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音乐教育论文【7篇】

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幼儿音乐教育论文【7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儿童音乐教育论文范文 篇1

特殊音乐教育是音乐教育与特殊教育相互交叉的综合学科,教育对象为特殊儿童,该类特殊儿童通常指智力低下的儿童,目的是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特殊音乐教育是特殊的,对智力低下儿童的生长发育有着积极的影响,能够培养特殊儿童良好的思想品德,激发特殊儿童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特殊音乐教育的教学,直接影响着特殊儿童的多方面能力发展。为了帮助特殊特殊儿童进一步适应社会环境,将流行音乐作为部分教学内容,对特殊音乐教育的发展有着推动作用。

二、流行音乐对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推动作用

(一)有助于特殊音乐教育的教学改革

对特殊儿童进行特殊音乐教育,体现了我国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在探索特殊音乐教育的教学之路上,我们做出很多的探索与努力,挖掘到流行音乐作为教学内容有助于特殊音乐教育的教学改革。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为了提高特殊儿童的音乐水平,联系社会实际,大胆的使用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作为教学内容,将特殊音乐教育教材更为优化,以教材作为特殊音乐教育的先导,抓住教学改革的关键。流行音乐贴近现实生活的特色,让特殊儿童们的学习兴趣高涨,并更加认真和努力的学习。流行音乐作为教学内容,还处于一个探索的过程,教师们要不断地的探索总结,跟上时代的趋势,不管是多年以前的《十年》、还是近几年火热的《最炫民族风》、《小苹果》,最终目的都是精炼内容,提高特殊儿童的音乐水平。在长期累积和总结后,教师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能够为教学改革提出更多有建设性的建议。

(二)推动特殊音乐教育走向融合化

特殊儿童教育的目标是帮助特殊儿童回归正常生活,因而在特殊儿童的发展趋势便是融合教育。融合教育是指将特殊儿童放入普通学校,与普通儿童接受一样的教育。但是,由于普通学校的教育形式、教学状态与特殊教育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阻碍因素。音乐教育的包容性,是音乐教育与特殊教育融合的条件,也是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的一个纽带。在这个纽带下,流行音乐就如同催化剂一般,激发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产生化学反应,达到促进特殊儿童发展的目的。在进行长时间的融合音乐教育后,特殊儿童得到了更过的鼓励,他们也具有更加心理素质也有所完善。

三、流行音乐对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具有实用价值,有助于特殊儿童适应生活

流行音乐作为众多音乐类型中的一种,深受到大众们的喜爱,特殊儿童也常常对流行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大众选择流行音乐,体现社会中一个整体的价值认同,特殊儿童选择流行音乐更是体现出音乐的趋势化。根据社会学的观点,流行音乐贴近人们的生活,特殊儿童的特殊并不能否认他们属于“人们”的真理。在文化多样化的发展背景下,音乐始终都会展现出生活最为实际的一面,能够反映出大众对生活的追求、人生的理想、以及内心的情感世界。我们应该特殊的对待特殊儿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与呵护,但我们更应该尊重他们作为社会一员的基本精神享受。流行音乐是实用的,更是他们的精神需要,所以我们应该用流行音乐作为一个特殊音乐教育的突破点,帮助特殊儿童适应现实生活,体会普通生活的精神依托。

(二)浅显易懂,有助于特殊儿童理解

教育只有扎根于现实的生活世界,对生活的意义进行探询,对人生进行有意义的指导,教育才能对每个个体的人生成长起到促进作用。流行音乐贴近于现实生活,是音乐创造者们对生活意义的一种情绪,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慨。在特殊儿童中,很多儿童的理解能力相对较低,难以去理解相对深刻的民族音乐,浅显易懂的流行音乐更加适合他们去学习领会。流行音乐是帮助特殊音乐教育深入特殊儿童生活之中的利器,流行音乐对他们的积极引导,让特殊儿童去理解最为质朴的语言,能够帮助他们丰富语言词汇、扩大知识面,更新观念,开阔视野,最终帮助他们学会用普通人的方式去生活与学习,立足于现代社会。

(三)增强特殊儿童的音乐表现力与创造力

幼儿音乐教育论文 篇2

笔者通过了解发现,目前许多幼儿园对幼儿的韵律活动关注较少,往往把它当作枯燥乏味的动作技能训练。在对幼儿韵律活动的能力进行评价时,也常常以动作的难度高低为标准,而对幼儿活动中表现的创造性以及对音乐的感受力等一些对幼儿来说更有价值的内容不重视。这无疑是和《纲要》所提出的“要让幼儿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真切、自然地表达对音乐、舞蹈作品的感受”的指导精神相违背。所以,笔者尝试探索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指导下的韵律活动的开展情况,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然地获得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让幼儿能主动参与到活动中。

二、文献综述

通过阅读国内外相关资料,笔者对这些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发现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的研究。

1.关于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研究

(1)对奥尔夫音乐教育特点的研究。我国学者王德君在其文章《论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与特色》中提及了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特点,在课程思想上追求“原本性”音乐,倡导综合性音乐教育;在课程内容上,强调一切从儿童出发,选择最符合儿童天性的教学素材;在课程方法上,推崇主动学习音乐,注重培养儿童的兴趣和创造力。

(2)对奥尔夫音乐教育的价值的研究。黄薇君的《运用奥尔夫教学法促进幼儿园素质教育》一文中阐述了奥尔夫音乐教育对幼儿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促进全体幼儿的全面发展;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开发幼儿的潜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培养了幼儿的创新能力、合作意识。

国外学者Aysen Arslan通过研究奥尔夫音乐教育在小学的应用,指出奥尔夫音乐教育代替传统教育能够使学生更加自信,运用肢体语言可以使潜藏的能力(例如创造力)得到很好的提高。

笔者发现,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特点在于其“原本性”,也就是追求自然的本性,使儿童自然而然地获得对音乐的感受,并自发地用语言、动作等表现出来。正因为它有这样的特点,所以更有利于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创造力和想象力。

2.关于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下的韵律活动的研究

(1)对奥尔夫音乐教育下的韵律活动的可行性研究。迟艳杰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教育音乐课程中实施的可行性研究》一文中指出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儿童进行音乐学习的一种方法,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比较适合在幼儿园实施,它的可行性体现在:首先,奥尔夫以节奏作为基本要素对儿童进行教学,激发儿童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其次,奥尔夫音乐主要以即兴的形式进行教学活动,重视儿童的主动学习,发挥其创造力和想象力;再次,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儿童音乐学习的过程,促进每一个孩子在自己原有基础上都有所发展。

(2)对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下的韵律活动在幼儿园运用情况的研究。陈雯在《奥尔夫教育理念在幼儿园的运用》中关于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实际应用于幼儿园韵律活动教学后得出了一些体会:要创设良好的音乐氛围;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对幼儿进行随机的音乐教学;在游戏活动中贯穿音乐,将游戏性和音乐性合二为一;为幼儿提供单独表演的机会,及时树立幼儿的自信心,培养幼儿的音乐能力。臧琳佳在《奥尔夫教学法与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一文中,也提出在幼儿园应用奥尔夫音乐教育必须注重培养儿童的自我意识和创新能力,一切从儿童出发。

(3)对奥尔夫音乐教育在运用过程中存在问题的研究。张卫民在《奥尔夫儿童音乐教育异化现象点击》中就提及,幼儿园在实践中存在着异化现象:其一,有些幼儿园进行奥尔夫儿童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明,认识肤浅,具有盲目性和从众性。其二,很多进行奥尔夫音乐教育活动的幼儿园,都只是在进行以节奏练习为主的乐器演奏活动,缺少综合性课程。其三,我国不少幼儿园为开展奥尔夫音乐教育,向幼儿园的小朋友收取高额学习费,面向社会还要收取高额资助费等。其四,一些人把奥尔夫儿童音乐舞台节目表演作为显示幼儿园教育教学成果的平台。

我国引进奥尔夫音乐的时间还不长,还处在不断发展中,在幼儿园的韵律活动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误区。这些都是因为对奥尔夫音乐的运用还没达到融会贯通的地步,无法把它真正应用于我国的教育实际,相信在不断探索实践中,奥尔夫音乐教育能够实现其“中国化”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黄瑾。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修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3] 张美仙。浅谈韵律活动的教育功能[J].幼儿教育,1998,(9).

幼儿音乐教育论文 篇3

随着国家两期“三年行动计划”的相继颁布和实施,以及新一轮的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儿童素质教育”一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也备受幼儿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所谓的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体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其重点提出“开发潜能、注重个体、主体精神”,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创造性地挖掘儿童的潜能、激发儿童自身认知组织功能,从而达到儿童想象力、洞察力、创新力、表现力的形成和提高。然而,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教育,是一种精神律动和感性知觉相结合的抽象活动。更多的需要儿童的想象、联想和创造。这就决定着我们在音乐教育中更应大力推进创造性教育,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落实到具体音乐教育中的创造性教育,就要求教师具备创造性的教学理念、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创造性的课堂活动、创造性的教学氛围情境等。

二、儿童音乐教育中开展创造性教育的措施

《创造心理学》中关于“创造”的定义是,“创造或创造活动,是人在主观观念指导下,以全新独特的方式并付之以艰辛灵性的劳动,改造更新活动的事物,使之成为有一定社会价值的、有新颖结果的、且特殊性很强的活动。”音乐作为一门对创造性要求极强的艺术活动,在儿童时期就有着高标准的创造需求。

(一)采用新教学媒介,扩展认知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了新型的教学工具和教学媒介。然而,多媒体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并不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打破传统教具的固态化、人工化、枯燥化。利用多媒体可制作动画、播放PPT课件、编制动态Flash画面等。可以化静为动,使音乐声形并茂,动态感强,能激发儿童对音乐学习的乐趣,引导儿童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从而提高授课的质量和效率,增强课程效果,达到课程目标。例如,教师在教授《小乌鸦爱妈妈》这一音乐课时,传统的手工教育不可能提供两只鲜活的乌鸦作为展示给儿童的视觉教具,而应用多媒体教具,就可以制作并播放故事动画,鲜活地展示小乌鸦和妈妈的故事,从而使枯燥的音乐故事变得生动起来,更容易调动儿童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另外,应用多媒体教学能同时调动儿童的视觉、听觉、想象等多种感官。多感官的合作更能激发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例如,在教授古筝曲《阳春白雪》时,教师可以用课件播放一组有着清新流畅的旋律、活泼轻快的节奏,表现春去秋来的画面:大地复苏,万物欣欣向荣,百花竟开,候鸟飞回……这些画面给儿童以无限的遐想,感受意境,从而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把具体画面引入到抽象思维,可让学生更快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

(二)创造教学艺术情境,激发灵感

心理学家华生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和学习行为是环境影响和塑造的结果。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心理发展和学习行为。对于音乐教学而言,教学环境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物理环境,包括教学场所的色调、灯光、声音等视觉的环境感知;另一种是心理环境,包括心理感知的愉快还是悲伤、放松还是紧张、沉闷还是活跃等,是教师与儿童之间一种相互作用的结果。那么,教师对环境艺术性的创造,首先要对视觉感知环境进行创造。根据情境教学模式的教学法来创设与教学内容意境相符的情境,从而能轻松引入教学内容,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毫无拘束的表达力。例如,教师在教授《小熊请客》这首音乐时,教师可以用游戏引入的方法,让儿童穿上扮演小熊、小狗、小猫、小鸡的服饰,给儿童一种视觉上的艺术环境引领,让他们能体会到身临其境的感受,亲身体会《小熊请客》的故事,从而使其转换思维角度,激发思维模式,达到创新目的。除了视觉感知环境外,教师还要更加注重儿童心理环境的艺术创设,是以《小熊请客》的故事为例,可以用问题引入法来激发儿童的思考。比如可以向儿童进行提问,如“小熊过生日还邀请了除小狗、小猫、小鸡之外的其他动物参加,你们可以想一想还可能有哪些动物呢?”这样的问题可以诱发儿童的思考能力,激发其主动性、积极性和想象力,以及对发散思维的发挥和挖掘。

(三)尊重儿童个性思维,挖掘潜能

心理学所说的“个性”,又称之为“人格”。其概念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个性”和“人格”的含义不同。所谓个性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人与人之间个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待事物的态度和行为举止中。儿童认知发展具有差异性。每个儿童生长于不同的环境,会形成不同的个性特征和不同认知发展组织结构。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想摆脱传统课堂的束缚,就要重视儿童主体地位和主体性的发挥,给其提供一个可以自由发挥的空间,使儿童能直接参与活动,让思维活动和集体活动能紧密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既可以满足自我认知,又可以让孩子拥有发挥想象力、洞察力、创造力和表达力的空间。音乐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一刀切”的现象,严重扼杀了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挫败了儿童对于学习音乐的自信心。例如,在钢琴课上,教师教儿童识记琴谱时往往会问道:“小朋友们,看五线谱上的音符像什么?”孩子有的会回答说“像小蝌蚪”,这个答案会得到表扬;而有的孩子会说“像路灯”“像挂着国旗的旗杆”等答案通常会遭到批评和否定,这就从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儿童教育心理学理论。在知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心理认知结构理论中,曾有个“三座大山”的实验,就是讲每个人认知结构是不同的,因此对待同一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也就不同,正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诗句所说的道理一样,在儿童音乐教育中要从素质教育的观点出发,崇尚个性,重视儿童个性特征的发展。这样才能让儿童的主动性、创造性得以发挥,从而培养音乐学习中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四)运用童话音乐故事,展开联想

儿童音乐教育中离不开童话故事。多数音乐本体都是通过童话故事表现出来的。因此可以说,童话故事是儿童音乐教育的载体。童话故事有着符合儿童音乐教育发展需要的特点,它一般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幻想,运用夸张的手法编写故事。一般故事情节离奇曲折,生动浅显,对自然物往往采用拟人化的描写,以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有时也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在对儿童进行知识教育、思想教育的同时让其展开想象与联想。例如,在《白雪公主》音乐教学中,儿童除了能分清音乐剧中的人物是非之外,还会启动联想和想象,为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续编一个不一样的故事结局。童话音乐故事除了能激发儿童想象思维、展开联想空间以外,还有助于儿童语言能力与肢体语言的发展。例如,在音乐剧的模仿表演中,儿童能在无意间得到语言的训练,感知语言和音乐韵律之间的律动关系,从而培养更好的音乐表达力。再如,在音乐剧《灰姑娘》的学习中,儿童通过童话剧中灰姑娘跳舞的舞步动作和音乐的配合,锻炼其自身的节奏感知与内心情感自然无碍的交流。这就是通过身体律动对音乐肢体语言的发展。

(五)即兴改编歌曲,展现创造力

知名音乐家萨蒂斯•科尔曼提倡让儿童即兴表演,启发孩子用自己的身体、自己创造的乐器、最简单的节奏以及最基本的动作形式来适应、反应音乐,并从中初步体验到创作的乐趣。但是,对于儿童来说,进行即兴的音乐创作有一定难度,我们可以降低难度,让儿童根据已学的音乐歌曲进行即兴改编。这样既降低了原创难度,又达到了锻炼儿童创造力的目的。对于歌曲的改编大概分为三种形式:一是对歌曲节奏的改编。要改编歌曲原本的节奏,例如,在教《小鸭子》这首歌曲时,可以让儿童以拍手游戏的方式加快歌曲节奏,将原本的2|4拍节奏改为4|4拍,同时锻炼儿童对于音乐节奏的感知力和创造力。二是对歌曲音调的改编。例如,在教授《小小的船》这一歌曲时,可以让儿童把E调的3|4拍改为C调的3|4拍进行演奏,这样既锻炼了儿童对于钢琴键区的熟识度,又锻炼了即兴创新的演奏能力。三是对歌曲的歌词进行改编。例如,在教授《两只老虎》这首歌曲时,可以让儿童以不同的动物为对象对歌词进行即兴改编,并同时描绘出此类动物的自身特点。这样可同时激发儿童的洞察力、表达力和创新力。

三、结语

儿童音乐教育论文范文 篇4

(一)可全方位启发儿童学习积极性在儿童时期

因为儿童的心智发育并不成熟,其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有限,对于音乐虽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在教育上如果不能够引导他们的好奇心转换为对音乐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儿童的主动的学习性,那么随着时间的流逝,儿童的好奇心将会逐渐转移到其他方面,丧失对音乐的兴趣。因此,怎样去了解儿童的好奇心,知道儿童对什么样的音乐感兴趣,并引导儿童主动积极地去学习音乐,则就要看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引导能力是否能担任这一任务。站在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儿童一般对活泼生动的、具有很强感染力和情趣的事物感兴趣,且容易接受,积极性强。因此,在儿童音乐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预先准备与所教学音乐歌曲相关的,具有童话故事背景或是生动形象的文字图片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或者可以在教学课堂上采用各种各样的小游戏,比如拍手、点数等节奏小游戏,将音乐充分融入教学之中,并结合儿童特有的爱表现,想接受赞扬的特点,尽可能地举办音乐演出,在班里定期或者不定期地举行各种多样化的音乐小比赛,活跃课堂的学习氛围,增加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的同时,解决儿童学生的一些教学活动中的问题,提高儿童在学习方面的积极性和热情。

(二)使儿童全面集中注意力注意力是人们对事物认知过程的开端

经过大量的注意力实验表明,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注意力集中持续时间也随之变化,小学生的一节课时间为四十分钟,而在中学,大学期间,课堂时间则延长至四十五或五十分钟,就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注意力来制定的,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则难以学习到该学科的知识。而在儿童阶段的小学时期的课堂上,学生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实际时间其实更少,这是因为儿童的注意力容易被其他事物影响,导致注意力的集中时间自然不长,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大多在前半节课。因此,在儿童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运用相关的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前半节课的时间里,快速明确地讲解教学内容,而在后半节课则利用游戏等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的同时也是对教学内容的巩固和复习,让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注意力集中更为全面、专注。

(三)全方位启发儿童创造性思维音乐教育

不仅仅是让儿童来学习音乐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要发展儿童的记忆能力、协调能力和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教师在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得对儿童创造性思维进行启发,在教授音乐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让儿童运用自身丰富的想象力来理解音乐的内涵,提高对音乐节奏的体验,提升自身乐感,发展音乐素质。在教学课堂上,运用综合的教学方式,比如,准备大量的教学用具,通过用游戏的方式让儿童认识音符和曲目名称,用形象直观的画片让学生联想音乐,或是反过来听音乐画图等等,在学习音乐的同时能够表现音乐,更能事半功倍地启发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四)符合儿童个体心理差异的发展

正如同“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个体的心理差异表现在能力、素质、性格三个方面,就如同在音乐上具有音乐才能的人所具有的曲调感、听觉表象能力和节奏感来说,大多数儿童具备的只有其中之一。例如,有的人擅长唱歌,有的擅长跳舞,有的觉得自己是“音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此举例,吸引学生对这个话题关注的同时,对不同的形象的例子作出分析,结合学生不同的心理表现,因材施教,对唱歌好的进行赞扬,对其他的进行安慰,鼓励他们根据自身实际,找出属于自己的长处或优点,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二、儿童音乐教育中实施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相关对策

在音乐教育史上,著名的音乐心理学家们在教育过程中有很多实施成功的案例和方法,下面就借鉴几位著名音乐家的方法来分析。

(一)使用创造性教学对策

提高教学有效性德国的著名音乐教育学家,奥尔夫的元素性音乐教学法是一种创造性教学法,元素性音乐教学是结合音乐和语言,舞蹈以及乐器在儿童教育过程中激发儿童的兴趣,能够充分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在儿童音乐教学中将此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用于指导,在相同的旋律或音乐上,不同的学生所变现的是不一样的,表达出来的是属于自己创造的作品,“让孩子自己去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教学效果能够得到明显的提升。

(二)加大情感体验力度

使儿童乐感得以培养根据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分析,在儿童的音乐教育过程中,儿童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享受到了音乐中的情感,诸如生日歌,健康歌等。因此在培养以及引导学生在音乐上的理解时,结合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及其行为表现,教授不同的、与学生情绪相适应的音乐知识,让学生更能体验到音乐中的情感,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三)通过音乐节奏

全面调动儿童积极性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所提倡的体态带动,在儿童音乐教育中,通过音乐的高低起伏,节奏鲜明来激发儿童的兴趣,在儿童感受音乐的同时可以加上肢体动作的律动,这样既让学生学得开心,也能够唱的准确,还能在课堂上愉快的跳动,借鉴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提倡的体态带动,儿童积极性在音乐教学的节奏中更能全面调动。

(四)运用体验式教学措施

提升儿童体验乐趣学习音乐课程时,综合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在有乐器的配合使用中,教师先示范,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让学生来学习使用乐器演奏乐曲,在对儿童进行例如唱歌等音乐教学课程时,教导学生亲身学习,这类型的体验式教学措施能让儿童在体验音乐课程的乐趣的同时,完成后的成就感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三、结束语

幼儿音乐教育论文 篇5

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乃是一种使人迷恋善良、美和人道主义的最美妙、最精细的手段……”

我爱音乐、孩子们更爱音乐,他们在唱唱跳跳中受到熏陶、形成活泼开朗的个性,在唱唱跳跳中感受音乐的美,产生愉快的心情。一直以来,我对幼儿音乐教育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下面是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以趣引趣:

兴趣是产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因素,由于幼儿年龄小,学习动机与活动本身就有着更为直接的联系,因此,我经常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使音乐活动充满情趣,尤其在教材趣味化、设计趣味化、教法趣味法上下功夫。

1、教材趣味化

我在选择教材时,总是尽量选择从歌词到音乐、从体裁到形式、从结构到风格都能贴近幼儿生活、体现儿童情趣的教材。有些教材要经过改编、加工以后才有趣味,如:《手指歌》原来五段歌词最后两小节的节奏都是┃┃-┃,就显得很枯燥,经过改编,我就增加了四分、八分、十六分等节奏,如“妈妈洗衣服┃哗-┃哗-┃”;“姐姐拍皮球┃嘭嘭嘭嘭嘭┃嘭嘭嘭┃”等,孩子们感到十分有趣,这样既是唱歌,又有游戏,同时还能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2、设计趣味化

教育活动设计的好坏,往往决定着这次活动的成败,因此我对每一个音乐教育活动,都要根据教材对结构内容进行精心设计,使之情节化、承上启下、自然过渡,这样就能使幼儿从一个音乐意境走向另一个意境。[本文转载自-找文章,到]

孩子们随着老师简练和游戏性的语言进入了音乐的意境,在音乐意境中孩子们不仅感受了音乐,而且表现音乐的积极性大大提高。通过老师的精心安排,使幼儿感到有趣味。

3、教法趣味化

“好奇”是幼儿的心理特征,“形象”是幼儿的思维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我的教育方法力争生动形象,充满情趣。

二、以情育情:

达尔克洛有句名言:“对音乐的理解,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是情感过程”。因此我将音乐教育的重点着眼于引导幼儿对音乐情感因素的体验。那么,怎样利用音乐手段达到情感交流、让幼儿轻松愉快地投入到音乐活动中呢?我认为关键是一个“爱”字,因为老师的感情对幼儿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我接触过的人都说我非常爱笑,确实我是个很快乐的人,尤其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我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我在事业、孩子和生活中总感受到无穷的乐趣。

在音乐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努力创造一种平等、宽松、和谐的气氛,以此来激发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比如说在活动中经常看着幼儿的眼睛讲话和示范;用表情、动作等去调整幼儿的心理状态(如:当孩子们很兴奋时,我就说:“天黑了,小动物要睡觉了。”并带头假装睡觉。)同时,我还以各种不同的身份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在音乐活动中,我不仅仅是老师,还可能是其他角色,如兔姐姐、鸭妈妈、小鸟、风等,通过扮演角色、逼真地表演,就把幼儿带入到音乐作品特定的意境之中。

在每一次音乐活动前,我对教材都要做详尽的研究和分析,领会每首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内容。如:在《娃娃家》这首歌,我就根据歌词内容分析出歌曲所要表达的自豪、温柔、高兴、自信等几种感情。由于我对教材的感情做了详尽的分析,并将这些感情充分表现在其中,所以使一首简单的歌曲有了丰富的情感体现,使一首较为平淡的歌曲显得耐人寻味了。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些情感的投入,只是老师说轻就轻、说响就响,通过反复练唱来把这些要求强化下来,那效果肯定是可想而知的。

幼儿音乐教育论文 篇6

关键词:幼儿音乐教师;音乐作用;幼儿需求

一、音乐符合幼儿的需求

对于幼儿来说,每天都是崭新的体验,新鲜、刺激,充满新奇的人和事。对于还没有时间观念,唯有“现在”的幼儿,正充实地度过他们的每一刻。即使最小的事件,对他们来说也都是巨大的,在他们的生命经验中都是前所未有的。幼儿的直觉智能使其对周围鲜活的世界极为敏感,他们具有超凡的吸收能力,而且具有观察最微小事物的天赋与能力。

当我们把音乐当作幼儿全面教育里的一个关键要素时,我们就同时强化了幼儿各个方面的学习。音乐游戏为幼儿们提供了他们生活里最重要的体验:学习认识和控制他们的身体以及学习专注的聆听。研究显示,当音乐、动作和语言整合时,在智能和心理上的益处是无法估量的。

幼儿时期的说话或唱歌,都对声音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幼儿时期的听觉非常敏锐,但是听觉的自然发展是有限度的,错过了敏锐发展期,将难以补偿。语言形成的关键时期大约在两岁左右,并会持续成为幼儿的生活重心,直到六岁时发展为正式的语言。

幼儿首先是通过听觉接受信息,然后在做的过程中实验、探索地学习。歌唱活动中他们需要能够经常听到歌唱的声音,并和别人一起歌唱,这是他们为自己独立歌唱做准备和奠定基础。结合着声音的各种游戏,更增添了轻松的气氛和学习唱歌的兴趣。

幼儿的学习需要在不断地动的过程中实现。课程里的动作和活动以多种形式出现,从手指游戏、认识身体、歌谣到牵动幼儿丰富想象力的各种故事,幼儿们可以参与的内容、动作极为丰富。当幼儿有机会扮演角色时,他们乐于积极地参与故事表演。通过体验、认识人物,也认识了自己。对他们来说,表达情感和情绪非常重要,而使用手势、脸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正符合他们表达和沟通的需要。

当幼儿投入到与环境互动的生成过程时,他们无论是在心理、生理、情商、人际关系或是认知方面,自然会整合为一体的。为了创造出让幼儿自然学习的条件,我们需要有益的环境――也就是符合幼儿发展需要的环境,那就是:运动、探索、感官运动经验、语言,以及他们参与的有趣的活动。

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幼儿会感觉到他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与生活隔离的。幼儿们需要通过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和嗅觉等感官通道观察、了解周围的事物。幼儿时期中的音乐、运动和语言之间的关联,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我们的环境中,耳朵受到各种噪音的轰炸,使幼儿难以在众多纷杂的声音里辨识声音。提高听觉的辨识能力对于各方面的学习都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在智能上、情绪上、人际交往上以及精神上,都是如此。

动能认知是一种内在的感觉,它是肢体运动时身体的意识和感觉,尤其是肌肉和关节在紧张或放松时的感觉。当它们在身体里获得体验时,能够吸收、积累并记录下重要的信息。

这些活动是音乐经验的基础:节奏、节拍、段落、曲式。幼儿时期是音乐学习的重要时期,尤其是在发声和节奏方面。在这个阶段,重要的是要培养幼儿们肢体的控制能力、节奏、动作的优雅流畅和发声唱歌的能力。这个时期成人需要做的,就是鼓励和赞赏幼儿们不断实验的努力,而不需要对他们进行对错的判断。

二、学习音乐的目的

我们通过对环境的观察和吸收,融入其生命的整体之中。教育不简单是传授知识,教育作为一个穿越不同生命阶段的持续过程,必然会促进人格的发展。

当音乐活动成为教学中的一个关键元素时,它会强化学习的各个方面。音乐和运动是生命中最自然的部分。运动应该是幼儿所有经验的基础部分,因为运动是他们存在与表达的本能方式。幼儿天生会随着歌曲或乐曲的节奏运动,因为它不但会激发幼儿的情绪,并且帮助幼儿积累感官和运动的经验。

我们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掌握生活环境中语言里的声调和节奏,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歌曲和歌谣,指导和教育语言形成关键期的幼儿,使其持续成为幼儿们的生活重心,直到其发展为正式语言。学生学唱的歌曲有简短易唱的幼儿歌曲、青年的声乐作品,这些内容不但能够指导幼儿,也对学前教育学生富于教育价值。

三、幼儿音乐的学习内容

幼儿歌曲、音乐游戏、带动作的活动、乐器玩奏、聆听、让学生们表演和创编故事、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声乐基础是其主要活动内容。各种类型的音乐活动,都是为了满足学生全面的音乐体验。

从大自然中汲取中心主题,目的在于将幼儿生活带进对音乐、运动和环境的体验之中。因为在这个奇妙的星球上,不论在任何地方,都有季节的变化和影响。户外环境使幼儿们有机会感觉太阳的温暖,树阴的凉爽,看云朵被微风轻拂。不论是观看忙碌的蚂蚁或摘一束蒲公英,大人和小孩都能一起发掘出平凡事物中所具有的深层的意义,我们给幼儿准备美妙声音带回到自己的生活里,让他们的日常生活也充满了丰富的音乐体验。

四、幼儿音乐教师必须具备的音乐素质

一个好的幼儿音乐教师,其自身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音乐素质:

第一,必须掌握足够的音乐知识和准确的音乐概念,能够深入浅出地将概念转化为幼儿能够理解和接受的生动有趣的形象化语言。

第二,必须具备演唱、演奏、舞蹈、指挥等音乐实践活动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演唱技巧。

第三,必须具备良好的音乐感觉。良好的音乐感觉首先依赖于细腻、敏锐、深刻的音乐感觉,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内心独特的对音乐的感受和把握能力。

作为幼儿音乐教师,只有真正具备了这三个方面的素质,才能真正享有音乐的魅力,才有可能把美好的音乐传达给众多的幼儿们,促进其人格的发展。

幼儿教育是通过多种内容、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各尽所能地共同完成其教育任务,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幼儿音乐教育是幼儿诸多教育中的一种,它是通过音乐作品设计和组织音乐活动,使幼儿从中获得快乐,帮助他们体会生命中的这个特殊时期并得到发展成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认识和掌握幼儿音乐教育的内容方法,为幼儿全面的发展提供完善的教育手段。

参考文献:

[1]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2]杨丽梅。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3]蔡觉民,杨立梅。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幼儿音乐教育论文 篇7

【关键词】幼儿园音乐 音乐潜能 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6-0071-02

音乐能带给人们美感,使人们获得高尚的情感。幼儿园音乐就是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能被幼儿接受的歌曲、律动、音乐欣赏等,音乐让幼儿有感受力,性格稳定,从小接触音乐,更能提升幼儿智能的学习。音乐教学实践中,我深感发挥音乐教育特点,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是幼儿音乐教育成败的关键问题。为此,我们在音乐活动中做了以下探索:

一、遵循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培养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幼儿音乐教育是对幼儿进行的音乐启蒙教育,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培养和发展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它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特别是在激活幼儿潜能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勒所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英文简称MI)来看,每个幼儿天生都应该是个音乐家,每个幼儿都喜欢在音乐中畅游。

根据MI的论述,所谓音乐智能,是指察觉、辨别、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它允许人们能对声音的意义加以创造、沟通与理解,主要包括了对节奏、音调或旋律、音色的敏感性。要成为幼儿对音乐的认识与实践相融合、相统一的过程;结合德国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所提出的"元素性音乐活动"的有关理念,多元的音乐活动,为幼儿创设广阔的音乐学习与音乐表现空间,提高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

二、创设多元音乐氛围,促进幼儿园音乐的潜能延伸

奥尔夫认为"音乐来自于生活", 优美的音乐环境能陶冶幼儿爱音乐的情操,促进幼儿优秀品质、高尚情操的形成。因此我们在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时,我们注意创造一种美好的音乐氛围,使幼儿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接受音乐的洗礼,培养幼儿"音乐的耳朵"。要给孩子好的音乐环境,让孩子自然,快乐的接触音乐,通过使用各种无律节奏乐器、旋律乐器钢琴、电子琴等器乐,配合音乐游戏、律动肢体创作、语言创作、节奏应用等,激发孩子思考想象、创造等能力,让孩子感到音乐的奥妙及乐趣。让音乐回归自然,回归生活。

为使幼儿音乐教育真正达到了增智、养性、陶性、悦美之目的,使音乐潜能延伸到五大领域,促进了幼儿身体、情感、智能、社会性等素质的全面发展,幼儿年龄小,思维具体形象,生活经验和知识范围有限,我们要用音乐艺术的语言和富有感情的动作、表情让幼儿从听、想、说、唱、动等方面去感受音乐,领悟音乐。例如在欣赏歌曲《不上你的当》时,幼儿一听到这段音乐,就随着鲜明的节奏前后左右摆动身体,配合双手动作。这说明幼儿能根据乐曲的性质而表现相应的情绪。在老师布置的场景中,小朋友争着扮演角色上台去表现,整个活动幼儿性质浓厚,在音乐的感染下,情绪高涨,因此,音乐能使人产生美感,受到美德教育、爱的教育,因而感到生活的乐趣。

幼儿音乐艺术,能使幼儿感受到强烈的审美享乐。活动室墙壁上挂着高雅、优美的音乐旋律图谱,意境图谱,并设立了音乐角,在里面放置木琴、各类节奏乐器和一些简单的乐器等,让它们成为幼儿感受音乐美的园地。因此,我们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就要善于利用一些图画、可视得画面来诱导幼儿。例如在教授《摇篮曲》这首歌曲的时,我让小朋友们把自己想象成爸爸妈妈,怀里拍着宝宝,静静地聆听,放飞梦想的翅膀,角色互换。显然,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感受音乐的过程。这样,幼儿就成为一个感受音乐的主题,在教师的诱发下充分感受音乐的美,音乐的审美能力也在逐步提高。当孩子产生了一种主动去感受音乐美的积极心态后,可见,音乐教育对幼儿智能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音乐教育发展了幼儿的智能。

三、加强幼儿园音乐的教学,培养幼儿灵敏的音乐感受

音乐活动本身就需要丰富的想象及创造能力,创设多元音乐氛围,培养灵敏的音乐感受。这种氛围是多方位的,可听、可见、可感、可想,它对幼儿的身心起到一种熏陶、感染的作用。从而把兴趣延展到对新的艺术活动的需要和期待。

首先,引导幼儿在愉快的教育中学东西,影响产生于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中,从音乐的教育渗透到创造力、表现力、思维能力的开发,使幼儿成长为一个阳光、快乐的小精灵,做美的使者, 在音乐活动区内为幼儿提供多种打击乐器。孩子们在反复的敲敲打打,唱唱听听中,感受到不同的音乐和节奏,并把音乐巧妙地融入到生活之中,使他们在音乐活动中体验审美、体验成就。如:教师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节奏感,活动《盆、碗、碟、杯在唱歌》、《到音符家做客》等活动比较生动。在教育的过程中,快乐的学习能让幼儿对音乐产生兴趣,利用音乐的娱乐性引导幼儿在玩中学,在乐中学,把音乐教育寓于愉快的音乐表现之中。

其次,音乐启蒙教育有利于陶冶幼儿的情操。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在幼儿欣赏音乐时,会对节奏、音高、力度、音色等方面有一定的辨别能力,这就使幼儿在听觉方面有很好的提高和加强。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不单单是要靠听,幼儿在学习歌曲和律动练习时必须在记住歌词和动作的前提下才能够进行,这又有效地促进了幼儿记忆力的发展。幼儿通过感知,将自己所听到的音乐传入大脑,会产生一种特殊的不同凡响的情感体验,增添幼儿的兴奋情绪和积极动力。

再次,唱歌是幼儿园进行的一种艺术活动,也是幼儿园音乐教育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内容,幼儿通过唱歌可以陶冶情操,活泼身心,抒发感情,发展语言,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他们的音乐表现力,图谱教学在唱歌活动中的运用是一种视觉参与,有了图谱,活动内容的表述会更生动、形象。故事、儿歌的渗透。对幼儿来说,具有莫大的吸引力,我们可以利用幼儿对故事和儿歌的兴趣,将一些具有较强的情节性的歌词内容,编成小故事讲给幼儿听,以增强幼儿对歌词的记忆与理解。游戏是幼儿在幼儿园的主要活动,也是幼儿最乐意接受的形式,同样在歌唱活动中也可以将游戏渗入其中。教师把歌曲的内容设计成一个游戏,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熟悉歌词,旋律。如歌曲《找朋友》,我先让幼儿一起玩游戏,我边玩边有节奏地演唱歌曲,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很快掌握了节奏,学会了歌曲。

音乐教育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歌唱教学是传授音乐教育的重要手段,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实践总结,抓住音乐教育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的艺术特点,丰富幼儿健康的感情世界,塑造其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在音乐中,使各种潜能不断延伸,并不断地去探索、去创新,探索最佳的教育策略,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幼儿音乐教育的理论基础与科学特点》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