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可以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和动手能力,孩子在有趣的数学活动中,学到简单的数学计算方式,为小学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大班数学活动总结及反思6篇希望大家喜欢!
《漂亮的果叶项链》是大班的一节学习规律排序的数学活动。执教老师在这一简单、乏味的数学规律排序活动中插入了情景元素,利用小熊去小猫家做客这一情境贯穿活动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活动从PPT课件出发,边放PPT边讲故事,提问“小熊去小猫家的路上看到了什么?”(两种花的简单规律排序,三种花的简单规律排序)然后,出示一段未完成的规律排序小路,让幼儿找出规律并将路补充完整,如此一来让幼儿体验了成功帮助小熊的快乐,使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然后是让幼儿猜测小猫裙子上的花边规律。操作一是让幼儿们一组合作制作一条有规律排序的项链,如此一来,小朋友们体验了和同伴一起合作的快乐,一起成功的喜悦。最后一个操作是为自己制作一条果叶项链。
本次活动执教老师从规律的简单排列慢慢过渡到复杂排列,完成了从易到难的教学过度,有利于幼儿对该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数学提问的有效性把握到位,以及操作过程中要求的交代都简单清楚明了。但是对于创设故事情境没有做到首尾呼应,如果最后结尾可以和前面的故事相呼应就更好了。
本次活动的重难点都应该是学习简单的统计数据的方法,这样统计方法在我班幼儿过去接触得非常少。所以,虽然课前我也对活动教案仔细阅读过,活动准备也相对比较充分,但活动开展中还是出现了许多的问题。比如,孩子们在剥花生的时候,有很多孩子的兴趣都会落在别的小朋友身上,有的`幼儿会玩弄花生,还有的幼儿记录的时候还不知道分清记录表上的格子……诸如此类的小问题。活动结束后,我也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思考,数学活动中除了要关注教学活动本身,还要关注其他什么呢?
一要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今天提供的花生与记录单都是一样的,这样的结果势必对不同能力幼儿的发展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第一次记录的表格明显太大了,而第二次记录的表格则相对小了。所以在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材料提供上,也许不能仅仅依赖于数学操作材料上提供的现成的表格,而应该设计相对合理,便于幼儿看懂和操作的记录表。还能满足不同幼儿能力的需要,能激发一部分幼儿接受自我挑战。
二是重视幼儿操作技能的养成。在活动中,可以看出孩子们在数学操作中的习惯与技能。良好的操作习惯与操作技能也是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的保障。所以每个环节中,我都事先提清楚要求,然后让幼儿进行操作,这样往往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而假如教师的要求不清,幼儿则无法顺理成章地完成要求的任务。今天的花生很充足,我保证了幼儿人手一份花生,这样减少了幼儿在操作中相互的争抢、等待的时间,为活动争取了一定的时间。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坚持师生间、生生间双主体多边互动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信任他们的创造潜能,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说一说一个苹果可用几表示,一枝铅笔用几表示,一筐苹果又用几表示?让学生知道了“1”可以表示生活中许多不同的事物;“1”它可以表示单个物体,也可以表示一个整体,有时它还不是表示数量的多少。如运动服上的数并不表示运动员的人数,而是表示运动员顺序的序号或代号。
通过这课的教学,使我认识到虽然学生的年龄较小,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是非常丰富的,当我让学生举例说出生活中的单个“1”和整体“1”时,他们都非常踊跃地抢着回答。数学来源于生活,学习的是生活中的数,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活动前,在全体数学教研成员的指导下设计了大班数学活动《神奇的魔法机器》,并确定了本次活动的目标:发现并对比事物的大小、数量、形状的变化。目标确立后,做好一系列的活动准备,我们利用孩子身边喜欢的动画角色“叮当猫”送的魔法机器导入活动。
在活动中,集体观察和讨论,在有趣的魔法咒语“叮当法术变变变,按我的指令变”,再加上PPT的形象化,孩子们很顺利地都能比变化前后的不同,请了好几个孩子都能回答正确。孩子们能够很快判断出魔法机器所具备的魔法,即能够变出大小、形状、数量不同的东西。如:小变大(大小变化),圆变方(形状变化)、少变多(数量变化)。以至于活动很顺利地达成目标,但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虽然活动具有趣味性,但还是需要具备一些挑战性。
所以最后一个操作环节时,我提供了难易不同的操作纸,请孩子根据难易不同自主选择任务并独立操作,孩子们居然都能够完成,还能一一说出指令和结果。
由此看来,孩子们的挑战难度有待提高,如:在讲解过程中不必将大小、形状、数量三个特征全部讲解清楚,应该留给孩子想象思考的空间;提供的操作纸应该分小组发放,让孩子可以走动式的选择;一颗星为简易操作,以大小或形状为一种指令,两颗星以大小、形状、数量并存为一种指令,三颗星即以两台魔法机器结合,提供两种或两种以上指令,由孩子正向或逆向思维思考操作。这样就给与了孩子想象和挑战的机会。活动也不会显得毫无挑战性。
《动物幼儿园》这一数学活动的目标是:学习能按一种实物标记选择相应的实物并归类;能用短句表达自己的操作,如:“小兔我送你上幼儿园”或“我送小熊上幼儿园”。数学活动相对其它活动而言有些枯燥,因此在设计这一活动时,我将其与情景活动进行整合,以情景贯穿着活动。
动物深受幼儿的喜爱,我以小动物上幼儿园导入,调动了幼儿参与的兴趣。活动中我将小动物依次出场环节与为小动物找幼儿园环节设计制作成贴纸。其中运用直观教学法让幼儿观看图片的方式让幼儿认识不同的动物幼儿园,然后将动物贴纸贴到相应的动物幼儿园当中,让幼儿在观看图片的帮助下,通过各种游戏手段,让幼儿在玩中学,充分享受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活动中除了个别上来操作外,我还为每个幼儿提供了操作机会,让幼儿在《幼儿画册》中进行操作,做到动静结合,合理分配。将不同小动物依次送给不同的动物幼儿园,并能边送边用一句话来表达:我送__上幼儿园,这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也能让幼儿从中得到辨别与表述的提高。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意识到,在活动中,我们应坚持以幼儿为主体,充分相信每位幼儿都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在活动中还应提供自由、宽松、和谐的环境,引导幼儿主动探索认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中获得新知识。
《认识钟表》这节课的目的旨在使幼儿认识时钟,能区分时针、分针,了解钟面上数字的排列规律,初步了解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认识整点、半点。为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我采用课件教学,使幼儿在保持兴趣的同时更直观、更主动的去掌握教学目的。整节课堂上幼儿学得主动,课堂气氛热烈,知识获得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
我用参观钟表店的方式引出课题,出示了形状、大小、颜色不一的时钟,引导幼儿充分观察钟面相同的地方有哪些,孩子们一下子就找到了,七嘴八舌的说开了,课堂气氛一下子就高涨了。
接着,我引导幼儿先观察并认识钟面上的1—12个数字,重点认识12、3、6、9这四个数字的位置。了解12个数字的排列规律,知道这些数字是按顺时针方向走。然后让幼儿认识时针与分针,让孩子们仔细看看这两根针有什么不同,根据指针的长短、粗细辨别时针与分针。并通过实物演示,让幼儿知道时针和分针之间的运转关系,两根指针朝着一个方向走,叫顺时针方向,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通过演示,幼儿看得清晰明确,兴趣浓厚。
在认识整点这一环节中我在课件中出示了12个整点的钟面,让幼儿自己通过观察发现整点时时针在哪里,分针在哪里。接着我再出示几个整点的钟表让幼儿巩固对整点的认识。然后我就请他们拿出学具“企鹅钟”听老师报时,他们来拨一拨整点,这一环节因为有了实际操作,幼儿大多掌握得较好。
活动的难点是认识半点,如何让孩子轻松掌握难点呢?我采用了对比的方法:让幼儿观察整点、半点两个时钟,孩子们大多说出了整点的时间,亦有个别幼儿说出了半点的时间,我就请他来说说‘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最后我再来引导幼儿自己小结:半点时分钟总是指向6,时钟指在2个数字的中间。对于究竟是几点半这个难点中的难点,我借助实物大钟边拨钟边解释:看现在时针在4和5的中间,那么时针已经走过的数字4,有没有走到数字5上,所以现在应该是4点半而不是5点半。当再出示课件请他们看看、说说几点半时,发现孩子们大多掌握了半点。接着又让幼儿看数字时间,自己拨一拨学具,帮助他们对于半点的巩固。
整个活动由浅到深、循序渐进,以游戏作引导,以幼儿操作为手段,让幼儿从感知入手,以多媒体、实物教学具为媒体,给孩子清晰、准确的概念。在活动中始终以幼儿为主体,在活动中遵循活动性原则,综合运用发现法、游戏法,让幼儿通过操作活动、言语活动,促进幼儿主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