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人,她永远占据在你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你愿用自己的一生去爱她;有一种爱,它让你肆意的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个人,叫“母亲”,这种爱,叫“母爱”!
母亲给予我们生命的体验,我们应该感激;母亲使我们茁壮成长,我们应该感激;母亲给予我们的教育和开导,使我们获取知识和力量,我们应该感激;在我们的生命里,总会有困难和曲折,是母亲给予我们关怀和帮助,我们更应该感激。感恩是一个人爱心、良心、善心、责任心以及忠心的综合表现。很难想象,一个对含辛茹苦抚养自己长大的父母没有孝心,不知报答,对老师、同学没有爱心,不知敬重的人,将来能对他的公司,对他的国家负起什么责任?一个不爱国,不爱家,不爱他人的人,又怎么能够尽心尽力去建设祖国的明天呢?
记得在一则广告中曾出现过小男孩为自己母亲洗脚的感人片断,可在现实的生活中,每个儿女是否都能够做得到的呢?“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我们或许有时会对一个生疏人的一点关怀念念不忘,却对母亲的大爱熟视无睹:嫌她唠叨,或因一些小事就大发雷霆……然而,母亲却永远在一旁默默地支持我们,耐心的开导教育我们,给予我们支持和鼓励。母亲如玉一般纯洁、象牙雕刻一般精致,受母爱浇灌的生命会酝酿出纯美和芬芳。我们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聆听母亲的唠叨,诚恳面对母亲的严厉,感悟母亲阳光般的心灵世界……
一束康乃馨,一句“妈妈,您辛劳了”就能让母亲的脸颊重绽灿烂的笑脸!让我们多给母亲一点体贴与关怀,让母亲和我们的家充盈着幸福与和谐,那么我们就迎来了真正的长大!正如一首诗所说的:孩儿的成长,是母亲再生的希望;孩儿的失败,是母亲酸楚的泪水;孩儿的成功,是母亲幸福的微笑。
同学们,为了母亲的微笑,为了明天的收获,就让你我在这浓情五月,从今天开始,从孝顺母亲开始,学会感恩吧!让我们记住天下母亲共同的生日,为母亲洗一次脚,为她捶一捶辛劳的脊背,给母亲一个暖暖的拥抱,一句温馨的祝福,一脸感恩的笑脸吧!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个人的美好能够让你唤起天堂的回忆,这就是爱了。
——题记
临近母亲节,打算回家看看,却也不好两手空空奔波一趟,可是逛了所有的礼品店都找不到合适的礼物。偶然路过北市场的苹果摊,那个卖苹果的妇女透着苹果红的朴实的面容,让我不由想起这是第一次住院的经历。
那是几年前的事情,到现在却依然历历在目。因为贪图一时的方便用凉水洗头,我从最初的轻微感冒发展成了肺炎,不得请了假住院治疗。病痛的折磨已经让我失去了对食物的挑剔、苛刻的力气,为了耳根清净,平时一向“片果不沾”的我正咀嚼着母亲为我削成一小块、一小块的苹果。母亲此刻对我说:“你这次长病可比平时变乖了”。一句话使我忆起,平时母亲总是在用一种近似祈求的口吻哀求我吃苹果,而我总是哭丧着脸、一百个不乐意吃。于是,母亲就重复的唠叨着,“就吃一口,你就吃一块吧”。
我是一个爱挑食的孩子,这是母亲给我的评价。她总是一副“愁容满面”的表情面对一桌苹果,自言自语的说:“你们这些孩子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这不吃、那不吃,宁可放坏了也不尝一口,我们小时候要是有……”,我知道母亲又要长篇大论的讲“历史”了,于是忍不住嚷嚷道:“你怎么不吃呢?”她便茫然的不吱声了,于是呆呆的盯着一茶几的苹果愣神……
就这样,苹果不断的坏掉、扔掉,又被不断的换成新苹果。有时我也会硬着头皮吃一个,可是每天被无数次重复的吃苹果劝慰已经不耐烦了,我皱眉说道:“苹果你以后别买了,谁买的谁吃,反正我是不吃了”。母亲只是茫然地“嗯”一声,便无下文,买苹果却从未间断。
隔壁病床的阿姨每每看到为我削苹果的母亲,总会会心一笑,“我们那个时候要是能有个苹果吃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那时的家长也只有在孩子生病是才肯给孩子买一两个苹果,他们自己却不舍得吃一口。”于是,忽然明白母亲为何会源源不断的买苹果,而自己却很少吃的原委。红红的苹果虽然普通,却也正像母亲的爱,在不经意间如涓涓细流般温柔呵护着她的子女。
想到这,不由心里一松,这次回家啥也不带了,就带苹果。我想母亲一定能从香甜的苹果中感受到我的爱和感激。
所有记忆的痕迹
都化成鬓边的苍白
旧了的年历里
掩不住的是你崭新的爱
身影矮下去了
一直在我需要仰望的高度
泛黄的照片中
绣在衣服上的小鹿
在昏暗的灯下
是一针一线的追逐
谁给了我绚烂的五彩
不只是衣襟上的缤纷
你那双清瘦的手
在不富足的酸甜苦辣中
拨动了日月更迭
而你的作品厚重又沧桑
是生命永不停歇的诗章
在倾斜的时光里
你毅然不变的立于冬的旷野
数十年如一日的
给我以春的富饶
可惜
我只能报你沧海一粟
却要
享有了你给的整个世界
每当我想起母亲,我的笔就跪着爬行
----题记
在我十六岁的那年冬天,母亲迎来了她四十岁的生日。我送给她一只纸叠的帆船,里面放了四十只纸鹤,代表着母亲度过的四十年岁月。每一只纸鹤里面写有一句祝福,并在船帆上写下:祝妈妈生日快乐!母亲高兴的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
母亲过完生日的第二天中午,放学后我冻的哆哆嗦嗦的回到家,母亲已把做好的饭菜摆在了桌上,我捧起热乎乎的饭碗便狼吞虎咽的大吃起来,吃饱了才想起不见母亲吃饭。走进里屋,看见她正在缝制一件红绸面的棉袄,“呀,这么漂亮,这是给谁做的?”我问母亲,母亲头也没顾上抬,“给你呗,还能给谁。”“你不会吃完饭再做呀,饭都凉了,这又不是赶制嫁妆。”我厚着脸皮跟母亲耍贫,母亲白了我一眼,骂道:“疯丫头,说这话脸都不红。”随后告诉我,下午她要回娘家,万一晚上回不来,她走之前把晚饭做好,我放学回来一热就行了。
晚上,由于作业太多我很晚才离开学校。进了村口,没有发现母亲的身影,平时这么晚了回来,母亲一定焦急的在村口等候,我加快脚步,走进那条熟悉的胡同,里面一片漆黑,突然,我感到一阵从未有过的恐惧和莫名其妙的孤单与凄凉。我摸黑打开门进了屋,那件新棉袄已做好,整整齐齐的叠放在床上,锅里有母亲临走时做好的饭菜。
午夜,我刚刚睡下,红窗帘被外面的车灯打照的一片血红,我一下子兴奋起来,猜想是小舅送母亲回来了,我猛然从床上坐起来,听到“咚咚”的敲门声和小舅不寻常的催促声:“快!快开门!”,我刚把门打开,小舅一头闯进来,把我拉上摩托车就疯了似地冲出了胡同。
途中,小舅发现我没来得及穿棉袄,就把他的军大衣脱下来给我穿上,还告诉我,我妈突然吐血昏迷,已被大舅他们开车送往医院。正在这时,迎面开过来一辆汽车,是大舅的车,车在我们面前停下来,我连忙上了车,看见母亲满脸血迹。我连喊几声,她都没有答应,我使劲地晃着她的身体,想让她说话。大舅拉住我,紧紧地握着我的手说:“咱们回家吧。”“为什么?为什么从医院回来?”我问,没有人回答我。
车缓缓地行走在寒冬的深夜里,夜空中有许多的星星,我看到了天空中远远的银河,想起母亲说过的话,“银河调角,该穿棉袄”,又想起母亲今天才为我做的红棉袄,长这么大,母亲还是第一次为我做红绸子面的棉袄,像是出嫁穿的那种,她是在为我赶制嫁妆吧,那您以后就不管我了吗?她不再回答。对了,母亲躺在那儿一定很冷吧,我把身上的军大衣脱下来,给母亲盖上,然后坐在母亲身旁,把母亲的头抱在怀里,把自己的脸贴在冰冷的车窗玻璃上,看着窗外清冷的夜空满天的繁星,心头突然回响起一首歌的旋律,“竹子开花喽喂!咪咪躺在妈妈的怀里数星星,星星呀星星多美丽,明天的早餐在哪里……”
当父亲从很远的工作单位赶回来时,母亲已被装入一口黑色的棺材。人们为我穿上白色的孝服,随后我就一直跪在棺材旁木然地看着人们进进出出。我期盼着这嘈杂的声音再大些,好把我母亲从睡梦中惊醒;我又担心这噪音太响,母亲一定是太累了,她在熟睡。她躺在那口黑棺材里,盖子上还钉了钉子,她醒来一定会喊叫,我竖起耳朵,耐心的等待着母亲的召唤。
直到人们把装有母亲的棺材放进一个很深的土坑,然后铲起黄土一掀一掀地盖在上面时,我才猛然清醒,我与母亲是真真正正的生死别离。我大声哭喊着,“停下!停下!不能这样”没有人听我的。我不顾一切的向前扑去,大家使劲地拉住我。父亲捧着我前几天送给母亲的生日礼物——那艘纸船,轻轻的放在燃烧花圈的火焰里,那四十只纸鹤一下子变成了火鸟飞腾起来,随即化为黑色的灰烬在为我面前盘旋起舞,慢慢的飘落下来,那可是母亲最后缠绕我的依依不舍的灵魂?
以前,我总以为自己同母亲相守的时间还有很长很长,以为自己拥有母爱的日子多的没有尽头。母亲走了,我才知道自己永远地失去了她,永远地失去了拥有母爱的那份无处寻觅的幸福……
尊敬的各位爱心朋友、老师、家长,新闻记者朋友,妇联同仁,可爱的孩子们:
大家好!今天是20x年母亲节。首先我代表高区妇联并以我个人的名义感谢大家能在百忙中如约而至,来分享高区“社会妈妈”与初村小学、十五中101名学子牵手交流的美好过程,来体验“母亲节”这份特别的奉献和真情的互动交流,并特别感谢初村镇、初村小学、第十五中学的领导和老师,还有“社会妈妈”所在单位以及威海晚报、区新闻中心的记者朋友们对这次活动的大力支持。
这次活动对于新加入高区“社会妈妈”队伍的爱心朋友来说,是一次“入门和起步”的活动,但对于来自哈工大和我区移动公司、联通公司、威高集团、联桥国际、农行、一小、一中、科技局、财政局等单位的“社会妈妈”来说,却是一次“深化和深邃”的活动。因为早在1998年我区妇联就响应市妇联的倡导开展了“社会妈妈”活动,从当年的5名女干部资助其它市区的孩子开始至今,先后有700余人加入了我区“社会妈妈”队伍,累计资助的孩子已逾500人次、善款50万余元。仅今年这次活动,我区“社会妈妈”在初村小学和十五中就资助贫困学子101名。今年元旦我们在神道口中学20x年开展首批“社会妈妈”牵手结对活动资助了23名学生,加上“六一”儿童节前即将在后峰西小学举行的高区“社会妈妈”志愿者关爱农民工子女行动结对资助的60名左右的孩子,今年将共有180多名家庭生活贫困的学子得到我区“社会妈妈”的爱心扶助,爱心渗透到了我区神道口中学、九中、十五中、初村小学、西涝台小学、黄家沟小学、后峰西小学、实验小学、田村小学共9所中小学,其中近80名农民工子女。
可以说,“社会妈妈”活动在我们高区已经形成了传统和特色品牌。联桥国际集团董事长总经理慕镕键、崔月娥夫妇,5年前就结对资助了7个孩子,其中已经有4个孩子进入了中学,但他们的家庭资助还在持续。
哈工大(威海)船舶工程学院20x年就由院学生会发起成立了“社会妈妈”爱心志愿团,并利用同学们节假日街头募捐的善款资助了两位初村小学的孩子至今,随后学院的学生会主席许琳同学又以个人结对方式资助了一个孩子。而且5年来学院的领导、老师和同学们多次去初村小学与孩子们互动交流,赠送学习用品、进行文体互动和心智辅导,开展党员大学生牵手社会孩子“亲子校园行”活动,让孩子们开阔了视野、享受了温馨、展开了梦想、体验了大学校园生活。到目前已有学院学生会和机械3、4班、5班,土木3班、船舶2班的5个班的同学集体与初村小学7个孩子结对牵手,加上已经毕业到杭州上研究生的原学院学生会主席许琳同学还在坚持资助,这样就已经有8名初村小学的孩子得到了哈工大学子们持续的爱心扶助了。
区移动分公司办公室胡宁主任5年来不仅自己主动参加这项结对关爱活动个人结对3名学子,而且动员了公司的两个营业厅集体和一些员工个人加入“社会妈妈”队伍,目前已与15名孩子结对。
值得欣慰和自豪的是,我们高区“社会妈妈”活动在爱心队伍不断壮大的同时,呈现出“六化”的特点,也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感动和被感动的故事。
“六化”的特点:一是成份多元化。“社会妈妈”队伍已包括了有机关干部、女企业家、教师、企业职工、大学生、小学生和企业家家庭等各界爱心人士;二是活动经常化。每年高区妇联都在“三八”节和母亲节期间举行“社会妈妈”活动的再动员和互动交流活动,一些集体“社会妈妈”单位包括船舶学院、区一小、联通公司、联桥国际等单位也都因地制宜开展很多交流沟通的送温暖献爱心活动。三是影响社会化。社会各界加入和准备加入“社会妈妈”队伍的爱心人士越来越多,而且每次活动都得到社会各方面包括新闻宣传媒体单位的关注支持。四是资助持续化。我们的“社会妈妈”结对资助是最少要持续到孩子小学毕业或家庭脱贫。五是善款规范化。初村小学等受助孩子所在学校对“社会妈妈”善款设立了专门帐户,设专人负责活动的对接,还有班主任配合对受助孩子做沟通和进行感恩励志教育。六是主题多样化。“社会妈妈”的扶助已不仅仅是一份善款,还包括学习、生活及文体活动用品的赠予,包括了思想教育、学习辅导、大学生活体验、城市生活体验等丰富的形式和内容。
“感动和被感动的故事”:
一是威海火炬巾帼流动讲堂的专家团成员加入“社会妈妈”队伍。山东大学心理学教授马春霞,省家庭教育专家团成员、好孩子家教指导中心主任、巴学园园长雨老师,悦程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市政协委员张建芬,威海鹰达心理咨询及培训中心导师王鹰达都是我区的社会妈妈一员;
二是“社会妈妈”的爱在流动传递。今年新加入的很多“社会妈妈”是经我区先加入爱心队伍的“社会妈妈”们宣传而知和积极加入的,如马春霞教授传递给威海人寿公司的毕巧梅,毕巧梅又动员了一批女企业家、创业者赵美娥、崔英姬、蔡英、毕露燕、李梅英、李海燕,还吸引来了日本华侨清水纯子及聂丽波女士,并且今天还派聂丽波专程回国参加我们这次活动;中行世昌大道支行的杜红侠行长早年爱心扶持的孩子已经就业,去年就动员一位企业家朋友丁金辉经理一起资助了两名十五中的学生,今年她又主动帮助区妇联新增添了4位来自区外的“社会妈妈”。
三是区妇联3位社会兼职副主席持续影响带动作用。在区妇联副主席带头坚持结对资助,其中副主席威高集团副总经理周淑华不仅自己结对4个孩子,还动员儿子儿媳加入了“社会妈妈”队伍与两个孩子牵手,55名威高集团职工响应倡导共资助58个孩子;副主席联通高区分公司徐莅萍总经理率领7名员工已坚持3年;副主席联桥国际集团公司宋威丽书记带领12名员工也都分别参与了结对资助活动。
四是女教师“社会妈妈”队伍的壮大。实验小学的66位女老师、区一小的4位女领导、区一中的4位女教师,或以个人家庭结对,或老师联合结对,让19位孩子不仅得到了经济上的资助而且分享了教师的园丁特有的爱。
五是“社会妈妈”单位越来越多。今天仅参与资助初村小学、十五中的”社会妈妈“单位就有20家,其中包括金蚂蚁集团、区工商分局、市电视台、市中行、瑞之达进出口公司、中日通商株式会社等单位。
5月15日是山东省巾帼志愿服务活动日。我们今天的“社会妈妈“活动也是以扶贫济困为重点,为贫困母亲、孤寡老人、单亲家庭、残疾人家庭等困难群体提供帮扶的一次志愿服务活动。我们“社会妈妈”队伍中的女性成员已自然过渡为巾帼志愿者,这次新加入社会妈妈队伍中的巾帼志愿者也将近日登记注册。希望也相信各位爱心姐妹会在巾帼志愿者这个爱心团队中,能够在奉献爱心、感动别人的同时也感动自己、不仅提升全家人的精神境界而且树立所在单位的文明形象。
总之,“社会妈妈”活动,不仅“资助了一个孩子,温暖了一个家庭,稳定了一方社会”,而且为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提供了一个让爱在生命与生命中连结和流动的平台与载体,让我们高区妇联的工作也因此更丰富多彩、更求真务实和更有社会价值。所以,在这里由衷地感谢大家爱的奉献!
孩子们,爱和感恩是我们生命、生活改善的根本途径,不断地学习爱、学会感恩,你就会知道什么是进步、什么是文明、什么是幸福、什么是你的努力方向。你现在还小,家庭生活中的暂时困难还需要社会的帮助,但这些困难却使你有了被爱的体验、有了感恩的心。所以,希望孩子们,也相信孩子们会因此而更懂得爱自己的亲人、尊敬老师、关心同学,更懂得如何做的自己,来报答父母、老师和社会。
最后,祝所有母亲节日快乐、安康幸福!祝“社会妈妈”们的爱心照亮别人、也温暖自己!祝孩子们好好学习、快乐成长!
好人一生平安!
母亲节来临的时候,我很自然地做了一个关于母亲的梦。
一个桃红李白的清晨,父亲扶着犁杖,吆着青灰色的驴子踢踏踢踏走过村街的时候,阳光穿过木格窗子,正水一般在堂屋里流淌着。娘挽着发髻坐在织机上,双脚一起一落,织机就发出“唧唧—唧唧—”蛐蛐般的鸣叫声。娘再一甩手,木梭就鱼儿般在棉线里来回穿梭。伴随着机杼前后拨动,土布就一丝一缕地向前延伸着……
娘---我大喊一声,惊醒了。但娘劳作的身影却定格在梦境古朴的画面里。
儿时,我最爱看的就是娘织布、纺线线。
秋后,父亲弹回棉花,娘盘腿坐在蒲团上,依着簸箕条条凸起的舌面,先把蓬松的花絮搓成一根根棉条(捻子),而后就开始纺纱了。娘纺线的样子很好看:她左手扬着捻子,右手摇着纺车。纺轮一转,手里的捻子便徐徐“吐”出一条棉线,一会儿一个大穗子就纺成了。
娘白天参加劳动,晚上纺线。那时候的夜晚大多没有电,为了省油,娘便和邻居的六妈、五娘借着月光纺线。时间久了,她摸黑纺出的线都又细又匀。秋夜,明月如盘,树影婆娑。农妇们常常通宵达旦地干活。要是谁家碰上儿娶女嫁需要赶活计,那就更忙乎的没了早晚。做好的饭凉了,饿了再去热;手中的棉线断了,躬身再去续接。一笸箩棉捻纺完了,时常天光也亮了。月光下,我和小伙伴们玩捉迷藏、斗鸡跑累了,一个人不敢去睡,就伏在娘腿上听故事。纺车吱扭,纺轮嗡嗡,萤火虫打着灯笼在枣树上胡碰乱撞。听着听着,我很快就甜甜地入睡了。
多年后,听秦腔传统折子戏《三娘教子》,方知娘的辛劳和不易。
娘为儿白昼织布夜纺线,
一两花能挣几文钱。
你奴才把捻子带线齐揪断,
舍了份量短工钱……
戏中薛乙哥逃学回家,织布养家的三娘观见天色尚早,查问儿子学业,劝其用功。不料乙哥以三娘不是亲生相回应,引出三娘满腹委屈,几欲放弃教养。家人薛宝从中解劝,协同三娘讲明道理,终使乙哥醒悟,发奋上进。多年以来,三娘以耕织之艰教子育人的故事,备受百姓褒赞。看了这出戏,娘的养育恩情,我又何以敢忘?
线纺完了,接下来就是染线、浆线、经布一系列流程。所谓经布,就是要把纺好的纱根据要织的布的花样及厚度,缠绕到一根轴上。经布的时候,场面很壮观。那一刻,娘侧身牵线,步履轻盈,几十个缠满纱线的筒管在娘的带动下,就像一群等待喂食的鸡仔,毛茸茸的围在她脚边欢蹦鸣叫。
把线轴固定在织机上,就开始织布了。织布,讲究的是力道和巧劲。会织布的人,用劲小、织得快、布平整。初学的人,忙了手里顾不了脚下,三两下就会乱了板路。那时乡下嫁女儿,讲究陪嫁多少这样的布料。当嫁妆抬到男方家里的时候,当地的三姑六婆会打开女方的衣橱,对陪嫁过来的织物的数量及品相作评判,而这又是关乎脸面的事,所以跟娘学织布的邻里姐姐真不少。我家没有女孩,娘看不清时,常常让我帮她穿针引线,她们看见了,我总是得到“臭小子”的笑骂。
年节快到的时候,布也就织成了。冬日的暖阳下,父亲帮娘折叠、拼接、捶平。娘细心地扯平、剪头、掐量。他们的动作和谐默契,脸上都漾着掩不住的喜悦和兴奋。乡间有句老话,家常饭,粗布衣,知冷知热结发妻。土布里织进的不只是艰辛和期盼,还有绵绵不尽的人文积淀和情愫。
织好的土布素淡清香,厚重平朴,几何形的图案和花朵明丽生动。娘一部分缝制家人过节的新衣,一部分为哥哥们准备结婚的被褥。粮食紧缺时,父亲还背着它上北原换粮呢。许多窘迫的日子,就是这样在娘创造的欢乐氛围里变得红红火火、大有奔头。
前不久,携妻带女去民俗村游玩,女儿对古老的织机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又是拍照,又是请阿姨示范,等到自己坐在织机上的时候,却一下都不能操作。唯有妻手扶机杼,脚蹬踏板,还有些许织土布的范儿。
一日,和农林局工作的一位文友说起土布。她说,土布蕴含的商业价值和传统文化,越来越显现出了独特的价值和魅力。市上已建起了织纺专业村,成立了金梭子纺织公司。我听了很是欣慰,看来作为传统工艺的土布真的要焕发青春了。
我至今清晰地记得,儿时的那个夏天的夜晚。父亲牵着妹妹的手,母亲领着我,我们一家人坐在星空下。望着夜空点点繁星,妹妹稚声地问母亲:“你和爸爸是不是都会死?”母亲微笑着抚摸妹妹仰起的小脸,看着我们说:“孩子们长大了,爸爸、妈妈也就老了,人都会死去的。不过,妈妈和爸爸会像天上的星星一样,看着你和哥哥......”
那时候我还小,不明白大人们说话的含义,只是记得母亲在说话时,眼中似有泪光闪动。
母亲的最后时光
早上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把我从睡梦中惊醒。
“妈妈病了,不是一般的头痛脑热,她早上在做体检时,从肝脏B超和X光透视的影像中发现了一些可怕的东西。”电话那边,妹妹急促地说道。
在去西安确诊的路上,母亲安然无声地睡眠,妹妹一旁悄悄地流泪,我木然地与司机有一搭没一搭的说着下意识的话。恍惚间,那些在母亲体检的影像中发现的阴影变作像幽灵一样的毒蛇,在眼前扭曲蜿蜒……突然有种不祥的预兆。
路途没有耽搁,省城的大医院很快就到了。不巧的是上午十一时专家已经下班。询问中得知肝胆科挂号要等到中午两点半,看看表,还有三个小时。快到午饭的时间,母亲毫无胃口,自从腹中不适母亲一直没有食欲。
捱到了下午,专家叫号进去看过片子,语气中略带埋怨地说“不大好,怎么这时候才来看!”并招呼旁边的见习医生:“看,这就是多发性的肝癌症状……”
我明白,这个病在省城最好的医院确诊了,基本是对患者发出的最后通牒了。心里立时一紧,泪水便涌了出来……
“哥,妈的命好苦,老天爷真不公平!”在给母亲缴费办理预约复检的手续时,妹妹有些忿忿然。
“是呀……爸走的早,其实这两年她表面上看起来很幸福,不过是做给咱们做儿女看的,总觉得她不珍惜身体。”
“她总是有种郁郁寡欢的感觉,你没发觉吗?会不会片子有误呢?”妹妹语无伦次,心存侥幸。
我手脚冰凉,心里狠狠地恨自己:你真是粗心啊!疑惑的是,那些在母亲体内寄生的毒瘤,无时无刻不在吞噬着她的健康,怎么就丝毫没有察觉?
时光仿佛瞬间倒流……其实对于母亲来讲,十几年前父亲不在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了她的“生命倒计时”。
迫于儿女的好意,母亲在父亲撇下她离去数年后接受了孩子们的建议:为自己找了一个伴儿。
母亲的这一步并不理想,那个看上去体面的陕北教书匠没有带给她预期的快乐,反倒增加了她的烦恼。地域文化的不相融和,性格脾气的相去甚远,都让对第二次婚姻抱有期望的母亲无所适从,无异于被绳索缚住了手脚。也许父亲离去近十年的时间已经使她能够乐于接受安静的生活,多一个人反倒不适了。何况她总在拿现在的伴儿和父亲作比较,这多少让我看出了父亲母亲之间的感情有多么地深厚。
母亲与她的伴儿终是没过多久的时光,应了那句老话:“话不投机半句多,人不相和不聚桌”。两年后,一位好心的阿姨又为母亲极力说和了一位老伴儿,一直到她生命的终结,他们相安无事,表面风平浪静。其实不然,老年人再婚哪儿有那么一帆风顺。和谐美满幸福的再一次婚姻需要好多的积极因素,最简单的说,要有再次组建家庭的冲动和渴望,最起码要有带给你冲动和渴望的人。许多年青人以为,老年人再婚,有个伴儿就得了,哪儿有那么多的讲究。实则不然,没有感情的火花,没有相濡以沫的情感依赖,没有携手走完人生剩余时光的愿望,哪里来的幸福?最起码,相互间的信任该有吧。
我早早地感觉到母亲和老伴儿之间的间隙,那是他们事先的约定:独立自主,各负其责。母亲一方的经济开销和家庭负担要独自承担,反之相同。这一点,母亲毫无疑义的应允了,以几十岁的年纪和生活阅历,她明白和一个细腻的南方人的相处之道。经济上的有所保留,相互间的过于独立,这在崇尚AA制的年轻一代那里也不会做得如此的过于严格且没有人情味儿。我想,这也不是老人们的本意,但现实中却演化到了夫妻不像夫妻,而更像合作伙伴的水清盐淡的地步。夫妻本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是可以托付生命的可信之人,更是无话不谈的朋友,有时更像没有血缘关系的亲人。这些形象的描述并没有出现在母亲再婚的生活里。这一次,母亲选择了沉默。她碍于情面,碍于世俗,吞咽了所有的苦。她不能让人觉得她是个和谁都相处不来的古怪之人,她要顾及儿女们的“脸面”。
母亲在这样的生活中,内心逐渐熄灭了重新燃起的那束希望的火苗。她怀念父亲,怀念父亲在的时候所给予她的一切贴心和照料,荣耀与光辉。
“哀莫大于心死,乐莫大于新生”这句话透析人性而感悟人生。母亲的悲哀在万念俱灰中日复一日的加剧,她在麻将桌上消磨自己的余生……
看着别的老人携伴扶侣散步遛弯儿其乐融融,要强的母亲至死不愿和将要陪伴自己余生的另一半在公众面前露脸。这是为什么呢?我多少猜得出母亲的想法。父亲走后,母亲有过两次婚姻,这对她们那个年代的人来说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最重要的是,无论谁都代替不了父亲在他心中至高无上的位置。这不是我一厢情愿的臆想,从母亲翻看父亲相片的眼神里,在她每年敦促我清明节和父亲祭日上坟烧纸的惯例中,我读懂了母亲对父亲的思念。父亲离开她走了,生活还要继续,老伴儿是她生活的依靠,就像拐杖。而父亲,是照耀她生命的那盏灯。
手术后,病床上的母亲总是若有所思,我看到了她眼神里的回忆和不解。
母亲得的是不治的绝症,主治医生征求家属意见,决定对她的生命做最后的挽留。手术前一晚,母亲情绪很好,很配合护士为手术所做的一切准备工作,甚至在晚上睡了一个好觉。
遗憾的是,手术中医生在临时通话口对家属出示了术中拍到的图片,并告知母亲已病入膏肓,无法按照预案实施手术了。拖着沉重的双腿走进术后监控室,母亲正瞪着双眼看着天花板出神。我轻声问她为何,她告诉我:“医生说了,麻药没完全失效,不能睡觉的。”她说话的时候神情像个听话的孩子,丝毫不知自己已是无可救药的人。我忍着难过,使劲儿憋着不让眼泪流出来,还得强作欢颜。“妈,咱好了,手术很成功!”
第二天,母亲便要我们搀扶着下床走路活动,说这样有助于恢复。我举着吊瓶搀扶着她在走廊里来回地踱步,看着她忍着疼痛鬓角渗出了汗水,突然发现一个人在病中会因为对生命的渴求,从而对医生的叮嘱是那么地奉若神明。
癌症之所以是不治之症,最重要的一点是晚期的扩散速度非常之快,癌细胞会以几何倍数增加,进而攻击躯体的各个器官。母亲很快被癌细胞侵蚀地毫无力气下地走路了,终日在病榻上饱受煎熬。她呼吸急促,要靠呼吸机来维持,但她的眼中没有一丝慌乱,总在想问题,一句话也不说。我无数次地面对母亲疑虑的眼神,纠结是否告诉她真实的病情,但真的担心实话会打破了她心中仅存的希望。
母亲去世前一晚,几乎整夜未眠,体温骤降却说很热。看着我们兄妹熬红的眼睛,她心有不忍,只说了一句:“妈妈真的感到很煎熬!”我许久之后,突然感觉母亲早就知道了自己的病情,只是不愿意说出来,刻意和孩子们保留那层窗户纸,谁也不去捅破。她担心我们知道了她的心情,会让我们连安慰的假话都不再说了,她不愿看到家人在无奈中陪伴她等待死亡的沉寂。
母亲预感自己时日无多,催促我们快去办理出院手续。那一天的早上,单位里来接她的救护车还在通往省城的路上,母亲身边已经围满了手忙脚乱抢救她的医护人员。在她弥留之际,我伏在床边终于忍不住的泪流满面。“妈!没事儿的,别害怕!”她稍显清醒的看了我一眼,点了点头算是对孩子们做了最后的安慰。回家的路上,司机师傅一路打着急救信号,救护车飞速地往家赶。母亲圆睁着双眼,在一位阿姨的臂弯里奄奄一息,任儿女声声呼唤,嚎啕痛哭,丝毫不见回应了。那一刻,面对亲人的离去,我知道了什么叫无能为力,束手无策。
母亲周年的时候,我握着妻子的手,妹妹紧紧攥着写给母亲的信跪在她的坟前。焚烧的纸钱和丝丝升腾的青烟里,仿佛看到母亲微笑着,用疼爱的眼神注视着我们。
一夜梦中,母亲独坐一隅。“妈妈,您别离开我们!有您在,我们还觉得自己像个孩子。有您在,这个家就没散!”面对我们的央求,她喃喃自语:“别管我,孩子!我有我要去的地方,那个地方叫天堂。”
母亲住院的时候,我接到还在省城上中学的女儿打来的电话,孩子得知奶奶病倒了要来探望,被母亲拦住了。“孩子快高考了,别耽误了学习!”在去安慰女儿的路途中,手机传来短信的提示音,那是母亲发来的最后一条珍贵的短信:“路上小心,妈等着你回来!”
每次在饭馆吃面条时,我都会想起母亲做的裤带面,并和饭馆的面条比较一番。虽然现在已经离家多年,但依偎在母亲身边,吃她老人家亲手做的裤带面的生活片段好像发生在昨天。
我小的时候家庭生活挺困难,记忆中一年也吃不到几次母亲做的裤带面。母亲是地道的陕西人,可以做出味道极其纯正的裤带面,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每当父亲发工资的时候,每次听说下午母亲要做裤带面的时候,我绝不会出去疯玩,口水都会在嘴里停留一下午的时间,我努力不让口水流下来,眼巴巴的等着宽宽的面条出锅的那一刻。惟恐离开一会儿就会失去长久的期待。母亲笑话我是馋猫、没出息,我才不管那么多,老老实实的陪在母亲身边,看着母亲和面、揉面、扯面、下锅,我就负责给煮沸的汤锅里加水。
母亲先是用韭菜、鸡蛋或者肉丁炒一锅哨子,然后才开始揉面。我每每趁母亲揉面的时候偷偷的用勺子挖点肉哨子塞进嘴里,鼓起腮帮子,还不敢使劲的咀嚼,怕被母亲看到。后来有一次偷吃的时候看到母亲嘴角露出慈爱的笑容,我才知道,原来我的小动作一直被母亲看在眼里。
母亲用力的揉面,一遍又一遍,这样就成为一个大面团。再把面团切成一条一条的形状,抹上点菜油,就可以扯成裤带的形状了,面条又长又宽且劲道。然后母亲把扯好的裤带面放入含有煮开的沸水中,裤带面和沸水一起上下翻滚,这时候我的心情是最难熬的,眼睛一眨不眨的盯着锅里的面条,心里想着:“怎么还没好?差不多熟了吧”。大约5分钟左右,裤带面就出锅了,每次这个时候,我都固执的要用大碗,总以为大碗能多盛些,可是每次看到父亲碗里的面条比我的多,我都不服气,吵吵着要母亲多给我盛些,母亲笑着也不说话,总是给我盛满一大碗,加入早已炒好的肉哨子,我就立即狼吞虎咽。
半碗下去,我那小小的肚皮就已经溜圆了,这时往往眼谗肚子里饱,吃饱了总是还想吃,可实在是吃不下去了,母亲才端起我的碗把剩下的面条倒进父亲碗里。这时候我就抹着油乎乎的嘴巴,问母亲说:“咱们明天还吃裤带面吧”。
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面条再也没有什么稀罕,可儿时的记忆却深深的刻在我的脑海里。这些年,我出门在外,吃过了许多山珍海味,也吃过更多种类的面食。当我吃着这些面条的时候,不知为什么总也吃不出母亲做的那种黏黏的味道。每逢过年过节回家的时候,总是早早的给母亲打电话要吃裤带面,母亲也一定会把面条盛在碗里等着我,等我卸下行囊、迫不及待吃着那熟悉的味道,看到坐在一旁问长问短的母亲那烟灰色的面孔和斑斑白发,我禁不住热泪长流,我知道:这就是母亲的味道。
俗语说得好“养儿方知父母恩”,在自己经历了十月怀胎及剖腹产产下儿子这一过程后,更能深刻体会母亲的不易。看着身边的这个从尺把长毛茸茸的小东西到如今整日在眼前晃悠的半大小伙子,回头在看老母亲时,不禁感叹岁月无情。
一日,偶然翻看家中为数不多的影集时,看到了几张母亲的照片,而大多数是儿子的,儿子摆着各种造型的照片没有过多吸引我,目光更多的停留在母亲身上,照片中的母亲,头发都白透了,眼角上的皱纹长、多而深,唯一的看点就是母亲微笑的表情,认人感到她略显幸福的晚年。
母亲今年67岁,没有文化,煮饭、洗衣、操持家务和抚养我们兄妹六个就是她的全部工作。她没有自己的个性,没有自己的财产,有的只是整个家庭。在回忆着那段缺吃少穿的年代,母亲总会不停地说:“看看你们现今的生活,那真不知强过过去几千倍,就你们现在浪费的半碗饭,不知在六零年能救活多少人。”其实,我很难想象在那个只有父亲一人挣钱的年代,母亲是怎样精打细算地节约每一分钱,来满足一家八口人的吃、穿、用。母亲个子矮小,不足一米五,可是脾气犟,从不服输。老父亲现在一提起七十年代,母亲为贴补家用,到车站装煤的那一段,眼眶里总是噙着泪花:那时候,你们兄妹六个要上学,大的长身体,小的也特别能吃,没办法,你妈硬是背着我去车站给人家装煤,她个低,每轮一掀煤到汽车上,总要比别人费劲,可她就不服输,你今天装五吨,明天她也能装五吨。知道了这段经历后,我恍然大悟,母亲成年的腰酸痛就是这样得来的,看着日渐佝偻的母亲,心酸与掉泪总不能将我的感情表达出来,母亲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泪,滴了多少汗,忍了多少气,才让我们兄妹六个长大成人。想想自己没出嫁前,因是老小,一直习惯着被父母娇惯,习惯听父母做好的安排,而从没去了解他们的苦楚和悲喜,把这一切当成天经地义的事,当初的自己是多么的愚蠢与漫然啊!
时光渐行,当我自己的孩子出世后,我慢慢知道养育孩子的艰辛和作父母的无言付出是那么珍贵,那时孩子就是我的一切,他的一颦一笑一哭一闹,牵动我心,可想想自己对孩子如此珍爱,那自己的父母当初对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母亲认为劳碌繁杂而无止境的家务都是她的本分,不需要回报,不需要仔细核算,然而,我知道,在她心里,只要每个孩子健康成长,有个笑脸,有句问候就满足了,于是也就一如既往的做得细腻,做得纯粹,做到头发白了,做到腰弯腿酸了,也毫无怨言。
母亲老了,没有什么辉煌的一生,没有什么亮点,然而,当看到自己的儿女事业有成,家庭和睦时,那脸上绽开的并不灿烂的微笑向人们诠释了一个母亲的一生。
“母亲”是个人间最伟大的词汇,它是一个女人用一生的时间和精力铸造的。我们在母爱的庇护下成长,感受母爱的温柔,同在也在感受她的深重。记得自己看过一篇报道,一个飞行员的份量相当等同体重的黄金,那么母亲的分量该用什么材料来衡量呢?
时至五月,天气乍暖,万物生机盎然,晶莹剔透的槐花铺满了桥山,翠绿的山上,透着点点的雪白,犹如挂满了一串串珍珠,高贵而不失典雅。闻着槐花淡淡的清香,想起了母亲,也想起了母亲做的槐花饭。
我出生在农村,记得小时候,村子里的树很多,各家各户门前门后,都栽有槐树。外公家门口就有好几棵大槐树,当时足足有我的小腰那么粗。那时人们的生活过得还可以,槐花饭也属于是一种休闲佳肴。
每到春季花开之时,雪白的花朵,密密匝匝到挂满枝头,清风拂过,犹如少女飘舞的裙袂;又如天仙下凡,悠然地散发着淡淡清香;又如一串串珍珠,随风轻轻摇曳,洒落的花瓣,好似向人间抛撒丰收的喜悦。远远望去,整个村子都浸在花的海洋,每个角落都弥漫着槐花的清香,让人心旷神怡。
那个时候,我经常往外公家跑,叫着喊着要上树捋槐花。看着一串串象小铃铛一样的花朵,翠绿中略带红点的花萼,洁白的花瓣,微黄的花蕊,我是直流口水。在树上先是捋上几把,直接塞在嘴里就吃,淡淡的清香,瞬间充满了整个心房。在树上折腾上大半天,好不容易捋了一大堆,就急匆匆地拿回家让母亲做槐花饭。
母亲做的槐花饭,其实很简单。先是用水洗干净,然后用面粉拌匀,放点盐,最后放在大锅上蒸。蒸出来的槐花饭,有多种吃法,我最喜欢用蒜泥辣椒汁蘸着吃,那种清香,那种味道现在想起来都流口水。其实,自从工作以来,回家的次数也少了,父母期盼的眼神,时常徘徊在自己的脑海中。“这槐花饭是你最爱吃的,我都准备好了,就等你回来尝尝。”母亲的话简短朴实,但这里饱含着对儿女的思念,也深藏着对儿女的爱,只是她不善于直接表达,但在儿女心中,这就是最伟大的爱!
一年又一年,儿女们都已长大成人,成家立业,在外奔波;母亲却慢慢变老。母亲陪伴了我们度过了美好的童年,叛逆的少年,走过了许多坎坷,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我们伤心流泪的时候,是母亲安慰了我们;我们叛逆疯狂的时候,是母亲包容了我们;我们失败难过的时候,是母亲激励了我们......她现在还牵挂着子女,只想着孩子们在外工作生活,要注意安全,注意身体。可是作为儿女的我们又为母亲想了多少?
又是一年槐花开,此时的我望着漫山的槐花,心里想着什么时候能够让母亲尝尝自己为她亲手做的槐花饭,让她放心,远在他乡的我会照顾好自己的。也希望母亲身体健康,一切都好!
母亲节快到了,自己不能陪在母亲身边,故写下此文,略表思念之情。
记得有一首歌中曾经唱到:“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这短短的几句歌词中处处流淌着有妈妈的幸福,有妈妈的孩子是幸福的,这个道理几乎人人都知道,但身处幸福之中而懂得珍惜的人却是寥寥无几。
今天看完一篇关于母亲的文章之后,颇有感触,突然之间,我也想写一写自己的母亲。以前父亲总是说:“别人都写自己的妈妈,你是学中文的,怎么从来不见你也写上一篇关于你妈妈的文章啊!”的确,以前父亲这样说我的时候,我也试图写写自己的母亲,可一提起笔却总是无从下手,我极力搜寻记忆中的点点滴滴,却发现都是那样的平淡琐碎。但是一个新生命(我的小外甥)的诞生,却使我陡然发现,原来这看似平淡琐碎的记忆中却处处透着母亲那无私而又温柔的爱。
今年十月二号我的小外甥突然诞生了,之所以说突然诞生是因为我们并没有经历那等待他出生的漫长生产过程,姐夫的一个电话过来,就是一个大大的喜讯——我的小外甥顺利出生。有的时候人会喜极而泣,而有的时候人也会喜极无语,当母亲听到这个喜讯的时候,她属于后者。到现在我的脑海里都可以清晰地浮现出母亲听到这个喜讯时的情景,那高兴的情绪溢满了母亲的双眸,那恨不得立刻飞到姐姐身边的想法布满了母亲饱经沧桑的脸颊。那一天,对于姐姐来说可能是意义重大的一天,但对于母亲来说却是金光灿灿的一天,因为那一天,她看什么都是好的,她做什么都是快乐的,而这些,姐姐并不知道。其实我不太能够理解母亲为什么会有股这么强大的高兴劲儿,但是我却看到了一位母亲默默的、静静的爱,自己的女儿也有了自己的孩子,母亲打心眼儿里替女儿高兴。
在我的小外甥出生之前母亲就已经为姐姐准备好了很多婴儿出生之前和出生之后的必备用品,当时看着母亲准备这些,只是觉得好玩跟理所当然,现在回想起来,却是愧疚无比,母亲在准备那些东西的时候,花了多少心思,而那些东西又承载了母亲多少的关爱,我们从来没有去想过,只是理所当然的接受,然而对于我们的这种行为,母亲却永远不会责怪,因为她根本就没有想过要我们回报什么……
虽然不能亲眼看到姐姐是怎么照顾我那小外甥的,但是母亲总会把详细过程告诉我,告诉我怎么给小孩子换尿布,一天又要换几次,怎么抱孩子不会伤到孩子,一天又喂他吃几次奶,而这个时候我总是会把小外甥想象成我,然后我似乎就可以看到母亲当初就是这样把我跟姐姐拉扯大的,每当思及此,我总是能够深深的体会到母亲的不容易和伟大,虽然这些事情平淡又琐碎,但是真正做起来却是要有足够的耐心、爱心跟细心……今年我已经22岁了,但是不管我干什么,母亲都还是会千叮咛万嘱咐,以前的我会觉得母亲很罗嗦,我都已经是大人了,自己会处理好很多事情,不需要母亲的操心了,但是现在的我会这样想:不管我多大,在母亲的眼中,我永远都是长不大的孩子,她的操心,只是想放心……
说起来,真要感谢我那可爱的小外甥的诞生,他的诞生让我清楚的看到了原来我无时无刻都生活在的母爱的海洋中却不自知,他的诞生让我学会了换位思考,他的诞生让我知道无论我游得多远,都游不出母爱的海洋。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有一首诗大家都学过,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就是孟郊的《游子吟》 我们常常感动于老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感动于“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深厚友谊。但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应该是母爱。正如一首诗里所说的:母亲卑微如青苔, 庄严如晨曦, 柔如江南的水声, 坚如千年的寒玉, 举目时, 她是皓皓明月, 垂首时, 她是莽莽大地。 母亲将你带到这个世界上,你便有了生命,有了生存的寄托。母亲倾注全力呵护着你的成长,当你承受不住外界所带来的种种压力时,母亲为你撑起一片天空,抵挡所有风雨;当你心无慰藉时,她开导你、教育你,教导你“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哲理;当你遇到困难与挫折或因情绪不好而对她大发脾气时,她默默承受但仍坚强地开导;当你因学习而疲劳、心烦时,她会送上一杯热茶,不需任何语言,一切感情均化为内心那份感动……
弟子规第一篇即为入则孝,从最浅显简单的“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到“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字里行间都透漏着孝悌之义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在此母亲节到来之际,我们能为母亲做些什么呢?一张亲手制作的贺卡,一杯暖意浓浓的热茶,一盆热气腾腾的洗脚水,一个灿烂甜美的微笑……都会让母亲倍感幸福。“母亲节”作为一个节日,一年只有一天,但是作为一份情意,“母亲节”应该是每一天。让我们用一个个细小的进步,一天天的长大懂事,一次次优异的成绩来回报母亲,因为,母亲永远都有是我们的坚强的支柱,我们永远都是母亲的最温情的牵挂……
感恩母亲。
古往今来,赞美妈妈的文章几乎被人们写烂了。不过世界上的妈妈千差万别,母爱也各不相同,每个人对妈妈的看法也不尽相同,所以我还是要用简单、幼稚的文字,来表达我对妈妈那从未减少的绵绵爱意。
我的老妈很平凡,站在人群中甚至都不容易被认出来;我的老妈又很不凡,她用简简单单的爱,照顾我和父亲,照顾我们的小家。
小的时候因为爸爸、妈妈都要上班,白天我会被爸妈放在爷爷、奶奶家,妈妈下班后会过来接我,每天最幸福的时候就的是妈妈的到来,一下子会扑到妈妈的怀里,闻着她身上熟悉的味道,小时候我觉得这个是最幸福的味道。回到家里,妈妈根本无暇顾及我,她还要忙着买菜、做饭、洗碗、照顾我吃饭,给我洗漱,一直到我睡着了,她才会有点时间清闲下来,经常是我睡醒一觉了,还迷迷糊糊的看到桌前妈妈的背影在忙碌着什么。第二天早上妈妈已经早早的起床。那段时间里,妈妈总是忙碌的,记忆最深的就是回家的路上妈妈牵着我,急匆匆的回家的步伐。
初中的时候在一次雪后,因为我的顽皮,腿摔骨折了,陪伴在我身边的还是那熟悉的味道,那粗糙的双手。因为我行动不便,照顾我的重担就落在老妈身上。早上老妈把我叫醒,照顾我洗漱、吃饭,然后送我到学校,我开始安心的上课,但是老妈依然不能休息,要赶着去菜场买回来各种营养的食物回去赶着给我做午饭,然后再赶着学校中午放学的时间给我送到学校,陪着我等我吃完,老妈害怕我一个人在学校呆着寂寞,就一直陪着我直到下午上学,她才会回家,才能吃上一口安心的饭菜。稍作休息就又开始为晚上做准备,忙着买菜、做饭、接我放学、陪我吃饭、直到我写完作业,照顾我睡下,妈妈才能有点时间休息一会。伤筋动骨一百天,所以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三个多月。小的时候我不懂事,觉得老妈的职责就是照顾我,觉得老妈照顾我是应该的。现在慢慢长大了,自己也工作了,有的时候就会想,到底是什么动力支撑一个职业女性坚持了三个月做了那么多事情,我想这就是母爱,这就是作为一个母亲的力量。
三个月很快就过去了,医生说我好恢复的差不多了,可以开始慢慢的接受一些小运动,有助于恢复腿部肌肉的,以后的时间里,中午我吃过老妈送的饭,就会看到在学校的后操场上,就能看到一位母亲牵着胖胖的丫头在艰难的一点一点的练习走路,就像小时候妈妈教小朋友学走路一样,小时候本来就是个胖丫头,再加上前一段时间生病,现在更是一个小胖丫头。因为腿还没有完全恢复好,不能用上力量,所以在练习的时候基本都是我靠在老妈身上,她用整个身体支撑着我,练习没多大一会,就能看到老妈一脸的汗水。所以在那一段时间,记忆最深的就是老妈烧的一手好菜和牵着我练习走路长满茧的手掌。
再后来,我考上了大学,开始了离家的生活,大学的生活是精彩的,我开始交友、参加社团、参加活动,回家的时间越来越少,和老妈见面的时间也越来越少,甚至电话交流也变得少了很多,那时老妈多少会表现出一点失落,但是在我回去的时候依然很开心,给我弄各种好吃的,年少的我那时候觉得回家就是为了打牙祭,吃饱吃好了就又撤了,完全不懂得体谅老妈的失落。每次走的时候老妈总是习惯性的牵着我到车站。年少的我完全不懂得去体会,那会记忆最深的就是妈妈烧的一手好菜。
随着年纪的增长,已经成家的我,开始慢慢的体会老妈,因为在外地上班,平时不在家,周末或者节假日的时候才能回去看看爸妈,说是回去看他们,觉得还是回家打牙祭,每次妈妈都会张罗一桌饭菜,妈妈总觉得她不在我身边,会吃不好穿不好,所以每次回家总是张罗一桌饭菜。回去早点,我会和老妈一块去菜场,老妈还是会习惯性的牵着我,一只手拿着菜篮,一只手牵着我。现在的我,记忆最深的是老妈长满老茧的双手。
妈妈,我爱你!愿您健康长寿!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华北平原的乡间小路上,一个齐耳短发白衫兰裙的女孩拘谨地坐在自行车的后座上,赶往城里买订婚的衣服。带着乡土气息的微风轻轻拂过前面骑自行车的男子健壮的身躯和浓浓的黑发,后面的女孩就这样久久地凝视着这陌生的,但即将是她托付终身的男人的背影一言不发,因为这刚刚是她们第二次见面。
这就是我的养父和养母。
我的外祖父是一位曾在苏联经商十年之久的商人。回国后,拥有偌大的家产。连续迎来四个儿子地出生后终于盼来了一个千金——我的养母。也许正应了那句古话,福不双至,祸不单行。母亲出生后十个月,外祖母暴病身亡,外祖父视母亲为掌上明珠,从此再未续弦。母亲长大后出落得如花似玉,提媒者络绎不绝,外祖父挑遍了十里八乡,终于挑选上了当时在外地当工人的父亲。听母亲后来说,那时农村的姑娘找一个能挣工资吃皇粮的工人真得很不容易。
我小时候很顽皮,对什么事都好奇,总爱问我的母亲她结婚那天是什么样子?那时我在哪里?每次母亲都用极不耐烦的态度打发我,“去,一边玩去,小孩子家什么都问。”后来我长大懂事了便不再问,母亲反而乐于跟我讲了。母亲说,她结婚那天,当宴席吃罢娘家人起身告辞时,送客出来的她竟哭了,我非常好奇地问,当新娘是多么幸福的事啊,为什么要哭呢?母亲回答,那时候不像现在,可以自由地接触相互了解,到结婚那天她才是第三次见到我父亲,对他的陌生以及对日后生活的恐惧,使母亲差点跟随娘家人一起逃回家。
婚后两年,母亲没能为父亲生一儿半女,在家倍受宠爱的母亲从此在我爷爷奶奶眼里黑如乌鸦,受尽了冷落与谩骂。外祖父总归没看走眼,善良的父亲得知母亲在家的境况后,就把我母亲接到了他远离家乡的工作地,从此两人朝夕相处相敬如宾。
三年后,抱养了我。
在我三四岁刚刚记事的时候,在爷爷奶奶多次写信召唤下,我随母亲回到了河北的农村老家。那时的我已相当懂事,像一个小精灵似的讨人喜欢,全家老少抢着看护我,母亲的地位也随之逐渐提高,不再有人给母亲脸色看,否则我是不会愿意的,小小的我变成了保护母亲的盾牌。
由于父亲工作单位离家远,所以一年之内只能回家探亲一次,那是我最快乐的日子。小朋友们都开始提前围绕在我周围讨好我,因为春节马上来临,父亲就要回来了,每年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我以及我所有的伙伴们制作各式各样的灯笼,我当然是提最大最漂亮的那个。夜幕中,我像一个高傲的公主被伙伴们簇拥着,在春节前大人们忙碌的气氛中走街串巷,丝毫没有了平日里对黑暗的恐惧。
我那时还不能理解母亲幸福的心情,只看到母亲会把珍藏了一年的化妆盒拿出来,细细的在脸上涂粉,然后抹胭脂涂口红,看着母亲美丽的脸,我也会为所欲为的用胭脂把我的脸涂得像马戏团里的小丑,惹得正在往水缸里灌水的父亲开怀大笑。
晚上,兴奋了一天的我实在是不想入睡,几次强行睁开如灌了铅的眼皮,看到灯下父亲正捧着母亲的手轻声低语,“瞧,纳鞋底儿把手都勒成什么样子了,你不会少干点。”“少干了一大家子穿什么。”母亲嗔怒地瞥了父亲一眼,“好了,这下我回来了,我帮你纳。”父亲说着还真的拿起了鞋底,母亲一把夺过来笑着说:“别胡闹了,这是你干的活吗?快休息吧。”父亲诚恳的又抢过来,“我真的能干,不信你看。”我看到父亲粗大的手掌上绕上了长长的麻绳,母亲带着甜甜的笑容为我掖了掖被角,我便再也无力挣扎地被拉进了梦的大门。
早晨,当我醒来的时候,父亲已起床为我们做早饭了,那时的农村做饭用的是柴火,冬天,冰天雪地凉锅冷灶地做饭非常受罪,只要父亲回来了,他就不让母亲再做饭,每次他做好饭就把冰凉的手伸进母亲的被窝里暖热,然后为我穿衣服。
我就在这样的幸福生活中快乐地成长,母亲也就在这样的岁月里经历着离别和相聚,重复着期盼与等待。多少年过后,回过头来,细细品味,那竟是我今生最难忘最留恋的时光。
在我抱养的弟弟十二岁我十六岁的那年冬天,母亲与我外祖母去世时同样的年龄同样的病因,突然吐血身亡。父亲是在母亲去世的第二天风尘仆仆憔悴苍凉地赶回来的,当晚入殓的时候,父亲为母亲细细地擦净了脸上的每一处血迹,然后久久地握着这个一生也没能为他传宗接代却如此恩爱的妻子的手不肯松开,母亲一定是很从容地穿过那个黑黑的生死隧道的,因为母亲的面容很安详。
我和弟弟为母亲在老家守孝一年后,离开了和母亲共同生活了十几年的家,来到了父亲身边。整整三年后,父亲才与我现在的继母结了婚。继母是当地的农村人,家里有四个孩子,只有大女儿比我大一岁,正在上大学,加上我和弟弟一共六个孩子,全靠父亲一个人微薄的工资生活,他就这样心甘情愿全力以赴地供养着六个完全与他毫无血缘关系的孩子。那也许是父亲最艰难的岁月,但因我们都能彼此理解和睦相处,一转眼也就熬过来了。
如今,我们已全部成家立业,都有了自己的孩子,退休在继母家生活的父亲又像当年抚养我们一样照看我们的孩子,端尿喂奶、洗衣喂饭。在继母农村家热乎乎的土炕上,常常是大的小的滚作一团,此时父亲就笑眯眯地点燃一支烟坐在炕头,细细品尝着子孙满堂的天伦之乐。
真是苍天有眼,人心有秤。每当我看到近七十岁的父亲依然身体硬朗精神矍铄,我总在心底默默地感念上苍的恩泽,让我有更多的时间拥有着父爱,让父亲有更多的时间享受我们回报的感激和尊敬。更让我感到欣慰的是,继母家我的每一个姐妹对待父亲都比忙碌中的我还孝顺尤加,事无巨细关怀备至,逢病送药、变季添衣。就连我懂事的儿子在上学前班时,都知道把我们过年给他的压岁钱一分不少的攒起来,看望外公时悄悄地把钱塞到外公的衣兜里,父亲发现后感动的热泪盈眶。
我在经历了婚姻的痛苦和生活的磨砺后,更加体会出父亲身为男人,无论是为人夫,还是为人父,那份尽善尽职的情感的珍贵。他一生默默无闻,平凡得如沧海一粟,但他一生都用他那颗博大宽厚的爱心长久地善待着他身边的每一个人。
今天是母亲节,我得想办法让妈妈开开心心度过它,可是我该怎么去做呢,我开始冥思苦想起来。
我突然看见妈妈放鞋的盒子里有两个奇形怪状的东西,我不知道那是干什么的,我只知道那个东西很像一只可爱的小猫的身子和脑袋,我脑筋一转,想到一个办法,我要亲手做一个礼物送给妈妈,我把这两个东西画上了眼睛、嘴巴…,然后,我拿出一张纸,涂上了各种颜色,我想弄出波浪一样的卷发,却怎么也弄不出来,我刚想放弃,却好像看到妈妈伤心的脸,我又开始想办法继续做,做了大概半个小时呢!我的作品终于大功告成,我把玩偶给妈妈看,妈妈开心极了,还夸我是巧手公主,我高兴地跳起来!
妈妈是多么的辛苦呀!今天是母亲节,我祝妈妈节日快乐,身体健康,永远年轻,我爱妈妈!我爱妈妈!
自从父亲“走”后,母亲明显的日渐苍老了。
记忆中的母亲总是给我精神焕发的印象,那时年迈的父亲还健在,同样年迈的母亲每天都是早早起床,用那把家中寔了多年的单柄袖珍小铝锅,在天然气灶上文火熬出两碗黄灿灿的小米粥。等候父亲晨练归来,一同坐到客厅里那张擦得铮亮的长条型透明玻璃茶几旁,茶几上摆放一小青瓷碟儿自家腌制的墨绿色雪里蕻酸菜。在窗外金色朝阳的映衬下,老两口一边悠闲地吃着早餐,一边观看央视一套正在播出的《朝闻天下》栏目。
如今,每次回去看望她,我都能感受到母亲孤独的心和日渐弯曲佝偻的背影,以及她那斑白稀疏的华发,掩映在橘色黄昏和夕阳晚霞余晖中,伴随着徐徐微风一颤一颤抖动的剪影。
戊子年农历正月,敬爱的父亲在凌晨突发脑溢血永远离开了我们,从那时起,我眼见母亲的耳朵背了,反应也一天比一天迟钝下去。母亲和父亲在一起相濡以沫,共同生活了六十余年,生养了哥哥、姐姐和我三个儿女。她一生坚强,从不服输,即使在十年时期,父亲被打成“走资派”,又被“造反派”揪出来整日批斗的坎坷岁月里,母亲也是从来没有表现出沮丧来的。如今,父亲突然辞世,儿女早已长大成人、成家,并且自立了门户,仿佛她内心提的那口气终于可以舒缓,家庭的千钧重负也可以搁下了,她开始一步一步渐渐走向家族历史的深处。
远在千里之外工作的我,每年回去看望母亲大人的次数是极其有限的,而且在家中呆的时间也很短暂。每次回去前通了电话后,我都深深地后悔和自责,因为告诉她我要回去看望她,撂下电话,母亲就会坐在西屋邻街的窗前,独自守住那条看了千回百遍的巷道,一遍一遍地念叨,盼望她的小儿子能立刻出现在那条逼仄的、人头传动的水泥桥上。这给了她老人家多少担心、多少寂寞的期待呵!然而每次回去前,我还是忍不住要和她通一个电话,我怕我的贸然出现会给她老人家带去太多的突兀,毕竟是年逾耄耋的老人了。
今年年初,母亲提出要把她居住的家装修一下,希望在水泥地铺上木制地板,把我不经常回去的那间屋子的床换成一米八宽的大床。她说她的小孙子眼瞅着一年年地长大了,每次过年回家,看到我们一家三口挤在一张一米五宽的双人床上,心里总过意不去。以往她提出来要换成一米八宽的大床,我都没有在意,心想我们一年回去不了几天,凑合一下也就过去了。
这一次,母亲的口气很坚决。
开春后,姐姐联系了一家装潢公司,哥哥嫂嫂忙前忙后地张罗着搬家具、收拾杂物。那段时间我一直没能回去看看,只是通过电话了解到母亲在哥哥家住几天,在姐姐家住几天。后来,牵挂她的我还是放下工作,请假回去了一趟。回去这天,母亲早早就从哥哥家回来,坐在楼梯口的长椅上等候着我。两个多月不见,见到母亲时,看到她一脸疲惫,精、气、神尚好。一见我,她便姁姁地唠叨说家里装修她放心不下,每隔两天都要过来盯上一眼。和母亲看完正在装饰的房屋后,一起回到我登记下榻的宾馆,母亲抱愧道:“让你回到家里也没有个住的地方!”
我宽慰她说:“住哪都一样,不都是在家的地界。”
听我如此回答,她便慈祥地望着我笑了。
那天晚上,母亲没有回哥哥家去住,她执意要和我一起呆在宾馆。自从父亲去逝后,母亲一直一个人住在家中,她不愿去哥哥、姐姐家住,怕给儿女们添麻烦。
第二天清晨醒来,窗外浅灰色的天空春雨欻至,极细微的毛毛雨伴随着清凉山风,倏尔丝丝缕缕、倏尔飘飘渺渺,时断时续、时续时断,徐徐洒落在故乡的大地上,给人亦真如梦的幻觉。
我起身要走了,母亲头顶浥轻尘的朝雨,蹒跚着步履一味坚持要为我送行。来到公路旁,母子俩撑起花折伞并肩站在街头一棵大槐树下,等候长途汽车到来。桑榆晚年的母亲眼瞅着来来往往的车辆,鬓发上沾浮着句句点点细弱游丝的雨珠,言辞龃龉地和我拉着分别前叮咛的话语。我则站在她的身旁,一只手打着雨伞,听凭那细雨透过绿叶的缝隙滴落下来,在伞顶发出“沙沙”声响;另一只手轻轻地?着她的胳膊,默然垂首聆听老人的谆谆教诲。
一直等到长途汽车远远驶来,在眼前慢慢停下,此时雨住风停,母亲默默地看着我收了雨伞上车,又望着那车缓缓启动,离她渐行渐远,这才转回身去。我注视到在母亲转身的一瞬间,她抬起右手用食指和中指抹掉眼角的泪花,又抬起枯瘦的左手背擦拭去脸上泪的痕迹,所有这一切都让我百感交集。凝望着母亲转过身去时,她那经历岁月磨砺、饱经风霜的侧影,想到古人说的“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想到心目中敬仰的母亲一天比一天憔悴苍老的容貌,我的内心便增添出几分深深的愧疚……
后来,母亲打电话说房屋已经收拾妥当,她也已住了进去,我不安的心方才稍稍有了些许慰藉。
其实,在儿女心目中,每一位母亲都是一把挹水的瓢,从自己那里舀来清澈见底的泉水,舒缓地倒进儿女温馨的记忆中;母亲一生把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都毫无保留地给了儿女,给自己留下的也只有精神上对他们那一点小小的要求——常回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