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论文(最新9篇)

科技论文作为高等院校教学阶段中最具创造性、综合性的核心环节,一直以来都是各高等院校关注的焦点,而科技论文的质量高低也一直都是衡量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近年来,高等院校科技论文质量在各种内外因素,本文为大家整理了科技论文格式范文3000字,仅供参考!这次为您整理了科研论文(最新9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科技论文格式 篇1

[摘 要]知识更新迅速,要走在科技与创新的前沿,因此自动化专业的教学也必须抓住实践和创新这两个关键点,积极开展各种科技创新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应该在自动化专业教学中紧紧围绕这两个关键点,逐步开展各种有益探索:学科竞赛、自动化协会、创新创业项目,取得了非常好的实际效果,这些思路与方法可供本专业或相关专业教育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自动化 科技创新 学科竞赛 实践能力

笔者一直从事自动化专业的课堂教学、课外科技实践的组织与指导工作,在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方面做了很多思考和实践,深深认识到主动培养学生科技创新的兴趣、能力和精神有着决定性作用,通过多年的实践不断得到验证与完善,下面介绍一下这些思考与实践及效果。

一、自动化专业特点与创新意义

自动化专业是一门具有很强理论性、实践性的学科,从专业发展过程来看,自动控制科学技术的发展的核心是自动控制理论,是那些伟大的思维创新。而这些思想的有效性必须由实践来检验;自动化程度是决定工业、农业生产力高低的一个关键的因素,也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自动化同我们的生产和生活紧密相连,融为一体。对于即将从事自动化专业工作的学生,大学中创新实践技术能力的培养极大影响着就业、发展和成就的大小;对国家来讲,科技创新型人才不仅关系到整个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质量,也会对建设人才强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产生重要影响。

自动化科技实践活动的开展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面向21世纪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的一部分,有助于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有助于学生工程实践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实际开发的能力;有助于吸引、鼓励广大青年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因此,自动化专业教学必须依托各种科技实践与创新活动,在各种实际应用中开发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合作、坚持等优秀品质,使之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创新现状分析

对于自动化专业学生来说,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这些学生毕业之后不能立即投入实际的应用开发工作之中,由于“供过于求”,使得很多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寻求其他行业的工作。而事实上很多企业却在感叹人才难求,逼不得已只好自己培养。大学生们都是过五关斩六将“杀”入高等学府的,本身素质都不低,却年复一年重复此现象,说明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生产”的这一类人才与用人单位的需求脱节,“生产”出来的人才只是“半成品”。其实,包括业界知名的很多专家在内,几乎所有成才的开发工程师都是一边学习、一边实践锻炼出来的,很少有真正的专家是通过课堂教出来的。

如果我们到市场上调查一下,现在已买不到新的8279、8255了,可是有的学生还在课堂上学习这些很早就淘汰了的器件,一个大学本科生读了四年大学连一个可靠的振荡电路都设计不好,那么让其从可靠性设计出发去设计产品就更无从谈起。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教材与教法违背了这门学科人才培养的规律,我们的大学一定要彻底地改变观念,要尽快地从“教育型”的阴影中走出来,迅速地转向“研究实践型”培养人才的正确轨道上来。

可喜的是,各个大专院校已经初步认识到这一点,在人才的培养上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明确了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思路。以韶关学院为例,在自动化专业的学生中全面开展了学科竞赛、学生课外兴趣小组、学生课题等实践活动,从已经毕业的学生来看,他们的个人发展情况非常良好。可以预见,对于高校来说,如果培养的人才能够很快胜任工作,其毕业生必然很抢手,进而使更多的学生愿意报考,学校就可以挑选素质更好的学生加以培养,也更容易获得资金、政策的支持,使学校良性发展。

三、科技创新思路与途径

(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路

找到一种或多种适合当代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形式;教学中时刻不忘培养学生工程实践的能力和意识;从众多专业方向中找到自己的特色方向;利用各种工具有效提高学生的开发能力;解决遇到的各种现实困难,例如在学校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可开展课外科技活动;针对当代学生的特点开展教书育人和工程实践活动;在欠发达地区获得各种专业信息,克服地区局限性;结合社会需求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二)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案、实施方法

1、建立有利于学习、创新和交流的团体文化氛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学生的实践基础并不会都很扎实,个人的研究范围有限,要使大家的水平都得到迅速的提高,必须共享知识,必须加强知识和经验的交流。

2、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专业竞赛,以大赛带动实践活动的展开,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可以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飞思卡尔智能汽车竞赛、机械创新竞赛等;开展了各种面向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组织趣味性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投身到专业实践的热情;竞赛指导教师在竞赛中表现出的强烈责任心和旺盛的工作热情,必然感染着学生,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同时也将激励自己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在以后的指导过程付出更多,这样,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就会逐步形成。

3、为学生提供科技产品开发经验,因为实际的产品必须考虑应用成熟的技术,考虑最可靠的功能实现,所以很多经验要不断摸索,而且要尽量去找一些在实际公司工作的开发人员来介绍经验,开专题讲座。

4、实现学生自我管理。笔者亲自组织了自动化协会,把协会作为一个有效开展工程实践活动的组织,为学生提供一个公平的、有挑战性的、没有偏见的、大家分工协作的工作环境,营造一种有助于不断学习和共享的环境和文化氛围。所以,坚持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科研、自主创新的原则[3]是非常必要的。

四、教师必须具有科技创新意识

教师本身要具有创新的思维,在教学活动中要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在言传身教中熏陶出学生的创新意识,不能只做一个知识的讲授者,要做一个学生成才的引路人。笔者在工作中同同事一起为学生建立了一个非常优雅、完善的学生“创新工厂”,学生自己掌握作息时间,可随时过来学习。玻璃桌整整齐齐,各座位全部连接互联网,工具设备非常完善,整体环境非常好。各个兴趣小组指导教师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教学经验,具有非常强的创新意识。

教师还应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可做如下尝试:探索自动化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组织模式;探索自动化专业学生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的有效结合和相互促进方法;探索自动化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具体途径;探索自动化专业学生从实验室技术到工程应用的思路;建立工程实践活动的有效组织形式,研究各种方法与途径;完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各种方法和途径,验证有效性。

五、总结与展望

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要分步骤、有次序地推进下列工作:首先应提高大学生专业实践活动兴趣,现在大学生对各种实践的热情是很高的,只要加以正确引导,就能使学生把精力放在有益的事情上,要多向学生解析实际的、先进的电子产品和其他自动控制系统,逐步培养学生的兴趣;其次,要注重培养大学生学习和工作的敬业精神,因为没有经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吃苦和没有一颗坚持的心,而且一旦遇到不合自己心意的事情就放弃,这种精神不但关系到现在能不能获得专业实践能力,而且密切关系到大学生以后到社会上能不能取得事业和人生的成功;第三,要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创新氛围,提供给学生一个专业工程实践活动的平台,组织各种科技活动,增加学生动手机会,使之成为习惯,整体上塑造一个实干、创新的学习环境。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4],应把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看作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不但获得各种知识,拥有强大的实践能力,而且养成了敬业、协作的精神。总而言之,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能让学生终身受益,让社会得到需要的人才。

[ 注 释 ]

[1] 王琴,缪仁炳,陈敏玲。科技创新人才信息元素体系的构建及相关应用[J]。科技管理研究,2014(34):12-13.

[2] 沈茜。从我系科技创新开展谈大学生的科创问题与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4(17):230-230.

[3] 吴新开,王海华。项目驱动的创新实验体系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37-140.

[4] 武永乐,赵尚,王珊珊。过程管理模式下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J]。现代企业教育,2014(10):168-168.

科技论文格式 篇2

1、溧阳市实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的主要措施

1.1构建成果转化新机制,选定镇村示范户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自愿的原则,结合近年来涌现出的种田大户、科技能手,通过“户评、村荐、镇推、局定”层层把关的方式,在全市10个镇选出900个种植面积大、生产技能好、种植水平高、乐于助人和具有一定影响的农户作为科技示范户,经公示无异议后进行挂牌示范。这900个示范户种植水稻面积达1634hm2,占全市水稻种植面积的4.10%,平均每个示范户种植面积达1.816hm2。每个示范户带动周边10~20个农户,共辐射带动18520户,辐射面积6837hm2,占全市水稻种植面积的17.15%。示范户通过现身说法、实地示范,带动其他农民实现了增产增收。

1.2扎实开展技术培训,提高技术到位率

先后邀请省市农业技术专家在育秧播种、栽后管理、中期管理、穗肥施用等水稻重要生育环节对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进行培训,全市共举办技术培训15场次,培训技术人员500人次、示范户3500人次,得到了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户的一致好评。同时,强化现场观摩交流,先后举办了育秧、机插、麦草全量还田、分蘖期管理、中期管理、成熟期观摩等6场次现场会,利用现场会,组织实地操作演练、技术点评,增强感性认识,提高技术应用能力,对提高溧阳市水稻生产水平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1.3加大加强宣传力度,广泛开展信息服务

(1)全市印发了9万多份水稻主导品种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方案、模式图、“明白纸”及施肥建议卡,且发放到科技示范户手中。

(2)利用《溧阳农技》印发10期共2万余份、利用《病虫情报》印发7期共1.4万余份水稻生产阶段性技术意见,做好水稻生产技术指导。

(3)利用短信平台发送短信,全方位进行技术培训指导。

(4)将各种技术资料上传到溧阳农林网,通过农林网对农户进行全天候技术培训,并将各种信息及时传递给技术指导员,使他们能更规范、科学地开展技术服务。

(5)各相关业务站将当前农事、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等实用信息及时告知技术指导员和示范户,不仅有效提高了技术指导员的技术水平和能力,还提高了科技示范户的种植水平和能力。

(6)为540户科技示范户订阅了“农家致富”手机报,以短信方式将生产、市场等各类有效信息传递给农户,以指导农业生产。

1.4认真落实结对扶持,开展入户技术指导

按照“一村一名农技指导员”的原则,每位技术指导员与1个村20户科技示范户挂钩,每名技术指导员在专家组的指导下,制定分户技术指导方案,因村、因户制宜,采用集中培训与分户培训相结合的形式,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指导、发放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明白纸、农林信息资料、技术光盘等方式,开展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培训,同时认真填写技术指导员手册。在农业生产关键时期,技术指导员上门对示范户开展技术培训和田间技术指导,有针对性地开好“处方”,如2013年,在机插育秧过程中,通过技术指导员的上门指导,使播量得到了控制,大面积机插秧苗素质也有了明显提高,为全市水稻增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市45个技术指导员平均累计入户技术指导时间为152d,做到关键环节主动入户、突发事件及时入户、技术咨询随时入户。

2、溧阳市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取得的成效

2.1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

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的实施,不仅让广大示范户享受到方便、快速、贴心的技术服务,还提高了技术指导员自身的科技水平,同时树立了广大农技推广干部为农服务的良好形象,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示范户对水稻科技入户工作的满意率在99%以上,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应。通过技术指导员的入户指导,降低了广大示范户的生产成本,实现了增产增收,带动了周边农户科学种田,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增加了粮食总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据2013年全市示范户典型调查结果,示范户水稻平均单产707.5kg/667m2,比2012年增10.4%;辐射户平均单产693.8kg/667m2,比2012年增10.5%;示范户平均效益1261.2元/667m2,比2012年增33.4%,辐射户平均效益为1189.9元/667m2,比2012年增32.8%。

2.2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水平

通过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大大提高了溧阳市主推技术和主推品种的应用率。据统计,示范户中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的入户率和到位率均在95%以上;全市“武运粳23号”的推广种植面积达30000hm2,占全市水稻种植总面积的75.3%,其中900户示范户中推广应用率达100%,辐射户中推广应用率为98.5%;全市机插水稻推广面积达36733hm2,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92.2%,其中示范户中推广率为100%,辐射户中推广率96.8%;示范户都能按照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进行配方施肥,推广率为100%,辐射户中推广率为96.1%;全市推广麦(油)秸秆全量还田面积为29066hm2,占总面积的72.9%,而示范户中全量还田占98.4%,辐射户中占92.6%;在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方面,示范户均能按照植保站提出的防治意见及时进行综合防治,示范户中应用率达100%,辐射户为99.2%。实践证明,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通过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员的入户指导,能有效提高示范户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2.3为全市大面积平衡增产奠定了基础

溧阳市科技入户示范户大部分是规模经营大户,由于这些种粮专业户把种植粮食作为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因此,他们在思想上十分重视生产的每个环节,也愿意接受和积极应用新技术,愿意增加投入,以夺取高产,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他们也辐射带动了周边农户应用新品种、新技术,从而提高了全市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推广率。从大面积生产情况来看,种粮大户的田间农作物长势长相、管理水平均好于分散种植的小农户,这为提高单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据统计,2013年全市39860hm2水稻平均单产达659kg/667m2,比2012年增2.1%,比全市前3年平均产量增4.4%,再次刷新了溧阳市水稻单产记录。

2.4健全和完善了农技推广网络

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的实施,极大地创新和丰富了农技推广方法,科技示范户成为了农技推广队伍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是当前形势下农技推广工作的重要载体。传统的农技推广方法在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显得越来越苍白无力,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瓶颈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很难快速转化为生产力。通过科技入户工程项目的实施,有针对性地选择有一定规模及影响力、种植水平较高、愿意接受“四新”技术的种粮大户,并进行科技人员直接入户指导,与农户零距离接触,使良种、良法得以配套,先进适用技术得以快速推广;同时,通过培育全市900户农业科技示范户,使科技示范户逐步形成了自觉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习惯,从而提升了示范户应用农业科技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此外,通过科技示范户的示范引导,辐射带动了周边18520户农户,有效解决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实实在在地发挥了带头致富、示范带动的“二传手”作用。

科技论文格式 篇3

公路交通科技创新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具有创新性、实践性、社会性、历史性和不确定性等特征。它包括高等级公路建设和养护关键技术创新、公路智能运输系统(ITS)技术创新、道路客货运输系统及装备关键技术创新,公路安全与交通工程技术创新、公路交通环境保护技术创新。

公路交通科技创新目标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符合公路交通科技创新规律的公路交通科技创新体系,大幅度提高公路交通科技创新能力,其具体目标为以下几点: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以公路交通企业为中心的科技创新体系。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加强公路交通企业科技开发中心的建设。完善科研管理体制,构筑起符合市场机制的,以公路交通企业(包括转制为科技型企业的公路交通科研院所)为主体,科技中介机构、高等院校和民营科技企业及公益性研究机构等有机组成的公路交通科技创新体系,提高公路交通科技创新能力。

2、在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公路交通现代化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紧紧围绕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的实施,以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工程造价、缩短建设周期为目标,开发先进适用的成套建设技术;大力发展先进的运输方式及其技术装备,为提高运输生产效率、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保障公路交通安全,提供产品和技术支撑。

3、加快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公路交通信息化水平。面向公路交通现代化的需求,加快公路交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实现勘察设计、运输规划、政府管理、企业管理、运营管理、运输控制、信息服务等重要方面的科技创新。

4、完善公路交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机制。大力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完善公路交通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大力推进公路交通高新技术产业化,改造公路交通传统企业。

5、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公路交通科技队伍整体素质。建立公路交通科技人才资源开发机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培养一批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及从事公路交通规划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

公路交通科技创新关键技术和创新重点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机制,建立科技创新体系的公路交通科技创新的基本思路下,突出公路交通科技创新的重点和关键技术:面向公路建设主战场,以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开发为重点,完善公路建设技术;以公路交通智能化管理为目标,提高公路网运营管理技术;以建立现代公路运输业为目标,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提高客货运组织管理水平。进一步重视交通软科学研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高新技术在公路交通领域的产业化应用。

我国公路交通科技创新对策

1、加快以股份制为中心内容的企业制度创新,促进公路交通科技创新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应该以国有公路交通高科技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为突破口,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科技创新需要利益机制的刺激。对科技创新活动既有效又有约束的利益机制就是产权(股权、优先认股权),即让企业管理骨干和技术骨干乃至普通职工得到相应的产权,使科、技创新企业成为产权明晰的股份有限公司,同时允许技术和管理等智力因素占有一定比例的股份和参与分配。政府有关部门应尽快推出科学、合理的关于科技创新价值和所占股份的评估方法,并让有关评估机构对已有科技创新进行评估。这种产权(股权、优先认股权)改革无疑会刺激人们科技创新的积极性,这必然要求国家对人们通过科技创新而获得的巨额财产,依法给予充分的保护。大力发展中小型公路交通科技企业,鼓励和支持公路交通科技人员走向市场,以独资、合资或股份制等形式创办或领办科技型企业,成为公路交通科技创新的新生力量。

2、充分发挥大学公路交通研究机构、国家公路交通研究中心及公路交通协(学)会的作用。针对我国公路交通大学重教育、轻研发、教育与研发相互脱节、大学公路交通专业数量有限的局面。笔者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在全国综合性大学多设立一些公路交通专业或公路交通研究中心,使大学公路交通研究机构真正成为富有竞争力的公路交通科技创新源。国家公路交通研究中心担负着全国公路交通研究的重任,是公路交通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公路交通协(学)会大都为民间机构,属公路交通各主要企业组织的为本行业提供学术交流、发布信息、进行联合开发的非盈利组织,是公路交通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公路交通协(学)会除进行研发外,还有一个主要任务是传播信息。公路交通研究机构和公路交通企业主要通过参与公路交通协(学)会举办的各种论坛、研讨会以及出版发行的各种刊物获取各种信息。因此公路交通协(学)会在交通信息传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建立各种中介机构推动公路交通科技成果的转化,中介机构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科研机构和企业创新活动提供信息服务,协助科研机构、企业完成创新活动。目前我国公路交通中介机构非常薄弱,为提高公路交通科技创新能力,应采取以下两种方法:①成果转化。以中介服务等为依托,为中小型公路交通企业提供科技咨询和成果转化服务,建立“企业――中介”机构合作模式。②产学研结合。促进公路交通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鼓励产学研之间建立形式多样、机制灵活的科技创新合作形式。坚持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原则,推动产学研之间的人员交流、技术交流和实验室相互开放。加大对产学研合作项目的支持力度。继续加强行业联合攻关的组织与管理,实现运作模式的创新,真正实现集中和优化行业力量,发挥联合优势,共同攻克科技难关的目标。企业咨询服务机构为公路交通企业科技创新提供规划,与大学和研究所合作进行科技开发或委托大学和研究所进行科技开发,建立“咨询机构――企业――大学(研究所)”结合创新模式。加强公路交通科技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的宏观引导,通过开展科技中介服务、建立产业化基地等形式,促进已有成熟技术的升级和应用,使科研成果商品化、市场化,加速公路交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进程。紧紧抓住科技成果转化这一环节,在政府引导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公路交通科技中介服务,完善科技交易市场,加速科技信息交流,促进科技成果推广。采用多种推广方式,运用适当的 宏观经济调控和产业政策引导等手段,鼓励公路交通企业对新成果、新技术的应用,引导公路交通企业和科研机构积极参与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确定一批优先发展的高新技术领域,稳步推进,加快我国公路交通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

4、强化公路交通技术监督,建立质量保障体系。强化公路交通行业的技术监督工作,适应我国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在规范市场行为、保证公平竞争、协调经济活动、提高工程质量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加强公路交通技术监督工作的行业管理,调整现有公路交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强化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工作力度,使之成为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组织;积极发挥公路交通计量专业技术委员会的作用。使之在计量技术发展方向、发展规划的确定、公路交通计量检定规程的修订中,起到技术把关作用;加强对各质量检测机构的管理,及时认证,发挥质检机构的作用;加强公路交通专业计量设备计量检定机构的建设和管理,发挥其对质检机构计量设备的监督管理作用;加强公路交通标准化、计量工作的科技创新力度,制定适应市场经济的公路交通标准化、计量政策:加强公路交通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

5、加大公路交通科技创新保护力度,克服“知识产权虚置”现象,为公路交通科技创新提供法律保障。为促进我国公路交通科技创新能力,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应对中央一级公路交通管理部门的研发经费比例,各省、市、自治区的研发经费比例以及公路交通企业的研发经费比例以法规形式公布。我国政府对公路交通科技创新的效果要严格依据知识产权的法规进行申请、登记和公布,并严格依法保护科技创新各主体的权益。另外,目前我国公路交通科技创新存在严重的“知识产权虚置”现象,表现为很多科技成果没有申请专利,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比例很低。国家应通过大力推进技术股权制度的建立和科研院所企业化等措施从体制上解决此问题。同时,通过公路交通科研立项、过程监督检查和成果管理等科研组织管理方法解决此问题。国家要从法制经济和信誉社会的高度,下决心花大力气加大公路交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对侵权者给予重罚和严厉的打击;加强公路交通知识产权的宣传教育,将其纳入各类学校法律课程,使人们真正认识到侵犯知识产权和侵犯其他财产权一样是违法的和可耻的行为。

科技论文格式 篇4

1作者自校的意义及重要性

1.1从学术角度来看,自校是保证论文质量的前提作为交流最新科学技术成果的平台和载体,科技期刊对刊登论文的专业性和创新性的要求越来越高,面对这种挑战,编辑即使有一定的学科专业素质,也很难面面俱到,编辑是杂家,却不是专家。面对学术性较强和观点较新的科技论文时,编辑难免会有拿不准、甚至理解出现错误的时候[2],而作者作为论文的撰写者,他应该了解该学科的专业知识,也最明白自己论文所要表达的内容,有时编辑苦思冥想、不得要领的一个词语,在作者那里或许只是一个专业性的术语和一个规范表达。我刊2008年第2期曾刊登过一篇关于周围血管病的文章,作者根据患者病情将其分为4个等级:C0级多少例,C2多少…,C3……,C4……等。我们在编辑校对时,想当然地就把C2改成C1,其余依次类推,并且还直怪作者太粗心。等发给作者校对时才知道,原分级无误,在他们这组病例中,确实没有符和C1级的病例。试想当时如果没有让作者自校,就会造成一个较大的失误。编辑在文字的加工、整理和出版规范方面是专家、在对文章内容的修改和把握上却远不及作者来的得心应手,再者,从开始校对到正式印刷,时间短,工作繁重,编辑要同时校对几十篇不同类型的稿件,而作者只需在相同的时间内校对一篇自己写的稿件,时间充裕,内容熟悉,因而比编辑更容易发现其中的错误,也能站在不同的视角重新审视文章,从而使文章质量得到保证。

1.2从知识产权角度来看,自校是文责自负的重要体现文责自负指作者对作品内容和表达方式负责,对作品质量负责,特别是对它的思想性和科学性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3]。在文章没有变成铅字之前,作者和论文之间是没有法律关系的,一旦正式印刷,就要对文章的真实性、科学性高度负责。通过这个环节,让作者明确这个责任,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有的作者,收到稿件备用通知单后,就抱着万事大吉的态度等着收取杂志,至于文章如何编辑、修改都是编辑的工作。殊不知他们才是论文的主人,且不说在审稿时审稿专家会对一些学术水平进行评价、对一些表达不通顺的段落和词句进行修改,编辑也往往会根据出版规范或版面的需要对文章做一些适当的修改和删减,所以大多数稿件从投稿之初到印刷出清样,往往会有一定的变化。我国著作权法明文规定:报社、期刊社可以对作品作文字性修改、删节,对内容的修改,应当经作者认可[4]。尽管这种修改符合法律程序,但是否得到作者的认同,就会在自校中体现出来。我国著作权法还规定:对未发表的作品,作者可以任意修改,所谓“十年磨一剑”,对已经发表的作品的修改,则要受到一定的限制[5]。我刊就曾遇到过极为严谨的作者,稿件备用后,他自己觉得不满意,反复增加新的内容和更改作者顺序,我们就只得随之一遍遍翻新并请主编定稿,通过让其自校,让他明白这是最后一次修改机会,从而避免了不必要的著作权纠纷。

1.3从编者和作者的关系来看,自校是促进两者关系和谐发展的纽带作者是精神生产的主体,是生产第一线上的劳动者,没有作者的不断提供各种作品,编辑劳动就会成为“无米之炊”,从这一点来讲,编辑与作者应该是同志式的互助合作关系[5]。但由于社会上某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作者往往会把编辑视为高高在上、决定文章生杀大权的主宰者,从投稿到文章刊登,一直是处于被动的地位,而作者自校文稿,能发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诠释作者是作品创作者的主题,是对作者辛勤劳动的认可和尊重。同时也让作者体会到编辑为之所付出的努力,编辑之所以这样做,正是为了把作者的劳动成果以更完美的形式呈现给读者。自校促进了编辑和作者间的互相理解和信任,为以后的继续合作打下了基础。当作者与编辑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后,作者又会为杂志推荐新作者,从而使作者队伍不断壮大和优化[6],并且在订阅和宣传活动中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2自校中应注意的问题

2.1自校内容的重点文章的内容不同,自校的重点也相应有所不同。以我刊为例,出现错误最多、编辑最无从下手的就是“材料与方法”部分,它作为文章的“基石”,专业性很强,且当今医学特别是影像学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昨天还是4层螺旋CT,今天可能已经是128层了,而每一种机器的型号、技术参数、功能又都各不相同,相关检查及图像后处理中技术参数的设置又多种多样,而最正确的数据和方法只有作者自己最清楚。所以在自校时,要向作者标明重点,包括有疑问的词、数字、句子和段落,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在短时间内提升工作效率,达到最佳预期效果。所有涵盖作者信息的内容也是自校的重点,包括作者简介里的所有内容、作者顺序、单位、邮编等,有的杂志还刊有通讯作者的联系方式,我就在一本很有影响力的杂志上看到一位同行的文章,在脚注刊登的联系方式里,邮箱写错了,把li-anxiang写成了lianxian,打电话问他何以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他很无奈:我发的时候是对的,可它们没让我校对联系方式啊!这当然只是一个特例,但如果能把要刊发的所有内容让作者校对,就可以避免类似错误的发生。

2.2自校时间的掌握自校的时间可根据自己编辑部的稿件和情况而定,但一般都是在一校之后,刊物正式出版之前[6]。此时稿件的内容已基本定型,且编辑在一校中发现的问题也正好同时向作者提出,但也因为是这个时间给作者提出了明确的自校权限,一校后页码和版面都已固定,所以作者不宜再做大的改动,否则会引起期刊页码的变动。因为时间紧迫,作者返回自校稿的时间也要向作者重点要求,最迟不能超过三校之后,以免延误按时印刷。

2.3自校方式的选择据笔者了解,以往期刊的自校多采用“抽印本”的方式,可这种方式费时、费力,还需要更多的经济支持。现在通讯业发展迅猛,电子传输以其快捷、多功能的优势而成为人们联系的主要方式。我刊多采用E-mail发自校稿,不仅可以灵活地对需要自校的内容进行标注、提示,也便于作者修改,且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自校返回的时间。以我刊2009年第2期杂志为例,在发出的36篇自校稿中,在一天内返回的5篇,保证在10d内返回的34篇,仅有1篇因作者外出进修超过3周,另有1篇未回。

2.4做好自校稿的处理因为作者自校返回的时间不一致,所以做好自校稿的处理相当重要。可以把收到的自校稿集中在第三遍清样时改动,也可以随时收到即刻在校样上改动,并且做好登记工作,由专人负责(我刊一般是当期的责任编辑)或是多人负责但要做好沟通和合作,以免遗漏作者的改动,也可及时了解自校稿返回的情况。

3讨论

尊重作者的劳动,但并不是一味盲从,有的作者有自己固有的写作风格或表达方式,这种方式也许并不符合出版规范的要求,这时就要对作者做好解释工作。通过这种方式,也可让作者间接了解一些出版方面的规范和知识。医学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是期刊的核心,也是期刊赖以生存的发展和根本,而要保证期刊质量的提升,得益于审稿专家的严格把关、编辑人员的水平和素质等相关因素,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个共同的前提--作者提供的一流的稿件。这三者之间既互相联系、不可分割,又相对独立、各司其职,其中作者的劳动和责任更是别人所无法替代的。许多编辑部因为嫌自校工作繁琐、误时,会省去这一环节或简化自校内容,笔者却认为这是医学期刊不可不为的重要环节。只有激发作者的积极主动性,使作者自校环节的“把关”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才能保证期刊的学术质量,共同为广大读者奉献集知识性和思想性于一体的精神食粮。

科技论文格式 篇5

摘要:互联网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大量的多媒体科技信息充斥着整个网络。同时针对数字媒体的真实性与完整性验证也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多媒体科技认证技术在这一领域得到了广泛地应用。综述了多媒体科技认证的关键技术,包括基于内容的数字签名和基于数字水印的认证过程,并展望了多媒体科技认证技术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多媒体科技认证;数字签名;数字水印

一、引言

目前,数码技术的普及使得许多文学和艺术作品直接以数字方式记录和存储下来,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也为数字作品的传播和公开提供了便利。人们还可借助大量的多媒体科技专业软件对数字制品进行编辑和修改。数字制品易修改的特点降低了自身的可信度。由于以数字形式记录的事故现场照片等很难作为法庭证据,以数字形式表现的艺术品也难辨真伪等,因此,有必要对多媒体科技内容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验证。

认证是多媒体科技信息安全技术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认证技术提供了通信双方身份和通信内容、过程的可信度保证,从而被广泛应用于以多媒体科技信息为主要交流方式的网络业务系统中,如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网络作品版权等。

多媒体科技认证技术是一种新颖的信息安全技术,可用来证明数字制品的来源是否合法,并且验证数字产品的内容是否真实可靠。多媒体科技认证技术通常基于两种工具来设计:数字签名和数字水印。数字签名是从原始数据中抽取出来的一种不可否认的、加了密的信息摘要。它们通常被存放为单独的文件并附加于原始数据来验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原始性。数字水印技术把多媒体科技数据作为一种信道来考虑。藏在其中的水印通常是不可觉察的,而且包含了一个用于认证的特殊的产品ID或一些基于内容的代码。

二、多媒体科技认证过程

多媒体科技内容认证技术包括对原始信息进行保护和对待检信息进行验证两个过程。在保护过程中需要生成内容特征码,并对特征码加以保护,即以安全的方式进行传输或存储。验证时对待检信息提取特征码并且与传输或保存的特征码进行比对完成验证。

多媒体科技认证系统中前端服务系统与用户终端系统分别将自己的ECC公钥发送给CA(认证机构),由CA中心生成数字证书。初始化时,服务端系统和用户终端分别向CA证书中心申请对方的公钥证书,并存储在各自的系统中,用于后续交互信息的验证。在身份认证过程中,首先由用户向服务端提出节目申请,使用用户ECC私钥进行签名,然后服务端使用用户ECC公钥进行验证;服务端在下发权利对象前使用服务端ECC私钥进行签名,在用户端使用服务端的ECC公钥进行验证。在服务器端接收到客户端发送的所有信息后,服务器会进行解析信息的工作,从所得信息中获取多媒体科技文件的密码编号、内容编号和用户信息。结合数据库分析用户信息判断其是否为合法用户,非法用户则不进行许可证生成的操作,并向客户端返回失败信息。确认身份之后,服务器会根据内容编号与用户信息以及数据库中的信息生成权限对象;根据密码编号和数据库信息产生密钥;最后服务器会依据密码编号、密钥、权限对象和客户端信息等创建签发用户指定播放的多媒体科技文件的许可证,从而完成整个多媒体科技认证过程。

当用户播放受保护的多媒体科技文件时,客户端会通过多媒体科技中的URL信息,连接认证服务器,同时发送获取许可证的请求信息Challenge。服务器接收到信息后,会向客户端反馈一个认证页面。用户只需要在认证页面中输入其身份认证信息即用户名、密码等(在电子交易平台中获得),并将其提交,客户端会隐性传送客户端多种信息。服务器端通过对获得信息的处理,并根据数据库中保存的用户信息,判断用户的合法性,通过后会传送相应的许可证到客户端。客户端只需要存储此许可证,即可根据许可证设置的权限来进行播放。

根据认证算子的特性,现行的多媒体科技认证方案可分为基于内容的数字签名认证和基于数字水印的认证。

1.基于内容的数字签名认证过程。

基于内容的数字签名认证过程由两部分组成:产生原始图像的数字签名;使用数字签名验证待测图像的真伪。

(1)数字签名的产生。

基于内容的数字签名的产生首先使用提取函数提取图像的特征,得到图像内容的特征集,并使用杂凑函数对进行处理,生成图像的数字摘要,然后使用发送者的私钥将加密,生成基于图像内容的数字签名。

图像的签名可存放在可信任第三方的数据库中,或附着在图像的头部,或者单独存放为一个文件,甚至可以作为鲁棒水印嵌到图像内部。

(2)数字签名的认证。

使用与签名产生过程相同的内容提取函数fc和杂凑函数fh,产生待测图像It的数字摘要Ht,并使用公钥kpu解开原始图像的签名s.,得出摘要H0,将H0与H1进行比较,如果二者的距离小于阈值,说明图像是真实的。算法设计者可事先测出水印图像经过有损压缩、亮度/对比度增强等一般性处理后引入图像的误差,作为判定内容真实性的阈值参数提供给水印图像的使用者。

2.基于数字水印的认证过程。

基于水印的认证过程由两部分组成:认证水印的嵌入;认证水印的提取与验证。

(1)认证水印的嵌入。

嵌入操作可描述为:C’=E(C、A、W、Kpr)

定义E为嵌入操作算子,c和c’分别表示水印嵌入前后图像的象素值或变换域系数,w表示被嵌的水印样本,通常是由伪随机序列发生器或混沌系统产生的二值序列:W(I)={0,1}。a是用来调整水印嵌入强度的参数,保证水印的不可见性。它可以是一个常数,也可以是根据人眼视觉模型提出的可见度阈值函数。Kpr为信息发送者的私钥,可用来控制水印序列的产生,或者选择水印嵌入的位置。

(2)认证水印的提取与验证。

水印的提取操作可表示为:W=D(I,Kpu)

定义D为水印的提取操作算子,I表示待测水印图像,Kpu为Kpr对应的公钥。如果提取的水印与原始水印的距离小于预先设定的阈值,则图像的变化是可以接受的,图像的内容是真实的,否则说明图像的变化较大,需要对照提取水印与原始水印的差别进一步确定图像被篡改的区域。由于压缩等一般性操作是对整幅图像进行处理,因此产生的水印差别比较分散,而被篡改图像的水印差别大多比较集中,因此差别比较集中的区域可能是被改动的区域。

三、总结与展望

随着数字化产品的普及,多媒体科技认证技术将具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在法庭取证、电子商务、网络作品版权、新闻发布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未来的多媒体科技认证技术应该向如下几个方面发展:

(1)数字签名技术与数字水印技术的融合。如前所述,基于内容的数字签名适于其它基于内容的操作,而数字水印能够在数字制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发挥作用,可以将这两方面优点结合起来,得到一种适用面广、使用时间长的认证方案。

(2)具有修复功能的签名或水印算法。认证信息应该不但能够检测到被篡改或被切割的区域,还能为恢复真实内容提供帮助。有研究提出将50%JPEG压缩后的图像作为签名,嵌入8x8 DCT分块的LSB,为图像重建提供参考。但是由于负载过大,很难同时兼顾图像的重建质量、被嵌信息的不可见性、鲁棒性。因此如何利用提取水印与原始水印、待测图像的签名与原始图像的签名之间的差异恢复、重建图像内容应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

(3)多用途的水印算法。一个理想的数字产品保护方案应该同时实现版权保护与内容认证,甚至注释功能。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一种能够同时实现版权保护和内容认证的多用途水印算法。

(4)验证其它媒体(音频和视频)的真伪。数字水印技术已经从数字图像成功地扩展到MP3、DVD的版权保护中,因此我们相信水印技术同样能够在音频和视频产品的真实性认证中发挥作用。

科技论文格式 篇6

1、概况

随着模具工业的快速发展,模具企业装备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对先进的模具加工设备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模具加工模式的不断推广和深入,数字化加工已成为模具加工发展的方向。采用数字化技术的模具加工设备也成了模具企业提高其装备水平的首选。同时,多功能复合加工能有效提高模具加工效率,也受到模具制造商的关注。由于将来多数模具还是由钢以及铸铁制造的,因此硬加工越来越重要。这也可以解释为何在模具加工设备中,数控金切机床的比例不断增长;但是随着放电加工机床功能的不断完善并向高速化、数字化发展,电加工机床将在其专长的领域发挥更好的作用。我国企业拥有的数控设备比例很低,机床行业仅4%左右。模具加工行业的状况可能会好一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这也直接导致我国模具制造水平档次较低。随着发达国家的模具工业逐步向我国转移,我国模具工业较发达的广东、浙江地区的部分大型模具加工企业已经实现了技术升级和技术改造。以下我们将围绕模具加工设备中几个关键的产品:加工中心、数控车床及数控电加工机床,对目前模具加工设备的现状及趋势进行分析。

2、现状

(1)加工中心

由于用户对加工高效率的需求,加工中心是目前金属切削机床中发展最快的品种,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国产加工中心的市场占有率非常低的。另外,国内外同类产品的差距主要在机床的高速高效化和精密化上。对于高速加工中心,国外机床在进给驱动方面:滚珠丝杠驱动的加工中心,快速进给大多在40m/min以上,最高已达到90m/min,直线电机驱动的加工中心已实用化,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快速进给最高达到120m/min;而国内加工中心快速进给大多在30m/min左右,个别达到60m/min,直线电机驱动的加工中心仅试制出样品;国外高速加工中心主轴转速一般都在12000~25000r/min,最高已达到70000r/min,在结构上都采用适应于高速加工要求的独特箱中箱结构或龙门式结构。在加工精度上,国外卧式加工中心都装有机床精度温度补偿系统,加工精度比较稳定,而国内尚在研发中;国外加工中心定位精度基本上按德国标准VDI344l验收,行程l000mm以下,定位精度可控制在0.006~0.01mm以内,而国内定位精度相对较低。另外,为适应未来加工精度提高的要求,国外不少公司还都开发了坐标镗精度级的加工中心。五轴加工中心,在国外不仅应用于模具加工上,而且已广泛应用于一般零件加工,进行五面加工和复杂零件加工,国外各大公司都开发生产了应用于不同范围的各种类型的五轴加工机。我国虽然在多次机床展和CIM12003国际机床展上展出了十多台五轴加工机,但大多数没有售出,没有经过生产考验,仅少数投入生产使用。高速铣削中心主要应用于中小型型腔模具加工,德国Roders公司和Hermle公司、瑞士Mikron公司都生产此种产品,而我国尚待开发。

(2)数控车床

从各类数控金切机床消费结构来看,我国消费最多的品种是数控车床,约占41%。国产数控机床的市场占有率按金额为51%。按台数为73%。从占有率看,国产数控车床是国产数控金切机床中占有率最高的类别,但这并不意味着国产数控车床在品种上、性能上和可靠性上已经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国产的数控车床大多为经济型,约占总数的80%左右,多功能数控车床和车削中心生产量较少;而国外生产的基本上是多功能数控车床和车削中心。国外车削中心具有双主轴、双刀塔、Y轴、C轴,甚至还装有日轴,功能多,可供用户选择。国外数控车床的主轴转速和主轴功率一般都高于国产数控车床;另外还能生产提供适合于高强度耐热合金加工和钛合金加工大功率、高刚度的数控车床和车削中心以及以车代磨的精密数控车床和车削中心,而此类产品国内基本处于空白。(3)数控电加工机床我国电加工机床的市场总容量不是很大,估计只占我国机床工具总量的5%左右。同时,还受到数控铣、高速铣、加工中心的挑战。但是数控电加工机床在数控金切机床消费结构中,其消费量比重却达到14.5%,仅次于数控车床;进口量比重为12%,低于数控车床、加工中心和数控铣床。可见,提高数控化率和加工精度是放电加工机床对抗各方挑战的唯一出路。在数控金切机床市场占有率方面,国产数控电加工机床按台数达到了54.5%,仅次于数控车床;但金额占有率仅为15%,这就意味着高端市场依旧被国外产品占据。现状是,对于一般精度要求的加工,国产数控电加工机床可以满足用户需要;而高端的精密慢走丝电火花线切割机和精密电火花成形机,大多数依靠进口。随着模具对表面质量、精度及效率要求的不断提高,精密慢走丝电火花线切割机市场需求越来越大。由于其技术含量高,模仿难度大,国内这部分市场基本被日本、瑞士的电加工设备生产企业所占领,国内企业在技术上目前还不具备优势,仅合资企业苏州沙迪克特种机电有限公司生产的AQ360L、AQ550L型精密慢走丝电火花线切割机达到了同类产品的国际水平。

3、总体发展趋势

加工中心、数控车床和数控电加工机床都属于数控金属切削机床,其发展的趋势与当今数控机床发展的趋势是相同的,即:高速、复合、智能、环保。

(1)高速加工

提高加工效率的方法之一就是提高加工机床的加工速度,包括加减速度和进给速度。目前,高速加工的诸多关键技术的研究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高速电主轴的最高转速及功率、扭矩普遍提高,并采用了传感技术的振动监测和诊断;进给系统不仅结构进一步轻量化,而且普遍采用直线电机和力矩电机的直接驱动方式,机床的3个直线坐标运动多数由刀具主轴部件实现。机床的基本结构普遍具有高承载能力、高刚性、热稳定性和抗振性。特别重视耐冲击性,最大加速度由允许的最大冲击力决定,而不仅仅取决于驱动系统及其伺服单元的能力。高速加工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提高材料去除率和良好的加工表面质量来提高生产效率,为此必须防止切削颤振。于是颤振预测软件应运而生。对于高速干切削机床,为了使其及时顺利排出大量热切屑,排屑槽采用绝热材料制造。

(2)复合加工

复合加工在保持工序集中和消除(或减少)工件重新安装定位的总的发展趋势中,使更多的不同加工过程复合在一台机床上,不仅是用户的追求(可以减少占地面积,减少零件传送和库存,保证加工精度等),而且也适应了现代社会的节能、环保等方面的要求。

(3)智能化和网络化

CAD/CAPP/CAM一体化已成为制造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在普通加工机床上的应用和研究已经比较广泛;而对于放电加工机床,由于其工艺的特殊性,智能化的研究相对较晚。对于当前智能技术研究和应用的热点一一模糊逻辑、人工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等,许多电火花加工的研究人员已经致力于它们在电火花加工中的应用研究,并已取得了富有成效的研究成果。例如在日本FANUC公司开发的FANUCTAPECUIWP系统中,就是将模糊技术与专家系统相结合;SODICK公司还提出的一种具有学习功能的电火花加工系统。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具备实现机床全生命周期服务的开放式网络监控服务系统开始普及。该系统安装有不同的功能模块,用户通过浏览器就可以实现数据查询、提交设备优化、诊断请求并在线获取优化、诊断结果及专家系统知识等操作资料。

(4)绿色化制造

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让制造商更加重视环保和劳保,同时也重视节能和降耗。干切削、准干切削、硬切削技术由于可以减少或避免冷却液、润滑液对周围环造成的生态危害而得到较快的发展。欧洲已不允许在无完全封闭加工区的机床工作,对冷却液雾中油的浓度要求低于5~0.5mg/m3。以上为技术发展的大趋势,就目前国内模具生产而言,我国今后会发展重达100t的大型模具和一模千腔的模具,这就对模具加工设备提出了大工作台、大行程、大承重和高稳定性等要求,同时也提出了加工一致性和高精度的要求。

科技论文格式 篇7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体系的不断健全,移动通信技术不断得到发展,它给社会各行各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发展冲击。整体来看,4G移动通信技术已经实现了较大范围的市场普及。文章就5G移动通信关键技术展开分析,进行其发展趋势及未来应用状况的阐述。

关键词

5G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趋势;关键技术;发展远景;4G移动网络

1、5G移动通信概念

随着通讯技术体系的不断健全,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从原先的2G移动通信技术、3G移动通信技术逐渐发展到现阶段的4G移动通信技术,其整体发展速度较快,满足了现阶段社会生活的发展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社会对于通信技术的要求将日益严格,为了应对未来复杂化市场发展环境的需求,必须进行新型移动通信技术的分析,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性发展。5G移动通信技术是一种新型的移动通信系统。通过对这种技术的应用,可以确保移动网络的高效化、智能化、自动化,该技术具备成熟的无线传输技术系统,其数据传输速度更快,通信信号更加稳定,能够进行不同频段资源的有效性利用,相比于4G移动通信技术,该技术具备更强的信号覆盖广度,能够满足用户多样化的生活及工作体验。

2、5G移动通信发展状况

(1)综合来看,5G移动通信技术将是未来移动技术发展的主流,相比于2G、3G、4G移动通信模式,5G移动通信技术具备更强的资源利用效率,相比于4G通信技术,5G通信技术具备更高的传输质量,其整体安全性更高,具备更好的信息传递时效性,其信息整体覆盖能力更强,提供给用户更好的移动通信网络体验。为了适应未来移动通信网络的要求,5G移动通信技术需要具备更加科学及完善的通信网络,从而适应未来移动互联网应用的需求。整体来看,4G移动通信系统为5G移动通信技术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相比于目前主流的移动通信技术,5G技术具备更加广泛的网络覆盖范围,其整体通信系统更加的科学化、规范化、智能化,能够满足大规模传输数据吞吐的需求。通过对5G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有效解决4G数据网络传输速度慢、收费高、网络不稳定等问题。

(2)相比于移动通信2G技术、3G技术、4G技术,5G通信技术具备更强的网络应用性能,通过对该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完善移动数据网络体系,实现网络信号整体覆盖性的提升,满足无线移动网络的构建要求。5G技术具备更高的应用灵活性,能够根据运营商的不同管理需求,实现网络资源的动态性调整及分配,实现网络通信运作成本及能源消耗状况的分析,有利于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运作。随着未来市场经济环境的改变,移动通信技术领域必然面临着巨大的技术变革挑战,5G技术的应用,对移动网络整体性发展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随着5G通信技术体系的不断健全,其传输速度水平、信息吞吐率、网络传输质量必然能得到较大的提升,随着5G网络通信环境的不断优化,越来越多的5G应用业务必将得到普及,比如3D虚拟交互业务、3D虚拟游戏业务等,随着这些业务体系的不断健全,能够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移动通信业务需求。相比于传统的通信技术,5G技术实现了物理传输体系的健全,实现了不同用户、不同区域、不同天线等环节的网络发展要求,有利于优化移动网络平台架构水平,增强其整体性能。

(3)为了适应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必须要进行全网络覆盖5G技术的应用,确保其移动网络的全面性覆盖,有利于为各种无线互联业务提供良好的运作环境,进行新型接入网架构的应用,进行网络整体组织架构的优化,实现整体建网效率的提升,进行绿色无线接入网构架模块的优化,实现移动网络通讯干扰状况的降低,有利于降低移动通信的整体运作成本,实现移动通信整体维护水平的提升,该技术具备良好的可配置性,通过对网络运行压力的分析,进行网络资源的实时性调节及配置,降低通信能耗水平。

3、关键技术应用方案

(1)5G技术实现了异构超密集部署技术的应用,有利于解决一系列超密集异构网络部署问题,实现节点距离半径的缩短,实现整体数据量容纳空间的扩大,实现节点数量的增大,提升了部署密度的分析效率。在未来移动通信发展模块,其节点部署密度必然大大超越现阶段通信技术的节点部署密度,实现节点距离的减少,满足超密集异构网络的数据传输要求,避免出现一系列的多覆盖层次干扰性能问题,为了实现5G技术的有效性应用,在未来通信技术发展模块,必须进行异构超密集部署技术的优化,实现组网模式、接入技术模式、防扰乱模式等的协调。在移动通信网络运作过程中,自组织网络SON模块扮演着重要的发展地位,通过对该技术模块的应用,能够为通信网络提供持续性的部署及维护,这需要进行专门工作岗位配置,实现该技术研发资金的投入,确保移动网络的顺利开展,实现资本、人力、物力等成本的控制,有利于提升通信网络的整体运作效率,实践证明,通过对SON技术的应用,有利于解决网络的智能部署问题,实现其整体智能维护效益的增强。相比于4G通信网络结构,5G通信网络技术具备更加复杂的网络架构,其网络管理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必须进行SON发展技术的优化,实现其自组织网络体系的健全,在未来通信技术发展过程中,解决多层交叉网络协同问题,充分大会SON技术体系的积极作用,满足未来新型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要求。

(2)在未来通信技术发展过程中,SDN技术扮演着重要的移动通信工作地位,这是一种软件定义网络技术,通过对中心控制器的使用,实现不同类无线网络的同步性运作,满足无线资源的管理要求,让复杂化的设备操作变得易于上手,相比于传统的通信网络控制及管理技术,SDN技术具备更好的移动通信控制管理效益,为了提升未来无线传输技术的应用效益,必须进行技术切换环节、资源分配环节、实时监控环节等的协调,满足未来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需求。M1M0技术是一种常见的基站传输系统模式,该技术具备较低的抗干扰性,其数据整体传输效率低,具备较低的空间分辨率,通过对这种技术的大规模集成性利用,可以满足不同基站及线路数据传输的要求,能够进行移动通信信号的实时性接收。目前来看,该技术应用体系尚不健全,其依旧存在数字编码、信号检测、信号通道模拟等环节上的问题,为了满足未来新型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要求,必须进行M1M0技术问题的解决。

(3)为了适应5G移动通信网络的复杂性工作需求,进行全双工技术体系的健全是必要的,从而实现信息的双面性传输,通过对该技术的应用,能够进行数据信息的同时间段、同频率的双向传输,其突破了传统单向数据信息传输的局限性,有利于进行移动通信资源的节约,有利于频谱资源利用率的增强。通过对这种技术方案的优化,有利于实现网络传输数据模块、发射机发射数据模块、接手机接收数据模块等速率的提升,通过对抗干扰技术及双全工技术的协调,有利于适应新型移动通信技术的未来发展要求。滤波器组是多载波技术的关键应用模块,通过对多载波传输途径的应用,进行多载波模式的有效性调制,解决无线网络设备间的干扰问题、频谱传输问题、多径衰落问题等,为了适应5G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要求,必须进行原始及调制滤波器的协调,实现其与频率响应特性的一致性,实现滤波器设计方案的优化。

4、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通信市场需求,必须进行新型移动通信技术的研究及应用,以适应复杂化的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余莉,张治中,程方,等。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体系架构及其关键技术[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4)。

[2]尤肖虎,潘志文,高西奇,等。5G移动通信发展趋势与若干关键技术[J]。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4(05)。

科技论文格式 篇8

讨论部分是中英文科技论文主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其内容不但可以体现出作者博览文献、掌握科技动态的深度和广度,还可以说明作者的综合分析能力及学术造诣的深浅。本文针对环境法学研究影响性因素实证分析 基于CSSCI法学基于CSSCI(2000―2011)的我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知基于SCILAB与Tcl/Tk构建中学几何教学的方式分析Acta Mathematica Scientia(English Series)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Technology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Science China讨论部分的常见问题进行了总结分析,并给出了如何提高该部分写作的几点建议。

1 讨论部分的重要性

科技论文无论采用哪种分类方式,其内容均由前置部分和主体部分构成。讨论是主体部分中的重要组成,其目的是为最终结论提供理论依据,可对全篇论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篇科技论文若只展现了作者本身取得的理论结果,缺少对所得理论的分析解释,缺少与其他学者取得的类似理论成果的评价和比较,那么就无法称得上是一篇高水平科技论文。一位知名教授在一次与学者探讨如何撰写科技论文的研讨会上强调:“讨论部分最能体现一个学者的学术水平和学术道德,不容半点疏忽。在讨论部分进行对比分析时,妄下结论夸大论文的学术价值,或者在发现自身取得结果与他人有异时,未进行反复核对推理及判断,轻易否定他人成果,贬低他人工作进而抬高自身,均属不恰当不负责的做法,甚至违背了学术道德。所以无论作为投稿者还是作为审稿者,在个人学术水平基础上,都应该尽最大努力去科学、客观、准确地判断自己与评估他人。”由此可见讨论部分的学术意义以及重要性。然而关于讨论部分的写作,目前仍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改善和解决。下面将对一些常见问题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原因。

2 常见问题探讨

2.1 对所取得的结果认识不够深入,导致讨论的内容基本上是摘要或者结论的重述

有些学者在讨论部分惯用这样的结构进行叙述,例如“注(Remark):定理X采用了X方法,在X的假设下,利用了理论,得到了X条件”。这种讨论形式与论文的摘要和结论无论在内容上还是结构上均如出一辙。这是学者对科技论文讨论部分的定义不清所致。所谓讨论是指以结果为依据,对其做出合理的解释,将研究结果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文字表述,进而回答前言中所提出的问题。有些学术语言文言化的复古倾向--一个值得关注的语言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浅析“教学学术”视角下大学教师教学责任意识剖析传播学术中的“欧洲中心主义”——亚洲中从Ontology的译名之争看哲学术语的翻译原则试论新闻学学术规范研究的依据与路径论析大学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学术责任中学的学术:一个亟待关注的话题试论学术嬗变中的教育创新环境法学的学术特色与贡献

即便其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都具有创新性和学术价值,但是因讨论部分不当而被拒绝录用。笔者向一篇国际期刊投稿时也遇到类似问题,专家给出如下审稿意见:“The authors claim that their approach is less conservative than the ones existing in the literature. Since this is the main motivation of the paper, this point should be discussed in more details and the advantages should be clearly illustrated through appropriate examples.”事实上在做此科研工作时,笔者已经做了大量的文献阅读并确信研究成果的创新性,但是在论文中因缺少讨论部分而未体现出创新性。为了能够清楚地回答审稿专家的意见,进一步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将研究方法进行了对比,对研究结果的低保守性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释,并采用了2个算例将取得的研究成果与其他学者所取得的类似研究成果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了研究成果的创新性。此外,亦有学者倾向于将研究结果和讨论结合在一起撰写。若可以通过此边叙边议的写作方式将研究结果进行描述,同时阐述出变化趋势和规律,且能够表明自己的观点,避免了将结果与讨论混淆,则不属此例。

2.2 以偏概全或者针对性不强,将未作的工作凭主观作出结论

有些学者在讨论部分倾心于这样一种结构:“本文所取得的结果包含了文献XX中的成果,具有一般性。”研究成果一般包含多方面,以理论推导型科技论文为例,包括模型的建立、不确定因素的引入、方法的选取、相关假设条件及定理结论等。上面所提的结构泛泛评价了所取得的成果,针对性不强。若模型不同,引入了哪些因素;若方法不同,采用不同方法的应用优势是什么;若结论不同,新的结论有何优缺点等。相关的解释和对比分析都需要作者在讨论部分做出阐述。还有学者为增加篇幅有意提高论文的学术水平,在论据不足的情况下,将研究结果推广到其它领域,看似具有一般性的研究结果,细读起来却不得要领。

2.3 文献引用不当

在讨论部分为了与类似研究进行成果进行对比时,引用文献是不可避免的。此处引用文献与引言部分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时文献的引用有所差别。在经过仔细阅读研究的前提下,引言部分对参考文献的研究方法或研究成果进行概述性总结,并提出现有成果中的一些不足或者空白,引用文献数目相对较多,但是不做出具体分析。讨论部分则是有针对性与一些文献的研究成果从理论上进行具体对比,需要公式推导、数值图表分析等方式阐述所得结果与他人结果的异同,而不是将类似文献泛泛罗列。有些学者在未深入研究所获成果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意义时,为迎合“交叉学科”这一流行术语,引用与本论文研究相关性较小或甚至完全无关的文献,使读者对其观点模糊不清。

3 几点建议

(1)遵循写作原则,明确写作要点。关于讨论部分的写法方法有很多种,例如穿插在结果中,边描述结果边阐述规律;再如独立成一节、集中讨论、一气呵成等。无论采用何种写作方法,都应明确讨论部分的终极目的是突出论文的创新性,解释因果关系和所得结果的必然性。例如文献“Global Stability of Complex-Valued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 With Time-Delays.”该文献中的讨论几乎贯穿全篇论文,从引言部分便开始到后续的准备知识、主要结论部分、讨论部分以及算例部分。作者所讨论的要点非常明确,即如何将实值神经网络的稳定性分析扩展到复值神经网络,两者在假设条件上和研究方法上具有什么哪些差异,所得到的结论具有哪些联系。

(2)理清思路,明确学术价值。学者只有具备清晰且科学的思维,才能揭示事物发展的必然逻辑和内在联系。科技论文结构无固定格式,往往根据文章主题表达的需要进行构思。例如文献 “On the Stability and Control of Nonlinear Dynamical Systems via Vector Lyapunov Functions.”该论文虽长达13页且包含大量的讨论(讨论部分是采用边叙述结果边讨论的写作方式展开的),然而通过作者清晰紧凑的表达,该论文里包含的复杂理论却可以行云流水地表达出来。这与作者对该论文学术价值以及讨论主线的掌控是分不开的。

(3)对未来工作提出展望。科学研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当前所取得研究成果必然是在过去他人已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具有一定的优势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在讨论部分,应指出新成果在现有成果基础上进行了哪些扩展?例如文献“Passivity analysis of discrete-time stochastic neural networks with time-varying delays.”在讨论部分提出当前研究尚未解决的问题以及工作展望,即将该文中()的研究成果推广到其它神经网络模型。这样不仅可以体现出学者的学术深度,也可以达到促进学术发展和学术交流的目的。

4 结论

本文总结了科技论文讨论部分的三个常见问题,并分析了其产生原因,最后给出了如何提高讨论部分写作的几点建议,这对提示学者重视讨论部分的撰写并提高科技论文投稿的录用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科技论文格式 篇9

摘要:科技论文是各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然而科技论文质量日趋下降已经成为各高等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教育教学改革新形势,如何保证和提高高等院校科技论文质量,是各高等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作者结合实际,阐述了高等院校科技论文质量管理和控制的重要性,分析了高等院校科技论文管理与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讨高等院校科技论文质量的管理与控制策略。

关键词:高等院校;科技论文;质量管理与控制

一、引言

科技论文作为高等院校教学阶段中最具创造性、综合性的核心环节,一直以来都是各高等院校关注的焦点,而科技论文的质量高低也一直都是衡量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近年来,高等院校科技论文质量在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下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在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方面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因此,探讨高等院校科技论文现状及原因,并结合各高等院校自身情况及教育教学特点制定出相应的质量管理与控制策略,对于提高高等院校科技论文质量、强化学生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等院校科技论文质量现状分析

在高校扩招的背景下,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及人才培养质量开始逐渐被各高等院校所重视。科技论文作为高等院校教学阶段中的核心环节,重要性日益凸显。虽然许多高校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对科技论文进行规范化、统一化的管理,但各种各样的问题还是层出不穷,如: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差,师资队伍建设滞后,管理制度的执行不严。

1、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差。由于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被过度强调,高等院校部分专业学生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未能得到应有的培养和提高。主要表现为学生检索、搜集文献的手段单一,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弱以及语言表达和逻辑能力较差。

2、师资队伍建设滞后。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学生人数增加过快,一名指导教师带多名学生的情况屡见不鲜,某些专业师生比例严重失调,指导工作的任务十分繁重。许多高校的教师在承担了大量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还要进行教学研究和自我充实,使部分教师用于指导毕业论文的时间相对较少、精力不足。部分教师知识结构老化,科研能力较差,指导水平低也是造成学生科技论文质量滑坡的原因之一。

3、管理制度的执行不严。尽管各高等院校对于科技论文从选题到答辩各个阶段都有自己的一套相对完善的管理规定,但贯彻落实工作通常受到忽视,缺乏督促教师的认真指导、师生定期交流,使论文撰写质量日趋下降。由于管理不严,使各项规定形同虚设,管理制度的监控作用未能很好实施。

三、高等院校科技论文质量管理与控制的重要性

高等院校科技论文作为实践教学的核心环节,教育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知识、技能进行科学研究、探索的训练,同时也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积极作用。不单只是检验一所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高等院校科技论文质量也是学生由学校向社会过渡的重要准备工作。科技论文的撰写工作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都离不开科学的管理与控制,如果管理与控制中存在问题,势必会对科技论文的质量造成负面的影响。

四、影响高等院校科技论文质量的深层次影响因素

造成高等院校科技论文质量下降的表面原因是社会的大环境变化,但从管理学角度去寻求解答,高校管理部门对科技论文的管理存在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1、组织松散是影响因素之一。各式各样的指导组织很多只是形式上的组织关系,实则上下脱节,无法形成合力。如有的学校以系为主,成立论文评审委员会,但真正抓论文指导的是各教研室,评审委员会没有实质上的作用。指导队伍也缺乏统一标准及要求。学生按人头分摊给老师,而不是针对学生本身的特点及实际情况选择特长、专业对口的指导教师,同时对指导教师的要求在指导质量、指导程序等方面缺乏科学的量化标准。

2、缺乏有效计划是影响因素之二。很少有高校平日将论文写作列入教学计划,对学生的论文写作技能进行培养。有的学校虽然开设语文类课程,但也很少涉及到论文写作方面的相关知识。由于长期没有受到相关训练,学生的写作基本功日渐单薄。这也是导致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差的主要因素。

3、领导层思想、方法、手段的滞后是影响因素之三。部分领导思想观念滞后,认为学生的科技论文只是一份作业,领导的不重视必然导致最后过程形式化。思想观念的滞后必然导致领导方法、手段的滞后。实际情况中,因知识老化,个别老教授对学生选择的前沿课题感到力不从心,但有的高校却有明文规定对指导教师的资历资格进行了限制,使部分对前沿课题颇有心得的教师爱莫能助。

五、高等院校科技论文的质量管理与控制策略

各高等院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结合科技论文设计环节的具体情况,制定较为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贯穿从选题、开题、写作到答辩的全过程,以保障科技论文质量的提高。

1、保障体系分层管理。通过建立指导教师、教研室、院、校这四层质量管理组织,在不同层面上对论文实施全方位的质量管理与控制。指导教师负责科技论文撰写过程中的具体指导及论文的学术规范审查工作。教研室负责监督各工作阶段的任务完成情况。学院负责确定指导教师及论文程序的细化。学校层面主要负责组织协调、监督考核及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2、完善规章制度体系。一是完善管理制度,如一些关于论文选题、答辩、成绩评定等规则以及指导教师在各阶段论文指导中应遵守的原则和程序的相关制度。二是规范文档格式,明确各类型科技论文在各阶段的各项文档书写规范。

3、建立全方位监督体系。加强科技论文监管是提高论文质量的重要途径。首先要求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对各项已完善的规章制度进行贯彻落实。同时,在学生科技论文完成过程中的各个阶段,指导教师应做到全面的监控,督促学生规范论文的内容、格式、学术规范,及时指出论文存在的问题。最后,由各级质量管理体系对学生的论文形式、格式及学术规范进行审查。

4、重视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对教师指导学生论文的态度、数量及质量进行全方位的考核评价,并将结果与教师的职称评定、绩效工资考核等方面挂钩,充分调动教师对论文工作的积极性。

六、结语

我国高等院校科技论文写作环节的淡化,已经引起了不少教育界人士的关注。我们应该充分认识这种情况的危害性,努力改变目前的状况。改进高校科技论文写作,首先应该从管理角度着手,把握住各个流程环节的控制,从管理的几个环节做出科学的安排和改进。我们可以从提高科技论文的质量管理着手,通过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使我们高等院校的科技论文写作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江腊生。地方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跟踪模式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36)。

[2]李百齐。提高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思考[J]。成才之路,200,(120)。

[3]郭力帆,乐征宇。高校理工科毕业论文质量规范化管理的实践与探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77)。

[4]康星华。高校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浅谈[J]。教育与职业,2007,(4):180.

[5]易清霞,杨春凤。地方高校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管理策略[J]。现代企业教育,2012,(7)。

[6]孟梅,范世东,陈永志。高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的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7,(44):499.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