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优秀4篇

采桑子。晨起下面是美丽的编辑帮家人们整编的采桑子优秀4篇,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采桑子 篇1

【自学指导】

1,感受词中所描绘的颍州西湖的自然之美,领略其暮春时节静谧清疏的风姿。

2,了解此词结构上的特点,及其作用:使清空幽寂的春天景象表现得优美可爱。

3,理解诗歌蕴涵的作者的感情之美,感悟作者对大自然和现实人生的无限热爱和眷恋。

【课文提示】

1,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

2,欧阳修是宋初著名作家,北宋古文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3,欧阳修的爱情词与晏殊并称为“欧晏”;抒怀词突破词的传统题材和表现手法,为苏轼豪放词开先路。

4,《采桑子》词牌名,取自唐教坊曲《杨下采桑》;又称《丑奴儿》《伴登临》《罗敷媚》《忍泪吟》《罗敷艳歌》等。前、后片各四句,共44字;前、后片均于第2、3、4句押平韵。

【正音正字】写出下列汉字的拼音,记住每个字的书写要点:

中学语文在线

籍jí  蒙méng  笙shēng  栊lóng

【朗读课文】

【课文简析】

此词是作者西湖组词《采桑子》十首中的`第四首。

群芳过后西湖好:

狼籍残红,

飞絮蒙蒙,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

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

双燕归来细雨中。

上片写景物。主要描写鲜花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这是写色。首句是全词的纲领,由此引出“群芳过后”的西湖景象、春风物态。这几句,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

下片写人事。先写郊外景。“笙歌散尽”,虚写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游人去,始觉春空”,点明上面三句描写的景象所产生的感觉,道出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始觉”是顿悟之辞,这两句是写繁华喧闹消失后清醒过来的感觉,喧闹消失,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的畅适。首句说的“好”就是从这后一种感觉产生,只有基于这种心理感觉才能理解“狼籍残红”是“好”。最后两句,再写室内景,以人物动态描写与自然景物映衬相结合,表达出作者恬适淡泊的胸襟。从句式上看,这是倒装,本是开帘待燕,“双燕归来”才“垂下帘栊”。  结句“双燕归来细雨中”,意蕴含蓄委婉,以雨中衬托清寂气氛,又以双燕归来制造轻灵、欢娱的意境。“双燕归来”与前面“游人去” 互为映对。

此词上片写自然,下片咏人事。作者写西湖美景,动静交错,以动显静,意脉贯连,层次井然,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字里行间婉曲地显露出作者的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群芳凋零,残红狼籍,常人对此,觉得索然无味,而作者不但不伤感,反而有安宁静谧的美趣。这种别具一格的审美感受,正是此词的独到之处。

【朗读课文】

【思维训练】(根据自己情况,至少选做六题)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①狼籍残红      (   )(   )

②飞絮蒙蒙      (   )

③垂柳阑干尽日风   (   )

④垂下帘栊      (   )

2,词以“好”字提领全篇,表达了作者什么感受?

3,“群芳过后”的意思是什么?表现“群芳过后”时节的词语有哪些?

4,“西湖好”具体表现在哪里?(不要用词中的原句回答)

5,“始觉春空”中的“春空”指什么?

6,怎样理解“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描写的景象?

7,从整首词看,哪一句是本词的纲领?

8,最后一句写出了什么心情?以此结尾,有什么作用?

9,作者晚年退职闲居时写的此词,上片刻画了     ,渲染了    ;下片描写了      ,抒发了      。

10,作者从赞美的角度写残春,角度新颖。整首词表达了作者     ,而且体现了     。

【朗读课文】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

3,预习《苏轼词三首》。

采桑子 篇2

一、学习目标

1.感受词中所描绘的颖州西湖自然之美和作者的感情之美。

2.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3.了解此词结构上的特点。

二、学习方法

1.熟读全词,结合课文下注解理解大意。

2.结合相关资料体会作者感情。

3.结合预习题逐步把握作者感情,理解此词的特点。

三、 预习内容

1.解释下列词语。

群芳: 狼藉: 残红: 飞絮: 阑干: 始觉春空:

2.将自己不理解的字句圈画出来。

3.反复阅读全词,回答问题:哪些词句具体体现了“西湖好”?

4.词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具体说说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四、课堂重点内容

1.有感情的背诵全文。

2.翻译诗歌全文,重点字句:垂柳阑干尽日风。

3.分析上下阕的主要内容及关系。

4.分析“游人去”与“燕归来”两句在全词中的关系,进一步把握此词的特点。

5.课堂讨论:很多文人面对晚春都不由得产生忧伤之情,此词也是如此吗?你的理由是什么?

五、巩固练习

1.欧阳修,字 ,号 ,又号 ,宋朝文学家、史学家。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濛濛( ) 笙歌( ) 狼jí( ) 帘lóng( )

3. 回答问题。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A.狼籍残红 狼籍

B.飞絮濛濛 濛濛

C. 垂柳阑干尽日风 阑干

(2)全词以“ ”句统领全篇,赞美了西湖两种不同状态的美,即 和 。从结构上说,上片写_________,通过 、 、 等意象,描摹出西湖的暮春图景;下片写人事,词作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六、联系拓展

见《同步课课练》。

采桑子 篇3

诗歌阅读已成为高考相对固定的考查内容,,采桑子·杂忆诗词常常出现在语文阅读题的考试当中。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的采桑子·杂忆诗词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采桑子·杂忆》诗词阅读原文

采桑子杂忆 史惟圆

当时已惯何曾惜,滚遍香弦,字字清妍。能得当场几度怜?

今知此曲人间少,绝艺谁传?往事如烟,满耳筝琶值几钱?

注:史惟圆,明末清初人,经历甲申之变,明亡之痛。

《采桑子·杂忆》诗词阅读题目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 滚遍香弦中香弦代表美好的音乐,意思是说过去天天听惯美好的音乐。

B. 字字清妍是描写音乐所达到的妙境,每个唱词都能让人感觉美好绝伦。

C. 何曾几度怜,则表现了作者对错过美妙音乐的后悔之情,过去没有好好品味。

D. 绝艺谁传表达出诗人对艺人们不思进取,不再钻研音乐的痛惜之情。

E.往事如烟中往事既包括过去尽情欣赏美妙的音乐的生活,也包括身经战乱的生活。

15.满耳筝琶值几钱的意思作者认为现在的音乐不值得一听,造成筝琶不值钱的原因有两个,试简述。(6分)

《采桑子·杂忆》诗词阅读答案

14. CD(C作者是认真品味了的,要不如何能知字字清妍呢?所以没有好好品味不对。D身逢乱世,如何能专心学艺?诗歌并非责怪艺人,而是借音乐说时事说兴亡之感而已)

15.第一个原因是因为现在的音乐确实不如往昔(1分),过去是字字清妍,现在是人间少,可以知道(2分);第二个原因是作者的心境不好,无心鉴赏(1分)。注解中的明亡之痛,诗歌当中的往事如烟,可以解说乱世心境如何能听得下满耳筝琶

采桑子 篇4

课型教材分析(教材重点、难点、双基分析)

1、清本词的思路,体味作者精妙的构思。2、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3、分析全词的内容,把握词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的(知识能力、德育的目标要求) 1、体会本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2、 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胸怀,学习他天下为己任的革命精神。

教具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导入  新课

重阳是传统的登高赏菊的日子,文人骚客也少不了吟诗为文以记,但凡作诗文咏重阳,大抵离不了《登高》赏菊、吟秋的内容。多有凄凉之慨。在青年革命家毛泽东笔下重阳节所见所感的又是什么?

板书:采桑子·重阳

二、背景

1927年大革命失败,帝国主义在华矛盾随之尖锐,各派军阀之间的混战加剧,给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区域发生和坚持焉提供了条件。1929年,毛泽东领导的红军第三次入闽,这次入闽,天高气爽,秋色烂漫,胜利在望。诗人的心头充满了喜悦畅抒胸臆,写下了这首情景交融,饱含哲理脍炙人口的词作。

三、讲授新课

1、教师范读课文

2、 解释词语黄花 秋风劲 万里霜

3、引导学生讨论、赏析

(1) 第一句有何哲理?

提示:这是一句带有大彻大悟意味的警句,出得非常的突兀,给人的出头捧喝之感,亦使课接下来的内容平添一般渺远苍凉之气,以自然万物的永恒写人生的短暂。

(2) 诗人为什么会觉得“战地黄花”分外香?

提示:乐观的精神,对革命前途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3) 下阕应如何理解?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讲的是一般的自然规律,通常人们也都能具备这样的感受和境界,但是“寥廓江天万里霜”却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体味到的。这里的霜,不仅仅是“霜白”的意思,还是五彩斑斓,包括了黄花,叶红和各式草树,还包括了各种秋实和天高气爽的寥廓景象。

(4) 末句为什么用“万里霜”而不用万里秋?

提示:A、押韵B、既响亮又含义丰富,再现诗人炼字之精当。

板书提纲:

采桑子·重阳

特点:富含哲理:人生易老天难老

情景交融:战地黄花分外香     寥廓江天万里霜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