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里是可爱的小编为家人们收集的小学语文阅读的论文【12篇】。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浅析论文
一、当前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目前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现状和问题主要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合理,导致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学习兴趣较低,从而降低了学生的语文阅读效果。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我国小学语文教师受传统的教学理念的影响和应试教育体制的束缚,在教学中更加重视的是学生对解题技巧的掌握,只注重分数,而忽视了学生在语文阅读中的主体性感受。这种教学方式单一且枯燥,属于被动式的灌输教学,小学生自然无法提高学习兴趣,也就提不上去学习质量。因此,在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语文素养较低、阅读效率较低等现象。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
(一) 树立主体性阅读教学的观念
新课程改革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促进学生全方面的发展。这点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了解文章的结构、主旨大意,但同时为了提高学生对文章的自主体验和感悟,必须要求学生能够从中学会如何采用正确的词语和结构形式等表达自己的观念。而所有这些学习均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恰恰对这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非常不利,甚至有些负面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坚决树立主体性阅读教学的观念和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切实以提高学生主动性为目标。
(二)加强诵读教学
阅读教学效率的提高需要从多方面着手,首先即要求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诵读教学。诵读教学指的是要求学生能够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字、词、句等进行背诵和理解。背诵是传统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刻板,却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小学生正处于学习发展的关键期,让学生通过背诵来提高其对语文阅读的掌握理解非常具有远见性,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未来的发展。而诵读教学则在背诵的基础上增加了对知识的理解,其优势在于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对重点词语等的理解加深学生对文章的主观认识,体会到朗诵的乐趣,这样学生更加愿意去读文章,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含义,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当然,诵读教学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进行思维拓展,例如在学习到风景类的文章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现图片,将文章的语句用更多直观的图片进行展示。这样学生对于该词语或者成语的理解必然能够更加深入、更加直观。这种做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重视品读教学
所谓品读即是指品味阅读。品读是阅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尊重学生主体性阅读地位的具体体现。品读实际上需要教师做到两方面工作,第一部分即是给予学生一定的品读时间。这一环节必不可少。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只需要学生“接受”教师的教学,而从未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对文章进行细细品读,从而导致学生养成了“囫囵吞枣”的阅读习惯,这十分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文学素养的提高。因此,新的教学方式指导下,教师应该要给予学生适当的品读机会,让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去体会文章、理解文章。当然,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的限制,学生的`品读需要以教师的品读为基础。换句话说,教师在备课时也应该要对文章逐字逐句地品读。教师的品读自然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文章的字、词、句的使用上,也需要教师更加能够从整体、写作手法等方面准确把握文章内涵,然后再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通过引导的方式使学生加强对文章的理解。例如,在《特别的爱》中,教师在对文章进行品读之后可深度挖掘其中的内涵,并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对文章的修辞手法、表现形式等进行品读,让学生联想到家长对自己的爱,从而使得他们更好地去理解和体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强调体验教学
体验教学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语言和语句的训练,并指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和情感的注入,使学生能够将情感和语言相结合。体验教学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师对学生实施诵读教学和品读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更加丰富的语言词汇和语言使用手法,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所学进行写作。因此,在诵读和品读教学之后教师一定要进行体验式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以促进学生的语文阅读发展。例如,在教授完《特别的爱》之后,教师需要给学生布置简单的演讲或者写作任务,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完成作文《(爸爸、妈妈、爷爷等)的爱》。在学生展示任务的同时,教师可以适当进行提点,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对阅读的理解能力。这样的教学方法更直观,也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综上所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高,需要小学语文教师树立主体性阅读教学的观念,加强诵读教学,重视品读教学并强调体验教学。这样可以提高小学生阅读的主观能动性,而这种主观能动性恰恰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最好方法。只有这样,我国小学生的语文阅读效率和质量才能够得到有效的保证。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四部曲论文
【摘要】本文论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明确目标,指明阅读教学方向;了解学情,划定阅读教学起点;个性解读,确保教学方向不偏离;接轨生活,顺利到达阅读教学终点,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目标 学情
小学阅读教学的方法有很多,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筛选,以提升阅读教学品质。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中,笔者发现,上小学语文阅读课就像是带领学生参加一场赛跑,需要让学生明确起点和赛跑方向,并且确保赛跑时不偏离方向,才能到达胜利的终点。以下,笔者详细介绍自己的阅读教学“四部曲”。
一、明確目标,指明阅读教学方向
清晰的目标能让人产生坚定的信念,且目标越清晰,信念就越坚定。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妇女弗罗纶丝·查德威克在成功横渡英吉利海峡后又决定挑战卡塔林纳海峡,即从加利福尼亚海岸以西21英里的卡塔林纳岛游向加州海岸。但那天因为浓雾弥漫,在离加州海岸只有半英里时她却因为看不到海岸而放弃了。可见,缺乏清晰的目标对一个人达成一件事的影响是巨大的。同理,阅读教学中要想让学生顺利完成阅读教学任务,需要教师研读教材,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目标作出了详细规定,这是阅读教学需要遵循的总体目标。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每一篇教材文本都有具体的阅读目标,教师只有对目标资源进行搜集、整合、优化处理,才能最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阅读教学才能顺畅地开展。
以语文S版第十册《珍珠鸟》一课为例,笔者在引导学生开展阅读之前,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本课的阅读目标:了解珍珠鸟的样子和特点,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中感悟、体会;领悟人与动物能够和谐相处的道理。其次,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找出珍珠鸟的相关描写,了解珍珠鸟的样子和特点。再次,教师给予示范诵读,要求学生模仿诵读,注意体会珍珠鸟的个性以及作者的情感发展。接着,教师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阅读思考问题,让学生展开集体讨论。最后,教师要求学生以人和动物和谐相处为话题,写一写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这样教学,能让学生紧紧围绕阅读目标进行阅读学习,教学秩序井然。
二、了解学情,划定阅读教学起点
学生的阅读学力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学习基础、阅读悟性、阅读习惯和方法都存在差异,其阅读学 比如,笔者班上的学生大多数是农村孩子,有的学习基础较好,有的悟性较好,有的还未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笔者在充分了解学生学情的前提下,根据学生实际设计符合他们的阅读学习起点,促使他们能有专属于自己的起跑线。
以第十册《提灯女神》的教学为例,笔者在课前跟学生的交流中了解到大多数学生没有听说过“国际护士节”,有少数几个学生了解护士节,但没有一个学生了解该节日的由来。因此,笔者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目标,把本课教学的起点设计为:让全体学生先听教师讲一个传奇的故事,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进而引出课文学习内容--《提灯女神》;鼓励中等生和学优生主动探究“这个提灯女神是谁”“为什么用提灯女神来赞美一个护士”等问题,并鼓励学优生尝试着把相关问题的答案告诉同伴。这样,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就会在故事的吸引下主动阅读课文,学习中等的学生会带着问题去探究课文,学优生会在探究课文的同时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即使有个别阅读理解能力差的学生不能掌握课文的主旨,但也能通过学优生的解说了解到南丁格尔的伟大事迹,以及国际护士节的由来。
三、个性解读,确保教学方向不偏离
参加过跑步比赛(如400米及以下距离的短跑)的人都知道,从起点冲刺往终点跑的过程中,参赛者是不能偏离自己赛跑跑道的,否则比赛成绩就无效。同样,要想让阅读教学顺利到达终点,也应该不偏离阅读方向。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尊重学生的。感悟和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那么,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应该怎么样做到既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又确保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偏离主要方向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只有具备较专业的语文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以及渊博的知识,才能对学生的个性化解读进行肯定、引导或纠正,使学生的阅读学习始终不偏离方向。
以第十册鲁迅的《少年闰土》一文为例,对于少年闰土这一人物的分析,课文中有不少的相关描写,但是书中描写的闰土形象不一定和学生脑海中的闰土形象相一致,教师如何做到了解不同学生的个性化解读结果呢?对此,笔者是这样引导的:“请同学们结合课文中对少年闰土的相关描写,说说自己眼中的少年闰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并通过‘我给少年闰土画张像’的方式表达你对少年闰土这一形象的认识和感悟。”这样,教师既能从学生的画像中了解学生对少年闰土这一形象的理解和把握,又能根据不同学生的理解偏差进行纠正。比如,当时有一名学生画的少年闰土是脸色呈紫黑色,脖子上戴着银项圈,手里拿着一柄钢叉,样子却十分害羞。从该生的画像中,笔者了解到该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少年闰土的外貌特征,但是却混淆了作者对闰土性格的描写。因此,笔者对该生的个性化阅读进行这样的引导和纠正:闰土见人时确实很怕羞,但是,对于擅长的捕鸟,管獾猪、刺猬、猹等,闰土却是十分自信和勇敢的,在画闰土画像时你要把握这些区别,然后再决定是画闰土的哪一面。
这样引导,教师既给予学生充分的个性化阅读时间和空间,又能通过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成果对学生的阅�
四、接轨生活,顺利到达阅读教学终点
“学习是为了运用。”语文从生活中来,也应该回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习的语文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应� 我们都知道语文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诸多契合点,教师要做的就是观照学生的生活认知情况,让学生生活与语文教材内容顺利接轨,让学生在阅读学习中感受生活,以及在生活中感受语文,获得更丰富的情感体验。
《童年乐趣》描写了一个六岁儿童创编乐曲的经过。这个故事带有传奇性,大多数学生不一定都有这样的学习体验。如何让这一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接轨呢?笔者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学习任务:在平时生活中,我们会在不知不觉中有所创造。这个创造不一定是伟大的,即使是作出了一点小成就,也十分值得我们回味。请你结合以往的生活经历回忆一下这种感觉。很快,就有学生说道:“妈妈经常让我拖地,我虽然不想干,但不敢违抗妈妈的命令。在一次拖地时,一只抹布缠住了我的脚,我忽然发现原来我走路也能够拖地。后来,我就将抹布固定在拖鞋上,在房间里走几圈就完成了拖地任务。听说现在市面上刚出了一款新式的拖地拖鞋。哈哈,我觉得它和我的‘小发明’差不多,这让我心里暗自得意……”在确认学生有了类似的情感体验后,笔者才引导学生深入课文去理解克利斯朵夫创编乐曲的经过。这样,学生就能理解课文中所说的克利斯朵夫的童年乐趣了。
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如果能够按照如上四个阅读教学步骤开展阅读教学,势必能够给学生的阅读学习带来全新的感受,并且对全面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创造活跃有效的课堂
----学习一年级课堂组织教学 从未教过一年级,没有想到一年级的孩子如此的活泼好动,自控能力差,开学第一个星期课堂纪律非常混乱,整堂课声嘶力竭,却毫无效果。作为新教师的我也深知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有要有较好的课堂纪律才行。经过一学期的努力与实践,下面我对一年级组织课堂教学的几点想法和做法:
一、吸引学生注意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他们刚刚踏入校园进行正规化的学习。根本就不适应,于是我买了一些小奖品,如小红花,小红旗等。上课前先定好规矩,告诉孩子谁这节课坐得端正,谁上课发言声音洪亮,谁不做小动作,不搞东西等。。。。老师就把奖品给他。这样孩子们的积极性提高了很多。争先恐后地争取回答问题。同时中间间插小小的游戏,学生的注意力慢慢增强了。
二、做好课前准备
由于一年级是才入学的学生,自制能力差,如果不提前准备,在正式上课时,不可预测的奇事怪事会经常出现,把课堂有时搞得乱七八糟,上课时间就会白白浪费。在预备铃响时教师要提前到教室门口,定时督促学生做好一切上课准备工作,通过“评比、比赛、树标兵、夺红旗”等形式强化课前的准备,形成了自己准备,养成习惯;班干部检查,各组展开比赛;家长帮助准备,从严要求;上课教师综合评估,积分评比,发挥批评和表扬两个作用,保证有效的教学时间。
三、课堂形式灵活多变。
课堂形式单一,即使有小礼品,时间久了孩子也很容易转移注意力。刚有点起色的课堂又开始混乱了,对此我有采取了一些灵活多样的课堂形式来搞好组织教学。如:课堂上的小游戏、小表演、小活动等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当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的时候可以运用事先约定好的一些口令组织教学。因为一年级学生年纪小,自我控制力差,情绪易激动,即使是一点小事也往往让他们兴奋半天:拍桌子、大呼小叫、离开座位跳跃等,所以教师要在突发事件刚出现苗头时,就及时给予转化或制止。比如当我说“小嘴巴,不讲话”这一句时,就和他们约定好了,如果有同学不注意听课了,我说小嘴巴,他们就说不讲话,当我说完的时候,只要他们一接着说下一句,他们就回很自觉的坐整齐,不说话,我也不用老一套的做法,让他们一二三坐整齐。小孩子是最守诚信的人,他们知道自己和老师约好了,就一定要做好。文明守纪我最行,都坐得很好了。教学就更好组织了,说 唱怎么样都可以,教师和学生一唱一和对儿歌,既简单,又很有节奏感。使师生之间的距离缩短了,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没有走神的机会。你要求学生做的每一件事,必须事先让他们清楚。然后,我们需要的是足够的耐心要有、细心,让孩子知道你要他们做什么,怎么做。
四、上课严格要求
要求小学生坐得端正,手脚不乱动、嘴不乱喊,上课不吃东西,语言文明礼貌,对好、中、差生都要从严要求。所说的从严性,是在爱护性的基础上从严性,是统一要求的从严性,而绝不是对差生的从严性,对优等生的放宽性,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层次的从严要求。总之,对全班学生要一把尺子从严要求,使小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
五、使用儿童化语言。
一年级孩子非常单纯可爱,随时都有可能分散注意力,做事凭兴趣。更喜欢生活在自己的儿童世界里。所以,教学不是要学生进了老师的世界,而是老师要走进孩子的世界。在教学会认的生字时老师可以这样说:“老师这里有十几个生字宝宝,他们找不到自己的爸爸妈妈了,你们愿意做他们的爸爸妈妈吗?孩子们一听马上就感兴趣了。有时孩子对一种学习方式感到有些厌倦的时候,教师班上转换角色,故作天真的对着学生说:“小老师在哪里?”,学生马上一呼百应,伸出双手快乐地欢叫着:“小老师,下这里。”学生都非常渴望做一个小老师,课堂纪律大大提升了。检查学生生字的掌握情况,一般采用:小火车,哪路开?哪个小组坐好哪里开。学生听到这样声音,立马坐好,就像等待出发的火车一样,乖极了。老师这样用儿童语言给孩子说话,真的卓越了课堂纪律。
六、及时表扬和鼓励。
学生都希望自己在老师眼中是最好的,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更喜欢听到老师的表扬,一听到表扬就会有更好的表现。在课堂中,教师要及时表扬守纪律的学生,使其他同学受到感染。当学生回答正确完整,老师即时对他们的表现给予肯定,可以说“你真棒” “你真行”“你真了不起”“你真聪明”“你说得真好”等,为了带动其他学生,老师这时可以抓住时机说:“还有谁能像他那样说?”要是答错了,也要给予鼓励,如“你坐下再想想,下次你一定能行”等,也可以用“掌声”或“送小红花”等方法鼓励他们,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希望和鼓励,体会成功的喜悦,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更加坚定学习的自信和勇气。也为课堂教学是否卓越提供了先决条件。
总之,课堂组织教学是一门艺术。他能更好地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下一步实施卓越课堂的自主学习培养了良好的兴趣。当然,作为教师本身也要不断地改进和提升自己各个方面的能力才能个更好的驾驭课堂。
小学阅读教学论文
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强调的是“自读自悟”。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自主学习体现的正是这种精神,它符合以人为本的人文观。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的实践中落实这一精神,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呢?
一、抓因素,促进学生学习自主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为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可寻找从兴趣、习惯、方法等诸多因素去激励学生全身心地、自觉地、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很多,诸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电教手段的使用等等。如我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欣赏课件,听着老师生动地口述:“小壁虎在墙角捉蚊子,一条蛇咬住了他的尾巴。小壁虎一挣,挣断尾巴逃走了。没有尾巴多难看哪!这可怎么办呢?同学们想知道吗?”“想”一声整齐而响亮的回答,足以证实学生已被老师设置的悬念“悬”着了,一种强烈的求知欲被激发了,很快便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不待教师教,便能自主地去学习了。但是,学生的兴趣往往是不持久的,还需要教师在不同时机随时注意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学生一旦有了新的兴趣,也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2、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 如我在教学《长征》一课时,学生对“长征”的历史背景十分陌生,为了让学生能走近“长征”,在教学之前,我让学生从报刊上、从网上收集有关“长征”的资料和图片,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图片和资料,使课上得很成功,学生走进了《长征》。像这样,教师十分重视学生的阅读习惯的培养,这对于学生学习其他课文大有帮助,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便能自主地学习,主动地汲取知识。
3、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阅读的方法有很多,仅拿“理解词语”来说吧,就有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组词式、找近义词或找反义词等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学生便能形成能力,去自主地学习。如“怎样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教学,教师可以教学生先反复阅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讲的是什么,再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最后连续段意,就是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另一种方法是根据课后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再想想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最后组成一段话。学生掌握了这些阅读方法,无论何时阅读,不待教师教,就能自主去学,真正“会学”。
二、讲究策略,训练学生学习自主
学生“自主”的功能在于他的。主动性,这是称得上自主的真正标志。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巨大潜力挖掘出来,才能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促进学生自主、主动地学习应采取以下几方面策略。
1、学习内容——让学生自选
现代教育观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把获得知识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学习过程中消极、被动的地位,而主体性地位的确立,离开了自主选择就难 因此,小语新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编入“你喜欢读哪几句?”的类似思考练习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喜欢的那部分内容进行阅读,学生的“自主”权得到体现。如《鸟的天堂》的教学,我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进行学习,并要求学生在反复吟读中,读出韵味,读出为什么喜欢。教师让学生自主学习,创设让学生充分发展的机会和空间,由于是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学生通过学习,总是能表现得兴致盎然,说得头头是道,气氛相当热烈。
2、学习疑问——让学生自辩
古人曰:“学贵有疑。”而疑问,该由谁来解答呢?显然,学生应是解难的主人。教师在课堂上,多让学生讨论、争辩,就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积极思考,相互交流、探讨,以求得认识的深入。“辩”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智慧,使思维迅速发散与集中,扩大信息交流和思维容量。如教学《凡卡》一课,学生质疑:“假如爷爷收到凡卡的信,他会来救凡卡吗?”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此时,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顿时,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纷纷举手发言。“我认为爷爷不会来救凡卡,因为他自己已经很老了,冬天那么冷,还要给老爷家守夜,可见他维持自己的生活都很困难。”“我还从课文‘做甜蜜的梦’可以看出爷爷不可能来接他,因为‘梦’就暗示我们不可能实现的。”“我也同意这个意见。因为作者用‘梦’来结束课文,是要告诉我们凡卡要想摆脱痛苦生活是不可能的,那只能是一场梦。这就是更揭露当时沙皇黑暗统治下穷人的悲惨命运。”……这不能不说是创造性思维所带来的奇迹。由此可见,课堂上疑问让学生多争辩,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有显著的作用,也促使了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
3、学习方法——让学生自悟
学生通过自身积极参与学习,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教师可抓住这一契机,要求学生归纳出自己的学习方法。如《鸟的天堂》的教学,教师在学生理解完全文之后,要求学生回去试着学“导游”组织一段话,将你最喜欢的“鸟的天堂”的景色介绍给大家。课堂上学生纷纷将自己的导游词拿出来展示。一篇篇导游词是那么生动、具体,一个个小导游是那么形象可爱,真让人赞不绝口。“游客们”从中了解了书本上没有介绍的关于“鸟的天堂”的知识,让人大开眼界。此时,教师抓住这一美好时机,问:“你们的这些资料是哪来的?”有的说是从电脑网页上下载来的,有的说是去图书馆查阅有关书籍找来的,有的说是学电视上的导游的……多好的学习方法啊!此时此刻,教师再也没有必要干巴巴地告诉学生怎么去写导游词。这样,让每个学生积极投身到学习活动中去,并从活动中总结出自己的学习方法,所取得的效果远远比完全由教师归纳的效果要好得多。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他便会无时无刻地去汲取知识,从而也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摘要:基于当前课堂教学中教师控制过度或放任自流,造成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落实,对此,笔者阐述了关于进一步明确学生主体地位的思想认识,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几条途径、类型及实施关键。
关键词:课堂教学 目标化 问题化 活动化
教育界早就呼吁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希冀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教学效果。但实际教学活动中却难以落实,针对这一问题,结合近几年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 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
1、明确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一直是教育史上争论的重大问题,其中主要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教师中心论”,把学生看成是可以随意涂抹的一张白纸,可以任意填灌的装知识的容器,学生对教师来说,处于一种从属地位。另一种是“学生中心论”,把学生视为教育过程的中心,“儿童变成了太阳,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绕着他们转动,全部的教育教学都要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出发,教师只能处于辅助地位。这两种观念都不同程度地贬低或抬高了学生的地位。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既是认识的客体,又是认识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加工的对象,他具有主体性,即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任何有效的教学必须以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特别是学习规律为前提。只有正确认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才能在教学实际中自觉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2、积极的思维活动是主体地位落实的重要标志。教学必须有效地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积极地从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学习不仅是知识的学习,还是智慧的学习,而智慧的核心恰恰就是思维能力, 1 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本质就在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及品质。
3、落实主体地位,树立“学会学习”的学习观。当代社会知识激增,更新速度加快,只有终身学习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只有自主学习,才能造就自主发展的人。因此,当今教育必须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的能力。教师应摒除以“怎么教”来指导“怎么学”的固有观点,树立根据学生的“怎么学”来决定“怎么教”的新理念。
二、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途径
第一,教学目标化。不难想象,学习甚至于任何一种活动如果目标不明,主体将何去何从?目标越明确,学习主体的内在动机被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才越高,学习效果才越显著。一节课、一个教学活动,究竟要达到什么目标,仅老师清楚是不够的,一定要有一个与学生协商、沟通、交流的机会,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确定学习目标,使学生产生了内在的学习动机,引起主动探究的欲望。如《三亚落日》这篇课文学习目标有三点教学目标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两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三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三亚落日的色彩美、形态美、意境美,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使学生集中精力驾驶着自己的思维汽车向目标行驶。
第二、教学问题化。细想能力培养目标得以体现的显著特征是课堂教学问题化,即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作为贯穿教学过程的重要活动。
首先,设计的问题应以教学内容为载体,把问题设置在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关键处,激活学生思维。如在学汉语拼音b,d时,提出“‘b与d’的不同点、相同点在哪里?”使学生观察,区分两个字母,达到正确认识和书写。
其次,设计的问题应有必要的梯度和适当的难度,贴近学生思维的“最 近发展区”,有层次地逐步推进,不能要求过高使学生“望而生畏”,也不能要求过低而激不起学生的兴趣。
再者,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注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让学生多提问,即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只有当学生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时候,思维才算真正启动了。在教学《把我的心脏带会祖国》时,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肖邦不和老师同学们一起留下来保卫自己的祖国,为什么要离开?”可见学生已启动了思维,在明白肖邦深爱祖国的同时,感到了矛盾,在平常之中看到了不平常的问题,而他的问题象钩子,引起了同学们的深深思索,激烈讨论,随之引发了更多的问题与见解。“肖邦为什么要发奋努力作曲,而连自己的健康都不顾?”“肖邦为什么不把自己的遗体运回祖国,而单要求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
第三,教学活动化。老师一点不讲,学生靠自己实践,可能会形成听说读写的能力;学生一点不实践,只靠老师自己讲,那么学生一定难于形成听说读写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多给学生一些实践、练习的机会。活动是主动学习的决定性因素,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学习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从而获取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发展学生个性特质。语文课堂教学的活动方式各种各样,朗读、背诵、表演、讨论、收集资料、口头作文„„在学习《长江之歌》这首诗歌前,我让学生收集有关长江的资料,上课时提问:“你们了解了关于长江的哪些知识?”有的介绍了长江的发源地,有的带来了地图进行讲解,有的拿出了图片,有的从网上下载了文章„„这样的学习可以总结为“整理资料、获取知识”,学生亲历了知识获得的过程,既锻炼了主动探索、收集资料的能力,又开拓了视野,了解了长江的伟大。可以说,用不着教,学生已能体会诗文对长江的赞美之情。在学习《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过程中,学生在研读中提出“彭德怀那么爱他的大黑骡子, 为什么却又杀掉它?”这个主要问题,并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体会到了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为了战士,却不得不忍痛杀掉大黑骡子的革命情怀。每个问题无不是通过朗读来实现,学生在读中完成了知识、技能和情感的转化与结合。最后配上凄美的背景音乐让学生进行表演朗诵,使课堂真正成为孩子展现自己才能的舞台,从而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悟,既激发了他们的思维活动,也展现了他们精彩的创造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力求学生在课堂上有机会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确保学生自主、创造、能动地进行学习活动。只有把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身心参与学习,使学生在研读中领悟,在探究中收获,在实验中体验,积极主动地吸收知识。
作 ”抛弃训斥、责难的态度,满怀对学生的真情实感,用欣赏、期待的目光面对每一个学生,运用精湛的教学机智、教学技能进行课堂操作,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课堂中得到成长的快乐,在课堂中变得更加聪明。
参考文献:
1、《教育学基础》;
2、叶兴福著:《小学生主动学习的研究与实践》,《小学教育科研论坛》;
3、肖川著:《主体参与:自主学习的要义》,《人民教育》。
用传统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来教和学小学语文课确实是太枯燥无味了。而处在小学阶段的孩子年龄较小,感性认知能力不成熟,尤其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新鲜的内容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年龄段和好奇心强的特点,把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的强大功能,例如多媒体精美幻灯片的制作,生动有趣动漫视频的下载和精美图片的展示。只要教师充分掌握了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技巧,把多媒体的优势和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情境进行创意结合,小学语文课将会变成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大幅度提高语文课的教学质量。
一、阐述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多媒体技术教学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调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课堂效果特备好,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课堂效率、教学水平,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学习小学语文的主体人是六岁到十一二岁的孩子,处于这一年龄段的学生的感性思维还不成熟,且他们处在好动和贪玩的年龄阶段,而小学语文阅读课需要学生投入感性认知来理解课文的内容。老师只重复的给学生们读课文,小学生们可能根本就不能理解课文的内容,他们对课文的印象也不会太深。但如何老师利用多媒体再加上老师的讲解,小学生们会特别容易理解,例如,小学四年级课文《爬山虎的脚》,老师可以在多媒体上找到爬山虎全景和爬山虎的脚的图片,在幻灯片上展示出来,同时还可以搜到爬山虎如何爬墙的微观电影放给学生们看,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命的顽强,培养学生爱护植物的仁爱之心。
(二)多媒体幻灯片的多样化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
小学语文是培养孩子的情感态度的重要平台,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强大功能,例如多媒体可以收集大量丰富的图片、视频、动画、音乐和图像,这些技术单独的应用到语文课文内容的讲解中可以提升语文课的境界,当把这些多媒体的内容集合为一体,可以想象出语文课堂的精彩让学生们如同置身在作者描述的境界中,自然就会激起学生的兴奋感,身临其境的感觉也会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情感。例如人教版一年级的课文《春雨的色彩》,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课文中春雨滋润中的世间万物,用图像和视频让学生从视觉、感觉和心灵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从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三)多媒体庞大的信息量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
没有多媒体的课堂,因为课堂时间的限制,教师只有时间给学生们讲解课本上的内容,没有拓展知识的时间和空间,难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视野。而运用多媒体强大的功能和庞大的信息量,教师可以收集到与课文内容相似或相近的课文内容,在有限的时间内扩展课文的内容和知识量,把课外的知识内容有机的融合到所学的内容里,极大的补充了课本内容的不足,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课外知识,极大的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开阔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二、教师如何有效的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技术
(一)从学生的情感入手进行多媒体的教学。
分析小学语文教材可知,其内容广深度浅,教师完全可以截取生活中学生经常遇到的故事情境与学生进行探讨。例如,在学习朱自清《背影》这节课时,为了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可以捕捉家长每天接送学生上学的场景,可以把家长送完学生入校后离开的背景拍摄下来,把家长的背景图片放映到多媒体大屏幕上,先让学生各抒己见,让他们谈谈看到自己亲人背景离开自己的感受。之后在引导学生进行《背影》这个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来感受到作者写这篇课文时的所感所想。多媒体图像的展示能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作者的情感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感性柔情,在探讨声中把语文知识就装进了学生的头脑中,同时教师还轻松的而上完了一节有趣生动的语文课程。
(二)利用多媒体强大的音像效果开启学生的智慧思维。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也带动了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在教学手段中多媒体的兴起,为教学事业的进步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在教室的教学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辅助作用。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与课文内容相符的动画视频来展示课文的情感主线内容。例如,在学习《鸟的天堂》这一课时,老师可以在网络上搜索鸟与大自然的视频,让学生们观看视频和闭上眼倾听大自然中各种鸟叫的声音,让孩子们全身心投入到这节语文课的学习中。通过多媒体逼真的自然声音和图像,让学生不仅深爱上语文课,还会对自然、动物和人类三者的生态和谐的画面触动良深,从而培养了孩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教师应该结合自己的教学方法灵活的运用多媒体技术。
尽管多媒体的发展逐步替代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也解放了教师每节课亲自板书的苦力。但小学语文课上的生字生词的拼写,也是离不了教师亲自在黑板上的板书,亲自为学生进行示范可以提醒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多媒体的使用确实可以带动课堂的生动和活力,但每个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尽相同,所以,一定要结合自己的方式灵活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尽可能多的发挥多媒体的优势。
三、小结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的教学方式多种多样,只要教师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多媒体强大的功能和庞大的信息容量从学生的视听情三方面入手,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的融入教学当中,教师就完全可
参考文献
[1]陈华欣,李小刚。运用多媒体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情境设计过程研究[J].考试与评价网,20xx.24-27.
[2]于春华,赵清水。语文课程的多媒体教学探讨[J]东北师范大学,201.25-29.
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探讨小学语文论文
摘要:实施个性化阅读是小学语文新课改的重要教学理念。我们要想将这一理念深入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就要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以讲解为中心的程序化教学,将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性阅读,产生不同的阅读体验与感受,以实现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关键词: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主体地位;课外阅读
个性化阅读是新课改下阅读教学的重要理念。开展个性化阅读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而且可以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阅读,让学生能够真正走进文本。这样,学生眼中的每一篇文章才不会是词语的堆砌,是固定模式化与程序化的知识模块,而是可以通过文本与作者展开互动,产生情感的共鸣,实现对文本的全方位解读。那么,如何开展个性化阅读呢?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对师生角色进行重新定位
在以往的教学中完全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次要地位,且以讲为中心,即教师将文章按照大纲的要求条缕分析塞给学生,使得学生根本就没有阅读的机会,只是在被动而机械地接受知识。因此,要实现个性化阅读,教师首先就要对师生与文本的关系进行重新定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阅读的主体,那么,教师在学生的阅读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这直接关系着阅读教学的成败。
1.教师要成为文本的开发者。教材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机械地照本宣科,成为教材的附属,带着教材走进学生,而是要成为文本的开发者,要善于借助图片、音频与视频等来为学生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能够从图文声像等多方面来获取阅读信息,这样才能使阅读教学更加生动。
2.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是保姆,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思想与思维,而是要成为学生阅读活动的组织者与指导者,要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解读文本,提出问题,以引导学生展开深入的阅读。这样,学生才能摆脱以往的被动地位,以主体身份来展开探究性阅读与创造性阅读。
二、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空间
1.给予学生阅读的时间。在以往的教学中,以教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读,教师滔滔不绝地讲个不停,使得学生只能人云亦云,被教师和文本牵着鼻子走,完全失去了学习的主体性与能动性。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少讲一点,不要讲个不停,也不要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地来让学生回答,而是要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阅读时间,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体会、去感受,从文本中读出更多字面之外的意思,这样才能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打下基础。
2.引导学生读中思考。阅读与思考本是一体的,只阅读不思考,那么只能了解字面意思,既不能深入体会文字背后的含义,也不能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时间,还要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以让学生的阅读更有深度与广度。这样,学生才能通过思考来深入文本,深入文字,体会其中所包含的深刻含义。
三、尊重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
学生个体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也要尊重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采用不同的方法,制定不同的目标。这正是实现个性化阅读的关键所在。
1.选用不同的阅读方法。阅读并不是只有一种方法,而学生由于基础知识不同、认知水平不同在阅读中同样存在一定的阅读差异。在阅读中有的学生会选择默读,有的学生会选择朗读,有的学生选择合作阅读,有的学生选择边阅读边批注。为此,我们在教学中不能要求学生按照教师所制定的方法来机械展开,而是要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方法,或快或慢,或精或精,或个人或小组来展开阅读,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更多思考的空间与消化的余地。
2.强化学生的阅读体验。虽是同一篇文章但学生的体验与感受却是不同的,我们不仅要允许这些不同的存在,还要鼓励学生不要拘泥于教材与教参,能够切实将文本与现实生活与创作背景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才能透过文字形成更多的不同见解与感受。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勇敢地发表个人不同见解,并就此展开充分的交流与讨论,交汇思想,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对文章的个性化阅读。
四、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结合
教材篇幅有限,课堂时间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因此,我们要在搞好课堂阅读的同时将阅读的视野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课外阅读,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闻,让学生可以汲取到更多知识的养分,促进学生阅读水平与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
1.选择合理的阅读材料。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教材文章,教师可以教材文章为中心来展开拓展性阅读,如可以选择同一作者的不同文章或是不同作者同一体裁的文章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理解水平与写作水平,也可以选取名人传记、寓言故事等小学生所喜爱的内容。只有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阅读材料,才能不断地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夯实学生的阅读基础。
2.开展阅读成果交流。学生在阅读中的体会、感受与心得,可以让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在同学之间进行传阅,也可以让学生来交流阅读心得。当然,教师也不能置身事外,而是要以朋友的身份参与阅读交流中来。这既是信息的输出又是输入,对于学生来说正是一次提升的最佳契机。总之,阅读教学要以新课改为指导,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展开充分而自主的阅读,在课内学知识学方法,在课外求发展,这样才能让阅读教学更加富有情感色彩,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实现新课改所倡导的个性化阅读。
小学数学阅读教学论文
一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
思维具有很广泛的内容。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有各种各样的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条规定是很正确的。
下面试从两方面进行一些分析。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
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
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大纲》中的规定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和足够的重视。一个时期内,大家谈创造思维很多,而谈逻辑思维很少。殊不知在一定意义上说,逻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创造思维往往是逻辑思维的简缩。就多数学生说,如果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训练,很难发展创造思维。因此如何贯彻《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要求,在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是值得重视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在小学高年级,有些数学内容如质数、合数等概念的教学,通过实际操作或教具演示,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与此同时学生的形象思维也会继续得到发展。
又例如,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虽然不能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但是在教学与旧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新知识时,在解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时,如果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对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起到促进作用。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加以重视。至于辩证思维,从思维科学的理论上说,它属于抽象逻辑思维的高级阶段;从个体的思维发展过程来说,它迟于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
据初步研究,小学生在10岁左右开始萌发辨证思维。因此在小学不宜过早地把发展辩证思维作为一项教学目的,但是可以结合某些数学内容的教学渗透一些辩证观点的因� 例如,通用教材第一册出现,可以使学生初步地直观地知道第二个加数变化了,得数也随着变化了。到中年级课本中还出现一些表格,让学生说一说被乘数(或被除数)变化,积(或商)是怎样跟着变化的。这就为以后认识事物是相互联系、变化的'思想积累一些感性材料。
二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
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
这样说,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教材没有有意识地加以编排,教法违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地还有可能逐步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语文教学具有非凡的意义。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特别重视它,从实际出发,对提高阅读教学效果的策略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发挥阅读的价值,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指导;有效策略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现状分析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际过程中,小学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一些教师受到长期传统教育理念和考试导向思想的影响。他们忽视了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他们的教学仍然基于以往照本宣科式的教学风格,忽视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地位,导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不理想。其次,在小学语文实际阅读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阅读课堂气氛沉闷,学生阅读兴趣不高的问题。再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际过程中,缺乏明确的阅读目标。
2.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2.1建立有效的阅读环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际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有效的阅读语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运用学生丰富的形象思维和相对敏感的感官特点。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和其他手段创造相关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赤壁之战》相关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电影《赤壁》中的相关片段,利用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阅读热情,进而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2.2明确语文阅读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阅读
明确阅读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阅读的保障。只有学生明确了阅读方向和目标,才能真正体现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阅读教学的价值。找到阅读和学习的方向。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教师应让学生在阅读本文时清楚地了解应考虑哪些问题。他们应该提取文章中暗示的因素,并应使用这些文本信息来挖掘作者的情感。因此,才能与自己的情绪共鸣,并提高学生的阅读体验。通过建立这样一个教学目标,学生可以在实际阅读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并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在阅读过程中,他们更加关注阅读的内容,不断提高小学语文的阅读效果,提高阅读教学水平。
2.3科学选择阅读内容是提高有效性的保障
为了提高阅读的有效性,教师首先是合理地运用有效的阅读内容。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快速发展,我国小学阅读教材中删除了大量与阅读教学无关的内容,大大提高了教材的有效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按部就班地进行讲解。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教师还必须有选择地选择教学内容,避免教学的随意性。具体方法是:首先选择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小学语文教材具有兼容性强,综合性强的特点。但是,不同的文章有着各自的侧重点。因此,教师必须在全面了解教材的基础上确定重点,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教材。避免收效甚微的情况出现。其次,科学整合和拓展语文阅读内容。小学语文课本内容有限。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必须不断深入并努力整合和拓展语文阅读的内容。例如,《秋天的怀念》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教师就可以将文章《我的老师》整合进来,并通过补充相关的文学资料,来引导学生体会亲情。在教授完具体的词语和段落后,向学生推荐几本与亲情有关的书籍。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一体化”阅读课的效率和质量,而且可以让学生在“扩展”中学会感动、学会如何更好地去爱。
2.4引导学生展开交流,在交流中升华认知
教师应该为学生创建一个交流和互动的平台,让学生学会表达,学习说话,学会倾听,学会总结,让学生在交流与讨论中拓宽学生的认知空间,扩大深度和广度,引导学生向着更深层次探索。当学生的看法发生偏差时,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加以纠正;当学生的意见不同时,学生可以通过激烈的讨论达成共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打破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以教为中心,一切以标准答案为中心的封闭教学理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放学生的思想观念,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和思维。这样课堂才能出现更多的“标新立异”,拥有更多不同的声音,才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这样的阅读教学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总之,阅读教学是我国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小学生最喜欢的学习内容,应该受到教师的高度重视。只有当教师充分了解小学生的发展特点,制定适合学生的发展规划,才能真正提高阅读教学效果,使学生享受阅读,达到“快乐阅读”的教学目标。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于颖。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策略[J].中华少年,2017(36):35-36.
[2]章珊珊。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
[3]严琳。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14.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论文
摘 要进行英语教学可以巩固和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培养学生的语感,是学生学习语言和感受语言的重要途径。在小学阶段进行阅读教学是应该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年段划分,分别开展拼读、认读、朗读和初步的阅读训练。
关键词教学目的 教学模式 教学策略 教学渠道
根据英语新课程标准,小学阶段开设英语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情感,形成初步的英语语感,为其打好语音、语调基础,最终使学生具备初步的用所学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在多年的英语教学工作中,我认为,在小学阶段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符合小学生学习语言的认知规律,以年段划分,分别进行拼读、认读、朗读和初步的阅读训练。下面我就谈谈在阅读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阅读教学的教学目的
小学阶段只要求学生读懂一些简易的读物,难度不大,但作为起始阶段,方法的。掌握、习惯的形成却是非常重要的。依据小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首先,培养拼读能力十分重要。在日常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尤其是中低段学生对掌握单词的拼读感到困难,因此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其次,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朗读方法和阅读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中高段的学生对语音是比较敏感的,一旦读得不准,形成习惯,改起来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应在实际教学中尽量使用标准的录音,让学生模仿,以培养学生形成标准地道的语音、语调。然后教师可以再辅以朗读技巧的讲解,让学生在有意义的语流中掌握标准的语音、语调、重音、意群与节奏。再次,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许多高段的学生都有一些不良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如:阅读时唇动和低声读、用手指着所读内容、不断回读、脑袋摆动等,这些都直接影响阅读速度,进而影响阅读效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首先通过题目、图示、上下文以及构词法等,培养学生猜测生词的能力。其次帮助学生掌握抓关键词的能力,如在阅读时,注意事物(what)、地点(where)、人物(who)、时间(when)、怎样(how)、原因(why)等关键词。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阅读教学的教学模式
目前小学阶段“读”的要求一般相当于基础教学阶段英语课程标准一、二级的要求。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小学英语教学基本要求,一级中的语言技能对读的要求是:①能看图识字;②能在指认物体的前提下认读所学的词语;③能在图片的帮助下读懂小故事。二级中的语言技能对读的要求是:①能认读所学词语;②能根据拼读规律读出简单的单词;③能读懂教材中简短的要求或指令;④能读懂问候卡等中的简单信息;⑤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和小短文,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⑥能正确朗读所学故事或短文。因此根据课标和日常教学我认为: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应分阶段实施。①小学低段的阅读应以听、说为主线,在图片、简笔画和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能从总体上理解阅读内容,从听到说,循序渐进。②小学中段的阅读应首先听录音看范文,大体理解文章人物、事件和内容,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讲解文章,对文章内容有更详细的认识,再分组或分角色诵读文章。在进一步理解文章后,完成课后练习并能复述或表演所学内容。③小学高段的阅读应首先通读短文,对短文有一个初步总的印象。在通读文章之后,能根据图片或上下文解决短文中新的单词,短语,为语言的输出作准备。在解决课文中的单词、短语、句子之后,回到课文对整篇文章作进一步的理解。再让学生提笔续写或改写短文,作为语言的输出。
三、阅读教学的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我们还应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①针对中低段学生所采取的师生互动型策略。这种策略有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师生共同积极参与,关系融洽。教师首先可以通过自己绘生绘色地讲述故事、运用实物、播放录音、多媒体展示等多种手段引出阅读材料,使学生初步感知,并产生要阅读的兴趣。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在学生的交流、老师的讲解下理解一些单词、词组的含义与用法。还可以设计一些Yes/No 的问题或简单的选择题,让学生反复阅读,仔细体会。还可以让学生根据阅读材料的特点进行表演、复述等,凭借互动共振的效应,促进语言材料的内化。②针对中高段学生采取主动参与型策略。这种策略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自己阅读理解,因为现今的阅读教材与孩子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极有利于将知识化难为易。但在学生开始阅读之前,教师应提出一两个指导性问题,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带着问题快速阅读,其目的是给学生的第一次阅读确定一个目标或任务,实现对阅读过程的监控。接着再抛出一些细化的问题,要求学生细读课文后,生生间或师生间展开交流、讨论,来梳理全文信息。然后要求学生跟读录音,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培养语感,加深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最后阅读的最终目的是开阔学生的眼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活跃学生的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和能力。
四、阅读教学的教学渠道
英语阅读教学发生在课内与课外两个场所。通过实际教学我认为,英语阅读教学的主渠道应该是在课堂,因为课堂中的课文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能引导学生如何从文字信息中获取事实、观点和信息;如何理解不同的观点和态度;如何欣赏;如何评价等等。同时,教师还能指导学生如何使用工具书等。这些阅读技能的训练对中低段孩子的阅读学习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但紧紧依靠课堂上的阅读教学是不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获得较强的阅读能力的。于是,课外阅读就成了课内阅读的有效补充。因此我们要鼓励高段学生定期地阅读课外英语报刊和英语书籍,同时他们可以利用网络进行网上阅读。只有这样,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取的阅读技巧才会在课外阅读中得到巩固,他们的阅读能力才会得到进一步地提高。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渐进的复杂过程,切忌操之过急。兴趣是动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前提,必要的阅读技巧指导是关键。我们教师应训练学生从读字母、读单词、读句子入手,过渡到读故事、读短文;从拼读、认读到朗读、阅读,循序渐进,并要与听、说有机结合,才会极大地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刚刚进入一年级的小学生,在幼儿时期,他们阅读的文字材料往往是非常短小的,以图画为主,颜色鲜艳,图文并茂的;而进入小学阶段,孩子们的阅读发生了重大的转折,一年级的语文课本中呈现的文章,多是以大量的文字为主,学生受到识字量与阅读理解能力的限制,他们感到上语文课很难,学习语言文字的兴趣和信心在课前就打了折扣。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领学生爱上语言文字,爱上语文课,引领学生进行有效阅读呢?
一、小学语文有效阅读的内涵及内容
当前,语文教学倡导“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理念。老师的职责不仅是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依托教学文本,初步激发学生喜欢阅读的兴趣,逐步教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阅读方法,会学知识,最终激励学生广泛阅读,养成阅读习惯,不断提高自身语文素质,提高阅读能力。
二、培养学生有效阅读能力的五个途径
(一)感受汉字的奇妙,感悟生活处处皆语文。先从文字入手,让学生感受到汉语文字造字的奇妙,自然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写“美”字时,可以让学生想象记“一只小羊没尾巴,长了两只大脚丫”这个有趣的句子,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记住字形,降低学习难度,还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汉字兴趣。又如,在教认“餐、售、警”等字时,先问问学生:“你认识这个字吗?怎么认识的?”学生们纷纷举手回答。他们说从生活中的“餐厅、车厢、售票口、警车、警服”等地方见过这些字时,我赶紧做出表扬性的评价:“同学们,你们看,这些同学多会学习啊!他们都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在生活中就认识了这么多的字。生活就是一个大课本,它可以教给我们许多的知识。”在这里进行学法的指导,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识字,不仅有效提高了识字效率,而且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思维的深度。经过一段时间的识字、写字教学,学生就发现语文学习并不难,只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生活中处处都可以学习语文,语文学习是快乐的,是生活化的。
(二)变抽象为形象,激发语文阅读兴趣。小学低年级学生心理发展尚不完善,感觉、知觉以具体形象为主。因此,在指导读文时,创设直观形象、丰富多彩的情境,对于帮助学生体验文章的情感,理解文章所表达的内容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草原的早晨》一文中,“一只只羊儿涌出了圈门,蹦跳着奔向无边的草原”。这种欢快无比、辽阔恢宏的内蒙古大草原的场景,对学生们来说简直就是天边的事,他们只在电视上见过。课堂上课件的出示,十分形象地将“羊儿涌出圈门”的“涌出、欢快”和“无边的`草原”的“辽阔、壮美”展现了出来,充分帮助学生理解了抽象的语言文字,情感得以升华,学生感悟到语言文字的优美,语文的学习是美好的。
(三)抓关键词,悟独特感受,初步培养阅读能力。课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阅读能力,就是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直接提出这样的要求是很有难度的。刚开始,学生根本无法从语言文字中有所感悟和理解。于是,在教学《雨点》一文时,当一位学生在读“雨点落进小溪里,在小溪里散步”,他把“散步”读得缓缓地,我就问:“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啊?”学生说:“小雨点在散步,我平时散步的时候,心情是很放松的,慢慢地走,所以要慢慢地读。”我兴奋地说:“哟,同学们,他多会读书啊,他抓住了‘散步’这个词,还加上了平时自己散步的经验,要走得慢慢的,心里很放松地读!”这样的评价,无疑给了其他孩子以启示。最后,孩子们纷纷抓住了“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等关键词,理解了小雨点是因为在不同的环境“池塘、小溪、江河、海洋”中,才会有不同的表现。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学生都读出了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情感体验。孩子们慢慢发现了,原来要读懂文章要先抓住关键的词语,每一个关键词语都有它想表情达意的重要作用。其实,语言文字的描写并不抽象,就看你是否能读懂它,语文的学习是需要动脑思考,联系自身经验,才会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
(四)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型的语文老师。人们常说,读文章时要感动别人,先感动自己。我们语文老师在这一点上尤为重要。在学生理解不到或读不出文章所要表达的或激动、或忧伤、或美妙、或悲切的情感时,老师的范读就成了必不可少的。教师的范读要求做到以情托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的范读,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美。它是语文教师在掌握了文中的感情基调、在与文中作者感情相通之后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最真实的状态。这时的教师仿佛就是作者本人,向小读者们敞开着自己的心扉。它不但能产生一种震撼人心的感召力和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还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五)课后拓展,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延续文本,想象一下作者没有写到的,课文中的留白处。如《雨点》学完后想一想:“小雨点还会去哪里?在干什么?”学《世界多美啊》时,想一想:“小鸡透过小小的洞眼还看到了什么?外面的世界什么样?”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想象与回答,正是源于对文章的理解与感悟。他们对文章的情感体验各有各的独到之处,我很珍视他们,很为他们自豪。他们在语文课上自由地遨游在语言文字之中,插上想象的翅膀,思维开阔,情感得以升华。
三、行之有效,积微成著
上述五个途径,使学生在阅读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孩子们在掌握了众多的自主识字方法的基础上,自主阅读能力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他们能自主阅读较为短小的诗歌、短文等,在低年级段能做到读准、读通、读懂,想象能力越来越丰富。同时,孩子们积累了大量丰富的词汇,他们乐于表达,善于表达。广泛的自主阅读使他们的词汇量远远超出了本年段学生的词汇量,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四、反思
在落实有效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很多的困惑。在实施有效阅读中,个别家长有诸多不理解。他 另外,个别学生缺乏毅力。活动初期,孩子比较感兴趣,但不能坚持,特别是课后的阅读活动,在没有家长督促的情况下,不能自觉阅读;还有部分学生在习得方法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同时,受到当前考试制度和教师评价制度的制约,学生在校自主阅读的时间受限。我们相信,在进行有效阅读的探索与尝试的道路上,虽然还会有诸多疑惑,偶遇不平,但只要坚持改革,坚持前行,且行且思,一定会结出可喜的硕果。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开放识字
一、开发资源,生活中识字。
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因素,学生的校内外生活是学校教育资源开发的重要领域。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加强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整合,走出语文课只叫“语文书”的怪圈,有针对性地将语文学习引向生活。学生在生活环境中,可以接触到很多汉字,如我校学生有部分来自农村,家长多做些小生意,门面里有许多物品包装袋、广告纸以及商店的招牌等,引导学生平时留心观察,注意收集,随时随地进行识字训练。当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读出生活环境中的字时,会有多么高兴啊!因此,学生乐此不疲,有时还把一些“字”带到学校来,互相考一考,真是“乐在其中”!这样,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
二、寓认于玩,活动中识字。
教育心理学认为,保持和再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关的心理活动。因此根据小学生长于形象思维的特点,用“趣”构建识字教学的组织形式,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通过编儿歌、讲故事、猜字谜等,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汉字,如教学 “喜”字,用猜谜语的形式出现,老师出示谜面“一口吃掉十颗豆豆”,学生在桌子上用手写一写,猜出谜底的同时也记住了这个字。在课堂上,老师要引导学生为生字编字谜、编儿歌,这既是对生字的巩固,也培养了学生正确拆分字形、正确认识汉字形体特点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如在教学“趴”时,一名学生说他可以编个字谜“八只脚”。整个课堂形成一种和谐、轻松的气氛,学生在平等、愉悦的情感状态中学习,其乐无穷。
三、识用结合,练习中识字。
新课标指出六年制小学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提早进行阅读。三年级的学生识字量以达到两千余字。教师结合学校的校本课程《文学欣赏》,开设适合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的《儿歌、故事欣赏与创作》,如让学生阅读注音读物的童话故事、儿歌、古诗等,加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在创作中用字,从而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探索----优化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
力。从宏观而言,阅读和写作一样是没有“定法”的;但从微观来讲,学生阅读课文也和作文起步一样,又确实有“法”可依。下面就优化方法,提高能力,结合教学的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比较性阅读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此较是一切理解发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从语文教学方面看,比较法是整个学习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方法。比较可以使学生在学新课时联系旧课,实现学习过程的正迁移,收互开阔视野,启发思路的效果。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体裁相同而主题不同的文章,主题相同而体裁不同的文章,同一体裁、主题而选材不同的文章,都可以通过比较性阅读来了解其内容,揣摩其技巧。学生在比较中学会辨别,在比较中抓住特点,在比较中培养了能力,可谓收益不少。
二、求解性阅读
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向学生明确提出若干个带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以自读的形式循文求义: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划出要点,以便在课堂中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求解性阅读。这种阅读关键在于教师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过易,缺乏思考性;学生往往会觉得“易如反掌”;过难,思而不得,读而不知所措,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丧失自读的信心。因此,一定要掌握难易程度。如果课文确实较难理解,则可以提出几个阶梯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求正确的答案。最好的方法是: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似有所悟,跃跃欲试,甚至自发展开讨论,这就更能促进求解性阅读的自觉进行。
三、质疑性阅读
小学生经过几年的启蒙教育,已经走出了思维的沙漠和智能的荒原,他们不仅有了完全属于他们自己的思维的绿洲,智能的园圃,而且具有一定的质疑问难的基本素质和判断是非的能力。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具有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想方设法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自学性的科学性。开始,学生可能地提法出什么问题,教师可作示范性提问;当他们能提一些问题时,应积极鼓励,决不以笑其肤浅、简单简挫伤了他们的自读质疑的积极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如果能提出一些质量较高的问题时,那就是“水到渠成”了。
抓住年级特点、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新课标强调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社会性,力图改变多年形成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脱离社会、脱离现实、脱离生活的封闭教学模式。在贯彻、执行新课标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抛开那些陈旧观念的禁锢,重视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重新构建语文教学的新体系。
一、语文实践活动及内容。
我认为在进行语文实践活动之前,教师应该非常明确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的目的。课标中已经非常明确地指出:“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是“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可见语文实践活动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游戏,不能只满足于表面上的热闹,更不能单凭教师一时心血来潮,盲目、随意地进行。语文实践活动是将已有的语文知识技能在实践中应用,又在应用中获得新知,提高能力的过程。
二、抓住年级特点,设计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实践活动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怎样才能选择出恰当的语文实践活动达到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呢?我认为,应该抓住不同年级的特点,设计语文实践活动,进行有的放矢的训练。在设计语文实践活动的内容时教师应根据低、中、高三个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设定不同的培养目标,选定不同的活动内容。考虑到我所教的三年级学生处于由低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中年级阶段所以我首先明确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稳定性,以技能演练为主的目标。培养目标确定后,要根据目标及所教班级学生特点,选择具体的活动进行指导。
三、抓住年级特点,课内外结合开展活动。
语文实践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一部分可以在课内进行,生动有趣的活动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由于受知识能力的限制,二年级的学生头一次接触手抄报信心不足,更达不到自己独立完成的水平,所以在制作这期手抄报之前我充分肯定了他们的能力和水平,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并在网上下载了许多优秀手抄报范例供他们参考,还专门邀请了在新华社工作的家长讲解了有关的知识。这样的要求对于刚接触手抄报的学生来说既给出了具体可行的安排不会使他们茫然不知所措,又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充分体现了语文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的联系。
语文实践活动还包括很多种形式,我只是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尝试了其中一种并有所收获,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会不断探索,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更为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如何训练小学生的数学语言
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正确的语言是进行正确的数学思维的基本前提,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的训练。
一、给学生提供语言训练的机会。
心理学认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两者相互依存。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与发展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而思维的发展又能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所以,在课堂上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可采取:个人小声独立说,同桌互相说,小组内轮流说等形式。
二、教师示范,让学生知道怎么说。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准确的语言模式,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有条理地说。如:我在教学第一册“9加几”时,在引导学生明确算理、算法后,根据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叙述自己的思维过程。比如:说说怎样计算“9+2”,可分三个层次训练。
第一层:先让学生观察,教师边演示、边叙述:(盒里共有10个小格,盒里有 9个皮球,盒外有2个皮球)计算9+2,先把2分成1和1,1和(格子里的)9凑成10,10再加(格子外面的)l得
11。接着让学生学着老师的说法,自己试着说一说,然后找表述能力较强的学生说给大家听。再让学生互相说说,检查对错。
第二层:教师根据学生形象的思维过程,设计好板书,为学生提供思维图式:
第三层:脱离各种模式,借助表象进行思维。让学生看到“9+2”就能说出得数和计算过程。
通过以上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的有层次的训练,既让儿童的数学语言逐步形成,又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也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三、动手操作,发展儿童的数学语言。
动手操作是发展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低年级儿童的思维是直观性占主导地位,主要是形象思维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儿童这一思维活动特点,充分利用直观教具的演示和学具的操作这—外部活动,来发展儿童的数学语言。
总之,儿童数学语言的培养是教学工作中一项长期的任务、在教学中,必须根据儿童的认识规律和思维特点,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层次的训练,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浅析---兴趣·情感·意志
数学课堂教学要在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儿童认识需要的情趣表现,是儿童主动探索知识的心理基础,更是注意的重要源泉。教师要把学生引入所提问题的情境之中,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出探索性思维活动。设计有新意、有趣味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探索的热情,变被动学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
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教师要从实际出发,要对每个学生的基础、观察、记忆和思维等特点和学习现状了如指掌,在教学中,采用全班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形式,让全体学生达到共同要求。同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有针对性的措施,有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动,使每个学生形成巨大的内动力,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都积极思考,参与实践活动。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的思维品质、能力都处在发展之中,这不仅要做到因材施教,还要因时施教,学习兴趣是在教与学的实践中发展的。每一节课都给学困生创造发言的机会,及时鼓励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不仅在学习上有兴趣,还有求知的欲望。新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能使学生聚精会神、兴致勃勃地去学习、探索和研究。
3.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由于数学自身固有的特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一些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意志顽强的人会知难而进,而意志薄弱者会知难而退。因此必须加强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用名人的事迹激励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中的困难,讲爱迪生刻苦钻研,潜心发明创造的故事;讲华罗庚成为数学家的历程,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的意志。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富于启发、严格要求。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有效阵地,采用有力手段,使学生的认知活动伴随着丰富的情感,愉快的情绪,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变得感知敏锐、想象丰富、思维活跃,达到全面素质的提高。
小学数学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体会到,凡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过程的学生,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求知愿望强烈,数学素质会得到较快发展。因此数学教学正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入手,使学生由机械、被动学习转变为创造、主动学习。结合本人实践,浅谈几点体会:
一、深入钻研教学艺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是课堂心理环境的直接创设者。教师“导”入的语言、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探索知识的欲望。因此教师导入语言必须适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提高语言的艺术性,只有这样,上课伊始,教学便尽可能快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投人到学习的整个过程中。
二、重视启发、诱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主体作用
启发学生主动去思考,合理运用教学手段,让学生愿意去尝试、探索,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整个过程。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节时,用直观教学引入——建立数学概念——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运用迁移规律出示一个长方形,指出哪一部分是它的周长,并让学生计算长方形周长。
2.出示“圆”导入新课,先让学生找出哪一部分是圆的周长,然后让学生拿出自己制作的圆,用手指出圆周。
3.让学生动手演示,感知“圆的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介绍圆周率,理解π的意义,掌握π的数值。
4.师生共同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C=πd或 C=2πr,最后举例一是求圆的周长,二是求圆的直径。
三、掌握学生认识规律,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小学生年龄比较小,正处在心理和生理发展初级阶段,思维水平比较低,对事物认识只能凭借直观,从简单逐渐到复杂,由个别到一般。理解问题的程度、水平有较大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用其认识方法去取代学生的认识过程。
四、善于创设问题增境,调动学生积极动脑思考
要想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就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上使学生有效地把耳、目、脑、口充分运用起来调动学生进行积极思考。
总之,教学要变学生被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