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是可爱的小编为大伙儿整编的12篇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的相关文章,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景与实践操作,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

2.在观察与比较中,使学生在头脑里建成长方形与四边形间的区别与联系。

3.体会平行四边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通过生活情景与实践操作,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学准备

教具:活动长方形框架点子图。

学具:七巧板。课时

安排1

教学过程

一、利用学具逐步探究

1.拉一拉

发给每位学生一个长方形的学具。轻轻地动手拉一拉,看看它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动手操作,交流自己的发现。学生会发现长方形向一边倾斜了,角的大小发生了变化等等。程度较好的学生会说出长方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

教师将拉成的平行四边形贴在黑板上。引出课题并板书:平形四边形

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呢?利用你们的学具,在四人小组里讨论。

(1)小组观察、讨论。教师到各个小组中指导,引导他们从边和角两个方面探究。

(2)分组汇报,小组之间互相补充。得出: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一样,都有四条边,四个角,对边相等。不同的是,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而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角是钝角,一组对角是锐角。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经历将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在学生初步感知平行四边的基础上,探索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联系和区别,帮助学生建立平行四边形的模型。)

2.猜一猜:[课件出示如果这些图形都是可活动的,估计哪些能拉成平行四边形,哪些不能拉成平行四边形,为什么?

让学生安安静静的思考后,交流看法。平行四边形有四条边,所以三角形和五边形不能拉成。普通四边形的对边不相等,也不能拉成。正方形能拉成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菱形。长方形可以拉成平行四边形。

请在导入时得到学具奖励的学生上台利用学具拉一拉,验证大家的猜测)

3.认一认:

让学生判断大屏幕上的图形是平形四边形吗?[课件出示]

学生逐一回答。教师随即追问为什么第三、第五个图形不是平形四边形?)

4.找一找:

给出一幅画,让学生从这幅画中找到平行四边形

课件出示画面:在小花园里,有菱形的瓷砖、伸缩们、回廊……图中蕴含着各种各样的平行四边形。学生汇报后,让他们数一数中有几个平行四边形。

师:除此之外,你还能从生活中找到它吗?

二、动手操作拓展延伸:

1.画一画:

(1)生利用尺子、铅笔在点子图上画平形四边形。画好后,在小组里互相交流。

(2)利用展台展示学生作品。如果出现错误,让学生当“小老师”互相纠正。

2.拼一拼:

用七巧板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同桌两人一组,比一比,哪个组拼的方法最巧妙。

(1)请三组同桌在黑板上拼,其余学生分组在下面拼。教师巡视,发现巧妙的拼法,让其展示在黑板上。

(2)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平行四边形,说一说它是用什么形状的七巧板拼成的。

三、课堂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师:只要注意积累,你们的知识会越来越多!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统计(练习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巩固所学的统计知识和根据图表中的信息,解决简单的问题。

2、使学生学会根据简单的问题,使用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并将数据记录在统计表中。

教学重难点

体验怎么收集信息。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小朋友们,我们这学期打算搞一次秋游,喜欢吗?昨天收到了气象台的一张11月份的天气预测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二、展开

1、出示第97页第2个练习题的统计表。

师:从这张预测统计表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统计的方法:“正”字法;每种天气的天数,强化“正”字法的数法。)

2、出示第97页第2题的条形统计图。

⑴师:我们还可以把统计表中的信息,画进统计图,从这张统计图,你看懂了什么?(引导学生自觉地复习相关统计图的知识点。横的代表天气,竖的代表天数,每一格代表2个单位等)新课标 第一网

⑵师:想一想,填写统计图要注意什么?再自己完成统计图,根据统计图你能提什么问题?会回答书上的问题吗?(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

⑶学生反馈,全班交流。

3、出示98页第5题的统计表。

师:我们和旅游公司取得了联系,旅游公司向我们免费提供早餐,现在他们向我们调查,早饭吃什么。你会用什么方法进行调查?(比较各种方法,选出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方法进行统计。)

⑴全班选用举手法进行统计。

⑵你能画出统计图吗?你发现了什么?怎么解决?(统计中会出现人数是单数的情况,引导学生如何在以一当二的格子中画。)

4、出示98页第4题。

⑴师:为表扬同学的出色表现,老师要买玩具送给大家。(出示第4题)这题在小组中完成。每个人只能选一样,组内先讨论怎么统计,再开始统计小组内的情况。

⑵小组活动后并交流。

三、习题

⑴独立完成97页第1题,思考:完成图表之前,需要知道什么,你从哪里了解这些信息?

⑵请一学生当小老师,讲解题目,师辅助。

四、总结提升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在丰富的感性认识3的乘法口诀,然后记住3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3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类推、概括、理解、记忆等方面的能力。

3、通过各式和样的练习,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勇于争先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3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记忆和运用。

教学难点:

对“数学故事”的理解、表述和解疑。

教学准备:

挂图、乘法口诀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手工吗?谁能说说你会用自己的这双小手做些什么呢?”

“这是一个周末,方方想给自己的好朋友每人送一辆自制的三轮车,就把各个零件拿出来进行组装,聪明的小朋友们,你能帮他算算,一共需要几个轮子吗?”

二、问题探究

谈话:1辆三轮车需要3个轮子,2辆需要6个,那么3、4、5、6、7、8、9辆三轮车要几个轮子?

三、体验感悟

1、拿小棒摆三角形。

2、一个三角形用几个小棒?能列乘法算式吗?编制口诀?

3、板书:1×3=3;一三得三。

4、组织学生摆2、3、4、……个三角形,写算式,编制口诀。

四、实践应用

“练一练”

1题:找朋友。

2题:找规律填数。

3题:动物运动会。

数学故事。

五、小结

这节课你学懂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一课一练第10页。

板书设计:

需要几个轮子

1×3=3;2×3=6;3×3=9;3×4=12。

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三四十二。

3×5=15;3×6=18;3×7=21;3×8=24。

三五一五;三六十八;三七二十一;三八二十四。

3×9=27;

三九二十七。

教学反思

这节课学生掌得不错,记忆方法也能掌握。口诀大部分同学能在课堂上背出来。应用方面还有欠缺。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标小学数学二年级小学数学第4册万以内数的认识

班级情况:

我所任教的二年级1班共24人,其中女生10人。本班学生数学基础好,差生相对较少,对万以内的数已有大概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2、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3、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快乐。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和读写的规则。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多位数中间或末尾带零的数的读写法,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

教学关键:

要学生通过观察、感受、体验的方法来学习本单元的知识。

课时安排:

1000以内数的认识3课时

10000以内数的认识3课时

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2课时

1、1000以内数的认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估算、数数(教材第67、68页及72页练习十五的第6题。

教学目标:

1、学习1000以内的数,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

2、会数1000以内的数。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百是“一千”,认识计数单位“千”

3、培养估算数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数感,培养学生与人交流、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1、正确数千以内的数,掌握十进制关系。

2、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的数法。

教学准备:

课件:小木块、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电脑显示召开运动会的场景图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说说正发生着什么事情。

2、请学生思考,根据画面你能想到哪些问题?

师:要知道这个体育馆中大约能坐多少人,就要学习比较大约数。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研究“1000以内的数”(板书:1000以内的数)

(二)探究新知

1、请学生拿出小木块一个一个地数,当数到10个一时问: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多少?(板书10个一是十)

2、请同学们10个10个地数,当数到10个十时问:是多少?(板书:10个十是一百)

请同学利益计数器,问:怎样表示10个十?

3、如果要数的小正方体很多很多,就像体育馆里的人那么多,怎样数比较快呢?用你的学具试一试。

请同学们汇报。针对“一百一百”地数问:为什么这样数?(比较快)问:10个一百是多少?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

4、电脑显示前3个过程: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十);十个十个地数,10个十是(一百);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

问:关于数数,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各小组讨论。

小结:我们可以一个一个地数或者十个十个地数,一百一百地数,书较大数时要选择又快又准的办法

(三)课堂作业:

1、数数。

从一百就十一数到二百零一

从九百八十七数到一千。

要求:二人一组,一人数,一人听,交换进行。

2、填空。

(1)、10个一是()

(2)、10个十是(),一百里有10个()

(3)、10个百是(),一千是10个()

3、教材第72页练习十五的第6题。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课本96页例3。“做一做“第1、2题中加法,练习二十第1、2题加法。

教学目标:

1、掌握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口算和笔算的算法。

2、掌握竖式计算的规范书写。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对学生进行绿化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点:

1、掌握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口算和笔算的算法。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掌握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口算和笔算的算法。

教学准备:教材第96页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教师出示两位数加的算式卡片,让学生抢答。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说说图上的'内容。

小朋友们都在干什么?

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2、现在搜集矿泉水瓶子的小朋友们遇到了一个难题,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

3、出示问题:500个送一次现在够吗?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请一个同学板演,其余同学自己在练习上写出算式。

5、订正算式。

6、看看这两个加数都是什么数?

7、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学习的几百几十的加法。(板书课题)

三、探究新知

1、现在我们再动动脑,想一想应该怎样计算。

2、提出要求:

(1)先独立计算。

(2)计算完成后同桌交流。

3、组织学生汇报。

用口算。因为18+34=52 所以180+340=520

用竖式计算。百位、十位和个位分别对齐,然后从个位开始算起。

4、同学们能想到两种那么好的方法来计算,而且还提醒我们竖式应该怎样计算。我们写竖式的时候要注意每个数位上的竖对齐,如果满了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5、但是老师还是有个疑问:为什么百位上不是4呢?

让学生回答:因为十位上的8+4=12,向百位进了1,百位上就是应该是1+3+1=5

竖式计算时进的1要写上,算的时候不要漏掉了。

口算180+340,算了18+34后要记得在末尾再写上0。

……

同学们很棒,那么你能提醒一下小伙伴们,我们在计算中哪些地方要特别小心吗?

四、教学效果测评

1、完成教材第97页“做一做”第1、2题中有关加法的练习。

2、完成练习二十第2题。

(1)说说图意。

(2)根据图上问题列式计算。

(3)根据变化的数据进行计算。

五、拓展性学习

想一想:最小三位数加上最小四位数和是多少?

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

(二)利于学具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动手实践学生自己领悟三角形的意义和特征,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下面各是什么角?

说出什么叫直角、锐角、钝角?

组成角的两条边是什么线?

2、家在本子上画出直角(用三角板)、锐角、钝角各一个。

小结:我们已经学习了线段和角,如果把角的两条边改为线段,把角的两个端点连起来会出现什么图形?(三角形)

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和认识三角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二)学习新课

1、理解三角形的意义。

(1)我们已学过三角形,你能举例说出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吗?(红领巾等)

(2)利于学具,动手做三角形,小组内比一比有什么不同?

(3)结合复习题,思考讨论:

①三角形是几条线段围成的?

②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在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4)巩固概念。

①找一找,哪些是三角形?(投影)

②用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句话对不对?为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强调,看一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要从两方面看:一是看只有三条线段,二是要看是否围成的封闭图形。

2、掌握三角形的特征。

刚才大家找出这么多三角形,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进一步观察一下,这些三角形有没有共同的地方?

启发学生明确:它们都是三条线段围成的,它们都有三个角,都有三个顶点。

再引导学生概括:围成三角形的每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每两条线段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

3、教学三角形的特性。

我们学习的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地方要用到,像自行车的车架、房梁架等。为什么要用三角形的呢?我们来做一次实验。

教师用事先准备好的木框,让同学们拉一拉。

先拉五边形木框。(变形)

再拉四边形木框。(变形)

后拉三角形木框。(拉不动,三角形不变)。

提问:通过三角形木框拉不动,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动手实践,老师引导学生明确: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度固定,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固定不变了。因而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就是三角形的特征。

你能举出生活中有哪些用到三角形的特性吗?(椅子腿松动了,可以固定一个三角形铁架)

(三)巩固反馈

1、说说三角形的意义、特征。

2、三角形有什么特性?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教案 篇7

设计说明

1.设计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教案注重设计有趣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习题的选取上,不仅选取的内容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还大力提倡解题方法的多样化,给学生留有更大的思维空间。在习题的呈现上,大胆选取生活化的内容,使原本枯燥乏味的题目变得鲜活、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复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维能力。

在复习形式上,重视小组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留有充分发挥的'空间。在学生独立复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和过程,在合作交流中学会互相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复习效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明确目标

本节课我们复习克和千克以及推理的知识。(板书课题:克和千克、简单的推理)

⊙探究疑难,梳理知识

1.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用适当的方式概括性地整理第八单元和第九单元的内容,可以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出这两个单元的知识结构。

2.教师提示整理知识的一般方法。

3.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将自己整理的知识结构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寻找整理得较全面、较有逻辑性的学生作品,全班展示,并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和学习。

4.教师将自己整理的知识结构图向学生展示。结合知识结构图,引导学生回忆这两个单元所学的知识:

克和千克

推理

5.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对以上的学习内容,你有什么疑问?学生交流知识经验。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整理的方法,让学生对相关的知识进行整理,并将整理的结果制成图表。通过学生的交流、汇报,梳理重点、难点,在解读制作的知识结构图后进行对照,让学生的知识脉络更清晰、明了。

⊙复习重点,强化提高

1.复习常用的质量单位。

(1)课件出示问题。

常用的质量单位有哪些?怎样区分这两个单位?

(2)集体交流。

预设

生1:常用的质量单位有克和千克。

生2: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

(3)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约是1克?哪些物体的质量约是1千克?

预设

生:一块口香糖的质量约是1克,两袋盐的质量约是1千克。

2.复习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

(1)课件出示问题。

1千克=( )克

3000克=( )千克

(2)指名汇报。

1千克=(1000)克

3000克=(3)千克

(3)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换算方法: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乘它们之间的进率;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

3.复习常见的测量工具。

(1)引导学生回忆常见的质量测量工具有哪些。(天平、盘秤、弹簧秤、体重秤等)

(2)进一步质疑:如何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3)学生小组探究,集体交流。

预设

生:称比较轻的物品用天平,天平用“克”作单位。称比较重的物品用盘秤和弹簧秤,称体重用体重秤,它们都用“千克”作单位。

4.复习秤的使用方法。

(1)课件出示教材117页7题,引导学生交流秤的使用方法。

(2)学生交流,反馈:指针指着几,就表示所称物品有多重。

(3)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复习单位的选择。

(1)课件出示问题。

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个梨重150( );

一个西瓜重6( );

一个鸡蛋重50( );

一只公鸡重2( );

一个汉堡重280( );

一桶油重5( )。

(2)学生小组交流如何填写正确的质量单位。

(3)明确方法:先明确1克和1千克大约有多重,然后以它们为标准进行填空。

(4)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教材90-92页例5-6和课堂活动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学会认识几时几分

2、通过活动,感知时间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养成珍惜时间 的好习惯。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具准备:

钟表、作息时间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放收音机正点报时的声音

2、教师:同学门,你们听见了什么?

3、出示钟表图,让学生说

二、探究新知

(一) 学习例5

1、教师:同学们已经认识几时、几时半了,下面钟表上的时间你认识吗?

出示例5图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想一想,你认为应该怎样认?同桌交流

3、学生汇报

4、教师小结:时针超过了几格,就是几时,分针走了多少个小格,就是几分?

在认时间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小组讨论后汇报

(二) 学习例6

1、 教师:出示例6图,学生认时间

2、看,小熊还等大家来帮他们写一写,你会吗?

3、抽学生板书,并说方法

4、教师教写法

先写几时,再写:,再在:的后面写几分,几分要占两位

注意:不是冒号,要写在中间

5、书91页,学生练习

三、在活动中体会

1、出示时间,学生边说边拨

8:10分 11:15 7:35 3:08

学生边说边拨

2、同桌练习

3、帮助动物纠正错误

课堂活动3题,学生仔细观察,有错误吗?你认为应该怎样说?

4、联系生活实际,估计时间表

你们喜欢看那些电视节目?

这些节目在什么时间播出,请你填写节目时间表,

学生活动

四、课后记: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学生掌握7的乘法口诀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从实际问题中抽出两个数的关系进行分析。

2、解决问题:在问题情景中能准确地捕捉数学信息,主动解决问题。

3、情感与态度:让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培养其热爱劳动的感情。

重难点:

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计算思路。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口算:

2x7=6x5=7x4=4x4=5x7=

7x1=2x7=7x7=6x6=3x6=

2、摆一摆:

(1)蓝色的五角星有2个,红色的五角星有3个2,红色的五角星有几个?

(问:红色五角星有几个?算式怎么列?(3x2=6)3个2也可以说成是2的几倍?

(2)黄色笑脸有5个,红色笑脸有2个5只,红色笑脸有几个?

我有几个?

师::同学们真聪明,从刚才的猜数游戏中老师就看出,大家不仅知道求几个几要用乘法计算,而且还知道了倍的含义,生活中有很多有关倍的问题,今天,我们就用倍的知识一起去解决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好不好?(板书课题: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4

(1)(出示课件)并口述:今天是大扫除的日子,老师呀同学们啊早早的来到了教室,瞧!他们都在干什么?图上告诉我们扫地的有多少人?擦桌椅的'有多少人?(图上告诉我们扫地的有7人,擦桌椅的是扫地的二倍。)

你们能提出一个什么问题?(板书:擦桌椅的有多少人?)

(2)如果让你用小棒摆出擦桌子的人数,你会怎么摆?为什么?

①一根小棒代表一个学生:扫地的:1111111

擦桌椅的:11111111111111

②把小棒横过来,一根小棒代表7个学生:扫地:

擦桌椅:

师:两种方法你喜欢那一种?为什么?

刚才同学们的想法都不错,第二位同学的想法更简单便于操作,那我们就选用他这种摆法。如果把小棒换成线段,我们一起看看应该怎么画。

师:扫地有7人,我们可以用这么长的线段表示(出示线段图)

师:那擦桌椅的应该用多长的线段表示呢?(2个扫地的那么长)

师:为什么呢?(因为擦桌椅的是扫地的二倍,也就是2个7,所以应该画2个那么长的线段)。要板书线段

师:我们能用不一样长的线段表示吗?(不能,因为一段线段表示的就是一个7,不一样的线段表示的数不一样。)

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出扫地的有几人,擦桌椅是扫地的几倍呢?求擦桌椅的有几人,我们可以怎样列出算式呢?

生回答师板书:2x7=14或7x2=14(人)

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同学们可以根据图上的数字信息来解决问题,根据图意画出了线段,我们可以简单的看出擦桌椅的人数实际上也就是求二个7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

3、练习

7只

(1)x只

(2)完成课后习题“做一做”(P77)

玩转椅的小兔有3只,跳蹦床的是玩转椅的5倍。跳蹦床的小兔有多少只?

分析数量关系:

xx只

3只

玩转椅:

跳蹦床:

求3的5倍是多少,就是求5个3是多少,用乘法算。

列式:5x3=15或3x5=15

(3)练习十七第二题:停车场卡车的辆数是客车的6倍,客车有七辆,卡车有多少辆?

(4)练习十七第三题:小明有5本故事书,连环画的本书是故事书的7倍。小明有多少本连环画?

(5)独立完成练习十七第四题。

三、实践活动

1、课件出示米奇音乐会图片

师:今天米妮要举行音乐会想邀请1班的小朋友一起来参加。她走不开,就让米奇来请大家,但是在人数上她有个小小的要求把米奇给难住了。她说,要请3位女生,男生是女生的三倍。小朋友能帮帮米奇吗?

老师请学生自己组合,让后到讲台上集体订正。

2、实际运用

师:第一个舞曲结束后,米妮觉得人太少了,她又有个要求。现在男生是女生的3倍了,那再请多少个男生才能是女生的5倍呢?

四、课堂:

师:今天的收获是什么?

五、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擦桌椅的的有多少人?

2x7=14(人)或7x2=14(人)

答:擦桌椅的有14人。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生活情境与实践操作,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自主发现平行四边形的有关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动手、观察、思考及与同伴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生活情境与实践操作,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

难点:感受平行四边形的形成过程,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对于新鲜的事物学习热情较高,易在轻松的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角和四边形中的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简单知识,能够区分正方形和长方形,本节课是借助已有的知识和学生的动手操作,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有关知识,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方法:

演示法:通过呈现出生活中熟悉的场景,建立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实验法:通过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经历平行四边形的形成过程。

探究法: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寻找制作的要点,进而发现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1、师:“在之前的课程中,我们学习了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那么在生活中你都见过这些图形吗?那么今天就跟老师一次走进校园,看看校园里你能发现多少种图形?”

2、教师呈现校园的情景图(FOCUSKY演示校园情景)。

3、师:这些都来自我们的校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我们学过的图形呢?

4、学生活动:跟随全景图,找到熟悉的图形,利用白板进行突出显示,并重点展示“平行四边形”。

校园——楼梯——办公室(衣架)。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最熟悉的校园作为学习背景,增加亲切感,激发学生本节课的学习热情,并从中提炼出本节课所学的图形直观图,感受“平行四边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1、认一认。

(1)教师提出要求:“你们认识这个图形吗?”那么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

(2)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简单的语言表述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并明确“平行四边形”和“正方形”“长方形”都属于四边形的一种。有“四条边”“四个角”“倾斜的边”。

设计意图:学习过程由易到难,利用已有的“正方形”“长方形”的知识和“平行四边形”建立联系,学生可以从中发现“平行四边形”与它们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从而为接下来的数学活动作铺垫。

2、做一做。

(1)教师提出要求:请小组长们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材料筐,根据所给材料,自己动手制作“平行四边形”。

(2)教师呈现材料:木棍,皮筋,钉子板,小棒,白纸板,胶棒,七巧板,拼接学具。

(3)预设学生活动。

预设一:用木棍和皮筋先扎成长方形,然后通过拉动,得到平行四边形。

预设二:用小棒在纸上摆成平行四边形。

预设三:用皮筋在钉子板上绑成平行四边形。

预设四:利用七巧板的相同的三角形,或者相同的平行四边形拼成新的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学生在不断尝试的制作过程中,可以强化对“平行四边形”的基本要点的理解,发现制作“成功”的方法,和“不成功”的原因,进而自主发现“平行四边形”必须具备的要素,以及和“长方形“直接的密切联系,做到“手脑并用”。

3、说一说。

根据学生的制作情况,教师有顺序地呈现学生作品,并请制作者说一说制作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进而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平行四边形的有关特性。

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教师选出利用“木棍、皮筋”制作的图形小组,通过学生的自行演示,发现“平行四边形”是可以通过“长方形”拉动而得到的,而且每拉动一次,都会得到不同的“平行四边形”。

(1)提出问题:拉动时“平行四边形”的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学生活动:利用手中的拼接学具,实际操作,感受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3)教师利用白板呈现,“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教师选出利用“小棒”搭成的平行四边形小组。

(1)教师提出问题:在搭的过程中,你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2)教师利用白板呈现“反例”,即对边不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并提出问题:“这个图形满足有四条边,四个角,边的倾斜要一样,为什么它不像是平行四边形呢?”

(3)学生根据老师的疑问,反思制作过程,发现制作过程中相对的边的小棒的数量要相等,进而总结出“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的性质。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

(1)教师选出利用“钉子板,皮筋”制作的平行四边形。并请制作者说出制作时的注意事项。

(2)教师提出要求,模仿做范例的同学,“你还能绑出不一样的平行四边形吗?”

(3)学生对比在钉子板上做出的平行四边形,发现“制作成功”的图形保证“对边相等”的前提下,对边即会“倾斜的一样”,进而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另一个特性,这也是为了以后学行”的概念做铺垫。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1)利用七巧板中的图形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选出代表,介绍自己的“平行四边形”是由什么图形组成。

(2)为了强化要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随意选出两个大小不一样的三角形):“你能用这样的两个三角形组成平行四边形吗?”学生在质疑声中动手尝试,经过小组共同努力反复多次尝试后发现,要想拼成平行四边形,必须是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才可以。

(3)通过利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的拼接,学生发现相同的图形产生相同的角,所以得到平行四边形对角相等的性质。进而发现平行四边形的新的特性。

设计意图:二年级的学生,思维能力并不是很强,所以很难仅通过“看”发现图形的特性,对于“图形性质(对边等,对角等,对边平行)”的理解也很难独立形成自己的理解,因此本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制作”中发现图形的特点,在经历不断调整自己的制作方案过程中,最终总结出成功的“秘诀“,即抓住“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这也为在高年级学行”的知识作铺垫。

(三)、实践应用,拓展新知。

1、通过动手操作,发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后,教师提出要求,将发现的所有特征,归纳汇总:“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2、针对性练习。

(1)习题1:从下面的。图案中,找出你认识的图形,并将它们进行分类涂色。

将图片反白处理,再利用白板的喷色功能,让学生将相同的图形进行喷色分类,有助于学生根据图形的特征对图形进行区分。

(2)习题2:请你接着画出平行四边形。

通过此练习,加深学生对于平行四边形特征的理解。要想在钉子图中画出标准的平行四边形,必须保证对边的长短相同,即所穿过的点数相同,而且倾斜的两组两边必须倾斜的一样,即对边平行。白板中的数学工具,可以更便捷的呈现图形的变化。

(四)、归纳总结,巩固延伸。

1、师:“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图形——平行四边形,(白板呈现本节课知识大纲),也知道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可以遇见平行四边形。那么还有没有更有趣的图形呢?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再次用你们发现美的眼睛,去和老师一起来感受下那些更加奇妙的图形吧!”

2、多媒体呈现不同的图形:梯形、菱形、筝形。

3、师:其实,图形在我们的身边无处不在,它可以通过变化组成我们生活中各种常见的事物!接下来请小朋友们和老师一起来欣赏这组用图形组成的“生活场景”(多媒体演示图形动画)。

师:“数学在我们的身边无处不在,生活中也处处充满了数学带来的精彩,图形也存在与希望我们的同学们能够发现大自然中更美的图形!”

教学反思:

回顾本节课,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课堂引入之时利用“FOCUSKY”的动画演示功能,呈现学生熟悉的校园环境,仿佛身临其境,并学以致用,发现所学的图形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解决本节课教学难点的地方,开展有效的数学活动“制作平行四边形”,并结合白板的数学工具,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由“制作的乐趣”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潜移默化的将不易于低年级学生理解的“图形性质”知识分解化简,通俗易懂,便于掌握。

本节课仍有很多不足之处,例如,在“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应用方面,鉴于课时和环境的原因,没有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实践。在这一方面,我会努力寻找更有效的多媒体途径,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感受的机会。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通过解答简单的问题,加深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

2.知道除法中各部分的名称,学会读除法算式,会写除法算式。

3.通过教学,把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知道除法的含义,知道除法中各部分的名称,学会读、写除法算式。

2.通过解答简单的问题,加深对除法含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平均分

师:孩子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分一分,把8个小长方体分成4份,每份分得同样多,该怎么分?(生回答后出示),这种分法叫(平均分),(生齐说)

谁来说说怎样分才是平均分?

生: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学生齐说一遍。

好,我们来读例1。

出示例1:把6个桃平均放在3个盘里,怎么分?每盘放( )个。

师:这道题是平均分吗?(是)你从哪里看出是平均分?(平均放在3个盘里)哦,因为这里有“平均”二字,我们知道是平均分,板书(平均分)。那这里要分的总数是几?(6),把6怎样平均分?(平均分成几份),平均分成3份,每盘放几个,也就是每份是( )。请一个孩子连起来说说这道题表示的意思。齐说一遍。

师:你们会分吗?(会)请你用小棒分一分。

学生自己分小棒。分完后请一生板演分桃。你们的分法跟他一样吗?(一样)每份是几,(每份是2),也就是每盘放几个,(2)。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2个,师:这一道没有难住大家,再来一道。

出示例2:10个扣子,平均分成2份,每份( )个。

这道题是平均分吗?(是)你从哪里看出是平均分呢?(平均分)这里要分的总数是几?(10)请一个孩子来说这道题表示的意思。表扬:说得很好!

师:会分吗?(会)自己分一分。

生分小棒。分完后师圈画订正。

二、揭示课题

师:孩子们真能干!刚才通过分小棒解决了分桃子的问题和分扣子的问题。这两个问题都是关于怎样分的问题?(平均分)

师:对,平均分。像这样把总数进行平均分的问题就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进行计算。

今天老师就带领孩子们一起来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

板书课题:除法的初步认识。同学们齐读课题。

三、教学例1。认识除号,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及表示的意义。

(1)认识除号,教写法。

师:以前我们学习过加法、减法、乘法,它们的运算符号分别是+ -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除法,它也有自己的运算符号,边说边板书“÷”,这就是除法的运算符号,你知道它的名字吗?

抽两三个学生来说。

师:对,除法的运算符号就叫除号,并板书。生齐读三遍。

在写除号时,要先写一横,要平、要直,上下各写一个小圆点,这两个小圆点大小要一致,要对齐,“÷”就表示平均分的意思。“一条横线划得平,两个圆点平均分”这就是除号,跟师一起书空两遍,并读。

生在练习本上写两个除号。(生写,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第一次写除号就写得很好,以后每一次都要认真写哦,刚才我们写的这个符号叫什么名字?(除号)

(2)写除法算式。

师:对,我们会写除号了,那除法算式该怎么写呢?请小朋友们看例1,这里要分的总数是几,(6),对,我们把分的总数6写在最前面,这道题是怎样平均分的?(平均分成3份)平均分就可以用除法来表示,平均分成3份就写成“÷3”,最后分得的结果,每份是几?(2)那我们就把2写在等号的后面。

(3)读除法算式

“6÷3=2”,这就是除法算式,现在老师告诉你“÷”在算式里读作“除以”,谁愿意试着读一读这道除法算式?

抽两个学生读。师表扬:你真勇敢,读得非常好。师板书读作。齐读。(准备6个算式卡片抽一组的孩子开火车读)

(4)理解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师:我们会读除法算式了,你知道算式中的“6、3、2”分别表示什么吗?可以联系我们这道题想一想,先请同桌的孩子互相说一说。

抽1人说。师引导说“6÷3=2”表示的意思,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

师:下面请一个孩子来读出这个算式并说出算式表示的意思。

抽2人说,齐说。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学习例1,知道了在什么时候可以用除法计算?(把总数进行平均分的时候可以用除法进行计算)在写除法算式时要把什么数写在除号的前面,(总数),怎样平均分就除以几,分的结果写在后。

四、教学例2。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我们再来看例2,要分的总数是几,(10),怎样平均分的?。平均分就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除法)对,你能自己写一个除法算式吗?(能)自己在本子上写一写。

生自己写。抽生答。

齐读算式。

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呢?请你联系这道题想一想。

好,先和同桌的孩子说一说。

抽2人说。师引导集体说,表示:把10平均分成2份,每份分几个,可以分5个。10÷2=5

以前我们学习的加法、减法、乘法算式,各部分都有名称,那在除法算式当中,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呢?(哦,有孩子知道,我请一个孩子来当小老师教教大家。)

除号前面的数叫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被除数除以除数得到的结果叫商。师边说边板书出来。齐说。

师引导说,在这个算式中,10是( ),2是( ),5是( )。抽两人单独说,全班齐说。(反过来练习说)看“6÷3=2”这个算式,被除数是,除数是( ),商是( )。

师:老师这儿还有几个除法算式,你能说出各部分的名称吗?(卡片出示)(4个算式,1人说,女生说,男生说,全班说)

小结:我们认识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了除号前面的数叫( ),除号后面的数叫( ),被除数除以除数得到的结果叫( )。

五、练习。

1.写除法算式。(小黑板)

今天,孩子们学得又快又好,老师想考考你们学会了吗?下面我们来比赛写除法算式,挂出小黑板,请你根据这些题目在练习本上写出除法算式,开始。

抽1人口答,集体订正。齐读一遍。

2.完成课堂活动1、2题。

看来孩子们都学会了,下面,我们来完成书上的练习吧。翻到书第78页指着第1题。

课后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计算方法,叫什么?(除法),在什么时候可以用除法进行计算呢?(把总数平均分的时候就可以用除法进行计算),我们还学习了怎样写除法算式,怎样读除法算式,认识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希望小朋友们牢牢记住今天所学的这些知识,以后我们还将对除法进行进一步的认识,用它解决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教案 篇12

教学目的:

1、进一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

2、能根据统计反映的数据提出并解决问题。

3、能在实际中用调查计数等方法收集数据,完成统计图表。

4、 直观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能与同伴交流。

5、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对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12页例1,课堂活动1

教学目的:

1、进一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

2、能根据统计图表中反映的数据提出并解决问题。

3、能在实际中用调查计数等方法收集数据,完成统计图表。

教学过程:

一、质疑激趣,引出例1

同学们,喜欢体育活动吗?那你喜欢什麽体育活动呢?老师为了了解班上的活动情况,作了一下调查,出示统计图。

问图上有那些体育活动?

每栏中的○表示什麽?

二、小组讨论

问:体育委员调查了多少个同学?

喜欢那种体育活动的人多?那种人少?

你还能提什麽问题?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三、填统计表

1、根据上面的统计图,我们知道了打乒乓球,跳绳,游泳,踢球有多少人?

2、出示统计表学生观察,第一栏是什麽?第二栏呢?

3、学生填写

四、课堂活动

书114页1题

学生看图后交流

课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13页例2,课堂活动2

教学目的:

1、进一步认识统计图表。

3、能根据统计图表反映的数据提出并回答问题。

4、尽力简单的统计过程,对数据搜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有所体验。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

1、同学们,你知道我们班上有那些课,各有几节吗?

2、出示课程表,学生观察。看右边统计图中是否有?

3、学生数一数,小组交流。

4、学生说方法:有一定的顺序数,横着或竖着数。

数一节就划一横线,表示已统计。

5、填统计图时,数一节划一节,用一格表示一节。

学生完成统计图。

6、根据统计图,你发现了什麽?你可以提什麽问题?

7、小组交流后集体汇报

二、课堂活动

115页2题

先让学生看调查的是什麽事情?要调查那些项目?再让学生分组调查,填统计图。

第1,2问小组交流

第3问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