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上册教案优秀4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语文上册教案优秀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朗读课文,了解鲸的形体、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课前准备:

★搜集一些有关鲸的文字、图片或录象。

★有生字、新词和重点语句内容的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出示鲸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这种动物吗?你们对它有什么了解吗?请和同桌谈一谈,自由发言。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鲸》这篇课文,看看通过学习,你对鲸有了什么更深的了解。

二、学习生字,读顺课文。

◆自由读课文,认准本课生字,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解决。有些字的音容易读错,需要注意。

出示要求写的字1◆个,注意重点指导容易写错的字。如:“肺”字右边不是“市”,而是“市”,右半边的笔顺是一、广、斤、市。

◆认识生字后再读一遍课文。看看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就把它画出来,一会儿提出来大家讨论。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再根据讲读课文的需要,提出一些重点词语,请同学们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自读课文,看看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每段主要讲了什么?指名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

三、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你对鲸有了哪些了解?

四、精读课文,体会写法。

◆自由读第l自然段,你从哪儿看出鲸很大,画出有关语句,然后读一读。指名汇报,大家补充,读出体会。

出示句子: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

◆从这两个数字我们体会到了鲸确实很大,这段话中还有描写鲸很大的数字吗?

出示句子: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

自己试着读一读,想想应该怎样读,才能表达出鲸的确很大。体会用列举数字方法来说明的好处。

◆你还从哪儿看出鲸很大,把有关语句读一读。自由读第1自然段,读出自己的体会。

◆小结写作方法:作者运用了作比较和举数字的方法把鲸的大描写得非常具体。

◆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举数字的方法。

◆全班交流,试着用举数字的方法说明一事物。

【第二课时】

一、围绕重点,全班研讨。

◆自由读第2自然段,说一说鲸是怎样进化的?把你自己当作鲸,给同组同学说一说“你”的进化过程。

学生汇报:我们鲸在很远古的时代,和牛、羊一样生活在陆地上。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就生活在了靠近陆地的浅海里。又经过了很长时间,我们的前肢和尾巴渐渐变成了鳍,后肢完全退化,就成了现在的样子,适应了海里的生活。所以,我们并不是鱼,而是哺乳动物。

◆快速读第3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指名汇报,你是从哪里了解到的,把这些读给大家听一听。

◆鲸生活在海洋里,可它又不是鱼,这真是太神奇了,它在生活习性方面又有什么特点呢?默读4~7自然段,想想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鲸的生活习性?(课文从吃食、呼吸、睡觉、生长这四个方面介绍了鲸的生活习性。)

◆鲸分为两类,它们在生活习性上有什么不同吗?自由读第4、5自然段用“——”画出须鲸的生活习性;用“~~”画出齿鲸的生活习性。填好表后在小组内交流。

◆轻声读一读第7自然段,说一说你还知道了什么?

◆鲸在睡觉时是什么样呢?学习第6自然段,想像一下鲸睡觉的样子,并把它画下来。

二、回顾内容,朗读记忆。

我们对鲸的生活习性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哪个方面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你就把这部分读给小组的人听,看看哪个同学能把自己喜欢的内容背下来。

三、出示资料,延伸扩展。

◆出示“资料袋”的内容,自由朗读,谈谈感受。

◆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鲸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其实,我们人类对鲸还有许多地方都不够了解,这些都等待着同学们去探索。布置同学搜集课外资料,以“鲸的自述”为题,围绕某一方面的内容写一篇短文。

语文上册教案 篇2

知识与技能

1、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2、分析人物性格,概括人物形象。

3、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请学生概括这篇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故事情节。

2、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句子,分析人物性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赶牛溜索汉子们沉着、果断的品格。

重点

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人物性格。

难点

理解对比、衬托表现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1、标注法:指导学生在对课文的分析中,用符号标注出重点词、句,以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而养成圈点批画的良好习惯。

2、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教师:

1、准备与课文相关的PPT课件。

2、对课堂教学中设计的问题进行预设。

学生:

1、查字典,看注释,扫除文字障碍,熟读课文。

2、查找有关溜索、怒的资料,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1课时

云南怒大峡谷,被称为“东方大峡谷”,世界三大峡谷之一。峡谷的东面是被称为“万瀑千湖之山”的碧罗雪山,西面是中缅边境千里边防的高黎贡山,谷底是奔腾咆哮的怒。怒没有船,惊涛怒浪上小船无法横渡,两岸居民过,从前主要靠“溜索”桥。那么,什么是溜索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跟随作者的描述去感受这种让人惊心动魄的过方式。

阿城,原名钟阿城,1949年出生于北京市,祖籍重庆市津区,作家、编剧。1984年,出版个人首部短篇小说《棋王》。1985年,担任剧情电影《大明星》的编剧,从而开启了他的编剧生涯。2015年,担任古装动作电影《刺客聂隐娘》的编剧,该片入围第52届金马奖——改编剧本奖。2016年,出版作品集《阿城文集》。

文题解读

文章以“溜索”为题目,不仅是行文线索,将故事情节贯穿起来,连缀成篇,而且交代了从前两岸居民过的渡河工具和渡河方法。

1、听课文朗读音频,初步感知课文。

2、学生快速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小说的情节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开端:马帮抵达怒边,山陡谷深,悬崖万丈,等待溜索过。

发展:马帮的汉子们决定溜索,沉着、果断地将牛们以及驮子熟练地运到对岸。

高潮:首领从容镇定,指挥有方,在他的指导下“我”胆战心惊地溜索。

结局:全队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顺利到达对岸,再次上路。

3、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一个首领带领马帮一起溜索过怒。

1、这篇小说写了哪些人物?谁才是文章的主人公?

马帮的首领、首先溜索的精瘦短小的汉子以及马帮中的其他人。其中马帮的首领是文章的主人公。

2、从文章找出描写首领的语句,分析首领的性格特征。

(1)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

“稳稳”“笑一笑”,与“我”和牛的恐惧形成对比,衬托出首领从容不迫、胸有成竹的性格。

(2)首领缓缓移下马,拐着腿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

溜索前首领下马用手“敲一敲那索”,体现了他细心、认真、负责的性格特征。

(3)(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

待“我”溜索时提醒“我”不要看下面,体现了首领对他人的关爱。

(4)猛听得空中一声呼哨,尖得直入脑髓,腰背颤一下。回身却见首领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拐着腿弹一弹,走到汉子们跟前。

首领打着尖细的呼哨,“飞到索头”“抽身跃下”,最后一个溜索,这些行为都表现出首领非凡的身手、粗犷的为人、领袖的气质。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马帮的首领是一个怎样的人?

首领是一个认真负责、关爱他人、身手非凡、从容不迫、具有领袖气质的人。

4、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俯望那,蓦地心中一颤,惨叫一声。(从感官和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

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出了怒峡谷壁顶孤悬、高峻、险恶的特点,“一派森气”“蓦地心中一颤”等心理方面的细节描写充分抒发了“我”初次直面峡谷时的震颤、惊恐之情,让读者如临其境。

(2)牛们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头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起来。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们用力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这里为什么要细写牛的惊恐失态之状?)

牛溜索前“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起来”,溜索中“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逼真地描写出牛溜索前后惊恐失态之状,以上这些描写与牛们等待溜索时的“哀哀地叫着”,一起烘托出峡谷的险恶;而这些牛们又反衬出这些赶牛溜索的汉子们的沉着、果断。

5、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写了牛溜索时哪些方面的内容?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

主要写了溜索前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

作用:

(1)侧面表现怒峡谷的高峻险恶;

(2)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们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

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①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

②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

③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

④“我”与领队的对照,表明人会在艰苦磨炼中成长。

第一部分(第1~3段):写马帮抵达怒边,等待溜索过。

第二部分(第4~17段):写马帮的汉子们决定溜索,将牛们以及驮子熟练沉着地运到对岸。

第三部分(第18~20段):写“我”在首领的指导下胆战心惊地溜索。

第四部分(第21~25段):写全队顺利到达对岸,再次上路。

这篇小说写了一处奇险的环境,一群过河的马帮汉子,一次溜索的经历,表现了人敢于战胜艰险的胆识和气魄,赞扬了马帮汉子沉着、勇敢、果断的性格和相互信任、互相关爱的团结协作精神。

1、语言简洁凝练,选词炼字颇为考究。

文章语言洗练,富有表现力,处处可见。例如,“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仿佛再有锱铢之力加在上面,不是山倾,就是索崩”,这句话中的“千钧之力”“扯住”形象地写出了索牢固地将怒的两岸连接在一起,似乎有“一索两岸变通途”的气势,为下文溜索做铺垫。

2、衬托、对比巧运用,人、物形象更鲜明。

小说开头一下子就让读者置身于怒大峡谷中,怒的“隐隐闷雷”,马帮汉子的举止,山鹰的飞翔,侧面衬托出环境的奇险。山陡谷深,悬崖万丈,一根索子扯住两岸石壁,此情此景令牛马战战兢兢,惊恐失态,而马帮汉子们却身手矫健、无所畏惧,首领更是沉着冷静,举手投足尽显英雄本色。对比之中,突出马帮汉子的沉着、果断、身手非凡。

溜索环境:山陡谷深牛:哀叫、恐惧马帮汉子:沉着、果断英勇无畏战胜艰险

语文上册教案 篇3

一、激趣导入(4分钟)

同学们,我们知道知道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二九相重,所以叫重阳,又叫“重九”。由于“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常在此日进行祭祖和敬老活动,所以重阳节又被称为“老人节”。与三月初三“踏春”相对应,重阳还被称“踏秋”,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灾”以求长寿,还会插茱萸、喝酒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小学时我们学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其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述的正是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

公元767年的重阳节这一天,四川省夔州的长江边上,一位衣衫褴褛、疾病缠身、年过半百的老人,孤身一人、步履蹒跚地朝山上登高而来。在这个满目衰败的残秋里,面对水急风大的万里江天,面对疲倦而孤独的飞鸟,面对了无生气的枯树,这位一生坎坷、穷愁潦倒的老人,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老人百感交集,情不自禁地赋诗一首,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一首七言律诗——《登高》。

二、《登高》的写作背景(2分钟)

《登高》向来被誉传为名作,被明代的胡应麟称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这首诗是杜甫767年在四川夔州所作,当时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趁机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同时,唐与吐蕃等外族战争不断。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诗人杜甫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各种苦闷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为了排遣苦闷,诗人抱病登高,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三、整体感知(3分钟)

1、播放录音朗读,找出本诗的主体情绪是什么(诗眼:悲)

2、听老师示读,注意诗歌的字音、节奏及停顿。

3、 大家自由朗读,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翻译不懂的字句。

四、品读诗歌(30分钟)

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问题1:首联利用工笔细描的手法共写了几种景物

六种:风、天、猿、渚、沙、鸟

问题2:这六种景物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急、高、啸哀、清、白、飞回。十四字写六种景,形、声、色、态兼备,十分凝炼。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飞鸟,可能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孤独痛苦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能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

问题3:我们能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鸟或者想象成不是一只,而是多只

不能,我们得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

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问题1:颔联,写了几种景物 由落木和江水,我们能想到什么

两种景物:落木、长江。 杜甫看到落叶飘零,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 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意,传达出年华易逝的感慨。

“不尽长江”传递的信息是时间的无穷,给人一种历史长河永不停息的感觉。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但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短暂的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

问题2:能把这联的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吗

从表达技巧角度,此联运用对比衬托,用时间的无穷衬托了生命的短暂。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相反,时间和历史越是悠久无穷,就越显得人生命的短暂瞬逝。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但江山万古长青。此联“无边”“不尽”,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这种复杂深沉的情感借助两个修饰词“无边”和“不尽”表现得更为充分。这两个词与下联的“万里”、“百年”呼应。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排遣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诗的境界更加雄浑壮阔,更能表达出深沉复杂的思绪。

五、结束语(6分钟):

今天,我们做了一次穿越,和大诗人杜甫一起完成了一次重阳登高,我们的灵魂仿佛再一次受到洗礼。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望远,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这里有对漂泊生涯的感叹,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但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执著。这就是那个一生坎坷,曾经豪情万丈,志在报国的杜甫,那个无论穷达,都不忘兼济天下的杜甫,那个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还挂念祖国兴衰的杜甫。同学们请记住这位伟大的老人。下面让我们一起饱含感情的朗诵一下《登高》。

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领悟其爱国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诵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语句。

4、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

教学重点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对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3、鉴赏重要语句,感觉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课时安排:二课时

课前预习

1、语文讲义上预习内容(29页)。

2、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感情。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观看几组有关屈原的照片:

屈原被楚怀王流放,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

提问:你们知道照片上这们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屈原)

因政治上的不得志,饱经忧患的屈原于公元前278年农历的5月4日这一天投汨罗江自杀。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守节不移的伟人,于是在端午节这一天兴起了吃粽子、赛龙舟习俗。

二、有关资料

1、屈原生平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在楚国都城被秦攻破时投汨罗江而死,以示忠贞爱国之怀。

2、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受《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楚辞的作者主要是屈原,他创作了许多不朽作品。在他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怀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其次,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衬字。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离骚”的含义

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罹忧”。班固在《离骚赞序》中释为“遭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后人多各从其一说。近世学者推论《离骚》本为楚国古乐曲名。

三、诵读课文

1、老师范读,学生跟读

老师总结:

(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

2、学生自由诵读。读时注意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字词梳理

1、实词

苗裔:后代子孙

考:特指死去的父亲

孟陬:正月

揆:揣度

扈:被,披

辟芷:幽僻的白芷。芷,香草名,白芷

汩:水急流通状

与:等待

搴:攀、折

骐骥:骏马

2、古今异义

朕:第一人称代词“我的” 用于特指古代皇帝的自称

代序:依次替代 代替序言的文章

3、通假字

锡:同“赐”。

辟:同“僻”。

道:同“导”。

4、词类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 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取名。

字余曰灵均 字,名词用作动词,给人取表字。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美,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德

5、特殊句式

恐年岁之不吾与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主,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

肇锡余以嘉名 状语(介词结构)后置

五、学生根据课文注释自己翻译课文。

参考:

我本是古帝高阳氏的后裔,号叫伯庸的是我已故的父亲。|寅年正当寅月,庚寅的那一天,我降生人间|先父观察测度我初生的时节,一开始就赐给我美好的名字|替我取下的大名叫着正则,替我取下的别号叫着灵均|我既有众多的内在美质,又加上美好的才能|我把江离芷草披在身上,把秋兰联成饰物挂在身边|我自念光阴如流水逝去,忧心岁月不会等待我|早起拔取阰山上的木兰,晚入洲泽采摘宿莽|时光飞逝不停留,春天和秋天递相替代|想到草和木都时刻地在凋零,怕的是理想的君主也要早衰|为什么不把握年岁壮盛的时机,丢弃秽恶的行径,为什么不改变这不善的法度|我驾着骏马正要打算去奔驰,你随我来吧,我当为君在前面带路。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语文讲义30页6-13题。

第二课时

一、抽生翻译课文

二、 文本研习:

1、概括1--2句诗的大意。

明确:写屈原高贵的出身,降生的瑞奇和美好的名字。

2、诗人为什么要表白自己的出身高贵呢?

明确:是说明自己与楚王是同宗,对楚国的兴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3.3-4句写了什么?

明确:介绍自己美好的名字。

4.5-8句写了什么?

明确:介绍自己美好的名字。

5、为什么要写这些?

明确:表现出诗人高度的庄重与自爱。

小结:高贵的出身,降生的瑞奇和美好的名字,这都是上天与先人赐予,而具有美好的品格和才能则是因为自己注重修养。

6、看5-6句写了什么?

明确:写自己强调自己才能修养不同于一般人,只要是美好的品格,他都学习。

7、从介绍出身的高贵到宣扬自己的“内美”和“修能”体现了什么?

明确:体现了诗人对人格的追求、对自我价值的发现。

8.7-10句写了什么?

明确:写了诗人的焦虑。

9、有哪些焦虑?

明确:对一心报国的屈原而言,最担心的是时光如流水逝去,而没有机会把美好的品德和超凡的才能献给楚国。诗人担心虽怀有一腔热忱,无nai“美人”不识。

10、看最后4句写了什么?

明确:写诗人善意的劝告和昂扬的呼喊。他劝告“弃秽兮”、“改此度”,他呼喊“道夫先路”。

11、诗人写这些表明了什么?

明确:前两句表明身处逆境仍心存祖国,有拯救国家的赤子之心。|后两句表明他当仁不让地以君主的政治引路人自居,不是君主的奴仆,而是堂堂正正的人,顶天立地的人。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意味着人的觉醒。

小结:在漫长的专制时代,如果没有屈原这类人物,中国的历史将更加黑暗。

三、课堂小结:从节选的这部分诗中,我们即可以看出屈原时代是怎样的一个世界。虽然当时的世界黑暗笼罩,诗人却总是掏出燃烧的心举过头顶,拆下肋骨当火把,照亮前行的路;即使遭遇厄运,诗人也总是坚持真理,崇尚高洁,高擎爱国主义之纛,甘做时代的引领人。从这种意义上讲,诗人永远是中华民族的光辉榜样。

四、拓展延伸:

《史记》中有一段文字对屈原的精妙描绘,古往今来,备注推崇,现选取一段,阅读后,完成后面题目。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作者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原因是什么?

(2)解释下列句子加点字含义。

A.人穷而反本 B.谗人间之 C.靡不毕见 D.其文约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②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4)作者认为,屈原不被世人容纳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大王偏听偏信,小人谗言离间,因而忧愁幽思。

(2)处境困顿 离间 显现 简洁

(3)他所运用的语言小但是它们的意义深远广大;推及这种品志,即使与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

(4)屈原志洁行廉,与世俗格格不入,故遭受排挤流放。

五、布置背诵全诗,做讲义有关习题。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