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好家风建好家庭心得体会(精选3篇)
患难可以试验一个人的品格,非常的境遇方才可以显出非常的气节;风平浪静的海面,所有的船只都可以并驱竞胜。命运的铁拳击中要害的时候,候,只有大勇大智的人才能够处之泰然······
正如培根所说,瓜是长大在营养肥料里的最甜,天才是长在恶性土壤中的最好。成长在一个充满力量和气节的家风里,可以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出色的人物,去发觉自己的无限潜能。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就是这么被人们永久流传下来的,无以规矩不成方圆也正是如此,一个家庭想要兴旺发达就必须严格在心中铭记这个家规,用信念去实现他们,像法律一样看待他们。《颜氏家训·墓贤》中说道“是以与善人居,如如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在家庭中每个人的职责也都是不一样的,有不同讲究之道。男人无志,家道不兴。女人不柔,把财赶走。女性性情应柔美如水,这样才会旺夫贵己,钱财运气自然随之而来;女性若性情强硬、凶悍、气势压人、顽固偏激、心存报复怨毒,咬牙切齿、怒目瞪眼、结果只会伤人费己,克夫贱己、福报尽失、容貌枯憔。老人要宣扬家风,父母要示范家风,夫妻要掌舵家风,子女要继承家风,孙辈要顺受家风,兄弟姐妹要竞比家风。
道德是天地的规律,本分是个人的规律,我们违背了规律,人就有灾难了。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小至国家之强盛,社会之祥和,小至个人生活之幸福,事业之兴旺,身体之健康,均有赖和谐的家庭为基础。
每当盛夏时节,我的记忆总会被带回家到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那天姥姥吃过晚饭后去锻炼,在她出门后没多久突然刮起了大风,狂风把大树吹打的动摇西摆,还不时的发出一阵阵呼呼的响声,伴着天空中银龙般的闪电,豆大的雨点也不甘寂寞的敲打起了窗户,眼前的场景让我们心里顿时焦急了起来,顾不得多想,抓起一把雨伞就向门外跑去,刚到楼下就碰到了满身雨水的妈妈,当她知道姥姥还未回家后,二话不说拿过我手中的伞就奔入了雨中,看着妈妈在雨中渐渐消失的身影,我心底闪过一丝担忧,我站在原地冷风席卷着雨丝时不时的飘到身上,吹的瑟瑟发抖,但我仍踮起脚尖不停的向远处张望,此刻的时间对我来说是那么漫长,终于我看到了两个熟悉地身影相携着朝我这边走来,悬在我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我跑上前紧紧抓住了她们的手,此时雨声似乎不再那么大了,因为它已经被我们三人的笑语声所掩盖,空气也不再那么冷了,因为亲情的气息已经温暖了每个角落。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从古至今作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我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着传统美德的熏陶与影响。它像阵阵春风悄无声息地吹拂着整个华夏大地,无形之中渗透入了我们的国风,乃至家风之中。
家是最能塑造精神长相的地方。
我们党把“三严三实”作为党员干部的修身之本,就是要在全党树立严实品德,进而推动形成我们民族的严实品德。《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严实品德首先就要在每个家庭生根。
家是“炼钢炉”。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人一落地是一张白纸,先由家庭教育来定底色。家庭教育与学校、社会教育最大的不同是无条件的“爱”,以爱来暖化孩子,煨弯、拉直定型性格和品德,发挥的正是“炉”的作用。
人是铁,家是炉,每一个国家的栋梁之材,无不是先经过家庭这个“炼钢炉”进行精神的历练。焦裕禄身后,焦家人个个生活简朴,为人清正,让人敬仰。这不仅源于焦裕禄在世时的言传身教,还在于把焦裕禄的遗训“你要把孩子们教育成为红色的革命接班人”作为家规,焦裕禄妻子徐俊雅几十年一直坚守,反复叮咛孩子们。这样的坚守和叮咛,在风雨沧桑中反复暖化孩子们的心灵,塑造了焦家人的精神长相,让焦门家风历久弥新。
严是“紧箍咒”。好家风,是紧箍咒“紧”出来的。没有紧箍咒的约束,孙大圣早一个筋斗跑回花果山逍遥了。成正果、成大业,需要象征自由的金箍棒,也需要象征规矩的紧箍咒。
历览前贤,其成才成事多是紧箍咒“紧”出来的。家训,就是最好的紧箍咒。常念紧箍咒,可能会让人感觉不舒服,但也帮助人长记性、严修身、守规矩、不跌跤。古人所谓“齐家”,就是“严”字当头,整饬家风,就是常念紧箍咒,天天念,月月念,岁岁念。
共产党人以天下为己任,治家更严。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些亲戚想托周恩来帮助办事,这让周恩来很伤脑筋。同时,身边还有三个“女儿”,侄女和烈士遗孤。周恩来担心,三个“女儿”能够像普通公民一样遵守国家法纪,不搞任何特殊吗?在自己的亲友中,会不会有人利用自己的影响去谋取私利?这成了周恩来日夜思考的“家庭”问题。于是,周恩来提出给大家立规矩。他说:“我这里拟了十条家训,念给你们听听,如果没有意见,每个人就抄一份放在身上,便于随时提醒自己。以后我们周家的亲戚朋友来了,也要发一份给他们,大家都要严格遵守。”从“不许动用公家的汽车”到“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我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这十条家规为其亲属所恪守,为世人树立了榜样。
实是“雕刻刀”。塑造好家风,除了紧箍咒,还需要雕刻刀。紧箍咒,“紧”的是私欲;雕刻刀,雕的是才干。
所谓雕塑,其实就是把不是雕像的部分都去掉。同理,所谓成材,所谓成龙成凤,也就是把不是材料、不是龙凤的东西都去掉。这当然需要一把锋利的雕塑刀。有人说“石头里有一只会飞的鹰”。把这只鹰雕塑出来,是家教的本质,是家风的目标,是人生的“正果”。以实为“雕刻刀”,就是要把孩子身上的不实行为、虚浮作派去掉,培养造就求实、务实、踏实的品性。如此,每一个家庭里,都会飞出雄鹰!
“炼钢炉”中常淬火,“紧箍咒”里常自省,“雕刻刀”下常打磨,“严与实”就会在千家万户蔚然成风。
一个小小的村庄,已延绵了20__多年。但这还不算“奇迹”,可称“奇迹”的是这样一个家族,“在历史上曾出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中书侍郎14人,尚书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1人,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25人,刺史211人”!大家不禁疑惑:这个家族,究竟凭借什么人才辈出的?新华社5月12日的《山西闻喜“中华宰相村”:传统家风传承前年》已经揭示了个中“奥秘”:这与裴家严明的家训和崇文重教的家风密不可分。
“家风”真的有这么大的威力吗?“家风”又从何而来?这还真值得考究。
第一个问题:“家风”真的威力无比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家风”凝聚了一个家族的核心价值观,而我们已经知道:核心价值观是我们赖以生存和立足社会的脊梁。人是需要脊梁的,我们的脊梁不是脊柱,而是我们的精神。“家风”作为一个家族的精神脊梁,自然首先是得到了家族成员的一致认可的,其次才有了执行的可能。更重要的,“家风”是经过了几代甚至很多代人的传承的,留下的是其最精华的部分,就更自然而然地融入到了家族成员的血液当中,并化作家族成员奉行的标杆。
第二个问题:“家风”又从何而来?思考和探究这个问题,对我们当下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重塑我们的伦理道德,是非常有意义的,也是我们现在不遗余力地弘扬“家风”的最终目的。
“家风”首先源于智者。每个家族,必须有一个“领头羊”,这个“领头羊”,首先应该是一个智者。所谓“智者”,应集生存智慧、文化修养、伦理道德为一体的“贤者”。这个贤者,必须对社会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具有极强的洞察力和洞悉力,能准确把握社会的发展趋势和轨迹,进而提出符合趋势的道德理念和价值理念。一个家族,没有这样的“智者”或“贤者”,断然无法产生可以延绵下去的“家风”。所以要有“家风”,必然首先要有一个“智者”。
“家风”其次源于坚持。社会在变化,人的价值理念也将随之做调整或改变。但“家风”的核心构建从来就不会发生质的变化的:它一如磐石,即便历经风霜雪雨,刀砍斧斫,也依然岿然不动,稳如泰山。为什么?因为“家风”的核心部分已为家族成员所坚持和传承,已化作精神世界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它和我们当下很多企业的价值观不同,常处于一种“动态”状态——它是“静止”的,因为它已被我们所长期坚持并发扬光大。
“家风”再次源于革新。家风的坚持并不意味着“一陈不变”甚至墨守成规,其实它也需要不断注入新的内涵,而使它更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要求。所以“家风”也是要革新的,只是它的革新是建立在对传统“家风”的继承与发扬基础之上的,所以它就具有了更强大、更持久的生命力。因此,我们要做的,既要坚守与传承,更要创新和发展!
如大家所言,“家风”是我们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家风”之与我们,更是精神领域不可切割甚至抛弃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没有“家风”的家族,必然遭遇社会的漠视;一个没有“家风”精神的人,必然遭受人生的唾弃:我们谁都不会去和一个没有内在价值观的人打交道,所以也注定了他的未来、他的前途将黯淡无比。所以说,一个家族的绵延,离不开良好的“家风”!但一个“家风”的形成,却需要我们去做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