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管理论文【通用15篇】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下是编辑枫帮大家收集的15篇人才管理论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企业人才管理论文 篇1

德与才,主要是德上出问题;廉与勤,主要是廉上出问题;做人与做事,主要是做人上出问题。对于品德不过硬的人才,坚决不用。对于“德”的要求,党员干部首要的是必须具备正确的政治方向,同时符合企业管理思想要求。具备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参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符合管理思想,即符合中庸厚道、求真务实、创新求变的思想,也就是既要实事求是、中和为用、扎实稳健,又要与时俱进,汲取时代精神,依靠观念创新、方法创新实现突破,开辟发展新路。随着企业发展,对品德的认识,不应仅仅局限于考察品行,还要与时俱进提高标准,看其有没有较强的责任意识,有没有为社会、为企业、为他人的奉献意识,具备不具备在关键时刻知难而进、挺身而出的担当意识。同时,以德为先还需要具备以下优良作风:勤奋好学、学以致用,心系社会、服务市民,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顾全大局、令行禁止,作风正派。把倡导和践行良好风气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结合起来,加大企业报刊等载体的宣传引导力度,把企业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不论是提拔高层管理者,还是发展党员,不仅要求品德好作风良,更要求有着较高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奉献意识,缺一不可。坚持这一标准,才能保证经营管理者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团队品德优良,作风积极上进,在企业需要的时候敢于冲在前头。突出品德、突出责任,在考察干部时按照“德、勤、绩、能、贤”等指标,把“德”放在首要地位,做到以德服人。同时也要重视榜样教育,组织职工观看先进人物事迹影片,外出参观学习,同时发挥身边榜样的作用,让职工看到谁的责任心强,谁就成长得快。

二、看能力,用其所长,考察以长

企业在招聘人、培育人的过程中必须以“人人都有能力,人人都是人才”为出发点,这是实现人尽其才的前提条件,然而有能力并不代表方方面面都出色、都过硬,关键还在于我们怎么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达到人岗匹配,当今时代,企业离不开专业化,专业化很大程度上也代表了企业未来发展的要求,这就要求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说到底就是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只有适合企业各岗位的人才是最好的人才。企业发展所需的人才,不可能是流水线生产下来的同质商品,人才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不适合。职工个人素质与经验各有不同,对于技术要求高的岗位,坚持专业对口招聘人才,高起点从著名高校选拔,确保企业专业化发展落到实处。对于其他岗位,坚持用人所长。例如,有的职工虽然学历不高,但善于执行,能够雷厉风行地制止不良现象,就让其参与管理负责复杂的经营业态。对人才的考察,着重于考察其所长。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把他的长处最大化,发挥到极致;也有利于自觉地把他的不足压缩到最小,从而使亮点更突出、优势更突出、价值更突出,个人得到发展,企业得到利益。

三、比贡献,论功劳,考察以功

能干事,关键还得看是否干成事,不能只看过程,更要看结果,很多企业干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真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眼睛一睁一闭一天就过去了”,整天忙着那些无关紧要,且不能创造实际价值的表面工作,这种只懂蛮干不会用脑、付出多成效少的人大有人在,最终结果只能是劳而无功,虽然辛辛苦苦干一年,只能两手空空没成果。苦劳不能等同有功劳,我们要摒弃“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观念,莫把苦劳当功劳。很多企业干部只不过是把所谓“苦劳”用来当做掩盖其工作平庸、工作业绩差的挡箭牌。这种把苦劳当功劳的人,不仅浪费企业的时间、物力和财力,而且会严重影响企业的工作效率和效益。既然苦劳不能为企业创造可持续的效益,那么,企业在考察干部、考察人才就不能只看他们的“广告”——苦劳,更要看他们的工作“疗效”——功劳,尤其是在选拔人才方面,更要以能力和实绩来衡量,而不能把苦劳当指标,因为苦劳既不能代表功劳,更不能体现能力。

四、明责任,量指标,强化考核

通过明确责任,量化考核指标,强化绩效考核,把人的劣根性压缩到最低限度,不论是激励管理还是约束管理,才能做到对职工本人负责,对企业负责,对社会负责。公司下属各部门负责人必须与公司签订目标责任书,提高其在工作中的责任意识。责任书的目标要量化,要细化,要可分解, 经营部门负责人签订的目标责任书要分为经营目标责任和管理责任,管理部门负责人签订管理责任要包括日常工作、传帮带工作、创新工作以及其他工作,同时也要根据新情况、新变化与时俱进,增设新考核项目,以适应工作新要求。俗话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凡是签订责任书或公布年度计划的部门负责人都要定期向公司汇报,对照自己的承诺,用数据、用具体工作在职工评议会上“说与做、比比看”,并将职工评议的打分结果与部门干部的绩效考核挂钩,根据考核项目,设置不同分值标准,实行层层逐级考评,对每项打分情况做到人人清楚明白,知道自己哪一项还做得不够。用工作绩效衡量个人收入,起到引导与约束的双向效应,指明员工应当整改的问题,指明努力的方向。同时,绩效考核要让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成绩突出的干部职工得实惠。年度终了,根据实际业绩,对各部门进行一次性激励。对成绩优秀者在职工总结大会上进行表彰,在企业报上进行先进事迹宣传,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热情,号召其他职工向先进学习。对于执行目标不彻底,或者发生违规现象者,除了及时批评或者处罚,还在季度绩效考核中进行体现,同时取消年度先进评选资格。这些措施,有利于培植起赶学比超、开拓奋进、积极作为的工作氛围。

五、总结

在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的视野下,人才管理应找到相应的立足点和发力点,通过“3+1”的人才管理模式,即以“重品行、看能力、比贡献”的三位一体评比标准,同时,强化以提高责任意识和促进执行落地为目标的绩效考核机制,实现了对选人、用人,人尽其才的目的。“重品行、看能力、比贡献”三位一体的评比标准可分解为“九不用”原则,即:思想品德有问题的干部不能用;不愿承担责任的干部不能用;不懂感恩企业和社会的干部不能用;不求学习提升的干部不能用;不想主动创新的干部不能用;不会带队伍的干部不能用;不懂无私奉献的干部不能用;不让客户满意的干部不能用。人才管理模式的有效性,最终体现在企业管理成本的下降,效益的持续提高,保证了企业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

企业人才管理论文 篇2

在互联网时代,各行各业都面临着格局的重构与企业的转型,传统的市场分配、商业模式遭受着颠覆性的冲击,人们的行为模式、沟通模式和消费模式也在被改变,但是机遇与危机是并存的。谁能最先盘活实体经营与网络经营的融合,谁将会快速做大蛋糕,渗透市场占有率。然而,企业能否在互联网经济中成功转变经营模式、管理方式,关键在于人才。人才是企业赖以发展的源泉,是企业形成独特竞争优势的根本。互联网时代对企业发展与转型的冲击,实际上是对企业人才管理的挑战,企业能否吸引具备专业知识和互联网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能否依靠互联网技术培育人才,能否在互联网时代打造自己的雇主品牌,才是企业在互联网时代顺利转型和发展的根本。因此,在互联网时代,企业要更加重视人才的管理与雇主品牌的建设,从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工作和人才体制机制三方面进行深化改革与制度创新,从企业人才的总量、结构与效益三维度进行全面升级。拥有良好的雇主品牌,企业可以在互联网时代化危机为机遇,更有针对性地管理企业人才的选、用、育、留等环节,依靠复合型人才推动企业的发展与转型,业务的开拓与创新。

二、企业借力互联网平台创新人才的筛选与培育

伴随着互联网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互联网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并希望将其运用到人力资源的管理之中,形成信息流、技术流与人才流的合一。因此,雇主们首先开始将目光触及到网络社交媒体,依靠其庞大的用户量和信息资源,进行大数据的搜集与筛选,帮助企业招募目标人才,创新企业的招聘渠道。网络社交媒体依托于现实人际关系将用户信息构建到虚拟网络社区,其媒介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等特点,使用人群具备网� 例如,人人网、大街网、58同城、领英(LinkedIn)等网站其用户以在校大学生、在职白领和潜在就业者为主要群体,企业可以利用用户个人的公开信息浏览和筛选目标人才,并对其进行大数据的深度分析。进而建立求职者的性格图谱、兴趣图谱和关系图谱,深入了解求职者的性格特点、兴趣方向和社交圈子。国内有学者认为应聘者的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信息70%存在于以社交媒体为代表的媒介之中,这些因素在招聘决策和求职者的人生职业规划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因此,雇主可以通过互联网构建有效的人才数据库,定向挖掘目标人才,创新企业的人才招聘途径和人才考察方法,并为企业积累人力资源的战略数据。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的企业也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等平台培育和发展人才,企业网站、网络信息共享中心、网络培训课程、微博、微信等媒介都成为了企业对内、对外分享和传播学习资料的重要通道,既可以让员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自我学习与提升,也可以将企业内部的学习资料对外开放,提升社会效益,吸引潜在人才的关注。在互联网时代,企业可以依靠网络平台搜寻和传播定向的人才数据,同时员工和潜在人才也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更好地了解雇主,对特定的企业进行关注与考虑,互联网正在成为雇主与雇员进行沟通的重要桥梁。

三、企业雇主品牌在互联网时代的建设与传播

雇主品牌战略是企业为了贯彻实施和支持总体战略而设计的长期人才规划系统,它代表着企业在人才市场上的定位,是公司对内部现有人才和外部潜在人才的“雇佣承诺”。良好的雇主品牌建设,可以使企业与人才之间产生强大的吸引力,让企业在人才市场上长久地保持知名度、美誉度。进而实现雇主品牌的价值变现,提高企业内部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组织绩效,降低企业人才的流失率,让企 实践证明,企业的雇主品牌是组织日积月累锻造出来的,是企业全体员工自上而下不断投入和践行出来的。在互联网时代,企业既要依靠网络积极主动地构建和传播雇主品牌,同时,网络也将企业暴露在了阳光之下,让公众可以全方位地了解和监督雇主,保障雇主承诺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雇主品牌是雇主与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双方在互联网时代共同承担的新使命。具体说来,企业雇主品牌能够在以下4点体现其价值并发挥战略作用。

1.坚守企业合法用工底线

优秀雇主、品牌雇主应该是对员工负责任的雇主,应该遵守《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重视有关员工保护、劳动保护的所有法规,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切实营造好和谐、稳定的劳动关�

2.外部网络突出组织承诺

雇主品牌的建设需要企业明确一个良好的、差异化的、竞争性的雇佣承诺,这种雇佣承诺应该是使企业和员工能够成为利益的共同体。独特的雇佣承诺是雇主品牌的核心,差异化的员工工作体验是职业价值的定位。因此,企业应该着重对差异化的雇主承诺进行建设和传播,探索核心人才的工作期望,利用多媒体渠道打造雇主的良好声誉与吸引力。

3.内部网络沟通企业制度

雇主品牌的定位和价值主张应该与组织形态、企业文化、企业价值观相匹配。企业文化、经营理念要配合完善的制度体系加以落实并不断巩固。良好的人才管理和培养制度是企业选拔人才、使用人才和激励人才的手段与策略。但是,仅仅构建好企业的人力资源制度是不够的,还要不断地依靠互联网平台对内传播和营销,形成组织内部的认可与一致。只有良好的内部共识,才能发挥雇主品牌的内部作用。

4.线上线下引导公众舆论

良好的雇主品牌打造,除坚持不懈的内部建设外,更依赖于不断强化的外部传播与营销。企业需要通过新媒体、传统媒体、公关活动与招聘营销将企业雇主品牌推广出去。同时借用市场营销学的模型方法使企业雇主品牌与员工、顾客、社会建立联系,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企业在互联网时代雇主品牌的建设与传播是符合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视角的新实践,是企业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借网络平台这一“外脑”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传播企业的组织文化与特征的新方法。因而,凭借卓越的人才管理,企业可以在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适应外部市场的不断变化与冲击,平稳转型,做大做强。

企业人才管理论文 篇3

(一)创新性人才给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农产品加工是一个准入门槛低、市场竞 产品与服务创新的依托是创新人才,他们能够运用创新思维来应对瞬时万变的市场经济环境,优秀的创新人才是一个企业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竞争中稳定发展的保障。

(二)创新性人才能给加工企业带来效益最大化

首先,技术与管理的创新能够提高加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产品和服务得到消费者的青睐,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其次,创新人才能够以较高的工作效率和创新能力减少企业的中间成本,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节约资源并实现资源的再次利用,能够最大化实现自己的价值进而提升企业的价值。

(三)创新性人才能较好传承与发展优秀的企业文化

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精神力量,每个企业都有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它不但能够引导企业员工正确的思想价值观,还能激励创新行为的出现。高素质的人才能够更好地将自己融入企业文化之中,取其精髓,去其糟粕,使企业文化能够不断地发展传承。

二、湖南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创新人才现状、问题与原因

(一)现状及问题

1.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创新人才短缺

湖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科技人员的统计数据,可以发现规模以上中小型企业无论是科技活动人员拥有量、具有高中级职称人员拥有量,还是硕、博毕业人员数量均远远低于大型企业;每个企业平均拥有的科技活动人员、高中级职称人员、硕博学历人数,大型企业分别是中小企业的143、139、395倍。湖南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科技人员拥有情况,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科技活动人员、高中级职称人员、硕博毕业人员相对量都比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要低,分别只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2%、51%、25%的水平。因为缺乏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分类数据,若以整个规模工业企业数据的口径,即平均每个规模中小企业拥有的科技活动人员、高中级职称人员、硕博学历人数,相当于整个规模工业企业平均水平的54%、54%、29%来推算,湖南规模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拥有的科技活动人员、高中级职称人员、硕博学历人数,分别约为3.48,1.04,0.07。据湖南农产品加工行业权威人士判断,实际的情况比这一估算数据可能还要低,这是因为农产品加工行业社会地位、企业所处地理位置特殊性等对创新人才缺乏吸引力所导致。

2.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创新人才流动性大

笔者通过走访湖南某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负责就业的职能部门,调查获取的相关数据,100名本科毕业生,选择入职中小食品企业的11人,占比11%,这恰好反映了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创新人才管理方面的尴尬处境,在仅有的11位入职中小食品企业的毕业生10个月后有6位离职,离职率为54.5%。

(二)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创新人才管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1.行业社会地位不高,创新人才的流动性大

由于中小企业自身实力相对较弱,资金有限,从报酬、福利,包括企业的长期发展,都缺乏对创新型人才的吸引力。这些都是导致我省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创新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相当多的创新人才随着自身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行业从业经验的积累,选择跳槽到实力更强劲的大企业或沿海大城市。而随着人才的流失,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本加大,加重了企业的负担,使其创新能力减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2.管理决策者自身素质先天缺陷,人才管理观念与方法落后

第一,不少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管理者草根出生,缺乏系统的管理理论学习,自身素质不高,采取以亲情与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化管理方式,缺乏战略眼光,缺少完整合理的组织结构设计,缺乏对创新人才的系统规划与管理。家族式管理方式的组织结构阻挡了高素质创新人才走向决策层的通道,限制了非血缘,亲情成员的发展空间,不利于创新人才个人与企业的发展前景紧密联系,融为一体。这样的管理方式,必然会大大挫伤创新人才工作的积极性与稳定性。这样必然导致创新人才对企业缺乏归属感,没有凝聚力。一旦个人与企业产生利益纠纷,很容易离职。第二,对创新人才管理在企业发展战略中的地位认识不足,忽视创新人才在产品与服务的生产环节中的重要作用,更忽略了产品创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决定作用。这样就导致了中小企业对创新人才的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缺乏针对性,具有管理上的盲目性与随意性,缺乏因人而异的理性分析。第三,一些农产品加工企业采取的仍然是传统的行政性人事管理。这种管理方式过于注重对员工的控制,缺乏对员工的尊重,相应的奖赏措施不够完善。过于重视短期内的业绩表现而往往忽略了员工的长期发展。这样会导致企业内部关系不融洽,缺乏人性化。

3.缺乏对创新人才的持续、长期培养投入

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从实质上来说是一种长期投资。中小企业的资金有限,规模较小,以及风险较大是我省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对创新人才持续投资培养的几大障碍。由于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创新人才的流动性大,故使得决策者更加忌惮对创新人员的长期投入与培养,以避免到最后“人财两空”的结局。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往往因为自身的资金限制与战略眼光的短浅,对短期的技术人员培训都难以落实不到位,而长期,高投入的创新人才投资则更是成了一种奢望。这种状态则进而导致企业创新能力停滞不前,在创新意识与创新技术层面都会落后于时代的步伐,落后于同行业的竞争者,形成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经营压力进一步加大的恶性循环。

三、完善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创新人才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一)构建特色企业文化结合待遇留人的管理制度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发展的情况下所产生的一种员工之间所共同认同的信念,信仰。它包括企业的经营哲学,道德操守,人际关系等,并依此表现出来的企业精神风范。增强创新人才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有利于确立创新人才对企业的归属感,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工作热情。华为公司总裁任正非说过:“物质资源终会枯竭,唯有文化才会生生不息”。通过这种途径,可以使创新型人才对自身企业怀有高度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与之相成的就是一支高度凝聚力的企业的创新人才队伍。另外,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结合待遇留人的制度会减少创新人才对酬薪与福利不满而造成的离职率。要在科学合理的前提下,实行一套“能者多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酬薪制度。对于企业骨干与重要创新人员,要舍得付高薪。奖惩分明,把员工的奖金,福利,与职务的晋升与个人能力与工作绩效紧密的结合起来,使的创新人才获得的收入与福利与其自身能力相挂钩。

(二)建立有利于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防止人才流失

创新人才不同于一般员工,其目标定位、价值取向与需求结构有所不同。因此在对其的激励上,要采取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情感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方式。在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可以考虑发展创新员工以技术持股,人才持股的企业发展模式,让创新人才与科技人员获得一定的产权。这样能够增强创新人才对企业的归属感,有利于刺激创新人才在工作中的积极性。除了物质层面,精神层面的激励也能起到较大的作用,因为创新人才对自我价值的实现有着更高的要求,精神层面的激励可以通过事业以及情感来实现。事业是创新人才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企业如果能够营造一种积极进步的工作环境,给创新人才带来事业上的工作动力;工作中团结向上,友好合作的人际氛围能够给创新人才带来情感上的鼓励。中小企业家要以人为本,真正把尊重人和充分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放在首要位置,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创新人才提供发展的机会,使创新人才的个人发展和企业发展融为一体。

(三)加大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投资力度

创新人才是企业科技创新的源泉。加大对创新人才的投资与培训,也就是中小企业为自身保持市场竞争力与未来的潜力的投资活动。通过对创新人才的培训投资,让创新人员获取更先进的技术,产品创新能力,进而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为企业带来绩效。除此之外,决策层更是要把对创新人员的投资与培训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的战略投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是个长期的过程,不是短期就能奏效的。中外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案例表明,企业决策者在对创新人才的资金与培训上给予充足的支持,不仅能促进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创造和提升其个人价值,而且更能提升企业的文化建设和团队凝聚力,对提升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将产生重要的作用。

(四)政府应重视中小企业创新人才的培养,给予相应扶持

大部分中小企业目前正处于发展的阶段,在很多方面特别是资金、规模上并不成熟,政府应该给与其相应的扶持。为了让各中小企业树立创新意识,政府可以给企业或者企业职员设立创新项目基金,由各个企业进行创新项目的申报,从中择优,这样一来,既能解决中小企业在科研上资金的短缺问题,又能能给各企业以及创新人才带来激励作用,除此之外,政府应推动企业与各科研院校、机构的合作,给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提供一定的培训基金,为中小企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条件。

四、结语

企业人才管理论文 篇4

关键词: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优化举措

一、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概述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和不同的研究内容及研究对象,国内关于人力资源理论的研究相对略滞后于国际研究,但是国内理论研究是基于我国经发展状况着重于对人力资源价值的研究。人力资源的最早由彼得德鲁克于1954年出版的著作《管理的实践》中提出,其指出人力资源与其他所有的资源的唯一区别是在于,人力资源具备人的属性。同时学者们对这一概念的内涵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认为人力资源是企业组织中管理人员所具备的一种职能,这种职能相对企业中存在的其他管理职能同样重要。而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对企业中的每个微观个体进行有效适当的管理,其中管理的内容包括包容、保持、培养、开发、利用及组织协调。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是适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产物,其主要有三个阶段,首先是人力资源着重于人事管理阶段。在这一阶段人力资源管理实现了由简单的人与事的相匹配的人事管理转向了对劳动力的多层次的管理,也就是不仅仅局限于对人力资源物质性的管理,而是将人力资源的物质性与价值性相结合。其次是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成形阶段。这一阶段西奥多W舒尔茨、雷蒙德?迈尔斯及戴维沃尔里奇等研究者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进行了发展,使其走向现代化。第三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阶段。这一阶段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的重点是将人力资源的管理实践与企业的绩效相联系的研究。

二、企业文化下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人力资源管理是在企业组织的文化进行的管理,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灵活性较低。企业通常情况下会选择已成功的经营组织模式应用于自身的企业组织建设中,而企业在规模扩大的过程中往往会忽略其企业新市场开拓地的文化及理念,简单的复制母公司的企业文化应用于新市场。地域及文化的差异将会造成新市场对于企业文化不同的理解与解释,企业绩效因此承担较大的风险。其次,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完善度较低。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未能涉及到企业组织员工管理的各个方面,所疏漏之处必将影响整个企业的效益。其中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缺乏完善的人力资源规划。第二,人力资源的获取及评测方式不恰当。第三,人力资源的培育与开发过度标准化,忽视个性化。第四,人力资源的绩效考核缺乏激励性和鼓励性。

三、企业文化下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的举措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理念指导,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各有特色的企业文化中,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有效管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全局性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既是通过人才的获取、人才培养、人才留用以及人才评测等方面,体现出其工作的效用。而人才的竞争又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一,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有序性、有效性将直接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产生正向提升作用。企业应树立全局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格局,在遵循人力资源管理规律的前提下,展现、尊重人才个性,建立与企业文化价值相一致的人才个人价值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达到人性化、组织化,用人才、留人才及发展人才的效果,提升企业绩效。

(二)系统性整合人力资源管理职能

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之间相互联系却又各有不同,有效实现职能之间的相互衔接将大大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效率。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冗多,不仅会增加企业部门职能间的摩擦,还会导致工作的协调性下降。因此,需要系统新整合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一方面建立健全职能体系,部门内职能间的关系及运作有制可寻;另一方面,树立一致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及人才战略目标。

企业人才管理论文 篇5

论文关键词:国有企业,人才流失,对策

国企改革20年以来,虽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据调查资料显示,59.8%的国有企业面临人才资源危机,35.1%的国有企

一、人才流失对国有企业的影响

1.增加企业的成本。人才流失会造成国有企业职位上的空缺,迫使企业必须重新进行招聘,越是重要的职位重新招聘的费用就会越高。企业对流失员工的培训费用、招聘新员工的费用以及对新员工的培训费用,都将作为企业额外增加的费用列入企业的成本损失。

2.损失企业的无形资产。人才在流向其他企业的同时,不仅带给国有企业职位上的空缺,同时也带走了企业的无形资产,例如:企业的新思想和新构思、企业未来发展的战略规划、企业的技术和工艺以及企业的经营理念等。这些无形资产的损失对国有企业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3.企业的业绩受影响。国有企业的人才在企业中占据核心的地位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他们所起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不可替代性。企业的一些项目和业务会因人才的流失而搁置或取消,不但使企业蒙受预期收入损失,而且会对企业产生间接的成本损失,这种损失是长远的,有时甚至是毁灭性的。

二、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分析

1.薪酬制度不合理。由于受传统分配制度的影响,国有企业的薪酬制度很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基本薪酬水平缺乏外部公平性。国有企业的基本薪酬水平和非国有企业相比普遍偏低。根据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基本薪酬属于保健因素,如果员工的保健因素得不到满足,会严重影响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会导致员工对企业的不满。因此基本薪酬水平偏低是导致国企人才流失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2)薪酬水平缺乏内部公平性怎么写论文。受传统体制的影响,在国有企业内部还存在着严重的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思想。企业优秀人才和普通员工之间的薪酬水平差距很小,并未体现出对人才的充分重视,这将影响企业人才的积极性。(3)薪酬形式单一。多数的国有企业还保持着“工资+奖金”的薪酬形式,这种单一的薪酬形式很难对员工起到激励作用。(4)个人收入未与绩效挂钩。企业人才的个人收入与绩效相脱离,企业人才的付出和所得不相匹配,这也是导致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

2.用人机制不合理。国企的用人机制还很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论资排辈的现象严重。目前,很多国有企业在用人时仍然受传统的人事制度的影响,在任用、待遇、升迁等方面还是论资排辈,不考虑员工实际的工作业绩和能力,使企业很多人才不被重用。由于人才个人能力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职业前景也非常渺茫,导致很多人才纷纷离开企业另谋他就。(2)缺乏科学的考评体系。企业在对员工进行评价时,没有建立一套科学的考评体系,仍然停留在领导对员工的主观评价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因此,考评结果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不能反应出员工的真实绩效。这将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热情,最终会导致对企业丧失信心。

3.缺乏积极健康的企业文化。国有企业的领导很少和员工沟通,不了解员工的真实想法,员工也很少在领导面前讲真话,他们经常会感觉到被冷落、不被重视,因此,企业内部气氛紧张,缺少一种健康的、积极的文化。而且,企业内部“帮派”现象十分严重。当涉及到加薪、升迁等利益时,帮派之间会出现勾心斗角的现象,不是帮派内部的员工会受到排挤。企业的人才在这样的环境下很难健康发展,因此,纷纷跳槽到其他的非国有企业。没有一种健康的企业文化来支撑企业的发展,终将会导致大量的人才流失。

4.缺乏完善的培训机制。国有企业非常忽视对员工的培训,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种考虑:一是担心员工经过培训后,技能提高的同时会不断要求企业加薪,而增加企业的成本;二是担心员工培训后离开企业,企业将白白浪费培训成本;三是担心员工培训会耽误企业的工作。而企业的人才非常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如果在很长时间内没有学习机会的话,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茫然感和失落感,在这种情况的驱动下,他们可能就会寻找其他的就业机会而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应作为国有企业留住人才的长期举措。

三、国有企业防范人才流失的对策

1.完善企业的薪酬制度。不合理的薪酬制度是导致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因此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完善薪酬制度对于国有企业非常重要。在完善薪酬制度时,应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考虑薪酬的内外公平性。参照非国有企业的薪酬水平适当提高国有企业的薪酬水平,还要本着重视人才的原则,将企业人才的薪酬和普通员工的薪酬适当拉开差距。(2)将薪酬形式多样化。国有企业应建立一种多样化的薪酬形式,尤其对于特殊的人才,可以设计特殊的薪酬形式。例如:可以考虑实行年薪制和股票期权等激励措施。(3)将个人收入和业绩相挂钩。应该将员工的业绩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以此来决定员工的个人收入。

2.建立合理的用人机制。国有企业为了摆脱人才流失严重的困境,必须建立一套合理的用人机制怎么写论文。企业应该根据员工个人的素质和能力,安排适合他的岗位,做到合理用人。同时,要制定一套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尽量使考核体系做到客观、可行。要依据对员工的考核结果,对其进行奖惩。而且,企业还应帮助员工设计他们的职业发展规划。由于受个人价值观、家庭环境、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一些员� 如果员工的个人目标不能实现,感觉未来的发展前景渺茫,就会缺少工作的动力和热情。因此,国有企业可以帮助他们设计职业发展规划,通过培训和管理,帮助他们实现自身的发展规划,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通过对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使员工的个人发展目标和组织的发展目标相一致,以利于国有企业目标的实现。

3.建立和谐的企业文化。国有企业的领导应该主动摒弃往日高高在上的作风,不断加强与员工的沟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培养一种平易近人的性格,在企业内部建设一个尊重知识、尊重技术、尊重人才的企业文化氛围。应该利用企业文化建立企业核心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把员工个人的追求和企业的追求紧紧联系在一起,将分散的员工个体力量聚合成团队的整体力量,逐渐驱散企业内部的“帮派”现象,在企业内部建立一种和谐的企业文化。

4.建立完善人才培训机制。员工只有不断地接受培训和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能力,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为了满足员工适应工作和提高自身技能的需要,在间隔一段工作时间后,可以派他们到本地或外地,或国外去进修学习。只有员工不断地发展、进步,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进而带动企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培训与教育也是吸引、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因此,教育和培训应作为国有企业激励员工的长期举措。

参考文献

[1]张艳艳。国有企业人才流失问题现状及对策研究。商业经济,2010,(9).

[2]翟晓峰。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及对策。吉林地质,2005,(6).

[3]董明。国有企业人才流失原因及对策分析。法制与社会,2009,(4).

企业人才管理论文范文 篇6

关键词:企业管理人才管理管理方法

人才是企业的重要资源。人才流动是每个企业都面临的客观环境,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人才流动将有更大的自由度。对企业来说,一方面,人才流动是好事。整个社会的人才流动起来后,企业可以到更广阔的人才市场去挑选人才;另一方面,人才流动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压力,优秀人才的流出无疑会给企业带来能量的损失。因此,企业必须考虑如何留住人才,也就是企业如何实施科学的人才管理战略。

一、持股计划—让人才的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同步发展

霍金斯·道奇指出“充满变数的环境当然会对企业成员产生各种诱惑和影响,人员的流动在所难免。只有一个理由能够让有用的人才留住,即把企业的利益与他个人的利益捆绑在一起。”企业要注重把员工利益放在第一位,提供人才发展所必须的物质基础,让员工与企业同步发展。

从目前来讲,大部分企业的人才收入是以工资、福利、奖金为主。企业效益好了,人才的薪水也随之“水涨船高”,但实际上,这种薪酬制度提供的是一种非常弱的短期激励。因为工资、福利只是才能和努力的历史指标,弹性不足刚性有余,同时差距有限,基本上对人的工作没有激励效果,而奖金是对本期贡献的报酬,但与企业未来没有关系。企业要想让员工跟你一起奋斗,必须找到一个纽带,把员工和企业连起来,这个纽带就是持股计划。让员工持有企业的股份就是让员工在企业内也能当老板,沟通员工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在员工和企业之间找到一个利益共同体的桥梁。

二、优化环境——让人才拥有施展才华的舞台

高薪是防止人才流失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在对人才流失的原因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薪金确实很重要,但与发展机会和工作成就感相比,实际在很多人眼里,它已开始处于次要地位,而对员工的不重视是最根本的原因。真正的人才最害怕的还不是生活的清贫,而是环境对自己才华和意志的消磨。一个人再有能力,如果被一些客观不可能实现的重要条件束缚手脚,那么只能是无能为力了。

人都是想干一番事业的,都希望寻找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干,寻求自身价值的实现与潜力的发挥。当人才在公司感到压抑,自身潜力难以得到充分发挥时,往往容易产生寻求一种更能使自身价值和潜力得到发挥的工作空间。由此可见,有了人才并不意味着有了一切,如果没有适于人才发展的环境,人才自然会流失。企业要优化人才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为人才搭建一座能够取得学术成果的桥梁,在他有能力跳跃起舞时,为他铺设一块尽情施展的大舞台。创造一个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为优秀人才提供广阔的视野空间和成长舞台,这是企业留住人才的法宝,也是防止人才流失的积极做法。重视人才,合理晋升可以避免人才外流,从而维持企业人力资源的稳定。只有尊重人才,重视人才,培育一片适于人才生长的土壤,人才才能深深植根于企业这片沃土上,才能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三、企业文化——让人才“为了快乐而工作”

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每个个体也具有很大的差异性,特别是在物质上得到满足后,人的需求的多样性更加突出,而要留住人才的关键是留住人心。

留住人心就要知道人心里想的是什么,你有什么办法满足他的想法。企业留住人心就是要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工作环境,建设“以人为本”的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企业文化。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不仅留不住人才,而且很难长久。一种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使人才不再“为了生存而工作”,而是“为了快乐而工作”。当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与企业文化融为一体时,当 海尔公司注重企业文化,人人都感到有奔头,他们自觉自愿的工作。员工之间都有良好的沟通,彼此信任。海尔的企业文化给员工提供了自我实现的成就感以及社会对他们的尊重。可见,企业文化是给与员工的待遇,这种无形的文化待遇是促使人才增值的资本。

四、职业发展—让人才与企业同步成长

人才需要培训,不仅是因为可以学到新的工作技能,还因为他们能够更新已掌握的工作技能,扩展人才的价值,提高绩效,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只有做到了这一点,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才有了生存的条件和壮大的资本。因此,企业要留住人才,不是把人才绑在椅子腿上,而是要为他们插上腾飞的翅膀,靠职业发展留人。

人才培养论文 篇7

广义的中医药文化泛指包括整个中医学学科体系、与学科发展和医疗行为密切相关的各种文化形式和文化活动、人文精神方面的历史传统、精神氛围、理想追求和人文气象等,涵盖了哲学文化、历史文化、学术文化、伦理道德文化、文学艺术等内容。狭义的中医药文化指与中医学学科有关的知识、理论、技能和医疗实践活动。本文所讨论的是广义的中医药文化。

二、中医药文化建设与中医药人才培养

中医药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相辅相依,不可分割。高校有四大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服务社会。中医药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是高校文化传承功能的具体体现。继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是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的使命和重要内容,而中医药文化建设又大大促进着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推动着中医药人才培养事业的不断发展。

1.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中医药人才医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医药学强调整体观念和人文关怀,关注的是生病的人,而不是人患的病。早在唐朝孙思邈所著之《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大医精诚》中,就专门对医德进行了论述,为习医者所必读。《大医精诚》这样论述医德:第一是精,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第二是诚,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大医精诚》,被誉为是“东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它认为:作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不光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还要拥有良好的医德。《大医精诚》被我国许多中医院校用为医学誓言,誉为经典。

2.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中医药人才专业素质提升的重要依托。我国中医药教育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逐渐构建了多形式、多层次的体系,突破了传统的中医药教育模式,实现了向现代化教育模式的转变,并逐步确立了以院校教育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些模式的转变和建立就一个时期而言具有跨时代的意义,但随着教育教学理论和时间的纵深发展,大量沿用西式院校的教育模式在培养中医药人才上存在的致命缺陷和问题日益突显。不同程度地表现在中医药人才西化倾向、中医基础理论薄弱、临床辨证思维能力缺乏、院校教育与毕业后教育之间衔接不良、教学与临床脱离等方面上的问题。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谈中医药人才成长时指出:“当前,一方面中医药教育在不断扩大,但另一方面中医药人才在不断萎缩。”谈话一针见血地指出照搬西式院校教育模式对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致命打击,而强化中医药文化建设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和避免类似问题的出现。中医药文化是中华历史几千年积淀而成的实践文化,其核心价值融入了科学精神、道德精神和文化精神。其中哲学文化的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熏陶有助于医学生中医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培养,中医药特有的学术文化和科学思想,引领着医学生对已知和未知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探索,而中医名医、验案、传奇、气功、武术、炼丹、药膳等文化艺术,引导了医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独有气质的升华。

3.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校园文化是高校核心价值的文化体现,是最简洁的文化名片。中医药文化建设毋庸置疑是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最重要的核心内容之一。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产生和确立,对学生的成才和发展具有深远地意义,这种影响是其他任何课程都无法比拟的。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中医药文化建设有利于中医药专业学生专业思想的巩固、文化素养的提高和视野的拓展。中医药文化建设有利于提升中医药院校的文化品味,也是传播中医思想和理念的桥梁。从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可以了解一个高校的价值取向,这对学生、对社会而言都具有强大的引导作用。中医药文化建设有助于高校综合实力的提升。利用中医药文化建设,塑造完整的高校形象,可以很好地反映出高校的综合实力,有助于实现高校以文化人、以文聚力的文化凝聚力,赋予了师生立足于学校文化认同的独特、独立的人格和独立的精神,激励师生在文化活跃中不断反思、不断超越。

企业人才管理论文 篇8

目前,交运集团拥有各级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近1600人,占企业总人数的12%左右,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经营管理性人才,包括集团中层干部和二级公司班子成员,现有147人,约占人才队伍的9%;第二层次为集团部室业务骨干和二级公司中层干部,现有401人,约占人才队伍的25%;第三层次为一线业务骨干和技术人员,现有323人,占人才队伍的20%左右;其余为一般管理人员,人数超过730人,接近人才队伍总数的46%。从年龄结构看,30岁及以下人才仅有173人,占人才总数的10.8%;31岁至45岁人才为838人,占人才总数的52.4%,46岁及以上人才为589人,占人才总数的36.8%。其中,35岁以下经营性管理人才仅有8人,占该层次人才总数的5.4%,36岁至45岁经营性管理人才为33人,占该层次人才总数的22.4%,但46岁及以上经营性管理人才高达106人,占该层次人才总数的72.2%。从学历结构看,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为334人,占人才总数的20.9%,大学专科和高中学历为873人,占人才总数的54.6%,初中及以下学历超过390人,占人才总数的24.5%。按职称高低统计,具有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为311人,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为80人,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仅有16人。另外,在工人中,具有技师技能等级的为78人,而具有高级技师技能等级的为32人。从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当前交运集团人才队伍具有以下特点:

(一)总体上年龄结构较为合理,梯队建设颇有成效。

现阶段温州交运集团的管理性人才和技术性人才以45岁以下为主,特别是技师和高级技师大多为40岁以下年轻员工,说明近几年企业在人才的培养建设、年轻化方面有所建树,这些年轻人才今后将撑起温州交运的明天。46岁以上的管理性人才和技术性人才也达到总数了35.9%,这说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较为理性,在大力培养提拔年轻人才的同时,也重视人才实际工作经验的积累。但是,在中层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中,35岁及以下的年轻干部仅为8人,且36岁至45岁的管理中坚也只有33人,而46岁及以上的则高达106人,占该层次人才的72.2%。如不引起警觉,在中层经营管理人才方面,企业将很快进入青黄不接境地。

(二)中高级人才较少,人才层次较低。

在交运集团近1600名人才赵繁温州市交通运输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温州325000队伍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为334人,仅占总数的20%强,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仅有9人;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为80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只有18人。另外,在上万工人中,只有78名技师和32名高级技师,只占工人总数的1%。考虑到高职称与高学历具有高度重叠特性,交运集团的中高级人才最多不超过400人,这在高达万人的员工队伍中,比例是非常低下的。但值得欣慰的是,随着企业管理理念的转变,近几年高学历、高技能人才已逐渐成为提拔干部、安排关键岗位的重要条件,发挥了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人才素质偏低。

主要表现为:一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决策力不强;二是创新能力不强,管理机制、技术等方面的创新均有待加强;三是管理水平有限,能真正地运用人、才、物、信息等要素,有效提升企业效益的人才不多。

(二)复合型人才匮乏。

现有的管理人才中,大多数是从生产一线中提拔上来的,在抓管理方面常常是捉襟见肘,组织、协调能力有限,往往是精通技术的却不精通管理,精通管理却不精通技术,既精通管理又精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不多。

(三)人才引进机制缺乏。

在温州市掀起“大建设、大投入、大发展”高潮之际,温州交运集团按照市委市政的部署,开建了大量工程项目,但现行企业人才机制因主客观因素难以吸引社会上工程技术、金融等方面的人才。

(四)晋升受限,人才外流严重。

自2010年10月温州市实行机构编制实名制伊始至今,温州交运集团的中层干部因整合重组过渡期职数超编被市有关部门冻结,至今已接近四年了,而且由于整合重组过程中,我们已提前将年龄接近退休的干部进行了分流安置,所以今后几年之内干部职数也不可能因退休而出现空编,意味着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都难以提任年轻干部。从现在温州交运集团140多名中层干部中,35岁以下中层干部寥寥无几,而46岁以上的中层管理干部超过七成多的现状看,如果不早作未雨绸缪,很快企业将面临中高级管理人才严重青黄不接问题。另外,企业实行职员和工人身份管理后,职员的补充只能通过社会公开招聘一个渠道,企业内部工人的转岗晋升之路受到阻断,许多上进心强的优秀人才被迫只能参加社会上各种公开招聘实现自己的理想,因而陆陆续续离开了企业,而一些学历较低、年龄较大但业务熟悉的工人因没有上升平台放弃了以往的努力与奋斗。时间一久,怨言和牢骚随之出现,进而影响了企业生产效率,影响了企业稳定。

(五)培训滞后,学习氛围不够浓厚。

现有人才的知识结构大部分都比较单一,互补性较差,知识严重老化,且缺乏专业的学习培训,难以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

三、下一步的对策措施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我们将着重采取以下针对性措施,切实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以促进企业的持续与健康发展。

(一)转变观念,为人才营造良好氛围。

“观念的制约是最大的制约”,企业要发展壮大,需要形成良好的人才观念,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因此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加强宣传力度,强化意识教育,转变陈旧的思想观念,切实在集团上下牢固树立起“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形成人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二)采用多种形式广泛选拔人才。

对于集团急需的建设和金融等方面的人才,通过公开招聘方式,向社会攫取优秀人才。对于交通运输类社会稀缺人才,通过单位举荐、公开竞岗、选调等方式,进行内部挖掘、培养。对于高校毕业生资源,通过强化现行的校企合作机制,探索定向代培模式,不断为企业补充优秀的新鲜人才资源。此外,完善集团后备人才库试岗机制,从广大优秀工人中发现、选拔、培养人才苗子,确保人才培养的连续性,确保企业永久活力。

(三)多措并举,为人才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确保各种人才在政治上有地位,在经济上有待遇,在工作上出成绩。积极推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重业绩、重贡献、重能力,按工作绩效、经验技能、智慧学识等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多元化分配方式,真正形成与市场接轨的薪酬分配体系。同时还要积极改善工作、生活和人际环境,营造良好氛围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四)加大激励,建立健全人才奖励机制。

积极建立切实可行的人才评选奖励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给予相应的荣誉和物质奖励,对有突出贡献的优秀管理人才,在提任干部时给予优先考虑,营造以实绩论英雄的良好氛围,产生良好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充分调动广大管理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加强培训,努力提升人才素质,协助他们做好职业规划。

教育培训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式,通过各种教育培训可以使人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能,并使其亲身感受企业文化,从而增强其对企业的向心力和忠诚度。整合重组以来,员工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对企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些偏差,一定程度上给企业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提高造成了影响。这种情况下培训工作就显得尤其重要。我们将采取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相结合,短期培训和中长期培训相结合,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培训:一是要充分利用交通技术学校等内部资源,对管理人才大力开展企业内部培训;二是积极组织管理人才参加市国资委等有关部门组织的高等级教育培训活动;三是要积极邀请有关教授专家作专题教育培训;四是要积极鼓励全员通过网络等渠道进行自主学习;五是要充分利用会议、报刊、宣传窗等宣传阵地广泛开展教育培训,努力完善各类人才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业务技能和管理能力。

(六)争取政策,为优秀人才消除后顾之忧。

对集团急需的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人才,积极主动与市人才办、市国资委、市人力社保局等有关政府部门进行沟通,努力为优秀人才争取“提供住房、优先解决其家属工作、子女进一流学校读书”等优惠政策,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更加安心地从事本职工作。

四、总结

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国有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可持续发展,就要充分发挥好国有企业的自身优势,积极解决好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切实为国有企业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支撑。

人才培养论文 篇9

随着民航业快速发展,国内很多院校纷纷开办以航空服务、旅游管理、商务英语或文秘公关等专业为主的航空服务专业方向。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开设航空服务专业的各类院校超过百家,其办学背景不同,特色各异,主要集中在中专、高职和本科三个层次。由于开办时间普遍较短,各院校没有统一的教学标准,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各有不同。师资队伍素质参差不齐,人才培养质量不能令人满意。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航空服务专业总体发展情况1999年黑龙江北开职业学院开办空中乘务专业大专班,开创国内空中乘务专业高等职业教育的先河。之后多所院校开始试点,面向全国招生。2002年后,空中乘务专业迅速发展。目前全国很多省市院校均开设有空乘服务或航空服务专业。除了公办院校,很多民办院校也纷纷加入招生行列,招生人数逐年增长。但大部分学校办学层次为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本科层次只占一成左右。毕业生去向主要集中在客舱服务、地面乘客服务及酒店等其他服务性行业,随着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长,就业压力逐渐加大。再加上人才质量不高,尤其是民办学校的毕业生质量令人堪忧,就业质量也不断下降。只有高层次的航空服务人才仍然十分紧俏。

2.人才培养现状目前,国内航空服务专业学历教育主要有三个层次,各层次院校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总体而言,高职高专院校是培养航空服务人才的主要平台,其办学方向和办学思路较为明晰。大多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产学� 而且这些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较为明确,专业定位比较合理。下面以北华航天工业学院(以下简称华航)航空服务专业为例,在介绍其经验的同时找出具体的问题并剖析其成因。

二、航空服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本专业成立于2008年9月,由外语系负责建设。历经六年的探索、实践和完善,航空服务专业发展成为我院的特色专业。在专业建设中,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结合民航业的发展形势,确定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在遵循语言教学规律和基本教育原则的前提下,努力构建科学合理的航空服务专业教学体系,在专业建设、师资队伍、特色建设、第二课堂、教学成果等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虽然航空服务人才培养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存在诸多问题,本专业建设只有6年时间,经验明显不足。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没有完全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课程安排不尽合理,表中公共基础课(思想、邓小平理论等)是学院面向所有专业开设的,故无法变动。专业基础课(语言类、民航形塑、礼仪等)和专业类课(航空服务专业理论)及专业选修课等理论课程占总学时比重过半,即使加上专项实践教学,理论课比重是51%,仍然高于实践课的49%。其中,本专业依托外语系,理论课程设置彰显航空服务“以英语为主,兼顾其他外语”的培养特色。英语类课程668学时,占全部理论课程的41%,语言类课程892学时,占全部理论课程的55%。

总体而言,课程体系相对重理论、轻实践。教材建设方面,坚持以选用规划教材、教育部推荐教材和航空服务类专业系列教材为主,同时鼓励教师有重点地自编一部分适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教材。目前已编写出版《民航地勤英语》、《民航英语基础教程》、《民航客运英语教程》等教材,但是这些教材缺乏国际化的课程开发理念,也没有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更没有与企业共同开发。实习实训设施及基地建设层面,经过几年的建设,实验室设备包括航空服务专业技能训练类(如形体礼仪实训室、舱服务训练舱等)和航空延伸服务技能训练类(如语音室、商务英语综合实验室、现代化办公手段实训中心等)。受各种条件限制,实验设备和实验条件只能基本满足航空服务专业的课程实训、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的需要。同时,本专业与企业合作实践教学,先后建立了华北民航局、航天人才培训中心、中科廊坊科技谷有限公司、新奥艾力枫社酒店等多个实习基地。这些实习基地专业与岗位关联度不是很高,因此,有效、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模式仍需要进一步探索。师资队伍方面,本专业任课教师共计12人。其中讲师10人、助教2人。92%教师拥有硕士学位,来自不同高校。教师职称、学历、学缘结构较为合理,但多数老师为语言类,艺术类教师有2人,具有行业背景的教师1人且为兼职。虽然聘有企业专家来校定期进行专题讲座,但数量上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三、华航航空服务人才培养的SWOT分析

SWOT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SWOT分析又称为态势分析,通过系统地列举分析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内外部因素,得出科学结论,据此制定相关发展战略。下面将采用该方法对华航航空服务人才培养进行分析。

1.优势华航位于廊坊市区,首先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周边遍布首都机场、天津机场。多半面积位于廊坊的首都新机场即将建设,人才需求持续旺盛。其次,本专业以外语为特色,顺应国际化大趋势。第三,专业开办6年有余,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毕业生就业质量较高,社会影响力逐年扩大,吸引了更多生源。

2.劣势学校位于京津冀高校密集区,知名度较低,无力与京津高校竞争。本专业以艺术类招生,生源文化素养普遍偏低。加之外省市考生不参加统一招生面试,外在形象得不到有效保障。此外,本专业的课程设置没有完全与社会需求接轨,理论实践课程比例不尽合理,双师型人才严重短缺,校外实训基地尚待进一步开拓。

3.机会首都第二机场在京廊交界兴建,廊坊开始全力打造临空经济区。随着京津产业外溢以及国际产业转移尤其是近期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航空服务专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

4.威胁基于良好的就业前景,本专业已� 目前,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航空服务学历教育压力增大。

四、廊坊航空服务人才培养策略

企业人才管理论文 篇10

关键词:泉州市;工业企业;人才现状;经济发展

一、引言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在土地既定的条件下,经济的增长取决于劳动者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投入。在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这种看法已经不够全面。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原因,已经不仅仅是土地、劳动力数量和资本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人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也就是劳动力素质的提高;生产的决定因素已经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劳动力质量的改善。因此,人力资源开发的有关理论和实践就日益引起了人们多方面的关注。

人力资源开发理论是在古典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人力资本的理论以及以舒尔茨为代表的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基础上,于20世纪50年代后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随着西方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出现、行为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人力资本理论和人力资源学说的形成,人力资源开发这一概念逐渐为人们所接受。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力资源开发理论传入我国后,有关它的研究活动迅速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和较快的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董克用教授认为政府在创造人力资源成功发展的环境方面有极为重要的作用[1]。北京大学的萧鸣政、饶伟国认为人力资源开发是人力资本理论在现实管理过程中的运用[2]。泉州经济始终以较高速度发展,其中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功不可没。这些增长的数据虽然是改革开放政策正确性的有利证据,然而我们更关心的是经济高速增长背后的动力因素。以创新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正在兴起,其发展主要依赖人力资源,生产力更多地体现出属人的特性。是否拥有和保持一支规模宏大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已�

二、泉州市工业企业人才现状及经济现状

(一)人才现状

现在,整个泉州市工业行业中从业人数有1480769人,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而且高学历和高级技术人员也大都集中在这些行业。整个工业企业人才匮乏。拥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仅占整个工业行业从业人员的1.4%,高级技术人员急需补充。同时从业人员的分布也呈现地区性特征:石狮和晋江共容纳了泉州工业行业60.54%的从业人员。

资料来源:由泉州市经济普查年鉴(2004)的数据整理得到

(二)经济现状

泉州市工业总产值近五年来以15.54%的平均增长速度保持着增长,2004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4889762万元,比上年增长19.9%。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和私营企业分别实现工业总产值6416468万元(占泉州市工业总产值25.78%)、5880780万元(23.63%).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的比重分别为14.82%、13.87%、13.76%。从县(市、区)来看晋江市、南安市、惠安县实现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31.86%、13.90%、11.05%。

三、泉州市工业企业人才对经济的贡献分析

为了研究泉州市工业企业人才对经济的贡献,结合可得的统计资料,选择解释变量如下:按学历分的研究生及以上的数量X1,大学本科生的数量X2,大学专科生的数量X3,高中生的数量X4,按技术职称分的高级技术人员的数量X5,中级技术人员的数量X6,初级技术人员的数量X7;按技术等级分的高级技师的数量X8,技师的数量X9,高级工的数量X10,中级工的数量X11,并取工业各行业2004年总产值作为被解释变量(见表2)

备注:以上数据均由作者依据泉州经济普查年鉴(2004年)整理并运用软件分析得出。

结果表明,数量与工业产值的相关系数排名依次是:中级工(X11),高中生(X4),大学专科生(X3),初级技术人员(X7),本科生(X2),高级工(X10),中级技术人员(X6),高级技术人员(X5),技师(X9),研究生(X1),高级技师(X8)。从这个结果可以大致看出,目前泉州市的工业经济还主要是依托量的投入的粗放型经济,人才对于的经济贡献还比较低。因此需要加快经济转型的步伐。

四、泉州市工业企业人才与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人才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工业企业拥有的人才的密度偏低,尤其是对技工的需求最为紧迫。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纺织业虽然拥有研究生的绝对比例(该行业研究生人数/整个工业行业研究生人数)高达19.28%,但该行业的研究生的密度只有0.079%,与研究生的密度为0.88%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研究生的密度为0.6678%的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相比,就显得较低。拥有研究生的绝对比例是18.12%,密度只有0.1942%;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拥有研究生的绝对比例为11.18%,密度是0.0542%。第二,三大支柱产业拥有本科生的绝对比例分别为14.92%、11.53%、15.04%,但密度为0.87%、1.75%、1.03%。而该比例排前的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和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分别为12.15%和7.59%。第三,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拥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才的密度为3.94%;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拥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才的密度为6.33%。这种人才结构的现状主要是由行业的性质决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及纺织业对技术及知识的要求相对较低,因而集中了大量的低学历和低技术的工人。

(二)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特征及原因分析

泉州是福建省东南部沿海唯一有煤炭资源的地区,84.2%集中在永春的天湖山矿区,68.42%的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集中在永春县,且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全部为内资企业,整个行业2004年全年营业收入79.61%来自国有性质的企业。安溪有着悠久的冶金历史。早在五代时,安溪就是铁银的主产地,所以71.79%的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集中在安溪,铁矿和锰矿是安溪主要的黑色金属矿资源。民国时期,泉州地区皮革行业即有一定基础,因此60.45%的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集中在晋江,主要产品是皮革、皮箱、包袋、手套[3]。

2005年1月1日起施行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把化学纤维制造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中的直接还原铁和熔融还原铁生产归为鼓励外商投资产业。因此化学纤维制造业的全年营业收入中93.01%来自港、澳、台商投资的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全年营业收入中85.38%来自外商投资企业。泉州市各个地区之所以呈现一定的产业特色,还与行业的外部效益有关。长期的发展使每个地区形成了完善的生产服务体系。从总体来看,港、澳、台商投资的工业企业和私营企业(从登记注册类型来看)、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从行业大类来看)、晋江市(从县(市、区)来看)实现工业总产值占泉州市工业总产值的较大比重。

五、对策分析

资本,人力,技术被喻为经济增长的引擎。针对人才的密度低、职业技能不够的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改进人才培养方式

目前社会出现了本科生同时“过剩”与稀缺的现象。其中有本科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原因,也有人才类型与社会需求脱轨的原因。对此,第一,可以借鉴香港地区的做法。根据各行业从业人员技术状况和未来需求拟定培养计划[4],作为高校未来在招生的数量、专业及课程设置的参考。第二,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增加教育投入。根据目前泉州市经济发展水平,在9年义务教育基础上,增加教育投入,争取实施12-15年义务教育,着重发展泉州市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中等、高等职业、大学教育。同时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多层次,多渠道筹集教育发展资金,鼓励社会办学。第三,职工培训经费可由政府、企业与员工个人共同承担。“知本”一旦转化为生产力,自然会给企业带来效益。此外泉州可凭借与港澳台深刻的地理、人文联系,引进三地相对富有的企业管理及科技人才。福建省已启动为期5年的“闽台、闽港澳人才合作平台建设工程”[5]。

(二)多渠道引进和留住人才

优秀的人才是免费的。采取高薪、重奖和税收优惠等措施来吸引优秀人才流入。此外泉州市还应该致力于营造一个廉洁、高效的投资环境,使行政审批流程化,缩短审批时间,同时也可杜绝行贿受贿的发生。

(三)转变思维,把握行业本质

香港中文大学郎咸平教授认为行业的本质对一个行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6]。例如服装行业的本质是缩短服装设计到生产、物流、销售之间的这一前导时间。一些成功的服装品牌也证明了这一点。另外我国的制造业尤其是纺织业主要是依靠成本优势参与到国际分工的生产环节中,企业的利润低,环境成本高,而且随着人民币的汇率走低趋势,耐以生存的成本优势也在逐渐被压缩,因此亟待寻找新的出路。产业整合是可取之道。以晋江、石狮的纺织业为例,每家企业都是一条龙体系。与其各家小打小闹,还不如精细分工合作,各自发挥并加强比较优势,充分扩大规模效益,共同享受品牌的效益。

六、发展趋势

在目前,泉州的工业经济还主要是依靠资本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但由于可得资料的限制,在这里只考虑泉州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净值K和从业人员年均人数L及科技进步T的影响。全年工业总产值Y作为被解释变量(预测目标)。用EVIEWS软件来分析。对于这种典型的C-D生产函数Y=ALαK?我选择将其转化成线性模型:

GENRY1=LOG(Y)

GENRX1=LOG(L)

GENRX2=LOG(K)

DependentVariable:Y1

Method:LeastSquares

Date:11/01/05Time:10:55

Sample:19852006

Includedobservations:22

模型的各项检验都通过,估计结果如下:

GENRY1=LOG(Y),GENRX1=LOG(L),GENRX2=LOG(K)

Y1=3.6050+0.0968T-0.9562X1+0.5425X2

T=(2.66)(-7.21)(4.82)

R2=0.9852,F=399.0587

即LOG(Y)=3.6050+0.0968T-0.9562LOG(L)+0.5425LOG(K)

由模型可知Y关于L和K的弹性分别是-0.9562和0.5425。由于2007和2008年的数据尚未统计出,由中位数的计算方法得出2007和2008年泉州市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净值和从业人员年均人数如表4。

将T=24,K=799.7,L=1399739带入回归方程LOG(Y)=3.6050+0.0968T-0.9562LOG(L)+0.5425LOG(K),算得Y=41773416万元,即由此回归模型预测的2008年泉州市的工业企业的生产总值将达到41773416万元。

七、小结

综上,当前的经济发展越来越显现出对人才资源的需求,因此企业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第一资源的思想。以更宽广的眼界和更完善的制度来吸引人才,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尽快实现泉州市工业经济由粗放向集约的转变。

参考文献:

[1]董克用。试论政府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6(9):4-6.

[2]萧鸣政、饶伟国。基于人力资本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思考[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6(8):10-14.

[3]泉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泉州市志,第一册,卷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张向前。人才战略与中华经济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5]来建强。福建启动与港澳台人才合作平台建设工程[EB].

企业人才管理论文 篇11

1、我国的一些电气制造企业,他们仍然保持着原有的发展模式和发展体系,没有对企业的发展模式和方向进行改进和创新,也没有加大对专业人才的使用以及没有学习、借鉴一些好的发展观念和技术。因此,要想让我国的电气制造业更好的为人们服务,能够更快的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能力,那么就要充分的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以及加大对人才的管理的力度。企业要吸收更多的技术人才来提高电气制造业的生产和制造产品的能力,以及对技术人才科学合理的管理和分配,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不断的完善和改进企业的发展模式,从而生产制造出更多的新产品,有效的提高制造业的综合实力。企业的生产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是企业能否稳步、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提高电气制造业的科技生产能力,为企业带来更好、更有效的生产水平。并且学习外国的先进的技术和模式,不断的完善我国的生产模式和发展观念。

2、随着我国的发展,虽然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发展水平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人才的运用方面,我国对人才的使用体系还不够完善,还存在一些弊端。我国的一些生产制造,还处于发展和进步阶段,应该吸收和引进一些适合并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技术人才。然而,根据目前的调查发现,我国很多的企业在人才的使用和管理的水平上存在许许多多的毛病。例如:在对一些人才选用时,对应聘者的情况了解程度还不够深,对他们的专业技能水平没有很好的认识,一些应聘者通过关系应聘成功,这种现象非常的多。因此企业要想很好的迅速发展,就应该在人才选拔和应聘方面加大力度。在企业里,一些专业技术人才在自己的工作职责方面没有认真的负责,不能按时上班和参加会议的现象越来越多。企业要想健康发展,就应该将专业技术型人才,有效地运用到各个行业和领域中,并且制定管理规范,例如:上班签到制度的实施,月终总结会议的开展。人才资源的充分利用是促进我国各产业快速、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动力和保证。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具有一流的人才团队和能够让人才创新、创新的政策和环境,人才资源作为科学与技术的载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经济的发展需要技术的创新来提高各行业的发展和进� 创新需要人才,因此技术创新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二、人才管理的创新方法

(一)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在我国人才的运用和管理方面,我国对人才的管理力度还不够,没有一个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如今,我国缺少很多的专业技术创新人才,并且培养技术创新人才的意识程度比较淡薄,一些技术人才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以及企业对人才的培养模式比较单一。因此,需要我国人们改变思想观念,寻找适合我国国情的管理方法,从而培养适合我国发展和需求的有用的人才。在人才的使用需求上,加大对人才的选拔的力度和范围,对一些专业型人才进行定向的培训,完善和加强所学的专业。并且不断的完善和改进对人才的管理制度和体系,以及对管理体系不断的创新。寻求适合企业发展的新方式和方法,改变和完善人们在生产车间的工作方式、生产流程以及加强协作关系,从而有效的提高了企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一些企业在人才市场进行选拔应聘者时,不可以急于求成,要对应聘者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在进行人才面试时要加强对他们的考察力度,提出一些专业知识的问题,让他们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在人才市场上,很多的应聘者都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没有应用到实践中,从而缺少本专业方面的工作经验。因此对这些优秀的应届毕业生,应该给予一定的机会,不能因为没有工作经验就被否决。对这些应聘成功的毕业生,在他们的工作实习期内应该加强他们的培训工作,让他们在工作领域的基层做起,给他们制定工作计划和任务。对这些人才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培训,通过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分类,从而根据他们的特长和技能,合理的将他们应用到一些需要的岗位和行业上来。

(二)内部人才选拔和外部人才的引进

人才资源是科学与技术的载体,在企业的发展历程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和效果,并且发挥着与物质资源同等重要的作用。对人才资源进行科学有效的利用,是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保障。因此要在各个行业里对一些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和管理,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实力和水平,从而进一步将这些专业人才进行科学合理的运用到需要的工作中。在人才的管理方面,要建立人才数据库,对他们的相关信息进行整理,按照员工的工作经历、技能水平进行分类,从而更加有效、科学的分配到需要的地方,让他们的才华有效的发挥出来。并且将符合人才选拔条件的员工及时纳入人才数据库进行管理,对他们进行技术培训,

在对内部员工的管理方面,要定期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以及让他们学习到更多的专业知识,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在员工之间,加强和制定赏罚分明的管理方案,对一些技能水平高、责任心强的人才,通过奖励的方式来鼓励他们继续努力,从而不断的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有效的将他们的专业特长和能力,科学的应用到各行业的发展中来。对在职的技术人员,要给他们制定有效的培训计划,让他们在工作中,也能够不断的完善和提高自己的能力。通过专业的培训,提高工作者的工作能力和素质培养,不断的为企业带来新的发展观念、方法和生产模式,不断的以提高企业的经济发展为宗旨。通过提高对人才的管理,推动技术的创新,从而减少对生产原料的浪费、减少对生产车间设备的损坏、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和提高产品的合格率,降低不合格的产品流入到市场中。要不断的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取长补短,不断完善我国的发展模式和观念,引进一些科技技术人才。给企业带来“新鲜血液”的同时,给企业带来生机与活力,使企业的发展向更高的层次目标前进,以及不断的在市场上稳住地位。在企业的组织机构和管理部门方面,应该不断的进行督促,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和职能,从而有效的开展他们的工作,有效的对企业里的专业技术人才进行管理和培训,以至于不断的提高企业技术的改进和创新工作。

(三)人才的培养方式要创新

我国处于经济的发展阶段,在人才培养的环节中,存在一些可以避免的问题,不可以始终使用死板的思想教育模式,应该在人才的管理方面有所突破。因此,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和发展的历程下,要对人才的培养模式不断的改进和创新,寻求更有利于人才管理的新方法。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各个行业的发展,需要的是活泼的、对工作具有建设性和推动性、以及具有强烈责任心的专业技术人才。不管多高的科学技术水平,也是需要专业人才去开发;再好的工作岗位也是需要优秀的人才来任职,对专业人才的培养不应该是复制和粘贴的这种简单形式,而是应该对人才管理不断的创新和提高,加强对人才的管理力度。真正的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并且能够将技术有效的应用到工作中,以及有专业技能和对工作具有强烈责任心的工作者,并且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和积极进取的高素质人才。如今,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非常的重要,因此要加快人才的发展和培养。我国一直以来对人才的使用工作都很重视,在改革开放以来,提出了很多加强人才管理工作的方法和措施,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很多各个领域和行业的实用型人才。要对企业的生产技术和模式不断的创新,不断的提高生产的技术、能力和效率,加强对新技术的研究。

三、人才的科学使用推动我国技术水平的发展

1、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的人口非常的多,但是对于一些高科技的专业技术人才,我国目前还是比较的少。从目前的形式来看,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的落后,还处在进步和完善的阶段。在关于人才的科学运用和管理的方面,人们的意识程度和认知程度还不够强烈,没有综合的考虑和科学有效的使用技术人才,以及没有将专业人才的才华和技能合理的应用到各行业的发展中来。一个企业要想健康、快速的发展和强大,就需要有专业技术型人才能够将自己的专业特长和才华应用到企业的发展中来。通过有效的使用技术人才,不断的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和效率。并且不断的改进和创新企业的发展观念和发展模式,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能力,不断的推出新的产品,满足人们的需求,产品的科技含量以及产品的售后服务质量,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总之,一切从企业的发展出发,将人才的能力充分的发挥出来,以及对人才合理的使用到各个工作岗位上来,带动和提高普通员工的技术水平。

2、从我国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还有待提高,以及在人才培养的方法上也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我国的各高校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的,然而在培养和教育人才的方法上,我国的高等教育仍停留在传统教育模式上,对人才的培养缺乏创新性。大量的事例表明,人才的管理创新是推动我国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和方法。在我国技术的创新历程中,一些科技型的小企业和大企业都是一样重要的,我们应该以同种眼光来对待问题,不断的促进各企业和各个行业的发展。通过对人才的应用,来改进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从我国的发展情况来看,为了提升企业自主创新热情,就要不断增强企业技术的创新,就必须要改进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的方案。应该要鼓励企业在对一些先进技术和设备引进的同时,还要对国外的先进的思想观念和技术知识有效地进行学习,取长补短,不断完善我国各企业的技术发展水平。

3、我国经济的发展观念要符合时代的发展需要和人们的需求,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中,应该加强与邻国的友好关系,积极推动与邻国之间的合作关系,积极推动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提高企业技术的创新能力。企业技术开发中心的建设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企业自我发展、提高竞争力的内在需求和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必然选择。我国要培育企业技术创新主体,维护企业技术创新成果利益,以及优化知识产权,切实有效维护市场秩序,推进知识产权立法工作,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

四、结束语

现如今,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脚步越来越快,创新人才一种珍贵资源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企业想要进行技术创新,就必须先开展创新人才资源的开发。而开发新的人才资源就是人才管理的创新。一个企业想要在发展中不落后于竞争对手,则需要在以人才管理的创新来推动技术的创新。只有人才和技术双发展,才能够做到在发展中不落伍,不落后。

企业人才管理论文 篇12

古人云,厚德载物。在经济日趋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之德已成为企业发展的灵魂。“厚德聚人”也成了不少企业家的共识。就中小企业而言,在资金、人才优势相对较弱的情况下,要想获得长足发展,赢得竞争优势,就必须推崇和形成守法之德、经营之德、宽容之德和诚信之德。而形成企业之德的关键因素又在于人,即企业领导者。中小企业的领导者必须站在战略发展的高度,引领自己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守法合法,不可侥幸依赖投机取巧、制假售假、坑蒙拐骗而获取暴利或短期回报。企业只有守法经营,合法运作,员工才有安全感,才能形成久留不弃意识。宽容和诚信则是企业领导者人格和道德魅力的体现。企业领导者若事事苛求,动辄辱骂训斥属下、员工,对外无信誉,对内无诚意,则完全丧失人格魅力,员工自然就会择主而事,企业聚人自然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二、以情感人。

情感乃人际关系之调节剂。中小企业的人才和员工群体能否形成角色意识、时效意识、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及企业领导者的待人处事之法。人的自尊心使然,无论是企业人才还是员工,都希望老板能把他们当人看,认同他们的劳动绩效,或体谅他们的工作过失。可以理解的是,没有哪个员工成心想把事情办糟。若企业领导者洞察不到员工心理和需求,久而久之,员工则会产生失望和伤心而背主离去。其实,企业领导者以情感人并不需要高额的施舍,更多的是体现在平时的一些细节当中,比如,一句赞美,一声问候,一次鼓励,甚至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应该说,一个称职的管理者会经常注意这些细节,能艺术性鼓励员工,即使在员工失落或工作出错时,也能让他们在一种高度亢奋的状态下再次进入角色,加倍努力地去完成好自己的工作,达到工作效率的最佳境地。这样一来,员工们的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团队精神也就会自然而然地释放出来。

三、以绩察人。

绩效是任何组织或团体用人或奖赏的重要标准。中小企业要达到人才的脱颖而出、企业的高效率运作,就必须摒弃腐朽陈旧的“加薪与减薪,升职与降职”全凭企业老板说了算的做法,更不能对普通员工和家人亲友使用双面秤。而是要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如果一个企业不是通过公平公正的绩效竞争机制去激励员工、发现人才和启用人才,单凭老板的兴趣、喜好就决定一个人职位升迁与薪金高低,这是不科学的,也是不能服众的。更有害的是影响企业的创新与进步,挫伤员工的工作热情和进取心。当然,企业建立绩效考核机制时必须考虑能够有效执行。这就需要从公平公正、指标量化、奖罚有章、具可操作性等方面去研究,最终落实绩效机制时又必须把奖励与惩罚做到明处。对绩效突出的员工,要公开表彰奖励;对工作平平的员工,除给予一定惩罚外,更多的还是要给予安慰和鼓励,大可不必“一棍子打死人”,目的是敦促其改进工作上的不足,让员工充分体验到企业对自己的尊重与重视。这样,员工也不会轻易地选择离职。

四、以章育人。

中小企业规章制度是保障企业运行、推动企业发展的杠杆和助力器,科学地运用了这一杠杆和助力器,企业的发展运作则能得心应手、有条不紊。但也有少数企业在制度建设上出现了偏差,片面地认为企业制度就是用来管人制人的。殊不知,现代企业管理要求多从人性化角度出发,建立制度既要考虑管人,更重要的是育人、带人,就是通过规章制度把员工引领上企业规范化之路。这也是美国通用公司总裁韦尔奇说过的:“要让自己的员工不断地发展和创新,而不是设法控制他们。”中小企业要达到用规章育人的目的,就必须建立必要的生产、营销、质量、财务、成本、创新、安全、效益目标、员工培训、劳动纪律、人力资源、文化生活等一系列的制度,便于员工自觉从制度规章中接受教育,寻求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提高工效,养成按章行事,遵章守纪的良好习惯。只有让员工亲身感受到企业的所有运作都是规范有序的,他们也就会受企业大环境的影响,自觉按章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放开手脚去努力工作。

五、以效留人。

企业人才管理论文 篇13

关键词:经济,企业,管理,人才,

引言:本文从现状出发,根据市场上的动向引入管理,然后分析管理在企业上的作用,从人才,创新,诚信,基本法等方面进行阐述,最后谈谈自己的观点。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08年10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会上强调由于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际经济环境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国内经济运行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特别地国际形势发生新的复杂变化例如金融危机,国内来自经济、政治领域以及自然界的困难和风险接连发生,面对这样的环境,我国要从根本上对经济进行改革。那么管理便成了当今重要的话题。

在这里请允许我对企业管理做一些阐述:

随着社会的发展,管理一直都是社会上热门的话题,想现在的大学生也是喜欢金融管理专业,据2008的调查,管理专业是当今第而热门的专业,它仅仅排在金融之下,不说专业,看现在的形势,很多大老板都是从就业中走出来的,因为从就业中,他们学到了更多的社会经验。管理经验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以前有人说过一个企业好不好关键看他里面的管理系统严不严密。其实也是。

既然管理那么重要,那么我们从哪做起呢:

首先,作为一个企业,首先要看企业的经营状况和企业的规模。比如说,资金方面够不够?人才方面,信息方面等等

一般采取如下方法

1人才是企业的栋梁;

因为一个企业要在打进社会,不是靠普普通通的几个人就能搞定,如果是这样,谁不想开公司,是吧,从根本来说,人才是企业的栋梁,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专门挖掘人才,看现在那一个有影响力的企业不是挖掘大学生的。关于保留人才,国内企业界最流行一句话: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越优秀的人才越渴求发展,越期望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以满足个人成就。所以说,企业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挖掘人才。例如高薪,奖金等等的方式进行挽留,但对于一些企业规模不大的公司又如何呢?

再此,由我说下我的看法:首先据调查,大部分的学生希望到公司后可以一个自己发展的舞台而不是跟这别人的脚步走,好多公司就是让学生根据公司的要求的,不能这不能那的鬼规定,所以一小的企业可以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舞台。另外,由于学生的自尊心比较高,一些大规模的企业是不是对他们设定严格的规定,让学生失去了兴趣与动力所以小企业可以太幅度的听取他们的意见,还有经常对他们的业绩进行评比,可以的话可以搞一些活动拉近老板与员工的距离,不要摆什么臭架子。

人才的作用不只这样,高质量的人才不但可以提高企业的营业额而且能更快的获取市场信息。毕竟经济师离不开市场的,所以要想搞好企业,要时不时注意市场的动静,例如,现在最欢迎的是什么,那个商品的利润高,那个地方需求大等等。有了人才就可以帮企业获取更多的市场信息。

但根据近几年的情况,人才流失非常严重。为防止这些这些情况出现。要做到:

1.以人为本,就要实行人性化企业管理

实行人性化企业管理,一方面要注意利用和发扬人性中有利的一面,为企业发展服务;一方面要对人性中不利的一面加以抑制,弱化其反面作用。在企业管理实施手段上采取“人性”的、灵活的方式、而不仅仅是靠理性的约束和制度的规定来进行管理。尊重个人与人性,不只是以组织意志、管理者意志来约束和限制员工。不想有些企业那样把员工看成奴隶,叫他们做什么就得做什么,不做就得骂。那样哪有员工会全心全意的为你打工的。

2.给员工一些空间,在实现企业共同目标的前提下,应给员工更多的“个人空间”。据调查,大部分的企业都是“服从式”的管理,好像员工失去了他们发言的权利,对于员工的提议,很多企业老板连看也不看,其实员工也想提高他们的见识,当他们提出建议时,应该给予一定的认同。还要给他们更多的支持,另外给予他们更多的发展空间。

3.新的思维是企业的潜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不竭动力。创新不但适用于政治而且使用于经济,看现在市场上许许多多的企业像雨后春笋那样,面对企业间的竞争,市场的变化,除了要人才外,还要创新,作为一个企业,我们要的不仅仅是现在有的东西,我们要的是创新,社会在发展,如果我们还是停留在现在,我们可能已经落后别人一大截了。伟大科学家达尔文,说过,“适者生存”

的确,商场如战场,如果我们创新,我们就会落后,就会被社会淘汰。我想只有创新。只有进行了思想上的创新,管理上的创新,技术上的创新后才有可能持续保持自己的竞争力。并且创新在各行各业都是一个非常值得企业经常提醒自己的一个话题,尤其是对一些高新技术企业,更应该把创新作为最重要的战略步骤。想现在的一些大企业,它们走的就是创新型的。特别对于一些刚打入市场的企业,如果没有加紧创新思维,我看很难再维持,加上现在的金融危机的影响。如果我们永远都做一个追随者,明日可能就是我们关门之际。像现在的宝钢虽然有一些保守型,但它已经走创新的道路,靠着自己市场上的优势,一步一步的走进了社会的最前列。

例如:在拓能进入这个市场前,浴霸高端市场已基本上被奥普这个大品牌垄断,而中低端市场则充斥着大量的杂牌产品,使浴霸市场鱼龙混杂。但在短短几年后,拓能突出了杂牌军的包围,彰显出品牌效应,又避开了领导者的锋芒,以差异化取胜,一跃跨入浴霸市场一线品牌的行列。刚进入时,拓能并没有资金优势做后盾,作为一个弱势的后来者,该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快速取胜?

靠的就是创新。

4加强诚信,诚信是一种无形的资产。

诚信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管是道德上还是市场上,它依然是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在企业上,它是一种无形的资产。浴霸这个行业主要生产厂家都集中在浙江,除了奥普等因抢占了市场先机并进行大投入的广告宣传而树立了品牌外,大部分都是抄袭模仿、低价格冲击市场的杂牌产品,还有对销售者说,那是他们的产品,对消费者大打包装。不久,当消费者知道后,消费者对大部分产自浙江的产品缺乏信任。还有一些洗发水公司,请了一些名人做广告,当时,很多人处于对名人的追棒,对该产品大量的购买,结果出了问题。从此,不但是公司关门,就连那代言人也受到影响。还有就说最近的牛奶,本一直有好称号的“伊利牛奶公司”,“蒙牛”公司,因为近来被检查出牛奶有质量问题,看看它们那么大的公司也面临关门的危机。所以说,作为一个个企业的管理人,除了要加强别的方面也要加强诚信方面的管理。

以上是企业的基本财产。

要想真正的打进市场,还要一下的基本法:

1.合理的制度。一家企业,要有一定的机构,比如说,经理负责干点什么,秘书干点什么,财政部门干点什么……这都需要有合理的规定。我认为,对于一些小的企业或刚打进市场的企业,,一般采取“营销直线型组织方案”。就是说,经理策划营销计划和一些活动,如果可以经理带头去搞好,安排各部门执行工作;主管就负责监督一些部门的工作情况,负责整理一些文档等等。这样从各方面入手,更能了解企业各方面的情况,便于管理。而对于比较大的企业则采取第二种策略“直线和职能型组织”,因为企业的工作较多,不能一一管理所以首先对自身内部控制进行全面深入的自我评价,出具对外报告,然后由注册会计师再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专项审计,发表审计意见。在监控过程中,审计可以帮助企业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分工合作能更好的利用时间去观测市场的动向和计划具体执行什么。最好就有新增加的职能部门和营销信息部门和广告部门等等分工合作。

2.加强企业内部竞争。为了要使员工更加勤奋的为公司服务,要时不时的对他们的业绩进行评比。再此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就是把竞争引入企业内部。例如,一个部门把他们的完成品或半成品卖给另外的部门,或到市场上销售,不过要按照市场的价格。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那个部门是不是把价格提高了,这样就可以判断出哪个部门的效率。另外可以

做一个月末总评,每个员工通过全企业的屏评比出一个或几个优秀的,然后给予一定的奖励,让其它员工也能认真负责,这样,我们就可以起到效应作用,共同把企业搞好。

3.通过比较,学习交流。因为现在有些员� 所以企业可以通过员工的教育,员工的交流,企业可以派一些人员到别的公司交流,或且组织人员进行培训和到好的企业上学习。或到外国学习交流,这样不但可以学到先进的技术,还可以加进员工之间的交流。通过比较中美两国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的差异及其原因,有助于我们认识财务管理发展的规律,借鉴美国先进的理财技术方法,以丰富和发展我国的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我的看法:社会在发展,企业要跟上轨道,面对内外环境的日益复杂化,以及企业间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经营风险不断提高,企业除了要加强其他方面外还要对企业加强管理,管理从不同的方面出发,从人才,再从创新和诚信,基本法强调企业的法宝—管理。一个科学的管理制度对企业的发展非常的重要。

文献:

1.《管理经济学》主编:聂鸣,张克中,买忆媛;出版时间:2006-5-1

2.《企业管理基础》,主编: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年

3.代企业管理学》,主编:伍爱、黄瑞荣,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

4.《管理全书》—主编:赵涛2008年2月

人才培养论文 篇14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城市建设学院工程管理专业2004年设立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已经逐渐形成一支拥有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较合理的教师队伍。本专业要按照“引进+培养+共享”的人才队伍建设思路,建立学校、企业共享共同的专业教师使用机制,以优化结构为重点,突出教师职业能力培养,强化“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根据教师岗位要求及学科发展趋势,及时完善教师知识结构,补充知识的不足,在课程安排上充分考虑教师的自我提高问题,为教师在职学习和提高提供方便。对于新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要经过听课、助课等环节后才能担任讲课任务,第一次上讲台前必须进行试讲,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严格把关,并对教学重点、难点集体备课,以帮助青年教师顺利通过教学关,尽早担负起教学工作,搞好不同层次教师的传、帮、带工作和梯队建设,充分发挥教师团队优势。

2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加大教学管理工作改革

根据国家《高等学校工程管理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人才培养规格,针对应用型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探索和完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课程建设,力求课程搭配合理、课时比例协调,突出主干课程,突出专业特色,保持管理知识结构的优势,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优势也是特色,是土木工程专业所没有的,特别是工程项目管理方向和工程造价管理方向,更应该保持这个优势。这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提高,也有利于实现教育部新专业目录规定的培养目标。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力度,使本专业主干课程达合格以上标准,争取1-2门达优秀标准。健全和完善教学大纲、课程发展规划等教学基本文件,根据应用型人才主体培养要求,完善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控制,认真实行教学评估与检查,建立动态评估与过程考核机制,进行毕业学生质量跟踪调查、专业招生与学生就业调查等措施。在教学管理方面,做好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学能力的全过程监控,发挥教学质量管理手段对于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的督导功能。

3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认识实习、课程设计、顶岗(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几方面。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注重加强与企业教学实践实习基地合作,提升校企合作,开展实践教学的紧密度和结合度,实施关键岗位核心能力培养模块化教学,依托建筑施工企业,实行建筑工地顶岗实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中突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从低年级开始设置创新教育和培养,在高年级开设创业培训,使工程管理的学生在创新中不断成长,在创业中不断提高。

4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实施教育资源共享

企业人才管理论文 篇15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到来,企业间的竞争已经由资本的竞争转变为人才的竞争,人才决定了技术,人才决定了企业,人才决定了发展,如何留住人才是许多企业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而现在许多国有企业出现人才流失的问题比较严重,已� 本文就是针对这一现象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法进行讨论。

关键词:国有企业 人才流失 原因对策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只有拥有高素质的人才资源队伍的企业才能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生存下去。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谁拥有了高素质的人才,并将这一优势发挥出来,谁就能把握发展的主动权,从而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可以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和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都是人才的竞争。但由于种种原因,国有企业人才流失问题比较严重,如何留住人才是现在许多国有企业思考的问题。

一、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

首先,国有企业职工薪资待遇水平较低。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在生活、工作、科研条件方面都远不及发达地区,在同等劳动强度下,收入差别大。正是这种不平衡和差异导致了一部分的人才流失。此外,分配方式的不合理,一些国有企业“大锅饭”现象的存在,也是导致国有企业人才的流失的重要原因。

其次,国有企业缺乏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企业中存在着的“论资排辈”现象严重,不能够正确认识年轻人才的工作能力,使年轻的人才很少有发挥才能的机会。此外在应聘考核方面,应该加强优秀人才引进企业的计划,为更多的人才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和平台。反之,如果国有企业不能发挥企业优势,不能为人才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就会导致人才的流失。

再次,国有企业中一些基层单 以我国的电力企业为例,有一些基层单位在山区或郊区,生活环境较闭塞,信息和交通不便,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员工尤其是年轻员工的个人生活及发展受到限制。

最后,人才的个人发展设计和企业的发展规划存在差距。在国有企业中,大部分的优秀人才在经过严格的选拔之后,个人专业知识方面得到认可,但在进入基层单位后,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缺乏对个人发展的计划和对企业实际了解,从而对实际工作环境及条件不能够很好的适应,导致人才流失。

二、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对策

首先,要建立充分体现人才劳动价值的酬薪**,完善分配体系。在工作中要适当地提高员工待遇水平,对于在工作中有突出表现和贡献的优秀人才在待遇方面应该设置奖励机制。由此就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更加增强员工的竞争意识,从而提升企业的总体竞争力。相反如果工资待遇方面不能够合理有效的分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都会受到影响,从而就会影响企业的良好发展。

其次,完善考核机制,实现公平用人,高效用人。在实际工作中要通过绩效考核,对每个员工的工作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将其安置在合适的岗位,达到人职的高效匹配。同时,在选拔人才方面,国有企业应该制定灵活规范的选拔**,从多个方面对人才进行考核,实现科学高效选拔人才,避免出现人才浪费的现象。

再次,国有企业应该不断改善自身生产环境和完善基础设施。国有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在不断完善自身的过程中也应借鉴**外先进的生产经验并且引进相关生产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的生产能力,改进生产方式,改善生产环境,为企业的高效发展提供良好条件,进而提高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此外,在完善生产设施的同时也应加强对员工工作条件的重视,例如一些基层电力企业,最大程度保障员工的安全作业并且在生活方面保证基本的要求,而且在工作之余也可以增添活动丰富员工生活,运用多种方式提高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及员工的凝聚力。

最后,国有企业引进的人才大多为大学应届毕业生,这类人才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专业知识但缺少实践。所以当进入实际工作中尤其进入基层单位后,就会因缺少对实际工作的正确认识和自生的不适应而选择离开。所以,对于选拔的人才应当在工作中做好培养计划,使其树立正确的工作观念,鼓励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不断增强自生的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并且国有企业也需要通过开展一些活动加强员工的沟通和交流,指导员工的职业生涯设计,将企业战略目标和个人目标相结合,不断发掘人才的价值。通过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努力,在使得企业得到良好发展的同时也能促进其个人计划的实现,增强员工的凝聚力。

三、结语

国有企业人才流失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客观的难以遏制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既有企业自身的原因也有员工的个人原因。如果企业能够意识到自身的缺陷并采取一些措施使之改变,同时员工个人也能够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那么国有企业人才流失这一现象就可以得到遏制,从而更好的促进国有企业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连文。S施工企业人才流失原因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1.

[2]李君。某国有铁路企业―LY厂人才流失对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

[3]徐晓英。坚持以用为本、防范人才流失――新形势下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0.08.

[4]史晋媛。浅析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及对策[J].机械管理开发,2010.06.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