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教学反思案例31篇

小学综合实践教学反思案例(精选31篇)

小学综合实践教学反思案例 篇1

《孔明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教学时我深刻领会教材,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往往落实的不尽如人意,现总结得失如下:

回首本课的教学,由于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在学生的引导上,偏重分析课文内容,学生的批注过多,整整说了一节,由于本课是文言文课文有很多语句不好理解,我又在教室电脑上找到翻译成白话文的内容,通过屏幕让学生仔细读了两遍,学生们顿时茅塞顿开,已不像开始初读课文时接连不断的向我询问词句的意思。

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我在朗读方面花的时间就显得少了。教学中没有较好地落实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加深对文章理解的。如果我把更多的时间分配到学生充分地朗读上,使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朗读领悟人物形象,可能达到的效果会更好。

小学综合实践教学反思案例 篇2

《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理念要求我们教师的角色必须转变。我想教师的作用必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验之间的关联;二是要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景之中的机会;三是要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为学生提供有启发性的讨论模式;四是要鼓励学生表达,并且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对不同的答案开展讨论;五是要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和结果,并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

对照《课标》的理念,我对《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教学作了一点尝试。

一、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验之间的关联。

《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是在《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之后学习的一个内容。如果我们对本课内容作一分析的话,会发现这两部分内容无论是在教材的呈现程序还是在思考方法上都有其相似之处。基于这一认识,在课的开始我作了如下的设计:

“今天我们学习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对于今天学习的内容你有什么猜测?”

学生已经学过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这两部分内容有其相似之处,课始放手让学生自由猜测,学生通过对已有认知的检索,必定会催生出自己的一些想法,从课的实施情况来看,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什么是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如何找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为什么是最大公因数面不是最小公因数?这一些问题在学生的思考与思维的碰撞中得到了较好的生成。无疑这样的设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课堂的有效性奠定了基础。

二、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景之中的机会,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

“对于今天学习的内容你有什么猜测?”这一问题的包容性较大,不同的学生面对这一问题都能说出自己不同的猜测,学生的差异与个性得到了较好的尊重,真正体现了面向全体的思想。不同学生在思考这一问题时都有了自己的见解,在相互补充与想互启发中生成了本课教学的内容,使学生充分体会了合作的魅力,构建了一个和谐的课堂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数学知识并不是那么高深莫测、可敬而不可亲。数学并不可怕,它其实滋生于原有的知识,植根于生活经验之中。这样的教学无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培养不就是教育最有意义而又最根本的内容吗?

三、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

通过学生的猜测,我把学生的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整理:

(1)什么是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2)怎样找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3)为什么是最大公因数而不是最小公因数?

(4) 这一部分知识到底有什么作用?

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组织交流,最后让学生自学课本

这样的设计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形成了自己的理解,在与他人合作与交流中逐渐完善了自己的想法。我想这大概就是《标准》中倡导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的应有之意吧。

小学综合实践教学反思案例 篇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作文评改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写作态度与习惯,进一步掌握写作方法,领悟写作规律,提高写作水平和书面表达能力。

在现实的作文教学中,许多老师一般都侧重于“改”,而忽略“评”,这没有把握住“评改”的基本内涵。实际上,“评改”是“评”和“改”两个语素并列组合而成的词语,二者不可偏颇。因此,作文之“评改”,不仅要从字词、语法、逻辑的角度帮助学生改正错误之处,从内容、结构、表达等方面帮助学生修改不适当的地方,而且还要对学生的作文做出中肯的评论与评价。同时,对学生在习作中表现出来的不良习惯和不正确的态度要进行适度地批评与纠正,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写作态度与习惯,进一步掌握写作方法,领悟写作规律,提高写作水平和书面表达能力。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我对作文的评改一些看法。

一、认清本质,正确对待。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认识到小学生作文是习作,是一项练笔活动,是书面表达的最基本训练,而并不是艺术,不是文学创作,只要学生能正确地、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就行。因此,教师要求每一个学生把他的每一篇作文都写成小学生优秀作文是不现实的,因为我们培养的不是小学语文教师,更不是培养作家和文学评论家。所以,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不要用成人的水平去对孩子的文字评头论足,更不能用文学编辑和文学评论家的眼光去看待小学生作文.

我们在批评他们的作文时要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力求保持学生作文的原意,绝不能用教师的思路去代替学生的思路。因为小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语文知识都很有限,有的孩子在作文中,难免有些语言表达方面的不足,但那是无关紧要的,随着他们语文知识的增长,孩子们自然会知道怎样把他们想说的话说得更清楚、更明白。如果教师对他们的作文要求过高过严只会实得其反,那很容易打击他们的写作兴趣,使他们产生畏惧写作文的心理。所以教师在评改他们的作文时,只要学生写的是真话,是自己心里想说的话,表达的是真情实感,只要“其意义不谬误”,“字句已通顺”,哪怕有的是幼稚可笑的,也不必大评大改,把学生的一篇作文搞得面目全非。因为我们评改作文的目的不是代替学生修改文章,而是要指导学生掌握修改文章的方法,让他们学会自己修改作文。

二、形式多样,及时有效。

作文评价与批改结果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可以采用分数、等级来表示,也可以用评语来表示;还可以采用多种评价形式进行综合评价。平时我们常说的精批细改只是作文批改中的一种重要方法而已,但不是惟一的方法。那种认为老师把学生的作文改得越细越好的看法是片面的,如果教师在所有作文批改中均采用精批细改这一方法,要把每一篇小学生作文均改成小学生优秀作文的想法和做法那是不太现实的。因为好的作文是很难一次成功的,学生的能力提高也是循序渐进的,教师绝不能急功近利,揠苗助长。

事实上,如果学生每次把作文本交上来后,教师都要经过十天半月的批改后才能进行评讲,那时学生对自己当时是怎样写作的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了,等老师把批改好了的作文本发到他们手里的时候,他们大多只是浏览一下成绩或评语而已,而对自己的习作连认真地看一遍的兴趣都没有了,即使老师把他们的作文改得再仔细,对学生作文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不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反而使老师的批改显得劳而无功了。所以我们在评改他们的作文时,要尽量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争对学生习作的实际情况,以有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不断提高为目的,灵活运用作文评价与评改的方式、方法,让学生能及时从本次作文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三、因人而异,以鼓励为主。

教师在评价、批改学生的作文时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作文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又要注重因人而异、对症下药,争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有的学生作文必须“求精”,而对另一些学生的作文“求通”就行了,千万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标准“一刀切”。教师评改作文时要把严格要求与提高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用发展的眼光和战略的眼光对学生作文进行公正的评价。我们在评价、批改作文时要学会用放大镜去发现学生在作文中取得的成绩,而不是用显微镜去寻找他们在作文中存在的不足,要努力去发现学生在作文中的进步,恰当地指出他们在作文中存在的不足,循序渐进的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我们评价作文时要学会用一双孩子的眼睛,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小学生作文。一个教师对孩子习作的赏识,绝对不是表示他的水平低,缺乏鉴赏能力,而恰恰显出了教师的教育智慧。因此,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在阅读学生习作时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尊重,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在评价孩子的习作时多一些欣赏和赞美,让孩子产生对教师的信赖和亲近,使他们打开自己内心世界的大门,让内心的真情实感流露出来,让刚刚尝试用笔表达的孩子们在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赞美中,点燃对语文对文学的兴趣,揭开作文的神秘面纱,消除他们对作文的恐惧心理和望而生畏的想法,让学生觉得作文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从而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总之,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主要还得靠学生自己,不只是老师单方面应该努力的事,所以,教师是绝不可能包办代替得了学生写好作文的。在作文评价与批改中要让学生从习作的被动地位转向主动地位,努力让学生从习作的实践中去体会文章写好以后要认真修改的道理,让学生在修改的过程中看到经自己修改过的作文比原来更通顺了、更流畅了,从而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以增强学生对写好作文的自信心,提高写作的兴趣,进一步养成认真进行习作、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良好习惯,从而不断提高作文水平,最终使学生成为作文的真正主人。

小学综合实践教学反思案例 篇4

上课前我有些犹豫,上第二课时吧,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学习几对反义词,也许课堂气氛会好一些。但是,本课的重点是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我就选择了上第一课时。

总结起来有这样几点是自己比较满意的:一是为上好课我做了精心的准备,针对我的教学设计,亲自动手制作了幻灯片,既美观,又实用,效果不错。二是本着“大家都会的不教”的原则,设计了这样的环节,找出生字中大家都已经学会了的 “人”字,只稍加复习,把“人”与“入”进行比较,并顺势进行“人”字的书写指导。省去了学生字的“三环节”,即:拼读、组词、识记。三是把游戏寓于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开课时的猜谜语导入,识字过程中的开火车等。摘苹果的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我把它作为奖励,使学生兴趣更浓,注意力更集中。

遗憾的是教学预设没有很好的实现,有这样几点问题:一是小组建设不到位。虽然之前也进行过多次培训和训练,但仍不成形,加上前几天在上语文园地,学生对于如何展示又有些迷糊,这节课上的小组展示让人大跌眼镜。二是预习不到位。在前一天的家庭作业中布置学生“在文中画出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并把它们多读几遍。”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落实,为了照顾他们,只能放慢教学节奏。三是时间把握不够好。交流识字用时太多,影响到后面的课文朗读时间不够,读得不够深入。四是预设时备学生不够充分。

小学综合实践教学反思案例 篇5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教学时我落实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

1.从题入手,因题质疑

板书课题,引导学生由课题展开思考,设疑。

师:看了《草船借箭》这个题目,你想明白什么?

学生质疑:“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草船借箭”为什么说是“借”箭而不是“取”箭,“骗”箭等等。这一目的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本事,教师从中寻找有价值的问题,确定教学活动的重点。

2.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教会学生质疑,还要让学生学会解疑。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鼓励学生提出自我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如“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全班交流,各抒己见表现个体思维等方面的差异。

3.发散思维,勇于探索

教学中选择有思维含量的“发散点”是有效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关键。课堂上学生质疑:如果三天内江面上没有大雾,诸葛亮“草船借箭”落空了会怎样呢?问题一提出,引起学生极大兴趣,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说,诸葛亮肯定大难临头中计了,有的说,诸葛亮足智多谋,定会有化险为夷的计策,有的说,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这一回诸葛亮很可能凶多吉少……围绕诸葛亮这个人物命运的预测,学生的看法虽然不一样,但言之有据。教师没有轻易下结论,而是肯定学生的思维,并鼓励学生课后阅读,继续探究。

4.教学中存有不足之处

让学生活动不够到位,担心教学资料没法按时完成,所以,有些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动手,动口的活动还不够到位。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声音过小,应当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小学综合实践教学反思案例 篇6

反思一:

靠持续不断的语言知识,而不是“玩”来培养学生持久的兴趣

小学英语教学是要重视培养兴趣,但不能单靠唱 ,玩 ,单靠唱歌游戏不能培养学生持久的兴趣。新鲜劲儿一过,孩子们就会厌倦。所以,唱歌游戏应该作为小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知识、技能的一些手段,而不是培养兴趣的手段。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手段帮助小学生在记忆力强的时期多记单词,多学习语言规则,并尽可能多创造模仿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语音和语调。在英语学习中,听、说、读、写、译五种能力是可以互补的。真正做到听说先行,读写跟上。光听说不读写,很难收到高效。只靠模仿不培养学习能力,也难减轻学习负担。所以小学生还是应当认真进行语言学习。

反思二:

英语应用能力需要相应的词汇。

“不学习语言规则、不掌握相当数量的词汇,英语应用能力就是空中楼阁”。(包天仁语)俄罗斯通常在初中一年级开设英语课(相当于我国的小学5年级),每周3节课,第一学年即要求掌握约1300个英语词汇,学生到高中毕业时要掌握1万以上词汇,基本可以读懂英文原著。而我国现在对高中毕业生的要求是掌握20__词汇(包括词组),新研制的'课程标准'要求掌握4000个左右的词汇。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的经验,尽快解决英语教学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现状。

而目前在小学的低年级的英语教学中,不要求学生掌握词汇,而只要求学生能根据提示或图片说出该单词,其本质无非是要学生们死记硬背,鹦鹉学舌。由于小学生们没有相应的读音规则训练,不熟悉词汇的拼写规则,单词的音、形、意三者不能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因而导致了单词记忆的困难,并成了小学生学英语的瓶颈。

反思三

小学英语教师应有发展意识

一向以来,人们小学英语教师的语言知识能力要求不高,认为小学英语简单,不需要太好的语言功底,只要有良好的教学技能就可以了。其实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同样英语作为人们最广泛的交际用语之一,更是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而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如果我们的英语教师故步自封,不求进取,那么不但自己的语言知识很快陈旧落伍,误人子弟,而且会被时代所淘汰。

“Changing English in the changing world”。现代英语的变化,特别是口语方面的变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1、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更因为国际互联网的形成,人们之间的交际变得越来越简捷。说话简单快捷,是现代人生活的一大特征。现代英语在这方面的变化表现为“一字多用”。

2、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英语词汇急剧增加,并且我们发现,现代英语词汇有相当一部分是取得新义的旧词,如,“input”(输入电子计算机的数据),“store”(电子计算机的储存器),“drive”(计算机驱动器)等。

3、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也许是美国对世界政治、经济影响日益强大的原因,美国英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他们以使用美语和发美国音为时髦。

4、口语不断侵入书面语。学过英语的人都知道,英语有正式、非正式、书面语,口语,方言,俚语之分,然而当今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我们的英语教师不跟上时代的步伐,不坚持不断地学习和接受新事物,不了解现代英语发展的现状和趋势,那么,我们所教出来的学生一旦离开学校走向社会,他们会发现他们所学的英语是多么bookish(书呆子气)。而教师自己则可能甚至连小学生们所津津乐道的一些常用语也可能会出现理解性的错误。

反思四:

小学英语教师应有文化意识

在小学英语的教学中,因为课文的简单易懂,所含的信息量少的缘故,很多小学英语教师忽视了文化对语言的影响,而导致了一些语言情景的不真实,和虚假的语言的产生。

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词汇是文化信息的主要浓缩。对英语词汇的准确理解,和对语言环境的认识和创设和把握,需要对文化的比较深刻的理解。外族文化知识的获得,主要是通过对该族文化历史的研究和学习,通过对该族语言文学作品的研读,通过对该族文化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了解。而读原版英语经典著作的学习,是达到这三条的捷径。

反思九:

目前,小学英语作为了主课.让我几多欢喜几多忧愁.蓦然回首,自己已经工作了14年了。以前的轻松日子一去不复返."有压力就有动力."我要积极调整好心态.把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有反思就有进步.我们要经常反思我们的工作。我们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会存在着一些问题。一、小组合作没有生成,变成了简单的机械重复。二、课堂激励语言和方式不地道。三、课前与学生交流使用的语言无意义。四、教学方法和手段缺少目的性和实效性。五、对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关注不够,两极分化。六、缺少教学反馈,让学生运用学到的语言进行自主表达(即说和写)的教学效果检验过程不够。七、提供给学生的语言太少。

对于课堂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我们一定要加大语言的输入量,注意语言的积累。“语言是有声的,所以语言的积累是听和说的积累;语言是有形的,所以语言的积累是读和写的积累;语言是有情的,所以语言的积累是情感交流的积累。”我们的教学设计要“可言可语”,教学方法要“有言有语”,教学过程要“又言又语”。我们要使用准确的教学语言,注意语音语调,尤其是句子的重音;减少机械性模仿和重复,给予学生更多时间和更多的学习内容;听力训练时使用清晰、地道的听力材料,听的同时不要让学生看材料;不提倡书空,建议让学生用纸、笔来书写,以便教师检查等等。

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我们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教学技能和教学智慧。令英语课堂教学既具科学性、有效性,更具艺术性。

小学综合实践教学反思案例 篇7

英语在一个国家或地区是二语教学还是外语教学,还有一个重要标志,那就是看当地学校的课程是不是用英语授课。如果除了英语课,其他课程用母语讲或大部分用母语讲,英语教学就是英语外语教学(TEFL)。显然在中国,英语是外语,而不是第二语言,中国缺乏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环境。母语可以习得,二语也能习得,但外语是不能习得的。

而在我们的小学英语课上过多的强调了情景的创设,甚至是为了情景而情景,以至于产生了虚假的情景。很多老师抱着在这样的情景中给孩子们以自然习得英语的期望,原本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在35分钟的英语课上,老师用外语授课的时间到底有多少,学生能开口说外语的时间又有多少?有多少学生的家庭有外语环境,有多少学生父母懂外语,学生在课余时间主动或被动接触外语的机会又有多少?我们尽可以看到一些十分成功的小学英语教学观摩课,在这些观摩课上英语教师和学生配合的天衣无缝,听说读写的操练样俱全,加上朗诵,短剧,多媒体演示,教学者为之兴奋,听课者为之激动。然而,在一年365天的外语教学中,这样的课又有多少呢?这本帐,从事英语教学的一线教师心中应该是很明白的。

小学综合实践教学反思案例 篇8

美术是一门特别的学科,它能让学生学到绘画与制作的本领;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发挥学生在各个方面的才华;能使学生感受美;能使学生热爱学习,

小学美术课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下的美术课已不再是从前那样,教师在上面画,学生在下面画。素质教育已渗透到了美术教学中,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作业过程中,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而美术课堂就好比一个乐园,让学生乐在其中。

美术课要想上好,其实还真不是那么容易。不论是课前的精心准备,还是教学中课堂的情景创设、多样评价,以及课后的反思等等一样都不可少,都需要美术教师下工夫来思考、推敲。

一、课前的准备

美术课的准备绝不单单是教具的准备那么简单,它还需要有更为广泛的内容。如在,教具是制作好的各种各样的剪纸作品。为了让课堂更有氛围,我在课前准备了一些民族味较浓的曲子,这些曲子在课堂气氛的烘托上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除了充分的课堂资源之外,更要准备的是老师多方面的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讲课之前我自身就必须先要明白剪纸是怎样的一种民间艺术,有什么样的特点,剪纸都分为那些类型等等。这些不光是靠临时抱佛脚得来的,还要靠老师长期的一些积累,才能将别人的东西转化为自身的一种文化素养。

二、课堂的教学

课堂的教学是重点,很多问题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在这里我想谈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课堂教学的有组织性和引导学生自由创作可能会出现的无序性的矛盾。所有老师都知道,课堂教学的有组织性是上好一节课的必要保证,这也是大多数教师认可的一个原则。可往往有些类型的美术课却不需要孩子们规规矩矩、端端正正地去完成要求的作业。比如一些手工课,也学需要几个学生去共同合作完成。几个同学凑在一起共同创作难免会各抒己见。而且他们也不会像成人那样有克制力,这样势必就会造成纪律的不好。就比如,不仅要剪的像样,还要分清楚阳刻与阴刻的区别,这样势必就给此课增加了难度,授课教师就会考虑小组分工合作,相应的课堂纪律也会混乱。还有一些课加入了游戏、舞蹈等活泼的形式,课堂也会显得“杂乱无章”,问题是这样形式上的“乱”却并非无效,

教学反思

我曾看过一片文章说,国外的老师在上美术课时不需要孩子们坐得端端正正,他们给了孩子足够的空间去想象、去创作,学生甚至还可以画在桌子上,还可以“乱涂乱画”。德国纽伦堡丢勒中学的谢尔先生曾经说过:“在丢勒中学,学生作画时可以戴耳机听音乐,边听自己喜欢的音乐边作画。”我想这在国内肯定是禁止的。学校要求的是课堂必须要有秩序,但一味的整齐、安静,往往会抹杀孩子的自由发展的个性,限制孩子的创造性。可怎样才能使两样兼顾呢?那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上既要收放自如,又要做到不放纵,不压制。例如:,可以尝试采用比较开放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借助一些外界的媒体,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投身于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的校外生活。可以带领学生去博物馆参观一些剪纸作品展;有同学说他(她)的奶奶(姥姥)很会剪纸,还可以把这些老人请来当成他们的课外辅导员。而作为教师的我也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中学到更多关于剪纸的一些知识。能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学到知识。而且我认为,有时候把公园、田野、村庄等一些环境作为学习美术的大课堂,反而获取知识的效果会更好。大家可以想想,在大自然中学美术,感受生活中的红、黄、蓝,感觉是那样的贴近自己,其实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更何况这种学习方式还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以及在生活中发现美、表现美的能力。我觉得是一件一举多得的好事情。

小学综合实践教学反思案例 篇9

课文第一段对于学生很好理解。河水与小船都是生活中熟识的。而由此让学生体会父母与子女间的平等与关爱却是不容易把握的。教参中的《教师随笔》给了我很大启示。我何不取其精华,也让学生通过图片感受与父母的平等和关爱!于是,课前我让学生带来他们与妈妈的合影,上课时,在读完第一小节后,我通过投影展示照片,并按一定顺序出示:“看!庞海朋的妈妈紧紧搂着他,妈妈对他多好!”“苑若蝉依偎在妈妈怀里,她可真幸福!”……我适时的问学生:“妈妈对你们这么好,你们应该怎样报答他们呢?咱们看,马哲用一个甜甜的吻回报妈妈!”(出示照片)“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妈妈是怎样照顾我们的呢?张瑞新的妈妈抱着她,她还吃着棒棒糖。”(出示照片)这时,孩子们放声大笑,我抓住这个稍瞬即逝的时机,问:“你们的妈妈是怎样关心、照顾你的?你和父母是好朋友吗?”这时,他们的积极性很高,纷纷举手说出生活中父母对自己的关爱;讲到父母如何辅导他们学习;自己耍小脾气父母怎样教育……接着,伴随优美的钢琴曲再读课文时,孩子的感情是那么投入,表情是那么专注。仿佛每读一句都是对父母由衷的倾诉!

为了和孩子一同分享和妈妈在一起时的快乐和温暖,我让学生欣赏了一首小诗《妈妈和我》。让学生将课堂上的情感真正延伸到了生活中。这样的学习是快乐的。令孩子在轻松愉悦的体验中感受生活的幸福,从心灵深处释放出自己真实的情感,感受人与人的平等,感受生命的光彩!

小学综合实践教学反思案例 篇10

在二年级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我觉得孩子们很喜欢在有画面有情景的教学环境中学说语言,他们兴趣很高,积极性也很高,而且遗忘也慢,万一遗忘,只要我出示原来教这部分时出示过的画面和情景,他们就会想起来并说出来,他们也同时表现出高兴和成功感。通过这一点,我感到低段的语言教学应创设多种形式刺激感官的教学形式来呈现英语口语,增强孩子们的记忆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我们都知道记忆是靠外界的环境对大脑进行刺激并形成痕迹的,大脑神经受到的刺激越深,记忆的持久性就越强。

根据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各种能引起孩子们强烈兴趣和积极性的教学方式和形式教授英语口语很重要,孩子们能使用自己的多感官去感知,使大脑同时接受到来自眼睛、耳朵、嘴巴、肢体等器官感受到的刺激信号,在这种氛围下进行听说英语的口语,学生积极性高,学习效果也很好。例如,在教学故事时,教师边放录像和录音,孩子们边看动画边理解动画中的人物的表情和说话的音调来猜测他们说了什么,并也自然模仿动画中的人和动物说的话,老师此时就可以用动画中的神情引导学生读,反复播放录像和录音、让孩子们用同样表情听后跟读,有时也可让他们边模仿动作边说,教师可把今天教的重点词和句给孩子们多看多说,然后让学生以个人、以组等形式自己进行操练,学生记忆很牢,真正达到了在兴趣中学和巩固英语口语,增强记忆力的目的。在有画面有情景的教学环境中学说语言,是巩固英语口语的重要形式。新的教学内容学习时间短,缺少必要的多次“复现”,所以孩子们会忘记快,这是学生对新掌握的语言材料遗忘的主要原因,所以我就按单元或周次有计划地“复现”中巩固英语口语,增强记忆力。要让学生有计划地经常复现语言材料即英语口语,才能引导学生克服遗忘现象。

在课堂教学中,当新口语句型或单词等语言材料被学生接受并进行一定操练之后,可以在后继的课堂教学中经常联系予以再现,让学生进行复习性操练,提高其复现率,使之得到巩固和深刻记忆。当然,“复现”的方法应该多种多样,既可结合教材内容有机地自然“复现”,也可有计划地强制重现,做到每日重现(复习)一次,每周重现(复习)一次,甚至每月重现一次,或每单元重现一次。这样,学生就能牢固掌握已学过的英语口语。

1、 课前3分钟自由谈(Free Talk),增强师生情感,训炼学生听说能力。

每节课开课以前,我就上节课所说内容,采用师师问答、生生问答、小组问答等多种形式进行复习,这一方法不仅有效的复习了上节课或以前所学的内容,而且为新授内容做了铺垫,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尽量用英语组织教学,创设各种情景,鼓励学生大胆对话。

用英语组织教学,可以烘托英语课堂气氛,增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工作计划,工作总结-烛光漫步强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这一环节非常重要,是学生练习听力的良好机会,也是学生学习与模仿的途径之一。我一直坚持用英语讲课,刚开始从最简单的短语、句子、日常英语开始,然后逐步加深。当学生听得不太懂时,我配以夸张的动作、表情或适当的解释说明,使学生沉浸在浓厚的英语气氛之中,通过英语交流,提高了学生听说能力,也无形中发展了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培养了他们灵活运用英语的习惯。

3、用直观教具,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听说环境。

实物、图片、简笔画、幻灯片等是英语教学中常用的直观教具,除教师制作直观教具外,我发动学生自己制作教具、学具。如刚开始学字母时,就可让学生作字母卡片,以便进行同桌、分组、找朋友等多种形式的听说训练。单词教学、对话教学等都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图片卡、单词卡、句型卡或头饰、道具。这样安排不仅有利于师生进行听说训练,而且也能促使学生动脑动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教学效果非常好。

在教学时,我选择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学方法。Text是正文,我在教授时比较的仔细,采取了用手指着读的方式,进行了分角色读、分小组读等等不同的方式让学生们熟悉课文,认识课文中的每一个句子。而在教授story的时候,首先我在带读的时,自己编了一些动作,把整个故事都用动作串联起来。二年级的学生还是比较喜欢这种动手做动作的教学方法,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在故事中有一些比较难的句子,比方说“wake up!”、“one for you,one for me”等,通过动作,学生普遍都掌握的很好,让学生上台表演的时候,很多学生都可以边做动作,边背了。在一个单元总结的时候,很多同学对story的熟练程度要远远大于Text。原因在于学生们对感兴趣的东西往往掌握的更好。

学生在课堂中兴趣很浓,但最后发现自己没有真正驾驭好课堂秩序。还有更重要的一点,自己在即兴问答学生时,出现了语法错误的句子。语音也需好好的进行学习和改进了。小学英语教师的基本功是学科里面,应该要求是最多的。除了唱,跳,画,演等,还要有标准的语音和漂亮的书写。更要有创新的思维,能让这个新兴科目发展的更快。

课后,在逐渐理清头绪的过程中,我真正意识到: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教育理论知识,才能提高自身素质;有意识地在平时教学中作一名学生,和其他学生共同提高综合语言应用能力;把握每一堂课的40分钟教学时间,不断增强教学机智;实践自己的构想,逐步向一位专业的英语教师靠拢。让自己对学生少留一些抱歉,让自己对英语教学少留一些遗憾!

小学综合实践教学反思案例 篇11

课堂教学情境是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课堂教学活动。即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为了达到既定的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的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

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准每一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可让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我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你帮爸爸、妈妈买过东西吗?想买一本标价是11元的书,你准备怎样付钱?想怎样简便地把钱付清又不用营业员找钱,你有好办法吗?然后请代表说说看。”这样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日常买东西付款的方法再现,让他们议一议,说一说初步建立十进制的体会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这样联系学生生活实例进行教学就会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喜欢数学。

二、加强直观,创设情境

有位名人曾经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精心设计知识的呈现形式,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当学生弄清周长的含义后,我首先出示了一个用铁丝围成的圆,让学生自己动脑求出圆的周长,学生发现只有把铁丝剪断、拉直就可以测量圆的周长,即“化曲为直”的计算方法;接着我又让学生计算手中硬纸片圆的周长,他们有的沿圆的一周贴上透明胶带,有的用绕线的方法,还有的把圆滚动一周又可以测出圆的周长;然后指着黑板上画的圆,问:“你们能求出它的周长吗?”“有”,我启发说:“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就发现了,我相信同学们经过研究后一定也会成为当代的祖冲之。”同学们研究的兴趣一下子被激活了,纷纷投入到探索研究之中。

三、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故事是儿童的第一需要。因此,教师的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创设情境。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编制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借助多媒体通过图像的形色、声光的动态感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教师运用三维动画技术,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孙悟空拿着一把米尺问猪八戒:“你能用这量出我的金箍棒多长吗?”猪八戒拿起米尺边量边数:一米、二米、三米……量到第四米时,猪八戒犯难了,剩下的不足一米怎么表示呢?此时教师暂关机,利用常规教学手段,指名一生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长度,让其他同学人人动手,用直尺量一量桌面的长度,都会遇到猪八戒遇到的问题:不够一米或不够一尺的长度该怎样表示?使学生认识到生活实际中确实存在着这些问题,怎么办?以引起急于解决的悬念,激励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进行推测和猜想,让学生通过实践自己去拓展数的范围。此时教师认真设置问题,组织学生广泛讨论自己的见解,同时教师要耐心听取学生的看法,保护、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讨论之后,教师边评价小结边开机,画面上出现孙悟空指着猪八戒的脑袋说:这就要用到分数。你想知道什么叫分数吗?这样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了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有更多机会表现自我,课堂上要多给一点时间和空间,尽量让学生多说、多想、多做、多让学生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

小学综合实践教学反思案例 篇12

一、教材分析

剪影也是前两个学段涉及过的内容,但是作为六年级的学生,这次需要“让剪影动起来”。这里面涉及造型的整体关系,涉及制作方法,特别是“动”的关节所在,更重要的是导语中说的“动手试试,表现你的生活故事”。

二、教学思路

通过开头欣赏的一段《俏夕阳》的视频,将学生带进皮影的情境中,去感受皮影艺术绘画、剪刻、灵动的美感,然后通过观察讨论等形式,引出我们要研究的问题:它是怎样动起来的呢?进而师生共同去探究皮影怎样动起来的原理,进一步来感受剪影的制作方式。我们是根据皮影的制作原理来制作剪影并且让剪影动起来的。我们选择比较清晰的黑色卡纸,将人物的侧面形象拓在黑卡纸上剪下来,再将身体的各部分关节用针线连接起来,最后安上竹棍,就可以将剪影舞动起来了。

最后设计了演皮影,让学生将作品制作完成,自编自演游戏,小组合作,体验自制作品的成功和愉悦。课堂的结束,由教师总结,说明我们的国家有着丰富的民间艺术,我们不仅要去保护它,还要继承和发扬我们国家的民间艺术。

三、教学建议

(一)引导阶段

播放视频《我和奶奶跳皮影》。

教师:同学们知道视频中舞蹈的奇怪动作来自什么艺术形式吗?

学生:皮影。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它们是怎样动起来的吗?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剪影是怎样动起来的。(板书课题)

(二)发展阶段

看皮影

1.简单介绍皮影知识。(自学教材“小知识”部分)

皮影戏是操纵以动物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灯光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表演,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演奏,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展示相关皮影的图片

2.教师拿出一件真的皮影给学生看。

让学生观察这件真皮影,亲手摸摸它的质地,看一看它的造型,再观察一下它们各关节的连接处是怎样连接的。教师试着像民间艺人一样,让这个皮影动一动。

画剪影

3.教师讲授制作剪影的过程。

教师:“我们一起来想办法让剪影动起来好不好?”

(1)讨论:分配形象。

因为做完后我们要按角色表演故事,所以现在先分好小组和角色,以便于制作每个人的角色形象。我们以身边的同学形象为故事中的人物,来编故事。

(2)画草图。(教师讲解示范)

首先从头部开始,了解侧像外轮廓的大体形象,仔细描绘侧影的五官、前额、发型的特征;然后再分别画出身体的各部件,可适当夸张人物特征。(形象可稍大些)

(3)将草图形象拓在黑色卡纸上。

(4)将人物形态的各部位按关节分开剪。(胳膊、腿)

做剪影

4.学生开始绘草图、拓形象、剪关节。

5.连接。

用针线将剪好的手臂、腿按关节点缝合好。(教育学生,使用针线要注意安全)

6.在相应的部位装上木棍。

(三)展示与评价阶段

表演。(教师准备幕布、射灯)

(1)每组成员准备一下表演的故事情节。

(2)每一组将制作好的剪影轮流展示并表演。

(3)师生互动,说一说制作剪影和表演剪影的感受,交流一下。

(四)教师总结

教育学生热爱我国的民间文化艺术。

面对正在迅速失传、断代的民间艺术,我们要做的不是去恢复它繁荣时的原貌,而是要如何拯救、保护和传承。最后,教师教育学生热爱并继承和发扬我国的民间文化艺术。

四、评价建议

1.能体验皮影的知识,感受皮影的艺术特点。

2. 能否学会制作剪影形象的方法。

3.会操作剪影,能使剪影动起来。

小学综合实践教学反思案例 篇13

《6、7减几》这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十几减9的基础上进行的。我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上,通过“小猫钓鱼”这条情景主线把计算教学的内容有机地融为一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问题解决的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

以前在教学十几减几时,一般都是让学生摆小棒或圆片,部分学生纯粹依赖小棒算得数,久而久之,导致错误率高,正确率低。我针对低年级小朋友爱听故事这一心理特点,利用学生熟悉的“小猫钓鱼”的故事来引入新课,学生非常兴奋,激发了学习兴趣。创设情景,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算理,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破十减”“连减”“想加做减”的不同计算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可以让猫弟弟学得快?”猫哥哥是怎样很快算出答案的?“学生在争当小老师的过程中,在操作实践中让学生有意识地对算法进行了对比和选择。其中一位学生领悟了减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脱口答出原因,体现了思维的灵活性。在教学时,不仅提倡算法多样化,而且又引导学生在众多的算法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使之善于学习,乐于学习,乐于探索,进而通过教师带有表扬鼓励性的评价,学生之间的赞赏,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综合实践教学反思案例 篇14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及时地、有效地进行反思,科学、全面地分析教学过程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反思,教师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计划更迎合实际需要。这对提高教师个人的教学专业水平和教学专业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优化教学,培养学生的良好综合素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怎样写好教学反思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反思。

1.思效——自我评价

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教师最关注的问题,进行课后反思要做到“当堂思效”。即上完课后要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作一个自我评价,比如分析学生哪些内容掌握得好,哪几部分有困难,哪些学生学得成功,还有多少学生需要指导等;同时,还要坚持“单元思效”,即对一单元的教学工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进行自我评价。如在学习用英语问候他人时,我根据课文内容作如下的安排:

1、学生听录音,感知课文。2、听音,识图。3、听音,重复课文。4、分角色朗读课文。上完课我发现学生非常的听话,总是跟着我的思路走。老师让做什么,他们就做什么,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我就思考这样的学习会不会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呢?答案是否定的。针对这种情况,我对教案做了重新调整,采用了“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在热身复习之后,我展示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多学一些礼貌用语。我告诉学生要开展评比“礼貌之星”的活动。比一比看谁能获胜。任务的提出,给了学生一个学习的动力,让他们有了明确的目标。他们的积极性就高了。当我组织学生参加“找朋友并问候你的朋友”的活动时,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高潮。他们拍着手,兴致勃勃的去交朋友,用英语问候朋友。

2.思得——总结经验

一节课结束后,回顾教学过程,体会学生学习的成功之处,教师一定能从中受到启发,总结成功的经验,如能及时记录,可作为日后教学工作的借鉴,有助于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如我在教“cock(公鸡)”一词时,突然有个男孩子怪声怪调地说:”有没有母鸡呀?”顿时,全班一片喧哗。我没有马上批评那个学生,而是平静地说:”有,不仅有母鸡,还有小鸡这个单词。”接着一一讲解,并表扬了那位学生好学好问,但也批评了他说话的态度。我觉得这样机智的处理,既没有干扰正常教学,还使学生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受到了教育。

3.思失——及时补救

课堂教学中有所得也必定会有所失,学生的性格各异,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参差不齐,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过程总会有不相适应的地方,如教法的运用,知识的讲解,例子的选用,板书的设计,学生的反应等方面,课后都会觉得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对于教学工作的不足,要反复思考,仔细琢磨,采取措施,及时补救。例如在上完《thisisourschool.》这一课时,我进行了反思:时间的把握不好,精神紧张,生怕不能够上完自己准备的内容而提前讲课,而在感觉时间有余时又没有及时地调整教学进度,还是快速地讲完内容,这对整节课影响很大。因此觉得以后再上这节课,可让学生仿照课文自编对话,时间可控制得当。或在备课时就要预防时间过多的情况出现,准备音乐或短片,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让学生欣赏,既让学生放松了身心,缓解了孩子的疲劳,又将时间把握得合理有度。

4.思改——得出新法

“思”的最终目的是“改”,通过对各个教学环节得失的客观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对策,提出改进教学的策略和方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思“改”对我们从事多班教学的英语教师来讲非常必要的,例如:在教授用英语问候他人时,因为有了前一个班教学后的反思,所以在后一个班的教学方法就改变了,教学效果有了显著提高。

5.思疑——提升自我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尤其是学生当堂提出的与课外知识相关的问题,我们未必能当堂一一作答,出现“卡壳”现象在所难免,这种“教然后知困”值得我们深思。如在教《atthezoo》这首小诗时,我讲到了袋鼠是澳大利亚独有的动物,当时,就有一个学生问我:“老师,你知道考拉吗?英语怎样说呢”,就这个问题我确实是不知道的。我对学生们说等老师回去查到了再告诉你们,或者你们也可以从网上找到答案再告诉老师。听我们这么一说,学生们回家后就积极查找资料并在第二天告诉了我。当然,我也上网查找了相关资料。

课后反思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一位优秀的教师,上完课后必然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反思。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课后反思都必须用文字记述下来,写成手记。教学手记记的应当是有价值的东西。下面三个方面可供参考:

1.记成功之举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了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如在上《新标准英语》第二册第十模块第一单元时,我采用了歌曲巩固句型,即用《两只老虎》的旋律,把句型whereis…?it’son/in/under….编成歌词。同时把学生喜欢的“福娃”当作询问的对象,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高涨,教学效果非常好。

2.记”败笔”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吸取的教训。在一节公开课上,由于担心时间不够,在学生做游戏时,对于个别学生违反规则时没有把他指出来。过后我进行了反思,认为这个环节成了这节课的“败笔”之处。因为这个活动除了巩固三个方位介词之外,同时旨在培养学生的诚信理念。

3.记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总之,写课后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时写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只要多一点教学反思的细胞,就会多一些教科研的智慧,经常进行教学反思,益处多多,其乐无穷!

小学综合实践教学反思案例 篇15

课堂教学情境是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课堂教学活动。即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为了达到既定的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的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

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准每一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可让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我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你帮爸爸、妈妈买过东西吗?想买一本标价是11元的书,你准备怎样付钱?想怎样简便地把钱付清又不用营业员找钱,你有好办法吗?然后请代表说说看。”这样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日常买东西付款的方法再现,让他们议一议,说一说初步建立十进制的体会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这样联系学生生活实例进行教学就会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喜欢数学。

二、加强直观,创设情境

有位名人曾经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精心设计知识的呈现形式,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当学生弄清周长的含义后,我首先出示了一个用铁丝围成的圆,让学生自己动脑求出圆的周长,学生发现只有把铁丝剪断、拉直就可以测量圆的周长,即“化曲为直”的计算方法;接着我又让学生计算手中硬纸片圆的周长,他们有的沿圆的一周贴上透明胶带,有的用绕线的方法,还有的把圆滚动一周又可以测出圆的周长;然后指着黑板上画的圆,问:“你们能求出它的周长吗?”“有”,我启发说:“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就发现了,我相信同学们经过研究后一定也会成为当代的祖冲之。”同学们研究的兴趣一下子被激活了,纷纷投入到探索研究之中。

三、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故事是儿童的第一需要。因此,教师的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创设情境。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编制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借助多媒体通过图像的形色、声光的动态感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教师运用三维动画技术,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孙悟空拿着一把米尺问猪八戒:“你能用这量出我的金箍棒多长吗?”猪八戒拿起米尺边量边数:一米、二米、三米……量到第四米时,猪八戒犯难了,剩下的不足一米怎么表示呢?此时教师暂关机,利用常规教学手段,指名一生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长度,让其他同学人人动手,用直尺量一量桌面的长度,都会遇到猪八戒遇到的问题:不够一米或不够一尺的长度该怎样表示?使学生认识到生活实际中确实存在着这些问题,怎么办?以引起急于解决的悬念,激励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进行推测和猜想,让学生通过实践自己去拓展数的范围。此时教师认真设置问题,组织学生广泛讨论自己的见解,同时教师要耐心听取学生的看法,保护、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讨论之后,教师边评价小结边开机,画面上出现孙悟空指着猪八戒的脑袋说:这就要用到分数。你想知道什么叫分数吗?这样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了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有更多机会表现自我,课堂上要多给一点时间和空间,尽量让学生多说、多想、多做、多让学生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

小学综合实践教学反思案例 篇16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学习综合实践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现将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反思谈一下。

一、综合实践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我们要做的就是使学生感受到——我是课堂中的一分子,而且是不可缺少的!这对学生建立信心、合作意识、集体意识是非常重要的。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种子埋藏在土里,只是具备了发芽的内部条件;只有当它感受了阳光的温暖才会发芽!

二、学生是综合实践学习的主体。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综合实践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综上所述,只是本人的一点点体会,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综合实践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教学者必须重视小学科学教学。

小学综合实践教学反思案例 篇17

“每逢佳节倍思亲”可以说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灵魂,教学中,我扣住 “思亲”引导学生读文,扣住“思亲”引导学生品词、品句、品读,使他们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抓住“15岁”和“已经两年了” 引导学生感受王维年幼离家身为异乡客的那种孤独;抓“倍”这个字,引导学生从“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重阳节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句话,扣住“更加”一词,理解“倍”字,初步感受王维无法和家长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通过“如今天各一方,不能相会”和文中那个省略号,去感受王维无法和家人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将“文意”与“诗境”对应起来,引导学生披文入境,自读自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入境”“妙悟”,升华内心的情感。精美的语言和古人质朴的情怀在孩子们的心中积淀起来,陶冶其性情,提升其文化素养。中国的文化是非常丰厚的,要让我们的孩子觉得语文有吸引力的,那首先应该设计好教学语言。

整堂课,我的语言也尽可能体现语文味,以此来吸引学生。通过诗文结合,并充分、熟练地利用多媒体这一教学平台,引领学生出入于古诗词与现代文两个不同的文化殿堂,同时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诵读,如:播放一首《思乡曲》,我进行示范读,感染学生,诱发学生的情感,引生入境。再引导学生把自己假想成某一兴趣的角色,“现在,你就是王维,又会怎样吟诵这首诗呢?”这样,伴着《思乡曲》,学生有着很强的角色表演热情,加上有学文时丰富的情感积淀,学生的动情诵读水到渠成,朗读成了他们表达情感的内心需要,从而使学生一步步品出了诗韵。

小学综合实践教学反思案例 篇18

诗人泰戈尔说过:"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的垂着她的绿荫的。"教育事业就是叶的事业,每一名教师就是一片绿叶,孕育着祖国的花朵。

"不管在哪个岗位,不管何时何地,不管付出多少艰辛,只要是有利于教育发展的事情,有利于学生成长的事情,我都会全心全意去做,力求尽善尽美。"这是资阳区教育局王小平的座右铭,也是她真实的工作写照。王小平,1991年毕业于长沙师范学校,通过自考获得湖南师大小学教学专业专科文凭和湖南师大教育管理专业本科文凭。

王小平的工作生涯分为两段。她做了22年小学数学老师兼班主任,从20__年至今,她负责资阳区教育局综合文字工作和教育宣传工作。

自考不仅仅是为了文凭更是为了专业成长

"我师范学的是学前教育,但是毕业分配到了小学。虽然教育方法是相通的,但专业不同,内容不同,教育的重点也不同。"王小平说。为了更好地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她用两年半的时间通过了湖南师大小学教育专业18门专科课程的考试。

记得当时要考一门政治经济学,全班100多人,最终只有9人通过。王小平就是其中的一个"幸运儿"。其实说"幸运儿"也不全对,她是凭着对知识的孜孜追求,对教育的深深爱恋,对每一门科目都想学到极致。大学语文这门课,王小平将书中的几十首诗词背得滚瓜烂熟,每一篇文言文都做了细致地分析,做了大量的笔记。高等数学这门课,内容比较深奥,而王小平由于没上高中(上的师范),有些知识点并不了解,学起来也很吃力。王小平"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在亲戚那借了三年的高中数学课本,全部自学了一遍,再看《高等数学》时,顿时茅塞顿开。

"我在小学一直教数学,看了高中的数学课本,又学了《高等数学》,对于我的数学教学非常有帮助。"王小平说,虽然很多人认为小学数学和高中数学联系不大,但她却认为,小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才能让高中学起来容易自如。比如教《立体几何》这个内容时,她尽可能地采用直观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多拼、多摆、多组合,让学生让立体图形的三维有了深入的理解,对于高中立体几何的空间想象能力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她班上的孩子进入初高中后,纷纷感叹:"立体几何一点都不难,我们王老师早让我们自己搭建过这些图形。"

"万丈高楼平地起。"王小平认为,在进行了自考专科的学习后,教育规律内在的联系她比以前看得更清楚,也对她的专业发展起到了很好地启迪作用。她所带班级在资阳区教学质量水平测试中多次荣获第一名。她培养的学生也不负众望,纷纷考取了益阳当地的名校,有的还被长沙"四大名校"录取。

"自考本科,对我来说更是一次飞跃"

尝到甜头的王小平一发不可收拾。虽然她身兼数职,既是数学老师,又是班主任,还是学校文学社社长和宣传员。分身无术的她却有着更强烈的求知欲,紧接着,她又报考了湖南师大教育管理本科的自学考试。

如果不是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如果不是对教育的孜孜追求,其实王小平早就不必再费心费脑地去进行自考的本科学习,专科文凭足以胜任教学。"自考本科,对我本身来说,更是一次飞跃,对我的知识积累和沉淀很有用,让我对教育的真谛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王小平说。

王小平又开始了一次与自己的赛跑。那一年,只有3个月的准备时间,她报考了6门学科。白天上班教学兼班主任,抽空备课后,还要到教室内巡查,晚上不学到12点绝不睡觉,整个一连轴转。记得有一门功课《教育测量与评估》,一同自考的同学们都反应特别难,抓不到重点。王小平也感到有些吃力,但她"柔情女子有颗汉子心",铁了心,抱着自考书本一遍又一遍地啃了下来。当时的同学要么说"听不懂算了,直接挂了",要么投机取巧做以前的试卷想着押题。"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王小平又一次凭借实力拿下了这门课。

教育即生长。大量的阅读开阔了她的视野,大学的知识涤荡了她的胸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她率先试行以学生为主的"合作讨论式"数学教学教学模式,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教学陈规,把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学生提问,疑难师生共同讨论,课余时间学生自己安排,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她一边钻研理论,总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写出了大量的教育教学论文。教学效果非常显著,多次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评价。她执教的《轴对称图形》一课获省级一等奖,《循环小数》一课获市级一等奖。她独立撰写论文《数学课堂中的人文与创造美》一文获国家级一等奖、省级二等奖并发表在《教育与学习》杂志上,《张弛有度--论新课改下数学课堂中的节奏美》一文获国家级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并发表在《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杂志上,一大批论文、教学反思、教育随笔也见诸于报刊、杂志上。

"王小平悟性好,进入工作状态特别快"

20__年,由于工作的需要,王小平担任资阳区教育系统综合文字和教育宣传工作。

"王小平悟性好,进入工作状态特别快。"资阳区教育局的领导对王小平进行了首肯,赞赏有加。

两年多的时间里,她奔走在全区的校园里,认真记录资阳教育发展的每一个重要脚步,努力挖掘教育的新亮点,推介新典型,新经验,新做法,全力做好教育的宣传报道工作,将本区品牌学校创建工作、推进课程改革、推进经典教育工作的经验和做法及时报道出去,在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各类媒体上发表教育深度报道、新闻通讯稿近600篇。

她独立撰写的《村子里终于也有了好学校》一文发表在《中国教育报》头版倒头条上,此文荣获益阳市20__年度教育新闻好新闻优秀作品一等奖,人民网、中国青年网等全国多家媒体转载。《力堵管涌,三位教师彻夜未眠》发表在《中国教育报》头版。撰写的《资阳区中小学推行经典教育》一文发表在《湖南日报》头版头条。撰写的《让山村学校也成为师生快乐的殿堂》荣获"20__年湖南省身边的好学校"作品奖,《山坳里的白发孩子王》荣获湖南省"20__年我身边的好老师优秀作品奖"。撰写的近万字的深度报道《一次满格的充电》发表在《湖南教育》杂志上。近三年来在新华网、光明网、《科教新报》、《湖南教育》、湖南教育网、湖南教育新闻网等国家级、省市区各级各类媒体上发表多篇教育正面新闻。她本人被评为益阳市教育系统优秀通讯员、资阳区优秀通讯员、资阳区宣传文化先进个人。

小学综合实践教学反思案例 篇19

在课文中不仅呈现了王维的旷世之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而且通过一个故事的形式来形象地解释王维的这首诗,故事融入了作者年少离乡,适逢重阳,遥想亲人的深深情思。文章以脍炙人口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透出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课文情感真挚,有相依相伴的故乡情,有血浓于水的亲情,读起来饶有趣味。

在教学中,我围绕“思亲”这条主线设计了两个问题:“王维为什么思亲?又是怎样思亲的?”,引导学生从文与诗的融合上着眼,学文,以诗为线索,学诗,以文为参照,将诗文有效结合,在感悟古诗的时候,不仅仅停留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是还体会了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同时通过诵读文本和诗句,理解并体会诗人王维的思乡情感,使学生展开与文本的对话,将思维的触角深入文本,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种味。

小学综合实践教学反思案例 篇20

课前我带小朋友做吹泡泡的游戏,小朋友非常兴奋。爱玩,是所有儿童的天性,游戏则是儿童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在游戏中往往寄托了孩子们的情感、想象以及好奇心。在活动中通过泡泡游戏,自己动手玩,创造性的玩,体验集体游戏的乐趣,懂得相互欣赏和共同分享,从而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获得对泡泡的形,色等知识的认识和运用。我在学生玩、吹泡泡时适时引导“发现有什么奥秘,找一找泡泡的形状和色彩及发挥想象泡泡会飞到哪里去?你希望有谁陪着你一起飞?”等。以吹泡泡的快乐感受为话题,进入泡泡形状与色彩知识及飞的感受讨论与学习并以体验画泡泡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任务。

师生间互动、适当进行示范,解决学生在创作中遇到的问题。并鼓励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我在课尾展示、提示可采用另外的一些方式来表现泡泡,让学生自己在课后以喜爱的方式来再次创作泡泡飞呀飞这一课题、扩展思维空间。若课时安排为多课时则还可考虑让学生合理多选择几项,在学习要求上有更高层次的提升。

小学综合实践教学反思案例 篇21

《我们的民族小学》课文描写了我国西南边疆一所美丽而充满欢乐的民族小学,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同时,也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民族”这个概念在我们这种没有少数民族学生的班里,同学们几乎没有这种区别。他们的头脑里一时没有各民族的不同:穿戴不同,语言不同,民族风情不同。因此,在教学本文这前,我布置学生可以通过上网等渠道查阅相关资料、图片等。上课伊始,在引入课题之后,我就出示了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上少数民族人民的特点,并念念这些少数民族的名称,孩子们都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对于他们的服饰,印象更为深刻。与此同时,我让孩子们把自己搜集到的有关少数民族的图片及资料,向同学们作介绍,了解个别少数民族的习俗,让他们对各少数民族有一定的认识,有了以上的认识,孩子们对“民族小学”有了初步的了解,为随后开展的深入理解文本铺垫了基础。

学文后我把知识延伸到课外,在立足于课内,打好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把语文知识联系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学完课文以后,我让学生来画画这所民族小学,同学们都兴趣高涨,动起手来了,画的是各有千秋。我挑选几幅比较出众的作品展示给全班的学生,并让作品的主人脱离课文来向大家介绍一个你所画的民族小学,使学生真正把课本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接着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小学,来说说我们自己的学校。经过小组讨论后,同学描绘了自己所在的小学,而且讲的十分生动有趣。例如有的同学讲到:我们的学校多美啊!红旗高高迎风飘扬,特别引人注目。色彩艳丽的塑胶操场,是我们玩游戏的乐园。青青的草坪可以让我们当床一样睡觉。明亮的教室是我们学习的地方,你听!教室里传来了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大家学得多起劲啊!……讲完后,我让学生课外把自己的学校用自己的话写下来。这样主动、自主的学习,给了孩子们一片开放的园地,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讲,讲自己喜欢的,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也使得课堂上的知识进一步得到了升华。

小学综合实践教学反思案例 篇22

通过课件出示红色的物体、红色的画,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了红色给人热烈、欢快、温暖的感觉。通过让学生比较两张优劣不同效果的画,使其在色彩与构图方面有明确的概念。通过比较两张画,使学生感受到了红色的邻近色的美丽,知道了画红色的画不仅要使用纯红色,而且还要尝试运用红色的邻近色;在构图上要注意物体在画面的组合,使物体组合有聚有散,并使画面物体有主次之分,使画面看上去完整美观。通过以上的比较分析,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另外,红色的画不单单只用红色来表现,其实可以用不同程度的红色表现,也可以适当地加一些其它颜色作为点缀陪衬。但主要还是以红色为最基本最主要的颜色。

本课第一课时主要是新授,而第二课时内容让学生们在感受红色系列的冲击后再次加深对三原色的了解。教学中,最精彩的环节是我让学生们来说说对红色的感受,他们竟然运用了那么多的词汇:大红的热情、红火、喜庆、快乐,粉红的温馨、浪漫、温柔、美丽……可能是奇妙的故事给学生带来的联想吧!对于红色的主题,学生也能想出许多:如《过年了》、《果子丰收了》、《贴春联》、《着火了》、《夕阳晚霞》等等。只是考虑到三年级教室这边水池很少,调配颜料很不方便,所以我允许学生使用各种材料来表现,那些使用油画棒、水彩笔、彩色铅笔的,不能现场调配出各种不同的红,有点小小的遗憾。

小学综合实践教学反思案例 篇23

综合实践活动这门学科是让学生能够从日常生活出发,自身兴趣来选择和研究问题,主动获取知识的一门学科。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综合实践活动课这是全新的学习形式,可以说很好地结合了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通过亲自体验来解决问题的自觉学习,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确定研究的小课题,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加强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与学生充分协作,一起来开展好各项调查研究工作,在活动的过程中真正体现出师生间的民主、平等、互助,并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利用好综合课这块教学阵地,不拘泥于教材,开放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

使我们的小学更美好的教学。教学是学生能利用书本、网络,收集资料并与人分享。老师指导学生利用电脑课、回家上网、读报刊或利用假日到图书馆收集资料等方法,学生以组为单位,将各组重点收集的资料进行班级交流,最后请同学将小课题研究的有关资料分组粘贴在学习栏上,让全班同学阅读。这样的活动,所有的资源都是共的,通过活动,学生把收集到学校环境美好的图片和资料,

与人合作完成任务,并与人合作中分享学生的快乐。

小学综合实践教学反思案例 篇24

本课两首古诗抒发了诗人在秋天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前两句写诗人秋夜的孤独寂寞,后两句写夜深偶见篱下灯火,不禁想起童年的快乐生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作者王维十七岁时写的诗,一首抒写思亲的千古绝唱。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备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的亲人。前两句写诗人想念亲人,后两句写亲人也在思念他。情之所至,所以写出了“独在异乡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名句。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3、美读诗句,体会作者流露的感情,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教学重点:品重点字词,反复吟诵,体会诗歌感情。

教学难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前准备:1.学生:初步预习课文。2.教具与学具:录音机、图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不仅仅是佳节,其实平日一景一物都能勾起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无限思念,宋朝诗人叶绍翁所写的《夜书所见》正好印证了这一点

二、初读

1、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边读边思考诗的大意,划出不懂的字词。

3、释题,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悟情

诗人叶绍翁久居在外、归家不得,再读古诗,对照插图,你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的孤独、寂寞、难过这许许多多的思乡念亲的情感吗?

(一)一二句

1、萧萧是什么意思?(风声)这是秋风吹动梧桐叶发出的声音,一起读:萧萧

2、萧萧梧叶送来了什么?“寒”给他组个词(寒冷)萧萧梧叶使诗人感到寒冷(读:萧萧梧叶送寒声)

3、拓展促悟: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相见欢》【唐】李煜

这萧萧梧叶送来寒气逼人,让人感到——孤独、凄凉(读:萧萧梧叶送寒声)

4、这秋风,不仅吹动了落叶,还动了什么?读第二句。

典故:“江上秋风动客情”暗用张翰典故。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明白了这一点,自然就容易理解,诗句传达了诗人久居在外、归家不得、思家念亲的思想感情。(读:江上秋风动客情)

5、情感朗读一二句。

(二)、三四句:

1、理解:挑:捉。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2、学生想象孩童捉促织玩耍时那种天真无暇,快乐的情景。读——知有儿童挑促织

3、此时诗人看到这些情景,又会想什么呢?(自己童年时的伙伴。)

是啊,他可能会想到自己童年时跟小伙伴们一起捉蟋蟀的场景,可能会想到小时候一起玩时有趣的事,可能会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可是现在呢?自己一个人在外地,童年的伙伴们还能记得我吗?再读—

4、一灯明:他看见的只有一盏灯,触景生情,多么孤单啊!(读:夜深篱落一灯明)

离开家乡,又这么孤单,你们想想,诗人除了想念自己的伙伴外,最想念谁?(父母、亲人)

5、情感朗读三四句

(三)配乐吟诵

在这样的一个秋天的晚上,本应该和家人团聚,诗人却身处异乡,又看到萧萧桐叶、篱落一灯明,让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这种孤独、凄凉、思乡的感觉,一起来读——

四、拓展

1、无论在乡间还是身处繁华的都市,不同的人,不一样的处境,一样的是思乡情,齐读两首诗。

2、明月千里寄相思,古往今来,怀乡思亲的人们留下了许多千古佳句。出示《秋思》、《游子吟》、《长相思》、《秋风引》等,这些是老师从书籍、网络中查找到的。课后,同学们还可以再找一找,把自己喜欢的背下来,我们来开个“ 九月九日诵诗会”。

五、作业

1、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2、背诵两首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前诗 引入新课

背李白的《静夜思》,说说诗人李白在这一首诗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思念家乡、亲人) 板书:思乡 念亲

唐朝另一位诗人叫王维,他跟李白同年出生,不仅擅长写诗,还精通书画音乐,他在17岁那年,第一次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求学,也写过一首思念家乡、亲人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齐读)

二、初读全诗 了解重阳

1、学生自由诵读全诗。

2、正音:“为”这里应读“wéi”,指导学生注意停顿,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来。

3、释题:

重阳节:指名读,齐读书上注释,并指出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好方法。

九月九日重阳节在我国古代,是一个重要的节日,节日里人们登高、插茱萸、赏菊、吃重阳糕、喝菊花酒。因为两个九意味着生命长久、健康长寿,所以又叫老人节。

“茱萸”:(读书上注解)一种有香味的植物

“忆”即“思”,思念、想念;“山东”,陕西有座名山叫华山,华山以东有个地方叫蒲州,是诗人王维的老家;“兄弟”,此处的“兄弟”可以是王维的同胞兄弟,也可以是王维的亲人,朋友。

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王维在重阳节这天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三、反复吟诵 体会孤独

(一)与诗题相对应的是哪一句?

(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重阳节,说说我国其他的传统佳节:中秋节元宵节元旦春节

忆——思,兄弟——亲,每:每当;逢:遇着、碰到的意思;倍:更加,加倍

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人们无不兴高采烈、欢度节日,可诗人王维却发出了“倍思亲”的感叹,是什么原因使诗人在这美好的日子里如此深深地思念亲人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看诗中哪些字眼点明了诗人“倍思亲”的原因。

(二)一二句:

1.“异乡”:他乡,李白离乡来到长安,长安对他来说就是“异乡”

2.“异客”:“陌生的客人”。李白小小年纪漂泊在外,独居他乡,身份是“异客”。

3.“独”:独自一人,还隐含着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

想象:当我们离开家,孤独寂寞的时候,(我们可以打开电视,解解闷);想家的时候,(可以给家里打个电话,跟亲人聊上几句);实在忍不住就(坐车,坐飞机回家)。

但是王维生活在古时候啊,没有电话,晚上也没有电视,该有多寂寞啊。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板书:孤独、寂寞)

4.他15岁离开家乡,这种举目无亲的日子经过了两年。两年啊,七百多个日日夜夜,诗人没有哪一天不在思念着亲人们啊!然而回家的路是那么长,更没有我们今天的汽车火车、飞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和亲人团员啊!此时诗人心中除了孤独还有什么?(有家不能回。难过)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板书:难过)

5、年年重阳,今又重阳,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到了,目睹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心中的思乡之情就再也掩饰不住了,于是一发而不可抑制,作出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千古佳句。(齐读)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古诗的一、二两句。

(三)三四两句:

1、王维的思乡情感犹如潮水般奔涌而出,此时此刻,他思绪万千,想到了什么?

2、想像两年前的与亲人共度重阳节的美好情景:

两年前的重阳节,给王维留下了美好的回忆,那温馨的一幕幕至今仍时时浮现,往昔的重阳节啊,我们兄弟曾经一起……曾经一起……曾经一起……

思绪万千的王维,想起的又何止仅仅是兄弟呢!那年迈的父母啊,已双鬓斑白,他又何尝不是时时惦记,九九重阳又被称为老人节,可王维却无法伺奉左右,承欢膝下,此时此刻,他真想对双亲说:父母啊……

3、家乡的亲人也在思念他,想像说话——

4、但如今却没人与他共度佳节,他只好孤身一人站在这高高的山上,远远地望着家乡,他心里该与多少伤心难过啊,读——

四、配乐诵读 深华情感

1、配乐读全诗: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诗人王维仅仅是在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思念亲人吗?学生想象在不同的节日里诗人思念家乡,思念家乡的亲人。(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五、背诵全诗,书写生字

1、背诵

2、出示要求写的生字,组词朗读。

3、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

4、书写生字。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叶绍翁 思乡 念亲 王维

孤独 寂寞 难过

教学反思:(20__学年)

这节课学习的古诗,都是写出了诗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感情。同时在教学时也正是中秋节过后,学生对于过节的气氛,家人团聚的幸福感都有所体验,这样对于课堂的教学,体会当时诗人的心情就有很大的帮助。

在教学这两首古诗的时候,课堂中我注重把握诗的意境和情感,让学生通过朗读品味诗意,加以引导。例如在教学第一首古诗《夜书所见》的时候,对于第一句诗句的教学,我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让学生通过角色体验,想想当时诗人所想,所感。课堂中通过我的教学语言,给学生创设情境,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一个人在外地的诗人,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会想到感觉很孤单,想家里的亲人等等,通过这样的想象很好的让学生体会了诗人当时写下这首诗时的感受,体会了诗人的真实的内心世界。

10.《风筝》教学设计及反思

导入: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教师有感情地朗读)

教师: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诗中描绘了春天孩子们放学后忙着去放风筝的情景。

师:很好。诗的后两句让你想到了我们刚刚学过的《春》中的哪句话?

生:天上的风筝渐渐多了,地上的孩子也多了。

师:是啊,早春时节正是孩子们争相到户外活动的时候,放飞美丽的风筝,也正是放飞了自己的好心情。可是,文学家鲁迅先生看到天上飞舞的风筝,却感到“惊异和悲哀”,这是为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风筝》来共同研读。(教师书写课题)

二、自学课文,把握内容

1.复述课文

师: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字,通读了课文,有谁能够为大家复述一下课文的内容?

生:本文记叙了鲁迅先生看到北京天空飘飞的风筝,想起了小时侯自己不喜欢放风筝也不让小兄弟放,把小兄弟偷做的风筝毁坏了。中年之后,他看了一本外国讲论儿童的书认识到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他非常后悔,找机会向兄弟道歉,可是他的弟弟已经忘记了,这让他的心情更加难过。

师:你的复述非常完整、准确。

2.分析人物形象

师: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集中在哪些段落?

生:第3、4自然段

师:请仔细地阅读3、4自然段,思考:这两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名学生朗读、自学5分钟,教师点拨

生:从第3段可以看出小兄弟身体瘦弱。

生:从第3段“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竟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中可以看出小兄弟天真可爱,特别喜欢放风筝。

生:从第4段中可以看出小兄弟心灵手巧。

生:从第3段中可以看出鲁迅独断专行。

生:从第4段中“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的几个动词可以看出我特别冷酷,不让小兄弟放风筝。

师:“我”为什么不让小兄弟放风筝?

生:“我”认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师:可以看出我怎样的情感?

生:“我”是为了小兄弟好,是爱他。

师:我小时侯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不让他放是严格管束,是为弟弟有出息,多年之后发现这是错的很自责,而弟弟已经忘却了。体现了我对弟弟的手足之情。

师:刚才的自学大家完成地非常好。文中还有一些蕴涵深意的句子需要我们理解,下面我们进入自主提问、合作学习环节。

三、自主提问、合作学习

1、将课前小组未能疏通的句子、疑难问题提出来

(1)生:为什么“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2)生:“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怎样理解?

(3)生:“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什么?

(4)生:兄弟的忘却为什么使我“心只得沉重着”?

(5)生:怎样理解结尾的句子?

(6)生:“我不幸偶而看到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的?

2、小组讨论8分钟,教师巡视辅导

3、师生交流,逐一解决

师:请同学们自由发言,不必拘泥于问题的顺序。

生:“精神的虐杀这一幕”指的是“我”不顾弟弟的喜爱,粗暴地将风筝踏扁。

师:不过是毁坏了一个风筝,怎么能称为“精神的虐杀”?

生:因为这么做伤了弟弟的心。

生:还有,放风筝可以锻炼身体、提高孩子的智力和动手能力,鲁迅这么做,使弟弟不能从中得到这些好处。

师:可以看到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

生:后悔、难过。

师:这能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生:知错就改。

生:我想分析第6个问题。当年我认为自己的作法是对的,可是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自己错了,所以说是“不幸的”。

师:你分析得很好。请继续。

生:第2个问题我来分析。因为作者离家多年,所以说是“久经诀别的故乡”,也因此看不到故乡的春天,如今北京天空浮动的风筝让他想起了故乡的春天。

生:第1个问题,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浮动的风筝让“我”感到“惊异”,着让“我”想起了小时侯对弟弟精神的虐杀这一幕,所以说“悲哀”。

生:我来解决第4个问题。“我”本希望小兄弟怨恨“我”,可是他忘却了,可见小兄弟并不认为这是精神的虐杀,认为兄长当年做的是对的,我为他的不觉悟而感到更加难过。

师过程大家分析的都很好,有谁愿意解决第5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说要“躲”到严冬中去?

生:因为他不想回忆过去的事情。

师:那为什么说“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这仅仅是指自然环境吗?

生:不是,是说大家都没有认识到玩具对儿童的意义,都受封建思想的控制,认为要“有出息”,就不能玩。

师:是啊,人们的不觉悟让人不寒而栗。

四、探究主题:本文的思想主题是多方面的,你对此有怎样的理解?

(1)作者对小兄弟的愧疚之情

(2)深刻的自我反省

(3)对像小兄弟一样的人的不觉悟的感慨

五、拓展及作业

师:你喜欢哪种游戏?如果家长反对,你会怎么做?

生:我喜欢打篮球。如果家长反对,我会告诉他们打篮球可让我精神放松、锻炼身体。

生:我喜欢玩布娃娃。如果家长反对,我会对妈妈讲,我为娃娃作衣服可以培养我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设计能力,对我是有好处的。

六、总结

这篇文章思想深邃,我们既可以读出作者对小兄弟的愧疚之请,也可以看到他接触了科学之后时时的反省自己,也可以品出他对“被虐杀者”不能自我醒悟的感慨。希望同学们也能在生活中善于观察,长于捕捉素材,勤于思考,做一个有思想的人。

11.《秋天的雨》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认识“钥、匙”等8个生字,会写“扇、邮”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清凉、留意”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积累好词佳句,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秋天的美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发感情,这些被艺术化了的语言,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渲染,调动情感。

1.教师谈话导入新课。

(播放课件)同学们,我们一起伴着绵绵的秋雨走进这快乐的课堂,今天我们就学习《秋天的雨》。

2.齐读课题。(板书:秋天的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词。

(1)同位互相指读生字:同桌之间互相用手指着双线格里的8个生字读一读,看谁读得准、记得牢。

(2)集体反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字词,重点强调“钥匙、菠萝、扇”的读音。

(3)谁愿意当小老师领着大家读一读?

2.指名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请一组同学开火车读一读。一个人读一段,其他同学认真听,一边听一边思考。

(2)读后交流,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谁能说一说,在秋雨里,你都看到什么了?(小青蛙、小松鼠、小喜鹊)

小青蛙、小松鼠、小喜鹊准备过冬,是不是?你们除了这些还看到什么了?(银杏树、枫树、柳树、柿子、橘子。)

三、深入局部,品读课文。

1.感悟“五彩缤纷”。

(1)学生默读课文,寻找描写的颜色词语。

学生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把描写颜色的词语画下来。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描写颜色的词语变成相应的颜色。

(2)美读句子,体会色彩之美。

自己小声读一读这段话,一边读一边把你喜欢的句子画下来,美美地多读几遍。

2.重点体会、美读描写银杏树和枫树的句子。

(1)学生读句子(课件出示句子)。

(2)去词体会。

如果我把句子当中的“扇哪扇哪、飘哇飘哇’去掉,自己再来读读看,好不好?为什么?

(“扇哪扇哪”让我们仿佛看到银杏叶像一把把黄色的小扇子,轻轻地、轻轻地帮我们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而“飘哇飘哇”让我们感受到红红的枫叶多像一枚枚邮票,为我们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3)指导朗读。运用联系上下文和一边读一边想象的方法,走进情境,美读课文。

(4)看录像,感悟“五彩缤纷”。]

小朋友们,这么美的景色,想不想去看一看?让我们一边看,一边读出它的美丽吧。

(多媒体出示课文中所描写的景色,学生根据画面读相关文字。)

(5)美读全段。

3.体会“气味的香甜”。

秋天的雨不但有五彩缤纷的颜色,还藏着许多好闻的气味呢。(板书:藏着气味)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这一段?

4.表演朗读。

(1)熟读课文。通过表演入情入境,以演促读。

咱们就来把小动物和植物们是怎样准备过冬的演一演,怎么样?

(2)师生互动演一演。

(3)指导朗读。

这么快乐的景象,就让我们来快乐地读一读吧。放开声音读出你的快乐,自己读自己的。

四、拓展、积累,升华感情。

1.小结。难怪课文第一自然段说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板书:钥匙)

2.拓展。小朋友们,说说看,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秋天?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美丽、欢乐……)

3.积累背诵。

想不想把这么美的景色永远留在脑海里?就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或者是段落读一读,背一背吧。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选择你喜欢的内容背诵下来并抄写自己喜欢的词句。

3.用你手中的画笔为你喜欢的课文内容设计一幅图画。

第二课时

一、 欣赏秋色,育情导学。

1、师:同学们,秋天的雨把秋天的大门悄悄地打开,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你们想知道吗?(课件)

2、师:你们欣赏到了什么?

3、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绵绵秋雨,来听听雨声,感受秋天的美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要求读准词语,把句子读通顺了。

生自由读课文。

2、检查三组词语:

黄色 红色 金黄色 橙红色 紫红的 淡黄的 雪白的

轻轻地 香香的 甜甜的 厚厚的 油亮亮的

扇哪扇哪 飘哇飘哇 你挤我碰 争着 频频点头 勾住

A、第一组颜色词指名读,正音。

B、第二组叠词要求轻读“的”。读中说这组词的特点:叠词。朗读指导:使轻的更轻了,香的更香了,再指名读。

C、第三组动词教学: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一组可以做动作的词语,可以加上你的动作,读好它。生加动作读词。

2、检查句子

师:下面的句子更长了,但读起来也更有味道了。

点击出示: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秋天的雨,吹起金色的小喇叭。

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

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总结:咦,大家发现了吗?这五句话连在一起就是一首小诗,一首赞美秋雨的小诗,它包含了无限的情趣和韵味,咱们一起来读读这首小诗。

生齐读。

3、有目的通读全文

导入:多么有趣的小诗啊,更有趣的是小诗里的这些句子都藏在文中各段的第一句里,最有趣的还是每段的内容都是围绕这些话展开的。不信,让我们再去读读文中的句子。边读边思考:在绵绵秋雨里,你看到了什么?

生再次有目的的读文。

三、精读课文。

1、读后交流,感知课文主要内容。师:谁能说一说,在秋天的雨里,你感受到了什么?(他是用眼睛感受到了秋天的美,你还有其它的不同感受吗?你闻到了什么?)谁能连起来说说你感受到的秋雨?

学生回答:我看到秋雨给秋天带来了五彩缤纷的色彩,闻到了秋雨中有果实成熟的香甜味道,听到了秋雨的声音和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声音。(板书:看 闻 听)

2、这么美的景色是由谁带来的?他真象一位神奇的魔术师。

第二段:感悟五彩缤纷

1、学生默读课文,寻找颜色。

师:小朋友们,刚才你们有的同学看到了小动物、有的同学看到了很多水果,还有的同学看到植物有很多漂亮的颜色。你们师从哪儿读懂的银杏树、枫树有着漂亮的颜色呀?(生:课文中的第二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秋天的雨把颜色送给谁了?

2、美读句子,体会色彩之美。

师:这么多颜色,多漂亮呀。请你们美美地读一读,把你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学生自由朗读)

师:好了,小朋友们,现在我们一块来交流交流,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银杏树

出示句子: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如果我把句子当中的“扇哪扇哪”去掉,你们自己再来读读看好不好?

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小扇子,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总结:(“扇哪扇哪”说明夏天是慢慢地走的,秋天是慢慢地来的;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银杏叶象一把把黄色的小扇子,轻轻的、轻轻地帮我们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这句话,一连用了三个扇,使原本静静的画面立刻动了起来,不但把银杏叶写美了,更把银杏叶写活了。)谁愿意再来读读这句话,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枫叶

师:我们一块来看看这句话,你从“飘哇飘哇”中感受到什么?你们想看看枫叶师怎样飘的吗?(播放课件)(生随音乐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句“他把红色给了枫树……”)

田野

师评价: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无边无际的海洋。

果树

师:我刚才听出来了,你们在读的过程中把“你挤我碰”“争着”读得很重。这是为什么呀?

(师评价:说得真不错,就把自己当作其中的一种水果,再来读读吧!)

菊花

师:瞧,多美的菊花呀!(出示课件)你能说说这些菊花的样子吗?

是呀!怪不得菊花仙子会在秋雨里频频点头呢,因为他得到的颜色的确很多,让我们也来和他分享快乐吧!(生齐读第二段的最后一句)

3、美读全段。

秋天的雨多神奇呀,秋天多美呀,有这么多的颜色,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概括就是(五彩缤纷)

4、积累背诵。

师:你们选择了这么多精彩的句子来读,读得真不错,这些优美的句子都是写“秋天的颜色 ”的,如果我们能背诵下来该多好啊!

第三段:体会气味的香甜

师:秋天的雨不但有五彩缤纷的颜色,还藏着许多好闻的气味呢。谁愿意给大家读读这一段。

(1)、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这是怎么回事呢?

(2)、好香啊,我们一起来闻一闻,你闻到了什么气味?还有吗?(结合生活实际说)

(3)、秋雨过后,空气那么清新,水果成熟的香味那么诱人,令人垂涎!难怪它能勾住我们的脚步!谁能朗读这段,让听众流出口水!指名读。

四、拓展

1、过渡:我们都该感谢秋雨,它带来了绚丽的秋色,带来了成熟的果香,还带来了冬天即将到来的信息。让我们一起来赞美这秋天的雨!齐读第五自然段。(切换回课件)

2、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请大家在赞美你心中的秋雨,朗读课文。

3.拓展。同学们,说说看,学了课文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秋天?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美丽、欢乐……)

课件演示:秋天的雨是( )的。

学生写句子,交流。听了你们的发言,我觉得秋天的雨真是美妙、神奇、令人陶醉。你们个个都是小诗人!

《秋天的雨》教后反思:

《秋天的雨》是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丰收的景象,还有深秋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是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也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

《秋天的雨》这篇文章用了多种修辞把秋雨人格化,教学伊始我就播放秋天美丽的景色,让学生直接感受秋天的美好,随风起舞的落叶、馋涎欲滴的水果,还有那淅淅沥沥的秋雨,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给全文的教学做了一个很好的情感铺垫。欣赏完之后问:“你欣赏到了什么?你欣赏了景色之后,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表达呢?”

教学生字词时,我出示三组词一组表示颜色,一组是叠词,一组是动词。让学生在读中找到规律,并指导颜色可以读出自己的喜好,叠词、动词要根据意思读(轻轻地就应该读得轻一些)。这样做既巩固了生字词,又为课堂的朗读品悟奠定了基础。复习的第二部分出示以下句子:

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

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

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引导学生读正确,读得有感情。同时老师告诉学生这五句话连起来就是一首小诗,一首赞美秋天的小诗。然后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这些句子,学生发现这些句子都在每段的开头,老师告诉学生课文每段都是围绕这几句话来写的。初步让学生了解总分段落,但又不落痕迹。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到课文语言的优美,而我的教学过程也遵照这一点,让学生自已读并展示自已最喜欢的部分,例如:在教“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和“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啊飘啊,邮来了秋天的凉爽。”我先请一位学生读一读,进行评价。接着抓住“扇哪扇哪”让学生体会去掉它是否可以,从而,体会句子的优美。学生们的回答都是很精彩的:炎热的夏天已经走了,凉爽的秋天来了。这就是多读的收获。评到“菊花频频点头”时引导学生做动作体会文中把菊花当成人,评到“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我问:“香味怎么会勾住脚?你的脚被勾住过吗?” 然后让学生将“勾”换一个词,可以换成“吸引”或“迷”进行比较,然后引导学生想象自已在果树花香旁时会怎么做,学生读的激情越来越高,一个个抒发着自已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备课时,我曾想过,能不能让学生也来模仿说说类似的句式呢?实际上这是对学生语言能力创造的一个举措。但后来一思索,学生能说出很多个比喻句,但绝对不能说出意境如此优美的句子,万一课堂上出现了“冷场”的现象,那就不好了。想想还是不要这个环节吧。实际上孩子们的想象力是无穷的,是不可预见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放开手来,相信学生能行,这样的课堂才是活的。

总之,备课时总觉得已考虑全面,课后却总是留下诸多遗憾。只能待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完善。

12.听听,秋的声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3、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教学准备:录音带(适合做朗读背景音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秋的脚步轻轻,可我们还是分明听到了秋的声音,不信你听!(录音响起)同学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仔细聆听,想像一下,你的脑中会出现怎么样的画面。(音乐中师范读全诗)

2、你觉得这秋天的声音美吗?生:秋天的声音很美。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听听秋的声音吧,出示课题《听听,秋的声音》,请学生读课题,读得美一点。

二、欣赏朗读,感受诗情。

1、学生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检查

3、感知内容:你在诗中听到了哪些声音?学生回答

4、你最喜欢的是哪种声音?

(1)、“刷刷”是黄叶道别的声音,(看课件)

黄叶从树上一片一片地掉下来,你看着像什么?黄叶对大树妈妈说:“ ”哦,你能用你的朗读把它们的飘飘洒洒表现出来吗。呵,多美的黄叶啊。

(2)“蠷蠷”蟋蟀振动着翅膀,和阳台告别的歌韵。蟋蟀要到哪儿去了呀?(看课件)

蟋蟀在唱着“ ”朗读指导

(3)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 ”他们在说些什么呢?(课件)舍不得走,因为这儿的秋天很美丽。朗读表现。

(4)一阵阵秋风掠过田野,发出“ ”的声音,(课件)这是秋风送来的丰收的歌吟。秋风吹过,田野里 果园里 ……人们的心里

(你能用朗读表现么?)配乐朗读1----4节。

三、听听,走进秋,走进这辽阔的音乐厅,你好好去听秋的声音,你还能听到哪些秋的声音?

学生发散说,师引导到诗歌的形式,为写打下基础。用听听,秋的声音……这样方式来说。

师:是啊,秋的声音,我们已经说了好多,还有好多好多……把你听到的声音也像这个小诗人一样把它们写下来好吗?

出示:听听,秋的声音 四人小组合作,写诗,每人一段,合成一首

展示:把小组合作写的诗,有感情地朗读给同学听,要把自己的心情也展示出来。

师小结:是啊,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颗绽开的谷粒里,听到秋的声音,我们的心里多么——

就用我们的朗读来表达我们的喜悦吧!

布置作业。

1、为自己写的诗配上画。

2、搜集有关秋的诗歌,画面,歌等

3、感受秋天写诗:看看,秋的色彩————

闻闻,秋的味道————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的语文可真应景!当秋天踩着落叶诗意地走进我的视野时,课文里也开始秋意飘飞。

北方的四季分明,—入秋,阳光的颜色就变了——变得金黄金黄,十分悦目,呃……像个和善的老头儿。在上班时,我时常闭上眼细心地聆听秋叶“唰啦啦”飘落的声音。没想到这一习惯竟不知不觉被学生学了去……

上《听听秋的声音》时,我就改变了策略。实在也巧的很,我写完课题,窗外正好吹过一阵风,“唰啦啦!”这纯自然的音乐激活了我的心。我惊喜地喊:“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风吹落叶”“风声……”

调皮的同学站起来喊:“秋的声音!”一个有趣生动的导言就自然地生成了……

学生们是闭着眼听完我的范读的。这首小诗打开了他们思路,竟使有的学生听到花开的“啪嗒”声,农民丰收割稻的“唰啦”声……

惊喜在秋之声中,不断涌现……它们时而在窗外寻找秋天的影子,时而闭上眼回忆自己海边的、山里的童年……我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他们的童年比我的童年更加色彩斑澜……看来自然是最好的老师,窗外已有满眼秋色,又何须我苍白的语言……

下课了,还有许多孩子围着我讲秋天……

小学综合实践教学反思案例 篇25

《生活中的冷色》是一节色彩基础知识课,旨在培养学生感受和认识色彩,能辨别冷暖色调并感受冷色美感,提高学画色彩画的兴趣及表现技能。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兴趣,我准备了大量的冷色图片,充分利用图片、画家学生作品等。通过图片、作品对比,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中进行讲解举例。

课程主线主要依序为:色彩测试、色相环(冷暖对比)、冷色认知(名称、感受)、了解画家笔中的冷色(凡高运用色彩抒发情绪)、看书观察研究(点染技法)、教师示范及方法步骤、学生作业、师生评价、课堂小结。在教学中,图片色彩知识测试,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离不开冷色,观察认读颜料盒中冷色的名称、挤冷色的颜料以及看图回答生活中的冷色给人的感受,使学生对冷色的知识得到加强。其后的画家与学生作品的赏析,融汇冷色的情感与表现。让学生在欣赏与回答问题中,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通过教师示范,有效解决了色彩点染的基本表现方法。本节课收到了课前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的观察、欣赏、评价、研究、色彩知识的运用及色彩表现的感觉均得到进一步训练和提高。

《杯子的设计》是五年级的美术课,课前让学生搜集准备各种杯子,教师精心制作了教学课件。本课教师采用游戏闯关的形式,有杯子知识比一比、杯子设计想一想、杯子创作赛一赛、神奇之杯赏一赏四个闯关过程,学生对于闯关极感兴趣。教学中,先从欣赏观察多种杯子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欣赏各种杯子,让学生对杯子有详细的了解。在学生充分了解杯子后,组织学生讨论杯子设计的问题,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杯子设计需要考虑的几个方面:合理性、科学性、美观性、功能性。学生设计的杯子多种多样,教学效果较好。但是在本节课中,教师留给学生自由创作的时间还是感觉少了点,少数学生没有完成作业。深深感到在美术课堂中,要留给学生充足的创作实践时间,而一节课的时间就那么40分钟,这就要求教师在美术课的讲授过程中,一定要反复推敲,把握住重难点,掌控好课堂节奏。

《给艺术插上科学的翅膀》本节课属于“欣赏评述”领域,通过观察欣赏、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通过本课教学,启发学生善于从科学的不同视角发现美、欣赏美,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汲取美。认识感受科学给艺术带来的方便快捷,及科学对艺术的影响力。使学生了解艺术与科学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热爱艺术、热爱科学的情感。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探索中学生学会设计和完成题目,最后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雕塑之美》一课是通过对中外不同风格的雕塑作品的欣赏,使学生初步了解雕塑艺术的语言、特点、分类和材料等,了解雕塑的审美特点。学习分析和鉴赏雕塑作品的基本方法,能用历史的、艺术的眼光去看待各具美感的雕塑艺术。本课通过对雕塑的“造型”、“材料”、“表现手法”、“内涵”四个方面展开欣赏,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欣赏的形式,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不仅能让学生学到雕塑的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由衷地热爱美术的学习,让学生乐在其中。

《花鸟画》是继上一节国画课之后,进一步让学生学习和研究画家绘制的花鸟画作品,加深对中国花鸟画的认识,学习和分析画家用笔、用墨和用色的技法,在临摹的基础上添加和创作一副花鸟画。让每位学生去仔细品味浩如烟海的艺术精品,认真感受每位画家缘物寄情的思想感情,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在这节课中,教师的演示作用很重要,这样可以让学生很直观的了解绘画技巧和绘画方法,但是应该注意的是不能把学生教“死”了,没有创造性。应该是让学生在学习基本的绘画技法后,鼓励学生大胆的创作,从中体会一下中国画艺术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国画的情趣。

小学综合实践教学反思案例 篇26

《小摄影师》这课是通过人物的对话、语言、动作、表情来反映人物的高尚情操、道德品质的。在学习课文时,我让学生找出小摄影师动作、语言、表情的句子,然后读一读,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说从他“鞠躬”、“摆弄”、“跑出去”、“哭着”等词语和句子体会到了小摄影师有礼貌、对自己负责办墙报的摄影工作认真负责、懂得体谅他人、对自己的大意非常自责等等。高尔基的语言动作的词句有:“来吧,我让他们放你进来”、“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是个小男孩吗?”从这些句子体会到高尔基非常关心下一代的成长,不让杂志社的记者采访,说明他不慕虚名,不图名利。不是为了宣扬自己,而是为了让下一代的孩子能从他的身上学到一些精神。

既然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的词句可以反映出人物的高尚品质。那么,我们来写一写:小摄影师第二天又来找高尔基照相了吗?请接着往下写。

看李南池写的:

第二天,高尔基早早地起了床,他来到办公室,还是非常惦记着昨天来的那个小男孩。为此,他昨晚一夜没睡好觉。 他站在窗前,望着窗外的马路,叹了口气说:“哎!多可爱的一个孩子啊!多么希望今天能够再来啊!”高尔基一整天都没有离开过办公室,一直等着男孩的再次出现。傍晚,高尔基正准备下班回家,突然听到秘书的禀报:小男孩来了。高尔基喜出望外,赶紧叫小男孩进来。只见小男孩气喘吁吁跑进来,深深地鞠了一躬 ,愧疚地说:“对不起高尔基同志,昨天浪费了您宝贵的时间,请您原谅!今天本来不想再打搅您了的,可是我们学校的同学都非常喜欢看您写的文章,非常希望在学校的墙报上看到您的照片,所以我只好在放学后赶来了”。高尔基抱起小男孩,非常激动地说:“你终于来了,知道我有多惦记你来吗?你真是一个对工作认真负责的好孩子!来吧,给我照,多拍几张”。小男孩这次很麻利地拍完照,正准备走,高尔基喊来秘书,还让秘书给高尔基和小男孩照了一张合影。

刘雨秋的:

第二天,高尔基早早地起了床,来到办公室,正在自言自语地说:“多么可爱的一个小男孩啊!可惜他可能再也不会来了。哎!”突然,高尔基眼前一亮,在昨天小男孩往地上坐着哭的地方有一张小男孩掉下的学生证。高尔基喜出望外,赶紧吩咐秘书循着学校地址去找那个小男孩。果然小男孩找来了。小男孩非常惭愧地低下了头说:“昨天真的很抱歉,浪费了您宝贵的时间,今天又麻烦您派人接我来,真的谢谢您。您知不知道,学校的同学听说我给您照相失败,都非常失望,遗憾。都埋怨我做事马虎呢!我可是惭愧得一个晚上都没睡好觉呢!” “呵呵,我就知道你会这样。”高尔基一边抚摸着小男孩的头一边说 :“今天,我让你多照几张相,送你一些书,拿回去给他们看”。“太好了!太好了!”小男孩高兴得蹦起来。

本课的难点在于要求从对话中把握人物心理。让学生实实在在的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才会在续写中实实在在地运用这种写法。

续写故事是想象力、表达力、写作能力的综合体现。我在这堂课中应该说是比较好的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力。使他们产生了想说想写,还写得比较好的愿望。

小学综合实践教学反思案例 篇27

最近一周,根据教学安排进行了前滚翻单元教学,一个单元安排四个课次的教学内容。大致的分布是第一课次,安排纵向滚动和横向滚动。第二课次安排前滚翻成坐撑。第三课次安排前滚翻成蹲撑,最后,安排滚翻拓展练习和巩固练习。

通过一个星期的教学,学生85以上都能学会前滚翻成蹲撑的动作,细细回想自己的单元教学过程。在重点的突破上,把握的比较好,前滚翻单元关键在于能够滚翻过去,而翻过去的重点在于把握三点:1、蹲撑姿势。2、抬臀低头。3、双脚用力向前蹬。我按照1、2、3的教学步骤进行提示进行教学,并在滚翻中重点强调后脑部位接触垫子,85%以上的学生都能顺利滚翻过去,在滚翻过去的基础上,我强调双手抱住小腿,人滚翻象皮球,滚翻速度块,起立块,学生通过几次提示练习,学生都能很快掌握其动作,真正体验到前滚翻成功的乐趣。

本单元给我的反思:一年级完全能学会前滚翻,但在一年级教学中教师必须思路清晰,步骤简单,比如我采用的1、2、3教学法,学生学起来比较简单,过分复杂的动作讲解,反而容易让学生混淆。我想教学思路的简单并不是方法上的简单,恰恰是教师在对教材充分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提炼,符合任教学生年龄段的身心特点。

联想到上个星期一节公开课,教学对象是三年级学生的前滚翻教学,前面的辅助教学非常精彩,教师形象的语言,富有童趣的小游戏,学生也非常感兴趣。但在前滚翻最重要的地方,却卡住了。学生都不能翻过去,后来教师尝试很多教学手段,解决分腿团身等,但滚不过去的重点不能解决,这些手段是起不到效果的。后来,我在观察这位教师的教学策略,问题出在缺少学生的抬臀动作,造成学生缺少一个动力轴,重心太低,虽然教师一再强调,双脚用力蹬地,但大部分学生还是不能滚翻过去。

一个单元的教学下来,观摩了几位教师的课堂教学,确实引起了我很多的思考,也希望与更多的教师探讨。

小学综合实践教学反思案例 篇28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本学期六年级的数学教学在很多方面进行了创新和改进,较为成功的是抓着要点重点来发挥学生的思维与综合应用。例如分数乘法与分数除法学完后,给出已知条件:“六(1)班男生23人,女生10人”。提出编题比赛,比一比,谁提出的数学问题最多?

学生通过编题比赛,发现一个简单的条件,能提出这么多的数学问题,有的学生提出了50多个问题,从编题中,学生把分数乘法的意义,分数除法的意义都在题中体现,明白了一些在教学中没有解决的问题,而编的分数应用题改成比的应用题,百分数应用题不但数量上多了两倍,又把分数应用题,比的应用题,百分数应用题进行对比,加深了对它们联系的理解。

这种教学思路,我在五年级讲长方体与正方体时也用过,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长方体,自己量出长、宽、高并提出数学问题,在教学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解决了五、六年级数学灵活性和综合性较强的问题。

在教学中,虽然想了很多的办法,但发现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1、尽管在后进生身上付出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从学习成绩上看,只是

略有进步或进步的幅度小,和我们的预想有些差距。

2、部分学生不善于动脑思考,不会举一反三,被动接受知识的现象较普遍,因此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差或方法少。表现为:考试时对老师讲过的题目会做,题目稍加灵活变化就无从下手;较复杂的应用题不善于综合性的运用知识解答或借助画线段图帮助理解、分析题意来解答;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的

能力差。

3、部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培养起来。

(1)少部分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还没有养成。表

(2)少部分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还没有养成。这也是让我们非常头疼的问

题,有些简单的问题往往由于审题不细导致出错。。

(3)少部分学生良好的检查习惯还没有养成。他们做完了题不知道检查,

不会检查,明明错误在眼皮下却看不出来;有的学生是懒的检查。

4、我们在教学中还有不够细致全面的地方。

针对出现的问题,我认真的进行了思考:

1、后进生之所以很难取得大的进步,主要是他们遗忘知识特别快,可能你早上刚教过的内容到下午他就忘记了。有的今天的学会了,可是过几天他又遗忘了,到最后综合练习的时候,堆积的知识太多了,补不过来。

2、部分学生不善于动脑思考,被动接受知识的现象,原因除了个别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思想懒惰以外,和我们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有一定关系。有时担心学生不理解的知识,往往要讲的多一些,这样留给学生思考、质疑

的时间就少了,时间一长,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就不那么强烈了。

3、优秀的学习习惯没有培养起来不是一两天的事,有些是家庭教育造成的,有些是学校教育造成的。但是一些审题的方法、计算的技巧等教师还是应该随时

教给学生的,要强调扎实。

通过反思和查阅相关的书籍,我认为除了继续沿用以前好的做法外,还应积极地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改善:

1、对于学习落后的学生,一定要让他坚持达到老师提出的目的,独立地解答习题。有时候,可以多给一些时间让他思考,教师细心地指导他的思路。

2、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在组织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认真探索指导学习的方法,多给学生创造一些自主学习和勇于创新的机会,激发学习主体的自觉性,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主动活泼的完成学习任务,并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以此改变以往老师讲得多,学生被动

接受知识的现象。

3、在改善学生学习习惯方面,需要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结合知识点进行方法和技能的教学(如培养学生解题时必有验算的习惯);培养学生自我检验和自我评价能力,指导学生对自己作业中的错题分析并登记错因,认真改错,提高正确率。

4、备课和教研再扎实深入、细致全面些,发挥集体的优势,尽最大努力作好教学工作。

小学综合实践教学反思案例 篇29

这篇课文不仅呈现了王维的旷世之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而且通过一个故事的形式来形象地解释王维的这首诗,融入了作者年少离乡,适逢重阳,遥想亲人的深深情思。文章以脍炙人口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透出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每逢佳节倍思亲”可以说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灵魂,在第一课时中,我先以题入手,提问学生:“大家都知道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你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吗?”学生很快说出了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我国传统的节日。同时让学生交流了重阳节等佳节的习俗。然后,我说:“我们把一些让人高兴的好的节日称作‘佳节’”,抓住“佳节”二字,唤起学生对过节时团聚、开心的心理体验。当学生们谈得正开心时,过渡:“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不过,唐朝有位诗人却在重阳佳节这天,道出了这样的感叹:“每逢佳节倍思亲”。紧抓“倍”这个字的理解为“加倍、更加”,初步感受王维无法和家人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通过佳节的快乐与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形成对比,使学生有隐约的情感体验,为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打下基础。

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字词的教学仍不容忽视,所以在第一课时必须先把字词的教学解决掉。首先,我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根据自学要求进行自由朗读,初步学习字词,为读文扫清障碍。其次,主要是检查学生自学的效果,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巩固生字的读音、认清生字的字形、理解生字的字意,并且教给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理解生词。最后,变换不同的形式让学生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这样很好地完成了学习目标:学会生字,理解生词,读通课文。

小学综合实践教学反思案例 篇30

设计背景

我会刷牙教学设想: 从幼儿身边的常见物体着手,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以幼儿熟悉的牙刷为凭借,为幼儿创设一个交流、动手操作的平台。让幼儿快乐的参与,快乐的交流,快乐的操作。创设情景,让幼儿有参与的冲动,有操作绘画的欲望。以师幼互动的形式展开,通过撬开幼儿的想象,拓展幼儿绘画的想法,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达到幼儿对画身边的事情感兴趣目的。

活动目标

一、初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学习正确的刷牙方法,激发幼儿对画身边的事情感兴趣。

二、鼓励幼儿观察自己刷牙时的动作和牙齿的特点并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三、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

重点难点

幼儿观察自己刷牙时的动作,激发对画身边的事情感兴趣。

活动准备

牙刷一把。画纸、蜡笔、范画若干张。

活动过程

一、唤起幼儿回忆到刷牙时的场景,激发绘画兴趣。

教师:你们每天刷牙吗?你们是怎么样刷牙的?(告诉幼儿正确的刷牙方法。)

引导幼儿回想:洗脸、刷牙场景,鼓励幼儿积极发言。

二、引导幼儿讨论刷牙时的动作并讲解示范。

1、 教师:小朋友们,牙刷是什么样子的?牙刷的刷毛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出示牙刷)

教师小结:牙刷毛短短的,直直的,排列得很整齐。

2、教师和小朋友一起讨论刷毛的画法。

(1)“小朋友,你们听是谁在哭啊?”教师出示一张画好牙刷但是牙刷上没有刷毛的画纸。

(2)讨论“我们来帮助小牙刷画上刷毛吧!谁有好办法?”(请幼儿上前把自己的想法在纸上画出来)

(3)教师示范“牙刷的刷毛要排好队,一根一根靠得紧”。

(4)再请小朋友上前来画,教师给予指导:刷毛不要画得太长太少。(步骤省画)

三、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1、教师:请小朋友翻开你们幼儿用书《我会刷牙》,我们一起来为他们添画上牙刷毛吧!

2、鼓励大胆作画,提醒幼儿注意握笔的姿势。

3、指导幼儿画牙刷毛时,要从上往下、从坐往右一根一根地画,要画得多、画得紧密。

四、作品欣赏、引导评价

1、互相欣赏作品

2、教师:哎呀小朋友真能干,画了这么多漂亮的牙刷。我们一起来刷刷牙吧。(幼儿和教师一起边做动作边念儿歌《小牙刷》或者做《我爱刷牙》的音乐律动。

教学反思

我直接用回忆刷牙场景,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自主探索问题。从孩子的心理出发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同时吸引他们看PPT,让孩子积极参与互动。通过课件的制作,教师的生动讲述,让幼儿像看动画片一样了解到牙刷与牙齿间的关系,时间不长,充分地激发了幼儿的兴趣,注意力很集中。对孩子们来说还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在整个环节中,既有看PPT,又有老师为幼儿创设拟人化的故事表演。这样就会充分的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同时,在活动中提高了他们语言表达能力及从小讲究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的意识。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采用的是渐渐深入的方法,孩子的讨论了解情节,看PPT体验情绪,而最后老师的表演环节与《清华早读》第七课(小牙刷)课相结合,更是进一步深化情感体验,表达情感、观察能力的过程。

活动的评析及启发:

1、幼儿对于刷牙的各个情节的掌握很熟悉,其中的动手绘画还没有完全的掌握。

2、幼儿的年龄较小,需要模仿的成分较大,因此幼儿需要有一些能力较强的幼儿的带动。作为胆子较小的幼儿,还是应以鼓励为主,他们对于生疏的事物在没有完全掌握之前是不敢表达绘画出来,必须是有把握才行,因此,了解幼儿的实际水平,掌握幼儿的实际情况才能制订符合幼儿特点的计划。

小学综合实践教学反思案例 篇31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深知一个孩子在接受启蒙教育时识字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会对他今后的继续学习产生直接的影响。因为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而识字教学是基础中的基础。然而识字过程又是一件十分枯燥的工作,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孩子们的识字质量呢?几年的工作经验我得出的结论便是:激发孩子识字兴趣,教给孩子识字方法,培养孩子识字能力。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知道掌握汉字的重要性,并对识字产生积极的兴趣,他就能自觉集中注意力去学习并掌握汉字的形、音、义。可是,怎样才能做到使孩子对枯燥的识字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增强孩子自我识字的能力呢?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使用了以下四种方法:

一、趣味识字法

1、开课环节生动有趣

一年级的孩子天真活泼,合群、爱交朋友是这一阶段学生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我这样设计教学的开课环节:“同学们,今天有几个我们不认识的小客人来到我们身边,你们愿意跟他们交朋友吗?”“愿意!”在孩子们的大声回答声中我打开电脑教学软件出示生字卡片并告诉他们:“今天的小客人很喜欢你们,如果你们能把它们记在脑子里,它们就会很乐意地帮助你,成为你今后学习的好帮手。”

2、自编顺口溜降低难度

在集中的归类识字中,单纯的结构分析是孩子们很难接受的,为了激发孩子识字兴趣、降低识字难度,我自编了一些朗朗上口的顺口溜帮助孩子识记。如学生难辨“密”和“蜜”,我这样编:“密林长在山中,蜂蜜酿自蜂虫。”通过顺口溜中的下划线,孩子们很自然地就区分了“密”和“蜜”的不同。

二、形旁表意功能法

汉字是属于表意文字,其中百分之七十以上是形声字。因此正确掌握形声字是完成小学识字任务的关键之一。在形声字的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重分析形声字形旁的表意功能。如在“江、河、湖、海”,“冰、凉、冷、冻”以及“祝、福、祈、祷”,“袄、袖、裤、袜”两组形声字的教学中,我先后分析并要求学生区分了“三点水旁”、“两点水旁”以及“衣字旁”、“示字旁”等形旁的表意功能。我告诉孩子们“三点水旁”表示与水有关的意义,“两点水旁”表示与寒冷有关的意义;“衣字旁”表示与衣着有关的意义,“示字旁”表示与礼仪有关的意义。学生正确区分了这些部首就能很好地掌握以上两组汉字了。

三、游戏法

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能集中注意力听讲的时间很短暂。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变换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巩固识字练习,作游戏便是其中之一。我把汉字中结构比较复杂的合体字分成几个部件做成小卡片让孩子们自己拿着,然后我说出一个新学的合体字,让孩子们找出组成这些字的各个部件。比如我说胳膊的“膊”,孩子们便自觉地拿出“月”、“甫”、“寸”三个部件组成胳膊的“膊”,这就是找朋友的游戏。

四、在语言环境中循环记忆法

如果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识字教学,使学生信息反复量增大、信息存储期加长,识字效果就会更好。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使用了在语言环境中循环记忆的方法。首先,我将新学的汉字放在相应的儿歌或简单的故事当中,让孩子们多读多练,使学生大脑对这些汉字产生反复刺激,达到不断强化的目的。其次,我使用循环记忆的方法,让新学的汉字每间隔一段时间重复出现一次,使学生有规律地反复识记所学过的生字,这样学生掌握生字的能力就会大大地提高。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