问:读了这一段,你们知道可以怎么做吗?(我们应该多提问题)

4、是呀,古人云:“能者为师”,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书上是如何来解释它的意思的?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找出有关的句子。(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指名回答,然后齐读一遍)

5、谁能结合刚才我们读的这句话,想到什么名言?说说是什么意思吗?

出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

6、小结:看来,遇到了问题,我们应该多向人请教,拜能者为师,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愉快地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板书:勤学)

师:问中介绍哥白尼请教了爸爸妈妈,他还会请教谁?

(生:老师、同学……)

师:你们跟作者想到一块去了。读——(出示: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古人说的“能者为师”就是这个道理。)

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多的问题,有了问题之后,我们要向哥白尼那样坚持把它弄明白,这就叫——不懈追求(随机板书)

从哥白尼的事例中你读懂了什么?(问是成功的开始;只有学会问,才能取得成功……)

师引读——出示:哥白尼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开始的。难怪作者会说,读——出示:“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师:结合科学家哥白尼的事例,谈谈“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的含义。

这是一篇说理性文章,议论文就是要通过大量的例子来证明作者的观点。这篇文章中作者的观点就是第一段,那么列举哥白尼的例子就是为了证明第一段。

(二)沈括

1、同学们要想获得真知,做到了好问,能者为师就行了吗?还要怎样?谁来结合沈括谈谈你的感受。

2、交流

板书:观察思考

①出示第4小节,生说感受

沈括怎么知道:同是桃花,可花的时间相差很远?(引导学生体会沈括的善于思考)

②“好好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

红显“仍然”,扣词理解,你从“仍然”这个词语中读出些什么?

(他有了问题之后,没有就此搁置)

3、创设情境,师引导生说话。

或许在白天读书时,他会————;中午吃饭时,他会————;晚上睡觉时,他还会————;即使他很忙的时候,他还是在想这个问题,这就是——“仍然”。

师:最后他是怎么解决这个疑惑的?

出示: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北宋有位大科学家,名叫沈括。他小时候读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他想: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他去问妈妈,妈妈说:“兴许是花开花落,有早有迟吧!”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有一次,他随大人到深山的寺庙里去,发现那里的温度要比山下低得多,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所以,说——出示: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正是凭着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沈括才取得了那么大的成就,可见,读——出示:“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齐读)

四、学习第5小节

1、引读,以读带讲。

师引读——出示: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理解“两只强健有力翅膀”——勤学好问的习惯

五、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1、学到此时,我们再来看这两个句子,相信同学们会有更深的体会,怎样做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先好好地读一读,待会请同学来交流。

出示:(1)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2)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2、交流。

相信大家都能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到那时,知识的天空将任你翱翔,宇宙的奥秘将任你探求,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了解结构,借鉴写法

学完了这篇说道理的文章,我们不难发现作者除了和我们讲道理,还举了哥白尼、沈括的两个事例介绍,这种写法是说理性文章最常用的:摆事实、讲道理(随机板书)以后想要和别人讲道理时,可以想想这篇文章的写法。

板书:学与问

哥白尼勤学好问

沈括观察思考

摆事实讲道理

《学与问》教案 篇8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字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2,通过阅读本文,知道问与思的密切关系,养成良好的勤学好问的习惯,做学习的主人。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板书"学问"一词,指名读,你知道什么叫学问吗(生:知识,学识,文化)

2,板书"学与问",老师在中间加上了一个"与",又是什么意思呢(生:学习与提问)

3,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文章,叫《学与问》.齐读课题。

4,介绍文体及写作方法

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也就是议论文。议论文通常在开头鲜明地提出观点,然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结论。

5,那么,本文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又是怎样把这个观点说清楚的呢让我们共同走进第二十三课。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提出了一个怎样的观点讨论:

出示1:"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齐读

课文还有一处也说了作者这个观点,请同学们找一找。

出示2:"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齐读

2,这两句话一句在开头,起的作用是——总领,一句在结尾起的作用是——总结。两句话又形成的关系是——首尾呼应。

3,这两句话的意思用一个四字词语来说就是要——勤学好问。

板书:勤学好问

"好"就是"喜欢,喜爱"的意思。齐读词语两遍

4,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课文第一,第五小节摆出了勤学好问这个观点,围绕这个观点,课文中间三小节各写了什么(指名朗读回答。)

第2自然段:哥白尼从小喜欢"问",导致他对科学的不懈追求。

相机理解"不懈探求"懈,松懈。不断探索。

第3自然段:小学生有问题要请教别人,拜能者为师。

相机理解"瞬息万变"指变化速度快。"日新月异"指变化大。

第4自然段:我们要像沈括那样,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过渡:这三小节中,写到了两个伟人,一个是哥白尼,一个是沈括,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哥白尼。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课件出示图片及人物的生平简介)看,这就是哥白尼。请同学把这段文字读一读,想一想,他给你怎样的印象

2,同学们,看了刚才的简介,我们知道了哥白尼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什么他会有这么大的成就我们一起来看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讨论。

(好问。)

3,你从哪些地方看出他的好问的

从省略号你想象小哥白尼还会提哪些问题呢

4,指导朗读。

5,从哥白尼的事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正如书上所说:(出示句子:"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6,同学们,你们能举出一些名人勤学好问的例子吗(牛顿根据苹果下落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根据水壶的蒸汽发明了蒸汽机)

7,小结:从哥白尼和同学们刚才所列举的事例上,我们真正认识了"问"在成功道路上的重要性。

四,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过渡:作者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还列举了北宋时的大科学家沈括的例子,请大家自由读第四段,完成练习。

出示练习

(1),这段话中的总起句是( ).

(2),说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意思。

(3),( )时期的沈括是个( ),他读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时,产生了一个疑问:()但是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后来他在深山的寺庙里观察思考发现了:原来( ).

2,交流上述问题。

过渡:无论是哥白尼生活的世界,还是沈括生活的世界,它们距离我们已经有好长时间了,我们现在面对的又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又该怎么做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三自然段。

五,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默读课文,看看哪几个词最能概括我们面对的世界的特点(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2,现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我们有疑惑,我们该怎么做——(教师接读——拜"能者为师")

3,找一找,书上哪句话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能者为师"的意思。

出示:"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朗读

理解:什么叫"能者" (确实能给别人启发,给别人帮助的人)

说明:根据书上的句子解释词语是一种好方法,但有时应稍作修改。

③什么叫"能者为师" (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确实能给别人启发,给别人帮助的人,都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4,关于这个道理,孔子也说过这样两句话。

出示:三人行,必有我师。

不耻下问。

讲解: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说明应该虚心向别人学习。

不认为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是耻辱。

齐读

5,小结:看来,遇到了问题,我们应该多向人请教,拜能者为师,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

六,总结拓展:

1,过渡:课文学到这里,我想同学们一定也懂得我们从小应该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因为(导读)"我们从小应该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2,是的,勤学好问,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更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有许多的名人名言也验证了这一点,下面请大家看几则名人名言。(出示名人名言:)

(1)不学不成,不问不知。——王充

(2)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 ——清郑燮(xiè)

(3)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4)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