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调查报告(通用6篇)
一、调查时间:20xx年3月10日 至14日
二、调查地点: 新疆乌鲁木齐明珠花卉市场
三、调查对象:带有叶斑病的龙血树、君子兰、鱼尾葵等花木
四、调查方法: 对带有病害的花木进行拍照、采摘(标本在实验课上已看)、病原鉴定。
五、调 查 人:吴秀秀
六、调查内容: 根据采摘带有叶斑病病害的花木叶片进行症状描述(将带有病害的叶片放置在培养皿中观察发病初期至后期不同的症状。见附图)、病原鉴定,上网查其发病规律制定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叶斑病
属假单胞杆菌,经病原物侵害后主要在叶片上发生各种局部坏死性病斑的病害。
【发病原因】可由真菌、细菌、线虫引起,病原物以真菌为主。叶斑病菌主要在植物病残组织和种子上越冬,成为下一代生长季的初侵染源。病菌多数靠气流、风雨,有时也靠昆虫传播。通常在生长季节不断侵染。叶斑病的流行要求雨量较大、降雨次数较多、温度适宜的气候条件,但也有对湿度要求不高的情况,仅少数可发展为系统侵染。
(1)龙血树叶斑病
【病原】 该病为真菌病害,由一种叶点霉(Phyllosticta sp.)引起。
【症状】 该病影响龙血树叶片的观赏价值。发病初期叶片上着生褐色小斑,扩展后呈不规则形较大病斑、褐色;发病后期病斑中央灰白色,斑缘红褐色,其上着生褐色小点粒。
【发生规律】 病菌在病斑及病残体上越冬;由风雨及水滴滴溅传播。温室湿度大、闷热、喷淋式浇水或清洗叶面等均有利于病害发生。
【防治方法】 1、栽培宜选择土壤疏松、排水性能好的地块。 2、禁止喷淋式浇水,夏季高温时应向地面喷水。 3、温室栽培密度要适宜,以利通风透光。
4、应及时将植株下部的老叶和病枯叶剪除。
【治疗方法】
发病初期可喷洒65%爱克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25%苯菌灵·环己锌700~800倍液,或36%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药次数依发病情况而定,一般每10天喷1次。
(2)君子兰叶斑病
【病原】 半知菌类大茎点菌Macrophoma sp.
【症状】 发生在君子兰叶片上。病斑初为褪绿色黄斑,扩大后呈大型不规则状斑,边缘突起,呈黄褐色,内灰褐色,稍显轮纹状。后期病斑背面出现黑色粒状物(病原菌分生孢子器)。
【发病规律】 君子兰叶斑病一般在春、秋季发生,但温室中四季均可发生。过度密植、通风不良、湿度过大均利于发病。换了尚未腐熟的生土,使用未发酵好的肥料,盆土长期不换,所施用的肥料氮、磷、钾不平衡,施肥量过大等等,也能发生此病。在高温干燥条件下,或者受介壳虫危害严重时,病菌易从气孔或伤口侵入,导致病害发生。受害部位一般都发生在叶片基部或边缘上。发病初期,叶面出现黄色小斑点,之后斑点颜色逐渐加深,斑痕面积不断扩大,边缘隆起,有米黄色球状细菌胶质液流,以至下陷,最后产生溃烂,以至将整株烂掉。
【防治方法】 (1)及时除去带病组织,并集中烧毁。(2)及时换盆土。(3)不易对植株喷浇。(4)从发病初期开始喷药,防止病害扩展蔓延。常用药剂有25%多菌灵可施性粉剂300~600倍液(50%的1000倍、40%胶悬剂600~800倍),50%托布津1000倍,70%代森锰500倍、80%代森锰锌500倍等。要注意药剂的交替使用,以免病菌产生抗药性。(5)人工除虫。操作时要精心细致,尽量减少创伤,杜绝病菌侵入君子兰内部组织。
预防措施:不使用生土、生肥,施肥浓度不易过大,固体肥不可直接接触根部。
(3)鱼尾葵叶斑病
【病原】 掌状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palmarum (Cke.) Stey.
【症状】 叶上病斑赤褐色,不规则形,周围有水渍状黄色晕圈,病斑易愈合,中部病斑上生黑色小粒点,严重时叶片枯焦死亡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组织内或病残体上越冬,翌春释放出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管理不善、浇水失控,植株长势弱易发病。夏季高湿发病重。
【防治方法】 (1)不要放置在湿度过大的地方,尤其不宜长期放在高湿的棚室内,发现病叶及时剪除。增施磷钾肥或喷施花肥,促其生长,增强抗病力。(2)发病初期喷洒1:l:100倍式波尔多液或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7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隔7~10天1次,防治3~4次或更多。
七、调查结果:
园林花木是绿化环境不可缺少的重要植物材料。在繁殖和栽培过程中, 往往因各种病害而降低观赏价值, 甚至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我这几天对乌鲁木齐市明珠花卉市场进行了初步调查,经过10多种主要木本花卉植物的调查,发现多种病害, 其中以龙血树、君子兰、鱼尾葵叶斑病较为严重。
上述病害如不加以有效的控制,不仅会影响这类主要花木的观赏效果,还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及影响花木的生产。因此,应重视改善养护管理技术,控制环境,以增强植物的抗病力,注意选育有一定抗病性的花木品种,减少病害发生,在引进或输出的各种花木及其繁殖材料时,应严格执行植物检疫制度,以免将某些病害引进本市或输出外地而造成较大的危害。在作好预防工作的基础上,对已发生的病害,再进行药剂防治,以达到综合防治的效果。
县共有水面资源73万亩,其中用于水产养殖的面积逐年扩大,至20xx年全县水产养殖面积近50万亩。随着养殖面积的扩大,水产养殖病害发生不断,一度时期曾给水产养殖带来极大的损失,如上世纪九十年代早期的四大家鱼暴发性出血病;1997年、1998年、1999年河蟹颤抖病暴发,都给水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麻烦,近年来随着我县提倡生态养殖及水产病防工作的发展,水产病害造成的损失较之上世纪后期明显减少,现将我县水产病害防控工作报告如下:
一、近年水产病害发生及损失情况
近几年来,我县水产病害发生呈逐年递减趋势,20xx年,全年水产病害
发生率12%,比上年减少2个百分点,造成经济损失1500万元。损失较大的品种依次为河蟹、鲫鱼、草鱼、花白鲢。主要病害为细菌性河蟹黑鳃、肠炎病、病毒性河蟹颤抖病、河蟹纤毛虫病、鱼类暴发性出血病、鱼类孢子虫病、鱼类中华蚤病、锚头蚤病、指环虫病、车轮虫病等。其中河蟹颤抖病从20xx年后,病害发生率逐年下降,造成的损失逐年下降,该病害已经不再是影响我县河蟹养殖的最严重病害,相反细菌性黑鳃、肠炎和纤毛虫却成为影响河蟹养殖的主要病害,其造成的损失占河蟹养殖病害损失的70%—80%,鱼类暴发性出血病及孢子虫病是鱼类养殖中造成损失最大的病害,且在我县范围内均有发生,中华蚤、指环虫在我县局部地区曾有过大发生,20xx年5月至6月,我县水产养殖公司部分塘口指环虫大发生,造成数千斤鲫鱼死亡。锚头蚤、车轮虫病害在我县发生较少,危害不大。由于我县自然环境相对优越,工业基础薄弱,所以大范围的渔业水域污染事故极少,经济损失不大。
二、发病重灾户,重灾场圃的情况。
总体而言,近年来大面积病害流行减少,总体损失也逐年递减,但局部地区病害暴发事故也时有发生,给我县部分养殖户经济上以沉重打击,20xx年我县西安丰镇养殖户曹一周内死蟹(原因不明)近7000斤,20xx年县水产养殖公司陆鳜鱼突发暴发性的传染病死亡近千斤,20xx年我县山阳镇长沟养殖场甲鱼下塘后不久病害大发生,死亡甲鱼20xx余斤,20xx年,县水产养殖公司唐鲫鱼寄生指环虫,死亡鱼种20xx余斤,不少养殖户出现养殖资金匮乏,来年无法恢复养殖或投入大幅减少,经济效益也随之降低,进入一种“少投入—少收益”的怪圈,最终放弃养殖业,另寻生路,甚至出现全家外逃,躲避债务的现象。
三、渔用药物管理和使用的情况。
我县渔药管理权归属县农林局(原多管局),水产局无权介入,无法进行管理,进而出现我县渔药市场混乱,渔药产品良莠不齐的现象,劣药坑农事件时有发生,渔药销售商与养殖户纠纷不断,常常出现出了问题就找水产管理部门鉴定和调解,而水产部门又无权干涉的尴尬现象,仅20xx年度就发生此类事件若干起,如高邮某药厂业务员盲目推荐用药导致鲁垛某户鱼鳖混养的鳖无故出现大量死亡、范光湖某户养殖鳜鱼出现大量死亡;城区某药店业主指导养殖户超剂量使用漂白的粉导致河蟹数千斤出现药害死亡;柳堡某药店店主指导养殖户超剂量使用阿维菌素杀鲫鱼孢子虫出现数千斤鱼种死亡等等,出现这类事故的根源在于市场监管不力,从业人员管理不力,尽管我县水产主管部门及技术人员大声呼吁科学用药,谨慎用药,但在如此混乱的市场面前仍显得苍白无力,缺乏手段。在指导用药方面,我县水产专业技术人员主动联系指导了县水产养殖公司大户陶、水泗养殖大户周、天平陈、范光湖李等多户,直接指导面积近万亩,在减少病害损失,降低用药成本上起到积极作用,从根本上杜绝了盲目用药而发生药害事故。我县中小养殖户量大面广,由于人手和精力有限,我们无法完全做到在塘口指导用药,在一定程度上给不具备资格的个体渔药商贩带来机会,出现渔药滥用现象,给养殖户带来损失。
四、病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策和建议。
尽管我县渔业主管部门在水产病害防治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尤其在大力推广生态养殖防病方面,但在日常的病防工作中仍存在不少问题,总结如下;
一、硬件设施水平低下
我县渔业技术人员在日常的病防工作中,仍然采用“一凭经验,二借低级显微镜”的原始诊段方式,缺乏必备的水质常规分析设备、病原检测设备,这给日常病防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误诊现象也会有发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县渔业主管在经费极度紧张的情况下,力争挤出必要的经费去添置设备,同时也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援助,初步完善病防工作基础硬件设施。
二、渔药市场混乱
针对我县是省淡水水产养殖重点县,渔业投入品数量巨大,为维护养殖户的权益,同时也为确保我县水产品的无公害,必须加强混乱的渔药市场管理力度,建议上级部门协助我县将渔药归口管理,便于指导渔民统一用药,减少渔药滥用的事故和纠纷,从而提高水产病害防控效率,切实保护我县渔业健康发展。
三、业技术人员病防水平缺乏后续教育
由于我县渔业技术人员多为水产养殖专业出生,对于一般常见病害的防控均有丰富经验,但由于渔用药物使用逐渐规范化管理,以前的常用药不少成为禁药,给病防带来了一定困难,广大技术人员迫切需要更新知识,接受新的病防技术的教育。建议上级主管部门的专家定期或不定期对我县水
产病防工作作指导,对渔业技术人员作及时必要的培训,同时加大上下级交流力度,以提高基层渔业技术人员的病防水平。
摘要:水泥混凝土路面是一种高级路面,具有强度高、承载力强、刚度大、稳定性好、养护工作量少等优点。根据目前国、省道及农村路网水泥混凝土路面建设比较普遍的情况,针对施工中出现的开裂、啃边、断板、沉陷、错台等质量病害,从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类型、产生的原因入手,分析建筑材料、混凝土配合比、水灰比、施工操作等对质量的影响,最后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
关键词: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分析;防治问题;探讨
前言
近十多年来,水泥混凝土路面建设发展迅猛,但工程质量并不尽人意,导致路面养护费用大大增加,为了能更好地控制水泥混凝土路面质量,下面就针对一些常见的水泥混凝土路面质量病害及防治问题进行浅析。水泥混凝土路面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除路基本身质量欠缺而影响到路面质量外,主要还有路面施工不规范及组成材料不合格的问题。
1.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的主要类型
1.1裂缝
1.1.1板角裂缝
在两缝交叉处的4块板角中1块或2块先出现断裂,断裂后的板角在重载作用下很快发展成严重破碎,并扩大至相临板角。
1.1.2纵向开裂断板
平行或大致平行路面中心线的纵向裂缝,主要发生在半填半挖或新旧路基结合处。
1.1.3沿纵向施工缝的破坏
发生在纵向施工缝的两侧,裂缝呈网状,主要是半幅施工、半幅通车的影响所致。
1.1.4网状裂缝
混凝土自身强度不够而发生的网裂。
1.2唧泥
板边缘和角隅下路基或基层塑性变形累积,而同混凝土面层脱离接触;接缝填封料失效,下渗的水积聚在面层下的脱空区内。荷载作用积水变成有压水,侵蚀基层并同基层内冲刷出的细料搅混成悬液,沿接缝喷溅出。久之,引起错台发生并导致板出现裂缝。
1.3错台
板底脱空较严重部位,接缝或裂缝两侧板面出现高差,接缝处仅有部分传递荷载能力。荷载作用时,带有冲蚀材料的有压水冲蚀基层,使板底脱空,板面由于基层材料被冲蚀,在荷载作用下而下沉,即形成错台。错台的出现降低了路面行车的平稳性和舒适性。
1.4沉陷
由于路基土沉降或固结所引起,特别是接近桥涵构造物处,回由于压实不足而产生。沉陷使路面平整度变差并导致板的开裂。
1.5拱起
在春季和炎热夏季,接缝处板块出现突发性的向上隆起。板收缩时接缝缝隙张开,填缝料失效,坚硬的碎屑落入缝内,致使板在受热膨胀时产生较大热压应力,板发生纵向失稳而出现拱起。拱起使路面平整度变差,而严重拱起会导致前后板块断裂。
1.6隆起
由于路基土冻胀或膨胀土膨胀而使板块抬起,严重时会导致板块断裂。
1.7接缝碎裂
邻近板纵、横向接缝约60厘米范围内,板边缘混凝土的开裂、断裂或成碎屑。
1.8填封料损坏
接缝填封料老化,同板边缘脱开、缺损等现象。纵缝由于未设拉杆而缝隙张开。由于填封料损坏和缝隙张开,水分易渗入而导致唧泥、错台、接缝碎裂等病害出现。
2.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的原因分析
2.1原材料不合格
1)水泥安定性差,强度不足 水泥中的游离氧化钙在凝结过程中的水化很慢,水泥凝结硬化还在继续起水化作用,当水泥氧化钙含量较大时,就会破坏已经硬化的水泥混凝土或使其抗拉强度下降。水泥强度不足也会影响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初期强度,使裂缝、断板出现的机率大大增多。水泥的水化热高、收缩性大,也容易导致开裂和断板。
2)砂、碎石含泥量及有机质含量超标 水泥混凝土路面所用砂、碎石的含泥量及有机质含量超过规范的标准,就会造成水泥与骨料的界面粘结力不足,导致产生开裂。同时过量的粘土含量有降低混凝土面层耐热性能,增大局部混凝土收缩膨胀的趋势。
3)砂、碎石的粒径和级配较差 骨料粒径的大小和级配对混凝土中的干缩值有密切关系,级配良好的骨料空隙率小,砂的用量少,收缩值也相对减小。使用粒径偏细的砂,会使混凝土的收缩值增大,造成混凝土的离析,粗、细集料聚集,形成强度和变形的薄弱区域。
4)碎石针片状颗粒含量过多 针片状颗粒不仅本身容易折断,而且回增加骨料的空隙率,影响混凝土的质量。同时由于这些颗粒的回旋阻力大,对混凝土混合料的和易性有明显的影响[a]。
5)水及砂中有害杂质的腐蚀作用 有害杂质与混凝土产生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物质,使混凝土被腐蚀,强度降低,在车辆荷载的不断作用下,遭到破坏[b]。
2.2混凝土配合比选用不当
1)单位水泥用量偏大;在混凝土中,水泥是收缩的主要成分。水泥用量过大,必然导致混凝土的收缩率增大,从而引起水泥混凝土路面裂缝。
2)水灰比偏大;混凝土中的拌合水分自由水和化合水两部分。化合水的作用是使水泥水解和水化,剩余的皆为自由水,它是为了满足操作的要求。自由水在混凝土硬化过程中逐渐蒸发,使混凝土内部形成空隙。施工时采用较大的水灰比,是为了满足和易性的要求,但是偏大的水灰比增大了水泥混凝土初期在骨料表面的水膜厚度,在混凝土中形成空隙,从而影响了混凝土强度。但水灰比偏小时,因和易性差,影响施工操作,也难以振捣密实,使混凝土强度降低。因此要严格控制水灰比。
3)砂、碎石用量偏大;在现场施工中,虽然有试验室出具的混凝土配合比试验报告,但施工单位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在业主、监理监督不力的情况下,随意增加砂、碎石用量,从而影响了混凝土强度。
4)施工中计量不准确;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是根据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强度、耐久性、耐磨性以及施工要求的和易性来确定的。计量误差允许:水泥1%,粗骨料3%,水1%,外加剂2%[c]。施工中若不准确计量各种材料,就会影响砂石料的级配和混凝土配合比的准确性,导致混凝土的强度和密实度难以达到设计要求。长期在日光下暴晒的过干骨料,会大量吸收拌和用水而影响水灰比的准确性,从而影响混凝上强度。因此,应配备自动计量设备,禁止用体积法计量。
5)砂石材料含水率的测定;砂石材料的合水量是随气候变化而变化的。施工中住往根据设计而不考虑这一因素,从而使水灰比失去控制。事实上,在施工现场要在每班开工前及天气变化时,对砂石材料进行含水量的测定,及时对水灰比进行调整。
2.3基层的施工质量较差
1)基层的标高控制不好;造成混凝土面层的厚度厚薄不一,过薄或厚薄交界处将成为薄弱断面,在混凝土收缩时,难以承受拉应力的作用而产生裂缝、断板。
2)基层平整度差;这会增加基层与混凝土面层的摩阻力,容易造成在薄弱部位开裂断板。
3)用松散材料调整基层标高;会使面层的混凝土中的水分和砂浆会下渗到基层松散材料中,使面层混凝土下部变为疏松,造成混凝土强度下降,整体强度不均匀,较弱部位的面层容易开裂、断板。
4)基层干燥;造成基层吸收混凝土中的水分,使面层底部的混凝土失水,影响混凝士强度,导致裂缝断板。
2.4气候影响
水泥混凝土路面相对于结构混凝土的蒸发表面积要成倍的增大,因此,受气候的影响及表面温度变形也相对大得多。
1)高温气候影响;促使混凝土水化热在较短时间内集中产生,造成混凝土强度裂缝,而且高温照射下的混凝上集料,蕴含大量的热能,使得混凝土入模温度过高,加剧了已浇筑混凝士早期热量的增加,进而影响混凝土内部应力应变的平衡,形成裂缝。
2)干燥气候的影响;当大气温度较低、外界水分不能及时得以补充时,混凝土表面水分的丧失,将很快造成表面的干缩裂缝。
3)温差的影响;当外界气温变化较大时,混凝土内部的温差将进一步增加,温差梯度达到一定值时,混凝上的温度应力将造成路面板沿较小断面的开裂。
2.5施工工艺和安排等原因
2.5.1施工工艺原因
1)混凝土拌制不均匀,造成混凝土拌和物“夹生”,粗、细集料聚积,造成混凝土凝结硬化过程中的应力集中现象。
2)混凝土振捣不均匀,尤其是人工浇筑振捣施工工艺,受人的主观意识的影响,过振、漏振现象难以避免,造成混凝土密实性不均匀,靠面层砂浆厚度相差过大,极易形成区域性开裂。
3)混凝土拌和时,如果水泥或集料温度过高,在冷却、硬化过程中会因温差收缩加大,导致开裂。
4)传力杆安装不当,上下翘曲。
5)采用真空吸水工艺时,如果因两吸垫之间未重叠而导致漏吸,则漏吸处水灰比两侧大,混凝上强度较低,收缩也大,易形成薄弱环节而开裂。
6)人工及三辊施工时,提浆过厚使得路面混凝土表层稀浆厚度过大,造成表面干缩裂缝。
7)早期养护不及时或养护方式不当,不能及时补充或阻止水分的蒸发,造成混凝土表面开裂。混凝土的结构和强度的形成及增长有一个过程,并需要有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如不及时养护,会影响混凝土水化作用的正常进行和水化物的生成,从而影响混凝土的强度。
8)一盘中多余的混凝土在浇筑间歇摊在基层上面,对于在工作间歇遇到一盘多余的混凝土摊铺在基层上的做法,这是不允许的。但在工作中确实也碰到过,特别是在低等级公路的砼浇筑中较多。
很显然,加了这一薄层使面层厚度减少,且薄层未经振捣结构强度低,由于这一薄层的存在势必影响面层的强度[d]。
2.5.2施工安排不当
1)施工车辆过早通行。由于受到地理环境的限制或混凝土养生的需要,在混凝土面层强度不足的情况下,由于车辆过早通行,产生荷载应力,造成路面的纵向开裂。
2)相邻板通缝对新浇筑路面板产生诱导裂缝,甚至断板。
3)混凝土浇筑间断,再浇筑时未进行施工缝处理。
4)不良地质地段,路基沉降未稳定前,过早铺筑水泥混凝土路面,极易产生路面的断裂。
5)切缝不及时,或切缝深度过浅,造成混凝土内应力集中,是形成早期横向断板的主要原因。
一、调查时间:
20xx年3月10日 至14日
二、调查地点:
新疆乌鲁木齐明珠花卉市场
三、调查对象:
带有叶斑病的龙血树、君子兰、鱼尾葵等花木
四、调查方法:
对带有病害的花木进行拍照、采摘(标本在实验课上已看)、病原鉴定。
五、调 查 人:
六、调查内容:
根据采摘带有叶斑病病害的花木叶片进行症状描述(将带有病害的叶片放置在培养皿中观察发病初期至后期不同的症状。见附图)、病原鉴定,上网查其发病规律制定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叶斑病
属假单胞杆菌,经病原物侵害后主要在叶片上发生各种局部坏死性病斑的病害。
【发病原因】可由真菌、细菌、线虫引起,病原物以真菌为主。叶斑病菌主要在植物病残组织和种子上越冬,成为下一代生长季的初侵染源。病菌多数靠气流、风雨,有时也靠昆虫传播。通常在生长季节不断侵染。叶斑病的流行要求雨量较大、降雨次数较多、温度适宜的气候条件,但也有对湿度要求不高的情况,仅少数可发展为系统侵染。
(一)龙血树叶斑病
【病原】 该病为真菌病害,由一种叶点霉(Phyllosticta sp.)引起。
【症状】 该病影响龙血树叶片的观赏价值。发病初期叶片上着生褐色小斑,扩展后呈不规则形较大病斑、褐色;发病后期病斑中央灰白色,斑缘红褐色,其上着生褐色小点粒。
【发生规律】 病菌在病斑及病残体上越冬;由风雨及水滴滴溅传播。温室湿度大、闷热、喷淋式浇水或清洗叶面等均有利于病害发生。
【防治方法】
1、栽培宜选择土壤疏松、排水性能好的地块。
2、禁止喷淋式浇水,夏季高温时应向地面喷水。
3、温室栽培密度要适宜,以利通风透光。
4、应及时将植株下部的老叶和病枯叶剪除。
【治疗方法】
发病初期可喷洒65%爱克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25%苯菌灵·环己锌700~800倍液,或36%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药次数依发病情况而定,一般每10天喷1次。
(二)君子兰叶斑病
【病原】 半知菌类大茎点菌Macrophoma sp.
【症状】 发生在君子兰叶片上。病斑初为褪绿色黄斑,扩大后呈大型不规则状斑,边缘突起,呈黄褐色,内灰褐色,稍显轮纹状。后期病斑背面出现黑色粒状物(病原菌分生孢子器)。
【发病规律】 君子兰叶斑病一般在春、秋季发生,但温室中四季均可发生。过度密植、通风不良、湿度过大均利于发病。换了尚未腐熟的生土,使用未发酵好的肥料,盆土长期不换,所施用的肥料氮、磷、钾不平衡,施肥量过大等等,也能发生此病。在高温干燥条件下,或者受介壳虫危害严重时,病菌易从气孔或伤口侵入,导致病害发生。受害部位一般都发生在叶片基部或边缘上。发病初期,叶面出现黄色小斑点,之后斑点颜色逐渐加深,斑痕面积不断扩大,边缘隆起,有米黄色球状细菌胶质液流,以至下陷,最后产生溃烂,以至将整株烂掉。
【防治方法】
(1)及时除去带病组织,并集中烧毁。
(2)及时换盆土。
(3)不易对植株喷浇。
(4)从发病初期开始喷药,防止病害扩展蔓延。常用药剂有25%多菌灵可施性粉剂300~600倍液(50%的1000倍、40%胶悬剂600~800倍),50%托布津1000倍,70%代森锰500倍、80%代森锰锌500倍等。要注意药剂的交替使用,以免病菌产生抗药性。
(5)人工除虫。操作时要精心细致,尽量减少创伤,杜绝病菌侵入君子兰内部组织。
预防措施:不使用生土、生肥,施肥浓度不易过大,固体肥不可直接接触根部。
(三)鱼尾葵叶斑病
【病原】 掌状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palmarum (Cke.) Stey.
【症状】 叶上病斑赤褐色,不规则形,周围有水渍状黄色晕圈,病斑易愈合,中部病斑上生黑色小粒点,严重时叶片枯焦死亡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组织内或病残体上越冬,翌春释放出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管理不善、浇水失控,植株长势弱易发病。夏季高湿发病重。
【防治方法】 (1)不要放置在湿度过大的地方,尤其不宜长期放在高湿的棚室内,发现病叶及时剪除。增施磷钾肥或喷施花肥,促其生长,增强抗病力。(2)发病初期喷洒1:l:100倍式波尔多液或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7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隔7~10天1次,防治3~4次或更多。
七、调查结果:
园林花木是绿化环境不可缺少的重要植物材料。在繁殖和栽培过程中, 往往因各种病害而降低观赏价值, 甚至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我这几天对乌鲁木齐市明珠花卉市场进行了初步调查,经过10多种主要木本花卉植物的调查,发现多种病害, 其中以龙血树、君子兰、鱼尾葵叶斑病较为严重。
上述病害如不加以有效的控制,不仅会影响这类主要花木的观赏效果,还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及影响花木的生产。因此,应重视改善养护管理技术,控制环境,以增强植物的抗病力,注意选育有一定抗病性的花木品种,减少病害发生,在引进或输出的各种花木及其繁殖材料时,应严格执行植物检疫制度,以免将某些病害引进本市或输出外地而造成较大的危害。在作好预防工作的基础上,对已发生的病害,再进行药剂防治,以达到综合防治的效果。
三类叶斑病图片
园林病虫害识别与防治
20xx年5月27日,设施处召开了桃花坞四区17号砼面层跑砂质量病害分析专题会议,会议由生产科谭永军受托主持,参加会议人员有:分管主任程俐伶、技术总工王建祥;技术质检科蒋云楠、徐泽伟;工程管理科杨灿、材料科魏晶晶;项目经理孙杰、施工队伍芮云平。
一、工程情况及病害调查
1、本工程病害情况:
桃花坞四区17号街巷改造道路工程于20xx年4月底施工完成,20xx年5月初质量回访时发现本工程砼抹边大块区域的面层有明显的跑砂现象,SB砖边角抹边位置砼面层跑砂现象不明显。该砼抹边因受施工场地狭小、车辆出入不便的影响,采用自拌砼代替商品砼进行浇筑。
2、病害调查:
⑴因本工程的砼面层跑砂病害与过去我处施工的其它工程砼面层病害类似,初步推测为自拌砼使用了复合硅酸盐水泥和细砂进行拌合从而引起病害。经询问施工队伍和孙杰,证实了该工程在申领材料时未向材料科明确须配送普通硅酸盐水泥和中粗砂,以及上述材料的使用部位,在技术质检科提出要求后,仍然在拌合砼时采用复合硅酸盐水泥并将部分细砂混入其中。因此,自拌砼采用复合硅酸盐水泥及细砂是造成桃花坞四区17号砼面层跑砂病害的主要原因。
⑵调查还发现施工队伍在在拌合砼时未使用搅拌机进行搅拌并且也没有按照C20砼的配合比进行投料的精确控制,仅依靠工人经验人工搅拌的砼强度不得而知,这是本次工程质量病害的重要成因之一。
⑶在询问施工队伍砼面层收光、养护的具体情况时,施工队介绍砼在浇筑完毕的第二天进行了二次收光,之后施工队撤场,后期的洒水养护交由社区居民代为履行。上述做法严重违背了施工规范的要求,二次收光必须在初凝后进行,砼的养护也必须在围挡后草袋覆盖并定期洒水养护7天。缺乏必要的保护和养护措施,也是该工程质量病害形成的原因。
二、工程质量责任认定
依据单位《工程质量管理细则》,技术质检科作出以下责任论定:
1、在无配合比的情况下自拌砼,并使用了复合硅酸盐水泥和细砂进行拌合为本次质量病害的重要成因。目前使用的《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已明确要求上述两种材料严禁用于面层砼的浇筑,施工员和施工队伍的违规行为造成了工程质量的缺陷,属一般质量事故。
2、各部门、各单位承担的责任。具体如下:
⑴工程项目部加强观测,如果跑砂现象持续扩大,须组织落实返工事宜,施工队承担人工费用及材料费用。
⑵材料科落实返工施工中的材料组织工作。
三、下一步采取的针对性措施
1、我处今后在类似工程施工时,杜绝使用复合硅酸盐水泥和细砂进行面层砼的拌合。砼拌合前按规定取样送检确定配合比,拌合时严格按照配合比要求精确控制投料,确保拌合砼的质量。
2、工程管理科加强现场管理、切实落实工序要求,如在批量拌制砼时杜绝人工拌合现象、按规定时效进行收光及养护。落实必要的'措施项目,加强成品保护。
3、强化工程材料质量管理要求,工程管理科和材料科加强沟通,必须保证供应的材料符合工程需求;现场项目部和技术质检科须根据工程质量要求规定,加强对进场材料的把关,杜绝本次工程质量事故的再次发生。
调查按照果库存储形式,分为大型气调库和一般冷库两大类。
一、大型气调库调查。
调查于4月17~19日在陕西华圣果业公司气调库进行。苹果采收来源于洛川县京兆乡的出口注册果园,入库时间为XX年10月22~27日。贮存温度设定为0~1℃,相对湿度90%~95%,贮藏期6个月。苹果出库时,按照设计调查方案,将病果分为以下几类:侵染性病害引起的腐烂、霉心病、生理性病害、伤果腐烂、机械损伤及其他病害。
调查结果:在气调贮存条件下,库存果的总体伤、病果实平均损耗为0.69%;在伤病损耗中:浸染性病害的损耗占55.8%;生理性病害的损耗占15.2%;机械损伤造成的腐烂性病害占13.7%;未腐烂的机械损伤占16.3%。
二、一般小型冷库出库病害进行调查。
5月26日对渭南富德冷库进行调查,调查当天出库原料果实4t,其中腐烂果80kg,腐烂损失率为2.0%。富德库是一个小贮量约150t的个体冷库,该冷库管理比较粗放。据公司人员讲病果损失率一般在4%左右,最长贮藏8~9个月,随着时间的延长,病果损失率也随之增多,个别年份病果损失率高达8%左右。
三、苹果贮藏中主要病害类型及症状表现。
1、侵染性病害
(1)轮纹病:其症状为,以苹果皮孔为中心生成水渍状褐色小斑点,形成同心轮纹,并向四周扩展,病斑呈淡褐色或褐色,并有茶褐色粘液溢出,烂果不凹陷,果形不变,有酒糟味,后期病部生黑色粒点。
(2)炭疽病:其症状为,果实发病初期,在果面上出现淡褐色圆形小病斑,病斑迅速扩大,呈现褐色或深褐色,并甫果皮向果实内部呈漏斗状腐烂,果肉变褐色,有轻微苦味;随着病斑的扩大,病部果面凹陷,并生出黑色呈同心轮纹状排列的小粒点。
(3)霉心病:果实解剖后发现,果实心室多呈现三种症状,即黑褐色霉心型、红褐色心腐型和褐变型。
(4)疫腐病:其症状为,果实表面产生不规则、深浅不匀的暗红色病斑,边缘不清晰似水渍状。有时病斑部分与果肉分离,表面呈白腊状。果肉变褐腐烂后,果形不变呈皮球状,有弹性,失水后干缩成僵果。在病果开裂或伤口处,可见白色绵毛状菌丝体。
(5)青霉病:其症状为,受害部位腐烂,呈淡褐色,略有臭味,患病部中央是白色,后呈青绿色。一般入库果实特别是机械损伤的果实均有受此病菌感染的可能,病果和健果接触,菌丝可侵入健果。病菌产生果胶酶和毒素,很快使果肉软腐,病菌在0°c条件下仍能缓慢生长,塑料袋袋装果发生较多。
(6)霉腐病:其症状为,果实从心室开始受害,并逐渐向外扩展霉烂。病果果心变褐,充满灰色或粉红色霉状物。当果心霉烂严重时,果实梗部可见水渍状的不规则湿腐斑块,并彼此相联,最后全果腐烂,果肉变苦。
2、生理性病害
(1)苦痘病:其症状为,病果皮下果肉首先变褐,干缩成海绵状,逐渐在果面上出现圆形稍凹陷的变色斑,病斑在黄色或绿色品种上为暗绿色,在红色品种上为暗红色。病斑接近圆形,四周有深红色和黄绿色晕圈,随后病部干缩下陷,变成暗褐色。剖开病部,可见皮下的坏死果肉组织呈半圆形或圆锥形,深度为2-3mm或更深,食之有苦味。储藏后期,病部因腐生菌为害而变色腐烂。
(2)虎皮病:其症状为,果皮呈晕状不规则褐变。发病的初期果皮变为淡黄色。果面平坦或果点周围略有突起,或呈现不规则斑块,以后颜色逐渐变深呈褐色或暗褐色,病部微凹陷。一般仅限于果皮表面,果皮下六七层细胞变为褐色,不深入果肉。背阴部发病较多。病重果的果肉发绵,略带酒味,病部果皮可成片撕下,病果易受病原菌侵染腐烂。
冷库苹果贮藏病害情况的调查报告
(3)衰老褐变病:其症状有两种,一种是果肉粉绵、变软,内部变成干而易碎的粉质状,后期变成褐色,果皮及外部果肉破裂;另一种是果肉褐变,果肉变为浅褐色,受病部分界限不明显,果肉不变粉绵且果皮不破裂。
(4)二氧化碳和缺氧伤害:二氧化碳伤害分为果实外部伤害和内部伤害两种。外部伤害发生在贮藏前期,病变组织界限分明,呈黄褐色,下陷起皱;内部伤害果肉、果心局部组织出现褪色小斑块,最后病变部分的果肉失水成干褐色空腔,食之味苦,整果风味变淡,并伴有轻微发酵味。二者相同处是受害果硬度均不减。缺氧伤害主要是果皮木栓化,果肉至果心组织坏死,并有浓烈的发酵味。
小结:通过以上调查,我们对苹果贮存企业存在的果实腐烂及损耗情况归纳如下:一是果实储存过程中,其腐烂性损耗浸染病害占总损耗的59.4%,机械伤损耗占25%;二是大型冷库贮存企业,库房的消毒和温湿度管理比较细致,库存质量好,库存损耗低于1%;三是小型冷库缺乏技术人员的配备和必要的温湿度监测,温湿度管理随意性大,果实脱水比较多,库存损耗一般在2%左右。四是不管是大型冷库还是小型冷库对于病果都是采取丢弃的方式处理,没有对病因进行分析,也没有采取一定的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