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教师》读后感(通用34篇)
每当拿到一本书,随手翻两页,总能看清楚书中所写内容,而《教学勇气》却让我遇到难题了。
因为无论我翻开到书的哪一页,我似乎都看不清楚,他究竟想告诉我什么。
有人告诉我,这本书很好,值得一读;也有人劝戒我,这本书是翻译来的,不好读。
别人的经历永远无法替代我的思考,因此,我决定好好读一读他,希望会与书中的作者有直面心灵交流的机会。
“在《教学勇气》中,帕克帕尔默带领着教师,为重新点燃教师对人类最困难最重要的教育事业的热情,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
下了晚自习,《教学勇气》也正好读完,走在回家的路上,感觉心灵忽然清晰、明亮了很多。我知道,在帕尔默的带领下,我进入自己的心灵进行了一次短途旅行,并且这次旅行将给我带来终身难忘的印象。
我是谁?
想起古希腊神庙 “我是谁” 的刻字,太阳神阿波罗神庙的门楣上的神谕:认识你自己。
导言部分,源自教学心灵的教学,指出,教师应教导自己认识自我。
弗洛伊德说:“人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当一个老师如此真实的了解自我是谁时,才会了解他的学生们是谁。
其实,作为教师,我们做好工作的能力源自于对“我们自己是谁”的认识。好的.老师,正如作者所说,具有联合的能力,他们能够将自己、所教学科和他们的学生编织成复杂的联系网,以便学生能够学会去编织一个他们自己的世界。这些编织者用的方法也不尽相同:讲授法、苏格拉底是的对话、实验室实验、协作解决问题、有创造性的小发明。好老师形成的联合不在于他们的方法,而在于他们的心灵——即人类自身在整个智能、情感、精神和意志的所在。
基于这样的前提,我懂得: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
在书中,作者介绍了自己30年来在教学方面的探索,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说明,他教过成千上万的学生,参加过很多教学研讨会,观摩过其他老师的教学,阅读了不少教学著作,反思了自己的经验,也积累了一大堆实实在在的方法,但是每逢走进一个新的班级,好像一切又都重新开始。这些问题常常是他惊慌,而他对这些问题的反应,尽管随着岁月的磨炼,表面上圆滑老练了,但实际上仍感力不从心,像一个初出茅庐的新手一样摸索着。
30年来,他努力探索教学技巧,但上的每一节课似乎都会遇到同样的情况的:我的学生和我,面对面地进行一种古老精深的、被称之为教育的交流。但他发现,教学技巧虽能应付,但是仅仅靠技巧是不够的。当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时,唯一能供我立即利用的资源是:我的自身认同、我的自我的个性、还有身为人师的“我”的意识——如果没有这种意识,我就意识不到学习者“你”的存在。
由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清晰的了解自己对于教学是一件多么有益的一件事,当我们忘记了自己内心的多样性,忘记了自己走向个性的漫长持续的过程,我对学生的期望是过分的,不真实的。任何真正可信的教学要求最终是来自教师内心的呼唤。这种呼唤使我尊重真实的自我。
.
如今每年暑假总有一本教师必读书,今年也不例外,学校推荐了一本美国教师帕克帕尔默写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
初始一看这书题目,高!大!上!教学勇气,我们做老师的每一次进讲台是需要一定的勇气的,哪怕现在我站在这三尺讲台已过十年,每当看到那一张张陌生的熟悉的脸,总有那么种新鲜感,更不用说次次教室人相同,节节课堂知识却不同,不同人需要用不同的教法,不同的知识也总要想出不同的学法。
可是很遗憾,不知道是我这个理科生阅读能力太差,还是美国教师的课堂观念与我跨度太大,《教学勇气》这本书,我读到越是后来越是迷糊,字倒是认得清清楚楚,但是如何把书本内容与现在自己的教学生活相联系,我是怎么都理解不了。唯一让我有点印象的也就是第一章教师的心灵——教学中的自身认同和完整及第二章一种恐惧的文化——教育和分离的生活,帕尔默在这两章中以艾伦和埃里克的不同经历及自身如何面对一个“地狱学生”的教学实例来论证,在课堂中教师不仅仅需要智慧,更需要具备的强大自信及无所畏惧地面向全体学生,不拘受于个别学困生或个别事件中,而这一切的基础是教师必须有一个完整的自我,我归之于师生间的相互诚信。
教师,一门受人尊敬的崇高的职业,是园丁、是蜡烛、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享有最高评价的美誉、最温馨的爱称,在学生时代,老师在我的心中留下了一个个“师”的印迹,让我对教师这一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无限的向往,有感于此,自己在中学生涯最后一次班级聚会上,在全班同学面前宣称,将来要做一名好老师。
回想自己的教学生涯,也有很多的无奈、恐惧。
一、信心源自于一个很多“第一”的班级
我教书生涯中第一次班主任是接一个初二班级,当时刚接班就有不少初二老师提醒我了:这个(6)班“家底很薄”,要好好干了。我知道我所带班级成绩不好,可绝没想到差到如此。这个班给我带来了很多“第一”——倒数的第一!一次月考,四门主课,三门倒数第一,数学倒数第二。每每想到这些我起初只能沉默,我为我自己找理由、找借口,逼到最后我对自己说压力就是动力,有挑战才能体现自己的能力,如此安慰自己。调整心态,总结、反思、批评、谈话、教育,我在疲惫之中充满了期待,可是在后面的考试中,五门课,三门倒数第一,现实总是那么惨酷,可是让自己心安的是,自己所教的科学这次总算没垫底,虽然也是那么惨淡。做为一个老师,必须要对学生有信心,哪怕再糟糕的情况,如果连我都丧失了信心,那我的学生们更加找不到自己的学习目标、自己学海的“彼岸”。
二、耐心磨练自“懒”人遍布的班级
我不知道该怎么形容那一届的学生,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字就是懒。卫生懒,开学初每每进教室随处可见纸屑乱丢,后面的废纸篓里总是空荡荡的,而在它旁边却倒处是零食袋等垃圾,屡教不改,往往还查不到丢垃圾的学生。体育懒,开学体育课没上几节,体育老师来抱怨了,我们班学生太懒了,做操手脚伸展不开,跑步跑不动,连排队都是东倒西歪的。于是我很“光荣”地成了体育老师,每每体育课前总要训话。作业懒,抄作业、不交作业、作业中有空白、作业不认真等等,每个任课老师都诉苦过,可他们不知道的是,我这班主任所教课目的作业,心中也是一肚子火,每天督促订正、补写作业就差不多占了我一半空余时间。帕尔默遇到的是一个“来自地狱的学生”,而我则面对的是一群。家校的联系让我更受打击,在家时父母根本没能力管住自己的孩子,有时候心中不由恼火,我在学校所付出的努力、浪费无数的口水,都让学生到家全败在了家长上。可埋怨归埋怨,工作还得继续做,谁让我是做老师的呢,全当小孩子健忘,耐心着教吧,罗马也不是一日能建成的,抗战胜利都要八年。
通过十多年的教学经历,我从不觉得自己是所谓的园丁,是所谓的蜡烛,更不是什么工程师,我只是希望尽自己最大所能把自己的所知教给学生们;我只是希望自己能像当年的启蒙老师们一样,让更多的学生能记住自己;我只是希望将来我的学生能放飞我所未能完成的梦想。这些就是我坚持在教学前线的勇气。
幸福是什么?我认为幸福就是一种感觉,是对自己生存状态的一种满意度。职业幸福感又是什么呢?是对自己在职业中的一种成就感。那如何在职业中获得一种成就感呢?在假期中我读了雷玲编著的《教师的幸福资本》,感触颇多。
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从哪里来?
这本书中谈及五种“资本”:
心理资本、职业资本、才学资本、研究资本、人脉资本。这五种资本造就了一个优秀教师的特质,只有具备了这五种资本,才能增强我们的职业幸福感。我们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在工作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职业幸福指数,并且在工作中常常学会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地使自己成长,获得最大的职业幸福感。
在教学中反思,对自己平常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研究,是一条促进自身专业成长最理想的途径,也可以使我们从生活的喧嚣和浮躁中解脱出来,获得心灵的宁静和充实。一个不断成长和发展的教师,必然是一个读书的教师。新教育希望教师对于日常教育生活始终保持一种反思的态度,这种反思是通过包括阅读、写作和教学在内的行动来完成的。当一个教师在采取教学行为的时候,他往往是受某种内在的对教育的理解的支配,也就是说,每个教师都会拥有自己对教育的理解与解释,这种理解与解释往往是未经检验的,带有偏见的。而反思,则是指与书籍、与同事、与专家、与自我保持对话关系,从而洞察与反省自己的理解与解释,不断地修正,教学行为因此会不断地调整。只有这样,教师工作才会具有创造性,才会不断地超越自我,专业化水平才会不断地提高,才会真正地体会到一个教师的职业愉悦,享受到真正的幸福。
每天周而复始重复的工作,早已让教师忘记了最初的教学理想,冷却了教学的热情。面对教师这种心灵的迷失,帕克。帕尔默在他的《教学勇气》一书里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生物学、心理学、甚至物理学、化学、宗教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的很多观点都给我震撼的感觉,加之字里行间自然流露的对教师人性的充分理解和尊重,让我更加愿意用心去聆听,去体会。帕尔默认为教学的困惑主要来源于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自我认同的分离,而当分离产生后,面对源自内心的恐惧,教师只能在面具后隐藏,与内心隔离、与学生隔离、与学科隔离、与同伴隔离……此刻,教师深感疏离的痛苦,深切渴望“不分离”。所以,帕尔默呼唤让我们重新认识自我,坦然面对恐惧,积极重建联系,在“共同体”中实现真正的教学,也重新找到自我的价值和教学的勇气。
1、“但是我执著于‘谁’的问题,因为它在探究教育改革问题中显然是少人踏足的小径,一种优秀教学永远需要的重获内心世界资源的小径。真正的改革是如此强烈地需要它……”我是谁?这里我想起古希腊神庙 “我是谁” 的刻字,太阳神阿波罗神庙的门楣上的神谕:认识你自己。弗洛伊德说:“人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当一个老师如此真实的了解自我是谁时,才会了解他的学生们是谁。
其实,作为教师,我们做好工作的能力源自于对“我们自己是谁”的认识。好的老师,正如作者所说,具有联合的能力,他们能够将自己、所教学科和他们的学生编织成复杂的联系网,以便学生能够学会去编织一个他们自己的世界。基于这样的前提,我懂得: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
2、“也许课堂既不应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而应以主体为中心”
我们的教学经历了“学科中心说”“教师中心说”,而今已步入“学生中心说”,学生和学习过程比教师和教学过程更重要,教师的角色在促进者、学习同伴和必要的监控机制间转换。而帕尔默认为这几种方式均有启发性和优点,但又未能完全解决问题,要么教师成为权威,要么学生永远不会犯错。他提出应该以“第三事物”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专注这一“伟大事物”,构建复杂互动的真正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中,没有单方面的教学者,也没有单方面的接受者,更没有单方面的成长者,它就是一个五行相生相克的“相互影响”的系统。在这样的系统里,真正的教学和教师的自我完善也就产生了。
《教学勇气》如同一位深刻的挚友,让自己在思考与追问中卸去去满身的浮躁和疲乏!
一直喜欢读书的我拿到管老师的这本书,忽然就有一种亲切感。这和自己也是一名初出茅庐的教师有关吧!真如管老师在序言中所说“不只是我,每个一线教师,无日不做着大量的琐碎事,它吞噬着一线教师的鲜活的生命,它最不该被视而不见。”
书如其名,这本书记录了他作为一名教师每天付出的不为人知的部分,看到书中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就是在记录身边的琐事,这个过程中他道出了我们一线教师的困惑与迷茫。忙碌与快乐,这应该是我们每们一线教师每天所必须经历的吧。但是他的方法更好的引领着我们去管理。
书中给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有很多,就抓班级纪委,从排队的重视,我就看到了我在平日工作中的不足,所以我也利用到了仅是二年级学生的身上,学生明显比此前整齐多了,说话的也少了,真可谓不同策略,不同效果。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为人好、爱读书、求上进,但是教学质量上不去,管不住纪律这不仅是班主任的事。我认为应该是我们每位任课教师所必须抓好的一件事,两者密切配合学生才能纪律好,认真听课,成绩才会上得去。
在书中,讲到有一位计算机教师,她的课上学生纪律不错,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她每次去班级带学生,都要求学生将队整齐,保持安静到机房门口。由于平时抓得好,所以上起课来教得顺手,学生学的也认真。我也平时让学生安静上课,却总也没有向她一样自己去亲自做,所以在今后我还得不断改进新方法。
其实,我觉得抓纪律,也不完全是抓课堂。我反而喜欢活跃的课堂氛围。我认为平时点滴不抓,就算喊破了嗓子,也起不到效果,教学效果自然就上不去。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回味了许久,体会到了我们平凡工作中所包含的大学问。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得向老教师请教、学习,同时发挥自己的智慧,把每一件小事做好、做实,让学生受益,老师轻松。
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以为这又是一本枯燥无味的教育理论书籍。但当我看完序言和目录的时候,我一阵惊喜。书中竟是管建刚老师的教育随笔,里面没有高深的理论,有的仅仅是娓娓道来的亲切与自然,让我手不释卷。于是利用晚上时间我仔细阅读了这本书。
书中一个个贴近平日教学的鲜活案例透漏着管老师对学生的爱,透漏着管老师面对学生时的耐心,透漏着管老师工作和教学中的智慧和艺术。这本书让我在班级管理和语文教学上都有所收获。书中让我印象最深的管老师的“一线激励学。”
在书中管老师说过这样一段话:“激励是管理艺术的核心艺术。一线教师离不了激励学的运用。一线教师要努力成为一名激励学生的高手。善于激励的老师,能够焕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力,于干枯中找到一汪清澈的泉涌;能够点燃起学生内在的精神火种,与困境中获得超越的勇气和力量;能够给学生心中镌刻入奔腾的蓝图,与失败中想见成功的喜悦和美好。”由此可见激励在教学中还是很重要的。儿童都是喜欢表扬、鼓励而厌恶批评、指责的。“管老师的专项奖”如:“最佳语文小助手、”“最大进步奖”、“作文新星奖”、“作文成就奖”、“课堂表现奖”、“学生细致奖”管老师的这些奖项的设计其实就是根据学生的特长为每一个学生设计的。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看到自己和他人的长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让我明白:教学中激励应该是多角度,多方面的,只有这样才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自觉地能动的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发展优势去努力,使自己能够全面发展。
除此之外,书中的“一线作业学”、“一线纪律学”等等都能让人从中找到一把开启智慧大门的金钥匙。细细的读书中每一篇文章,每一个故事,其实管老师在这些细节中体现出来的智慧来自于他对学生无私的爱;来自于他的善于观察分析;来自于他的坚持不懈,细致踏实!
自从参加工作后,每天都面临着全新的不同的挑战,工作中也出现了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来自于学生,但大部分还是来自于自身实践经验的不足,每天夜晚躺在床上回想自己一天的工作,总是发现自己有许多不足,而有些不足自己明明清楚的知道,但要真正的改正却是非常困难。每到这种时候,自己都会有种深深的无力感,也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难道我选择教师这条路选错了吗?难道自己的能力真的不够吗?我还能成为自己心目中的好老师吗“
在自己最沮丧的时候,我读了《教师的幸福资本》这本书,这本书中列举出了教师常见的 5 个心理弱点。其中的第 5 条是缺乏社会经验,书中说”过分强调自己的弱点,久而久之,他们身上的优点就会被忽略,而弱点会更加明显,结果,他们真的变成了失败者。“读到这里的时候自己心里有几分后怕,自己真的差点掉入这个怪圈,书中说得没错——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建筑师,成功与失败之间的距离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遥远,我们要做的是努力将自己的弱点转化为强项。强大的心理素质是成功的后盾,”皮革马利翁效应“我们都知道,如果想要成功首先就要从自己的内心深处认定自己可以成功,自己可以成为最棒的那一个!
如何才能克服自己的弱点,树立自己能够成功的自信,书中也准备了”小贴士“列举出六个步骤,避免了我盲目的摸索,虽然自己不能马上就克服自己由于工作上缺乏经验而引起的不自信,但是我相信,迟早有一天,这些弱点都会成为过眼云烟,而那些失败的一次又一次都会成为成功路上的美丽风景。
在”优秀教师的心理资本“中还有几部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书中提出作为优秀教师要具备的 5 种心理能力:角色适应力、心灵感悟力、情绪控制力、心理承受力、教育表现力。结合这一个月的工作经验,我发现的确如此,尤其是心灵感悟力和教育表现力,虽然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是对于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从事教学活动,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有非常大的帮助。书中还提出”心理能力是可以培养的,但非一朝一夕能锻炼出来的。“纠正了传统观念中的误区,尤其是关于情绪控制力这方面,我们中国自古就有一句话”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可是事实证明本性虽”难移“但还是可以改变的。
《教师的幸福资本》告诉我们:不管工作中有多少困难,只要不抱怨,豁达大度,每天都铭记自己最初的梦想,每天都努力改变自己,充实自己,保持积极的心态,我们一定会一步一步走向成功,成为一名自己想做的、优秀的教师。
寒假期间我阅读了《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本书的作者是帕克·帕尔默。曾有人这样评论过《教学勇气》:他的作品罕见地整合了严密与典雅、热情与准确、智慧与人性。《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表达了对教学的呼唤以及教学的痛苦与喜悦,生动鲜明、充满感情、热情洋溢、引人共鸣。它是任何一位教师的必读书,令人信服地激起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真心。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共有七个章节,它的导言是“源自心灵的教学”;第一章是“教师的心灵”;第二章是“一种恐惧文化——教育和分离的生活”;第三章是“潜藏的整体——教与学的悖论”;第四章“认识于共同体中——为伟大事物魅力所凝聚”;第五章“教学于共同体中——以主体为中心的教育”;第六章“学习于共同体中——共事切磋”;第七章“不再分离——心怀希望教学”。
在本书中,作者带领着教师,把教师职业和学生结合起来,进行一次心灵之旅,这是一次激动人心的、深刻的、探索教学本质的精神之旅。同时也激发教师从事这份异常艰苦和重要工作的热情,强调良好的教学不在于教学技巧的纯熟,真正好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诚实的优秀品质。
让我感受颇深的是“‘有问题背景’的学生”这一小节。虽然我们带领的幼儿园孩子没有问题背景,但是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对于那些个性特点特别强的孩子我们在教学生活中应该有耐心的引导。
我以前教过一个小朋友叫晨晨。他爸爸常对我说:“我们家晨晨很调皮,请老师多多提醒教育。”由此,使我对这个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调皮!果然,开学一个月间,他正如他爸爸所说的“十分调皮”,把皮球扔到楼下、推同伴、打人、在学习活动中开小差……连班中的小朋友都知道:晨晨很调皮、不听话。每次他出现状况,孩子都告状说晨晨的不是。后来班里小朋友开始迷上了玩飞行棋,而一向喜欢玩闹的扬扬也对飞行棋产生了兴趣。当我来到益智区观察他们活动时,扬扬高兴地跟我介绍:“老师,我是老二,他第一,我第二,他第三,他第四。”看他介绍的有模有样的,但真的轮到他玩的时候发现他只是负责抛骰子,棋子是由其他小朋友帮他走的。我感到好奇,扬扬平时数学很好,走几格棋应该难不倒他啊!于是我鼓励他:“扬扬下一圈轮到你的时候棋子自己来走,好吗?”在老师的关注与鼓励下,扬扬自己走了棋,成功的体验让他感到无比的开心,直催着后面的小朋友赶紧,并期待着下一轮。瞧他耐心等待他人游戏,认真观察的样子,我为扬扬感到高兴。高兴游戏时间扬扬不再是那个爱捣乱令人头痛的孩子、高兴扬扬能与同伴友好地玩。在以后的教育过程中,我多观察他的表现,抓住他的闪光点,从正面采用鼓励的方法进行引导,增强他对自己的信心。应该说每一个表面顽劣的儿童背后都潜伏着他的闪光点,晨晨也是如此,如:他在进餐方面表现得就较好,能熟练地用筷子独立地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对集体游戏活动感兴趣,积极投入;愿意帮助同伴……于是,我首先对他的优点表扬、肯定;接着对他的不足之处提出建议,要求他改正;并与家长积极联系,取得他们地配合。果然在不断地表扬、鼓励下,在家园共同努力下,他不再像以前那么调皮、捣蛋了。
孩子的心灵是纯洁的,同时也是非常脆弱的,需要教师用自己一颗真诚、热爱、赏识孩子的心去唤醒、去呵护。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我认为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孩子。给孩子爱心,他就会认可你;给孩子爱心,他就会愿意亲近你;给孩子爱心,他就会喜欢你;给孩子爱心,他就会感到幼儿园如家一般温暖;给孩子爱心,他就会在学习和生活中去关爱别人。相信每个教师其实都是爱孩子的,让我们用发现、期待的`目光去看待每一位幼儿,发现每个人身上的可圈点之处。捕捉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抓住教育的最佳契机,在幼教岗位上全方位地奉献出我们的爱心,让孩子在爱的海洋里不断茁壮成长。
《教学勇气》这本书就像陈年酿酒,是越读越香醇。这也是一本具有开创性的书,能带领教育者们,对教学生涯进行永无止境的探索。
读这本书的感觉:比较难懂,需要反复看,《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刚拿到书时,发现这是一部关于教育教学的理论书籍,我的头脑顿时有点儿大了,因为我向来不喜欢看理论书籍。再看看作者,原来还是一个外国人:帕克帕尔默,我头脑更是大了!因为我不仅不喜欢看理论书籍,更不喜欢看外国人的著作。说实在的,帕克帕尔默这本书理论性的确很强,很难懂,有的地方我不得不跳过去读,但也有的地方让我反复读,细细品味,慢慢咀嚼他的真知灼见,让我感受良多,从中也受益匪,也使我对好的教学有了一定的认识。
一、好的教学源自于心灵的呵护和抚慰
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么,教学(育)的过程又何尝不是一个心灵的抚慰和救赎的复杂的过程呢?帕尔默在书中说:“教育是引导学生迈向理解和生存于世界的更真实途经的精神之旅,如果不鼓励察内心领域,学校怎样能够实现它们的使命呢?”帕尔默这句话可谓掷地有声。他的这一席话,又使我想到另外两位教学家的名言,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和鼓舞。”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是一棵大树撼动另一大树,是一个心灵碰撞另一个心灵。”
二、好的教学源自于教师自身的认同与完整
当下,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在生活与工作压力日益增大的今天,作为一名教师,对自身的认同与完整很重要。我们不少老师常常容易有意或无意把自己定位为一名教书匠,将教师当成谋生的一个行当,而不是当成事业来做,所以,往往满足于教学的技能。帕尔默认为,作为一名教师,掌握了教学技巧虽能应付,但仅仅靠技巧还是不够的。所以他在书中强调:“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自身的认同与自身的完整。”作为教师不仅要引领孩子学习知识,还要以“我的自身认同,我的自我的个性,还有身为人师的‘我’的意识”带给学生,要以自己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魅力去浅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学生,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认识不足,不断地完善自己,努力地提升自己的素养,只要这样,作为教师的我们才能认识自我,尊重自我,也只有这样,作为教师的我们才能去尊重处于学习者地位的“你”,读后感《《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也只有这样,好的教学才能基本上得以彰显。
三、好的教学来自于以主体为中心的共同体中
“教学于共同体中──以主体为中心的教育。”这是帕尔默在书中提出的观点,这个观点对我来说真的很新鲜,第一次听说过的,尽管如此,但我认为他说的很有道理。我们知道,传统的课堂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只是被动的学,学生被教师当成盛知识的容器。而教学的方式只要是“填鸭式”,教学的评价标准以教师定的分数为算,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教育教学事倍功半。因此,为了彻底改变这一现状,一种反传统的教学方法腾空出世: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新课堂模式,这种模式体现了学生和学习的.过程比教师和教学过程更为重要。然而这种模式往往也被滥用,具体体现在:教师在课堂上不敢讲,教师的主导的作用被很大程度地放弃,教师成为课堂的“甩手掌柜”;而学生学习很热闹,但没有序列,没有深入,往往浅尝辄止,有的认知还有偏颇,所以帕尔默说:“在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环境中,有时产生不经思考的相对主义倾向……当学生被放在中心位置时,教师可能会放弃太多的领导权;当什么都以学生为标准,就很难再去正视个人或团体的无知和偏见了。”所以课堂效果并不太理想。这样让我们感到似乎课堂改革进入一个怪圈,像玩翘翘板似的: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让人无所适从,让人困惑、疑虑。而帕尔默却在本书中为我们拨开云雾,指点迷津。帕尔默指出;我们的教学经历了“学科中心说”“教师中心说”,乃至现今的“学生中心说”,这几种方式均有启发性和优点,但又未能完全解决问题,要么教师成为权威,要么学生永远不会犯错。所以他在书中提出:“也许课堂既不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而应以主体为中心。”那么什么是“主体”呢?帕尔默认为这个主体是由学生、教师以及作为沟通师生关系充当媒介工具的伟大的“第三事物”组成。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专注这一“伟大事物”,构建复杂互动的真正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中,没有单方面的教学者,也没有单方面的接受者,更没有单方面的成长者,课堂不仅是学生舞台,也是教师的舞台,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和谐、融洽、共同成长,正如《学记》所言:“教学相长”。我很赞同他这样的观点。当下,我们正在进行高效课堂建设,在学生为本的课堂理念的同时,也不能忘记教师在课堂上的重要组织、引导、启发作用,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理想天地,让真正好的教学源自以主体为中心的共同体中,我期待着,努力着。
帕尔默那一句句真知灼言,犹如深埋在沙坑里的美丽贝壳,需要我们一点点,慢慢地去深入挖掘……
读了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的确是带给我一次心灵的精神之旅,虽然其中有些章节让人颇难读懂,但此书还是让我受益匪浅。书后作者的话:“这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与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缘于其所爱,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
教学需要勇气,需要保持自己心灵开放的勇气,这是我在此前所没有认识到的。我们有没有这种感觉?与刚刚走上讲台时的我们相比,现在我们的心慢慢地变得硬起来了?那时候,在办公室看到有些老师很严厉地批评学生,甚至体罚学生,心里总是替学生委屈,觉得老师太过分了。什么时候,我们也加入了对学生厉声呵斥的行列?想象一下,再过几年,十几年二十年,我们会变成什么样子?觉得可怕。我们很容易发现,我们身边有很多不快乐的老师,教师这个职业,给他们带来的是压力,是痛苦,是无可奈何的谋生手段。另一个感觉是现在的学生教起来怎么越来越难了,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巧的要求越来越高了,都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了。从这些抱怨声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仅仅从学科和学生的角度上理解教学,我们也是在这个角度上来进行着我们的教学,很少从认识自我这个角度来理解教学,去理解我所教的学科,去认识我所教的学生。在帕尔默看来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去简单的复制这个世界,而不是在改造这个世界。
“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容许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的时间表”这个才是真勇气。有多少人,敢于去面对“意想不到”呢?教学设计从四平八稳出发,是多数国人的天性。这个当然也是保护自己的自尊,未知的事物,发生在课上,极其考验人的课堂机智能力。而这一切,都和什么有关呢?除了教学常识,更多的是还是教师在精神方面不断超越自身从而让学生更好发展的机遇,也就是说,那些敢于让“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的教师,是具有生命弹性的人,成全自己生命过程,是以成全每一个不同的学生为根本前提的。而这样的课堂,才具有永恒的魅力。
所有真实的生活在于相遇。”教学就是无止境的相遇。当我们寻找到了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我们就不需要躲在讲台后面,利用我们手中的“权力”去控制学生,与学生造成分离;我们也不需要简单的模仿其他教师的教学方法,而是去寻找契合自己个性的教学方式,真正好的教学应该是源自教师的心灵。当我们把自己自身的独特优势整合于教学中,教学于共同体中,在于自我、学生、学科的密切联系中彰显生命本质时,就能发挥出有效的教育力量,体现出我们教师应有的价值。
孩子的教育不能重来为了孩子的明天,让我们今天就做起来!从小事做起,重新找回我的教学勇气,重新点燃我的教学激情,为孩子的一生发展和幸福献出自己最大的力量!
“我是用心的教师。有时在教室里我忍不住欢喜。真的,当我和我的学生发现可探索的未知领域,当我们面前展现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当我们的体验被源自心灵的生命启迪所照亮,那时,教学真是我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然而在另一些时候,教室却如此毫无生气、充满痛苦和混乱——而我却如此无能为力——此刻的所谓教师就像无处藏身的冒牌货。于是敌人无处不在——那些格格不入的学生,那些我自以为熟知的学科,还有那有赖此业谋生的个人苦衷,都与我作对了”。
读到这些文字,我感慨万千,这不是我自己吗?
20xx年,我迈进了教学工作的五个年头,回首日复一日的课堂教学,曾经激情澎湃,也曾困惑迷茫。一路上满怀激情、也满怀希望,然而有时面对学生纯真的双眼时,一种莫名的恐惧悄然袭来。恐惧什么?就像书中所说恐惧自己久而久之会产生职业倦怠,恐惧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恐惧自己达不到家长、社会的高要求,恐惧教育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我的内心暗涌起伏,我无法揣摩作者是何等细腻的人,能如此体谅到我内心的不安并给予答案,让我们这些在成长路上的“新人”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相信这对于任何一位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来说,都是一次激动人心的、深刻的精神之旅。而我在其中收获的不仅是经验和勇气,更是一份对教学事业日益坚定的决心。现将读后心得梳理如下,可能对像我一样还在成长中的“新人”有一些启示。
一、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建立自己的教学风格
书中有句很有哲理,也很经典的话是这样说的: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这句话让我久久不能平静,我第一次静下心来,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审视和重新认识作为教师的自己。
如作者的观点——当我们不了解自我时,就不能深入的了解所教的学科,也不能教好我们的学生。相信很多教师的第一节课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总是试图模仿他人,却把自己迷失在一种不属于自己的自身认同中。就像刚刚工作的我,只是一味的崇拜和模仿前辈,或者觉得这个环节好用一下,那个环节好用一下,完全丢失了自我,结果拼凑成一节花哨而又不实际的课,我的不是我的了,别人的我也没做好。
所以说,我总结出来不要刻意的模仿别人,要寻找一种与自己的个性更契合的教学方式,建立自己的教学风格,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用你的个性魅力吸引学生,为学生打造一片别样的天地。X教授的导师之所以有魅力,也是因为他的教学方式和他自身之间找到了一致性。我们应该去理解作为一个教师我所拥有的个性,并展示而非掩饰自我的个性。将自己、所学学科和我们的学生编织成相互联系的网,以便学生能够学会去编织一个他们自己的世界。
二、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
相信每位老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就像“有问题背景的学生”中那个被称作“来自地狱”的学生,让我们手足无措,甚至愤怒。让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做的。
“这尽管不容易做到,但却是值得的。当我开始渐渐地理解学生的恐惧时,我能让我的教学朝着一个新的方向发展。我不再把学生看作是无知的,我不再那样不准确、自私地评价学生。相反,我体谅他们恐惧的心灵而倾心教学。而且,当我能这样做时,学生的心灵能健康的成长。”
沉默、退缩、玩世不恭都是恐惧产生的行为,而这些行为背后是想去发现他们自己的声音,想让人们听见他们的声音。而一个好老师是要能够倾听学生甚至尚未发出的声音。就像幼儿园的小朋友,当你说“安静!坐好!”时,总有一个不安分的声音和一个调皮的小脸蛋,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给他宽容一定要宽容到让他自己故意破坏一下,去感知对错,这时我们一笑了之就行了,或将其抱入怀中说:“你知道的,那样对不对?”孩子就笑了,他知道你理解他。
真正的倾听学生,不要匆忙的用可怕的语言去填塞学生的沉默,也不要迫使他们说我们想听的话,走进和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就像有首诗写到“要看到一粒沙中的世界,要看到一朵野花中的天堂,将无限紧握于你的掌心,将永恒捉住在片刻之际”,与学生默契地共享心灵之旅,成为学生的心灵导师,引领他们编织起心灵世界。
同时,我认为不了解学生的成长历程,便不能很好的走进学生的内心,有关幼儿成长历程的书籍,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学生的现在。比如《爱和自由》、《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听,孩子才肯说》等,读懂学生,才能更好地走进学生的内心。
三、爱学生,心怀希望的教学
刚工作时,曾经有位前辈跟我说,学生没有好、坏之分,在家长的眼里他们都是最好的,教育是个良心活,选择教育,就意味着选择了奉献。这句话一直激励着我,即使力不从心也仍然能够坚持,不光是教学的勇气,更多的是因为心中有爱,心怀希望。“教师这个职业需要心灵、意志,精神要不断地更新,以获得力量和勇气。尽管这个工作经常给教师带来疲惫、无助甚至伤害,但优秀的教师不会放弃……”我相信每一个想成为优秀教师的人,都不会放弃,我们会用心中的爱点亮孩子们的世界。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是中心在暑假里推荐给我们阅读的一本书,作者是美国知名教育学者帕克·帕尔默,由北京师范大学吴国珍、余巍等学者翻译,是“大夏书系·教师教育精品译丛”之一。
其实,几年前就留意过这本书,怎奈粗粗一览感觉生涩,终究没有勇气看下去。这次一方面是出于“完成任务”,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肖主任对本书的无比推崇,终于带着勇气,兼带着些许的好奇,开展了阅读之旅。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曾给经典著作下了几个定义,其中两个,我觉得很到位。他说,经典著作就是你初读的时候就觉得像是重读的书。你有重温的感觉,好像你曾经读过,为什么呢?因为它谈的问题是你关心的问题,是你自己灵魂中的问题,你对这问题是熟悉的。他又说,经典著作是你在重读的时候好像是初读一样的书。无论你读多少遍,你都有新鲜感,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为什么呢?因为它是独特而开放的,它的独特之处在你的眼前不断展现,不断和你交流,和你对话。
说实话,要读懂这本书,说易不易,说难不难。由于国外作者表达的习惯和方式,文章的一些句子、段落的确有点晦涩,需要你静下心来、心无旁骛地阅读,有时一个段落、一个章节需要来回反复几遍;但浸入其中,你就经常会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历经坎坷,眼前豁然开朗,你的思想与之呼应,你的心灵与之共鸣。这本书,我是漫读加精读,内心一次次被作者所描绘的 “源自心灵的教学”所感动,原来居于头脑中的有点混沌的理念得以梳理,很多地方都似曾相识,亲切感扑面而来,跟随它,逐渐走进少人涉足的领地——“教师自我”。我想,用卡尔维诺的经典标志来衡量这本书,它绝对是堪称经典,只遗憾我与它交臂错过这几年。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
“我是用心的教师。有时在教室里我忍不住欢喜。真的,当我和我的学生发现可探索的未知领域,当我们面前展现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当我们的体验被源自心灵的生命启迪所照亮,那时,教学真是我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这是本书导言中的一段话,多么的震撼人心!为什么有的教师能有这种美好的享受?正如作者所言,因为教学是一项充满复杂性的工作,除了学科、学生之外,还存在第三种解释教学复杂性的理由,那就是“我们教导自己认识自我”。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教学提供通达灵魂的镜子,在这面镜子中,智能的、情感的和精神的——三者无一可以忽略。如果教师缺乏一种对生命的爱和对工作的渴望,尤其是对教学工作的渴望,那么再好的教学技术,那也只是一堆没有生命气息的工具而已。现实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们很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此也采取了很多的方法和手段,讲座培训、教学观摩、实践反思、写日志做案例,忙忙碌碌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可能在于有时候教师是“迫于外在的压力”而做,少了一种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需要,一种发自内心的对教学的强烈憧憬。
“我所指的是生物学的基因和生态系统、哲学和神学的隐喻和参照系、文学素材中背叛与宽恕以及爱与失的原型。我所指的是人类学的人为现象和族裔,工程学的原料的限制和潜能,管理学的系统逻辑,音乐和艺术的形状和颜色,历史学的奇特和模式,以及法学领域里难以捉摸的正义观等。”
这个“伟大事物”也许难以定义,但通过这么多的例举我们应该都能理解。当我们都关注于这个“伟大事物”,为这个“伟大事物”深深吸引和着迷时,教育的共同体就会处于最佳、最优的状态。比如,围绕“伟大事物”而产生多元的观点;对一些现象采用多重含义的解释;欢迎有创见性的争论,没有愤怒和偏见;彼此间真诚相待;体验谦卑,心存敬畏,等等。
就我的理解,教育共同体中的“伟大事物”,其实也造就了所有卷入者的共同愿景和目标,大家专注于“伟大事物”这一主体,彼此尊重,坦诚相对,教师既不是绝对的权威,学生也不会永远不犯错误。为了说明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共同体,作者为我们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一位优秀的教师与一群五岁的小孩围坐在地板上,一齐读一个关于大象的故事。透过那些孩子的眼睛,几乎可以看见圆圈的中央真的有一只大象!而且以那件伟大事物作为媒介工具,其他的伟大事物也进入房间,例如语言和传达意义的符号。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虽然是由被翻译成中文的,难免变得晦涩难懂了许多,或许从某种角度而言较低了可读性,但是仍然震撼心灵,毕竟是一本优秀的书籍。关于教与学,一直是大家探索的问题,帕克.帕尔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使我受益匪浅。无论对于课堂教师和教育者还是其他岗位的人,这本书都代领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这本书带领我进行了一次激动人心的、深刻的精神之旅。人们出于情感的原因选择教师这个职业,他们深爱着自己的学生和课程。但是,教学上的种种要求却常常使得许多教师感到激情消退以致于无力教学。我们能不能也像一些优秀的老师那样,把爱献给孩子们,用心来教,为我们的教学注入鲜活的情感?
在本书中,帕尔默带领着重新把教师职业和学生结合起来的旅程,它重新激发教师从事这份异常艰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热情。“这本书建立在一个简单的前提之上:良好的教学不在于教学技巧的纯熟,真正好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诚实的优秀品质。”尽管表现形式不一,但是优秀教师都有这样一个特点:他们完全沉浸在课堂上,和学生作深层次的交流。他们能编织一个复杂的网,这张网联结着学生、课程以及他们自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会为他们自己编织出一个世界。这张网以及它所包含的种种联系超越了技巧和方法,存在于教师的内心中。教师的内心包含着知识、情感、精神和意志。
《教学勇气》震撼我的还有它对恐惧文化的诠释。和作者所言相似,作为教师,我们每个人都免不了恐惧:恐惧教学效率的不尽如人意,恐惧家长、社会对教师的高要求,恐惧绚烂的教育理想之花与现实之间还存在那么大的差距……因为恐惧,继而便拼命地寻找改变的源头活水,一而再,再而三,不断地拼搏、抗争、奋斗,终于,有了小小的收获,然成功的喜悦尚未遍及全身,便发现自己早已因此疲惫不堪,只不过成功之前是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而未觉着累而已;倘若拼搏、抗争、奋斗失败,那更懊恼不已,觉着自己没有功劳连苦劳也忽略不计了。于是忍不住感叹:人是多么渺小,以人个体之柔弱真的根本无法和那些看不见的、又无处不在的力量抗衡。感叹过后,很多人会选择再战,当然也有人会选择逃避,丧失斗志,从此消沉。
《教学勇气》这本书就像陈年酿酒,是越读越香醇。这也是一本具有开创性的书,能带领教育者们,对教学生涯进行永无止境的探索。
这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时日承受的煎熬仅仅源自其所爱;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不愿意把自己的心肠变硬,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教师、和教师相关的人,以及任何关心教育的人都应该读这本书。
岁月如梭,时间飞逝,转眼间,我工作已经15年了,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虽然从事教育教学多年,但我每次精心备好课后,充满信心进教室,却总是有遗憾地走出教室,难得有几堂课自己觉得是挺满意的,包括同学的每次作业、每次考试都有感到不满意的地方,不知大家有没有我这样的感受。我从不怀疑自己的内心,我是一个热爱教育教学工作的人,为了教好学生,可以倾己所有,包括时间、精力、感情、知识等。
读了《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我明白这种“不满意”就是教育中存在的一种 “恐惧” ,因为教学是每天都进行的、随时让人检测成效的工作,因而“恐惧”自己教学失败,“恐惧”自己落下“误人子弟”的恶名。有时上课提出问题,学生回答不出,总是疑惑自己设计的问题是否太难了,还是学生因惧怕而不回答?觉得自己教学了这么多年连这点把握都没有,不该犯这种低级错误。课堂气氛不浓烈时,不明白是我或我的课不受欢迎呢?还是学生习惯于“只听不讲”了?对教学目标能否真正达成心中无底,读后感《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我也明白我们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提倡个性化教学,但在目前形势下如何真正有效开展问题颇多,心存疑惑。
我理解《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中 “教师为着心灵的自由选择他们的职业,但是教学要求常常使得很多教师心灵失落。”这是产生“恐惧”的根源之一。我认为教学的勇气就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即使力不从心仍然能够坚持,那样,教师、学生和学科才能被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那么我们是否可以鼓起教学勇气,把心灵献给学生吗?
我们当中的很多人,是出于心灵的原因,再加上热衷于某个学科、乐于帮助人们学习等愿望的激励而成为教师的。但由于常年遭受“恐惧”,使很多人失去了这种心灵的力量,教学热情受到挫。我认为,要战胜“恐惧”,唯有与学生、与同事真诚沟通,才能释放心灵,因为心灵是干好所有工作的源泉。
教育的实质就是一个心灵引导的过程,而心灵引导是一个相互的过程,不仅仅学生要遇上合适的教师,教师也要遇到合适的学生。在这种心灵相遇的过程中,不仅显示出教师的素质,也引发出学生的素质。但现实是学生很难有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师的机会,而教师也没有选择自己学生的余地。但我相信,教师与学生能够彼此相遇就是一种缘分,只要在这既定的师生范围内做到真诚沟通,彼此调适,互相适应,一定能战胜彼此的“恐惧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当然作为教师负有更多的责任,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丰富自己的知识涵养,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开放自己的心灵,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此时进行心灵引导,才能产生优秀的教学,才能使教学富有实效性,才能培养出富有个性素质全面的人才。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的心灵》的作者把教师心中深处的想法和做法以及心中的矛盾阐述出来了,而且剖析的非常深刻。
书中告诉我们:优秀教师都有这样一个特点:他们完全沉浸在课堂上,和学生作深层次的交流。他们能编织一个复杂的网,这张网联结着学生、课程以及他们自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会为他们自己编织出一个世界。这张网以及它所包含的种种联系超越了技巧和方法,存在于教师的内心中。作为教师,内心必须包含着知识、情感、精神和意志。帕尔默引导我进行了一次精神之旅,帮助我们建立了对教学的共同认识。
书中从教师对于自身完整的探索到大规模的教育改革计划,都有所涉猎。其中:我们怎样保持对教学的乐趣与热爱?这个普遍的问题使我陷入了沉思。是啊!作为老师只有对教学充满乐趣与热爱,才能促使自己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能更好更快地成长。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学习是最明朗的、最坦然的、最快乐的、最健康的、最充实的;学习后的学识是高山的、是大海、是天空和大地、是弥漫无边的风、是青草和花朵、是永远的郁郁葱葱、是永远唱不完的歌;学习和学识后的智慧则又是永远的微笑,是无言的矜持,是君临的自信、是白云的舒适与秋水的澄清、是绝对的不可战胜、不可屈服。
对于教学中的困惑,他认为:我们教授的学科是象生命一样广泛和复杂的,因此我们有关学科的知识总是残缺不全,无论我们自己如何致力于阅读和研究,教学对控制内容的要求总是使我们难以把握。其次,我们教的学生远比生命广泛、复杂。要清晰、完整地认识他们,对他们快速的做出明智的反应,需要融入智慧。如果学生和学科可以解释所有教学的复杂性,我们使用目前的标准教学方式,学习足够的教学技术以及保持在专业领域的更新就可以。但发现这样远远是不够的。
最吸引我的是另一种解释教学复杂性的理由:”我们需要教导自己认识自我“事实上,认识学生和学科主要依赖于关于自我的知识。当我不了解自我时,我就不了解我的学生的特点,我就不能够教好他们。当我不能够清楚地了解自我,我就不能够懂得我教的学科——不能够出神入化地在深层次的、个人意义上吃透学科。我只是在抽象意义上,遥远地、孤立看待学科,就象我远离自己的本真一样。
作为教师,无论我们获得哪方面有关自我的知识,都有益于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和学术。优秀教师需要自我的知识,这是隐蔽在朴实见解中的奥秘。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自身认同是指一种发展的联系,在这种联系中,自我生命中所有的力量汇聚,进而形成自我,它就象与我们现有的能力和潜能有关一样,也与我们的缺点和局限有关,与我们的伤痛和恐惧有关。自身完整要求我识别那些能整合到我的自我个性中的东西,分辨哪些适合我,哪些不适合我。
在本书中,举例说明了如果教师没能将他的自身认同的中心特质融入到他的教学生涯中去,他将处于自我分裂状态,内心一直在打内战。内心世界的冲突投射到外部世界中去,他的教学就成了战争,而不是艺术。分裂的自我总是使自己与他人隔离,甚至为了维护那脆弱的自身认同去伤害他人。
当我唤回我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时,当我牢记我的自我个性和我的天职意识时,威信就树立起来了。这时教学就能够发自我自己真实的内心深处——这是一种有机会在学生的内心获得默契的回应,共鸣的真实。
在这本书中,我可以真正体会到自我反省获得的增能过程,从而真正感受到用心灵联系心灵、互通智慧能量产生的巨大力量,真正体验到用心灵联系课程和教学产生的无穷魅力。不仅使我从令人兴奋的新视角来体验教学的喜悦,还使我沐浴了一位伟大导师的教诲。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帕克·帕尔默,这本书是对美国教育的反思,但其中阐述的很多观点对于中国当前教育也很有意义。
书中帕尔默先生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良好的教学不在于教学技巧的纯熟,真正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诚实等优秀品质”。对此我感触尤为深刻,作为教师,娴熟的授课技巧固然不可或缺,但真正高品质的教育教学是源自心灵与心灵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来自于教师与学生内心的强烈共鸣。教师的内心需要饱含知识、情感、激情,需要和学生作深层次的交流,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技术交流层面,把自己精心准备的精彩课件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来演示,只有这样,教师、学生和学科才能构建成一个共同体,教育才能真正成为一次愉悦的心灵之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才能学会用更真实的方式来感受世界,解读生活。
作者对教育教学深刻的洞察和剖析使我深深地感到:做一名优秀的教师,要踏地而行,做一个能思考会实践的老师。一次简短温和的谈话,一个期盼的眼神,一个温暖的微笑,饱含着浓浓的真情,传递着心灵交流的火花,在不经意之间,这些的小事也许会持续影响着人的一生,这正是教育的魅力所在。做一名优秀的教师,要敢于挑战自我,不满足于生命现状,尝试去改变,主动追求更积极,更充实的教育人生,时刻让心灵深处保持一种挑战自我的精神和力量。做一名优秀的教师,要远离借口,主动承担责任,学会“尽力而为”,教育工作需要实效性的行动,而不是各种解释和托词,如果想干好一件事,就会发现有很多方法,同样的,如果你不想做好一件事,也可以有千万个理由。做一名优秀的教师,需要用一生去践行爱的承诺,教育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心的教师,不会是一个成功的老师,充满爱心的教师,才会主动地关爱学生,尊重学生,把自己与学生摆在同一位置,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之中。
读了《教师的幸福资本》书中的”教师的成功人格塑造“这一部分内容,对我有很深的触动。书中说”人格是什么?有观点认为,人格是由先天性体质结合的“气质”、后天发展的“性格”以及“能力”等归纳而成的。通常我们又称之为“人品”。它和一个人的素质、情绪、行动样式、习性、态度等都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它能确定人的特性或特有的行为和思想。“教师的人格对于年轻人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有益于发展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教师健全而高尚的人格是教育的基础。
比如:1。认真负责。2。乐观有爱心。3。刻苦钻研。4。自尊、自信。5。团结合作。6。自控、坚韧。7。独立、创新。
我国现代文学家鲁迅说:”教育是植根于爱的。“教师对学生的爱,表现在毫无保留地奉献出自己的精力、热情、才能和知识,使学生更好地受到教育,在知识上、精神上和品德上取得最好的结果。同时更好地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抓住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志向,精心培育,使之成才。如果说学生是春天正待茁壮成长的小草,教师就是春天滋润万物的太阳,教师应该时时给学生如沐春风的感觉,给学生以春天般的温暖,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为学生驱走心中的阴霾。教师是夏天的太阳,热情似火,给学生火样的热情,点燃学生求知的火种。教师是秋天的太阳,是学生成才的催化剂,让学生体会到收获的快乐。教师是冬天的阳光,融化学生驱心中的坚冰。当我们为一再犯错的孩子暴跳如雷时,言词激烈时,我们就跨进了地狱的门槛,可如果我们和颜悦色,用我们的阳光照亮孩子的心灵,用爱去浇灌孩子的心灵,我们就踏进了天堂。天堂与地狱往往只有一步之遥。
在我所教的班级中就有这样的一名学生,他是全校所有老师和同学年的同学供认的”淘孩子“,好像我每天的工作中,为他处理他与别的小朋友的纠纷是必做的事情,刚开始上学的时候,其他的家长几乎每天都有来找我诉说这个孩子是怎么欺负自己家孩子的,他是多么多么的令人讨厌,甚至让他最好是转学,可到了现在所有的家长便私下里和这位家长沟通,怕影响老师的工作,也会说上一些鼓励的话语,就连班级中的同学们也学会了”等待“。因为大家都知道他不是一个”坏孩子“,他是一个”有爱心“的孩子,他也是一个”阳光“的孩子。现在这名学生虽然还是比较淘气,但是他也比以往好多了,我就是将这种: ”给你点阳光就灿烂。“多给学生阳光,而不是乌云,给学生一点阳光,就会有灿烂,给学生更多的阳光,就会有更多的灿烂。当我们调整好了自己的心态,热情地学习,快乐地生活,幸福地工作,这样你就成为了一名阳光、乐观的教师。
今年寒假,读了《塑造教师:教师如何避免易犯的25个错误》一书,感觉真是一本好书,深有体会。
作为刚踏入教育事业的我来说,看完这本书,我觉得老师拥有着很高的权利。我们的言行影响着学生成功或是失败,赋予学生权利或是剥夺学生权益,表扬学生或是批评学生,促进学生进步或是抑制学生发展,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像其他权利一样,如果不加以控制,这种权力就很危险,极易产生负面效应。不加约束的权力会破坏班级里的信任关系,极大阻碍学生的身心发展。现在想想也许在不经意间我的言语伤害了孩子,我却不知道。所以作为新上岗的老师在看完这本书之后,真的觉得这本书真的很好。
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教书育人,促进人的发展。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学会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反思,从而经常纠正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这也就是说的师生共同成长。
《塑造教师:教师如何避免易犯的25个错误》一书中,著名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卡罗林博士,收集了职前教师们回忆的近200个在学生时代所经历的最不愉悦,且记忆犹新的事件。这些事件,涉及从幼儿园、中小学以及大学的学生生活,包括班级管理、学生活动、课堂教学、成绩评定、师生交往等等方面,内容丰富,距离生动形象,真实地反映凝固了教师在教育管理中易出现的种.种错误。读着这本书,如身临其境,从所举教师的错误当中,思索着,对照着,是一种很好的学习。特别是从这些案例中进一步理解了学生的感受,又一次站在学生的视角审视我们司空见惯的许多教育现象和处理方法,会有所悟、有所反省,从而避免因工作中的失误,而给孩子们的成长造成“伤害”。
这本书更吸引我的是,在每一个案例后都有“处方”的形式,对发生的事件给予分析,帮助读者找出问题的根本。这些分析根据人的心理发展的理论,提出许多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了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关注、欣赏、支持、帮助,突出了作为教师应有的对学生真诚的爱。诸如:“优秀的教师,善于挖掘不擅长表现的学生其他方面的优点”,“教师是潜在的动力源,运用社会赞许可以督促学生的行为”,“通情达理的老师会注意黑板礼节——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上黑板做题时的感受”等等。这些闪烁着思想火花的语言,使我们共享卡罗林博士的智慧和方法,从而有助于改变自己在教育学生过程中的原型策略和技巧,从而得到发展。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深深的反思自己在这一年的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重整航帆,让我今后的教育教学生涯中划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我是用心的教师。有时在教室里我忍不住欢喜。真的,当我和我的学生发现可探索的未知领域,当我们面前展现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当我们的体验被源自心灵的生命启迪所照亮,那时,教学真是我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然而在另一些时候,教室却如此毫无生气、充满痛苦和混乱——而我却如此无能为力——此刻的所谓教师就像无处藏身的冒牌货。于是敌人无处不在——那些格格不入的学生,那些我自以为熟知的学科,还有那有赖此业谋生的个人苦衷,都与我作对了”。
读到这些文字,我感慨万千,这不是我自己吗?
20xx年,我迈进了教学工作的五个年头,回首日复一日的课堂教学,曾经激情澎湃,也曾困惑迷茫。一路上满怀激情、也满怀希望,然而有时面对学生纯真的双眼时,一种莫名的恐惧悄然袭来。恐惧什么?就像书中所说恐惧自己久而久之会产生职业倦怠,恐惧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恐惧自己达不到家长、社会的高要求,恐惧教育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我的内心暗涌起伏,我无法揣摩作者是何等细腻的人,能如此体谅到我内心的不安并给予答案,让我们这些在成长路上的“新人”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相信这对于任何一位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来说,都是一次激动人心的、深刻的精神之旅。而我在其中收获的不仅是经验和勇气,更是一份对教学事业日益坚定的决心。现将读后心得梳理如下,可能对像我一样还在成长中的“新人”有一些启示。
一、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建立自己的教学风格
书中有句很有哲理,也很经典的话是这样说的: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这句话让我久久不能平静,我第一次静下心来,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审视和重新认识作为教师的自己。
如作者的观点——当我们不了解自我时,就不能深入的了解所教的学科,也不能教好我们的学生。相信很多教师的第一节课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总是试图模仿他人,却把自己迷失在一种不属于自己的自身认同中。就像刚刚工作的我,只是一味的崇拜和模仿前辈,或者觉得这个环节好用一下,那个环节好用一下,完全丢失了自我,结果拼凑成一节花哨而又不实际的课,我的不是我的了,别人的我也没做好。
所以说,我总结出来不要刻意的模仿别人,要寻找一种与自己的个性更契合的教学方式,建立自己的教学风格,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用你的个性魅力吸引学生,为学生打造一片别样的天地。X教授的导师之所以有魅力,也是因为他的教学方式和他自身之间找到了一致性。我们应该去理解作为一个教师我所拥有的个性,并展示而非掩饰自我的个性。将自己、所学学科和我们的学生编织成相互联系的网,以便学生能够学会去编织一个他们自己的世界。
二、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
相信每位老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就像“有问题背景的学生”中那个被称作“来自地狱”的学生,让我们手足无措,甚至愤怒。让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做的——
“这尽管不容易做到,但却是值得的。当我开始渐渐地理解学生的恐惧时,我能让我的教学朝着一个新的方向发展。我不再把学生看作是无知的,我不再那样不准确、自私地评价学生。相反,我体谅他们恐惧的心灵而倾心教学。而且,当我能这样做时,学生的心灵能健康的成长。”
沉默、退缩、玩世不恭都是恐惧产生的行为,而这些行为背后是想去发现他们自己的声音,想让人们听见他们的声音。而一个好老师是要能够倾听学生甚至尚未发出的声音。就像幼儿园的小朋友,当你说“安静!坐好!”时,总有一个不安分的声音和一个调皮的小脸蛋,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给他宽容一定要宽容到让他自己故意破坏一下,去感知对错,这时我们一笑了之就行了,或将其抱入怀中说:“你知道的,那样对不对?”孩子就笑了,他知道你理解他。
真正的倾听学生,不要匆忙的用可怕的语言去填塞学生的沉默,也不要迫使他们说我们想听的话,走进和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就像有首诗写到“要看到一粒沙中的世界,要看到一朵野花中的天堂,将无限紧握于你的掌心,将永恒捉住在片刻之际” ,与学生默契地共享心灵之旅,成为学生的心灵导师,引领他们编织起心灵世界。
同时,我认为不了解学生的成长历程,便不能很好的走进学生的内心,有关幼儿成长历程的书籍,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学生的现在。比如《爱和自由》、《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听,孩子才肯说》等,读懂学生,才能更好地走进学生的内心。
三、爱学生,心怀希望的教学
刚工作时,曾经有位前辈跟我说,学生没有好、坏之分,在家长的眼里他们都是最好的,教育是个良心活,选择教育,就意味着选择了奉献。这句话一直激励着我,即使力不从心也仍然能够坚持,不光是教学的勇气,更多的是因为心中有爱,心怀希望。“教师这个职业需要心灵、意志,精神要不断地更新,以获得力量和勇气。尽管这个工作经常给教师带来疲惫、无助甚至伤害,但优秀的教师不会放弃……”我相信每一个想成为优秀教师的人,都不会放弃,我们会用心中的爱点亮孩子们的世界。
作为班主任,第一要紧的本领就是得管得住班级纪律,因此,带着想从管建刚老师的“一线纪律学”中得到“灵丹妙药”的我,把“一线纪律学”反反复复看了许多遍。
看“一线纪律学”中,“吵闹的早上安静下来了”,“慢乱差”变成了“快静齐”……可见问题隐藏于平常小事中,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不能光看到事情的表面现象 ,更要透过现象发现其本质的问题所在,并对症下药,采取对应的解决措施。
回想自己的班级,早读,起初是老师不到班,班上乱哄哄的,后来,我指定五个同学每天早上轮流领读、领背,慢慢的,早读的气氛出来了,后来这段早读的时间,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再比如中午书法课之前这段时间,我是让学生看课外书的,虽然由组长监督,但还是只要老师往教室门口一站,学生才立马拿起书,做出认真看书的姿态,究竟是不是脑眼合一呢?老师不得而知,后来我就在班上宣布:只要中午书法课之前在班上认真看书的学生,组长要记下名字,在月养成教育评比中,绿色读书卡就是这些一个月中每天坚持认真读书的学生。别说还真有效果,以后每天这个时候认真看书的学生越来越多了。还有班上的“量化积分”制度,我也是最近看到班上有部分学生习惯差,常常扣班分才定制的。班上有十二个小组,每个小组发一个本子,组长管理。组长记下本组名单,每个学生没有基础分,不论哪位老师上课,只要课上表扬一次加五分,批评一次扣五分,如果大队委检查扣班分一次,被扣分的学生组长要扣其十分,如果做好事给班上加分的学生,组长要给其加十分。每周五班会之前各组长要算出本组总分、个人得分,如果哪一组得分最高,组长和得分最高的学生老师要警醒口头表扬和物质奖励,本组成员全班进行表扬。哪一组分最低,这一组中分最低的学生将离开本组,一周坐在最后角查看,表现好方可归队。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极高,每天都有人给我汇报:老师,今天我班谁谁扣分了,老师,今天谁谁做好事为我班挣分了。从中我看出了:学生给我汇报的何止是分数,更是他们对班级荣誉的极大关注。
我想:对于这一群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孩子来说,老师要想“拿住”他们,真的要想办法,动脑筋,重视细节。因为决定成败的关键就隐藏在这些细节当中。
每天周而复始重复的工作,早已让教师忘记了最初的教学理想,冷却了教学的热情。面对教师这种心灵的迷失,帕克。帕尔默在他的《教学勇气》一书里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生物学、心理学、甚至物理学、化学、宗教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的很多观点都给我震撼的感觉,加之字里行间自然流露的对教师人性的充分理解和尊重,让我更加愿意用心去聆听,去体会。帕尔默认为教学的困惑主要来源于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自我认同的分离,而当分离产生后,面对源自内心的恐惧,教师只能在面具后隐藏,与内心隔离、与学生隔离、与学科隔离、与同伴隔离……
此刻,教师深感疏离的痛苦,深切渴望“不分离”。所以,帕尔默呼唤让我们重新认识自我,坦然面对恐惧,积极重建联系,在“共同体”中实现真正的教学,也重新找到自我的价值和教学的勇气。
1、“但是我执著于‘谁’的问题,因为它在探究教育改革问题中显然是少人踏足的小径,一种优秀教学永远需要的重获内心世界资源的小径。真正的改革是如此强烈地需要它……”我是谁?这里我想起古希腊神庙“我是谁”的刻字,太阳神阿波罗神庙的门楣上的神谕:认识你自己。弗洛伊德说:“人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当一个老师如此真实的了解自我是谁时,才会了解他的学生们是谁。
其实,作为教师,我们做好工作的能力源自于对“我们自己是谁”的认识。好的老师,正如作者所说,具有联合的能力,他们能够将自己、所教学科和他们的学生编织成复杂的联系网,以便学生能够学会去编织一个他们自己的世界。基于这样的前提,我懂得: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
2、“也许课堂既不应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而应以主体为中心”
我们的教学经历了“学科中心说”“教师中心说”,而今已步入“学生中心说”,学生和学习过程比教师和教学过程更重要,教师的角色在促进者、学习同伴和必要的监控机制间转换。而帕尔默认为这几种方式均有启发性和优点,但又未能完全解决问题,要么教师成为权威,要么学生永远不会犯错。他提出应该以“第三事物”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专注这一“伟大事物”,构建复杂互动的真正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中,没有单方面的教学者,也没有单方面的接受者,更没有单方面的成长者,它就是一个五行相生相克的“相互影响”的系统。在这样的系统里,真正的教学和教师的自我完善也就产生了。
《教学勇气》如同一位深刻的挚友,让自己在思考与追问中卸去去满身的浮躁和疲乏!
一直知道有这本著作,想拿来读一读,不曾想真正读的时候,确实有些难懂,理论性很强,有的地方我不得不跳过,适合反复阅读,仔细品读,进而体会作者的真知灼见。帕克帕尔默的这本书,一方面是作者对自己的教学工作的自述和回忆,一方面对于我来说是醍醐灌顶,受益良多。
序中作者提醒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时日承受的煎熬仅仅源自其所爱;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不愿意把自己的心肠变硬,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一下子来了兴趣。因为在平时教学中,有时教室毫无生气,任凭我使出浑身解数,学生还是没有反应,是我最痛苦的时候,但是看到孩子们在某一方面取得喜人进步时,亦是我最快乐的时光。
本书基于这样一个简单的逻辑前提: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完整。因为我们教的学生远比生命广泛、复杂,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所以作为教师,认识自我与认识学生和学科同样重要,并且有益于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和学术。
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而且要讲“我”的'意识带给学生,印证了我们常说的哪个老师带的学生就像谁,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认识自我,越熟悉我们的内心领域,我们的教学就越稳健,我们的生活就越踏实。同时,能运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个人素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才是好的教学的体现。好老师在生活中将自己、教学科目和学习联合起来,是我不断努力的方向。
教学的勇气就在于自己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特别是在那些要求超过本人所能的时候仍然够坚持,那样,教师、学生和学科才能被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的结构中。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是一本开创性的对教师生涯进行探索的书。原本老师怀着一颗真心,深爱着自己的教师这个职业,爱着虽无血缘的孩子,爱着那三尺讲台。然而因为现实中在教学上的种种要求,不少教师心灰意冷。在这本书中,作者帕尔默带领着我们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带着我们重新审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再次激发教师对这份工作的热情。
一、教师要勇敢地退位
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关系是什么?教师在教学中充当的角色是什么呢?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听众吗?在新课程改革以来,一直在倡导教师是引导者,以学生为主体。在书中第五章《教学于共同体中》,作者有这样的一段话“课堂既不应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而应以主体为中心,在真正的共同体模式中,课堂上教师和同学同时专注于一件伟大事物。在这样的课堂上,让主体成为我们专注的焦点。”无论是否以学生为中心,至少我们作为教师,不能再继续延续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教学相长,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应是可以互换的。在一次教与学之旅中,目的地是一致的,旅途中究竟是怎样的收获,不仅需要好的导游,也需要游客沉浸其中,享受这份乐趣。旅游时导游常常会提到“团队”导游与游客处于平等地位,导游不能强买强卖,游客也不能故意捣乱,而教学也是如此,学生与教师是平等的人,是一个共同体,教与学在愉悦的环境中,共同成长,共同抵达目的地。
数学课属于思维训练,教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即可,更重要地是数学思想和探究方法。在很多孩子的眼中,数学就代表“难”,得分难、做题难、听课难。这些现象都因为我们的教学方式,刚踏入教学岗位的我们,都害怕学生不能“听话”,听懂我们说的话,按照我们所设想的路线走。教学形式放不开,多是教师“满堂灌”,还要强按着哪些活跃的学生,不要跳出学习圈。数学中的数字或许给人一种冷冰冰的感觉,看不懂的孩子觉得简直就是外星文。加减乘除,选择怎么那么多?针对数学课堂,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恰恰更需要勇敢地退。退出讲台,走进孩子,退出我是教师,我就是权威的角色,走进孩子,加入孩子的探究群体。把教室还给孩子们,让他们在数学教室中真正地生长。在课堂中,不要显示作为教师是多么优秀,而要通过我的设计让学生的智慧迸发出来。
二、教师要勇敢地面对真我
面对真我,找到源于心灵深处的自我,给真我留下足够的空间。人无完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位教师,即使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教师,也不可能是完美的人,我们要敢于面对真我,面对自己的不足。
面对众多的学生,掩饰自我的不足,担心自己的权威受到威胁。我的师父一位中年的优秀教师,常年带班一年级,20多年来,她与学生的关系很好,但在她的课堂上并未严肃,而是欢乐的。学生在她的课堂上,以能够帮助到老师为快乐,以能够有比老师更好的方法为自豪。作为一位年轻教师,刚刚进入职场时,但是自己没有更好的方法讲题而苦恼。但师父常告诉我,说出“不会”,并不可怕,请教学生,作为教师的权威并不会受到影响。时常夸赞学生的好,反而会拉近你我的关系。还记得那时师父担任一年级的数学老师,我恰好兼职这个班的道德法制老师,上课铃声刚响起,学生们还沉浸在解决数学题中,题目是怎样剪出这幅对称图。学生们手里还正在尝试着,我没有立即制止,而是很好奇地询问,原来上节课是数学课,数学老师带着他们剪图形,可是试来试去,也没有剪成功,数学老师便求助于他们,学生便十分积极地寻找办法,迫切希望能够自己能够最先帮助到老师,那时的他们是如何的认真,这样的场景在我自己的班上却很少出现,一直认为学生求助教师是常有的事情,但老师求助于学生很少见到,询问师父这件事,师父告诉我,在学习中,不要总是以教师固有的姿态面对学生,适时的退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才是我们教学的任务。正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真实的自己,不完美的老师,展现在学生面前,恰恰能拉近你与学生的关系,离学生更进一步,同时也能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
以真我,虚心向同事学习。优秀的教师也是从一个新手开始的,每一位教师都是一步一步、一节课一节课磨练出来的。或许你还是新手,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或许你对于教学还有许多疑惑。身边的同事正是你学习的榜样,旁听同事的课,学习同事好的教学方法。名师、教育家离我们有些遥远,但优秀的同事就在我们身边。最近有幸能够加入数学工作组,通过初选,三十多名优秀的教师齐聚一堂,组长所布置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观摩优质课,书写听课反思。观摩优质课是常事,每学期都会组织区级的现场课观摩,还有送教下乡,当然每学年也一定会有一次公派学习的机会,听名师、听大家的课,然而只限于观摩,观时有众多思绪,有种势必要在自己的课堂上尝试的决心,然而几天的培训下来,可能剩下带回来的只有疲惫的身躯。初次听到这样的要求,心生恐惧,不夸张地说,我不会写听课反思,甚至听课时我究竟该记些什么我也不知道,上岗前没有人专门教过。在大学里学习时,没有哪节课时专门讲授如何记听课笔记的。写文章也不是我的强项,虽是500字,也有些为难。第一次、第二次,观摩在学习中,观摩什么也在学习中,但意识到反思是必须写的,因为观摩优秀教学的本质所在,就是反思自己的课堂,找到内含于心灵深处的独特本性,唯有写下来,才能记下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教师要勇敢地坚守
如今的教学,已不再是曾经的模样,我们作为教师,也不再仅仅承担教学任务,还要不断学习,参加各种培训,有些优秀的教师也需要承担行政工作。繁重的事务让我们对于这份职业失去信心,因为教师的思想变化,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课堂……
曾经的我,经历着糟糕的教学经历,课堂上混乱、学生违反纪律不听讲。当学生出现这些时,让学生留下,请家长,这并没有解决什么问题。这样的经历也一次又一次地磨灭着我心中的希望之光。反观身边的同事,又有多少老师上课时是带着微笑走进教室,一堂课结束时依然是愉悦的心情,十年、二十年教龄的老师依然怀揣着教育梦想呢?但无论我们经受了怎样的打击,作者都告诉我们,要坚守,永不言弃。
在书中,作者这样写道:“教师的内心有一个警卫,守护着自己的个性,把有损我们自身完整任何东西拒之门外,把有益于我们自身完整的一切东西涌入怀中。”
我们也要向作者学习,不怕问题,问题正好帮助我成长。作者在书中这样写道“如果一项工作是我内心真正想做的,尽管连日辛劳,困难重重,我仍乐此不疲。甚至这些艰难地日子最终也会使我的生活充实快乐,因为这是我真正倾心的工作,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正好帮助我成长。”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作者用自己的经历、自己真实的文字触及了我们读者的心灵,作者从现象到本质,引领我们找到问题的根本,再次激起了我前进的动力,这本值得回味的书,它教会了我勇敢地退位、勇敢地面对真我、勇敢地坚守。
正值濮阳市持续开展“一创双优”活动如火如荼之际,我校结合优化干部作风大竞赛活动,向老师们发出了《读点教育随笔吧》的倡议,我有幸从贾校长手中得到一本《一线教师》,随手翻阅了几页,便爱不释手,或在课间小读,或在灯下细品,感动于管建刚老师的“十个一线” 即“一线作业学、一线纪律学、一线协助学、一线情感学、一线育人学、一线自立学、一线个案学、一线激励学、一线复习学、一线反思学”,鲜活生动的个案描述,让我受益匪浅。
教学是一种教和学,需要一些智慧和手段。教学中,管老师有满脑子的奇思妙想,金点子一个接一个。小到作业的收缴,大到班风的建设,管老师都是用心在琢磨。虽然他不是班主任,但他一直秉承着一个理念:一个好的学科教师,表面上不是班主任,实际上他是看不见的班主任,他没有班主任的名分,却有班主任的使命。面对管老师我不禁汗颜,同样是教书育人,同样是站在一线,我缺少的是对教育的热爱,对教育的反思,我只重视是否能够利用新课程理念进行课堂改革,提高课堂四十分钟的有效率,却忽略了一个好的学科教师应有的,没有班主任名分的班主任使命。比如说学生的常规管理,我认为科任老师只要备好课上好课就万事大吉了,至于学生爬高上低,站队快慢,迟到早退等等都是班主任老师的事儿。读了“一线纪律学”,让我明白了,每一个老师都得介入学生的常规管理,不介入,就很难树立起威信。“信”是靠老师的学识与人格,“威”则要靠老师的严格管理。
感谢管老师,给了我工作中的指南:“让我再多一份真心、细心、信心、雄心,在朴实平淡的教育工作中做一个实实在在的有心人。”感谢贾校长,给我推荐了这本优秀的书 ——《一线教师》。
我们中的很多人,是出于心灵的原因,再加上热衷于某些学科、乐于帮助人们学习等愿望的激励而成为教师的。但是,教学上的种种要求常常使得许多教师感到激情消退以致于无心教学。我们能不能也像一些优秀的老师那样,把爱献给孩子们,用心来教,为我们的教学注入鲜活的情感?在本书中,作者帕尔默带领教师们进行一次心灵之旅。这是一次重新把教师职业和学生结合起来的旅程,它重新激发教师从事这份异常艰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热情。
对我来说,读书之美妙不仅在于书本身的好,还在于我是在一个适当的时候遇上了它。在已经历了五年的教学实践,开始对教育教学问题自觉思考之时,我有幸与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相遇,看作者从关注教师心灵的角度来解读教师,解读教学,解读教育,让我有豁然开朗,重获教育生命之感。当初刚刚走上讲台,面对让我棘手的课堂,我总喜欢这样安慰自己:等我再多教几年书,多一些经验,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而如今,已上了快三个月的课程,每每走进课堂时,却并不如我当初所想的那样游刃有余。我依然困惑,依然茫然,依然是每节课后,我都能找到一大堆存在的问题,以致于我有时都怀疑自己到底适不适合做一名教师。我常常为教学而痛苦,为教学设计时无法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为课堂上无法激起所有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教学时不能作出迅捷的明智的引导,为苦心孤诣的教育却看不到相应的效果……
以上的感受,相信很多老师都有,我们热爱教育,同时为教育痛苦。我们不辞辛苦,我们乐意学习,我们希望自己的教学生涯充满成功。但现实往往是不尽如人意。有时,我们甚至想放弃,失去了继续努力的勇气。
为什么会处于这样一种状态中呢?是学科知识的浅薄?是教育方法、技巧的缺乏,还是对学生的研究不够?我们自我反思着。反思中,唯独缺少了对自己内心的关注。然而,帕尔默告诉我,核心问题是“认识自我”,是自我认同和自身完整。他说:“当我还不了解自我时,我就不了解我的学生们是谁。……当我还不了解自我时,我也不能够懂得我的学科。”优秀教学需要教师的内心世界资源,因此,我们要去探索教师的心灵世界。这是帕尔默独特的眼光,崭新的视角。
在阅读《教学勇气》一书的过程中,我不断有新的发现和感动,惊奇于这本书丰富的资源,也希望更多的朋友去探索其中的宝藏,共享这美妙的教育经典,倾听到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声音,能够注意、尊重和默契地回应学生内心深处的声音,进入学生的内心深处,成为学生的心灵导师。
第一次拿起这本书,很自然地大概翻阅一遍,第一反应是,这内容对于我这个刚大学毕业的新老师有点“深奥”了。书的封面设计简单纯粹,特别是副标题——《漫步教师心灵》,“漫步”两个字,着实吸引了我。后来去了解一下。帕克 ·J ·帕尔默,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博士。美国高等教育协会高级理事、Fetzer 研究所高级顾问。一位备受尊敬的作家和教师。本书的副标题英文名称是Exploring The Landscape Of Teacher's Life,直译就是探索一个教师生命中的内部风景,吴国珍等翻译为漫步教师心灵。我有些明白了,顾名思义,本书主要是探索教师的内心生活。
于是我又浏览了目录,第一章 教师的心灵——教学中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第二章 一种恐惧文化——教育和分离的生活;第三章 潜藏的整体——教与学的悖论;第四章 认知于共同体中——为伟大事物魅力所凝聚;第五章 教学于共同体中——以主体为中心的教育;第六章 学习于共同体中——共事切磋;第七章 不再分离——心怀希望教学。
帕克?帕尔默在序里的最后一段话是:我们所有关心教育的人需要一起努力,来帮助人们认识到,教和学识人类所有追求中最崇高、最迫切需要的!世界的未来依赖于这样的教师和学习者——他们愿意向我们周围的世界和我们的内心世界敞开心扉,想着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宝贵潜能,向着日常生活的潜在价值,向着我们多灾多难的世界所固有的美好未来,敞开心扉。这一段话,我才是他写这本书的真正目的和期望吧。
帕尔默在导言里提出教师要教导自己认识自我、实现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的统一和谐。他说:“认识学生和学科主要依赖于关于自我我知识。当我不了解自我时,我就不了解我的学生们是谁。我只会在我经受不了检验的生命的阴影中,透过重重的墨镜看学生——而且当我不能够清楚地了解学生时,我就不能够教好他们。当我还不了解自我时,我也不能够懂得我教的学科——不能够出神入化地在深层的、个人的意义上吃透学科。我只是在抽象的意义上,遥远地、视其为疏离于世界的概念堆砌一样看待学科,就像我远离自己的本真一样。”他说:“方法固然重要,然而,无论我们做什么,最能获得实践效果的东西是,在操作中去洞悉我们内心发生的事。直熟悉我们的内心领域,我们的教学就越稳键,我们的生活就越踏实。”
帕尔默谈恐惧文化,真是深入骨髓。反思自己的教学生活,突然觉得恐惧无处不在:老师的恐惧、学生的恐惧,很我时候教育之所以不能顺利推进,原因皆在于我们对恐惧的逃避。其实恐惧也可心是健康的,如果我们懂得怎样去破解恐惧,许多恐惧就能帮助我们生存,甚至帮助我们学习和成长。“这种真正能够使得人们对真正的学习有所感悟、有所触动的恐惧是一种健康的恐惧,这种恐惧能提高教育,而且我们必须找到激励它的方法。但是我们首先必须对付那种使得我们自我封闭、无动于衷的恐惧,这种恐惧会割断我们跟人密切联系的能力,会破坏我们教与学的能力。”
在“教学于共同体中”和“学习于共同体中”这两章中,帕尔默认为教学并不等同于技巧,优质教学的后盾是共同体或联系性原理。要让学生参与到真正的共同体中,课堂不就以老师为中心也不就以学生为中心,而就以主体为中心,在真正的共同体模式中,课堂上老师和学生关注于一件伟大事物,主体成为我们专注的焦点。“以主体为中心的课堂是以这样的事实为特征的:在第三事物真实地存在,且生动活泼,有声有色,以至于它能令教师和学生都要为他们所说和所做的负责。”
“一定要把课程设计成这样:让学生全神贯注于互动中而非填鸭,克服总想把信息灌给学生的倾向,让他们直接面对主体、彼此和自己;一定给学生阅读一些他们需要知道的东西,但要留出学生可自己思考的空间,又因基本教材往往有这个优点,我一定熟读所教领域的文献;我一定要创设一些让他们去探究未知的领域的练习,以及证明他们已经学会了多少内容的作业;我一定要建立一个容许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的时间表,同时也有时间掌握计划中必须学会的事实。”
“世界上没有优质教学的公式,而且专家的指导也只能是杯水车薪。如果想要在实践中成长,我们有两个去处:一个是达成优质教学的内心世界,一个是由教师同行所组成的共同体,从同事那里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我们自己和我们的教学。”“优质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
教育是最复杂的人的心灵与心灵之间的交流,教育迫切需要找回教师的真心真我,学生迫切需要沐浴教师心灵之阳光,教师也迫切需要透过学生的生命完满自我,重振敞开心灵的教学勇气。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学的勇气》恰好是引领教师进行心灵之旅的导航图,帮助教师找回“失落的心灵”的导师。我会努力像帕尔默所期望的那样,真正地向世界、向生活、向同伴、向学生敞开心扉,做一名享受教育幸福的“心灵之师”!
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坐在这里,我有一份自豪感,同时我还有一份特殊的情感。这份特殊的情感就是崇敬。崇敬咱们学校领导的高瞻远瞩,崇敬教研处几位年轻的中层领导眼光敏锐。是他们寻南找北,千挑万选,不辞辛苦,给老师们买到了《塑造教师》这本书。
《塑造教师》是一本好书。说它是一本好书,是因为它具体,它生动,它真实,它贴近教师实际,它可以成为我们教书育人工作上的一面镜子。
唐朝明皇太宗李世民曾说过一句话,叫:“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阅读完《塑造教师》这本书后, 我也可以大胆地这么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书为镜,可以知得失”。
著名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卡 罗林博士,励精图治,煞费苦心,十几年如一日,收集了职前教师们回忆的近 200 个在学生时代所经历的最不愉悦,且记忆犹新的事件。这些事件,涉及从幼儿园、中小学以及大学的学生生活,包括班级管理、学生活动、课堂教学、成绩评定、师生交往等等方面,内容丰富,举例生动形象,真实的反映了教师在教育管理中易出现的种.种错误,囊括了我们教师言行中容易被忽视的点点滴滴。阅读此书,最大的收获,莫过于让自己真正地懂得了,今后怎样去做,才会成为一个有函养高素质的好老师,平时的工作管理中怎样注意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才会成为一个深受学生欢迎爱戴的优秀教师;让自己真正懂得了用“爱”才能建立起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建立起一个团结奋进的班级集体。
在孩子眼里“老师”的形象是伟大的,老师的话是至高无上的,老师在孩子面前拥有特殊的权力。我们有权决定学生成功或失败,赋予学生权力还是剥夺学生的权益,表扬还是批评学生,促进学生进步还是抑制学生发展。这些权力都蕴含在教师的言行之中,如果我们能从这本书中行到启发,适当地科学地平衡自己的权力,会对教学产生良好的效果与作用。阅读本书,我觉得可以帮助自己摆脱工作中以往的不理智言行,去学会做一个智者老师。
《塑造教师》 以案例的方式,呈现给我们,故事简短、猎奇耐读,又发人深省。每一个案例,讲述的都是一个凄悲的故事,都是孩子们人生成长中一份不幸的遭遇。而给孩子造成这种不幸的恰恰是他们自己心目中最崇拜最神圣的老师。今天读这些故事,我们在为遭受伤害的孩子同情的同时,也为那些缺乏爱心的老师感到惋惜。对于我们当前的年轻教师来说,是一种教育,是一种经验总结。每个故事事件中,作者 不但指出了教师的行为为什么错,错在哪里,而且还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了具体可行,最为合理的解决方案。这样,既让我们能够认识到自己工作中的哪些言行是对的,哪些言行需要纠正,又帮会我们寻找到好的教育方法采用恰当的方式去纠正,解除工作管理中遇到的各种思想困惑。
书中作者提出了许多经典教育论断,这些富有哲理性的经典论断,令人深思与忧虑,给人启发与警示。例如:“当 你伸出一个手指责备别人的时候,剩下的四个手指其实在指向自己”。它告诫我们每位老师,教师一惯抱怨性、发泄性的教育方式,不但改变不了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反而很容易使自己那种高大的形象在这种经常的抱怨发泄过程中会渐渐地丧失毁灭。教师用过激的言行指责别人的同时,是否意识到自己的形象和良心也会容易受到别人的谴责。这样的老师应该为自己教育中的不良言行而内心忏悔。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其实细想一下,我们成年人又如何呢?不是也经常犯错吗?何况是学生呢。所以,我们要学会客观公正地看待孩子的缺点错误,学会用宽容尊重的教育处理学生的问题:学生犯了错误,不能将其一棍子打死,犯了错误不可怕,关键是如何避免这样的错误再次发生。对学生宽容就是永远给他期待,永远给他机会,永远有耐心,相信学生会改正的。一句话,教师要容得下学生,才能赢得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视孩子的行为习惯,教授做人的道理,“要立业,先树人。”在学生世界观、品质、性格形成的阶段,教师是智慧的代表,是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他们的精神世界起着无声无息的作用,就好比一丝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因此,教师一定要用自己的模范作用,为学生树起前进的旗帜,指明前进的方向,点燃他们心中的火种。教师不仅要有做人的威望,人格的力量,令学生所敬佩,还要以最佳的思想境界,精神状况和行为表现,积极地影响教育学生,使他们健康成长。
我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工作是辛苦的,我们每天都进行着大量的平凡琐碎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但是,我们应该立足现今,着眼未来,以苦为乐,甘于寂寞,勤勤恳恳。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教师是“燃烧的蜡烛,”教师“人梯”……教师的工作就是奉献,让我们牢记学无止境,为人师表,让我们用行动去播撒爱,让我们用爱去培育心灵,让我们站的新的历史高度,在教育、教学的工作实践中,用高标准的师德观念,规范自身的行为,提高自身的素质,让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发挥出不平凡的力量。
一、情境叙述
下面是二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案例一:学生小李上课讲话,老师发现后叫他起立回答问题,但他不以为然,说“我做不来”老师走到他桌前说:“你做不来那就更应该认真听才对呀”,小李顶撞老师:“这是我的自己的事,听不听由我”。老师生气地当众严厉批评他,并打了他一个耳光,小李不服与之争吵,事后任课老师将此事告诉给其班主任,班主任让小李向老师道歉,但他不但不向老师道歉,随后都不去听那老师的课。
案例二:学生杨某,对英语学习很不感兴趣,每次抄写单词都很不愿意,就是连26个字母都不会写。结果被英语老师发现,当时真的很怕老师会很凶的把我批一顿,而出于我的意料之外的是,她说我写不好不想写是因为我没有认真写,没有耐心,以我的聪明,只要稍有一点耐心就可以写的很好。当时,我真的很受感动,我就下了决心一定要把英语学习好。就这样我在英语课都听得很认真,积极发言,做好每一次作业。我的英语成绩进步很快,我永远都会住老师的名字:陈晓芝。
二、事件分析
分析:案例一这位学生所表现的是逆反心理,他不满意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将自己提出批评,认为是老师有意出自己的丑,使自尊受到了伤害。他虽然知道自己错了,但却不认同、不服气,因此坚持不向老师认错。这种抵触、顽固的心理特点,使学生对正面的教育作了反向思考。这位学生所表现的是强烈的肯定自我、保护自我以及防御伤害的要求,以漠视、反对的消极态度对之,以此来突出自我的位置,表现其独立的个性。这种逆反心理的产生,与教师的角色行为不当有一定关系,最终可能会使学生形成不良人格。
好学生往往是被夸出来的,记得一位哲人说得好,一生中能遇上一位好的老师,胜过路上捡到的一桶金。此话尽管有些夸张,但细想起来不无道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把学生当作教师教学活动中认识和活动的主体,是当今社会对每一个教师的起码要求。
三、反思重构
教与学是一个主导与主体互动的过程,教师的角色行为影响着 “演出”效果。因为教师在与学生互动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在认知学生行为时,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特点,针对不同人格的学生,如逆反心理学生、自尊心过强或被动学习的学生,调整自己的角色行为,不能一味追求师道尊严,采用“我是老师,你就得听我的”机械的传授方法,应该换一种方式调动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在三尺见方的讲台上,老师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屡关切的目光、一句亲切或诙谐的言语,都会让学生感到一份关怀和信任,使师生互动成为一种积极的,有利学生人格的发展过程。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有一句专门对教师说的格言是这样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今社会中,教师的职业是伟大而神圣的职业,教师的人格魅力是锻造成千上万栋梁之才的无形力量。因此,作为一名教师,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是一名受人尊敬的人民教师,什么时候都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什么时候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要知道,在不知不觉的日常生活中,有多少双眼睛在看着你、有多少渴求知识的人在期盼着你,教师被称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真正天国的引路人”是当之无愧的。
学生的人格发展需要爱,作为教师,要以强烈的责任心引导学生,同时也要以宽厚的同情心包容理解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良好人格。教师必须理解学生的感受,包容学生的缺点,分享学生的成功。针对本案例,当发现学生一夜未归,通宵未睡时,教师可让他先休息,再有针对性地批评教育,即使是严厉的批评,也应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理服人,而不能以势压人,更不能是简单粗暴地训斥或嘲讽。要耐心地帮助学生克服成长中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错误。让学生感到老师严与爱,认识到自己还是一个有用的人,有价值的人,使学生能“亲其师,信其道”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
目前,影响教育的因素很多,造成学生学习低迷的因素也很多,如果说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和学校发展遇到的困难是不可以短期内改变的,那么教学第一线教师的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影响更是直接的,行为修养水平高的教师表现的是平淡为真,在学生面前的表现既文雅热情而又不失威严,时刻保持教师良好的学者品行,学生喜欢这样的教师,并能为遇到这样的教师而自豪,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自然高涨。因此,对于目前我校青年教师很大比例的教学局面,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关注教学细节和行为修养是非常必要的,这是因为相当多的学生由于教师的简单教学水准和行为师范失去了学习的耐心和兴趣。
当数着自己的教学生涯,离退休已经过去了一半多,感觉自己已经渐渐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了,人也慢慢地懒惰下去了。心里常常告诫自己,必须好好地抓紧时间,改变自己,多看看书,充实自己,却因为这样那样的理由推卸,让自己对自己心灰意冷的。当学校布置寒假作业时,我选了这本《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希望自己在新的一年里能多看看书,坚持学习。通过对这本书的初读,感受也有那么一点,稍微激动了一把。
这本书适合这样的教师: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时日承受的煎熬仅仅源自其所爱;不愿意把自己的心肠变硬,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教学,热爱教学生涯。当你非常热爱你的工作——如许多教师所做的那样——摆脱困境的唯一途径是深入地了解教学。面对教学中的困惑,我们须知难而进,而非逃避,对其更好地理解和更得体地协调,不仅仅是为了守护自己的灵魂,更是为了爱护学生的心灵。
整本书基于这样一个简单的逻辑前提: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完整。这个假设十分简单,但含义深远。
所有教学的复杂性可以由学生和学科解释,但是还存在第三种解释教学复杂性的理由:我们教导自己认识自己。事实上,认识学生和学科主要依赖于关于自我的知识。“认识你自己”的要求既不是自私也不是自恋。作为教师,无论我们获得哪方面有关自我的知识,都有益于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和学术。
不好的老师把自己置身于他正在教的科目之外——在此过程中,也远离了学术。而好老师则在生活中将自己、教学科目和学生联合起来。当优秀教师把他们和学生与学科结合在一起编织生活时,他们的心灵就是织布机,针线在这里牵引,力在这里绷紧,线梭子在这里转动,从而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精密地编织伸展。毫不奇怪,教学牵动着教师的心,打开教师的心,甚至伤了教师的心——越热爱教学的老师,可能越伤心!教学的勇气就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特别是在那些要求超过本人所能时仍然能够坚持,那样,教师、学生、学科才能被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
充满信念地为学生服务,提高我们自己的幸福感,与同事建立合作关系,帮助教育给社会带来更多的光明和生机。
这个周末我读了帕克?帕尔默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教师这条道路上,我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这就需要我不断反思日常教学,以及多读一些书来更新自己。每一届的学生都是不一样的,如果不更新自己就难以走进他们的心里。智慧同样需要情感的共鸣,然后才是理性的相遇。
在刚开始走上讲台之初,我感到恐惧,那时的我不知道自己恐惧什么,我以为等我习惯就好。通过这本书,我知道了为什么我会感到恐惧。因为害怕改变,害怕无知,害怕学生出一些无法应对的状况,害怕他们只是保持沉默,而对我所讲的内容无动于衷。现在帕克?帕尔默告诉我,即使是有三十年教龄的教师,也会心存恐惧,只不过他们学会了不要害怕,不让自己置身于恐惧的情境当中。因为除了恐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感受真诚、希望、同感、诚实。所以只要我学会让自己保持真诚和希望的心态进入教室,无论发生什么,心中可以有恐惧,但不必把自己置身心于恐惧当中,可以以真诚对待存在的恐惧为出发点,而不是以恐惧本身为出发点,学会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当中。
有时候我会觉得我备课背得很充分了,所以我很自信地走进教室,上完了这节课。但是,我发现效果不怎么好。这本书提醒了我,我们应该以学生为出发点。我们的存在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我们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而不是显示我们如何的厉害,如何的知识渊博,向他们显示我们备课有多认真,以此来使他们对我们有一个好的评价。汤普金斯告诉我们:我们的真实目标应该是帮助学生学习,学习他们想要和要了解的东西。所以,我们除了备好课之外,还要去了解学生到底是哪里不明白,需要我们进行深入地讲解,而不只是单纯地进行教学设计。
我记得刚开始走上教师这个岗位时,我老想着寻找一些教学技巧,可以应对课堂上各种状况。这本书让我知道了,优秀的一节课,要做到用心,需要我们认真去备课,去不断地完善自身,不断地认同自身。那么,教学能力终有一天会水到渠成。我们自己就是自己进步的敌人,因为我们往往有时候上了一节糟糕的课,会感到沮丧、失败,觉得自己根本不会教书,觉得教书没有人生意义。这时候,我们要学会让自己走出低谷,要知道这只是一节课,它不能代表我的全部,我依旧是不错的个体,我只是这节课没准备好。学会相信自己,认同自身,相信自己是独特的,我只是还没学到展示自我个性的技巧,一旦我学会了,优秀教学则从中产生。
有时候我会觉得学生没在倾听,觉得他们是沉默的。现在我理解了他们的沉默大部分源于我。教学应该源于生活,往往我们开始讲一个知识点时,没有从学生的日程认知着手,学生心中没有形成情感共鸣的,所以他们不太愿意参与到我们所讲的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在引入的时候更加用心,让学生从情感上产生共鸣,才能进入理性思考。
帕克?帕尔默带领我深入地认识了教师这个职业,让我更加有勇气往前迈进。
与名师交流、看名师著作,我们都会发现要成为一个好老师,一个名师,最重要的二个方面就是:一是对所教授的学科的准确把握,二是对所教的学生的完整认识。确实,一直以来,我们认为教师对学科和学生的认识与理解是教师专业成长最重要的二个方面。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让我明白了第三个很重要的方面,教师对自我的认识,即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
如果教师不了解自我就无法了解学生,更无法从自己的角度来吃透学科。而教师自我的力量如果没有起作用,外部力量的作用也是极其有限的。这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驱力。正如一辆汽车,没有了发动机或没有点燃发动机,我们很难推动机器一样。所以说教师的自我认识和对自身完整的要求,是教师专业成长最重要的方面,它决定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另二个方面。
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实现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呢?帕尔默的理解是:引领教师前行的是教师的心灵导师,教师需要与我们的心灵导师相遇.。
人们出于情感的原因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他们深爱着自己的学生和课程。但是,教学上的种种不如意或挫折常常使得许多教师感到激情消退以致于无心教学。我们能不能也像一些优秀的老师那样,拿出我们真诚的爱,把它献给孩子们,用心来教,为我们的教学注入鲜活的情感呢?
在本书中,帕尔默带领教师们进行一次心灵之旅。这是一次重新把教师职业和学生结合起来的旅程,它重新激发教师从事这份异常艰苦同时担负重要使命的工作的热情。教育也是带领孩子们进行心灵之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们学会用真诚的眼光来看世界,学会友善地在这个世界中生存。如果没有这样的鼓励和引导来探索内心世界,那么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校将如何完成它的任务和使命?
书中帕尔默告诉我们:“良好的教学不在于教学技巧的纯熟,真正好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诚实的优秀品质。”优秀教师们都有这样的特质,他们完全沉浸在课堂上,和学生作深层次的交流。他们能编织一个复杂的网,这张网联结着学生、课程以及他们自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会为他们自己编织出一个世界。这张网以及它所包含的种种联系超越了技巧和方法,存在于教师的内心中。教师的内心包含着知识、情感、精神和意志。
通过这本书,我真正体会到自我反省获得的过程,从而真正感受到互通心灵、互通智慧能产生的巨大力量,真正体验到用心灵联系课程和学生的教学所产生的无穷魅力。使我从令人兴奋的新视角来体验教学的喜悦,真正使我沐浴了一位伟大导师的教诲。
作为一名老师,如果有人问你:“老师比较容易犯的错误是什么?”你一定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是体罚学生、侮辱学生了。”你说得对但又不完全对。应该说体罚学生、侮辱学生的确是老师们经常比较容易犯的错误,也是人们认为非常严重的错误。其实,老师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动作也会给学生造成意想不到的伤害。比如,老师在课堂上提出一个简单问题,一位学习表现欠佳的学生站起来回答,结果他回答错了,即使老师没有当场大声责怪他,但是如果老师此时向他投去一个很不满意的眼神,或者是老师的脸上挂满了很不高兴的神态,这样也往往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的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轻则学生再也不敢回答问题,尤其是那些所谓的“差生”,重则该生会害怕上你的课,产生自卑心理,从此学习萎靡不振、一落千丈。这也是我们一些老师无意之中比较容易犯的错误之一。
当然,除上面点到的之外,我们老师容易犯的错误还有不少。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卡洛林。奥林奇认为,所有的老师都会犯错误,作为一名老师,犯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关键是我们如何避免犯相同的错误,如何减少犯错误。他在《塑造教师——教师如何避免易犯得25个错误》中把教师容易犯的错误归类为2 5个。这25个错误是 :1、不当的教育策略;2、体罚;3、有意疏远;4、公开嘲讽;5 偏袒;6、生理歧视;7、人身攻击;8、不当的师生关系;9、故意虐待;10、种族、文化歧视;11、侮辱;12、不当的班机策略;13、不当的厕所使用习惯;14、不当的教育策略;15、不当的评估;16、教师麻木;17、学术不足;18、拙劣的管理; 19 、教师的名声;20、教师判断失误;21 、教师的偏见与期望;22、不道德行为;23、错误地指责;24 、不当的反应;25、性骚扰。
为研究这些错误卡罗林 。奥林奇博士收集了大约325个故事情节,其中,为了说明这些错误她在书中列举了194个案例 。这些案例绝大部分都是现已成年人的回忆,他们回忆当年自己当学生时与老师发生的最不愉快的经历、故事,读罢让人触目惊心。虽然这些经历、故事已经过去很久 ,有的甚至几十年,但是他们对老师所犯的错误还记忆犹新,耿耿于怀,甚至有不少人在回忆中还对自己的老师充满着怨恨。可见,老师所犯的错误对学生的影响有多大。正如卡罗林 。奥林奇博士在该书引言中所说得那样:“一些老师的言行会伤害学生,给学生心灵造成的创伤会一直伴随他/她成长,并折射到他/她的成年生活。”每当读完书中的每一个案例,我都会受到一次强烈的震撼,尤其书中对每一个案例的分析更是让我深受塑造教师读后感启发。虽然该书所例举的案例都是发生在美国,但书中教师所犯的错误与我国现在一些教师经常犯的错误仍有许多相同之处,书中所提出的一些观点对我们中国老师仍有许多借鉴、思考的价值。如“能干的教师会随时关注学生的困难,扮演指导着和援助者的角色,这是学生学习最重要的氛围”,“通情达理的老师会注意黑板作练习时的感受”,“当你伸出一个手指责备人时时候,剩下的四个手指其实是在指像你自己”,“优秀的教师善于挖掘不擅长表现的学生其它优点”等等。这些观点对当前我国实施新课程改革也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总之,读完此书我又受到一次教育。它提醒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注意改变自己的教育策列,这样才会减少犯错误,才能避免犯相同的错误。
最近,我读了《教学勇气——漫步教师的心灵》一书,本书的作者帕克。帕尔曼在美国一所大学任教,近几年来置身于教师成长、培训方面的研究。书中主要谈到了我们做好工作的能力源自对于“我们自己是谁”的认识,当坚定立足于一种真实的自我意识时,我们就获得了虽然困难但有意义的工作所需要的所有资源,它在提升和假山我们对于教育、共同体和精神性三者之间关系的洞察力和人事方面,没有人比他做得更好。他比我们所理解的自我发展意识应该更好一些,没有对自己客观、准确的认识和把握,很难把一件事情持久的继续下去。
教师做到一定阶段,如果再往前走,就需要返回自身,追问“我是谁”,重新认识自我。这是《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中的一个观点。我喜欢这本书,在于这个观点特别能打动我。作者帕尔默说:“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它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这意味着“我”与教学是一体的。教学不是外在于“我”的工具,不是一个不断消耗、耗散的过程,而是一个丰富自我、滋养自我的心理过程。好的教学是对学生的亲切款待。在这种亲切款待中,又产生了一个亲切款待教师的世界。
帕尔默提倡需要发展教师职业的深层愉悦,这种深层愉悦的根基在于将教学工作融入自我完整之中,如果一项工作是我们内心真正想做的,即使辛劳也乐此不疲,工作让生活充实快乐,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是自身成长的机会。所以,作为教师要学会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我们经常故意漠视心灵发出的声音,结果心灵要么缄口,要么变得粗暴,对待心灵有如待友之道,不是有计划、有目的的问询,而是平和、快乐地聆听和絮叨。只有教师能和自己的心灵对话,才有可能将心灵呈现在我们的学生面前,真正的教学才能发生。总之作为教师要保持心灵的完整,让教学成为自己生活乐趣的一部分,这是读罢此书后我的收获。
近期,有幸阅读了美国知名教育学者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这本书是由北京师范大学吴国珍、余巍等学者翻译,是“大夏书系·教师教育精品译丛”之一。
其实,这本书几年前在读书时,我的导师就有提过,总想着有机会要拜读一下,但皆因各种原因未能如愿,这次,一方面是出于“完成任务”,另一方面,也是达成长久以来内心的夙愿,终于,带着勇气,伴着好奇,开启了这次阅读之旅。
要读懂这本书,说易不易,说难不难。由于国外作者表达的习惯和方式,文章的一些句子、段落的确有点晦涩,你必须静下心来、心无旁骛地阅读,有时一个段落、一个章节需要来回反复几遍才能有所感悟;但若你一旦浸入其中,就经常会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历经坎坷,眼前豁然开朗,你的思想与之呼应,你的心灵与之共鸣。
内心一次次被作者所描绘的“源自心灵的教学”所感动,原来居于头脑中的有点混沌的理念也会得以梳理,很多地方都会觉得似曾相识,亲切感扑面而来,跟随它,逐渐走进“非主流”的领地——“教师自我”。我想,用卡尔维诺的经典标志来衡量这本书,它绝对是堪称经典,值得再三品读的一本好书。
最让我印象深刻,也是最直击我心灵的一句话是“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教育的技术可以日益精进,但唯有对教育拥有一份永不退却的热忱,才能将教育开展得富有张力,朝气蓬勃,否则,再好的教育技术,也只是空洞的一堆技术和工具,毫无意义。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解释了为什么有时候虽然采取了大量的方法和手段(例如,讲座培训,教学观摩,实践反思,写日志做案例),忙忙碌碌却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无外乎这时候教师只是把它当成一项任务,是“迫于某种压力”而不得不做,并非出自于一个人的本心。只有当外在的压力、要求与内在的需求相统一的时候,才能怀着感谢的心情走进教室,把教学当成滋养教师心灵的鸡汤,把教学看成是一场无止境的相遇,一场和学生、学科一起编织出的美妙的际遇。
“经师”传授知识技能,“人师”引领心灵成长,深信自己可以用对教育与教学一颗真挚热忱的心,和孩子们一起迎接每一天的新奇与成长。
看完了《一线教师》这本书,细细回味管老师的所作所为,我想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所要做的,就是踏踏实实的教学生学语文,干一行爱一行,更是快乐人生的必要智慧。我们需要的是用真诚待人,用事实说话,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奉献我们的智慧与爱心。“为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应该做学习型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开拓创新,才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更能使自己在教海中搏击畅游。因为一个头脑空空的人想要有所成就,那是不可能的。作为教师,我们要认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有了广阔的知识、思维和表达就有了穿透力,备课上课就会轻松自如。你才明白成功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难。
“把简单的事做好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管老师带着梦想上路,焕发了我对成功的渴望,从一桩桩小事做起,创造了从小学教师到特级教师的神话。的确,只有在失败中成长,在记录中总结教育,你才会有所感悟,有所启迪。一个人的内涵,不在于他有多成功,而在于他承受了多少打击。只有在深刻中才能有所发展,有所进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学习管老师的教学经验和孜孜不倦的教学态度,争取教育教学中有个新发展和突破。
当然,除了要勤奋的学习,更要善用智慧工作。有方法,才能不断创新;有恒心,自会越挫越勇;有钻劲,便会自我提升。“心态决定事态,用心改变事实。”我们的努力不是一定要成为名师,但可以明确自己前进的方向,最起码做一个恪尽职守、兢兢业业的教师,做一个学生喜欢的好老师。
再次回味此书,我觉得它为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将会像管老师那样以持之以恒的态度把事情做好、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