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调查报告(优秀3篇)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报告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其在写作上具有一定的窍门。在写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水资源调查报告(优秀3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水资源调查报告 篇1

[关键词] 科技查新 查新合作 区域合作 协调发展

科技查新工作在我国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随着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对科学研究和科研成果的科学化管理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深层次的情报咨询工作。科技查新制度建立20余年来,科技查新工作为科技立项、成果鉴定以及评奖等方面提供了客观的依据,有力地推进了科技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在科研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1世纪第一个10年已经过去,我国国家实力明显提升,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技术创新不断涌现,这使得高校和社会对查新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而每一个查新站的信息资源、技术和能力却都是有限的,没有哪一个查新站能够独自满足所有用户的所有查新需求。同时,查新站又分属不同系统管理,处于“条块分割”状态,同一区域查新站的发展也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区域差异让平等的用户在查新资源面前无法实现平等。当前,区域合作已是一种科学合理的政策导向,作为区域文化、科研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科技查新站,如何实现查新站之间的长期有效合作已引起同行的关注和重视。

目前,合作在图书馆的各项业务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4],但科技查新领域的合作鲜有报道。最近,罗凌云[5]提出了教育部查新站存在地区分布不平衡的现象,考虑在查新站集中与缺乏地区之间开展查新合作。但由于地域原因,难以保持一致行动,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技查新站之间的合作。本文以促进科技查新事业发展为目标,以区域为单位,挑选专业对口、距离近的查新机构,提出建立区域科技查新站的管理、项目互审、项目调剂、专家咨询、文献资源的合作机制,以应对查新高峰,加强交流互动,实现科技查新机构的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

1 科技查新机构现状

1.1 查新机构数量明显不足

科技查新是我国科技决策科学化的一个有效支持系统。从总体上来看,查新站具有面向全国、突出学科行业的特点。但是,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科技项目的资助力度,高校、科研院所、公司企业的科研项目数量非常大,包括教育部的博士学科点基金、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以及各层次的报奖、成果鉴定等。这些基金的申请与结题,都离不开查新报告作为其项目评定的客观依据。从近几年的情况看(见表1),查新需求呈明显上升趋势。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完成查新报告总数量由2006年的11 088件,增加到2009年的27 041件。平均每所查新站完成数量由2006年的258件增加到2009年的404件。

从表2的统计情况看,在2009年教育部查新站全部查新报告中,服务校内的查新报告数量占45.3%,服务校外即社会的查新报告数量占54.7%。在服务校外的查新报告中,其中很大一部分为其他高校委托查新。查新报告数量在800件以上的查新站有4所:浙江大学、江南大学、江苏大学和东南大学。根据调查,科技查新机构每年的查新高峰的工作量在增多,查新高峰期间,多数查新机构的工作人员必须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突击完成100多件查新报告,平均每天工作12小时,还要保证数量和质量,压力非常大。因此,就目前查新站的数量而言,是不能为当地科研提供满意服务的,且科技查新工作压力日益增大。

1.2 科技查新机构各自为政

长期以来,大多数查新机构各自独立,只注重自己的发展,相互交流少,没有形成一个与其他查新机构协调共进的良好氛围。查新机构的各自为政、缺乏协调造成了不同查新机构之间的查新报告格式、完成时间、收费情况都存在很大差异,即使是教育部的各查新站,其报告格式也都不一样。2009年6月,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制定了《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查新报告撰写规范(试行稿)》,高校查新机构的报告格式才稍有统一。而其他高校图书馆的非教育部科技查新机构则陷入了无人监管的状态,科技查新质量令人堪忧。

1.3 查新站人员水平有待提高

高校查新机构起步较晚,大多数高校图书馆从近几年才开始从事查新工作,查新人员主要由本馆馆员组成,专业知识背景单一,缺乏专业的认识能力,难以准确把握检索关键词和检索策略,对外文专业术语和名词的理解更是困难;尽管也有各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加入到查新队伍,但他们比较年轻,知识积累还不足,也有待增加查新经验。况且,如今学科交叉现象越来越普遍,新学科在不断出现,这也给查新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查新机构必须采取有效的方法提高查新队伍的素质,确保查新工作的服务水平和质量。

1.4 信息资源分布不均衡

一般来讲,地区各高校设置的学科和专业广泛且不尽相同,因而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各有侧重。目前,各高校在文献资源购置上是各自为政,自买自用。各高校只保证满足自身的文献资源建设,如保证学科特色、专业特色和固有的特色等。同时,近年来,电子资源在文献保障和各馆的馆藏结构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购买电子资源少则花费几百万元,动辄上千万元。因此各馆电子资源的引进原则一般是首先保证本校重点学科的需要,而对非重点学科的电子资源,由于经费原因通常只能“望库兴叹”了。对于科技查新工作来讲,查新课题来源广泛,包括理学、工学、医学、农学等各个方面,如果本校文献资源单一,就不能很好地为查新客户提供服务。规模较大的图书馆馆藏资源相对丰富,工作人员学科背景多样化,接受专题查新的工作量更大。妥善解决文献资源不均衡问题,才能使每个查新站的利益达到最大化。

2 建立区域科技查新站合作机制的必要性

2.1 科技查新供求平衡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增加对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投入,给科技查新市场带来了无限生机。目前,查新站不仅服务于高校,而且面向社会,步入了市场竞争行列。各查新站都承受着上半年3-4月或5-6月,下半年9-10月或11-12月的查新高峰期,在这个时期科技查新呈现的特点是:项目数量多,时间短,学科范围广(化工、材料、冶金、机械、信息、管理、电子等学科)。如何保质保量保时地完成查新报告就成为高校查新站关注的热点。在每个查新站查新人员数量和专业一定,数据库资源一定的前提下,各查新机构之间要加强协作,缓解查新压力。

2.2 区域用户均衡受益的需要

科技查新信息咨询工作的目的是为用户提供充分的服务,用户也在获取和利用信息中不断受益。信息资源面前人人平等,因此,区域查新站均衡协调发展强调区域信息用户的均衡受益。目前,我国用户在信息资源面前体现出明显的受益非均衡性。以北京市为例,北京高校数量达98所,而教育部查新站仅有8所。同一区域内查新用户的人均资源占有率相去甚远,用户受益明显不均。区域信息用户的均衡受益就是让用户能够共享全区域范围内的所有信息资源,能够享受全区域范围内的所有信息服务项目,体现信息资源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这不仅需要教育部查新站之间加强合作,更要加强教育部查新站与其他查新站之间的大力合作,实现区域用户均衡受益。

2.3 提高科技查新整体能力水平的需要

我国高校图书馆的科技查新工作起步相对较晚。2003 年, 国家教育部通过严格审查产生了首批综合性查新机构 11家, 2004 年 5 月教育部开办高校科技查新培训班。经过数年的发展,我国高校图书馆科技查新工作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规模不断扩大的阶段。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高校科技查新站还是查新界的一个新兵。目前教育部新批准的查新站,由于批准时间较短,其相关查新制度、人员队伍等建设不如第一、二批成熟,其他没有教育部查新资质的查新站更是如此。查新水平参差不齐,一些查新机构的查新人员参加培训获得查新资格证的比例偏低。即使各高校查新站每年都派查新人员参加教育部的查新培训班,但由于培训时间较短,查新人员能力的提高非常有限,可见查新人员的水平还有待提高。区域查新机构之间的交流、互动与合作,可以增强自身的信息获取能力,直接、有效地提高查新人员的查新水平,在各自行业产生更大的效率。

2.4 实现区域科技查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需要

配置完善的查新文献资源是保证科技查新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单位自建数据库的私有性,任何一个查新机构都不可能购买所有领域的检索资源, 使得有些查新项目需要借助于其他单位的特色资源进行补充检索,这就需要查新机构之间进行合作,以有效地整合各查新站的文献信息资源,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 实现查新站间的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丰富文献资源和资源互补。

3 建立区域科技查新站合作机制的可行性

3.1 区域查新站的合作拥有地理优势

图书馆行业条块分割的现状导致区域内各类查新站发展的非均衡性,然而,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图书馆科技查新机构的协作有地理位置上的优势,由于地理位置相近,地缘关系强,往往具有相同的社会组织和政治文化背景,具有相同的需求和共性问题,且由于地理位置较近,在合作中信息沟通方便,有空间近邻效应,实现区域查新站均衡发展非常现实可行。

3.2 先进的网络设施为实现科技查新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技术保障

在高校和科研单位中,图书馆通常是自动化、网络化建设走在前面的机构。近年来, 信息和网络技术取得的进展使得各高校图书馆网络配置和性能在逐年提高。此外,在同一个地区,网络连接方面也有着独特的优势。网络技术(如网格技术、虚拟数字图书馆技术、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等)的不断发展,增加了利用同一平台进行合作的可能性,为查新站跨系统合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3.3 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合作提供了服务基础

各个图书馆由于历史发展不同,学科专业各异,服务范围有别,在信息资源的内容和种类方面必然有一定的差异。电子资源拥有量最大的图书馆有几百个数据库,少的也有几十个不等,学科范围覆盖文理工农医各方面,在学科领域上形成了有效的互补。基于这种情况,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馆际合作可以通过组织与协调,将区域内特色的、珍贵的文献进行整合,将同类资源中不全面的变得更加全面,将散见各处的特色文献形成合力。

3.4 有共同的合作愿望

经济全球化打破了图书馆之间的合作壁垒,图书馆间的联手合作成为形势发展之必然,科技查新也不例外。配置完善的查新文献资源、拥有高素质的查新人员和经验丰富的咨询专家是科技查新质量的重要保证。但任何一个查新机构都不可能购买各个领域的检索资源, 也没有一个查新机构能配齐掌握检索技能的各门专业人才和专业全面的咨询专家。各查新机构普遍感到依靠自身经济实力和人才力量难以适应各种学科、专业科技查新服务的需要,更不能为各种科研项目和专业技术创新提供高附加值、高知识含量的相关咨询服务,而合作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一不足。

3.5 有很好的合作基础

国内外图书馆的跨系统合作具有许多成功的典范,例如国外的OCLC (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国内的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和BALIS(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等合作组织从传统的合作藏书建设、馆际互借、文献传递向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联合编目、联合采购、联机检索、网络协作参考咨询等合作业务不断拓展。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图书馆跨系统合作的影响力正在日益扩大,查新合作也成为大势所趋。

4 建立区域查新站的合作机制

4.1 建立区域查新站管理合作模式

我国现行的查新站管理体制基本上同图书馆的管理体制一样,属于“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缺乏总体上的统筹规划和分工协调。普遍存在查新报告标准不统一、查新资源重复开发、查新和查新审核效率低下等问题。虽然我国设有不少图书馆学会和工作委员会,但由于它们没有统一协调运作图书馆和查新站大政方针的自,因而能真正发挥作用的不多。然而,要使查新合作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必须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机制。站际合作与资源共享的成功要素之一是领导部门的重视,没有上级的督促检查,合作可能是一盘散沙,资源共享也就无从谈起。其中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法规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应该成立专门的协调机构。资源共享是一个需要多个查新站合作的系统工程,为了协调不同查新站之间的利益和职责,政府需要出面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规范各个查新站的行为,形成良好的政策环境,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这种管理机制应该是多层次的,包括决策机制、参谋机制及监督约束机制。具体是由国家主管部门研究、出台科技查新站之间协作的指导性意见,为跨系统长期合作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以确保各方利益不受侵害,切实实现查新站的区域管理合作机制。

4.2 建立查新项目合作模式

为查新项目出具的查新报告由查新员和审核员共同来完成。目前,查新员完成报告初稿后,一般都由本查新站的审核员进行审核,由于审核员与查新员在同一个查新站,难免碍于情面,对查新员的审核流于形式。这样,查新报告的质量就会大打折扣。如果采取查新站之间相互合作的审核机制,以上问题就会大大减少――审核员能更客观地对其他查新站的查新报告进行严格审核,公正地给出查新报告的审核意见,其他查新站的查新员也会认真地对待审核出来的问题。这样才能非常有效地提高查新报告的质量,同时也能有效提高查新员的查新水平。

4.3 建立查新项目调剂合作模式

查新项目逐年增多,而且专业庞杂,理、工、农、医每个方面都有。到了查新高峰期,根据地理位置的不同,距离查新用户近的查新单位,客户门庭若市。如果查新站之间有良好的查新项目调剂合作模式,那么,其他查新用户少的查新单位就可以很好地分担用户多的查新站的工作压力,同时也可以很好地满足每个查新用户的需求。另一方面,每个查新单位都不可能配齐所有专业的查新员,每个查新人员也不可能各个方面的知识都掌握。不同查新站查新项目的调剂,可使各查新机构受理项目时面向对口专业的用户,扬长避短,实现人才资源优化使用。这些查新人员相互间取长补短、学科专业间相互协助,可大大提升整体的查新服务能力。

4.4 建立查新专家联合数字咨询服务模式

高校查新机构起步较晚,查新人员比较年轻,专业知识不足,查新经验有待增加。几乎所有查新人员都面临“隔行如隔山”的困境,尤其是在做国外的查新项目时,查新人员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难。建立共享专家咨询系统是对查新报告质量把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查新咨询专家既能针对查新过程疑难点出谋划策,也能对查新报告所做的新颖性认定作出较全面的评判。查新联合数字咨询模式对查新站的发展将起到很大的作用。专家咨询模式是指在分布式的网络咨询环境中,查新员通过联合咨询组织的统一用户界面提问,提问依据一定的原则分配给成员馆(专家)进行解答。各查新员之间或查新员与专家之间可以进行文字、音频、视频等实时交互。

4.5 建立查新资源合作模式

为了满足查新所要求的查全率和查准率,查新机构必须拥有相应的能满足查新需求的查新资源。但任何一个查新机构都不能购买各个领域的检索资源,通常,具有专业特色的高校图书馆,多年来始终是围绕着本校的专业特点建设特色文献资源,因此,单个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不能满足所有专业的查新需求。查新资源合作可以有效地整合各成员馆现有的查新资源,发挥每个图书馆的优势,并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实现查新资源的均衡配置。

5 区域科技查新服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建议

5.1 观念方面

目前,科技查新的合作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些查新站的工作人员观念保守,不愿意与他人交流并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害怕自己的成果被他人利用。在合作中,共享的概念仍较多地停留在文献资源方面,对人力资源共享缺乏认知,严重阻碍了科技查新的合作。因而,我们在理念上要强化对人力资源合作共享的认识,在实践中要重视人力资源共建共享活动,充分认识加强人力资源合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5.2 利益分配方面

高效的驱动和运作机制是科技查新合作由理论走向实践并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而驱动和运作的核心机制则是利益,特别是经济利益。利益是制约查新资源共享尤其是人力资源共享的关键因素。人力资源共享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各查新站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可以根据价值创造与贡献方面的不同,对利益进行合理分配。如何协调各查新站之间利益分配与成本分担、效益与公平问题直接决定了查新人力资源共享的进程。应该维护合作体利益至上的原则,合作体整体利益有时会与成员的个体利益发生冲突,如果过分强调个体利益,则可能导致成员之间的矛盾冲突。这时,各成员应当把整体的共同利益放在本查新站利益之上加以考虑,因为成员从合作体得到的利益是仅靠个体查新站的努力难以实现的。

5.3评估方面

区域查新站应进行科学的长效评估,制定关于评估查新合作咨询的规范或准则,并依据评估标准对实施查新合作的单位和查新员定期进行各类专门项目的评估检查,对所有查新员的各类服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评估结果应与等级评定、奖励等联系起来。

5.4知识产权保护方面

区域查新合作会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包括用户隐私权问题和文献传递过程中的版权问题,因此应加强对知识产权保护的研究:①要保护用户的个人隐私,防止个人信息被窃取、泄漏;②要制定联合参考咨询的知识产权保护协议,各成员在数据库采购时要在协议中增加有关文献传递的内容,如允许向其他成员馆传递文献,但避免大批量下载传递某一种文献的行为。

6 结 语

区域合作机制是区域查新站协调发展战略的制度保障。健全合作机制,是实现查新站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区域内各查新站在人力、技术、资源等方面存在差异和不均衡,根据各自的优势分别对各自的内部资源进行重新整合,然后再在查新站之间通过各种资源共享和资源互换来达到合作效果。加强区域查新站各层面的相互合作,能够打破行政分割的局限,实现资源的优化和高效配置,节约成本,提高整体运行效率,实现各方优势互补,向区域协调和均衡迈进,使各地区科技查新机构形成多站并存、互促互荣、集群发展的市场化格局,达到科技查新机构全面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岗。宁夏公共信息资源区域协作联盟的建设构想。图书馆研究与实践,2009(11):73-77.

[2] 张永明。浅谈图书馆馆际合作与资源共享。中山大学学报,2010,27(4):48-49.

[3] 李晓萍。网络时代跨系统的图书馆馆际合作研究。图书馆建设,2009(9):20-23.

[4] 于湖滨,张军。对新形势下馆际合作若干问题的探讨。图书馆研究与实践,2003(2):12-14.

[5] 罗凌云。科技查新中的馆际合作模式研究。图书馆学研究,2010(2):62-64.

[作者简介]孙秀良,男,1981年生,馆员,博士,15篇。

水资源调查报告 篇2

在老师的帮助和同学们的配合下,我在本班共发了50份问卷,最后全部收齐,其中男生共24人,女生共26人。

我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您认为水资源浪费现象普遍存在吗?全班有88%的人认为是普遍存在的,只有12%的认为不存在。既然小学生都认识到了水资源浪费的现象,那么就说明这已经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了。既然都认识到了,人们又是怎么做的呢?

第二个问题正好解答了第一个问题带来的疑问:您在家中是怎样用水的呢?有68%的人一直记得节约用水;偶尔想起时才节约用水的占28%;尽情用水,从不节约的人占4%。这说明,大部分人们还是能够记得要节约用水的。但是,不能只说不做啊,节约水资源需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到底该如何做呢?有哪些节约的方法呢?问卷的第三个问题就是:“您平时是怎样节约用水的?”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大部分人都提出要关紧水龙头。此外也提出了很多好的方法:比如洗菜的水用来浇花,洗衣服的水用来拖地,拖地的水再用来冲马桶……可是,既然这些人都做到了节约用水,为什么水资源仍然在不断减少呢?

水资源调查报告 篇3

关键词:大山包;湿地;水环境;评价

一、引言

由于自然和人类非理性活动的影响,世界范围内的水体污染日益严重,水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生存问题摆在世人面前。其中由于人口压力大,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一些地区水资源和土地资源过度开发,超过湿地调节水循环和降解污染物的阈限,导致湿地缺水和水污染,水环境问题产生的关键是地表生态水文格局的紊乱。湿地是工农业和居民生活等的主要水源地,过度和不合理的用水己使湿地供水能力受到极大影响。

二、大山包湿地水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目前,研究水环境的评价指标主要有水质理化指标和生物学指标两大类,生物学指标又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鱼类等的种类和数量,生物多样性指数,污染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等。由于每种评价指数只能反映环境变化的几种信息,而且不同评价指标的评价对象不同。因此,采用任何一种指标,评价都不全面。要想较全面、准确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及发展趋势,必须同时用几种不同的生物评价指数进行综合评价(郝乐友等,2005)。水质单因子指标通过物理、化学方法检测水中化学成分的含量,能直接反映水质的理化特征,是最常用的水质监测指标(金相灿等,1990,1995;舒俭民等,1998)。

水质单因子评价法即用每个评价因子与评价标准比较,采用水质参数标准指数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2005),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水质类别,其中的最高类别即为断面综合水质类别,通过评价确定各水域的主要污染因子。

大山包自然保护区的水体中过去存在水生植被类型,包括沉水植物群落和挺水植物群落,但由于修建水库以后水位抬高,丧失了供水生植被充分发育的相应环境。另外,缺少相关的动植物数量的调查数据。因此,本文采用模糊评价的方法对云南大山包湿地的水质进行评价。

三、大山包湿地水环境方法

各元素水质标准标准限值(GB3838-2002)。结合各断面的实际情况,按照监测数据和主要污染物的代表性,本文采用个参数作为评价因子,评价对象的因素集是:

U={pH、CODM n、NH3-N、BOD5、N、P}

水体的污染程度也是个模糊的概念,所以评价污染程度的分级标准也具有模糊特征,根据地表水的评价等级可得价集:

V={Ⅰ、Ⅱ、III、Ⅳ、Ⅴ、劣Ⅴ}

采用大山包湿地2009年所选11个断面监测的原始数据,用其平均值进行各种计算。各断面水质的浓度见表1。

用实测的浓度值分别求出不同级别水的隶属度Y。下面以跳敦河水库主坝出水口的pH为例,其实测浓度为7.48mg/L,根据公式(1)可求得pH对各级水质级别的隶属度。求出6个级别的隶属度分别为:Y1=0.68,Y2=0.32,Y3=0,Y4=0,Y5=0,Y6=0。同理可求得跳敦河水库主坝出水口其他5项指标6个级别的隶属度从而建立模糊关系矩阵。

在确定各单项参数权重值得时候,仍以跳敦河水库主坝出水口为例,根据公式(2)可得:WpH=0.182,WTP=0.078,WTN=0.065,WNH3-N=0.012,WCODmn=0.073,

WBOD5=0.077,同理可求得其它10个断面的各单项参数权重为进行模糊运算,将各单项权重再进行归一化运算:根据公式(3)可以求出各个断面各单项的归一化值。

将各水质检测断面的的权重归一化结果与单因素模糊矩阵相乘,可得出各断面的综合评价向量,结果表2。

从各断面的水质级别可以看出,大山包湿地跳敦河和勒力寨水质为国家I类水质,水质较好;但大海子水质大多在III类,局部地区达到了劣V类水质。从权重系数的计算结果来看,权重系数较大的污染因子为CODM n、BOD5、N、P。

于是我们可得知,大山包湿地的主要污染物是CODM n、BOD5、N、P。

同理,对跳敦河水库2001年的水质监测报告进行一个水质综合的评定。监测结果见表3:

(分析单位:云南省水环境监测中心,2001年3月。资料来源:云南大山包黑颈鹤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报告集,2001年)

根据公式(2)和公式(3),计算出各单项的权重和归一化结果。

将跳敦河水库水质检测断面的的权重归一化结果与单因素模糊矩阵相乘,可得出跳敦河水库断面的综合评价向量,结果4。

四、结论

从水质综合评价结果来看,跳敦河水库水质属于国家I类水质。但是从一些水质检测项目来看,应该引起注意,从镉、铅的隶属度看,属于二、三级水质,说明跳敦河水库还是存在一些污染。从2001年到2009年跳敦河水库的水质都属于国家I类水质。但从一些污染指标来看,有富营养化的趋势。

从两个时段来看,跳敦河水库的TP在增加,说明水库水体有富营养化的趋势。另外,单从2009年的检测结果来看,说明TP的增加主要是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离水库越远TP值越大。

另外,保护区内的村寨,如乡政府所在地大羊窝、雁鹅塘,由于直接排放各种污水,没有厕所及垃圾坑等卫生设施、设备,局部地区对湿地水源已造成污染。(作者单位:昭通学院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郝乐友,武中强,朱丹。扎龙湿地水环境评价与保护措施[J].黑龙江水专学报,2005,32(1):82-83.

[2]胡健生,吴金亮,党承林等。云南昭通大山包自然保护区越冬黑颈鹤的动物性食物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06):459-461.

[3]金相灿,屠清英。湖泊富营养化调查规范[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286-302.

[4]金相灿。中国湖泊环境[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5.427-433.

[5]舒俭民,宋福,傅德黔,等。长江源区浮游生物调查初报[J].中国环境监测,1998,14(5):7-9

[6]云南省地质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1:20万昭通幅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报告[R],1979

[7]云南省地质矿产局。云南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0

[8]云南省昭通市农业区划,云南省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成果资料—03—01。昭通市农业区划办公室。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