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要注意报告在写作时具有一定的格式。在写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本文是细心的小编醉清风给家人们整理的10篇春节消费调查报告,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今年春节期间,我回乡过年,切身感受到家乡近年的大变化和农村、农民精神风貌的大改观。现就本人调研情况,综合整理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的家乡分宜县,位于江西省西中部,袁河中游,东邻新余市渝水区,南连吉安市安福县,西接宜春市袁州区,北毗宜春市上高县。境内属低山丘陵地形。地势南北部略高,中部较低平。总面积1389平方公里,下辖6镇4乡1场1个办事处和1个省级工业园区,127个行政村和11个居委会。总人口33万。
(一)家乡新事物
随着新农村建设不断加快和深入,家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很大变化:各乡镇村级公路升级改造全面完成;现在农民吃穿不愁了,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各村设立了农家书屋,书架上摆放着各类书籍,时不时有村民过来看书借书,农业技术方面的书籍最受欢迎、实用。
村支部宣传人员说,农家书屋给村民创造了聚在一起的机会,常常几个人围在一起交流,学习热情空前高涨,不再像以前农闲时没事干,整天东家长西家短、打麻将玩小钱。村里的文化休闲广场的建成,让群众有了锻炼、娱乐的好去处,既丰富了村民们的业余生活,更成为村民们过年时的欢乐之地。
(二)机关新气象
春节慰问活动开展以来,没有悬挂横幅,没有警车开路,没有随行众人围绕,更没有出现干部之间红包相送的现象。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以来,群众深深感受到了机关干部的实在与温暖,朴实的清风随着节日的喜庆阵阵扑面而来。
“以前,我们担心领导大老远来,吃不好喝不好,显得太寒酸,但现在中央有规定了,必须照办,大家也轻松。”机关里一名负责后勤的人员说,“现在有领导下来调研,不再去附近的饭馆,都在机关食堂就餐,既节省开支,又具有当地特色风味,一举多得啊!”“以前在接待和被接待上,耗时耗钱耗精力,”机关办公室一名工作人员说,“八项规定”不仅群众拥护,体制内的公务员也觉得减负了,可以把更多时间花在实际工作上。
(三)群众新声音
亲戚家的孩子在分宜中学里读书,经过一看,崭新的教学楼和宿舍楼高高矗立,绿树成荫,一扫当初破旧落后的印象。不只教学条件改善了,师资队伍也在不断增强。学校老师编制是正式编制,去年已经两度提工资,实现与公务员的“两相当”。因为待遇好,所以老师们都愿意来到这个地方教书。去年中考,分宜中学就取得了优异成绩,孩子能在本地接受好的教育,大人外出打工也放心。“留守在家的老人看着孩子,想起了孩子的爸妈,要是大人也能在本地工作就更好了。”分宜县受产业基础和产业资源所限,就业机会少,创业环境差,造成了大量劳动力外出打工的现象。借助新项目的落户契机,要积极招商引资,引进创办生态工业企业,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步伐,促进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
二、存在问题
在与乡亲们的交谈中,乡亲们对当前农村存在的一些问题表现出了忧虑,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留守儿童成长有疏忽。村民们普遍认为,虽然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但经济收入渠道单一,单靠种地获得的经济收入太有限,普遍感到没钱花。经调查,我村52户人家中,真正只靠种地谋生不在外地打工的仅有9家,其余43户中至少有一人长年在外打工,打工者全都是青壮年劳力,村内多以老弱妇幼为主。经统计,我村有近20户人家的未成年子女为留守儿童,其父母长年在外,由爷爷奶奶抚养,这些孩子缺乏父爱、母爱,个别孩子性格内向,学习成绩差。在外打工的父母也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无能为力,只得任其发展。
(二)土地经营承包有偏差。改革开放以来,最先调动农民积极性,让农民解决温饱问题的便是实行了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这项制度解放了生产力,适应了当时改革开放的大气候,深受农民拥护和爱戴。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土地经营承包的一些弊端已日渐显现。首先是农民各自为战,土地被化整为零,不适应大机器生产,生产效率、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其次是农民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耕作有一定的盲目性,传统的农作物种植利润微薄,种植一些经济作物时常跟风市场,价格波动过大,常常出现“谷贱伤农”的情况;第三是土地经营权长期不变的政策在农村落实的不到位,甚至出现偏差。
前些年土地经营权承包30年不变,20xx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又提出50年不变,还鼓励农村土地自由流转。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农户家里的人口大都会发生变化。按照政策规定,各村应根据各农户人口增减情况及时调整土地。但实际情况是,大多数村子调整步伐滞后,使得一些农户“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显失公平。据了解,我们村自1998年土地调整过一次后,至今十多年再无调整,有的家庭娶了媳妇有了小孩,但土地并无增加;而有的家庭老人离世,土地并无减少。
(三)村级组织管理有欠缺。目前,农村村一级自治组织人员不足,机构涣散。村里的支部书记、村主任忙于自己的事情,甚至一年连一次会都不开,党中央、国务院甚至县一级党委、政府的`惠民利民政策不能及时传达至村民。同时包括文化活动在内的各项活动更是十分匮乏。
三、意见建议
当前的农村,虽然有上述种种问题,但这只是个别现象,不是主流。总体上,农村面貌日新月异,村民的物质文化水平正在不断提高。事实上,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十分关注农民、农村、农业问题,各种问题得到逐步解决。结合自己了解的情况,现建议如下:
(一)进一步加强乡镇村级组织的建设。切实提高乡镇干部的待遇,加大乡镇一级的交流、提拔工作。绝大多数乡镇级干部属于“天花板”官员,几无晋升空间,工作缺乏动力。前些年,一些地方试行给连续多年任职乡镇的主要领导以副县级待遇的办法,建议再调研完善,可以借鉴试行。村一级干部是村民选举产生的,不属于公务员系列,待遇更低,建议一方面加大培训,提高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待遇,以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二)进一步加大农村教育医疗的投入。目前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普及,农村人口增长缓慢,一些地方的小学已经停办,建议政府进一步整合农村优质教育资源,加大资金投入,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在新农合方面,建议适当提高村民缴费比例,对一些慢性病的农合费用也应予以适当报销,同时提高住院费用的报销比例。
(三)进一步加快土地流转制度的落实。尽快出台一些具体措施,落实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推动农村土地流转的好政策,尽快把土地集中到种田能手的手里,让富余人进入城市或在种田能手的“农场”工作,加快农业耕作的机械化程度。
一、活动背景
目前,中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了解不多,为了让我们了解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知识,增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和理解,并且能够让传统节日得到更好的发展和继承,我们进行了这次“过年风俗习惯调查”。
二、调查方式
通过报纸、书籍、网络等媒体。
三、调查内容
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收集有关诗词;了解传统节日习俗、饮食习惯,以及人们的其他活动。
四、调查成果
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时“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是一年的开始。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到除夕,家家户户合家欢聚,一起吃年夜饭,称“团年”。其间谈笑风生,其乐融融,然后一起守岁,叙旧话新,互相祝贺鼓励。当新年来临时,爆竹烟花将节日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我国北方地区在此时有吃饺子的习俗,去“更岁交子”之意。而南方有吃年糕的习惯,象征生活步步高。守岁达旦,西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
扫尘
“腊月二十四,弹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上古的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民间的说法是这样的: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尘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腊月二十四这天,家家户户都要打扫房子,清晰各种工器具,干干净净迎新春。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添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源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提升。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批、春条、斗方等。
倒贴“福”字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商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联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跃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之后,主题越来越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
吃饺子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称为“团拜”。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五、活动总结
经过以上的调查表明:我国是一个有着丰厚文化底蕴的国家,春节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为我国的风俗文化的传承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展现了一个异彩纷呈的中国。
一、关于“春节习俗”调查报告的原因:
寒假期间,我随家人过了一个祥和快乐的春节,在过春节时,发现了一些风俗习惯,在中国人的过年习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过年的习俗又是怎样来的呢?我带着疑问走访了村里的知名老人。
二、调查报告的内容:
通过走访调查了解到:春节,代表了新的一年的开始;春节,意味着新春的到来,是美好的象征。周而复始的过着春节,可为什么要过春节呢?相传,古时候有个吃人的怪物叫“年”。“年”每隔365天就会出来吃人。有一个聪明的小孩想了一个办法:他让人们在门前贴上红对联,挂上红灯笼,并放鞭炮。“年”被吓跑回湖里。从此,人们每年都贴对联,挂灯笼,放鞭炮。“年”从此再也不敢出来了。所以人们第二天都会穿上新衣服,走家串巷去拜年,见到了人都会说“过年好”。这个习俗也就被传了下来。直到今天,人们仍会说“过年好”。
春节,人们都会在一起吃团圆饭,无论多远,也都会想方设法赶回家。腊月二十九,人们就开始忙着贴对联、“福”字、挂门钱。把“福”倒过来贴,有“福到了”的意思。大年三十,女人们就忙着包饺子,男人们就去“上坟”。“上坟”意味着想让死去的亲人也感受到新年的气息,同时也表达了晚辈对已故亲人的怀念与孝敬。
年三十晚上吃饺子成为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习俗。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去“招财进宝”之意;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里的祈望。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块、花生、枣、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金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春节,长辈会给晚辈们一些压岁钱,意味着给晚辈们添岁,也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爱与期望;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初三还得串亲戚。人们会从大年初二走亲戚,串朋友,有的一直串到初九或初十。人们交流过去一年的得与失,为新的一年绘新谱。………。
三、调查报告的总结
春节的习俗来源已久,在中国民族流传了上下几千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望“春节习俗”在中国大地上发扬光大。
按照省直机关工委开展全省机关☆☆开展党员干部回乡调研活动的要求,我对我的家乡井冈山市的部分群众进行了调研走访,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广泛听取了群众意见建议,并认真做好记录,现将群众提出的建议、疑惑以及自己的看法等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开展调研活动情况
春节期间,我在井冈山市罗浮、新城区等地对多户人家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活动采取了实地查看、入户走访的形式,向群众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和生活状况,宣传了上级党组织的方针政策,听取了群众对交通规划建设领域的意见和建议。群众们都赞赏这次调研活动,感谢政府对他们生产和生活的关心,普遍反映近年来在中央、省、市强农惠农政策扶持下,群众一心一意谋发展,勤劳致富奔小康,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群众种植养殖技术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相信生活会越来越好;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发表了一些意见。
二、存在的问题
经过汇总和提炼后,在交通运输方面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新景区景点连接的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缓慢,影响新景区发展。
2、井冈山旅游集散中心规划建设滞后,选址不合理,预计不能很好实现客运快速换乘的要求。井冈山旅游集散中心20xx年立项开工建设以来,选址从井冈山市白银湖改至井冈山市罗浮,两次选址都与井冈山新城区的火车站、汽车站等需要旅客集散的站场相距较远,目前罗浮离火车站大约二十公里,且罗浮目前没有开发出新的景区景点,无法使游客实现顺畅的换乘。
3、由泰井高速通向景区的高速公路连接线管理主体不明确,导致按照高速公路标准建设的高速公路连接线随意开口,存在严重安全隐患。从泰井高速井冈山收费站下高速至罗湖段,当地群众为方便自己出行,自行拆除高速公路连接线护栏,将通村公路直接通向高速公路连接线,目前仍没有相应的安保措施。
4、通村公路虽然建设成效显著,但是当时建设时由于资金等因素的制约,缺乏相应的标志标牌、路面标线等交通工程设施建设,安保工程与会车道的建设在设计时考虑不足,不能满足当前及未来人民群众出行的需求。
5、井冈山通25户以上自然村的公路建设虽然稳步推进,但是随着地方城镇化的推进、危房改造项目等民生工程的推进、偏远自然村整体迁移,必然会有部分自然村存在消亡的情况,可能导致通25户以上自然村的公路建设总量无法完成。
三、建议
1、在交通硬件设施方面,加快与新景区连接公路的建设,尽量做到同步规划建设,实现旅游经济效益最大化;公路网建设方面加强安保设施建设,通村公路增加相应的标志标线、会车道的建设。
2、在交通软件设施方面,即将建设完工的`井冈山旅游集散中心,配套加强软件方面管理,使游客在火车站、汽车站与游客集散中心之间实现更加顺畅的换乘,同时进一步对交通基础设施选址方面进行科学的管理,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以人民群众利益最大化为唯一目标。
高速公路连接线应明确管理主体责任,杜绝高等级公路私自拆除护栏开口的现象,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沿线交叉口,渠化交叉口并进行交通控制,既方便老百姓出行,又消除安全隐患。
通村公路如需要通客运班线的路网可以考虑增加交通控制手段,在现有单车道公路的情况下,增设会车道,并在农村公路路网中规划实施单行道、交通监控等手段,使现有道路发挥更加大的作用,真正做到“人畅其行、物畅其流”。
通25户以上自然村的公路建设方面应科学合理的核定建设需求,将以目标为导向的建设转化为以需求为导向的建设,在建设时统一采取“以奖代补”的原则,适当加大补助力度,作为民生工程的一部分,在完成通25户以上自然村的工作同时,引导建设完成一批为农林牧渔发展服务的公路。
调查概括:
调查时间:__年x月x日
调查人:
调查方式:查资料,询问长辈
调查目的:
了解春节习俗
调查背景:
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节日。每当春节期间我国各地方人民都会举行各种活动来庆祝,这些活动有很多是从历史的长河中遗留下来的,并形成了地方风俗。
调查内容: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春节的前奏要数小年了。
1、小年
小年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或二十五。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据说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说坏话。“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过了小年,便迎来除夕。
2、除夕
除夕又称大年三十,初夜,岁除。 除夕是一年中最后一天了,含有旧岁到次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的意思,一般指农历二十九或三十。这天,一早起床,男子准备贴对联,福等。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家中女子便开始忙碌起年夜饭来,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我们年夜饭中一般都有鸡,鱼,肉,汤圆这四道菜,鱼的意思是年年有余,汤圆的意思是团团圆圆。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愉快最热闹的时候,一桌丰盛的菜,和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我的家乡每家每户吃年夜饭时会先放挂鞭炮,然后关上门一家人坐一起和和美美吃团圆饭。年夜饭过后,孩子们会得到长辈给的“压岁钱”又称守岁钱等。因为是用红色的袋,故又称红包。在大年三十傍晚时分,在祖宗像前点上香烛,倒上美酒,摆上菜肴,全家人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表达“慎终追远”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过年夜饭之后,人们才开始享用。
3、汤圆
过完除夕,便迎来了新的一年,接下来的几天,父母会带领孩子到亲朋好友家祝贺新春。
4、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我的家乡正月初一早上每家每户放鞭炮迎接新的一年。初一的早晨我们各家都会准备好果盒,糖果和各种各样的食品。初二,父母会带我们到外婆家拜新年,那天一早父母会带上很多礼物比如烟酒饮料等,去外婆,外婆则准备一桌丰盛的伙食招待我们。 接下来的几天,便到亲戚朋友家拜访,同样主人家会准备一桌美味佳肴招待客人。
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农村的经济建设得到了飞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大幅度提高,农民基本都过上了比较富足的生活。笔者通过对春节期间农村农民娱乐活动的调查发现:物质生活的改善并没有让农民群众精神生活“脱贫”。
一、农村春节期间文化娱乐活动现状
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当前农村文化娱乐活动形式相对单一,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抹牌、看电视和闲聊。特别春节期间,村民参与抹牌活动的比例剧增,男女老少扎堆已成风气。此次走访的几个村子里,有近80%的农民存在参与打扑克、搓麻将的赌钱行为。而且,场所也在不断变化,个别农村小卖部成了小赌场,影响恶劣,与当前整个社会风清气正的风气格格不入。
二、农村春节期间成风原因分析
1、农民文化素质相对较低。一般而言,农民文化层次较低,法制意识不强,在他们的思想认识当中,认为小赌不是,大赌才是,甚至认为是一种“娱乐”,对的危害性认识不足。
2、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一些地方政府受经济利益的'驱动,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导致农村文化建设滞后,活动组织缺位,娱乐设施匮乏,活动项目单调,无法满足农民群众对娱乐、健身、求知、交流的需求。
3、农村法制建设较为薄弱。农村防范、打击的综合治理机制还没有形成,对危害性和防范、打击的宣传教育力度不够,甚至存在执法机关执法不严,逃避责的行为,没有形成强大的震慑力。
三、几点建议意见
1、加强宣传教育,从思想上拒绝。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渠道,宣传法律禁止和打击违法犯罪行为,使广大农民知法、懂法、守法,有效地预防和遏制农村聚众犯罪。坚持“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努力发展特色村落文化,提升农村文明程度。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不断满足、引导和保障农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2、加强自我管理,从源头上控制。依托各村的特色文化资源,引导农民以村为单位,建立形式多样的农民文化社团,比如成立舞蹈队、器乐队、歌唱队等半公益性的农民文化艺术团队,积极创作具有乡土气息的作品。同时,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和激励机制,加以引导和扶持,激发群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农民真正成为农村文化活动的主体。
3、加强打击力度,从法规上禁止。公安机关加大打击力度,消除者的侥幸心理。集中力量重点整治,在打击上做到“严”“准”“狠”,注重效果。对少数赌徒、赌棍、窝主、教唆犯和屡教不改者,司法机关必须予以严惩,绝不心慈手软。但也要防止“以惩代刑”现象的发生,依法治赌。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原始社会有“腊祭”的仪式:秋收以后人们都要祭祖一番,酬谢神灵的保佑、祖先的荫庇,祈求来年再获丰收。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风俗。尧舜时候起,人们就开始过春节了。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中国传统的春节不仅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也是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期间,少数民族和汉族同胞一样,举行各种民间活动,丰富多彩,喜气洋洋。因而春节对于中国人是最欢庆的节日。今天的我们,对春节到底还有着何种看法呢?为此,我们来做一个调查报告。
我们以开放题“提到春节习俗,您会想到什么?”要求被访者回答三个所想到的词汇。提及率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吃年夜饭/团圆饭(24.05%)、办年货(17.72%)、放烟花鞭炮(13.92%)。紧随其后的是:贴对联(11.39%)、压岁钱(8.86%)、扫尘(6.33%)、走亲戚(5.06%)、拜年(3.80%)、守岁(1.27%)。
您的春节怎么过?
A.八成被访者选择在家休息。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好不容易能放个年假,大多数人选择在家休息。既能调节疲劳的神经,又有了难得和家人在一起团聚的时间。调查数据表明,在本次调查中有80%的被采访者选择在家休息,而计划春节期间走亲戚的只有18.57%,选择旅游的更是少之又少,仅占被采访者的1.43%。
B.九成被访者选择在家自己做饭。虽然大大小小的饭店早就开始推出各种年夜饭的订餐活动,甚至增添了各种优惠、特色服务和娱乐活动来吸引顾客。不过从调查结果看,被访者中有90%的人还是选择在家做年夜饭,而只有10.00%的被访者选择到饭店吃年夜饭。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人们选择在家做饭主要是想和家人在一起共同完成这意义不同的“团圆饭”。一位受访者这样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一年当中有大半的日子都在外面吃。过年了,就有几天时间呆在家里,还是自己一家人在一起做饭吃有意思,热闹、有气氛。到饭店吃是省事,但过年不就图个热闹吗?”
C.三成多被访者选择短信拜年。现代通讯的发展使人们的交流方式更加多样化,拜年方式也从传统的“走亲串友”多元化成打电话、发短信等多种方式。本次调查发现,人们在拜年方式选择中,短信拜年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5.76%。30.93%的被访者选择打电话拜年,23.14%的被访者选择登门拜年,还有6.19%的被访者选择发电子邮件拜年,另外,3.98%的被访者选择了其他方式。现代通讯对人们生活的渗透力在过春节中也可见一斑,越来越简洁的拜年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D.近一半被访者过春节不会祭祀。按照习俗,过年都要祭灶。调查表明,31.78%的被访者表示过春节会祭祀,22.20%的被访者说无所谓,而46.02%的被访者却表示过春节不会祭祀。一些古老的春节习俗还是随着时代变迁在淡去。
春节习俗过时了吗?
A.近九成的被访者认为年味犹存。不可否认,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过年的很多环节都在淡化并且趋无。于是,很多人认为年味淡了,过年越来越没意思。然而,这次调查多少给我们一些信心,调查表明,88.57%的受访者认为年味没有变淡。
B.八成多被访者愿意完全按照传统习俗过年。按照老规矩,过了小年,直到初五,每天都有相关的安排,一些程序已经日渐简化。调查表明,只有17.14%不愿意完全按照传统习俗过年,这说明,大部分人还在延续着老的传统。春节的生命力还在。
C.七成多的被访者支持申遗。春节将至,“拯救春节”的声音再次传来,只不过这次声音更大。春节是一种民俗传统,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普及、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调查表明,74.29%的被访者支持春节申遗。
据调查,过年消费依然火爆。虽然消费依然火爆,但年味似乎并不是用金钱能买得到的。说到年味,人们的眼前常常会浮现这样经典的传统图景:风雪夜归,阖家团圆,围炉夜,守岁至明,开门三声爆仗。新年游,看花市,百戏竞阵,货郎蚁集。然而年复一年,这样的简单图景反而离我们越来越远。其一,过去过年是人们一年消费的集中体现,虽然现在仍是这样,但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过年消费远没有过去那么高度集中。其二,过去的文化较为传统单一,春节地位高企,现在东方西方文化交流,古代现代文化荟集,一年大小节日隔三差五就有一个,冲击了春节的传统地位,使得春节在人们的心目中已不再那么神圣化。特别是年轻消费者,传统观念更是淡薄。
“ 旧日过年,尚有许多风俗故事,如今,大多人都会觉得过年和平时没什么两样。”这是家里老人常说的话。
市民年话。
“记得小时侯过春节,妈妈天天有事做,日日有安排,一直忙到除夕下午,再将室外打扫一遍,开始整点新衣帽,包饺子,准备迎神的香、灯等物品。”艳子慢慢回忆自己的年事。有时候她会回老家过年,印象中,每个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鸡鸣之时,开始烧香、点灯、摆供品、放花炮、祭祖,然后每家互相拜年。儿童向长辈叩头,长辈给压岁钱,图个吉利。吃罢早餐后,家人便亲自登堂,出门拜年,互道些吉祥话语。她说,去年大年初二她还上街了,街上人不多,感觉春节好像逐渐萧条了。
春节,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生命力勃发,冬去春来。我想,作为一个中国人,春节还是应该得到重视吧,毕竟那是我们的传统。如今,有些人的节日习俗观念已变的越来越淡薄,而仍有一些人依然记着祖宗遗留下来的财富。我们不能学习那些观念淡薄之人,相反,传统节日应该发扬光大,让大家的心里多一份温暖,让世界见证中华民族发展的同时,见到龙的腾飞。但愿风俗使节日代代传承,节日使生活五彩斑斓。5千年的文化底蕴,她的历史魅力和传统庆祝活动,会让我们骄傲于“我们是中国人”!
一、 调查背景:
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小时候,爱过春节是因为彩色的糖果和美丽的新衣服,而现在我更爱那独特的人文年俗年文化。那么我的家乡的人们是如何过春节的呢?为了更好了解这些特色文化,我特意进行了一次走访调查。下面是关于年俗年韵年文化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概况。
1、 调查时间:20xx年2月18日——20xx年2月20日
2、 地点:汨罗市弼时镇坪塘村
3、 调查人:王伊凡
4、 调查方式:对亲戚邻居进行走访,同时在互联网上查找资料
5、 调查内容:对走访人家过年期间的风俗习惯进行调查
二、 总体状况及分析:
腊月十七早晨,妈妈早早叫我起床,说是要我一起“打扬尘”。我感到很疑惑,便问妈妈:“什么是‘打扬尘’呢?”妈妈说:“民间有过大年之前一定要给家里打扫卫生的传统习惯,俗称‘打扬尘’,即‘前打十七,后打二十一,再不打三十日’。说的是‘打扬尘’最早是腊月十七,如果实在没时间,除夕这天也一定要打扫干净,以免别人上家里拜年,笑话家里不洁净。” 大年三十那天,一家人忙里忙外地张罗着。“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爸爸望着门口刚贴好的对联,摇头晃脑
地念着联上的字。我发现几乎家家户户都贴上了喜庆的春联,据说贴春联关乎新年运程,可以讨个吉利。除了春联,我家大门上还贴了两个大大的“福”字,可是这“福”字怎么倒着贴呢?原来啊,将“福”字倒贴,是取其“倒”和“到”的谐音,意为“福到了”。尤其是大门上的“福”字有迎福之意,须贴得端正。贴完春联和“福”字后,我和爸爸、妈妈去给爷爷奶奶拜年。我向他们说了新年好,这时候,爷爷奶奶给了我一些糖和红包。我有些不解地问爸爸:“为什么晚辈要向长辈拜年呢?”爸爸回答道:“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辈拜贺新年、问候新年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话拜年等。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戴整齐后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因各地习俗不同,有些地方初二拜年。”
拜年时,我发现晚辈给长辈拜年后,长辈可将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可平平安安度过一岁。所以,“拜年”是必不可少的年俗。
大年夜晚上,一家子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着丰盛的菜肴。桌上必不可少的就是鱼和火锅,鱼寓意着“年年有余”,火锅则代表新的一年“红红火火”。大人们高谈阔论,小孩们烟花齐放,一直要到凌晨,迎接新年的到来,这就是“守岁”。古时“守岁”
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现在的“守岁”富含了既有对逝去岁月的惜别之情,又有对新年寄予美好希望之意。
大年初一,热闹的锣鼓声又为节日增添了一份喜庆。原来是舞狮的队伍前来助兴,精彩的表演让人看得拍手叫好。狮子为百兽之尊,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从大年初一到元宵节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所谓年俗根据各地区还有各种各样的形式,但是有一共同点就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将喜庆与激情深深融入年俗中。站在新年这一雪白的起跑线上,真诚地道一声:“新年,你好!”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而又重大的节日,贴,放鞭炮,给孩子压岁钱等成为了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习俗,每年一家人围在一起吃团圆饭也成了固定的传统。一向喜欢热热闹闹,红红火火的家乡人民会选择怎样的方式过大年呢?他们的年夜饭在哪儿吃?大人们的消费投向在哪里?孩子们的消费方式又有哪些不同?于是,围绕上述几个问题,我就小区的春节消费状况进行了一次调查:
一、年夜饭在哪儿吃?
关于今年的年夜饭,70%的被采访者表示要在家里吃,30%的被采访者表示会选择在酒店里享受店家推出的年夜大餐。
在饭店里吃年夜饭,48%的消费者预计消费在1000元以下,22%的消费者预计消费在1000~2000元,12%的消费者预计消费在20xx~3000元,有10%的消费者称,他们的预计消费在3000~5000元,有8%的消费者打算花费5000元以上。这说明了人民生活水平在提高,消费观念改变的同时,已经逐步养成了节约的习惯,不再刻意追求“天价”带来的那份虚荣,而是选择过一个富裕而不浪费的春节。
二、大人们的消费投向在哪里?
在调查中,大人们的消费投向可谓五花八门。在这其中,送礼以微弱票数胜出,其次是餐饮,购置衣服,旅游,文化娱乐等。
亲戚朋友互相拜年,自然少不了送礼。调查发现,过年的人情消费最多超过5000元,最少的也有近千元,这其中包括给亲朋好友的礼品、礼金,给孩子的压岁钱等。俗话说得好:“今朝有酒今朝醉”,71%的被采访者表示春节送礼会选择白酒,而白酒作为馈赠亲朋好友的礼品,平均送礼金额中也是白酒最高。23%的被采访者表示会选择一些保健品送给亲友,还有极少数的人表示会选择其它有意义或对方真正需要的礼品。一位丁先生说:“过年嘛,亲戚朋友之间难免要互相走动,现在大家的生活水平都高了,送礼也讲究档次,送低档的东西面子上说不过去。”其实,春节人情消费的增加只是一个缩影,不仅是春节,就是平时,人情类的消费也占了人们消费中的很大一部分,成为一项很主要的消费。随着家乡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情消费也在不断上档升级,礼金数额水涨船高。人情类消费的增加也成为很多人的沉重负担,尤其是对于普通的工薪阶层。一位去年春节期间人情类消费达到4000多元的张先生就无奈地表示“这样下去实在吃不消”。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对很多人来说,春节活动基本上围绕吃进行。那么,居民们春节期间在食品方面到底要花多少钱呢?据我调查,大部分居民一次购物花费大多在200元至600元之间,有不少还上了千元。邻居林叔叔跟我说:“我家买了3000多元的食品,装了满满三辆手推车,我儿子还吵着说不够呢。”在购买食品方面,我了解到,有以下几种食品几乎成为了家家必备的:各类小食品、糖果、瓜子、饮料、葡萄酒。除了葡萄酒所占花销比较大,其余各项基本在三四十元左右。此外,餐饮消费也是一大消费支出之一。对多数人来说,春节期间走亲串友是常情,既是如此,就免不了要吃吃喝喝,我从家附近的一些酒店了解到,今年春节从三十到正月初五的酒席早20天前甚至更早就被预定一空。在酒店消费的居民大多是图个方便,不愿亲自下厨,但也有不少人为追求家庭气氛,在家里设宴招待亲友的。小区的一位王女士说:“过年不就图个吃饱喝饱嘛,还是在家里吃比较实在。”
春节本就是个辞旧迎新的日子,因而大部分人选择春节期间购物添置新衣,对小孩子们来说,穿着新衣服、新鞋子在伙伴们面前炫耀别提有多得意了。一位刚刚放假的孙女士告诉我,她们这些职业女性平时因为工作忙,根本没时间购物逛街,而这正好提供了她们休闲放松的平台。而那些平时在家操持家务的家庭主妇此刻也终于得以休息,相约几位闺蜜一起为自己、爱人、孩子购买新衣服,一位整日围着老公孩子转的阿姨提到这儿时露出了幸福的笑容:“平时从早到晚都忙着做家务,哪有时间打扮自己,现在春节到了,自己也可以好好放松,休息一下了。”
相对于“十一”、元旦等节假日,春节是最受居民关注的一个节日。在被采访者中,85%的人认为,春节是一年当中最重要,最特别的日子,对他们来说,与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团圆饭,看春节联欢晚会是他们最大的满足。54%的被采访者表示要在家度过春节,16%的被采访者表示会携带家人去外面旅游,27%的被采访者表示会在春节期间走亲访友,也有3%的被采访者表示会以知识充电或健身的方式度过春节。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春节期间外出旅游业成为大部分人的。选择。一位陆先生说:“每年春节带着家人出去旅游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调查显示,在旅游形式上,58%的人选择随团出游,42%的人选择自助旅游。在地点上,广东、厦门、深圳、云南等气候宜人的南方和气候相对寒冷的北方城市(如哈尔滨、长春等)最受欢迎。在境外游方面,香港仍是许多人的首选。
春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而如今那浓浓的年味似乎越来越淡。在对待春节的态度上,有65%的人认为现在春节年味太淡,缺少传统文化,希望能过一个传统型的春节,17%的人认为现在的春节简单轻松,比传统春节要好,另有18%的人认为现在的春节和“五一”“十一”长假没什么两样。为了丰富小区居民的生活,小区举办了一次写春联比赛,居民们无论男女老少都踊跃参加,这次活动不仅使这个春节变得年味浓浓,对于小孩子来说也让他们真正了解的春节的传统。
三、孩子们的消费方式有什么不同?
随着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们的压岁钱也是越来越多。那么,这些交到孩子手里的钱,是怎样花的呢?我对小区的一些孩子们做了调查。调查发现,近八成的孩子的压岁钱在800元左右,超过1000元的和低于500元的在少数,还有极少数的孩子压岁钱在1500元左右。他们的压岁钱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与朋友逛街购物,去公园玩或参观博物馆,买游戏卡,去网吧,买图书,购买文具用品,请同学吃饭等,当然,也有极少数选择存一部分钱。调查中,很少有人提出会把压岁钱捐给希望工程或贫困家庭。由此可看出,家长平时对孩子在这方面的教育还是有所欠缺。
通过本次社会实践调查,让我有了特别深刻的感触,一方面,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经济水平的提高,人民生活条件的进步,无论是在消费档次还是消费水平上,春节消费状况一直呈不断进步趋势,这次活动不仅丰富了我的经验和生活,也增进了我与邻里乡亲的感情,其实与他们虽然同住在一个小区,所谓抬头不见低头见,但真正交流的机会很少,通常都只是匆匆而过,这次活动让我明白了沟通是打开彼此心门的一把钥匙。
另一方面,虽然在这假期我并没有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上有所提升,但我却学会了很多在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而这些是必须通过亲身经历才会明白其中的苦与乐,正如古语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今后我也会更积极地参加社会实践,不断地磨练自己,提升自我,为将来步入社会做好充足的准备。
调查人员:王坤,赵春光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调查方式:
调查对象:
调查内容:
调查目的:
20xx年1月10日——20xx年2月10日皖北农村(花园村),鄂西南农村(九毫堤村)实地调查,查阅资料,寻访老人等当地村民农村地区春节风俗了解农村春节风俗文化,传成传统文化
——以皖北和鄂西南农村地区为例
【调查人员】王坤,赵春光
【调查时间】20xx年1月10日——20xx年2月10日
【调查地点】皖北农村(花园村),鄂西南农村(九毫堤村)
【调查方式】实地调查,查阅资料,寻访老人等
【调查目的】为响应院系对寒假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学习空间,激发学习体验,并与专业紧密结合,增强专业素养,我们于20xx年1月——2月10日分别在各自家乡开展了体验民俗文化,感受节日气氛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新春的契机,依靠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顺利完成了此次寒假社会调研活动。通过此次调研,我们能够了解各地春节的节日特色及民俗民风,并进行比较,从而继承和发扬民俗文化的精华,摒弃封建迷信。
【调查内容】
【前言】
春节是最具特色的中国传统节日,也是中国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历史悠久,千百年来在每个华夏子孙的心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地域广袤,不同地区都有着不同的民俗,春节亦是如此,春节的习俗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特色。而春节民俗文化是一个地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春节的习俗逐渐被新一代人所淡忘。我们通过此次调研就是希望能够具体了解各地春节的节日特色和民俗文化,进行简单比较,继承和发扬民俗文化的精华,摒弃封建迷信。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周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春节期间,汉族及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予以庆贺,近些年,东北亚的韩国,东南亚的泰国,南亚的马来西亚等中国周边国家也开始注重春节举行各种活动或仪式。在中国大陆,这些活动也
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迎新,祈求丰收等为主要内容。在皖北地区,广义的春节是指腊月初八至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而在鄂西南地区,春节在广义上只指每年的最后一天加上新年的前三天,广义的春节则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一般鄂西南地区的民众过春节的时候都只过四天,过完就算是春节完毕,开始新一年的准备和活动了。等过过完了十五,大人们都会说年也过完了,节也过完了,忌讳也可以除掉了,同时,小孩们也不能调皮了,不然就不会像过年那些时间不管孩子怎么淘气也不会责罚的那样简单了。一江之隔,南北差异总是明显的,究其根源,还是各自当地自古就延续下来的文化传统在发挥作用。
腊月初八,即我们平时俗称的“腊八”。皖北地区的农村,在这一天早上,要吃腊八饭,就是把几种杂粮(大米,小米,馓子,豆腐,豆皮等)放在一起熬成粥,咸淡皆有。关于腊八粥的传说,有一种是朱元璋(安徽凤阳人)当皇帝后,为不忘从前的艰难经历而教育后人 的,也有别的相关的传说,但大都与勤俭节约相关,这也表达了不忘先祖的勤俭之美德。而在鄂西南地区,当地居民是不过腊八节的,这样的猜测可能和腊八节的起源中的主人公朱元璋不是湖北人有关,反正鄂西南地区的民众是没有腊八节的概念的,这也符合南方地区的饮食上主产大米有关。腊八节毕竟是八中粮食的综合食用,这在鄂西南地区是没有生存的饮食文化土壤的。
小年,皖北地区一般是腊月二十三,鄂西南则是腊月二十四。称为“辞灶”。旧时,家家都有“灶王爷”神位,受玉帝敕封“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简称“九天司命”,而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辞灶这天是灶王爷上天面见玉帝的日子,所以要在他走之前要对其进行祭拜,望其上天后多说好话,以此保佑一家人来年丰衣足食。记得在小时候,农村多要放鞭炮,吃水饺,大扫除,并在庭院中置供桌祭祀。但是现在全国各地的大部分农村中的小年似乎已经名存实亡,没有任何的活动,只有少数老年人嘴上念叨。这样飞春节习俗的改变也当代人生活节奏加快有关。快速的生活节奏下,人们日益受驱使于丰富的物质,对繁琐而单调的春节习俗而能免则免,加上农村地区青壮年大部分开始脱离土生土长的土地,而开始去城市打工,留守农村的老年人则不再有充沛的精力去讲究这些习俗,再加上就算遵循了,也觉得没人理解而怠倦,久而久之,小年的习俗则开始丢弃了。
腊月二十五——二十八,在这几天才能真正感受到春节的气息,因为这几天的在农村的活动并没有固定的哪一天,所以在一起进行阐述。在皖北农村这几天要蒸馒头和包子,并不是像平时一样,首先数量上要多的多,其次蒸好第一锅馒头的时候要放鞭炮,并拿两个馒头,两个包子(一个馒头一个包子在放在一个碗里)分别祭祀玉帝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天老爷”和灶王爷。所以在这一天很多家庭都要从前一天半夜就起床,而忙到很晚,从时间上的忙碌也凸显对春节的重视。另外在皖北农村地区多自己做很多面食,多为油炸,有丸子,面叶等,俗称这一天为“过油”。鄂西南地区则是开始准备长达四天过年的食物、鞭炮和走访亲戚的礼物了而到如今,礼物则开始用简单实用的现金代替了,这和现在农村青壮年大多平时不在家,过年匆忙赶回来过个年,在对年长亲戚表达感情的务实观念有关。同时,一年一年的,农村地区打工返乡过年的青壮年对自己的颜面也是越发的看重了,这体现在对除夕夜对鞭炮和礼花的使用数量和质量上有所体现。如果一家中的鞭炮放的时间越长,放的礼花越贵,则表示这一家人在即将过去的一年中财源很旺盛,家庭闹的很好。新年即将来临之际,要置办年货,洗衣,洗被等,在此我就不赘述。
腊月二十九,对于祖先的崇拜,在我国由来已久。春节是大节,上坟请祖仪式也就格外郑重。上坟请祖的时间,大多数地区在二十九日早晨请祖。鄂西南地区上坟的习俗则是在正月初一清晨,即“出行”,表示新年早起勤奋的意义。汉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记载:“正月之朔是为正月,躬率妻孥,洁祀祖祢。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室家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这说明,早在汉代我国的祭祖活动就已经是春节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了。皖北农村仍保留这一风俗,去上坟的多为家里的长者,但是现在也有年轻人,没有女性,这也是古代重男轻女的表现。同样的,鄂西南地区的上坟多是每家每户的壮年人和小孩,表达对祖先的尊敬悼念,和祈求保佑家人平安的心愿。妇女则是没有资格祭祖的,同样的这是古代封建社会重男轻女思想的遗留。但是今年在鄂东南地区则有所改变,体现在家族女性开始进入族谱中了,这是社会上女性地位提高的表现之一,代表了现在文明的进步。
除夕,多为大年三十,是指中国及其他汉文化圈地区的农历一月一日的前一天晚上。(20xx年春节没有大年三十,腊月二十九为除夕)一般这一天为吃、喝、玩、乐的日子,张贴春联,福字等。皖北地区当地有个风俗,如果这一年家里有人去世是不能张贴春联的,去世一年两年分别紫色和黄色春联,去世三年以上方可重新贴红色春联。许多地区在当天晚上全家团圆吃年夜饭,守岁,在凌晨时吃饺子。在皖北农村过年丰盛的正餐为除夕中午,而晚上是吃饺子。吃饭之前燃放鞭炮,多为一年之中燃放最长的鞭炮,表示对这一天的重视和纪念。鄂西南地区则不同,在这一天之前,家中必须有人烧纸钱给祖先,即“包包袱”,表示祖先的阴间也要子孙为其准备过年的钱,让祖先过个好年,表达子孙后代的孝顺之意。这一天家中人必须早起,小孩们做家中卫生的全面打扫,写、贴对联和福字,大人们同时准备中午的团年饭,饭准备好后,家中男性成员必须洗手静脸,准备香烛鞭炮和祭祀食品,去当地土地庙祭拜土地,祈求土地神的赐福。完毕后,家中开始吃团年饭,在摆放碗筷餐具时候,都要多准备一到两幅,菜肴中也必须要有鱼,以示年年有余之意。家中如果有成员未回家过年,堂屋大门则只能半关,后门全关,只有全家人吃饭都吃完比后才能开门,然后年饭吃完了则开始个人的活动,所谓个人的财路而已。走访拜年此时可以开始。同时,家庭成员这天必须洗澡,所谓洗尽污秽,迎新发财之意。
大年初一,除夕夜晚,春晚成为了全国家家户户的一顿盛宴,全家集聚一堂谈笑风生,守岁过节。当凌晨的钟声敲响,寂静的夜晚便响起了此起彼伏的鞭炮声鸣,这也昭示着新的一年的到来。大年初一,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如果非要扫地不可,必须从屋子周围扫到中央,这称为“聚财扫”,据说这样可以聚集财气。同时,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皖北农村地区仍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早饭是伴随着鞭炮生开始的,吃的是除夕下午的包的“素饺子”,在当地俗称“扁食”,初一的早上不能吃荤。早饭过后,给老年人拜年,会象征性的收到压岁钱。随着通讯技术的进步,电话,信息,网络也成为拜年祝福的重要手段。
正月十五,这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元宵节全国各地都有燃放烟花炮竹,点灯过节等共同习俗。在这里我只首先简单介绍一下皖北农村的一些特色。如腊月底一样,要蒸馒头,数量较多,但是与其不同的是,这次也蒸面灯(用面粉做成灯的形状,有灯座),还要单独蒸“月灯”,代表十二个月(每个“月灯”上都有花边,花边的数量代表月份)。据老人说,刚蒸好的十二个月灯里蒸馏水代表着来年所代表月份的降水量,而且比较精准。如贴春联一样,当年家里有人去世的,在这一天也是不能蒸馒头和面灯的,到傍晚时分,村庄里其余各家都会给他们送去两个馒头和两个面灯,在茅山派术数中据说是需要“集万家灯火,借以还阳或者转世”。鄂西南则简化些,食物跟春节一样,加上在祖坟上点灯笼,和自己点灯笼之外,与皖北地区无异。
【结论】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春节有着新的内涵,同时春节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作为文化遗产专业的学生,自身存在着对民俗和民风的敏感性,我们身处于一个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的伟大时代,自然应为春节这个古老的节日增光添彩,因为民俗本应是大众生活中自发形成和传承的,来体现民众的文化诉求。春节,是中国最具特色的传统节日,我们要在保持传统文化和接受现代生活方式中找到一个契合点,构建一个新的民族文化体系,在与时俱进中解读我们的春节文化,继承和发扬民俗文化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