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论文优秀5篇

健康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应用心理学学科分支,自1978年在美国诞生以来,健康心理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充分共享。健康心理学在维持和改善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评估和诊断健康;完善和改进健康防治体系。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心理论文优秀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心理小论文 篇1

小学阶段是个体自我概念逐渐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由于孩子们缺乏生活经验,对生活没有正确的认识,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模糊,缺乏处理问题和分辨是非的能力,极容易走心理“弯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意味着,老师不仅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还应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辅导员,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   作为一名小学一线教师,我就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点尝试和体会与大家一起交流。

一、教师自身要拥有健康的心理并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思想、言行、举止都会给学生带来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要求教师不但要拥有较高业务知识,还应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教师还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在教育教学中时刻以“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员”的身份深入学生的心灵进行教育。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教师只有无私地对学生倾洒爱的甘露,才能更好地塑造、净化学生的心灵。学生只有在教师真心、真情、真爱的陶冶下,才能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才会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之中。

二、关注学生心理,营造一个良好课堂心理环境

作为教师,不但要重视学生的学业发展,还必须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师虽然掌握了一些心理学知识,但还不能很好地了解学生心理,大多数教师认为小学生心理问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迎刃而解。其实,小学生有他们自己的特殊心理,他们的心理要比成人敏感、脆弱。工作中一些老师遇到“问题儿童”时,首先想到的是家庭原因,把问题移交给家长,而不是蹲下身子与学生进行直接交流,这样往往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失去自信,变得沉默、孤僻,从而直接导致学生心理出现问题。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不但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还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保障。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思想得到认同,心灵得到沟通,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规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在愉悦的氛围中学得懂、学得好。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只有学生主动走近老师,和老师成为朋友,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尽可能地为小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机遇,满足其需要,在小学生满足需要的同时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方法积极引导,使之基本能对事物的善恶、美丑、是非进行判断、甄别。小学生由于缺乏判断力和自制力,很容易在满足需要的冲动驱使下,受到不健康或不正当诱因的影响,采取不恰当的方法和途径求得满足,从而导致错误行为,这就要求我们从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员和班主任都能根据有关方面的知识,善于识别,及时发现,及时有效地给予调节、治疗和引导,让学生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健康成长。

三、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多层次、全方位追踪学生心理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很有必要。心理健康档案的内容可依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定,涉及的内容包括学生的性格、智力、学习适应性、学习能力、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家庭情况、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可以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并可预防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学生自己也可通过心理档案更好地了解自己,把握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好地挖掘自身的潜能,扬长补短。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但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们付出真心、真情、真爱,一切“从心”做起,我们就能让孩子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心理健康论文 篇2

如今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科学文化知识显得越发重要,古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与挑战,从而产生了很多不好的情绪,引发种种矛盾,产生心理问题。这一点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越来越被家长、教育者所重视,所以家长、教育者该怎样去看待心理健康,解决孩子们的心理问题,优化素质教育,给孩子带来一个美好的未来,成为孩子发展的重点,并引发了众多的思考。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堪忧

(一)自身因素由于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变革时期,所以往往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都不太成熟,而且逆反心理很严重,导致中学生的学习方法普遍不当,养成不好的习惯;学习基础不扎实,影响新知识的吸收;学习松散,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没有动力。

(二)学校因素中国的教育迫使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待在学校,所以学校被称为学生的第二个家,但是学校的学生众多,很难照顾到每个学生。又因教师的各种原因,如:体罚学生、嫌弃差生、不尊重学生、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学生感到心理上的孤独。

(三)家庭因素家长是学生的启蒙老师,因此一个好的家庭教育甚是重要。但有的家长文化水平较低,在知识上给不了学生帮助,而且有的家长认为学习知识不重要,所以给孩子树立了不好的榜样,再加上有的家长缺少对孩子的温暖,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

(四)社会原因由于社会的快节奏发展和社会的复杂性,因而产生了很多诱惑学生的事物,并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此外,社会的多变性也影响着学生,信息时代的发展,初中生正处于发展的转型阶段,因为他们的童真,往往会做出一些他们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但却很危险的事,给其心理带来恐惧,而且在和平的世界环境下,仍有着不法分子与恐怖组织,这都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很大的威胁。

二、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一)社会要营造良好的风气社会是一个大环境,一个社会的走向带动着各方面的发展,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应该高举心理健康教育这块牌子,以健康为主题,大力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生间的开展,做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工作。此外,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部门还应该制定一套完善的教育教学体制,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这块,规划好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只有解决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才能为国家输送人才,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

(二)学校应该打造一个舒适的校舍环境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对学生十分重要。学校应该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角度出发,站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立场上,去打造学校的学习环境,制定有利于中学生心理健康往积极方面发展的校章制度。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对细节的重视,一个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安静与愉悦,以及教室内外的装饰、一两句名人的诗句、一个顺口的标语,都会引导着学生往积极阳光的方向发展,使其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与此同时,宿舍的重要性也不能忽视,有些家较远的学生会选择住校,本来就缺少家的温暖,所以宿舍的环境和方方面面都在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好坏,以及宿舍的安全保障等等,因此一个好的宿舍就会带来一帮乐观的孩子。

(三)师生间的关系要融洽学生在学习时会遇到方方面面的困惑,这时唯一能帮助学生的就是老师,但是鉴于中学生的特殊发展时期,有的学生不愿与老师交流,甚至还有学生害怕与老师交流,导致其不会的问题越积越多,最终形成一个知识漏洞,使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因此,师生之间要相互配合,教师要放下架子,融入到学生中去,成为学生最好的良师益友,面对不同的学生要运用不同的方式去沟通,让学生明白老师的出发点一切都是为了他们的学习,并以学生们的心理健康为主题,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案,用自己的真情去感化学生,这样不仅有利于自己的教学开展,还培养了学生积极的心理素质。

(四)开设心理辅导课,开展心理讲座学校在学生学习的课程中,要加强每周一至两节心理辅导课的融入,不能放松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有必要的话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期末考试,加强学生的重视度。还有,学校要定期开展心理讲座,聘请一些名师为学生讲课普及心理知识,现场进行心理测试和心理训练,并指导学生怎样做好正确的心理暗示,组织学生现场观看积极的心理视频。

(五)家长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就是家长,所以家长的教育至关重要,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学生的发展,所以家长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养成,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去引导家长对学生发展规律的认识,以及了解学生在青春期过程中心理、生理上的发展变化。家长以正确的方式教育孩子,不要过多地给孩子施加压力,盼望孩子成才是好事,但要寻求科学的方法,多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不要伤害孩子对学习的信心与热情。

由于学生在青春期过程中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所以家长的情绪要保持冷静,不要实行暴力手段,给孩子带来恐惧与不安,所以重视家长知识的普及是现代教育的必然,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成败的重中之重。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革越是激烈,对人的心理素质要求也就越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漫长的工程,举足轻重,需要社会、国家、学校、家长到学生个人方方面面的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健全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成为祖国之栋梁,社会所需人才。

心理咨询师论文参考 篇3

摘要:高校辅导员兼职心理咨询师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角色冲突,具体表现在工作性质、指导思想、工作方法、工作原则、工作目标、工作关系和工作要求上。解决这些冲突,需要辅导员准确把握角色要求,适时进行角色转换,加强自身人格修养,提高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寻找角色联系,整合角色功能。

关键词:辅导员;心理咨询师;角色冲突

为了满足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需要,辅导员兼职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现象日益普遍。辅导员长期奋战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他们与学生接触最多,对学生的成长经历、家庭背景、生活习惯、人际关系、学习状况、情感变化等各方面情况最了解。他们可以利用学校、家长、班委、同学等一切资源,帮助学生解决他们遇到的各种难题。辅导员也是最受学生喜爱的群体,大部分学生都对自己的辅导员最为信任,很多真实的想法也愿意透露给辅导员。因此,辅导员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有自己的优势。然而,辅导员工作与心理咨询工作毕竟不同,因此,正确认识二者的角色区别,了解两个角色之间的冲突,对于更好的完成辅导员和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1、辅导员与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定位

我国高校普遍实行辅导员制度。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主要从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班级日常管理、学生辅导咨询、学生党团建设等工作,是学生大学生活的指导者和政治生活的领路人。其最主要工作是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心理咨询师是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帮助来访者解除心理困扰的专业人员。主要从事来访者的人际关系问题、学习问题、情感问题、就业问题、家庭关系问题、自我成长等的咨询辅导,并对心理危机进行干预。其最主要的工作是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

2、辅导员与心理咨询师角色冲突的表现

2.1、工作性质上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冲突

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决定了他的工作性质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把握大学生的政治方向,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正确的价值观,树立大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政治观念和觉悟,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

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性质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他们要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深入探索大学生的内在自我,让他们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悦纳自己,进而以积极的情绪和心态面对外部世界,成为心理健康、个性完善的社会接班人。

2.2、指导思想上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心理学理论的冲突

心理咨询则是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心理咨询的知识和技术以及教育学、社会学、医学等相关知识为理论支撑。二者在指导思想上不同。

2.3、工作方法上思政方法和心理学方法的冲突

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的引领者,主要通过说服、灌输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和道德教育,这一角色的本质在于“说”,以做到以理服人的说教者的形象。心理咨询师则是学生心理的引导者,主要是通过倾听、共情、理解、影响等心理咨询的方法与技术,协助来访者成长。

2.4、工作原则上价值判断和价值中立的冲突

辅导员的工作是要看学生的行为方式和思想动态是不是符合目前社会的道德规范、法律法规,是否有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因此,在辅导员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是存在对错的价值判断的。而心理咨询师要对来访者做到无条件接纳和无条件积极关注,他所采取的是价值中立的原则,完全尊重来访者想法的基础上,协助来访者自己解决问题。

2.5、工作目标上解决问题与助人自助的冲突

辅导员的工作目标是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在思想、生活、学习、工作、就业等各方面遇到的问题。心理咨询师则是通过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深入探索来访者的内心世界,引导来访者树立面对问题的正确心态,让来访者自己找到问题解决的办法。因此,辅导员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心理咨询师是帮助学生认清自己,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

2.6、工作关系上师生关系与咨访关系的冲突

辅导员与大学生的关系是师生关系,所谓尊师重道,师生关系需要学生对教师有足够的尊重。教师是学校与学生沟通的桥梁,是学校的`代言人,在学生心中具有一定的权威地位。心理咨询中建立的是咨访关系。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也需要尊重,但是更需要的是平等。二者是在彼此信任的前提下,对最隐私的话题进行探讨,因此,心理咨询中对关系的要求会更高。

2.7、工作要求上及时上报与隐私保密的冲突

辅导员的工作是上下协调及管理说教,因此,当发现学生有一些思想和行为上的异常时,及时将情况上报给院系书记,或者学生处领导,乃至校领导,并要采取一切措施,利用所有资源,纠正学生的异常情况。而心理咨询师在面对来访者的异常心理与行为时,在来访者的问题不会出现危机或给他人造成危机的前提下,咨询师是采取保密性原则,避免第三方知道来访者在咨询关系中所透露的任何事情。

3、辅导员与心理咨询师角色冲突的解决策略

3.1、准确把握角色要求,适时进行角色转换

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是学校管理制度的执行者,强调集体原则;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定位侧重于学生人格个性的辅导培养,侧重个体感受。辅导员受聘于学校,必须站在学校的立场向学校负责,但在做心理咨询时,又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向学生个体负责。辅导员在兼职心理咨询师的过程中,要准确把握二者的角色要求,找好角色定位,并在需要的时候能较好地进行角色转换,有利于解决二者的角色冲突。

3.2、加强辅导员自身人格修养

无论是辅导员还是心理咨询师的角色,都需要具有较完备的人格素质才能很好的完成工作。完善的人格素质会提高辅导员在学生心中的威信,增加辅导员的说服力。同时,也会使心理咨询师更好地建立起与来访者的关系,更有效地帮助来访者成长。因此,辅导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格修养,符合角色期待的同时,扮演好角色。

3.3、提高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

高校辅导员因为日常工作繁忙,他们除了完成国家心理咨询师从业资格考试之外,很少有时间和精力系统地学习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以及心理咨询的方法与技术。而心理咨询方法不够熟练、技术使用不灵活、咨询原则和规范不了解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辅导员兼职心理咨询师过程中角色的转换和扮演。因此,辅导员兼职心理咨询师的过程中,应通过自学、培训、进修等各种方式不断学习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较好地掌握角色要求,才能成为合格的心理咨询师。

3.4、寻找角色联系,整合角色功能

虽然辅导员与心理咨询师角色不同,但服务对象都是大学生,是成长中的人,因此,二者的工作有其相通之处。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倾听技术、共情技术、积极关注技术都可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辅导员既要从思想现象发现问题,又要从心理现象来研究人的问题。因此,辅导员可以将将心理咨询的方法与理念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融合,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晓莹。关于高校辅导员与心理咨询者角色的思考[J].山东省团校学报,(2):39-42.

[2]冯雯雯。关于高校辅导员兼职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困境探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1):61-62.

[3]张万钰,于清泉。浅谈高校辅导员兼职心理咨询的素质要求[J].科技信息,2014,(33):223-226.

浅议心理教育论文 篇4

浅议心理教育论文

人的素质按纵向划分,可分为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科学素质、道德素质、艺术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而现在实施的素质教育有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却唯独缺失了心理素质方面的教育。

有关心理素质方面的教育,就是我们所说的心理教育,但其内涵远非如此。心理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的心理特点及其发展规律,采用一定的途径和方法,提高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质,培养积极的个性心理品质,进而开发自身潜能,促进其心理健康和人格和谐健全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

心理教育的外延,从不同角度看有不同内容。从心理角度讲,心理教育是心理状态、心理品质和心理能力的综合;从个体发展角度讲,包括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接纳、自我调节)和社会适应因素(即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如学习心理、竞争心理、人际心理、角色心理、责任心理、事业心理等)。

心理教育的任务有三个方面:一是教育者要传授个体发展的以上四方面的心理知识,使受教育者建立关注自身心理的意识,学习有关心理方面的知识;二要开展一定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训练,通过受教育者的亲身体验、反省和练习,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水平,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以促进自我开发潜能;三要传授给受教育者自我心理调节和保健的方法,以使其能独立自主地积极预防和应对各种心理问题。

综上,心理教育的直接目标是提高心理素质,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最终目标是要开发自身心理潜能,促进人格健全和谐发展。因此,心理教育的性质是发展性的、积极性的教育,它包括心理健康教育,但却不仅仅停留在心理健康的维护水平上,而是着眼于受教育者心理素质和心理品质的优化与发展目标。

1实施心理教育的重要意义

心理教育具有自身独特的内容和任务。学校教育中,心理教育应作为一种普及教育,而且应该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智体美劳各育的中介和基础。

1.1心理教育的重要性:是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基础

浇花要浇根,育人要育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心理上的修养,道德的、审美的、体力的修养就不可想象。学生德智体美劳诸种素质的提高必须以其心理素质为基础和中介,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主要受心理素质的制约,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也都要以必要的心理发展为前提。

德育是道德知情意行的教育,必然以积极的心理品质为基础和条件,正如古人云:正人须正心,心不正则行不端。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还是直接影响其学习质量的主要因素,较高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品质,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加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等学校智育工作具有不可忽视的基础性作用。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本身就是个体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基础和条件,而美育则是在个体良好心理品质基础上的创造与升华。同理,体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施和成果也必须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的心理品质作基础和推动力。

1.2心理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国人心理素质的现状十分严峻。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变革,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价值观念的多元,社会竞争的激烈,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家庭“四二一”结构的变化,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状况依旧我行我素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人们承受着来自学习、就业、工作和生活方方面面的高压,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心理抗压能力、心理防御能力、心理关注意识以及心理调节能力等都比较低,尤其是我们的学生。他们没有关注自己心理素质发展的意识,不能自知,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不能接纳自己,对自己的不足不能泰然处之,不能接受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挫折,心理承受能力脆弱,对自己心理方面的问题不能自助,消极被动地对待学习生活中的问题,社会适应能力差。而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心理素质和个性品质的培养和提高更是只能附着于各个学科教育或家庭教育的隐形熏陶与感染中。由于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得不到重视,造成了如今一部分学生心理素质低下,个性心理品质不良,甚至出现了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厌学、逃学、网瘾、离家出走、自杀、凶杀犯罪等人格扭曲的一幕幕悲剧的发生。可见,心理教育理应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和教育出现,并在学校中开展,并且对成人也应实施。

综上,笔者不禁想到许多教育家和学者曾提出的各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如赏识教育、挫折教育、人本教育、生命教育,他们的实质和核心正是心理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某些方面的心理素质,培养积极的个性品质,从而开发自身潜能,促进人格健全发展,进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这些教育理念要告诫的是,缺失了心理教育这一“灵魂”的教育是不完整的素质教育,培养的人才也是不健全的。

2关于心理教育实施途径的几点思考

心理教育这一立足发展性的不可或缺的素质教育,应鼓励开展有关的学科研究和教学。关于如何在学校中开展心理教育,笔者提出一点浅见。

21心理教育的主要途径:开设心理教育活动课心理教育的内容决定了其实施的形式。心理教育的任务体现了知情意行的统一。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获取心理健康与心理素养的相关知识和自我心理调节技能,既授以“鱼”又授以“渔”,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去亲身感悟并受到触动,学生才会主动地去思考,去总结,进而开发潜能,学会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才能根据实际情况自己作出判断,作出选择并主动实施。即通过自得自悟的方式并最终达到自觉自助。心理教育不仅传授知识、技能,还需亲身体验,感悟,形成稳定的情感,坚定的意志,进而转化为积极的行动。因此,心理教育必须以活动的课堂形式出现,以活动为主,采用心理游戏,角色扮演,心理剧,小组竞赛,小组讨论,情景模拟,心理训练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体验、感悟、思考,在自己经验基础上积极建构心理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意义,内化的同时,也能发挥学生自身潜能。这种富有启发意义的体验式活动教学模式,显然比单一的讲解、灌输有意义得多,体会也深刻得多,也有效得多,也能较好地实现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可见,心理教育活动课应成为心理教育教学的主要途径。

为了更好地开展心理教育活动课,还需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心理教育活动课应有专用的教材,它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编制,但并不要求极强的学科性和理论性,呈现在学生面前的知识是教师经过处理后比较通俗化、生活化的阐释形态的知识;二是由于要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除必须具有心理学方面的理论素养外,能将理论性通俗化书面性生活化,知识可操作化,进行合理的课堂教学设计,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促使知情意行的转化。活动课比较灵活,教学形式和方法多样,因此教师对教材也需灵活掌握,熟能生巧;三是学校应调动全校教职工重视学生心理教育的意识,做好教学和教师协调工作,给予心理活动课以支持和保障。

22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

心理素质不是单一孤立的素质,而是与其他多方面的素质相互联系,相互渗选相互促进的。在各学科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挖掘、灵活妥善地处理,把握教材内容中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品质教育的涉及点,并充分利用这些内容,有机渗透心理教育。例如语文教材中爱国志士和英雄人物的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事迹是对学生进行意志训练、耐挫折教育的极好材料;还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格境界,“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宽容心态,“会当凌绝顶,览众山小”的壮阔胸怀等,都会对学生的整个心灵起到震撼作用;数理化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和情感的陶冶,美术教学中丰富的想像力,体育教学中吃苦耐劳、勇敢、顽强、坚韧的心理品质等等,这些既有对学生心理知识渗透,又有意志磨炼,既有方法的引导,更有榜样的示范。学科渗透心理教育不仅増强各学科教学的魅力,而且对心理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两全其美。

23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一体化

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联系。学校可通过开设心理教育讲座的形式,提高家长对学生心理教育的意识,向家长普及心理教育知识,指导家长如何对学生进行家庭心理教育,共同合作以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其人格和谐健全发展。

总之,心理教育不仅针对中小学生、大学生,还有成人,不仅在学校中实施,校外也应继续应针对不同年龄个体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连续实施,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一体化。唯有如此,国民的心理素质、心理修养和心理健康水平才会提高,而以此为基础和核心的国民整体素质才能更上一层楼。

心理小论文 篇5

一、人际关系的定义

社会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心理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中文常指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总称,也被称为“人际交往”,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学友(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

人际关系有不同的定义,最具代表性的有:

1.人与人之间相互认知,因而产生的吸引或排拒,合作或竞争,领导或服从等关系。

2.指在某一段时间里与某人经常保持的社会接触。

3.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过程,借由思想,感情,行为表现的相互交流,而产生的互动关系。

4.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互动关系,更广义的人际关系包含文化制度模式与过程方面亦是社会关系。

5.人际关系可说是人与人之间,在一段过程中,彼此借由思想、感情、行为所表现

的吸引、排拒、合作、竞争、领导、服从等互动之关系,广义的说亦包含文化制

度模式与社会关系。

6.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

二、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心理效应

1、首因效应

在人际交往活动中,我们会很重视开始接触到的信息(包括容貌、语言、神态等),至于后面的信息就显的不是那么重要了,这种心理称之为首因效应。首因效应启迪我们一方面要给他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另一方面又要在以后的交往中纠正对他人第一印象的不全面的认识。

2、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是指最近一次交往的印象对我们的认识所产生的影响。最近一次交往留下的印象,往往是最深刻的印象。一般而言,熟人之间的交往近因效应会发挥较大的作用,因此我们平时应该注意给人留下良好的最近印象。

3、光环效应

又称晕轮效应,是指在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从对方的某个优点而泛化到其他有关的方面,由不全面的信息而形成完整的印象。光环效应往往对恋爱的双方起更明显的作用,正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

4、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是指在交往的过程中,我们总是假使他人和自己有相同的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从而形成对他人的印象。有时候,我们对他人的猜测,无形中透露的正是自己。所以,我们不要瞎猜别人的坏处,不要那么小心眼,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5、刻板效应

刻板效应是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或人物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有时会把对某一类人物的整体看法强加到该类的每一个个体上而忽视了个体特征。刻板效应有利于总体评价,但对个体评价会产生偏差。比如,农村来的同学认为城市来的同学见识广,而城市来的同学认为农村来的同学见识狭隘。

三、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

1、尊重原则

尊重包括两个方面:自尊和尊重他人。自尊就是在各种场合都要尊重自己,维护自己的尊严,不要自暴自弃。尊重他人就是要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人格和价值。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2、真诚原则

只有诚以待人,胸无城府,才能产生感情的共鸣,才能收获真正的友谊。没有人会喜欢虚情假意,多少夸夸其谈都会败下阵来。

3、宽容原则

在人际交往中,难免会产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甚至产生一些矛盾冲突。这时候我们就要学会宽容别人,不斤斤计较,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先犯我,礼让三分。不要因为一些小事而陷入人际纠纷,这样我们会浪费很多时间,同时也变得很自私自利变得很渺小。

4、互利合作原则

互利是指双方在满足对方需要的同时,又能得到对方的报答。人际交往永远是双向选择,双向互动。你来我往交往才能长久。在交往的过程中,双方应互相关心、互相爱护,既要考虑双方的共同利益,又要深化感情。

5、理解原则

理解是成功的人际交往的必要前提。理解就是我们能真正的了解对方的处境、心情、好恶、需要等,并能设心处地的关心对方。有道是“千金易得,知己难求”,人海茫茫,知音可贵啊!善解人意的人,永远受人欢迎。

6、平等原则

与人交往应做到一视同仁,不要爱富嫌贫,不能因为家庭背景、地位职权等方面原因而对人另眼相看。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