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精选33篇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精选33篇)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 篇1

庐山,我国江西省的一座名山,自古就以“奇秀甲天下”,唐朝大诗人李白在50多岁时来到这里,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望庐山瀑布》:在阳光的照射下,庐山的香炉峰升起紫色的云雾。一条白练似的瀑布从青翠的山壁间跌落下来,好像一条大河挂在山前。那长长的瀑布飞快地倾泻而下,真让人以为那是银河从九重天外落了下来。多么壮观的景象啊!诗人李白运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尽情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人生识字忧患始。对于诗人来说,短短的十数个字中,包含了太多喜怒哀乐,情感纠葛。而我们这些后来人,只能在不断地研读中揣摩诗人或复杂、或激昂的情感,走进诗人,走进诗歌盛行的时代。

我在仔细研读了教材之后,将目标设定为: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教学难点定为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那么,根据唐诗音韵和谐、用词精炼的特点,我采用“分步朗读、逐渐深入”的方法,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分散难点,各个击破,从而达到本课的学习目标。

一读、读准字音

本诗生字不多,但应提醒学生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准押韵的字。本诗押韵的字是“烟”“川”“天”,它们都是前鼻音,不要读成后鼻音。另外,“落”字读Luò,“银河”的银读yín。第三步就是要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这样的安排,符合儿童好表现的特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了民主、轻松、互动的学习氛围。

二读、理解词句

学生从上幼儿园起日积月累地背诵了许多古诗,关于诗意的理解却显得模糊而浅显。《望庐山瀑布》这首诗,让学生在想象中完成对诗歌的理解此刻尤其重要。因此我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也鼓励其他学生给予解答,当遇到困难时,再由我这个教师适时引导、指点,就这样,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很好地体会了“挂”字的妙不可言、“飞流直下”的气势磅礴,“银河落九天”的惊天动地。在交流中激活学生的联想,在质疑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在互帮互助中想象画面,领略文字的独特魅力,感悟古诗的经典意境。

三读、体会情感

在学生读懂了诗句的基础上,就要指导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自由读,在读中揣摩怎样处理好重音、速度和停顿,怎样表现诗句的情感;教师引导读,在理解中体会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交流自己的感受。另外多媒体课件的出示,使学生虽身在教室,却有如身临其境、观看瀑布的飞流直下壮观场景,聆听瀑布所发出的隆隆巨响,真切地体会瀑布的雄伟气势,以致脱口而出“山河壮美”的感叹!

庐山,一座千年屹立的山峰,因为李白的到来而名垂千古;李白,一位视权贵如粪土的诗人,寄情山水而感叹:“疑是银河落九天”。但是,这份情,要通过诵读表达出来,对于二年级的小孩子是有难度的。如何引领孩子们入情入境的朗读,一直都困扰着我。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 篇2

一、本课在单元的地位

本课是学生所接触的第一篇游记,所以学习本文要了解 一些游记文体的知识,要弄清作者的游踪,把握各峡特点和两岸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特点,是很关键的。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的确定

刘大杰先生的《巴东三峡》让我们真正领略到三峡的雄壮与秀丽,感受到它的雄险,它是一座中国千年文化的山水画廊,所以本课的教学目标即把握作者的游踪,抓住景物描写的特点,这是教学的重点。但历代文人游历三峡都是顺流而观,而刘大杰的《巴 东三峡》却是逆流观写,而且主要是写三峡山险水急 的特点,极状了形势的险恶,这就激发作者的一些想法,当社会环境恶劣,历史处于衰退时期我们如何去做?在描写三峡山水特点时还写了两处人文景观,三峡里的人文景观很多 ,可笔者却只写了昭君幼居,刘备托孤的典故,这是什么用意呢?胡人侵边,王昭君决然站起,逆身走进大漠,汉朝的历史因此而延续了百年。刘备托孤,敢逆吴魏,使天下 终成三足之势 ,这些人物都 敢于逆当时的历史潮流而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因此他们成为了历史上的两座丰碑。作者将敢逆潮而动的历史人物与三峡中的山险水急之景交织在一起写,旨在启迪人们,当历史处于衰退时期时,俊杰当敢逆潮而动,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这应是《巴东三峡》的人文内涵所在,也是将景和情融为一体、寓情于景的写作寓意,这也是本课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设计

运用多媒体让学生直观地把握三峡各景点的位置。同时也了解作者的游踪,在学生读课文时,出示三峡的景观,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在把握三峡两岸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时,主要利用表格,以合作探究方式找出,同时具体品味描写景物特点的语句,感受三峡山险水急的特点,解决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的突破,作者极状三峡山险水急的景物特点,但作者的情感寄托却是隐匿在昭君出塞和刘备托孤的典故中,这些人物对推动当时的社会历史起了重要作用,从而揭示出在历史处于危难时期俊杰当敢逆流而动,推动历史进步的文本内涵。

这节课的设计,让学生不仅是和作者一起游历三峡,欣赏三峡的优美风景,更重要的是体会在游历山水中所包涵的人文精神,体会作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 篇3

这节课我最花心思的还是如何利用好这篇小短文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讲完之后问学生:谁愿意把你们难忘的第一次讲给大家听,同学们纷纷举手,有的讲第一次做饭,有的讲第一次表扬,第一次考第一名,第一次-----所有的同学讲的都是日常生活中平凡的第一次,可是他们只能讲有益的第一次,不讲不太光彩的第一次。后来,有一个学生突然问我:“老师,你有没有难忘的第一次?能不能讲给我们听一听?”这话一说出,同学们纷纷响应,都让我讲第一次的故事。于是我给学生们讲了我的一个第一次:小时候妈妈第一次让我去买盐,当我看到糖时,我忍不住就买了糖。回到家,你们说是什么结果啊?大家哈哈笑了。说挨打呗。原来老师也有可笑的第一次。于是,同学们才真正敞开自己的心扉,讲述了自己的第一次:第一次偷妈妈的钱,第一次上网吧,第一次撒谎等。于是,老师很自然的得出结论:生命中有许多第一次。有益的第一次我们要寻找机会、大胆尝试,不可预料的第一次我们要勇敢地去面对,有害的、消极的第一次我们要主动地避免。愿同学们努力去尝试给我们生命中带来宝贵经验的有益的第一次,开拓生活领域,增加人生阅历,让生命更加多姿多彩。水到渠成的达到了教学目的。

这堂课的经历让我深思:教师应该努力创设一种和学生平等对话,平等交流的平台,课堂应该是平等互动的,教师应真正转变自己的角色,真正走到学生中间,更新观念,平等交流。用灵活多变的课堂用语使课堂产生魔力,激发学生更投入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并结合身边的实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积极上进,勇于进取。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 篇4

语文教学不是不要知识的教学,对于处于低年段的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更应重点应用语言教学,重在言语能力的培养。但实验新课程以来,从形式上看,课程改革后的书谈化了语文训练这一方面,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科学的训练也是一线老师一直探讨的问题。本课中我也在不断的探索中,在理解课文时,我就充分的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如:在开头导入,让生观看了录像理解了欢庆一词的意义后,让生学以致用,除了说“欢庆国庆”之外,还能说欢庆什么?有了前面成功引入的基础,“欢庆”这样的说话训练就自然水到渠成;另外,我还做课堂词语的搭配练习,在让学生把打乱的词语拼成完整的句子时,学生就从中发现了怎样搭配词语,组织语言文字的合理性,都大胆畅谈自已是如何把这些打乱的词语找到自已的“家”:有学生说“我觉得旗帜就只能举起,就像我们升国旗一样慢慢往上升。”“鸽子它有翅膀,所以得用飞着!”“田野要跟金黄的果实对,因为只有田野里才有各式各样的果实。”……学生用稚嫩的想法说着自已的发现,让我设计这一环节得到了意想之外的效果,适时的强化了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语文课就应当如此,发展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凸显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总之,在课堂中,抓住学生对文本的体验,给他们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空间,给他们创造一片展现想象的天地,使他们得到学习的快乐,在快乐中学习!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 篇5

在教育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深刻的转变,而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是以备课理念和备课行为的转变为起点的。传统的备课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认为只要吃透教材,设计好教法,至多再预期一下学生在课堂上将会有何反映,教师该如何做出反映,随后的教学基本上就能顺利完成了。但是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程资源的开发、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等新的理念,给教师的备课带来了新的挑战。事实上,要按照新课程的精神上好每一节课,绝不只是昨天和前天的准备。而是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准备,真正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人们一般认为教师的知识结构有三个组成部分:普通文化知识,任教学科知识,教育科学知识。普通文化知识是由教师工作的人文性特点所决定的。因为教师工作的对象是有待于进一步发展的人,教师在其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一定知识的同时,其自身也是一个丰富的影响源。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文化积淀,才能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发展需要,帮助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具备一定的任教学科知识是教师任职的必需

条件。教师要成功完成教学任务,首先要精通所教学科的知识,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全部内容有深入透彻的了解。教师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确实,只有“资之深”,才能“取之左右逢其源”。教育学科知识是教师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充分条件。教学工作是一种培养人的专门职业,仅通晓一门学科并非必然就能成为该学科的好教师。一个教师要成功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所教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学科知识。以教育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只有努力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这三类知识的协调作用。从终身备课的要求看,教师应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精通学科知识并密切关注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另外还要以科学的教育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但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教师的自我提高又必须立足于当下的教学实践。“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从每一次“备课”做起,围绕教学内容,整合自己的知识储备,从自己完备深厚的学科知识体系中提炼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点,而这些学科知识又必须以广博的普通文化知识为背景,从而赋予学科知识以生命的活力。同时,以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来观照自己的教学过程,真正实现以学科知识为核心,文化知识为底蕴,教育知识为轨道的良好的知识结构。

新课程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这就要求形成建构主义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的教学要有方法的导引性与支撑性,要涉及内容丰富、富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学习环境,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支持学生的反思和自我调控,构建学习共同体。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充分的设计,教学过程才能具备新教学的以上特质。

教师首先要热爱自己的职业。教师是个神圣的职业,但也不得不承认现实中的负重累累。只有对教师职业的热爱,才能消融工作中的种种烦恼。只有以爱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职业,才能发现其内在的魅力。没有激情的人,不会幸福;没有激情的教师,会变得充满匠气。只有怀着不泯的激情、坚守着最初的信念、保持着青春的冲动,才能以新的姿态迎接每一天,创造每一个全新的日子。其次是要热爱自己的学生。爱心和童心,使教师的两只翅膀。有了它们,我们才得以在孩子的天空飞翔。学会蹲下,用和他们一样透明、清澈的目光与孩子对话。与他们同欢乐,共悲伤。做他们的朋友像保护露珠一样去珍视、呵护幼小的心灵,宽容与等待,信赖与关怀,同样诉说着不变的内涵——爱。更要热爱生活。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五光十色的,但是只有热爱她的人才能感受到她的魅力。我们应该保持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去感受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东西。我们要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感受山水的灵性,感悟四季的色彩,体验风云变幻的奇妙。我们要感受人间的温情。家人的挚爱,朋友的真诚,还有素不相识的人邂逅相遇的那一份机缘。

只要有一颗充满爱的心,我们便会在教学中情不自禁的流露出来,使课堂上、教室内萦绕着温情。要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动之以情”,教师自己首先要有丰富的情感,具有积极的情绪感受,拥有对知识的渴求,对真理的执著,对人类道德的崇尚以及对美的由衷赞叹等,在课堂上将这些丰富的情感融入言传身教之中,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去感染学生,用亲切、和蔼的表情,真挚、温和的语调去诱发学生,促发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使他们学会生活,乐于学习。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 篇6

通过对比,总结出两篇文章都运用了拟人手法,使鹅都的形象变得鲜活.两篇文章都是先介绍鹅的特点,再具体描写.都是“傲”,但各有各的“傲”。同时都运用了反语来表达对鹅的喜爱.这样,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了鹅的特点,而且感受到作者的语言特点,比较了两位作家的不同写作风格,还教会了他们运用反话写作文的方法,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当前的语文课堂强调“悟”,而这种“悟”往往只偏重于人文方面,重视作者情感的体会,而忽略了语言文字本身的特点,忽略了写作特色的感悟。而词语学习正是最基础的语文。所以在教学这一课时我把重点放在词语教学上,重视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白公鹅》最后一句写到“用它和鲜白菜一起熬汤喝——那它就要大吃一惊了”为什么这里是熬(āo)(第一声)而不是(áo)(第二声)。“熬”在字典里有两种读音āo和áo,前者的解释是烹调方法,把蔬菜放在水里煮:熬白菜、熬豆腐。后者解释为①把粮食等放在水里,煮成糊状,煮粥;②为了提取有效成分或去掉所含水分、杂质,把东西放在容器久煮:煮盐,煮药。③忍受(疼痛或尖刻的生活等):熬夜,熬苦日子。显然联系上下文,是把白公鹅与蔬菜放在一起久煮,所以是第一声。

当学生提出“荣膺”一词不理解,我问:平时我们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怎样理解?学生说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猜想意思。于是,我让学生找到相应的句子,读一读,然后猜一猜。马上就有学生说是“当上”“成为”,这是孩子最简单的换词获得的理解;我再引导:怎样地当上?“光荣地当上、荣幸地成了”;我说,你是怎样体会到的?有的学生说,成为海军上将一定是件光荣的事,有的说,从“荣膺”的“荣”知道。虽然这个过程化了较多的时间,但让孩子们经历了学习理解的过程,学到了理解词语的方法。又如“涟漪”一词,我引导学生从字形看,这个词语一定与什么有关?孩子们马上说出是水,因为两个字的部首都是三点水。一个孩子说是“波浪”,我一边用手比画大波浪,一边问:这样的波浪能叫“涟漪”吗?孩子们意识到“涟漪”是细小的波纹。再如“耀武扬威”一词的理解,我引导学生想想每个字的意思,学生就体会到是“炫耀武力,宣扬威风”。我借机引导学生注意这个词语的构词方法:这个词语在构词上有什么特点?随着我手的指点,学生明白了“耀”和“扬”意思相近,“武”和“威”意思相近。我再让学生想象,“耀武扬威”是什么样子,从而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 篇7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强调了语文学习是个性化的行为,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性化学习方式。我在执教《雷雨》一课时,改变传统的单纯接受性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这一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会本课生字及其词语。在教学设计上,我主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独立地获取领悟知识这样一种新理念。首先我让学生在预习时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在学生们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后,再让他们自己找出难写的字,并说出理由。(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学生去思考和发现问题,在说理由的同时,也再次强化了这些字需要注意的地方,便于学生的记忆)。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出示第一幅图让学生带着课后练习六的问题来学习课文,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我能借助于课文的插图,联系学生生活经验。根据课文先扫除字词障碍。然后指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图。图文对照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中,我还加强朗读训练。

这节课遗憾的是由于第一课时时间分配不合理,同时影响了第二课时,但总体来说,学生对课文理解还是比较好。巩固练习也很顺利地进行。同时学生们还说上了雨前的一些自然现象。这令老师很满意。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 篇8

庐山,我国江西省的一座名山,自古就以“奇秀甲天下”,唐朝大诗人李白在50多岁时来到这里,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望庐山瀑布》:在阳光的照射下,庐山的香炉峰升起紫色的云雾。一条白练似的瀑布从青翠的山壁间跌落下来,好像一条大河挂在山前。那长长的瀑布飞快地倾泻而下,真让人以为那是银河从九重天外落了下来。多么壮观的景象啊!诗人李白运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尽情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人生识字忧患始。对于诗人来说,短短的十数个字中,包含了太多喜怒哀乐,情感纠葛。而我们这些后来人,只能在不断地研读中揣摩诗人或复杂、或激昂的情感,走进诗人,走进诗歌盛行的时代。

我在仔细研读了教材之后,将目标设定为: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教学难点定为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那么,根据唐诗音韵和谐、用词精炼的特点,我采用“分步朗读、逐渐深入”的方法,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分散难点,各个击破,从而达到本课的学习目标。

一读、读准字音

本诗生字不多,但应提醒学生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准押韵的字。本诗押韵的字是“烟”“川”“天”,它们都是前鼻音,不要读成后鼻音。另外,“落”字读Luò,“银河”的银读yín。第三步就是要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这样的安排,符合儿童好表现的特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了民主、轻松、互动的学习氛围。

二读、理解词句

学生从上幼儿园起日积月累地背诵了许多古诗,关于诗意的理解却显得模糊而浅显。《望庐山瀑布》这首诗,让学生在想象中完成对诗歌的理解此刻尤其重要。因此我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也鼓励其他学生给予解答,当遇到困难时,再由我这个教师适时引导、指点,就这样,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很好地体会了“挂”字的妙不可言、“飞流直下”的气势磅礴,“银河落九天”的惊天动地。在交流中激活学生的联想,在质疑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在互帮互助中想象画面,领略文字的独特魅力,感悟古诗的经典意境。

三读、体会情感

在学生读懂了诗句的基础上,就要指导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自由读,在读中揣摩怎样处理好重音、速度和停顿,怎样表现诗句的情感;教师引导读,在理解中体会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交流自己的感受。另外多媒体课件的出示,使学生虽身在教室,却有如身临其境、观看瀑布的飞流直下壮观场景,聆听瀑布所发出的隆隆巨响,真切地体会瀑布的雄伟气势,以致脱口而出“山河壮美”的感叹!

庐山,一座千年屹立的山峰,因为李白的到来而名垂千古;李白,一位视权贵如粪土的诗人,寄情山水而感叹:“疑是银河落九天”。但是,这份情,要通过诵读表达出来,对于二年级的小孩子是有难度的。如何引领孩子们入情入境的朗读,一直都困扰着我。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 篇9

随着新课程实施的深入,作为实验教材的实施者我在不断思考:如何使用好教材,利用好课堂,如何能更好的让学生走进文本再回到生活呢?教材是文本,是传承文化的有形载体,课堂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场所。让充满灵性的人与静态的文本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是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作为一名教师所追求的目标。

教学《画风》这节课是在新课标、新理念的指导下完成的。通过实践,本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我执教的这节课由始至终都是在愉悦、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完成的。教师充当的是学生的组织者、合作者、引领者。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模式走进课堂,这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新举措,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不仅仅使学生学习起来“乐学”。而且教师教起来也“乐教”。如我用商量的口吻说:“今天老师带来一首古诗,你样想读吗?” “我们自己来读读课文,看看你都能读懂什么?有什么不懂的,在小小组里面说一说。” 我语重心长的说:“是啊,风看不见,摸不找,是很难画。可是,他们通过画与风有关的事物来说明有风,可真了不起呀!那么,你们愿意扮演了不起的人吗?实践证明,这种融洽的关系,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多向合作交流,给学生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好习。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 篇10

《长江之歌》是一首抒情风格的进行曲。它们气势宏大,舒展起伏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长江的波澜壮阔、曲折回转的情景,乐曲用单三部曲式写成A+B+A+尾声的结构。刚踏入中学校园的同学们,对音乐课充满期待,因此,教师在课前应做好充分准备,在教学过程里,首先,注意教学切入点导入,其二,注重教学环节的衔接,用简练精悍的语言承上启下,将教学细节环环相扣,使课堂既生动又活泼,从而激起同学们对音乐课的喜爱。讲解音乐知识的时候和歌曲相结合,做到形象和生动,容易接受。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 篇11

首先,个人素质方面,有待提高。首先是备课环节上考虑的不够成熟,预设的课堂程序和实际的教学过程存在差距。再者是课堂语言缺少一步到位感。静心自对,思过学贤,学以致用,尽快提升素质是当务之急。其次,在高年级小组评课上,听几位领导的评述我在深深思索、反思我的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也感受到我在教学高年级略读课文时要把握住几个点:一是整体把握课文的体系,以文章前面的导学思考题入手,将问题简化突破重难点即可,不能放不下学生,扶的过多,放的太少,尤其是二类课文的字词关应一带而过,不可过细,将精力放在理清条理上,感悟语言,体悟表达方法上。二是要学会及时舍得,把多余的教学语言、教学环节舍去,去粗留精,为回归课文整体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节省教学时间,以利于引导学生体会文本的语言特色,学习写作方法并运用到习作实践中去。其三,学会尽快从线状教学过渡到块状教学,从繁琐的阅读指导分析中解脱出来,以帮扶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锻炼学生学文能力而服务,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其四,课前精心备课,深入钻研教材,既备文本,又要备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控课堂。

在处理生字词时,除了将带有拼音的生字出示外,还将一些藏族特有的称谓出示,并教学生读准理解,为他们读通课文打下基础。此外,我还引导学生理解“鼻祖”“不一而足”等词语,让学生在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对课文有了大体的印象。我觉得这样做的效果还是不错的,特别是中下等的学生,不至于课文学完了,却读不准生字,读不通课文。

课文是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的顺序来写,内容清楚,分“藏戏的形成”和“藏戏的艺术特色”两方面来介绍的。从文采上来看,“藏戏的形成”这一块内容是比较突出的,我将体验的重点放在这一部分,引导学生重点学习这部分,体会唐东杰布为民造福开创藏戏的艰苦经历。学生从课文的4——7自然段读懂了藏戏是怎样形成的,完成了本课时的教学任务。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 篇12

这首歌曲难度较大,如果按常规教法,恐怕学生学完歌曲后就没有时间进行音乐戏剧表演了,而我认为这一课的重点就在于进行音乐戏剧表演,因此,歌曲教学应缩短时间。

既要缩短教学时间,又要把歌曲学会,还要唱准,这的确是个难题,通过多次尝试,我采取了以下方法来达到要求:

一、分段教

要想把歌曲唱准,必须一段段过关,先学会第一部分,并且都唱准了,再教第二部分。

二、取消分段教学中词、曲的无伴奏演唱

为了缩短教学时间,将分段教学中的无伴奏演唱部分取消,只在最后演唱整首歌曲的时候,进行一次无伴奏演唱,以此来确定学生是否学会。

三、前半段教学方法的变动

前半段比较容易,就词、曲都教,但不用学生齐唱曲谱了,接龙唱曲后就直接接龙唱词,这样学生容易接受。

四、后半段教学方法的变动

后半段较难,就干脆不教曲谱直接教歌词。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 篇13

《望庐山瀑布》意在让学生熟读的基础上知道:在阳光的照射下,庐山的香炉峰升起紫色的云雾。一条白练似的瀑布从青翠的山壁间跌落下来,好像一条大河挂在山前。那长长的瀑布飞快地直往下泻,真让人以为那是银河从九重天外落了下来。多么壮观的景象啊!诗人李白运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尽情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我在仔细研读了教材之后,将目标设定为:1、会认4个生字,会写4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二年级的学生学习重点仍然在识字、写字上,而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上则为难点。

一、情境引入,揭示课题

课前我先让学生看有关庐山风景的视频,再通过谈话引导学生知道我们的大诗人李白也去过庐山,看到了这么美的风景,而且还把他看到的写成了一首诗,诗名就叫《望庐山瀑布》。

二、读诵课文

1、了解李白,先生讲,再帮忙补充。

2、了解李白的其它古诗。

3、扫清障碍,主要解决生字。学生小组间互相帮助学习,然后检查个别字朗读,并通过为生字找朋友让学生巩固生字。这首古诗里生字比较简单,学生学起来比较轻松。

4、理解古诗

首先让学生读,读通读准古诗。接着帮助学生逐句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李白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可以通过给个别组词理解字义,比如照就可以组为照射;学生理解香炉是指香炉峰, “三千尺”是作者用夸张的方法,“银河落九天”是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绘庐山瀑布的雄伟壮美。之后又让学生读,有感情的读,读出庐山瀑布气势磅礴的感觉。在熟读的基础上成诵。

三、总结

反思:古诗学生比较难理解,于是我就借助多媒体进行《望庐山瀑布》的教学。上完课后,感想颇多:

1、材料的充分准备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提前一周开始通过各种方法收集资料。瀑布图片网上很多,但是能准确切题、合乎心意的却甚少。从关键字“望庐山瀑布”到“瀑布”,从自己认真查找资料到求助朋友,所有能寻求帮助的途径都用上了。短短一个星期的时间,浏览的图片就有几百张。最后才在这几百张中选取了8张。视频资料也是如此。庐山瀑布的视频有很多,但是我要求的视频资料是——既要表现出庐山瀑布的气势恢宏,又要有能震撼人心的瀑布声。寻找资料的过程无疑是艰辛的,但艰辛过后的收获却让我感觉一次比一次甜蜜,一次比一次兴奋。

2、有效的教学设计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

对于所有课来说,有效的教学设计是关键。刚开始的我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有些急于求成。在试讲时我利用多媒体上的课,几位听课老师给我提了很多宝贵意见,再就是在理解诗意上引导的还不够透彻,我发现自己不应该让教学来体现多媒体的功用,而应该让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所以我在教学的重心不应该在多媒体上,而应该在教学的有效性上。认识到这一点后,我又调整和修改了自己的教学设计。

3、我在讲授《望庐山瀑布》一诗时,导入部分先是使用了多媒体来介绍庐山的风景,接着播放庐山瀑布的视频录像,让学生对庐山瀑布有一个直观印象,并使学生心灵得到震撼。在古诗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通过“读—理解—读—诵”这4个步骤学习课文。在第一个读中,学生做的很好,很快的解决了生字,还给生字找了一些课外的朋友。低年级古诗教学重在入情入境地计,而要读得入情入境,只能从图片、录像上感受,或是联系生活实际,在老师的情境语言中读。我也寻找了大量的资源引导学生读,《望庐山瀑布》一诗中的名句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我带着孩子们看了课件高山瀑布的景象,让他们感受到了“飞流直下”的感觉、领略了“三千尺”的高度和寓意,就有个别学生感言,真的“像天上的银河落下来了”。 但是最终还是没能达到预设的效果,反思自己,发现:只有放慢语速,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意境,去领略作者当时的心情,读起古诗来才会更有味道。在枯燥的课文中,教师是学生学习路上的向导,有了教师正确的指引,学生的思维大门就会打开,一切看似疑难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 篇14

《望庐山瀑布》是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古诗,本单元主要是以描写祖国壮丽河山为主题的一组课文。《望庐山瀑布》意在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了解瀑布的壮观景象。诗人李白运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尽情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我在仔细研读了教材之后,将目标设定为:1、学会4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二年级的学生学习重点仍然在识字、写字上,而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上则为难点。

当课刚开始的时候,我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有趣的情景介绍了李白: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他很爱旅游,游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他还有个习惯,就是喜欢把游的地方用诗歌的形式记录下来。一日,李白背着行囊来到一个地方,只一会儿工夫,他就决定留在这个地方隐居不走了,是什么吸引了李白呢?接着就出示诗题《望庐山瀑布》这首诗让学生进行初读。唐诗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庐山是驰名中外的胜地。对于这篇音韵和谐、用词精练、意境简言难表的古诗来说,如果充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那么学生在感悟上还是有一定难度。因此,我先“扶”着学生从关键字词入手理解,再“放手”让学生整体感悟,以此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从“疑”字入手,着重让学生体会诗人的如痴如醉的情感,从侧面感受到瀑布的形态美,并且使他们真正溶进古诗中,溶进意境中,感受到诗人激越的创作情绪。然后让学生通过朗读体现自己的情感、感悟,最后发展到激情吟诵,达到熟读成诵的传统要求,用“诵”这种亘古不变的艺术形式再现诗人若干年前的“情”。

古诗的最美处,就是它的格律。格律,赋予了古诗颇深的文化内涵,低年级学生读古诗,我认为教师要舍得花大力气去教他们诵读,让他们享受古诗的格律美,让他们初步触摸到古诗的精髓。教学时,我没有要求学生一步到位读到什么程度,而是在他们的感悟中逐渐提高要求。首先读准、读通。其次,让学生掌握节奏,抓住重音,在诗画结合理解了诗意后,我告诉学生你现在就是大诗人李白,站在庐山瀑布的脚下,遥望瀑布,你会发出怎样的感慨呢?让学生上台站在画面前放声诵读,已经非常有气势,但我还不满意,为了让学生更深的感悟到诗的意境,我进行了范读,抓住古诗中的名句读出了轻重缓急,让学生找到与他们的区别,再练再读,很多学生远远超过了我的朗读水平,走进了诗中。我认为在本堂课中,创设诗意的、充满朗读的课堂就是我眼中的善美课堂!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 篇15

“认识几和第几”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这个知识点孩子很容易混淆。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在实际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教材的主题图是以场景的形式来表现的,而手头又缺乏这幅教学情境图,因此我把教材上的主题图重新作了调整,变为让小猴子和小兔子聚餐的教学情境。当我将小猴子、小兔子、桃子和萝卜的图片凌乱的贴在黑板上时,孩子们立刻瞪大眼睛,露出好奇的神情,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在一开始就被调动起来。

2、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能轻松地解决隐藏在主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在动态的参与中学会“几”和“第几”,这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容易接受,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活跃课堂气氛。

3、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课堂更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一些有层次、针对性强的问题,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比较的过程中自然地训练了思维,并掌握所学知识。如观察黑板上排列好的几只小兔和小猴,设计了一连串的问题:①一共有几只小动物?②排在左边第2的是谁?③排在右边第2个的又是谁?④为什么同样是排在第2,小动物却不一样呢?⑤左数4个动物都有哪些?这些问题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生在不断的辨析比较中提升了自己的思维能力。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 篇16

一,是对学生估计不足在保留英国国王问题上,本准备让学生辩论,结果学生一边倒,预设成空。

二,是自己本身知识储备不足,导致在讲英国为什么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时说不清楚,显得匆忙、草率,没有很好完成历史溯源的任务。特别是举丘吉尔例子,很不恰当,因为丘吉尔例子说明的是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的影响。

三,是在“光荣革命”部分,由于时间紧,提供的历史资料较少,学生的分析显得有点空,缺乏有效的生成;在讲制度创新方面,教师直接点拨,德育方式显得机械,留下明显的灌输印记。

启迪:以后上课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进行多方预设;二要加强知识储备,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三要为生成留有空间和时间。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 篇17

jqx与ü相拼省写ü上的两点的拼音规则是拼音教学中的一难点。一是容易忘记省写ü上的两点;二是不知为什么要省写ü上的两点;三是学会了省写规则后,又将其它声母(如:n、l)与ü相拼时也去掉ü上两点;四是省掉两点后又将ü读成u,造成拼读错误。要突破这一难点,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一、巧让学生发现问题

在完成了复习,认读,书写字母jq x后,板书下面内容:

板书完毕之后指名让学生说出它们的意思。(j与i相拼组成ji……j与ü相拼组成jü……),这时有些细心的学生就发现问题了:

“老师,你右边的写错了。”我故作吃惊状:“是吗?”然后作短暂沉默。见老师不言语,部分学生就议论开了。此时,学生大概会有这样几种心理状况。1.我都看出来错了,老师还不知道。(得意)2.你是老师,还写错。看你怎么办?(看笑话)3.也许老师没错,但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我认为,不论是哪一种心理,对吸引学生注意力,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都是十分有利的。

二、激发学生讨论判断

待全班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这个问题上时,我便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提出问题:你们说这是错的,理由是什么呢?不等我提出讨论的要求,大家就自觉主动地讨论起来。有的说:“n、l与ü相拼时就没去掉上的两点。”有的说:“jqx与i在一起时,i上的那一点就没去掉。”有的说:“如果去掉ü上的两点,就不是ü而是u了。”还有的说:“老师没写错。”(可说不出理由)……大家七嘴八舌,各抒己见,争论十分激烈,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全班绝大部分学生都参加了这个问题的思考与争论。在争论中既巩固了前面所学的知识,又激发了学生对新问题的思考。

三、讲故事,揭示规则

学生们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急需得到一个明确的结论时,我发言了:“同学们,请大家暂时停止对这个问题的争论,先听我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听完故事后,再请同学们来说说老师到底写没写错。好吗?”听说要讲故事,大家更来了兴趣,于是个个全神贯注地听起故事来。我绘声绘色地讲完故事后,从学生们脸上的表情能够看出他们已经明白了问题的答案。于是让他们齐声回答老师黑板上写的错没错。在一声响亮的“没错!”声中,jq x与ü相拼时省写ü上两点的规则便深深地印入了学生的脑海之中。

四、及时总结,突破难点

当有趣的故事情节还在学生脑际萦绕时,我趁热打铁,总结jqx与ü相拼省写ü上两点的规则。写的规则学生已基本明了,读的规则还需强调。即jqx与ü相拼时ü上两点去掉后仍然读ü,千万不能读成u。让学生根据刚才听到的故事内容说一说,议一议为什么要这样读?启发学生明白因为去掉鱼眼的鱼还是鱼,而没有变成乌鸦,所以还读ü不读u。

五、教儿歌,帮助记忆

在学生掌握了j qx与ü相拼的拼写及拼读规则后,再根据前面讲的故事内容,教给学生顺口溜:“小鱼小鱼有礼貌,见了jqx就脱帽。”以帮助学生记忆。这个儿歌顺口好记,学生只要念着儿歌,就会想起老师讲的故事,就会想到jqx与ü相拼的拼音规则。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 篇18

在这学期进行的中班组同课异构的活动中,经年级组长的协商,最后定下课题是音乐欣赏《口哨与小狗》,于12月10日进行。

经过几个星期的策划与构思,拟好教案,加上几位前辈老师的指导,在本班进行了此课的教学活动。

这节音乐欣赏课,我定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孩子能够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故事内容,以及主旋律节奏。

首先,重新选择音乐。随教材的磁带上面的音乐因为是加以简化,没有明确的口哨声音。我想,既然是音乐欣赏课,还是给孩子听最原版的音乐比较好。让孩子感受原版音乐带来的整体效果。所以,我从网上下载了《口哨与小狗》的原版音乐。

在课的设计上,我根据原版音乐清晰的口哨声,采用另一段口哨音乐进行导入。让孩子明确音乐是与口哨有关的。

然后,给孩子整体欣赏一遍音乐,让孩子听听除了口哨声还有哪种小动物的声音,借此引出课题《口哨与小狗》。接着,出示小狗玩具,再次播放音乐,边听边讲述音乐所表达的故事内容。让孩子带着问题去听。

(但是在进行这一环节的时候,听音乐之前,问题并没有问孩子,虽然孩子听的很入神,但是不知 道到底要干什么。我在孩子听完音乐才问的,所以效果不太好)

接着,让孩子听主旋律的节奏。我让孩子用小狗的叫声来反应节拍。让幼儿扮演快乐的小狗,高兴的时候会叫,会拍手、跺脚、拍肩膀等。

(这一环节我是让幼儿整段欣赏,所以后面的音乐由于没有进行明确教学,幼儿掌握的不太好。我应该在讲完故事之后,再分段进行欣赏和动作的教授。例如第二段,天空怎么阴沉的,小狗和爸爸如何躲在大树的后面。第四段,小狗和爸爸是怎么爬山的,怎么在草地上玩耍的。这些动作都没有拎出来教授)

在后面游戏表演的时候,让孩子随着音乐,表演故事内容。

(分工没有让幼儿明确。应该让坐在下面的幼儿打主旋律的节拍,而不是坐着不动。上来表演爸爸和小狗的幼儿,在进行到第4段音乐应该换动作,变成在草地上玩耍以及上山的情形。而不是一直不停的跳和走,让人觉得很无趣)

最后整段欣赏的时候,让幼儿换种方式打出主旋律的节奏。利用摇铃以及自制的响声筒。

(让幼儿利用摇铃来打节奏的时候,没有进行示范,所以效果不太好)

总的来说,虽然这节课的教学目标都达到了。解决了重难点节奏,也让幼儿了解了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幼儿也都能参与到教学情境中来,但我觉得自己还是有很多细节的地方处理的不够妥善。环节的衔接也存在很多缺陷,需要在日后的教学活动中慢慢改进。

这次同课异构的活动,首先感谢汪老师及主任给了我这次机会,让我有幸能意识到自己在进行音乐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知道了以后要在哪些地方进行加强和锻炼。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 篇19

神话故事是我国宝贵的民间文艺瑰宝,让学生爱读、会讲,设法让学生浸润到这种民间文化的氛围中去,从中感悟、熏陶,直至喜爱是我们教学的出发点。在教学中,我注意让“读”深入课堂,落在实处。我的基本教法就是从感受到领悟再到积累最后到运用”。我设计的基本学法是:以读为基本手段,促进理解、促进感悟,习得语感。

一、在倡导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关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如: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天塌的情景,教者引导学生体会一边串叠词“轰隆隆”“黑黑的”“一道道”“熊熊大火”的作用,感受其传达出的人间惨状。

再如:三、四自然段的教学,教者引导学生找出女娲冶炼五彩石和补天的一连串动词,既使学生感受到女娲补天的艰难,同时使学生体会到这一连串动词生动传神的表达效果。

二、本课的教学注意把精力花在学生个性化、创造性读的训练。课文中“女娲补天”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让学生根据各自的水平和习惯反复读出感觉来,读出味道来,用准确有感情地朗读把各自研究学习的收获告诉大家,学生读得动情大家听得入神。同时,用“边读边说”的方式交流,既是读中感悟的结果的呈现,又是自然的思维与说理的训练.

不足之处有:

1、由于把课文读的太多,课文的复述没有完成。应该直接跳到补天的过程之上,再让学生去感悟女娲的品质。可在前面书读得有点多,后面显得有点紧张。

2、我压制了学生的一些质疑,没能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在今后教学设计时,我要多准备些学生独立思考、自读自悟、质疑解疑的时间,多根据学生的需求及实际设定教学环节,这样学生乐学,教师轻松。

3、课堂语言不够丰富,激励性不大,每个环节连接的不够紧密。在上课时,对于学生的回答,我的评价语也不够丰富,而在引导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够灵活的现象。

反思这节课,我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如课堂上驾御能力不强、很多地方处理的不够灵活、教师的评价语很不到位。这也是我今后教学中要学习和加强的地方。课结束了,但是思考并没有结束。通过这节让我明白,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努力,多开公开课锻炼自己。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 篇20

《泊船瓜洲》一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洲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是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通篇立意含蓄悠远。此诗对字的锤炼被人称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字,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教学时让学生先通过自读自解,整体把握诗意;然后根据查找的资料,小组内交流,用现在的话说说意思;诗歌中凝练、古今差异较大的词语一直是困扰学生阅读诗歌的障碍,如果单单让学生死记硬背,只能是“授之以鱼”;通过古今词语的类比来解决,“授之以渔”,从课内的学习中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诗歌的能力,让学生收集、诵读有关思乡的诗歌。

二、抓住诗眼悟诗情

《泊船瓜洲》这首诗字面意思相对比较简单,诗意容易理解。于是在理解诗意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挖掘,避免了传统教学中存在的无重点、无深度、传统古诗串讲串问、逐字逐句的讲解,而是紧扣诗眼“还”字,提炼出“很想还——早想还——不能还”这一教学主线。通过板画帮助学生理解“瓜洲”“京口”“钟山”的地理位置关系,进一步体会诗人离家近却不能还的情感。加大了“学诗”的密度,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 篇21

“吨的认识”是第五册的教学内容,教学的对象是第一学段的三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然而“吨”这个非常大的质量单位,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何将“吨”这个抽象的概念,以具体、形象、可直接感知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如何让学生“体验”“1吨”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 “吨”的概念比较抽象、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也比较远,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获得充分的体验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的建立数学概念,要尽量提供生活化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过程中建立表象。虽然学生已学习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对质量单位有一定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也许见到过“吨”,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凭观察得到,再说像“吨”这么大的质量单位,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更谈不上有什么体验。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体验“1吨”到底有多重,我先让每位学生轮流抱一抱一袋10千克的大米,说说感觉,再选一位班中的“大力士”来抱一抱一次能抱几袋大米,然后推算100袋这样的大米重1000千克既“1吨”;再让学生做游戏,同桌互相抱一抱,说说感受,如抱两、三位同学又有什么感觉呢?按三年级学生每人25千克计算,全班42位同学约重1吨,并让全班同学起立、一起跳一跳,体验1吨物体落地 的感觉;然后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重约1吨重?(如2头牛、10头猪、200只鸭、电梯的载重量等)。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中,借助100袋大米、全班同学总重量、2头牛等具体的实物帮助学生建立1吨的表象。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学习。

2、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体验。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好的数学教学内容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使数学贴近学生生活,变得有趣、生动,容易感受。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用所学“吨”的知识解决小动物的“过桥问题”、“货车、电梯的载重量”、“多少物体的重量约1吨”、“哪些物体的质量要用吨作单位”、“估计一些大动物的质量”等,使学生体验到“吨”的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学习“吨”的知识能解决许多生活实际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困惑:

(1)三年级的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较差,让学生推算多少个物体重约1吨比较难算。

(2)是否有更大、更直接的物体能帮助学生建立“1吨”的表现。

(3)虽让学生进行较充分的体验,但毕竟是三年级的学生,“吨”离他们的生活实际太远,

有的学生对“千克”、“克”的质量的表象还不清晰,对以“吨”为单位的物体质量的估计就有些离谱。有一位学生说“一幢教学楼”的重约1吨。教学时要让学生在估计时与“1吨”重的表象,如“2头牛、40位同学”进行比较。

总之本节课,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联系生活,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体验、分析、推理、估计、想象,在探索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以具体的实物建立“1吨”的表象,让学生确实感受到“1吨”是很重、很大、很多的。让吨的单位换算融在“动物体重”的估计与转换之中。能使学生在主动获取新知的过程中,思维得到锻炼,情感得到体验,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 篇22

教学《蟋蟀的住宅》后,我感触颇深。《蟋蟀的住宅》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用拟人的手法,具体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住宅的经过。对蟋蟀的吃苦耐劳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作者是十分赞许的。学习这篇课文,在让学生把握课文主要资料的同时,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并注意把这些方法运用到习作实践中去。要让学生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富有情趣的语言来表达的。

1、文中的题目比较新奇,引用揭题来引起悬念,激发阅读兴趣。利用动物和人类的“住宅”的联系及区别,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说说动物住处的称呼,让学生在拓展中积累,在比较中感受作者的感情。

2、从“住宅”入手,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并适时地进行拟人句的学习,这也是本篇文章很大的亮点,此文不仅仅是科学说明文同时也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课文中的语言乍看平实,其其实文章涵盖着作者浓浓的情怀。我让学生多次找出拟人句并重点地指导朗读,训练了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在情感的感染之下学习观察,潜移默化地受到作者喜爱昆虫、热爱自然的教育。

3、透过重点词句学习语言。文中许多词语和句子都写得别有特色。比如:“蟋蟀和它们不一样,不肯随遇而安。”这句话我要求学生们反复阅读,运用上下文的互相比照的方法加深理解。结合体会段中的“临时”“隐蔽所”“得来不费功夫,弃之毫不可惜”等体会”不肯随遇而安所表达的丰富。再如:“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引导这句话时,我给学生设疑:作者把蟋蟀挖掘的住宅说成是“住宅”,而且还说是个“伟大的工程”你觉得是不是有点夸张了?从而又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从蟋蟀住宅的外部和内部两方面的特点来感受蟋蟀的聪明才智和建造出这样的住宅简直是一个奇迹,所以说它是伟大的工程一点也不夸张。

最后,我把课堂拓展到课外,让孩子成为蟋蟀住宅的开发商,再给蟋蟀提一些好的修建住宅的推荐。并且在课后搜集一些科普短文来阅读。觉得这样一来学生能够《蟋蟀的住宅》一课作为起点,再多接触一些科普文章。这样他们既能够增长课外知识,又能够锻炼读书潜力。从而实现语文与生活的衔接,语文与实践的融合。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 篇23

本节课首先通过学生回忆已有知识,进而类推、猜想比的基本性质,然后通过举例验证,共同推导完善比的基本性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领悟了利用旧知学习新知的方法,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培养了初步的类比推理能力。化简比的难点是最后结果的表现形式,因此,通过让学生讨论“什么是最简单的整数比”。使学生明确化简比的结果只能是一个比,并且前后项应该是互质的,然后让学生遵循这条原则,尝试化简各类比(整数比、分数比、小数比),使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积极探索,完成学习。不可思议的是,学生在试化简 : 时,有的把这两个分数都化成小数再化简,也有的前项除以后项来化简,大多数学生都是前、后项同时乘4的方法来化简。于是,我及时让学生讨论、比较,得出化简分数比的一般方法。

但是,在学生大胆猜想得出比的基本性质是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比值不变时,我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但没有在学生的验证时让学生比较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和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的微小区别,造成学生一定的概念上的混淆。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 篇24

4月7日,全县西片古诗教学研讨会在采花小学举行。当我上完《望庐山瀑布》一课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感受颇深:要想上好一节课,真的要花很多的时间与精力。真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呀。从最开始的备课,到最后的授课,这过程中有很多值得反思和思考的。

一、目标的确定要准确

《望庐山瀑布》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的一首古诗。这首诗歌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 诗歌很美,诗歌里蕴藏的画面更美。他运用了极其夸张的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尽情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这是李白的名篇之一,读起来朗朗上口,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深入地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难度很大。毕竟,二年级学生的阅历,感悟能力,知识水平还是很有限的。因此,目标的确定要准确。我也花了很大的功夫。第一次试讲是在我自己班上上的,学生很熟悉老师的教法,也很灵活,回答问题也很积极,课中表现都很出色,感悟的也很深刻,只是花的时间很长,导致后面的写字任务没有完成。试讲完之后,自我感觉不好。明显的感受到,学生要深入地体会要的是时间,教师也时有越俎代庖的现象。我们学校语文组的老师也提出了意见,一致认为:二年级的诗歌只要求理解大意,重点是背诵。我吸取了教训,将目标降低了要求。重点放在朗读上了。目标中感悟诗意前加上了一个词“粗浅的”。是的,作为教师,不管上那一课,首先一定要把目标确定好,不要随意的拔高或降低要求。

二、导语的设计要精彩

一堂好的课,在一开始的时候就要将学生深深地吸引住,让学生想,乐学。在第一次备课中,我只在想,怎么让学生多积累点知识,多了解一些大诗人的常识,没考虑到学生的兴趣。所以,在开课时繁琐的向学生介绍李白的出生、经历、字号、诗集等等。这真是徒劳无功,事半功倍呀!学生一点兴趣都没有,认真的学生 还跟着读一读,不爱学的学生简直不知道老师在做什么。就连我的激情范读都没能与学生产生共鸣。这样的导入是失败的,得改!在所有老师的帮助下,在激烈的讨论中得出了结论: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直接出示瀑布的画面,从视觉上清晰的感受瀑布的壮观,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眼球。在后来的教学中确实证明了这一点:好的开头时成功的一半!

三、内容的安排要灵活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主要是以识字、写字为重点。一般有专门的识字,写字环节。在开始的试讲中,我也是先单独识字,然后学文。结果是效果不好,时间也不够。怎么办呢?就连睡觉的时候我都在思考。经过反复地斟酌,我认为在文中识字比较好,一边学古诗,一边认生字。因为本课要认的生字只有4个,很少。这样做既节省了时间,又联系诗句理解了生字的意思,效果会好一些。如:学习第四行古诗的时候,首先就出示“疑”,教大家认、读然后“找朋友”明白其意思:以为,怀疑。看到这么雄伟的瀑布从山顶上泻下来,作者以为是什么呢?学生读诗句,很快就会明白整句诗歌的意思了。这样既学了诗句,又结合课文学习了生字,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四、朗读的指导要细致

小学的整个语文教学都应当以朗读为主,不管是那种类型的文章,都必须在读中去感悟,理解,体会。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就更应当以朗读指导为主了。教师的范读,能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整篇文章的感情基调,要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开课后,我为学生范读了一遍课文。虽然,我在上课时课件出了一点小问题,没有播放出配置的一点古筝的音乐,但并不影响我的范读。我看见学生情不自禁的跟着我一起朗读古诗,心里真的很高兴。

课中,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读自由读,齐读,小组长带领大家读等,悟出了诗歌中所蕴藏的优美的画面时,教师一定要做具体的指导。那些字该重读,诗歌的节奏时怎样的,古人读诗,吟诗时摇头晃脑,声断气不断的样子······这些朗读的技巧,教师都要做细致的指导。让学生从小就养成好的读书习惯,不唱读,不拖读。由此而感受到朗读诗歌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背诵古诗的兴趣,从而积累古诗中的名句,做好长远的打算,奠定基础。今后在写作中能信手拈来。正所谓:熟读唐诗八十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要上好一节课,真的不简单。必须经过反复的思考,反复的修改,反复的试讲,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 篇25

今天的整个美术活动中,幼儿作画的时间会占很大的比例,我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干什么也一直是我在思考的问题,经验告诉自己不能仅仅把激发兴趣与讨论组织好了就算完成了,而应该更好地针对个体进行适时的指导,才能真正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

1.围绕目标观察。首先要心中有目标,明确幼儿操作环节的指导要点。今天的重点是要让幼儿学会画动态的人物,所以我采用了让幼儿示范动作,教师用简笔画作画的方法指导,并且抓住侧面和正面不同的画法来示范,提升幼儿的绘画经验。

2.有序提供材料。每次作画的准备过程中,我们逐渐养成了有序发放材料的过程。比如我先让组长来为每组孩子发放报纸垫在桌子上,然后再提供绘画的工具:白纸、记号笔;接着引导幼儿将画面内容画得比较丰富后,再提供另一张材料油画棒,以引导幼儿涂色。这样既有利于幼儿有序思考,又让幼儿有充分的作画时间。

3.注重能力提升。在整个指导幼儿的操作的过程中,我都重在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形成自己的理解,创作出自己的图式,从而提升自己的分析归纳能力及绘画技巧。碰到幼儿反复说“我不会画”,或完全模仿老师的范画,或不断重复以前画过的画面时,便作一些适时适宜的指导;对于那些很会画的幼儿,便放手让幼儿自由发挥。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 篇26

我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学习常常是浮于表面:只知故事,不品语言;只知情节,不明主旨。所以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深入本课,使他们能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学会阅读,这节课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带着疑问阅读的良好习惯。同时根据教材特点,抓住训练时机,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使“教材”变成学生的“学材”,在师生共同实践探索中使学生领悟学习方法。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将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课本让学生读,思路让学生讲,规律让学生找,学法让学生悟,使阅读方法真正成为学生主动获得的一种可贵的精神财富。与此同时,我也反思到语文课堂应该有琅琅的读书声,强调读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课文,亲近课文,使作者情、教师情、学生情三者统一。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 篇27

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形式出现,通过成熟的桃子自己落地的事,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了“地心引力”这一比较深奥的科学现象和科学常识,鼓励学生留心身边的科学,从而爱科学,学科学。

在教学本课时,我觉得比较成功的几点如下:

一、导入设疑,激发学习课文的兴趣。

成熟的桃子落地是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谁也没去考虑过“为什么”。为了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课前我采用了游戏(投纸飞机)导入,我把一架纸飞机向上投出,飞机掉了下来后。我再让一个学生投,飞机再次掉了下来。我问学生,为什么飞机会往下落呢?学生们一下子对地心引力有了浓厚的兴趣,这样就把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搬到”课堂上,调动了学生的生活和情感的积累,激发他们探求新知的欲望,使学生开始兴趣盎然地注意这个平时没去思考过的熟悉的现象。这样,他们在对课文的探究性阅读中必然是主动、积极的。

二、抓住重点段落教学,提高课学教学效率。

课文内容浅显,人物对话较多,一问一答比较琐碎。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读熟课文后,我直奔主题问:地球爷爷有手吗?你从课文哪里知道地球爷爷有手的?地球爷爷的手是什么?学生很快找到了第10段。这是一个重点段落,我让学生反复朗读,并体会地球爷爷的语气。有的说:地球爷爷很老了所以说话声音要老一些,慢一些。有的说:要读得响亮,因为地球爷爷很有力气。我肯定了学生的看法,并让他们读出自己的体会。第10段里地球爷爷说:能让成熟的桃子掉下来,能让踢到半空的足球掉下来,后面有一串“……”,课文结束后还有一个学习小泡泡:

“我还能举出例子说明地球爷爷有手。

”于是我创设情境把这两个地方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大屏幕上展示:地球爷爷的手还能( )。让学生来造句子。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地球爷爷的手能让抛到半空的篮球掉下来。有的说:地球爷爷的手能让黄的树叶掉下来。也有的说:地球爷爷的手能让人站在地上而不是飞到半空中。通过一个简单的句式,孩子们知道了地心引力的作用,对课文理解了,也做到了有效的拓展!学习完第10段后,我再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全文,读出角色的语气。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 篇28

眼睛是人体的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天然光学仪器。它是我们看到外界美丽景象的窗口,是我们心灵的窗户。在这节教材中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眼睛的成像原理、近视眼、远视眼的原因及矫治方法,同时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注意用眼卫生和保护视力。体现新课标的以人为本、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教育理念。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努力把握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创设情景、设计提问、课件引导,力求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学会知识的目的。

首先我先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情景引入,让学生看一段动画片,问动画片中的主人公恐龙宝宝做了什么,会引起什么后果,然后进行班中近视眼人数的调查,并让某个近视的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从人眼为什么会近视,近视的人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引入课题并板书课题。这样的导入学生可以轻松进入课堂,并很清楚这节课的内容和学习目的。同时也引起学生对自己视力的关注,调动了学生想要了解自己眼睛的有关问题,从而很快进入正题,我感觉这种引课的效果比较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也更方便知识的过渡。

对关于人眼看远处、近处物体都能看清是由于晶状体的厚薄在发生变化来调节的这个问题,我首先通过学生做可调水透镜实验,让学生体会人眼由远及近看物体时晶状体的变化。实验完毕后,让学生总结眼睛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晶状体是如何调节的。由于实验时学生很难完整的总结出眼睛的调节过程,我又采取第二种方法,利用flah课件的优点,形象直观总结演示眼睛的调节过程。

另外,关于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治,一方面引导学生分析光路图,利用他们所学过的知识寻找解决的办法,另一方面,通过课件模拟对以上两种眼病的矫治,使学生印象更深刻。本节课我在设计中的最大特点是尽可能将一些内容利用实验和课件并用的手段显现出来,使学生既有理性的思维,又有感性的认识。这节课中我发现很多学困生掌握的也很好,都能很流利的说出眼睛的调节和视力缺陷的矫正,因此可以看出,只要我们教师认真设计,学生都能轻松的掌握。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 篇29

本节课是针对解决“小学高年级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这个问题设计的,根据平时的教学,发现每次让学生准备学具上课,经常遇到没准备或准备不当的情况,这样严重影响上课质量。因此,课前充分准备好教具、学具材料是很重要的,我觉得如果老师能够统一提供适当的学具,将大大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积极性。再精心设计动手操作的步骤,使教具、学具直观手段发挥应有的作用。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我决定从探索“四度”数学课堂入手。所谓的“四度”数学课堂,即小学数学课堂要具有“宽度”、“高度”、“深度”和“温度”。

一、教学过程有意义创设与设计,让数学课堂有“宽度”。(知识技能)

本课从包装1盒磁带,复习旧知;到包装2盒、3盒、4盒相同的磁带探究新知,从而逐渐完善最节约包装纸的包装方案(不仅要考虑重合最大的面,还要考虑重合最多的面才能减少最多的面积,也可以观察拼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只有使长、宽、高最接近,这样表面积最小,才最节约包装纸)。各环节之间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学生的学习不止停留在浅层次,而是不断迎接着新的挑战。他们被数学自身的魅力所吸引,参与其中,乐在其中,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提高。

二、数学思想有意识挖掘与渗透,让数学课堂有“高度”。(数学思想)

在解决包装两盒磁带时,让学生自己动手摆放、比较、交流,给予他们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时间,让他们充分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当学生体验解决策略多样化的同时,再引导他们进一步探究最优策略,通过探究最后得出:重合面积最大,包装表面积就最小,从而最节约包装纸。这样就充分体现了数学的优化思想和渗透分类思想。在操作过程中,能及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指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伴以思维和语言的表达,对那些思维敏捷的学生,多鼓励他们创新,能否采用多种方法去动手操作。

三、数学本质有机地建构与提升,让数学课堂有“深度”。(数学思考)

在“拓展创新”环节,我设计了3个层次的练习。一是:包装3盒磁带,目的是让学生不通过计算,运用刚才发现的规律,直接观察、判断得出最节约包装纸的包装方法。

为了不让学生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节约包装纸只需重叠最大的面。我又设计了第二个练习:包装4盒磁带及4盒伊利纯牛奶盒。先让学生在小组中通过动手摆一摆确定节约方案,在引导学生对这一结论进行质疑:为什么不是重合8个面的重合面积最大呢?从而激发学生进行思考。老师只是引导组织与适时点拨,并在最后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更清晰的认识到:包装多个相同长方体,要节约包装纸,除了要考虑重合最大的面,也要考虑重合最多的面。再通过对4盒伊利纯牛奶盒的包装,让学生研究发现,拼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大小直接影响到表面积的大小。

最后,再灵活运用总结出的节约包装纸的方法,判断思考题:包装4个特殊的长方体。

四、学习情感有效地激励和唤醒,让数学课堂有“温度”。(情感态度)

课始,我联系生活,创设“送学生六一礼物,让学生欣赏精美的礼物”的教学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起为什么要学习包装的热情和探索最佳方法的欲望,同时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并通过包装1盒磁带,复习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为接下去的探索、创新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与知识基础。

不足之处:对学生的评价激励较弱,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 篇30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内容,更要关注文章是怎样表达的。在阅读教学中笔者认为应将引导阅读、诱发感悟和指导练习这三项阅读教学策略结合起来,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强调以读为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朗读、讨论、交流的过程其实就是表达感受、互相启发、丰富课堂、丰富文本、丰富自己内心世界的过程。

整节课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关注文章内容和关注文章细节表达。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 - 白木子 - 白木子小屋在“关注文章内容”教学部分,我首先设计“课文围绕《青年近卫军》写了哪些事?”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给学生搭起了一个整体框架印象。接着出示了检查预习,既可以考察学生对文本的熟悉程度,又包含生字词语教学,其内容还是整篇文章的大意,再次强化了 读者对文本的关注,更是为关注细节表达悄悄做了铺垫。在理解词语上我力求方法多样,有抓关键词义,有联系生活实际的,有通过做动作理解的,有换词比较的,应该是有效而扎实的。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 篇31

《从现在开始》是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童话故事。富有儿童情趣,语言活泼、情节耐人寻味。讲的是狮子大王想找一个动物接替他做“万兽之王”,每个动物轮流当一星期,谁做得最好,谁就是森林里的新首领。猫头鹰让大家白天休息夜里做事,小动物们叫苦连天。袋鼠要大家跳着走路,小动物们听了直摇头。可爱的小猴子让大家照自己习惯的方式过日子,得到了大家的拥戴,成为森林里的新“万兽之王”。

结合课程标准的理念、教材编写的意图以及学生发展的实际,我在设计本课时重点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抓关键词感悟,以悟促读

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在教学本课时我以重点词语为抓手,例如:“神气极了”、 “激动”、“议论纷纷”、“叫苦连天”等,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指导朗读,让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中深入与阅读材料形成对话,同时借助课件的直观感受与语言描述的情境创设,引导学生想象童话人物的神态、动作,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进而体会童话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得言得意”。

2、以学定教,巧计情境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对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交流能力起着积极作用,为了在课堂上体现课标精神,我坚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巧计情境,努力在课堂上体现充分的自主学习,有效的合作学习,适当的探究学习。

不足之仍存在于课堂教学的很多环节中:

1、学生搜集的资料能力不强,所以当一上课抛出问题:谁知道森林里都有哪些动物?它们习惯怎样生活?时,学生的回答很凌乱,有的说不完,大有不吐不快的意思,但时间关系我只能控制学生的发言,迅速进入下一个环节。

2、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在本课教学中学生合作意识弱,在完成老师给的讨论题时,有时同学没有动脑筋,在旁边玩。

3、课堂组织教学还不够,有部分同学的积极性还没有调动起来

努力和改进方向:

1、优化课前准备,首先“吃透”教材,现行的语文教材是以人文性、文学性、时代性、基础性、兴趣性为原则编写的,内容非常丰富,其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只有“吃透”教材才能恰当地把握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在教学中才能胸有成竹,应付自如。其次“吃透”学生,只有对学生有了透彻的了解,才能在课堂上对不同的学生应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2、优化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学习氛围。努力创设出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励学生的自主意识,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3、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提高教学实效。例如在课堂上创设教学情景,巧设提问等。

4、优化教学策略,探究最佳教学途径。例如根据教学对象及教学内容不同的情况可采用分组教学、分层教学等等。

5、优化教学反思,改进提升教学水平。实践证明,不断进行教学反思不仅可以获得宝贵的教学经验,还可以及时发现教学中的新问题,并通过改进或创新把教学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进而实现自我超越。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 篇32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我读了这篇课文后深深地被诸葛亮的智慧和胆略所折服。那么怎样来让学生走入文本,去欣赏和感受诸葛亮的大智大勇?怎样经过课文中几篇名著的教学,激发学生多我国古典名著的阅读兴趣呢?

1、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

课前,安排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弄清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关系,弄清文中出现的四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它们与“箭”之间的关系,这不仅仅为学生深入理解文章资料,把握人物形象奠定了基础,并且为落实课外阅读目标开了一个好头。文本中出现的主要人物有四个:周瑜、诸葛亮、鲁肃和曹操。经过反复研读课文后我发现文本中写到箭的,这四人各有不一样的表述:周瑜――“造箭”,诸葛亮――“取箭”,曹操――“射箭”,鲁肃――“借箭”。

“造箭”周瑜要诸葛亮十天造10万枝箭,明明是周瑜心胸狭窄,公报私仇,想加害诸葛亮。而诸葛亮答应3天造好,说明他心胸开阔,顾全大局,成竹在胸。

“取箭”则是诸葛亮对真诚厚道的鲁肃充满信心,对自我的拥有的知识充满信心,对自我的预设充满信心,彰显了他的聪明才智。

“射箭”是诸葛亮预料的曹操的必然行动,说明他深知曹操的多疑谨慎,大雾天必须不肯轻易出兵,只会放箭。真可谓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凸现了诸葛亮过人的胆略。

“借箭”是忠厚朴实的鲁肃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作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因为仅有他目睹并参与了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全过程:向鲁肃借了船、借了兵,向曹操“借”了箭,诸葛亮自我不费吹灰之力,完成了周瑜交给的造箭任务。使得周瑜也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2、抓住矛盾处设疑,引导学生仔细研究文本。

诸葛亮在那么一个复杂的环境下,能够不费一兵一卒而借来十万支箭,可见他在天时、地利、人和方面的成就十分人所能及。但周瑜的才能也是数一数二的。

“既生瑜,何生亮”,能够说周瑜和诸葛亮的才能是在伯仲之间,不相上下。那么,周瑜军中少了二十只草船和六百名兵士他会一点都没察觉?从常情来说,周瑜故意刁难诸葛亮,想尽办法来破坏诸葛亮的一切行动,可是,当鲁肃告诉周瑜“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时,周瑜会一点也不怀疑吗?周瑜也是个聪明人,怎样会“无动于衷”呢?在教学这一部分时,我不禁产生了怀疑。于是,我查阅了《三国演义》,文中也是这样写的:瑜大疑曰:“且看他三日后如何回覆我?”看来,周瑜确实太自负了,当初他是因为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而故意刁难,此刻明明明白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造箭的材料,但却不加多想,不再派人去打探虚实,而用三天的时间来睡大觉,在大帐里坐等诸葛亮的失败。周瑜呀周瑜,如此你岂有不败之理?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均选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教学中,我感觉自我对名著的了解实在太肤浅了,这让我的教学显得底气不足。看来,广泛地阅读(不仅仅是读教材、读教参,还要读名著、读儿童文学作品,读孩子们感兴趣的一切读物),紧跟时代地阅读(随着时代的发展,教材的变动,学生阅读面的开阔)是当好一名了“语文”教师的必修课,自修课,再修课。真是“活到老”

须“学到老”啊!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 篇33

课堂上,为了激发学生情感,我出示了图片。一是怀素小时候在木板上认真写字的摸样;二是怀素长大之后在墙上挥毫的样子。由说图入手,分别引入对课文第一段、第四段的学习,不仅感受了怀素所写的字的形神美,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好奇心:为什么怀素可以写这样一手好字呢?从而为进一步学习埋下伏笔,也使倒叙式教学设计得以实施,即先知果,后探因。在孩子们心中产生了积极因素,提高教学实效。

课文的理解重点是理解怀素练字的方法。我想如果引导学生很好利用怀素写字的方法, 相信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于是在写字教学这块,我打破了以往惯用的常法,套用了怀素写字的故事激励引导学生。“同学们,想不想当怀素那样的大书法家呀?”“想呀!” “那怀素是怎样成为大书法家的呢?他是怎么练字的呢?”学生很流利地答出怀素练字的方法。此时我适时地激励学生:怀素成为一个书法家是多么不容易呀,他是多么得认真和刻苦呀!今天,老师想看看大家像不像小书法家的样子。 这节课让我们也用怀素写字的方法来练字, 先看清字的形状,记住字的笔顺,再一笔一画照着写。 学生个个低头观察字形,接着又认真学习笔顺,看着那一张张那严肃认真的小面孔,我欣慰地笑了。 这课的生字,孩子们写得特别工整。我觉得孩子们都是喜欢被激励的,尤其是老师充满无限真诚关爱的激励。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