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专著心得体会精选15篇

教育教学专著心得体会(精选15篇)

教育教学专著心得体会 篇1

近几年来,我一直教九年级化学,而成绩一直不理想。我反思了一下,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是课程改革的重心。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那种依靠增加学生的上课时间、作业量,来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做法,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教育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为中心。而初中化学又是在初三才新开设的一门学科,又涉及学生升学,时间短,任务重,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无法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谈谈在这方面的做法和体会。

一、认真备好每一堂课

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的和任务。

备好教材就是要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真学习新课标,钻研教材。钻研教材不仅是对教材的理解、领会、还包括对教材的加工处理。在知识技能方面明确哪些应该理解,哪些应该掌握,哪些应该了解;在能力、思想品德方面,通过哪些内容、活动或练习,培养哪些能力和思想品德。

备学生就是根据学生现在的情况,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学过但还没有掌握、容易出现错误的知识,确定教学的目标、重点、难点。比如:在教学第八单元金属的化学性质的时候,学生是在寒假回来学习的第一个重要内容。虽然学生已经在上学期熟悉了元素、原子团的化合价,会利用化合价书写化学式,但经过一个假期,学生对这些知识可能已经忘得差不多了。因此教学中确定的目的之一应该是化学式的书写,教学难点是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二、认真上好每一堂课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学生在这一时期获得的知识主要来自于课堂,他们无法通过自学获取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课堂教学无疑成为学生掌握知识、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最重要的途径,做好一堂课的每一环节尤其重要。

1、做好演示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二氧化碳溶于水的实验中塑料瓶的变瘪现象,会让学生轻松的掌握这个性质;镁条燃烧发出的耀眼的光,会让学生记忆终身。因此,一定要重视实验教学,教师的演示实验一定要直观、显明、省时、准确、安全。

对于现象不明显的实验,应该加以改进。比如: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很多教师就感觉不容易做成功,但只要做以下改进就一定会在2分钟内看见石灰水变浑浊,5分钟内有红色的铜出现。木炭用木材烧制(自己烧制,不能用市场上烧烤用的炭),在研钵中碾得非常细,然后加入氧化铜,充分混合均匀。将混合物装入试管,并倾斜地铺在试管底部,用带有网罩的酒精灯加热,5分钟左右就可以观察到明显的现象。或者将准备好的混合物,装入内壁附着有水的试管中,然后加热。

2、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注意知识、技能、能力的相互联系和前后照应,并根据学习迁移的原理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一方面从旧知识引出新知识,促进新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学习新知识时,还要注意为以后学习作好铺垫。如在讲授氧化反应概念时,应该提醒学生注意概念中的“氧”这个字,不能只理解氧气,还包括化合态的氧,为以后学习氧化还原反应作好准备。又比如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应该先复习氧气的制法,归纳反应装置选择原理是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来决定,这样就会使这节新课变成一堂复习课的延伸,学生学习起来就非常容易。

3、语言规范准确,详略得当

课堂知识教学是由教师的语言和板书表现出来的。教师能否掌握语言艺术,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语言规范准确能使学生得到严格的训练,形成一丝不苟的学风。反之,讲课模棱两可,实验结论似是而非,将使知识的本来面目全非。因此教学语言应字斟句酌,完全符合学科知识,不允许有半点疏漏。此外教师语言还要求既精练、丰富、生动活泼,又有幽默感,同时还要速度适中,抑扬顿挫,这样可以增添课堂活跃气氛,减少疲劳,激发兴趣。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迎来下课铃声,并发出一声感叹:化学课怎么过得这么快啊!

4、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

我们现在有教师经常报怨学生很懒惰,布置的家庭作业总是完不成,交作业的时候就照抄。殊不知,学生的懒惰是事实,但学生的情况变了,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应该随之发生变化,我们现在经常强调“与时俱进”,我们的作业布置也应该“与时俱进”,这样,教学效果明显了,教师的心态也好了,何乐而不为。

在教学活动中,要结合所教学班级的学生接受能力,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达到巩固课堂知识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设计的课堂作业的难度、精度、知识的密集度要科学。否则,量大、太难、知识点过多,学生当堂不能完成,你也就无法及时反馈矫正,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反之,量少、难度小、知识点过少,学生就“吃不饱”,一节课的宝贵时间就浪费了。作业的设计应该有针对性:基础好,接受能力强的学生,作业量应大一点,难度应深一点;中等学生,作业量、难度适度降低;基础差、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只要能完成简单的、基础性的作业,作为教师应该感到很高兴,千万不要吝惜鼓励、表扬的词语。可不能全班都是统一要求,整齐划一。当然,学生作业完成后,更应该及时反馈矫正,真正作到讲一讲,练一练,还要评一评,使知识真正落到实处,真正过手。

三、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初中生学习化学,往往反映内容多,杂乱,理不出头绪,要记的东西多,容易忘。学生刚刚开始学习化学时,对实验现象兴趣很浓,但并没有因此形成稳定发展的内在动机,也不晓得应该怎样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想问题,更不会联系自己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去想问题,不重视记忆、理解重要的事实、述语和原理、造成知识上的脱节,甚至学习水平分化。所以教师要有针对性地下功夫,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情境,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最主要的是激发和发展学生探索、求知的内在动机。

比如,在第一单元教学中,演示镁条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生动的实验现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共同点?表明了什么道理?应当得出什么结论?并在这一认识过程中,从学习方法上给学生以启迪,初中学生关于化学的准备知识是薄弱的,加以化学运动形态较物理运动形态更复杂、更抽象、一般难以直接地、简明地重现,这就给学生化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再加上初中阶段的学习内容,因受学习水平的限制,描述性知识偏多,概念多,而且集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随时向学生指明需要记忆的内容,记忆的方法。要努力化难为易,多联系学生熟悉的常识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多设计一些生动形象化的教学方式,多引导学生议论、讨论和练习。在学生认识水平的基础上,引导得出结论,上升为概念和理论。初中学生一般不大讲究学习方法,或习惯于按照学语文、数学的方法来学习化学。这就需要化学教师从一开始就运用典型实例,给学生以指导,要结合实验或实物来记忆物质的性质,变化的条件,以及反应后的'产物。要注意联系对比,从个别中概括出一般,从个性分析出共性。比如,学习过氧气的物理性质以后,要给学生点明,学习和记忆的顺序,即按色、态、味、溶解性、密度的顺序,虽然不一定求全,但有个记忆和再现的顺序,就便于联想和回忆。当学习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时可以提示学生联系氧气的物理性质来学习、记忆。

总之,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课堂效益,必须精心的备课,既把握教材,又知晓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既要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更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这样,学生的学习成绩一定会大幅度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育教学专著心得体会 篇2

近期,有幸拜读了“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图书”,华南师大教授,教育部“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生本教育实验负责人郭思乐所著《教育走向生本》一书,收获颇多。本书结合作者所开展的从加强知识发生过程直到生本教育的实验研究,对生本教育的意义、概念、产生背景、哲学思考、主要观念和操作体系等进行行了全面的概述。

作者对生本教育体系与师本教育体系做了系统的比较研究,深入阐述了生本教育体系的价值观、伦理观和行为观,探讨了生本教育体系的哲学基础,并对生本教育的课程论、方法论、评价与管理以及其他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全书贯穿了“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心理年,观点新 颖,论述独到,内容丰富,是一部哲理性强而有生动活泼的学术专著。

下面就书中论及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些观点方法简述如下:

一、“高度尊重学生”与“高度依靠学生”。

为什么要高度尊重学生和可以刻度尊重学生?作者有如下几点理由:

1、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

2、儿童人人可以创新

3、儿童潜能无穷

4、儿童具有独立性

从作者所开具的理论依据及事实依据看,“高度尊重学生”确实是可行的、必要的。由此,我想到了新课改所提倡的“师生平等”的命题。尊重意味着平等,可见郭教授的观点与新课改精神是暗合的,我们应该大胆而积极地将“尊重落到实处。

先是态度上尊重学生也是独立的生命个体,他们的人格尊严及各种权利受法律和首先的保护;而且更重要的,他们应该也完全有能力支配自己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我们一定要从“师道尊严”“教师中心”的桎梏中挣脱出来,让学生获得尽可能大的“自由”。

其次是方法上尊重。这与“全面依靠学生”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充分尊重了才会全面依靠,同时全面依靠又是充分尊重的具体体现。

“全面依靠学生”说得多么深刻,又多么富于现实意义!过去,我们在包办代替的思维和行为定式上走得太久,结果使自己的教学生涯黯淡无光,走不出“教书匠”的轨迹。今后,我要铭记这六个字,在班级管理中和语文教学中尽可能地做到依靠学生。

二、“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

1、关于“先做后学,先会后学”,书中举的例子都是数学科的,其实语文科的阅读与作文,同样可以采取。每学一篇课文,都可先让学生自读,然后说读后明白的与不明白的;学得多了,阅读的方法再简单点拨一下即可通透。作文更是如此,只有学生熟悉的人、事、物,才会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动情、动人,所以“先 做”“先会”都很重要。

2、“先学后教,不教而教”。既是还自由给学生和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不教而教”,即“教”的不露痕迹,也是教的最高境界。

为了让学生更好更方便地学,互相地学,也也提高更快,小组合作的形式值得提倡,我们还应进一步深入地从人员的编排,具体操作规范等方面探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使之效益达到最大化。

教育教学专著心得体会 篇3

今年刚接到班时,一次语文课上,我发现张某同学从上课开始到结束,本子都是空空的。据我观察,她平时是个很活泼的孩子,爱说爱笑,只有到了写字才表现得沉默。经过和家长接触,我了解到以前她很爱写字,但写得不好。有一次写字,老师批评她说:“人长得挺漂亮,写的字可不怎样样呢!”还把她的字和别的小朋友比较。从那以后她十分厌恶写字,我意识到,这件事严重伤害了她那颗幼小的心灵,自卑和怯懦使她对写字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恐惧感。要想让她重新喜爱写字,关键是要帮她树立信心,让她觉得“我能行!”以后她开始写字时,我个性关注她,经常走到她身边摸摸她们的头,亲切地对她说:“你很聪明,只要你敢写,用心写,你必须会十分出色。”听了我的话,她开始在本子上试着写起来,看到她歪歪斜斜的字,我由衷夸奖她说:“你写得真好,如果这样改一改,会更好。”她美滋滋地点点头,在我的不断鼓励和赞赏下,她最后能照着田字格写出比较端正的字了。我还经常把的字在全班小朋友面前展览。慢慢的她对写字逐渐产生了浓厚兴趣,每次写字时都十分认真,家长也反应她回家就喜欢练字。

一些孩子在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有很强的求知欲,不管人们问什么问题,尽管有时他们并不会,但他们总会挺着小胸脯满怀信心地说:“我会。”但是,随着年级的升高,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上的自信、兴趣与热情荡然无存,对学生产生了畏难情绪甚至厌学的心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教师或许难逃其咎。让我们扪心自问:我们真正做到毫无偏见地评价每个孩子吗?我们真正做到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并承认他的价值了吗?我们是否以前因为学生平庸而灰心过?是否因为学生玩劣而失望过?

记得心理学家盖杰和伯令纳说过这样一句话:“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容易使用且最有效的,但也是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对那些某方面潜力不足的孩子,我们不仅仅要充分理解她,不断鼓励、表扬、激励她,使她感到自身价值所在,相信自己能“行”,让她在获得成功的体验中认识自己的长处,从而将自身潜力最大限度发挥出来。

自信,迈进成功之门的通信证,跋涉人生旅途的心灵之拐。让我们给每位孩子一份自信。

教育教学专著心得体会 篇4

平淡最真,简单最实,自然最美 首先我感谢领导们给我这个机会,让我能上台表达我的思想与感情,教育感悟 (演讲稿)。同时,我又感到深深的不安,因为面对教育大发展的滚滚潮流,身为教师的我总会感觉到自己的力量是那样的微不足道。我的成绩不够辉煌,所以我无法慷慨激昂,我的故事也不够感人,所以我不能声泪俱下。但是我有只有一颗真心,和向孩子们无限敞开的胸怀。有人说:你的心在哪里,你的幸福就在哪里。当我用心去感受教育人生的脉搏时,我感觉到不管是快乐还是忧伤,充实还是迷茫,都是我生命中挥之不去的风景线。

十几年前,我怀揣着美丽的梦想,踏上这条充满希望的阳光之旅。漫漫长路,一路走来,虽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惑,但更多的时候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十几年的辛勤耕耘,十几年的默默守望,使我深深的体会到,干好教师这一平凡而充实的职业真的不是很容易的事。

尤其是我们一教就是几个班的英语,近三百个学生。怎么让孩子们在短短的几节课学会这些内容?确实绞尽脑汁。怎么让农村孩子在没有语言环境的情况下对英语感兴趣?更是一个难题。说实话,有时候真的就觉得有一块鱼翅卡住嗓子,咽不下去还吐不出来。但是不管他们学会多少,我总是尽最大努力去交给他们好的学习方法和一些好习惯,十几年的工作实践,使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的感悟,特别是做一名班主任,既要有严师的风范,又要有慈母的情怀。既要做他们的朋友,还要不失严肃。像我这样没有太多经验的班主任还要向大家多多学习。

我常常在想,真正考上名牌大学的学生不多。除了知识以外,我还能教给学生什么呢?如果他们仅仅是考试的机器,那么他们的人格会健全吗?他们的情感会很丰富吗?每当我走在大街上,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我常常会想到我的学生:都说他们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世界的主人,那么他们离开校园以后,将给这个世界带来什么呢?他们是会用真善美守候自己的精神家园,还是会加速这个世界的浮躁与急功近利。

我不能在他们前进的道路上,都铺着鲜红的地毯,但可以见证他们生命的每一次拔节,就像蝴蝶破茧而出,飞向幸福而美丽的人生。

所以我不想做春蚕,也不愿意是蜡烛,也不想太阳的光辉只洒在我一个人的头上。我更愿意是一个母亲,温暖而又严格的呵护着孩子的纯真与善良。愿意是一个虔诚的神父,教会他们坚守纯洁与高贵,面对充满挑战的未来,我们都将会是一只从暴风雨中飞回的海燕,坚强而宁静的立在水边,不管将要来临的是幸福还是苦难,都能坦然承受!作为一个园丁,让我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每一天,都成为他们美好未来的肥沃土壤,让每一朵理想的小花,都能灿烂的开放!

我坚信: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如春。一颗爱生如子,爱校如家的心,足以让我的人生写满精彩!

教育教学专著心得体会 篇5

在近一段的学习中,使我对高效课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我觉得它主要是指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是每一位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是师生的共同进步,是知识和素养的共同提高。所谓的高效课堂,就是指高效率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才是时下最需要的,才是顺应局势发展的。

我理解的高效课堂,就是要改变“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一讲到底”的旧貌,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配合老师的点拨指导,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益发展。教学高效益就其内涵而言,是指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就其外延而言涵盖高效的课前精心预习、课堂教学中实践展示和课后反馈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前提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会不会学,乐不乐学,核心是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就是课堂教学。学生的激情是无限的,只是隐藏在内心深处。这就要求要我们用热情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老师讲的轻松自如,学生学得轻轻松松,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完成课题内容,这样学生才不会有厌学情绪,学习兴趣就会更加浓厚。

从我们教师的角度来说,高效课堂应做好以下三个条件:

一是教师能够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课堂的三维教学目标,编制科学合理的导学案。

二是教学的过程必须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这种主动参与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否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方式调动和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是教学中适时指导、监控、反馈、激励,以多种方式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使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更高。打造高效课堂,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在备课方面要准备更加充分,每节课上课前,要自己问自己几个问题:我打算让学生获得什么?我打算让学生用多长时间获得,我打算让学生怎样获得?我怎样知道学生达到了要求?这课前四问能够让老师对于课堂有了大概地了解,准备就要更加充分,做到不上无准备之课。在上课时,应该合理分配课堂时间,什么时间学生自己学,什么时间老师开始讲,什么时间开始练,这些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更应该准确把握课堂节奏,重难点精讲细讲。 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更是现今我们课改的主阵地,必须切实的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影响课堂效率的因素很多,我们只有理性地认识我们的课堂教学,客观地面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才能不断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有很多,除了课前的预习准备、不断改进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营造和谐教学氛围外,还有很多很多需要我们去不断思考与实践。

学习过后,感慨良多,留下了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思考自己的语言,如何让他妙趣横生;思考自己的眼睛,如何让他传神丰富;思考自己的行为,让他规范专业;思考自己的学识,让他犹如涌泉;思考自己的脾气,让他逗人喜爱;思考自己的心灵,让他平和美丽;思考自己的灵魂,让他崇高圣洁。总之,留下的思考太多太多。

教育教学专著心得体会 篇6

我作为一个年轻教师,参加工作一年来,在领导和老教师的关心和帮助下,不断地总结教育教学的经验和教训,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都有了进步和提高。工作这些年以来,在教育教学方面也有一些心得体会,现总结如下:

一、以身作则,树立威信教师要与学生平等对待,

建立一个平等的师生关系。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自己首先做到。这样,学生才能信服,才能树立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树立威信,才能给学生以榜样的示范作用。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情感基础。在工作中,我以真诚、平等的心态与学生相处,我的真心换得了学生对我的诚意。在孩子心中,我不仅是老师,更是一位可以信赖的大朋友。他们愿意把心里话对我讲,学习和生活上有了困难愿意向我寻求帮助;课堂上在对知识的探索中,课堂气氛既严肃又轻松,大家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甚至已经下课了他们也经常围着我问这问那,从孩子们的神情和言谈中流露出他们对知识的喜爱与渴求。在实践中我也体会到,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转化成学生学习的动力,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可激发学生产生自信、自强、奋进向上的决心。重中之重:教师要学会倾听教师要学会倾听,善于倾听。倾听本身就是褒奖对方谈话的一种方式,是接纳对方、尊重、理解对方的具体体现。你能耐心听别人倾诉,就等于告诉对方你的态度,无形之中会提高对方的自尊心、自信心,加深彼此的情感交流。因为倾听能使教师走进学生心灵、了解学生内心需要。在倾听中师生理解沟通,最终实现教学相长,课堂教学就有了灵性。

具体的做法:

一、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过去的教学常常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把学生单纯地视为教育对象,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头脑看作是可以填充知识的容器,忽视教学特点,无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把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其内部蕴藏着主体发展的机制,认识到教学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力,驱动其主体的发展机制,使之成长、成熟。 “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界越来越深入人心。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已成为广大教师所热衷的教学方法。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能力。

二、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重视师生情感交流。

因为之前就一直听说老师如果与学生太过亲近,会让学生产生与老师是同辈的错觉,从而不利于老师威信的建立。师生关系是以基本的人性观为前提的。如果教育者认为,人的天性是懒惰的,不思进取的,需要严格教诲才能启迪良知,那么权威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最为有效的。传统的师道尊严,便是权威型的师生关系的体现。现代教育观则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的、向上的,具有生长与进取的潜力,教育的目的是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全发展,而权威型的师生关系无疑会扼杀儿童的创造力与禀赋。在教学过程中,耐心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一位教师良好行为的体现。教师的工作是解决学生不同程度上的问题,其中除了教学上的,还有心灵上的。育人的工作是辛苦的,对待形形色色的问题,不计其数的学生,都要用一颗热情的心耐心地去做。大多数学生,特别是“差生”,学习的毅力和耐心都较差,听课时的心情也常处于一种抑制状态,觉得学习无聊。因此,在课堂上除了多给他们参与活动和发言的机会外,特别是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和质疑,哪怕再浅显也应耐心回答,并予以支持和表扬,这样对消除他们心头的恐惧感和失落感十分有利。

三、教学形式要多样,激发学生兴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老采用一种教学形式,这样可能会使学生感到没有新鲜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利用各种教学方式方法,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在上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我将全班分为若干组,每组有小组长,进行比赛比速度,比成功率,比美观。这样,学生们在“玩”中就自然学到了东西。教学经验表明:经常变换教学形式,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充分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在各教学环节中增加趣味性。教师对学习材料和内容的处理,一般是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同时要考虑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定刺激程度,使学生的思想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使他们的兴趣逐步升级。其次增加教学环节中的趣味性,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也有助于使学生的兴趣得以保持。呈现语言材料前,教师要想办法为学生创设新颖可信的情景,由此吸引学生注意力,再由该情景过渡到课本所展现的情景中,同时,合理地运用实物、图片、挂图、多媒体课件等,让所要呈现的情景更加直观而富有情趣。这样才能真正把学习及教材大纲中提出的要求落到实处。

以上就是我个人任教一年以来的心得体会。前路漫漫,学生的多样性和潜在性像是一个宝库有待我们去挖掘,发现和雕琢。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不仅要授以鱼,更要教授学生捕鱼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也是成为一名合格的成功的教师的一个方面,而距离这一步,我还有很多路要走。不过我相信,我会尽全力作一个学生喜爱的老师。

教育教学专著心得体会 篇7

我是一位普通的中学语文老师,从08年安师大毕业后,我来到了三十八中学任教,这里人才济济,精英辈出,带着年轻的梦想和追求,我成了两个班孩子的语文老师。转眼,4年过去了。由最初的忐忑没底,到现在的从容应对,我从老教师们那里汲取了丰富的教育教学技术,自己也多多去看书研读,总结点滴的经验。欣慰的是,我的两个班不管是毕业的那届还是现在的这届,成绩一直都是同层次中的前列。现在,把我点滴的教学经验简单罗列一下,渴望交流中有所提升

一、认真学习,树立新的理念

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使自己逐步领会到“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的教学理念。树立了学生主体观,贯彻了民主教学的思想,构建了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观点,承认学生个性差异,积极创造和提供满足不同学生学习成长条件的理念落到实处。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重视了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与发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焕发语文课堂活力,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

二、细研教材、潜心备课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重难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同时注重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特点,以愉快式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由于准备充分,教学效果明显,学生易于接受。

三、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储存继承前人积累下的经验和体验,但忽视了学生创新、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经验,萌动

求智欲望呢?我尝试着以下的方法:

1,用新颖的导入调动学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上《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这一课,我从生活中抢劫需被判刑引入到英法联军抢劫却召开庆功会,调动学生情感上的痛恨。还有上《行道树》我用田震《好大一棵树》的音乐导入,学生在音乐的轻松氛围中走进文本。我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以激发兴趣、设计悬念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2用轻松愉悦的师生关系活跃课堂

教学课堂上感受到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僵化呆板、默默无闻、做模范听众。他们个性得到充分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间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教室中再不阴暗冰冷。课堂上充满着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挑战与沉思同在。活跃的思维,频动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师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3用积极的探究提升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我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然,懂得了知识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

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我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四、重视朗读、培养语感

1、利用早读课时间让学生大声朗读,以提高他们的语感。

对于有些同学,说的能力相对较弱,有的学生回答问题语言不连贯,他们语言表达能力较差,这样也制约了他们的阅读及写作能力,所以我对两班中这样的学生规定每天早上必须大声朗读20分钟,然后站起来读给全班听。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朗读水平有了明显的进步。

2、组织各种形式的朗读演讲比赛

在平时的课堂上,我经常让几个同学自选对手,朗读PK一下,全班学生点评。学生们都跃跃欲试。还有,我会定期给一个题目,自选美文,小组推选人员,组组之间对抗,有时是一组四人共同演绎,和其他组比赛。有时是邀请其他班的到我们班来参加对抗。经过这样长时间的训练。我班的整体朗诵水平在同年级可谓是首屈一指。每次学校组织的演讲或朗诵比赛,我班都几乎是名列前茅。

五、加强课外阅读、写作和习字训练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我继续加大训练力度。为此,我规定学生每周都要阅读两篇课外文章并写两篇作文。课外文章的阅读要适合初中生,写作训练是每周三一次,周日一次,其中一篇写所读文章的读后感,另一篇以本周内所闻、所见、所经历的事为主,也可以写些自己的感受等。同时,两班里也有不少学生卷面书写不认真,为了提高他们书写能力,我规定他们每天必须练字,每天一页,每周一交上来。所练内容主要是以字帖为主,也可以以抄课文,总之要认真书写。经过这么长时间训练,他们进步还真不小。

在千头万绪的教学中,我的这点小小的总结也许只是个人一点不成熟的方法。在浩瀚的语文世界里,我愿一直快乐的徜徉于此。

教育教学专著心得体会 篇8

前段时间我认真阅读了《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本书。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

书中一个叫比利的孩子,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如让水沿着水槽流下,带着乒乓球滚入洞槽,轮番撞击数只铃铛鸣叫,使一头玩具小猪旋转起来,最后进入玩具鳄鱼嘴里。这样,一个鳄鱼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启动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铅笔。他发明的一些其他机械,也是既富创造性又有实用性。然而,比利还是被勒令退学了,他似乎不会按学校的`规定的方式办事,他甚至不会计算房间的面积 。

还有一个活泼好学的六岁小姑娘,当她第一天入校时是何等地激动。她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动走动,她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必须去解析老师复杂的说辞,眼睛必须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异的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当她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时,老师就建议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于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检查后,又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

其实像《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中的描述的这些外国孩子,在我们中国的现实生活中又何尝少呢?在报告文学《每个父母都能成功----李圣珍老师的教育胜经》一书中介绍的北京的一位叫李圣珍的老师,好几年来,她已经将来自全国的50多个家长和老师认为在学业上无可救药的差生转变成了人见人爱的好孩子,来李老师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学校考试几乎门门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小学四年级,数数还超不过20,有的孩子一见到书本就想撕……在李老师的教育下,这些孩子在学业上全部脱胎换骨,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有的一跃成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当上了三好学生,还有的已经考上国内重点大学,有的还赴世界一流大学留学深造。 同托马斯先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李圣珍,这位被中国教育界誉为“拯救差生的圣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谈到她的教育经验时,她语出惊人:世界上不愿意学习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学业差只是教育不当的结果。

“学业残疾”这一概念应该换成“学习差异”,成千上万的被认为有“学业残疾”的小孩,并不是真正的残疾,而是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而老师和家长并没有认识清楚。而且,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是因为没有谁认识以及开发他们应该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泯灭和忽视了。 李圣珍常说:教育是一门神秘科学,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细心地分析。《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正是认真探析了学习这一重要的教育现象,它揭示了许多十分有学习天赋的孩子却被送进学业残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剧根源,尤其是介绍了家长如何去发现你的孩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及介绍了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七种不同的方法。 这样的匠心独到的指导,无论是对孩子正在接受厌学煎熬的孩子的家长,还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小孩的家长,都有开阔思路、纠正偏差的效果。

这本书很值得大家一读!

学者、教者、智者——读教育专著有感

在我看来,读书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这学期,学校布置了读专著谈体会,粗略浏览推荐书目,专心阅读教育专著《新教育之梦》、《给教师的一 百条建议》、《教育的55个细节》、《爱的教育》等,边看边与平时教育相比较,有了感触,有了共鸣。这些书在教我们如何当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 如何做人。

一、做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

海纳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无边。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就应该是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向前辈学习,向优秀者学习,甚至向我们的学生学习。

“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在为不可知的未来服务,教师和学生间的代沟从来没有像今天那么大,教师第一次不得不抛去因经验丰富而摆出的架子,虚心向孩子学。这是 我们怕见到而不得不见到的一幅图景。教师此时有‘一桶水’也是不够用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面对我们的学生,面对他们突然冒出的新花样、新想 法,我们常常会发出感叹:现在的学生啊,我们常常有无所适从的感觉。这时,你的脑海里应敲响警钟:你已经落后于你的学生了。

在教育新形势下,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者,学习是唯一的途径:学习,学习,再学习;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学习,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气躁;从错误_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

二、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者

人没有了思想,根本就属于酒囊饭袋、行尸走肉教师没有了思想,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者。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 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教师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改变;行动改变,命运改变”。二 是用思想陶冶学子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淌若有高尚、丰 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仁的工作,我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井贵的生 命。

三、做一个宽容的智者

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有一条就是宽容在《中国教师缺什么》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很欣赏: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才拥有了浩 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才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有了未来。宽容意味着承认儿童的差异,承认儿童的未完成状态。教育应从宽容开始。宽容地对待自己 的学生,你会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 学地看待教育过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

对待工作如此,对待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在世,难免有许多不如意,同事相处、朋友相交,难免有一些误会,但如果能用宽容的心对待一切,那么,你就是生活的智者。

有人说,人生有三大境界,一是物质人生,二是艺术人生,三是宗教人生。宗教人生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可能一辈子也达不到,但追求一种快乐的让心灵释放的艺术人生还是可以做到的,那就是多读书。作为教师,尤其要多读教育类书籍。

愿读书能让我们的人生充满智慧。

教育教学专著心得体会 篇9

第一,我对电大面授课的理解。面授课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教学形式,在我国各大高校中也较为普及。但我认为电大的面授课应当适当与其他高校区别开来,形成“有电大特色”的面授课。半年多的辅导员工作令我更快的了解到了电大学生的特殊情况……

20xx年的秋天,我带着希望和憧憬从一个校门走入了另一个校门,身份也从学生转变成了教师。回首这半年多的管理工作和一个多月的教学实践工作,我收获良多,这其中有经验,有教训,有挫折,也有喜悦。

我校目前正全面开展教学质量年活动,作为一名资历尚浅的新教师,我也想就面授课和网上教学这两种教学形式谈几点浅思。

第一,我对电大面授课的理解。面授课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教学形式,在我国各大高校中也较为普及。但我认为电大的面授课应当适当与其他高校区别开来,形成“有电大特色”的面授课。半年多的辅导员工作令我更快的了解到了电大学生的特殊情况,虽然有些同学学习热情还是很高的,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电大学生普遍存在着理论基础薄弱、自主学习能力较低和学习动机不正确等问题。基于这些现实问题,我认为我们教师应当一方面让学生清楚开放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面授课只是辅导课,是学生自学和网上教学之外的辅助教学形式,使学生不再仅仅依赖老师的讲解,认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要抱着“以教师为中心”的心态要求自己,做到认真做好教学准备和完成教学过程。

第二,我对电大网上教学的认识。网上教学对我来说是很新鲜的一种教学形式,虽然有着多年的学习经历,却从未体验过这种学习形式。我认为这种网上教学形式体现了开放教育的优越性,最大程度地实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互动。我校的网络平台运行良好,资源十分丰富,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充分的把这些教学资源利用好。要做到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网页,力求网页内容新颖、形式多样,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支持服务;利用教学平台的教学活动区,为学生提供网上答疑、网上讨论等实时双向的教学辅导。

党的__大提出了“建设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我们电大应当抓住机遇,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型社会中继续更好的发挥主力军作用。作为电大的教师,我们应该重视电大教育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为建设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贡献力量。

教育教学专著心得体会 篇10

教学设计体现教师的教学技能,又是沟通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中间环节。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看,“教学设计”就是要求教师对文本的研读,探究文本的智慧路径。研究教学设计有助于教师形成正确的教学理念,有助于教师的教学理念向教学行为转变,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技能。如何才能烹饪出浓汁浓味的语文课呢?

一、抓住文本的“基础点”

走进新课程、走进新课标、走进文本,教学设计也就抓住了语文的根——识字,读书,朗读,背诵,作文,简单地说也就是念好识、写、读、背、说、作、习这“七字经”。这七项目标紧紧围绕三个基本方面:基本的语文能力,基本的语文积累,基本的习惯素养。这就是语文的根,要牢牢抓住。常态下的教学设计要求就是读读写写、写写读读,而不是形式上花样翻新,表面上热闹非凡的动嘴不动手的“君子课”。在教学设计时,要让学生体会文本本身的内涵,删去不必要的“花架子”。如一位老师在初教《学棋》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说一说你喜欢哪一个学生。(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两种观念交锋)。生1:喜欢那个走神的学生,因为他有个性,不喜欢的课,他没有假装认真听讲。生2:那个学生做事不专心是对的吗?生1:假如那个老师讲课很有吸引力的话,他还会走神吗?假如他很喜欢下棋的话,他还会分心吗?……表面上看,这样的设计,是对文本的拓展,但拓展不能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在这节课上,学生会热热闹闹,但是实际上存在两个问题:一.学生究竟有没有弄明白课文,不得而知。有可能原本是比较明白的,作了这个辩论反而变得云里雾里的。二.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语文课上,其他任何形式和内容的东西都应该为语文服务的,不管使用何种手段都要深入思考一下:我设计的这个环节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是否能够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责任感?是否能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体验?若偏离了这些基本点,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看,实际上是丢掉西瓜去捡芝麻。再活跃的课堂也只是老师的“独角戏”,最终的结果是“种别人的田,荒自己的园”。语文课的根基是文本语言,是学生不断走进文本的过程,将文本融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才是最重要的。

二、切入生活的“链接点”

美国教育家华特曾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陶行知先生也曾指出,生活是学习的大课堂,语文学习的动机、动力来源于社会生活的需要。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教师首先要潜心研究“课标”和教材,把功夫花在发掘文本的语文因素上,力求发掘切入生活的“链接点”:文本中所有的文字、符号、插图、注释、提示、课后习题,都具有召唤性,蕴涵着吸引读者去采撷、加工、拓展……阅读文本的关键是教师,教师不去潜心读书,精心设计,怎么引导学生去学习语文,在文本中探索、发现、汲取资源呢?又怎样实现《课程标准》中一再强调的“要注意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如我在教学《欢乐的泼水节》时,设计了这样的片断训练:

老人、孩子、姑娘、小伙,个个身上湿淋淋,人人脸上笑开了花。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谁身上泼的水多,就意味着谁得到的幸福多。

▲(投影出示)身上那么湿,为何还那么高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 这句话听起来挺深奥的,你真的读懂了吗?考考你:

A.当我端起水,我会把水泼向老人,祝愿他(健康长寿)

B.当我端起水,我会把水泼向姑娘,祝愿她( )

C.当我端起水,我会把水泼向小伙,祝愿他 ( )

读懂文末这蕴含深刻的一段话,是文章的重点、难点,如果要把这段文字植根于学生心中,只是简单的读一读,理解字面意思是完全不够的。文本中所表达的“道理”如何才能和生活相链接呢?上述的教学设计,把文本的解读至于广阔的背景之下,让学生进入文本,又跳出文本,让学生发现文本切入生活的“链接点”,在生活中发现语文,在语文的学习中体味生活的真谛。

三、架设课文的“互动点”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意在“加强语文课程于其他课程及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在《课标》的召唤下,教师注重于设计体验性和探究性语文综合活动,让学生在体验语文、探究语文、感受语文时,架设课文的“互动点”,真正实现语文生活化,在充满情趣的百花齐放的学习背景中学习、积淀与创造。

曾见一位教师在教完《印度洋上生死夜》和《给家乡孩子的信》两篇课文后设计了一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评选感动我们的十大课文人物,以“感动中国”为蓝本,写下了一系列的颁奖辞:

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他一次又一次地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英雄”的真正含义。有了他,更多的人才拥有灿烂的阳光;有了他,更多的人才懂得了生命的意义。

司马迁:风雨人生,祸福难料。为了父亲的遗愿,他忍辱负重十八年;为了自己的理想,他把一腔热血化作千古名篇《史记》。这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也铸就了他的辉煌。

……

在经历了这样一段感人心扉的语文历程之后,学生和教师将收获生活中的`感动,并把他们讲出来,写出来,告诉大家,让感动延续。这也正践行了《课程标准》阐明的“要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要“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得到了统一。这样的设计理念注重于教学内容的整合,突出言语表达实践,做到了目中有人,师生互学,多元发展。读着这些颁奖词,我们就好像又一次地和文本、和作者进行对话,拉近了语文学习和日常生活,渗透在日常生活之中,拓宽了视野,促使文与道的交汇与融合,收获万紫千红的春天。

四、尊重个性的“差异点”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充满灵性的个体。有人说“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教学设计时基于“以生为本”的精神,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尊重个性的“差异点”,就能促成生成的精彩。如教学《月亮湾》时,我发现学生读“游来游去”的语调不同,一个读得的轻快,表现了小鱼的滑溜,“做游戏”时快乐,自由;另一个学生读得慢条斯理,应该怎样读?成为一个“差异点”,如何解决这个“点”的钥匙呢?“谁能帮他说说理由?”教师将球抛给了学生,个性化的理解使话题成为一个“争论点”:怎样读?有学生说因为小鱼在河底散步,看风景,所以游得悠哉悠哉,要读得慢……最后竟有学生从游得开心、悠哉中领悟到环境没有污染。这样的教学设计是对文本的“二度开发”。对读书的理解,曾国藩曾如此描述:“情以生文,文亦足以生情;文以引声,声亦足以引文。循环互发,油然不能自已,庶渐渐可入佳境。”学生在读文之中对月亮湾的美的体悟,带有明显的个性特色。学生学习语文,应该在运用中学,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倾听给了学生“感悟、积累”和“运用”的平台。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们的教师要真正地把心贴在孩子的身上,这‘帖’不只是爱,还是研究,还是为了发展。(叶澜语)”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学设计时想到的不仅仅是学生要完成的学习任务,还要想到文本的语言会带给学生怎样的情怀,怎样发掘学生的言语禀赋,怎样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走进一个美好的境界,怎样让学生在言语活动中感受到快乐,怎样让学生带着欣赏美的眼光发现语言的美,怎样让文本语言在学生的心中发酵,形成物我两忘的精神场……带着这些设计理念,教学设计是人本与文本的碰撞、交融,迸发出的灼人火花。

五、倡导教学“本色点”

郑板桥有诗云:“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在经历了对学生的研究和发展、教师的丰厚的修养和教学艺术之后将语文简单化,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对“本色语文”的最佳的注释。“本色”是浓缩,是提要钩玄,是减去“非语文”的肿胀。依据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突出语言的理解、积累与运用,来构建简约、实用的阅读教学课堂。再教《学棋》,我就注重于教学过程,渗透学习方法,走进课文情景,获取真实感受:1.读课文第二节,将学生怎样“学棋”字、词圈出来。2.轻读课文,边读边抓住关键词展开想象:看一看他们是怎样学棋的?3.学生交流:两个学生学棋的情况。

语文的本体是什么?叶老早就说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在这一环节,教师着力于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走进语言,渗透学法指导,让静止的语言文字在学生的头脑中鲜活起来。教学设计的本色点是着眼于学生的言语发展,扎根于语言文字,使学生在阅读中展开想象,走进文本,获取真实地感受。

有诗云:“轻拢慢捻抹复挑”。在课程改革中,只要我们潜心研究,静心思考,精心设计,就一定能引导学生从“三味书屋”走入“百草园”,使语文课堂进入精彩纷呈、博大精深、魅力四射的佳境,分享那浓汁浓味的语文课!

教育教学专著心得体会 篇11

远程教育,作业项新的教育技术,它的应用不仅为我们的学校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还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便捷。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远程教育越来越多的走进我们的生活、教学,并发挥重要作用。通过远程教育这一途径,丰富了我们教学,提高了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农远工程”我国教育工作者史上规模最大、影响人群最多的信息化工程。它的实施,使千万农村中小学生从中受益,与城市学生一起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一个很有效途径。

现代远程教育是指学生和教师、学生和教育机构之间主要采用多种媒休体手段进行系统教学和通信联系的教育形式。它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生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

经过农远的培训和学习、亲身运用,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1、现代远程教育为所有求学者提供了平等的学习机会,使接受高等教育不再是少数人享有的以利,而是个体生存的基本条件;教育资源、教育资源、教育对象、教育时空的广泛性,为大众的终身学习提供的可能性。

2、通过这种新的学习形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在信息化社会中,人们生活、工作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快,需要面对不断出现的新知识、新技术。一次性的学校教育,越来越不能满足个人终身的社会需要。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生活、工作的节奏。

4、真正的远程教育远远不单是多媒体课件这么简单,它是一个系统的有动与交流的比面授更加灵活的教学过程。教学计划、专业教学实施方案、课程教学设计方案、课程介绍及各种教学过程等等都可以为我所用。

5、按照教学进度要求及时提供给学生的有针对性的导学信息,包括各章节教学内容的重点、信点讲解提示,同步的作业与测验题和解析等。

6、接受教育不光是学习知识,还要学会学习,为以后继续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必要的学习技能。学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对今后不断地获取知识和提高教育层次将非常有益的。

7、专题性研讨、学习疑难反馈、个性问题解答等,同时通过讨论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实际困难,以改进教学工作。

8、班级活动,网校活动,学生学习、生活动态介绍信息等等。

总之,这次培训对提高教师素质,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逐步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也使我获益良多。这次培训对于我将会有很大帮助,特别是在开展教学工作中的影响。

教育教学专著心得体会 篇12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十分重视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他认为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此,叶圣陶专门写过《习惯成自然》和《两种习惯养成不得》等文章。这些文章虽然写于20世纪40年代,但至今读来倍感亲切,文中所阐述的主要思想对当今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仍不乏启示意义。

养成习惯贵在躬行实践作为一位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实践家,叶圣陶先生非常强调在习惯养成中的身体力行。他认为,要养成某种好习惯,要随时随地加以注意,躬行实践,才能收到相当的效果。他以常见的事例来说明这个道理。他在《习惯成自然》一文中写道,“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个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个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个把书本打开,认认真真去读;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个把公民应做的一切认认真真去做”,这样,我们“所知”的才能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成为相应的能力和素质。

“习惯成自然”就是能力什么是“成自然”呢?叶圣陶先生认为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是那样的意思”。他举例说,“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这两种能力的形成是因为我们从小就习惯了,成自然了;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程度,只是免勉强强地做一做,就说明我们还不具有那种能力”。他进而指出,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说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比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说李四表达能力不好,就是说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的习惯。因此,习惯养成得越多,那个人的能力就越强。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的习惯"。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增强能力。叶圣陶认为,“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厌”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教育教学专著心得体会 篇13

我阅读了《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本书。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

书中一个叫比利的孩子,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如让水沿着水槽流下,带着乒乓球滚入洞槽,轮番撞击数只铃铛鸣叫,使一头玩具小猪旋转起来,最后进入玩具鳄鱼嘴里。这样,一个鳄鱼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启动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铅笔。他发明的一些其他机械,也是既富创造性又有实用性。然而,比利还是被勒令退学了,他似乎不会按学校的规定的方式办事,他甚至不会计算房间的面积 。

还有一个活泼好学的六岁小姑娘,当她第一天入校时是何等地激动。她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动走动,她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必须去解析老师复杂的说辞,眼睛必须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异的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当她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时,老师就建议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于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检查后,又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

其实像《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中的描述的这些外国孩子,在我们中国的现实生活中又何尝少呢?在报告文学《每个父母都能成功——李圣珍老师的教育胜经》一书中介绍的北京的一位叫李圣珍的老师,好几年来,她已经将来自全国的50多个家长和老师认为在学业上无可救药的差生转变成了人见人爱的好孩子,来李老师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学校考试几乎门门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小学四年级,数数还超不过20,有的孩子一见到书本就想撕……在李老师的教育下,这些孩子在学业上全部脱胎换骨,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有的一跃成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当上了三好学生,还有的已经考上国内重点大学,有的还赴世界一流大学留学深造。 同托马斯先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李圣珍,这位被中国教育界誉为“拯救差生的圣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谈到她的教育经验时,她语出惊人:世界上不愿意学习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学业差只是教育不当的结果。

“学业残疾”这一概念应该换成“学习差异”,成千上万的被认为有“学业残疾”的小孩,并不是真正的残疾,而是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而老师和家长并没有认识清楚。而且,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是因为没有谁认识以及开发他们应该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泯灭和忽视了。 李圣珍常说:教育是一门神秘科学,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细心地分析。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正是认真探析了学习这一重要的教育现象,它揭示了许多十分有学习天赋的孩子却被送进学业残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剧根源,尤其是介绍了家长如何去发现你的孩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及介绍了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七种不同的方法。

这样的匠心独到的指导,无论是对孩子正在接受厌学煎熬的孩子的家长,还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小孩的家长,都有开阔思路、纠正偏差的效果。

这本书很值得大家一读!

教育教学专著心得体会 篇14

寒假里,我抽空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著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读了此书,感觉虽然现在的教学设施和教育环境相比以前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苏霍姆林斯基光辉的教育理念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不但丝毫不显过时,还尤显重要。读着此书,我感觉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我的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教学中的烦恼,给我指点迷津,书中给教师提出了多条建议,每一条建议都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让人阅读过后,掩卷长思,令人感触颇深,获益非浅。

书中谈到了关于教师的时间问题,我深有同感。确实,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也只有24小时啊!我们每天都要备课、课前准备、上课、课后辅导,还要抽出时间来开展校园活动及参加各级各类的比赛和课题研究等等。教师和所有的人一样,有自己的社会活动,既要做家务,也要教育自己的子女,这些都需要时间。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困惑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

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对啊!我们不能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们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学校所发的那本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知识的海洋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只有多读书,我们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与浅薄,只有读书我们才能充实自己,只有读书我们才能提高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只有在书本中与大师们交流才能进一步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实在太少。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所以,读书吧!经常读书和思考,能够使人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作出思考,并为自己指引正确的方向,丰富理论经验。因此,要多读书。

在平凡的岗位上奉献自己的青春吧,立足于三尺讲台,培养出祖国鲜艳的花朵!

教育教学专著心得体会 篇15

这学期,我在的教学中运用了尝试教学法,这种方法深受学生喜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提高,收效不错,下面是我的三点心得:

1、及早出示课题,提出教学目标。

上课一开始,立即导入新课,及早出示课题,开门见山,不要兜圈子。课题出示后,教师简要提出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这堂课的学习内容,也可启发学生“看到这个课题,谁来先说说,这堂课要学习什么内容”,让学生自己说出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知道了学习目标,才能更好地主动参与。有些教师上课先来一大段的复习、铺垫,直到把新课讲完,才出示课题。这样上课,学生一开始就蒙住了,教师讲了半天,学生还不知道这堂课学什么,怎能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呢?

2、自学书本知识,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学生有预习习惯的很少,都是教师精心设计,学生被动应付。这是教学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我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解题方法。当学生有所感悟、跃跃欲试时,再让他们完成模仿题,并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探讨。验证自己的解题方法、学习其他同学的多种方法,既可培养他们的表达、交流能力,又可开发他们的思路,加深和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最后是师生交流,通过学生的交流汇报,教师抓住学生思路不清晰或问题的关键处进行询问,启发学生思考、讨论。最后是师生小结。

3、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办法,是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受到教师和同学的表扬。我的信条是:要使学生学好数学,首先使学生喜欢学教学;要使学生喜欢学数学,千方百计地去表扬学生。创设愉快、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才能活跃课堂气氛,才能使学生敢于参与,主动参与。

通过一学期尝试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并值得向各位老师推荐,但是教无定法,我认为一名教师总不能只有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天天都在听你那种方法去学习,他们迟早都会厌倦的,因此我们要多掌握几种教学方法,多点变换我们的教学形式,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精彩。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