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优秀7篇】

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优秀7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学会抓住意象欣赏诗词。

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品味词的意境与语言。

教学难点:

1、鉴赏词作的意境。

2、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风格。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词的有关知识。

2、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二、教学新课:

1、师范读课文,生自读,注意词的感情基调及节奏。

2、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说出本词创设的意境。

(2)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词中作者却“日晚倦梳头”,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态?

(3) “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说明了什么?

(4)本词的作者是如何抒发感情的?

学生合作学习10分钟,教师个别进行辅导,然后集体交流。

3、重点解读:

鉴赏这首词美在哪里?

学生自主考虑,寻找“美点”,集体交流。

4、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搜集古人写“愁”的句子。

三、 总结:这首词与《望江南》有什么相同之处。

学生可各抒己见,教师总结。

四、类文阅读:

李清照的《醉花阴》。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词。

2、练习第一二题。

《武陵春》课堂实录

师:中国古代就有这样一位旷世才女,我们穿过历史的烟雾来学习这首《武陵春》

先自由朗读课文二遍

男生再读一遍,请女生点评,

生:泪先流,这里没有读好,“泪”应该重读

师:你点评得很好,你能再读一遍吗?

读完后,再请该生推荐别人来读,并问学生推荐理由——读的很有感情

被推荐女生读

师:读得好,高境界,入情入境

本词中的情感是什么?哦“愁”,带着淡淡地哀愁我们读一遍

接下来,我们去品读一下词的上半阕

幻灯:你从哪些地方读到了作者的内心的哀愁?

生:物是人非,这里——作者睹物思人,……在丧夫之痛后——

生:日晚倦梳头,内心的哀愁使她无心去梳妆,倦,说明内心有愁不在乎外在的打扮……

生:想到自己人老珠黄,无人欣赏

生:风停了,花已经凋谢了……所以风住尘香这里也寄托了哀愁,作者是用景物来代替

生:话还没有说出口,就已经流泪了,因为内心的愁太多太重,只能化作内心的眼泪

生:很多事情都不想做,事事休

师:我们读到生活的态度是消极的,绝望的

生:因为悲痛所以写这样的景色

师:上阕未着一愁字而写尽愁绪,你们知道他的丈夫吗?谁介绍一下

生:四个太学士,赵明诚……

生:是一位金石考据家

师:介绍一下她们的婚姻美满的生活……而如今……

下面请女生读,传达一下那种悲痛,请男生点评……

生,读得很好,十分的哀愁

师:这么重的愁绪有没有去排遣一下

幻灯:品下阕,圈划体现人物心理变化的词,并且用自己的话说说词人的心理活动

生:闻说,也拟,只恐

可见诗人的心中有重量极大的哀愁

师:有没有成行?

其实词人最喜欢游山玩水,泛舟河上

生:可以从如梦令中得到印证,(并且背诵一遍)

师:你素养很好,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少年时代的词,你读到了什么?

生:表现夏日郊外游玩时的欢乐和喜悦

师:真是少年不知愁滋味,对吧

再补充一首《一剪梅》这首写在新婚不久,丈夫外出远行时,看看流露出的情感有什么不一样

生读一遍

生:感受到了淡淡地哀愁,相思之愁

是一种少妇的情怀(全场笑)

师;痛苦吗?

生:不痛苦,因为等待丈夫归来,始终有个相爱的人在一起。

师:哪里看出的?

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师:无论在少女时期还是在新婚不久,她都在登船游玩,但是现在怎么不去呢?

幻灯:内容是李清照悲惨的流浪事迹的介绍

教师范读,配乐,学生思考

曾经那么幸福有限的女子,如今为何愁肠百结了呢?

学生沉浸在教师的朗读中。教师

幻灯“试用‘你若问我愁几许,只因——————’”的句式写词人内心的独白。

几分钟后

生:……只因家国破

生:只因后生命悲矣

生:……只因夫亡……

……

师:家国之痛,孀居之悲,将词人的愁凝成1重,别说是词人,就是我们也难以承受

齐读一遍——

用一段话来印证词人九百年前高贵的灵魂

屏幕上一段,抒情很浓的文字,教师个人的创作

再一次朗读全词。全场沉寂。

《武陵春》教学片断实录

一、课前绸缪

师:我们古人写“愁”,可以说是穷形尽相,淋漓尽致,感人肺腑。让我们回忆一下,从你所知道的诗词当中搜寻,总结一下,古人通常是通过哪些物象来写愁的?用诗词来证明。

生:用月亮来表现愁。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生: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生: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生:用水来表现愁。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胭脂泪,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生:用酒来表现愁。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

生:范仲淹的“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生:用梧桐来表现愁。李后主的“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生:用山来表现愁。白居易的“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生:李白、杜甫用头发来表现愁。李白是“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杜甫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师:这样看来。只要诗人词人的心境是郁愁的,天地万物都会被感染上愁绪,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就是这个道理。诗人们愁肠百结,所以百般写愁。我们再来看看他们是怎样具体抒发愁绪的。

师:诗人们抒发自己的愁绪。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触景生情,以景衬情,情景交融;一是直抒胸臆。老师说诗词句,大家说诗人的情感表达方式。

师:“巴山夜雨涨秋池。”

生:触景生情,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师:“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生:直抒胸臆。

师:“杨花落尽子规啼”、“东风无力百花残”。

生:触景生情,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师:“自古多情空余恨”、“此恨绵绵无绝期”。

生:直抒胸臆。

……

师:通过具体物象来写愁,或触景生情,以景衬情,情景交融,或直抒胸臆,让澎湃的情潮溢出心堤。我们今天再学一首婉约词《武陵春》,看看李清照又是怎样写出自己的愁苦的。

二、背景介绍。

绍兴五年,李清照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武陵春》这首词。这时她已经53岁了。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凉,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想感情。

三、朗读指导。(示范朗读)

四、研读

师:你认为这首词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文眼)

生:愁。

师: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作者的愁绪?作者是怎样写愁的。

生:从描摹人物的外部动作和神态来写愁。

生:扣住细节来写愁。

生:运用新奇的比喻来写愁。

生: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师板书

描摹动作神态

扣住细节愁新奇比喻

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五、欣赏

师:“风住尘香花已尽”。风儿停了,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残留些花的芬芳,又是春意阑珊(将尽)的季节。

师:是人怜花乎?还是花怜人?

生:众说不一。

师:你们说的都说得通。但老师认为是人花相惜,情景交融,物我一体。这种理解更生动些。注意赏析的时候要融情于景。

师:“日晚倦梳头”,日上三竿仍无心梳洗,这句话采用含蓄手法,通过妇女特有的生活细节——倦于晨妆,反映了词人的满怀愁绪。为什么词人倦于梳头呢?用对称句来赏析。

师:红颜已老。

生:韵华已逝。

师:丈夫不在。

生:知己难觅。

师:对生活失去信心,

生:对现实充满失望。

师:所以词人懒于晨妆。

师:“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请美好的回忆来反衬现实的孤苦。要求句式对称。

师:以前:夫唱妇随,郎才女貌。朝看日出。

生:晚数星星。

师:短锄栽花。

生:长诗佐酒。

师:以前夫妇俩携手游天下名山,

生:并肩读千古奇文。

……

师:说不尽的美好,道不完的甜蜜,然而,这一切都不在了,只有山川依旧。请用晏殊的词句来表达这种物是人非的沧桑感觉。

生: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师:“欲语泪先流”,欲说无语,欲诉无人,唯有借两行热泪倾泻心中的无限哀愁。那夺眶而出的眼泪,是内心万重忧愁的外在表露。

师:“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哀愁本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词人却把它比作可承载、可触摸的实体,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载不动。一叶轻舟难载山重之愁,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是描摹愁思的绝妙好辞。说说这三句是怎样把作者的心情写得一波三折的?

生:“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动词写出了作者试图排遣愁绪的做法。前两个词给人一种希望,好像可以为作者松一口气,而“只恐”又让人跌落到作者的万丈愁绪中,三个词写出了作者的沉重、无奈,又紧紧抓住了作者的心。一波三折,耐人寻味。

六、师总结、生朗读品味。

七、拓展延伸

想一想还有哪些写愁的诗句,请找出来背一背,并说明其特点。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2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教育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言课文。

2、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3、培养学生自强精神和正义感。

教学重点:

疏通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人物对话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部分:

中国历史上有“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说法。战国最后十多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消灭了各诸侯国。公元前3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属小国,在它的宗主国魏被消灭之后,一度保持着独立的地位。这一次,秦就想用欺骗的手段轻取安陵。出小饵以钓大鱼以骗取利益,是秦君的故伎。秦惠文王曾派张仪入楚,许诺给楚六百里地,条件是让楚与齐断交,结果傻头傻脑的楚怀王上了当。秦昭襄王以十五城与赵文王交换和氏璧,结果骗局被蔺相如识破,偷鸡不成蚀把米。这一次,秦王嬴政又故伎重演。安陵君和唐雎是重蹈楚怀王的故辙,还是学蔺相如的榜样,与虎狼之秦做针锋相对的斗争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唐雎不辱使命》。

《唐雎不辱使命》通假字

一。通假字:

1、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

2、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灰色)

3、轻寡人与(“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

4、岂直五百里哉(“直”通“值”,只,仅仅)

5、寡人谕矣(“谕”通“喻”,明白)

二。一字多义:

以: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

3、徒以有先生也(因为)

4、以君为长者(把)

《唐雎不辱使命》备课资料

一、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的国别体史书。由西汉末年刘向编订,具体作者已不可确考,普遍认为不像是出于一人之笔,也不像是出于一时之作。全书按国别编辑,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12国策,共33篇,上起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下迄秦二世元年(前209),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事件,着重记录了谋臣策士的策略权谋、言论举止,反映了战国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中极其尖锐的社会斗争。

二、基础知识

1、正音

唐雎(jū) 怫然(fú) 跣(xiǎn) 抢地(qiāng)

韩傀(guī) 休祲(jìn) 缟素(ɡǎo) 色挠(náo)

2、通假字

(1)故不错意也(“错”通“措”,安放)

(2)轻寡人与(“与”通“欤”,语气词“吗”)

(3)仓鹰击于殿上(“仓”同“苍”,青色)

(4)寡人谕矣(“谕”同“喻”,明白,懂得)

3、词类活用

(1)请广于君(广:形容词活用动词,“扩大,补充”)

(2)轻寡人与(轻:形容词活用动词,“轻视,看不起”)

(3)天下缟素(缟素:名词作动词,“穿戴丧服”)

(4)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伏、流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伏,使……流”)

(5)且秦灭韩亡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亡”)

4、一词多义

(1)使

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遣)

B、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前一个是“派遣”,后一个是“出使”)

(2)虽

A、虽然,受地于先王(虽然,转折连词)

B、虽千里不敢易也(即使,假设连词)

(3)徒

A、免冠徒跣(光着)

B、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

(4)夫

A、此庸夫之怒也(fū 成年男子名词)

B、夫专诸之刺王僚也(fú 发语词无义)

(5)以

A、以头抢地耳(以:介词“用”)

B、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介词“凭借”)

C、徒以有先生也(以介词“因为”)

D、以大易小(以介词,用)

5、译文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况且秦国灭亡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做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而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用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呢?”

秦王气势汹汹地发怒了,对唐雎说:“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死人百万,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击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连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才能有胆识的人要发怒,就要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全国人民都要穿丧服,今天就是这样。”(于是)拔出宝剑站起来。

秦王变了脸色,长跪着向唐雎道歉:“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三、整体把握

1、这篇文章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翦灭各诸侯国。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迁移之名行灭国之实),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文章用人物对话生动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2、结构内容

本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秦王派人向安陵君提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要求,这是一个明显的骗局,因为安陵只是一个方圆五十里的附庸小国。安陵君看出秦王的野心,委婉地加以拒绝,并派唐雎出使秦国,意在修好。唐雎在吞并和反吞并斗争的背景下出使秦国,任务的艰巨程度可以想见。这一部分是为下面的情节做铺垫。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2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唐雎一到秦廷,秦王就对安陵君提出严厉的指责。他一面状出一副施恩加惠的脸孔,指责安陵君“逆寡人”“轻寡人”,一面以“灭韩亡魏”来炫耀自己的军事实力,企图迫使唐雎屈从他的意志。唐雎对此则洞若观火,立即重申“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的严正立场,断然拒绝“易地”。这种尖锐的对立,势必促使双方间的矛盾进一步发展。这是斗争的第一个回合。

第二层(第3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秦王的骗局既被揭穿,炫耀武力也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于是进一步用战争进行恫吓,极力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起的战争的可怕场景。对此,唐雎也毫不示弱,立即接过话题,以“士之怒”进行反击,自然而然地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并表示自己要效法他们,意即要跟秦王拼命。说罢,立即付诸行动,“挺剑而起”。这是斗争的第二个回合,也是这场斗争中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4段),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胜利。秦王没有料到唐雎敢于跟他拼命,只好“长跑而谢之”,表示屈服。这种表示虽属权宜之计,但也反映出他确实看到了唐雎在保存安陵五十里地这件事情上的作用。这是斗争的结局。

3、作者是怎样塑造人物形象的?

(1)通过对话,表现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

本文除了很少几句串场的叙述,几乎全部是对白,用对白交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

局,重点突出层次清晰;用对白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安陵君的委婉而坚定,唐雎的

沉着干练,口锋锐利、义正辞严,秦王的骄横无理,跃然纸上。

(2)运用多种形式的对比和衬托来刻画人物。文中的秦王和唐雎本身就是两个相对而

存在的人物,他们的身份、地位、目的,乃至性格、思想、语言、行为等都截然不同,

在尖锐、矛盾冲突及多方面的对比衬托中突显人物,奇妙无比。

唐雎的性格:从容镇定、有胆有识、不畏强暴,具有凛然正气的外交家的形象。

秦王的性格:骄横、狂暴、阴险狡诈、贪得无厌、外强中干的封建统治者的形象。

四、模拟试题

1、填空

《唐雎不辱使命》一文选自《xx 》是西汉末年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这部书中有许多寓言:如xx 、xx 、xx 等至今为人所称引。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2)大王加惠 (3)请广于君

(4)秦王怫然怒 (5)休祲降于天

(6)寡人谕矣 (7)唐雎不辱使命

(8)轻寡人与 (9)岂直五百里哉

(10)免冠徒跣 (11)以头抢地耳

3、翻译下列重要句子

(1)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2)布衣之忠,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3)若士之怒,伏尸二人,流血千里,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乙】晏子将至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地。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A、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B、长跪而谢之( )

C、吏二缚一人诣王( )D、齐人也,坐盗( )

(2)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A、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B、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C、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3)秦王对唐雎说“秦灭韩亡魏”有什么言外之意?

(4)楚王戏晏婴,你认为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为什么?

(5)这两个语段都是关于使者在外交上应对君王的故事,二人都大获全胜。想想看,

唐雎跟晏子所采用的应对方式有什么不同?

(6)想象一下,从此以后,秦王还会夺取安陵吗?为什么?请写一段探究性文字。

7)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其他“不辱使命”的外交者,并简要叙述他们的故事。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3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积累几个文言实词;疏通课文,理清结构。

2、理解文中引用古书、古人的论说的作用;了解意动用法。

3、借鉴古人关于“问”的论述,培养虚心好问的良好学风,增强“勤学好问”的意识。

【重点难点】

1、重点:对“学必好问”主张的理解把握。

2、难点:“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区别。

【课文提示】

刘开(1784—1824)字明东,又字方来,号孟涂。清代桐城(现在安徽省桐城县)人。十四岁时,拿自己写的文章拜谒桐城派主要作家姚鼐。姚鼐非常赏识他,尽力教他古文作法,后来成为桐城派有名作家之一。他的古文与方东树、梅曾亮等齐名,诗也很好。

【正音正字】

①臆度 (duó,猜测) ②问难 (nàn, 驳诘)

③几于古时(jī ,接近) ④强以为知(qiǎng,硬要)

【判断句式】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初学课文】

1、朗读课文。

2、本文课题《问说》是什么意思?能否从中看出本文的文体?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 首句是中心论点:“君子之学必好问”。 )

【课文简析】

本文的语言风格古朴。在句式运用上,注意整齐的排偶句与灵活的散文交错运用,奇偶互现,错落有致,以取得波澜起伏,气势雄壮的效果。在散句中穿插相当多的排偶句。

原文有7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课文节选了原文的第1段和第2、4、7段的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引论。作者先提出“君子之学必好问”的中心论点,接着辩证地分析“问”与“学”相辅而行的关系,再转而强调指出:好学一定要勤奋。

第二部分(第2-6段):本论。从正反两方面详细阐明为什么要勤问。

第2段,从正面阐明“问”的重要作用:问不择人,问必有得。作者分两方面论述:①说明不管问什么人都会有收获。②引儒家经典和大师的话,先是暗引,后是明引,证明“问”是进德修业的重要条件,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深刻阐明中心论点。被删除的是②:

《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被删除的第3段,以古人好问为例,对比古今的不同表现,分两个层次:①古人好问,不择事,不择人,能取善之弘;②今人有学而无问,为下文针砭时弊作了铺垫。

第4段、针对今人“是己非人”的弊端,作者从问的内容和对象两方面进行批评。今人和古人的言行构成鲜明对比:古人“不择事而问”而今人“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事未安,妄以臆度”;“古人不择人而问”而今人对“贤于已者;忌之而不愿问”,对“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对“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这个层次对今人的批判与前面第2段关于问各种人都能有收获的论述、第3段“古之人,不择事而问,不择人而问”遥相呼应。此段删除的文字是:

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被删除的第5段、批判今人“非所问所学”的不良风气。作者指出今人问的三种不良动机:“快言论”、“试其能”、“容其短”。最后以感叹句作结,再以“不能几于古”进行对比,批评今人。

被删除的第6段,推究今人不好问的根本原因。

第三部分(第7段):作者申说自己的主张。这一段原文是这样的:(划线为课文保留)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不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按要求,逐句翻译全文。

3、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六个“思维训练”题进行预习。

4、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桐城派的概况。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串讲课文】

原文: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翻译: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正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方面,可是还不了解那些细节,除了问,怎么解决问题呢?

要点:达:通达。 识其大矣、不知其细:其:指示代词,可译为“那”。 其奚决焉:其:语气副词,表反问语气。

原文: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翻译:(对于)道德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向他们询问借以破除疑问,(这就是孔子)说的“到有学行的人那里匡正自己”了。(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询问借以获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说的“有才能的向没才能(的人)询问,知识多的向知识少(的人)询问”了。(对于)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询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

原文: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翻译:(认为)自己对别人错,是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勉强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那么一辈子几乎没有值得问的事情了。(对于)比自己贤能的人,(就)妒忌他而不愿意向他询问;(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而(认为)不值得向他询问;(对于)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不敬重他而不甘心向他询问,像这样,那么天底下几乎没有值得问的人了。

原文: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翻译: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圣人不了解的事物,未必不是愚笨的人了解的事物;愚笨的人能做的,未必不是圣人不能做的。真理不是专门在某些人手里,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缺少吗?因此尊贵的人可以问卑微的人,德高的人可以问不成器的人,而老人也可以问年轻人,只要学习中有成就便可以了。

【思维训练】(根据情况,选择若干讨论)

( ①提出论点,阐明问与学是相辅相成的。

②从正面阐明“问”的重要作用,指出问不择人,有问必得。

③针对今人“是己非人”的弊端,作者从事和人两方面进行批评。

④作者申说自己的主张。 )

2、“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否定句式有什么作用?

( 加强语气,突出问的重要性。 )

3、“舍问,其奚决焉?”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 这句用了反问。 强调问的重要性,,增强语势,鲜明而有力地指出问的正确态度,不分贵贱老幼,“唯道之所成”。 )

4、“问与学,相辅而行”的理由是什么?

(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

5、为什么应该向不同人等询问?

( 因为问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收获:问“贤于己者”可以“破其疑”,问“不如己者”可以“求一得”,问“等于己者”可以“资切磋”。 )

6、第三段的两个“如是”意思是什么?它们分别指代什么?

( “如是”的意思是:像这样。 前者指代:“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后者指代:“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 )

7、作者有什么理由认为问是不分圣愚、贵贱、老幼的?

( ①“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②“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 )

8、学习本文以后,你有什么收获?

( 既要刻苦好学,又要谦虚勤问。 )

9、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问”在学习中的作用。

【课外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预习《布鲁塞尔大广场》。

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 篇4

内容预览:

第7课《海思》教案

【教学构想】

本文属于学者型散文,其知识含量的丰富,思维方式的独特体现着智慧的魅力。

文章通过对海的博大、壮阔的描述,引出有关海的种种联想,进而引出海与人类的关系,作者纵情赞扬了海的壮阔之美,让我们感受人类在大海面前的渺小。从作者深邃的思考中,我们懂得了大海是人类生命的摇篮,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是^类心灵的家园。

本文的教学应注重以下三点:

首先,弄清文本的基本内容,学会编写阅读提要是学习本文的主要任务。

其次,在文学欣赏上,不要忽视语言的魅力。本文写景语言生动形象,在联想与想象中不失磅礴的气势。如何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这些美旬呢?最好的方法就是朗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用朗读激发学生深人理解文本的内涵也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第三,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应着力引导学生探究作者由眼前的海而产生的联想与沉思。海思的思是全文的核心,思的引发,思的方向,思的广度,思的深度,处处体现着作者的智慧。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独特思路,研究这种奇特的联想中阐发的主题,探讨作者思想的深度。这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结构,学会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解作者由海而产生的独特的联想和深邃的思考。

3、体会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

4、探究作者思想的广度和深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编写阅读提要。品读语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作者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教学安排]两课时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学会编写阅读提要。

2?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品读富有哲理的语言。

4?关注作者独特的行文思路。

5?拓展挖掘,归纳提高写作水平的方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课件展示几组海水翻腾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谈自己的感受。

(借用图片这一直观教学用具,能使学生很轻松地进入学习境界,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展开想象,唤起学生对课文中所描绘景象的主动体验。)

2、教师小结,引入文本。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疏通生字、生词。

2、再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层次。

在学生仔细阅读课文之后,要求他们着重思考几个问题:

①文中有哪些句子自然完成了内容间的转换?

②作者眼前的海是怎样的?作者心中的海是怎样的?

③作者()围绕海所做的思考是为了表达什么感情?

学情预测:在回答这三个问题的时候,过渡句的选择可能会比较容易,但对眼前的海和心中的海的对比理解可能会有些困难,教师应该作适当的指导。

学情反馈:关于第一个问题,学生能够从第3自然段找到句子被织进一张蓝色的大网中,这种可见而不可触的蔚蓝色,似有似无,给人一种遐想,一种飘渺,一种思想的驰骋,从而弄清作者由眼前的大海过渡到写心中的大海。

对于第二个问题作者心中的海是怎样的?学生的回答有时会偏离文本的内容,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明确作者联想的触发点海的深和广以及乘船返回,在海浪的摇动中产生新的思考。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明白作者心中的海的形象。

对于作者情感的把握,教师应依据文本内容作适当提示,如引导学生看议论抒情句,让学生全面把握作者爱海的博大精深,爱海的包容一切,爱海给人类心灵的慰藉。

(这三个问题的设计由表及里,从理清文本结构入手,尽量激发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的意识,基础的内容弄清楚了,再去探究作者的情感就不会使学生泛泛而谈。)

全班交流各自编写的阅读提要,并要求学生进行板书设计。

学情反馈:实践证明,这一过程的设计,既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又能检验他们对文章内容的把握程度。

三、细品文本。

品读课文第2自然段,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作者眼前的大海,并设计朗读方案。

学情预测:学生的回答可能会架空,教师要提出明确细致的要求,比如:这里写的是什么内容?从哪个角度写的?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才达到了这样的效果?哪个词用得最好?用细化的问题帮助学生将朗读设计落到实处。

学情反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明确细致的要求,确实能够让学生走进课文。如果能配以音乐朗读,教学效果会更好。

(这一过程的设计既完成了对课文内容的熟悉,又锻炼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还让学生通过品味朗读深入探究描写海的壮丽图景所用的方法,激发学生对课文深入的理解。)

四、自主研读

选择文章中富于哲理的句子或含蓄的句子进行品评,在深入探寻句子含义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学情预测:学生可能对于是,我明净的心头又涌上一汪蓝色的沉思海啊,你在我的心里这两个句子难以理解,教师要在此作适当点拨。

五、积累佳词美句

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归纳总结

1.教师提出疑问:课题为海思,那么作者围绕海作了哪些思考?他为什么会有这种思考?这一步只要求学生在互相探讨的基础上谈出自己的观点。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这一过程主要是强调学生在解读文本时有自己的思考)

学情反馈:学生基本上能从作者联想奇特的角度去讨论,但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思考以及作者为什么要沉思海与人类的关系?学生却心存疑惑。教师应介绍梁衡的散文特点及其大散文观,让学生在作者作品风格和思想深度上去感受行文独特的思考。

2.在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奇特的联想中,引导学生挖掘一些提高作文水平的方法。

(这一设计将阅读与写作紧紧联系起来,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二、拓展延伸,进行想象思维训练

1.借助具体物象,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①金钱确实可以买到许多东西,但它不是万能的,如金钱能买床铺,不能买甜蜜的梦;能买书,不能买到知识请你联想它的作用和局限,越多越好。

②有位作家写了一首诗《0的断想》:

0是谦虚者的起点,骄傲者的终点;

0的负担最轻,但任务最重;

0是一面镜子,让你重新认识自己;

0是一只救生圈,让弱者随波逐流;

请你运用发散思维续写下去。

③我扑在书上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这是文学家关于书的比喻,它还可以比喻成什么?运用发散思维展开联想,请口头表达。

2.超越时空局限,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美国科幻小说《地球上最后的一个人》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在房间里,这时突然响起了敲门声请你作合理想象。

创新提示:

①能买药物,不能买健康;能买娱乐,不能买幸福;能买房屋,不能买家庭;能买选票,不能买人心

②0是一块空地,可种五谷;是烟圈,虚度年华;是铁环,组成坚韧;是战鼓,激人奋进

③书是进步的阶梯、知识的源泉、驶向知识海洋的船(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随时引导。)

(这一过程是在阅读文本基础上进行的延伸与拓展,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及创新能力。)

三、布置作业

以大自然的启示为题,深入观察、研究,获得自己独特的发现,写一点自己的思考。

(通过作业设计,让学生养成细心观察、潜心思考的习惯,让学生进一步体验一些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方法。)

【板书设计】(一)

7海思

内容:海的波澜壮阔海的博大(包容力)

海与人类的关系

目的:爱海的博大精深,爱她的包容一切,爱她给人类心灵的慰藉。

【板书设计】(二)

7海思

海:汹涌澎湃波澜起伏海天一色

思:(联想)海的深和阔

(沉思)海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后记】

面朝大海,普通人呼吸到的是海潮,而作者梁衡呼吸到的是海魂。跨越时空的联想,奇特的感受,大气磅礴的语言,不仅增加了本文的艺术魅力,而且也让读者受到震撼和启迪。

如何处理这篇散文的重难点?如何落实新课标下的三个维度?如何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这节课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点尝试:

1.语文课注重体现出语文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解读文本的习惯与方法,注重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结合,充分体现出语文学科的特点。

2.注重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本的能力。

改变传统教学中烦琐的分析方法,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特别是学生自己写板书的这一过程,不仅强调了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而且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营造了一种平等自主的学习氛围。

3.注重阅读与写作的整合。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如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怎样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提高写作的能力?在最后一个拓展思维的环节设计中,着重体现、强化学生对课文写作方法的借鉴与拓展。激活学生的思路与创造力,这不仅体现学习《海思》一文的重点,也加强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并积累“唏嘘、诘问、焦灼、伎俩、颠沛、穷愁潦倒、连声诺诺”等词语。

2、了解信客职业及其品质。

3、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4、揣摩佳句,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朗读法、引导法、讨论法、继续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学习方式。把握作者思想感情,揣摩其写作意图。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信客的风雨生涯中、感悟人生。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2、把握信客形象。培养学生洁力自好、待人宽容、任劳任怨、等品格。

重、难点:

1、感受本文的语言、体会人物品格

2、理解文章思想内容,、揣摩品味语言。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打印好的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二课时

课前准备:预习、识记字词、扫清阅读障碍、阅读课文、疏通文章脉络。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正如一则广告语所说的“呼机、手机、商务通”一个都不能少。电信业的迅猛发展,给忙碌的现代人的生活带来了很大便利,手机短信拜年已成为一种时尚,提及20世纪初期的乡,对外通信往往主要依靠一种特殊职业人——信客。也许人们难以想象,其实在很长时期中,信客沉重的脚步是乡村和城市的纽带,余秋雨《信客》将向我们讲述这段故事。“信客为远行者们效力,自己

却是最困苦的远行者”。今天,让我们通过文章《信客》去认识信客,去体会他的苦涩人生。

二、整体感知:(检查预习情况)(课件展示)

1、正音

2、释义

3、理清行文脉络:做信客的原因——怎么做信客的——怎么不做信客的——为什么当教师、校长也是好样的。

三、启发探究:

1、填充信客档案:信客是我们的主人公,那么他有哪些遭遇,他是怎样一个人呢?这是我们首先要了解的。老师设计了一个信客档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从文中捕捉重要信息。老师边问学生边答来填充档案的内容。(课件展示)

职业:信客。

身体状况:老犯胃病和风湿病(职业病)(第12段)

收入情况:收入微薄(第3段)

最高兴的事:几十年来从未失过会一封信,一件物品:给焦急等待的家属送去了在外亲人的消息;他的工作被乡亲们还有老信客认为,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表杨(信客的幸福快乐是建在别人的幸福快乐的基础上的)。

最痛苦的事:报死讯、被怀疑、被诬陷、被打、被扭送到巡捕房。

最敬重的人:老信客(最后一段)

座右铭:信客信客就是一个信字(诚信是信客的生命)。

2、用一个字概括你对信客这份工作的初步印象(苦)。

3、学生畅谈信客形象,师归纳。

明确:诚信无私、任劳任怨、待人宽容、善良厚道、属尽职守、洁身自好、忍辱负重。

四、小结:

信客就是这样一个人:尽管时常饱受职业病的困扰;尽管收入永远和付出不成正比;尽管有时还要蒙受无端的猜疑,诬陷和欺凌,但他牢记老信客的教诲,诚信无私,从不雁过拔毛,风得忘义;心胸宽广,所有基、累、辛酸委屈都默默承受;他有情有义,总是以最恰当的方式处理邮件两头的难事。他用大半辈子辛劳履行自己的承诺,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

同学们,这是一个多么朴实感人的形象。你们在阅读过程中一定也遇到了许多震颤你心灵,让你感动的语句和片断,下面请你们把它们自由地、小声地、深情地朗读出来。

第二课时

一、品味佳句、体会风格

1、请同学们把刚才找出来的感动你的名子读给大家听并对其作一品析,教师作适当引导。(可侧重从它们所表现出的人物品质分析它的美感)

它们可能是:

①第三世界16自然段“闯荡都市的某个谋生者……连声诺诺”

②第18自然段:“直到他流了几身汗……堆在他的肩上。”

③第22段中的“传唤来的同乡……他不想让滇沛在外的同乡蒙受阴影。”

2、文中还有一些含义丰富的美句,你们都懂它的含义吗?可以提出来,师生一同讨论解决(提示:可从修辞角度,重点词句等理解它们的深刻含义和表达效果)

如:①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

②信客沉稳地点点头,他看得太多,对这一切全能理解,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未梢。

③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

④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回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

3、归纳本文的语言特点:

①质朴的典雅。

②精辟而又畅达。

二、互动合作:展示作品人物形象

请学生依据课文内容试写一段话,描写信客基碑上的文字,或某一补白性的文字,鼓励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的得意之笔,并作简要点评

参考示例:(多媒体显示)

三、迁移拓展,寻找现实生活中的信客。

1、在我们的生活中,你有没有发现像信客一样,默默奉献着,而又处在社会下层的平凡人?请举一两例,并谈一谈你对他们的看法。

例如:马路上维持交通秩序的交通协管员、清洁工……。

师可补讲关于四川藏族自治县的乡村邮递员王顺友的故事。

小结:他们虽工作平凡,但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同学们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将来从事的也像信客一样普通平凡的工作,我们虽然不能做伟大的事情,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好每一件平凡的小事,将来就算是一名清洁工,你也要像贝多芬绘画一样,全身心地投入,热爱、忠诚于我们的职业,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无怨无悔,生命才有意义。课上到这里,老师不禁想起一首歌,歌中这样唱道……(多媒体展示《好大一棵树》的歌词,师生齐读,读后放这首歌,在歌声中结束本节课。)

四、中考链接:布置作业

1、按例名仿写:

例1、同情是一缕春风,让枯秃的枝头绽出新绿。

同情是 。

例2、信誉就是你立足社会的通行证。

信誉就是你 。

信誉就是你 。

例3、真诚,友谊的桥梁,没有它,人们之间就失去应有的平和与信赖。

批评, 。

2、请同学们以“诚实为话题,写一篇小短文,可以谈看法,也可以讲故事。”

板书设计:

信客

脉络

做信客的缘起

怎么做信客的

怎么不做信客的

为什么当教师、校长是好样的

品格素质

任劳任怨

诚信无私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围绕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来分析文章过程与方法

1、联系社会背景,来领会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的方法。

2、通过私反复朗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3、赏析课文重点语句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作者弃医从文的思想原因。

导入新课

1、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哪些?

2、指名一学生读有关注释,要求学生考虑,注释告诉我们哪几层意思。

(1)交代了文章的出处,选自《朝花夕拾》。说明这个集子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是这个集子的。

(2)说明了文章的体裁--散文。

(3)介绍了文章的写作年代、作者生活的背景和所写的对象--藤野先生的全名和籍贯。

学生了解作者及作品学生了解文章体裁介绍时代背景 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学生了解时代背景指导预习

1 做到借助课文注释和词典对文中字的形、音和词的含义有清楚明白的了解,为研习课文内容扫清障碍。

2 考虑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几个地点,记叙了哪几件主要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情感,赞扬了藤野先生哪些高贵品质,怎样来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要求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教师巡回辅导,学生自习。(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规定学生阅读的时间与速度。)

进行研讨

1、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学生提问,补充书中没有的注释。

(1)绯(fēi)红:鲜红。

(2)宛如:好像。

(3)会馆:旧时同乡或同业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寄寓和机构。

进行研讨

(4)遗民:

①留下的在国外的人;

②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

(5)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6)陌(mò)生:不熟悉。

(7)畸(jī)形:不正常的形状。

(8)不逊(xùn):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9)匿名(nì):不具名或隐藏真名。

(10)疑惑: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11)杳(yǎo):远得不见踪影;无影无声。

(12)瞥(piē)见:很快地看一下。

(13)精通:深刻了解,非常懂得。

(14)喝(hè)彩:大声叫好。

(15)决意:拿定主意,。

(17)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

学生结合课文理解并掌握补充注释进行研讨

2、(1)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

(2)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3)变换了三个地点:

①“我”在东京;

②“我”在仙台;

③“我”离开仙台后。

(4)与藤野先生相处写了他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认真负责、正直热情、严谨求实的精神。还写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5)段落层次的划分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

可分成三个部分(全文共有38段):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4-36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弄清左边的这些问题和内容教学后记:学生能联系社会背景领会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的方法,能通过私反复朗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的方法。能对课文中重点语句进行赏析。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7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积累词语及优美的描写日出的句子。

2、积累古代诗人留下的描写“日”的诗句。

相关课程标准: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掌握重点字词。

2、了解作者及写作意图,把握本文主旨:积累优美句子:掌握文中所用到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3、理解日出的象征意义。

3、揣摩语句,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感悟人生抒发自我内心的思想感情。。

评价任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阅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板书课题)

《云海》同步练习

【语言基础知识】

1、漂亮的书写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请把下面这句话正确、规范、美观地抄写在方格内。

落日慈爱地注视着人间,好像有些贪恋,不愿离去。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混沌( )( )鬼蜮( )什物( )汩汩( )纤纤( )酝酿( )( )颤抖( )模糊( )自省( )

3、选字填空。

惊___(赅骇) (震振)___撼(弧孤)___线

懊___(诲悔)辉___(皇煌)山___(颠巅)

4、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独处自省:

适逢其时:

回光返照:

5、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bì( )日,浩瀚无yín( )。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dǔ( )坚固的墙。那就是森林,地球尚未造就人类,却已经造就了它,植物世界骄傲的代表。

【语言表达训练】

6、《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文章写了哪两个地点的不同落日?作者分别有怎样的反应?

7、“偶尔有走错路的一团云,慌慌张张一头撞到山上。“轰”地一下,胖乎乎的云变成晕头晕脑的丝缕状,随后拖长了身体,又瘦又薄地从山头上漫过。好不容易脱身出来,巨大的身躯已经损失了许多,万分懊悔地向远方溜走。”加点的词语什么表达作用?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