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调查报告范文(精选5篇)
20xx年x月21日,我们全组成员通过实地调查,获得了关于xx县文澜江畔两岸喝茶人数及喝茶情况的相关信息。
当天下午四点半左右,我们全组成员在文澜江畔统计喝茶的人数近千人左右,其中中年男性占人数90%以上,老年人占少数,青年人占2%左右,而女性比例几乎为零。当然,由于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还有的地方还未统计。当时是四点半左右啊!可想而知,有多少人浪费时间去喝茶。我们还访问了其中一些人,发现大多数人从早到晚都在喝茶,聊天,有的人一杯茶就从早坐到晚,一副闲暇的样子,好像家里没事可做似的.,当我们问他们时,他们这样回答:“那些事都是女人做的事,我们不会做。”他们回答时的神情时那样“自豪”。
我们又问他们为什么要来江边喝茶,而不选择在家喝呢?大多数人的回答是因为家里有老婆在身边唠叨,喝得不舒服,而少数人是没有事情做,所以来喝茶。他们只知道自己享乐,对家里的事漠不关心,他们不知道家里有多需要他们,不知道自己的老婆为了他们的家庭流了多少汗,他们从没想过他们所喝的每一口茶的茶钱是他们的老婆用汗水换来的,这样的人多残忍啊!如果他们用它们在外喝茶的时间帮帮他们的老婆和关心关心他们的家庭,这样所得到的快乐难道会比他们在江边悠闲所得到的快乐少吗?
综合以上信息,我们可知在江畔喝茶的人大多是带有大男人主义思想或是不务正业的人。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学生的消费水平也不断提高,高中生尤为突出。现在的中学生生活在信息通讯,科学技术发达的新世纪,
中学生的消费市场成为商家的必争之地。有的中学生能正确利用好手上的钱,但是有的人却出现乱消费的现象。为了更深入的了解中学生消费状况,揭露这一现象,警示有这种行为的人,并建议正确的消费途径,我展开了对湖南省常德石六中高中生消费情况的调查活动。
研究结果:
一、消费状况
(一)高中生消费水平太高
在校高中生拥有手机的数量上很惊人的,据不完全统计,仅高中一年级拥有手机、小灵通的数量平均没班在10部以上,而且他们的手机样式新颖,讲究国际品牌,有的手机比起大人的来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一部分有手机的人,很大一部分的是自己家的亲戚给的,一部分的人的手机是自己买的,还有一部分的人的手机是朋友送的。且根据所调查对象反馈的信息:认为很有必要或有必要配备手机的高中生占调查总人数的36%,认为没有必要和很没必要的学生只占23%。手机买了使用就需要缴费,这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这些情况的出现我想是与如今社会的发展联系的,一部分人生活开始富裕了、有钱了,认为可以给孩子多点消费的钱了,于是“压岁钱”逐年升高,据统计,班上学生20xx年的压岁钱平均在1500左右,所以,高中生兜里“有钱了”增长可他们的超前消费观念。而且,据观察和统计,现在部分的高中生上学已经开始不愿意骑自行车,而是改骑摩托车了,他们认为这样气派,这是很不应该出现的现象不仅不安全,也造成不好影响。在目前掌握的信息来看,高中生的消费持快速增长趋势,即使是有的学生因家庭条件所限,消费档次稍低一些,但其消费总额在家庭支出中的比例也普遍偏高。有调查显示,在家庭消费支出中,未成年消费者的消费量几乎占家庭收入的二分之一。
(二)消费日趋多元化,但消费结构不合理
在学生的消费结构中,物质消费占绝对优势,精神投资少得可怜。据调查,高中生零用钱用途中排在首位的是“买零食”,其次是迫于学习压力而购买学习资料,购买课外书报的比重较低。此外,小部分男生和小部分的女生选择了“请客送礼”。
在社会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下,部分高中生也染上了不少不良习惯,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他们的消费取向。据统计,目前有部分的男生和一小部分的女生吸烟、饮酒。
二、形成因素
(一)主观因素
1.中学生消费意识差,容易出现攀比心理。主要表现在主要表现在:过于注重外表,
过于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吃、穿、用都讲究名牌,原因就是名牌的更漂亮、更显高档,这样就可以在同学面前炫耀,目的是想别人都尊重自己,这样很容易在同学之间形成攀比之风,这样,乱消费的现象更加严重。
2.从众心理在作怪。在中学生中普遍存在一种心理,就是“别人有,我也要有”。
在这种心理作用下,别人有手机,我也要有;别人有MP3我也要有;别人有电脑我也要有;别人有……,形成了一种畸形消费状态。而这中心理成为中学生攀比消费的主要因素不管东西买来对我用处多大,我拿来有多大的用处,反正别人有了我也要有,要不然我怎么在同学面前有“面子”,正如我上面提到的手机,摩托车一样,都是攀比之风造成的,作为一个学生,每天上课能有多少、多大的急事非要找到人不可呢?还比如摩托车,首先,从消费价格上来说,一部摩托车的价格是一部单车的10倍以上,这就造成不小的浪费,而且摩托车是机动的,每天又要使用不少的汽油,这又是个不小的消费。更重要的是,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说一般是没有摩托车驾驶执照的,骑摩托车即不安全,也给他人安全造成威胁。但正是由于这种从众心理作怪,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使用手机和使用摩托车的行列中来。
(二)客观因素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逐渐提高,随之出现一些出手阔绰的贵族,于是为了所谓的“面子”,人们便不惜付出更高的代价。而且,社会中流行产品更新换代频繁,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中学生也马不停蹄的追赶潮流。
2.父母对子女的溺爱。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把他们当成家里的太阳,很容易使他们养成“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钱用完了,又向父母要,父母不给,便发脾气……如此下去,助长了他们乱消费的风气,使他们变得自以为是,一意孤行,不考虑别人感受的性格。而且还如我上面提到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的节日特别是春节,有的学生的“压岁钱”更是多的数不胜数,家长给了又给,亲戚也给不少
而作为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有钱话到没钱止,而他们花钱的地方相对而言是比较少的,于是,这部分“多余”的钱就用来买手机等高价格消费品。有的甚至用来购买不良消费品,比如烟、酒。有的`孩子过生日的时候,有的父母也认为是一件不得了的事。做酒席觉得还不够主动问自己的孩子有什么要求,只要孩子的要求他们一律答应。
3.学校教育还存在弊端。一些学校过于注重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教育。现在教育制度虽然在不断的改革,但受以前教育制度的影响,现在一部分学校仍然更多的关注的是学校的升学率问题,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问题,关注的是学生知识能力的问题,关注的是“智”的问题。而对学生的“德”的培养仍然不是很重视,对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养成相对而言也不是重点,这样没能养成学生良好的、正确的消费观念。
4.还有一些其它因素,比如社会因素等。特别是社会因素,中学生一般而言都是走读声居多有时后放学路上,回家路上耳濡目染,回看到社会上一些不良的风气,学生的分辨能力差,不能分辨事情的好坏,觉得好玩就学上了,中国是个人口大国,手机的使用量是极度惊人的,而作为一部分尚未成熟的学生,在社会上看那么多使用手机的人群,他们也就不会管一部手机对自己的用处到底有多大,就回要求父母买,还比如因为中国是个人口大国,抽烟的人更始多部胜数。有的学生染上了抽烟的坏习惯,我想很大一部分人是因为在社会上看见不少人抽烟觉得“新奇”“好玩”就染上了抽烟的恶习。所以,对于这群还没有成年,判断能力还不强的学生,营造一个好的社会环境是非常有必要的
建议:
1.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适度消费,不盲目消费、盲从消费,避免一种攀比之风的形成。加强自身的理财观念。养成一种勤俭节约的习惯,不要把钱用在一些既昂贵,又不实用的东西上。如购买衣服鞋袜时,不必追求名牌,应学会购买物美价廉的商品;更加要多从父母的角度出发,懂得钱是来之不易的。
2.作为父母对孩子的爱还也要科学合理,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不能听之认之,要给予孩子适当的批评和教育,帮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孩子过生日的时候,可以适当的给孩子买点东西意思一下,表示出父母对孩子的爱,表示做父母的仍然非常疼爱孩子,记得孩子的生日,段对于部分孩子提出的过分要求,就应该果断的拒绝,并告诉他们这是一种不正确的消费观。
3.学校方面也应该叫强管理和监督,不仅在教育上要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生活习惯及品德的培养,应该严厉禁止超前消费,要给同学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比如,我在前面说的有的学生上课骑摩托车来的这种现象,我认为学校就应该严厉禁止,这不仅是从学校本身的情况出发,学校学生多,一个不懂驾驶的人骑个摩托车在学校穿来穿去,别的学生能保证安全吗?同时也是出于对骑摩托车的学生出发,保障了他们在上学,放学途中尽量避免危险。
4.提高社会上的一些风气,比如吸烟、喝酒等,应该给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当然这方面是要求学校和学生家长共同配合的,学生家长不给学生过多的钱进行恶性消费,学校要加强学校的管理制度,杜绝学生在学校偷偷吸烟、偷偷喝酒的恶习。社会的风气需要大家工头努力才能形成,中学生的正确的人生方向,需要家庭,学校的共同的导向,作为一群自制能力和判断能力都还不够的中学生,更多的是需要家庭,需要家长的监督和教育。
一、引言
21世纪科技日新月异,社会飞速发展,有人称之为信息时代或e时代。互联网在这个时代扮演了社会的主要角色,促进世界科技、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并且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为人们的学习、生活带来巨大的便利,但同时也随之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
不可否认,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利弊参半的,互联网在传播有用信息的同时,也成为无用和不良信息的载体。由于没有一套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政府社会监控力薄弱,大量的虚假信息、暴力文化、迷信文化、色情文化,以及旨在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黑色信息”等精神垃圾充斥着网络,时刻都在蒙骗和毒害着广大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网民①。有关调查显示,16岁至25岁的青少年是网络最积极的使用者①。但由于他们身心还未成熟,知识水平有限,面对大量的信息更多的是迷茫、无所适从,或是无从选择,往往是照单全收;同时,青春期富于幻想、思维片面、行为易偏激、感情丰富等特点又导致了青少年更易于受到不良信息的诱导和毒害,可以说,他们已成为互联网负面影响受害最大、程度最深的人群。因此,对于青少年来说,网络道德教育已到了刻不容缓、势在必行的时候了。
针对于此,特编制网络行为及态度的调查问卷,以了解我校学生在网上行为及对网络问题的看法和态度的现状,为我校课题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高中生网络道德素养培养的研究”的课题研究、有效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提供有力的依据。
二、研究过程
2.1被试:随机抽取高一至高三年级共10个班级,重点与非重点班各半,共 454人。
2.2测量工具:根据资料和找学生访谈,编制“网络行为及态度调查问卷”,共两部分,一部分为上网行为的调查,另一部分为态度调查,共36题。有过上网经历的同学全部回答,没有上网经历的同学只回答关于“态度调查”部分。
2.3施测:制定统一的调查程序,采用统一指导语,由各班班主任采用集体当面调查方法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454份,有效问卷404份。
2.4数据分析:采用SPSS10.0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
对于“经常在什么地方上网”,有53.1%的学生回答在“家里”,19.7%的人在“网吧”,10.6%的人在“同学或亲戚家”。由于郊区网吧数量比城区少,同学们首选的还是在家里。至于光顾的网站,搜狐和新浪分占第一、二位,分别是55.5%和46.5%,以下则是雅虎、网易以及其他网站。有73.2%的人上网是为了“查询信息”,以下依次是“聊天”(47.2%),“为学习服务”(39.8%),“阅览书刊”(39.8%),“游戏”(33.9%),“发邮件”(27.6%),“其它”(6.7%)。
有52.4%的人“遇到过网上不文明的现象,如谩骂、恐吓等”,27.6%的人经常使用或偶尔使用过粗俗语言,对于使用粗俗语言的原因,54.9%的人因为“别人用时才用”,21.1%的人是为了“发泄”,11.3%的人因为“好玩”。
对于“是否浏览过关于星座、命运、算命之类的网站”的问题时,有40.6%的人看过,其原因有89.3%的人因为“好奇、好玩”,3.9%的人是“相信所讲”。对于“是否浏览过关于赌博、暴力、色情的网络内容”时,有15.4%的人看过,其中原因有:33.3%的人是为了“好奇,寻求刺激”,28.2%的人是“听别人讲过,自己也想看看”,17.9%的人分别是认为“有诱惑力,想模仿”和“其它”。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还是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应引起我们关注的。
对于“偷看别人电子邮件、偷用别人帐号上网”的分别为5.5%和12.6%。
对一些行为态度的调查结果可参看表1和表2。
表1对自己网络行为的态度及评价
表2对他人的网络行为态度及评价
四、讨论分析:
1、社会网吧场地人员混杂,同时某些网吧为吸引顾客故意提供暴力游戏或色情网络内容使青少年更易于受到不良诱导,误入歧途。我校地处郊区,大部分学生均来自农村地区,接触的网吧很少,家里上网成为首选地,这样至少提供了一个比较“清净”的环境,使外界环境中人为造成的不良影响下降了很多。作为上网的目的,“查询信息”放在了第一位(73.2%),“为学习服务”和“阅览书刊”也有相当比重(39.8%,39.8%),可见,作为学生,“学习第一”的观念还是为学生普遍接受的,而“聊天”(47.2%)、“游戏”(33.9%)以及听音乐也是学生的重要爱好。
2、对于网上不文明的现象,有52.4%的人遇到过,27.6%的人则同样使用了这种粗俗的语言,原因是作为一种反击的手段——“别人用时才用”,占使用者人数的54.9%,或是以此作为“发泄”不良情绪的途径(21.1%),或是因为现实中不能随便使用,这里用着“好玩”(11.3%)。虽然原因各不相同,但他们也同样使用、传播着这种不文明的言论。至于他们如何去看待这些行为,71.8%的 人认为网上、现实中都不可以使用;而21.8%的 人认为网上可以使用,现实中不可以使用;6.2%的人认为网上、现实中都可以使用。由于对此持这样一种态度,也就造成了有14.4%的人认为这种行为“很正常,没什么”,2.5%的人甚至认为“很好,应当提倡”,以及3.5%的人认为“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在一定情况下可以原谅”。
从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之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使用粗俗语言,源于他们对这种行为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种行为至少得到了一部分学生对网络行为的认可,觉得“很正常, 没什么”,甚至可以“提倡”,使他们在面对大量的污言秽语毒害的同时,无意中又成为一个新的传播者,“带动着”他们自己周围的一些人,正如他们不认为“消极的、不负责任的言论对自己的心理、思想和行为会产生不良影响”(26.2%的人认为“没有”,22.3%的人认为“无所谓”)一样。可以想象,长此以往,网上的不良行为便会逐渐内化为个人本身的行为,在现实中表现出来,背离社会道德及社会规范的要求。
3、迷信、色情、暴力内容历来是不法分子在网络中的最大卖点,因此也是影响青少年最深、导致误入歧途甚至犯罪的主要根源之一。有40.6%的人看过关于“星座、命运、算命”之类的网站,其主要原因是“好奇,好玩”(89.3%),15.4%的人看过关于“赌博、暴力、色情的网络内容”,原因有:33.3%的人因为“好奇、寻求刺激”,28.2%的人由于“听别人讲过,自己也想看看”,而17.9%的人则是觉得“有诱惑力,想模仿”,这种状况不得不令人担忧。对于性知识,我们提倡了解学习,但要通过正规的渠道,学习科学的知识,而网上充斥着大量的淫秽文字和图片,大放黄毒,加之青少年好奇心重,模仿力强,缺乏抵制诱惑的能力,使得有些人不仅自己浏览,而且私下互相传播甚至偷偷模仿,极大地危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也给社会造成不稳定局面的隐患。
4、对于“网上复制、抄袭别人文章的行为是不道德的吗”的问题时,有19.8%的人认为“不是”,33.2%的人持“说不好”的态度。由此我们不难想象,有些学生把语文课上布置作文随便到网上拷贝一篇,改个题目,签上大名就交差完事了,没有丝毫的愧疚感,更别说对什么知识产权、尊重别人劳动、剽窃犯法等认识了,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这种意识,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聪明”之举,倒是弄得语文教师没办法,不得不时时地上网浏览,掌握全面“信息”,判作文时好以辨“真伪”。
“黑客”指的是利用通讯软件,通过网络非法进入他人计算机系统,截取或篡改计算机数据,以及恶意攻击信息网络、金融网络资源和危害国家或社会公众信息资源安全的电脑入侵者或入侵行为①。但对于这种行为,有26.5%的人认为“很了不起”,表示“崇拜的”、“自己也想试试的.”分别为5.2%和5.0%,另有11.1%的人认为“应视具体行为具体分析,从不同角度去看”,即对黑客行为有一部分认可。对于“电脑高手制造计算机病毒的行为”,也有19.3%的人认为“很了不起”,5.9%的人是“崇拜的”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3.0%的人“自己也想试试”。从这两组数据看,虽然所占比例不大,但也反映了一部分学生对此没有清晰的认识。他们处于青春期,富于幻想,一心追求他们所认为的“英雄”,再加上有些影视剧的错误诱导,他们把这些当作“英雄行为”、“高手行为”而崇拜、追随,幻想有一天自己也能“一显身手”,而不深刻反省这些行为“光辉”的背后是给社会、他人造成的巨大损失。因此,由于青少年网民的这种盲目崇拜、仿效,没有一个正确客观的认识,遇事缺乏深入思考,最终将逐渐弱化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
5、在回答“网络上可以随便使用自己的权力,不需要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吗”的问题时,有5.9%的人认为“不用承担”,20.3%的人“不清楚”;有19.6%的人认为上网前没必要“接受道德、行为自律的教育”,33.9%的人“无所谓”,而知道《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人仅有19.6%,有83.4%的人不知道。由于一部分学生对于网络行为缺乏正确的认识、客观地判断,更倾向于“无所谓”、“不清楚”的态度,就使得他们不能有效抵制网络上的不良影响,也不能真正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在“无所谓”的态度下逐渐从受害者成为传播者、使用者,甚至制造者,个人自律意识逐渐淡化。
通过以上分析,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已势在必行。那么如何对青少年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呢?首先应注意以下几点:
1、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相统一。
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进入网络时代后,互联网已深入到我们生活领域的每一个角落,形成人的第二生存空间——网络社会,而网络德育其实就是一种特殊的“公共道德”①,是德育的一个部分,不能脱离德育这个大的背景。培养网络道德不仅仅是只关注于网络上的问题,它更是一个人在现时生活中道德素养的体现。只有在现实中首先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 、有自律意识的人,才能在网络上自觉规范自身的行为。不难想象,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不讲道德,满嘴脏话,到网络上就能变得“彬彬有礼”,讲究“道德情操”?在现实中的 不良行为会通过网络毫无忌讳地展现出来,同样的,网络上的不良行为也会逐渐地渗透到现实生活的行为中,两者互相影响。因此,本人以为提高现实生活中的道德素养是培养网络道德的前提或是基础,而网络道德则是现实道德的延伸,要做到现时世界与虚拟世界的道德规范教育的有机统一。
2、网络个人价值与社会道德规范相统一。
现代社会的发展,已不再是传统的单一价值体系,而是逐步趋向于多元化,互连网则为多元化价值体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更崇尚于个人的自主性、个人价值观的选择、不屑于统一的道德规范的制约、个人占主导地位,总之一切追求个性化。当然我们必须承认,时代在前进,有一些传统的道德观念已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但有一点我们不应忽略,其核心价值体系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正如《阿斯彭宣言》所讲:“这些核心价值指尊重他人、负责、信任、关心、正义和公民性,超越了文化的、宗教的和社会经济的差异”。②因此,在网络世界中,尊重个人自主性的同时,也应遵守社会统一的、基本的道德规范,它不是限制、制约,而是更好地尊重自己,尊重他人,是一个现代文明人应有的行为。只有在这种道德规范下,个人的网络行为才会拥有更大的自由发挥空间,在良性的环境中充分地展现个人价值。
3、理论与实际操作行为相统一。
我们知道,单独的、理论上的道德教育是不能有效的、长久地发挥作用的(这是我们在现实中已经吸取的教训),因此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必须运用与网络上实际操作行为整合在一起的综合方法①。网络德育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们知道《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内容和一堆道德的大理论,更重要的是培养这种道德意识并运用到实际网上操作过程中,诸如:如何规范自身行为,遇到他人的不文明行为如何应对,面对纷繁的信息如何才能正确筛选,对不良诱惑如何做到“慎独”等等,都是青少年实际面临的考验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消除他们这些“迷茫”,满足内心需要,才能使道德教育从外部引导内化为自身要求,调动自身的力量,真正形成自律而不是他律,避免原来教师空洞说教、学生口服心不服、表面一套背地一套的局面,使得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相结合,在理论上认同的道德规范变为实实在在的道德行为④。
4、学习网络知识、技能与提高道德素养相统一
网络学习不仅仅是纯粹的网络知识、技能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清楚地明白网络是一个自由的、开放的、虚拟性质的“公共场所”,在这里同样需要道德和规范。明辨网络的是与非,有效地利用其有价值的、积极的一面,自觉抵制不良信息,运用正当的手段保护自己不受侵犯也是青少年主要学习的一课。只有了解、清楚了网络世界的性质,才不会盲目服从、深陷“泥潭”而不能自拔。
5、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统一
青少年由于上网而受到不良影响、误入歧途,甚至最终触犯法律的状况,使我们意识到,在加强道德教育的同时,还必须加强法律法规教育,教育他们不仅知道现实中的法律法规,还要了解对于网络的国内外法规,做到知法、懂法。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提高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有效约束自身行为。
高中生网络道德教育工作是新时代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或是靠一套老办法就能教育学生。对这个新的虚拟世界的道德教育,我们也需要采取新的方式、方法,以网络为载体,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达到教育目的:
一、构建两个教育整体。一方面构建学校、社会、家庭教育整体,共同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和育人环境,共同创建网络德育。在向有关部门呼吁倡导积极向上的主流文化,有利监控网络上不良信息,加大对网站的管理力度的同时,学校要向学生提供上网机会,开展网络知识培训,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指导学生学习和利用正面、积极的网络信息。学校和家长密切联系,创设民主、开明的家庭教育氛围,良好的上网环境,减少学生为避开家长去社会网吧的顾虑;另一方面,构建教师、学生、家长教育整体,相互影响,共同成长。教师和家长以正面教育为主旨,并以身作则,用自身行为影响学生。同时和学生之间平等对话,深入沟通,一起探讨、实践网络道德,使道德教育从外部引导逐步内化为学生自身要求。
二、开展各种教育、培训。积极开展对教师、学生、家长的网络知识、网络道德的培训。对教师的培训注重提高网络知识、技能、网站管理能力及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能力;办好家长学校,增加网络学习,提高家长对网络的认识和应用;对学生不但要进行网络知识、技能的学习,还要提高他们对网络世界的认识,正确筛选信息,提高选择能力、辨别能力,充分利用网络积极的一面,为自身学习和发展服务。同时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和关于网络的国内外法律法规的教育,提高其自律意识,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行为规范等。
三、建立学校德育网页、班级网站和学生个人网页。指导学生参与网站、网页的设计、制作,建立各班自己的网站和个人网页,进行日常管理和信息更换,使全体学生之间能够进行相互学习和经验交流,为他们正面运用网络知识和技能、实践网络道德提供实践的机会和自由的空间。
四、开展多种活动形式。诸如:全校的宣传活动、专家讲座、网络道德素养征文、网络知识竞赛、主题班会、网上论坛、师生研讨、网站和网页评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将道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兴趣,在活动中学习,在交流中体验,将网络道德切实应用到实际网络行为中。
以上只是对网络道德教育的一些认识和探讨,对于如何切实、有效地开展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工作,培养学生自律意识、自觉规范网络行为还需要进一步思考与探索,这也是新时期德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使命。
提出:
人际交往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自我的发展、心理的调适、信息的沟通、各种不同层次需要的满足、人际关系的协调,都离不开人际交往。每一个人,都希望善于交往、都希望通过交往建立起和睦的家庭关系、亲属关系、邻里关系、同学同事关系……而这些良好的社会关系可以使个人能够在温馨怡人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生活和工作。
但在实际的交往过程中,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影响着人际交往的正常进行。在人际交往中,有些人过分留心、处处算计、总怕吃亏上当,这当然得不到快乐。可以说,这样的人还没有领悟人际交往的内涵,因此他就无法体验到人际交往中的快乐。现代社会主张个人独立,人际交往也日益复杂,如果说在一些场合,或和某些人的临时性交往需要一些表面的客套、应酬,那么,建立和发展深入持久的人际交往,最重要的是坦诚相见、表达真实的自我。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人们并不喜欢那些假扮的圣人,当然,如果是自己身上存在着明显的缺点,理应努力克服和改正。人们在交往中不断审视、认识自己和他人,不断领悟人生,这是人际交往的内涵之所在,也正是我们这次研究的最终目的。
意义: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由于交往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关系,它主要表现人与人之间在交际过程中关系的深度、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等心理方面联系的程度。在不同的群体中,在不同的职业、年龄、性别的人们之间,交往的特点不尽相同。在这里要研究的是中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现状。中学生在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较差,或考虑问题过多地从自己的利益和角度出发;或自视清高、孤独离群;或是非淡漠,交友不慎等等。究其原因:一是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多与长者相处,缺少伙伴,受到的迁就溺爱多些;二是因为家庭、学校对培养这方面能力重视不够,学校现行教材中缺少这方面知识的系统内容。《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有关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要求也不够详尽。
中学生明确处理好人际关系的意义十分重大,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处理好人际关系也体现着人的知识和修养,人际关系状况关系着广大中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本论文立足于中学生的常见人际交往问题,对不同性别、年级的中学生进行调查,
研究中学生人际交往行为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关于中学生人际关系研究的理论,对引导中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中学生德育教育和素质教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许多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我国中学生的人际交往状况不容乐观,令人担忧,且由于人际交往问题处理不当导致的心理问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引起的。对中学生人际关系问题进行研究,在理论上和教育实践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目标:
1.学会同心胸狭窄的同学交往
心胸狭窄的人一是容不得人,二是容不得事,对比自己强的人嫉妒,对不如自己的人看不起。同这种人相处、一要’大度",做到能谅解,能忘怀的忘怀;二要"忍让",退一步海阔天高,但这里所说的忍让,不是要放弃原则,迁就其错误。
2.学会同生性多疑的同学交往
学会同生性多疑的人交往。当对方有了疑心,要冷静分析产主猜疑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消除对方的猜疑;当一时不能消除对方的猜疑,可暂不理论,仍但然相处。
3.学会同性格孤僻的同学交往
学会同性格孤僻的人交往。有些性格内向的人,性情孤僻,不爱多说话,不愿向别人吐露自己的真情实感,有的往往喜欢抓住谈话中的细微未节,进行联想,胡乱猜疑,同这种人交往,一要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注意选择适当的话题,一般说来,应选择容易切人他们兴奋点的话题,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与你交流。二要善于捕捉对方的情感变化,认真考虑措词、词语、筛去那些容易引起歧义的词语,以防引起他们不正确的联想。
4.学会同任性的同学交往
学会同任性的人交往。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我行我素,不管人家怎么说,他还是照他本人的一套去做。同这种人相处,首先要体谅对方,求大同存小异,谦让一下,不固执己见,遇到彼此的设想不一致时,体谅对方,把自己的想法放进括号里,作出迁就,其次,要帮助任性者克服自以为是的不良作风,认真考虑别人的意见,勇于放弃自己错误的或不全面的看法,虚心地接受别的正确意见。
5.做一个受欢迎的人
要做一个在同学中受欢迎的人,需要做到尊重、关心他人,热心班集体的活动,为人处事可靠并负责任;待人真诚,乐于助人;重视自己的独立性,并且具有谦逊的品质。
内容:
1、影响中学生人际交往因素的调查研究。通过该项内容的研究,使课题研究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2、关于中学生人际关系的实践研究。通过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形式,促进课题目标的达成。
原则: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2、调查与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3、图书资料和信息技术手段在运用上相结合的原则。
调查目的:
目前,对大多数在校学生来说,挣钱是外出打工的主要目的。而有不少同学把打工看作是提高自身潜力和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
调查资料:
本次调查透过对高中生有否参加过暑期工、兼职或实习,最想参与何种社会实践,所参与的打工或实习是否与所学专业相符,能否体现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以及在工作或实习中获得了什么等问题进行展开。
调查对象:
在校高中生,而高中生社会实践已成为培养合格高中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决不能忽视或放弃高中生社会实践。因此这次调查就选取了在读高中生30名,分别分为高一10名,高二10名,高三10名。
调查方法:
透过派发问卷进行调查,发放问卷共30份,收回有效问卷30份。
调查结果:
从调查中数据显示,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都愿意参加社会实践打工的活动。从调查中发现,许多高中生都认为兼职是高中生的第二个“课堂”,透过兼职能够学到许多宝贵的东西。“存在就是合理”,职业没有高低之分,无论什么职业都有其可取与不可取之处,就看自己的需求。
调查结果分析:
高中生参与社会实践是促进高中生素质教育,加强和改善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的重要举措,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创新精神、实践潜力和动手操作潜力的重要途径。
当代高中生与以往的高中生相比较,他们的求学经历、生活条件、所处社会大环境都相对优越,也没有经过必要的挫折教育,因此,他们意志往往比较脆弱,克服困难的潜力也较差,常常是对社会的要求较高,对自我的要求较低。当前,高中生的职责意识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职责意识和诚信意识成为不少地方采用人才的两个新标准。
结论与推荐:
这样能够使同学在实践中更好的认识国情,贴近社会,从而确定比较正确的人生前进方向。作为高校教育者,如果能引导大学生将强烈的使命感转化为学习、服务、实践、奉献等实实在在行动,把行动变为职责,将会使大学生在人生轨迹上树立起更高的起点。学生的社会职责意识,就应说不仅仅有助于他们较快适应、融入社会,同时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由之路。
寒假一转眼就过去了,在这短短的`一个多月里我体会到很多,感受也很深。经过这个寒假的社会实践使我从内心体会到劳动的欢乐和光荣。
我做的活动是帮忙居委会清除乱贴的广告纸。此刻的乱涂乱画现象很严重,有些人只为了自我的一己私利,不顾城市的美观,不折手段的在墙上,到处乱贴广告。他们难道那样乱贴会使整个城市不美观吗他们明白,但他们还是那么做了。看那些环卫工人每一天那么辛苦的收拾着那些广告,难道他们不明白环卫工人的辛苦吗他们肯定明白。我在清理那些广告纸的同时,也在边骂那些乱贴广告的人。我用铲子把他们刮下来,好累哦!真的好累,手都软了,可想而知那些环卫工人的辛苦。学校让我们做这个活动的原因,也是为了让我们更多的接触生活,在生活中体会到一些东西。做社会实践也是为了锻炼我们的本事,让我们的本事充分展现出来。在做这个活动的过程中,我发现仅有用心去做,才能把广告纸刮干净,这也是为了培养我们做事要认真的本事。以往看过一则材料,有一个年轻人在前面吃香蕉边往后面不断的扔香蕉皮,环卫工人边跟着在后面打扫,真的很费劲,并且环卫工人是个很老的老伯。那些年轻人真是太不懂事了,我觉得应当增强对年轻人的教育。为了城市的美观,我们应当更少的在城市的地板上增添一些垃圾,那样的城市会更好看。我们此刻的孩子生活太好了,都不明白多动手做一些家务了,做这个社会实践,也是为了让我们多做一
些有利于我们成长的事情对于我们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有好处,以后能在社会上更好的立足。平时,我们在家里应当多帮忙父母做一些家务活,此刻的学生过于懒惰,不明白父母的辛苦,如果不加强锻炼以后出社会后,要怎样去应对更多的考验。
在劳动的过程中,我明白劳动人们的辛苦和艰辛。每年有很多的人在外当志愿者,在各个城市的大街小巷发宣传弹,宣传保护环境,爱护环境。我们周边的环境是美丽的,如果不加以保护,环境将会恶劣,我们就将失去我们生存的地方,地球是我们唯一赖以生存的地方,我们应当加以保护。
经过做社会实践,能够培养我们的动手本事,让我们从实践中发现很多的小问题。学校让我们做这个活动就是为了培养我们的本事,还有从细微的生活琐事中去发现一些问题。没有实践就不会得到真理,很多的真理都是经过实践的来的。
此刻我们的学习科目物理、化学、生物,都要经过很多的实验来得出最终的结果,能够得到我们原先不明白的一些东西。仅有做了实践才能得到这些道理,不是吗1978年,.....说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些都证明,仅有真真正正的去实践过,才能的出真道理。
我们此刻已经是高中生了,我们应当明白实践的重要性了,在很多时候都需要去实践。期望学校以后多做一些实践活动,以便增强我们的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