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读书笔记优质(精选31篇)
在我读《三体》之前,就曾多次听闻过她的名字,在网络上,杂志里,甚至是在与同伴们的交谈中,我是在经不起这来自四面八方的“推荐”,前一阵子,又恰好遇上了一个打折的机会,便买下来了一套。
《三体》中的每一个文字,仿佛都蕴含着神奇的魔力,把每一位有幸读到她的人都深深地吸引住,锁在小说中描述的那个奇幻的未来世界中。
小说讲述的,是在四光年外一个叫“三体”文明为了躲避自己星球面临着的危机,而对地球进行侵略,人类为了使自己的文明延续下去,向三体文明的侵略做出了反抗,斗争。
读《三体》后,我发现之前自己对这个宇宙,这个世界的理解是如此的狭隘,我对这个宇宙的想法在这个庞大的世界观中显得是多么的渺小,小说中一个强大的文明毁灭一个弱小的文明,完全不费吹灰之力,甚至与我们平日喝水吃饭一样平常。看完后,我甚至有一种就此投身科协研究,加快人类文明发展速度的冲动,但这与我一直为之努力的目标相差甚远,所以这个念头很快就被我无奈地打消了。
在三体系列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莫过于第二部的男主角,罗辑,面对三体文明的监视,他不慌不乱,从一个玩世不恭的人蜕变为一位稳重的“面壁者”在绝望中发现希望,制造出一系列假象,欺骗了三体文明,也欺骗了全人类,以至于在后来救下了人类文明之后,仍被人们所恐惧,害怕,被加上了各种各样的罪名,但他无视他人的目光,坚守着自己的职责,时刻威胁着四光年外的强大文明。
文章的叙述从科学家王淼受到神秘的“幽灵倒计时”的困扰开始,到三体世界被人类世界所知晓,再到人类开始对三体侵略的反抗,剧情层层深入,让读者能产生一种“自己也是小说人物之一,与人类一起发现了三体世界”的错觉,代入感之强,着实让人感叹。
文章让我有所感叹的不只是其曲折的剧情与其天马行空的想象,更有就是作者刘慈欣对科学的严谨性与落笔的精打细算。
在描述未来的科幻小说中,偶尔会出现想象太过离谱,太过不切实际,但这在《三体》中并没有明显的体现,因为大刘(读者们对作者刘慈欣的称呼)在小说开篇,便设下“人类科技已经被三体科技的强大力量锁死”的死结,使自己的小说由始至终都围绕着人类目前已经掌握了的技术或是已经提出了的设想及理论,让整部小说更真实,更能使读者代入到小说的故事中,这,使我不得不佩服大刘对小说内容的严谨。
真心希望大家也能细细地读一读这本由刘慈欣先生所著,代表着中国科幻小说最高杰作的作品:《三体》,与我一同体验这小说中庞大的宇宙观。
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可见读书是多么重要啊!读书可以让我们学到丰富的知识,还可以使人进步.
平时我们还应该多读一点书,而且要读好书,比如说:科幻.作文.童话.寓言.神话等一些有用的.有意义的书.不过,像漫画这样的书,最好还是少看点.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认为多读书对写作是有好处的,在读书的时候要多积累一些好词好句好段,再把它们抄在笔记本上.还要多学习别人的写作手法.内容,这样在写作的时候,积累的和学习到的东西就可以派上用场了!
书,是我们的好朋友;书,也是我们的好老师;我们谁也离开不谁,书这个知心的老师,这个称职的老师!
不久以前,我读了《小英雄雨来》。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这样的:晋察冀边区的北部有一条怀乡河,河上长着很多芦苇,河边有个小村庄。卢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碧绿的芦苇上就像盖上了一层厚厚的白雪。风一吹,鹅毛般的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来,把这几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软的芦花里。因此,这村就叫芦花村了。十二岁的儿童雨来就是在这村里的。在父母乡亲的影响和革命工作人员的引领下,雨来从一个聪明的孩子成长为一个机智勇敢的“小八路”。
他善于游泳,第一次鬼子把他抓住,本来是要处决他的,但是被他跳到水里逃走了;第二次他把敌人带到地雷阵,但是自己却再次跳到水里逃走了。我觉得雨来是一个活泼顽皮,聪明机智,勇敢顽强,而且具有强烈爱国杀敌思想的少年儿童。
读到这里我想到了自己。一天,我正在写毛笔字,可是怎么写都写不好,心里很烦躁,便去问妈妈,妈妈细心地指导我,可是我写的还是不好,妈妈就手把手地教我,写了几个字我就想要自己写,于是妈妈松开了手,走开了,我就自己写了起来。过不多久,妈妈过来看我,发现我写的字有的地方不好,就语重心长的给我指出来,我听得不耐烦就耍起了脾气,妈妈骂了我几句,我就和她顶起了嘴,妈妈气得转身就走。我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后悔万分啊!
记得我刚开始学溜冰的时候,教练让我练站,要穿着旱冰鞋,身体呈半蹲式,我比较胖,蹲着很吃力,而且重心把握不好,所以一直摔跤,就害怕了,于是我就和妈妈说:“我不学了,好吗?”“做事不能半途而废。”妈妈回答我:“做什么事都要用心,你越胆小,就越害怕;越胆大,就会越不怕。”从那以后,我每天都去练习逐渐找到了感觉,也领悟到了其中的技巧:画圆圈,弯下腰,眼睛正视前方。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学会了溜旱冰,现在,我可以飞快地溜了。
周五参与的公司关于企业核心价值观之追求卓越的培训,让我受益匪浅!
关于何为追求卓越的理念,我认为每个人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凡是克服了内心的恐惧与障碍, 用实际行动勇敢的面对和完成每一次挑战,那就是超越了自己,又超越了别人,达到了追求卓越!
对自己而言在工作中任何主动完成的“第一次”工作都是一种卓越,第一次主持会议,第一次主动代表部门发言,第一次承担并完成从没接触过的工作……都是卓越的表现。
在我的工作中,我想会展运营部总监助理这个岗位的职能,除了让我能将三年多的大中型会展项目负责、管理、执行经验得到升华以外,对于一个部门的管理与协调相关的工作是一种挑战,怎样更好的协助总监统筹展会项目和部门管理工作,日常的每项工作都需要有“自驱力”,我想我一直都在用实际行动在认真完成每一项工作,不管是以前、现在还是将来的我,对于会做的工作,需要主动去研究怎样做才能提高效率,将成果最大化,并归纳出流程,要求自己做的更好!对于不会做的工作,要主动面对问题和困难,虚心学习与请教,寻找解决的办法,在完成工作的基础上得到提升。
就像培训中所说,“卓越不是一个标准,而是一种境界,他不是优秀,而是优秀中的最优”。我希望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让自己变得更优、最优!
《三体》也就是《地球往事》三部曲,前段日子总算看完了,震撼之余一直想写点什么,总是不知道该从哪里说起。
三体1的主角自然是叶文洁,这个--时期目睹父亲惨遭批斗致死的天文学家,因缘巧合下进入红岸基地后,明知三体星人对地球不怀好意,仍然坚持发送地球坐标,从而导致地球暴露,三体人入侵开始,整个故事由此展开。
第一部更多的是各种叙述故事的前因后果,对--虽是略提一笔,但不难看出作者的态度。叶文洁的思想行为难道不是被时世影响改变的吗?所以你也就明白了人性是如何扭曲的。我还是很欣慰地看到她其实只是想借助外星文明改造地球改造人类,而不是仇恨地要毁灭地球。一个人要做到以牙还牙总是十分容易,要以德报怨就相当困难,所以孔子说的以直报怨,其实也只是裹着棉布的匕首而已。
三体2让我印象更深的人是章北海,这个面对三体人入侵,人类科学研究被阻断,战争基本无胜算的可能,却仍然要履行战斗职责的军人,竟然从一开始就抱着必胜的信心,你不得不对他投以尊敬。直到最后你发现其实他从一开始就知道人类必败,从一开始就已经定好目标做好计划,那就是劫持飞船逃离地球,为人类文明保存希望的火种。
是的,最终他成功了,这时候,你再回头去看他为自己的计划而实施的谋杀,你又会如何评价呢?如果谋杀是错,为人类保存希望是对,那他这么做到底是对是错?对错可以相抵吗?我们评判对错都是基于自己对价值观立场的选择,如果你更看重法律,那他肯定是错,如果你更看重意义结果,那他也许是对的。我觉得评判他还得注意最后的一个细节,章北海劫持飞船逃离地球,有两艘飞船追击,在这个过程中,地球舰队全部被三体人的一颗水滴毁灭,他成了英雄,但是面对逃离地球,三艘飞船无法满足所有人的生存,最后时刻他不得不再次作出决定攻击其他两艘飞船,因为他明白,只有这样人类文明才有延续的可能。
但他晚了一步,另一艘飞船率先发动了攻击,死之前他说了一句,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他觉得没什么比延续人类文明更重要的了,总是要有人牺牲的,那谁牺牲其实都一样,包括他自己。从这一点看,我最终尊敬他理解他。
三体2的另一个主角罗辑,这个被命运安排不得不接受面壁人计划的面壁者,从一开始的拒绝接受到滥用权利享乐到最后担起责任,虽然是老套的救赎剧情,但依然让人感动。他最后时刻提出的黑暗森林理论十分震撼。简单叙述就是:宇宙是一个黑暗森林,各种文明在宇宙中既是猎人又是猎物,谁先暴露谁先玩完。也正是由于他认识到这一点,用暴露三体人星球位置作为威慑,保住了地球,当然只是一小段时间,但这足够了。
三体3是一个爱情悲剧,云天明患病临死前送了程心一颗星星,程心却把他的大脑送给了三体人。虽然也希望三体人的技术能复活他,但更多的是希望他能打入三体人内部刺探情报,即使不是她的本意,我还是觉得太残忍了。云天明果然被复活了,通过三个故事传递信息,最终帮助了程心在太阳系毁灭之前逃离了出来,他们相约在他们的那个星星上想聚,最终阴错阳差,天人永隔,也许这就是所有俗套爱情的结局吧,你永远没办法和自己喜欢的或者喜欢你的在一起,最后和你在一起的往往是那个想也想不到的人。
三部曲中让我感到最搞笑的是每次面对危机面对末日,人类的丑恶行径,比方世人对逃亡主义的批判又认可,对面壁者的盲从到抛弃,对罗辑的失望到希望、迷信到唾弃,对程心的选择到咒骂等等,无一不让人感到人类实在是太可笑了。面对末日面对死亡面对利益,几乎所有人都是一样的,这难道就是人类的局限吗?
看完三体之后,我老是会仰望蓝天白云,仰望日月星辰,然后从心底生出一股渺小之感,我之于人类,地球之于宇宙,都不过是浮尘而已,我之于世,人类历史之于宇宙历史,又不过是白驹过隙一般,这种感觉大概就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吧。宇宙的奥秘是什么?人类的将来是什么?我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
我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幻迷,只是奔着网友的好评慕名而去,高中时的物理也学得一塌糊涂,所以根本无法从科学和技术层面对此书作出评价,但一路读下来,整个故事还是十分吸引我的,不得不佩服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尤其是对宇宙的畅想,对外星文明的思考,至于对人类自身的解读,我同样认为非常有意思。总的来说,名副其实,值得一读。
大家认识张嘎吧!这就是专门为他写的一本书,这本书分为两大类:1、小兵张嘎2、冷暖灾星
小兵张嘎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张嘎在侦察员老钟叔和区队长钱云清的带领下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八路军战士。
我佩服张嘎的坚强不屈,为死去的奶奶报了仇。小小年纪就上战场打仗,挂了彩也不怕痛,不着急,也是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张嘎年纪虽然小,可是鬼点子特别多,找一蓝子鸡蛋假装送给太君,其实想在杨家大院弄响地雷,被发现时朝“白勃”的方向跑去,告诉游击队,他还拉响了地雷,把“白勃”吓一跳,这是为了老钟叔不被捕。张嘎从小没有父母,只有奶奶依靠,就在他十三岁那一年,他唯一的亲人——奶奶死了,对他打击很大。经过几次的锻炼,他小小年纪已成为一名优秀的八路军战士。
冷暖灾星这个故事讲了巴大坎、苗秀、轴子三个小伙伴都是八路军战士,他们一边躲避鬼子的追杀一边逃亡,遇到许多好心人,那些好心人为他们做饭,腾房。可是,大多数人却被鬼子杀死了,他们认为自己是灾星,走到哪哪遭殃。
我很佩服巴大坎在四处危机重重下的那种乐观和活泼,苗秀有那样副金嗓子,而且十分勇敢,轴子坚贞不屈,十分懂事,可惜最后光荣牺牲。
张巴大坎真可怜,六岁时,在长征路上和妈妈一起被撂在了贵州,幸亏跟地下党联系上了,转移到了四川,加入了红四方面军。有一次他妈妈被张国涛挟着,在雪地草地上拉了两大来回,几乎把脚板磨去三寸。到达陕甘边界,又赶上了第二次“分散隐蔽”。他爸妈过黄河征西去了,后来,他听到一个十分打击的消息,妈妈和爸爸双双战死。
一个十三岁不到的孩子,没有亲人,父母又双双战死,他是多么的可怜,而且战火纷纷,随时有生命危险。
比起他们,我们现在的生活就像在天堂,可我们身在福中不知福,认为自己不幸福,可比起他们,我们是多么幸福啊!不用提心吊胆躲着日本鬼子,每天处在安安全全的世界,不会有生命危险。
我们要学习他们这种不怕死,不怕苦的精神,要把他们的优良传统一代代传下去,没有他们也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我们应该试着体谅别人,退一步海阔天空。
最近在读一本比较流行的科幻小说《三体》,在西西河论坛上看到有人介绍,于是自己也从网上找出来看。现在,刚刚看完第一本,后面还有两本。估计再有一个月左右时间,也就看完了。这次读《三体》给我带来了一种久违的激动。
到目前为止,《三体》给我的最大感受是深邃。首先,三体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深邃难懂的天体物理学问题,尤其对我这样一个文科生而言。由这样一个问题引出的一个全新的世界,这样的世界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文明,这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第二,科学的发展是否有上限,人类对世界的探索和旅行能否突破太阳系的范围?小说的内容让读者对这样问题产生思考,作者的对科技的发展充满幻想,并非完全的胡说八道,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第三,我们的头顶就是星空,恒星之间漫长的距离以光年为单位。天体的诞生与毁灭以亿万斯年为记录。至今为止,我们所知道的,拥有生命的星球只有地球,而地球上拥有生命的时间也不过短短的数亿年而已。人类是否是宇宙的唯一宠儿,宇宙是否还有其他生命的存在?这种具有大众趣味的问题,也是吸引我的另一个原因。
合上书本,当我偶尔抬头仰望星空时,遥想到宇宙的漫漫无际和时间的漫长,相对于人类生命的短暂和渺小,内心中多少有些莫名的恐慌。它有时让我感觉,人类仅仅是宇宙的一个偶然现象,人类的存在相对于整个宇宙,并不比一个细菌更渺小。人类的生活空间仍只局限于地球的某些角落,对整个地球尚且不能完全了解。相对于茫茫宇宙,类似地球的星球数以亿计,几乎所有的都是荒凉冷漠的世界,或许这才是世界的本来面目,地球迟早也将如此。
《三体》除了科幻之外,还有对人性的反思和形而上的思考。比如--中红卫兵的无知和残暴、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以及人类对人类未来的绝望,远远超出了某些哲学或者社会学大师的思考。
我读初中的时候比较喜欢科幻内容的东西,但那时候资源匮乏,能够接触到的除了电视,就是几本过期很久的《飞碟探索》杂志。后来莫名其妙地报了文科班,逐渐地也就很少看科幻内容的文章。读科幻小说感觉和看穿越剧差不多,冗长而枯燥,味同嚼蜡。但内心深处,还是对科学充满好奇和敬畏。《三体》小说给了我更多思考。
寒假期间,我读了《三体》这本书。
轻轻翻动着雪白的书页,细细品味着优美的文字,我被它深深吸引住了,如饥似渴,手不释卷。精彩的内容,跳跃的思维让我的内心受到了巨大的震撼,以至于有点埋怨自己从前的阅读范围是如此的狭窄,像《三体》这样精彩的小说竟未曾发现。
《三体》是一部科幻巨作,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刘慈欣著。虽说也是一部科幻小说,但它却与其他的科幻小说大相径庭,在骨子里就是一本独特的书。
举例来说,在大多数小说中,外星人都有着上帝般的形象,对人类亲切至极,会安慰人类,帮助人类,可谁知外星人是善是恶呢?《三体》便一反常态,将外星人刻画成一个合情合理的形象——迫于生存的危机而侵略地球的生物,存在着缺陷,却又十分的合于情理。这一下,就将它们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
书中还提到一个新的词语——智子。刚开始,我也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可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我终于明白,这是一种被三体人(外星人)用我们前所未有的高科技赋予了生命,可随意维度化的微不足道的质子!这想象,真是既天马行空,却又有着科学的依据。我们当中有几个人能够将它想象出来!
这部小说,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特别之处,那就是写作的手法。它一改以往习惯的“因为——所以”式写法,使用了“所以——因为”式。说详细一点就是将以往一成不变的先写事情发生前的事,再写事情结果的手法变成先写事情发生后的事,再写事情发生前的原因。
中间一些细微的地方又透露着一些隐隐约约的线索,引人深思。读书的时候将这些线索串联起来,再仔细一想,对整件事情的理解便简单明了多了。
这就像小孩子拼拼图一样,让读者自己一点一点去探索发现,这真是一种高明的写作手法,让读者能够有充分的空间去想象。
当然,每一部作品都一定会有它想表达的意思,无论深浅。而三体想表达的则更丰富。在一开始讲述叶文洁的记忆时,还描述了一幅-时的景象。
我想,在此作者一定是想批评讽刺--时,人们迫害知识分子的那种无知、可恨。把历史与科幻相接合,也就更加大大增加了想象的实在性,绝不是胡思乱想,这也是作者写作上的一个精炼之处,想象不能无限度。
书中还讲到了地球叛军,虽然他们的出发点是善的,只希望三体人到地球上来消灭坏风气,可他们的思想太过于极端,竟然想毁灭人类,毁灭地球!即便我们的社会真的无可救药,我们也应该尽自己的一份力,努力维护这个世界。
这里毕竟是我们赖以呼吸、生活、生存的家园。试想没有了它,我们去哪儿生存?如此这般,还有许许多多,等待着读者去思索,去发现!
整部三体都以和平——战争——生存——毁灭为主线,在我眼前展现出一个广阔、神秘的世界。它开阔了我的思维,让想象不再受到约束,自由飞翔。其实,每一个人的头脑里都有一个世界,愿我们用想象的翅膀,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精彩的三体世界!
大刘的这部作品被尊为代表了目前国内硬科幻小说的最高水平,因我脑子不够使,逻辑思维也不好,平时对科幻小说都绕道走,所以不知道目前国内科幻小说处在什么状态。毕竟我上一次真正看科幻小说已经是小学六年级了。说起来小学时很爱看凡尔纳的书,中学后反而退化了。
还用我介绍内容吗?估计你是没看过,还是介绍一下吧,会很罗嗦,要小心。
三体作为一个飘荡在宇宙中的星球文明一直苦于三个太阳变换排序带来的恶劣气候,苦苦寻找宇宙中其他气候稳定的星球,这时处于秘密寻找外星文明的地球发出的信息被三体通讯员收到。通讯员恐怕三体世界会摧毁地球于是发回信息警告地球不要回信,只是已经处于对人类完全失望的文—革时期的叶文洁下定决心要让高科技外星文明来拯救地球人类,于是地球上出现一个组织叫ETO,地球三体组织。
第一部最引人注目的当然是三体游戏,这是一个仿真游戏,其实我当时没怎么看懂,到底是现实还是游戏?这本也是被大刘自认为三本中写的最好的一本,他自认烂尾,但《三体》爆红是第三本完结开始。三体游戏非常逼真的模仿了三体世界景象,通常是高智商的知识份子会很感兴趣地玩下去,这就给ETO提供了高智商人群。
在游戏里可以遇见中外历史高智商人物比如秦始皇、老子、牛顿、伽利略等等,这些人都凑到一块儿来商量问题,如果你做的够好他们会记得你,下次进游戏别人还会表示佩服你。三体世界利用各种手段来阻挠地球物理发展,这种方式我很欣赏,但是也很绝望。你想想,让一个物理家发现其实物理是不存在的,此人立刻就能崩溃。还有什么比摧毁一个人信心更绝望的事儿咧?
第二部是我个人最喜欢的,看了三遍。这部中心人物有俩,罗辑和章北海。罗辑莫名作为面壁者很诡异地经历了大起大落,章北海是我最喜欢的人物,有脑子有手段,坚定不移。
因为三体世界对于地球人类任何计划都能看透所以选定四位面壁者,他们可以做任何事来保护地球,前提是这些想法都在他们的脑子里,除了他们没有任何人知道。因为三体世界唯独不能看透人的想法,也不懂撒谎和阴谋,他们的思想是透明的。
当三位面壁者都失败的情况下罗辑变成了令人捉摸不透的存在,而章北海进入未来后才透露自己是人类必败主义者。
当罗辑冬眠后醒来发现人类技术已经发展到打败三体时很开心也很不安,我在看这段儿时一直冷笑:愚蠢又天真的人类啊。果然,在三体世界的一个小小探测器几分钟内就把人类所有太空力量摧毁后人类整体崩溃了,看的我超爽快。本来么,智子让你发展到几时就是几时,这种感觉有点儿像某一期世界奇妙物语,一个小女孩玩玩具,抬头一看,原来她也不过是玩具。还真把自己当回事儿了!
因为看了三遍,第二遍时某些细节才被我注意到,所以私以为这种书都要多看几遍。
第三部是让我很期待却没有预期心情的一本。我知道最后是全灭,结果全灭的如此有希望感……想到专访中大刘说他认为结局很光明,还是很多人不理解。我理解啊大刘!就是很光明的感觉有没有!!看的我这叫一个郁闷,一点都不爽快。
宁帆说我一定会讨厌女主,事实上我对女主并没有特别大的反感。在我看来女主代表了人类,人类就是这样优柔寡断又自以为是,武断又易后悔,时而把自己当救世主时而自责到恨不得自杀谢罪,本书给最大的感受还是整个人类社会对于某件事态度转变之剧烈,令我作呕,在阅读过程中几次隐隐作呕,生理反应。这也是从第二部顺延下来的最大感觉,人类社会太容易集体转变态度,罗辑是最明显的对象。
在他做事时以为他神秘而崇拜之,在他隐居时又认为他毫无作为唾弃之,在他被三体恐惧时又认为他是上帝,在他冬眠醒来又不屑地取消了他的面壁者,在他的预言成真后又把他送上神坛还要吻他的脚,在他做事时又觉得他自私每个人都辱骂他,在他成为面壁者怒视三体世界时又崇拜他。
感觉怎么样?我认为这部作品最好的一点就是很明确地点出了人类本性,这点也最为我感受深刻,入戏太深,看的我浑身发冷,几次作呕,恶心地要命。
之前看南方周末对大刘专访,根本看不懂,看了两三遍才勉强看懂。印象最深刻是大刘回应读者抗议结局全灭,他认为人类文明作为宇宙中很渺小的一员已经存在了这么久已经不错了,反正人类迟早要全灭的。而且他认为最后描写已经很光明了,记者表示无法理解,既然全灭何来光明?但是我这次看,觉得最后全灭的太曲折了,虽然是全灭但真的给我一种光明的感觉,觉得很有希望,甚至有种女主没有死掉的感觉。所以看的我这个不爽,难得跟大刘想一块儿了却是这么憋屈的情况。
当然了,第三本里头有很多地方都看不懂,我估计哪怕再看两遍也看不懂,太专业了那些术语。即便如此还是无法掩盖这是一部非常棒作品的事实,当然之前它已经被捧上天了,我也无需赘言。分数不必说啦,如果你有心情有时间一定要看看,不是推荐,是强烈建议。
作为一个反人类分子,真心希望有人类快快灭亡。其实对于地球来说,人类文明只是一个渺小的存在,在它长长的历史里人类只是微不足道的存在。同理,对于宇宙来说,地球也不过是一个普通到不行的星球。这么说起来,人类那些自以为是的小心思和纷争真是可笑到不行啊,还自以为自己对于地球做了什么大事情整天诚惶诚恐又继续糟蹋地球资源。
有两处想不通,不知道是BUG还是伏笔:第一,第二部中和史强一起押送罗辑的警察被史强称为郑儿,后面罗辑又遇见他时却被称呼为张X。第二,思想钢印族后面再也没提过,我很不解。
千言万语只汇成一句话:强烈要求加入ETO!
刘慈欣的《三体》获得了被誉为文学界诺贝尔之称的雨果奖。这是中国人首次荣获此奖项。前任美国总统奥巴马是三体的粉丝,他看完第一本后就深深入迷,可是第二版还没有出版,奥巴马直接命令手下的人去出版社复印原稿,当奥巴马看完三体后,感慨道:我曾经认为我当上美国总统很厉害,但看完这本书后,才感到我在整个世界,整个宇宙的渺小。《三体》到底有什么独具匠心的地方吸引人呢?
刘慈欣,你或许不熟悉他,但只要看过科幻小说的人一定知道他,他可谓是中国科幻界教父级人物,不仅获得过雨果奖,还获得过七次科幻银河奖,他的粉丝被亲切的称为“磁铁”。粉丝给他也起了一个名字,人们通常叫他大刘。
他看起来是一个平凡的人,但做出了不平凡的事。他毕业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一个不是特别优秀的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娘子关电厂担任计算机工程师。之后,电厂倒闭,他便回到家成为一名家庭妇男,但这并不影响他成为一位伟大的作家,反而一个安静,不浮躁的环境更能让作者成下心来。比如著名的法国科幻作家儒勒凡尔纳就是在安静环境下创作出了伟大的作品《八十天环游地球》《海底两万里》等著名作品。或许有人认为“我”没有良好的教育环境,教育资源,但这都是客观困难,只要你肯客服,主观意愿,那么你离成功就差一个机遇。做人要自信,这是每个人的底气,如果没有他,那你注定是一个平庸的人。
大刘的作品有很多,最具代表的便是《三体》,他的思维很缜密,即使人物,事件很多,但都会很条理的写出,不会搞的人晕头转向。写的事件都是符合科学依据的,比如量子纠缠等。高晓松说过:科技的发展需要艺术的想象和技术的支持。可见科幻作家,艺术家的重要性,若没有他们,技术将一直停留不动,人类也就不会继续发展。他开的脑洞都十分之大,并且也符合科学原理,不像有些科幻作家,只给你讲表现,而不讲原因。承袭了古典主义科幻小说中节奏紧张,情节生动的特征,并且在看似平实拙朴的语言中,浓墨重彩地渲染了科学和自然的伟大力量。
《三体》揭露了人性的缺点。文中角色罗辑一直握着发射器,只要三体文明进攻地球,他便将三体坐标发出去,使地球和三体和谐相处了一百多年。但过了一百多年后,人们认为罗辑太冷酷了,便将发射器交给了圣母叶文洁,使地球遭遇了巨大的危机,这就是人类的缺点好了伤疤忘了疼,人类经历了无数次战争,人们知道和平的美好,但当今世界并不太平,这便是最典型的事例。
《三体》告诉我们世界是残酷的。三体写了一个“黑暗森林法则”,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像幽灵般潜行于林间,轻轻拨开挡路的树枝,竭力不让脚步发出一点儿声音,连呼吸都必须小心翼翼:他必须小心,因为林中到处都有与他一样潜行的猎人,如果他发现了别的生命,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开枪消灭之。在这片森林中,他人就是地狱,就是永恒的威胁,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将很快被消灭。
《三体》这本书我认为不仅仅能归属到科技领域,而是凌驾于所有科目之上的,它丰富了我们的想象力,打开了脑洞;告诉我们人类的缺点,客观的剖析了人性,社会;能让我们静下心来思考人生的意义。最后我用科幻作家何夕对大刘的评价结束本文:刘慈欣是一个冷漠的宇宙观察者,冷酷的道德评判者,再加上一个冷静的思想者。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写出这样伟大的作品,这就是刘慈欣的独特之处。
一直喜欢《百家讲坛》这个栏目,于丹老师在《百家讲坛》上对《论语》对《庄子心得》侃侃而谈时,深深地吸引着我。她说中国的儒家思想,在社会这个尺度上,要求人坦荡,道家的思想是在生命层面上要求人飞越。坦荡是我们的一份社会责任,超越是我们的生命境界。对《论语》对《庄子》知之甚少的我由此产生兴趣。再一次认真聆听了于丹老师对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思想的深刻解读,在她潇潇洒洒、滔滔不绝的精辟阐述下,引领我走进庄子那无边辽阔的精神世界遨游了一番,犹如给心灵洗了一个澡,顿觉神清气爽。
以前读庄子的文字,无知的我觉得深奥难懂,没有读出庄子超凡的思想,在于丹老师旁征博引、妙趣横生的语言中,我才领悟到庄子蕴藏人生哲理的精神境界。于丹独到的讲解给了我新的启迪与感悟,结合我的经历,对于人生我有了重新的认识与思考。于丹老师说:庄子的人生哲学是淡薄为大,因为只有超越了所有的功名利禄之心,才能感悟到人生的最高境界,那就是庄子的逍遥游。庄子所指的逍遥游我个人认为是从道家创史人老子提倡的上善若水基础上演变而来,他有意无意有形无形中把水的丰厚内涵融会贯通于生活中。
庄子有水一样的品行、水一样博大精深的知识滋养着后人的灵魂,他有水一样溶纳万物默默奉献而不争名利的气节与胸怀;有水一样旷达顽强随遇而安的不倔精神,有水一样的灵活让处于艰苦环境中的他安贫乐道;有水一样的清澈如明镜照出善恶美丑,他有水的无欲无求而襟怀坦白、有水的宁静达观内敛;他用一颗平常心来看待自然之理。,我愿做大千世界中的一滴水,柔而不弱,吸收天地之营养精华。庄子提倡的逍遥游又如何让我的生活受益,并由此快乐的呢?
有时与女儿外出,经常听到不认识的人说看不见好可怜之类的话,世人认为失去光明后的我行动十分不便,猜想我一定在哀声叹气中怨天尤人。他们不知,我是赛翁失马、焉知非福,我一直认为没有绝对的幸与不幸,什么样的心态决定什么样的生活方式。站在常人的角度上看,在我失去工作的同时也看不到多彩的大千世界,但从庄子的逆向思维来看,我有更多的时间与自由,可以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做自己喜欢的事,他们不知我以书为友、以歌为伴、以琴为乐;他们不知我可以在书的海洋中尽情遨游、可以用不娴熟的歌声来寄托情怀、可以在不纯熟的琴声中放飞思绪、可以用稚嫩的文字记录生活中的真善美,以此抒发我的真情实感,因此我活得真实而轻松;我有更多精力和时间陪孩子老人,享受天伦之乐。我不必为工资为奖金的高低而愤愤不平、不必为追逐名利而忙忙碌碌;不必为职务的升降而忧心冲冲;我眼里无外表美丑之分、无地位贵贱之分。我喜欢这淡泊平静、与世无争的生活。
有舍就有得,我虽身在蜗居,但我的灵魂可以象庄子那样在天地之间自由逍遥,我得到了人格的升华与超越,岂不快哉!如今我用心灵代替眼睛来感知纷杂的世界,适应并感谢上天赐我的这种生命方式,让我有机会内视反省自己,懂得内敛于心而不张扬。书籍涵养孕育了我,让我浮躁的心变得平和,它磨去了我的棱角,让我用一颗感恩的心来看待我身边的人和事。
游是一个没有终点的历程,在这个心灵历程中我体会到庄子逍遥游的快乐与宁静。如果我没失明,物质的利益会迷惑我的双眸,有可能会在外界的诱惑下迷失心志、被恩怨情仇所牵绊、被无穷无尽的欲望所捆绑;或者会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斤斤计较、甚至参与赌博而远离书籍。是异样的人生让我获得一份清明的理性,让我更善待父母、善待朋友、善待子女。所以我过得很自在、很充实。
正如于丹老师所言:我们需要一种欢欣的感性,这种感性之心使得我们触目生春,我们所及之处充满了欢乐。我的心与亲人紧紧相连,想到他们我就感到无比温暖。绵绵不绝的爱丰富了我的内心世界,让我有了精神寄托,它是我永不枯竭的快乐源泉。
庄子提倡的自由不是为所欲为的个人主义,于丹老师讲自由要有一把尺子,要有公正,做人要有底线,这才能够做到这个世界上行为的守则。是的,自由的原则就是以不妨碍别人的自由为前提,但本人还要具备光明磊落、堂堂正正的品质,拥有一颗高尚纯洁的灵魂,那些贪赃枉法、作奸犯科等卑劣之人内心有愧又怎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幸福不是目的而是体验的过程,它不是实实在在的东西,而是内心的一种感受,我把这种感受强化并不断加以回味。失明恰恰成就了我的人生,不过我的逍遥是建立在衣食无忧、清闲悠哉的条件上,如没有稳定的经济与和睦的家庭做我有力的精神后盾,就没有这份闲情逸致谈逍遥了,因为我毕竟是俗人一个。而庄子有时吃了上顿没下顿,但他在贫困交加之时,依然淡定从容、超然豁达。楚国大臣请他做丞相,他宁愿做一介农夫也不追逐名利。但现在多少人处心积虑甚至不择手段想升官发财,与之相比,庄子是何等胸襟何等气度!一个人即使没有粮食没有金钱,但不能没有思想没有灵魂。
我满足于目前的生活状况,对于物质我没有过多的欲望,在我看来,简单就是幸福、知足就是幸福、相夫教女就是幸福。哲学家周国平老师说:成熟了,却不世故,依然一颗童心;成功了,却不虚荣,依然一颗平常心。兼此二心者,我称之为慧心。我希望女儿长大后拥有一颗慧心,做到宠辱不惊,追求精神上的富足,过着飘逸恬淡的生活。
感谢于丹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重新认识了庄子,感谢庄子,他教会我们如何在逆境中依然保持平常心,无论人生有何种境遇,都能乐观坦然地面对,平庸的~我远远达不到逍遥游的境界,我还没看破世间的是是非非、名利生死,那么就以庄子的逍遥 游作为我的精神目标,超越自己,乐观生活 。
《庄子》塑造的众多残疾人形象,以《德充符》一篇尤为突出,反映了残疾人从认识自我到完善超越自我的过程,代表了《庄子》中残疾人的精神。
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我第一次看《三体》是在去年冬天,那是一个周末。
妈妈其实很早就买了这套书,而且妈妈总说很快就看。我本来很期待和妈妈一起阅读,但是妈妈总也不看,结果我等得不耐烦了,就自己先看了。
我最先看的是《三体3》,其实应该先看《三体1》的,但是我当时是闭着眼睛随便抽了一本,结果就抽到了《三体3》。
《三体3》的女主角是程心,男主角我也不太确定。一开始,我认为是云天明。后来,我又以为和《三体2》的男主角一样,是罗辑。再后来,我又认为是关一帆。其实,我一直都不太确定。
故事从程心收到一颗云天明送的星星开始,那颗星星的名字,哦不对,是编号,叫dx3906。对于这件事,有人衷心祝贺,有人却嗤之以鼻。
为了探测三体舰队超前的科学技术,需要把人类送到三体舰队那里去。为此,程心想了一个办法,叫“阶梯计划”,可以把一个人送到奥尔特星云去侦察三体舰队。但有些不理解的人认为程心应该回到大一,去算算“推重比”的作业。不过看到这里,我就看不明白“推重比”是啥东西了。程心当时就反驳了那些人,又解释了原理:先用普通的推进方式把飞船送到核弹轨道的边缘,通过核弹推进,将人类最终送到三体。但实际上这种办法只能承载很轻的重量,就是一个人的大脑,最终是送了云天明的大脑过去。
过了很长、很长的时间,云天明终于有了消息,三体为云天明复制了一个身体。这种方法如果真的可以实现的话,就可以用来治疗那些得了绝症的患者。如果在那些伟大的科学家身上使用这种技术,就可以让他们永生,那么人类的科技发展一定会比现在快很多倍。
在《三体3》里,最终三体被毁掉了,而地球从三维降成了二维,在这两个文明里见证最后一刻的只有三双眼睛:女主角程心、关一帆,还有机器人——智子。程心和关一帆从智子建的小宇宙里回到了大宇宙,而他们留在小宇宙里的小鱼生态球和小漂流瓶作为见证旧宇宙的眼睛,留给了将要来这里探索的未来智慧文明。
《三体》无疑是一套很伟大的作品,作家刘慈欣为我们构想了人类、宇宙的未来。看了《三体》之后,我感觉整个世界都不一样了。我认为,《三体》里有很多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描述,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话,则是“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
几乎是一口气把《三体》第二部《黑暗森林》读完,坐在书桌前,我的思绪久久不能平静,这种感觉不是单单“震撼”二字所能囊括的。尤其是当我再次仰望星空之时,头顶的星空早已不是儿时那个有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浪漫银河”了。此时,心中最大的一个疑问就是——“这宇宙,真的有外星人吗?”
看似一个最简单最幼稚的感性疑问,实际上却已经不自觉地与“费米悖论”[1]联系到了一起。费米悖论阐述的主要是对地外文明存在性的过高估计和缺少相关证据之间的矛盾。按照费米的观点,理论上讲,人类能用100万年的时间飞往银河系各个星球,那么,外星人只要比人类早进化100万年,现在就应该来到地球了。换言之,“费米悖论”表明了这样的悖论:A.外星人是存在的——科学推论可以证明,外星人的进化要远早于人类,他们应该已经来到地球并存在于某处了;B.外星人是不存在的——迄今为止,人类并未发现任何有关外星人存在的蛛丝马迹。“费米悖论”在天文学界广有市场,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对此持赞成的态度。
然而,费米所提出的这种矛盾真的是无懈可击、无法解答吗?实则不然,刘慈欣就在《黑暗森林》中为这个看似无法解答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可能性的答案,即宇宙的“黑暗森林法则”——“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像幽灵般潜行于林间,轻轻拨开挡路的树枝,竭力不让脚步发出一点儿声音,连呼吸都小心翼翼……他必须小心,因为林中到处都有与他一样潜行的猎人。如果他发现了别的生命,不管是不是猎人,不管是天使还是魔鬼,不管是娇嫩的婴儿还是步履蹒跚的老人,也不管是天仙般的少女还是天神般的男孩,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开枪消灭之!在这片森林中,他人就是地狱,就是永恒的威胁,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将很快被消灭。这就是宇宙文明的图景,这就是对费米悖论的解释。”在“黑暗森林法则”下,技术等级较高的文明倾向于隐藏自己,使其他文明难以探查;而暴露自己的文明在黑暗森林打击中被消灭。生存选择的结果是所有的文明都变得难以发现。这也就是小说中歌者的职责——“隐藏自己,做好清理”。
刘慈欣的“黑暗森林法则”极大地震撼了我的神经系统和认知体系,难道这宇宙中没有爱吗?难道这宇宙,他们真的等于地狱吗?难道在苍茫寥廓的宇宙丛林中不存在着更高等的秩序吗?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我情不自禁地想要近距离地窥探这个黑暗、残酷法则的里里外外,看看它究竟是怎么回事。
从科幻的维度来看,当然,这也是作者在小说中的推理过程,“黑暗森林法则”起源于宇宙社会学的两条不证自明的基本公理:其一,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其二,文明不断增长与扩张,但宇宙中的物质总量基本保持不变。从这两条基本公理出发,必然得出有限的宇宙资源与无限发展的宇宙文明之间的基本矛盾。此时,作者又别出心裁地引入了两个重要概念:猜疑链和技术爆炸。前者是指两个文明在没交流前对对方猜疑,而且在不同文明交流难度非常大的宇宙中,这样的猜疑在没有进行交流前会一直循环下去,形成一条链,即猜疑链。具体的链条如下:“一个文明不能判断另一个文明是善文明还是恶文明,一个文明不能判断另一个文明认为本文明是善文明还是恶文明,一个文明不能判断另一个文明是否会对本文明发起攻击,一个文明无法判断另一个文明判断自己对她是善意或恶意的……”[2];后者是指文明进步的速度和加速度不见得是一致的,弱小的文明很可能在短时间内超越强大的文明,进而威胁到后者的生存。这种超越可能由内因或者外因(例如宇宙文明的交流)引发。总而言之,在这种宇宙背景下,无论是让你知道我的存在,还是让你存在下去,对我的生存来说都是危险的,都是违反第一条公理的。因此,在有限的宇宙资源与无限发展的宇宙文明的基本矛盾之下,不同文明基于猜疑链的存在和对技术爆炸的恐惧,为了自身文明的生存,必须会选择“先下手为强”,即在对方发现自己或者可能威胁到自己之前,先行消灭之!显然,作者的论证逻辑是严丝合缝的、站得住脚的,甚至可以说是无懈可击的。当罗辑带大史推导出宇宙的黑暗森林图景时,大史在领悟的那一刻脱口而出了一句话——“黑,真他妈的黑啊”。那么,这个“黑”字是否同样适用于当今的人类社会呢?当今人类社会与小说中处于黑暗森林状态的宇宙社会到底有何不同呢?
首先,刘慈欣设定的两条公理在当今人类社会仍然是适用的,所以,当今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与宇宙社会的基本矛盾基本上是一致的——即各个文明发展的无限性与可利用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当今各国对诸如石油、天然气等战略性资源的争夺即体现了这一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各国之间是“你死我活”式的零和关系。现今世界虽然局部冲突不断,但是总体上仍然是以和平与发展为主流即证明了这一点。宇宙的黑暗森林状态要想在当今人类社会完全复制,还需要猜疑链的建立和技术爆炸的存在。
其次,在当今人类社会,不同文明之间的竞争虽然激烈,但是处于竞争关系的不同地球文明之间并不存在猜疑链,或者猜疑链不会像宇宙社会中不同文明之间的那般牢不可破。谈及于此,很多人会质疑宇宙社会中不同文明之间的猜疑链——认为两个文明之间完全可以通过交流来消除隔阂、避免生存死局的出现。其实,这是由于质疑者忽视了不同星系文明之间的生物差异、交流成本以及可能带来的生存威胁。在宇宙社会中,两个文明之间动辄以光年为单位的距离间隔、不可想象的文化隔阂以及可能达到门甚至界一级别的物种差异,都使得交流的成本极大地增加,而且交流可能引发的毁灭,对于强调生存第一的宇宙文明来说,是永远无法承受的巨大成本。因此,宇宙文明之间的猜疑链一经形成就坚不可摧;反观当今人类社会的不同文明则不然,人类共同的物种、相近的文化、同处一个相互依存的生态圈、近在咫尺的距离,在这样的环境下,猜疑链只能延伸一至两层就会被交流所消解。
再次,在当今人类社会,各种文明产生技术爆炸的可能性与危害性相对于宇宙社会中的不同文明而言,都要小的许多。虽然目前人类所取得的技术成就在宇宙社会中可能是低级的,但是已经足以使得地球变成一个小小的“地球村”。这也就意味着,即使地球各个文明进步的速度和加速度是不同的,由于地球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联系日益密切,强大文明很难保持其文明的绝对先进性,弱小文明可能逐渐向强大文明靠拢却也很难做到短期内迅速超越,进而威胁到其生存。整体而言,地球上不同文明的发展具有相对一致性,这从两次工业革命在不同文明之间迅速传播与蔓延即可看出。此外,对当今地球社会而言,由于全球范围内现代文明与社会秩序的建立,技术爆炸导致的某一文明的领先也并不会对其他文明的生死存亡产生实质性的直接威胁。
最后,在当今人类社会,各种文明之间已经形成了一套基本上可以适用整个人类世界的基本道德规范和法律准则,并且存在特定的政治组织机构来保证其实施。而这种规则及其实施可以有效地控制地球上不同文明在生存、发展过程所产生的矛盾和摩擦,从而避免其陷入宇宙间那般只能通过“你死我活”的斗争来解决纠纷的不可控状态。例如,国家主权和基本人权观念在世界范围内的建立,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强大文明不会随意入侵或者毁灭弱小文明;二战之后联合国的建立,和平与发展的趋势使得具有毁灭性的世界大战基本上处于一个可控状态。个人认为,或许这是目前人类社会与小说中的宇宙社会最大的不同。显然,后者是一个缺乏统一道德规范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矛盾发展成冲突甚至战争不可避免。于是,整个宇宙成为一个充满隐藏着的猎手的黑暗森林。
然而,人类却没有真正去珍惜这种规范和秩序所带来的光明。小至缺乏规则意识的行人随意闯红灯,大至有的国家无视联合会国宪章肆意发动战争,极至人类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践踏人与自然之间脆弱的生态秩序导致自然灾难频发和大量物种灭绝,这一切的一切都揭露人性自大与贪婪的丑恶本质。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三体》中的一句警世名言——“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既然如此,在地球世界无视规则与秩序的傲慢人类,有何资格奢求在宇宙社会中继续享受规则和程序所带来的生存乐趣呢?那么小说中歌者“要一张二向箔,清理用”,并以之随手毁灭人类文明便没有什么值得惋惜与遗憾的。言及于此,我不得不也“跟风似”地承认——以科幻的故事来批判、警醒现实的人类,刘慈欣确实是个高手、高手、高高手!
总之,谢谢你,大刘!是你在我埋头现实的路上,拍了拍我的肩膀,让我仰望星空!
今年寒假,我接触了生平看过的第一本科幻小说《三体》。
刚开始阅读的时候,我并没有把它像读一本名著一样来读,认为它只不过是类似于网络小说的文学作品罢了。因为初读《三体》,感觉作者的文笔并不是特别突出,但是读着读着,我感到这本书不能像名著一样逐字品咂,阅读。这本书的精华在于它的思想,它的内容。费尽力气将它读完,我才第一次体会到科幻的魅力。
读完《三体》,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对作者的无比崇拜:“能写出那些连理解起来都十分困难的文字的人定非凡人。”我在心中不止一次的这样想。特别是当我阅读到那隐藏情报的三个童话故事时,这种感受尤为强烈:我起初以为,既然这个故事的主要创作目的是为了传送情报,肯定只是一个无聊的故事,并且里面的因素暗藏玄机而已。但当我开始阅读时,我就立即被这些故事所吸引。至于其中隐藏的情报,我连阅读解读情报的过程时都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更别提去破译情报了。这样精妙的情报故事当然不是虚构的主人公云天明所创,而是作者缜密思维的结晶。所以,一位这样思维宽阔的作者,创作出这样一部令人拍案叫绝的科幻小说也就不足为奇了。《三体》带给我的第一启示,就是生活只有在不断的追求中,才能不断升华,变得更加有意义。
《三体》里面反映的一些当今社会的人性问题不禁让人深思。当一个虚假的黑暗森林警报传来时,人们想着的不是积极应对,团结作战,而是只为自己,一心逃命。在人群拥堵的发射场着急逃离地球的人全然不顾飞船周围还未散开的人们,进行强制发射,一时间火花四溅,无数飞船周围的生命被付之一炬,到处弥漫着烤肉的味道。一小时前这里还是人间天堂,但瞬间这里就变成了人间地狱。人性的丑恶在此刻显现。现代社会中如何让人性不再那么丑恶,是每一位人类都要面临的问题。所以说,追求完美的人性,是永无止境的一条探索之路。正是在不断的追求探索之中,人性才能得到不断的升华。
《三体》不仅反映了许多值得深思的社会现实,更重要的是,它其中的科技元素令读者大开眼界。我们现在交通工具的最大速度不过只是音速的四到五倍而已,而到了不久的将来,人类或许已经为能达到光速的15%而感到沾沾自喜,而他们不知道,三体人已经通过空间曲率驱动达到了令人类梦寐以求的光速……没错,科学就是在不断的发展中艰难前行,最终达到的地步可能是人们十几年前想都不敢想的境界。人类从古至今都一直在追求:追求更强大的科技。
也许,在18900020__年后,宇宙真的走向终点, 变为一个
奇点重新来过,多么荣耀的过往,多么繁华的回忆只会变为一些元素重新进行组合,但是,只要为更好的生活追求过,就足够了,对于相对于宇宙来说如此渺小的人类,我们不能要求太多。
《三体》是一个开始,是我接触科幻的一个起点,或许我以后不会再有很多课余时间,但是我会始终记得,《三体》这本科幻小说带给了我怎样的惊喜与领悟。
在人生的旅程中,或许会失落,或许会欣喜,但我们都不满足,总觉得眼前的不是的,没有真正得到幸福,可是幸福又是什么呢?金钱、名气还是人的虚荣心。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幸福每天都陪伴着你,可你没有发现,它是奉献,是健康,是亲情。《青鸟》一书就是让我们学会了怎样去寻找幸福,发现幸福。
这本书讲的是一对兄妹寻找幸福的青鸟,一路上他们经历了许多事情:夜宫的五道大门,恐怖的墓地之族,青孩子的世界,以及幸福家园的所见所闻,让他们懂得了幸福。
在莫里斯、梅特林克的笔下,我看见了他们的坚强,他们的勇敢,和他们寻找青鸟的坚定决心。在这本书的结尾,作者说:“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能够生活的好,过得幸福快乐,所以每个人都去苦苦追寻幸福,但幸福并不像想象中那样难以得到。”我认为作者说得很对,幸福是什么?幸福是帮助,幸福是劳动,幸福是奉献。幸福只在你的一念之间,幸福就这么简单,你只要用心感受就会得到它。
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幸福的周围:妈妈辛勤地劳动,奶奶温暖的问候,爷爷烧的可口饭菜……可我们有没有奉献过得到真正的幸福呢?
我们可以做的事情其实很多:妈妈在干家务时,我们可不可以帮她干一点呢?我们放学回家时可不可以向妈妈、奶奶等亲人说一声“我爱你”呢?平时我们可不可以看到有人摔倒主动把他扶起来呢……
幸福就这么简单,只要你有一颗会发现、会关爱别人的心,你就能发现幸福,幸福就是付出、奉献、乐于助人,这就是幸福的真谛。
一口气读完了三体,有了这样的震撼,三体续集看不看都一样了。
它不仅是一本科幻小说,更是一本哲学小说
结尾更是震撼人心,不是正常的反败为胜,而是等待灭亡,面对高等文明的无力感
人类的未来,地球文明的未来,是不是也是这样
他所解释的真理绝对值得思考,这是一种浓的化不开的悲观主义
他结合着中国的历史和国情,从一个小小的立足点开始,包含了所有命题
不要简单的看着爽爽,作者要透漏给读者的信息必须得正视,不能玩笑对待
作为一本科幻小说,她的哲学理念,和大审视论是异曲同工的
那么是什么让我们的思想走到一块了呢,宏观来说是时代,围观来说,人性中的非己权力无限性覆盖的趋向对此可能有所解答
我们的思考是在极小的局限内的,作者所思考的问题也无法超越这个限制
我们共同所处的世界,从这里发出的思考以及从这里构造出的异世界,都是使用人脑这个纤维材料制成
但其他智慧生物的智慧方式不一定与地球人一样,甚至对于智慧的意义也不一样。这种机遇的无限扩展性与人类自身思考的无限局限性是相对的
人类根据环境先本能再刻意的构造智慧与文明,再根据自己的环境构造异世界,这些东西的最本源在于人类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决定了人类对超于自己自己智慧能力的猜测和方式不同,包括对异世界的构造,外星人电影中外星人不正是总和人类有相似的地方么。宇宙中似乎存在这一种能够建造同一(注意不是统一)现象,这永远都来自人类的臆测。
在人类与外星智慧,世界与宇宙后,在宇宙中所有智慧生物对宇宙的自行思考所造出来的臆测后,是否还存在着一种更高级的思维,这种思维甚至超过了智慧,这种东西超越了宇宙这个物质组成
在宇宙中自认高级的物种背后,存在着超于这种平行物种 的存在,宇宙若是一维,那么二维三维是什么?
我们都能在物质和精神上做永远的审视论,只是传统政权把一个个源泉的终端设置的太低,在一定的位置上搁一片膜,人类的智慧流到这,就阻过去了。传统政权再利用人性的弊端宏观控制这个总体现象,人类太快的把一些东西定位终端,也就更坚定的加厚这层膜。当世界上所有人都在加厚这层膜,当一代又一代的人在加厚这层膜,那么这对人类的未来的危害不异于太阳撞地球。
一番没有情节的几乎处于僵尸形态的自述,打动了无数青少年的心。当成长降临到霍尔顿身上时,他很痛苦,他有想过逃避,逃避中又夹带着一些尝试。最终,他选择了面对。
“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哪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王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王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感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麦田”象征了孩子们美好的童年,孩子们整天无忧无虑地做游戏。但“麦田”的位置不理想——在悬崖边。时针不停地转动,飞快地把孩子们带向了成长,所以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成长的道路上必定会有迷茫,有彷徨。孩子们跑向的就是那“悬崖”下的万丈深渊——成人世界。“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霍尔顿梦想着守护住孩子们的童年。但谁都清楚,这个梦翻译成英文只是wish而非hope,是一种虚无缥缈、遥不可及的梦。成长是谁都无法逃避的,但成长绝不像霍尔顿心中的那样可怕。漫漫成长路,我们会失去,也会得到,但绝不是像霍尔顿所述,只得到坏的,只失去好的。我们必然会失去童真,得到世俗。但我们也会失去无知,得到责任。
以前很多人说,塞林格等同于陶渊明,但我却不这么认为。晋陶渊明消极避世,他已是成人,却不愿面对当时社会的污浊。于是,他选择了逃避。据说美国教科书中对陶渊明的描述是“过上游生活,出淤泥而不染”。“出淤泥而不染”代表了积极入世的一类人。陶渊明的避世,已经达到了忘我的境界,王国维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无我之境”,也就是说他和自然完全融为一体。和陶渊明完全不同的是,霍尔顿在经历过一番思想斗争后,最终选择了面对。故事的最后霍尔顿是否真正懂得了成长的真谛,我无从得知,但我相信一定有一种力量在促使他留下。成人世界其实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脏乱,处在成人世界里,也会有一些美好的事物给我们一些安慰和鼓励。我认为,塞林格真正的目的是激励美国的战后一代,让他们获得启发,进而积极入世,承担起建设祖国的重任。由此说来,霍尔顿最后决定留下来面对成长也就顺理成章了。
就像霍尔顿最后没有逃避,生活中的我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我的内心也是矛盾的:一边带着某种叛逆一边“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有时我会想,我为什么要生活在别人的目光里,又为什么没有离开世俗的勇气?我没有胆量步入社会,但又无法逃避,只能做着“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美梦,守护住下一代的童年。就像最后霍尔顿还是不由自主地想起他那每一个“混账”朋友,尽管他们没有一个曾真正走进过霍尔顿的内心世界,尽管他们身上都有着霍尔顿厌恶的地方,但在霍尔顿心中他们仍然很可爱。当我们只能面对的时候,不要忘了,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人在你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我对小孩子看法的改变是因为两位作家,一位是泰戈尔(暂时按下不表),另一位就是塞林格。之前看到小孩子就会心烦,在书店看书时他们会大哭大闹,在路上行走时他们会随地小便。然而当我看到故事的结尾,天上下着倾盆大雨,霍尔顿在公园长椅上静静地坐着,菲碧坐在旋转木马上,一圈又一圈地转下去……我被这画面所震撼了。纪伯伦说,“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他们会哭闹打扰到你,但他们是纯净的白纸;他们会因在我们看来连鸡毛蒜皮都算不上的事情大吵大闹甚至动手,但他们的出发点只是简单的达到个人的目的;偶尔他们甚至也会对同伴恶语相加,因为他们一直在模仿。虽然他们不懂得为别人考虑,但他们有一颗觉醒的心。每一颗觉醒的心都是一粒种子,等待春风雨露的浇灌呵护。有时我甚至认为小孩子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完美的味道。小孩子时时刻刻都在受到我们的影响,因此,悉心呵护下一代,不要抹杀属于他们的青春痕迹。也许,当若干年后他们长大后像现在的我们一样需要面对成长时,他们不会再犹豫不决:“带上我的青春史诗,勇敢地踏入社会!”
《牛虻》这本书,是一个朋友去旅行带回来给我的。当时拆开,就在扉页写了:“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可是当时忙于备战考试却并没有一口气读完,而是在两年后的暑假工中慢慢将它录入脑海……
从“亚瑟”到“牛虻”,是时隔20--年的苦难磨砺,是一个信奉上帝青年到想要推翻宗教信仰的革命者的转变。他因为不小心透露了组织的秘密而被心爱的人打了一耳光而伤心,后来又得知自己是自己深爱的神甫的私生子的双重打击下,他选择了假装死亡的方式消失,离开爱情与亲情。
异乡的生活根本就不叫生活。在南美洲他过着非人的日子,在甘蔗园当苦力,为了一口饭成为被人戏弄嘲笑的小丑,在船上被毒打乃至毁容,在回到国土以至于他深爱以及爱着他的两个人都无法认出他。他受尽肉体与心灵的摧残,但在这个过程中,他却是变得更加强大,犹如“凤凰浴火,涅槃重生”!所以,在他回来之后,他成了笔锋犀利、干练冷酷而无所畏惧的列瓦雷士!
他投身于革命,不仅因为他对教廷充满仇恨想要换回父亲,而且他想要“献身于意大利,帮她从奴隶和苦难中解放出来!”所以他一直坚持下来,他自己也说过:“如果我自杀了,我的工作怎么办?谁来替我完成?”他的崇高信念与精神感染鼓励了许多人。但他最后还是因为对神甫的爱而放下了枪被捕获,这令很多人心痛!那些给他行刑的士兵是那么地爱戴他,握着枪的手发抖,把子弹打偏……但他最后还是离开了人间……神甫在牛虻死后,才后悔莫及,后悔选择上帝放弃了需要他的自己的孩子,他最后也逼疯了自己。到了这里,宗教在主教心里慢慢退去,这也暗示着牛虻的牺牲没有白白浪费。
而最后,牛虻在给琼玛的信中写到:无论我活着,还是我死去,我都是一只快活的牛虻。“琼玛知道一切后,也落下了泪,爱的人又再一次死去。或许从一开始注定是悲剧。
但世人知道,牛虻虽死,他的精神却长存。
《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活着》讲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量,它没有断,《活着》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主人公曾经嫖赌输光了家产,但是亲人并没有抛弃他,这令他悔悟。这时候他明白只要活着贫穷未必不好,只要有爱,有关怀。然而妻子得病,儿子被害,女儿难产致死,女婿事故死亡,孙子被自己的疏忽害死,一切一切的悲剧接连发生,最后只留下自己活着,然而经历了种.种的他却有了超然的心境,面对自己的过去可以冷静的回忆与论述。
他在剩下的日子里与老牛为伴,寄托着自己对亲人的怀念,与对生活的感激,尽管不幸发生在自己身上,但却庆幸自己曾经有那么好的妻子,懂事的孩子。他的人生了无遗憾!
作者没有发泄,没有控诉或者揭露,而是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的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主人公福贵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先后离他而去,一次次在绝望的边缘徘徊,但是他却有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当他发现间接害死自己儿子的使自己昔日患难与共的春生是他选择了埋葬仇恨,他们之间互相感激,互相仇恨,但是谁亚无法抛弃地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即使是在绝境面前他依旧劝解朋友要坚强地活着,只要活着,只为能够活着。
作者没有发泄,没有控诉或者揭露,而是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的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我们现在的生活中无疑也会有许许多多的困难也挫折,有的时候我们确实很难以承受,然而每当我想当福贵他依旧感恩生活的时候我就会自惭形秽,觉得自己与福贵的差距,或许我无法在经历这些苦难之后得到内心的升华,然而我却可以通过对福贵经历的观察感同身受,活的同样的感慨!
无论怎样,生活总要继续。
《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郭思乐教授所提出的“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生本教育体系的理念让我重新审视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一、一切为了儿童的价值观
郭思乐教授在书中提到:“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主体”。生本教育的特征之一,就是真正认识和把握儿童这个本体,把一切为了儿童作为教育价值原则。我们每天都在面对教育对象,但传统观念使我们对教育对象缺乏完全而准确的认识和把握,并没有把儿童当作活生生的人;我们的教育过程,并没能从对象的生长和生成规律去设计;我们的教育常常为社会习俗所左右,从而偏离了教育对象的本体。我们常常有这样的认识,把教师的教育设计误认为是为儿童设计的,教师的意志误认为是儿童的意志,教师的兴趣误认为是儿童的兴趣。现在,我们教师迫切需要的.是把为教者设计的教育,转变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即是把师本教育转变为生本教育。而我们目前教育的模式,正是忽视了教育主体这一点。在日常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备课,以自己的内心想法去揣度学生的内心想法,这是有所欠缺的,并不能完全做到以学生为本,学生学习的效果当然也不会太好。
要想提高孩子的学习效果,首先要知道孩子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学习最有效,那就是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是最有效的。这就要求我们应充分调动孩子的快乐情绪,运用能激发孩子快乐情绪的方式方法,让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主动地去学习。任何生命都会对某些对象表现出特别的兴趣,一旦他们发生兴趣时,也就是教育的好时机。“兴趣是学习和求知最大的动力”,这句话在今天和以后都不会过时,这不仅仅是一种方法,它所包含的是人类知识获取的一个古老而充满智慧的法则。同样,“诱导是教育和培养孩子的最好的方法”,这句话今天和以后都不会过时。
教育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生的人,他们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种。儿童的潜能是不可限量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既不能像裁缝那样对儿童进行裁剪,也不能像理发师那样对儿童进行修剪,更不能像牙医那样对儿童进行打磨。我们要改变的不是儿童的外部,不是装饰儿童,而是改变儿童自身。我们可用语言来影响他,用环境来教育他,用活动来培养他,但就是没有办法像裁缝、理发师、牙医那样地对儿童进行裁剪、打磨。我们所做的,全都要通过儿童自己去最后实现,这一点似乎有点无奈。然而,一旦我们醒悟这一过程的必然性,就会明白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原来就是儿童自己,我们教师只不过是儿童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所有教师都应力争做到一切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教学中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
二、高度尊重儿童的伦理观
郭思乐教授在书中提到:“对学生的尊重是生本教育的本质和基本原则,其关键是从内部和外部去了解孩子。”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的天性是活动的、创造的,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如,人在成功时获得的快乐;在自我实现是得到的高峰体验;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的充实感。都说明儿童无时不刻地在运用自己的思维跟物跟人打交道。儿童的这种天性,需要教育者去引导,正确地对待与呵护,才能长久地保持。儿童的潜能无限。人的潜能无限在于人是一个可以自激励的系统。如果你有了成功的表现,你又受到激励,你就会走向更大的成功。英国斯宾塞在快乐教育这本书在论述儿童的潜能无限时写道:当人类没学会开发石油时,不能说这里没有石油的存在,这个地方不储藏石油,也不能说这个地方没有储藏其他有价值的东西。这说明人的潜能不是不存在,只是一个等待人去开发,等待人去激发的过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给出时间、空间和氛围去激励它。教育者不能代替学习者对他们自身的潜能进行开发。苏格拉底说,教育者这种地位犹如产婆。产婆再辛苦,也只是助产,而不是自己生产。教育的本体是儿童,而教师只是服务于这个本体的。教育最终不是为了发挥我们教师的聪明,而是要通过教师,去最大限度地发挥儿童的聪明才智。
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为了培养孩子适应未来生活所需求的身体、心智与道德。它不是一种用固定模式进行简单的复制的过程,而是一个反思,实践,再反思的历程。而自我教育,是儿童自主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是推动一生的力量。在自我教育方面,我认为,应该尽量鼓励孩子自我发展,应该引导孩子自己去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从人类获取知识的方式看,最主要的获取方式是自我教育,而且取得了最好的效果,孩子的知识获取与能力培养也应该参照这一方式。这一点,在许多靠个人奋斗而成功的人身上已不断得到证实。一些从学校练习中教育出来的人,总以为教育只有在那种方式下才可能实现,总觉得让儿童自己做自己的教师是不可能有希望的。其实这的确是一个误区,要相信孩子的自我教育的能力,并促成他在这方面的愿望,要尽量培养他这方面的能力就像他的身体一样灵敏,一个从来没有上过学的孩子,他的生存能力和面临各方面考验时所表现出来的智慧,甚至让成人都感到吃惊,同样如果有一天你让孩子完全自由地表达他们对事物的看法,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敏锐,生动也会使你吃惊。
三、全面依靠儿童的行为观
郭教授还指出:“生本教育的方法是全面依靠儿童。”因此我们活动过程中应让儿童有独立有效的思维时间。教师不应全面控制整个活动过程,让儿童做思维的奴隶。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过:没有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当然这里我们应该这样认为,儿童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需要通过自己的内化,因而这个最后过程并不是教师完成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的获得最终不是依靠教,而是依靠学。
儿童不仅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资源。儿童的全部既有经验、智慧、知识和学习的内在积极性都应为教师的教学所用,应当成为动力之源、能量之库。而且它不仅是教育的一般性资源,更是基础性资源。生本教育体系的重要思想,就是借力,依托儿童资源来进行教育,而获得事半功倍之效。长期以来,师本教育总是把儿童的蕴藏看作与正规教育无关的,它对教育过程的认识是单向的,认为教育的主要资源是教师和教材、活动室设备等。它对极其丰富和生动的儿童资源视而不见。在这样的状况下,依靠儿童资源来时行教育,就变得更有潜力。
总之,生本教育体系充分相信学生的潜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相信“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人人可以创新”“儿童潜能无限”,相信“儿童的独立性”。这些最基本的理念平时不以为然,然而今天在书中读来竟蕴含着深厚的内涵,当然,更深刻的理解还需要自己在教学中深刻体会。期盼着在自己今后的课堂中,自己的学生也能如此的成长、如此的学习,期盼着“在美丽的教育世界里,两个生命——儿童的生命体和知识的生命体在嬉戏游荡,构成了整体领悟的教育乐章。”
在我的学习生活中读过数也数不尽的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在我的记忆里印象十分深刻,你想明白是哪个故事吗?故事的资料是什么呢?那么让我给你细细道来吧……
我最最喜欢的故事是《孔融让梨》,《孔融让梨》这个故事绘声绘色地记叙了:孔融家有七兄弟,他排行老六,一天,朋友给他家送来一筐梨,全都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孔融便选最小的梨,把最大的梨让给兄长吃。人们都觉得十分奇怪。都纷纷问他为什么不拿大梨吃,他却回答说:“哥哥年龄大,应吃大梨,我年龄小,当然应当是吃小梨哦!”“孔融让梨”的故事至今传为美谈。
当我读完《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后,一股对孔融的敬佩之情从我心底油然而生。孔融尊敬兄长的品质值得我学习,他的虚心谦让令我钦佩,他在一大筐梨中选了一个小梨!在他能够选大梨的情景下,他却毅然选择了小梨……从他身上我学会了谦让,。明白了与人分享是一种欢乐的事。当我们遇到类似的事情时,不能自私自利,更不能自我只为自我着想,而是要懂得虚心谦让……仅有这样貌别人才会和你交上真正的朋友!
是啊,谦让是我们交好朋友的最好的方法。有一次,我家来了一个小客人,他是我的小侄子,他刚进门,我们俩人便玩耍起了,他问我说:“我们来玩你的玩具吧!”我说:“好吧!可我的玩具可没有什么好玩的呢?”“那儿,那儿不是有现成的吗?”他一边说一边用手指着我家的货柜中央。我定睛一看,那不是我的两个心爱的玩具和“百宝箱”么——摇控车和螺陀,百宝箱里可装有我18个奥运项目的比巴卜模型,这可是我的宝贝啊!我平时连碰他们一下都舍不得,可他此刻说要玩,我当然不会同意,我刚要开口说不行,这时我想起孔融来,只觉得两颊滚烫,“干”与“不干”在我的心里直打架呢,但最终谦让战胜了自私。“好吧”我对小侄子说。,于是我和小侄子又开心的玩了起来……那一天是我记事以来玩得最开心的一天······
可见,一个人具有谦让是多么重要。,朋友你学会谦让了吗?学会了与人分享欢乐吗?
《追求卓越》是全球着名的管理学大师之一汤姆。彼得斯所着,翻译家魏平所译的一本颇具影响力的畅销书。
在《追求卓越》,汤姆彼得斯总结了自己60多年来成就卓越至关重要的163个细节,涵盖了危机、机遇、睿智、态度、行为、工作、领导、网络、人才、创新、学习等诸多方面,这些事情在很多人眼里,只不过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事,但彼得斯一再强调,不要小看这些小事情,小事情也很重要,这些小事情成就了卓越,做好小事才能成大业!
彼得斯告诉我们,要“努力忘记以往的黄金时代——怀旧本身具有毁灭性”。我想,这跟我们平时所说的“成绩是属于过去”是一致的。他还说,“鼓励自己一切都会过去的,但同时提醒自己这一切可能不会很快结束,以便使自己全心全意利用现有条件——事实上,品性完全由人们在应对逆境时的反应所决定的。”很欣赏这种面对逆境的生活态度,他告诉我们要有平常心,要正常面对挫折,应对困境,要“把损失抛在脑后(忘记自己内心的痛苦),立刻重新策马扬鞭”。
彼得斯还强调,“学习非常重要,不仅仅是学习一种技艺,掌握某种知识,就是一些基本行为领域也需要学习。比如:掌握感谢的方法、修复人际关系、倾听吸收应对他人观点、有效质疑、保持联系的艺术、在争斗的派系之间实现和平与繁荣、写作与演讲……这些都是企业效率的基石。”学习的方面很广,学习的方法和形式很多。希望我的家人、朋友,都能够好好学习,以平常心去面对生活,应对生活中的逆境。
关于迟到,彼得斯说,“迟到的后果也许比想象中的要严重”。他说,迟到5分钟是迟到,迟到1或3分钟也是迟到。迟到就是迟到。迟到比不到好吗?绝对不是!早到就不迟到。早到意味着敬意,早到意味着“我在乎”,早到会场并不表示你很急切,而是表明你很守时。我想,早到几分钟与迟到几分钟,在听会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但至少,这表明了我们的态度,所以,建议以后大家还是要守时。
《追求卓越》这本书中,还有很多小哲理让我信服,在此不一一列举。我只是希望在此后的日子里,我能更加追求卓越,追求一些所谓的小事情,让自己的行为更令人愉快,让自己的生活更充实,学习更开心,效率更高,让别人生活得更幸福更愉悦!
读了余秋雨的新书《君子之道》,感悟颇多。
君子之说,广见于先秦典籍,词义广泛,偏向于政治地位的标榜,后来被孔子引用并加以注释,成为儒家及至后来成为整个中华文化中最顶级的人格目标。关于君子,孔子提出许多向往: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为了更清楚表达君子的意义和形象,他又常常把君子与小人做对比: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利为友;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君子乐与人同,小人乐与人异;君子同其远,小人同其近孔子用喋喋不休的教义给我们制定了一个共同的人格最高目标:君子。
君子之意广泛,可以用许多词来表达,比如高洁,比如风雅,比如才能超群,等等等等。而我认为,最能表达君子之核心的,应该是“风度”二字。风度,外见于言谈举止,内见于思维理想。君子的言谈举止不仅是个人语言文明、行为有礼,更是能使人感受到春风拂面般舒畅的——恰到好处的礼貌,温和亲切的对待,使周围的人都能尊敬而亲近。俗话说相由心生,外在的表现来自内心的控制。“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君子自己克制守礼,来使内心平静。大千世界,五彩斑斓,能真正守住内心,除了良好的修养,还需要丰富的学识。一个未开蒙的浑人,凭着本性也许能做到质朴近乎善良,却很难做到均衡持久。没有丰富的学识,难以养成清明的理智,对事情没有准确、正确的判断,连善与恶也很难分开,如何行善?清明的君子,要以德养学,以学富德。
这就很容易联想到教育。君子的内修外养,德行学识,都要通过教育来进行正确的引导。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尤其要引起重视。“教学生三年,要想学生三十年。”教育学生,不仅仅是教他知识,更是引导他走上一条宽阔的人生之路,能更大程度上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昆虫记之七——
装死专家步甲
作者
法布尔
优美词语
引以为傲、不屑一顾、恭敬、火冒三丈、攻势、
、逃之夭夭、得意洋洋、苦
涩、侥幸、惟恐、履行、自言自语、伎俩、威慑、荒谬、唯唯诺诺、喧闹、
精彩句段
我们不知道什么叫死亡,
所以我们不会做出装死的行为!
不管遭受什么样的
虐待,我们始终是正直的昆虫,绝对不会做出欺骗他人的行为.
别说是因为我们不会飞,
才想出装死的伎俩!
别说是因为我们跑不快,
才想
出装死的伎俩!我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死亡,所以不会做出装死的行为!
尤其是自杀,
连想都没有想过!
那种愚蠢的事情,
只有卑鄙的人才会做出来!
读后有感
强者也会偶尔的躲避着比自己厉害的对手,
以免的丢掉自己的性命.
作者
对步甲昆虫的了解很透彻,
步甲虫装死是它抵御不了对方时的一种自卫的方式,
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是人类还是其他动物就像本书中叙述的昆虫为了自身的安
全,必须得有自我保护能力,要有自我防卫能力,只有这样,你才能在这个错综
复杂的世界安全自在地生活着,
正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
防人之心不可无.
我找了三体系列的小说看。觉得这部小说挺好,作者刘慈欣真是个人才,想象力丰富,看得我一惊一乍!所以就想写写读后感,而且我觉得在小说的阅读过程中,对小说描写场景的想象丝毫不亚于电影画面。
关于《三体》描写风格
有自己的特色,在科幻界中应该算是独树一帜了。我看得很有趣,因为我是从第二部《黑暗森林》开始看的,一开始引人入胜的是一只蚂蚁在三维世界里怕在二维世界里想象,刚开始看觉得有点莫名其妙,现在回想那不就是人类的写照吗?人直接感受的是包括时间的四位空间,按照如今维数理论,更高维的就存在我们身边,或者说我们所处的环境中就有更高维的,只是凭借人类的结构是看不到摸不到的!只能靠想象,而人的想象力也并非无所不能,它受到物种的限制,就如蚂蚁永远无法想象球是圆的这种感觉!
还有小说中提到的智子,刚开始看第三部不知道是什么东西,那个疯狂出现在视野前面的数字在我们无法解释的情况下也真的称得上“神迹”!但细想一下,这些又都在作者安排的前提下能够经得起逻辑推理的推敲,智子或者说是质子因为带正电能够操控电子,能够使照片底片感光,或者是使人眼的视网膜感光成像,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任何地方都能看到“死亡倒数数字”的原因。这也是科幻小说的魅力之处,虽然梦幻,但与现实科学总有一条线紧紧牵着!
如今我弄明白了,智子跟质子本质上一样,只是智子是将质子改造成超级计算机!这个想法在我看来还算合理,但让我惊叹的是作者居然把改造的细节也写了出来,而且有理有据,想法前卫奇特……将高维的质子在低维展开,一颗人眼看不到的质子被拆成遮挡天幕的细丝,并且在上面蚀刻电路,而后回到高维变成看不见的超级计算器!不过其中我还是有一些东西不太理解不太合理,质子怎么会是处在七八维这样高维的宇宙呢?而且里面关于科技的发展都是以人类现有的技术去联想,比如说电路,比如说计算机!或许广袤无垠的宇宙中孕育出其他完全不同于人类文明发展的形态呢?但扣心自问,要自己来想象外星文化,我又会从哪个角度去幻想,总之应该也和人脱不了关系吧?!正如前面所言,蚂蚁想象不出球是圆的这个事实,只会在上面爬来爬去。书中有言,地球人在三体人的眼中就如虫子一般,虽然虫子也有虫子中的科学家,但虫子的结构不变,某种本质的东西应该也不变。不是有一种假说吗?地球上的生物基本上都属于碳基生物,而科学推断说也有可能存在以硅基生物为主导生物的星球,那样的话势必会发展出不一样的文明形态啊,又怎么能以人类发展文明史与科技发展史去衡量呢?如果有宇宙文明,势必存在多元化,这是我的理解。
关于《三体》的批判意义
联系到--,从《三体》到《黑暗森林》,之中有很多描写革命斗争的都联系上了--时期,虽然发生的事件都是以未来和现有科学理论为材料,但其中对错误的斗争方式和对--时期的黑暗事件的讽刺异常明显。我是个90后,没有亲身经历过20__年大--时期,从历史了解到的,是关于那十年间的许多在现在看来是荒.唐的事!而作者换汤不换药的描写让我们更为接近地接触到那一段沉重的历史。
革命需要血的代价。在“地球三体运动”一章中,描写了一群地球叛军(说是叛军可他们的思想也是想把地球变美好,可是他们的思想太负面了,居然认为人类无药可救必须灭亡!)信仰三体文明跟广大人类唱反调。如果说一切事物的结局就是毁灭与虚无,人类终将消亡,地球终将步入末日,宇宙终将走向无尽黑暗。那最终有什么意义呢?还是说本来就没有什么意义,其中演变的过程才是永恒的真理?宏观上去想,没有什么是永恒的!就如那个可怕的“农场主假说”:一个农场里有一群火鸡,农场主每天中午十一点来给它们喂食。火鸡中的一名科学家观察到这个现象,一直观察了近一年都没有例外,于是它也发现了自己宇宙中的伟大定律:“每天上午十一点,就有食物降临。“它在感恩节早晨向火鸡们公布了这个定律,但这天上午十一点食物没有降临,农场主进来把它们都杀了!
刚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的后背冷汗直冒!太可怕了,如果真的存在高维的生物拿我们当鸡看,就如上帝一般,那么人类的所有文明岂不是都是笑话!
之后想想,嗤笑一声,这不是杞人忧天吗?就算真的存在,也不能够是人类的脑袋能够想象出来的场景,那跟现在,真的是太遥远太遥远……
有如史强那般的现实乐观主义才是我们要学习的,对生活的态度。毕竟跟那些以纪年级的时间单位相比,人短短一生几十年连沧海一瓢都谈不上吧?偏偏现实中连这些都不珍惜,不可学。
《三体》中也有联系到世界末日,特别是描写了独特三体人的末日,一群可以脱干身上的水变成纤维的三体人,科技中掌握中子等其他微观领域人类科技领域未曾接触的部分。“三体文明”在末日中痛苦挣扎时,接收到傻傻地球文明的纯真寻友信号,如同在沙漠脱水的人遇见一汪清泉,那对生的渴望的执念无比坚定。随后轻松运用超技术锁死地球人的基础科学,三体人庞大的宇宙舰队开始向地球进发……
之后《黑暗森林》中三体舰队入侵太阳系探测器那个水滴型跟地球太空舰队的战争,那才叫高潮!不同文明等次战争的屠杀,水滴的无敌形态深深烙印在读者心间!也血淋淋地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地球应对外星入侵的“面壁计划”一个一个被破壁,人类最后的希望一点一点破灭,真揪心!最后一位“面壁者”罗辑,曾倾向三体文明,第一个意识到宇宙文明的残酷和法则,以暴露自身宇宙坐标这一无疑是自取灭亡的行为迫使三体舰队停下死亡的脚步。三体系列第二部《黑暗森林》最后的结局以人类的威胁胜利和三体人的妥协应该说是比较曲折完满的。人类最终没有消亡,读完后也松了一口气。
也引起了我们反思,我是一个和平主义者,难道无论科技如何发达,文明如何先进都有战争的存在?都有军事的存在?
从《三体》的构想中,答案是肯定的。不过我也佩服作者的推导能力。从几条基本原则出发,去推测之后的事情,厉害。宇宙的总体资源恒定不变。文明的数量很多而且日渐壮大。技术的发展和大爆炸。以及猜疑链的存在。最终把宇宙构想成一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持枪的猎人,每个猎人都必须小心谨慎防止被其他人消灭,人类傻傻地向外发出致命的信息,吸引了嗜血的猎人来袭!呈现的赤裸裸的弱肉强食……
结束语
总的来说,我很喜欢《三体》三部曲,至今只读了前两部,最后一部《死神永生》打算继续看完,也很期待两个文明间最终会发展成怎样的结局。
但我宁愿相信,文明发展到最后都是美好而友善的,而且存在很多诸如此类的星际文明,相信有地球村,总有一天就有宇宙村。虽然我活不到那一天,但我的心在那里!
生命在不断延续,难忘的记忆总是在脑海中浮现。当生命中的那些成功、失败、欢笑、泪水都一一逝去时,我们却还是忘不了那些感人的故事,那些美好的瞬间。
“别着急,善良的人!守得云开见月明。”“我真希望把我的那束花送给爸爸,我想他圣诞节恐怕过得设有我们这么快乐呢。”“先别告诉妈咪,让她以为我们是为自己准备的,给她一个惊喜。”这些温馨朴实的话是出自《小妇人》。其作者奥尔科特是美国著名的女作家。《小妇人》是她的成名作。
《小妇人》讲述的是马奇一家的故事,家里有四姐妹:追求高贵但会照顾人的大姐梅格,充满躁动却关心家人的二姐乔,优雅自私却颇得人爱的艾美,以及忘我无私却需要家里人的贝思。她们的母亲是慈祥的马奇太太,父亲马奇先生随军当兵。这样的一家人和她们的邻居男孩劳里,劳里的爷爷劳伦斯先生、马奇婶婶,以及周围的朋友所发生的如家庭日记一般简单的故事,却流露着耐人寻味的亲情、友情、爱情,书中展示的是一幅温馨甜美的家庭生活图景,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当然也深深地打动了我和我的学生们。记得当我把这本书推荐给我即将小升初的学生们时,在家长中曾引起轩然大波,多数家长当时不理解,说什么都要考试了,还让学生们读小说,真搞不懂,有的家长甚至当面找到了我,我耐心地和这些家长解释:让孩子们读读吧,一本好书很难得,能有这样的机会并不容易。就这样《小妇人》在我的学生中间传开了。
《小妇人》这本书之所以我推荐给我的学生们,是因为这本书充满了人性美,是每个人心灵深处的东西。看看书中人的成长,我们也可以试着正确地处理身边的亲情、友情、爱情,感受书中的人性美。这本书告诉我们如何怀着一颗收获的心体会,感受并对待它们,并试着像马奇一家一样,为了这些爱变得更坚强、独立。家庭生活可能很枯燥,但谁能发现他温馨的底蕴,谁就具备了慧眼。家——是人性最美的一面体现的场所,那里是无私的爱的所在。每个人的追求从这里开始——如四姐妹。从他们身上,我学会了坚强,学会了要懂得知足但不能满足。我学会了要对未来永远充满希望,并努力追求梦想的乐观精神。我同样也学会了要加倍珍惜所拥有的,不要等失去了才知道它们的难能可贵。我们应该细心发现每个人的优点而不能只看到别人的缺点。
梅格、乔、贝恩、艾米,他们四个坚强、乐观的精神将永远贮存在我的心里,它们的微笑会永远存贮在我的脑海中,提醒着我:要坚强要有一颗纯洁善良的心。希望读过这本书的人们也能体味道它的美。
《伊索寓言》读书笔记摘抄之好词语
结出手艺木匠限时
逼真册封抽动评审
形貌勉强抗议公平
锐利道理抢夺啃咬
冷落事实简单鱼骨
栩栩如生纤毫毕现不约而同
《伊索寓言》读书笔记摘抄之好句子:
1.一个远方的国家,有两个非常出名的木匠,他们的手艺都很好,难以分出高低。
2.在三天里,两个木匠都不眠不休地工作,到第三天他们把已经雕好的老鼠献给国王,国王把大臣全都找来,一起做本次比赛的评审。
3.第一位木匠刻的老鼠栩栩如生,纤毫毕现。第二位木匠的老鼠则只有老鼠的神态,却没有老鼠的形貌。胜负即分,国王和大臣一致认为第一个木匠获胜。
4.但第二位木匠抗议,他说:“大王的评审不公平。”国王说:“那你说怎么办好。”
5.第二个木匠答道:“这世间没有比猫看老鼠的眼光还锐利的,应由猫来决定哪一只老鼠逼真。”国王想想也有道理,于是吩咐下人抓来几只猫。
6.没有想到,猫放出来都不约而同地扑向那只看起来并不像老鼠的“老鼠”啃咬、抢夺。
7.而那只栩栩如生的老鼠却完全被冷落了。国王和大臣们看得目瞪口呆。
8.木匠说:“大王,其实很简单,我只不过是用鱼骨刻了只老鼠罢了!猫在乎的根本不是像不像,而是腥味啊!”
《伊索寓言》读书笔记摘抄之阅读心得:
人生的竞赛往往是这样的,获胜者往往不是技巧最好的,水平最高的人,但一定是善于观察和思考的人。人做任何事情时,绝对不要放弃观察和思考,要使自己时刻保持聪明灵活冷静的头脑,不断培养自己的洞察能力,善于从细微着手。寻找事物的本质之处,然后再去解决问题,这样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去年在山东实习的时候,晚上无聊都会去工厂的机房里上网,机房只有几台电脑,要早早的去才会有位置,我每次都吃完饭早早就去,通常是逛淘宝,泡微博,让后就是玩豆瓣,无意见看到了一本新书《三体3》评分还挺高的,很好奇就关注了下,下载了电子书,是《三体1》作者的想像力深深震撼了我。中国还有这么牛的作家,--,寻找外星人的红岸工程,秦始皇,兵马俑计算机,牛顿,,,,反物质手枪,建在地下的城市,飞车,黑洞,宇宙社会学,四维空间,宇宙的质量,作者向我们描述了他眼里的未来的世界。
我知道读这样的书是不会给你带来任何实际利益的,不能帮你预测明天的股市走向,不能帮你提高销售业绩,不能帮你整合你的工作技能,甚至不能帮你助兴你和爱人或者朋友的谈话,但是他却可以抚慰你的心灵,安抚你的灵魂。谁都有过这样的情况,当你读到某句话,看到某个场景,听到某句歌词,闻到某种味道,你的心会微微颤抖一下,那一瞬间你体会到了什么呢?是幸福还是忧伤?
我喜欢阅读,以前浪费了很多阅读的机会,以后要弥补过来,阅读让人快乐。读一本有意思的书仿佛在跟作者交谈,辩论。这就是阅读的快乐。
今天下午,老师给我们看了《小英雄雨来》的电影,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名叫雨来的小男孩和他的小伙伴们机智、巧妙地救出老师,消灭日本鬼子的故事。
电影中的雨来,是一个聪明、调皮的小男孩,经常在上课时间偷偷溜出去玩,游泳、捉鱼......这是一个多么快乐的童年啊!可是,童年也是学习知识的关键时期,于是,雨来的老师给同学们讲了许多道理,雨来这才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当雨来下定决心认真学习的时候,他们的老师却被日本鬼子抓了起来,同学们都牢牢记住了老师被抓前说的话:“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看到这里,我被深深的感动了,在那个被侵略者屈辱的年代,我们的同胞依然英勇无畏,热爱祖国,真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聪明的雨来,想出了各种办法,深入虎穴,把日本鬼子捉弄得团团转。看到鬼子滑稽可笑的样子,我觉得真是大快人心啊!最后,雨来和他的小伙伴们想出了假扮鳄鱼的妙计,不但救出了老师,还消灭了鬼子。
这真是一部精彩的电影啊!
今天我读了雨来的故事,雨来是一位比我大几岁的小哥哥,他是那么的机智勇敢。
故事讲了在抗战时,芦花村的小孩雨来他的游泳技术特别高,他在水里像个小鸭子自由自在的,一天日本鬼子来扫荡,他被鬼子骗打,都没有交出李大叔。他时刻想着我是中国人,我爱自己的祖国。
雨来机智勇敢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的热爱祖国在现实生活中树立信心,面临困难,沉着冷静。
平时我们在生活学习中遇到困难不要想着逃避,要敢于挑战,积极解决。作为小学生的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好好学习,将来回报祖国。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为一名女生,我一直以为对科幻类别的小说不感兴趣,但《三体》这本小说完全改变了我这样的看法。
《三体》系列小说分为三部,而昨天刚刚看完了第一部。
作者刘慈欣在当前的科技基础之上,向读者们构造了一个架空的科幻世界,故事基调宏达、神秘而又悲壮。在故事当中我遇见了很多物理学的名词,比如宇宙背景辐射,哈勃红移,为了搞清楚故事的发展,我也随时准备着百度百科,遇到不懂得名词就查。
故事假设在银河系之外的一个天狼座中有另一个可适宜生物居住的星球,名为三体。一次偶然的机会,三体文明和地球文明相互知道了对方的存在,于是双方陷入了一种思考。而地球上,知道对方的存在的人类很少但基本是居于社会高层当中,由于知识背景的差异,他们对三体文明的看法相互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等分歧,有些人希望三体人能够在地球上生存使地球上的丑恶消失,而有些人希望三体人永远都不要登陆地球,因为三体人能够给地球带来的未必是福音等等。
尽管地球人对三体人的态度褒贬不一,但是三体人却将地球人当做一个敌人。尽管就科技水平而言,三体文明要大大高于地球文明,但三体人要成功登陆地球需4。5个世纪,从中地球可以发生很多次科技革命,大大提升其科研水准,而这对未来的三体人而言是一个大大的威胁。
这就是《三体》小说的总基调。同时这样的基调也让我陷入了一个思考,即两个之前没有任何接触的文明碰撞时带来的到底是和平还是战争。
显然,就历史看,这个结论可能并不是那么乐观。当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后,欧洲文明大肆的入侵美洲,掠夺财产,杀烧掳掠,使得美洲的原始文明永劫不复,最终被欧洲人统治且殖民。
我想,这是因为每个文明体都像一个个体一样,如果让其走入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当中时,他们便缺乏安全感,而这样的不安全感很可能导致一些残酷的后果。历史中的印第安人或许就是这样的一个牺牲品。
而《三体》小说中也是这样,尽管三体文明比地球文明先进很多,随着时间过渡,未来有非常多的不确定性,或许过了三四百年地球文明就会赶超三体文明,到了那个时候三体文明能不能保全自我也是一个问题了。所以作为地球人和三体人而言,最为理智的做法可能就是尽最大的努力保全自我,同时消灭对方。
或许这样的一个结论让很多人感到悲观,但这却是一种最为现实的结果,尤其是生活在我们现实的社会当中,可能会常常遇到于此类似的情形或者作出于此类似的选择。
但是就作为一个个体的我们,我还是希望不同的民族、种族、宗教、国家等能够引以为界,找到一条超出武力威胁的和平之路从而相互理解相互认可,共同构建更加美好的将来。
所以,一个好的方法是太空城自转轴与木星自转轴同向平行,然后在中段的一些支撑位置建造不旋转的固定环,环上有推进器,用这个推进器调节高度。或者就是不构造这样的支撑环,就在旋转的外表面安装可以改变方向的推进器,然后计算好旋转的角度来控制方向和推进器的开关。后面一个方案比较适合无中轴(也就是无骨架型的太空城)。
而且,事实上,考虑到太空城最终在打击到来的时候需要作出各种不可预知方向上的规避动作,这种建筑在环(或者球等各种不同形状)上的多方向推进器本身也是必须的,不然规避动作只靠两极附近的推进器是很难完成的。
而对于太平洋一号这种当作卫星在运动的,就更加应该和木星的自转方向一致了,不然潮汐锁定效应会对整体造成极大的影响(包括导致无谓的机械金属疲劳)。而且,就算太平洋一号不自转,在木星强大潮汐力下还是会自转的,这就是潮汐锁定的威力。木星对其卫星的潮汐锁定效应就是造成其卫星表面冰层裂缝、地下火山活动和高温的一个重要影响源,所以不能小看。
当然,这依然是小问题,因为说不定未来科技的推进器完全不用考虑能耗、机械疲劳和方向问题。
比较好的技术设定,就比如说通过将空间降到零维,然后“再降低”来实现全部十个维度都广延的“新世界”。
“一个湖是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他自己的天性的深浅……”是的,《瓦尔登湖就是这样一部超验主义美文的代表。
为了驱散生活中的阴影,梭罗来到瓦登湖。他以四季轮回的方式布局成篇,用完整的形式结构突出刻画了主人公的形象。在季节的变化中体验人生、体验理想、体验未来,从表现唱着夜曲的鸟雀与动物鸣叫的《声》到体验收获喜悦的《种豆》;从“躺在冰上看梭鱼”的《冬天的湖》到“很像混沌初开,宇宙创始,黄金时代的再现”的《春天的来临》,他找到了追寻已久的绿色和自己的人生坐标。
读着这本书我拥有了一份寂寞而恬淡的心境,完全融入进了这样一个现实与理想完美结合的世界。梭罗并不是刻竟要过一种消极遁世的隐士生活,而只是进行着人生实验——简化生活、回归自然。目的呢,是为了更好地去运用生命热爱人生。在这片优美的环境中,他的理想上的迷雾不知不觉地消散了,他的心也有了可以依托的地方。避开城市的喧嚣,独自深入林中,与鸟兽为邻,听蟋蟀弹唱。这一抹绿色,为梭罗疲倦的灵犀送上了温暖的怀抱;这一抹绿色,让都市的纷繁渐渐远离了梭罗的脑海;这一抹绿色,使梭罗更加迷恋自然,热爱生命。
这样一部成功的作品是离不开瓦尔登湖那幽静秀丽的景致的。换句话说,是瓦尔登湖的美让梭罗找到了心中的绿色。可是现在充斥在我们周围的只有金属的坚与冷。日益膨胀的城市,马达隆隆替代了蛙声蝉鸣;当更多钢筋混凝土的建筑拔地而起时,这里也许不会再有绿色的“共和国”。不由地联想起余光中的散文《伐桂的前夕》,他说“在现代,只能感受月桂树最后的一缕芬芳……”如果人们不懂得保护环境,那么当他们试图从身边寻找精神的伊甸园来舒缓情绪时,看到的也评只有最后一抹绿色了。梭罗是幸运的,因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直至今日,“瓦尔登湖又有多少呢?”
但令人高兴的是,随着上海世博的临近,这个问题越来越受政府和市民的重视,尽管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但与此同时城市的绿化面积也在不断扩大。在我看来,世博会的举办至多只是催化剂,最重要的是环保的理念其实已经深入人心。在香港澳门的大街小巷看不到果皮纸屑;新加坡通过加强惩治力度也让这个国家拥有了“花园”的美丽……毕竟,有谁不向往生机盎然的大自然呢?或许,我们再也回不到梭罗的时代,再也找不出与瓦尔登湖一样的美景了;但只有努力,我想我们依然可以拥有纯净的蓝天。
“这像是玻璃的溶液,已经冷却,但是还没有凝结,而其中连少数尘垢也还是纯结而美丽的……”,多么迷人的景致啊!虽然生命中总有一些无法挽回的东西,但只要保持一份绿色的心灵,那么依旧可以与梭罗一起享受“瓦尔登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