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心得体会范文(汇编31篇)

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心得体会范文(精选31篇)

内容导航

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1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2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3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4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5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6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7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8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9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10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11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12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13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14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15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16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17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18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19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20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21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22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23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24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25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26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27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28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29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30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31

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1

体育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改革如春风吹绿了神州大地,带来了令人鼓舞的变化:教育观念发生了变化;课堂和学生生活出现了新的变化;参与、支持课程改革的氛围逐步形成……让人欣喜不已。体育与健康课程正从育体向育体与育人有机结合的方向转变,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作为体育教师,我们一直在积极摸索、思考,自己应定位在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怎样让学生学得更加快乐,一直是体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聚焦话题,通过对《体育新课标》的认真学习和积极实施,颇有些感悟和收获。如果教师不能领会课程标准的真正含义的话,那么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就会被老师误认为“放羊式”教学了。如此看来,新课程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是很高的,需要教师在深刻理解课程标准上,吃透教材,对教材进行改造、加工、整合,使之变成学生喜欢的可以亲身体验的、有兴趣的对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新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人性化教学活动,以健康、快乐教学为中心,讲求学生化发展,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体现个体差异以培养学生运动兴趣为手段,培养终身体育为目的。对于《新课程标准》的态度是看得懂,能理解读起来明白,说起来容易,但琢磨起来却又有些模糊,干起来会觉得困难重重。也就是说:理论上是赞同的,实践中是茫然的。如:一些学校的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忽视或轻视体育的行为、观念、没有得到根本转变,以致于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太大,没有多余的时间去学习探究存在的问题,只能从形式上去装“象”。包括一些评优课,展示课等都带有演戏的味道。再就教学内容是众口难调。现在一个教学班有50至60人之多,有男生有女生,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质运动能力各不相同。不论选择什么教材,教师无论怎样组织课堂教学,总有一部分学生是在被动接受,或应付差事,甚至扰乱正常教学秩序。如果教师硬行实施教育,就必然与《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相矛盾。

针对以上的问题和实施面临的问题。首先,体育教师必须从角色转变,优化自身知识结构等方面提高自身的素质。不能再将自己禁锢在体育这一门学科的壁垒之中,而是要更多地加强体育与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等其它学科的横向联系。不断提高自身科研水平,善于。其次,教师要创建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氛围,变课堂的主宰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变知识的容器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再次,转变以往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指导,切实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创造一定的空间,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与终身体育观紧密结合起来。最后,要真正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新课程标准》还要求教师注重方式的多样化,注重的激励作用。表扬是体育教师的一门教学艺术,体育教学过程也离不开表扬的教育方法,在整个教学中,会时刻注意课堂上的变化,细心观察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指导,对部分素质差的学生,不应过于苛责,不应使其丧失信心,及时进行激励,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特别是不安全因素要及时排除,促进学生健康的身心发展,更好地上好体育课。

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2

利用暑假,拜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在阅读中让我对核心素养下的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不断提升自己的思考。

余教授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入手,从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内容出发,深入浅出的回答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是什么样的”这一问题,重点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阐述。其中提出核心素养导向的六大教学基本策略: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略。书中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既有详尽的论述,又有课堂教学的具体案例,读起来通俗易懂。

在书中,余文森教授有一章提到了“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这不仅是教学本质的体现,也是学生形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是“从学生的经验、生活和常识开始的学习”,是“学生原生态思维自由参与的学习”,是“学生情感、兴趣、爱好、精神、生命参与的学习”,作为教师我们每天都与学生打交道,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课堂上,我们是否真的了解我们的学生需要的是什么?或者我们给予了他们什么?我们是否静下心来问过自己,当我们的学生遇到问题时,我们有没有认真研究过学生的想法?当一个知识点在自己眼里显得十分简单,而在学生脑中还是不懂时,自己有没有急躁过……

在数学教学中,基于数学本质的教学绝不只是要求学生掌握系统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形成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达到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学习目的。只有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师真正读懂学生,才能使40分钟的课堂落实有效,才能真正的做到“素养为重”。也只有真正地“读懂学生”,落实学生作为“人”的核心素养的教学,知识才会在学生的身上扎根。

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3

追求课堂教学艺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一个教师永恒的追求。民主、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每一位教师梦寐以求的期待。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认为构建高效课堂就应该,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思考,营造有利的学习氛围,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以期追求高效的生物课堂教学。

所谓“高效课堂”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而教学效益应取决于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即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方面,收益愈大,则课堂效率愈好。高效课堂,它是对课堂不断优化的一个过程,也是一个让所有教师永远追求的目标。我认为“高效课堂”是一种教学理想,即教师要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从本学科的教学特点和规律入手,努力上好每堂课,使学生从中学到更多的东西,至于用何种方法和手段,则需要教师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体会,谈谈对高效课堂教学的几点见解。

一、高效的生物教学要体现“教学价值”

生物教学必须体现教师、学生、教学存在的真正价值,即“教学的价值”。

对于教学的“价值”,如果不站在“教学”的必要性上来考虑,而单纯从是否教了知识来考虑,教学也是低效的。我们的教学就要考虑是否有必要再花很多时间课程改革中的一些教学,搞所谓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搞所谓对话教学等,而效果不佳的原因,不在于这些理念、理论本身有问题,而是教师忽视了课堂的“教学”价值,把理论简单、片面,甚至极端地拿到了课堂上,使得学习方式与学习内容、学习目标不协调,因而学生主体的学习能力、思想认识停留于原有的水平。

二、高效的教学必须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与实施

在教学之前,我们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年段要求,深入、认真研究学生实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教师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才能真正体现以学定教。脱离学生的实际,一味追求“时髦式”教学,不是新课改追求的课堂教学。当研究清楚了学生的实际后,我们就要研究教学内容与目标。不要认为有教学目标就行,只有教学目标适宜于学生,教学才可能有效。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依据学生的年龄实际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无论是目标的数量还是目标的难度都要仔细斟酌。根据教师个人的偏好任意地制定教学目标,那样是缺乏课程意识、“生本”意识的表现。制定的教学目标一定要反映出“学生”的特点,适合学生的实际,这样才能落到学生的发展上去。

目标适宜了,我们再选择教学方法。方法是为目标服务的。那么,我们要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呢?我想应是按照学生的学习起点、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的内容与目标进行选择。需要特别注意选择能引发学生思维或情感的学习情境,并且把组织形式、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主体整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向纵深发展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就要看能否使学生进行深层的学习活动。

在实施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课堂的生成实际,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展开教学。特别是当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我们教师必须进行教学诊断,敢于调整,敢于引导,敢于追问,敢于讲解。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的思维与情感引向深入。

三、高效课堂需要情感增色

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是近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著名学者朱小蔓教授认为:“情绪、情感是人类精神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经验中最亲近的体验。”因此,教学需要激情澎湃,课堂需要真情涌动,有激情才有活力,才能生动,才会创造。

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进行激情而诗意的教学。教师要打动学生、感染学生,首先要打动和感动自己。只有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才能产生情感与思想的共鸣。当前,我们的课堂尽管用上了最先进的教学设备,进行了最优化的教学设计,但热闹背后却是师生表情淡漠,情感缺乏,思维缺失,能够给学生留下多少值得铭心的痕迹则不甚了了。这不能不说是课堂缺乏人本的失败。而成功的课堂,不仅要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还要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它对学生是受益一生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慈祥的笑容、亲切的提问和期待,犹如涓涓细流,注入学生的心灵,自然而然就会产生良好的师生情感,创造出一种开放、民主、自由、多元的英语课堂氛围,既给学生提供主动合作交流探究的时间,又给学生提供愉快的自主发展的空间。关注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恰当地给予表扬鼓励,使学生对教师良好的情感态度转移到学习的课程上。教师的微笑不仅可以表现不同的情感,而且能给学生以信心,从而提高课堂实效。

四、高效课堂需要思考增香

课堂上经常听到“对不对““同意吗”“听懂了吗”等简单机械的问题,看上去师生互动,热热闹闹,其实学生并没有深入思考。这些问题难以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和生成新的认知。教师应大胆发挥学生好奇、好问、好表现的特点,多创设质疑的时间与空间,提高生物认知的质量。如:“你们还有什么疑问?”“你还有什么新的想法”“你有不同意见吗?”,这样的提问能促进课堂有效生成,培养学生不盲从、深层次思考的品质。

真正的高效课堂必须是师生思考争鸣的课堂。教学需要思考感悟,课堂需要思维争鸣,是因为只有思考才有发现,才能升华,才会践行。教师要真正创造性地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为此,教师只有深刻感悟生活、课标和教材,善于整合生活、教材和学生等教学资源,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释放学生的情感和思维,才能让学生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充满激情,思维真实地参与和投入,使其如沐春风,如临其境,与老师共享苦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境界。如果我们的课堂仅仅追求形式上的“师生互动”和表面上的热热闹闹,那么,学生看似“动”了起来,但其实缺乏的恰恰是珍贵的思考。

五、高效课堂需要生活增味

生物是前沿的自然科学。生物教学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必须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因此,学生的综合能力要能满足其今后学习、工作和生活基本需求,要让学生的生物变成学生生活的组成部分。

生物学科课程的内容和编排往往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展开,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活中有丰富的案例和素材。教师可以多方面采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深入浅出,让事实说话,这样就可以使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深刻的问题通俗化。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更要注意创设现实生活情境,启发引导学生,并让学生关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趁热打铁。学生非常踊跃地各抒己见,很顺利地学习生物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我力求自然而贴近生活。

六、高效课堂需要幽默增趣

前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认为:“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从心理学上讲,人们大都喜欢幽默的故事,欣赏富有幽默感的人。因此,一位教师拥有一份幽默,在教学中恰当运用幽默,能活跃课堂气氛,和谐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启学生心智,优化学生个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样教师的教学就有了个性魅力和智慧的光彩,就能把一些抽象的、复杂的教学内容,以一种生动而饶有兴味的形式表现出来,强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降低教学难度,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生动、幽默的语言营造出轻松、自然的语言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感受学习生物的无限乐趣。一句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课堂气氛顿时活跃,同学们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想要获得高效课堂,教师要在宏观上把握好课堂的整体结构,优化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时间留给学生,把空间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充满激情和思考、贴近生活、诙谐幽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大胆探索,不断体会、不断反思、不断感悟,让自己的课堂充满“自主、互助、优质、高效”的旋律,努力提高我们的'业务水平。

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4

20xx年9月14日,我校几位数学教师随同县教研室侯老师来到县第二实验学校参加大单元教学设计远程培训,使我收获颇多。

大单元设计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设计,它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设计后,教师帮助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得了预期的进步和发展,实现了教学目标和促进了学生内在的发展与全面发展,包括知识、智力、情感、创造力、思维与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通过学习,我觉得大单元教学设计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全人”的发展

每位教师都要树立“双全”意识,既要确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又要树立“全人”的理念。所以教师千万不要过高地估计自己所教学科的价值,更不要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当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上。

二、注重教学效益的取得

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师“花最少的时间教了最多的内容”,也不是取决于教师事先计划的教学任务完成了没有,而是取决于在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习过程的进展情况,学生的智力与创新思维能力以及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状况。

三、注重目标的落实与测量

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要尽可能地明确与具体,应当科学地将目标、过程与结果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生成绩和老师的工作实绩。

四、启迪老师实施反思性教学

大单元教学迫切地需要老师自觉养成经常反思与总结的好习惯,做到天天反思、堂堂反思,不断地追问“自己的教学设计有效吗”?“有没有比更有效的教学设计”?今天的教学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成功在何处,失败在哪里?原因是什么等等。因此,没有反思性教学,就谈不上是大单元教学。

五、注重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学生参与包括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三个方面。学生的情感参与和认知参与是成正比例的,而且二者对高层次思维有着极其显著的影响,学生的广泛参与,将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得到启发、激励,从而提高自身的认识水平。

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5

带着对核心素养的懵懂认识,和团队的小伙伴们共读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学到了什么是核心素养、为什么要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等知识,为自己接下来的教育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撑,指明了前进方向。

教育部把核心素养定义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余文森教授从理论到实践,为我们解释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是什么样的”这一问题,重点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阐述。

任何改革都是从观念开始,观念是行动的指南,我们的音乐教学更是如此。书中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既有知识的详细论述,又有课堂教学的具体案例,通俗易懂,感受颇深。

对于音乐学科,除了知识技能,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还需要渗透文化理解、培养品格。针对不同特点和层次的学生,结合教学实践和思考,对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做到:

1、鼓励全员参与,促进能力提升。

由于学生能力、兴趣的差异性,传统的课堂容易出现两种现象:能力较强的学生在课堂上占有优势,能力较弱的学生在课堂上处于弱势,逐渐失去了课堂话语权与兴趣;教师关注中等和较弱学生能力培养,无法满足能力较强的学生求知欲望。

教师作为课堂引导、组织和提升者,要抓住学生爱动、期待被肯定的共性,尊重和满足学生需求,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音乐欣赏课上不熟悉的作品学生不易接纳和喜爱。教师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后,可以鼓励学生把作品以音乐情景剧的形式呈现。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擅长或感兴趣的合作小组,如编剧、演唱、演员、背景音乐等;学生在自主编创、展示中必然遇到对音乐理解的问题,或请教同伴或请教老师,以主动进一步理解音乐。

这样,被动的灌输就转化为学习和实践的需要,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获得成就感,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和能力提升。

2、引发深度思考,促进课堂生成。

教师作为引导者,在课堂中要通过环环相扣的有价值的的问题,不断去激发学生们的思维潜能。

书中讲到:当学生已经有能力阅读和思考的时候,就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然后针对他们在阅读和思考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教学,这是教学的一条规律和规则,而不是一种可采用可不采用的方式方法。

按照这条规律进行教学,学生的独立性和独立学习能力,很快会发展起来。所以在音乐课中更应该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勤于表达,这样才能促进课堂生成,提高课堂实效性。

3、深入音乐实践,促进文化理解。

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锤炼品格是音乐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学生可以在音乐实践活动中理解音乐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音乐实践活动可以从音乐走进生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家乡和民族分组探究,搜集和整理家乡的民歌,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分享。分享的同学通过民歌更加了解其文化,倾听的学生提升了知识与审美。

音乐实践活动可以从课上延伸到课下。学生积累的素材是零碎和片面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搜索网络资源、博物馆资源、请教专业人士等途径开展音乐活动,在课堂上进行长线的实践过程展示。如学生自发形成兴趣小组在博物馆寻找编钟,聆听千年前的声音在课堂上分享;进一步探究中,制作了模型讲解它阻止泛音产生的原理,理解工匠精神;在持续和深入的实践中,产生了对民族音乐和文化的认同和自信。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实践和研究,将一些新的教学理念运用在课堂教学中,真正以“人”为本,启迪智慧,培养思维,让所有孩子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多说、多唱、多演,感受音乐的快乐,从而不断地提高孩子们的综合素养。

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6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是针对当前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良好开展的课程教学基本理念,同样也是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本质要求。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过程中,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充分反映数学的价值和本质,充分体现小学数学课程基本的理念和总体的目标。基于此,本文针对核心素养视角下如何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和途径展开分析和研究。

一、为学生构建真实的问题教学情境

在实际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构建正式的问题教学情境,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核心素养的教学当中,不能仅仅通过教师的讲授进行培养,还应该让学生置身于不同的问题教学情景当中进行核心素养培养。真实的问题教学情境就需要将现实生活和数学问题有效的结合起来。教师应该多多留意当前数学教学中能够与社会生活相关联的问题,并且能够在实际的课堂教学的那个汇总设置这样真实的问题教学情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数学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并且,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将学习到的知识充分应用到生活当中解决实际的问题。

二、提倡运用多元化的课堂学习方式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应该贯彻小学数学新课程的重要要求,运用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在培养小学生各方面能力提升的过程中都不能够使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同样在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当中也是这样。教师教授知识是小学生获取知识非常重要的途径,当时并不是唯一的获取途径,学生也可以通过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互动进行合作学习,倡导构建个人的知识结构。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应用合作学习能够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帮助学生构建更高的知识体系。同时,合作学习还能够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思想,并且能够加深小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

三、整合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内容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能仅依靠教材当中的内容进行教学,教师还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资源,与教材当中的内容进行整合。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将教材当成是一种权威,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这样就将学生的学习面缩小了,限制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的拓展,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转变这种教学模式,利用有效的资源,融入到教材当中进行有效的教学。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是一项具有较强综合性的素养,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当中应该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及其他学科进行有效的联系。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是针对当前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良好开展的课程教学基本理念,同样也是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本质要求。因此,在实际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构建真实的问题教学情境,提倡运用多元化的课堂学习方式,整合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内容,促进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不断提升和发展。

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7

非常荣幸今天参加了德州市小学数学名师及其团队专业能力培养。会议分三个内容:上午曹培英老师关于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演变、架构及其培育研究做了报告;下午德州优秀青年教师郝芳禾和孙超老师进行了精彩授课;随后曹老师根据据授课内容做了精准而具意义的讲评。

上午,曹老师从理论解剖及其案例分析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做了精彩报告。通过聆听,我了解到什么是核心素养,即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以及核心素养的特征,基本架构,主要功能。

随后,曹老师引申出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演变及其反思。曹老师从课标对对数学的基本定义及其要求入手,逐步推导出数学不再是清末时“熟习日用计算”那么简单的基本工具,而是具备6+3+1的丰富多彩的具有其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新的价值体现。不能单纯的只考虑“解决实际问题,计算能力”这样简单机械的要求,而应该加入“数学思维”。

随后曹老师从小学数学课本中拿出一些典型案例剖析出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精髓。从具体到抽象,从个案到统一,并进一步对“推理验证”做了细致工作。

最后曹老师总结:我们姓“小”名“学”。

下午,德州优秀青年教师郝芳禾老师就《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做了精彩授课。课上,学生思维活跃,方法多样,老师富有亲和力。青年优秀教师孙超则用优美动听的嗓音给我们上了一节“会说话的百分数”,课堂气氛风趣幽默,老师富有感染力,课程内容富有当地特色,十分成功。

随后,曹老师根据两位老师的精彩授课给了中肯的点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学生这样问,如果让学生自学,如果我们这样讲等一系列的宝贵意见,受益匪浅。

会后,我要时刻要求自己学会从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出发考虑问题,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升华问题,做到具体抽象相结合。同时,从日常工作中慢慢体会小学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并应用要生活和工作中去。

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8

9月14日下午,我参加了河南省远程互动教研平台举行的初中数学专题讲座。讲座由南阳市油田教育教学研究室的张玉琴老师主讲,张老师所讲的题目是“基于数学素养提升的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参加这次讲座后,我深受鼓舞,感触颇深。

张老师首先对“大单元”给予了解释,大单元就是“多个”有某种共同基因的内容科学,有效的关联,衔接在一起的富有生命力和繁殖能力的有机组织。初中数学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的九个要点如下:

一、大单元教学主题名称

二、大单元教学知识体系

三、大单元教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即“一般套路”

四、大单元教学目标设置

五、大单元教学内容解析

六、大单元教学学情分析

七、大单元教学的课时安排,专项训练等

八、大单元课时教学设计与实施

九、大单元教学目标达成评价反思等

大单元教学研究的方法要渗透“实际问题—数学问题—数学问题的解—实际问题的解”的解题过程。

在教学设计的学生学情分析中张老师提出,不要分析学生就是说学生怎样怎样不好,而是要分析学生具备的认知基础,分析达成教学目标所需要具备的认知基础,确定“已有的基础”和“需要的基础”之间的差异,分析哪些差异可以由学生自己完成,哪些差异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消除。

有些教师对河南省中学数学优质课教学设计要求熟视无睹,教学设计必须具备“五个基本结构”。一、内容和内容解析;二、目标及目标解析;三、学生学情分析;四、教学策略分析;五,教学过程。

在教学设计的步骤方面,要认真阅读教学教材,明确教学内容的地位。结合教学内容,仔细斟酌咀嚼课程标准要求,参考当年《河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解析与检测(数学)》中的考查内容与目标,明确教学目标,非常清楚教师到底要干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学生要学什么、怎么学、学的怎么样等等。并且教学设计中的符号也要注意修改,规范格式。

虽然只有短短的两个多小时,但张老师的话语使我在一次次的感悟中豁然开朗。对我来说,它既有教学观念上的洗礼,也有理论上的提高。作为一名新教师我们还有很多东西要学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真可谓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怀着一颗谦卑的心在教师的成长之路上幸福成长。

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9

当下一个崭新的概念——“核心素养”是我们教育教学实践中最热门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 “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今天,这个概念体系正在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化的方向。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布,对中国教育来说,是一件大事:它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也是适应国际教育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从根本上来说,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就是要解决“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这既关系到国家的总体发展,也关系到千家万户和学生个人的成长,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关注和思考。

那么“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

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素养”概念,我将它归纳为以下几点:

①“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②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③从价值取向上看,它“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

④从指标选取上看,它既注重学科基础,也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素养;

⑤不仅反映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同时注重历史文化特点和教育现状。

此外,它是可培养、可塑造、可维持的,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而获得。核心素养是作为客体侧面的教育内容与作为主体侧面的学习者关键能力的统一体而表现出来的。因此,核心素养不是先天遗传,而是经过后天教育习得的。这样一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就全新的展现落实在学校教育上来了,需要每个教师去实践,落脚点就在于每个课堂。那么核心素养如何融入课堂教学呢?我想应着重抓好几个方面——

一、课堂教学学习目标需要转向,学生核心素养的“核心”是关键能力提高和必备品格形成。

这是学生学习素养和关系素养的两个方面。

学习素养包括学习的愿望和主动学习的动机、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信息处理能力,其中学习兴趣即学习动机素养又是核心中的核心。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奠定良好的学习素养显然是最重要的任务。关系素养主要涵盖人格与心理、生理以及品质与品德两大方面,前者主要指与自身的关系素养,要求学生能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能自我规划、自我约束和自我调节,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品质;而后者主要指与他人的关系素养,要求学生有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有沟通意识和交流能力,有国家认同、国际视野、社会公德、社会责任,能够形成可持续发展观,自觉关心生态与保护环境等。

二、课堂教学方式要情境化、活动化,学会讲故事。

知识转化为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情境,如果教学活动所应依存的情境缺失,学生就不能在知识与现实生活间建立起联系。情境化教学是启发引导的必要条件,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途径和方法,也是核心素养实现的现实基础。

在实践中,我们逐步认识到,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是在相应的学科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因此要大力倡导和精心设计学科活动式的教学方式。例如我校的大河源课程之走进博物馆综合实践活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等,让学生将亲身经历与学科知识联系起来,通过经验的获得来重构知识,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这些活动体现了学科特点,可以更好地实现“核心素养”下的培养目标。

三、学生学习方式,要从以往的被动接受型向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转型。

自主合作学习方式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所有的教学必须围绕学生自主学习产生问题、自主或合作解决问题为主线去设计,以真实的问题形成问题链,让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知识结构。而学生采用不同学习策略,自主以解决简单问题,合作以解决复杂问题,通过师生、生生的互动交流,每个学生都有语言实践和自我表现的机会,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完善所需的核心素养。

探究式学习方式是学习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的重要方式。它要求学生必须活学活用学科知识和技能,在运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深入培养各项相关的核心素养,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养成。

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10

本学期,全校上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读书活动,活动内容是读《课堂教学素养五项修炼》。要构建高效课堂,必然要涉及教师的基本功,教师的教学能力与素养。在此,结合我校的实际和近段时间的理论学习,我认为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教学素养的提升。

首先通览全书,了解到了前四项修炼的大致内容——第一项:有效教学设计的修炼;第二项:有效运用教学策略的修炼;第三项:驾驭课堂能力的修炼;第四项:人本精神的修炼;而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理论素养的修炼"。由于这本书的专业性较强,我挑选出与目前学习生活联系紧密的几个部分,并结合个人读书思考,把读书心得分为三步一一阐述。

起步 —— 核心

挑战学习《理论素养的修炼》,我理解了教师角色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教师的素养和能力也面临更高的要求。如何弘扬,培植学生的,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等问题成为教师在目前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难题。通过学习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从而将人本教育的思想落实到教育实践中去,真正实现教育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的本质要求。

处在集体生活肥沃土壤中的我们,如何在实现个人梦想的同时也能让自己的个人素质有效地提高,这是读此书的目的。型组织的战略一个人在社会中应当有尊严,一个学生同样如此。就近纵观中国社会经历的变革,当人们尝试改变社会时,大家通常先是漠不关心,然后嘲笑,跟着是辱骂、迫害。最后将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受到尊重。怎样顺利的完成这一转变,聚焦点就是如何增强大家的凝聚力然后在此基础上使学习能力得到质的飞跃。

一个团体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才更有能力创造他们正真想要的东西。这些要素中大家会忽视的是:反思与交流,聆听整体,因此,我们要学习更要学会交流。就我自己而言在这两方面很欠缺,

迈步 —— 自我超越。

二十年的教学生涯让我了解到,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求知火花,人们只是被动接受培训,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所以自我超越至关重要。自我超越强调创造性张力。要想成为优秀的教育者,必须把握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首要任务就是用自己的行为表现提高自己能力,实现创造性张力。榜样作用是最为有效的!,能够不断实现内心深处最想实现的愿望,全心投入、不断创造和超越,是一种真正的终身"学习"。对于学生而言这也是至关重要的,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我,战胜自己,超越自我才是最实在的充电方法。

内心的超越是自我超越的深入。这不禁让我想起小时候的"触电"游戏,小朋友手拉手围成一圈,中间的当捉人者,仔细注意"电"的流动,总会有人一时惊愕没有及时抓住旁边小朋友的手,受惊小孩就极不情愿的成了捉人者。

跃步 ——形成现代学习观

经常听到这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想到我的身边有一批善于钻研,善于思考的教师,他们的教育观念就是:要以全新的视野对待学生,形成现代学生观,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都有其独立的人格特点和价值,教育就是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因势利导,促进其自我价值的实现。

这样的教育理念就是: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尊重的教育理念,

发展的教育理念,

创新的教育理念。

我相信,只要我们教师加强自己的道德素质修养,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同时也不断地创新自己,那么一代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将脱颖而出,教育之花将更加姹紫嫣红。

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11

9月30日上午,我镇组织全镇语文教师观摩“问题教学背景下的有效教学”课堂教学活动,活动以二年级的《坐井观天》和五年级的《地震中的父与子》两节语文课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的探讨案例,重点探讨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这次活动为我们语文教师优质高效的课堂阅读教学指明了方向,指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对课文提出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解决疑难问题。”这就意味着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帮助并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创造疑问,在疑问中体会课文深层次的内涵。

《坐井观天》是一则有趣的寓言故事。课文主要通过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来争论天到底有多大的问题,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本课的教学突破点是重点词汇,而最终目的是理解寓意。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蔡兆琼老师从无边无际,大话,笑,着手进入对文本的分析,重点从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中,分析二者的特点,实现本文寓意的理解。注重学生自读自悟,由学生自己挖掘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教学,透过学生的质疑、解疑,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用心性。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强的文章。

1、张艳艳老师在本文的教学中,放手让学生朗读。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体会感情,进入文中情景。课堂上张老师始终强调朗读训练,以读促思,读中感悟。通过反诘,引导联想,多种形式的读等一系列方式感情朗读父亲努力拯救儿子的过程,在对语言文字的准确细腻,深入的把握中获得准确,细腻深入的体验,增强语感。教师非常动情,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作为“引语”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在层层推进中强化感受,促使感知转化为深刻的感悟。张老师细细分析,巧妙整合,紧抓题目中的“父”与“子”。通过创设情景,对比阅读和感情朗读使学生感悟到:父亲有着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这都是因为爱。在这节课中,张老师让学生想象,在漫长的38小时里,阿曼达在漆黑的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这些环节的设计,通过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训练点,不同的方式帮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句意,并在美好,情感的体验中得到人文熏陶。学生积累了语言,内化了语言,并灵活的运用了语言,培养了学生感受,理解,积累用运的能力,获得了扎扎实实的发展。

观摩此次研讨活动,我感到受益匪浅,让我在今后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更能把握教学目标和阅读教学的重点。《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阅读和评价能力。”所以,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变教学的主导者为指导者,尊重学生个性

2、化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教学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活动,我们语文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才能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12

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目前的中学体育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首先很痛苦,但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而且还需要多种问题解决的。我认为,其中一种就是如何使体育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或技术。否则,我们即使有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其结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是我在进行基础课程改革实践与探索中的一些体会。

一、 转变观念、更新理念

新课程体育教材,应和了新世纪对学校体育教育的要求。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引起教师角色、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在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产生了极大影响。新课程改革教育的预期目的就是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是“多元智力理论”。它不仅是一切知识和技能所开出的鲜艳花朵,而且也是一切“教”与“学”所结出的最终果实。现在是信息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教育报的一文章中说,“需要通才,有创造能力,终展能力,身心协调的人”。

体育活动中充满了可创造性的元素与机会。例如:教学比赛及游戏的规则就是如此。它本来是为了公平地、愉快地进行的,但在具体的情况下,进行一定的调整和修改,既为体育教育的目的服务,又为学生愉快地进行体育活动服务。在进行某种类型的体育技能教学时,我们可以把课本上列举的部分学练手段对技能锻炼的作用及原理向学生作简要介绍就行了,学生可以据此选择或创造新的适合自身的方法进行锻炼,只要有效果,教师就应该给予鼓励,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使各个层面的学生,都能从体育学习活动中得到乐趣。

因此,针对新课程教材编注栏中众多的“自我测评”、“自我认识”、“自我阅读”、“想一想”、“看一看”、“读一读”、“试一试”及“学一学”等等。作为教师首先应克服思维定势,提倡发散性思维。让老师和学生总是同处一个平等交流的氛围之中,学做“孩子王”。学生可以随时打断老师提问,甚至于可以立刻进行课堂讨论,把宝贵的课堂时间用在激发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上,鼓励引导学生根据当前条件和已有经验,沿着不同的角度进行学习和思考,产生大量的设想,进而提出独特见解,并通过教学实践进行检测。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可以使新课程教学落到实处。

二、新课标、新理念、新教学

新课程的教学法:

必须用“心”去作战,其实,我们的教学也是如此要想获得教学的成功,首先必须用“心”去进行教学。一切新的教学方法产生在教学观念转变之后。试观几十年来我国中小学走过的路,对课程标准新的理念逐渐接受和认可。只要将“心”用到教学上去,新的教学方法必然会层出不穷地涌现出来。

1、在学生经验中吸取教学方法:

快速跑,传统的教学中都是沿用竞技运动教学模式,从一开始就采用了直线跑,记时跑的方法,而孩子恰恰不是直线跑,而是喜欢用扭动着躯干的直线跑,传统的跑是单纯地发展跑速度,是与提高速度素质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而生活中的快速跑正是一种娱乐性很强的,孩子的自我展示以及心理满足的活动。

2、体验着手改造教学方法:

球类:传统的是从传球学起而外国排球是用手心把球托起如:我在上课时,课一开始,在整齐的队列练习后,打破了过去那种呆板、单一、成人化和公式化的定位徒手操,模仿操等活动的教学方式,而是设计了随着优美的乐曲声,教师带领着学生以艺体的脚尖步做各种舞蹈的练习,使学生能在美的乐曲伴奏下,在优美的形体舞蹈练习中,感到新鲜,使学生积极活泼进行热身运动。

学生在完成强度与密度较大的教学任务后,不采用单调人工的口令徒手操,进行放松运动,结束教学,而是让学生跟随教师在美的旋律声中,做各种轻快的舞步动作和听优美的配乐诗朗诵两脚开立闭目,进入一种轻快的意境,使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充分得到松弛,心旷神怡,从而有的消除疲劳,恢复正常心率,轻松愉快地结束教学。

由于音乐舞蹈这一教学手段恰当的运用到体育各个环节之中,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把单调紧张的课堂变成动作优美,生动活泼的课堂,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其次,增加体育游戏活动内容。体育游戏是一种特殊的课堂活动和运动练习方法,体育游戏是由一定的情节、形式、规则和结果等几个部分组成的综合性活动。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可先让同层次的学生,在可行范围内通过协商,制定出合理的游戏及规则,自己摸索或小组讨论取胜对手的方法;充满公平竞争、冒险获胜的气氛。同时也可让学生自由组合,或分组创编体育游戏,由师生共同孰优孰劣。学生一旦参与积极性极高,可以有效地激发团队、合作,有利于各层次学生在智力发展和创新能力方面得到各自相应的提高。

如:我在上课时就采用游戏内容来贯穿整个课堂。教师要创编出新奇的游戏方法。并增加难度来吸引他们,使他们在“乐中学”“玩中练”,教他们在这些活动中学习参与群体活动的方式和手段,在克服自身和自然障碍完成活动的过程中,既使身到承受外部环境的锻炼,也使身到以向外释放能量和情感,通过遵守游戏规则和服从裁判群体活动的各种规则,并学会自己克服困难和解决矛盾的方法。来发展学生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角度出发,挖掘青少年日常娱乐活动的内容,并将其融入体育教学中,力求使学生在乐中学、玩中练、玩中体验体育课的情趣所在。得到校及县的一致好评。这是一种在游戏中团体训练、集思广益的方式,使得个体在小组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创新能力、在讨论中达到知识的掌握和思维的开发。

古人常说:排阵无常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在对学生进行各种能力培养的问题上,教师一定要认真研究教材,充分掌握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在教学思维上不要须因循定则,蓦然回首间,定会多有收获。

因此,在新课标、新理念、新教学下,要从教学方法、手段,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出发认识和对待学生的体育兴趣,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三、分层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应用示例:

在教学过程中,“教”和“学”是密不可分的,要想得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如果这两者缺少任何一个方面,就不能收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就是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下,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地调动起来,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学方法也是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导作用,通过形、声、色的应用;,发挥了体育教学中愉快教育的功能;通过讨论法、发现法、问题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填空教学法、延伸教学法、立体教学法、启发的方式使学生的自觉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密切配合,以收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在教学中能正确运用这些方法,对改进体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比如,情境教学中运用已学知识和对未知知识的探求都会激发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经常有意识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和形象生动的具体场面,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景,以图画、录像、多媒体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以语言描述情境。例如各种体育节、单项运动会、球类比赛、广播体操的多媒体教学、韵律体操的教学,从而激励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理解体育教材,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在学生了解了某一游戏的方法以后,要求学生针对游戏名称对游戏的方法、规则适当加以变化和发展,然后再根据改编后的游戏进行活动。可作为准备活动的教学,注重学生的全身都得到充分的舒展,在积极的思维和活动中,学生不仅身体得到了锻炼,同时也使头脑得到了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

体育教学内容的新教材,通过教师生动有趣的讲解和气氛渲染,很容易将学生带入想象的天地,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学生接触的情境越多,发现问题的能力就越强,设想的也越具想象。“见多识广”,不仅使学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同时也培养和增强了学生创新的信心和勇气。

在体育教学中我还针对中学生的求知欲强、活泼好动、喜欢新奇善于表现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溶入了发挥了体育教学中愉快教育的功能。

如:我根据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在开讲时先设计了一个小谜语,然后由学生猜出谜底,从而导入课的主题.例如,一次上立定跳远的课开始时我给学生出了一个小谜语两手用力摆,双腿迅速蹬,展体似雄鹰,落地如青蛙。迷一出,就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集中起来了,并很快就有许多同学一口同声地回答出所要学习的动做名称.通过这种猜谜式开讲的方法,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力.

这堂课学生练得 很起劲,不时还听到许多学生轻声诵着那首谜语.经过教学实践证明:我们把“七种活动”贯穿于平时体育教学的每个环节之中,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同时也使学生产生了轻松愉快、乐观的心境,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总之在我教学实践中,从教材方面,大胆改革,改革传统教学中的各自独立的目标内容,注重动作技术的训练,学科知识本位,书本为中心。以新课程教材为准绳,以人的发展为宗旨,层次目标清晰,内容有较大的自主性和选择性,五个学习领域互相联系,呈现方式的多样性,灵活性。把难、繁、窄、旧。唯大纲,唯课本,项目-训练-成绩,从教材中获得结论性的知识技能,学生被动接受。变为浅、宽、活、新,形式为人-健康-锻炼 ,-生活-经验-适应-体验。重视过程,强调体验,自主学习、自主、自主发展,在实践中获得知识技能。对老师来说,改变传统的以大纲和统编教材内容为准,以新课标为主导,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以三级目标为依据,以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发展为基矗在展现课上,改变传统的以增强体质为指导,以竞技为中心,以技能为追求目标,突出生物功能。新课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强调身心多维健康观,围绕学生的发展的需要。把传统课程中的一言堂,传授者,管理者,体现权利,兵操式。新课程标准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引导者,参与者,平等中的首席,生活式,亲切,平等交流。作为体育教师,我们应继续深入的进行探讨,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经验,为进一步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而努力。

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13

我有幸参加了为期两天的。在这短短的两天内, 我观摩了8位优秀老师的示范课,从中获得了不少的教学经验。8位老师各有各的风格,不同的设计思路却展现同样的精彩。他们对教材的理解、清晰的思路和灵活的教法,让我切实感受到了他们扎实的教学功底和深厚的技巧。同时他们毫无保留的把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体会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受益匪浅。下面我就结合实际来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理解和掌握教材

上好一节课首先要正确理解教材和把握教材,只有把教材吃透了,才能灵活变通教学方式,才能用最少的时间给学生以最大的收获,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强震球老师的《认识分数》对教材的把握和理解是非常到位的,结合图片和练习,引导学生一遍遍说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将它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几,加深了学生对分数的认识,从根本上理解了分数的含义。同时,在做题过程中,他不断提问“为什么它们都是四分之一”,“为什么每一份表示的分数不一样”等,引发学生思考,自主探究,一节课下来,教学重难点都被学生内化吸收,效果显著。教材是主要的教学资源,是教与学的重要凭借,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不但要理解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其中的思维能力训练的内容和教学方法。杜海良老师在讲《体积和容积》时,先是往空杯子倒水,让学生体验空间,为学生正确认识“体积”奠定了基础,再让学生摸一摸桌肚,进一步对空间增加感性认识,最后往水里丢石子,通过“溢出的水多说明什么”概括出体积概念。他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观察、猜测、实验最后验证,逐渐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听了这几位优秀教师的课,使我深深感受到教师只有知道上什么,什么是重难点,选准切入点和教学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才能上好一节课。

二、教师要学会思考

顾志能老师指出,数学知识,往往就是一种规定,思考规定背后的道理,那会让我们变得更加聪明。一个有追求,爱钻研,会思考的老师的教学水平,努力缩短与优秀教师的差距。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努力学习,继续好好研究教材,增进自己的教学水平,给孩子们呈现一堂堂精彩的数学课,让孩子们在数学的世界里快乐的学习成长。

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14

何为核心素养?教育部明确把核心素养定义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

曾经一度,我以为我这一字面定义就是核心素养的全部内容,但看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我发现我离之甚远,主要表现在:

(1)就教学方向而言,没深刻理解到教学的根本是立德树人;

(2)就教学内容而言,没有读透课程内涵与学科本质;

(3)就教学主体而言,没正确树立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那在实际教学中,我该如何通过学习余文森教授关于核心素养导向的理论去进行纠错呢,我认为一定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做有温度的课堂。通过语言的温度、眼神的温度、文字的温度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安全、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由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有机整合,因材施教,充分体现课堂的生活性、生命性和发展性。

二是要做有深度的教学。首先一定要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老师应当有丰富的知识,学生是吸收知识的海绵,如果你没有足够的知识去教授给他们,无法为他们传道受业解惑,那么你也丧失了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资格。因此作为一名老师,要时刻去学习新的知识,接受新的技能。其次要有正确的为人处事之道。老师,是学生的一个标杆,如果你不能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就没有资格让学生去遵守你的规则。因此良好的师风师德是一个优秀的老师所必须有的。只有老师正了,学生自然就正。

三是要做有广度的育人。广度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指知识本身,知识不是孤立的,它有“远亲近邻”,知识的获得不是死板的,它是学生深度思维后生成的;二是指知识背后的价值和意义感,除了知识本身就充满价值和意义外,科学家探究出知识背后的经历更是充满意义。

以上就是我在阅读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后的浅显认识,希望各位老师能够多提宝贵意见,帮助我更快成长。

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15

核心素养是近几年的非常热门的教育词汇,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们几乎耳熟能详,多少能讲出一些关于核心素养的内容来,但也仅仅只是些碎片化的认知和理解。近期,工作坊的共读书目是《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次阅读,让我对学科教学的核心素养有了深刻的思考。

余文森老师的这本书详尽地阐述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基本原理和形成机制,以及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六大教学基本策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多方位、深层次地剖析核心素养,一定程度上帮助了我构建起对“核心素养”的认知框架,受益匪浅。本书共分为三个篇章,分别是“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这三个部分的内容既介绍了一些专业理论知识,又有一些对教学的实际操作。

书中指出:人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的最高目的是培养人,人的成长和发展是教学的真正落脚点。课堂上,教师不应该只关注教材,更应该关注学生。有时候,我们总想按部就班地将课本上的知识点一遍一遍地讲,生怕学生没有掌握。即便是这样,依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在课堂上明明已经掌握了,可没多久又不会了。其实想想,课堂上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可能是我们一遍又一遍地灌输进去的.,并不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而主动获取的知识,所以对知识的掌握只是短暂的。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师应该以全体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即情绪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和生成状态。学习状态决定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师应该通过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独立思考,或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这样的课堂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通过生生互动,信息共享,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

反思自己的课堂,我时刻关注不同层次的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情况。如检查他们是否在认真听课?课本是否翻到正确的页面?是否在思考问题?小组合作时有没有参与讨论?有没有积极地表达?我还适时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难度大、有挑战的问题留给基础较好的孩子;容易的问题、简单的对话表演留给中下生。当他们回答正确了,我面带微笑竖起大拇指及时给予表扬。当他们犹豫、不确定时,我表示感谢,并鼓励、提示他们再度思考。

书中提出让学生学习在先,以学定教。回想自己最初的课堂,真的是“满堂灌”,生怕漏掉一点儿知识点。后来我才意识到,课堂上不应该是学生围着老师转,不是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而是老师跟着学生走,学生需要什么我们教什么。让学生“先学”,我们再“后教”。我们应该把阅读的机会和和思考的时间留给学生,通过引导、点拨、激励将学生引向主动学习,深度学习和创新学习。正如书中所述:“先学”解决现有发展区问题,“后教”解决最近发展区问题。

总之,核心素养下教师的角色定位已发生改变,让我们努力成为语言学习的促进者,思维发展的引导者,审美情趣的创造者,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为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远大目标继续努力。

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16

当今,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信息在人们的学习、工作和交流中,已逐渐占据了主体地位,为人类各种能力的提高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特别是在新课程的理念逐渐实施的过程中,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教学设计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优化整合。

精美的课件与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引申了学生们的审美感。运用了多媒体展示,激发了学习兴趣。然而,仔细揣摩,不难发现有的教师仅把电脑作为一个展示图形的工具,学生还是没有摆脱“跟随着老师学习”的传统模式。有的教师则真正懂得充分利用网络的广阔性和互动性,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大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动脑发表自己的主见。一比较,便凸现出某些教师的教学设计,真正充分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优势,以有效辅助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延伸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会学”上,逐步要求学生能利用信息技术自主解决问题。在这种宽松的网络学习气氛中,学生畅所欲言,每个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课堂学习资源的创造者。有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是要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好信息技术的必要性。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要具有认真踏实刻苦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使学生成为新时代的新型人才。作为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教学整合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意义深远。在实践探索中,我们要在借鉴外来精华的同时努力探索适合本国的整合方法,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层次整合!

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17

当今,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的腾飞猛进,信息技术在人们的学习、工作和交流中,已逐渐占据了主体地位,为人类各种能力的提高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特别是在新课程的理念逐渐实施的过程中,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精美的画面与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引申了学生们的审美感。运用了多媒体展示,激发了学习兴趣。然而,仔细揣摩,不难发现有的教师仅把电脑作为一个展示图形的工具,学生还是没有摆脱“跟随着老师学习”的传统模式。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不仅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或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以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真正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优势,以有效辅助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整合,为课堂教学创设了特殊的意境,使原本抽象的过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生动,丰富了课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可见,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相互整合,并不是简单地应用课件进行演示的辅助教学,而应该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课程的“融合”。信息技术不再只是演示媒体或工具,而应该作为一种基本素养无处不在。在课堂上不一定要有华美的课件展示,教师也不要过多地板书、讲授和满堂灌,而是把教师的“讲”让学生的积极参与活动所代替,使学生由“听讲”、“记笔记”的学习方式更多的变为观察、实验和主动地思考,以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从而实现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的目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化抽象为具体学有所悟,而这恰恰是他们自主探究的结果。通过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教学理念的理解与摸索,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运用网络等教学手段,用信息技术来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学习任务,呈现给学生一个交互化、信息化的课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广阔性和互动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让学生用于实践,勤于动脑发表自己的主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使学生成为新时代社会下的创新型人才。

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18

“不破不立,破而后立”,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一线教师唯有打破惯性思维,突破固有“套路”,才能真正适应新课标、新高考的需要,全面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地见效。

如何在变革中求生存、得发展,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所著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给了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是在教学观念上,要从课堂意识转向课程意识,从基于教师教学的学习转向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

对于学科教学,不能仅仅理解为课堂教学,拘泥于狭隘的课堂,而要对课程具有宏观的、整体的理解、看法、观点和态度,“要有课程的高度、课程的视野,即课程意识”,这样才能从“学科表层”进入“学科深层”。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要“强调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要关注“生成性的活动”。

在过去的“输入型”教学中,多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事实上,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需要变革和重建教学关系,从过去的以教为重心转变为以学位重心,让教学能够“围绕学来组织、设计、展开”。这需要教师“把学习的权力和责任还给学生”,“建立让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出来的教学文化和教学方式”,“构建以学为主线、以学为本的课堂教学体系和结构”。

二是在教学策略上,要从学科知识导向转向学科素养导向,从传统式教学转向议题式教学。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__年版20__年修订)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一门“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所以,需要教师从关注学科知识转变为关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在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改进教学方式,“采取思维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通过一系列活动及其结构化设计”,“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历练中、在自主辨析的思考中感悟真理的力量,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书中,余教授重点介绍了核心素养导向的六种教学策略,即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略。每一种策略,既有深刻的理论剖析,也有生动的案例呈现,突出了活动的内容与形式的结合,突出了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性和体验性,符合新课标的具体教学与评价建议,即“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设计,辨析式学习过程的价值引领,综合性教学形式的有效倡导,系列化社会实践活动的广泛开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19

余文森著作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从理论、观念、操作三个层面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系统阐述,包括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三大主题,旨在帮助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树立立德树人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观念。

书中余教授在“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这一主题方面,重点阐述了让核心素养落地的课堂教学的.具体路径和方法。策略是从观念走向行动、从理论走向实践的操作系统。只有将观念和理论转化为实施策略和行动方案,核心素养才能真正落地。因此,本主题是全书的重心和落脚点。

静下心来细细思考,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怎样去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呢?我们要明确音乐学科应该包含哪些方面。

1、审美感知:即对音乐艺术听觉特性、表现形式、表现手段及独特美感的体验。在审美的过程中要将音乐放置于其特有的文化属性中去理解,去感受不同的人文内涵,而不仅仅只是用听觉来进行审美。课堂中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感知音乐。

2、艺术表现素养:音乐表现通过歌唱、演奏、综合艺术表演和音乐创编等活动,表达音乐美感的实践能力。在音乐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去创编,去发挥,去想象。比如在表现音乐的强弱规律时,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做声式伴奏,也可以借助课桌、文具等工具去进行创编进而表现音乐。

3、文化理解素养:文化理解时了解音乐与其他艺术的关系;理解音乐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音乐艺术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强调各民族之间的音乐是平等的,需要相互理解和尊重。在课本中学习到的比如朝鲜族民歌《桔梗谣》、仡佬族儿歌《荡秋千》等等,通过学习歌曲了解各个地方的特点,扩大知识面。还可以通过音乐欣赏了解各个音乐家的创作特点,如《生日快乐变奏曲》。

我认为,让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重点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四方面的意志品质。

1、主动与进取:对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和持续的兴趣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成就动机,能够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有主动参与音乐课堂的意识与习惯,在学习过程中注重音乐知识的运用,积极进取,乐观向上。

2、监控与调整:能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情绪进行自我监控和有效管理,面对学习困难能够自我激励、白我调适,对于困难的节奏型或者音符可以尝试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调整。

3、选择与获取:利用课内外多种学习渠道特别是网络资源,获取最新的知识和信息,并结合学习目标对信息资源进行选取和整合。

4、合作与探究: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在音乐表现中结合小组的团队力量,一起去解决音乐中的困难。

核心素养实则也是潜移默化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吾日三省吾身,课堂教学坚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体现人文性的教学,科学性的教学,发展性的教学,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促进学生智慧地成长。

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20

通过共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我对核心素养有了一些认识,素养渗透于人的整个心灵,也让我在教学上有了新的体会和探索。

1、关注点的转变

聚焦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其关注点应该有所转变。在之前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我基本上是确定了教学目标,然后把任务完成,再在学生演唱展示时检验教学效果。至于学生怎么学的,关注不多,只要他学会了会唱会说就行。读了这本书,才发现自己的关注点出现问题了。

在课堂上,应该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他们的情绪状态:是兴奋的还是有气无力的,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是少数精英参与了,还是大多数孩子参与了;关注学生的交往状态:是否真的在讨论,讨论之中是否陈述了自己的想法,;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有没有问题提出来,是怎样解決的;关注学生的生成状态:他们从这一课时学到了什么解决音乐难点的方法。

2、转换教学策略

在这本书里,我还了解到一种情境化的具体策略。如何能够让学生参与进来呢?在歌唱课之中不能只采用学生学唱的方式进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做“小老师”,“小演员”,大家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评价,学生的学习就是在活动中发生的,他们在做中学,也在学中做,这是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的。

创设情境,对于小学生来说很重要,许多名师都提出情境化教学策略,但具体怎么操作,还似是而非。在欣赏课教学过程中,我懂得了创设情境,通过学习情境化教学策略,我明白了有以下几种方式:联系生活实际、音乐、图像、动作等等都可以使学生更快的投入进来,对音乐的感知会有更丰富的收获。

总之,余老师这本书不仅让我知道了核心素养是什么,还知道了为什么要培养核心素养,也知道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指明了方向。

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21

停下脚步静心反省自己近二年的教学,和学生的对话基本是:知识点背过了多少?题做对了几道?……这些几乎是一线教师常用的口头禅。打着应试教育的旗号,我们的教学慢慢被学考、高考绑架,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培养高分学生”之间,我们权衡利弊,成了矛盾的集合体,对学科素养的渗透和落实少之又少。

余文森教授说:核心素养是一个人的精神源头,能为一个人的终身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动力。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在学科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给我们答案。它是一本很实用的书,平易处多浅近,艰涩处多渊深。需反复研读思考,联系实际揣摩,才会渐明其理。

什么是核心素养?

素养。素养指的是沉淀在人身上的,对人的发展、学习、生活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从心理角度说教养即教育出来的素养,就是一个人的精神长相,再通俗说就是一个人的整体气质。

核心素养。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把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关键能力:从学习过程的角度,把学生的学习能力分为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三种能力是学生的基本能力;必备品格:从基础教育的角度讲,必备品格就是具有基础性、生长性、公共性、关键性特征的品格。人必备的三种品格是表现在人与自我关系上的自律、与他人关系上的尊重、人与事情关系上的认真。

有了这些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就如汽车有了导航、手机有了流量、远征的军队有了粮草,人能够在正确的方向上越走越好。于是我们教学的最终指向是培养他们的三种能力和三种品格。而它们都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出来的,是通过我们的课堂传递给学生的。

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学科后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核心素养在学科教学中如何落实?

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观

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是就教学方向而言的。真正的教学是教人,而不是教书,学科教师不是教学科,而是用学科来教人,这是培育学科核心素养首先必须确立的教学观念。

人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人的利益高于一切。学科教学在体现和重视学科知识的特点、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的同时,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服从和服务于人的个性自由和全面健康发展。学生要成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关注的中心,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和生成状态。

教师既要有自己的学科专业,又应有超越学科的专业——“第一专业”:就是儿童研究。教师在“第一专业”发展中,逐步成为儿童研究者,成为儿童研究专家,以至成为儿童教育家,要多走进儿童,了解他们,研究他们,发掘他们的闪光点,这既是教学改革的走向,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伟大目标。

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好的教育来自对教育规律的把握,来自对儿童心理的深入研究。名师不仅应该是他那一门学科领域的专家,也应是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在今后的教学日常中,我将不断地读书学习,逐步提升理论修养,为成为一名知识广博者时刻准备着。

基于课程意识和学科本质的教学观

基于课程意识和学科本质的教学观是从教学而言的,它对课程及学科进行了关注,事实上课程意识和学科本质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很多时候缺乏课程意识,没有充分关注学科本质,以至于经常会迷失在知识点教学中,教师仅仅是为了考试而教,而学生却不知学了干什么用。这样的教学是没有后劲的教学,是不可持续的。

课程意识本质上就是课程观,教师的课程意识就是教师对课程的理解、看法、观点和态度。课程观决定教学观,教师怎么理解课程会从根本上决定怎么理解教学。从学科教学的角度讲,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学科表层(现象),而应进入学科深层(本质)。基于课程意识的教学要求我们从狭义的教学走向广义的教学,并注重课外活动的价值。

狭义教学以书本为教学对象,以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作为教学的核心目的,坚信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广义教学以课程资源为教学对象,教材无疑是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但课程资源绝不仅限于教材,也不仅限于学校内部。其是一种面向生活的教学,是把教学内容从书本里、课堂中引向五彩缤纷的生活世界的教学。这在政治教学上尤为突出。政治教师要树立大政治观,绝不局限在课本之内,而应该努力将视野向课本外延伸,向实践中的真、善、美延伸,注重培养学生在生活、生产和各学科中发现问题的眼光,注重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学以致用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观

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是就教学主体而言的。学是教学的出发点、落脚点,学都是先于教而存在,教是为学服务的。教学的中心、重心在学而不在教,教学应该围绕学来组织、设计、展开。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不仅是教学本质的体现,也是学生形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如何从教走向学,该书提出了三种样态:先学后教、完整的学习、原生态的学习。

先学后教

要把学习的权力和责任还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就教师、教材、学生三者的关系而言,变“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为“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就教与学、教法与学法的关系而言,变“先教后学,以教定学,多教少学”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少教多学”;就学与学、学生与学生的关系而言,变个体性学习为合作性学习。

完整的学习

从活动的角度看,完整的学习是一种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从学习结果的角度而言,完整的学习包括主学习、副学习和附学习;从解决问题的角度而言,完整的学习包含情境、问题、假设、推理、验证”五个步骤;核心素养的完整的学习包含阅读、思考、表达三个环节或要素。这些学习方式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有活动中的合作,有主次之分,有科学的设计与严格的流程。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他们正在向成年人过渡,让他们独立完成事情、带着生命去体验世界,不断成长。

原生态的学习

从学习对象来说,原生态的学习指的是直接面向文本和事物的学习,不需要过多的、不必要的加工环节和教师过多的解读、点拨、指导、讲解;从学习主体来说,是指学生积极运用原始经验、思维、情感的学习,既个性化解读的学习。具体来说:

它是直接面向文本(教材)的学习和事物本身的学习;从学生的经验、生活的和常识开始的学习;学生原生态思维自由参与的学习;学生情感、兴趣、爱好、精神、生命参与的学习。

课堂教学变革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切入点、突破点和成长点。如上所述,本书告诉我们,为什么而教、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作为一名教师,在消化吸收它的基础上,我会试着改变课堂教学,扎扎实实,一步一步地践行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观,以学生为中心,让核心素养落地,促进学生智慧地成长。

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22

今年暑假8月12日,我有幸参加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理念培训》,受益匪浅。73岁高龄的朱玉民教授,身体硬朗,精神矍铄。精彩的报告更是迎来台下学员一阵阵掌声,朱玉民教授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理念与课堂教学案例相结合,为我们上了一堂实实在在的课,使我更进一步地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不仅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或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以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在整合时决不能一概而论,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实际整合中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进行教学设计,再结合各门相应学科的特点建构出多种多样、实用有效、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这次培训使我感触最深的是朱教授演示的两个教学案例《乡愁》和《斑羚飞渡》。《乡愁》运用信息技术很好地将语文学科与历史学科深度整合,为课堂教学创设了特殊的意境;《斑羚飞渡》使原本抽象的飞渡过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生动,丰富了课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不是简单地应用课件进行演示的辅助教学,而应该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课程的“融合”。信息技术不再只是演示媒体或工具,而应该作为一种基本素养无处不在。在课堂上不一定要有华美的课件展示,教师也不要过多地板书、讲授和满堂灌,而是把教师的“讲”让学生的积极参与活动所代替,使学生由“听讲”、“记笔记”的学习方式更多的变为观察、实验和主动地思考,以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从而实现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的目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化抽象为具体学有所悟,而这恰恰是他们自主探究的结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希望通过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理念”教学理念的理解与摸索,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开一堂实践课。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运用网络等教学手段,用信息技术来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学习任务,呈现给学生一个交互化、信息化的课堂。

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23

新的体育课标颁布以来,我还没有仔细的研读过,利用暑假的时间,我粗略的阅读了一下。新课标已逐渐改变传统体育教学中的教师的灌输式、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并向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发展,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广泛采用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新型学习方式,有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坚持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增强学生学习效果,通过学生的探索活动,获得运动知识和技能。

我觉得新课表更突出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学质量的好坏与学生主体发挥的程度有直接关系。《体育课程标准》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情感体验,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信任的成长,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防在中心地位。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因此,体育教学课时,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体发挥的程度是非常重要的标准之一。一是学生体育教学活动中是否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活动的内容和方法是否经过自身的肯定和选择。简单的观察方法是看学生体育活动中热情的程度。应该说,学生如是积极投入体育教学活动,那么该课便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其次是看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自主意识的表现,主要反应在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把握情况,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和质量,学习的情感状态和心理投入程度。如果学生对学习内容把握准确,以自己的自主学习为主,动机明确,活动兴趣高,且有愉快的心理体验,说明教师在该课堂中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应该说明的是,学生主体的发挥,是教师施以诱因条件的结果,而学生主体发挥的程度如何,关键看教师艺术性运用诱因方法的能力。

体育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是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

新的课标带给我们新的体育课程标准教育理论,为如何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了新的指南。

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24

1.英语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

英语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学心能力。语言能力是还有一点是要让学生在社会情境中理解与表达,就是在真实的情况下理解与表达。现在教材学习是让学生对话,但是对话只是在书面上的,其实现实环境不这么说话,所以不能这样去培养学生。还有一个方式就是retell,我们传统的方式就是retell,以后去公司工作了,老板会让你retell吗?不可能。所以就必须要开发教学方式,打开视野,让学生接触更多更新的东西,不然我们还是按照传统的方式来教学的话,学生是参加不了应试的,在应试中只能处于被动的、低分的状态,现在的考试都是考察能力了,再天天听写、默写、刷题,不让学生读新闻,不谈论生活中的话题,学生是根本没办法应试的,在应试中也就只有低分。教师应带领学生坚持读报读新闻,世界在发生什么事情,我们就读什么事情,是不是远远比只教那本教材、那几个语法要好呢。而且可以看看我们现用教材出版的时间,是20__年出版的,都已经隔了多少年了,教学还停留在只教教材的话是教不下去的,这样的老师也一定不会是学生喜欢的老师。英语教学应加入了很多实时的内容,学生就会很喜欢来读这些东西。有些老师可能会说自己的学生不出国,他们学英语就是用来考试的,但是老师们想一想,现在考试都变了,学生都没法应对了,他也是学不好的。所以英语教学必须要改革,如果按照传统的方式教下去,自己辛苦,学生也辛苦,也会觉得无趣,达不到好的效果。

2.对未来教学的启示

(1)英语是语言的课堂、真实的课堂

英语和语文一样,是语言的课堂,是比较真实的课堂,真实的课堂里面就不要一味地讲教材讲语法、讲那些和学生不切合的东西。英语的课堂必须教会他、学生说话、教会学生交流,让学生说出他的感受,老师和同学交流出自己的感受。我们应该在这样的课堂里去真实地培养人。

(2)打开视野、改变英语教学方式

英语教学必须改变一成不变、刀耕火种的传统教学方式。英语考试在变,比如说听力,以后出题的方向就会是,试卷上是 Where is the woman going forholiday? A Canada B Italy C Tokyo 如果以前考试的话是只转一个弯,出现哪一个就填哪一个。但是现在的听力考试会是

Where are you going for holiday? –Last year I went to Canada, and my sister is coming back from Tokyo.I gue we will go to Italy.这就是说在做英语听力的时候必须要转很多个弯,要考学生很强的信息加工再次处理的能力。再比如阅读理解,以后阅读理解就是给出一篇短文,然后提问这段中的某两个单词体现了作者想表达出的意思,就不会再是给一道题然后再选 ABCD 这种模式。这说明以后出题的方向都是要检测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我们的教学就要定于综合能力素养的培养。所以这是为什么我们要在这个年级把必修这个课本压缩到三节课甚至更少,然后增加补充阅读。现在最重要的.能力是词汇和阅读能力,就是说只要把这两个能力培养好了,就不会害怕题型的变化了。

(3)高三会完全进入应考模式

高一高二会采用核心素养培养模式,但是高三会完全进入应考模式比如高三时会回归到传统的教学,那时候没有现在的 TED 演讲和报刊阅读,重点都会是在书上。在高三的时候会给学生增应试能力的培养,到那个时候的每一个部分,我们都将给应试让路。一定是一步一步领着大家领着学生扎扎实实的对应试能力、策略、技巧进行训练。高三的复习可以不按照传统的一个单元一个单元的复习,而是按话题复习:英语书一共有 8 册,48 个模块,七中英语组把它们全部按照话题重新分类整理后,总结出了考试最常考的大概有 24 个话题,我们最常考的是 10 个话题,到高三的时候会以这 10 个话题为基础,将话题相关的词汇、短语、阅读、完型和写作全部结合在一起,进行一个词块分类,用这种方法进行复习。比如:学习这个话题在川卷作文中,过去 10 多年里面有 5 年都考过这个话题。我们就可以把它和教材的第一本书的第一模块,第七本书的第二模块,第五本书的第一模块,第八本书的第四模块融合在一起,一起复习,就很方便也很高效。

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语文素养概念的提出,使语文教学在弘扬科学理性精神,注重语言的准确、简明、实用,与防止把人工具化,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人文精神的熏陶、完美人格的塑造这两者的矛盾张力中寻求一种平衡,这是对历次语文教学大纲的历史性超越。

核心素养,与素养不同。在内涵上都是谈素养,可是加上“核心”,就保留了最重要的东西。语文科的核心素养是什么?过去做过很多总结,在知识教学时代,提出过“字、词、句、语、修、逻、文”的说法,把语文知识素养用这七个维度的内容进行了概括。现在看,有一点狭隘了。之后,大家普遍接受行为

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25

寒假期间,我已经把余文森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过一遍,这几日又重读了其中第一篇第一章的内容《素养与核心素养》。

这一章作为全书的开篇,高屋建瓴,分为四节向我们阐述了素养、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关系。其中,前三者是层层递进,渐渐细化的关系。第四节则是论述了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关系:核心素养之于三维目标既有传承更有超越。

作为一名美术老师,我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学科核心素养。

首先,我们要进一步明确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这五个方面在我的另外一篇随笔《从核心素养到教学内容:我们的美术课堂应当传递给学生什么》中已经谈到过,在这里不再赘述。

在20__年4月21日发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__年版)》中,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统称为艺术学科,并制定了《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__版)》。其中对艺术学科核心素养的界定是: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这里将图像识读与审美判断统称为审美感知,将美术表现改为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则没有改变。

其次,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我们对教育的探索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实践,反复思考,逐步改进,但我们的目的是不变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的持续进步。正如书中所言:“其中的变迁基本上体现了从学科本位到人本位的转变”。在当今社会,学会知识不再是学习的目的,我们应当追求的是培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满足个人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和品格。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核心素养应运而生。

再次,学科核心素养必须体现鲜明的学科性。以美术学科为例,艺术表现和审美判断是最具有美术学科特色的,是其它学科所没有的。怎样把美术课上得更像美术课?就是要将美术的学科特点、美术的核心素养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当然无需也做不到每节美术课都将所有的方面体现出来,根据每节课的课型适当选用即可。

最后,学科核心素养是为人生奠基、为社会服务的。我经常跟学生说的一句话是:当你毕业以后,站在美术馆或博物馆欣赏一件美术作品时,我希望你能够从材质、造型、色彩、肌理等方面进行评述,而不是只会用单调的语言来形容——这真是一幅不错的画作。从社会角度讲,只有每个人都学会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的整体的审美水平和审美能力才能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费孝通先生有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句16字箴言放在这里,与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放在一起,愈加彰显了美术学科的育人价值。愿我们美术教师能一道努力,以艺术学科核心素养为依托,致力于培养具有“大美术观”的学生,为实现“美美与共”而不懈奋斗。

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26

xx月1号上午,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李春密教授做了题为《基于提升核心素养的物理教学》的报告,李教授指出:物理教学要强化物理知识与实践情境的关联,提高把物理知识与实践情境进行联系的自觉性,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堂教学就是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合适的问题情境,引导、刺激学生深度思考,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形成;有意义的学习活动总是凭借一定的教学情境实施的,学生对知识的感悟、乃至素养的提升也只有在与情境的互动中才能达成。

第一、我们的教学应该是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而教,物理教学的价值在于:

1、把人类社会积累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体的知识和观念。

2、把前人从事智力活动的思想、方法转化为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思维方式。

3、把蕴含在知识载体中的观念、态度转化为学生的行为准则。

第二、物理学是一门智慧的科学,教师用智慧教物理,学生用智慧学物。

教师应当创设能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情境,时刻反思自己的某个物理教学设计或案例是否能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1、学习内容—是否属于物理核心知识(大概念)、实现了知识的结构化、体现了核心知识的教育价值与功能,承载并落实了物理学科的思想方法和核心素养。

2、学习活动—是否让学生实施了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学生是否高度参与、深度思维、情感内化。

3、学习结果—学生是否能够深度理解物理概念,主动探究,体现物理思维及方法,以及物理核心素养的发展。

第三、学校教学实践所面临挑战的思考

从知识获得到学科素养发展的转变;从基于经验到基于学习进阶的转变;从知识点堂教学到主题整体教学的转变;从教学孤立改革到程教材教学评价的系统改革的转变;开展适应新标和新教材的堂教学;实行适应学业质量标准的考试评价;主动适应适应新系统的教师成长和发展。

在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时,心理上:角色换位;思维上:还原稚化;时空上:留有余地。要明确学生学习高中物理程后应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并围绕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精选、重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提出考试评价的建议,目的是切实引导各学科教学在传授学科知识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科思想、思维方式等,克服重教书轻育人的倾向,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教学设计取向的改变。从知识记忆到知识理解,从基于习题训练到面对实际问题解决,从具体性知识学习到核心观念建构,从知识解析到促进认识转变和发展,从知识结论到彰显知识的功能价值。德国物理学家劳厄说过“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掉的时候所剩下的东西。”

第四、李教师对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堂教学方式的建议

高中物理程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从物理学的视角认识自然,理解自然,建构关于自然界的物理图景;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会科学研究方法,养成科学思维习惯,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引领学生认识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的关系,形成科学态度、科学世界观和价值观,为做有责任感的社会公民奠定基础。

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确定教学的目标和内容,注重体现物理学科本质,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核心素养;注重程的基础性和选择性,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注重程的时代性,关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需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物理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以核心素养为目标

(2)以创设情景为前提

(3)以自主学习为基础

(4)以问题解决为导向

(5)以探究活动为主线

(6)以思维训练为核心

(7)以方法引导为准则

(8)以后反思为策略

(9)以持续评价为根本

(10)以信息技术为手段

第五、如何在教学活动中落实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通过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逐步学习、系统反思和迁移应用,促进物理观念不断发展,并学会应用这些观念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经历物理概念的建构过程和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是发展科学思维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应渗透在物理教学的整个过程。通过增加联系生活和现代科技的教学内容、创设生动活泼的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尽可能为学生交流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和享受合作的成果;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如实记录、客观对待所读取的实验数据,遵循基本的学术道德规范。

应把物理程中所形成的物理观念和科学思维用于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解决问题中进步提高探究能力、增强实践意识、养成科学态度,促进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利用生活中的情景生成有价值的科学探究问题。关心大众传媒信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应鼓励并引导学生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应通过习题教学,使学生在科学思维、探究能力、实践意识、科学态度等方面得到有效提升,全面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第六、强化物理知识与实践情境的关联,提高把物理知识与实践情境进行联系的自觉性,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

把跟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问题、社会热点中的物理问题、现代科技成果等有实践情境的教学内容引进物理堂;用生活中的器具做物理实验,加强物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创设真实情境、并通过对真实情境的思维加工建立物理概念;用物理规律分析和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养成估计生活中有关物理量大小的习惯,乐于对媒体消息中物理量的大小进行审视,勇于对媒体信息中的不合理数据进行质疑。

从学术形态到教育形态,深入挖掘物理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核心素养,突出物理教学的育人价值。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科知识只是形成学科素养的载体,学科活动才是形成学科素养的渠道。为此,要转变知识学习方式,倡导深度学习与合作学习等。一切知识,惟有成为学生探究与实践对象的时候,其学习过程才有可能成为素养发展过程。

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27

受到疫情的影响,各地开学时间被迫一延再延。不过,学校可以不去,学习不能落下,所以我校开启了“停课不停学”空中课堂授课计划。此次授课已顺利进行了三周,我也有幸加入其中。在此,我把自己在空中课堂教学后的一点想法写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

一、作为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充实自己

现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我们的教育模式也不再拘泥于传统教学,线上教学将会成为常态。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不断充电,不断用新的知识来武装自己,从而适应未来教育的需要。

二、利用线上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线上教学可以丰富课堂的教育资源,创设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都能保持高度的兴奋,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利用网络教学,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

线上教学模式一方面为教师提供高质量的静态资源,另一方面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利用讨论区在线答疑,问题探索,交流研讨,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最终形成师生学习共同体。

四、巧妙设计教学任务,让学生体验学习乐趣

如果担心学生在无人监督下学习溜号,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给学生制定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完成相应的任务后,也能掌握需要接受的知识。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让学生拥有学习真正主动权。从而保证教学目标顺利完成,让他们尝到学习的乐趣,满足他们的成就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总之,线上教学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开拓了一条崭新的路,但我们也不能否认传统教学的重要作用。我相信:只要我们把线上教学和传统教学合理利用好,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一定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28

我有幸参加了为期两天的。在这短短的两天内, 我观摩了8位优秀老师的示范课,从中获得了不少的教学经验。8位老师各有各的风格,不同的设计思路却展现同样的精彩。他们对教材的理解、清晰的思路和灵活的教法,让我切实感受到了他们扎实的教学功底和深厚的技巧。同时他们毫无保留的把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体会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受益匪浅。下面我就结合实际来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理解和掌握教材

上好一节课首先要正确理解教材和把握教材,只有把教材吃透了,才能灵活变通教学方式,才能用最少的时间给学生以最大的收获,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强震球老师的《认识分数》对教材的把握和理解是非常到位的,结合图片和练习,引导学生一遍遍说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将它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几,加深了学生对分数的认识,从根本上理解了分数的含义。同时,在做题过程中,他不断提问“为什么它们都是四分之一”,“为什么每一份表示的分数不一样”等,引发学生思考,自主探究,一节课下来,教学重难点都被学生内化吸收,效果显著。教材是主要的教学资源,是教与学的重要凭借,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不但要理解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其中的思维能力训练的内容和教学方法。杜海良老师在讲《体积和容积》时,先是往空杯子倒水,让学生体验空间,为学生正确认识“体积”奠定了基础,再让学生摸一摸桌肚,进一步对空间增加感性认识,最后往水里丢石子,通过“溢出的水多说明什么”概括出体积概念。他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观察、猜测、实验最后验证,逐渐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听了这几位优秀教师的课,使我深深感受到教师只有知道上什么,什么是重难点,选准切入点和教学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才能上好一节课。

二、教师要学会思考

顾志能老师指出,数学知识,往往就是一种规定,思考规定背后的道理,那会让我们变得更加聪明。一个有追求,爱钻研,会思考的老师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课本知识,还有数学的思考。顾老师的《比万大的计数单位》这节课最让我影响深刻。他并不像强老师那样的激情洋溢,儒雅的外表下是对数学的热情,对问题的洞悉。

他先由拨珠引出计数单位,复习学过的计数单位和进率,发现满十进一会产生一个新的计数单位,顺理成章让学生猜猜万后面会是什么计数单位并且辨别。学生和老师顺利确定好了十万,百万和千万的顺序,然后再猜:后面的计数单位到底是什么呢?众说纷纭,学生充分发挥了丰富的想象。顾老师用拨珠证实了“万万”的猜想,并用一个个的数字和同学讨论合理性,最终得到“亿”这个计数单位。其实对于我们来说,计数单位可能只需要十几分钟就可以讲完了,但是顾老师他却花了大量时间和学生探究计数单位,为什么万后面是十万,为什么千万后面是亿呢?可能我们都没有思考过,对啊,为什么呢?整节课,学生一直跟着老师走,一直在思考,所有老师也在思考,我想这就是最奇妙的地方。顾老师良好自身素质,独特的价值观念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是一个善于思考,乐于思考,并且把这种思考的习惯教给学生的老师。

三、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这是新课标的重要特点,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张齐华老师《确定位置》这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张老师先是创设情境:要解救大海某一处的船只,然后给了一些基本信息和一个问题,然后大胆放手,整节课都由学生自主探究船只的位置,老师只是在一边引导和总结。在课堂上,只有学生清楚的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时,才有可能干好这件事,而问题太难学生就会无从下手,太容易又不用没意义,这都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节课恰恰需要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使新旧知识得以联系。在这节课,我看到了老师与学生真实的交流,让学生自己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处理问题的空间,并且老师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通过本次学习,我学到了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每位老师对教材的把握和钻研,对数学实事求是的态度,对数学知识背后的思考都是让我深深感慨的。我会把优秀教师当作追赶的目标,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努力缩短与优秀教师的差距。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努力学习,继续好好研究教材,增进自己的教学水平,给孩子们呈现一堂堂精彩的数学课,让孩子们在数学的世界里快乐的学习成长。

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29

一、引言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升,知识产出的效率也不断提升,以“书山有路勤为径”为指导思想的知识灌输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实际需求。因为,即使学生穷毕生之力都无法将现阶段已有的知识学完,而在未来知识产出的数量也必然明显增多,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不断增多,知识储备已经不再是影响个人发展的关键因素,但是学生的学习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会对学生的知识获得效率产生明显的影响。基于此种情况,我国教育部20__年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现阶段将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已经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措施。

二、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分析

在传统教育阶段,提升学生知识与技能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但是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单纯以知识与技能为教育目的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不利影响。许多学者对于教学究竟应该教什么这一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研究,最终认为教育阶段必须要引导学生形成能够支撑学生情感、心理以及终生学习发展的素养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具体来说核心素养包含多个层面的内涵,例如健康生活、主动学习、科学精神、人文底蕴、社会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的概念也是最近几年才被提出来了,现阶段大多数教师对于核心素养的认识存在着较大的缺陷,而对于落实核心素养的具体策略认识也不够深入。

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

(一)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长期以来在小学语文教育当中知识教育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这主要是由于能力的发展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基础知识之上,而小学阶段学生的思想理念与认知能力发展还不够成熟,因此,大部分教师认为基础知识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往往以提升学生的知识量为教?W的主要目的。为了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教师必须要转变传统的语文教学理念,认识到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并积极主动的将学生的核心素养纳入到教学的全过程当中,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进一步发展。

(二)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增加实践教学

从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来看,涉及到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发展,其中大多数能力的培养都必须要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才能实现。但是一直以来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课堂理论教学占据了主导地位,虽然部分教师也会为学生安排实践教学,但是实践教学的“质”与“量”往往都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从而无法实现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基于此种情况,当前阶段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对课堂理论教学的内容进行缩减,并增加实践教学。在进行实践教学之前,教师还需要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将核心素养培养融入到实践教学当中,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提升。

(三)转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

在传统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学生的考试成绩几乎已经成为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唯一指标,这种评价模式对于学生的心理发育存在着一定的不利影响,最终会严重影响学生核心素养的进一步发展。基于此种情况,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机制,即基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实现对学生的全面评价,而不仅仅针对学生的考试成绩对其进行评价。例如,在对学生进行期末评价时需要综合考虑学生在本学期的考试成绩、课堂表现、记录遵守情况等全方位的信息,并针对不同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对不同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行调整。

四、结语

核心素养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要贯彻到教学的全过程当中。在本文当中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对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策略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旨在通过小学语文教育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30

团队共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接近尾声。在未读这本书之前,只知道核心素养是培养学生应具备的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和品格,具体在课堂中如何渗透、挖掘、运用还不清楚。

这本书不仅有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观重建,还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作者余文森教授阐述的深入浅出,条理清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读者读了豁然开朗,收益颇多。

读了这本书,使我倍感压力,想到教育为孩子一生打基础,责任重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抓牢学生核心素养,助力学生成长。为此,我想到了三个关键词:关键、共同、个性。

一、关键

1、关键能力和关键品格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把核心素养内涵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中,关键能力包括阅读、思考、表达的能力;必备品格包括自律、尊重、责任。这些关键能力和关键品格,要求教师在课堂和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为孩子们创设能力环境和品格形成环境,并对能力和品格进行有效地指导和帮助。

2、关键期

中小学是孩子素养形成的关键期,错过了这个时间,这些素养就很难形成。正如有学者说,人们在基础教育阶段读的书会进入血液和神经,会成为精神的一部分。错过了这一时段,就难以达到这样的效果。因此,我们更应该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孩子们在关键期掌握关键能力和品格。

二、共同

1、核心素养框架相同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2、学科核心素养与核心素养两者方向和性质上是统一的。

两者是上位与下位、整体与部分、抽象与具体的关系。两者是目的方向与手段途径的关系,两者是相互包容,包含融合和有机转化相互促进的关系。

书中还呈现了高中课程标准修订所提炼的各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有机体,其各个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彼此在内容上相互交融,在逻辑上相互依存。

三、个性

在培养孩子们共同的核心素养同时,还应该通过不同的教学策略,培养不同个性的孩子发展,例如创新精神、批判精神、思辨能力等。有的孩子就是有某一方面特别突出,我们就要多鼓励他勇敢的开发自己的某些方面的天赋和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生的学习状态,包括精神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要培养学生有价值感,对知识充满好奇、为未来充满信心、成为快乐的人。

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31

20xx年9月14日下午,在叶县第二实验学校,我参加了张玉琴老师的《大单元教学设计实践与实施》的讲座。通过张老师的讲座,让我对单元教学设计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新的思考。

一、对大单元教学设计的认识

大单元教学设计就是站在系统的高度,根据课标、教材和学情,从整体出发,承前启后、瞻前顾后、左顾右盼、左右逢源的长远教学规划。“大单元”中的“大”就是“远大”“长远”“多而广”,既可以理解成站得高、看得远,又可以理解成包含的内容多、课时多、任务多、关联多、街接多、对学生的数学素养提升多。“单元”就是系统规划、统筹兼顾、关联街接、整合重组得到的“整体”。“大单元”就是“多个”有某种共同基因的内容科学有效地关联衔接在一起的富有生命力和繁殖能力的有机组织。“大单元”理念指导下,对于每一个“单元”包括知识点都要回答:本节知识是什么?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和哪些知识有联系?只有弄清楚了这些,才能从单元整体、甚至是学科整体的思路去规划整个单元的知识体系,才能有清晰的整个单元的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

二、如何规划大单元教学设计

1、认真阅读数学教材,明确教学内容的地位;

2、结合教学内容,仔细斟酌咀嚼课程标准要求,参考当年《河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解析与检测(数学)》中的考查内容与目标即双向细目表,明确教学目标,清楚教师到底要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庭,学生要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

3、要全面如实地分析学情,确立教学重点难点,正确叙写教学目标;

4、根据目标和学情精准选择恰切的教学策略,明确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

5、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6、设计评价任务,正确评价教师教得怎么样,学生学得怎么样,最终形成内容—目标一学习一评价一致化的整体教学方案设计。

三、教材决定重点,学情决定难点

在讲座的过程中,张老师的一句话让我恍然大悟——教材决定重点,学情决定难点。虽然在写教案的时候“教材重难点”这几个字醒目的出现在每篇教案的第一页,但是我似乎从来都没有深入的去思考过重点和难点有什么区别,甚至吐槽过“重点不就是难点吗?”听了张玉琴老师的讲座,似乎茅塞顿开,重点是由教材、有知识本身决定的,而难点却是由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接受难易程度决定的。不同版本的教材,尽管编排顺序不同,导入不同,例题不同,但是只要知识确定了,那么重点就确定了。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尽管在同一个教室,面对的是同一个老师,学习的是同一个知识点,但是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思维方式、学习风格的不同,难点也因人而异。所以作为老师,我们想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就需要认真备教材、备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知道学生学习的起点在哪里,并采取补救或复习措施,才能让尽可能多的学生真正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真正达到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最后,感谢教研室和侯老师给我们安排这种如及时雨般的学习机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能看的更远,而借鉴前辈的宝贵经验能让我们的职业生涯走的更宽。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