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技能培训的心得体会范文(精选3篇)
12月5日和6日这两天,我在省军区迎宾馆参加了农村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培训学习,共听了三个专题讲座,两项实践引领。都很精彩,我从中学到了不少理论知识,获取了一些工作方法和诀窍。
省教育研究培训院的李洪山老师为我们讲座的专题是《做有效的教育科研》,他先给我们讲清什么是教育科研,教育科研有什么作用,让我们明白了教育科研的重要性。接着具体介绍了行动研究、叙事研究、案例研究、课题研究这四种有效方式,列举的案例非常丰富。李老师还让学员互动交流,并对学员提出的案例做点评,因此受到学员的赞赏。我从中感受到李老师的教学艺术魅力,同时萌生了对教育进行科学研究的欲望。
省教育研究培训院的叶才进老师给我们讲座的专题是《好研网平台应用及博客操作》。听了讲座,我才真正了解到好研网具有信息发布、资源共建、远程研修、互动交流等功能。叶老师重点讲解了博客的基本操作方法,比如设置个人信息、发表文章、插入图片、超级链接。有一定基础的人都会听得明白。我一向不爱进入好研网平台,主要原因是不了解好研网平台的强大功能,其次是不懂怎么操作。听了叶老师的讲解后,我心动了,我回去一定要好好练习操作,努力成为好研网平台的常客。
武汉理工大学心理健康与职业发展教育研究所所长雷五明给我们讲座的专题是《小学教师如何促进童年期孩子的心理成长》。雷教授先介绍了自己和家庭,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引入了课堂。他提出了七个问题进行讨论,从不同的角度剖析了孩子的心理问题以及应对方法,引用了许多活生生的事例加以说明,使我们听得入神,深受启发,懂得了只有充分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并采取有效的应对办法,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提升,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因为情绪、情感、情操属于心理问题,而这些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
海南电视台新闻记者程耀华给我们讲的是《如何与媒体“和睦相处”》,从“了解问题”、“了解自己”、“和睦之道”几方面来分析如何看待媒体,如何跟媒体打交道的情况。我从中得到的最大收获是“五要五不要”——要真诚沟通不要防记者;要以心换心不要以利换安;要听清来意不要自说自话;要形象具体不要八股套话;要面对问题不要捂躲推压。
海口二十五小的教导主任葛海燕给我们讲的是《教导主任如何进行备课管理》,从备课的分类、备课管理的目的和意义、备课管理的具体操作方法来分析讲解。关于备课管理的具体操作方法是大家较感兴趣的,葛教导在这方面展示了很多有关管理的资料,同时调动学员互动交流,让我们学得扎实,学有所获。这一项实践引领启开了我对备课管理工作的思路。
《小学数学教学论》读书笔记
注重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情感态度的培养 学习了著名数学教育专家李光树老师的《小学数学教学论》第一章《小学数学的教学思想》,我颇有感悟,现浅谈一下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既需要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和培养,又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应该说,情感态度的培养比知识能力的培养更重要。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培养孩子积极思考的态度,使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培养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我从这几句浅显的话语中悟出了许多深刻的道理。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爆炸的年代,社会对孩子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作为新一代的教师,我们不仅要培养出成绩优异的孩子,而且要培养出具有自信心的良好心态的孩子。 因为实践证明,良好的心态是成功的第一保障,现代儿童的心理问题已经给我们的教育提出了许多严峻的课题。因此,我认为数学课堂上也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重点培养,主要是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学习数学的兴趣。
仔细思考了一下这三个方面应该是互相联系、辨证统一的。有了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自信心就慢慢培养了起来,有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就有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何培养孩子这些方面的情感态度。 首先,在课堂上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在课堂上,教师不能以传统填鸭式的方式教学,要让学生通过操作、实验、交流、讨论等活动,自己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己总结出结论,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这样慢慢的培养起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
其次,要多给孩子鼓励,多给孩子信心,任何孩子在成长中都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在数学学习中也难免如此。这时,老师不要一味地批评,因为过度地批评会让孩子失去信心,会让孩子缺乏思考的勇气,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只学会接受,没有自己的思考和思想,更谈不上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了。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多以鼓励为主,多给孩子一些信心,相信你的学生是最棒的。 最后,我认为除了在思想、情感上多以积极的心态培养孩子外,还应该给孩子们创设学习数学的良好氛围,让孩子们在一个喜欢数学的环境中学习,受到熏染,培养孩子的兴趣。 自信心是成功的第一步阶梯,作为一个教师,有义务也有责任为这一步阶梯奠基,要让学校成为培养孩子自信心的摇篮,不要让孩子的自信心被扼杀在了摇篮里。我要努力让自己的每节课既要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又要注重情感态度的培养。
“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在20xx年12月16日下午,参加永嘉县小学教学管理干部培训,有幸聆听了温州市教育需教学研究院曹鸿飞的《从教务管理到教学重建》讲座。曹鸿飞老师的“新优质”教育概念引领着我去寻觅、去感受:“新优质教育”到底在追求着什么?
一、“新优质教育”关注人的生命质量
“新优质教育”追求着学生的生命成长。特别关注课堂中的时空安排、重心下移,关注课堂教学的动态过程,强调形成教学共通价值观的核心理念:“从单一地传递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转为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实现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
同样,正是出于对学生成长的关注,“新优质教育”的班级建设,会努力研究学生遇到的发展问题、研究班级内的群体生活质量、研究干部与岗位建设、研究日常的班级活动与班级文化对学生成长的价值。各种改革策略与方案,体现在价值取向上,都是为了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新优质教育”关注着教师的生命成长。为了让教师感受生命的尊严、享受创造的欢乐。这句话,已经成为打动众多教师的一句名言。“新优质教育”关注着校长的生命成长。期望着校长能面对真实的自己、寻求真实的发展空间、获得真实的自我更新,能将学校改革视为自己的生活过程。
总之,这众多的关注都是面对学校教育的具体场景而言的:对于学生,它关注的不是少数精英,而是“所有”学生;对于教师,它追求的不是个别,而是一个梯队;对于学校,它追求的不是几朵鲜花,而是一个“大草坪”。
二、“新优质教育”立足人的真实的生存状态
如今,对于教育教学我们经常说: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以人为本,但“新优质教育”所立足的“本”,更有着实践形态的支撑,它强调“以人的主动发展为本”。 它的实践,是来自在真实的场景中关注人、研究人,通过实践改革提升人的生命质量。这是一个清晰的起点而不是终点。也许,这正是教育研究中“具体个人”意识的自觉体现。
“新优质教育”在努力研究学生的生存状态。需要教育者具有清晰的意识与自我意识:当代儿童的成长特征中,哪些是需要保护的,哪些是需要弥补的。例如,教师会分析本班级学生的主要成长问题,会在反思中谈自己对学生的新认识。正是面对着真实的学生,我们的学校教育研究与改革,才永远有新问题、新动力、新空间。
“新优质教育”在努力读懂教师。叶澜老师就曾经说:她一直在努力理解教师,读懂他的教学行为背后的东西。也许正是有了这样一种“读”的过程,指导教师才能理解教师,才能发现教学中的亮点,同时抓住问题的症结,并能给出建议效应。
我想,这样的一个过程,是一种自我意识清晰化的过程。而只有自我意识清晰化之后,生命的主动发展才可能具有强大而持续的内动力。
三、“新优质教育”通过研究性的改革实践实现人的真实的生命成长
“新优质教育”体现为一种研究性的学校教育改革实践。 它强调发现问题、强调设计或策划、强调实实在在地做、强调反思、调强重建。也许,这就是研究性的学校教育改革实践的内在机理。
“新优质教育”研究,往往从发现问题开始。在“新优质 教 育”看来,“发现问题就是发现发展空间”。生命的成长,就是在发展中不断克服自身的不完善性,就是通过发展而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因此,能不能直面一个缺陷的自我和总有不足的现实,能不能有清晰的问题意识,能不能面对问题寻求新的发展,是关系生命能否健康成长的问题。“新优质教育”非常强调教师的反思,引导教师自觉意识到所存在的问题。
生命的成长,需要成长的资源。在“新优质教育”看来,课堂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命资源。在班级建设中,日常的班级生活、主题活动、教室文化建设、学生群体、家庭与社区等,都是学生成长的资源。更根本的是:只要我们直面真实的生存状态,努力发现问题,就总能发现丰富的成长资源,并且在过程中生成更多的资源。
归结起来,“新优质教育”研究所面对的是成事与成人的关系问题。“新优质教育”追求成人,但这种成人是通过成事而实现,在成事中成人,通过成事将成人落在实处。“新优质教育”所建立的“设计—实践—反思—重建”的行为过程,以及所追求的研究性的学习方式,就是一种实现成事与成人的过程;“新优质教育”所关注的动态生成过程,就是促使人进入真实的成长状态。
总之, “新优质教育”在追求着真实的生命成长。它关注着生命、唤醒着人的生命意识、更新着人的生存方式,使作为生命体的个人能勇敢地面对生活、自我更新。
在班主任队伍发展层面,除了促使他们形成“成事”中 “成人”,以“成人”促“成事”等正确的价值观外,还应为他们的发展搭建有效平台—即对他们进行梯队式培养,使每为班主任都有新的参照系,都能得到发展的空间,感受到成长的快乐,从而感受生命的存在和力量,形成生命的自觉!
可能以上的思考是不成熟的,是稚嫩的,但却呈现出我自身生命主动发展的态势。
我想,这就是“新优质教育”特有的魅力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