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小康社会调研报告2022

小康社会是一个历史范畴,指的是财产丰富、生活宽裕、上下有序、家庭和睦、讲究礼仪的社会状态,小康生活,是中国老百姓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而小康社会,则是中国共产党苦苦奋斗、孜孜追求、一心想为老百姓创造的一种幸福社会。下面就让小编带你去看看关于建设小康社会调研报告范文5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吧

建设小康社会调研报告1

弘扬改革创新担当精神 加快全面建成小康步伐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宏伟目标,也是实现中国梦的战略支撑。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建设“三强一富一美”新陕西,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路径。市__次党代会将建设____地区____强市、特色____市、____市作为____与全省同步够格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现实选择。经过近几年全市上下克难攻坚、苦干实干,全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不断加快。但是,我们现在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多远,如何确保如期实现这一目标,按照市政府领导的指示,研究室深入到统计、发改、民政、人社、环保等20个部门,就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状

按照国家统计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陕西省将建成小康社会监测指标体系分为经济发展、民主法制、文化建设、人民生活、资源环境五个方面31项指标。按照最新统计数据来看,2012全市小康指数为71.88%,分别比2011年、2010年提高3.68个、9.10个百分点,呈现出逐年提升的态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五大方面的实现程度也均有不同程度提升。

一是经济发展持续加快。近年来,全市不断创新发展思路,持续调整经济结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市经济保持平稳加快增长,经济发展指数从2010年的57.7%提高到2012年的64.26%,年均增长3.28个百分点。新型工业化加速发展,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信息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城镇化进程持续加快,反映经济发展的7项监测指标中,规上工业劳动生产率、农业劳动生产率评价值已突破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值,人均GDP、互联网普及率、城镇人口比重指数逐年上升,2012年达到34.82%、34.98%、69.22%,比2010年提高8.67、8.92、7.42个百分点,结构指标趋势向好。

二是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在加快发展的同时,积极落实各项惠民增收政策,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显著提高,2012年人民生活指数达到78.95%,比2010年提高9.27个百分点。在反映人民生活的12项指标中,失业率、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评价值连续三年皆达到小康建设目标值;恩格尔系数、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卫生发展指数、城乡居民收入比、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评价值接近小康建设目标,分别达到99.18%、97.93%、92.04%、88.33%、87.23%。公共交通服务指数、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等其他指标评价值逐年上升,说明交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发展成果已逐步惠及人民。

三是文化建设积极推进。____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以建设文明城市为契机,全面推进文化事业蓬勃发展。2012年文化建设指数达到64.2%,比2010年提高11.52个百分点。在反映文化 建设的4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提升,其中,每百万人口拥有“三馆一站”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评价值已达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值,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有线广播电视入户率评价值分别达到30.40%、65.11%、61.30%,比2010年提高6.60个、10.87个、5.43个百分点。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特色鲜明文化名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四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围绕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活动,加快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不断强化工程治污措施,努力降低资源消耗水平,全面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2012年资源环境指数达到74.57%,比2010年提高19.03个百分点。反映资源环境的4项指标中,由水环境、大气环境、绿化环境要素构成的环境质量指数评价值已接近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值,达到95.92%;单位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指数、城市垃圾无害处理率评价值分别达到55.05%、82.68%、57.28%,分别比2010年提高3.77、54.18、14.02个百分点,全市资源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五是民主法制不断完善。全市以服务群众为核心,坚持依法行政,努力创新社会管理方法,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营造了安定和谐的良好局面,2012年民主法制指数达到70.98%。反映民主法制的4项指标中,基层民主参选率评价值、社会安全指数评价值、每万人拥有律师数评价值分别达到90.48%、83.62%、22.17%,均保持逐年平稳上升的态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明显,人民群众安全感不断增强。

可以看出,____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水平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各个领域。说明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紧紧围绕“三市”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正视和面对经济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结合地区实际,积极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发展,经济建设成效明显,民主法治逐步完善,文化建设不断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生态与资源环境保护态势趋好,小康社会进程稳健推进。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奋进跨越中与全国、全省的差距呈不断缩小趋势,但是,统筹推进不平衡、经济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约束大等仍是最大的市情。从全省总体水平看,____全面建成小康工作落后于全省工作进度。2012年____全面建成小康指数与全省平均水平相差8.86个百分点,在全省地市中排第9位;经济发展、民主法制、文化建设、人民生活、资源环境五大指数分别与全省平均水平相差16.45、10.86、16.78、0.66、6.9个百分点,在全省地市排位中位次靠后,分别为第9、第8、第10、第9、第7位,需要我们扬鞭奋蹄,加快建设步伐,实现后来居上。从自身发展看,协调推进还不够平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31项监测指标中,仅有6项指标评价值已达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值,5项指标评价值达到目标值90%以上,4项指标评价值在80%~90%之间,7项指标评价值在60%~80%之间,指标评价值在60%以下的有9项,最低一项为“每万人拥有律师数”评价值仅为22.17%。可以看出各指标的推进显得很不平衡,且有“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廉政指数”、“公共交通服务指数”4项指标较2010年出现回落。从目标任务看,实现难度逐渐加大。止2012年,我市建设小康社会总体实现度离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还差28.12个百分点,如果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间测算,则在剩余8年时间里平均每年要有3.5个百分点的递增。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一些深层次问题的逐渐显现,剩余指标的实现难度将逐渐加大,这为____确保能与全国全省同步够格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

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当前制约和影响我市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的主要难点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经济内生动力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一是经济总量偏小。虽然我市近几年经济快速发展,连续__年经济增速超过____%,但由于经济基础差,发展起步晚,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均均量都偏小。2012年我市人均GDP____元,与57000元的目标值相差__元,仅占评价指标的34.28%。到2020年完成目标值,年均增长量要达到__元,年均增幅必须保证在__%以上。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近年来,我市三次产业呈现了总量快速提升、后劲稳步增强、结构渐趋优化的发展态势。但是受自身传统产业结构、工业加速发展的特殊阶段、中心城市的带动力不强以及消费价格持续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市第三产业虽然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但占GDP的比重却持续下降,2011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__%,与全面小康超过47%的发展目标相比有较大差距,实现程度仅为77.45%,且呈下降趋势。三是科技投入不足。近年来,随着我市招商引资工作强力推进,全市的科技创新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但由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较少,高新企业不多,规模企业科技投入少等客观原因的存在,导致我市科技投入占GDP比重较低,2012年评价值仅为41.6%。技术交易市场不旺,科技投入不足,直接影响着我市科技进步和创新活动的开展,制约我市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

(二)社会发展问题凸显,生活水平仍显不高。一是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加缓慢。2012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为__元,与25000的相比相差__元,评价值仅为43.59%。虽然市委市政府在解决“三农”问题上推出了许多惠农富农政策,农民收入有了很大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别逐年缩小,但城乡居民收入比仍大于2.8的目标值。因此,建设惠及全体人民和百姓认可的小康,实现共同富裕,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二是公共服务水平不高。随着民生工程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公共服务领域不断完善,但是仍存在水平不高的问题。“公共交通服务指数”呈现波动状态,“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连续三年徘徊在60%~65%之间,“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与目标值仍有差距,未实现应保尽保。三是农村环境整治仍需加强。近年来全市上下大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美丽乡村建设,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但农村卫生不达标的情况依然存在,“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只有__ %,与覆盖率达到75%的目标值相比差距很大,评价值仅为55.47%。

(三)居民文化消费不足,文化产业发展滞后。一方面,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全市2012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为__%,距离5%的全面小康发展目标还有距离,实现程度为30.4%,文化产业发展不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我市转型跨越的步伐,需要进一步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另一方面,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不足。虽然近几年文化名市建设力度不断加大,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全市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由2010年__元增加至2012年__元,相对与人均45元的目标值来说仍显不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日益增长的居民文化消费需求不相适应。

(四)资源环境约束加大,节能减排任务艰巨。一方面,单位GDP能耗偏高。虽然我市“十一五”期间顺利完成降低20%的目标,但随着一些高耗能企业及生产线的投产对全市节能降耗形成较大压力,生态资源环境保护面临挑战。2010—2012年,全市单位GDP能耗分别为1.17吨标准煤/万元、1.13吨标准煤/万元、1.09吨标准煤/万元,离小康目标值0.60吨标准煤/万元还有较大差距。另一方面,环境保护压力增大。近年来,全市在控制污染源、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方面采取了多项措施,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较前几年也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但是,在目前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的情况下,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矛盾逐渐尖锐,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任务艰巨。

(五)法制环境仍需优化,普法工作任重道远。每万人拥有律师数是反映法制社会建设程度的一个指标。由于我市律师基数偏少、生存空间相对较小、考取律师资格难,加之律师人才流失等原因,致使增量不大,增速有限。截止到2012年,我市每万人拥有律师数只有__人,距离目标值2.3人差距甚大,实现程度仅为22.17%,为31项指标中最低。2010年至2012年,我是廉政指数出现波动,从2010年的100%下滑至2012年的78.51%,廉政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建议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和艰巨的历史过程。当前,我市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明晰的思路、科学的理念,自觉解放思想,充分凝聚力量,有力攻坚克难,不失时机深化改革,不断提高开放水平,切实做到发展有新思路,改革有新突破,开放有新局面,为全面够格与全国全省共同步入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增添全面建成小康强劲动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全方位的改革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____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丰硕成果得益于改革开放。在 -8-

新的历史时期,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仍然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一是把握重点领域推进改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我们要围绕全市面临的形势来推进改革,重点要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现代材料、装备制造、食品药品、高新技术、旅游文化五大产业集群,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培育各类市场主体,强化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海关和口岸建设,做大做强外向型经济;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抓好市县机构改革,建设创新型、服务型和法治型的政府;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加快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抓好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民生;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设美丽____。这些改革任务,既构成当前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也决定着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深化改革的突破方向。二是抓住关键环节推进改革。统筹谋划深化改革的各个要素,把握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使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对中省明确实施、群众反映强烈、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改革事项,要采取投石问路先行先试的方法,大胆探索,为全市改革创新积累经验、创造条件。对确定的改革重点任务,逐条研究,科学制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施工图”、时间表、任务书和路线图,扎实有序推进。对条件还不够成熟、但又必须实施的改革,加强前瞻性研究,摸清摸透情况,为适时推进做好准备。三是突出问题导向推进改革。要直面问题把准脉,找准思想认识、发展转型、治理能力等方面的问题,克服“不想改”、“不真改”、“不会改”等倾向,把握好改革重点,率先试点探索,带动整体推进。要深研问题寻良方,认真审视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障碍物”和“绊脚石”,理清本区域、本单位存在的实际问题,充分剖析问题表象背后的深层次矛盾和内在机理,精心研究改革方案和实施办法。要解决问题不懈怠,找准改革主攻方向和发力点,不断提高改革举措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四是强化群众意识推进改革。要引导群众最大程度的参与和推动改革,充分尊重群众首创精神,从人民群众丰富多彩的探索实践中寻找解决难题的办法;加大改革政策的宣传力度,引导群众理解改革、支持改革。要以群众评价督促推动改革,建立群众对改革全程跟踪问效和评估机制,将民意反馈、群众监督的结果作为完善改革措施的重要依据。要让群众共享改革成果,优先考虑并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建立健全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的利益分配机制,真正使改革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力引擎。

(二)更新理念锐意创新,激发全面建成小康内在活力。近年来,我市经济社会之所以保持了持续、健康的发展速度,这与我们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正确理念密不可分。同时,在进一步加快建设进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陈旧、滞后的思想理念 -10-

亟待解决,如不及时清理更新,必将成为新一轮发展的思想障碍,必须以坚定地信念、创新的思维、进取的意识加以克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添新的活力。一是发展理念创新。要围绕思想大讨论、大解放的热潮,让一切有利于加快发展的新鲜思想活跃起来、智慧力量迸发出来。要克服畏难保守的思想,既认清问题、直面挑战,更看到困难中孕育的希望、逆境中蕴藏的机遇,始终保持攻坚克难的主动性和进取心,着力破除阻碍____发展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等方面的藩篱。要按照____的高端定位,进一步明确科学发展、____建设主题,大力实施____,全力构建____集群,重点抓好____建设,引领和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二是产业技术创新。要加快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增加财政科技投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发挥大中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激发小微企业创新活力,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要健全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加强对具有行业共性技术、行业核心技术和对____未来新产业、或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大意义的项目的研究,加快推进产学研战略联盟、科技研发转化基地建设。要建立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臵的引导作用。要创新人才激励机制,鼓励企业与高校、机构联合培养复合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建立高层次高技能急需紧缺人才绿色通道,吸引、集聚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三是优化服务创新。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的措施,加快完善土地、技术、人才等要素保障机制。盘活土地资源,科学、合理安排好增量土地计划,确保重大建设项目用地需要。创新投融资体制,拓宽融资渠道,大力引进外地企业来汉设立分支机构,最大限度争取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按照“非禁即入、平等待遇”的原则,打破行政壁垒和行业垄断,不断激发民间资本活力。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契机,推进机构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减少政府审批事项,依法规范审批制度,严格控制行政性收费项目,改革事业性收费的管理办法,充分发挥政务服务中心作用,严格落实公开承诺、首问负责和限时办结等制度,切实维护良好的发展环境。

建设小康社会调研报告2

2012年8月16日,我按照学院安排,来到抚州市广昌县甘竹镇,调查农村全面小康建设实际情况。我们的调查采取数据收集、会议汇报与个别访谈的形式开展。全面建设小康的概念一直在发展,我们调查的时间有限,只初步了大概情况:广昌县全面小康建设现状,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并以公共管理研究者的视角出发,探讨了解决此困难标本兼治的办法。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当地基本状况

广昌县位于江西省抚州市南部,武夷山西麓。东邻福建省建宁县,南接石城县,西连宁都县,北毗南丰县。居赣、闽、粤之交通要冲。是抚州市的南大门,江西第二大河流抚河的发源地。甘竹镇地处广昌北端,沿抚河溯源而上,是抚河源头盱江的第一镇,故有“盱源首镇”之称。全镇国土面积114平方公里,有耕地23000亩,山地80000亩。辖12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24700人。

该镇以特色农业产业比较明显,烤烟种植规模已达4018亩,产值600多万元;果业以南丰蜜桔为主,有7000余亩的规模;食用菌以茶薪菇为主,有1300万筒的规模;粮食、白莲作物作为传统产业,其种植比较稳定,分别是18000亩和4000亩左右。工业以香扇加工业为支柱,有大小加工企业(作坊)200多家,从业人数4000多人,产品出口西班牙、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年销售产值8000万元。其原材料主要是杂木,均来自于县外。

二、农村全面建设小康进程的主要特点

1.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2011年,广昌县第一产业增加值5亿元,增长1%。粮食全年总产量达10.04万吨;肉类总产量0.54万吨,增长

5.5%;水产品产量0.41万吨,有一定增长。农业为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45元,增长1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2%,增幅创近30年来的新高。

2.民生工程扎实推进。近年来,广昌县加大了对农村卫生、社会保障事业的支持,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基本到达全覆盖,开展农村新型社会养老保险试点

1县工作,坚持从农村实际出发,合理设置缴费档次和缴费补贴,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加养老保险的积极性,养老覆盖率有大幅提高。2011年,广昌县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建设小康从农村社会发展的四项具体指标来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加快,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了90%以上,实现程度为100%,达到了全面小康标准;农村养老覆盖率达到27%,比上年大幅增长。

3.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随着收入增加,农民物质消费全面提升,居住环境明显改善,医疗卫生消费有大幅增加,交通通讯、文教娱乐、休闲旅游、保健等消费快速增长。2011年,广昌县农民人均消费支出达到2693元,比上年增加654元,增长32%。其中,人均衣着消费支出为187元,保持了稳定;人均居住消费支出为229元,比上年大幅增加;人均家庭设备、用品消费支出为155元,比上年增长43%;人均交通通讯支出为299元,比上年增长48%;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为145元,比上年增长74%。农村居住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使用水冲式厕所的农户数达到42%,增加了17%;饮用自来水的农户数达到56%,增加了15%,户外为水泥或柏油路面的农户上升11.7%。农村居民的物质生活向高层次发展,精神生活更加丰富,消费方式和结构更加现代化,居住环境更加美好,向全面建设小康迈进了一大步。

三、农村小康进程中的问题和难点

近年来农村小康进程加速推进,但面临不少问题与挑战。

1.农民收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按照全面小康的标准,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应达6000元以上,在农村全面小康综合评价18项指标中,农民收入水平是权重最大的指标。而广昌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虽然保持稳步增长的势态,但绝对水平较低,2011年广昌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347元,扣除价格因素仅为3282元,离实现小康还有较大差距。当前,受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影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广昌县支柱产业为特色农业和香扇产业,受经济影响较大,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的潜力有限。

2.农民生活质量改善仍然滞后。全面小康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在农村全面小康综合评价六大类指标中,农民生活质量占23%的权重。而广昌县农民恩格尔系数长期在50%以上,2011年广昌县农村恩格尔系数为51%下降缓慢。虽然农村居民最近几年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和医疗保健消费支出有较大提高,但是2011年占生活消费总支出比重为5.9%和6.1%,农民

文化娱乐支出比重更低,不足1%,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亟待加强。农民居住质量也有待提高,还有58%的农村居民使用旱厕,饮用井水的农户高达42%,部分农村居民户外路面是沙土、石板路,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还有一个较长的过程。

3.农村劳动力素质急需提高。在农村全面小康综合评价体系中,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是仅次于农民收入的第二位重要的指标,占有12%的权重。广昌县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长期保持在7.2年,只相当于初中二年级水平, 2011年的住户调查显示,广昌县农村劳动力中39%为小学水平,40%为初中水平,10.9%为高中水平,中专及以上仅占5.8%。从这几年农村全面小康建设情况来来看,人口素质的提高较为缓慢,一是农村老龄化程度加快,据2011年住户调查数据计算,广昌县60岁以上老年人占农村总人口比重达到10.6%,已经超过人口老龄化10%警戒线;二是农村较高文化素质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三是农民工子女辍学现象仍然存在。以上几大因素制约农村人口素质提升,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重要瓶颈。

4.农村社会保障事业起步较晚,标准不高。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方面,近年来,广昌县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卫生、社会保障事业的支持,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基本到达全覆盖,高度重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大力推广实行农村新型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但目前仅27%的人参与农村养老保险,是社会发展的短板。要达到60%的覆盖率,仍需要大量的行政推动、政府投入和宣传引导工作。

四、进一步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的建议

1.全面构造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积极推进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建设是确保农村全面小康建设实现的基础。要加强科学发展,从生产与经营、政策与科技、农民与政府多方面努力形成促进农民增收的合力。一是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积极支持农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特色和优势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综合项目;二是要积极利用好省外和省内劳务市场资源,促进农村地区劳动力就业转移;三是需要积极扶持与引导农民创业,增加家庭经营

二、三产业收入,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流动。

2.进一步促进农民生活质量提高。全面小康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要加快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居住条件,尽快使农村的人居环境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应充分发挥政府导向和市场参与,建

立多元化的筹资渠道,引导资本进入农村发展,加快和谐秀美乡村建设。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要严格规划,解决农村住房、水、电,道路和排污等问题,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村庄建设杂乱无章、设施配套不齐全的现状。进一步加大改造农村道路力度,实现村主干道路硬化、油化保障道路平整通畅;实施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提高农村居民饮水质量;加强宣传和引导,鼓励农户改善卫生条件,做好整村规划,建设清洁、无害的生态厕所;加快农村新能源建设步伐,在适宜地区推广煤气、天然气管道建设,探索沼气等清洁能源技术的实施。

3.全方位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当前农村教育问题主要集中在留守儿童辍学问题和农村高中阶段教育问题。当前能接纳农民工子女的私立学校存在学校少、要收费、教学质量堪忧等问题,而农村的教育水平与城市有较大差距,中、高等教育的知识结构与农村现实不符,毕业生就业形势更为紧张,使得农村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适龄人员的高中升学率有一定下降。以上问题亟需解决,一是要加大农村教育经费投入,加大农村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二是要加快改革户籍、学籍管理制度,降低农村儿童入学限制,加强教育资源均等化。三是要针对农村就业环境,编制符合农村实际的职业中专教材,加强专科学校对农村的知识培训与就业引导。四是要以就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综合运用财政扶持政策和市场手段,多方面参与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工作。

4.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加快农村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搞好卫生设备建设,提高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使农民人人享有较好的卫生保健,加大大病保障力度,进一步方便农村小病就医,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重点加强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工作,加快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实施,结合政府和民间力量,办好养老院,让农民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加大农村医疗资源投入,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进一步推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县工作,逐步推广到全省农村当中去,使得全省农村均能享受到新型养老保险制度带来的好处,形成个人、集体、政府共同筹资的机制,进一步提高农民参保积极性,扩大参保覆盖面。

建设小康社会调研报告3

一、什么是全面小康社会

小康社会是一个历史范畴。指的是财产丰富、生活宽裕、上下有序、家庭和睦、讲究礼仪的社会状态。尽管这种社会理想从来没有实现过,但在中国老百姓中却影响深远,成为普通百姓对富裕生活追求的目标。

实际上,小康生活和小康社会的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标准。在旧社会,人们对小康生活和小康社会的理解就是吃饱穿暖住好房子,根本不敢奢望上学读书干大事业。新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小康标准越来越高,万元户甚至十几万元户都不是什么新鲜事,人们不仅追求物质上的享受,更加注重文化和精神上的享受。而且由于经济发展在地域上的不平衡,不同地区有不同地区的评判标准。因此党中央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让人们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还要享受丰富的精神和文化生活;不仅仅让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实现宽裕的小康目标,还要让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也实现宽裕的小康目标;不仅让城市居民过上小康生活,更要让广大农村群众也过上小康生活。这就是党中央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后来,以江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如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的问题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战略思考。在此基础上,1997年江在党的____大报告中,提出从21世纪开始“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的设想。____大初步地把第三步战略部署具体化,提出2019年即“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19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建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至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至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实际上是提出了一个新的“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按照这个战略规划,我们在本世纪末进入小康社会后,将分2019年、2020年、2050年三个阶段,逐步达到现代化的目标。

2019年,江同志在党的____大上又作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报告,进一步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总体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旨是要建设全面的小康社会,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对此,____大不仅规定了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也规定了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国防和军队建设,以及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报告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因此,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要在“全面”二字上下功夫,始终要坚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只注重发展经济而忽视制度建设,也不能片面追求平均水平,而忽视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各项制度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解决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城、乡和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如果不抓住重点,不解决难点,我们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就不可能真正体现“全面进步、全面发展”的原则和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从而也不可能建成真正高标准的社会主义小康社会。

今年,党的____届五中全会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构想,对于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赋予了新的含义,那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

那么,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指标是什么呢?

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它的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口素质、生活质量、民主法制、资源环境六个方面的18项指标:

一是农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00元(或农民人均纯收入≧8000元)。

二是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35%。

三是农村小城镇人口比重≧35%。

四是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90%。

五是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60%。

六是万人农业科技人员数≧4人。

七是农村居民基尼系数达到0.3-0.4。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按照国际惯例,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居民之间收入分配“高度平均”,0.2~0.3之间表示“相对平均”,在0.3~0.4之间为“比较合理”,同时,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警戒线”,认为0.4~0.6为“差距偏大”,0.6以上为“高度不平均”。

八是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9年。

九是农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75岁。

十是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40%,这个“恩格尔系数”,反映居民富裕程度和生活水平及质量的重要指标,它等于居民用于食物消费的支出与总消费支出之比。

十一是农民居住质量指数≧75%。

十二是农民文化娱乐支出比重≧7%。

十三是农民生活信息化程度≧60%。

十四是农民对村政务公开满意度≧85%。

十五是农民对社会安全满意度≧85%。

十六是常用耕地变动幅度≧0。常用耕地变动幅度=(常用耕地变动面积/常用耕地基期面积)__100%。

十七是森林覆盖率≧23%

十八是万元农业GDP用水量≦1500立方米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强国富民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实现强国富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但这一美好愿望的实现并不是轻而易举的,特别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而言就更是如此。虽然我国目前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六位,但就人均水平而言,我们还只是从总体上初步达到小康,这种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国目前的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也就是说城市就是城市,农村就是农村,差别太明显,生活水平的差距也太明显,要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现状,就是要缩小城乡差别,缩小工农差别,今后可能再没有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的区别了,国家实行统一的管理;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等等。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在现有小康水平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客观需要。党的____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这两个转变,来之不易,经过了80多年的奋斗,但是要长期执政,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的。作为一个大国的执政党,要想巩固执政地位,就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优化人民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只有把人民群众的生活改善了,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才能有坚实的执政基础。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往往是决定一个执政党政绩合法性的基础,直接关系到人心向背、事业兴衰。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都无从谈起。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就精辟地指出,社会主义之所以优于资本主义,关键是它能比后者创造出更高的社会生产率。这种更高的社会生产率,必然表现为人民有更高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与质量。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需要,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人人有责,不能使自己置身事外。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实践证明,能不能立足国情而又面向世界,能不能解放思想而又实事求是,能不能尊重发展规律而又不因循守旧,制定一个符合人民愿望、体现人民利益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是关系到我们党能不能团结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产生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万众一心去夺取胜利的关键。回顾我们党的奋斗历程,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是根据人民的意愿和事业发展的需要,提出具有感召力的目标,从而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为之奋斗并取得了胜利。党的____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无疑也是一个符合国情而又顺应时代,代表着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又体现了事业发展的需要,实事求是而又充满创新精神的奋斗目标,它必将起到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巨大作用。

三、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惠农措施,农业与农村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局面,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农村改革迈出重大步伐,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农村全面小康建设进程。2019年我国农村综合实现小康程度为21.6%,其中:经济发展实现程度为12.1%;社会发展实现程度为15.6%;人口素质实现程度为15.0%;生活质量实现程度为20%;民主法制实现程度为70%;资源环境为-22.4%。十八项指标分别为:农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32

元;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48.5%;农村小城镇人口比重19.5%;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22.5%;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8.1%;万人农业科技人员数1.7;农村居民基尼系数0.37;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7.7年;农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69.5岁;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47.2;农民居住质量指数34%;农民文化娱乐支出比重4%;农民生活信息化程度39%;农民对村政务公开满意度76%;农民对社会安全满意度77%;常用耕地变动幅度-0.7;森林覆盖率18.2%;万元农业GDP用水量2100立方米。

四、然而,在成绩的背后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发展不平衡。从2019年全国各省市的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看,上海、北京、天津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已经超过60%。但全国尚有近三分之二的省(区、市)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小于30%。新疆、宁夏、甘肃、贵州、青海、西藏6个西部省(区)的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负值,即尚未达到总体小康的水平。在我们宁夏,地区之间、农户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性也很大,川区的农民收入较高,山区的农民收入较低;城市郊区既种地又打工的农民收入较高,远离城市纯粹靠种地的农民收入较低。全区还有52.7万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占全区农村人口的9.4%,扶贫攻坚的任务还很艰巨。

二是农村人口多,比重大,劳动力转移任务艰巨。2019年我国农村人口7.57亿,占人口总数的58.2%,我区农村人口379万,占全区总人口的67.57%,也就是说三分之二的人口是农村人口,而且65%的劳动力还主要是从事农业生产的。要使这么多的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任务还很艰巨。

三是农民收入基础低,增长缓慢。2019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距8000元的小康目标还差5064元。我区农民人均纯收入2320元,与全国2936元相差616元,居全国第23位,距8000元的小康目标还差5680元。从2019年起,年均增长速度必须达到8%,到2020年才能超过8000元。如果物价出现较大回升,那么增长速度就必须超过8%以上。但从近几年的情况看,2019—201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速度只有7.75%,距上述年均增长速度还差0.25个百分点。以灵武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说,2019年是3210元,高出全国274元,但是增长速度只有6.7%,要达到8000元的标准,还有4800元的差距,困难还相当大。

四是农村与城市发展差距较大。2019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同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31.16%,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7.2%而同期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却已降低到37.7%。我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仅是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0.9%;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2%,而同期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却降低到36%。从2019年起,只有每年平均下降0.4个百分点,2019年后我区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才能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不仅如此,全区城乡居民收入收入差距还有不断拉大的趋势。至于农村的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现代文明更是大大落后于城市。

五、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应当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不可或缺的基本组成部分。目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已落后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已经成为一个相对严重的问题。2019年,全国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为22.5%;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8.1%;远远落后于城镇社会保障覆盖率,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就业难、就医难、养老难,成了制约农村社会发展和农民生活进步的瓶颈。

六、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严重制约着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比较淡薄,有的地方只注重经济发展,轻视环境保护,还有的地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发展经济。我国森林面积已大幅度减少,2019年,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8.2%仅为世界平均数的一半。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全国有2019多万个中小企业成了巨大的污染源,使全国的江河、湖海、土壤、空气等生态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危害。水资源短缺日益明显,且地域分布很不平衡,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居世界第110位,已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之一。全国有18个省区、30%的国土,60%的人口处于严重缺水的边缘。全国有1800万公顷农田缺乏灌溉用水,有15.6万平方公里土地饱受干旱之苦而退化。耕地数量和质量也在不断锐减,一些地区盲目兴办开发区,大量圈占耕地,加上水土流失严重造成耕地面积减少;农村对耕地的粗放经营、掠夺经营、污染经营更使耕地质量大大下降,耕地每年净流失达400多万亩。

以上问题,都是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

五、农村如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要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培育主导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首先,选准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对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进行全面的优化升级。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遵循广开思路、广辟渠道、多种经营、突出特色、搞活经济、提高效益的原则,按照调高、调优、调出质量和效益的方向,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通过区域布局调整,优化资源配量,发挥资源优势,尽快形成优势产区和产业带;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加快实现农产品由产量型向质量型、专用型和高附加值型、高回报率型发展;通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城市转移,广泛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内部结构的合理化和产业化的良性循环。

其次,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尤其是乡镇企业中的农产品加工业。在经济发达国家,农产品的深加工品已经占到原产品的70%以上,增值部分一般都是原值的3—5倍,而我国只有0.5—0.8倍,差距明显。因此,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努力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也是农业发展的一大优势和潜力所在。今后,我们应该以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积极发展民营企业、非公有制经济,按照多层次、多样化的原则,适应市场的不同需求,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既要面向城市市场,又要注意满足农民要求;既要发展大规模的加工业,又要发展具有地方风味和特色产品的小企业,使农产品加工业真正成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农村工业化的主导产业之一。

第三,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化、规模化发展。我区由于独特的气候、地理环境、传统生产和现代技术支撑等,许多农畜产品如优质大米、清真牛羊肉、长红枣、枸杞等生产在全国极具优势。因此,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把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尽快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集中力量培植宁夏农业的名优品牌,以增强我区农业生产的市场竞争能力,提高主产区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2、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发展

农业产业化是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的组织形式下,有效吸纳先进科学技术,按照市场规律运作,促进企业与农户、农户与农户等有效联合,实现企业与农户双赢,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经营的最好形式,是实现农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最佳途径。因此,必须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来抓。一是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建设规模较大的优质农产品商品基地,大力培植支柱产业,为产业化提供较好的基础条件。二是围绕“龙型”经济,把壮大龙头企业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突破口,通过财政扶持、税收减免、信贷支持等方式,对企业的管理现代化、科研攻关、技改、产品研发、产业生态化、治理环境污染等进行重点支持,培育一大批像双汇、莲花、华英、科迪、永达、三全、思念等规模大、起点高、辐射范围广、在国内外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把整个“龙型”经济建立在高科技和现代化管理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盈利、农民致富。三是要鼓励和支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技术协会、科研院所、农技服务企业等为农民提供良种、饲料、生产资料、技术指导、科技服务、卫生防疫等农业的产前、产后等各项服务。四是强力支持农业科学研究和科技推广,走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为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3、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渠道转移,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空间

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如果继续把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拴在土地上,农民就根本无法富裕,农村就难以全面实现小康。要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要繁荣农村必须推进城镇化。因此,必须尽快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加快城镇化步伐,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乡镇企业、小城镇和城市转移,逐步减少农民,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一要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以县城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心建制镇为重点,健全小城镇的居住服务、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功能,增强小城镇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正确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集聚、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流动和到城镇就业,注重发挥小城镇带动经济发展的功能;二是以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等农村服务业为重点,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实现农民就地转移;三要组织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建立健全保障农民利益的法律法规体系,如防止拖欠工资,改善劳动环境,保障农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取消所有歧视性和限制政策。在长期内,要竭尽全力搞好农村教育事业,一则要大力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使更多的农民子弟尽快通过高考升学实现高层次的转移;二则通过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社会急需的合格的技工型人才,为实现农村劳动力第二层次转移创造良好的条件。

4、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从制度上保证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实施

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政策落空,是束缚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长期稳定土地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强化农户的市场地位,是由农业生产的特殊规律决定的,也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规律决定的,完全符合农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必须长期坚持。与此同时,在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的前提下,通过坚持市场改革取向,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进行必要的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努力造就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制度优势,以从根本上扫除一切影响农村发展和农民积极性的各种不良现象。如,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鼓励农业公司化、规模化经营,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收入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要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的利益,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把家庭承包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通过公司+农户、专业合作组织+农户、行业协会+农户等形式,实现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坚决落实费改税政策,在转变职能、实行政务电子化、公开化的基础上,精简县、乡两级党、政、群等机构人员,以降低不必要的财政支出,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5、实现由“剥夺农业”向“扶持农业”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变,最大限度地支持和保护我国农业生产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农业支持工业发展的产业政策,80年代每年从农业部门净转出资金平均达1400亿元,比同期政府对农业的财政支出多10倍。面对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应尽快由“剥夺农业”向“扶持农业”宏观经济政策转变,采取必要的经济、法律、行政手段,调动和引导社会资源流向农业及其相关产业部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社会化农业利益补偿机制,提高农业比较利益,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实现对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稳定农业生产。同时,必须按照国际规则对我国农业适度保护,应大力实施属于间接转化为农民收入的“绿箱”政策,包括政府的公共性服务、作物保护与收入安全计划、环境保护、贫困地区援助、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大江大河治理、防护林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技推广、检疫防疫、质量检测、市场信息等产前中产后服务;健全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增加农业科研投资,加速农业科技进步。国家投资逐步集中于农业基础研究和公益性项目,尤其是动植物品种资源和转基因工程研究,以保证充足的农业技术储备。

6、加快农村通讯及信息设施建设,实现全国农产品信息联网

目前,许多地区的农民和地方政府都已认识到:调整农业结构,种植或养殖养市场上畅销的农畜产品,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但具体到某个地区、某个农户、每个地块,到底应该种什么、养什么,群众往往束手无策。其根本原因是人们缺乏对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及农畜产品市场供求、价格、消费心理等信息的发展变化方面的了解,缺乏有关方面的数据和资料及其分析和判断。因此,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加快农村通讯及信息设施建设,特别是互联网的建设,通过互联网搜集现代农业科技和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供求、价格变动趋势的信息,建立相应的预测预报系统,定期向农民发布相关的信息,真正使农民的农业生产与国内外的市场紧密联系起来,使农产品的生产更好地适应国内外市场的消费需要。

7、保护环境,协调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要切实搞好退耕还林工作,加大林业综合开发力度,促进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要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进一步降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对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坚持资源合理开发与节约并重,增强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加快生态示范县建设,积极推广沼气、节柴灶、太阳能,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坚持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并重,狠抓污染源治理,严格控制排污总量,加强执法监督,巩固达标成果,为广大农村长远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条件。

8、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

一是尽快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基本法规。这是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关键,功能就是稳定农村社会和经济、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缓和农村的各种社会矛盾,使农村社会保障工作能依法有序地进行,为农村人口提供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二是多渠道筹措农村统筹基金及养老基金。采取国家出大头、地方拨一点、农民自己出一点方式,将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带入实质性运行轨道,切实改善农村居民生存状况,使城乡更加协调发展。三是对农村统筹基金及养老基金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及使用。

9、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

一是加强党的领导,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二是狠抓农村普法教育,不断提高农民法律素质,培育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充分利用骨干培训、新闻媒体、法律工作者以案说法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广泛宣传,提高农民的法律素质,增强依法办事和参与村务管理和监督的能力。三是实行村民自治,规范建章立制。按照“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原则,让群众自我教育,干部自我约束。以村务大事民主决策制度为突破口,解决农村热点、难点问题,从而提高农民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行使法律法规赋予的民主权利,制定出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工作规范。四是加强综合治理,维护农村社会,经济稳定。要加大对农村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打击力度。要齐抓共管,共创共建,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搞好农村综合治理,维护农村社会、经济稳定。

六、充分发挥农村党员的先进性,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

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要有好政策,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好政策必须要有好的党组织和党员队伍来执行。因此,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必须充分发挥农村党支部和党员队伍的作用。这个作用,在政治上表现为先锋模范作用,在发展经济上表现为带领和带头作用。当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农村党员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了深刻变化,如何在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体现农村党员的先进性就成为一个重要而紧迫的问题。从实际情况看,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农村广大党员干部思想解放的促进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市场观念、效益观念、竞争观念、科技观念等在头脑中日益强化,并在具体的生产和生活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但是,市场经济发展初始阶段中某些消极的东西在农村表现得也很突出,对农村基层党员队伍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和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迷失性。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各种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电脑甚至广告等现代传播媒介迅猛发展,使我们对全世界的整体状况和发展趋势有了更加清楚的了解。透过这些媒介,我们可以引进和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科技成果和管理思想,这是积极的一方面。但同时也为一些消极东西的进入提供了条件和渠道。加上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各种深层次的矛盾不断出现,个别党员干部对这些缺乏正确的理解和认识,思想上产生了迷茫和各种认识上的误区。有的农村党员认为搞市场经济就是讲经济效益,用不着再强调什么政治,只要把经济搞上去,就什么事情都做好了,极个别党员甚至理想信念发生动摇。思想上的迷失性,导致了行为上的无原则性。有的党员精神空虚,无所寄托,迷恋于邪教的歪理邪说之中;还有极个别的成为金钱、美色、权欲的俘虏。

2、不适应性。部分党员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茫然不知所措,缺乏驾驭市场的能力和带领农民致富的本领。如一些农村党员干部对市场经济的特点、运行规律了解不清楚,特别是在生产的手段和经营的方式上表现出了很强的不适应性,还习惯于传统的农业生产和落后的营销方式。对如何搞市场农业、现代农业,尤其是利用网络、信息等现代技术,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更是一窍不通,根本谈不上在农民致富中发挥带头作用。

3、自私性。有个别党员只顾自己致富,缺乏带领农民致富的意识。这种现象在农村所谓的“能人党员”群体中反映得比较突出。这些党员头脑比较灵活,思想观念更新较快,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致富手段比较多,效果也很明显。但他们致富后,并没有按照党的宗旨和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积极带领广大农民共同致富,表现得自私自利。另外,极个别党员领导干部谋私,败坏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

4、家族性。在个别农村党员中,家族派性根深蒂固。这些党员首先想到的不是集体的利益、全村百姓的利益,而是姓氏家族和其它各种关系群体的利益。还有一些党员干部甚至为维护家族和小团体的利益,不择手段地排斥异己,群众意见很大。

1、搞好生产经营,努力成为农民致富的典范。当前,广大农民群众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就是脱贫致富,实现小康目标,而对于怎样才能致富,却显得很茫然。广大农村党员作为农民中的先进分子,就要敢为天下先,通过了解市场,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有前景的设施农业、林果及畜牧养殖业,或外出务工经商,搞好生产经营,努力成为农民致富的典范,真正使党员成为农民群众致富的一面旗帜。

2、心系群众,带领农民共同致富。农村党员是广大农民群众中的先进分子,必须注意发挥自身的表率作用。党员通过诚实劳动富裕起来后,还要注意充分发挥服务作用,通过传授致富好经验、好做法,热心帮助农民在市场经济中学会经营,积极主动地带领农民群众共同致富。对于那些较困难的农户,吸收他们作为自己经营组织中的一个成员,通过自己带动帮助他们致富。我区现在有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就是一种带领农民致富的有效形式。这些组织的带头人大部分都是农村党员干部,他们利用自己的优势,积极发挥帮、扶、带作用,带领大批农民走向了富裕,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农村党员干部,尤其是村党支部书记,要因地制宜,积极寻找致富门路,为广大农民致富提供宽松的环境和广阔的空间。普通党员可采取“发挥特长、分工联系、突出帮带”的办法,使他们根据自己的特长,分别在参政议政、农业生产、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领域发挥自己的作用,帮助和带领群众奔小康。

3、崇尚科学文明,争做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榜样。农村20多年的改革发展,使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总的来讲,广大农民逐步树立起崇尚科学,破除旧传统、旧礼教,树立讲民主、讲法制的新观念。但是,一些封建迷信和社会陋习在农村根深蒂固,邪教组织的出现和蔓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因此,在精神文化生活中,广大党员要努力成为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的表率;在一些利益问题上,广大党员要处处想着群众,时时为了群众,不与群众争利益,争实惠,始终为农民群众的利益着想。广大农村党员干部要始终以代表先进文化为己任,积极倡导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并身体力行,在农民群众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此外,全面推进小康建设的领导核心,就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运行规律,改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手段。现在,在个别农村出现的党支部凝聚力、影响力、号召力下降的问题,主要是自身领导方式和工作业绩与形势的发展和农民的要求不适应造成的。因此,农村基层党支部,要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发展集体经济、带领农民致富上来,把单纯的行政领导转移到既领导又提供服务上来,把对普通党员的简单说教转移到开展各种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上来,切实把农村党支部建设成为推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领导核心。首先要扎实开展好村级先进性教育活动,对党员加强理想信念和宗旨教育。以“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等活动为载体,教育广大农村党员进一步坚定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念和信心。同时在教育方法上注意增强针对性和适应性,注意贴近实际。一方面通过农村典型事例和党员身边的巨大变化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及艰苦奋斗创业精神的教育,大力弘扬共产主义的先进思想。另一方面要在了解、分析广大党员干部思想动态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谈心活动、板报宣传、外出参观、专题报告等多种形式,从素质教育入手,有针对性地强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把解决干部中的思想问题和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保持经常化。其次,要组织广大农村党员认真学习市场经济知识,引导党员按照市场规律和价值规律办事。要让广大党员了解市场经济的特点、遵循的原则及主要特征,要学会研究市场、熟悉市场乃至驾驭市场,根据市场供求关系从事经营活动。要教育党员认清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是信誉经济,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守法经营,平等竞争,靠信誉、靠质量求生存,以科技、效率求发展。第三,要积极开展党员自我教育。如采取组织党员开展宗旨教育、开展农民种养致富能手大赛等活动,引导广大农村党员增强党性观念,通过学科学、用科学,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武装自己,在勤劳致富、“二次创业”、农业结构调整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党员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第四,要不断壮大和纯洁农村党员队伍。党章中明确规定:共产党员要带头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动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艰苦奋斗,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因此,要注意对那些通过诚实劳动富裕起来后,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共同致富的农民先进分子,主动关心,热情帮助,吸收他们加入党组织,使这些致富能手在党组织中更好地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同时,要通过民主评议活动,对那些不履行党员义务、不发挥模范作用、不具备党员条件的,及时作出组织处理,以进一步纯洁党的队伍。

总之,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措施,积极发挥农村党员的先进性,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建设小康社会调研报告4

2012年8月16日,我按照学院安排,来到抚州市广昌县甘竹镇,调查农村全面小康建设实际情况。我们的调查采取数据收集、会议汇报与个别访谈的形式开展。全面建设小康的概念一直在发展,我们调查的时间有限,只初步了大概情况:广昌县全面小康建设现状,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并以公共管理研究者的视角出发,探讨了解决此困难标本兼治的办法。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当地基本状况

广昌县位于江西省抚州市南部,武夷山西麓。东邻福建省建宁县,南接石城县,西连宁都县,北毗南丰县。居赣、闽、粤之交通要冲。是抚州市的南大门,江西第二大河流抚河的发源地。甘竹镇地处广昌北端,沿抚河溯源而上,是抚河源头盱江的第一镇,故有“盱源首镇”之称。全镇国土面积114平方公里,有耕地23000亩,山地80000亩。辖12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24700人。

该镇以特色农业产业比较明显,烤烟种植规模已达4018亩,产值600多万元;果业以南丰蜜桔为主,有7000余亩的规模;食用菌以茶薪菇为主,有1300万筒的规模;粮食、白莲作物作为传统产业,其种植比较稳定,分别是18000亩和4000亩左右。工业以香扇加工业为支柱,有大小加工企业(作坊)200多家,从业人数4000多人,产品出口西班牙、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年销售产值8000万元。其原材料主要是杂木,均来自于县外。

二、农村全面建设小康进程的主要特点

1.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2011年,广昌县第一产业增加值5亿元,增长1%。粮食全年总产量达10.04万吨;肉类总产量0.54万吨,增长

5.5%;水产品产量0.41万吨,有一定增长。农业为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45元,增长1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2%,增幅创近30年来的新高。

2.民生工程扎实推进。近年来,广昌县加大了对农村卫生、社会保障事业的支持,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基本到达全覆盖,开展农村新型社会养老保险试点

1县工作,坚持从农村实际出发,合理设置缴费档次和缴费补贴,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加养老保险的积极性,养老覆盖率有大幅提高。2011年,广昌县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建设小康从农村社会发展的四项具体指标来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加快,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了90%以上,实现程度为100%,达到了全面小康标准;农村养老覆盖率达到27%,比上年大幅增长。

3.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随着收入增加,农民物质消费全面提升,居住环境明显改善,医疗卫生消费有大幅增加,交通通讯、文教娱乐、休闲旅游、保健等消费快速增长。2011年,广昌县农民人均消费支出达到2693元,比上年增加654元,增长32%。其中,人均衣着消费支出为187元,保持了稳定;人均居住消费支出为229元,比上年大幅增加;人均家庭设备、用品消费支出为155元,比上年增长43%;人均交通通讯支出为299元,比上年增长48%;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为145元,比上年增长74%。农村居住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使用水冲式厕所的农户数达到42%,增加了17%;饮用自来水的农户数达到56%,增加了15%,户外为水泥或柏油路面的农户上升11.7%。农村居民的物质生活向高层次发展,精神生活更加丰富,消费方式和结构更加现代化,居住环境更加美好,向全面建设小康迈进了一大步。

三、农村小康进程中的问题和难点

近年来农村小康进程加速推进,但面临不少问题与挑战。

1.农民收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按照全面小康的标准,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应达6000元以上,在农村全面小康综合评价18项指标中,农民收入水平是权重最大的指标。而广昌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虽然保持稳步增长的势态,但绝对水平较低,2011年广昌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347元,扣除价格因素仅为3282元,离实现小康还有较大差距。当前,受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影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广昌县支柱产业为特色农业和香扇产业,受经济影响较大,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的潜力有限。

2.农民生活质量改善仍然滞后。全面小康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在农村全面小康综合评价六大类指标中,农民生活质量占23%的权重。而广昌县农民恩格尔系数长期在50%以上,2011年广昌县农村恩格尔系数为51%下降缓慢。虽然农村居民最近几年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和医疗保健消费支出有较大提高,但是2011年占生活消费总支出比重为5.9%和6.1%,农民

文化娱乐支出比重更低,不足1%,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亟待加强。农民居住质量也有待提高,还有58%的农村居民使用旱厕,饮用井水的农户高达42%,部分农村居民户外路面是沙土、石板路,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还有一个较长的过程。

3.农村劳动力素质急需提高。在农村全面小康综合评价体系中,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是仅次于农民收入的第二位重要的指标,占有12%的权重。广昌县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长期保持在7.2年,只相当于初中二年级水平, 2011年的住户调查显示,广昌县农村劳动力中39%为小学水平,40%为初中水平,10.9%为高中水平,中专及以上仅占5.8%。从这几年农村全面小康建设情况来来看,人口素质的提高较为缓慢,一是农村老龄化程度加快,据2011年住户调查数据计算,广昌县60岁以上老年人占农村总人口比重达到10.6%,已经超过人口老龄化10%警戒线;二是农村较高文化素质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三是农民工子女辍学现象仍然存在。以上几大因素制约农村人口素质提升,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重要瓶颈。

4.农村社会保障事业起步较晚,标准不高。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方面,近年来,广昌县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卫生、社会保障事业的支持,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基本到达全覆盖,高度重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大力推广实行农村新型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但目前仅27%的人参与农村养老保险,是社会发展的短板。要达到60%的覆盖率,仍需要大量的行政推动、政府投入和宣传引导工作。

四、进一步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的建议

1.全面构造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积极推进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建设是确保农村全面小康建设实现的基础。要加强科学发展,从生产与经营、政策与科技、农民与政府多方面努力形成促进农民增收的合力。一是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积极支持农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特色和优势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综合项目;二是要积极利用好省外和省内劳务市场资源,促进农村地区劳动力就业转移;三是需要积极扶持与引导农民创业,增加家庭经营

二、三产业收入,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流动。

2.进一步促进农民生活质量提高。全面小康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要加快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居住条件,尽快使农村的人居环境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应充分发挥政府导向和市场参与,建

立多元化的筹资渠道,引导资本进入农村发展,加快和谐秀美乡村建设。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要严格规划,解决农村住房、水、电,道路和排污等问题,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村庄建设杂乱无章、设施配套不齐全的现状。进一步加大改造农村道路力度,实现村主干道路硬化、油化保障道路平整通畅;实施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提高农村居民饮水质量;加强宣传和引导,鼓励农户改善卫生条件,做好整村规划,建设清洁、无害的生态厕所;加快农村新能源建设步伐,在适宜地区推广煤气、天然气管道建设,探索沼气等清洁能源技术的实施。

3.全方位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当前农村教育问题主要集中在留守儿童辍学问题和农村高中阶段教育问题。当前能接纳农民工子女的私立学校存在学校少、要收费、教学质量堪忧等问题,而农村的教育水平与城市有较大差距,中、高等教育的知识结构与农村现实不符,毕业生就业形势更为紧张,使得农村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适龄人员的高中升学率有一定下降。以上问题亟需解决,一是要加大农村教育经费投入,加大农村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二是要加快改革户籍、学籍管理制度,降低农村儿童入学限制,加强教育资源均等化。三是要针对农村就业环境,编制符合农村实际的职业中专教材,加强专科学校对农村的知识培训与就业引导。四是要以就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综合运用财政扶持政策和市场手段,多方面参与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工作。

4.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加快农村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搞好卫生设备建设,提高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使农民人人享有较好的卫生保健,加大大病保障力度,进一步方便农村小病就医,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重点加强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工作,加快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实施,结合政府和民间力量,办好养老院,让农民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加大农村医疗资源投入,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进一步推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县工作,逐步推广到全省农村当中去,使得全省农村均能享受到新型养老保险制度带来的好处,形成个人、集体、政府共同筹资的机制,进一步提高农民参保积极性,扩大参保覆盖面。

建设小康社会调研报告5

今年是我市全面小康建设年,为了组织实施好全面小康建设工作,2月17日至18日,市有关负责人赴,调研考察三地全面小康建设情况。

一、三地全面小康建设的基本情况

在我们考察的三个市(区)中,______、______两市均已通过全面小康验收,______区通过省民意调查中心的民意调查,即将接受全面考核。

______市

于2008年3月6日通过______省全面小康调研组的全面验收,率先建成我省长江以北第一个全面小康达标市。包括核心指标在内的23个指标达到或超出了省定全面小康目标值。主要指标中:人均gdp3402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6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050元,百姓对小康的整体满意率达91.2%。未达标的两个指标分别是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森林覆盖率。

______市于2008年3月21日通过______省全面小康调研组的全面验收,包括核心指标在内的24个指标达到或超出了省定全面小康目标值。主要指标中:人均gdp3851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9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055元,百姓对小康的整体满意率达66.4%。未达标的1个指标是森林覆盖率。

______区于2008年12月通过省民调中心的民意调查,将于今年3月份接受省全面小康考核,该区有望在苏中率先建成25项指标全部达标、人民群众满意度较高的全面小康社会。据初步统计,该区主要指标中:人均gdp480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500元,百姓对小康的整体满意率达93.6%。

二、对三地全面小康建设调研考察的启示

通过对______、______、______三地全面小康建设工作的学习考察,我们不难看出他们成功经验的共性。

1、高度重视是前提。各地将建设全面小康作为党政工作的中心任务来抓,每一项工作都与小康建设紧密相连,形成有效的工作合力。一是组建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成立全面小康社会建设领导小组,由市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相关市领导担任副组长,责任部门和乡镇的主要领导为成员。建立工作例会制度,及时研究部署推进小康的各项工作,协调解决小康进程中的重大问题。成立监测、推进、宣传、考核等工作小组,全方位加强对全面小康工作的组织领导。二是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从组织实施、责任分工、实施步骤等方面进行总体规划,对各阶段的工作作出具体安排,提出明确要求。三是强化动员发动。召开规模较大的动员大会和以达小康为主题的专项工作会议,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总动员、总推进。四是明确推进职责。根据各部门的职能,将全面小康的25个指标分解落实到相关责任部门。明确专门部门为推进和监测工作的牵头部门,负责综合协调工作。五是强化进程监测。及时动态掌握小康进程情况,按照时序扎扎实实加以推进。特别是对未达要求的指标,倒排节点,措施到位。

2、经济实力是基础。______、______、______三地近几年来经济发展迅速,这为他们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______市形成了以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医药化工等特色产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跻身“2008全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0亿元,增长14%;财政总收入完成41.03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6.51亿元,分别增长28.7%和26%。______市形成了视光学、五金工具、汽车零部件、木业加工、包装印刷、丝绸家纺、皮革制品等特色产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全市拥有上市企业6家,是“中国桅灯出口基地”、“中国眼镜出口基地”和“省五金工具产业集聚监管示范区”,2008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30亿元,增长15%;财政总收入55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突破20亿元,分别增长32.4%、20%。______区形成了机械制造、旅游日化用品与新材料、服装服饰纺织、新能源与电子电气、制药与医疗器械、船舶汽车及零部件等六大产业,培植了琼花集团、虎豹集团、扬力集团、牧羊集团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9亿元,增长15.2%;财政收入30.07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4.59亿元,分别增长31.1%、32.1%。

3、宣传引导是推手。为了让全面小康建设家喻户晓,三地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让老百姓从不了解小康到被动接受小康再到了解小康。除了常规宣传外,______市在电台、电视台开设了“达小康促和谐”、“百姓看小康”、“小康之路”、“小康巡礼”等专栏,在《______日报》开设了“百姓看小康”、“全面小康进行时”、“干部畅谈小康”等专栏;结合“千戏下基层,唱响新农村”活动,创作了一批反映该市小康建设的文艺作品送往乡村,当年送戏50多场、送宣传片170场。______市开展了“五个一”全面小康宣传活动,即开展一次大讨论、印发一套宣传材料、举行一次文艺巡回演出、举办一次征文竞赛、开展一次政策

巡讲。______区围绕“处处看到宣传标语、人人知晓小康常识、家家感受小康变化、时时营造宣传氛围”的目标,开展了一系列宣传活动,与扬州电视台合作,联办20集“小青逛______”节目,“大地飞歌”栏目组以全面小康为主题走遍14个乡镇进行演出,该区还恢复了停用多年的村头广播,收到较好的宣传效果。

4、为民办事是关键。按照省委要求,建设

全面小康社会就是要总体上达到一个“不含水分、人民群众得实惠的,老百姓认可”的全面小康目标。为此,______、______、______三地均针对惠民利民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为民办实事上加大投入,让群众切切实实感受到小康建设带来的实惠和变化。______市开展“万人帮万户,携手奔小康”活动,全市8000多户帮扶对象与8000多名机关干部一一挂钩结对,确保不让任何一个人在全面奔小康的征程上掉队;在各行政村全面实施农村生活垃圾规范化管理,2007年财政对该项工作的补贴达250万元;从2007年起每年投入近400万元,对全市河道实施分级管理,建立长效保洁机制。______市实施了捐资帮扶、民政聚力、挂镇帮村扶户、温暖进万家等八大工程,发放捐资帮扶资金560万元,慈善救助资金580万元,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小康的温暖。______区在2006年至2008年三年中,共出台30余项惠民政策,去年围绕全面小康建设实施十件实事工程,包括当年投入2700多万元进行通组道路建设、当年投入2000万元进行垃圾集中处理、推行新农保制度等,新增财力中70%用于小康建设。

三、我市实现小康目标的难点分析

2006年市十一次党代会一次会议根据省、市党代会要求,结合仪征实际,提出“三年倍增、四年小康、五年再上新台阶”的奋斗目标,其中“四年小康”就是指到2009年全市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比省定达标时间2012年提前3年。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我市小康创建工作进展顺利,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领导小组。对照四大类18项25个指标,2008年底,全市已有22个指标达省定小康标准,比2007年新增3个指标。尚未达标的3个指标分别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我市实现小康目标的难点主要在两个方面。

从小康指标看,难点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在我市3个未达标指标中,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5834元,距16000元目标值仅有166元差距;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36台,距40台目标值仅差4台,此两项指标完成难度不大,其中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属于非核心指标,一些达标县市如______、金坛、溧阳都没有完成,但我市要尽量争取完成。我市创建全面小康的难点指标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该指标属于核心指标,必须完成,2008年全市实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177元,距8000元的目标值相差823元,需增长11.5%。

从百姓认可度看,难点在宣传发动。目前我市全面小康建设工作仍侧重于数据统计监测方面,对组织推进、广泛宣传等方面工作还不够深入,全市上下创建小康工作的氛围还没有形成。由于宣传工作刚刚起步,宣传力度不够深入、不够到位,广大干部群众对全面小康的知晓度、认可度不高,部门、乡镇在建设小康认识上还存在误区,将“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与“小康村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混淆。因此,要确保百姓认可度达到60%以上,必须加大宣传发动的力度、深度和广度,让群众真正认识小康和感受小康。

四、对我市全面小康建设的几点建议

近年来,我市强势推进三大建设,产业集聚初步成形,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特别是连续多年的新农村建设,为全面小康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坚信,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市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根据外地创建经验,结合仪征实际,现对下阶段全市推进小康建设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领导,健全网络,形成合力。一是调整领导机构。及时调整全市全面小康社会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小康工作的指导。建议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任组长,分管市领导为常务副组长,相关市领导为副组长,各相关部门、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四个工作组,协调推进组设在市政府办公室,负责全面小康协调推进;督查考核组设在市发改委,负责全面小康考核工作;进程监测组设在市统计局,负责全面小康进程监测工作;宣传报道组设在市委宣传部,负责全面小康宣传工作。二是成立工作机构。由市政府办公室和市发改委牵头,成立全面小康建设工作机构,相对独立办公,人员在20人以内,从各相关部门抽调,具体负责全面小康建设的组织推进。三是形成组织网络。小康建设组织架构向部门、乡镇、街道、社区、村延伸,各责任部门、乡镇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及工作班子;各街道、社区、村也要明确专人负责小康工作,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上下联动、横向互动的工作网络。

2、制定方案,完善机制,强化协调。一是尽快制定实施意见和相关方案。由市委、市政府出台实施意见,对我市全面小康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责任落实、主要措施、实施步骤等进行总体规划。市发改委、统计局、宣传部牵头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和考核办法、监测方案、宣传方案等,从操作层面细化实施意见。二是加紧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市领导小组工作例会制度,目前每两个月召开一次专题会议,后期冲刺阶段可每月或视需召开会议,听取责任部门指标测算、小康推进等方面的工作汇报,集中研究小康建设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建立指标监测动态管理制度,对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深入细致分析,对已达标的指标加强巩固提高,坚决防止刚性指标出现反复、下滑;对未达标的指标特别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相关部门要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序时进度、提出攻坚措施,确保按时完成。三是加强创建过程中的协调沟通。小康指标数据达标需要省级部门的确认和考核。因此,不仅市内要加强沟通联系,同时要加强与省、扬州两级全面小康监测相应牵头部门的工作协调和沟通,及时汇报我市小康指标完成情况、小康建设进展情况,客观反映全面小康进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请上级专家把脉会诊,必要时请上级相关部门实地指导工作,争取上级部门的帮助和支持,为全市小康创建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以人为本,惠民利民,广泛认可。百姓认可是全面小康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此前有媒体曝光少数县市在民意调查上做了“动作”,今年省民调中心对此必将有新的举措。因此,我市必须把关注民意、改善民生作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落脚点和出发点,让人民群众切切实实感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感受到小康建设带来的利益和实惠,从而从内心产生对全面小康的认可。一是加强民生保障,提高保障水平。扩大新型农村养老覆盖面,提高新型农村医疗报销比例和保障水平。强化对城乡低保人群的动态监测,确保保障全覆盖。规范农村五保供养制度,提高集中供养率和供养水平。完善救助机制,解决困难群众生活问题。二是加大财力投入,实施惠民工程。继续加大对基础教育、医疗、卫生、交通等方面投入,组织实施一批重点工程,尤其要在建设通组道路、扩大区域集中供水和垃圾袋装化处理覆盖面、加快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加强村级文体中心建设、加快城乡公交建设等民生工程方面,制定实施计划并落到实处,让广大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三是加大帮扶力度,关注弱势群体。开展新一轮农村扶贫帮困工作,实行市、乡(镇)、村、个人四级挂钩帮扶机制,明确帮扶内容和标准。

4、加强宣传,积极造势,营造氛围。目前我市群众对全面小康的知晓率和认可度还不高,老百姓对建设小康社会和参与小康建设的热情还不够,没有形成“全面小康全民建”的浓厚社会氛围,这对建设全面小康的宣传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宣传内容方面:一是要让百姓知道“什么是小康”。现在不少市民特别是农村地区的群众认为“小康就是过上十分富裕的生活”,这是对小康内容的误解,需要我们通过宣传,通过帮助老百姓算家庭收入账、比生活条件的提高、看住房面貌的改善等,引导群众正确理解全面小康。二是要让百姓知道市委、市政府围绕全面小康建设做了哪些工作。近年来我市在民生工程上的投入不断加大,但有些实事并不为百姓知晓,要通过宣传让群众了解市、乡党委、政府围绕全面小康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民生事业方面作出的努力。在宣传形式方面:一是要浓墨重彩。广播、电视、报纸、网络要将全面小康建设作为当前一个阶段的重要内容,天天有、期期见。二是要铺天盖地。通过“送戏送电影下乡”、社区广场文艺演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明显成效、建设小康社会的目的意义。通过宣传标语、发放实物、板报戗牌、电话彩铃等,让小康宣传不留空白,让市民时时处处感受小康。三是要把握节点。要针对小康推进的程度,有重点、有时点地开展宣传,把握好宣传的力度和效果。在宣传主体方面,要全面动员,不能仅仅依靠宣传文化部门,各级领导和机关干部都要做小康建设的宣传员,通过深入基层、联系群众、宣讲政策等活动形式,动员和引导基层群众知晓全面小康建设、参与全面小康建设,充分发挥群众在全面小康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建设小康社会调研报告2021相关文章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