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案最新8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呢?该页是勤劳的编辑为大伙儿整理的高中化学教案最新8篇。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 篇1

一、知识技能

1、理解化学能与电能之间转化的实质。

2、掌握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同样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应物之间电子的转移的探究,理解原电池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的拓展和运用。

三、情感价值观

感悟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以及化学电源可能会引起的环境问题,形成较为客观、正确的能源观,提高开发高能清洁燃料的意识。

探究重点

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探究难点

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研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探究过程

【实验探究引入课题】

实验步骤

现象

1、锌片插入稀硫酸

2、铜片插入稀硫酸

3、锌片和铜片上端连接在一起插入稀硫酸

【问题探究】

1、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稀硫酸中有什么现象发生?

2、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现象又怎样?为什么?

3、锌片的质量有无变化?溶液中c(H+)如何变化?

4、锌片和铜片上变化的反应式怎样书写?

5、电子流动的方向如何?

【引入】

电能是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一种二次能源,又称电力。例如,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手提电脑、手机、相机、摄像机……这一切都依赖于电池的应用。那么,电池是怎样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呢?这就让我们用化学知识揭开电池这个谜。

【板书】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板书】一、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

【板书】1、燃煤发电的过程

【板书】2、燃烧的本质──氧化还原反应

【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氧化剂与还原剂之间发生电子转移的过程,电子转移引起化学键的重新组合,伴随着体系能量的变化。要使氧化还原反应释放的能量不通过热能而直接转化为电能,就要设计一种装置,使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别在两个不同的区域进行。如果要把可产生的电能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起来,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重要知识点──原电池,这种装置可以将氧化还原反应的能量储存起来,类似于水库的蓄能。

【板书】3、原电池原电池实验探究

高中化学教案 篇2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初中学习金属的置换反应以及金属的活动顺序、镁等金属与氧气的反应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钠、铝等活泼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对比,掌握越活泼的金属越易与氧气反应的规律。

二、教学对象分析

1、在初三阶段学习了一年的化学知识,对金属的活动顺序、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有了初步的了解,懂得通过金属是否能发生置换反应来判断金属的活动顺序。

2、能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在“通过实验探究获得关于物质知识”的方面具有一定能力。

三、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本中的图片、书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巩固和加深初中有关金属化学性质的知识和规律

2、通过观察了解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及其保存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和归纳能力,掌握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

3、通过实验了解活泼金属钠、铝与氧气的反应,归纳出活泼金属易与氧气发生反应的知识,了解金属氧化膜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培养学生习惯用化学的视角去观察身边的物质和发生的事情

4、掌握在一般情况下,通过对比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条件难易、剧烈程度能反映出金属活动顺序的思维方法

5、通过实验进一步熟悉和规范药品的取用、酒精灯的使用等基本实验技能

四、教学策略

1、举例身边的金属材料和回顾初三化学知识,引入新课,通过对比镁、铝、铁分别与氧气反应引出“钠与氧气怎样反应”的问题。

2、以实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验去探索钠的物理性质、钠在空气中存放所出现的问题以及实验钠与空气中的氧气的反应,并分析其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产物;通过铝在空气中加热的现象分析得出金属氧化膜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

3、通过四幅金属与氧气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图片,结合金属活动顺序表,归纳出金属活动性和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剧烈程度有关

通过图表归纳出钠、铝、铁、铜与氧气反应的有关知识,使知识系统化。

五、教学过程

[引入]在实验室中,有哪些物品是由金属制成的,在家里呢?

[学生回答] 水龙头、铁凳、铁窗筐,铁架台……

[引言]大多数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都是以化合态形式存在,说明大多数金属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今天我们再来进一步学习有关金属的化学性质。

[板书]第一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

[学生活动] 根据书本图片,回顾初中阶段学习过的反应,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

[提出问题]这些反应都表现了金属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归纳复习] 金属与盐反应 金属与酸反应 金属与氧气反应

[板书] 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投影]镁、铝、铁分别与氧气反应的图片。

[设问] 是否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都需要加热呢?

[引言]今天我们来认识金属钠与氧气的反应又是怎样的

[板书]1、钠与氧气的反应

[学生活动]分组 ①观察存放在试剂瓶中的金属钠

②把金属钠从试剂瓶中取出观察其物理性质、表面的氧化膜。

[归纳并板书] 金属钠的物理性质与存放方法。

[板书] 常温下 4Na + O2 ==== 2Na2O

白色固体

[提出问题]金属钠放在空气中易被氧化,那么对金属钠进行加热又将如何?

[学生实验]钠的燃烧。

[学生活动]描述实验现象

[设问] 生成物是氧化钠吗?

[学生回答]不是,生成物呈浅黄色,而氧化钠是白色固体

[讲解] 钠在空气中燃烧,生成钠的另一种氧化物---过氧化钠(淡黄色固体)

[板书] 2Na + O2 Δ Na2O2

淡黄色固体

[投影] 过氧化钠的特殊用途-----潜水艇供氧剂。

2Na2O2 + 2H2O == 4NaOH + O2 ↑

2Na2O2 + 2CO2 == 4Na2CO3 + O2

[板书小结]钠的化学性质很活泼,与空气中的氧气在不同的反应条件下生成不同的氧化物

(要求学生写出钠在不同条件下与氧气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分析氧化剂、还原剂)

[引言]初中我们学习过铝在氧气中的燃烧,若铝在空气中加热,又有什么现象呢?

[板书]2、铝与氧气的反应 4Al+3O2 点燃 2Al2O3

纯氧中:

空气中:

[学生实验]用坩埚钳钳住一块铝片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熔化,轻轻晃动

[描述实验现象] 逐渐熔化,失去光泽,但不滴落

[讲解] 铝的熔点 为665℃ 氧化铝的熔点 为20xx℃ ,铝表面的致密氧化膜包在铝的外面,所以熔化了的液态铝不会落下。

[引言]如果我们去掉氧化膜再加热,有什么现象呢?

[学生实验]用坩埚钳钳住一块用砂纸打磨过的铝片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熔化,轻轻晃动

[描述实验现象] 熔化的铝仍不滴落

[师生共同分析原因] 磨去氧化膜的铝片在空气中很快又形成一层新的氧化膜

[板书小结] 铝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容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形成致密氧化膜而稳定存在于空气中

[回顾]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图片、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设问]能否看出金属的活动性和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条件、剧烈程度有什么关系?

[小结]可以看出:金属的活动性越强,与氧气反应就越易进行(如钠露置空气中就氧化);金属活动性越弱,与氧气发生反应时反应条件较高(如铁在空气中不能被点燃),俗语说“真金不怕火炼”就说明金在加热条件下不与氧气反应。

[总结]请学生根据今天所学习内容填写下列表格:

金属反应条件 (常温/加热)反应 现象氧化物 的颜色化学方程式钠

六、板书设计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板书] 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金属钠与氧气的反应

钠的保存及其物理性质

常温下 4Na + O2 ==== 2Na2O 加热 2Na + O2 Δ Na2O2

白色固体 淡黄色固体

小结:钠的化学性质很活泼,与空气在不同的反应条件下生成不同的氧化物

铝与氧气的反应

4Al+3O2 点燃 2Al2O3

纯氧中:

空气中:

[小结]铝的化学性质活泼,容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形成致密氧化膜而稳定存在于空气中

[总结]钠、铝、铁、铜与氧气的反应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重点:

(1)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2)分析溶液“浓”“稀”跟溶液饱和与不饱和这两组概念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教学目标 篇4

知识目标: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不饱和这两组概念的区别。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背景

《甲烷》内容选择于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 这一节是学生在中学阶段第一次接触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的有关内容,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烃是一切有机物的主体,而甲烷作为烷烃的第一个最简单的分子,学生对他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到今后对各种有机物的理解,因此本节内容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有机物的学习方法有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初中化学就介绍了甲烷的燃烧反应和一些主要的用途,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也介绍了部分物质结构的知识,为学好本节内容提供了前提条件。

本节课将主要介绍以甲烷为代表的烃的分子结构、性质和主要用途,以及它们的性质与分子结构的关系,让学生掌握好甲烷这一节的知识,能为学生学习烃及烃的衍生物等有机内容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甲烷的分子组成、结构特征、主要化学性质(燃烧反应和取代反应);

(二)教学难点:取代反应的概念和实质。

四、教学用具:

甲烷的分子结构模型(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甲烷氯代反应的试剂和仪器一套、高锰酸钾溶液;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讨论、讲解、练习

六、教学过程:

[投影]可燃冰、我国西气东输工程等图片,并进行如下讲解。

[小结]天然气是一种高效、低耗、洁净的新能源。我国已探明储量居世界第19位。天然气水合物,也就是可燃冰,是一种很有前途的能源物质。据科学家估计,全球天然气水合物的碳储量是全球石油与天然气储量的两倍。如果能开发利用,那将是人类莫大的福音。甲烷是天然气,沼气和煤矿坑道气的主要成分。

但同时甲烷也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他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0倍,且在大气中的浓度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我们知道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想要很好的利用甲烷的优势为我们的生活服务,首先,就必须对甲烷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揭题]板书: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板书]一、甲烷的分子组成和分子结构

1、分子组成:CH4

[提问] 碳原子需要形成___对共用电子对才能达到八个电子的稳定结构;氢原子欲形成两个 甲烷分子结构模型:球棍模型、比例模型

[学生活动]完成课本P60实践活动并小结甲烷分子的结构特点

[板书]3、分子结构特点:正四面体型结构,呈高度对称状,而且C—H键比较牢固。

[过渡]至此,我们对甲烷的结构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甲烷的结构决定了甲烷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呢?这是本节课的重点。

[板书]二、甲烷的性质

[展示]贮存甲烷气体的装置,并结合甲烷的式量,让学生判断甲烷的部分物理性质。

1、 对于一种并不是很了解的化学物质,我们研究它的化学性质一般从哪些方面分析?

2、 甲烷能高锰酸钾溶液、溴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氧气、***等物质反应吗?

3、 如何设计上述实验?

[探究活动]根据以上预测,分别设计甲烷能否与高锰酸钾溶液、溴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氧气、***反应的探究性实验。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后汇报讨论结果

[演示实验]将***通入高锰酸钾溶液中

[设问]1.点燃甲烷前应注意什么?

2、如何定性检验甲烷的产物? 点燃 [学生活动]上台板演:CH4 + 2O2→CO2+2H2O

[板书]2、化学性质

⑴甲烷较稳定,不与水、高锰酸钾溶液、溴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等物质反应。

⑵甲烷的氧化反应: CH4+ 2 O2点燃 →CO2+2H2O

[过渡]甲烷除了在点燃条件下跟氧气反应外,还会在光照情况下跟***反应。

[演示实验]甲烷与***的取代反应,边引导学生观看实验现象,边提示学生在观察重点实验现象时思考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讲授]取代反应的概念及原理并引导学生分析概念部分的关键词,

[投影]电脑模拟的甲烷的球棍模型和***的取代反应的动画

[板书]⑶取代反应取代反应的概念: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取代的反应叫取代反应。光 ***与甲烷的取代反应方程式CH4+Cl2 → CH3Cl+HCl

[提问]CH4与Cl2反应后产物有几种?哪些是有机化合物?哪种产物最多?

[学生活动]完成一氯甲烷与***进一步反应的方程式

[投影]随堂巩固练习

[投影]甲烷的三点利用及图片

[课堂小结]甲烷的化学性质通常情况下比较稳定,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燃烧反应、取代反应和热解反应。它主要取决于甲烷稳定的正四面体结构。取代反应是甲烷的特征反应。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本P65课后习题1、2、3、5、6

2、查阅资料,从反应形式、反应条件、反应的方向和可逆性等几个方面比较取代反应和我们学习过的置换反应有什么区别?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引入通过介绍我国实施的“西气东输”工程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选材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国民经济建设实际,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有机化学“有趣、实用”的思想情感,让学生能以比较兴奋高昂的情绪开始本节课的学习。

在介绍甲烷的分子结构时,首先从甲烷分子的组成引入学生对物质结构知识的回忆,然后再利用甲烷分子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使学生在复习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在学习结构的基础上开始学习甲烷的性质,始终紧扣“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这一条主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有机化合物的学习方法。

学习甲烷的性质时,利用学生探究活动、演示实验以及多媒体投影等多种教学手段,把微观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既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取代反应的实质也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甲烷的性质的探究活动这一块要注意控制时间,否则很容易让这一块内容占用了大部分时间,而没有充分的时间来让学生理解取代反应的实质。

本节课的学习,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引导探究法,帮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与技能,去探索新的概念和规律,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教给学生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通过创设问题、讨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高中化学教案 篇6

氨、铵盐(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氨气分子的结构、性质、用途及相互关系。

(2)掌握氨水的性质、掌握有关氨气溶于水的计算。

(3)了解氨水、液氨的区别,能分析氨水溶液中存在有关平衡问题。

2.能力和方法目标

(1)通过氨水、液氨成分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对比能力。

(2)通过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相互关系的理解,提高推理能力。

(3)通过有关计算训练数学计算和推理能力。

(4)通过有关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结论的分析,提高观察能力和解释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氨水跟液氨的差异。喷泉实验的有关计算。

[教学过程]

见课件[氨、铵盐(一)ppt文件]

[巩固练习]

1.完成下表,比较液氨跟氨水的差异。

液氨与氨水的比较

液氨

氨水

物质成分

微粒种类

主要性质

存在条件

答案:

液氨与氨水的比较

液氨

氨水

物质成分

纯净物(非电解质)

氨的水溶液是混合物。NH3·H2O是一种弱电解质。

微粒种类

氨分子

氨分子、一水合氨分子、水分子、铵离子、氢氧根离子、氢离子

主要性质

不具有碱性

氨水中的一水合氨具有碱的通性

存在条件

常温常压下不能存在

常温常压下可存在

2.气体X可能有NH3、Cl2、H2S、HBr、CO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已知X通入AgNO3溶液时产生淡黄色沉淀,该沉淀不溶于稀HNO3溶液,若将X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却不见沉淀产生,则有关气体X的成份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一定含有HBr,可能含有CO2 ②一定不含CO2 ③一定不含NH3、Cl2、H2S ④可能含有Cl2、CO2。

(A)只有①(B)只有③(C)①和③(D)②和③

答案:C。

2.关于氨水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氨水的溶质是NH3·H2O

(B)氨水可使酚酞指示剂变红

(C)氨水中含三种分子和三种离子

(D)氨水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溶液密度越小

答案:A。

3.由三种相同体积气体组成的混合气,依次通过足量的下列4种试剂: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浓硫酸、灼热的氧化铜和过氧化钠后,气体体积减小一半(气体体积均在相同条件下测定且温度高于水的沸点),这种混合气体的合理组成是()

(A)NH3、CO、NO(B)HCl、H2、N2(C)HCl、CO2、CO(D)SO2、N2、CH4

答案:C。

4.在下列变化中,吸收能量的是()。

(A)氨气液化为液氨(B)磷与氧气化合成五氧化二磷

(C)液氨汽化为氨气(D)氨在催化剂存在的情况下与氧气反应

答案:C。

5.如下图所示,烧瓶内已充满某气体X,气体体积为1000mL(273K,101325Pa),烧杯中盛满水,直导管长L=60cm,导管进入烧杯中水面下12cm,气体的溶解度在273K时为1∶40(1体积水能溶解101325Pa下气体40体积)。实验开始,胶头滴管先向烧瓶中注入1mL水。

(1)通过计算确定能否看到喷泉现象。(假设压强的微小变化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忽略不计。)

(2)如不能看到,则可改变进入烧杯的导管的长度,问导管进入烧杯的长度为多少时,恰好能形成喷泉?

(3)如不能看到,则胶头滴管中共滴入多少毫升水恰好能形成喷泉?

答案:(1)不能。(2)8cm。(3)1.2mL。

高中化学教案 篇7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

2、了解周期、主族序数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有关周期表的结构的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周期表的结构;周期、主族序数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有100多种元素组成,这些元素性质不同,有的性质活泼,易与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有的性质不活泼,不易与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等等。为什么他们性质不同?他们之间存在着什么联系?为解决以上问题,我们今天学习元素周期表。

[板书]: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提问]:有那位同学知道到目前位置人类已发现了多少种元素?

[学生回答]:112种,投影元素周期表,那么元素周期表是谁发现呢?

[指导阅读]:门捷列夫图象

[思考与教流]:门捷列夫发现元素不是一群乌合之众,而是像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按照严格的命令井然有序地排列着,怎么排列的呢?

[讲解分析]: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把当时已发现的60多种元素按其相对原子质量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将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放在一个纵行,通过分类归纳,制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开创了化学历史新纪元;教师把元素周期表的挂图挂于黑板上ぃ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元素周期表的有关知识。

[板书]:一、元素周期表

[设问]: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编号,得到原子序数。在发现原子的组成及结构之后,人们发现,原子序数与元素的原子结构之间存在着如下关系:

[板书]: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思考与教流]:

1.画出1-18号元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2.认真分析、观察原子结构上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3.将上述1-18号元素排列成合理的元素周期表,说明你编排的理由。

[板书]:(一)、元素周期表编排原则:

1、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友排列。

2、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个横行。

3、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个纵行。

[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元素周期表的结构,请大家阅读书本第5页的内容。

[板书]:(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设问]:数一数元素周期表有多少个横行?多少个纵行?

[学生回答]:(数后回答)有7个横行,18个纵行。

[教师精讲]:对。我们把元素周期表中的每一个横行称作一个周期,每一个纵行称作一族。下面,我们先来认识元素周期表中的横行——周期。

[板书]:1、周期

[教师精讲]:元素周期表中共有7个周期,请大家阅读课本P5的有关内容。

[设问]:把不同的元素排在同一个横行即同一个周期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依据为具有相同电子层数的元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顺序排列在一个横行里。

[设问]:周期序数与什么有关?

[归纳小结]: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课堂反馈]:1、已知碳、镁和溴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它们分别位于第几周期?为什么?

[学生回答]:碳有两个电子层,位于第二周期,镁有三个电子层,位于第三周期;溴有四个电子层,位于第四周期。

[教师精讲]:元素周期表中,我们把1、2、3周期称为短周期,4、5、6周期称为长周期,第7周期称为不完全周期,因为一直有未知元素在发现。

[过渡]:学完元素周期表中的横行——周期,我们再来认识元素周期表中的纵行——族。

[板书]:2、族

[设问]:请大家数一下,周期表中共有多少个纵行?

[学生回答]:18个。

[设问]:在每一个纵行的上面,分别有罗马数字Ⅰ、Ⅱ、……及A、B、0等字样,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

[学生回答]:族序数,A表示主族,B表示副族。

[设问]:什么是主族?什么是副族?

[归纳小结]:由短周期元素和长周期元素共同构成的族,叫做主族;完全由长周期元素构成的族,叫做副族。

[设问]:元素周期表中共有多少个主族?多少个副族?

[学生回答]:7个主族、7个副族。

[设问]:零族元素都是什么种类的元素?为什么把它们叫零族?

[学生回答]:零族元素均为稀有气体元素。由于它们的化学性质非常不活泼,在通常状况下难以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把它们的化合价看作为零,因而叫做零族。

[设问]:第Ⅷ族有几个纵行?

[学生回答]:3个。

[设问]:分析元素周期表中从ⅢB到ⅡB之间的元素名称,它们的偏旁部首有什么特点?说明什么?

[教师精讲]:其偏旁均为“金”,说明它们均为金属。很正确。元素周期表的中部从ⅢB族到ⅡB族10个纵行,包括了第Ⅷ族和全部副族元素,共六十多种元素,通称为过渡元素。因为这些元素都是金属,所以又把它们叫做过渡金属。

[设问]:主族元素的族序数与什么有关?

[学生回答]: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教师精讲]:周期表中还有些族还有一些特别的名称。例如:第IA族:碱金属元素第VIIA族:卤族元素0族:稀有气体元素

[课堂反馈]:

2、完成下列表格:

3、已知某主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下,判断其位于第几周期,第几族?

[总结]:最后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三短三长一全;七主七副Ⅷ和零。

[作业]:P11:1、2

高中化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掌握化学反应的实质,理解离子反应及离子方程式的意义;根据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对比掌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化学教案-氧化还原。

能力培养: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分析、探究化学反应的实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科学思想:通过观察的化学现象及反应事实,使学生了解研究事物从个别到一般的思想方法,体验研究问题,寻找规律的方法。

科学品质: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参与能力,对反应现象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科学方法:观察、记录实验;对反应事实的处理及科学抽象。

重点、难点 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问】复分解反应能够发生的条件是什么?并对应举例说明。

【评价】给予肯定。

【指导实验】全班分为三大组,分别做下面的三组实验,并观察记录:

一、硝酸银溶液分别跟盐酸、氯化钠、氯化钾的反应;

回答:复分解反应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进行的,这类反应必须在生成物中有沉淀、气体、难电离的物质三者之一才能发生。

例:(1)在反应里生成难溶物质。如CaCO3、BaSO4、AgCl、Cu(OH)2等。

BaCl2+H2SO4=BaSO4↑+2HCl

(2)在反应里生成气态物质,如CO2、H2S、Cl2等。

CaCO3+2HCl=CaCl2+H2O+CO2↑

(3)在反应里生成弱电解质,如:水、弱酸、弱碱等。

NaOH+HCl=NaCl+H2O

分组实验,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一、均有白色沉淀生成;

复习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训练学生实验观察能力,根据提出的问题和实验结果引起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盐酸跟碳酸钠、碳酸钾、碳酸钙的反应;

三、硝酸跟碳酸钠、碳酸钾、碳酸钙的反应。

【追问】分别讨论三组实验,参加反应的物质不同,为什么每一组会产生同样的现象?在笔记本上完成其化学方程式。

【讲解】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水的作用下能电离(强调离子表示方法)。这些电解质在溶液里发生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间反应。

【练习】书写如下电离方程式:HCl、AgNO3、NaCl、KCl、HNO3、Na2CO3、K2CO3。

【板书】一、离子反应

1.离子反应

电解质在溶液里所起的反应属于离子反应。如:复分解反应和在溶液中进行的置换反应等。

【过渡】用什么式子来表示离子反应呢?前面已经通过实验证明AgNO3与NaCl、HCl、KCl均能发生反应,并有白色沉淀生成,请同学分别写出上述实验的化学方程式。

二、均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

三、均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

思考并讨论、猜想。

回答:复分解反应均是在溶液中进行的,溶质在溶液中大多数是以离子形式存在的。虽然反应物不同,但都含有某些相同的离子。比如盐酸、氯化钠、氯化钾在溶液中均电离出氯离子,跟AgNO3电离出的Ag+结合,所以均产生白色沉淀氯化银。

练习:

HCl=H++Cl-

HNO3=H++NO3-

AgNO3=Ag++NO3-

NaCl=Na++Cl-

KCl=K++Cl-

完成练习

AgNO3+HCl=

AgCl↓+HNO3

AgNO3+NaCl=

AgCl↓+NaNO3

AgNO3+KCl=

AgCl↓+KNO3

复习巩固旧知识,引出新知识,化学教案《化学教案-氧化还原》。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讲解】先把溶液中易电离的物质改写成离子的形式,把难溶的物质仍写成化学式。反应前溶液中大量存在着四种离子(Ag+、NO3-、H+、Cl-)。由于Ag+和Cl-结合成难溶于水的AgCl沉淀,溶液里的Ag+和Cl-迅速减少,反应向右进行。把反应前后没有变化的H+和NO3-即实际没有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删去就写成了“离子方程式”。

【板书】2.离子方程式

AgNO3+HCl=AgCl↓+HNO3

Ag++Cl-=AgCl↓

1.概念: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

子方程式。

【练习】把上述AgNO3跟NaCl、KCl反应的实验现象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设问】通过完成AgNO3分别与HCl、NaCl、KCl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离子方程式的意义有以下两个方面。

【板书】2.意义

①能揭示反应的实质;

②不仅表示某一个反应,而且表示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提问】Ag++Cl-=AgCl↓代表的意义是什么?

【讲解】怎样书写离子方程式呢?可分成“写、改、删、查”四步。以石灰石跟稀盐酸反应为例分析。

领悟。

模仿。

板书练习:

甲:AgNO3+NaCl=

AgCl↓+NaNO3

Ag++Cl-=AgCl↓

Ag++Cl-=AgCl↓

发现反应物虽不同,却都可用同一离子方程式表示。可见离子方程式的意义与化学方程式、电离方程式均不同。

回答:不仅表示AgNO3和HCl溶液间进行的反应,而且表示可溶性的氯化物和可溶性银盐进行的一类反应。

反应的实质是离子间相互交换的过程,探究反应的实质,引出本节的知识点。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板书】3.书写步骤

(1)写: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师生同时完成)。

(2)改:把易溶且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凡是难溶、难电离、气体等均写成化学式形式(易溶指易溶于水,凡不溶于水而溶于酸的物质仍写其化学式)。

(3)删:删去方程式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将系数化成最简整数比。

(4)查:检查书写的离子方程式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①方程式两边各元素原子个数是否相等。②方程式两边电荷数是否相等。

【练习】盐酸跟Na2CO3、K2CO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CO2↑代表的意义是什么?

【练习】请学生在笔记本上完成

HNO3跟K2CO3、Na2CO3、CaCO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并验证两同学回答是否准确。

CaCO3+2HCl=CaCl2+

H2O+CO2↑

CaCO3+2H++2Cl-=

Ca2++2Cl-+H2O+CO2↑

CaCO3+2H+=

Ca2++H2O+CO2↑

甲:Na2CO3+2HCl=

2NaCl+H2O+CO2↑

=2Na++2Cl-+H2O+CO2↑

CO2↑

乙:K2CO3+2HCl=

2KCl+H2O+CO2↑

2K++2Cl-+H2O+CO2↑

丙:可溶性碳酸盐跟强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一类反应。

分析离子反应如何运用了质量守恒定律;通过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规则的练习,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这一重要的化学用语的基本功。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请写出固体氯化铵与固体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设问】有同学将此反应写出离子方

H2O请讨论此写法是否正确?

【评价】对后一组的发言,给予高度的评价。指出,固体物质间的反应,不能写成离子方程式。

【设问】请写出实验室制氯化氢的化

学方程式。此反应能写出离子方程式

吗?

【评价】答案正确。指出学习就要抓住事物的本质。

【投影】课堂练习

一、完成下列离子方程式

1.氢氧化钡跟稀硫酸反应

2.铁跟稀盐酸的反应

二、判断下列离子方程式是否正确?

3.Fe+Fe3+=2Fe2+

4.2Fe+6H+=2Fe3++3H2↑

5.实验室制***:

写出:

2NH4Cl(固)+Ca(OH)2(固)=CaCl2+2H2O+2NH3↑

讨论后回答:

一组代表回答:按上述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此式正确。

另一组代表回答:虽然按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此式正确,但反应物都是固态,反应物没有发生电离,怎么来的离子方程式?我们认为是错误的。

讨论后回答:

在无水参与的情况下,浓H2SO4以分子形式存在,不发生电离,因此不能写出离子方程式。

完成练习:

=BaSO4↓+2H2O

2.Fe+2H+=Fe2++H2↑

3.不正确,虽然元素原子个数守恒(即遵守了质量守恒)但反应前、后电荷数不等,违反了电荷守恒原则。

4.不正确。不符合反应事实,Fe被非氧化性的酸氧化时生成Fe2+。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及时反馈,进行调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总结】离子反应用离子方程式表示;离子方程式不仅能表示一定物质间的反应,而且表示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正确的离子方程式可揭示反应的实质。要熟练掌握离子方程式的写法。

5.正确。此题是氧化还原反应,除了要遵循质量守恒、电荷守恒外,同时还应遵守电子守恒。

【随堂检测】

1.H2S通入NaOH溶液中,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H2S+2NaOH=2Na++S2-+2H2O

(B)S2-+2H++2Na++20H-=2H2O+2Na++S2-

(C)H2S+2OH-=2H2O+S2-

(D)2H++2OH-=2H2O

2.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A)铁跟稀硫酸反应:2Fe+6H+=2Fe3++3H2↑

(B)碳酸镁跟稀硫酸反应:

MgCO3+2H+=Mg2++H2O+CO2↑

(D)氯化铜与氢氧化钡反应:Cu2++2OH-=Cu(OH)2↓

第1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如何表达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第2题考查学生利用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规则判断正确结果。

附:随堂检测答案

1.(C) 2.(B)、(D)

化学教案-氧化还原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