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木雕》解题点要(9篇)

《羚羊木雕》以羚羊木雕为线索,记叙了“我”和爸爸妈妈之间发生的一场矛盾,赞美了小朋友们真诚无私的友爱,告诫做父母的要理解孩子的心,尊重他们的感情。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该页是勤劳的小编帮助大家整编的《羚羊木雕》解题点要(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羚 羊 木 雕 篇1

○教学目标

① 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② 学习并运用朗读的方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与父母沟通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感知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① 预习课文,查工具书识字写字。

② 朗读课文,读好自己喜欢的角色。

③ 在生活中,你可能也遇到过类似“我”那样的伤心事,你是怎样处理的?准备好说给大家听听。

教师

① 安排学生分角色朗读,课前给予朗读指导。(也可以用小品的形式表演)

② 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羚羊木雕》讲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间发生的一场小矛盾。“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最要好的朋友万芳,父母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芳把羚羊还“我”。“我”对朋友这样反悔,伤心极了。这种矛盾说到底还是一个“代沟”问题。由于时代的变迁,知识背景的不同,两代人在对待人生、理想、亲情、友情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必然会有种种差异,也必然表现在许多家庭里。

教学设计

导入

刚刚升人中学的你,在悄悄地长大,对许多事情有了自己的主见。对学习,对友情,你可能与父母有不同的看法,它也许让你无奈、伤心,甚至落泪。这节课学习的《羚羊木雕》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出示学习目标

(大屏幕投影出示)

[教学目标 ]

① 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② 学习并运用朗读的方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与父母沟通的方法。

(学生齐读或教师提示)

[检查预习](读、写)

整体感知

大屏幕投影问题:

围绕羚羊木雕发生了什么事情?请同学们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概括,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在这场矛盾冲突中,究竟谁是谁非?要谈出自己的看法,还要再读课文研讨。

美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与朗读是相辅相成的,朗读有助于体会,体会越深刻,朗读就越有感情。)

分角色朗读,请分配到角色的同学到前面来,可以边读边表演。其他同学当评委。

大屏幕投影评价标准:

重音 语气 语速

[教师导学]

学生评价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神态、语气评。看是否读出人物的性格以及对此事的态度。(其他人物也可用此方法)

妈妈的神态:紧紧地盯着 孩了的神态:低着头不敢看

十分严厉 一动不动

语气{咄咄咄逼人 语气{声音有些发抖

坚定 哭着喊了起来

[教师小结]

妈妈的神态、语气表现她固执、生硬的态度,爸爸的声音虽然很平静,但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态度与妈妈实质相同。“我”被逼无奈、委屈、痛苦的心理与父母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一面是“逼”,一面是“无奈”,两个方面展示在同学们的面前,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探究(自主合作)

大屏幕投影问题:

① 女儿既然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你认为事情怎样处理才妥当?

② 作者的感情倾向是怎样的?怎样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③ 怎样才能避免这一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全班交流。如果学生的意见不一致,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摆事实讲道理,把握好自己的观点。不论观点怎样,教师都要给予鼓励。

(过渡)生活中,同学们也可能碰到过这一类的事情,你是怎样处理的?把你的好办法与大家交流一下。

反思

学生把课前准备的材料在小组里交流,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要求既展开求异思维,又是合作学习。

小结

《羚羊木雕》展示了两种内心世界:“我”珍惜友情,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父母心中珍视的是羚羊木雕,逼“我”把羚羊木雕要回来,由此而起冲突。应该说,父母是有欠缺的,“我”也是有欠缺的。彼此都做得周到一点,就不至于发生这样不愉快的事情了。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一方面,要学会思考,有主见;但另一面,做事情要跟大人商量了再做,自以为是,自作主张是不对的。推而广之,遇事多商量,就可以避免许多矛盾。

参考资料

《试教通讯》2001年第9期

《教师教学用书》

羚 羊 木 雕 篇2

沂南杨坡中学 高兴华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2. 学习并运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

3. 联系生活实际,学会与父母勾通。

教学重点、难点

1.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 联系实际,谈谈如何与父母交流思想。

教学设计

本文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可采用讨论以至辩论的方法来拓展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看法。让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找到正确的方向,学会与别人交流,特别是与父母的勾通。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见教学目标 1.2.3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新课

渐渐地我们都长大了,对许多事情都有了自己的看法,对学习、对友情、你可能与父母有不同的看法,有时可能与父母发生冲突,由于他们是大人,所以你只能委曲求全,你免不了伤心、落泪。那么如何与父母交流呢?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一课或许对你有一定的启发。

二、 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 默读准备:查工具书,识字写字

抹(mò) 攥(zuàn) 逮(dǎi,不念dài)

怦怦(pēngpēng) 树杈(chà) 寒颤(zhàn)

2. 默读。

3. 畅谈读后感(在这个环节同学们畅所欲言,可能谈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

4. 再默读课文:(看同学的观点哪一种更符合作品内容,体会并评价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 分角色朗读课文

1. 各自练读

2. 分好角色

妈妈 故事叙述者 我 爸爸 奶奶 万芳 万芳妈妈

3. 分角色朗读

四、 课文研读

1. 女儿既然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你认为事情怎样处理才妥当?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全班交流。如果学生意见不一致,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摆事实讲道理,把握好自己的观点,不论观点怎样,教师都要给予鼓励。)

2. 作者的感情倾向是怎样的?你的看法是怎样的?

(作者是同情“我”的。爸爸把贵重的羚羊木雕“送给”女儿,可见对女儿的宠爱。父母宠爱女儿,可是丝毫不尊重女儿所珍视的友情。“我”本来并不知道羚羊木雕的贵重,以为既然是爸爸送给自己的,自己当然可以作主。“我”把自己心爱的东西送给最好的朋友,可见她是很重友情的。作者褒贬的思想倾向是很明显的。倾向表现得最明显的地方有两处。一处是女儿说明万芳“是我最好的朋友”,妈妈根本不考虑女儿的友谊,立逼女儿去要回来,语气的“坚定”,正是固执生硬的表现。另一处是爸爸的话:“是的,这是爸爸送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这个话有点自相矛盾,实质上是批评了“爸爸”的不是。再从对话时的神态、语气、心理描写上也可以看出,作者是同情孩子的。在父母一边,是“突然问”“目光紧紧地盯着”“十分严厉”“坚定地说”“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在孩子一边,是“心怦怦地跳了起来”“小声地说”“站在那儿一动不动,低着头不敢看、她”“声音有些发抖”“哭着喊了起来”“心里难过极了”。可见父母为了木雕怎样伤害了孩子的心。)

3. 怎样才能避免这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例如,“爸爸”送羚羊木雕给孩子的时候,应该介绍一点有关这件工艺品的知识,让孩子知道它的贵重,注意保管。小朋友之间送东西,要征求大人的意见。如果像课文写的那样,已经成为既成事实,处理的方式也大可以婉转一些,要注意保护小朋友之间的感情,“我”的父母可以向万芳妈妈暗示一下,万芳妈妈也不是贪占便宜的人,不会同意自己孩子收受这么贵重的东西的,重要的倒是叫万芳妈妈不要责怪孩子。)

五、 课文小结

总起来说,课文展示了两种生活,两种内心世界。一面,我们看到一个少年世界,少年朋友之间的友爱,少年的心灵世界。他们如此充满友情,如此珍惜友情。万芳见“我”裤子撕破后心里难受,把自己身上的裤子换给“我”穿,即使被家长责备也心甘情愿。“我”见万芳“特别喜欢”羚羊木雕,就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父母逼她反悔,使她失去一个最好的朋友,她感到莫大的痛苦,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另一面,在成人的世界里,却是重财轻义。他们对子女的态度,走了两个极端,“爸爸”舍得把名贵的羚羊木雕“送”给孩子,可是使孩子最伤心的也是他们。他们并不重视子女的友谊,不懂得孩子最渴望最珍惜友情,他们疼爱子女却不尊重子女的人格感情。

同时作为学生的我们,一方面要学会思考,有主见;但另一面,做事情要跟大人多商量,自以为是,自作主张是不对的。推而广之,遇事多商量,就可以避免许多矛盾。

第二课时

一、 回顾第一课时的内容

二、 安排辩论

分甲、乙、丙三个小组,甲方代表父母,乙方代表“我”,丙方代表万芳,就一场家庭矛盾冲突的是非展开辩论,要注意摆事实讲道理,并根据自己所代表的人物身份,掌握好说话的分寸。(30分钟)

三、 教师小结

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推而广之,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

22 羚羊木雕(b)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2.学习并运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

3.联系生活实际,学会与父母勾通。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联系实际,谈谈如何与父母交流思想。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要点:见教学目标 1.2.3

一、查字典比赛(5分钟)。

用《新华字典》查下边加横线的字,注上音,并注明字典页数。

犄角( )(第 页) 怦怦( )(第 页) 逮着玩( )(第 页)

树杈( )(第 页) 脸颊( )(第 页) 攥着( )(第 页)

寒颤( )(第 页) 妈妈变得十分严厉( )(第 页)

你还得站两个钟头( )(第 页)

说明:有条件的,最好使用投影幻灯。每个同学把自己查的结果写在投影胶片或玻上。每组可推选一名代表,在投影器上展示他查的结果,然后全班评议,根据正确率评出前三名。

二、写字词训练。

轻声读课文,在不认识或读不准的字词下面画上横线,写几遍。

1. 要做到课文所字词会读会写。

2. 两人一组,互相听写。

3. 教师抽查若干字词,全班听写。

三、用普通话正确、清楚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句,停顿恰当;吐字清楚,音量适当,速度合宜。

四、讨论下列问题。怎么想的就怎么说,要有理有据,有点分析。

1.爸爸送“我”羚羊木雕,“我”把它送给了好朋友。作者对“我”这样做抱什么态度?举文中一两处描写为例说明。

(对“我”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中,流露出作者的理解与同情。)

2.爸爸、妈妈坚持让我要回羚羊木雕,作者对他们这种做法抱什么态度?举文中一两处描写为例说明。

(写父母态度严厉,毫无商量余地;写“我”内心受到的打击与伤害,都流露出作者对这二位家长持批判的态度。)

3.你是怎样认识围绕羚羊木雕发生的这场矛盾的?

说明:要允许并鼓励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的见解。评价学生发言,主要看是否有理有据,是否有点分析。

4.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是怎样处理的?

思考几分钟,打好“腹稿”,然后说说你遇到的事情和处理过程,叙述中要表达出你的态度和认识。

作者邮箱:

羚 羊 木 雕 篇3

○教学目标

① 整体感知课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② 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

分角色朗读,把握人物个性化语言。

○课前准备

学生

① 课前请同学们在练笔里写写自己进入中学后在家庭中的变化,准备在班里交流。

② 课前自读课文,查字典疏通文字,了解文章的大意。

教师

① 查阅指导朗读的资料,教师参与分角色朗读。

②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

本文所写家庭故事贴近学生生活,结构精致,布局巧妙,情节发展曲折,矛盾环环相扣。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符合人物个性。设计时只能有所取舍,把更大的自由、发现的快乐给学生,让他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联系自己家庭生活和成长经验去体验人物思想感情,从而欣赏课文的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认识,从而避免一些可以避免的家庭矛盾冲突,使自己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教学设计

导入  新课

同学们进入中学已半个学期了,如春天的小树在慢慢长大,有的同学在练笔这样写:

(大屏幕投影出示,请作者读一读)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如果说一个人的历史要用笔来写的话,那么现在应该是我们从父母手里接过笔自己写的时候了。”

——初一10班 于双

“在不知不觉中,我长大了。不再是那个只会听话的小朋友了。在我脑海的深处,有一颗叛逆的种子在发育,长大。我已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事事听从家长了。”

——初一10班 江颖楠

(过渡)是的,我们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事事听从家长了,于是“家”这个宁静的港湾,开始有了起伏的波澜,让我们一起读读张之路写的发生在家中的故事——《羚羊木雕》

教师板书课题及学习目标

检查预习

初步感知课文

① 文中写了一只什么样的木雕?围绕它发生了什么事?涉及到哪些人物?

② 你认为这篇文章写得怎样?

要感知课文内容,就要朗读,朗读有助于体会。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学生四人小组讨论,自由回答问题并明确上述问题。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对文章的初步感受。教师鼓励学生对课文有主动的、独特的感受,随时加以肯定。

[教师小结]

《羚羊木雕》这篇文章把孩子与父母的矛盾冲突展示在我们面前,矛盾尖锐集中。文章一开头气氛就很紧张,紧紧抓住了我们的注意力,妈妈、爸爸、奶奶先后出场,人物的语言很有特色。这样巧妙的情节,精彩的语言,同学们一定要精读揣摩。

精读赏析

师生合作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请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听读后进行评价。

教师用大屏幕投影问题组:

① 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语言

② 文章结构顺序能否调整

(过渡)从大家的掌声和眼神里可以看出,同学们已被文章深深地感染了。哪里有兴趣哪里就有发现、有感悟,进而有创作。小组讨论谁读得好,好在那里,如果朗读中有不足,有什么不足?然后全班讨论。

全班讨论对人物的理解,其他同学补充或纠正。

①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语言

分别对“我”、“妈妈”、“爸爸”、“奶奶”、“万芳”的语言进行揣摩、品味,并由此分析人物性格。

②文章结构顺序

调整后不好。在叙述这场家庭纠纷的时候插叙了我和万芳的友谊。这样写是对故事情节作必要的交待,能够吸引人,使故事悬念迭起,情节起伏跌宕。

体验反思

(过渡):同学们在悄悄地长大,在生活中你可能不得不面对与父母的分歧,也许是“剪不断,理还乱”,也许是唱出和谐的主旋律。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① 如果你遇到类似“我”那样的伤心事,会怎样处理?

② 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小结]

学生处理矛盾的方法有差异:有的学生非常冲动,甚至以离家出走解决问题;有的则非常理智地考虑如何避免这样的矛盾出现。教师这时要因势利导,羚羊木雕就像一架天平,衡量了在不同人心中金钱和友谊的分量。如果在生活中,学会沟通,让父母、他人理解自己,自己也努力去理解父母、他人,这样就能尽量避免出现文中的矛盾冲突。

作业

① 与父母一起读这篇课文并讨论。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快乐生活一生。

② 想像“我”要回木雕到家后的情景,模仿课文续写。

小结

教学形式活泼能抓住学生的特点,教学效果较好。最初的设计是让学生快速默读,然后集中讨论我与父母冲突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虽然学生也是积极参与讨论,但感觉他们与作品好像隔了一层纸,对人物感情的把握仍不透彻。改为全文分角色朗读之后,不仅是朗读的学生,所有的学生都投入到文学的魅力中。因为朗读是化无声的书面文学为有声语言,能帮助学生深刻地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从而打动学生的情感,还可以进行语言训练。作品读得越好,学生就越能理解文学形象并受它感染。在朗读时,教师主动参与,读“妈妈”这个角色。读完后全班评议朗读者是否把握了人物的性格心理。随着讨论的进行,同学们发言越来越积极,所有的同学都投入了这场家庭纠纷。“我”的委屈伤心;爸爸的圆滑世故;妈妈的着急严厉等等都在评议和争论中发现、理解、把握。从中我也深刻体会到,语文课一定要多让学生读,绝不能用教师的讲、大量的练、漫天的问代替学生的读、学生的感、学生的思!

点评

这堂课鲜明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整个教学流程从“初步感知”到“精读赏析”,最后结合学生生活“体验反思”,给人以非常严谨的感觉。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既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也让学生紧密联系自己的生活去体验、发现。教学中,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与朗读相辅相成,教师还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主动参与到分角色朗读课文中,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引导学生反复地朗读,认真地品味语言,不断地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使学生从中感悟生活,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另外,教师较好地把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的教学媒体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进一步优化了教学过程 ,优化了教学的时间结构,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羚羊木雕》 篇4

青岛  宋晓渝  邵长喜

○教学目标

①     整体感知课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②     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

分角色朗读,把握人物个性化语言。

○课前准备

学生

①     课前请同学们在练笔里写写自己进入中学后在家庭中的变化,准备在班里交流。

②     课前自读课文,查字典疏通文字,了解文章的大意。

教师

①     查阅指导朗读的资料,教师参与分角色朗读。

②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

本文所写家庭故事贴近学生生活,结构精致,布局巧妙,情节发展曲折,矛盾环环相扣。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符合人物个性。设计时只能有所取舍,把更大的自由、发现的快乐给学生,让他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联系自己家庭生活和成长经验去体验人物思想感情,从而欣赏课文的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认识,从而避免一些可以避免的家庭矛盾冲突,使自己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教学设计

导入  新课

同学们进入中学已半个学期了,如春天的小树在慢慢长大,有的同学在练笔这样写:

(大屏幕投影出示,请作者读一读)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如果说一个人的历史要用笔来写的话,那么现在应该是我们从父母手里接过笔自己写的时候了。”

——初一10班  于双

“在不知不觉中,我长大了。不再是那个只会听话的小朋友了。在我脑海的深处,有一颗叛逆的种子在发育,长大。我已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事事听从家长了。”

——初一10班  江颖楠

(过渡)是的,我们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事事听从家长了,于是“家”这个宁静的港湾,开始有了起伏的波澜,让我们一起读读张之路写的发生在家中的故事——

教师板书课题及学习目标

检查预习

初步感知课文

①     文中写了一只什么样的木雕?围绕它发生了什么事?涉及到哪些人物?

②     你认为这篇文章写得怎样?

要感知课文内容,就要朗读,朗读有助于体会。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学生四人小组讨论,自由回答问题并明确上述问题。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对文章的初步感受。教师鼓励学生对课文有主动的、独特的感受,随时加以肯定。

[教师小结]

这篇文章把孩子与父母的矛盾冲突展示在我们面前,矛盾尖锐集中。文章一开头气氛就很紧张,紧紧抓住了我们的注意力,妈妈、爸爸、奶奶先后出场,人物的语言很有特色。这样巧妙的情节,精彩的语言,同学们一定要精读揣摩。

精读赏析

师生合作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请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听读后进行评价。

教师用大屏幕投影问题组:

①     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语言

②     文章结构顺序能否调整

(过渡)从大家的掌声和眼神里可以看出,同学们已被文章深深地感染了。哪里有兴趣哪里就有发现、有感悟,进而有创作。小组讨论谁读得好,好在那里,如果朗读中有不足,有什么不足?然后全班讨论。

全班讨论对人物的理解,其他同学补充或纠正。

①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语言

分别对“我”、“妈妈”、“爸爸”、“奶奶”、“万芳”的语言进行揣摩、品味,并由此分析人物性格。

②文章结构顺序

调整后不好。在叙述这场家庭纠纷的时候插叙了我和万芳的友谊。这样写是对故事情节作必要的交待,能够吸引人,使故事悬念迭起,情节起伏跌宕。

体验反思

(过渡):同学们在悄悄地长大,在生活中你可能不得不面对与父母的分歧,也许是“剪不断,理还乱”,也许是唱出和谐的主旋律。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①     如果你遇到类似“我”那样的伤心事,会怎样处理?

②     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小结]

学生处理矛盾的方法有差异:有的学生非常冲动,甚至以离家出走解决问题;有的则非常理智地考虑如何避免这样的矛盾出现。教师这时要因势利导,就像一架天平,衡量了在不同人心中金钱和友谊的分量。如果在生活中,学会沟通,让父母、他人理解自己,自己也努力去理解父母、他人,这样就能尽量避免出现文中的矛盾冲突。

作业

①     与父母一起读这篇课文并讨论。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快乐生活一生。

②     想像“我”要回木雕到家后的情景,模仿课文续写。

小结

教学形式活泼能抓住学生的特点,教学效果较好。最初的设计是让学生快速默读,然后集中讨论我与父母冲突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虽然学生也是积极参与讨论,但感觉他们与作品好像隔了一层纸,对人物感情的把握仍不透彻。改为全文分角色朗读之后,不仅是朗读的学生,所有的学生都投入到文学的魅力中。因为朗读是化无声的书面文学为有声语言,能帮助学生深刻地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从而打动学生的情感,还可以进行语言训练。作品读得越好,学生就越能理解文学形象并受它感染。在朗读时,教师主动参与,读“妈妈”这个角色。读完后全班评议朗读者是否把握了人物的性格心理。随着讨论的进行,同学们发言越来越积极,所有的同学都投入了这场家庭纠纷。“我”的委屈伤心;爸爸的圆滑世故;妈妈的着急严厉等等都在评议和争论中发现、理解、把握。从中我也深刻体会到,语文课一定要多让学生读,绝不能用教师的讲、大量的练、漫天的问代替学生的读、学生的感、学生的思!

点  评

这堂课鲜明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整个教学流程从“初步感知”到“精读赏析”,最后结合学生生活“体验反思”,给人以非常严谨的感觉。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既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也让学生紧密联系自己的生活去体验、发现。教学中,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与朗读相辅相成,教师还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主动参与到分角色朗读课文中,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引导学生反复地朗读,认真地品味语言,不断地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使学生从中感悟生活,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另外,教师较好地把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的教学媒体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进一步优化了教学过程 ,优化了教学的时间结构,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羚 羊 木 雕 篇5

课题:  课型:新 授   课时安排:2课时  主备人:邓艳平    审核人:胡松

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诵读品味语言,揣摩分析人物。

3.体会浓浓亲情,珍惜真诚无私的友情。懂得尊重他人,能坦诚与父母沟通。

学习重点:诵读品味语言,揣摩分析人物。

学习难点:辨明是非,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学生自学

一、朗读课文,注意标画、识记文章中的重要字词。

二、读熟课文,能够有感情的朗读,注意语速平缓、口齿清楚,注意不同人物的语气语调。

三、再读课文,能够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语言方面的特点。

自学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所给拼音写汉字

怦怦(    )   逮着玩(   )  攥着(   )  树杈(   )    寒颤(   ) 藏刀(    )

伤bā(    )  wǎn(    )回   脸jiá(     )  挨zòu(      )  jī(   )角

3、联系课文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 万芳是个多么仗义的好朋友。

(2) 我们俩形影不离,语文老师管我俩叫“合二而一”。

(3) 当时,我觉得自己得救了。

(4)看见她裤子上那条长长的伤疤,我就觉得对不住她。

4、记叙文的叙述顺序有         、         、        ,本文运用了         顺序。

二、每个小组两名学生范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圈画错误并积极发表意见。

三、用自己的话复述文章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课堂导学

1、故事围绕“羚羊木雕”展开,按情节发展来讲,我们可以用询问木雕、赠送木雕、索回木雕加以概括。羚羊木雕对于爸妈来说,究竟有何重大价值呢?下面,请同学们阅读第1至15自然段,在文中找出一个最能体现羚羊木雕价值的二字词,并做上记号

2、析“贵重”一词的含义

①你 为什么找这个词来说明羚羊木雕的价值?文中哪些语句可以说明它的贵重呢?父母的哪些行为说明此物贵重?

②如此贵重的羚羊木雕,爸爸把它送给了我,这说明了什么?

3、我为什么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文章第16至23自然段,在文中找出能解释我这一行为的句子

4、在爸妈的眼里,羚羊木雕是亲情的见证;在“我”的眼里,羚羊木雕与小藏刀一样是友谊的见证。这时,爸妈逼你把已经送给朋友的羚羊木雕从朋友那里要回来,你会怎么做呢?(请学生发表意见)文中的我是如何做的?(自读课文24、25自然段,用波浪线勾划相 应内容,师生分析)

5、学生带着问题默读第26至37自然段,思考:

①我去万芳家要羚羊木雕时,有怎样的担心?

②这种担心应验了没有?

③我为什么再一次流泪了?这次流泪与第24自然段中我的流泪原因有什么不同?

6、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我对朋友反悔了,我成了世界上最伤心的人。造成这一后果的直 接原因是什么呢 ?这能不能怪我?谁还应负一定的责任?(分组讨论并进行课堂辩论)

课堂练习阅读24到26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节中妈妈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2.划线句子是奶奶的话,你同意奶奶的观点吗?为什么?

3.从描写方法角度看第二、三节      和     。表现出了我的           。

4.分析文章中奶奶这个形象所起的作用。

5.第一节中写奶奶“一定想说什么,可是,她没有说”,此情此景,奶奶会说些什么呢?为什么又没有说?

拓展提升                               母亲不是圣人

前年母亲生日那天,我买了一件很普通的衣服,又封了一个50块钱的红包,骑自行车回去送给母亲。母亲连看也不看,就把红包放进口袋,把衣服话桌上,不冷不热地叫我:“坐吧。”我蹬自行车出了一身汗,又累又渴,就去倒茶喝。

正喝着茶,就听见外面有小轿车的声音,那是大姐回来了。母亲好像听到命令一样,立刻迎出门去,守在小车旁边。大姐一下车,母亲就满脸笑容地请她进屋,问她累不累。大姐说:“妈,我不累。”大姐坐小车回来,怎么会累呢?真正累的是我,应该问我累不累才对,可是母亲却没问我。

大姐也给母亲买了一件衣服,又漂亮又贵重。我在商场里见过,最少要1000元,比我送给母亲的那件贵十倍。大姐也给了母亲一个红包,比我的大得多。母亲双手捧起大姐送的衣服,小心翼翼地摆在桌上最显眼的位置,再把那个大红包放在衣服上,让众人欣赏。母亲亲手给大姐倒了一杯茶说:“坐下喝茶。”

母亲对大姐的亲热,刺痛了我的心。我难受极了,一头扎进厨房拼命干活,油烟呛得我流下泪来。

第二年,母亲生日时我不再回去,只托哥哥带了一点礼物给母亲了事。

明天又是母亲的生日,我依旧买了点礼物,托哥哥带给母亲。可是哥哥却不干,说:“去年妈生日你没回去已经不好了。明天你再不回去,大家还以为你对妈有意见呢。”我说:“我就是对妈有意见,她对大姐好,对我不好。大姐钱多,能讨妈的欢心;我钱少,讨妈嫌。”哥哥说:“不会吧,妈不是那种人。”我委屈地说:“你没尝那滋味,当然不知道。大姐回去,妈每次都到门外迎接;我回去,妈几时出门看过一眼?我穷,没法跟大姐比,但我 还有一点自尊心。你不帮我带东西给妈,我另找人带。”我一气之下,便把东西拿回了家。

我刚回到家一会儿,哥哥就追来了。他买了很多东西送给我,比我买给母亲的还多。我说:“你买这么多东西干什么?”哥哥不说话,放下东西,拿起我给母亲的礼物就走。我送哥哥出门,一直送到楼下的马路边,哥哥这才说:“以前我来你这里,你最多送我到门口。这回破例送我到马路边,是不是因为我这回买的东西多?”我生气地说:“哥,你把我当什么人 了?”哥哥说:“我把你当平凡 人。平凡人会受名利影响,抽到大奖会高兴,丢失钱财会伤心。我这次送给你的东西多,你就陪我多走几步路,这很正常。平凡的母亲也会受名利影响,哪个女儿给她东西多,她就会亲热一点;哪个女儿给她东西少,她就没那么亲热。我知道,你希望妈对你和大姐一样亲热,可那要不受名利影响的圣做得到。我听说,那种首先高深的圣人,要五百年才出一个。我们的妈不是圣人,但她确实是个好母亲,你给她买的衣服,她一直穿在身上,袖口磨破了都舍不得丢。妈并没有嫌弃你。”

我的泪水无声地流了出来,我哽咽着说:“哥,别说了。我明天回去看妈。”

回去后,母亲依然对大姐很亲热,对我没那么亲热。但我不再怪怨母亲。因为我知道,母亲不是圣人,我们都不是圣人。

1、 读了文章后,你觉得文中的母 亲为什么不是圣人?

2、 第二年母亲过生日时,“我”并不是抽不开身,理应去为 母亲祝寿,但我 为什么不再回去?

3、 哥哥劝“我”去给母亲过生日时,买那么多东西送给“我”干什么?

4、“我难受极了,一头扎进厨房拼命地干活,油呛得我流下了眼泪”,这眼泪只是油烟呛得吗?你认为呢?“我的眼泪无声地流了出来 ”,这又是怎样的泪水?

5、生活中,如果你的母亲也像文中对待作者那样对待你,你该怎么办?

① 明确:1、质地好(黑色硬木雕成),产 地远(来自非洲),贵重(不像一块点心一盒糖)等 2、妈妈、爸爸的语言、动作等

②明确:说明爸妈是爱我的,羚羊木雕是爸妈爱我的见证,他们希望我能好好珍惜他们对我的爱。

明确:羚羊木雕是“我”与万芳友谊的见证,我们彼此交换见证友谊的礼物是想让友谊长存…

《羚羊木雕》解题点要 篇6

古驿镇二中       安德学

教材分析:

《羚羊木雕》所写的家庭故事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这一家庭纠纷矛盾重重,悬念跌宕,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课文中充满了是是非非的矛盾冲突,在这一点上,如果教师把更大的自由、发现的快乐给学生,让学生自由的讨论、辩论就可以充分地展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而这正是课堂三维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容易被忽略或教学难度较大的地方,本案例主要想在这方面作一微探。

教学目标 :

1、分角色朗读课文,整体感悟课文。

2、明辨是非,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学会生存。

教学难点 :

分清是非,能与他人共处。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课型:讨论课

课时: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1、课前安排学生在假期里感受家庭的琐屑,和父母交换一下对家庭中发生的小事的看法。

2、课前预习课文,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能读、能写、能运用,并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3、要求学生熟悉课文中的人物,鼓励自我推荐,作好分角色朗读的准备。

教师:

1、对学生作好分角色朗读指导:

①对课文整体感知。

②把握好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点。

③处理好语速、语气、语调的轻重、缓急。

④角色分配:妈妈、爸爸、“我”、奶奶、万芳、万芳的妈妈、故事叙述者。

2、要求学生课前先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3、给学生讲述辨论的规则及方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课前2-3分钟演讲:让学生讲述假期里自己在家里针对家庭小事和父母进行思想交流的情况。找2-3名学生演讲。师生对演讲情况略作评议。

2、情景引入:

亲爱的同学们,当我们告别如梦如烟的童年,迎来花季雨季的少年,我们感觉到自己好像已经悄悄地长大了,在心灵深处或许己开始跃动起鲜活的思想,对生活有了自己的看法、认识。在家这个温馨的港湾中,己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叶方舟,驾着这叶方舟,让我们驶向《羚羊木雕》

板书课题及学习目标

二、讲授新课

在默读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整体感受知课文内容

1、分角色朗读课文。

①教师选定了几个自我推荐的同学起来朗读课文,教师也参与了朗读,充当文中的“爸爸”,其他同学评价。

②在朗读过程中,教师针对朗读中出现的问题作出指导。

③师生共同对 这次作出评价。

小结:

朗读能够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能够帮助学生深刻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从而打动学生的情感。还可以进行语言训练。作品读得越好,学生就越能理解文学形象并受到感染,在朗读中,我也参与读“爸爸”这个角色,这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大家纷纷要求朗读,在朗读过程中,“妈妈”因不严厉、家长作风不过硬而“被迫下岗”(该生因读得缺乏感情而被其他同学代替朗读),“我”因受委屈而得到大家深深的同情……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使得大家都沉浸到了文学的魅力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①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它涉及到了哪些人物?

明确:这篇课文写了一件关于羚羊木雕的事,它涉及到父母、“我”、奶奶、万芳、万芳妈妈。

②在这场矛盾冲突中,谁是谁非?你是怎么认为的?

明确:在这场家庭冲突中,作者倾向于父母不对,但“我”也有不对的地方,这一点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③如果你遇到类似“我”那样的伤心事,会怎么处理?怎么才能避免这一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明确:上述问题有较强的主观性,尽可能让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

小结:

让学生结合朗读体验,分组合作、探究,讨论上述问题,并自由发表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如果学生对课文有自己的主观体验及独特的感受和认识,教师要随时加以鼓励和肯定。对于课文的感知学生会有不同的看法,因此鼓励学生各抒已见,畅所欲言,并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讨论表现出来,当我发现学生对课文己经有了自己的认识时,我便中止了这场讨论,为接下来的辨论作准备。

点评:

分角色朗读使学生开始进入对课文的感知和理解,这就为学生发表自己对课文看法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埋下伏笔;当学生获取对课文的整体感悟之后,又为下面将进行的课堂辨论开辟了方便之门,教学中的登堂入室之法应该是水到渠成的。

三、课堂辨论

课堂实录:

师:下面就这场家庭矛盾展开辨论,分甲、乙、丙三组。甲方代表父母,乙方代表“我”,丙方代表万芳。要注意摆事实讲道理,并根据自己所代表的人物身份,掌握好说话的分寸。下面辨论开始。

生(父母):小孩子互赠礼物是可以的,但要看是什么东西,羚羊这么珍贵的东西送给朋友不合适!

生(“我”):我认为只要是真心朋友没有什么不可以送。

生(万芳):只要是朋友真心相送,我认为什么都有可以接受。

生(父母):那么如果是你的全部家产,你还愿意相送吗?

生(“我”):如果是真心朋友,就是送全部家产我也乐意!

生(万芳):假设朋友是真心的,我也愿意接受!

生(同学们):鼓掌!

生(父母):什么都可以送,那你什么也没有呢?

生(“我”):那我就把“心”送给朋友,真心实意对待自己的朋友。

生(万芳):“君子之交淡如水”只要有“心”意就行,哪怕我们穷的得没有一分钱!

生(同学们);长时间热烈地鼓掌!

生(父母):就算你们什么都可以送,也得跟大人商量一下,你们这样做是对父母的不尊重。

生(“我”):我们已经长大了,做事也应该有自己的主见和自由,难道什么事都必须同你们商量吗?

生(同学们):鼓掌!

生(万芳):我接受木雕,也未经父母同意,但我认为这是我们小孩子之间的事,大人不应该过问。

生(父母):如果我们不过问小孩子之间的事,那你们做错了事你们怎么解决?你们小孩子还需要大人监护!

生(“我”):如果我们发现自己错了,我们会通过自己的方式改正的,但我们做事需要有自己主见!

生(万芳):我接受羚羊木雕没有错,我也是经过考虑的。

生(父母):默然。

生(同学们):静悄悄的,大家若有所思——

…… ……

教师小结:

同学们刚才的辨论精彩极了!连我也被同学们的激情深深地感染了,大家的见解令我吃惊、使我震奋!这场辨论还没有结束,我认为它不应该结束。是啊,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都渐渐长大了,做事情也开始有了自己的主见,我们已经开始成了“小大人”了,但是父母最终还是我们最忠实的监护人,我们也要设身处地为父母想想,想想他们的感受,在生活中,学会沟通,让父母理解自己,自己也要努力去理解父母、他人,学会和父母、他人共处,学会生活。这样,课下肯定还会有更精彩的辨论继续。

作业 :

1、想像“我”要回木雕到家后的情形,模仿课文续写。(训练目的:把辩论引向深入。)

2、假期回家与父母一起读这篇课文,并和父母交流,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学会生活。(训练目的: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总评:

本课学生初读课文好象已经懂了,但对人物的感情把握不够准确,出现一些似是而非的模糊思想。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一下高涨,读的同学感情专注,听的同学津津有味,读完之后,“我”的委屈,妈妈的严厉生硬,爸爸的世故圆滑,奶奶的爱莫能助,万芳对朋友的真心一片……都鲜活地跳跃在学生面前。朗读结束后,我让大家发表对这件事的看法,并组织讨论,同学们纷纷要求发言,我因势利导,组织了这辨论,辨论中,同学们鲜明的观点,大胆的发言,、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这场辩论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教室成了“激情燃烧的战场”,“唇枪舌战”使得这场辩论真有些“刀光剑影”。有些同学已经显得有些“怒发冲冠”了,我见目的已经达到,便“鸣金收兵”了。

课后反思: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问题一直是一个“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教学目标 ,对一些人来说可能还是一个块尚未开垦的处女地,本人在这一节课中惊喜地发现,这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千呼万唤之后终于跚跚而来,我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去感受这道风景的美丽,不论是课堂的分组讨论,还是集体辩论,丰富的情感、明朗的态度、令人深思的价值观,伴随着一个个有鲜明个性的发言,汇成一股清泉汩汩流淌,流进学生的心田,也流进我的心田,这使我深深认识到,课堂应该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天堂,学生永远是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充分地展示自我吧!只有这样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才能拥有一方明净的天空,只有这样新课标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成为一面鲜红的旗帜,只有这样新的教学理念才能在学生的心田生根发芽,只有这样素质教育的春风才能吹绿祖国各地,我们才能用双手去托起明天的太阳,当然,这也为我以后的语文教学注入一股新鲜的活力,我坚信,在我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这股清泉一定会源源不断地奔涌而出!

作者邮箱:

羚 羊 木 雕 篇7

○教学目标

① 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② 学习并运用朗读的方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与父母沟通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感知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① 预习课文,查工具书识字写字。

② 朗读课文,读好自己喜欢的角色。

③ 在生活中,你可能也遇到过类似“我”那样的伤心事,你是怎样处理的?准备好说给大家听听。

教师

① 安排学生分角色朗读,课前给予朗读指导。(也可以用小品的形式表演)

② 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羚羊木雕》讲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间发生的一场小矛盾。“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最要好的朋友万芳,父母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芳把羚羊还“我”。“我”对朋友这样反悔,伤心极了。这种矛盾说到底还是一个“代沟”问题。由于时代的变迁,知识背景的不同,两代人在对待人生、理想、亲情、友情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必然会有种种差异,也必然表现在许多家庭里。

○教学设计

导入

刚刚升人中学的你,在悄悄地长大,对许多事情有了自己的主见。对学习,对友情,你可能与父母有不同的看法,它也许让你无奈、伤心,甚至落泪。这节课学习的《羚羊木雕》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出示学习目标

(大屏幕投影出示)

[教学目标 ]

① 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② 学习并运用朗读的方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与父母沟通的方法。

(学生齐读或教师提示)

[检查预习](读、写)

整体感知

大屏幕投影问题:

围绕羚羊木雕发生了什么事情?请同学们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概括,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在这场矛盾冲突中,究竟谁是谁非?要谈出自己的看法,还要再读课文研讨。

美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与朗读是相辅相成的,朗读有助于体会,体会越深刻,朗读就越有感情。)

分角色朗读,请分配到角色的同学到前面来,可以边读边表演。其他同学当评委。

大屏幕投影评价标准:

重音 语气 语速

[教师导学]

学生评价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神态、语气评。看是否读出人物的性格以及对此事的态度。(其他人物也可用此方法)

妈妈的神态:紧紧地盯着 孩了的神态:低着头不敢看

十分严厉 一动不动

语气{咄咄咄逼人 语气{声音有些发抖

坚定 哭着喊了起来

[教师小结]

妈妈的神态、语气表现她固执、生硬的态度,爸爸的声音虽然很平静,但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态度与妈妈实质相同。“我”被逼无奈、委屈、痛苦的心理与父母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一面是“逼”,一面是“无奈”,两个方面展示在同学们的面前,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探究(自主合作)

大屏幕投影问题:

① 女儿既然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你认为事情怎样处理才妥当?

② 作者的感情倾向是怎样的?怎样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③ 怎样才能避免这一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全班交流。如果学生的意见不一致,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摆事实讲道理,把握好自己的观点。不论观点怎样,教师都要给予鼓励。

(过渡)生活中,同学们也可能碰到过这一类的事情,你是怎样处理的?把你的好办法与大家交流一下。

反思

学生把课前准备的材料在小组里交流,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要求既展开求异思维,又是合作学习。

小结

《羚羊木雕》展示了两种内心世界:“我”珍惜友情,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父母心中珍视的是羚羊木雕,逼“我”把羚羊木雕要回来,由此而起冲突。应该说,父母是有欠缺的,“我”也是有欠缺的。彼此都做得周到一点,就不至于发生这样不愉快的事情了。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一方面,要学会思考,有主见;但另一面,做事情要跟大人商量了再做,自以为是,自作主张是不对的。推而广之,遇事多商量,就可以避免许多矛盾。

《羚羊木雕》解题点要 篇8

固安县第二中学  黄新宇

众所周知,新课程标准规定,语文课应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课程目标,语文的主要任务应从传授知识、训练能力转变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所以制定教学目标 和教学环节要据此设计展开。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五单元第二课,本单元的主题是亲情。浓浓亲情,动人心弦,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情感,描写亲情的诗文往往最能打动人。在本单元的几篇课文中,作者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写出了亲情的丰富和多样,引起我们的共鸣。这是一篇选取了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来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的思想矛盾的文章,描写细致,中心突出,故事情节紧凑。本篇课文向我们展示了两种生活,两种内心世界。一面,我们看到一个少年世界,少年朋友的交往,少年的心灵世界。他们如此充满友情,如此珍惜友情。另一面,在成人的世界里,他们也疼爱自己的子女,但有时却忽视了子女的友谊,忽视了孩子最渴望最珍惜的友情。学习这篇文章,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亲情,同时更加珍爱友情。

“代沟”是现代中学生常常感到困惑的话题。“亲情”与“友情”发生矛盾也时有所闻。因此,本文所写的内容,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在当今社会日益强调个性张扬的环境里,如何看待亲情与友情,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如教材中的“我”与万芳的友谊、“我”与父母的冲突,确实是一个值得研讨的问题。教师的眼光不能只局限在如何解决教材中的矛盾,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了解处理这些矛盾的某些必须坚持的原则,而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极为重要的。

二、本课教学目标

1、掌握“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学习圈点勾画的精读方法;

2、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心理感受,感悟课文的思想感情;

3、组织学生辩论,引导学生多角度的分析问题,学会处理家庭生活中的矛盾;

4、学习本文的写法,写自己在家庭生活中遇到的类似的伤心事,并和家长沟通。

三、教学过程 和教学方法

1、导入  。

2、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这个环节,我通过示范朗读,让学生注意朗读时的语气、语调和语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文中的主要人物及主要事件,着重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并指导学习圈点勾画的学习方法

3、品位语言,评价人物这个环节,我注重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从学习方式上,强调“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从能力培养上,强调“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使学生在阅读中注重情感体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首先采用了学法示例这种方法,然后再由学生分组探究,因为课堂教学不单单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学习。学法示例让学生体会和学习本文采用多种描写方式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并通过讨论的方式进行学法实践,从而感悟文中人物的刻画,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和全文的思想感情,体会友情是需要珍视的这一主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学习活动中穿插角色演读,并加以指导,让学生亲身体会一下人物的语言,例如妈妈的语言应是坚定而严厉的,“我”的语言中有省略号的部分应是支支吾吾的,而且声音应有些发抖,哭着喊出来的“不”字应是带哭腔的。

4、辩论这个环节,目的是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学会处理家庭生活中矛盾,让学生理解在这件事中父母和“我”都是有欠缺的,如果父母当初讲明白羚羊木雕的贵重,女儿事先征求一下父母的意见,就不至于发生这样不愉快的事情了。通过辩论让学生理解家庭的和谐与温馨是需要我们相互理解,相互沟通,相互尊重,共同构建的。

5、留家庭作业 ,写自己家庭中遇到的类似的伤心事。学生在学习本文的基础上,回想自己以往的类似经历,并将自己当时的内心真实感受描写出来,让学生接受情感上的再一次教育。

在整个的学习活动中,我力争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课堂上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参与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与文本的交流,与老师的交流,以及他们之间的交流,都体现了他们的积极思维,例如:品味语言、评价人物这个环节的分组探究,辩论前的各组准备工作,都体现了这种学习方式,通过合作探究,学生体会到了人物的内心感受,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能够积极地思考问题,主动发表意见。这种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增强了合作精神,使学生既学习了必要的语文知识,又提高了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了语文又运用了语文,实现了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实践能力的基本目标。

羚 羊 木 雕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下列词语:

噩耗 晴天霹雳 恸哭 支离破碎 小心翼翼

恍惚 踽踽独行 玲珑 突如其来 变化无常

2.关于观察与思考

观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重要方法。培养观察能力是培养语文能力的基本一环。阅读时,要靠平时观察生活的体验去理解作品内容;写作时,"第一须观察",是从生活中获取材料。

思考是对观察对象(人物、景物、事物、环境等)进行分析研究的思维和规律。

观察和思考必须结合起来,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握事物,发现其中的含义和规律。

3.关于文章的结构

文章的结构,是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形式的统一。结构的基本内容包括:层次和段落、过度和照应、开头和结尾。一般我们主要分析层次和段落,便于我们把握文章的内容。

能力目标:

1.从表情达意和文章结构两个方面去理解"金盒子"在文中的作用。

2.分析文章所表现的兄妹情与姐弟情在内涵和写法上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3.学习本文用朴素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的写法。

情感目标:感受文章所抒发的手足深情。

教学建议

一、文章主旨:

本文以时间为序,以金盒子为线索,用朴素、平实的文字记叙了金盒子从最初的玩具箱变为寂寞的良伴,最后竟变为纪念的信物的过程,充分表达了兄妹姐弟的关爱、理解,渗透了难以割舍的手足深情。

二、文章思路

文章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8)写金盒子的来历和我哥哥与金盒子的不解之缘以及哥哥去世后金盒子对我的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9-13)写弟弟、金盒子与我的故事。

第三部分(10-11)写哥哥、弟弟、双亲去世后,金盒子对我的重要意义。

三、写作特点

1.结构严谨、周密,层次清晰,首尾呼应。

文章以金盒子为叙事线索构思谋篇。这条线索贯穿全文,首尾呼应,浑然一体,表现出手足深情的深刻主题。文章又以时间的发展为顺序,用一连串的表示时间的状语,写出了作者在不同年龄的情感体验,思路十分清晰。

2.文笔自然开朗,平淡简约。

本文语言质朴、平淡,没有雕琢痕迹,却在看似拉家常的娓娓言谈中透露出一份真情实感。全文以第一人称的形式记录了发自内心的真情独白,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四、课文教读方法建议

这篇文章细腻感人,不要当作一般的记叙文教读,也不要从记叙文"六要素"入手,而应当反复默读,从整体上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力求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阅读时,可引导学生参照如下的步骤进行:

1.先浏览一遍,只求粗知,不求甚解。

2.再读一遍,了解故事的梗概,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知道作者在文中写了哪几件事。

3.读第三遍时,注意文中的几件事是怎样贯穿起来的。找出与金盒子相关的描述,并进行分类:哪些是叙事的,哪些是抒情的;哪些是写高兴的事情的,哪些是写哀伤的事情的;哪些是记实,哪些是回忆。进而,理解金盒子在文中主要起的作用。

4.在仔细体味的基础上,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思考被感动的原因,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

1.学习"金线串珠"的写作手法。

2.品味质朴平淡而感情至深的语言。

难点:

对文章的主题的深入理解

本文对骨肉亲情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既写了兄妹情,又写了姐弟情,还写了父女、母女情;既写了日常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乐融融的亲情,又写了遭受巨大不幸时的悲痛。文章前半部分主要写兄妹情,后半部分主要写姐弟情。"我"由于身份的变化而有不同的经历和情绪。而这一切都与金盒子密切相关。对父女情母女情的描述贯穿始终,与兄妹情、姐弟情相交织,使家庭亲情表现得更为浓烈、深厚。

教学过程 

1.先浏览一遍,只求粗知,不求甚解。这一遍浏览还应当疏通字句,解决词语障碍。

2.再读一遍,了解故事的梗概,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知道作者在文中写了哪几件事。

这一遍阅读时,教师应当督促学生圈点批注,在文章字里行间做记号,注明所发生的事件或关键句子。

3.读第三遍时,注意文中的几件事是怎样贯穿起来的。找出与金盒子相关的描述,并进行分类:哪些是叙事的,哪些是抒情的;哪些是写高兴的事情的,哪些是写哀伤的事情的;哪些是记实,哪些是回忆。进而理解金盒子在文中主要起的作用。

4.在全班进行交流阅读的成果,讨论明确以上过程中布置的的思考题。

明确:"金盒子"在文章中,不仅是叙事的线索,而且还是抒情的依托。年幼时,金盒子是"我"和哥哥的宝物,是乐趣的所在,是不可分离的"良伴",还是"我"与弟弟争抢的"玩具"。哥哥、弟弟去世之后,金盒子里装载着太多的回忆和思念。它"不仅是一种纪念,而且是骨肉情爱之所系"。它由"寂寞中的良伴",变成"逗人伤感的东西"。"我"可以对它倾吐满心的忧伤委屈,可以捧着它"尽情一哭"。随着人事的突然变化,"我"对金盒子的感情也波澜起伏。睹物思人,百感交集;痛悼之心,与日俱增。金盒子的故事,见证了主人公的心路历程,架构了一篇催人泪下的美文。

5.在仔细体味的基础上,请学生找出最令自己感动的句子,思考被感动的原因,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在全班交流。教师应当尊重学生个人情感的体验,倾听学生发言,及时激励评价,对体会深入、有质量的发言要大力表扬。

手段:

反复默读与讨论相结合

设计思想:

新课标指出:"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板书设计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