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许多传统的节日,有中秋节、春节、端午节等,我最喜欢的是在云南过的重阳节,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那一年,我们一家人在云南住了短短三个月,这一段难忘的时光令人怀念。尤其九月初九重阳节那天,是我最快乐的日子。
重阳节要登高,我们一家人提着一盒水果,随着当地人登上了一座山。这座山很高大,山上都是郁郁葱葱的树林,林中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小路。沿着小路慢慢上山,
一路上会遇见许许多多嶙峋的怪石,更能看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景色。终于,我们登上了最高峰。从山顶眺望,整个昆明市尽收眼底,这时真有置身云端的感觉,登高望远果然别有一番滋味。我们忍不住大喊“啊——”,声音在山间回荡,顿时心情舒畅。
离我们居住的地方不远就是当地的敬老院,爸爸妈妈决定在重阳节这一天去探望老人们。搭了一辆马车,很快就到了敬老院。走进去一看,许多当地的孩子早已来看望老人了,热闹得很。老人们眉开眼笑,身边摆放着许多水果与食物。爸爸挤了进去,把>礼物分送给他们。
我不解地小声地问妈妈:“妈妈,我们并不认识这些老人,为什么要把东西都给他们呢?”“这就是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啊。”“什么习俗呢?”“重阳节就是为了让我们后人懂得尊敬老人,关心老人。你以后会懂的。”妈妈的回答令我有些明白,但又有些迷迷糊糊,也许以后长大了就能懂了吧。“九九重阳节虽没有在老家过,但我们也很开心啊!”爸爸说道。他的快乐感染了我,虽然我还不明白他为什么这样开心。
当我们一家人离开敬老院时,老人们与我们挥手告别。这一刻,我似乎有点懂了:为别人行善,其实就是为自己储蓄幸福。
此后,虽然再也没有到云南过重阳节,但我依然最喜欢重阳节,不仅是可以登高,还可以去探望老人。原来,过重阳节可以播撒给予的种子,收获快乐。
今天是重阳节,爸爸一大早便驱车迫不及待地向外婆家开去。
一路上,我们一边听着音乐,一边欣赏着窗外的美景。田野是金黄的,枫树是火红的,农民伯伯欢乐的笑声洋溢在田间……
不远处的稻田里,我们好像看见了外公外婆忙碌的身影,妈妈叫爸爸赶快停车,我和妈妈跳下车,走过锭步,边跑边喊:“外婆,外公!”外婆听到声音,放下镰刀,也向我们跑来,一见面,外婆就抱住我说:“我还以为是谁呢!原来是我的宝贝孙女啊!你们先回去吧!这里烈日当空的,会晒黑的。”我连忙说:“外婆,没事!不就晒黑点吗!今天让我来帮你收稻谷吧!”于是,外婆把我们带到田间说:“你们还是去打稻谷吧!”外婆先给我们做了示范。
一开始,我以为打稻子很简单,不就是手拿稻子,把长着稻穗的一头放在打稻机里,踩几脚不就好了吗!但真正做起来可就没那么容易了。我把稻子一放进去,脚一踩,结果谷粒全打在我脸上了,外婆连忙跑来说:“不对,不对,这样稻子全浪费了。”“那怎么办呢?”我虚心地请教外婆,外婆和颜悦色地说:“打稻子,其实就是‘脱粒’,脱粒机里有个大转轮,转轮只有往前转的时候,你才可以踩脚踏板,这样谷粒才能安全到‘家’,否则全洒到你脸上,我们就白忙乎一场啦!”原来是这样,我照着外婆的方法卖力地打起稻子来。
稻子收割完毕,我和爸爸妈妈回到外婆家,给外公外婆准备了丰盛的晚餐。夕阳西下,我们一家五口在灯下吃着晚饭,有说有笑,屋子里充满了全家人的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是我们熟悉的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讲的是独在他乡的人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九月九,两九相重,即为重阳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这天,人们都要登高“避灾”、吃重阳糕、插茱萸……
今年的重阳节我做了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给奶奶洗脚!得知重阳节的当天下午奶奶要从老家赶回南通,我便偷偷地做好洗脚前的准备工作:首先,我拿好了洗脚盆;接着先倒入冷水,再加热水,我试了试水温,刚刚好;最后,拿好了毛巾、放好小板凳。
正当我把准备工作做好时,传来了“叮当!叮当”的门铃声,“奶奶回来啦!”我飞奔过去打开门,接过奶奶的行李。奶一脸诧异地问我:"你今天怎么啦孙子?”我装作若无其事地说:“没什么奶奶,今天是重阳节,我想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给您洗个脚。”说着便把奶奶拉到小板凳上坐下,把我准备好的洗脚水端到她跟前,帮她脱下了袜子,把奶奶的脚放进水里。然后,我蹲下来,用手轻轻地搓着奶奶的脚,发现她的脚后跟有好多的老茧,摸上去有些粗糙,我想这肯定是因为奶奶每天忙着做很多家务才会变成这样的。我轻轻地搓着奶奶的脚背、脚趾、脚掌,最后用毛巾擦干,再去拿了一些润肤露涂到了后跟上。这时候我看到奶奶笑了,眼睛眯成了一条缝:“我家的孙子真的长大了,知道疼奶奶了!”我也开心地笑了:“奶奶,只要您开心,以后我每天都给您洗脚!”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其实我们不仅要在重阳节这天去为老人家做些事,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也要给予他们关怀陪伴,帮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不会这么快老去。让我们一起发扬“尊老、爱老、助老”的精神吧!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