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学反思(优秀4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在这个活动中,孩子们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很大的发挥。这个活动主要在操作中完成,从线条的顶端开始,一颗挨着一颗,并且在线条上,给种子进行排队。我把线条分别用三角形、花、正方形不能的记号来表示,以防止幼儿视觉错乱找不到线条。在活动中操作,大多数幼儿能够按照要求进行排队操作。通过这个活动帮助幼儿感知物体的数量、形状、空间位置等一些粗浅的知识,发展了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中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他们的发现,当我问起幼儿:每一对的长短都一样长吗?
幼儿马上积极的回答:不一样长。
我又问:为什么都是10颗,队伍却不一样长呢?
有幼儿回答:因为蚕豆扁扁的要大,所以它们的队伍就排得最长。
小豪说:黄豆圆圆的小,所以它们排得短了。
安琪接着说:红豆最小,所以排得最短了。看来,孩子们通过自己操作,更直观的发现了三种种子的不同。
这次活动由于考虑不周全,有一个不足之处就是材料的准备。我给每组孩子共同准备了一份操作材料,但孩子们不能很好的进行合作,再加上由于黄豆等种子容易到处乱滚,很多孩子排了半天也没排好,花费了不少时间,就连集体讨论时还在锲而不舍地排着,影响了活动的效果。事后我想到,可以用KT板,上面压上几道凹槽来让孩子们在上面给种子排队,这样种子就不会到处乱滚了。
【活动目标】
1、气球、吸管、小杯子、塑料袋与幼儿人数相等。
2、鱼缸里养一条活鱼、土块儿、三只短蜡烛、火柴、两个不同大小的玻璃杯、抹布一块、一盆水。
【活动过程】
一、 谜语引入
1、奇妙奇妙真奇妙, 看不见 摸不到,没有颜色和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
二、找空气
出示实验材料,教师指导幼儿操作,寻找空气。
1、请幼儿把瘦气球变成胖气球,往里吹气,气球吹鼓后问:“气球里面有什么?”让胖气球减肥变瘦气球,将吹鼓的气球口放开,请幼儿观察发生的情况(空气跑掉了,气球变瘦了)。
2、请幼儿用塑料管往水里吹气,有气泡产生。说明人体有空气。
3、 师:今天老师再用塑料袋变个魔术,认真看老师手里的塑料袋会变出一个什么秘密来?请看塑料袋怎么样了?(鼓起来了)谁能告诉我鼓鼓的塑料袋里有什么?(空气)请幼儿用手摸一摸。
师:小朋友,刚才你们都发现哪里有空气呢?(气球、杯子、水、塑料袋。)
师:那就是在我们周围无处不在。 3f
三、感知活动:空气的特征。
师:我们知道周围到处都有空气,那么空气是什么样的呢?
1、请幼儿看一看杯子里的空气,身体周围的空气。
师:你看见空气了吗?(没有。)
师:说明空气是看不见的。
2、请幼儿摸一摸身体周围的`空气。
师:你摸着空气了吗?(没有。)
师:说明空气是摸不着的。
师:小朋友,刚才我们用眼睛看、用手摸空气了,谁能告诉我空气到底是什么样的呢?(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四、空气的作用
师:我们知道了l
3、那么空气有什么用途呢?
(一)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它
请幼儿闭紧嘴,捏住鼻子,问幼儿有什么感觉?(有点儿憋气,很难受。)为什么?(不能呼吸到空气。)
得出结论:人离不开空气,没有空气,人会死的。
(二)空气还可以帮我们做什么呢?
实验:
教师点燃三支蜡烛,用大小不同两个玻璃杯同时罩住两支蜡烛,一支蜡烛不罩,看看有什么变化?(盖上小杯子的最先熄灭,盖上大一点杯子的再灭,不盖的一直燃烧。)
师:你看蜡烛怎么样了?为什么灭了呢?(空气进不去,蜡烛就灭了。)
得出结论:火的燃烧需要空气。
课下在家长的帮助下搜集信息:那些物品是利用空气原理制成的。(如:救生圈、风筝、轮胎等。)
活动延伸:
在日常活动中,让幼儿继续玩塑料袋装空气的游戏,以巩固对空气到处都存在的认识。
【活动反思】
通过实验和操作,孩子们掌握了空气的特征和用途,同时孩子们也喜欢上了科学小实验,特别是纸放进水里不湿的实验,孩子们反复做了几遍,才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只是在观察土块里有空气时,通过投影仪看的不太清楚,如果让孩子们座次摆成半圆形,做实验时离孩子近一点效果会更好些。
我执教的这节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三课,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前面已经提及,重点是让学生经过对数据的分析,发现运动对呼吸和心跳的影响,难点是如何采集比较准确的数据。本节课由于实验难度大,资料多,所以我在设计时只上了前一个部分的资料“测量呼吸和心跳”,把“呼吸为什么会加快”放在下一课去上。
导课时,我提出问题:“运动时,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说出了很多身体的变化,其中,有的学生谈到呼吸和心跳的变化。我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紧之后问:“人在运动时,呼吸和心跳比平静时快多少怎样明白让学生自我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要准确测量呼吸和心跳的次数,首先要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之后就提出怎样测量呼吸和心跳测量时应当注意什么呢教师先让学生说自我的想法,然后再给予补充。
在本节课中,学生能否发现呼吸和心的变化规律,取决于对数据的分析,而如何科学、准确地采集数据,又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数据的分析,所以,准确地采集数据成为摆在师生面前的一道难题,而难题当中还有一个难点,即学生要采集的数据必须是同一时间段的,也就是说,呼吸和心跳的次数必须是相同一分钟里的,否则,测量一分钟的呼吸次数,再测量一分钟心跳的次数,这两个数据显然是不科学的。可是,让学生一个人既要测呼吸,又要测心跳,是无法完成的,于是,我把学生分成两大组,一部分学生测量呼吸,一部分学生测量心跳,教师则帮忙学生计时。测量时要求学生都把眼睛闭上,这样,能够减少学生分散注意力。从测量的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采集的数据接近实际情景。仅有一组同学的数据不够科学。
由于学生采集的数据比较科学、准确,所以,在接下来对三组数据的分析中,学生很快就发现了呼吸和心跳变化的规律,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
应当说,本节课基本突破了难点,所以学生在对数据的分析上就显得十分简便,很好地突出了重点,从而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科学思维。但在分析哪个运动后呼吸和心跳恢复得快这个问题时,教师反复强调了一个个数据,显得太罗嗦了。
上完课之后,我回忆了一下,觉得在对难点的突破时,教师还是说的过多,教师的语言不是十分的精练。另外,在学生测量记录后就立刻把记录表贴到黑板上了,在这个环节时本来应当让学生先在各自的小组里对照测量到的数据先进行一个分析比较,这样在之后的全班交流时效果会更好一些。
《维护生态平衡》是五年级科学上册“生物与环境”这一单元的一课,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建立了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系统的概念,初步感受了生态平衡的意义的基础上来学习的。这一课学生将把研究的视角推广到真实的大自然中,具体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推测草原上某种动植物增减后生态平衡的的变化,建立生物群落的概念。通过扩展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学生们加深了对人类生活环境的认识,认识到地球是人类的栖息地,进一步增强了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学生课前利用网络查找收集和沙尘暴有关资料,了解沙尘暴的形成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等。而我根据教学设计制作好上述内容相关的课件,提供教学之用,这既为提高课堂效率作好准备,又为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打下基础。
根据我们学校的具体特点和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理解程度,为避免学生讨论内容的肤浅、深度不够,我在教学《维护生态平衡》时着重做了以下2点:
一、利用问题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因为学生对草原、对沙尘暴不是很了解,这也为他们得讨论提供了更广阔得思维空间,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出的问题都是开放性的,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可以引起所有的学生参与到讨论之中去!结果我幸喜地发现:参与讨论的学生多了,他们的观点差异也就大了,激起了学生们思维的冲突,求异思维也就越来越丰富,课堂生成也就丰富多彩,这样的`课显得精彩亮丽。
二、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思维:我们学校由于地处江南地方,学生不了解草原,也不了解沙尘暴的危害,因此我就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收集了大量的图片和相关的视频向学生进行展示,使学生明白原来草原上的生态不平衡和沙尘暴的形成都是和人们的活动有关的,而且明白一旦环境遭到了破坏想要恢复原来的平衡那就不是一年二年那么简单的啦!这样一方面克服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困难,解决了教学的重难点,也让学生观察到直观、生动的画面给他们的视觉和幼小的心灵上都有一个很强的撞击,特别是针对我们的学生中普遍都有的一种想法:“沙尘暴一般都发生在我国的北方,而我们是江南,跟我们关系不大”。我就利用多媒体便捷的优势,把关于我们江南遭受沙尘暴影响的资料直接展示给学生看!当大家看到这样的报道时,有的脸露惊讶、有的则表现出了一丝恐惧。最后讨论时播放的轻音乐《回家》,意在让大家知道:动植物都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应该保护好他们生存的环境,让他们回到以前那样美好的家园,和我们一起和谐的生活!!!我想这就是多媒体的作用吧!其实这也是我作为一名科学教师想看到的,至少这样能在他们的心灵深处留下一个深刻的记忆!并能在今后自己的一些行为中能注意到保护环境,这是科学课的目的,也是我们做教师想要得到的效果,当然光靠一节课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我在课的结束时候用幻灯打出了一行字,希望和大家共勉。我相信今天的课一定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种下一颗环保的种子,相信他们将来都会是一名环境保护者!
纵观整个一堂课,学生精神饱满、讨论热烈、情绪激昂,时而为人们的行为而愤恨、时而为环境的恶化而担忧、时而为自己肩负的责任而振奋!我想这堂课的作用已经大大的超出了课堂的范围,我有理由相信我们的学生一定会把他们今天自己的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向其他人进行宣传教育的!也一定会通过他们的辐射作用产生较好的社会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