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姿势阅读题答案阅读原文【精选24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 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

《最后的姿势》教案 1

一、紧扣题目,直奔主题。

1、《最后的姿势》讲的是谁?找出文中描写他最后姿势的句子,感情朗读。

2、讨论:为何以“最后的姿势”为题?(包含对谭千秋老师舍己救生壮举的赞颂和敬佩之情。)

a、护生的姿势

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自己弓着背,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 体味用词的准确性。

“立即”说明反映的速度之快,当机立断,他将学生的生命安全时刻挂在第一位。

“弓”字从形状上写出谭老师要为学生最大限度承担“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时分量。弓形承担的分量最大,耐压,过去的石拱桥就是这个道理。也可以看出作为老师的他懂得如何科学的保护学生,是一个既具有舍身救生精神,又具有丰富科学知识的人。

“双手撑”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张开一把保护学生的保护伞,减轻碎裂的砖块、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课桌造成的严重恶果。

(2)启发学生想象:如果没有谭老师的拉、弓、撑,就会出现什么样的恶果?

(3)从这一节可以看出谭老师具有什么精神?(舍身救生)

b、牺牲的姿势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1、和这一句照应的一节是哪一节?

2、这一句中你最感动的词语有哪些?这一句突出了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高大形象。

3、这一句中有一组反义词找出来,说说这样用的好处?(突出了谭老师将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

3、此时此刻,你用怎样的话语称赞谭老师?

小结:这是写谭老师的身教,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引导学生大难来时要舍己为人,不能只顾自己。

三、体验情境,再现地震。

1、思考:谭老师是在什么情况下舍身救生的?

2、让学生回忆四川汶川大地震。

3、找出文中描写大地震来临时的句子,读出恐怖之情,语速急促,声音低沉。

4、形容情况危险的四字词语有……

四、人生价值,言传身教。

欣赏品悟:

下午2点多,谭老师在教室上课。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1、这一节写了什么?(言传——教育学生)

2、理解“人生的价值是什么?”(齐读)试举例子说明。

2、思考:谭老师的言传与身教之间的关系?

这是他的言� 希望学生做的,自己在生死存亡的一刹那坚守了自己的。

五、评价人物,英魂永存。

1、例举了哪些人物对谭老师的评价,感情引读。

看到这悲壮感动的一幕,救援人员的这样说:“   ;”

获救的学生说:“   ;”一位老师说:“   。”

2、千说万说,在同学和老师心中,他是一个   、的老师。

3、学以致用:说说让别人评价一个人好与自己说自己好的表达方法哪个好?为什么?

六、总结全文,体味结尾

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1、齐读。

2、体味最后一节的作用。总结全文,点明中心,诠释人名涵义。

3、诵读诗句,进一步感悟。

我该想到

刘 肖

那四个娃儿真的都活了吗?老谭

老谭!你说句话啊

昨天晚上就听说

有个老师救了四个学生

我哪想到就是你呀

让我给你擦擦手吧

那上面有血

血迹已经开始发黑了

昨晚被运到操场时,你的手还是软软的

才过了一夜,咋就变得这么硬啊

前天我们牵着手在这个操场散步时

你的手还是热热的

怎么现在就成了冰凉的呢

也许,我该想到那个救学生的老师

就是你,老谭

我也是一名人民教师

我怎能不明白你对学生的感情

又怎能不理解� )

snall答疑:四个学生还活着。当然,我还看到有许多老师身下护着的孩子没有了生命的迹象,但他们同样是英雄,因为他们的行为本质上和谭老师的行为没有区别。活着的学生讲述了当时的情形,使人们得以了解谭老师的伟大。

1、“身下”和“身体”主要是方位的区别,因那些东西是从上面掉下来的。

2、对的,从语法上是如此。

一孔之见,敬请批评。

六年级语文《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2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谭、漱、吱、墟、撼、凹、感、诠、释”;会认识二类字“坍、攸”;能联系课文语境理解“废墟、坍塌、震撼、诠释、生死攸关”的意思,会用“生死攸关”造句。

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通过品读能够理解“最后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生字,生字词,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最后的姿势》,感受谭老师的高尚品质。

二、教学新课。

教学二到七自然段。

(一)、阅读课文二到七自然段,分别找出描写环境和谭老师的句子。

(二)、交流环境描写的句子。

1、出示句子

(1)、天空阴沉沉的。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有摇晃起来!地震!

(3)、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4)、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理解交流:地震来势汹汹)

2、指导朗读。可以用上抑扬顿挫,重读,轻声,等到方法把自己体会传递给听者。第一句子可以用低沉的声调读出天空的阴沉沉。如:第二个句子的“摇晃”,第三个句子的“厉害,刺耳、腾空而起”;第四个句子的“地动山摇,重重,塌陷”等词可以重读或者轻读来强调。

3、比较四个句子的程度,用渐强的语调读出变化。

4、小组轮读。

(三)、此时谭老师分别都在做什么呢?教师引导,当天空阴沉沉时,谭老师正在——

学生接着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教师指导学习:谭老师上课会是怎么样的,请你快速浏览,结合下文回答。

生找出: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充满活力。

教师引导朗读:谭老师讲课是绘声绘色的,请你绘声绘色地读一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谭老师讲课是妙语连珠的,指名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谭老师上课还是充满活力的,全班齐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教师:多么崇高的人生价值观呀,谭老师只是说的好听还是真的用自己的行动来表现这崇高的人生价值观。请你认真读课文找出依据。

出示句子:他意识到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从哪些地方看出谭老师的大公无私,为他人着想?

引导理解:好一个来不及,他来不及想什么?(来不及想自己,来不及想心爱的小女儿,来不及七十一岁的老母亲……可他却来得及想谁?他的心中装的是谁?)”引读,这就是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出示句子: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重点理解:“立即、拉、撑、护”。 :从立即可以看出谭老师救学生是没有丝毫犹豫的,要是犹豫了会怎么样?指导朗读。

教师引读,没有丝毫的犹豫,他的行为再一次证明了他的人生价值是什么?生——“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教学八到十自然段。

(一)、地动山摇,楼房塌陷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人们怎么评价他。快速浏览课文8到10自然段找出大家评价谭老师的话。

(二)、出示1、“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地说。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让他永生难忘!

认真地细细默读,看看你接收到了哪些信息?

生交流,师适时总结评价。

指导朗读:我们不是演员,也许做不到热泪盈眶,但我们是细心的读者,我们可以通过朗读把我们心中的感动传达出来。留给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心中的,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

出示2、“地震时,眼看教室就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身上。”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交流体会学生可能会带着怎么的感情回忆,指导朗读。谭老师留给学生最后的姿势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再次引读,这就是谭老师所说的人生的价值,学生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出示3、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交流朗读。谭老师留给这位老师最后的姿势仍然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这就是他的人生价值,又引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教学十一、十二自然段。

出示这两个自然段,学生齐读。

引读:是呀,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势!也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三、总结全文

(一)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你也来赞颂赞颂他吧!

(二)出示资料:1、看看网友怎么赞颂他的。2、人们还表达了对他的无限怀念,无比崇

敬,无比怀念之情,播放音像资料:大爱千秋。3、出示诗歌:《五月的挽歌》

提升全文:在汶川大地震中还有哪些故事感动了你?学生根据课前的搜集交流。

我们这些同胞又可以为他们做什么?出示:网上下载的捐款名单,快速浏览,感受大爱无疆。

总结:因为有爱,有责任,这个世界变得如此温暖,如此美好。让我们时刻记得把爱传递下去。

四、布置作业:

(一)、与老师一起总结这篇课文的写作方法。

(二)、用正面描写或者侧面描写写一个片段,水平高的同学可以用上这两种方法写一篇文章。

教学反思

删繁就简

一直希望自己的教学能够删繁就简,直奔主题,突出重点。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做了不少尝试,我希望能用有限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去学习,去阅读。在教学《最后的姿势》时,我细心地读了文本,根据我自己的理解,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应该是什么;告诉我们“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这一姿势诠释了人性美,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高尚品质。因此我选了“人生的价值”、“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这两个支点进行教学。

支点一:“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全篇课文的教学我都围着这一支点进行,在让学生读了这一段话之后,我就说到:“多么崇高的人生价值观呀,谭老师只是说的好听还是真的用自己的行动来表现这崇高的人生价值观。请你认真读课文找出依据。”学生找出:他意识到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我引导学生理解:好一个来不及,他来不及想什么?(来不及想自己,来不及想心爱的小女儿,来不及想七十一岁的老母亲……可他却来得及想谁?他的心中装的是谁?)”引读,这就是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当学生找出句子“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我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立即、拉、撑、护”。 :从立即可以看出谭老师救学生是没有丝毫犹豫的,要是犹豫了会怎么样?让学生想像之后指导朗读。朗读好了之后我又适时引读:“没有丝毫的犹豫,他的行为再一次证明了他的人生价值是什么?生——‘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支点二:“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这一支点串起了八到十二自然段的教学。在学生找出大家对谭老师的评价之后,我又引导学生体会朗读,留给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心中的,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谭老师留给学生最后的姿势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谭老师留给这位老师最后的姿势仍然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呀,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势!也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从而又引导学生朗读,这就是他的人生价值,在谭老师眼里,人生的价值是什么?生答:“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从而把整篇文章融为一体。

教学中我注重了朗读的指导,适时到位的评价。如:环境描写的句子我没有进行繁琐的理解,而是直接进行朗读指导,“天空阴沉沉的”我指导“可以用低沉的声音读出天空的阴沉沉。”“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我在评价中指导“从你的重读中我感觉到了摇晃的程度越来越强了。”“外面的尘埃腾空而起。”“腾空而起”这个词学生一字一顿地重读,并拖长了声音,我评价“从你的朗读中我看到了满天的尘土。”……这样的朗读指导干净利索,直接有效。在教中我还注重收集资料对文本进行提升。如: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了当年抗震救灾的动人事迹,在课上交流,让学生感受爱无时不在。我还收集了捐款名单,让学生很直观的感受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因为有爱,灾难不再可怕,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美中不足的是,资料过多,而我又认为这些资料都很有价值,舍不得删了,因此花了很多时间。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3

教学设计理念】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人间真情”为主题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根据发生在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8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课文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赞颂的是一位老师对学生的情,是他对学生的爱与责任。课文用重要的环境和场景描写以及第三段的侧面描写,渲染了人物,推进了情节的发展,升华了人物的精神品质,起到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课文通过谭老师在大灾之时的动作、语言的细节描写正面刻画了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通过品读课文中的语句,感悟谭千秋老师的崇高形象和精神品质,并能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2、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汶川“5·12”大地震的概况,了解当时的地震信息和参与抗震救灾的活动。

2、学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3、谭千秋老师的人物介绍。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一类生字,认识2个二类生字。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文中的相关语句,感悟谭千秋老师的崇高形象和精神品质。并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

【教学过程】

一、回顾汶川地震,导入新课学习。

1.板书: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

(1)看到这个时间,你知道了什么?指名回答。(四川汶川大地震)

(2)对这次大地震你还了解些什么?指名说。

2、回顾汶川大地震。

(1)(课件出示)我们一起来看一些汶川地震的数据和图片。

(2)看过之后,�

3、揭题导入,学生质疑。

(1)面对这样一场突如其来、灾难性的大地震,面对生与死的考验,四川东汽中学的谭千秋老师却选择了特殊的生命姿势——最后的姿势。(板书课题)

(2)学生就题目提出问题。教师相机板书。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指名读文中的生字词语。

2、师生点评。

3、指名轮读课文,说说谭千秋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姿势?用文中的语句回答。指名读,生齐读。

(课件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四、走进谭千秋老师,感悟他的崇高人格和精神。

(一)你眼中的谭老师。

1、过渡:面对巨大的灾难,生死的抉择,谭千秋做出这样的决定,到底是什么力量让他做出这样的举动。下面就让我们回到地震的那一瞬间,走进他的心灵,去认识谭老师。

请同学们自由轻声朗读课文的第2—7自然段,画出描写谭老师语言、动作的句子,说说你读到了一位怎样的谭老师。

2、师巡视。

3、汇报交流。

品读课文中描写谭千秋老师的语言句子。

(1)(课件出示: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指导学生朗读。抓住“大声呐喊”和句子中的感叹号。

(2)当时的情形如何?

(课件出示: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危机的情形。

(3)此时,我们再来读读谭老师的表现,你能读出什么?

(谭老师恪尽职守、无私大爱、临危不惧……)

品读课文中描写谭千秋老师的动作句子。

(1)教师引读:地震还在继续,此时……

(课件出示: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2)面对危难中的四名学生,我们的谭老师又做了什么呢?

(课件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你能抓住关键的字词说说你的感受吗?(立即 拉 撑护)

指导学生朗读。读出情形危机,谭老师的勇敢的举动。

(3)此时,我们再来读读谭老师在这种危急情况下的表现(齐读)再来感受一下他的三个动作,你又能读出谭老师的什么?指名说。

(谭老师是出于对学生的爱和责任才选择放弃逃生,体现出了谭老师对学生无私的大爱)。

4、教师小结。

5.齐读“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二)人们口中的谭老师

1、师引读:仅仅几秒钟,地动山摇。破碎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谭老师遇难了,没有给我们留下只言片语,但是他的崇高形象却铭刻在每一个人的心中,让我们听一听人们口中的谭老师!

2、(课件出示: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地说。)

从他的评价中,你感受到谭老师怎样的形象?(誓死保卫学生……)

3、谭老师誓死保卫学生的形象,让他永生难忘!让我们也永生难忘!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

(课件出示:“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身上。”)

这评价中,哪个字牢牢抓住了你的眼球?让你感受到谭老师的什么?(奋不顾身、舍己为人……)

4、有位老师是这样说的……

(课件出示:“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这评价中有说明什么?(以学生安危为重……)

5、这就是我们的谭老师,在生与死的边缘,将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把死亡留给了自己。我们一起读……

(课件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三)我心中的谭老师。

1.教师引读第11自然段。“在学生眼里,……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这个姿势震撼人心,这个姿势催人泪下,你觉得这还是一个怎样的姿势?

2.我们的耳畔似乎回荡起了谭老师生前的课上留给同学们的最后一句换:(齐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3、教师引读第12自然段。

4.缅怀谭千秋老师,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愫。

(1)“英雄不死,精神千秋!”在5月12日这一天,我们第一次认识了谭千秋老师,也一辈子记住了谭千秋老师,此时,你想对谭老师说些什么?把你想说的话,写在谭老师的照片旁吧。

(2)学生汇报交流。

四、教师总结。

【板书设计】

6 最后的姿势

谭千秋

英 恪尽职守 精

雄 大爱无私 神

不 舍己为人 千

死 秋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4

【教学设计理念】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人间真情”为主题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根据发生在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8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课文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赞颂的是一位老师对学生的情,是他对学生的爱与责任。课文用重要的环境和场景描写以及第三段的侧面描写,渲染了人物,推进了情节的发展,升华了人物的精神品质,起到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课文通过谭老师在大灾之时的动作、语言的细节描写正面刻画了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通过品读课文中的语句,感悟谭千秋老师的崇高形象和精神品质,并能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2.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汶川“5·12”大地震的概况,了解当时的地震信息和参与抗震救灾的活动。

2.学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3.谭千秋老师的人物介绍。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一类生字,认识2个二类生字。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文中的相关语句,感悟谭千秋老师的崇高形象和精神品质。并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

【教学过程】

一、回顾汶川地震,导入新课学习。

1.板书: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

(1)看到这个时间,你知道了什么?指名回答。(四川汶川大地震)

(2)对这次大地震你还了解些什么?指名说。

2.回顾汶川大地震。

(1)(课件出示)我们一起来看一些汶川地震的数据和图片。

(2)看过之后,�

3.揭题导入,学生质疑。

(1)面对这样一场突如其来、灾难性的大地震,面对生与死的考验,四川东汽中学的谭千秋老师却选择了特殊的生命姿势——最后的姿势。(板书课题)

(2)学生就题目提出问题。教师相机板书。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指名读文中的生字词语。

2.师生点评。

3.指名轮读课文,说说谭千秋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姿势?用文中的语句回答。指名读,生齐读。

(课件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四、走进谭千秋老师,感悟他的崇高人格和精神。

(一)你眼中的谭老师。

1.过渡:面对巨大的灾难,生死的抉择,谭千秋做出这样的决定,到底是什么力量让他做出这样的举动。下面就让我们回到地震的那一瞬间,走进他的心灵,去认识谭老师。

请同学们自由轻声朗读课文的第2—7自然段,画出描写谭老师语言、动作的句子,说说你读到了一位怎样的谭老师。

2.师巡视。

3.汇报交流。

品读课文中描写谭千秋老师的语言句子。

(1)(课件出示: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指导学生朗读。抓住“大声呐喊”和句子中的感叹号。

(2)当时的情形如何?

(课件出示: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危机的情形。

(3)此时,我们再来读读谭老师的表现,你能读出什么?

(谭老师恪尽职守、无私大爱、临危不惧……)

品读课文中描写谭千秋老师的动作句子。

(1)教师引读:地震还在继续,此时……

(课件出示: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2)面对危难中的四名学生,我们的谭老师又做了什么呢?

(课件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你能抓住关键的字词说说你的感受吗?(立即  拉 撑护)

指导学生朗读。读出情形危机,谭老师的勇敢的举动。

(3)此时,我们再来读读谭老师在这种危急情况下的表现(齐读)再来感受一下他的三个动作,你又能读出谭老师的什么?指名说。

(谭老师是出于对学生的爱和责任才选择放弃逃生,体现出了谭老师对学生无私的大爱)。

4.教师小结。

5.齐读“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二)人们口中的谭老师

1.师引读:仅仅几秒钟,地动山摇。破碎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谭老师遇难了,没有给我们留下只言片语,但是他的崇高形象却铭刻在每一个人的心中,让我们听一听人们口中的谭老师!

2.(课件出示: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地说。)

从他的评价中,你感受到谭老师怎样的形象?(誓死保卫学生……)

3.谭老师誓死保卫学生的形象,让他永生难忘!让我们也永生难忘!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

(课件出示:“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身上。”)

这评价中,哪个字牢牢抓住了你的眼球?让你感受到谭老师的什么?(奋不顾身、舍己为人……)

4.有位老师是这样说的……

(课件出示:“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这评价中有说明什么?(以学生安危为重……)

5.这就是我们的谭老师,在生与死的边缘,将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把死亡留给了自己。我们一起读……

(课件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三)我心中的谭老师。

1.教师引读第11自然段。“在学生眼里,……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这个姿势震撼人心,这个姿势催人泪下,你觉得这还是一个怎样的姿势?

2.我们的耳畔似乎回荡起了谭老师生前的课上留给同学们的最后一句换:(齐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3.教师引读第12自然段。

4.缅怀谭千秋老师,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愫。

(1)“英雄不死,精神千秋!”在5月12日这一天,我们第一次认识了谭千秋老师,也一辈子记住了谭千秋老师,此时,你想对谭老师说些什么?把你想说的话,写在谭老师的照片旁吧。

(2)学生汇报交流。

四、教师总结。

【板书设计】

6 最后的姿势

谭千秋

英  恪尽职守   精

雄  大爱无私   神

不  舍己为人   千

死             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规范书写本课的生字。

2.回顾课文学习,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

3.学习侧面烘托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略)。

六年级语文《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文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涵,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能够知道地震时的自我保护以及生命的意义。

教学重点:

目标2

教学难点:

目标3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读课题

2、同学们,你能用一个词语来说说“最后的姿势”留给你的印象吗?

(无私、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爱与责任、高尚??)

二、构建阅读话题

1、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我们各自的感受,走近谭千秋老师,解读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布置自读

请同学们用心读课文,找出写地震来临时谭千秋老师语言和动作的句子,并在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写上一两句自己的感受。

三、组织交流

1、总体反馈

学生说说自己找到的句子。

(第四节、第六节、第八节、第九节等处的语句)

2、精读指导

A

呈现第四节内容,学生读句。

加红点两个“快”字

▲学生说说表示“快”的词语,(如: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风驰电掣、疾如闪电等。)

▲谭老师为什么要大家要这样快?请你再读读这一段话,你一定会有发现的。

(那是因为地震来临了,楼房随时都有坍塌的可能,如果不快,

就要被埋了)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情形是万分危急?你能把你体会到的这份生死攸关读出来吗?

——原来这是与全体学生生死攸关的快啊!

▲在这楼房随时会倒塌的生死攸关的时刻,你会怎样做?(??)谭老师是怎样做的?(组织学生快速撤离)——这是谭老师临危不乱的快!

▲泛红“大家”,“大家快跑”,你从这短短四个字中,又读出了什么呢?老师建议大家联系这个句子“来不及多想”好好想一想。

(在这样的一个生死攸关的瞬间,谭老师想到的只有学生的安危,想到的只是“大家快跑”。——这是谭老师关爱学生的快啊!

B

但即便就是这样的快,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

呈现第5-6节,读句。

1、这段话主要讲什么?(谭老师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学生)

2、请你再读读这句话,画出写谭老师动作的词,想想,从这些词中你能读出什么?

交流:

画词:拉、撑、护(并板书)

拉:在楼房即将坍塌的瞬间,谭老师没有选择躲避,而是在死神面前拉回了四条活生生的生命。

撑:1)要撑住是什么?撑在课桌上的双手,是想为课桌底下的四个孩子承担、担负来自屋顶的瓦砾和楼板;

2)是在危难中,为学生撑起一片生命的天空;

3)是想用自己的双肩和身体,担负起一个老师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护:这是一般的护吗?关注这种“护”的特殊性(用生命护生命,用生命换生命);护住的,是一个老师一如既往地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3、同学们,此时此刻,这三个字,在你的眼中,还仅仅是简简单单的三个动作吗?它们更是(谭老师对学生的爱,对工作的高度负责,谭老师舍己救人的品质??)

拉、撑、护,就是一场殊死的战斗,引读:第5节 “谭老师立即??”;

拉、撑、护,就是一次生与死的选择,引读:“但是???”+; 拉、撑、护,就是一位普通老师对学生无尽的爱与责任,引读:“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谭老师立即??”

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在灾难来临的瞬间,一双大手拉回了四个孩子,一个身躯撑起了一片天空,一个生命呵护了四个生命。

5月13日22点12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救援人员被震撼了,学生和老师被震撼了。

呈现三段文字

要求学生读读,说说:读着这些句子,有没有什么地方也让你的心为之感动?

1、“死”与“活”,“张”,“身下”;

2、飞身:是护身,还是逃离?

3、“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把什么留给自己?“最有可能离开”,最后却没有离开?

随机叫学生读读这些句子,读好这些句子;

4、呈现:“然而??”

引读句子“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然而,??” 平日里谭老师最疼学生,操场上有一块小石头,他都要去捡起来,以免学生玩耍时受到伤害——“然而”

谭老师不是四川人,但他却甘愿留在这里,他是这样地眷恋着这片土地,爱着他的教育事业——“然而,??”

5、在灾难来临的时刻,许许多多的老师,也用自己对学生的爱与责任,用自己的身躯,为孩子们撑起一片生命的蓝天。

幻灯播放相关老师的介绍——

这些大部分只有二三十岁的年轻老师,他们或留下了自己嗷嗷待哺的孩子,或留下了自己白发苍苍的母亲,

顺势呈现:——在那生与死的瞬间,他们选择了同一个姿势——紧紧拥抱着他们深爱的学生。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们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尽自己的爱与责任,是他们无悔的选择!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他们山一样崇高的师德灵魂!

让我们深情地呼喊吧——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四、读写结合

我们不愿再去回想灾难来临时的惨烈场面,但我们分明有许多的话要对英雄老师谭千秋说。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写下对英雄的钦佩之情吧!请以“谭千秋老师,我想对你说??”开头,写一段话。

五、总结课文

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害面前是渺小的,但无数可敬可爱的人,演绎了一个又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生命的坚强、爱与责任,永远可以战胜一切灾难!

六、板书设计

6 最后的姿势拉、撑、护爱与责任

《最后的姿势》教案 6

一、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六课:最后的姿势(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这是谁最后的姿势?这个姿势是怎样的?课文讲述的故事给你怎样的感觉?

3、是呀!这是一个悲壮、令人感动的故事,请你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课题。

二、浏览课文,找描写最后姿势的句子。

1、要求:那课文中几次写到了谭老师最后的姿势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用笔把相关的句子划出来。

2、交流。

三、第一次(最后的姿势)

1、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过渡:首先,我们来看第一次描写谭老师最后姿势的句子。

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这句话中抓住了谭老师的哪几个动作,从他的这些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交流、相机提示:拉、撑、护,从这其中我们体会到了谭老师对学生的爱。动作的快。读好句子。

2、过渡:那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选择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4-7自然段,边读边划出关键的词句,品读品读,细细地体会。

3、谁来说说,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作出这选择的呢?

(情况十分危急,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4、出示: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为什么这句话会让你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

指导朗读:情况十分危急该怎么读?要地震了,多危险呀!读得这么慢,对吗?看,这儿有三个感叹号,读得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谭老师是怎么说的呢?

出示: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他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往操场跑去。

从这儿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要地震了,谭老师的话应该读出怎样的感觉?很镇定的感觉,怎么来表达呢?

5、你还从哪儿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的?(情况越来越危急了!)

出示:第五自然段

你从这句话的哪些词语中感受到情况很危急的?(提示:“刺耳的吱吱声,尘埃腾空而起”说明了什么?)读好句子。

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

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这短短的几秒钟,根本容不得谭老师多作考虑,谭老师立即……,(引读句子。)

是啊,在危急关头,他选择了用自己的双臂守住孩子们的生命之门,他选择用“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姿势面对死亡。(再读句子)

6、范读:地洞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一切到这儿似乎已经结束了,但事实上并没有结束,看,这儿有个省略号,请你想一想,这儿省略了什么?

(齐读:请同学们把自己此时的感受融入你的朗读中。)

(省略了人们的惊慌逃逸,省略了谭老师对四位学生的鼓励,省略了人们的哀嚎……)

地震了,情况万分危急,作者通过对危急环境的描述,更加烘托了谭老师的光辉形象,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谭老师情急下唯一想到的是他的学生。让我们拿起书,一起重回那危急的一幕。

7、齐读4—7自然段。

四、学习第二次(最后的姿势)

1、过渡:课文中第二次出现对谭老师最后姿势的描述,出现在人们的话语里

,出示:“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八自然段,找一找,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给人怎样的感受?(震撼)

这句话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震撼的?请你自己读读,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2、“死死地”。想象:砖块掉下来了,砸得谭老师鲜血直流,但谭老师仍然: 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楼板压下来了,谭老师后脑被砸得深凹下去,但是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鲜血喷涌,疼痛难忍,但谭老师: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

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请你把你的感情融入你的朗读之中。

救援人员看到这一幕已是眼含热泪,他被深深地震撼了,谁再来读好这句话。

3、被深深震撼的还有谁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9、10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出示:“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 。”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

你是从哪些词语上感受到震撼的?“飞身”、“扑”,这两个词语让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奋不顾身……)

谭老师面对危险,将生死置之度外,他飞身一扑,用他的双臂为学生牢牢地守住了生命之门,怎能不让人震撼呢?(读好句子。)

4、出示: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你觉得老师说的话有没有道理?如果他不顾那四位离开教室,他……如果他要留在教室里,保护四位学生,他……这就叫生死攸关。(读词)是呀,他明知道留下来是死,但他还是果敢地留下来了,飞身扑去,怎能不让人震撼呢?(读好句子)

5、谭老师为什么会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挺身而出、舍生取义,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牢牢守护生命之门呢?

导出第三自然段,出示:“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这就是谭老师的人生格言,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是呀,谭老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所以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他……

6、让我们一起再来看这句话,出示:“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再读这句话的时候,你心中是否有了更深的感受?现在你的眼里,这是一个怎样的姿势?

7、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作者通过对救援人员、获救学生、老师的话得描述,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到谭老师对学生的爱,不仅是挂在嘴上的,更多的是表现在行动里的。他最后的姿势,让我们深深地震撼。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一起读好第八到第十自然段。

五、学习第三次(最后的姿势)

1、引读十一自然段,谭老师是一位特级教师,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在教师眼里,谭老师是最爱孩子的,他在操场上看到一颗小石子都会捡起来,生怕学生玩耍时受伤,然而(音乐起),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课文学到这儿,你心中是否和老师一样,涌起了千言万语,请你用:谭老师,我想对你说……写写你此刻的感受。

3、交流、小结: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不仅震撼了获救的四个学生,不仅震撼了在场所有的人,更深深地震撼了所有的中国人,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

出示: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这最后的姿势不仅仅只是对学生的爱,更重要的它表达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为人师应有的精神,那就是爱与责任(板书)。

这最后的姿势将永远镌刻在四位学生的心中,读(最后的姿势:张开……)。这最后的姿势像一座丰碑,永远地矗立在汶川大地震中,读(……)。这最后的姿势将永远矗立在所有中国人的心中,读(……)

4、难怪人们会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六、总结

1、其实,在5.12中,在那灾难爆发的那一刻,不仅仅是谭千秋老师,还有很多很多的老师,他们都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学生的生存,他们都用自己最后的姿势震撼了所有的人,他们用生命铸就如天大爱,诠释了最高尚的师德灵魂,演绎了爱与责任最深刻的含义,让我们一起瞻仰那一座座不朽的丰碑。(图片、音乐)

2、欣赏时,师解说。

3、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让我们一起满怀敬意、满怀感动,再一次读课题:最后的姿势。

七、作业

搜集汶川地震中,让你感动的故事,讲给你身边的人听。

《最后的姿势》教案 7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最后的姿势》(板书),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策略、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下面我先说第一个板块“教材分析”中的

第一个环节――说教材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人间真情”为主题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根据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课文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人间大爱,赞颂的是他对学生的情,是他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课文用环境和场景描写渲染人物、推进情节的发展;用侧面描写,升华人物的精神品质,用动作、语言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是本文的最大写作特色。

第二个环节――说教学目标

结合单元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熟悉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第三个环节――说教学重难点

由于本课运用了环境和场景描写、侧面描写以及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

1、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2、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第四个环节――说教学预备

1、学生收集汶川“512”大地震的概况,了解当时的地震信息和参与抗震救灾的活动

2、学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3、谭千秋老师的人物先容

接下来,我说第二个板块“教学策略”中的教法和学法

科学公道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同一。基于此,我预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下面我说第三个板块――“教学程序”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预备用两课时展开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进,初进情境

1师: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吗?(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

2看图片(书上的两幅),感受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

3请学生交流预习中搜集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至少两个)

(设计意图:背景导进,看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感受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更有利于学生尽快地走进文本,促进学生学习动机,同时进步了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二、揭示课题,了解谭千秋

1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最后的姿势》,也是发生在地震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谭千秋

2简介谭千秋,先请学生讲,教师补充

(设计意图:揭示课题,走近人物。课堂上,学生收集的图片、文字资料地展示,大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增强了教材的可视性,调动了学生浓浓的学习情趣。)

三、课题引领,初读课文

1通过预习,你能来模仿一下,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吗?(请生模仿)

2初读课文,读完后思考: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子的?用“------”在文中画出相应的语句(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文中还有两处也可。

(设计意图:扣题读书,带着题目学生自己往读书,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语文学习的规律。由于学生最有效的感悟办法就是读,琢磨地读,反复地读,充分地读,读得如痴如醉,文我合一,这是解道悟文的最佳境界。)

四、朗读词语组块,概括主要内容

1分组出示词语,朗读,交流预习中理解的词语

(1)废墟坍塌塌陷尘埃

(2)震撼诠释生死攸关

(3)妙语连珠至公无私师德灵魂爱与责任

2浏览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时候,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设计意图:学生结合语境把这几个词语连在一起,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正是适应了新课标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终极进步语文素养的要求。)

五、理清课文脉络,体会写作方法

1学习给课文分段,学生自主练习

第一段(1)5.12谭千秋老师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第二段(2--7)在地震来临时,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经过

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职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

第四段(11--12)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深情赞颂

2体会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等写作方法

(1)第二段:正面描写第三段:侧面描写

(2)第二段:环境烘托

(3)第6节最后一句:细节描写

至此,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结束,接下来再说第二课时的教学。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习主要内容,直进文本中心

1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关注写人的文章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2通过上一课的学习,说说谭老师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3朗读课文的最后一节找找他是个怎样的老师?

根据找到的信息板书:(横着写)普通、爱与责任(上下写)张开双臂护住学生!

二、学习第一段(1),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自由读课文,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老师?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

(关爱家人、工作积极)关键词:给小女儿、早早、平常

三、学习第二段(2―7),感受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1、朗读课文,先在小组内分读课文,再在全班展示读

2、说说段意,比较这段的段意和文章主要内容的关系,体会捉住重点内容,删除次要内容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3、自主圈画批注式学习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

(1)用“――”画出语言,用“------”画出动作

(2)仔细阅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在旁边写上你的批注

(3)交流:左边

(4)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

(设计意图:自主圈画批注式学习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体会危急的气氛和谭老师的临危不惧,捉住五个“!“,通过谭老师简洁有力的语言和正确有力的动作,感受谭老师对学生无私的大爱。)

4、朗读鉴赏式学习四处环境描写

(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2)“忽然,课桌摇摆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摆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

(3)“楼房摇摆得……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动山摇……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5)让学生读这些句子并体会环境描写在写作中的烘托作用

(设计意图:朗读鉴赏式学习四处环境描写,尊重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化解教学的难点,从学生的元认知出发,让学生体会四处环境描写的好处。从而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和场景描写以及侧面烘托的方法)

四、学习第三段(8―10),体会这一段侧面描写的作用

1、默读课文,思考:假如往掉这段,你觉得行吗?(显然不可以,这段侧面描写使故事变得真实可信)

2、这一段引用了哪三位人物的话语?为什么这样选择?(救援职员、学生、老师)(他们的所见最后说服力)

3、朗读课文,捉住救援职员的语言,捉住飞身,捉住生死攸关组织有感情地朗读

五、学习第四段,深情赞颂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1、朗读第11小节(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布满活力的身影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势。),体会文本表达的情绪线索:亲切―痛苦―赞颂

2、课后第3题的处理。(为什么说:“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这一题目的探究,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文中三处提到的这一姿势,这一姿势是谭老师逝世时的自然姿势,正是这一自然姿势拯救了四个学生的生命,体现了他在危难之际把生死置之度外,以学生的安危为重,恪尽职守,布满无私大爱的高尚品质,这一姿势已铭刻在人们心中,成为人们对他永恒的记忆,所以说是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势。)

3、知识延伸。倘若请你把题目中的“最后”换成文中另外的词语,你会换成什么?

学生稍加思考就会说出:(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英雄的姿势师德的姿势/千秋的姿势/)

到这里,学生对人物的精神品质(英雄不死、精神千秋)(板书)完全理解,整篇课文的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

(设计意图:重视朗读的练习, 由于它清楚直观,不仅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而且在学生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上起到引领作用。根据本课教学内容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6最后的姿势

英张开双臂精

雄普通爱与责任神

不护住学生千

死秋

以上是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策略、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的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主要内容,直入文本中心

1、通过上一节的学习,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这是一位多么可敬的老师,就让我们为他深深地鞠一个躬。(全体师生鞠躬)那么,谭老师究竟有什么可敬之处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文本,与谭老师来个零距离接触。

二、共同学习,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1、出示自读要求:

自读课文,透过字里行间,感受谭老师的可贵品质,把你认为重要的句子画下来,并在旁边做上批注。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⑴谭老师告诉学生们“人生的价值”是什么呢?(出示,生读)

师:这是谭老师的言传,是他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也为下文危难之时他坚定的抉择埋下伏笔,他这样做,不是偶然的,与他的人生追求,平时对学生的殷切希望息息相关。

⑵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透过这三个叹号,你明白了什么?(读出情况危急)

⑶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⑷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在文中找出与这一句想照应的句子。

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

如何理解这一句话?(这是谭老师逝世时的自然姿势,但正是这一姿势,挽救了四个学生的生命,体现了在危难之际他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以学生安危为重,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高尚品质;正是这一姿势,让人们深深感动,永生难忘,并对谭老师产生崇高的敬意。)

⑸出示: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一位老师对谭老师的评价。

体会侧面烘托的作用,感受人们对谭老师的深深敬意。

随机指导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表达方法。

3、补充资料:

从教26年来,谭千秋不仅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而且他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们在玩耍时受伤,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

三、教师总结,升华情感

汶川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难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却是光彩夺目的。在这国难家难突然降临之时,可爱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谭千秋老师就是其中之一。让我们记住他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记住他令世人永生难忘的——(齐读课题)最后的姿势!

全体师生面对可亲可敬的谭老师,庄严地行队礼。

四、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1、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出现了许许多多像谭千秋老师这样的英雄行为。请你搜集抗震救灾中的动人事迹,办一期手抄报。

2、通过查找资料,认识地震,了解地震的相关知识,办一期手抄报,增强抗震救灾及自救的能力。

板书设计:         最后的姿势

爱与责任

英精

可敬的谭老师                   雄神

不千

死秋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9

教材简析:

《最后的姿势》是一篇叙事性散文,它是根据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时发生的那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中所涌现出来的可歌可泣的真实事件所写的。谭千秋老师在灾难来临之际张开双臂,将四个孩子守护在身下,他用行动证明了自己对人生的追求。为了更为立体地表现人物品质,作者还引用了最具说服性的三位人物的话语,侧面烘托谭千秋老师的英雄壮举,这样的描写使得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形象定格在我们心中,成为了一个永恒的瞬间。

教学目标:

1、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的人物形象的方法,并能模仿运用。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通过搜集、整理与阅读资料,小组探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除了理解“最后的姿势”所蕴含的“爱与责任”的人生意义外,还能学会课文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借助自主阅读的内容,也能写上一小段。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能根据老师的要求进行资料的查询,并认真阅读。

教师:制作教学PPT。

教法学法:

在“读、思、悟”的过程中,采用“课前了解——小组探究——交流感悟——教师点拨”与“品读感悟——掌握学法”相结合引领学生真正认识谭千秋老师。

教学过程:

一、视听结合,唤回真情。

1、课伊始,老师播放一张张感人至深的画面,并配以声情并茂的解说,将孩子一下子拉回到那个令人痛彻心扉的时刻——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所有的轰然倒塌中,历史就在这一刻定格,突如其来的灾难将所有的欢声笑语掩埋。裹满污泥的手拽不住生的希望,张大的双眼,是在寻求生的权利。生命在此刻脆弱无比。但他,却用世间最美的姿势延续了生命。他就是——谭千秋。

2、板书课题:最后的姿势,请学生带着真挚的情感朗读。

【设计意图:虽然2008年的这场大地震学生经历过,也曾感动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情感会慢慢淡下来。为了重新唤起学生对那场地震的真实感受,因此,我以此作为了课的开始。】

二、示范阅读,初解人物。

1、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一小节,其余的同学边听,边思考“这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高中老师,会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2、展开讨论:学生可能会从“给女儿洗漱、穿戴”“带女儿散步”感受到他是个关爱家人的人;还可能从“早早地赶到”体会到他是个热爱工作的人。

【设计意图:学生的感悟往往是分散的,更缺少自己总结归纳的能力。因此,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发现总结,如果要想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就要学会观察人物的动作、言行,从细微处入手,那样才能真正读透一个人。

虽然这一小节不是文章的重点和难点,但我却愿意花上一点时间带着孩子来学,目的是通过这段内容的学习,教给学生一个方法,让他们知道如何借助语言文字去深入解读人物。】

三、伙伴合作,细品人物。

1、在你眼里谭千秋老师还是个怎样的人呢,你是从哪里读到的?你是怎样理解课题“最后的姿势”的?请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读读第二到第七小节的课文,也试着从人物的动作言行和环境描写等细节中去思考、解答。

2、小组合作,相互补充,得出较为全面的看法。

比如说,当学生从“谭老师立即将它们拉到桌子地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四个孩子”的“拉”“撑”“护”中体会到谭老师是个不顾自己安慰,一心想着学生的老师时,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文谭老师讲课的内容,去体会他是个言行一致的人。还有引导学生从四次的环境描写品味谭老师的精神。

【设计意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是一个积极的引导者,在学生探究发生偏差时,在相互之间达不到共识时,在不能打开思路时,研究不够深入时……总之,教师的引领应该是在学生出现问题,需要教师帮助的时候。

这样的小组合作,绝非一般意义上的只图形式与表面的热闹的学习方式,它强调每个学生都要在相互交流与倾听中让思维开动起来。教师在期间的要务就是点燃每个小组思维的火花,让课堂中激荡着生命的活力。因为,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学生有着无限的潜能,作为教师尊重儿童这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就是顺应了儿童的自然发展。】

3、小组推派代表,汇报学习成果。汇报分朗读与研读结果两部分,以学生评价为主,教师评价点拨为辅。

四、借助文本,迁移写法。

1.13日22点12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那画面,让多少人垂泪低泣,让多少人为之震撼!教师出示救援人员、获救学生、一位老师的话,指名学生朗读,并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

2、在学生交流后,教师作一个总结与提升,教给学生一个写作方法。

读着这三段文字,老师仿佛看到了三幅最感动,最美丽的画面:展开双臂,护住孩子的画面;紧急时刻飞扑向孩子的画面;指挥学生们逃离现场的画面。三个不同的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再一次烘托出了谭老师那高大的形象。这种写作方法就叫做“侧面烘托”

3、在明白了什么是侧面烘托与侧面烘托的作用后,请学生回忆自己认真阅读过的地震中发生的感人的事情,学习这一写作方法,也来写上一小段。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是建立在学生认真完成“前置性作业”的基础上的。所谓“前置性作业”就是在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认真阅读。阅读时,要求学生关注人们对这些人物的赞美和评价。这种将第二天学习的内容提前学习、准备,顺应了“先学后教”的理念,转移了教学着力点,改变以前步步为营的教学状态,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这样的教学起于文本,但不止于文本,它顺应了语文学习的规律。】

五、总结提升,点明题目。

1、针对学生练笔内容,将诸如:

辉兵,用交警放行的姿势,舍生忘死地指出了逃生的方向。

汤鸿,两个胳膊下各抓了一个孩子,身子下还护着几个孩子。

袁文婷,压在水泥板下,身体下面藏着她的学生。

……

结合小组学习成果,归纳总结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每个人都有着自己最美丽的姿势,这姿势是他们在用爱和责任诠释着生命的意义。

2、最后,用人们赞颂谭千秋的话“英雄不死,精神千秋”来赞颂所有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们。记住英雄不死的是精神,他们是用生命去捍卫爱与责任。这也是我们所要从这些英雄身上汲取与捍卫的东西。

【设计意图:由文本走向深入,是对主题的适度挖掘。这对于高段的学生来说并不是难事,何况它们皆出于学生的笔头。提升需要教师的点拨与引导,哪怕只是简单的几句总结语。】

板书设计:

最后的姿势侧面烘托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

爱与责任

【设计意图:最后的姿势有两层含义,一个是谭老师生命最后的姿势,另一个是透过这姿势我们所品味到的“爱与责任”的人生意义。这两点,在板书里都能清晰地表达出来,学生能一目了然。】

设计意图:

整堂课的设计没有琐碎的问题,主要围绕三个值得探究的大问题展开的:谭千秋是个怎样的人?环境描写对于人物精神的体现有什么作用?侧面烘托的作用是什么?所有细节的指导与品味都蕴于小组讨论与教师点拨中。这样的设计从整体入手,教师是站在宏观的角度把握教材的。课堂设计以学生为主,教师坚信学生本身就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仅是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景,在引领中启发学生自主感悟。

《最后的姿势》阅读答案 10

1.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时候,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2.(1)“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或者“他双臂张开……血肉模糊”

(2)强调了当时情况的危急。

3.示例:“快!快过来!”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

个学生。

4.谭老师是个英雄,他舍己为人的精神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千秋”有两层含义,一是谭老师的姓

名,二是长时间的流传,句子中是说谭老师舍己为人的精神得以长时间的流传。)

5.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英雄的姿势/师德的姿势/千秋的姿势

《最后的姿势》教案 11

寻找教学的最佳姿势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

雨花外国语小学  石莉

接到上课任务,按照教学进度很快定下了《最后的姿势》这课,首先是因为课文内容打动了我,其次是大量的环境描写和侧面描写便于教学内容的选择,契合本次活动主题。研读教材、查找资料、设计教案、试教指导、修改完善、课堂展示,在反复磨课中,真正让我从教材里走了个来回。我尝试着“转身”,努力寻找教学的最佳姿势。

一、创设情境,寻找教学的最佳基调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8级强震猝然袭来,

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西南处,国有殇。” 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不了解此次地震的危害之深,就不能深刻理解危难时刻谭老师恪尽职守、大爱无私的高尚师德。因此,课前我就布置学生搜集和汶川地震有关的资料,做在《采蜜集》上,可以摘抄、可以剪贴、可以打印……丰富的图片、文字资料必将把学生带回到3年多前的那场灾难中。课前交流时,我又启发学生回忆地震当时的情景,再结合预习资料,交流自己印象最深的一点。有同学从资料上获知伤亡惨重,人数众多;有同学查找到当时的地震影响范围极广,波及到中国的绝大多数省市,甚至包括一些邻国;有同学回忆起当时娱乐节目全部停播,网页全部以黑色为底色,表达人们的哀悼……随着谈话交流的深入,学生已逐渐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当中。此刻,以图片、音

二、整体感知,寻找训练的最佳形式

作为高年段的阅读教学,要充分发挥预习的功效。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即是对学生的预习反馈。在最初的教学设计中,我是由课题“最后的姿势”切入,让学生在文中找到包含课题的句子,即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的姿势,再提供几个关键词,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因为关键词句已提示了文章主干,学生概括起来并不困难,这一环节似乎也得到有效落实。但在试教后,李老师提出:“这种方法符合学生通常的阅读姿势吗?作为一篇记叙文的教学,有没有更有效地渗透方法指导的概括主要内容的形式呢?”一语点醒了我,看似简便易行、大家都在采用的方法也许适合老师的教学,但并不适合学生的学习。从根本上说,它并不能达到举一反三,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在李老师的指导下,我从记叙文的结构出发,让学生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这几个要素来说说主要内容。这样的方法和学生的阅读习惯是一致的,也符合文体特点,能达到有效训练、迁移运用的目的。

三、品读语言,寻找阅读的最佳路径

本文出自一篇新闻稿,选入课文时有所变动,编者将其改成了普通的写人的“文章”,而在行文上它保留了“通俗易懂”、“直达读者”的特点。因此,在试教时,我发现原先设定的中心问题:“你读出了一位怎样的谭老师?”答案显而易见,对于学生来说没有什么难度。预设的“品读细节描写、环境描写、侧面描写”的环节无形中被弱化了,更多地凸现了“写什么”的问题。因此,在二稿修改时,因预测学生能自行完成“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的过程,我将阅读教学的第一个回合有意省略了,而直接由“怎样写的”切入,即阅读教学的第二个回合“从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并借助于反馈了解学生对部分关键词语的把握。由于灾难来得很突然,谭千秋不可能像哈尔威船长那样有20分钟的时间,所以文章正面描写人物的文字不多。将人物置于特定的灾难性场景中,用一个撼人心魄的姿势来刻画人物,用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同事的话以及同学们的感受来交代后续的事件,交代倒在废墟中的那个英雄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于是人物形象丰满了。本文与一般写人文章的最大不同是没有办法更多地去正面描写刻画人物,只能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抓住了这一点,就抓住了本文教学的最佳路径。

四、读写结合,寻找表达的最佳方式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学生学会了环境描写和侧面描写对于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同时对于“最后的姿势”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以给课题换词的方式,启发学生总结“最后的姿势是一种怎样的姿势?”“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舍己为人的姿势”、“大爱无私的姿势”、“护卫学生的姿势”、“生命的姿势”……学生都能脱口而出,看来谭老师的高大形象已深深刻在他们的心中,但这样的理解是否深入透彻呢?我又设计了一道读写训练:以“ 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为开头写一段话,后面的内容要具体说明为什么是这样的姿势。这就考查了学生是否理解文章中心,是否能够正确表达。然后,我以学生较少关注的“ 最后的姿势是恪尽职守的姿势”为开头作了示范,拓宽学生的思路,并恰当选用文中关键词句,结合自己的感受,完成片断写作。再让学生仿造这样的句式写一段话,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所谓情动而辞发,虽然课堂时间有限,未来得及当堂反馈,但从学生练笔质量来看,都能够围绕中心自由表达,达到了训练目的。

关注课程目标,有效选择教学内容,所有一线教师仍需不断研究和实践。针对不同的文章,应有不同的教法,我们都要努力寻找教学的最佳姿势。

六年级语文《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1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抓住细节描写,感受谭老师对生命意义的

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

①。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

②。了解环境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手法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文

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回到2008年5月12日那天,去共同关注发生在那天可歌可泣的故事,去共同认识一位伟大而平凡的老师,共同感受谭老师那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势。

2、学生齐读课题。

二。学习第一段,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1、(出示第一节)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一段,你觉得谭老师是个怎样的老师?

(关爱家人,工作积极)

追问:你是从哪些关键词语中看出来的?

(关键词:平常、给小女儿、早早、上班。)

2、师小结:是啊,这一节让我们感受到了谭老师的普通,感受到了他的关爱,他的责任。

3、学生齐读这一节。

三。学习第二段,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1、师:请同学们打开书本,默读课文2到7小节,用笔画出直接描写谭老师的句子,并将画出的句子默默地再读几遍,从这些句子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师?

2、指名交流句子

句一: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

(1)问:谭老师的课让你学到了什么?(人生的价值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2)师:谭老师是这样说的,他更是这样做的。再读句子。

句二: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都不要拿!快······”

(1)请再把谭老师的话读一读。从谭老师的话中,你能看出什么?

(他当机立断,先人后己,首先想到的是学生,体现了他对学生无私的爱。这里连用“!”,语言简短有力,体现谭老师说话干脆,当机立断。)

(2)指名读,齐读。

句三:在教学楼……谭老师……护住了四个学生。

(1)抹红“立即”,齐读。问:从“立即”这个词语中你读懂了什么?(说明反应的速度快、当机立断)

(2)谭老师做出了一个怎样的反应?(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护住了四个学生。)

(3)找出这句话中描写谭老师动作的词。(拉、撑、护)

(4)你可以自己边读边笔画一下这些动作,看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在危难时刻,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张开一把保护之伞,他恪尽职守,大爱无私。)

(5)齐读。

3.师:谭老师,是责任,让您奋不顾身的用身体保护学生;是大爱,让您的灵魂在危难当头折射出人类最伟大的光芒!您这是对“人生的价值”作出了最精彩的回答,您是言传身教的光辉典范!

4.请大家再读课文第二段,看看课文在描写谭老师的语言、动作的时候,还写了什么?(当时的环境)

5.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交流。

A.句一:天空阴沉沉的。

(1)对于这一处环境描写,作者单独列为一个小节,是想提醒我们什么呢?

(2)指名回答: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B.句二:忽然,课桌……起来!地震!

(1)此时情况如何?(万分危急)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三个感叹号。)

(2)指名读,齐读。读出情况的危急。

C.句三:楼房摇晃得……腾空而起。

(1)从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楼房马上就要塌了,情况危急到了极点。)

(2)这样危急的情况,可以用哪个词语来形容?(千钧一发、十万火急……)

(3)感情朗读。

D.句四:地动山摇,……塌陷了……

(1)这句话写了什么?(地震的后果十分严重)

(2)省略号又告诉我们什么呢?(谭老师遇难了)

6、这些环境描写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呢?能不能删除呢?

(真实,更反映情况的危急,烘托谭老师面对灾难的镇定

以及先人后己的崇高精神。)

7、让我们一起看一段录像,感受谭老师的伟大。

﹡一边播放录像,师一边朗读:在教学楼即将……楼房塌陷了……

8、齐读第二大段

9、小结:这段话从正面描写了谭老师在危急关头,在灾难面前舍身救生的感人情景。

四、学习第三段,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

1、过渡:地震后,人们发现了谭老师有什么感受?请默读第三段,用“—”分别把人们说的话划出来。

2、交流:①。救援人员说:“······”(师:这是护生的姿势,是牺牲的姿势。)

②。获救的学生说:“······”(问:这一“扑”说明了什么?这是谭老师对学生的爱与责任啊!)

③。一位老师说:“······”(师:生死攸关,舍身救生。)

3、师:你说他说,千言万语,在大家心中,谭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临危不惧,大爱无私,舍己救人,恪尽职守,履行师德~~~~的老师)

4、同学们想想,这段去掉,你觉得行吗?为什么?

(不行,文中救援人员、学生、老师从三个不同角度侧面烘托出了谭老师的光辉形象,最有说服力。)

五。学习第四段,深情赞颂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1、自由朗读第11小节,找一找这段话共几句,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亲切——痛苦——赞颂)

(1)<补充资料>从教26年来,谭千秋不仅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而且他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看见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们在玩耍时受伤,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

(2)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这是谭老师生命中最后的姿势。(板书:张开双臂 护住学生)

(3)齐读句子、理解句意(先讨论,再指名回答。)

( 在地震中,在危难之际,谭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挽救了四个学生的生命。这一姿势体现了他临危不惧,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高尚品质;这一姿势,让人深受感动,永生难忘,成了人们对他永恒的记忆。)

(4)这是多么崇高的姿势呀,多么充满爱的姿势,让我们一起缅怀谭老师,缅怀那永恒的姿势——(学生齐读句子)

2、师:谭千秋,一个普通的老师,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他用自己的行为全诠释了教师的爱与责任。俗话说“大爱无痕”,谭老师就是将自己的大爱化成了最后的姿势,所以人们这样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出示句子,生齐读。老师板书:英雄不死 精神千秋)英雄人已经逝去,但不死的是他的精神!

3、再读第12节,倘若请你把课题中的“最后”换个词语,你会换成什么?(大爱、责任、英雄、师德、千秋······)

六。情感升华

1、师:谭千秋,多么好的一位老师,但是无情的灾难将他带走了,他永远的离开了我们,永远……但是,他的精神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脑海中,他的英雄事迹将永载史册,让我们一起看这首诗,再次缅怀我们最敬爱的老师。

2、放背景音乐,老师轻轻读《我该想到······》

3、此时此刻,面对这么好的老师,你也一定有很多话要对他说吧,请你把要说的话写下来,待会我们交流。

4、交

流写话内容。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3

2、《补充习题》P18-19/三至五

3、(课外延伸)每人出一份小报(双休日完成)

内容:①。英雄事迹简介

②。地震前的预兆

③。如何逃生

④。给灾区小朋友的信

注意提示:(排版,插图,标题,内容)

板书设计:

6、最后的姿势

张开双臂 护住学生

英雄不死 精神千秋

《我该想到》

那四个娃儿真的都活了吗?老谭

老谭!你说句话啊

昨天晚上就听说

有个老师救了四个学生

我哪想到就是你呀

让我给你擦擦手吧

那上面有血

血迹已经开始发黑了

昨晚被运到操场时,你的手还是软软的

才过了一夜,咋就变得这么硬啊

前天我们牵着手在这个操场散步时

你的手还是热热的

怎么现在就成了冰凉的呢

也许,我该想到那个救学生的老师

就是你,老谭

我也是一名人民教师

我怎能不明白你对学生的感情

又怎能不理解�

《最后的姿势》教案 13

教完《最后的姿势》这一课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谭老师那最后的姿势一直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孩子们也情续激动,集体站立为谭老师默哀,并献上崇高的队礼。我认为这节课之所有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收集资料,激发情感。】为了上好这节课,课前我布置了收集资料的任务:(1)了解5.12大地震的概况,收集地震的相关的资料、图片和感人故事,并将资料用概括的语言归纳,制成资料卡,以便课堂中交流。(2)收集谭千秋老师的资料及纪念谭老师的有关文章、诗歌。5.12大地震轰动世界,学生们亲身经历了那些日子,很多学生是流着泪守在电视机旁,关注地震中的各项消息。收集资料的任务触动了学生的记忆和情感,许多感人的画面,故事涌上他们心头。这项任务很快就完成了,为课文的学习埋下情感伏笔,在第一课时的交流中,学生情绪激动,眼含热泪。

二、【重组教材,学习“爱与责任”。 】在教学本课时,我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材顺序进行重组。第二课时一开课,我就采用“课题导入,直奔主题”的方式,抓住概括谭千秋老师精神品质的“最后一段”拎出重点词语“普通、爱、责任、英雄不死、精神千秋”等。再由“普通”导入:就是这样一位极其普通的教师,却用自己宝贵的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然后让孩子们在课文中找出哪些事情体现谭老师的“爱与责任”。接着从谭老师“日常生活”和“危难之时”两个方面的表现,来学习谭老师的“爱与责任”。在学习谭老师危难之时“舍身救生”时,又联系课文第三小节“谭老师上课时讲些什么”来学习,这样两相结合来理解谭老师“言传与身教”之间的关系,突显谭老师的高尚品质,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授人以渔,学习写法】“方法的知识是最好的知识!”叶圣陶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本课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在写作方法上很有特色。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描写。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我特别强调文章是如何表达的。如:在学习谭老师“舍身救生”的部分,强调抓住人物语言、动作,领悟人物的精神品质这种正面描写的方法,以及环境描写对突出人物品质的烘托作用。在学习第三部分时,引导学生明白他人评价这种侧面描写的方法,使谭老师的形象更加高大,更有真实感。指导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运用这些写作的方法。其次,他人评价的部分,三个小节结构相似,我采用先扶后放的方法。学习第一小节后,我让学生小结学习方法,再按这种方法分小组学习其它两节,学习效果好、效率高。另外,在指导朗读过程中,也重视方法的指导,并且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自己出金点子,自己给建议,读好课文。

四、【板书设计,画龙点睛。】本课板书设计,我费了不少心思。首先从板面上看,我把它设计成一座丰碑的形状,代表着谭千秋老师的精神如同一座伟大的丰碑,是可供子孙后代瞻仰学习的。其次在内容上,我抓住了课文中能体现谭老师精神品质的重点词语:普通、爱、责任、精神千秋、英雄不死。对“精神不死”的理解,结合谭老师危难之时的语言、动作,概括出谭老师“先人后己,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对“英雄不死”的诠释,引用藏克家和司马迁两个名人的诗句,做了有效的诠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板书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众观全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教师在教学中,存在导得太多的现象,如何做到大胆放手有待思考;对重点句子的“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的理解,学生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还没能深入谭千秋教师的内心世界,如何做到深入浅出,有待探索;在朗读环境描写的四句话时,虽然采取各种方式、方法,但学生没能很好地体现出层次感,即越来越紧张,越来越危急,越来越恐怖。我想如果有声像的辅助,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可能朗读的效果会出来;深情赞颂“爱与责任”部分,我以为还可以引入其他赞颂谭老师的文章或诗歌,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更高大,这样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14

设计意图:

第一时间感应到地震发生的谭千秋老师,没有选择只身逃生。他只喊了一句话,就使全班学生的生命转危为安。他只做了一个动作,就让四个学生安然无恙。他的一言喊尽了对学生的真爱。他的一行铸就了他伟大的师魂。

教学《最后的姿势》,就是要通过解读谭老师的一言一行,让学生感受到他舍己为人、舍生取义的高尚师德。弘扬正气,接过爱的接力棒,传递爱的精神。

设计思路:

读一言一行,感悟高尚师德;听沉痛回忆,学习英雄精神;交流救灾资料,感受中华魂。

教学过程:

一、破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题目是《最后的姿势》。对这个课题,同学们有什么要问的吗?

二、检查预习。

1、出示生字新词,指生读,正音。

谭千秋  洗漱  吱吱  废墟

震撼    凹陷  感动  诠释

坍塌    生死攸关

指导“漱”“凹”的写法。

2、检查学生读书情况。(指生读,一生一段,读后正音)

三、整体感知。

浏览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叙述了在5.12汶川大地震到来时,谭千秋老师临危不惧,组织他的学生迅速撤离,并用自己的身躯护住了难以脱身的四名学生,而他却因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四、精读悟大爱,精品悟师魂。

1、学习第一段,以读代讲。

师:2008年5.12这是个平常的日子。指生读第一自然段。

2、精读第2至7自然段。品一言一行,感悟高尚师德。

师:然而,这又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这一天下午两点多,一场巨大的灾难猝然而至。紧急关头,正在上课的谭千秋老师是怎样做的呢?默读第2至7自然段,圈画出描写谭老师言行的语句。

(1)用“——”画出语言,用“~~”画出动作。

(2)仔细阅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在句子旁边批注。

交流画出的句子。

语言: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动作: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品读“一言”,感受大爱。

出示描写谭老师语言的句子。

师:“他意识到情况不妙。”当时发生了什么情况?用原文的话说一说。(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这里一连用了三个感叹号,说明了什么?(当时情况非常紧急)

地震是谭老师第一时间作出的反应,求生是人的本能,谭老师逃生了吗?他怎么做的?

“快跑”这是谭老师的命令。一个“快”字包含了他怎样的心情?(生说)他脸上的表情会怎样?(生说)可能伴随怎样的动作?(生说)

指导读:读这一段(第4自然段),该怎样度?(生说:读出情况的危急,谭老师担忧、焦急的心情。)生自由读练、指生读、评价、再读。

师:从谭老师的语言,我们想到了他的心情,似乎看到了他的表情,从中你感受到什么?(谭老师心中只有学生)(舍己为人)(对学生的爱)(强烈的责任感)……

再一起读这一段,感受谭老师的高尚人格。

细读“一行”,感悟师魂。

师:情况越来越危急,墙体错位,楼板断裂的“吱吱”声撕扯着每一个人的神经。此时,谭老师怎么还不快跑呢?(有四个学生没冲出教室)

出示描写谭老师行动的句子。(指生读)

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请学生用符号标出句中的动词。(交流)把“护住”换成“挡住”试试,有什么不同的感觉?生说。

师生共同解读:“拉”前面用了“立即”两个字,说明反映的速度之快,当机立断。“双手撑”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张开一把保护学生的保护伞。 “护住”:谭老师的身躯就是学生的避风港。

提高认识,升华感情:

师:“拉”“ 撑 ”“护”这一连串的动作迅速完成,谭老师身体中所有的能量在瞬间爆发,这巨大的能量源于什么?(对学生的强烈的无私的爱)

从谭老师的行动你感受到什么?(舍身救生……)

指导读描写谭老师行动的句子。

灾难,是一面镜子。一瞬间照出了人的灵魂。感情朗读第6自然段。

指导朗读2至7自然段

师:地动山摇,楼房塌陷了,谭老师永远离开了他深爱的学生们……他的喊声还响在学生们的耳边,他护住学生的动作就发生在刹那……朗读2至7自然段,再次感悟谭老师高尚的师德。

3、学习8至12自然段。听沉痛回忆,学习英雄精神。

师:这一段引用了哪些人物的话语?为什么这样选择?(救援人员、学生、老师)(他们的所见最有说服力)

你从救援人员、学生、老师的话中,又感受到什么?

抓住救援人员的语言,抓住“飞身”,抓住“生死攸关”组织有感情地朗读。

千万次地问,为英雄讴歌。

师:千说万说,在同学和老师心中,谭老师是一位 (优秀) 的老师。遇难前,谭老师的讲课内容是什么?(人生价值) 人生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谭老师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了吗?(生说)当一个人在危难时刻,舍生取义,一心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我们就说他是一名“英雄”。你觉得谭老师是英雄吗?

英雄谭老师用自己的生命讲完了他自己人生的最后一课,用鲜血书写了伟大的师爱。他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身躯的哪一个动作化为永恒!

师引读最后一段:

现场的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我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后代的人们依然会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齐读最后一段。理解“英雄不死,精神千秋”的意思。

倘若请你把题目中的“最后”换成文中另外的词语,你会换成什么?

(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  /英雄的姿势  师德的姿势/千秋的姿势/)

课文用“最后的姿势”作题目,有什么好处?(生说,师升华)

五、交流救灾资料,感受中华魂。

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出现了许多像谭千秋老师这样的英雄行为,课前要求搜集有关英雄教师的资料。我们交流一下。

交流中感受中华魂,激发民族凝聚力。

总结全文,升华感情——让我们永远记住那个最后的姿势!

六、作业。

a、读后感受很多,请同学们写在日记中。

b、继续搜集抗震救灾中的感人事迹,自己制作一起专题报告。

板书:

张开双臂         英雄不死

6最后的姿势

护住学生          精神千秋

《最后的姿势》教案 1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5、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

教学重点: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初入情境

1、师: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吗?(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

2、看图片(书上的两幅),感受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

3、请学生交流预习中搜集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至少两个)

二、揭示课题,了解谭千秋

1、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最后的姿势》,也是发生在地震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谭千秋

2、简介谭千秋,先请学生讲,教师补充。教参57页

三、课题引领,初读课文

1、通过预习,你能来模仿一下,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吗?(请生模仿)

2、初读课文,读完后思考: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子的?用“     ”在文中画出相应的语句。(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文中还有两处也可。

四、朗读词语组块,概括主要内容

1、分组出示词语,朗读,交流预习中理解的词语

(1)废墟坍塌 塌陷 尘埃

(2)震撼诠释 生死攸关

(3)妙语连珠大公无私 师德灵魂爱与责任

词语解释见教参57页

2、浏览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时候,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五、理清课文脉络,体会写作方法

1、学习给课文分段,学生自主练习。

第一段(1)5、12谭千秋老师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第二段(2-7)在地震来临时,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经过。

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

第四段(11-12)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深情赞颂。

2、体会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等写作方法。

(1)第二段:正面描写第三段:侧面描写

(2)第二段:环境烘托

(3)第6节最后一句:细节描写

六、作业: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课后3)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主要内容,直入文本中心

1、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关注写人的文章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2、通过上一课的学习,说说谭老师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3、朗读课文的最后一节。找找他是个怎样的老师?

(根据找到的信息板书:横着写普通、爱与责任竖着写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二、学习第一段,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1、自由读课文,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老师?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

(关爱家人、工作积极)关键词:给小女儿、早早、平常

三、学习第二段,感受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1、朗读课文,先在小组内分读课文,再在全班展示读。

2、说说段意,比较这段的段意和文章主要内容的关系,体会抓住重点内容,删除次要内容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3、自主圈画批注式学习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

(1)用“——”画出语言,用“~~~~~”画出动作。

(2)仔细阅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在旁边写上你的批注。

(3)交流:左边

(4)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

4、朗读鉴赏式学习四处环境描写。

(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

(3)楼房摇晃得……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动山摇。……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5)朗读体会环境描写在写作中的烘托作用。

四、学习第三段,体会这一段侧面描写的作用

1、默读课文,思考:如果去掉这段,你觉得行吗?(显然不可以,这段侧面描写使故事变得真实可信。)

2、这一段引用了哪三位人物的话语?为什么这样选择?(救援人员、学生、老师)(他们的所见最后说服力)

3、朗读课文,抓住救援人员的语言,抓住飞身,抓住生死攸关组织有感情地朗读。

五、学习第四段,深情赞颂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1、朗读第11小节,体会文本表达的情绪线索:亲切—痛苦—赞颂

2、课后3(教参56页)

3、“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4、倘若请你把题目中的“最后”换成文中另外的词语,你会换成什么?

(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  /英雄的姿势  师德的姿势/千秋的姿势/)

六、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的第2、3题,记住答案的要点。

2、朗读课文,每个同学都要做到有感情,优生用演讲的方式诵读。

3、学有余力的同学搜集地震中的其他小故事,互相交流。

4、用收集到的资料办专题小报。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16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的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写法。

过程方法: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并学习谭千秋老师恪尽职守、大爱无声的精神品质。

重点难点:

目标2。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20xx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8级地震,将川西北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间变成废墟,让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面对死亡,我们可能无法做出更多的选择,可是有个人却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板书课题)

二,紧扣题目,直奔主题。

1、这最后的姿势是个怎样的姿势呢?(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句中的他指的是谁呢?他又是怎样的一个人?(用文中一段话回答)

找出文中具体描写他最后姿势的句子。品味朗读。

a、护生的姿势

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你从带点的词中体会到了什么?

自己做做这个姿势,为什么是“撑”而不是其他?

如果没有谭老师的“拉”“撑”“护”,情况会怎样?

想象:鸡妈妈保护小鸡。

资料补充:(“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张米亚。)男,终年29岁, 映秀镇小学教师。

当汶川县映秀镇的群众徒手搬开垮塌的镇小学教学楼的一角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一名男子跪扑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两个孩子还活着,而他已经气绝!由于紧抱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救援人员只得含泪将之锯掉才把孩子救出。这就是该校29岁的老师张米亚。“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多才多艺、最爱唱歌的张米亚老师用生命诠释了这句歌词,用血肉之躯为他的学生牢牢把守住了生命之门。

感情朗读6、7段。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出示)引读最后一段:是啊,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谭千秋,一个。

b、牺牲的姿势

出示: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读了这一句,你想说些什么?

(再次出示)引读

三、体验情境,再现地震

过渡:谭老师是在什么情况下舍身救生的?

1、找出文中描写地震来临及地震的句子,朗读借鉴品味。

(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三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

(3)、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情况危急到了极点。)

你能用哪些词形容这种情况?

2、朗读体会:这几处环境描写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烘托人物形象)

四、人生价值,言传身教

过渡:地震来临前,谭老师在做什么?

出示:下午两点多,谭老师在教室上课。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1、这一段写什么?(言传)

2、“人生的价值”,你是怎样理解的?谭老师又是如何教育学生的?这一段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埋下伏笔,作铺垫)

五、评价人物,英魂永存

过渡:在谭老师眼里,人生的价值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所以在那千钧一发之际,谭老师立即将四位学生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导读

13日22点12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看到这悲壮感人的一幕时,救援人员这样说——;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一位老师说——

2、千说万说,在人们心中,谭老师是一个( )的老师。

3、这一部分去掉可以吗?(侧面描写使故事真实可信)为什么要引用这三位人物的话?(他们的所见最有说服力)

六、总结全文,体味结尾

1、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从教26年来,谭老师不仅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而且他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们在玩耍时受伤,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

(出示)引导齐读后两段。

“英雄不死,精神千秋!”你是如何理解的?

2、谭老师,我想对你说。

3、自由感情读文。(课文读到这儿,大家内心一定很不平静。请大家把自己全部的感情倾注到朗读中,再一次感受谭老师的无私大爱。)

4、倘若请你把题目中的“最后”换成文中另外的词语,你会换成什么?(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英魂的姿势;千秋的姿势;师德的姿势)

5、再读后两段,总结全文

结课:谭老师走了,他走的那么突然而匆忙,来不及跟家人说一句知心话,来不及向学生说一声再见;谭老师走了,他留下的是一种姿势,一个永远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姿势,一个诠释恪尽职守、大爱无声的姿势。这不是一般的姿势,这是世界上最英勇最悲壮的姿势,是世界上最伟大最美丽的姿势!

让我们记住他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记住他令世人永生难忘的——最后的姿势!

《最后的姿势》教案 17

一、拼写展示。

1.用“——”画出黑体字正确的读音。

坍(dān tān)塌 着(zháo zhuó)想 散(sǎn sàn)步

2.根据拼音写词语。

午休后,他正在院子里xǐ shù(   ),突然宿舍楼随着地势āo xiàn(   )下去,顷刻间变成一片fèi xū(    )。

二、词语浏览。

1.形近字组词。

感(  )  吱(  )  释(  )

撼(  )  枝(  )  泽(  )

2.用恰当的词代替加点的词语,写在括号中。

(1)5月12日,和平常一样,谭千秋老师6点多就起床了。

(2)5月12日原本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日子。

3.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大公无( )  地动山( )  生死( )关 血肉(  )糊

我会用这个成语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句子品读。

1.但是,那短暂的几秒钟,哪里容得了所有的学生都跑出去。

把这句话改成换一种说法,然后和原句比较一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2.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这句话从哪三个角度描写了地震发生时的景象?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3.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请你标出句中的动词,说说这些动词表现了什么?

(2)请你仿照句子,写一句话,描写人物的连续动作。

四、精彩赏析。

在学生眼里,谭老师曾是一个多么和善的人啊。他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

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1.结合语境解释词语。

绘声绘色:

妙语连珠:

2.“他生命最后的姿势”指的是什么?它蕴含了谭千秋怎样的精神?

3.请你分析“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这句赞语妙在哪里?并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除了这篇课文以外,还有许多歌颂谭千秋老师的文章或诗歌,请你搜集一两篇(首),并把最令你感动的句子摘抄下来。

参考答案:

一、1. tān zhuó sàn

2.洗漱 凹陷 废墟

二、1.感动震撼;吱声树枝;解释沼泽;

2.(1)平时 (2)普通

3.私 摇 攸 模;

示例:谭老师在生死攸关之际,用自己的身躯救下了四个学生。

三、1.但是,那短暂的几秒钟,不容得所有的学生都跑出去。改后的句子是一个陈述句,语气平淡,原句是一个反问句,语气强烈,更能表现谭千秋着急的心理。

2.这句话从感觉、听觉、视觉这三个角度描写了地震发生时的景象;为下文写谭千秋毫不犹豫地救四个学生埋下了伏笔。

3.(1)动词有:拉撑护;这些动词表现了谭千秋在灾难来临时毫不犹豫地保护学生的决心和意志。

(2)示例:我打开课本,翻到《最后的姿势》这一课,认真地朗读,细心地体会,眼前仿佛出现了谭千秋老师高大的形象。

四、1.谭老师讲时的叙述生动逼真;谭老师讲课时巧妙风趣的话一个接一个。

2.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蕴含了谭千秋舍己为人的精神。

3.这句话既赞颂了谭千秋老师爱护学生、舍己为人的精神,又巧妙地把谭老师的名字“千秋”两个字融入其中,表达了他的精神千秋万世流传的意思;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谭千秋老师用生命呵护学生、舍己为人的精神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4.示例:当救援者扒出他们时/他——谭千秋/依然脊背向天/双手死搂着讲台的边/用身体撑起了一片活生生的空间/他用生命诠释了一个雕塑/“千秋”师魂不变!!(节选自诗歌《写给我的同行谭千秋》)

六年级语文《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18

设计理念: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新入选的一篇课文,这一课记叙的是去年的5、12地震中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感人事迹。

本课的教学设计,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挖掘出情的根源。本文的教学设计,我紧扣文章的主旨“最后的姿势”张开双臂,护住学生,反复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深刻的挖掘出这一姿势的内涵。

2、 引领到文的品悟点。本节课设计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品读在地震发生的第一时刻谭老师的表现,学生深刻感悟这是老师爱与责任的表现,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对文章内涵的领悟力。

3、 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以情带读”,老师首先就要做一个引导者,先感动自己,才能再去感染学生,本节课设计中,我还搜集了一些插图,配上合适的背景音乐,学生的情感自然得到升华,于是他们对文章内涵的感悟也会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得以体现。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课后3)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自制PPT课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出示地震前后的图片(配乐)

师: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八级大地震,将川西北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间变成废墟,哭声、喊声,撕心裂肺,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可在天灾面前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回到2008年5月12日那天,去共同关注发生在那天可歌可泣的故事,共同去认识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共同去感受他那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势。

板书:最后的姿势 齐读课题。

过渡:面队死亡,我们可能无法作出更多的选择,可是谭千秋老师却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那么这最后的姿势是一个怎样的姿势呢?从课文中提炼出一句话。

二、品读姿势

1、生回答,(课件一)投影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课文中有两处描写谭老师姿势的句子,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用横线画下来读一读。

a、护生的姿势

1、出示课件: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指名读:这是谭老师保护学生时的姿势。

(2)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这句话中抓住了谭老师的哪几个动作,从他的这些动作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交流、相机提示:拉、撑、护,从这其中我们体会到了谭老师对学生的爱。动作的快。读好句子。

(3)启发学生想象:如果没有谭老师的拉、撑、护,就会出现什么样的恶果?

(4)(课件四)地震发生视频。

2、过渡:那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选择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4—7自然段,边读边划出关键的词句,品读品读,细细地体会。

谁来说说,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作出这选择的呢?

(情况十分危急,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3、出示: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指导朗读:情况十分危急该怎么读?要地震了,多危险呀!读得这么慢,对吗?看,这儿有三个感叹号,读得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指导朗读:要地震了,谭老师的话应该读出怎样的感觉?很镇定的感觉,怎么来表达呢?

4、你还从哪儿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的?

出示:第五自然段

你从这句话的哪些词语中感受到情况很危急的?(提示:“刺耳的吱吱声,尘埃腾空而起”说明了什么?)读好句子。

紧要关头,情况之危急,可用什么词来形容?

(千钧一发 生死攸关 万分危急 )

过渡:是啊,在危急关头,他选择了用自己的双臂守住孩子们的生命之门,他选择用“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姿势面对死亡。(再读句子)

5、范读:地洞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过渡:就是在这样生死攸关的情况下,谭老师立即将——引读护生的姿势。

从这儿你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临危不惧 舍身救生)

同学们,想一想作者写谭老师最后的姿势,为什么花费那么多的笔墨进行环境描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过渡:地震了,情况万分危急,作者通过对危急环境的描述,更加烘托了谭老师的光辉形象,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谭老师情急下唯一想到的是他的学生。让我们拿起书,一起重回那危急的一幕。 (齐读4——7段)

过渡:课文中第二次出现对谭老师最后姿势的描述,出现在人们的话语里

b、牺牲的姿势

1、(课件五)“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2、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给人怎样的感受?(震撼)

这句话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震撼的?请你自己读读,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明确:“死死地”。

想象:砖块掉下来了,砸得谭老师鲜血直流,但谭老师仍然: 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楼板压下来了,谭老师后脑被砸得深凹下去,但是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鲜血喷涌,疼痛难忍,但谭老师: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

3、此时此刻,我们又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师?(爱生如子 舍己为人 舍生取义 恪尽职守)

4、被深深震撼的还有谁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9、10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出示:“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

你是从哪些词语上感受到震撼的?“飞身”、“扑”,这两个词语让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奋不顾身……)

谭老师面对危险,将生死置之度外,他飞身一扑,用他的双臂为学生牢牢地守住了生命之门,怎能不让人震撼呢?(齐读这句话。)

4、出示: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你觉得老师说的话有没有道理?如果他不顾那四位学生离开教室,他……如果他要留在教室里,保护四位学生,他……这就叫生死攸关。(读词)是呀,他明知道留下来是死,但他还是果敢地留下来了,飞身扑去,怎能不让人震撼呢?(在齐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学习这一部分,我着重引导学生深入品读地震中谭老师动作、语言以及地震后人物的语言,抓住这“最后的姿势”,反复反复地出示,反复反复地读悟,进而给学生留下了强烈的悲壮的直观印象。学生深入地理解,深情地朗读应该是被谭老师精神所打动的很好印证。)

5、谭老师为什么会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挺身而出、舍生取义,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牢牢守护生命之门呢?(老师一直没有想的是什么,他自己为什么不跑! )

生1:因为他觉得全班学生都一个没走,他不能走!

生2:因为还有四个学生还没冲出去!

师:说明了什么?

生3:他的心里始终装着的是他的学生,他的学生是第一位的!

生4:是责任!因为他是一位人民教师!

导出第三自然段,出示:“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过渡:这就是谭老师的人生格言,谭老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所以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他……

6、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如果说地震中的谭老师是正面描写,那么作者通过对救援人员、获救学生、老师的话得描述,这叫什么描写?(侧面描写)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更突出体现谭老师光辉形象和高尚的师德,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到谭老师对学生的爱,不仅是挂在嘴上的,更多的是表现在行动里的。他最后的姿势,让我们深深地震撼。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一起读好第八到第十自然段。(分角色朗读)

三、学习第三次(最后的姿势)

1、引读: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从教26年来,谭老师不仅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而且他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们在玩耍时受伤,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

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师生齐读:

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同学们,一起回顾谭老师的行为,如果将这一切化成一个字,那是什么字?(爱 勇 )如果把他张开双臂,护住学生定格成最后的姿势,这又是一种怎样的姿势?

这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英勇的姿势 顽强的姿势 爱的'姿势 师德崇高的姿势……)

3、交(设计意图:以课文的核心问题引领全文。语文教材的每篇课文都有自己的一个核心问题,教师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提炼出能够引领全文,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主导教学进程。同时,此问题的提出,也是给教师一个“放手让学生试着自己学,自己走路的机会”。把课堂的主导权让给学生,充分体现以生为本。)

交流、小结: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不仅震撼了获救的四个学生,不仅震撼了在场所有的人,更深深地震撼了所有的中国人,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

出示: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这最后的姿势不仅仅只是对学生的爱,更重要的它表达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为人师应有的精神,那就是爱与责任(板书)。

4、难怪人们会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四、总结

师解说: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难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却是光彩夺目的。在这国难家难突然降临之时,可爱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谭千秋老师就是其中之一。让我们记住他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记住他令世人永生难忘的——(齐读课题)最后的姿势!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之间的读悟,“最后的姿势”已经深深地印刻在每一位学生的心里。谭千秋老师精神永存!)

五、课后作业

搜集地震中感人的故事。

六、板书设计

6、最后的姿势

爱 责任

临危不乱

恪尽职守

大公无私

舍生取义

《最后的姿势》教案 19

【教材解读】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新选入的一篇文章,文章编入第二单元“人间真情”这个主题单元,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时,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护卫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赞颂了谭千秋老师的高尚的师德和他对学生的无私大爱。选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1、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些图片。(播放音乐出示5.12地震中图片)

2008年5约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8级大地震,使大地震颤,山河移位,将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变成了废墟,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温暖的家不见了,早夕相处的亲人、爱人和朋友也都睡着了,再也叫不醒了。这一张张悲痛的图片,相信总有一个画面令你泪流满面,在灾难面前,人类似乎变得很渺小。面对死亡,我们可能无法作出更多的选择。可是他,德阳市东汽中学51岁的普通教师,用宝贵的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他就是谭千秋老师,那么这最后的生命姿势是什么样的呢?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生齐读课题:最后的姿势)

2、师:谁来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分别找到了哪三处描写谭老师姿势的句子。(生反馈)

二、学习感悟

1、师:首先我们来看看第一次描写谭老师最后姿势的句子(出示句子)

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自己弓着背,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个别生读

(2)找出该句中描写谭老师动作的词?说说从这些动作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抓住“拉”说明老师反应快,顾不了别的;“撑”说明老师尽可能的用身体保护更多的学生;“护”体现老师生怕学生受伤。从而看到一个奋不顾身、大公无私的谭老师)

(3)谁能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朗读中,把这句话读好呢?(个别生读后 配乐全班齐读)

2、师:那么谭老师是在什么情况下作出这样的选择的呢?(生:生死攸关)

3、理解“生死攸关”的意思;并说说你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请快速默读2—7自然段,勾划出相关语句。

生反馈后师出示相关语句

4、出示:

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5、全班齐读

6、师:老师听出来了同学们读这个句子最有感触(出示: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1)体会句中三个“!”的作用

(加强语气,突出情况紧急到了极点,当时情况越是危机越能反衬谭老师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7、师:是呀,情况越是危机越能反衬谭老师恪尽职守,爱与责任的英雄行为,让我们再次齐读这第一次护生的姿势吧!(配乐朗读第一次护生得姿势)

8、师: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他那最后的一撑把生的希望留给了自己的学生,而自己却永远地倒下。当人们在废墟中发现他的时候,在场的人都被震憾了!请同学们自由朗读8—11自然段,勾画出人们眼里的谭千秋是怎样的呢?

出示:救援人员眼含热泪地说----

获救的学生说----

一位老师说----

同学们眼里----

9、(生反馈后师出示相关语段)配乐朗读

10、师:一位救援人员眼含热泪的话是文中第二处对谭老师最后姿势的描写。(出示: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住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1)这一句中最令你感动的词有哪些?为什么?

(2)生抓住“趴”“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死死”谈感受。

(3)师:同学们讲得真好,情况就是如此,砖块掉下来了,砸得谭老师鲜血直流,但谭老师仍然----(生读: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楼板压下来了,谭老师后脑被砸得深凹下去,但谭老师仍然(生读: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鲜血喷涌,疼痛难忍,但谭老师仍然(生读: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

(4)师:同学们你眼前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呢?(生:恪尽职守  大公无私)

11、师:的确,谭老师就是这么一位十分注重教书育人的好老师

(出示语段)个别生读什么是“人生的价值”

12、师:他是这么说更是这么做的,让我们再次齐读这第二次护生的姿势(生配乐齐读句子)

13、师:从教26年来,谭老师不仅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而且他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在玩耍时受伤,然而今天他却永远地离开了,让我们带着悲痛和敬意齐读这第三次对谭老师姿势的描写吧!(生齐读: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最后的姿势。)

14、师:谭千秋,一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难怪人们赞颂地说他是(生:“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谁来说说这句话如何理解?

生:谭老师虽然牺牲了,但他的精神却活在我们心中。

15、(出示填空题)有人说这就是人生的价值,这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

生:反馈—大公无私、爱与责任、舍己救人、忠于职守。。。。。。。

16、配乐齐读该句

二、拓展

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难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难面前时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却是光彩夺目的,谭老师不就是以恪尽职守,大公无私的崇高行为为我们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吗?可敬的人民教师演绎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让我们来一一聆听吧!(生交流)

三、总结

让我们记住他们的恪尽职守,充无私大爱的双臂,记住这令人永生难忘的----最后的姿势

作业:小练笔:谭老师我想对你说------

板书             最后的姿势

恪尽职守

人生的价值        大公无私

爱与责任          舍己为人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20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吗?(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

那些日子,我们有流不尽的泪水,因为痛苦,因为悲伤,因为感动;

这些日子,我们有讲不完的故事,发生在瓦砾之间,发生在救援途中,发生在灾区的千里之外。面对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灾难,四川省灾区教育系统广大教师舍生忘死抢救学生,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们牢牢地把守住了生命之门,危难时刻体现了高尚的师德和情操,用生命诠释了人性的光辉。我们今天要学的《最后的姿势》,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他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师爱的赞歌,用鲜血铸造了高尚的师魂。

二、揭示课题,了解谭千秋

1、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最后的姿势》,就是发生在地震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谭千秋

2、简介谭千秋

先请学生说教师再补充。

过度:在地震中谭老师怎样保护自己的学生呢?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 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

2 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子的?用“”在文中画出相应的语句。(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文中还有两处也可。

四、朗读词语组块,概括主要内容

1、分组出示词语,朗读,交流预习中理解的词语

(1)废墟坍塌塌陷尘埃

(2)震撼诠释生死攸关

(3)妙语连珠大公无私师德灵魂爱与责任

2、浏览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时候,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五、理清课文脉络,体会写作方法

1、学习给课文分段,学生自主练习。

第一段(1)5.12谭千秋老师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第二段(2-7)在地震来临时,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经过。

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

第四段(11-12)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深情赞颂。

2、体会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等写作方法。

(1)第二段:正面描写第三段:侧面描写

(2)第二段:环境烘托

(3)第6节最后一句:细节描写

六、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主要内容,直入文本中心

1、通过上一课的学习,说说谭老师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2、朗读课文的最后一节。说说他是个怎样的老师?

(普通、爱与责任竖着写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二、学习第一段,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自由读课文,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老师?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

(关爱家人、工作积极)关键词:给小女儿、早早、平常

三、学习第二段,感受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1、朗读课文,先在小组内分读课文,再在全班展示读。

2、说说段意,比较这段的段意和文章主要内容的关系,

3 体会抓住重点内容,删除次要内容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4、自主圈画批注式学习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

(1)用“——”画出语言,用“~~~~~”画出动作。

(2)仔细阅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在旁边写上你的批注。

(3)交流:左边

(4)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

5、朗读鉴赏式学习四处环境描写。

(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

(3)楼房摇晃得……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动山摇。……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5)朗读体会环境描写在写作中的烘托作用。

四、学习第三段,体会这一段侧面描写的作用

1、默读课文,思考:如果去掉这段,你觉得行吗?(显然不可以,这段侧面描写使故事变得真实可信。)

2、这一段引用了哪三位人物的话语?为什么这样选择?(救援人员、学生、老师)(他们的所见最有说服力)

3、朗读课文,抓住救援人员的语言,抓住飞身,抓住生死攸关组织有感情地朗读。

五、学习第四段,深情赞颂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1、朗读第11小节,体会文本表达的情绪线索:亲切—痛苦—赞颂

2“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学完本课你觉得“最后”还可以换成哪些词(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英雄的姿势师德的姿势/千秋的姿势/)

六、作业设计:

1、完成课后的第2.3题,记住答案的要点。

2、朗读课文,每个同学都要做到有感情,优生用演讲的方式诵读。

板书:

最后的姿势

关爱家人 工作积极

忠于职守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21

一、【教学内容】

第十一册第三十页《最后的姿势》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的含意。

2、能力目标:

(1)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与诠释。

(2)理解“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这句话的意思。

(3)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3、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体会谭老师恪尽职守、舍身救生的高大形象,表达对谭老师的崇敬与爱戴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力目标中的(1)、(2)

难点:能力目标中的(3)

(三)教学准备:

1、了解5.12大地震的概况,收集地震的有关资料、图片和地震中的感人故事,并用概括的语言归纳,制成资料卡。

2、收集谭千秋老师的相关资料及纪念谭千秋的文章、诗歌等。

(四)教学课时安排:2课时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起回忆,引入情境。】

1、导语: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04秒吗?这一刻中国发生了什么惊天大事?(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是的,同学们,那些日子,你们守在电视机旁,一定深刻地感受到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谁能说说地震给人们带来了什么灾难?

2、先引导生看书上的两幅插图,再回忆当时电视播放的受灾场景,交流收集到的资料、图片。

【5.12地震触目惊心,虽过去了一年多了,但学生回忆起来,还是激动不已。这些背景资料的回忆,交流,触动孩子们内心深处强烈的情感,为学习新课埋下了情感伏笔】

(二)【揭示课题,了解谭千秋】

1、导语:是的,这场地震将一个个美丽的乡镇变成了一片片废虚,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家园、亲人,甚至生命。但是,就是在这样的天灾面前,却发生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你知道有哪些感人故事呢?(生交流收集到的感人故事)

2、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最后的姿势》也是发生在地震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板书课题)故事的主人公叫谭千秋(交流收集到的关于谭千秋的资料)

【这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浸润着学生的心灵,他们看到了一个个高尚的灵魂,谭千秋的资料交流丰富学生对谭千秋的了解】

(三)【课题引领,初读课文。】

1、谭千秋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走进课文,仔细地去看看,并把有关最后姿势的句子画下来,(生读文画句子)

2、引导看图,初步感受“最后的姿势“

【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谭老师最后的姿势】

(四)【学生习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1、音要注意的字:翘舌:漱、释、吱

前鼻韵母:谭、撼、感、诠、坍

2、形要重点指导的字:漱、墟、凹、释

3、新词:

(1)废墟、坍塌、震撼、塌陷、尘埃(现象)

(2)震振、诠释、生死攸关(感受)

(3)妙语迁珠、大公无私、师德灵魂、爱与责任(品质)

4、生展示朗读,通读全文

【字词是学文的基础,这里用了较长的时间让学生学习生字新词,为通读全文打下基础,也是学生学文的前提。】

(五)【默读课文,理清脉络。】

(1)谭老师早早赶到学校上课

(2-7)地震来临之时,谭老师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一位老师的感受。

(11-12)人们对谭老师的深情赞颂。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22

一、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体会出谭千秋老师的人格魅力,通过学生自己的感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最后的姿势”句子的含义,体会人生的价值。

二、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这节课我们继续回到2008年5月12日那天,去共同关注发生在那天可歌可泣的故事,共同去认识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共同去感受谭老师那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势。(板书:最后的姿势)

(二)感受人物品质

师:请大家打开课文,自读课文第2——7小节,用笔画出描写谭老师的句子,并将划出的句子默默再读几遍,从这些句子中你看到一位怎样的谭老师。

1.学生自读课文

2.集体交流句子,相机出示:

(1)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

(2)他意识到……快……

(3)在教学楼……谭老师……护住了四个学生。

3.引导学生感悟句子,关注细节,感受谭老师的品格。

(优秀的老师,教书育人,是关心学生的老师,是一位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老师……)

(大家快跑立即撑护住)

4.引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读出谭老师的内心世界

师:谭老师是一位十分注重教书育人的老师,是一心关心学生的老师,是一位不光是言语教育还重视行动教育的老师,文章对他的言语行动的描写刻画第反映谭老师的平凡而又伟大,为了学生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师:请大家再看课文,文章除了在写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的时候还有这样的几句话,出示:

(1)天空阴沉沉的。

(2)忽然,课桌……起来,地震!

(3)楼房摇晃……腾空而起。

(4)地动山摇……塌陷了……。

这句话是当时的环境描写,在文章到底有什么作用,能否删除呢?

5.学生自读品位,集体交流

(真实,更反映情况的危急,同时反映谭老师的镇定)

师:可见这些环境描写在文章中也起着衬托作用,十分有必要,更能反映谭老师的品质,让我们一起来分角色朗读课文。

(一组读环境描写句子,一组读描写谭老师的句子。)

6.分角色朗读

师:地动山摇,破裂的钻块、水泥……楼房塌陷了……谭老师已深深地被埋在废墟中,当人们在营救过程中又感受到怎样的一幕呢?

(三)评价人物品质

学生浏览课文8——10小节,文中写了三个人物的语言,分别是怎样说的?

1.出示:(1)“我们发现他的时候……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2)“地震时,眼看……身上。”

(3)“如果……希望留给学生。”

2.学生默读文章句子,思考:从句子中你又能体会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谭老师的品质(抓住重点词:扑留)

(这一扑说明了……这一扑说明……这一扑又说明……)

3.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文章通过侧面描写写出谭老师的伟大品质,在学生眼中,谭老师的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在老师眼中,他是最疼爱学生的人,从教26年来谭老师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他在校园中哪怕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原因是生怕学生们在玩耍中受伤,然而这一切再也看不到了,留在老师和同学们脑中却是这

出示:张开双臂……姿势

这样最后的姿势,这样的姿势在文中共出现了三次,你知道其中的目的吗?(学生讨论,集体交流)。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谭老师的一切行为,如果将这一切行为都化成一个字的话,那是一个什么字?(爱勇……)如果把他那张开双臂的姿势定格为最后的姿势的话,我们还可以说这是怎样的姿势?(英勇的姿势顽强的姿势爱的姿势师德崇高的姿势……)

师:这是多么崇高的姿势呀,多么充满爱的姿势,让我们一切缅怀谭老师,缅怀谭老师那永存的姿势——齐读句子

师:谭千秋一个普通的老师,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他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教师的爱与责任,说爱,那是因为,说是责任那又因为。同学们,俗话说“大爱无痕”,谭老师就是将自己的大爱化成了最后的姿势,所有人们这样赞颂——

出示: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师:英雄人已逝但不死的是。

四、升华情感

师:谭千秋的精神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脑中,他的英雄事迹将载入史册,在事后有位老师写下了这样的一首诗——

《我该想到》

1.学生自读文章

2.齐读文字

师:此时此刻相信你也有很多的话语想对谭老师讲,想表达自己的情感,请你们拿起笔写下自己最想说的话。

3.学生练笔。

4.集体交流。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23

6.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课后第3题)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资源】

学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预习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透彻地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3.搜集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直入文本中心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能用一个词语说说谭千秋老师“最后的姿势”留给你的感受吗?(无私、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爱与责任、高尚……)

2、学习第12自然段

过渡:面对死亡,谭千秋老师来不及做出更多的选择,当学生的生命受到威胁时,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最后的姿势》。

默读第12自然段,思考文中用了哪些词语评价谭老师。(适时板书:普通、爱与责任、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过渡:一位普通的人民教师,用自己的生命书写着“人生的价值”,诠释着对学生的“爱与责任”。本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他的生命、解读他的师魂。

二、学习第一段,初步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1、现在请大家将视线转移到课文第1自然段,自由朗读,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是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

(爱家人、爱工作)关键词:给小女儿、早早、平常

2、导读:读出对家人的关爱,对工作的负责。

三、学习第二段,深入感受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过渡:谭老师和千千万万的老师一样,爱家人也爱工作,从教26年来,他对工作始终热忱负责,直至2008年5月12日——他人生的最后一堂课。自由读课文第2-7节,说说你读后的感受?

2、默读课文,圈画描写谭老师语言和动作语句并在旁边作出简要批注。要求:

交流:

【语言】“大家快跑,什么都不要拿!快……”

①在危急时刻,谭老师首先想到的是学生的安危,他拼命呼喊自己的学生快速离开,具有先人后己的精神。

②说说你读懂了一位怎样的谭老师?(临危不惧、以学生为重等)

③导读: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谭老师的精神。

过渡:千钧一发之际,如何保住来不及逃生的四个孩子?

【动作】“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画词:拉、撑、护并板书)

这段细节描写连续用了三个动词写出了在危难时刻,谭老师舍己救人的场景,

谭老师那种在危机时刻以自己的生命换取学生的生命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我们。

②重点知道三个动词的理解:

拉:在楼房即将坍塌的瞬间,谭老师没有选择躲避,对学生的爱与责任让他从死神面前把四条活生生的生命拉回了。

撑:为课桌底下的四个孩子撑住从屋顶掉下来的瓦砾和楼板,撑起生命的天空,撑起一个老师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护:用生命护生命,是一个老师一如既往地对学生的爱与责任的体现。

同学们,此时此刻,这三个字,在你的眼中,还仅仅是简简单单的三个动作吗?它们更是——(谭老师对学生的爱,对工作的高度负责,谭老师舍己救人的品质……)

③导读练习,体会谭老师的英雄壮举:

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生命为孩子撑起了一片天,他的形象定格在那一瞬间,那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完成填空诵读:

谭老师像

一样,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3、学习环境描写,体会其在写作中的烘托作用。

过渡:为了突出地震来临前与往日的不一样,文中运用了四处环境描写,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环境描写的语句并作出批注。

①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②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连用3个感叹号,表明情况紧急)

[课文回环、整合]情况紧急,谭老师是这样喊的——(读语言描写)

③楼房摇晃得……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课文回环、整合]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跑不出去的四个学生怎么办?生死之际,谭老师是这样做的——(读动作描写)

地动山摇。……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张

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小结:语言、动作、环境描写在正面突出人物形象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使生硬的人物变得有血有肉。在今后的写作中,同学们要注意这方面技巧练习。

四、学习第三段,体会这一段侧面描写的作用

1、思考:如果文章到这戛然而止,你觉得好吗?(显然不可以,这段是侧面描写,它很好的烘托了人物壮举,使故事变得真实可信。)

2、默读课文,思考这一段引用了哪三位人物的话?为什么这样选择?(救援人员、学生、老师。他们都是与谭老师密切接触的人,他们的话最具说服力。)

3、诵读救援人员的话,体会他当时的心情。(震惊、感动、难忘)

4、师生配合完成朗读练习:

当救援人员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他们满含热泪/永生难忘/ 感动 地说:“我们发现他的时候,……四个学生都还活着!他真是一位

的好老师啊!”

5、如果你是被救的学生,当你苏醒后看到浑身血肉模糊的谭老师,你会怎样回忆那刻骨铭心的一幕?(导读学生的话)

6、此时此刻,谭老师的同行们又是怎样说的?

7、如果谭老师没来得及救这四个学生,你会怪他吗?但他一定会责怪自己,怨恨自己,永远不会原谅自己,因为他有着坚定的为人师的爱与责

五、拓展、升华感情

1、延伸:你还知道哪些像谭千秋老师一样,用自己对学生的爱与责任,用自己

的身躯,为孩子们撑起一片生命的蓝天的老师?

2、总结课文

(配乐)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害面前是渺小的,但无数可敬可爱的人,演绎了一个又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生命的坚强、爱与责任,永远可以战胜一切灾难!

谭老师走了,他走得那么突然而匆忙,来不及跟家人说一句知心话,来不及向学生说一声再见……谭老师走了,他留下的是一种姿势,一个永远张开双臂的姿势,一个舍己救人的姿势。这不是一般的姿势,它是世界上最英勇、最悲壮的姿势,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有力量的姿势!

六、读写结合

在今天的教学课件中,老师没有为大家出示5.12地震的惨烈图片或影相资料,因为实在不忍再去碰触,再去回忆,但相信学习了本课同学们心里一定有许多的话要对英雄老师谭千秋说。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写下对英雄的赞美吧!请以“谭千秋老师,我想对你说……”为开头,写一篇文章,体裁不限。

六年级语文《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24

【教材简解】

《最后的姿势》是根据汶川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课文讲述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一位老师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文章不仅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提供了很好的语言材料,还为塑造学生的人格提供了感人的文本素材。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体会“最后的姿势”中包涵的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师生双方围绕着教材文本所进行的对话交流,是彼此精神世界的交往、互动、合作。本课教学,力求引领学生反复品味语言,透过文本语言,走进人物内心世界,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及传情的诵读,来体验文本情感。教学中,力求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充分与文中人物进行情感撞击心灵对话,张扬学生的阅读个性,发展学生的智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人物。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最后的姿势》。

在生与死的刹那间,谭老师作出了自己的抉择。请观看《千秋心千秋爱——记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干部谭千秋》片段

2、谭老师“最后的姿势”在课文中几次出现?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写谭老师遇难时护住学生的经过?(2~7自然段)

3、过渡:如果我们再回到5.12这天,再去亲历那个现场,去聆听谭老师的语言,去看看谭老师的行动,我们的感受将会更深。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走近人物。课堂上的视频引入大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增强了教材的可视性,调动了学生浓浓的学习情趣。】

二、细细品读,感知形象

1、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选择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4-7自然段,边读边划出关键的词句,品读品读,细细地体会。

2、谁来说说,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作出这样的选择的?(情况十分危急,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1)出示: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为什么这句话会让你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

指导朗读:情况十分危急该怎么读?这儿有三个感叹号,读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谭老师是怎么说的呢?

出示: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往操场跑去。

从这儿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要地震了,谭老师的话应该读出怎样的感觉?(很镇定的感觉,怎么来表达呢?)

(2)你还从哪儿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的?(情况越来越危急了!)出示:第五自然段

你从这句话的哪些词语中感受到情况很危急的?(提示:“刺耳的吱吱声,尘埃腾空而起”说明了什么?)

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

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这短短的几秒钟,根本容不得谭老师多作考虑,谭老师立即??(引读句子)

(3)范读: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一切到这儿似乎已经结束了,但事实上并没有结束,看,这儿有个省略号,这儿省略了什么?(说一说并读一读,把自己此时的感受融入朗读中。)

(4)地震了,情况万分危急,作者通过对危急环境的描述,更加烘托了谭老师的光辉形象,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谭老师情急下唯一想到的是他的学生。让我们捧起书,一起重回那危急的一幕。(齐读4-7自然段。)

3、在生与死的刹那间,谭老师作出了自己的抉择。课文第8-10自然段中多次对谭老师最后姿势的描述,这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的?给人怎样的感受?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八自然段,找一找,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给人怎样的感受?

这句话中哪些词语让我们的心灵受到了震撼?请你自己读读,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想象:砖块掉下来了,砸得谭老师鲜血直流,但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楼板压下来了,谭老师后脑被砸得深凹下去,但是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鲜血喷涌,疼痛难忍,但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

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请把你的感情融入你的朗读之中。

(2)被深深震撼的还有谁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第9、10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出示:“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身上。”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

你是从哪些词语上感受到震撼的?“飞身”“扑”,这两个词语让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面对危险,谭老师将生死置之度外,怎能不让人震撼呢?(读好句子。)

出示: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如果谭老师不顾那四位学生离开教室,他??如果他要留在教室里,保护四位学生,他??生死攸关的一刻,他明知道留下来是死,但他还是果敢地留下来了,飞身扑去,怎能不让人震撼呢?(读好句子)

4、谭老师为什么会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挺身而出、舍生取义,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牢牢守护生命之门呢?

出示:“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谭老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他??(出示语句,齐读: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应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了自己的抉择?”“这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的?给人怎样的感受?”“谭老师为什么会这么做?”带着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读书,自己去领会,这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尊重语文学习的规律。文章的精妙之处,深层次的东西,如细腻的感情,传神的描写,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读,琢磨地读,反复地读,充分地读,读得如痴如醉,文我合一。】

三、总结全文,升华中心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