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八年级语文优秀教案【优秀9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一、学情分析
从以往的表现来看,学生素质比较低,悟性比较差,在教学内容的理解上都有问题,学生学习习惯并不好,所以本学期对学生重点还在于整治课堂纪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教材简析
八年级下册四个现代文单元、两个文言文单元,课文的选编主要是从文章的难易程度,以及课程目标这两个方面来考虑的。
第一单元,是以民俗为主题组织单元。《社戏》记录了鲁迅在归省平桥村的一段童年的回忆;《回延安》节选贺敬之诗选,展示出了浓郁的陕北风情;《安塞腰鼓》刘成章给我们描绘了安塞腰鼓的粗犷豪放、刚健雄浑;《灯笼》吴伯萧为我们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第二单元,主要由事理说明文构成。所选的课文涉及物候学、地质学、生态学等领域,体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
第三单元,是以自然美景,幸福生活,人所向往,奇绝艺人等为内容的古诗文。学习这个单元,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大意,然后通过反复诵读,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口味精美的语文,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第四单元,活动·探究。本单元,我们将跟随演讲者,走入演讲的现场,云感受他们不同的风格,汲取自己需要的营养。
第五单元,以旅游为主题,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游记,通过记述浏览见闻,描摹山水风光,吟咏人文胜迹,抒发作者的情思。
第六单元,文言文单元,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传统的名家名篇。这些诗文有情趣,有理趣,表现了古人的哲思和情怀。
三、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各单元的'单元说明'中都依据这三个方面设计了单元教学目标。初中语文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初中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并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
四、教学措施
1、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以及社会发展对语文的新要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2、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每堂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精心备课,尤其要备好学生,改变繁琐的教学方式,突出重点和难点。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
5、教学过程要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树立起学习语文的信心。
6.作文教学,贴近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气息,灵活命题,形式多样,多写随笔,读书笔记,尝试互批共批,以改促写,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7、优化作业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加强课代表,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监督作用,力争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
五、本学期个人提高方面
(1)定期参加听课活动以及教研组的各项活动,搜集优秀的课例进行研究。
(2)写好教学反思、教学日记并及时进行整理,升华为随笔和经验。
(3)上好每一节课,精心的科学设计、思路创新的探索以适应大多数学生的实际。
(4)课堂结构要严谨有序,丝丝入扣,生动有趣,让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5)黑板上的板书要字字珠矶,既有利于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又锻炼学生的书法。
总之,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反思,不断总结。做到有爱心,有耐心,有信心,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体会朴素平淡的语言,通过人物的具体想象来表现人物高尚的品格。
2、过程和方法:
细读来选取人物最感人的一刻来把握中心。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关注生活中的弱者群体,用爱和正义来换取真情
【教学设计】
1、导入:
毕生为消除人类的贫穷和疾病而努力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曾说过: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
那什么算伟大的爱?什么算是小事呢?今天我们就随我国当代女作家杨绛先生一起去回忆一位车夫──老王,体会一下:平凡普通的人是如何用伟大的爱去做小事的。
看题目可知,文章的主人公是谁?
明确:老王。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文中的“我”是怀着怎样的情感回忆老王的?四人小组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出声读课文,用文中的词回答。
明确:愧怍(解释:惭愧)、不安、抱歉。
3、解读课文:
⑴“我”为什么“愧怍”?是我做了什么对不起老王的事吗?我对老王怎么样?哪些细节描写和所写的事情中可见“我”对老王很好?
明确:我常照顾老王的生意、女儿送鱼肝油、我坐了车一定要给他钱、常关心老王的生活、老王送我东西我一定要给他钱。
⑵由此可见,“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善良。
4、这么一个善良的人,老王却让她产生“愧怍”之情,这个老王到底有什么神通?细读课文,说说老王是个怎样的人?(哪里体现)(寻找相关细节,读)
明确:心地善良,有道义、懂感恩、老实厚道,关心他人,生活不幸(条件艰苦、精神凄苦、孤独、受嘲讽)。
5、毫无疑问,不管是“我”对老王,还是老王对我的关心帮助都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可是一个善良的人面对另一个善良的人时,为什么会产生“愧怍”?两个人的善良有什么不同?(独立思考,在四人小组讨论)
明确:两个人的处境不同:幸福者、不幸者就是这么一个不幸者,一个最需要别人帮助的人,在自己最艰难的时候,心里想的却是帮助别人,和他相比,“我”觉得自己对他的帮助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愧怍。
6、“我”对老王有什么不够吗?结合课文内容考虑:不够在哪里?
明确:对他不够尊重(当他真诚地帮助“我”,当他送东西想表达谢意时,我却一定要拿钱给他──并没真正把他当朋友平等待他)。
对他不够关心(最后一次到“我”家)。
7、读8~21小节,以老王最后一次到“我”家为例,想一想,站在老王的立场角度,“我”还可以为他做些什么,我却没有做?(分析之后再读13~21小节,体会情感)
如:为什么不让他进屋坐坐,泡茶?他如此艰难的到我家为什么不亲自送他下楼?为什么在十多天时间里不抽空看望他?为什么在他去世后没有问问他的坟在哪儿?……
8、小结:文章到此结束,留给我们的思索却远远没有结束。社会地位高、经济条件优越的人往往容易瞧不起卑微者,在常人眼里作者一家对老王这样的不幸者却已经够关心爱护了,她却还为自己做的不过愧怍不安,这也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四、拓展延伸
你知道生活周围有哪些不幸者吗,你是平时怎样对待的?
五、一个瞎眼的乞丐向诗人雨果乞讨,他便在乞丐面前的纸牌上写了一句话:“春天就要来了,可我看不见她!”于是,被感动的路人纷纷把钱放入乞丐的铁罐。.。.。.。
我们都只是一个普通的人。要像特蕾莎修女那样把毕生精力都献给那些需要帮助人,真的需要圣人一样的境界。可是我们可以和雨果一样,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做一些触手可及的事情,让有人在无助的时候可以抓住我们有力的手
下面我们先来观看一组图片,和图片的解说词。
写一写:你的感受。
六、结束语
善良是一种健康,是一种美丽,是我们行走于世间的完美人格。
如果我们同学平时没有关注过生活中的这些现象,希望以后用我们的眼多关注他们,用我们的心常惦念他们,用我们的手多帮扶他们,让我们的心灵更加健康、美丽。
教学步骤:
一、学生朗读全文,积累词语。
畏畏缩缩 左顾右盼 义无反顾 怜悯 主宰 蹒跚 戳破
(建议:要有侧重点地掌握词语的音、形、义)
二、整体把握文章 (划分层次,明确主要内容)。
本文层次十分清晰,可分为两部分,如何划分?
明确:1-5为第一层次 6-9为第二层次
请概括层意。
明确:第一层(对一只发现饼干屑蚂蚁的生动描写);第二层(由蚂蚁而引发的个人感悟)。
三、分析文章 ,理解感悟式写法。
1.第一层次理解与分析
1-5自然段有四个自然段是描写蚂蚁的。请同学们专注朗读1、2、3、5四个自然段,想想这是只怎样的蚂蚁?
(朗读后,学生交流)明确:胆小而又自足的蚂蚁。
请同学们标画出表现蚂蚁“胆小”和“自足”的相关语句,再读读。想想作者为什么能把蚂蚁写得如此传神呢?
(学生交流)明确:因为作者采用拟人化手法,生动刻画了蚂蚁的动作、神态、心理。
请选择你认为最传神生动的词句,说说你的感受(词句品味)。
(可结合课后“词句品味与积累”,交流展示)。
(结合练习题一):文中运用了一系列拟人化的词语来写蚂蚁是为了赞扬蚂蚁吗?目的是什么?
(学生交流)明确:不是为了赞扬蚂蚁。在文中作者只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目的是为了传神生动地描写蚂蚁,同时有一定的幽默感(如:义无反顾、重大判断等)
总结:像作者一样,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态、心理,你笔下的动物就可能写得生动形象、活灵活现。但这必须建立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
板书:细心观察--对象人格化(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态、心理)
2.第二层次理解与分析
第二层是写作者的内心感悟。请同学们细读6-9自然段,分析作者是如何感悟的,感悟的切入点是什么?
(学生交流)明确:(蚂蚁)凭借运气获得了饼干屑,就快乐得要晕过去,不知道上方就有一副怜悯的眼光在居高临下地观察它,更不知道某一根手指顷刻之间就能将它捻成碎末--(联想)--(我)另一高度上面同样有一副眼光正在注视着“我”,主宰“我”的命运。
由上述可知,虽然蚂蚁在人类的眼中是个十分渺小的事物,然而我发现此时我们与蚂蚁却有着惊人的相似,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交流)明确:往往自足于眼前的幸福,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
从整个生物界来说,我们与蚂蚁一样只是生物链中的一个因素,我们何尝不也是一只渺小的蚂蚁!
板书:
文章 末尾说“蚂蚁是令人感慨的动物”而不是说是令人感动的动物,为什么?
(学生交流)明确:从全文上看作者对蚂蚁毫无感动之情,而是一种怜悯和同情,不忍心伸手戳破它的快乐,而由蚂蚁联想到人类自己。请同学们想想,作者内心有怎样的感慨?
(自由发言)明确:对生命的悲悯、同情,对自足于眼前幸福的反思,对无法主宰自我生命的无奈,对生命意义的冷静思考等等。
四、作业:
根据平时的观察,选择你熟悉的一种动物,写一则生动的片段(200字左右)。
要点:细心观察,对象人格化(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态、心理)。
主要内容:
针对感悟式的写法和对动物的生动描写,通过写作深化认识,学会运用。
教学步骤:
一.展示学生所写的动物片断。
1.以四人为一小组,互阅习作,以训练中的两个要点为标准,推荐最优秀的写作片段一则。
2.小组代表上台朗读习作,学生互相点评。
3.教师总结,并让学生在原作上加以修正。
二.感悟式写法的训练。
从《蚂蚁》一文可知,感悟式写法必须借助联想,同时联想还得有恰当的契合点。《蚂蚁》一文就以“自足于眼前幸福,无法主宰命运”为契合点。请同学们在原作的基础上,找个契合点,由物及人进行联想,续写一段自己的感悟。
学生(现场写作,在原文基础上续写一段感悟),学生代表交流展示,教师点评。
三.明确感悟的特殊性。
感悟还要有特殊性,不要落入俗套。作者南帆就是这样。一般人可能由蚂蚁感悟到勤劳或生命力顽强等等,但作者却与众不同,由蚂蚁感悟“幸福”“命运”等问题,这是十分可贵的。同学们能否对自己的感悟再作思考,也力求与众不同,有一定高度。
学生(现场交流,修正)
四.课后将文章 抄正、上交。
《美丽的颜色》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人物特点。
2、探究文章多角度表现人物的写作手法。
3、品味语言,发现人物内在美。
教学重点:
1、准确把握人物特点。
2、品味语言,发现人物内在美。
教学难点:探究文章多角度表现人物的写作手法。
教学创意:因文识人,因人析文;揣摩品味,体会情感;合作发现,自主建构。
教学流程:
一、我知道:印象中的居里夫人
(一)师:中国有句古话叫“巾帼不让须眉”,把这句话用在法国女科学家居里夫人身上再合适不过了。那么,关于居里夫人,同学们了解多少?
(二)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居里夫人科研和生活的资料或小故事。
(三)师:同学们能不能结合这些资料或小故事,用“我认为居里夫人是一个的人”评价居里夫人?
学生自由回答。
(四)今天,我们来学习由居里夫人的小女儿艾芙·居里为自己的母亲所写的传记《居里夫人传》的节选部分,看看她笔下的居里夫人形象和我们印象中的居里夫人是否一致。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在于拉近学生与传主、文章的心理和情感距离,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不必做过多过高要求,主要由学生言其所知,为下面的学习做心理铺垫。)
二、我印证:文章中的居里夫人
(一)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划出文中能表现居里夫人科学精神或个人品质的句子。
(二)小组内交流。
(三)班级内交流。
示例:我认为居里夫人是一个热爱科学的人。例如文章第9—11段写居里夫人选择男人的职务,她的工作虽然艰辛,但她一直坚持往下做,可见她对科学的热爱和严谨治学的态度。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打破固定的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人物特点的思维模式,变换角度,引导学生找出具体事件印证自己对人物的评价,既引导学生重新关注文本,加深对课文的学习,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三、我发现:多角度的表现手法
(一)教师置疑:一般的传记作品都是由作者对传主进行客观地叙述,但是在本文中,却有多处由居里夫人自己来说,如文章第5、6、11、14、15段引用的居里夫人的信札、日记,这是否合理?
(二)学生朗读上述段落,小组讨论。
(三)班级交流,教师点拨。
明确:大量引用传主自己的信札和日记中的话,既为读者补充了未知的历史细节,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也大大提高了文章的可读性,使人如临其境,仿佛随传主回到了历史现场。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理解文中大量引用传主自己信札和日记中的话的作用是本课学习的一个难点,但不能由教师生硬抛出结论,而要引导学生先读再思,教师在关键处加以点拨。)
(四)除了引用传主自己的信札、日记,文章还使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讨论明确:侧面描写(如第2、3段),通过写棚屋的简陋和条件的艰苦,侧面表现居里夫人不畏艰辛的科学精神。正面描写(如欣赏“美丽的颜色”部分),写出了居里夫人在巨大的成功面前的谦逊、低调。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此环节主要在于引导学生学习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手法表现人物特点,而非单一的以事写人、正面描写。)
四、我品味:含义隽永的语言
(一)师:文章在正面描写居里夫妇想象、欣赏“美丽的颜色”时,语言特别有味道,人物形象和场景特别令人印象深刻,是全文的华彩部分,值得我们好好品味。
(二)学生朗读,注意重读、语速、标点符号。
①有一天,玛丽像期盼别人已经答应给的玩具的小孩一样,怀着热切的好奇心说:“我真想知道‘它’会是什么样子,它的相貌如何。比埃尔,在你的想象中,它是什么形状?”
②这个物理学家和颜悦色地回答:“我不知道……你可以想到,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
③玛丽说:“不要点灯!”接着轻轻地笑了笑,再说:“你记得你对我说‘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的那一天么?”
④“看哪……看哪!”这个青年妇人低声说着。
(三)师生共读。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此处美读课文,主要在于引导学生从作品内容逐渐深入到语言赏析,从而突破另一个教学重点,教师要做好示范。)
(四)赏析课文标题“美丽的颜色”的含义。
明确:“美丽的颜色”既是指镭的颜色,也比喻居里夫妇对待科学的精神和品质。
教学目标
1.初步领会形同神似的仿写要求。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了解仿写的基本类型,掌握相应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了解仿写的基本类型,掌握相应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教学方法:指导、训练、评议。
教学课时:2课时(1课时重在写作指导,2时完成学生习作,集体评议。)
教学步骤:
一、精彩导入,激发兴趣
有一位哲人说过:“仿写是写作的开始,是观察的基础,是酝酿的基础,是想象的基础,是积累的基础,也是创新的基础。”
什么是仿写?
仿写作文是将平常阅读的优秀作文通过适当的改装加工,变成自己的考场作文,并可以获得高分的一种写作技巧。
仿写作文要做好那些准备?
1、阅读积累优秀范文,越多越好。2、熟练掌握仿写技巧。
二、例文引路,感知仿技
(一)仿写朱自清的《春》:
秋
盼望着,盼望着,随着成群大雁的南飞,秋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是阳光灿烂的样子。果子熟了,秋虫叫了,天气凉了。
小草偷偷地像老年人样无精打采地垂下了头。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我们学校后面的健身园活动的人真多,有的打太极拳,有的下象棋,有的踢毽子,真是丰富多彩的秋日生活图。
梧桐树、法桐树、银杏树、柳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叶子纷纷扬扬地落下来。一片片金黄的树叶像蝴蝶似的翩翩起舞,马路上铺满了金黄的落叶,像一条金色的大路,引导人走向金色的明天,金色的未来。花坛里的花儿都凋谢了,只有很少的月季花还在开着。闭了眼,花坛里仿佛还呈现着夏季时五颜六色的花,给人们带来美得享受。
秋天来到果园里,葡萄熟了,仿佛一串串的紫项链。金黄色的香蕉,挂在树上,好像黄月亮。柚子也不甘示弱地在树上高昂着头。
秋天像一个成熟的女人,让农民收获丰富。秋天像一个耐心的老伯,他等待着。
秋天像一个不屈的斗士,向人们呈现着他的战绩。
(二)仿写鲁迅的《藤野先生》:
一季回忆
月光轻轻推开窗,漫步在书桌上,洒下一片银光。提起笔,写下了朦胧中你和我的点点滴滴??上帝制造了太多的巧合,沿着生命的轨迹,你我相遇。那是来校报到的一天,你逆着光向我走来,阳光在你的身后泛滥,你的笑容如天使般纯真。就这样,我们相识。
喜欢晚饭后拉着你满校园走,没有目标,没有终点。聊着一些不着边际的话:过去了的,正在过去的
和将要过去的。
习惯每个课间无条件的陪你,在校园里争吵着哪朵花最美,哪棵树最茁壮,踩着铃声被你拽着一路狂奔闯进教室。
记忆力那堂体育课是最美的点缀,冒失的我忘了带手套,那双手死赖在口袋里就是不肯出来。只是体育老师心太狠,我很无奈。你嘲弄我一番后把自己的手套给我,满不在乎地说你已经换了高档次的。我受宠若惊戴上,一股暖流顺着血液一直流到心底。八圈跑下来,我不停地搓手。“这风真是,刮这么厉害,带这么厚的手套,还是把手吹红了。哎,要是没有这双手套,我的手就别想要了。”一边嘀咕一边朝你走去,一抬头,发现你的手红冻得发紫??
你知道吗?从那时起我就相信,我们是好朋友,一辈子的那一种。我习惯了你的每一次呼吸,每一个眼神,每天贪婪地享受你给我的快乐和忧伤。
还记得吗?毛糙的我每次用完钢笔还来不及盖笔帽,就慌张着去交作业,回来总能看到钢笔老老实实地躺在文具盒里;我的手不小心弄破了,每天的作业,你都细心的帮我记好??
秒针不停的转动,很快就到了拔河比赛的那一天,向来不爱凑热闹的我,被你拉着站在校园的中间。看着不顾形象拼命喊“加油”的你,我也不由得加入,你我相视一笑,那是不用言语的默契。记得那场比赛,男生们僵持不下,我不禁为他们捏一把汗。这时你竟然哭了,我以为你是害怕他们输,谁知却从你断断续续的叙述中得到相反的答案:你看他们脸都涨的通红,你不想让他们继续了。原来你竟是这般可爱!
还记得每次伤心时,你总会送我一颗有闪亮包装纸的巧克力糖,你说,吃了糖,心里会甜些。
你说你要转学,我沉默了。阳光从肩与肩的缝隙穿过,一粒粒灰尘惊慌不安。我不舍得转过头,望着你,想将你的模样定格,变成永恒。
距离阻碍不了你我,你常常给我写信。那次你提起我们在雨中漫步的事,说你独自一人在雨中走时,没了那种洒脱和惬意,还会被人当作疯子。你在信上画了一个大大的笑脸,我却感到无尽的凄凉。
你仍会打电话提醒我要注意保暖;你会每星期都写一封信,并会细心地在信封里放一颗我最爱的巧克力糖;你会??
如此多的美好回忆在心底泛滥开来,于是在这月色下,提笔记下远方的你和我的点点滴滴。
【教师点评】
小作者仿照《藤野先生》一课的写作手法,汲取范文中的优点并能努力更胜一筹。在选材上能从身边小事入手来表现中心。在取材上以点带面,穿珍珠法,条理清楚。文章语言朴实,读此文,犹如听小作者在一旁娓娓而谈,轻声讲述着她和朋友之间的点点滴滴往事,听起来声声入耳。小作者能积累动情的素材,渲染动情的内容,交代动情的原因,让感情充满作文的全过程,令读者不禁动容。
三、文题展示,当堂训练(二选一)1、《安塞腰鼓》中运用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描写黄土高原上人们打腰鼓时的场景,形成排山倒海的气势。试选择文中的一个片段,模仿其中的修辞手法,描写一个场景。200字左右。
2、在各类描写中,心理描写是难度较大的一种,因为它的描写对象“无影无踪”。鲁迅写“我”看社戏过程中的心情,莫顿·亨特写“我”爬下悬崖时的心态,都德写“我”上课时的心理,方法不一,却都做到了真实可感。选择其中之一加以模仿,写一个心理描写的片段。200字左右。
四、写法指导,掌握要点看课文,学习仿写作文技法:首先,可以模仿范文的篇章结构。
其次,还要注意模仿范文的写作手法。附板书设计
学习仿写
模仿范文的篇章结构注意借鉴范文的写作手法
五、写作实践,观摩评议在众多表现亲情的散文中,《秋天的怀念》《背影》都是非常典范的作品,以平实的语言叙写平凡的事件,传达真挚的情感。模仿这两篇课文的写法,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六、总结提升
(一)如何仿写作文?
1、定范文。拿到考试作文题目,迅速审题,确定中心、立意、选材,然后选择一篇与考试作文的各项要求都最合适或者最贴近的范文作为仿写的模板。
2、仿写作文的关键在于“改”,换句话说仿写也就是“改写”。改什么?
A、改开头B、改结尾C、改中间过渡句D、改关键词E、改小标题(二)仿写作文注意事项:
1、切切忌照抄,没有“仿”和“改”,就会生硬,让阅卷老师一眼看出破绽,作文就会被判成五类(最低分),所以仿写作文的境界是仿写改写得了无痕迹,天衣无缝。没有人知道你是仿写,没有人敢说你是仿写,即使有点怀疑,还不得不给你打高分。
2、形式上有了变化,内容上也要争取更加丰富,要写出自己的独特思考和感悟,而且这种中心思想要和考试作文的要求和暗示相吻合。
3、多背诵范文,你才可以得心应手。
4、一定要保持自己的优势,平常的要求还要努力做好:比如运用比喻、排比、引用开头,文中要有适当的人物景物描写点染等。
一、教材简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九年级教材中,八年级上、下册属于一个阶段,这两册教材在编排上呈现出来的共同点是各单元仍以专题组元,但同时也兼顾文体。八年级上册四个现代文单元的专题分别是战争、普通人与平民、建筑园林与名胜古迹、科学,其中前两个单元以记叙类文章为主,后两个单元以说明类文章为主。本册教材要求学生了解两种文体:记叙文和说明文;同时相应地了解两种表达方式:记叙与说明。另外,从八年级上册开始,文言文和分编。两个文言文单元课文的选编主要是从文章的难易程度以及课程目标这两个方面来考虑的。
本册文言课文的编排方式跟前两册显然不同;前两册是分散在各个单元里,每单元一篇;本册则是单独组元,每单元五篇,共有两个单元,课文篇数几乎增加了一倍。这个变化表明:过去一年里的文言文(含古代诗歌)教学只是“入门”的准备,而本册则是“入门”的正式启动。在这正式启动之际,应当做好以下两点:
一、狠抓诵读教学,使学生读得正确,并逐步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本单元的背诵量相当大。要求全文背诵的有《桃花源记》(309字)、《陋室铭》(81字)、《爱莲说》(119字)、《大道之行也》(107字)、杜甫诗三首(200字);此外,还要背诵《核舟记》第二至第四段(266字),总计为1082字。
二、倡导探究式的学习,弃绝“填鸭”,着力培养学生自行领悟的能力。文言和现代语同源而异流,极浅近的文言文,即使文化水平很低的人听人读一遍也能听出个大概,何况是初中学生!再说,课本里的文言文内容和语言都比较浅显,不像古代经书那样深奥费解,佶屈聱牙,再加上注释全用通俗的现代语,简洁明了,认真读几遍至少也能读懂大半,这就是探究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从学生一拿到新的课本就要大致翻阅一番这个事实还可以看出他们本来就存在着探究的愿望。因此,问题仅在于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使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收到最大的成效。
本册教材“附录”部分安排的语法知识是虚词,教师可加以适当讲解。学生需要掌握的修辞是对偶(又叫对仗),了解一点对偶知识,有助于学生学习古诗和分辨词类。《杜甫诗三首》后的练习第三题有对这种修辞手法的说明,并要求学生尝试写一些对偶句。学生只要能判断出对偶句即可。
二、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各单元的“单元说明”中都依据这三个方面设计了单元教学目标。本册教材在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并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方法方面设计的学习目标如下。要注意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还要努力提高默读的质量和速度。
熟读这些课文,要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
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
要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荚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诵读中,了解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
三、班级学生现状分析
通过初一一学年的教学,从整体来看,现所任教两个班级的学生好的习惯(课堂听讲,记笔记,发言提问)正在逐步养成,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也有了明显的转变,语文的综合能力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提高,下面根据初一期终考试成绩进行具体分析如下:
目前两班级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难度的增加,加上现在根据课改的精神对教学目标进行的调整,本学科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理解,运用能力,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个别优秀的学生来说是如鱼得水,但对我们这样中学的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并非福音、因此我们的教学必须未雨绸缪,因此,我们在继续以前工作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段的同时,还应加强对课改的学习与研究。
四、教学措施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发展对语文的新要求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2)、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每堂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精心备课,尤其要备好学生,改变繁琐的教学方式,突出重点和难点、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
5)、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6)作文教学,贴近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气息,灵活命题,形式多样,多写随笔,读书笔记,尝试互批共批,以改促写,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7)、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利用课外实行培优辅差,力争整体提高。
8)、引导鼓励学生成立课外学习小组,培养合作精神,开展互助互帮,实行一帮一学习语文,帮助中下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
9)、优化作业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加强课代表,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监督作用,力争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
10)、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所区别,要因人而异、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
11)、利用竞赛,学科活动法等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报告会,故事会,朗诵会,演讲会,办手抄文学报,锻炼能力,提高兴趣。
12)、课前一分钟演讲,包括自我介绍,新闻消息,小故事,成语解说等,锻炼表达能力。
13)、组织3-4次辩论,培养思维及口头表达和语文知识的运用。
14)、做好开头的扭转工作,扭转以往不良的学习习惯。
15)、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树立起学习语文的信心。
五、教学过程安排
(一)识字写字方面
1、课后读一读、写写和课文注解为重点,学生识记并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认真完成语文词语手册上的相关练习,自觉养成语言积累的情况,改正写错字别字的缺点。
2、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讲解文字知识,让学生能有效地进行识记和扩展。
3、课后听写,反馈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订正。
4、书写潦草的学生要求每天练字,优秀的进步的予以展览。
(二)阅读方面
1、狠抓诵读教学,使学生读得正确,并逐步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本单元的背诵量相当大。要求全文背诵的有《桃花源记》(309字)、《陋室铭》(81字)、《爱莲说》(119字)、《大道之行也》(107字)、杜甫诗三首(200字);此外,还要背诵《核舟记》第二至第四段(266字),总计为1082字。
2、倡导探究式的学习,弃绝“填鸭”,着力培养学生自行领悟的能力。文言和现代语同源而异流,极浅近的文言文,即使文化水平很低的人听人读一遍也能听出个大概,课本里的文言文内容和语言都比较浅显,不像古代经书那样深奥费解,佶屈聱牙,再加上注释全用通俗的现代语,简洁明了,认真读几遍至少也能读懂大半,这就是探究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从学生一拿到新的课本就要大致翻阅一番这个事实还可以看出他们本来就存在着探究的愿望。因此,问题仅在于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使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收到最大的成效。
3、课堂教学方面:抓住关键,简化头绪,关注细节。首先要自主对文本进行细读。其次参考有关鉴赏文章。然后形成自己的见解,对文章的关键问题进行预设。关键问题要指向明确,有意义,有发展思维和提升语悟的价值,具有开放性,能让大部分学生有话可说,不同学生水平的学生都能够找到自己言说的凭借,都可能在原来的水平上有所提高。尽量多听其他老师的课。同时对自己的每一堂都要有反思。课堂比较精彩的地方做实录。鞭策自己,认真对待每一节课。
(三)写作方面
1、首先培养学生的表达欲望和写作兴趣。因此这学期开始“班级日志”的活动,每组一本日志,一天一人,让每个学生都能有练笔的机会,文体内容都不限。
2、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每个单元给学生类文阅读,并写读后感。既可以积累素材,同时也可以练笔,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看法和理解。
(四)朗读方面
除了加强课堂的朗读指导外,进行自主早读的实践。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里到处都有令我们陶醉的美景。在美丽的西部,有一个被世人称为“梦之湖”的湖泊,有一首歌就是赞美这“梦之湖”的,歌名就叫《青海湖》。上周末我让大家去学这首歌,同学们学得怎么样啊?现在就把我们的歌声展示给在座的老师,好吗?
二、简介青海湖
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位于青海省的东北部,距西宁150公里,南北宽约63公里,周长360多公里,面积4500多平方公里,湖面海拔3200米,平均水深近20米,蓄水量754亿立方米。含盐量6‰。矿化度15克/升。青海湖古称“西海”“羌海”,又称“鲜水”“鲜海”,汉代也有人称为“仙海”,从北魏起才更名为“青海”。藏语称为“错温布”,蒙古语称为“库库诺尔”,意思均为“蓝色的湖泊”。
三、作者简介
冯君莉,女,天津人,1956年出生,曾任青海省文学艺术研究所副所长。曾发表过散文、报告文学、短篇小说等几十篇。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边读边思考:
1、作者是以什么为线索来描绘青海湖风光的?
明确:本文是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即在路上、在青海湖、离开。
2、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观赏青海湖的。
明确:
相关语句观赏顺序
青海湖到了,……到达青海湖
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观赏草滩
在着绿色和黄色的背后,又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的湖水……观赏湖水
再顺眼望去,在水天相连的地方,是一道尚未退却的乌云……观赏乌云
再往上,就是那雨后所特有的万里晴空了。观赏万里晴空
这淡蓝色的苍穹一直伸展到我的身后……草滩上伫立着连绵起伏的深褐色的山峦。观赏草滩与山峦
阳光越来越明媚,那蓝色的镜面上摇摇曳曳倒映出三五个鸟湖岛的轮廓……观赏鸟岛
我们沿着绿色的草滩,沿着蓝色的湖畔,继续赶路了。观赏结束
作者是站在一个固定的地方观赏青海湖的美景,这种观察方法就是“定点观察”方法:由近及远,由上至下,言之有序。
五、细读课文,分析结构
1、齐读课文,理清结构,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2、讨论交流:
(1)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每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
(2)文中从哪几个部分具体描写了青海湖?
(3)如何理解题目中的“梦幻”二字?
明确:(1)本文按游前、游中、游后自然分为三部分。
全文共12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写去青海湖。
第二部分(第5~11段),领略青海湖的美。
第三部分(第12段),离开青海湖。
结构图表如下:
六、小结
我们通过这篇的学习,要学会什么?要了解什么知识,培养什么能力?
要了解青海湖梦幻般的奇妙景色,培养自己观察事物的能力和想像能力,以及体会作者情感的能力,并能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现出来。
【教学设计思路】
这篇文章内容充实,情感丰富,不朗读不足以充分理解,悉心领会;文章骈散并行,骈句辞彩华美、音韵和谐,散句抑扬顿挫、富于变化,不朗读不足以体会;意境优美而多变,不朗读不足以涵咏品味。教师宜指导学生朗读,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教学环节。
组织学生课前收集与范仲淹、岳阳楼相关的资料,如范仲淹生平、滕子京与范仲淹的友谊、范仲淹逸事、《岳阳楼记》写作背景、岳阳楼、与岳阳楼有关的诗文、岳阳楼名联……安排学生在课上交流,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组织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通过讨论解决问题,教师在此环节作适当点拨即可。
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品读文章,鉴赏文章的意境美、哲理美、语言美,学习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逐步加强文言词汇的积累。
⑵ 认识作者、写作背景及文体特征。
⑶ 概述本文写景抒情、对比出旨的特点及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⑷ 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
⑴ 指导学生朗读,继续提高诵读能力,品味意境,读出情感。
⑵ 揣摩本文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以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⑶ 揣摩本文的立意美、意境美、语言美,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
思考本文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体现的作者的政治抱负及其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多方面的意义,激发学生走出自我,胸怀天下,以利民为己任,以强我中华为宗旨,积极进取,大胆开拓,做一个精彩的人,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学习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品味意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理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的内涵及其在篇章结构中的作用。
2、理解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体现的作者的政治抱负。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文献法。
3、讨论点拨法。
4、品读法。
【教学媒体】
幻灯片、示范朗读磁带、录音机、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导入新课;资料展示,创设氛围,走近范仲淹,走近岳阳楼,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力求读得通顺、流畅,读得铿锵悦耳,声情并茂;整体把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尝试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岳阳楼上有一副对联:
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
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问:范希文是谁?“后乐先忧”是何意?请从《岳阳楼记》中寻找答案。
设计二:
同学们,我国有许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词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古代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许多美文妙句,如王勃《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传唱不衰。《岳阳楼记》遂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美文。
设计三:
多媒体播放洞庭湖、岳阳楼的风景画,形、声、色俱备,引发学生观赏兴趣。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湖山辉映,自古以来就是令人神往的江山胜地;岳阳古称巴陵,位于洞庭湖与长江汇合处,枕山带湖,为巴、蜀、荆、襄之要冲。北宋庆历六年(1046),一代名臣范仲淹应朋友之约,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千古名文《岳阳楼记》于是诞生。
二、资料展示,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与范仲淹、岳阳楼相关的资料,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各组选出较好的资料交付老师,图片可由实物投影显示,文字资料可由学生自行朗读或实物投影显示。在交流过程中,大家互通有无,实现资源共享。教师也可酌情介绍一些必要资料。
多媒体显示:
1、范仲淹简介范仲淹(989~1052),宇希文,苏州吴县(现江苏省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宋仁宗天圣(1023~1031)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宝元三年(1040),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还朝,任参政知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死后谥号文正。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2、岳阳楼简介岳阳楼是岳阳城的西门楼,紧靠洞庭湖,可以饱览“八百里洞庭”的湖光山色。楼址在现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临赋诗。自宋滕予京重修,范仲淹作记后,岳阳楼遂名扬天下,便成了历代著名的游览胜地。唐代名家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也都有题咏。现在岳阳楼是清代同治六年(1886)重修的。
3、时代背景《岳阳楼记》是作者应好友滕子京之邀,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作。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去参政知事(副宰相)的职务,贬放到邓州(今河南邓县)任地方官。庆历四年春,滕子京遭诬被贬官至岳州(今湖南省岳阳市)。滕子京治岳州颇有政绩,于是重修岳阳楼。(此楼原建于唐初,在现在湖南省岳阳市,就是旧县城西门城楼,楼高三层,下瞰 kàn 洞庭湖)并将此楼的历史沿革、周围环境、建筑特点等写了一封信,并附上《洞庭晚秋图》一幅,派人送给范仲淹清他作记。范仲淹了解滕子京被贬岳州后一直很有感伤情绪,所以趁作记之机,借题发挥,一面申述自己的政治抱负,一面也含有对滕于京劝慰和他共勉的意思。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洞庭湖湖景画面,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示一些字的读音:
多媒体显示:
⑴ 生字:
滕(ténɡ) 谪(zhé) 日星隐曜(yào) 淫雨(yín)
浩浩汤汤(shānɡ) 薄雾冥冥(bó mínɡ) 偕(xié)
樯倾楫摧(qiánɡ jí) 岸芷汀兰(zhǐ) 心旷神怡(yí)
⑵ 通假字:
百废具兴(通“俱”,都、全、皆)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
2、学生齐读课文一遍,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⑴ 注意读出骈句的节奏美、散句的变化美。
⑵ 注意情感的整体把握,注意语气的轻重缓急。
第一段以叙为主,应读得舒缓、庄重。
第二段写洞庭湖景的文字,气势雄壮,应读得开朗雄浑。“前人之述备矣”语调转入平缓,“然则”引出新意境,语调应升高。“得无异乎”应读出疑问语气。
第三段以“若夫”起笔,意味深长。以下的写景文字,由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意境悲凉,应读出愁苦凄楚的情味来。
第四段“至若”领起,引出一个阳光灿烂的画面,“至若”应读得高亢嘹亮,节奏明快而有力。以下的写景文字,描摹出一幅湖光春色图,色彩明丽,生机盎然,应读出欢乐和畅的韵味。“此乐何极!”一句把喜悦的感情推向高潮,“登斯楼也,则有……”应读出超脱、挥洒自如的情味来。
第五段以“嗟夫”开启,带来抒情和议论的意味,注意三句疑问句,语调应上扬,“噫”一句,应读出悲凉慷慨、一往情深的意味。
3、教师示范朗读部分段落,学生跟读。
4、学生大声练读,尝试表情朗读,力求读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5、学生推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示范朗读,其余同学点评。
四、译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学生默读课文,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自行疏通文句,翻译课文,并画出疑难语句。
2、同桌之间就疑难问题展开讨论交流,共同解疑、释疑。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疏通文句,翻译课文,理解大意,并围绕疑难问题展开讨论。教师巡视各组,酌情给予指导点拨。
4、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了解文言知识。
资料内容如下:
⑴ 一词多义:
予观夫巴陵胜状(那)
夫环而攻之(发语词,不译)
未几,夫声起(丈夫)
去国怀乡(离开)
西蜀之去南海(距离)
委而去之(逃离,逃亡)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放晴,散开)
旁开小窗(开设,设置)
开我东阁门(打开)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就是,判断词)
然则北通巫峡(那么,连词)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就)
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色)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尽,直通)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穷尽)
政通人和(和乐)
春和景明(和煦)
薄暮冥冥(迫近)
妄自菲薄(看不起,轻视)
予观夫巴陵胜状(好,美丽的)
环而攻之而不胜(取胜)
而或长烟一空(有时)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
⑵ 古今异义:
越明年(第二年,今义,相对于“今年”)
属予作文以记之(写一篇文章,今,学生作为练习所写的文章)
去国怀乡(离开,今义,前往;国都,今义,国家)
进亦忧,退亦忧(进,入朝为官;退,隐居乡野。今无此义)
沙鸥翔集(鸟停在树上,今义泛指聚集)
⑶ 解释下列加黑的词: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太守,官名,这里是动词,“做……太守”)
百废具兴(荒废了的事业,名词)
或异二者之为(动词用作名词,表现行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之前;在……之后)
⑷ 难句翻译示例:
①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政事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②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宽广无边。
③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看到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不同吧?
④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大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照在湖面上闪着金色,月影映人水底,像沉潜的玉璧。
⑤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注意互文)
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比天下人忧虑在前,比天下人享乐在后。
⑦ 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志同道合呢?
五、披文入理,理清行文思路,指导学生背诵,并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艺术效果
1、教师要求学生复述各段大意并作简要概括:
选五位同学发言:
生1:第一段说明作记的缘由。作者先提出自己的好朋友滕子京,说他被贬官到岳阳后,经过一年的时间,就做到了“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重修并扩建了岳阳楼,在楼上刻了唐代先贤和今人的诗赋,并嘱托作者写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
生2:第二段由岳阳楼的大观过渡到登楼览物的心情。作者认为巴陵的美景集中在洞庭湖上,先从空间上写湖面的广阔和水势的浩淼,然后从时间上写洞庭湖晨昏之间的万千气象,燃后用“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一句小结。接下来,作者转写登楼览物之情,设想迁客骚人观洞庭时的主观感受。
生3:第三段写览物而悲者。大意是:假若是在阴雨连绵的季节,一连几个月不放晴;天空阴风怒号,湖上浊浪排空;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它们的光辉,山岳也隐蔽了它们的形体;商旅不敢出行,船只全被损坏;当黄昏时分一切都笼罩在昏暗之中,只有那虎啸猿啼之声不断传人耳来。这时登上岳阳楼,满目萧然,触景伤情,更会感到离开京城的哀伤和怀念家乡的忧愁。并且会忧心忡忡,畏惧小人的毁谤和讥刺,感伤到极点而悲恸不止。
生4:第四段写览物而喜者。大意是:遇到春天温和的日子,明媚的阳光照射在平静的湖面上,没有一丝儿波澜。天色衬着湖光,湖光映着天色,上下是一片碧绿。天上的沙鸥飞飞停停,水里的龟儿游来游去。岸边的花草散发出浓郁的芳香,沁人心脾。在夜间还可以看到湖上的烟云一扫而空,皎洁的月光普照千里;月光水波一起荡漾,金光闪烁,水中的月亮宛如一块温润的璧玉。渔歌的对唱,洋溢着无边的欢乐。这时候登上岳阳楼,一定会心旷神怡,把一切荣誉和耻辱都忘掉了。举杯畅饮,临风开怀,那是多么的欣慰和欢喜啊!
生5:第五段对前两段所写的两种览物之情一概加以否定,表现了一种更高的思想境界,点明了文章的主旨。作者十分感慨地说,我曾经探求过古代那些具有高尚道德的人的心,与上述两种心情有所不同。他们的悲喜不受客观环境和景物的影响,也不因个人得失而变化。当高居庙堂之上做官的时候,就为人民忧虑,唯恐人民有饥寒;当退居江湖之间远离朝政的时候,就为国君而忧虑,唯恐国君有阙失。那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必定这样回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者表达了对这种人的向往与敬慕:倘若没有这种人,我追随谁去呢?
教师总结: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段为第一部分,说明写作背景、作记缘由。第二部分(二至四段)为全文主体,第二段写洞庭湖全景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第三、四段两个排比段分写“览物之情”,一悲一喜,一明一暗,形成鲜明对比。第三部分(第五、六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多媒体显示全文结构图:
2、学生根据板书提示,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六、布置作业
1、选出与课文内容相同的一项………………………………………( )
A、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
B、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C、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D、居庙堂之高则犹其民,处江湖之远则犹其君。
(提示:此题意图在考查背诵。选C)
2、在以下成语中任选几个写一段写景文字:
政通人和 百废具兴 浩浩汤汤 气象万千 春和景明 长烟一空 皓月千里 心旷神怡
(答案略)
3、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背诵;品读课文,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集中鉴赏课文的立意美、意境美、语言美;扩展阅读,阅读孟浩然的们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比较两篇诗文立意的异同。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
全篇背诵与段落背诵相结合。
多媒体显示:
1、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若夫淫雨霏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极而悲者矣。
3、至若春和景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或长烟一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喜洋洋者矣。
4、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进亦忧,_________________。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_________________。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任选几位同学根据背诵要求,填写上面所列空缺内容。
二、品读课文,鉴赏课文
1、提问:同学们,《岳阳楼记》创作于庆历四年,即公元1044年。如今九百五十多年过去了,它仍然迈着稳健的步子行进在密密匝匝的文学丛林中,你认为它永葆青春的奥秘何在呢?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并自由发言。
生1:我想,这恐怕是因为这篇文章体现了作者胸怀天下的豪放气度和宽广的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情操;是一种道德追求,更是人生的飞跃。这刚劲健朗、积极进取的精神气度将永远受到与时俱进、激流勇进的人的青睐。
生2:我想,也许是因为文章再现了洞庭湖的壮景,为洞庭湖又染上了一层壮丽的色彩,从而吸引了后人。
生3:我反对。本文题为《岳阳楼记》,可作者对岳阳楼本身用笔不多,这是有深意的。作者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从而将文章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提高了文章的品位,这是本文构思方面独具匠心所在。范仲淹的别出心裁,不能不让人佩服。
生4:这篇文章的章法是美的,“异”字居文章之要。第二段末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异”,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的“迁客骚人”不同的感触,即“悲”“喜”两种不同的心情,引起三、四段。第五段“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的“异”,是指古代仁人不同于上述“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个“异”字一语中的,推出作者的政治理想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回百转,层层推进。
生5: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既有对事情由来的交代,又有对湖光水色的描写;既有精警深刻的议论,又有惆怅悲沉的抒情。记楼,记事,更寄托自己的心志。
生6:我很同意第二个同学的见解。文章的意境美是不容忽视的。试想,如果没有优美的画画,单单有枯燥的议论,又能吸引多少人呢?又能流传多久呢?
生7: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美应是最主要的原因吧。本文语言优美、精炼,值得我们借鉴。
……
2、教师归纳学生的看法,为鉴赏定向:
教师总结:同学们的发言很精彩,很有刨见。《岳阳楼记》长盛不衰的奥妙在于立意、构思、章法、意境、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今天,我们重点鉴赏文章的立意美、意境美、语言美。
⑴ 鉴赏文章的立意美,感受作者的宽广襟怀,理解其崇高的理想追求:
提问:如何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学生讨论,明确:“先忧后乐”的思想源于儒家的仁爱思想,孟子曾有“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说法,范仲淹使其进一步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就是要超越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为此,就要不为外物所动,不论是自然界的阴晴明暗,还是社会环境的顺遂艰难,都不能动摇心中的信念。
教师引申: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是针对封建君主提出的;范仲淹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仕途进退的原则,这是他有远大抱负的表现。他们的“忧君”固然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忧国忧民的情怀是难能可贵的。
多媒体显示:
天圣七年(1029),30岁的范仲淹还在没有资格进谏的小小秘书阁校理任上,就上书谏止皇帝宋仁宗率百官为章献太后朝拜上寿;第二年又直接上书请章献太后还政退位──那时章献太后正垂帘听政,权倾朝野,满朝文武,“无敢言者”。范仲淹因此被贬离京,三年后才回来。又如,景祜三年(1036),范仲淹向宋仁宗进《百官图》指斥宰相吕夷简结党营私,任用谗佞,反被诬为“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又遭贬斥,连为他鸣不平的欧阳修等人也被贬放。范仲淹仕途沉浮几十年,数遭贬黜,但他澄清吏治、忧国忧民之心始终未改。他用自己的俸禄,在家乡买“义田”千亩,救济贫穷的族人,而自己却贫苦一生,以至于死时“身无以为殓,子无以为丧”。为民请命,忧民主忧,这就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的具体体现。
提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现代社会中还有借鉴和教育的意义吗?
学生讨论,并自由发言。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允许求大同,存小异,鼓励创新,但不提倡标新立异。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抓住“积极向上,奋发有为,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时代意义即可。
⑵ 鉴赏文章的意境美,感受文章的诗情画意:
教师要求同学展开想象,再现文中优美生动的景物,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绘,感受文章的画意、诗情。
选三位同学交流,每人负责一幅画,注意体现洞庭湖的浩瀚无垠、万千气象,抓住总体特征,从雨湖、晴湖、月湖多个角度,从形、声、光、色、味多个方面描绘。
⑶ 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美在骈散兼用。骈句,流利畅达、简洁凝练、如珠走盘。有音律和谐的对仗,如“日星隐曜,山岳潜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等。也有整齐的韵脚,如“上下无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等,增强了文章的音乐美,读来润畅,听来清晰。
美在炼字。如“衔远山,吞长江”,“衔”形象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不仅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两个动词形象再现了洞庭湖的浩瀚气势,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如换成“连”“接”,只是客观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
如“浮光跃金,静影沉璧”一句,不仅比喻形象,一“跃”一“沉”两种意境齐出,相互映衬,用词之妙,令人拍案叫绝。
学生自己选例揣摩语言。
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谈谈加黑字的表达效果。
三、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画意、诗情、理趣溶为一体,不但给予我们美的享受,而且先生那博大的胸怀,崇高的思想境界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读先生的文章,我们好像站在岳阳楼上,那浩瀚无涯的洞庭湖水,给予我们恢宏的气势,也给予我们一种责任。让我们点燃精神的圣火,去照亮时代天空的一角。
学生齐背课文。
四、延伸拓展
多媒体显示: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问:这首诗写景有什么特点,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学生读诗,小组内讨论探究。
明确:这首诗是孟浩然西游长安,希望得到朋友张九龄的引荐.入朝做官所写的。
孟浩然以写山水田园诗见长,与王维一样。是唐代较为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这首诗的前四句,很显然就是侧重于写景。涛文开篇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夏末秋初季节里,正是秋雨连绵的季节,湖水涨满,几乎与湖岸齐平。可见水势之浩大,波涛之汹涌。近处的水远处的天相连成一体,使你根本分不清哪里是水,何处是天,它们已经浑然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两句诗非常形象地表现了洞庭湖水的浩大,给人一种空旷辽远的感觉。第三、四两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云蒸霞蔚,水雾蒸腾,波涛汹涌,笼罩着云梦泽,摇撼着岳阳古城。这两句写得气势磅礴、雄奇伟岸。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仿佛如见其状,如闻其声,似乎洞庭湖之壮阔景象就在眼前。以上四句景物描写,可谓鲜明突出,历来为人们所赞赏。但是,这些并不是诗人写作此诗的主旨所在。景物的描写无非是个衬托,是个陪衬;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内心的所感所想才是主要的,才是诗人写此诗的主旨所在。“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何意呢?我想渡过洞庭湖去,却没有船桨;如果还是继续隐居,又觉得愧对朝廷的圣明。这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委婉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求荐求官的急切愿望和意愿不遂的苦闷。可以说心理描写淋漓尽致,读后不能不让人为之心动。“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坐在洞庭湖边看别人钓到了鱼,我只能空有一腔羡慕之情。这两句比喻自己满怀入仕的心愿,但是却又无法实现。
五、布置作业
1、由“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哪两句话?
2、整理课上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名句时代意义讨论的发言,放入《成长的足迹》中。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学习我国古代进步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思想。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实词:(名词)赋、国、景、大观、迁客、骚人、宠辱;(动词)谪、属、把;虚词:夫、斯、其、微、则、然则;词组:百废具兴、浩浩汤汤、气象万千、霪雨霏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虎啸猿啼、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一碧万顷、郁郁青青、皓月千里、心旷神怡、先忧后乐(先天下之忧百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5、理解句意:
“得无异乎?”(反问句)
“吾谁与归?”(变序句)
“则有……者矣。”(长定语句)
“其必曰……乎。”(表示揣测语气的陈述句)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长城的历史,明确长城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及作用。
2、正确理解作者对长城价值的评价和独到的见解。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对长城价值的评价和独到的见解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阅读古诗《长城》
汪遵(唐)
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
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
这是一首写长城的诗,对于长城,历来赞美较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作者又对长城有什么样看法呢?
二、作者介绍
葛剑雄,1945年生,浙江湖州人,历史地理学家。他以灵活的笔法把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形象地表现出来,如在《世界上不止有中文》一文中,他把清代英国使节所带来的英文版文书客观翻译后的内容与当时清朝臣工们翻译给皇帝看的内容放在一起,使得清末统治者们自欺欺人的做法显露无遗。
三、关于长城
我国古代伟大工程之一,始建于战国时期。当时的齐、楚、燕、赵、魏、秦和中山等国都筑有长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原来秦、燕、赵北面的城墙连接起来,并增筑新的城墙,西起临洮,东至辽东,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万里长城。秦以后,又经许多朝代的重修或增筑,现在的长城是明代在旧有的基础上修筑的。西起甘肃嘉峪关,中经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北京,东到河北山海关,长约6300公里。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与智慧的结晶,反映了我国古代建筑技术的高度成就。我们也常用长城来比喻坚强雄厚的力量。如: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我们祖国的钢铁长城。
四、朗读课文
1、教师读课文,学生查找生字词。
2、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含义。
断垣残壁、未谙事宜、众志成城、风雨沧桑、强词夺理、畸形繁荣、流风余韵、自圆其说、不言而喻、一厢情愿、长驱直入
3、自由朗读,熟悉课文。
五、整体感知
1、作者对有关长城的哪些看法提出了质疑,甚至是批判?
明确:
① 作者从尊重史实的角度出发,指出一些传说及赞叹的不合理性;
② 作者否定了长城价值要依据美国宇航员在太空能见到的唯一建筑是长城的观点;
③ 作者更否定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修长城就是爱国的说法。
2、哪一点是全文的中心?
明确:作者更否定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修长城就是爱国的说法。
六、研讨课文
1、文章开篇说:“不知道长城的中国人大概绝少,但真正知道长城的中国人我敢断定也不多。”作者是怎样证实这一论断的?
明确:用了两个自然段先提出人们对长城的普遍了解,再从史实的角度一一加以否定。
2、作者指出人们的错误看法有何用意?
明确:为了自然地引出后文对用长城来象征中华民族的观点的否定及提出自己对民族团结的看法。
3、很多人以美国宇航员“长城是在月球上能看到的唯一建筑物”的话为荣,可作者却认为那只是一种偶然,为什么?
明确:在作者心目中,长城就是长城,它的价值应该由我们自己来确立。
4、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心中,长城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作者对这一观点持否定态度,为什么?
明确:因为作者认为长城从来就不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5、作者从哪些角度阐述了长城历史上在民族团结中所起的作用?
明确:
第8段,长城历来就是中原农耕民族对付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手段。
第9段,长城限制了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固定了农牧业的界线。
第10段,作者认为康熙的统治思想才是英明的,也如孟子所说的“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的根本,在于修德安民。
6、具体地说,作者肯定了长城的哪些方面,否定的长城的哪些方面?
明确:
否定方面:
防御的军事手段,限制民族间交流,固定农牧业界线。
肯定方面:
修德安民,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7、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提出了怎样的呼吁?
明确:在特定历史阶段看待长城的意义,它所象征的“保卫中原,防御外族人侵”的意识不可再保持下去。
8、你怎样看待作者对长城的看法?
参考:
赞同,作者能由此想到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问题实在难得,他为我们思考长城的价值开辟了一条新路。
不欣赏,作者的思考过于冷静,以长城作为我们树立民族自豪感的契机未尝不是件好事。
七、作业
1、自主查找关于长城的古诗词文,抄写喜欢的语句。
2、完成练习题。
板书设计:
长城的价值
葛剑雄
否定——肯定
防御手段——修德安民
限制民族间的交流——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定农牧业的界线——固国不以山溪之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