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北京教学反思(汇编35篇)

二年级上册北京教学反思(通用35篇)

二年级上册北京教学反思 篇1

这篇课文篇幅又比较长,孩子在课上朗读的情况就没有以前那些课文那样好。因此我也在朗读这块上花了比较大的精力和时间,让孩子把课文读通顺,读明白。

在初读课文的时候,老师范读,学生认真听,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大概了解,接着让学生自己读,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要读准字音,最后让学生拿起笔边圈生字边读,争取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顺课文。这样有层次地进行朗读可以增加学生的朗读能力。在学习课文的时候,第二段比较长,因此我把重点放在这一段上。在指导朗读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做做动作体会句子表达的感情,把学生的个性读充分展现出来。

“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宝贵。”这句话是本课的难点,但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时,让孩子从正反两个方面来感受阳光的作用。有了阳光,禾苗就更绿了;有了阳光,小树就更高了;有了阳光,小河就像长长的锦缎,变得更美了。那要是没有阳光呢?孩子在回答中无形和有阳光的情况进行比较,从而去感受阳光的作用和重要性。孩子们在这个问题上的回答还是比较到位的,除了根据课文提供的材料进行思考外,也把自己平时的一些课外知识也运用起来了。孔益铭说,没有阳光,小树就就不能制造氧气了。有的孩子说,没有阳光,我们就没有光明,什么都看不见了……

二年级上册北京教学反思 篇2

《北京》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里面的一篇课文。这组课文共由《识字二》《欢庆》《北京》《我们成功了》《看雪》这几篇课文组成。全组课文都是围绕“爱祖国”来进行选材编排的。其内容突出了歌颂祖国的悠久历史、大好河山、灿烂文化和民族精神,其目的是培植学生爱祖国、爱首都、爱中华民族的情感。《教参》要求在本组课文的教学中要多让学生进行朗读,在读中感悟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同时要求学生课前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祖国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的赞美、热爱之情。

《北京》是我们祖国的首都,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我想作为每个中华儿女都应该知道。但作为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虽然对北京略知一二,但北京到底有哪些美丽的地方?“美”在哪里?如果没有去过北京的孩子或没有父母帮助认识北京的孩子可能都不是很清楚吧!但让这些孩子能更直观地认识北京,让其心走进北京,热爱北京。我想这是一个语文老师教会孩子学会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灿烂悠久的历史的第一步吧!所以我决定选下这篇课文,在 “教学开放周”活动中,让我自己和学生一起去更多地感受、了解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

选定课文后,我就在想,北京虽然常挂在我们的嘴边,其实它离我们还是很远的,它到底是怎样的一座城市对于孩子们来说更是模糊的。而本组课文又要求通过学习,让学生能更直接地感受到祖国的美。

于是我在执教之前安排了自己和学生收集与“北京”有关的资料“三步曲”。我首先要学生搜集北京的历史资料,对“北京”这座城市的历史有大致了解;接着我要学生搜集北京到底有哪些 “美丽”的地方;最后我按课文内容有的放矢地布置学生收集“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柏油马路”“立交桥”、“名胜古迹”、“优美公园”“高楼大厦”等,让学生把对“北京”的认识从整体到部分进行“聚焦”,抓住重点对北京的美通过“窥一斑见全豹”的形式呈现出来。结果学生兴趣昂然,每个孩子都通过电脑、摘抄、剪贴等多种途径认识、了解了北京。

经过课前搜集资料,学生对北京已有了许多认识和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便把“朗读指导”与“美景展示”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课件欣赏美丽的北京的同时,再读相关文字,边读边想书上所描写的是否和课件展示的一样,做到“图文并茂”,使学生对北京的认识由抽象到直观,由表象到内化。这样就能更好的“读”,更深透的“悟”。

在本次教学中,我认为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遵循语文教学的原则。从整体—部分—整体。如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一边读书一边看课文插图,快速浏览全文,然后用一个词或一个句子来描述自己眼中的“北京”。当学生初知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后,我再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边读边找文中写到了北京的哪些地方美丽?当学生找出北京这些具有代表性的美丽地方后,我再引导学生学习文中是怎样来把这些美丽的地方写具体的。最后让学生回顾全文,感受北京的美,从心底发出赞叹:北京真美呀!我们爱北京!我们爱祖国的首都!就这样遵循从整体-部分-再回归整体的教学原则,也遵循了低年级学生对事物认识、了解的认知规律。同时也让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情感的深化水到渠成。

2、能抓住文中重点词句进行感悟理解文本。我在执教本课时,重点引导安门广场是北京的标志,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有恢弘的气魄。它是中华民族一路成长的见证。集历史氛围与现代气息于一身。孩子们都知道北京天安门的升旗仪式非常的庄严肃穆,但其场面到底是怎样的?北京的天安门广场很宽阔,可是它到底有多大?北京还有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纪念碑”,可是这纪念碑的作用等都不清楚。我想对于这些光凭老师的解说和学生的读悟是很难让学生真切感受其内涵的。我便充分利用信息资源,通过播放万众瞩目下的天安门升旗仪式让学生了解天安门的“庄严”;把天安门广场与我们的学校作比较,让学生感受其大;展示雄伟高大的“纪念碑”并让学生知道其作用。让学生对其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后,再让学生去读文,这样自然用情于文中。不需要生硬的指导,学生就会饱含深情地读出对北京的赞美与热爱。在此后的景点学习中,我采用了放手让学生读悟去理解课文。这样不拘一格,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但是教学确实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没有绝对的完美。当然对于我来说,遗憾就会更多。首先是教学中的时间安排不是很合理。在我的教学设计中我还设计了一个“畅想未来北京”的环节,因为时间关系,不能进行;其次是作为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一篇很好的背诵积累佳作,课中应给学生充分的背诵积累时间;这样把读写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亲身感悟的同时,由读到说,由说到写,哪怕只写一句话,让孩子在听、说、读、写中培养多方面的语文能力。

总之,我认为这节课是一节真实、平实的课,虽然不尽完美,但一定能让学生学有所获。

二年级上册北京教学反思 篇3

当讲到雪景一段时,我便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我讲:“寒风呼呼地刮着,吹到脸上就像冰打一样。风停了,鹅毛般的雪纷纷扬扬地飘下来,天地间满是雪花在舞蹈。大雪整整舞了一夜。早晨,打开窗户一看,嗬!好大的雪啊!山上、树上、房上、地上全是雪,白茫茫的一片。柳树上生满了毛茸茸的白发;松树穿了件花褂褂;杉树尖尖像灯塔。我打开门冲进雪地里,脚底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我和小伙伴们打起了雪仗,堆起了雪人。你看,那雪人多美,红高鼻,大眼睛,扁嘴巴。再看打雪仗,他们打得轰轰烈烈、热火朝天。欢声笑语把树上的雪都震落下来了。”讲完,学生睁眼。我问:“你刚才看到了什么?”学生的想象像开了闸的水,倾泻而来:“我看见白茫茫的一片。大地像铺了一床洁白的地毯。”“我家门前的小树被雪压弯了腰。

我心疼地跑去使劲摇,雪花落在了我的头上、衣服上,有的落进了我的脖子里,冰凉冰凉的。可树伸直了腰。我看着它笑了。”“我爬上了房顶,一不小心摔了下来,可一点儿也不疼,就像落在了棉花上一样。”“我从山上一下滑到了山下,像飞一样。好爽啊!”“我和小亮在打雪仗。他向我扔来一团雪,我一闪,马上扔去一雪球,正好打在他脸上。我俩笑弯了腰。”“我们三个堆了一个大雪人,用扣子做眼睛,用胡萝卜做鼻子,用辣椒做嘴巴,再戴上一顶尖尖的帽子,还有两串糖葫芦插在肩上,它正在叫卖呢。我们围着它唱啊、跳啊,开心极了。”“我呢,在雪地上踩了一串串深深的脚印。再听那嘎吱嘎吱的响声,就像在奏乐一样。”“哎呀!我开着小汽车在冰河上奔跑,跑得真快。”…… 接下来我还给学生讲了“瑞雪兆丰年”的知识。

想象力就像一匹烈马,循规蹈矩的人,紧紧束缚住它。结果是平平淡淡一生,放荡的人,任其胡乱驰骋。精力浪费不少,可最终一事无成。聪明的人驯服它,让它按意志奔驰,从而使自己充满创造精神。

二年级上册北京教学反思 篇4

本期的教学内容,分为八个单元。在每个单元的教学任务完成之后,我都进行检测,针对学生存在的知识点问题,及时解决。对确实困难的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个别教育,使之掌握。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积累运用,只有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积累之后,才能运用。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我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活动。1、优秀课文朗读。通过学生自主收寻优秀文段,使学生主动进行课外阅读,学生的阅读量增加的同时,学生必然收获了许多东西。2、进行各种词语收集二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二年级语文教学反思。如二年级语文教学反思B式,ABB式,二年级语文教学反思BB式,ABAB式,ABAC式,ABCC式,二年级语文教学反思BC式,在不断收集整理的过程中,学生的词汇积累有了明显的增多。3、开展各种语文游戏。如句子的转换,如“把”字句转换成“被”字句,问句转换成陈述句,两句话变成一句话,学生在活动中提高了兴趣,也训练了动脑的能力。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教学工作中难免有缺陷,虽然我们办这个学期成绩比较匀稍微领先,但我发现一个问题,我们班的成绩没有拔尖的,这就是我的失误,下个学期,我要抓尖补差带中间,从开学开始,一定消灭唯一不及格的。

个别学生的学习习惯欠佳,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兴趣不浓,还需正确引导。由于本学期安全工作是重点,放学后不能以任何名义留学生,所以我就放松的补差这项工作。期末的时候再来狠抓那些基础差的学生就比较困难了。下个学期,我更要抓尖补差带中间,从开学开始,一定消灭唯一不及格的。课堂教学仍需创新。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仍将一如既往的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争取有更大进步。

二年级上册北京教学反思 篇5

第一个问题:“我们班为什么要‘补选’,原来的劳动委员呢?”引出第1自然段的朗读。抓住“李小青是我们班的劳动委员”这句话,进行一般陈述句的句式变换,把它转变一种说法改写为“我们班的劳动委员是李小青”(当然这些专业术语不能告诉学生)。通过讲解和训练,学生掌握了这种“谁是什么”“什么是谁”的句式互换,从而实现训练学生语言、积累句子的目的。

第二个问题:“王宁为什么要自己选自己?从大家的掌声中你明白了什么,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引出课文第3、4自然段的朗读理解。选班干部是一件学生熟悉的事儿,将课文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会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容易。但是自己选自己的事情却并不多见。所以,在学生朗读感悟的同时,通过师生的交流谈话,教育他们向王宁学习做事有自信,学会正确的自我表现,更主要的是要拥有一颗乐于为别人服务的心。

在理解句子意思之后,用补充人物对话提示语的方法进行感情朗读指导。先让学生想一想王宁当时是用怎样的语气回答的,填一填:“王宁( )说:我和李小青是……我要向他学习热爱劳动、关心集体。”学生有的说王宁自信地说、有的说王宁勇敢地说、有的说王宁是认真地说……我都一一给于肯定,并顺势引导学生分别带着自信、勇敢、认真和坚定等语气来朗读王宁的话,使朗读指导不露痕迹,春风化雨!

二年级上册北京教学反思 篇6

儿童诗的句式往往可以举一反三,迁移运用。《家》这课中句式“(什么)是(谁)的家”的迁移有两次。一是在学习课文第二句“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前,其主要目的通过句式的拓展练习使学生对于我们和祖国关系的感悟,从蓝天之于白云、树林之于小鸟以及其他的生活经验迁移过来,无需说教,一样亲切感人。既突破了难点,又达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二是在学完整首诗后,先让学生完成语文天地的相关练习,其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迁移语境巩固生字,二是让学生初步接触诗歌的改编方法。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用此句式创编儿童诗,自由讨论,合作完成。

这种创编,是学生超越生活经验的创造思维,是发自内心的自由抒发,不仅培养了他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在运用积累词语和句子,丰富阅历,积淀对语文内涵的感悟。

二年级上册北京教学反思 篇7

一、教给学生读书方法

给学生有较多的读书时间,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安排学生读书,每次都有明确要求。读书时思考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都向学生交代清楚,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反复读课文,大部分内容在读的过程中去理解。对暂时不懂的问题,既不急于解答也不轻易放过,而是适时地要求学生再读课文解决。特别强调边读边思考,使朗读、提问紧密结合。学生提出不知道青蛙和小鸟为什么要争论天的大小这个问题,我因势利导,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通过看插图、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在此基础上,教师又组织学生讨论、释疑。

二、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令我满意的是本堂课的教学过程始终洋溢着师生双边活动的热烈气氛,既不是学生围绕教师转,也不是学生配合教师活动,而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其目的是为使学生今后自己会学。我让学生充分质疑,再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适当梳理,采用“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几个步骤让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中我十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爱护学生和鼓励学生。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讨论青蛙错在哪里,为什么错,经过反复研读课文,仔细观察插图,深入思考,作出判断,说出根据,不仅活跃了思维,而且培养了思维能力。

二年级上册北京教学反思 篇8

《看雪》一文讲的是中国台湾小朋友只见过用棉花做的雪,没见过真的雪。老师给他们讲了自己童年在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孩子们想去北京看雪的愿望。

当讲到雪景一段时,我便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我讲:“寒风呼呼地刮着,吹到脸上就像冰打一样。风停了,鹅毛般的雪纷纷扬扬地飘下来,天地间满是雪花在舞蹈。大雪整整舞了一夜。早晨,打开窗户一看,嗬!好大的雪啊!山上、树上、房上、地上全是雪,白茫茫的一片。柳树上生满了毛茸茸的白发;松树穿了件花褂褂;杉树尖尖像灯塔。我打开门冲进雪地里,脚底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我和小伙伴们打起了雪仗,堆起了雪人。你看,那雪人多美,红高鼻,大眼睛,扁嘴巴。再看打雪仗,他们打得轰轰烈烈、热火朝天。欢声笑语把树上的雪都震落下来了。”讲完,学生睁眼。我问:“你刚才看到了什么?”学生的想象像开了闸的水,倾泻而来:“我看见白茫茫的一片。大地像铺了一床洁白的地毯。”“我家门前的小树被雪压弯了腰。我心疼地跑去使劲摇,雪花落在了我的头上、衣服上,有的落进了我的脖子里,冰凉冰凉的。可树伸直了腰。我看着它笑了。”“我爬上了房顶,一不小心摔了下来,可一点儿也不疼,就像落在了棉花上一样。”“我从山上一下滑到了山下,像飞一样。好爽啊!”“我和小亮在打雪仗。他向我扔来一团雪,我一闪,马上扔去一雪球,正好打在他脸上。我俩笑弯了腰。”“我们三个堆了一个大雪人,用扣子做眼睛,用胡萝卜做鼻子,用辣椒做嘴巴,再戴上一顶尖尖的帽子,还有两串糖葫芦插在肩上,它正在叫卖呢。我们围着它唱啊、跳啊,开心极了。”“我呢,在雪地上踩了一串串深深的脚印。再听那嘎吱嘎吱的响声,就像在奏乐一样。”“哎呀!我开着小汽车在冰河上奔跑,跑得真快。”…… 接下来我还给学生讲了“瑞雪兆丰年”的知识。

想象力就像一匹烈马,循规蹈矩的人,紧紧束缚住它。结果是平平淡淡一生,放荡的人,任其胡乱驰骋。精力浪费不少,可最终一事无成。聪明的人驯服它,让它按意志奔驰,从而使自己充满创造精神。

二年级上册北京教学反思 篇9

《秋天的图画》描绘了秋天的美景,赞美了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秋天的图画》是二年级上册第一组教材的第一篇课文,作者运用比拟的手法,通过色彩的搭配,寥寥几笔,便把丰收的热闹情景与人们的喜悦心情描绘出来了。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富有童趣,读起来琅琅上口。

我在教学中抓住“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这个句子引导学生体会感悟秋天的美。首先我让学生自由读,然后闭眼想象:你好象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学生的脑海中闪现出一幅幅形象的画面,有的好象看到一盏盏灯笼般的梨子,有的好象尝到了又大又红的苹果的香甜,有的仿佛欣赏到金黄的稻子在广阔的田野上跳起的优美的舞蹈……那么,你能不能把你的感受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呢?孩子们的积极性更高了,他们或加动作表演读,或表情丰富的朗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体会秋天丰收的热闹情景与人们喜悦的心情。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教师可依据语言文字,进行定向引导,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入课文所创设的境界,借助语言来感受形象,使其领悟其中的感情。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为基本的方式,也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因为朗读既可以规范学生的口语,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只要教师引导恰当,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即使一千个学生便有一千种不同的朗读方式。我们要用多种方法导“悟”,启发学生看、画、演、议、说,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不知不觉中领悟语言文字的美。

二年级上册北京教学反思 篇10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二年级上册第一组的课文,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富有韵律感的诗歌。全诗语言生动形象,把自然知识蕴含文字当中,语言朗朗上口,内容浅显易懂。

全诗共有五小节,全诗共五节,第1节激发学生思考:植物用什么方法传播种子;第2、3、4节运用拟人的手法,分别讲述了蒲公英、苍耳、豌豆等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第5节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发现新知识。课文还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科学道理蕴含其中,孩子们很容易被吸引,并且文中介绍的内容大多数的学生有一定的了解和体验。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抓住诗歌内容充满情趣的特点进行朗读的指导,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在多读且读好上下功夫,进而体会文章表达的精妙和其中蕴含的知识。还设计了在读中感悟的环节,课上我借用动画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了解植物知识、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留心身边的事物、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要以人为本,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各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教学中,我遵循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围绕本组的主题,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学生为主体,让孩子们课上在对于传播种子的方法进行讨论的时候体会自主寻求答案的过程;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面对面地听、说、读、问、评、议等去实现课前的设计;课上还坚持把“读”的训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总的来说本课教学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

二年级上册北京教学反思 篇11

教学确实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没有绝对的完美。当然对于我来说,遗憾就会更多。首先是教学中的时间安排不是很合理。在我的教学设计中我还设计了一个“畅想未来北京”的环节,因为时间关系,不能进行;其次是作为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一篇很好的背诵积累佳作,课中应给学生充分的背诵积累时间;这样把读写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亲身感悟的同时,由读到说,由说到写,哪怕只写一句话,让孩子在听、说、读、写中培养多方面的语文能力。

总之,我认为这节课是一节真实、平实的课,虽然不尽完美,但一定能让学生学有所获。

二年级上册北京教学反思 篇12

“角的初步认识”虽然内容简单,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加上生活经验不足,在教学中不容易把角的概念讲清楚,尤其是“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一教学难点,学生更不容易理解。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精心设计每一环节,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发现知识,感悟其中的道理,用兴趣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之中。

(一)认识角。教学时采用小组活动形式进行,每四位同学一组合作学习。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在引入部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抽象出角的图形,让学生对角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在“折角”部分,先放手让学生去折,他们会利用手中的纸,折出很多大小不一的角。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把他们折的角收集起来,让他们自己来分类。学生会按角的大小来分,会按角的开口朝向来分,或者会按边的特点来分等等;通过小组讨论,汇报、演示,初步感受角有大小之分。我还注意让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知识相结合,通过找身边的角,使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二)比较角。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上也是下了大力气的。教学中我组织学生用活动角开展了边操作边思考的活动:“怎样才能摆出一个大一点的角?怎样又能摆出一个小一点的角?”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到:(1)活动角的两条边的长短始终没有变,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2)张开的“口”越大,角就越大,张开的“口”越小,角就越小。所以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口”的大小有关。学生在活动中把本节课的难点轻而易举的突破了。

(三)画角。画角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基础。首先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画角,从画出的角可以看出学生画的角都很规范,因此对他们画角的过程不做正确与否的点评。看完学生画的角之后,我再传授规范的画角方法,对以后学生进一步认识角打下基础。

数学课有很多的内容可以通过实践、操作来学习,我们要让数学从实践活动中来,再回到实践活动中去(即,学会运用数学的本领),这是我们现在的新课程教学所提倡的,我也要努力从这方面来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二年级上册北京教学反思 篇13

1.教师个人的知识被激活。

据专家分析,在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由三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材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源。当我向大家声情开茂地讲述“为什么不早些在中国举办呀?” 这个问题时,其实是我在向学生们介绍中国申奥的历史,其艰难历程告诉我们:成功是何等的来之不易啊!在学生激情涌动的时刻,回放实况录像,学习心境水到渠成。

2.形式多样的朗读要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在教学中,把读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本文虽短小但感情充沛,令人振奋。基于这点考虑,我在教学中既充分发挥范读与指导读的作用,又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在第二自然段教学中,我根据句式特点,设计了引读、接读的朗读方式。在老师饱满热情的感召下,全班学生振臂高呼:“我们成功了!”“我们爱北京!”“祖国万岁!” 此时此刻,他们仿佛就是人海歌潮中的一分子,与其说他们在朗读,不如说他们在用心感受。在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中,学生们对课文的感悟得到提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实现有机的整合。

二年级上册北京教学反思 篇14

当讲到雪景一段时,我便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我讲:“寒风呼呼地刮着,吹到脸上就像冰打一样。风停了,鹅毛般的雪纷纷扬扬地飘下来,天地间满是雪花在舞蹈。大雪整整舞了一夜。早晨,打开窗户一看,嗬!好大的雪啊!山上、树上、房上、地上全是雪,白茫茫的一片。柳树上生满了毛茸茸的白发;松树穿了件花褂褂;杉树尖尖像灯塔。我打开门冲进雪地里,脚底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我和小伙伴们打起了雪仗,堆起了雪人。你看,那雪人多美,红高鼻,大眼睛,扁嘴巴。再看打雪仗,他们打得轰轰烈烈、热火朝天。欢声笑语把树上的雪都震落下来了。”讲完,学生睁眼。我问:“你刚才看到了什么?”学生的想象像开了闸的水,倾泻而来:“我看见白茫茫的一片。大地像铺了一床洁白的地毯。”“我家门前的小树被雪压弯了腰。

我心疼地跑去使劲摇,雪花落在了我的头上、衣服上,有的落进了我的脖子里,冰凉冰凉的。可树伸直了腰。我看着它笑了。”“我爬上了房顶,一不小心摔了下来,可一点儿也不疼,就像落在了棉花上一样。”“我从山上一下滑到了山下,像飞一样。好爽啊!”“我和小亮在打雪仗。他向我扔来一团雪,我一闪,马上扔去一雪球,正好打在他脸上。我俩笑弯了腰。”“我们三个堆了一个大雪人,用扣子做眼睛,用胡萝卜做鼻子,用辣椒做嘴巴,再戴上一顶尖尖的帽子,还有两串糖葫芦插在肩上,它正在叫卖呢。我们围着它唱啊、跳啊,开心极了。”“我呢,在雪地上踩了一串串深深的脚印。再听那嘎吱嘎吱的响声,就像在奏乐一样。”“哎呀!我开着小汽车在冰河上奔跑,跑得真快。”…… 接下来我还给学生讲了“瑞雪兆丰年”的知识。

想象力就像一匹烈马,循规蹈矩的人,紧紧束缚住它。结果是平平淡淡一生,放荡的人,任其胡乱驰骋。精力浪费不少,可最终一事无成。聪明的人驯服它,让它按意志奔驰,从而使自己充满创造精神。

二年级上册北京教学反思 篇15

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在实际课堂中,我发现很多教师在提问后就马上叫学生回答,不给学生时间去思考,去讨论。如回答不出,教师或是不断重复问题,或是忙着启发。试想,在这极短的时间内学生的回答能有一定的深度吗?更何况是对古诗文的体会、感悟。根据“合作互动” 的原则,教学中改变了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这样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在《山行》的教学中,正因为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组内自读自悟,才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体会得如此有滋有味。

二年级上册北京教学反思 篇16

一,主要以“美为切入点,让学生找出文中“美的词语。(第二句中,哪些词语写得很美?)

根据“金黄的“火红的“金色的“红红的等表示颜色的词语,复习巩固一年级下学期复习时所学的其他表示颜色的词语“黄澄澄“绿油油“金灿灿等。帮助学生积累词语。同时,适当对学生讲解文中动词的作用:它使句子更加的生动,具体《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但学生对动词的使用效果不够明确

二、为什么是勤劳的人们画出了秋天的图画?(生谈感受)

大部分学生对这个问题不太敏感,究其原因,可能是他们生活在大城市,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及农民的劳作不熟悉,没有亲身体验的那种深刻感受。所以一时不能理解。

只有极少数学生能回答这个问题。本班的邱廷华不紧表达清晰,甚至连农作物从春到秋的生长,冬的收藏都完整地介绍了出来。

鉴于此,下次课前准备应该要求学生针对一种农作物,了解农民对它的培育过程。

二年级上册北京教学反思 篇17

《欢庆》的重难点是把朗读与想象结合起来,以读为主,读中想象,读出层次,读中感悟各族人民为母亲过生日的情景,从中体会喜庆、欢乐的气氛,

在揭题解题之后,我就引导学生朗读:十月一日——祖国妈妈的生日。在课堂快要结束,学生的感情得以共鸣时,我又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十月一日——祖国妈妈的生日,十月一日——是个美好的日子。这是朗读的主线,也是情感升华的主线。

在学生能够很清楚地分出欢乐和乐曲时,我就让学生找到文中相应的句子进行朗读:大海奏起欢乐的乐曲。大海会奏什么样的歌曲,你能唱一唱吗?并在欣赏图片中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我认为仅仅通过课件图画展开想象是不够的,还可以适机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学生找到有田野、枫林、蓝天、大海为祖国欢庆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最喜欢哪一处景色,为什么?学生们各有所爱,但部分学生还是无法展开想象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在此基础上又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田野上会有哪些果实,它们会是什么样子呢?如果你是飞翔的鸽子,你会对祖国妈妈说什么呢?这样更能帮助学生展开想象融入诗歌。这节课中,孩子们的朗读是充分的,绝大部分的学生都投入到了诗歌当中,到最后,他们能脱口而出:花园献上美丽的花朵,小溪唱起动听的歌曲……

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艺术,虽说在本堂课的教学中,出现了几处让人很想鼓掌的精彩,但也有让人深感遗憾的地方,比如说写字的指导不是很到位,后进生没有很好地激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探索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做一个智慧的语文教师。

二年级上册北京教学反思 篇18

弄清这篇课文,主要是弄清两个问题:1、种葫芦的很喜欢葫芦,2、为什么种葫芦的那么喜欢葫芦,最后葫芦还是一个个落了。

在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上,我都是让学生在读中,自己提出来。第一个问题的引出,我以让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提问:读后你知道了什么?生通过自己阅读,能自己想到:种葫芦的人喜欢葫;我再顺式让学生找出从哪句话可以看出他很喜欢葫芦,再抓词语“每天”“看几次”“越看越喜欢”来领会种葫芦的人对葫芦的喜爱。整个过过程教师只是起一个引导,启发的角色,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体会,充分发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自然段学完后,导出最后一个自然段“葫芦都落了。”让学生谈谈听到这个消息,有什么问题。生提出了“葫芦为什么都落了”等问题,师再引入“种葫芦的人喜欢葫芦吗?为什么他那么喜欢葫,那他在做什么呢?”通过师生质疑,引出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2、3自然段的学习。

二年级上册北京教学反思 篇19

《猴子种果树》是一篇简短的寓言故事,写了一只猴子没有耐心,一直听别人的意见改种果树,最终一事无成。整篇课文围绕着猴子种果树展开情节,一共种了4次树,课文的结构比较相似,最后交代种果树的结果,教育学生做事要有耐心、有主见,不能急于求成。

刚开始研究教材,感到课文比较浅显简单,意思很明了,学生一看就明白,其次三段对话比较相似,适合由扶到放,指导学生自学。因此,我设计了一个有点及线的教学过程。首先重点指导学生学习第一段对话,从想法上、做法上去体会猴子的着急,然后紧扣关键词“一想”、“正当梨树成活的时候”这些细节,进一步加深猴子没有耐心的印象。后面的两段对话,我便放手让孩子自学,从猴子的三次想法和三次做法,体会到猴子越来越着急的心情以及它做事没有主见,不动脑子。其中猴子的三次想法略有不同,第一次是“我可等不及”,第二次是“我也等不及”,第三次是“我还是等不及”,三个副词表达的情感是不同的,顺序也不能颠倒,于是,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自己填一填这些副词。我的本意是让学生能够活学活用,于是借鉴了 谈永康老师教学环节:让学生用这三个副词填一填“正当梨树成活的时候,猴子因为听了乌鸦的话,就拔了梨树,改种杏树。这一年,猴子____没有吃到水果。正当杏树成活的时候,猴子因为听了喜鹊的话,又拔了杏树,改种了桃树;这一年,猴子____没有吃到水果。正当桃树成活的时候,猴子听了杜鹃的话,拔了桃树,种了樱桃。于是,第三年,猴子____没有吃到水果。”,有老师提出“梨子五年才能结果,所以无论猴子拔不拔树,都是不可能吃到果子的。”说明我们在借鉴别人的教学设计时,也不能像小猴一样没有主见,需要自己动脑思考。

《猴子种果树》这篇教材虽然意思浅显,但其中蕴含的含义是很深。比如说,最后我问孩子们:“如果你是小猴,你会怎么做?”有孩子这样回答:“如果我是小猴,我就不听别人的话,自己种自己的树。”这个答案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深入一想,是不是别人的话都不听呢?乌鸦它们的话有没有道理呢?应该是有道理的,但猴子为什么听了乌鸦它们的话没有种成果树呢?因为他没有认真考虑别人的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以别人的建议也许是好的,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是辩证地去看待。但是我并没有教会孩子们这一点,课堂结束后,我觉得很遗憾。

其中我觉得自己设计的比较好的地方是板书。根据猴子种树的情节,我把梨树、杏树、桃树、樱桃树一一擦掉,最后留下了一个大问号,引导学生思考猴子没有种成果树的原因,得出这只猴子没有耐心、没有主见两个特点,与题目一一对应,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二年级上册北京教学反思 篇20

本节课上的是《看雪》的第一课时,以认字读准文为主要目标.

导入部分.导入的环节直接简单,以谜语的方式导入揭题,学生兴趣较浓,很快就能进入正文学习.

自由读文,学习生字词.这个环节我一开始就让学生自己试着读第二段和第九段,在教学过程中指名读的学生基本能够读准,我觉得这个环节可以放在读词的后面,可以先通过检查预习课文的要求来先学习生字词,巩固好生字以后再来读重点段落,可能会更好.还有在学生评议的时候,老师应更注意指导学生的一分为二的观点, 从两个方面来加以引导.一定要做到及时的鼓励学生,给他们自信.

有感情地朗读对话.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 .刚开始的时候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找到不明白的地方,由于二年级学生的思维不够全面,虽然有几个同学能够提出一些比较好的问题来,但是大部分学生提的问题五花八门.所以在这个环节用了比较多的时间,使得后面的阅读时间就相对少了一些.我觉得应该给学生明确一点的问题,还是要以读好课文为主,给学生的质疑不要太多,适当就好,就是想各种形多让学生去读,想读,喜欢读.

二年级上册北京教学反思 篇21

利用《识字一》学生课后搜集的有关秋天的词语作为导入,让学生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心中的秋天。(美丽)抓住“美,板书课题:(秋天的图画)秋天美得就像一幅图画。

本课识字环节避免了上节识字课出现的不足之处,但是在时间把握上做得不够合理。第一课时,除了以识字、写字,朗读为重点,同时也关注到了学生看图说话的口头表达能力。学生只能说出图画中的景物,但是尚不能正确使用一些动词,颜色的词语来给句子润色。老师在学生讲解时,适时地进行指导。例如:学生:树上有雪梨。师:茂盛的梨树上挂起了金黄色了雪梨。学生的词汇量有一部分是耳濡来的。

最后,老师结合学生的描述将插图中的景色总体描述出来。让学生体会到词语之后秋天的美。带着这种美齐读全文。

借助“勤劳的人们画出秋天的图画进行第二课时的拓展(我们身边除了农民伯伯,还有哪些勤劳的人们呢?)

学生:父母、工人、老师······

小结:正是由于他们勤劳的工作,秋天才会变成一幅美丽的图画。大自然才会变得如此美丽,社会才会变得如此和谐。我们应该感激他们。(感受秋之美,体会人们的勤劳之美,同时培养孩子们懂得感谢他人)

第一课中,对生字书写的知道不够全面,注意提醒字在田字格中的总体布局。对于每个词的组词应该全部板书。避免学生只会组,不会写。

二年级上册北京教学反思 篇22

《蜗牛的奖杯》是二年级下册的一篇寓言故事。课文通过讲述善飞的蜗牛获得飞行比赛的冠军奖杯以后,自我陶醉,不思进取,结果翅膀退化,丧失了飞行能力的故事,使学生懂得在荣誉面前骄傲自满就会阻碍自己进步的道理。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抓好朗读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阅读教学,首先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在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指导读出感情。由于课文是寓言故事,教学中重在引导学生自悟寓意,不以繁琐的分析或抽象地讲道理,所以我反复创设情境,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自读自悟。本教学设计注重了引导学生从词语表达的准确、鲜明去体会、感悟寓意。如:通过对“得意洋洋”、“成天”、“唯恐”、“生怕”等词语及其所在句子的反复品读,学生在脑海里形成了蜗牛得奖后所作所为的表象,让学生感受、体味到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着的道理。

二、抓好重点词语理解

在本课中重点词语有“遥遥领先”、“得意洋洋”、“唯恐”、“生怕”等,课堂上我通过各种形式、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语意思,从而理解所在的句子及段落的意思。比如:在理解“遥遥领先”一词时,通过让学生看图,自己理解并总结词语的意思,从而明白蜗牛是多么的厉害;在理解“唯恐”和“生怕”时,我先通过换词理解的方法理解“唯恐”的意思,学生容易理解到“唯恐”的意思,然后通过读课文,再思考两个意思相近的词位置是否能调换,学生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明白两个词的细微差别,老师最后进行总结,使学生体会蜗牛非常得意的心态。

三、抓好语言文字训练

语文教学的核心就是语言文字训练。在教学中,我注重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将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巧妙的结合进行了融合。导入新课时,我让学生选一、两个词进行造句练习;我重点抓了2处来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注重情境的创设,比如:“你就是这只获奖的蜗牛,你心里怎么想?你碰到朋友会怎么说?你是蜗牛的朋友,你会对它说些什么?”,让学生进入到角色,更好地体会蜗牛当时的心态,进而体会到课文的寓意,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高效的言语活动,高质量的提高学生的语言。( 励志

二年级上册北京教学反思 篇23

成语是我国汉语宝库中的精华。“识字4”有三组成语。第一组是说人应该“取长补短”;第二组是说看事物要全面,不能以偏概全;第三组是说做事应该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不能急于求成。三组成语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成语,体会其中的韵律感。

3、初步感知成语的特点并有收集成语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成语,体会其中的韵律感。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制作。

2、制作“果子树”和“生字果子”。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老师为大家请来了我们的老朋友。看,它是谁呢?(出示图片)对!它就是我们喜欢的宠物小精灵──机灵狗。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它。

2、大家真热情!机灵狗还给我们带来了多角星,用来奖励上课积极发言、认真听讲、合作最好的同学。你们想得到多角星吗?那么先过老师这一关。

3、课下,大家一定积累了不少的成语,那谁愿意把你的积累成果向大家展示一下呢?(指名说7、8个)

4、嗯!你们真了不起,都积累了这么多的成语了!今天啊!我们就来学习的是由成语组成的《识字4》。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师板书课题)

二、读中识字

1、相信大家现在都迫不急待要和成语朋友见面了。那就打开书,自己来读读《识字4》。在读书时,遇到不认识的字,你该怎么办呢?(指名说方法)

2、好!那就用你喜欢的方式和生字交朋友,来读成语吧!注意读准字音。(生自由读)

3、你们都会读了吗?会读和你的同桌互相读一读,比一比,看谁读得最准确。(同桌互读)

4、(出示成语原文)刚才老师看到大家读得很认真,现在我把三组成语从书中请了出来,有谁想单独来读成语呢?(指名三人分组读)那么我们可要认真听,然后评一评,谁读得最棒!

5、听了朗读,你想给谁评一评呢?(指名评价,师奖励多角星)

6、还有要试试的吗?(指名三人分组读)

7、你们读得也很棒!老师看到大家都想读成语,那我们就一起来读读成语吧!(齐读)

8、(出示“我会认”生字)这会儿,生字的小伙伴回家了,只剩下淘气的生字朋友了。看,它们已经排好了队伍,正等着你们叫出它们的名字呢?让我们的特快火车开起来,去认识认识它们吧!(开火车读生字)

9、我们的火车开得又快又好,看来你们早就和生字交上了朋友。现在就把你的识字方法和你的小组伙伴说一说吧!(小组交流识字方法)

10、刚才大家交流得很热烈!那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介绍给大家呢?(指名说方法)

11、你们的识字方法可真多!你们真是一个会学习的孩子!现在和老师一起去我们的“识字树”上“摘果子”去吧!(出示贴上生字的果子树)啊!我们的识字树又结出了这么多好吃的果子,谁愿意帮老师摘果子呢!(指名摘果子,领读生字并说词语)

12、果子都摘完了!没关系的,不久识字树还会结出更多的果子。到时候,让我们再去摘果子,好吗?一言为定。看到满篮子的果子,老师真高兴啊!我还特别给生字果子找了个伙伴呢,请大家来看看!(出示“我会读”词语)你认识它们吗?(生自由读词语)

13、让我们一起来说出它们的名字吧!(齐读词语)

14、过渡:祝贺大家,又交到了这么多的词语朋友。在这些词语中,有的字我们还要学写它们呢!你们有信心写好它们吗?

三、指导写字

1、(出示“助、功”两字)大家看,你还记得它们的名字吗?一起来读读。(齐读正音)

2、请大家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吗?(指名说,注意“且、工”的“横”变成“提”,右边“力”的“折”笔要向左斜)

3、你们观察得真仔细!我们先看看“助”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谁想教大家写好这个字?(指名说位置)

4、师板书“助”字,生书空。

5、让生描红练写“助”字。师提醒写字姿势。

6、让生自己观察后练写“功”字。

7、师生共同板写“功”字。

8、过渡:大家写字的本领真不错!相信我们认识了生字朋友,一定会把成语读得更好!机灵狗也想和我们比一比,看谁的成语读得好?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好!比赛前,先自己练一练。(生自由读)

四、熟读扩展

1、好!我们的挑战比赛开始了,谁先来挑战?你想挑战读哪一组成语呢?(指名读此小组成语)

2、谁想给他评一评呢?(指名评价,师奖励多角星)

3、还有想挑战读这一组成语的吗?(指名读)

4、那么想挑战这一组成语的同学请你勇敢的站起来,我们一齐来挑战。(齐读)

5、我宣布这一轮挑战我们胜利了!接下来的挑战更激烈了,谁想挑战其它一组的成语?(指名读)

6、你读得很不错,有谁比他读得还好吗?(指名读)

7、我们班勇敢的男子汉们,你们想一起来挑战这一小节吗?(男生齐读)

8、真是团结起来力量大!挑战比赛进行到这里,只剩下最后一组成语了,不知道咱们班的女同学们,你们有信心一起来接受挑战吗?(女生齐读)

9、看来女同学也不示弱,读得也这么好!老师真为你们骄傲。送给大家一个大姆指。现在,每个小组选择一组成语合作来读一读,一会儿我们小组来挑战机灵狗。(小组四人合作分工练习读)

10、哪个小组准备好了,先来挑战?(指名小组读,三组)

11、马老师看到大家能和机灵狗比朗读,我好羡慕大家。让我也加入你们的队伍好吗?谢谢你们,我来读第一组成语;一、二小组同学读第二组成语;三、四小组同学读第三组成语,好吗?(师生合作读)

12、老师觉得我们在一起合作很愉快,再一次谢谢你们!可以说,我们和许多成语都交上了朋友。那你们知道吗?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但也有三个字、六个字、七个字、八个字的成语,像我们这节课认识的成语“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它们都是八个字组成的成语。有的成语还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呢?你听过哪个成语故事呢?愿意讲给大家听吗?(指名讲成语故事)

13、假如学生讲故事后没有揭示喻义,师追问生:听了这个成语故事,你明白了什么呢?(指名说),接着师相击点拨,指出这一组成语的含义。

如果学生讲故事后说出了喻义,师表扬说:你真是一个善于动脑,乐于思考的孩子!不仅成语故事讲得好,你还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你真是大家学习的榜样!

14、今天,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的成语,一定有你最喜欢的成语,试着把它多读几遍记下来!(自由背成语)

15、好,把你记下的成语说给大家听。(指名说)

五、总结扩展

祝贺大家!又积累了这么多的成语!相信爱学习、爱积累的我们会成为一个聪明的孩子。课后,大家再去找一些成语故事来读一读,我们举行一次“成语故事会”好吗?

二年级上册北京教学反思 篇24

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学生早已在生活中不自觉地认识了线段;陌生是因为线段是几何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比较低,学生的感性认识远远超过了理性认识,要以纯数学的角度去理解有些难度,要有一定的空间观念才行。

基于以上对学生学情的分析,我在教学本节课的时候,教学目标就很明确了,就是要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概括总结来认识线段。在设计时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和教学目标主要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首先从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中的主人公米奇和唐老鸭遇到的问题——“从米奇家到唐老鸭家有两条路,走哪一条路近?”入手,让学生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知识,从而体现数学的现实性,同时也增加了本节课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给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找到了生活的基点和兴趣的源头。

接着,通过三个层次的教学达到教学目标。第一层次——看。通过观察,比较一根线随手放在桌上和拉直后的样子,引入线段,使学生初步感知“线段是直的”;进而呈现线段的图形,使学生初步建立线段的直观表象。第二层次——找。结合学生熟悉的物体,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出可以看成是线段的物体,进而让学生明白直尺、黑板、课本的边以及纸的折痕等都可以看成线段。第三层次——折。通过让学生折出不同长短的折痕,引导学生体会“线段是有长短的”。通过第二、三层次的找线段、折线段的活动,既使学生丰富了对线段的感知,又使学生进一步完善了对线段的认识。第四层次——画。教学用直尺或其他合适的工具画线段。

在教学中我还注重让学生通过感兴趣的练习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识,通过让学生数线段、折线段、画线段、连线段等活动引导生进行数学思考,加强对线段特征的认识。

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在以下方面做得较好:

1、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

2、 注重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知识。例如,在教学时,我先组织学生操作:用手捏住线段的两端,然后把线拉直,使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获得对线段的直观认识;再组织学生观察比较,突出线段“直”的特点;接着在进一步从拉直的这线段认识线段有两个端点,并画出线段的图形,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的特点。课堂上体现了学生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体现了学生的主人翁地位。

3、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面广。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现代教育观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孩子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孩子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理解和应用。

一堂课是由许许多多的教学细节所构成的,一堂课的成败,往往体现在这些教学细节上,反思教学中的细节,有助于我们提高教学水平。无论是成功的细节还是失败的细节,都能给人以启迪,在反思细节中获得成长。

在认识线段后我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时,有一个孩子是这样做的:“(指着铅笔盒的边说)这条边可以看成线段。”由于他指的铅笔盒的边角处是弧形的,按照线段的特征线段必须是直的,显然他所指出的线段并不准确。在这里我并没有直接对他的操作给予评价,而是将问题抛给了其他孩子:“他指得对吗?”下面的很多孩子都说对的。此时一个女生提出了反对意见:“他指的铅笔盒的边是弯的,不直,不能看成线段。”

此言一出,这位男同学也发现自己指得是有写问题,同时大多数孩子也静下心来重新审视第一个男同学指出的铅笔盒的边,的确,这条边的两端是弯的,把它看成线段,的确不够准确。

这时我问“那在铅笔盒的边上能找到线段吗?”这个问题出来,启发了学生的心智,每位学生都积极的思考,尤其是刚才那位指错的孩子。通过思考,刚才指得有误的孩子说:“出从这里到这里可以看成线段。”(实际上他指出的是截取铅笔盒的边上直的那一部分)我便请他将两只手指定格在铅笔盒边的直的那部分上问其他孩子:“现在他两指间的部分可以看成线段了吗?”孩子们齐答:“可以。”

我又问那又是“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因为现在这条边是直的”

提问:“他的两指就是这条线段的——?”

学生回答:“两个端点。”

这个教学细节我在课前是有所预想的,我考虑到学生在指线段的时候很有可能会指出铅笔盒的边,所以在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我还是有所准备的,首先在第一次学生有问题的时候并没有单纯的否定他的对与错,而是将评价的权利让给其他学生,我认为让学生评价有助于让孩子们都去反思这个孩子的答案,通过反思一个孩子的答案让孩子们得到明确的认识,强化对线段特征的理解,这样通过自己反思得到的认识结果要比老师评价后给予的深刻得多。同时也可以营造一个民主、公平、和谐的课堂氛围,体现出课堂不再是一师与一生独立对话的场所,应该是集体讨论交流研究的地方。

二年级上册北京教学反思 篇25

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学生早已在生活中不自觉地认识了线段;陌生是因为线段是几何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比较低,学生的感性认识远远超过了理性认识,要以纯数学的角度去理解有些难度,要有一定的空间观念才行。

基于以上对学生学情的分析,我在教学本节课的时候,教学目标就很明确了,就是要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概括总结来认识线段。在设计时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和教学目标主要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首先从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中的主人公米奇和唐老鸭遇到的问题——“从米奇家到唐老鸭家有两条路,走哪一条路近?”入手,让学生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知识,从而体现数学的现实性,同时也增加了本节课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给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找到了生活的基点和兴趣的源头。

接着,通过三个层次的教学达到教学目标。第一层次——看。通过观察,比较一根线随手放在桌上和拉直后的样子,引入线段,使学生初步感知“线段是直的”;进而呈现线段的图形,使学生初步建立线段的直观表象。第二层次——找。结合学生熟悉的物体,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出可以看成是线段的物体,进而让学生明白直尺、黑板、课本的边以及纸的折痕等都可以看成线段。第三层次——折。通过让学生折出不同长短的折痕,引导学生体会“线段是有长短的”。通过第二、三层次的找线段、折线段的活动,既使学生丰富了对线段的感知,又使学生进一步完善了对线段的认识。第四层次——画。教学用直尺或其他合适的工具画线段。

在教学中我还注重让学生通过感兴趣的练习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识,通过让学生数线段、折线段、画线段、连线段等活动引导生进行数学思考,加强对线段特征的认识。

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在以下方面做得较好:

1、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

2、 注重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知识。例如,在教学时,我先组织学生操作:用手捏住线段的两端,然后把线拉直,使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获得对线段的直观认识;再组织学生观察比较,突出线段“直”的特点;接着在进一步从拉直的这线段认识线段有两个端点,并画出线段的图形,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的特点。课堂上体现了学生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体现了学生的主人翁地位。

3、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面广。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现代教育观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孩子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孩子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理解和应用。

一堂课是由许许多多的教学细节所构成的,一堂课的成败,往往体现在这些教学细节上,反思教学中的细节,有助于我们提高教学水平。无论是成功的细节还是失败的细节,都能给人以启迪,在反思细节中获得成长。

在认识线段后我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时,有一个孩子是这样做的:“(指着铅笔盒的边说)这条边可以看成线段。”由于他指的铅笔盒的边角处是弧形的,按照线段的特征线段必须是直的,显然他所指出的线段并不准确。在这里我并没有直接对他的操作给予评价,而是将问题抛给了其他孩子:“他指得对吗?”下面的很多孩子都说对的。此时一个女生提出了反对意见:“他指的铅笔盒的边是弯的,不直,不能看成线段。”

此言一出,这位男同学也发现自己指得是有写问题,同时大多数孩子也静下心来重新审视第一个男同学指出的铅笔盒的边,的确,这条边的两端是弯的,把它看成线段,的确不够准确。

这时我问“那在铅笔盒的边上能找到线段吗?”这个问题出来,启发了学生的心智,每位学生都积极的思考,尤其是刚才那位指错的孩子。通过思考,刚才指得有误的孩子说:“出从这里到这里可以看成线段。”(实际上他指出的是截取铅笔盒的边上直的那一部分)我便请他将两只手指定格在铅笔盒边的直的那部分上问其他孩子:“现在他两指间的部分可以看成线段了吗?”孩子们齐答:“可以。”

我又问那又是“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因为现在这条边是直的”

提问:“他的两指就是这条线段的——?”

学生回答:“两个端点。”

这个教学细节我在课前是有所预想的,我考虑到学生在指线段的时候很有可能会指出铅笔盒的边,所以在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我还是有所准备的,首先在第一次学生有问题的时候并没有单纯的否定他的对与错,而是将评价的权利让给其他学生,我认为让学生评价有助于让孩子们都去反思这个孩子的答案,通过反思一个孩子的答案让孩子们得到明确的认识,强化对线段特征的理解,这样通过自己反思得到的认识结果要比老师评价后给予的深刻得多。同时也可以营造一个民主、公平、和谐的课堂氛围,体现出课堂不再是一师与一生独立对话的场所,应该是集体讨论交流研究的地方。

二年级上册北京教学反思 篇26

1、抓中心句,从整体入手,紧扣中心词“美丽”展开教学。

课文开头结尾都赞美了北京的美丽,她到底是怎样的美呢?这是我这一节课围绕的中心。每欣赏一个段落,我都会让他们到文字中去寻找,哪些词语可以让你感受到天安门的美,道路的美,全城的美。而找到这些词语之后,我会让他们再一次直观地从图片中感悟到,这些词语所描述的景象,如:鲜花盛开,绿树成荫、川流不息等等,这样既能真切地感受到语言文字描述的美丽场景,还能理解词语表达的意思,一举两得。

2、采取各种方式理解词语,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庄严”一次从字面上解释就是庄重严肃。但是这样解释,孩子们还是不理解呀。所以,我让他们回顾升旗仪式、入队仪式时他们的表现,理解“庄严”的意境。“矗立”一词的理解,我是引导他们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形状,明白高高地立着,就是“矗立”。还有不少的四字词语,也是通过观看图片,理解词语表达的意境。

二年级上册北京教学反思 篇27

《蜗牛的奖杯》是二年级下册的一篇寓言故事。课文通过讲述善飞的蜗牛获得飞行比赛的冠军奖杯以后,自我陶醉,不思进取,结果翅膀退化,丧失了飞行能力的故事,使学生懂得在荣誉面前骄傲自满就会阻碍自己进步的道理。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抓好朗读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阅读教学,首先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在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指导读出感情。由于课文是寓言故事,教学中重在引导学生自悟寓意,不以繁琐的分析或抽象地讲道理,所以我反复创设情境,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自读自悟。本教学设计注重了引导学生从词语表达的准确、鲜明去体会、感悟寓意。如:通过对“得意洋洋”、“成天”、“唯恐”、“生怕”等词语及其所在句子的反复品读,学生在脑海里形成了蜗牛得奖后所作所为的表象,让学生感受、体味到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着的道理。

二、抓好重点词语理解

在本课中重点词语有“遥遥领先”、“得意洋洋”、“唯恐”、“生怕”等,课堂上我通过各种形式、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语意思,从而理解所在的句子及段落的意思。比如:在理解“遥遥领先”一词时,通过让学生看图,自己理解并总结词语的意思,从而明白蜗牛是多么的厉害;在理解“唯恐”和“生怕”时,我先通过换词理解的方法理解“唯恐”的意思,学生容易理解到“唯恐”的意思,然后通过读课文,再思考两个意思相近的词位置是否能调换,学生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明白两个词的细微差别,老师最后进行总结,使学生体会蜗牛非常得意的心态。

三、抓好语言文字训练

语文教学的核心就是语言文字训练。在教学中,我注重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将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巧妙的结合进行了融合。导入新课时,我让学生选一、两个词进行造句练习;我重点抓了2处来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注重情境的创设,比如:“你就是这只获奖的蜗牛,你心里怎么想?你碰到朋友会怎么说?你是蜗牛的朋友,你会对它说些什么?”,让学生进入到角色,更好地体会蜗牛当时的心态,进而体会到课文的寓意,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高效的言语活动,高质量的提高学生的语言。( 励志

二年级上册北京教学反思 篇28

《北京》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中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为读者介绍了首都北京的美景。这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在开课时我让孩子演唱了《我爱北京天安门》,并聆听了《北京欢迎你》这首歌,一下子把学生的兴趣提上来,让孩子意识到今天学的课文和北京有关,然后把孩子带入情境,请对北京有一定了解的孩子说说北京有哪些景观,从而揭题。学生还停留在刚才美妙的歌声中,兴趣盎然。

课文的第四小节介绍了北京的全称风貌,可是都只是点到为止,并没有详细阐述。所以,我准备了一些图片,让他们对北京的名胜古迹、公园、高楼大厦有了些许了解,学生看后都发出阵阵惊叹,从内心觉得北京太美了,所以,在朗读的时候也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可是,这节课还是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说话练习,老师还需要对学生的说话做具体的指导,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学生的说话练习才会更有成效。

二年级上册北京教学反思 篇29

二年级语文上册《北京》一课叙述了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是一座很大很美的城市,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课文从天安门广场的四周和中央的建筑,北京的大街和立交桥的特点以及主要名胜古迹和公园介绍了这座文明中外的古老而又充满现代气息的城市,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课文选取了三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事物:—是北京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这是北京的象征;二是街道和立交桥,这是北京的市容,反映了北京近年来的建设成就;三是北京的名胜古迹和公园。通过以上三处景物的描写,突出反映了首都北京的风貌。

本课的第二自然段就是按方位顺序具体介绍了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建筑。由于文字的描述是抽象的,加之二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还不是很强,所以要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明确建筑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是有一定难度的。由此,可以确定本课的难点为:明确建筑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并能按方位顺序具体介绍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的建筑物。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学习这一段时我先让学生通读,使学生对本段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直观的感知。接着我把第二自然段中描写了北面天安门城楼的一段话出示。请学生找出这段话中表示方位的词语,通过这些词语让学生初步明确城楼、小河、石桥、华表四者之间的位置关系,然后用学生制作的图片请学生在黑板上动手放放;放城楼、石桥、小河、华表的位置,并要求一边放,一边按方位的顺序来介绍天安门城楼北面的景物。

在介绍完“北面天安门城楼”的建筑后,我进一步拓展,进一步深入,让学生结合广场南面、西面、东面及中央的建筑物画一画,并让同桌之间看着画的图片介绍介绍,在同桌交流的基础上,指名到黑板上用图片代表建筑,把建筑放到合适的位置,再向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把这些和北面的建筑放在一起,这样就构成了整个第二自然段的景物)

这样让学生通过看看、画画、说说、放放把抽象变为直观,并调动了学生的手、脑、眼、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加深了印象,突破了难点。

最后,我指导学生正确、有感情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北京的美丽和雄伟,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

二年级上册北京教学反思 篇30

本文用精练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为了不雷同,我对每段的教学方法的选择各不相同,雷雨前用欣赏美文的方法“让孩子说说哪些景色写得好,为什么?”,雷雨中则用“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考考大家?”,雷雨后用画画的形式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让自己感触最深的是教学第二段,用这样的方法教学,最大限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每位学生都想提出有难度的问题考倒同学,在问题的反馈上来看,学生确实是作了思考,提出的问题跟自己备课时想得一样,而且有些好的同学提出了“字词推敲”的问题,如:“往窗外望去”为什么不写成“往窗外看去”?有什么不同?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应该多尝试这样的教学。

都说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上完本节课时,总觉得有许多令人不满意的地方。如:在引导学生说下大雨时,还有哪些东西也看不清了,学生说的范围较窄,而我又没有及时地进行引导,使得这一环节有点脱节。在请同学们与老师看板书复述课文时,语言不够精炼,随意性较大,使这一环节没有达到我所预设的效果,这主要是教师本身的随机教育能力欠缺的问题。

以上是我在教完本课后的教学反思。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应该更加地努力,使自己的课堂更富有生机和活力!

二年级上册北京教学反思 篇31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学习这一段时我先让学生通读,使学生对本段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直观的感知。接着我把第二自然段中描写了北面天安门城楼的一段话出示。请学生找出这段话中表示方位的词语,通过这些词语让学生初步明确城楼、小河、石桥、华表四者之间的位置关系,然后用学生制作的图片请学生在黑板上动手放放;放城楼、石桥、小河、华表的位置,并要求一边放,一边按方位的顺序来介绍天安门城楼北面的景物。

在介绍完“北面天安门城楼”的建筑后,我进一步拓展,进一步深入,让学生结合广场南面、西面、东面及中央的建筑物画一画,并让同桌之间看着画的图片介绍介绍,在同桌交流的基础上,指名到黑板上用图片代表建筑,把建筑放到合适的位置,再向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把这些和北面的建筑放在一起,这样就构成了整个第二自然段的景物)

这样让学生通过看看、画画、说说、放放把抽象变为直观,并调动了学生的手、脑、眼、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加深了印象,突破了难点。

最后,我指导学生正确、有感情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北京的美丽和雄伟,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

二年级上册北京教学反思 篇32

《看雪》一文讲的是中国台湾小朋友只见过用棉花做的雪,没见过真的雪。老师给他们讲了自己童年在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孩子们想去北京看雪的愿望。

在备课的时候,根据教学参考书的提示,我就想好了,试着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我想知道孩子们是不是会学习了。因此,在上课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读了三遍课文,然后便告诉学生这节课将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话一出口,孩子们就乐开了花,也许是新鲜吧,但从他们的表情上我看到了兴奋与自信。毕竟是第一次尝试,所以我不得不罗嗦着提醒学生,每个人都要提出问题,然后大家共同解决。学生们行动了,课堂上完全动了起来,你一言我一语,尽管难免有的学生所提问题毫无价值,但所看所听却让我体会到合作学习成为了学生们喜欢的学习方式,四个人一组,配合倒也默契。在接下来的交流中,更是精彩迭出。小组长们认真地汇报了本组的问题及解决情况。用棉花怎么做成雪?“故乡”是什么意思?“顺手指了指”是什么意思?雪毯是什么?银装是什么?一个个问题萌生并以解决而结束。最让我兴奋的是有三个同学提出:“深情是什么意思?”这是我最希望学生提出也是最怕学生提不出的问题,借着这一问题,我与孩子将课文从头梳理了一遍,辅以我画得并不美观的中国“雄鸡图”和狭长的台湾省,使孩子们对“深情”也就理解了,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当然,“动脑小博士”这一雅号便属于那三个学生了。

二年级上册北京教学反思 篇33

回顾整堂课,有几方面:

一、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意识。《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因此,我充分给了学生的自由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扩大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加强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经历“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过程,通过动手操作,探索角的特点认识角,体会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二、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习惯,增强合作探究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角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学生头脑中已经有了一个模糊的概念.这些都是教学新知的生活基础。但学生有可能混淆生活中的角和数学意义上的角。本节课要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抽象出角的图形,使学生建立角的表象,认识数学意义上的角,为下节课认识直角作好知识准备。同时,这部分知识能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

三、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与数学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它们虽然貌不相似,理却相通。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帮助学生建立起实物与概念间的联系,化抽象为具体,就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找角的特征时,我意在引着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尖、线等,从而再转到数学中的语言:角、边等。但孩子的认知前提却不同,有的心中空白,一直说不到点上,只说成折、横,他们的回答让我也无所适从。而有的学生则无所不知,直截了当地说出了角的各部分名称。

二年级上册北京教学反思 篇34

1、遵循语文教学的原则。从整体—部分—整体。如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一边读书一边看课文插图,快速浏览全文,然后用一个词或一个句子来描述自己眼中的“北京”。当学生初知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后,我再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边读边找文中写到了北京的哪些地方美丽?当学生找出北京这些具有代表性的美丽地方后,我再引导学生学习文中是怎样来把这些美丽的地方写具体的。最后让学生回顾全文,感受北京的美,从心底发出赞叹:北京真美呀!我们爱北京!我们爱祖国的首都!就这样遵循从整体-部分-再回归整体的教学原则,也遵循了低年级学生对事物认识、了解的认知规律。同时也让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情感的深化水到渠成。

2、能抓住文中重点词句进行感悟理解文本。我在执教本课时,重点引导安门广场是北京的标志,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有恢弘的气魄。它是中华民族一路成长的见证。集历史氛围与现代气息于一身。孩子们都知道北京天安门的升旗仪式非常的庄严肃穆,但其场面到底是怎样的?北京的天安门广场很宽阔,可是它到底有多大?北京还有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纪念碑”,可是这纪念碑的作用等都不清楚。我想对于这些光凭老师的解说和学生的读悟是很难让学生真切感受其内涵的。我便充分利用信息资源,通过播放万众瞩目下的天安门升旗仪式让学生了解天安门的“庄严”;把天安门广场与我们的学校作比较,让学生感受其大;展示雄伟高大的“纪念碑”并让学生知道其作用。让学生对其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后,再让学生去读文,这样自然用情于文中。不需要生硬的指导,学生就会饱含深情地读出对北京的赞美与热爱。在此后的景点学习中,我采用了放手让学生读悟去理解课文。这样不拘一格,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年级上册北京教学反思 篇35

作为二年级的学生不需要对古诗了解得多么透彻,理解得多么深刻,只要求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并大致了解古诗的意思就可以了。理解诗句的意思我给学生设计了两个梯度:这首诗的前两句意思浅显,所以在教学设计时让学生自己来说,后两句意思学生比较难以表达,所以以老师的讲解为主。整首诗四句话的理解,我都是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去感悟和体会。

如:在教学第一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读着这首诗,我们一起跟着大诗人杜甫去他的家乡四川成都草堂看看吧。此时正是阳春三月,天气晴好,微风徐徐。一日清晨,杜甫正在窗前研读诗文,忽然听见窗外鸟叫的声音,他往窗外一看,看见了什么?在教学第二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我们再随着杜甫的眼睛往高远的蓝天看看,又看见了什么?在教学第三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读了这两行诗,我们仿佛都沉浸在一片美好的春色之中,到处生机勃勃,春意融融。这时诗人杜甫往远处一看,又被什么景色吸引住了?在教学第四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这时诗人又低头一看,门外的江面上停着一艘艘船。猜猜哪个字是“停”的意思?这些船都是从遥远的东吴行驶而来的。哪个词说明这些船行驶的路途很遥远?我们的眼睛始终跟随着大诗人杜甫的眼睛去观察,去体会,仿佛自己置身于其中。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