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 疑 与 学 问》教案【优秀10篇】

第17课《怀疑与学问》精品教案该页是勤劳的小编给家人们收集整理的《怀 疑 与 学 问》教案【优秀10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怀疑与学问》 篇1

一、教学建议

【 抛砖引玉 】

1 。 本文题目“怀疑与学问”是关系性议论文,它们之间的关系要搞清楚: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才能辩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也即怀疑是学问的必要条件。

2 。 理解文章的结构。

3 。 这一类议论文,道理浅置易懂,可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自己分析,老师加以引导。

【 指点迷津 】

1 。 本文的论证方法:

( 1 ) 举例论证。

举例论证是一种通过典型的有说服力的论据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这种论证方法的事实为依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本文所引三例分别从不同侧面证明了论点,很有特色。

第1个例子:“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 ? 最早见于何书 ? 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 ? 著者何以知道 ? ”三皇、五帝是中华民族的鼻祖,史书有载,相沿承袭,有口皆碑。这样的人物还有什么好怀疑的呢 ? 然而作者却以史学家特有的洞察力审慎辨析史料,竟发现诸多疑点:如三皇、五帝究系何人 ? 史书记载有别,孰是孰非 ? 通过这个例子、作者告诉我们,即使是重大的历史事实也有可能记载失误。由此作者提出的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的观点也就容易为读者所接受。

第2个例子:“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 ? 有什么科学根据 ? ”“腐草为萤”是民间的俗说。这种俗说正确与否,很少有人去考虑,只是人云亦云、相传已久,似乎成了真理。然而草变萤是缺少科学依据的。一经作者分析,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生活常识也有谬误之处。由此看来,生活中也需要有怀疑精神 ?

1/8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第3个例子:“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 棗 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就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戴震幼时提出的问题似乎有些幼稚,但又切中肯綮,引人深思。戴震善于发问,勤于思考,多有建树,终成一代宗师。戴震的成功经历证明了“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作者从历史、生活、学术三方面举例,充分证明了做学问需要怀疑精神。

( 2 ) 道理论证。

道理论证是通过对事理的分析论证论点的一种论证方法。文中两处运用了这种方法:第1处:“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是盲从,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作者先从正面分析,指出人们必须经过由疑到思,由思到辨的过程,才能获得真知。接着又引用孟子的话从反面阐释,指出一味信书,唯书是从,科学就永远不能进步。正反对比分析,使读者认识到怀疑精神是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第2处:“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这一段分析,作者先从反面入手,阐述不动脑筋的危害 棗 不动脑筋永远不能治学。危害之大令人警惕。一旦我们打消懒惰思想情绪,解放思想,开动机器,我们就会由无疑到有疑,由有疑到求解,有求解就会有新说,学术就会有发展,有进步。一经作者分析,孰是孰非,读者就清楚了。

2 。 弄清论证的层次 ( 课文训练重点二 )

本文共6个自然段,1、2段通过引用材料提出论点,3、4、5段从消极方面论述怀疑精神是辨伪去妄的重要步骤,第6段则从积极方面论述怀疑精神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重要条件。一正一反,论述的层次十分清楚。

3 。 理解过渡句的作用 ( 课文训练重点,帮助完成揣摩·运用五 ) 。

过渡句在文章中起纽带作用,它可以把文章的相关内容联结在一起,使文章严谨。本文练习题中的“揣摩·运用五”是一道综合性阅读题,解答这道题的关键是弄清过渡句怎么承上,怎么启下的。过渡句的上半句“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显然是针对前面3、4、5节而言的;过渡句的下半句“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则是下文论述的中心。第6段的②③④⑤句运用事理分析强调怀疑精神对新学说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递进式论证结构。

2.运用递进式结构进行课堂练笔。

【教学重难点】

学习文章递进式论证结构。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有一只鹅,在很小的时候就被主人放到一个大肚长颈的瓶子中养着。鹅的身子窝在瓶子的肚子里,脖子刚好能伸到瓶口之外。每天主人都忘不了来喂这只鹅,鹅呢,在瓶子里养尊处优很快就长大了。当鹅的身子膨胀到了不能经由瓶口从瓶子里被拿出来的时候,用什么样的办法可以在既不损坏瓶子又不弄伤鹅的前提下把鹅与瓶子分离?

请大家帮帮这只鹅,看如何把它与瓶子分离。除了思考这个分离的方法之外,有没有同学想提出自己的疑问?

二、助读资讯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1920年毕业北京大学哲学系,是我国现代的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在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三、活动一:探究课文,明确结构

1.通读课文,提取本文的中心论点。

明确:学则须疑;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这篇文章讲的是“怀疑”与“学问”之间的关系,大家找找看,课文哪一段的哪句话具体阐明了怀疑对做学问的作用?

明确:

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小组合作完成,找出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并说说这些论据分别论证什么论点?

明确:

①事实论据:

a.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

b.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

c.听说“腐草为萤”。

d.戴震善问的例子。

②以上四个事实论据分别论证了:

a.“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这一论据论证了“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这一分论点。

b.“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听说腐草为萤”。这两个论据论证了“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这一分论点。

c.戴震善问的例子,论证了“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一分论点。

③道理论据:

a.“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b.“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c.“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d.“我怀疑,所以我存在。”(笛卡儿)

④以上四个道理论据分别论证了:

a.“学者先要会疑”。“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这两句名言是为了论证“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一中心论点的。

b.“尽信书不如无书。”这一名言论证了“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这一分论点。

d.“我怀疑,所以我存在。”这一名言论证了“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一分论点。

通过以上的小组合作,我们明确了什么是怀疑精神,为什么说治学必须要有怀疑精神,怎样做才能体现怀疑精神这三个问题。那么,就本篇课文而言,我们可以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来理清全文结构。

4.理清全文论证结构。

明确:

①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1—2)(中心论点)——是什么

②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的分论点(3—5)(分论点)——为什么

a.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

b.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听说“腐草为萤”。(论据)——怎么样

c.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a.戴震善问的例子。(论据)——怎么样

b.我怀疑,所以我存在。

5.通过梳理,我们对课文结构一目了然,这样的结构方式是什么结构,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

递进式结构。

递进式结构的基本模式:将中心论点进行分解,分成几个分论点,这些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简单到复杂。层间可用诸如“不仅……还是……”“……况且……”等关联词语过渡,同时又以此反映层次间递进的关系。

简而言之:

“是什么”就是下定义,“为什么”就是探原因,“怎么样”就是谈做法。

四、活动二:再析例文,学以致用

1.出示并引导分析例文一:《让梦想在现实中起舞》。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让思想自由飞翔。沉湎幻想难以取得成绩,让梦想建立在踏实的现实基础上方有成就。正视现实,但不委身于现实,保持幻想,但不沉溺于幻想,让梦想在现实中去跳一曲酣畅淋漓的舞蹈!

阅读例文,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来梳理结构。

明确:

第一句:“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让思想自由飞翔”解释了什么是“让梦想在现实中起舞”。

第二句:“沉湎幻想难以取得成绩,让梦想建立在踏实的现实基础上方有成就”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让梦想在现实中起舞”。

第三句:“正视现实,但不委身于现实,保持幻想,但不沉溺于幻想,让梦想在现实中去跳一曲酣畅淋漓的舞蹈”明确如何做,才能“让梦想在现实中起舞”。

2.出示并自主分析例文二:《节俭是一种美德》。

节俭是一种美德。

因为节俭体现了一个人对他人劳动成果和人格的尊重。

想必每个人小时候都念过这样一首诗吧:“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只是“盘中餐”凝结着农民们的辛勤汗水,我们大家的“身上衣”“手中物”,又有哪一样没有饱含着千万人的辛勤和汗水呢?所以,对这些东西的浪费,就是对他人劳动果实的不尊重,也就是对他人人格的不尊重。

赏析提示:

①什么是节俭。

②为什么说“节俭是一种美德”。

③怎样做才称得上是节俭。

根据赏析提示,请同学们自主梳理例文结构。

明确:

什么是节俭——节俭是一种美德。

为什么说“节俭是一种美德”——因为节俭体现了一个人对他人劳动成果和人格的尊重。

怎样做才称得上是节俭——珍惜他人的劳动果实。

3.课堂练笔:请围绕“论网络游戏利弊”这个主题,写一个递进式结构的小片段。

提示:

①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②为什么这样说。

③我们应该怎样做。

五、课堂寄语

通过对本篇课文结构的剖析,了解到这是一篇有深意的议论文,运用递进式结构,层层论证了“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一中心,文中引经据典,论述有理有据,具有很强的论证力。

通过本篇课文内容的学习,希望同学们都能手握一把“怀疑”之钥匙去打开学问的大门,在生活中大胆怀疑,小心求证,相信一定会获得巨大的喜悦和无穷的收获。

《怀疑与学问》 篇3

(一)

①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②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③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④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⑤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⑦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⑧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⑨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⑩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⑾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9.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 。

10.给这段文字划分层次: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⑾

11.“对于别人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那么不懒惰的表现应该是 。

12.第⑨句中的冒号能改为逗号吗?为什么?

13.第⑩句中三个“新的”作用是 。

14.第⑾句中的“学术”和“文化”两个词能否互换?为什么?

15.本段文字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和 。

(二)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观察。做学问也就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

我们()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是盲从,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迷信。

6、语段所要阐述的观点是什么?

7、两段文字的过渡句是哪一句?

8、给文中的括号选择一组正确的关联词()

a.不管都不然和

b.不论都否则或

c.尽管而否则及

d.不论总否则或

《怀疑与学问》教案 篇4

一、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论点层层深入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二、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历史学家,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与辨伪,有不少创见。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三、生词识记

程颐(yí)譬如(pì)腐草为萤(yíng)

虚妄(wàng)盲从(máng)停滞(zhì)

腐草为萤:语出《礼记·月令》,意思是腐草能化为萤火虫。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指一些不着边际的,不可捉摸的事物。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就自动破灭,形容情节、论点虚谬,经不起反驳、攻击。[来源:Z&&]

尽信书不如无书:语出《孟子·尽心下》。原指完全相信《尚书》,倒不如没有《尚书》,后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辨伪去妄:要善于辨别,分清真假。

流俗: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盲从:盲目地附和随从。

墨守:固执拘泥,不会变通。

停滞: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进行或发展。

四、整体感知

1.第1、2段提出了文章的总论点,这个总论点是什么?

答案示例:本文的总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的名言提出的,总论点是:“学者先要会疑”,或者是“学则须疑”。如果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表达,总论点是“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2.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案示例:这种写法,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为增强。

3.第3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答案示例:

①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联。这段讲了做学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靠别人的传说”,自己如何对待这“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这个问题。

②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这段讲学问的基础是什么,下面进一步讲如何对待这个基础,内容深入了。

③铺石垫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这个关系到全篇中。动议题的问题,本段虽未加以论说,而“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点已在本段得到说明,这就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垫下了基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第4段可以分三层意思,是哪三层?

答案示例:第一层(开头到“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指出“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种“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怀疑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第二层(“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有什么科学根据”)举二例(“三皇、五帝”的传说、“腐草为萤”的记载)具体说明如何以怀疑的精神对待传说。

第三层(末句“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指出怀疑的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5.第5段和第4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4段还写第5段,是否可以去掉第5段?两段的内容有何相异?

答案示例:第4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对待,第5段则说“我们不论对干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各种各样的书本,各家各派的学问,做学问者时时在评判,常常要弃取,这方面论及了,文章的论述才算是全面,漏掉了,将是缺陷。写了第4段,又写第5段,可见作者构思的周到。

6.第6段包含几层意思?彼此如何联系?

答案示例:本段包含四层意思:一、首句提出本段论点,即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二、(“对于别人的话……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讲道理论证论点。先从反面阐明,再从正面阐明。三、(“许多大学问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举实例论证论点。四、(“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到段末)归纳作结,照应论点。先从正面作结,再从反面强调:“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7.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答案示例:本文的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

《怀疑与学问》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结构。

3.学习本文通过事例和讲道理论证论点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

(1)学习本文中心论点的提出。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结构。

2.难点: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墨守:战国时期的墨子善于守城,后来就用“墨守成规”表示因循守

旧,不肯改进。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它自己就破灭。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

辨伪去妄:辨别虚假的并除去不合实际的。

停滞:指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2.阅读课文,思考预习提示中的问题,试编写阅读提纲。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历史学家,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与辨伪,有不少创见。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荣识初编》等。

2.导语。

一切有成就者,都是脑子里装满了问号的人。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顾颌刚从小就敢于提出疑问,进行考。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如此难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有心存疑问,勇于提,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是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这篇课文议论怎样做学问,阐明了怀疑和学问之间的关系。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对我们今后怎样做学问,一定会有很大的启发。

三、正课

1.默读课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和两个分论点。

讨论并归纳:

(1)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分论点:

①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②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试找出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讨论并归纳:

(1)事实论据:

①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

②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

③听说“腐草为萤”

④戴震善问的例子

(2)道理论据:

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③“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3.请编写本文的阅读提纲。

讨论并归纳:

四、小结

本文围绕着中心论点,分设了两个分论点,分层次地进行论述,条理清楚,中心明确。文章运用许多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虚妄2.步骤

3.懒惰4.启迪

5.停滞6.塾师

7.程颐8.顾颌刚

(二)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文。

1.学者先要会疑。

2.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3.尽信书不如无书。

第二课时

一、预习

再读课文,思考文章是如何论证中心论点的。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理解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论点,找出了文章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这节课我们再进一步研究文章如何运用事实和道理论证中心论点的。

三、正课

1.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么提出来的?

讨论并归纳: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程颐和张载的名言提出来的。这种写法,既开门见山提出了论点,同时名言本身也是证明中心论点的有力论据,增强了论点的说服力。

2.提问:本文的两个分论点是怎样找出来的?

讨论并归纳:第6段开头一句是承上启下的总结句,也是两个分论点。中心论点从“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3.提问:第3段举国难危急的时候有许多口头的消息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证明了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引出“我们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的道理。

4.提问:什么是怀疑的精神?

讨论并归纳: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

5提问:第4段举“三皇五帝”、“腐草为萤”两则事例证明了什么?讨论并归纳:这两则事例告诉我们怎样以怀疑的精神做学问。

6.提问: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学问。学问,都要有什么样的态度呢?

讨论并归纳: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最非。

7.提问:“怀疑”“思索”“辨别”这三步骤能否前后对换?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能。因为这三个步骤是按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先对事物产生怀疑,再进一步思索疑点,辨明正确与错误。前后)顺序不能对换。

8.提问:第6段的层次应如何划分?

讨论并归纳:应分五层。

第一层(①句):承上启下,总结上文,提出本段论点。

第二层(②③④⑤句):从道理上论证第①句的论点。其中②③句是从反面论证,④⑤句从正面论证,通过正反对比论证怀疑精神对治学的重要性。

第三层(578句):用戴震治学善问的例子论证第①句的论点。其中第6段提出本段中的一个小论点:“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第78句用戴震治学善问的事例来证明第6句,从而也证明了第①句的论点。

第四层(910句):正面论述了一切学问家以怀疑精神做学问,会对文化建设起巨大作用。

第五层(11句):反面补述墨守前人旧说的恶果。第四、五层从正反两个方面讲道理,论述第①句的论点。

9.提问:课后练习三。

10.提问:课后练习四。

讨论并归纳:

(l)第2段,第4段是先讲道理,再举事例。第1段、第3段、第5段以道理论证为主。第直段引用朱喜、陈献章的话、第2段引用孟子的话、第4段引用李四光的话作为讲道理的依据。

(2)相同之处在于都以名人名言作为道理论据论证中心论点。不同之处课文的中心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程颐和张载的名言提出的;短文则先开门见山提出明确的中心思想,然后再引用名人名言进行论证。

(3)本文第3段和第5段的论述,是课文所没有的,我认为这些论述是很有道理的。第3段“疑能增进兴趣”带着疑问去读书,其味无穷。第5段提出不仅要敢疑还要善疑。

(4)标题《读书贵有疑》《谈“疑”》等。

四、小结

本文中心论点鲜明突出,论证层层深入,精辟充分。用分论点论证中心论点,事理分析得透彻周密。文章引用名人名言、举事例进行论证,使文章有理有据,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四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6

第一部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

p (  )如  虚w ng(  ) 停zh (  ) 私sh (  ) 步zh u(  )

2.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说说下面两句话的意思。

⑴有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⑵尽信书不如无书。

3.选出不是中心论点的一项(  )

a、学者先要会疑。

b、学则须疑。

c、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

d、做学问时,我们应有怀疑精神。

4.怀疑精神包括哪三步?

5.怀疑与学问有着怎样的关系?(用书中的原话回答)

6.你在学习的过程中具有怀疑精神吗?结合课文谈谈你受到的启发。

读选文,回答问题:

⑴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⑵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⑶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⑷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⑸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⑹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⑺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⑻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⑼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是善的学说产生。⑩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⑾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7.请根据本段内容,推测并写出前一段的论点。

8.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  )

a、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b、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c、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d、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

9.第一句中谈及“消极方面”的作用是     ,谈及“积极方面”的作用是    。

10.读6至9句,回答问题:

⑴相呼应的两句是     和     。

⑵举事实论据的是     句。

⑶四个“常常”概括了     。

⑷“一切学问家”的“一切”和句中的四处“常常”可否删去?为什么?

11.第十句中三个“新的”作用是     。

12.第十一句中“学术”和“文化”两个词为什么不能互换?

13.语段2至5句与第一句之间的关系是   。

14.第7、8两句写戴震好问,是事例论据,直接证明的观点是(  )

a、学者先要会怀疑。

b、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c、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d、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第二部分: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有一句著名的格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格言本身,也是真理。

人们总是很尊敬发现真理的人,以为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理。其实,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并不容易。真理常常就在你的身边,能不能发现它,就看你有没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有没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有没有敢于坚持探求真理的勇气。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追根求源,终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就拿洗澡来说,这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系主任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1962年他发表了论文,认为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旋转就不会产生这种漩涡,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而美国处于北半球,便使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北半路的台风也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其道理与洗澡水的漩涡是一样的。他还断言,如果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将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他的这种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兴趣,他们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完全正确。

无独有偶。在60多年前,一位名叫密卡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美国东海岸和欧洲西海岸同纬度的地区都有一种蚯蚓,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这是为什么?这个疑问,引起了当时正在研究大陆和海岸起源问题的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魏格纳认为,那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越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情况,正好说明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分成了两个洲。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为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一书。

最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他看到儿子睡觉时,忽然眼珠子转动起来。他感到奇怪,连忙叫醒儿子,儿子说他刚才做了个梦。这位医生想,眼珠子转会不会与做梦有关?于是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写出论文,指出当人的眼珠子转动时,表示睡者正在做梦。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便用眼珠子转动的次数、转动的时间,测量人做梦的次数、梦的长短。

洗澡水的漩涡、蚯蚓的分布、睡觉时眼珠子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岂止三个?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那么,当你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必能发现真理。

15.请你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16.本文采用的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是    。

17.本文谈到发现真理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是:①   ②   ③    。

18.第三自然段中加点的“发现者”与“创立者”的位置不能互换,原因是什么?

19.第三自然段中划直线的句子的含义是     。

20.\'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岂止三个?\'在这句话中,\'这样的事例\'是指怎样的事例?

第三部分:

21.有时,当父母的往往喜欢这样抱怨自家的孩子:“你看,人家的孩子……”这句话说得节省与含蓄,不过,个中滋味也只好由那“自家的孩子”慢慢地体会。如果你是“自家的孩子”,定会知道父母想要说的是      。假如你不是“自家的孩子”,听到别人父母说出这样的话来,你是怎样理解他的言外之意的?(2004年梅州试题)

22.下列各项中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2004年泸州试题)

a.对于昨天发生的那件事,张三当时不在,一窍不通,就不必再问他了。

b.为了筹建广场,他呕心沥血,到处奔波。

c、老师浯重心长地给我讲了许多道理,列举了大量名人的事例。

d.在科学史上,一些科学发明往往源于异想天开。

23.依次填入下面语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2004年内江试题)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而青少年     阶段所受的教育对一个人一生的有着很大的     ,在青少年阶段,知识、艺术的营养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无疑是     的。

a.成长  作用  有利  b.成才  影响  有利

c.成长  影响  有益  d.成才  作用  有益

怀疑与学问 篇7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及其相互关系,懂得怀疑精神对于做学问的重要性。

2.了解议论文常用的几种论证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理解本文运用分论点层层深入地论证中心论点的写法。

2.学会紧扣中心论点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在学生懂得怀疑精神对于治学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教育学生养成好问的学风,成长为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新一代人才。

(四)美育渗透点

借助分论点有力地支撑中心论点的严谨的结构美,

二、学法引导

本文语句通俗易懂,可在学生对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已经有一点了解的情况下,通过阅读,辨析论点、论据及运用的论证方法,掌握课文说理的思路,结合分析理解书后习题四,以加深对本文的理解。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理解本文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论证论点,是学习的重点,可以通过放手让学生阅读,小组讨论、辨析来完成。

2.学习本文运用分论点层层深入地论证中心论点的论证思路,是学习难点,需要教师作必要的分析、归纳。

3.文中所说的治学要有怀疑精神的观点,与遇事不想动脑筋多思考,一味依赖别人的满天问的做法是有本质区别的,这一点对于学生来说,可能会分辨不清,教师宜作一点提示和引申。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议论文三要素知识,整体了解文章内容、思路、及所用论证方法。2.结合练习四,比较分析,加深理解。

3.教师在课上,一方面要对本文运用分论点层层深入论证作点拨,另一方面,可以与学生一起,另选事实作论据替换文中的事例,以帮助学生掌握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结构,着重分析理解本文运用分论点逐层深入论证中心论点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

我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顾颉刚,从小就有怀疑的精神,读书时善于提出疑问,他一生在史学领域有许多独到的研究,为祖国的历史学作出了宝贵的贡献。是他的治学经验的结晶。这篇文章深刻地阐述了怀疑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对于培养开拓精神和创造精神,是大有益处的。

本文议论的是怎样做学问,作者善于层层深入地阐述问题,既摆事实,又讲道理,并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论点,因此,文章虽短,但论证全面而透辟。

(三)教学过程

1.由古今有成就的学者、名人的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故事导入  。

2.教师范读课文,要求:

(1)概括出本文议论的问题。

(2)理解“学者先要会疑”,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的意思。

3.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理解下列思考题:(投影)  .

(1)本文的标题是不是中心论点?如果不是,中心论点是什么?

(2)本文运用了哪两个分论点紧扣中心论点进行论证的?两个分论点之间是并列的关系,还是层进关系?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明确:(1)本文的标题只提出了本文议论的问题,即怀疑精神与做学问的关系问题,所以只是论题。本文的论点是“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    .

明确:(2)分论点一: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分论点二: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两个分论点之间应是递进关系。可从文章概括两个分论点的一句话运用的关联词看出来。这句话是“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n新发明的基本条件。”采用的是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不仅……还……”。

4.指导研读第3至5节及第6节,着重通过节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的分析,加之朗读体会,感受本文层层深入地论证中心论点的特点。

明确:3~5节为论证中心论点,提出并论证第一分论点。3—4节论述对于传说的话,不

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第。3节,侧重论述别人的传说不

一定可靠;第4节紧承上文,点出第一层的中心意思,阐明怎样正确对待传说的话。第5节

论述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此层是对上一层的引申和扩展。

第6节,首句承上启下,前半句归结上两段所论趣的共同论点(即第一个分论点)”后半

句提出本段的论点(即第二个分论点)。接着先从正反_两面讲道理,再摆事实进行论证。最

后指出“墨守前人的旧说”的恶果,从反面论说了怀疑在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方面的意义。由此,层层拓展,进行论证。

(四)总结、扩展

本节课,我们着重从文章整体人手,通过阅读、分析、体会,懂得了做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的道理,特别是本文摆出中心论点后,运用分论点的形式层层深入地论证中心论点的写法。

文中所说的治学要有怀疑精神,与遇事不动脑,一味倚赖别人,满天问的做法是有本质区别的。文中所说的怀疑精神,在第4节这样阐述:“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可见,文中所说的怀疑,是建立在动脑筋思索的前提上的。是真正求知,做学问的表现。

(五)布置作业     .    。

1.整理本文结构提纲,加深理解,本文层层深入论证的特点。

2.继续朗读课文,分析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

(六)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分析本文是如何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进行论证的,练习替换论据,学会运用这种论证方法写议论性的文章。

(二)整体感知

议论文提出的论点要为人所信服、接受,必须选用翔实有力的论据来证明。事实论据越确凿、有代表性,理论论据越能经得起实践检验,就越有说服力。摆事实、讲道理,是绝大多数议论所采用的基本论证方法,本文也是这样。引证、例证、分析事理透彻详尽,有很强的说服力。

(三)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本文论证论点,说明事理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试举例分析。

明确:本文突出地采用了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引证:文章开头引用了古代著名的大学者程颐和张载的话作为论点,又作为论据,很有说服力。中间又引了孟子的话“尽信书不如无书”,并作了阐释,这“也就是说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与该段的小论点十分切合,也十分精当。

例证:为了论证对于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举了古书上“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例;子,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确有必要。为了论证怀疑是建立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又举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书善疑的事例。用这些确凿的事例作论据是很有说服力的。    i

(二)结合完成?练习四”,加深对摆事实、讲道理论证方法的理解。

(三)试着在文中运用引证和例证_的地方,选用别的论据来替换,看谁找得既多,又与文章论证的论点紧相吻合。

(四)以“我尝到了怀疑的甜头”为题,写一段议论性文字,要求所举例子能证明观点。

(四)总结、扩展

论点和论据是被证明与证明的关系,论点能统率论据,论据能紧扣论点。我们不仅要学

会扣住论点选择有说服力的论据,还要能够从材料中准确地提炼出论点。

完成下列扩展训练

美国有家工厂的一台大型机器发生了故障,许多人都未能修好,老板请来一位专家。专家仔细检查后用粉笔在机器的某个地方画了一条横线,机器很快修好了,老板为此付给这位专家一万美元。有人不服气,这位专家说:“画一条线,只值一美元;知道在哪儿画,值九千九百九十九美元。”

1.从这则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用简明的文字表述出来。(不超过10个字)

(提示:知识有价,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根据这则材料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议论性文字。

(五)布置作业

仔细观察身边发生的一次纠纷,边听边辨析各自的观点及运用的论据,然后就此提出自己的某一观点,并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分析论证,写一篇以议为主,叙议结合的练笔。

(六)板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8

一、清理梳理文章内容。

1、 本文论点?学则须疑

2、为什么说学则须疑?“怀疑不仅是……也是……基本条件”

3、为什么说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传说必须怀疑甄别真伪(举例论证)

虚妄学说一追问就不攻自破。(举例论证)

学问都要经过怀疑才是自己的(道理论证)

尽信书不如无书(道理论证)

4、为什么说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只有常常怀疑、解答学问才会起来(道理论证)

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来锻炼出来(举例论证)

新发明、新理论、新作风都从怀疑中产生(道理论证)

(教后:要对文章进行解剖之前都应该进行这种内容梳理,这样后面的教学才有根基。

学生按上述要求梳理内容会感到很困难,老师要耐心的引导,要求学生反复阅读相关文字以解决这个困难。)

二、巩固文体常识(培养学生文体意识)

论题:怀疑与学问

论点:学则须疑

论据:事实论据,如:戴震质疑《大学章句》从人、事、理、言、物几个方面概括

道理论据,如:“尽信书不如无书”

论证:举例论证:我们听说三皇五帝、腐草为萤就应该质疑

道理论证:逻辑推理:因为“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所以“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三、掌握文章结构(为学生树立一个议论文样板,为仿写作准备)

分论点1:

观点1、传说必须怀疑甄别真伪(举例论证)

观点2、虚妄学说一追问就不攻自破(举例论证)

论点:

观点3、学问都要经过怀疑才是自己的(道理论证)

观点4、尽信书不如无书(道理论证)

分论点2:

观点1、只有常常怀疑、解答学问才会起来(道理论证)

观点2、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来锻炼出来(举例论证)

观点3、新发明、新理论、新作风都从怀疑中产生(道理论证)

四、总结本文优缺点(为使学生能够结合《少年中国说》和本文的优点来写出优秀的议论文)

优点:结构清晰、文体特征鲜明。

缺点:语言不够形象生动。解决办法:添加比喻论证(例如:为了说证明应试教育的摧残讲小壁虎掉到鳄鱼池的笑话)情感不充沛。解决办法:学习《少年中国说》的语言方式:语言规整,多用修辞,以情动人。

五、仿写(实践中化知识为能力)

参考题目:

《女孩也是太阳》

《阳光总在风雨后》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或自拟题。

要求:

1、结构本文,有鲜明的文体特点

2、生动的形象、充沛的感情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9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譬p 如:例如。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破坏了。多指不正确的言论或谣言,未经批驳,就露出了破绽。

尽信书不如无书:意思是完全相信书还不如没有书。

辨伪去妄:识别虚假的,去掉无事实根据的(多指理念或学说)。

墨守:因循守旧、死守。

停滞zh :停止。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顾颉刚(1893~1980),中国历史学家、民间文艺研究家。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1916年入北京大学本科哲学门。1920年毕业后留校当助教。同年冬应胡适之约标点姚际恒的《古今伪书考》,又标点崔述的《崔东壁遗书》,着手编纂《辨伪丛刊》,1922年到上海任商务印书馆编辑。这段时间他与胡适和钱玄同通过信件讨论群经辨伪问题,开始复兴历史上的疑辨运动,并把儒家的辨伪变成历史家的辨伪。在1923年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学说,引起了一场古史大论战。1926年,顾颉刚把论战双方的文章收集起来,编成《古史辨》第一册,于是,中国史学界出现了一个以“疑古”为旗帜的古史辨派。1926~1929年在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和燕京大学任教。1934年创办《禹贡》半月刊,由对《尚书·禹贡》的研究而倡导历史地理和边疆地理的研究。抗战时期,在昆明、成都、重庆任教。同时潜心著述,编辑刊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华全国文联委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担任《资治通鉴》校点工作的总校,完成了二十四史标点总其成的重任,继续进行对《尚书》的研究,不断发表研究古史、历史地理及古籍考辨的文章。顾颉刚是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中国民俗学的学科开拓者之一。他在民歌、传说、神话、民间风俗等方面的整理和研究均有较杰出的成绩。著有《秦汉的方士与儒生》、《吴歌甲集》、《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妙峰山》、《顾颉刚民俗论著集》、《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顾颉刚选集》、《顾颉刚古史论文集》等。

2、相关知识:

本文选自《通俗论集》,标题是一个关系型的题目,表面看二者是并列的,实际上重点在谈“怀疑”的重要性,怀疑是一切学问的前提基础和手段,没有怀疑的精神就没有新发明、新学说的产生和创立。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本文运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

二、文章脉络

全文共6段,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第二部分(3-5),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这部分可分两层。

第一层(3、4),论述对于传说,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第二层(5),论述不论对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第三部分(6),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三、写作方法

(1)层层深入论证,用分论点论证中心论点。

文章开头两段引用我国古代两位著名学者的话,提出中心论点。第三至五段先从消极方面作论证,第六段再从积极方面作论证。中间起承上启下作用的一个递进复句,恰好概括了前后两个方面的分论点:“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而前一方面的论述,又分作两层,有两个段内小论点,一层进一层的论证中心论点。第三、四段先说对传说要有怀疑精神,既然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而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别人传说,而别人的传说又不一定可*,所以对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第五段扩展开去,又提出另一个段内小论点:不论对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这样,本文议论的内容从对传说的怀疑,进而扩大到不论对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的怀疑,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意义,进而论及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作用,层层深入论证,对怀疑的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意义,作了全面而精当的阐述。

(2)事理分析得透辟周密。

文章为了论证对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首先说明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说明事实和根据有两个来源,说明传说不一定可*,而从传说找证据又为治学所不可缺少,这样就很自然地推论出对于传说都应经过一番事前思考这个道理。又如对什么叫“怀疑的精神”,作者阐释得十分明确。所谓怀疑,是指决不轻信,是经过思考,分清是非,决定信与不信;进而又把怀疑分析为“怀疑、思索、辨别”三步。在论证怀疑对建设新学说的作用时,又将怀疑到创新的治学过程分析为怀疑、辩论、评判、修正、创新五步。这些分析都是很透辟很周密的。

(3)引名言、举事例进行论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本文引用古代著名学者的话作为论据,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起了重要作用。开头不只引了程颐的话,还引了张载同一观点的话,而且这两人都是古代著名的大学问家,用他们的经验之谈作论点,实际上也起了论据的作用,很有说服力。第五段中又引了孟子的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并作了阐释,说这“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的意思,有力地证明了段首提出的论点。

举例论证也用得很好。为了论证对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个论点,第四段举了古书上“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例子,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怀疑确有必要。作者举例时,就读书时该怎样怀疑、追问,介绍了自己的经验,列出了一系列寻根究底的疑问,给人具体的借鉴,对人很有启发。第六段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又举清代大学问家戴震读书善疑的事例为证,讲他幼时读书善疑,先是向塾师提了两个问题,塾师回答后,又发疑问,足见富有怀疑精神,而这正是他日后成为大学问家的基本条件。这一事例论证也是很有说服力的。

四、重难点导析

(1)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

中心论点是全文的统帅、核心,分论点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是中心论点的几个方面,就实质而言它是中心论点的支撑,是论据。可作分论点的有两种事物:一是不需要证明的现成的理论观点,诸如已被公认的无需再加以证明的定理、公式、经典作家的论断等;二是需再加证明的一些观点或论断。本文分论点属于后一种。

(2)对两个分论点基本含义的理解

“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是个递进复句,前半句中“消极”指的是被动接受别人的学说观点,后半句中“积极”指的是主动创立自己的学说观点。

【练习解答】

一、怀疑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怀疑能让我们思索和辨别学问,避免盲从和迷信,是做学问的前提。

二、因为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不一定可*,所以不能随便轻信,因此,要对学问持“怀疑”态度。

三、怀疑的价值体现在它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证明“怀疑”的价值主要为:一方面从消极方面以事例来论证,它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另一方面是从积极方面论证,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因怀疑而产生和发展的,同时作者还选用了一些具体事例证明了它是一切“创新”的基本条件。

四、人人在客观事物面前,都不能回避这个“疑”字。科学上的重大突破,理论上的重大创造,技术上的重大发明,往往是从“疑”开始的。

【类文品读】

富心有术

民富方能国富,身富方能心富。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富了各省,从而富了中国,富了老百姓,从而富了国家;人富了,获得一种成就感,身价提升;倘是“为富不仁”,违反社会“游戏规则”所致富,“偷来的锣敲不得”,那心里的成就感就不稳定,身份也可疑;但即使是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操练,身富了,有时心里却还难免空落落的,因为当面人家可能都奉承着你,背地却把他的身富而心空当作笑话在茶余饭后一侃,风吹回来钻进你的耳朵眼儿,终究还是不好受。

身穷心富的例子,自古有之。孔夫子就赞扬过他的爱徒颜回,在“一箪食,一瓢饮”的条件下保持着精神富有的快乐。作为单个人的一种价值取向,这本是无所谓的事。在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也有那亿万富翁们过着一种物质上最朴素的生活。但问题是这不能成为一条道德标准,尤其不能成为一条全社会必须遵从的道德规范。就全社会而言,我们还是应当把身富心亦富视为一种最正常的生存状态。

对于社会上大多数人而言,是不可能“皆成尧舜”的,“衣食足而知荣辱”也是古训(《史记·管仲列传》里说的);“人穷志短”这句话也不是污蔑劳动人民的“谰言”。除非你在当中非加上个“必”字。对于社会上大多数人而言,身富方能心富,算不上个规律也总是个多见的现象吧!

但身富和心富却又有个互相制约的关系——心富的人会问:人需财几何?多多益善么?怎么个多多益善?是不是该让自己成为个装满了“发财发财发财”的瓶子,里头什么别的都装不下了?记得俄罗斯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写过一篇小说,叫《人需地几何》,讲一个人去买地,那卖地的人说,你只管在田野上跑,从太阳升起到太阳落山,不管你跑多大一个圈儿,只要你在太阳收敛最后一缕余光时跑回出发点,那些地就属于你了。结果那买地的人太阳一升就开始狂跑,因为他心里头只装着“多点多点多点”的念头,所以总不愿拐弯和回转,到他终于不得不跑回原处时,在离终点只有几码的地方,那生命的瓶子便爆裂了。我记得老托尔斯泰在这篇小说的末尾写了这么一句,算是回答了题中提出的问题:“从头到脚,只需四尺。”那自然是按土葬的墓穴算,我们现代人实行火葬,所以现在来答还要再打折扣。

世界上身大富而心亦富的人,一般总把所赚的钱,大部分用于再投资而不是个人的奢侈消费。现在且不去说他们,我们一般人的所谓富,只是追求个人小康,追到头,无非是希望自己拥有一套或一栋住起来宽敞舒适的房子,或者还有一部私人小轿车,并且自己在工作期间和退休之后,都能负担起房子、车子和别的方面较为像样的消费,如此而已。在这样的人生追求之中,身富与心富应同步进行。

心如何富?我以为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读书,读正经书,读传知识的书,读美文。别看如今这世界视听文化如此之发达或者说嚣张,微电子技术无孔不入,计算机已经进入了家庭,但传统意义上的用纸印刷装订而成的书,至少在我们生命的存在之年里,绝对仍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或曰知识载体,或曰富心的工具。

家里有书架吗?书架和书架上的书是“富有”的最古典也最新潮的典型标志。建议你读中外古今的文学名著,如今读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狄更斯的《艰难时世》、托玛斯·哈代的《卡斯特桥市长》那样的书,应当感受更深,因为你会从中刻骨铭心地意识到,商品经济不可回避,然而人性善美的光辉应超越商品经济而世代相传!

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载体(  ) 谰言(  )

2.从文中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3.你能概括出文章的第二段的内容吗?

4.“孔子就赞扬过他的爱徒颜回,在‘一箪食,一瓢饮’的条件下保持这精神富有的快乐。”请把这句话的意思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并举一个类似的例子。

5.结合全文来看,作者认为“身富”和“心富”的关系如何?

6.第五段引用托尔斯泰的《人需地几何》的目的何在?

7.作者认为“富心有术”的途径是什么?

(参考答案:1.略 2.身富也要心富。 3.仅仅身富是不够的。 4.词语意思接近即可,如:君子固穷、安贫乐道等。 5.可以分几条来答:①身富亦心富才是正常的生存状态。②身富才能心富,对社会而言,算不上规律也是个多见的现象。③身富心富互相制约。身富固然重要,心富应更充实。 6.论证心富和身富的关系,没有心富,身富也是空的。 7.读书,读正经书,读传知识的书,读美文。)

【同步演练】

一、基础知识

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譬如(  ) 虚妄(  ) 停滞(  ) 儒家(  ) 懒惰(  )

2.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⑴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不攻自破:

⑵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尽信书不如无书:

⑶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辨伪去妄:

3.选词填空,正确的一项是(  )

经过   、   、   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a、思索、怀疑、辨别  b、辨别、思索、怀疑

c、怀疑、辨别、思索  d、怀疑、思索、辨别

4.关于本文的中心论点,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做学问必须抱怀疑态度。  b、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c、学者要会疑。  d、学则须疑。

5.我们常说的“四书”除了课文中提到的《大学》之外,还有  、  、  三部。

6.选出从反面论述的一项(  )

a、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自己亲自去观察。

b、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c、我们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

d、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

7.读课文,写出下列加点代词所指代的内容。

⑴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这:

⑵这是谁说的。这:

⑶都是这样产生的。这样:

⑷我们信它,因为它“是”。它:

8.议论文的要素是论点、论据和论证,下列各条与恒心、毅力无关的论据有哪些?结合你掌握的知识,补充两条与此有关的谚语、格言、名言或事例作为论据。(  )

a、水滴石穿

b、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c、马克思坚持写作四十年而成《资本论》

d、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e、鲁迅在书桌上刻上“早”字

f、一生之计在于勤

补充材料:

二、同步解读

①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②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③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④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⑤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⑦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⑧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⑨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⑩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⑾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9.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           。

10.给这段文字划分层次: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⑾

11.“对于别人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那么不懒惰的表现应该是        。

12.第⑨句中的冒号能改为逗号吗?为什么?

13.第⑩句中三个“新的”作用是           。

14.第⑾句中的“学术”和“文化”两个词能否互换?为什么?

15.本段文字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和        。

三、美文赏读

出世与入世

1981年冬天我自北京大学毕业前夕,我的老师、美学大师朱光潜教授曾给我题辞: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我一生以此自勉,并用来勉四方学友。

据我所知,朱先生这句赠言最早是他评价弘一法师李叔同的。李叔同一生历尽曲折和坎坷,饱尝了人间的悲欢离合,最后成为一代高僧。他抗战时曾写下了“念佛不忘救国”以警示世人。李叔同以其崇高的道德风范和人格力量以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吸引影响了一代知识者。

不久我将朱老这一手迹向他的朋友、著名作家冯亦代展示,冯先生又欣然命笔,给我题写了:

唯有出世才能入世。

朱、冯二先生的题赠使人回味无穷。

人生在世,确实要很好地处理出世和入世的关系,只有用辩证的观点看待这一问题,才能有正确的答案。朱、冯二先生的题辞确是这种辩证思想的结晶。

一个人入世太深,久而久之,当局者迷,陷入繁琐的生活末节之中,把实际利益看得过重,现实是现实了,但总是跳不出来,囿于成见,很难有什么大作为。这就需要有点出世的精神,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对有些东西看得淡一些。这样才能排除私心杂念,以这种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业,就会事半功倍。

从另一方面看,一个人生在世上,只是一味地出世,一味地冷眼旁观,一味地看不惯,一味地高高在上,一味地不食人间烟火,而不想去做一点实际的、入世的事情,到头来也是“白了少年头”。这正像自己揪着自己的头发要脱离地球一样。

都说儒家主张入世,佛家、道家主张出世,其实也不尽然。就拿道家的庄子的思想来说吧,又何尝不是入世的呢?唯有能否定,才有大肯定,只有丢掉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才能集中精神干真正有价值的大事,他的心是冰冷的,因为他的心已是白热化了。他为了深入这个世界,必须先走出这个世界,这就是道家的本色。

文学创作上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也可以看成一个入世和出世的问题。现实主义主要是入世,浪漫主义主要是出世,在大作家、大诗人的身上实际上也是二者并存的。即使是被称为浪漫主义的大诗人李白也有很现实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还有《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就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五柳先生陶渊明也会写出很现实的情意绵绵的恋爱诗来,鲁迅先生对他的《闲情赋》早有评论。

16.文中“出世”指的是   ,文中“入世”指的是   。

17.“出世”与“入世”是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如何正确地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呢?朱光潜先生认为    ,冯亦代先生认为    。

18.弘一法师李叔同“念佛不忘救国”,这是“出世”与“入世”的统一。其中,“念佛”是   的表现,“救国”是  的事业。

19.“入世”太深或一味“出世”都是不可取的。下列现象分别属于哪一类?

a、斤斤计较  b.熟视无睹  c.袖手旁观

d.枉费心计  e.患得患失  f.好高骛远

入世太深的是  ;一味出世的是  。

20.本文在论述“出世”与“入世”的关系时,首先阐述应有     的精神,然后再阐述要做  的事业,在此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

21.本文举  的例子,是证明出世是为了入世这一观点的,举李白、陶渊明的例子,是证明    。

怀疑与学问 篇10

一、选择正确的一项

1.对文章开头两段的特点概括得最完整、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引用了名言

b.提出了中心论点

c.提出了中心论点:治学必须要有怀疑精神

d.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

2.第四段中,“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中“这”指代的是

[    ]

a.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b.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

c.对传说提出问题

d.不轻信传说

3.“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句中的“是”和“非”是指

[    ]

a.正确  不正确

b.事实  非事实

c.没有所指,只是说明有一番事前思索

二、阅读下面的选段并回答问题

①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②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③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④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⑤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⑦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⑧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⑨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完善的学说产生。⑩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11)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①句在文中起了________的作用。它恰好概括了前后两个分论点:________和________。

2.这段话中11个句子之间的关系如何?请用“/”在下面标出。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11)

3.②③④⑤句同①句有什么关系?⑥⑦⑧句同①句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⑨句中“要这样……”句中的“这样”指代的是________

5.举例说明本段的论证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d  2.b  3.b

二、1.承上启下(略)

2.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

3.②③④⑤与①句是总分关系,层层深入  论证“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⑥⑦⑧句同①句是总分关系,⑥句叙,⑦⑧句举例,叙例结合。

4.“这样”指代的是前面的“怀疑——辩论——评判——修正”四个步骤,缺一不可。

5.(略)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