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驰骋赛场的“半边天”,还是比赛团队中不可或缺的“她”;无论是混采区忙碌采访的女记者,还是赛事保障领域的志愿者及工作人员……在北京冬残奥会上,面对赛事本身与疫情防控的双重压力,“她力量”不惧挑战、超越自我、奋勇拼搏,共同书写着冬残奥会的精彩。
“站在起点的那一刻,首先超越的是自己,然后才是对手。”27岁的中国残奥高山滑雪队队员刘思彤说。第二次参加冬残奥会,刘思彤从心态到技术都成熟了许多。在残奥高山滑雪女子滑降(坐姿)和女子全能(坐姿)比赛中,她斩获两枚铜牌。
“命运给了我艰难的考验,却也给了我足够好的奖赏。我不会因自身的残疾而自卑胆怯,不敢追求梦想。通过高山滑雪运动,我在不断挑战自己的过程中接受了自己身体上的不完美,以为国争光的荣耀,为自己的生命增添意义和价值。”刘思彤说。
往年“三八”国际妇女节,刘思彤和许多女孩子一样,会去网购,趁打折买一些自己喜欢的漂亮衣服和化妆品。但这次为了冬残奥会比赛,她将手机调至静音,专心致志比赛。
“明天是宝贵的休息日,我会静下心调整状态,不给自己留遗憾。”刘思彤说,“我也希望所有女孩都能做最好的自己,遇到困难不要轻言放弃,能够享受每一天的生活,无论是酸甜苦辣。”
国际残奥委会提供的数据显示,相比20__年平昌冬残奥会,参加北京冬残奥会的女性运动员数量有所增加。国际残奥委会主席帕森斯说:“在妇女节即将到来之际,我很高兴看到女性残疾人运动员数量创历史新高。”
3月6日,中国队选手闫卓在北京冬残奥会轮椅冰壶循环赛比赛中。
从“冰立方”出来,面带微笑的闫卓谦虚又从容。闫卓是中国轮椅冰壶队五名队员中唯一一名女队员。1992年出生的她,刚出生便被查出患有疾病,终生无法行走。
由于接触项目时间较晚,为增加训练时间,闫卓常常控制喝水量来减少上厕所的频次。冰壶场地温度较低,闫卓下肢血流不畅又没有知觉,长期训练被冻伤也是常有的事。但她说:“我现在越来越享受轮椅冰壶的乐趣,我想尽我所能做到最好。”
中国第一枚冬残奥会奖牌,就是在平昌冬残奥会轮椅冰壶比赛中赢得的金牌。四年以来,中国轮椅冰壶队两次在世锦赛夺冠,本届冬奥会有明确的目标:取得金牌。这也是闫卓和女教练岳清爽的心愿。
中国队教练岳清爽说:“相对于男教练来说,我觉得女教练的想法可能相对更细腻。包括每一颗球的选择,还更善于观察队员的状态,包括他们的眼神等等。想得更多,帮他们考虑得更多。”
在参加残奥冰球混合团体赛的7支球队中,38岁的中国姑娘于静是唯一一名女球员。前两轮比赛里,中国队先后战胜斯洛伐克和捷克队,于静虽没获得出场机会,但她在场边用敲击球杆的方式给队友加油助威。
残奥冰球中,运动员滑行、急停、转向、击打冰球都要靠球杆完成,需要频繁使用手腕的力量。时间久了,于静的右手手腕鼓起一个大包,是关节液渗出形成的腱鞘囊肿。“囊肿大的时候会鼓得很高,手腕都动不了,只能把它按破,然后休息几天等关节液被吸收后再恢复训练。”
于静说:“希望能通过我参与冬残奥会的经历,让更多女性残疾人关注、参与到这项运动中,通过体育运动享受快乐、改变生活。”
3月5日,在国家体育馆混合采访区,一个拄着拐杖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她的胳膊一边是空荡荡的袖管,一条腿是假肢。“这是我第一次报道冬残奥会。在这个盛大的竞技舞台上,看到来自全球的残疾人运动员挑战自身极限、争创佳绩,特别令我动容。”来自加拿大的女记者卡米耶说。
“我的父母一直以来都激励我,要像健全人一样生活。即便是我刚学走路时经常跌倒,他们也鼓励我要自己站起来。”卡米耶说。
在成为记者之前,卡米耶曾是击剑运动员,这让她在报道时更有同理心。“我知道这些残疾人运动员在人生境遇上会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但是我也明白,身体的残疾无法打败他们,体育运动为他们注入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这里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都非常热情,看到我行动不便时会主动帮忙。这个‘三八节’,我会在赛事报道中度过。”卡米耶说。
“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之日,是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后的第四个比赛日了。在8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际残奥委会和北京冬奥组委向参与北京冬残奥会的女性运动员、官员、工作人员、志愿者和媒体记者等致以节日的祝福,同时表示,北京冬残奥会在赛事组织运行、场馆服务保障等方面均获得各相关方的高度认可。
国际残奥委会新闻发言人克雷格·斯彭斯向北京冬奥组委表示了祝贺。他举例说,开赛以来,每天都要召开代表团团长会议来协商解决各种问题,从往届赛事经验看,这个会议通常要持续几个小时,但前一日在北京的团长会只开了22分钟就结束了。“大家基本没反映什么问题,团长们对流畅的赛事运行,以及组委会对运动员的关怀表示非常钦佩。”
北京冬奥组委副主席杨树安介绍说,截至7日,北京冬残奥会已进行3个完整比赛日,全部78个小项中有36个小项已经开赛,产生了34枚金牌。
“从三天以来的赛事运行情况看,我非常自豪地告诉大家,所有参赛运动员、官员,国际残奥委会和残疾人冬季单项体育联合会,都对北京冬残奥会的赛事组织运行给予高度评价。”杨树安说,“大家认为我们赛场非常好,雪面、冰面的质量非常好,赛事组织运行工作非常好,各项服务工作非常好,包括我们的城市运行也超出了大家预料。”
杨树安表示,相关各方对北京冬残奥会的无障碍设施也给予高度评价。“这充分体现了我们社会对残疾人的关心、关爱和包容。为残疾人朋友提供最好的服务,是我们整个赛事组织运行的很重要的方面。”
他说,在申办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时,我们向世界承诺,“两个奥运、同样精彩”,“我想从冬残奥会开幕式开始,就可以感受到我们真正做到了‘两个奥运、同样精彩’,这是一种社会态度,也是一种社会责任”。
克莱格·斯宾塞介绍,昨日的代表团会议上,代表团成员和运动员们认为赛事运行非常流畅,对运动员得到的关爱非常满意。同时,斯宾塞还认为本届冬残奥会的比赛竞争更加激烈,他还对中国代表团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
读《你心柔软,却有力量——林清玄最新散文精选》一书,好像在回忆自己的生活,一个个小美好润入心中。本书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感动,缓缓道来,正如“处处莲花开”一篇所言:每天,有一些些正向的时光,便有好心情走向明天;时时有正向的时刻,生命便无限美好,日日是好日,处处莲花开。这本书正是那朵莲花,也是那栽莲农,牵着你的手,培养生活中的莲花,用我们柔软的心,美丽我们的生活。
“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 化妆师可说是靠手艺吃饭的普通技术工,但说出的语言富含哲理。表面的化妆,肉体的健康,当然会让人更美,但有时候付出并不会有回报,所谓造化弄人,健康美丽并不是都能如愿。生命的化妆,告诉我们充实自己的内心,“再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气质,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这样的人一定是美丽的。
“我把莲花和玫瑰插在花瓶,心想,有些朋友真像花园中的花突然乍放,时常令人惊喜,下次也要想个什么方法,让他惊喜一下,或者两三下。”“坐火车的莲花”带给人惊喜,也会收获惊喜,从生活中吸收正向的能量,也不忘记输出,我们的生活会美丽很多。
不要忽视柔软的心,它弱小的表象下隐藏着强大的生命力。
通过文化开启残疾人的心智,正是残疾人文化活动的灵魂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残联每年与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新闻出版署共同开展全国残疾人文化周、“书香中国,阅读有我”等活动,各地残联因地制宜组织残疾人就近、就便参与活动,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节、艺术节品牌。目前,中国残联正积极配合推动《马拉喀什条约》在我国落地实施,将从根本上解决盲人“书荒”“文化产品少”的问题。
中国残联实施了文化进社区、文化进残疾人家庭“五个一”、全国残疾人优秀艺术家百人推介计划等项目,举办了“残疾人文化节”等活动,推动建设了172个全国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与文化和旅游部开展残疾人参与非遗传承试点。基层残联通过组织开展残疾人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引导广大残疾人走出家门,把参与公共文化活动、提升文化素质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李德富介绍,全国残联系统把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与推动残疾人文化活动相结合,把思想引领与提供文化服务相结合,不断深化“学听跟”专项活动,相继推出“永远跟党走——‘三个一百’主题出版物”“手语唱红歌·无声传经典”以及爱心阳光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等活动,以优质文化产品努力满足残疾人精神文化需求。
据了解,“十三五”以来,仅文化进残疾人家庭“五个一”项目已经惠及15万中西部困难、重度残疾人。全国残疾人社区文体活动参与率由20__年的6.8%持续提升至20__年的23.9%,有力维护了残疾人的文化权益。
特殊艺术文化是残疾人事业最迷人的一部分,充满了无限魅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残联积极发展特殊艺术,组织开展群众性文艺活动,先后举办了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每届汇演,全国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组成代表队参演,报送节目200多个,涵盖声乐、器乐、舞蹈和戏曲四大类艺术,约3000位残疾人演员直接参加,间接参加人数达3万多人。
当无声世界里的残疾人在舞台上秀出曼妙舞姿,当无法直视光明的残疾人用歌声打动听众的时候……残疾人文化服务的意义,显得如此深刻而长远。
“残疾人演员带来的不仅仅是艺术之美,更是一种精神的震撼、心灵的净化和灵魂的升华。通过残疾人特殊艺术汇演,看到了中国残疾人艺术事业的发展、探索与创新。”中国舞蹈家协会理事、国家一级编导甘露感叹道。
“十三五”期间,依托特教机构、艺术团队等建设了200个特殊艺术人才培养基地。“一带一路”框架下残疾人事务主题活动——特殊艺术论坛的成功举办,推动了国际残疾人艺术的发展。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先后到访了75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特殊艺术促进了民心相通,传播了中国残疾人事业故事。
李德富表示,下一步,中国残联将认真贯彻落实《“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深入实施《“十四五”提升残疾人文化服务能力实施方案》,推动残疾人文化高质量发展,不断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产品,切实加强基层残疾人文化服务工作,扎实深入开展“学听跟”专项活动,营造全社会扶残助残良好氛围。
生命如一艘航行于大海之中的航船,有时惊涛骇浪,有时风平浪静;岁月似一段横亘于征途之中的隧道,有时豁然开朗,有时曲径通幽。
不论是行走在泥泞而坎坷的道路上,还是攀登于漫长而陡峭的山峰上,我们心中总有一种渴望。渴望巨大的惊喜,渴望圆满的欢乐,渴望满心的幸福。但是现实往往是,一半是欢乐掺杂着一半是痛苦;一半是欢笑搅拌着一半是眼泪;正面是春风得意,不可分割地背面却是伤痕累累。本希望一帆风顺,却总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本希望花前月下天长地久,却总是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我们的青春和生命正如一块农民耕耘的土地,在这块土地上,既有孕育着丰收硕果的庄稼,也有野火烧不尽的杂草,既有一眼望不尽的美景,也有随时需要清理的垃圾。我们的生活也是如此,既有春潮澎湃,大浪淘沙,也有清风明月、诗情画意。青春似火、激情荡漾固然是精彩的时刻,但更多的是日复一日的恬淡、年复一年的平凡。人生最有力量的往往不是短暂的激情,刹那间的狂风暴雨,而是旷日持久的深情、日积月累的牵念、习以为常的温情。如草一般纤细,一棵棵一簇簇一层层一片片,连绵不断就成了辽阔的草原;似水一般柔软,一滴滴一串串一波波一湾湾,日积月累最后竟然汇集成了奔腾的江河。岁月悄然的溜走,皱纹悄悄地攀爬,不知不觉之间青丝竟然变成了白发。
似乎悄无声息,改变却是如此惊人。仿佛都是凡人小事,似乎都是轻声细语,每一个人生片段都不可分割,每一次叮咛嘱咐都蕴含深情,每一次悲欢离合都在积聚人生,每一朵花儿都散放着淡淡的芬芳。—每一次读林清玄的散文,心里都有一种感觉,仿佛是点点柔情的眼泪,洒在清晨等待朝阳的玫瑰枝头,又如滴滴清露,凝结于夏日盛开的莲花之上。眷眷深情就在这点点泪珠和滴滴清露之中。这饱含深情的散文,轻轻地卸去了我们层层的伪装和面具,让我们恢复自然,回到纯真,既简单又质朴,既温柔又厚重。这孕育哲理的深刻思索,悄悄地开启了我们久已尘封的心扉,让我们的柔软之心互相袒露,互相吸引,互相靠近,彼此取暖。细水柔情地涤荡了我们心中的尘埃,轻风温柔地抚慰着我们曾经受伤的伤痕,牵念和关注似一股股清泉轻轻地将我们干涸的心灵浇灌,爱心的种子就在淡淡的清香里和柔柔的温暖中发芽、长叶、抽絮、结苞、开花、结果。
关于童年的往事,关于亲人的回忆,关于爱心的温情,在林清玄的笔下总是无比生动、情深意切,意味深长。仿佛一苗幼芽,又如一片花瓣,或者一枚贝壳,又像一朵浪花,经过林清玄先生的描绘之后,就像在人生之路上开满的鲜花,又如在旅途上洒满的珍珠,令人依依不舍,令人流连忘返,深入内心,给人温情。
即使是放下书本,书中有许许多多的花瓣或者浪花,仍然激荡我心。其中有这样一段特别富有内涵:由于是农夫,父亲从小教我们农夫的本事,并且认为什么事都应从农夫的观点出发。像我后来从事写作,刚开始的时候,父亲就常说:“写作也像耕田一样,只要你天天下田,就没有不收成的。”他也常叫我不要写政治文章,他说:“不是政治性格的人去写政治文章,就像种稻子的人去种槟榔一样,不但种不好,而且常会从槟榔树上摔下来。”他常教我多写些于人有益的文章,少批评骂人,他说:“对人有益的文章是灌溉施肥,批评的文章是放火烧山;灌溉施肥是人可以控制的,放火烧山则常常失去控制,伤害生灵而不自知。”他叫我做创作者,不要做理论家,他说:“创作者是农夫,理论家是农会的人。农夫只管耕耘,农会的人则为了理论常会牺牲农夫的利益。”如此精彩的语言,如此深情的画面,在书中还有很多很多,感人至深,令人难忘。
其实柔软的心最有力量,唯其柔软,我们才能敏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包容;唯其柔软,我们才能精致;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超拔自我,在受伤的时候甚至能包容我们的伤口。
在我们的青春和生命中,这柔软的心无时无刻不在关爱着我们,影响着我们,温暖着我们,滋润着我们。在我们得意的时候,温情似缕缕春风,环绕着我们,我们沐浴其中;在我们失意的时候,温情如滴滴清露,湿润着我们,给我们注入活力。漫漫长夜,如一轮明月;炎炎夏日,似一泓甘泉。爱得柔情似水,爱得细水长流,爱得无微不至,爱得天长地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