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是一首民谣,按时间顺序依次介绍了我国的传统节日以及相关的过节习俗,表达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本文是可爱的小编惊云帮大家整编的6篇传统节日课文二年级下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春节到,人欢笑,
贴窗花,放鞭炮。
元宵节,看花灯,
大街小巷人如潮。
清明节,雨纷纷,
先人墓前去祭扫。
过端午,赛龙舟,
粽子艾香满堂飘。
七月七,来乞巧,
牛郎织女会鹊桥。
过中秋,吃月饼,
十五圆月当空照。
重阳日节,要敬老,
踏秋赏菊去登高。
转眼又是新春到,
全家团圆真热闹。
【教学目标】
1、会认“传、统、贴、宵、巷、祭、舟、艾、堂、乞、巧、郎、饼、赏”等15个生字,会写“转、贴”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词的识记和书写。
2、流利朗诵并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谈话入新课
1、小朋友们,春节刚刚过去,你是怎么庆祝春节的呢?(收红包、逛花市、拜年、贴春联……)
2、小朋友们的节日活动真是丰富多彩,像春节这样的在我们国家流传了很久,对我们来说很重要的节日,我们把它们叫做中国的传统节日。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学习“传统”二字读音(传:翘舌音;统:后鼻音)。
二、多种形式读童谣
1、请学生借助拼音,按照自己的节奏读好课文。
2、这篇课文是一首童谣(板书),童谣有两个大的特点,一是顺口,二是有趣。为什么呢?因为它的语言比较简单,读起来有节奏感,还很押韵哦。所以你们不知不觉地就齐读到一起去了,就是你们不知不觉的齐读就把童谣的特点读出来了。(所以小朋友们刚刚齐读起来啊特别好听)。
3、齐读。
4、请生自由练习读。
5、男女生比赛读:我们班是男生读得好还是女生读得好呢?男女比赛读读看。
6、小组赛读:一个句号是一句,这篇课文正好有八句,我们有八列小火车,一列读一句,看看那一列小火车开得好。
7、快读:大家都读得很好,现在老师提高难度了可不可以?这次我要加快速度读,你听:春节到……(快速读)。这次还是男女生比赛,但注意要快而不乱,看看男生快还是女生快(读乱了就打住接上重新读)。
8、慢读:快的读好了,我们还能再升级,怎么升呢?这次我们要读得慢一点。(范读)听出来了吗,老师把每一句后面押韵的字拖一点声,想学吗?(齐读)
9、数传统节日:这首童谣告诉了我们哪些传统节日?(课件节日变红)重阳之后转眼又到新春,中国人就是这样按照这个顺序在庆祝一个又一个的节日中度过一整年的。
10、拍手读。
11、拍桌子读。
12、同桌对拍读:不仅能拍着桌子读还能跟同桌拍手读呢!可快可慢。
13、全班同桌拍手读:坐端正,哪一组同桌想上来表演,既然这么多人想来那我们就全班一起这样不快不慢地读。准备好了吗?预备起……
14、根据部分生字提示读:
大家拍着手也读得这么好,那我去掉一些字你还会读吗?可以拍着手读哦。
春节到,_______,贴窗花,_______。
元宵节,_______,大街小巷_______。
清明节,_______,_________去祭扫。
过端午,赛龙舟,______艾香满堂飘。
七月七,来乞巧,牛郎____________。
过中秋,吃月饼,________________。
重阳节,要敬老,踏秋赏菊________。
转眼__________,全家团圆真热闹。
三、识字
1、补充生字读课文:
刚刚是那样空着的,老师一变又这样空着了,这次我们拍着桌子,全班再来一遍:
春节到,人欢笑,______,放鞭炮。
____节,看花灯,________人如潮。
清明节,雨纷纷,先人墓前去____。
过端午,赛____,粽子________飘。
七月七,来____,________会鹊桥。
过中秋,吃____,十五圆月当空照。
重阳节,要____,踏秋____去登高。
____又是新春到,全家____真____。
(横线依次出现红色生词)
2、齐读生词。
3、生字卡片:
①又轻又快拿出字卡,注意叫着它们的名字摆在桌上。
②字卡游戏(找生字)。
4、区分生字结构。
四、写字
1、小学语文写字14页,描一个写一个。
2、“舟”:后三笔笔顺为“点、横、点”;
“团”:先写“才”,后再封口。
3、《知识与能力训练》23页练习。
春节到,人欢笑,
贴窗花,放鞭炮。
元宵节,看花灯,
大街小巷人如潮。
清明节,雨纷纷,
先人墓前去蔡扫。
过端午,赛龙舟,
粽香艾香满堂飘。
七月七,来乞巧,
牛郎织女会鹊桥。
过中秋,吃月饼,
十五圆月当空照。
重阳节,要敬老,
踏秋赏菊去登高。
转眼又是新春到,
全家团圆真热闹。
《传统节日》是第三单元的第二课,是一篇语言轻快、极富韵律感,充满浓浓节日氛围的课文。课文按时间顺序介绍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和重阳节这七大中国传统节日。这延续了数千年的中国传统节日,积淀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是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向学生展现了七大传统节日的习俗文化,这些习俗让传统节日变得庄重,又不失情趣,也更有仪式感,唤醒了人们内心对传统节日的尊重。
课文共八句话,前七句话每一句分别介绍了一个传统节日的习俗。其中,春节、元宵节、清明节是春天里的节日;端午节、乞巧节是夏天里的节日;中秋节、重阳节是秋天里的节日。第八句话与第一句话前后呼应,表示新的一年的春节又来了。全文语言三字一顿,七字一停,读起来长短不一,很有韵律感,朗朗上口,学生乐读易记。
配合课文内容,文中安排了两幅插图:一幅图是几位小朋友欢天喜地贴窗花,一幅是几位小伙子锣鼓振天赛龙舟。那喜庆颜开的眉眼,那尽情挥舞的手臂,淋漓尽致地描绘了热闹、喜庆的节日氛围。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指导学生认识“传”“统”等11个认读字,会写“贴、街”等9个会写字。 能听写课后6个词语。
2、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儿歌。
【过程与方法】
认真观察图画,能把图上描绘的事物同所学的内容联系起来,凭借图画理解词语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了解一些传统节日和民间风俗。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11个生字,能按笔顺正确地书写田字格中的9个生字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匀称。
【教学难点】
对传统文化产生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中国有一些传统节日,小朋友们想知道吗?板书课题:识字1(齐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些传统节日,分别都有哪些风俗习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评价。
3、自由读一读课文,划着出本课生字,指名读,齐读。
4、认读生字,读准字音。
5、(课件出示)填空:本课讲了______种传统节日,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拍手、齐读小儿歌。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识记生字:
(1)(课件出示)
tiē jiē sǎo zhōu ài zhuǎn tuán rè nɑo
贴 街 扫 舟 艾 转 团 热 闹
(2)认读生字,重点认读儿歌中的生字,自读生字。
(3)开火车读、齐读。
(4)正音,指导:“舟、转、热”为翘舌音,“扫”为平舌音,“团”是前鼻音。
(5)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它们。如:“扫”是“扌+彐”,“转”是“车+专”,“团”是“口+才”,“热”是“执+灬”,“闹”是“门+市”,“街”是“行+圭” 。
还可以用换一换的方法记住它们:如“贴”是“站”换掉“立”加“贝”。
还可以用猜谜语的方法记住它们:“丹心一点到白头”是“舟”,“苗头不对”是“艾”。
2、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贴、 街 、扫 、舟 、艾、 转、 团 、热、 闹
学生看笔顺图,指导书写生字的笔顺,教师点拨笔画较多的字。
(2)看生字笔顺表,记忆生字笔顺。
(3)教师讲解笔画名称和笔顺,扩词。
(4)在田字格中范写,讲解每个笔画在其中的位置,学生按笔顺说说笔画名称。
学生互相交流,老师重点指导。
“街”的中间的“圭”最后一笔是提;
“转”的第七笔是“撇折撇”,从上面一笔写下来。
“闹”里面是“市”字。
另外,“贴、扫”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5)老师范写生字,学生描红。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怎样才能把这些生字写美观?
(6)展示学生作业,点评优缺点。
(四)及时训练、当堂达标:
1、同学们,同学们读完儿歌,你们认识很多我国传统节日,请你们借助拼音,再读读这些词语,比一比,看谁能把这些字音读准。
(课件出示:带拼音词语):
chuán tǒnɡ yuán xiāo mǎn tánɡ qǐ qiǎo
传 统 元 宵 满 堂 乞 巧
niú lánɡ yuè bǐnɡ shǎnɡ jú xiǎo xiànɡ
牛 郎 月 饼 赏 菊 小 巷
2、刚才借助拼音,大家都能够读准字音,现在,老师把它们头上的拼音帽子摘掉了,你还能认识它们吗?
(课件出示:不带拼音的词语)传统 、元 宵 、满 堂 、 乞巧、 牛郎、 月饼、赏菊、 小巷
3、同桌互读、 开火车读 、齐读。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明确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继续认识传统节日。(板书:传统节日)
(二)初步看图,读韵文
1、观察书上的图,看看图上画的是哪些传统今日的活动,人们在这些节日里做些什么。
2、自由读韵文,要求:看清音节,读准字音。
(三)合作分享,反馈点拨
1、出示第一幅图,观察说话。
(1)小朋友,图上画的是什么节日的活动?他们正在干什么?
(春节 贴春联、放鞭炮)
(2)过春节了,人们还干什么?[拜年、吃饺子]
2、出示第二幅图,观察说话。
(1)图上画的是什么节日?(元宵节)
(2)人们在这个节日里在做什么?(看花灯)
还有什么主要的民俗活动?(吃元宵、放烟花、小孩子挑灯笼)
3、出示第三幅图,观察说话。
(1)图上画的是什么节日?(清明节)
(2)老师介绍清明节:二十四节气之一,民间习惯在这天扫墓。
(3)清明节这天,少先队员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纪念碑前祭扫革命烈士,这就是扫墓。
(4)除此之外,清明前后到郊外散步游玩,就叫:踏青。
4、出示第四幅图,观察说话。
(1)人们正在干什么?这是什么传统节日?[相机出示:赛龙舟、端午节]教师介绍“端午节”。
(2)端午节这天,人们除了喜欢赛龙舟,还喜欢吃什么?(吃粽子)
5、出示第五幅图,观察说话。
(1)人们正在干什么?这是什么传统节日?[相机出示:乞巧 七月七]教师介绍“七月七”,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2)师介绍“乞巧”:汉族岁时风俗,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穿着新衣的少女们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称为“乞巧”。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地汉族民间的乞巧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馍馍、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亦是乞巧风俗的延伸。
6、出示第六幅图,观察说话:
(1)图上画的是什么节日?你知道吗?教师介绍“中秋节”。
(2)中秋节这一天,全家人坐在院子里干什么?[赏月、吃月饼]
(3)同学们看图上的人都相聚在一起了,这就叫:“团圆”[相机出示词卡:团圆]
7、出示第七幅图,观察说话:
(1)图上画的是什么节日?你知道吗?(重阳节)
(2)教师介绍“重阳节”。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
2012年12月28日,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四)总结提升、适当拓展。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这些传统节日都是比较熟悉的,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很多,要想知道更多的节日,还可以找找相关的资料。
《传统节日》这篇识字课文,是以“三字经”的形式呈现的。三字一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诗歌主要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七夕、中秋节、重阳节来展开。
我预期的设想觉得春节、中秋节这两个节日,同学们学起来应该是很轻松的,正如:想象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就如:春节,对于这个节日的日期知道的孩子寥寥无几,习俗更不用说了,现在每个地方的习俗已经变了很多,所以连春节要干些什么都不知道,就算出示贴对联的图片,孩子们还是不知道,知道的就是放鞭炮,这些是什么原因呢?
对于春节的知识孩子们都是茫然,更别说其他的节日了。
我们国家每个节日都要放假,目的就是让人民不要忘记自己母国的重要日子。可是,现在有一种普遍现象,城市里的节日氛围比乡村还要隆重,节日味道更浓,那么在这些偏远地区的孩子,他们不可能随时进城去过节啊,怎么办呢?只能玩着玩着就过了,比如端午,大人们都处于繁忙的季节,能弄几个粽子吃一下就不错,其他的在电视上看看或者玩累了睡了想都没想过,又何来知道习俗呢?
想到这儿突然觉得心酸,他们大多数的知识就靠老师补给,老师说了,证明他们听过了,回去可以看看电视,翻翻课外书,就这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