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教育家,他的成绩离不开母亲的支持。
儒家学派位列第二的宗师,亚圣孟子孟轲,其母为了他能学好,向上,在他儿时曾数次搬家,择邻而居。这就是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这个故事,最早见于西汉著名《诗经》学者韩婴的《韩诗外传》和著名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的《列女传》等文献中。后来,东汉著名历史学家班固的妹妹班昭写过《孟母颂》,西晋著名文学家左思的妹妹左棻写过《孟母赞》,南宋时期出现的童蒙课本《三字经》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等句子。总而言之,在我国,孟母三迁的故事,历代传播不辍,已经达到了妇孺皆知的程度。
故事一样,但各种文献版本的文字略有不同。其中有一种《列女传·母仪》的版本如下:“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大致意思是,孟子家原本邻近陵墓。少年孟子便在墓园里玩耍,学人家哭丧的样子。孟母认为这个地方不利于儿子的成长,于是将家搬到一处市场的旁边。不料,孟子又学起了商贾那一套自卖自夸的本事。孟母认为这个地方也不利于儿子的成长,于是再一次搬家,搬到了一所学堂的旁边。这一回,孟子的游玩项目就变成了模仿儒生扮演祭祀、社交礼仪。这一下,孟母满意了,认为这个地方有利于儿子的成长,于是定居下来。后来,孟子进了学堂,接受了儒家“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教育,终
人们不断讲述孟母三迁的故事,传递的主要信息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应该选择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具体地说,孟子之所以日后成为大儒,那是因为他有一个英明的母亲,在他少年时代将家搬迁到了一所学校的旁边。即,在孟子的成长过程中,“近朱者赤”的规律起了作用。
但实际上,同样的故事,我们也可以有如下不一样的解读:孟子之所以日后成为大儒,并非因为他母亲知性,喜欢儒家礼仪,使儿时的孟子能居住在一所学校的旁边,而是因为他母亲好动,喜欢搬家,使儿时的孟子能在陵墓、市场、学校等不同地方居住过。根据孟子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等开明通达的话语,到处宣扬“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的民本思想,其著作文字如汪洋大海,滔滔雄辩,精彩纷呈,教育起梁惠王、齐宣王等君主来,如同教训童蒙弟子……等等情况,可以肯定,孟子不是一个书呆子。我认为,孟子民本思想的形成,跟他儿时曾经在靠近陵墓、市场的贫民区居住过有直接关系;孟子言行的富有表现力与感染力,跟他曾经模仿丧家哭丧、模仿商贾叫卖——相当于系统学习过表演课程——有密切关系。
孟母三迁,“迁”字固然重要,“三”字也不可忽视。倘若孟子的家一直是位于一所学校旁边的,他的人生道路很可能跟大多数生活环境良好、“品学兼优”的孩子一样,循规蹈矩,终无大成。数次搬迁,使孟子有机会接触了解社会各阶层,有机会学习民间多种技艺,这才是孟子成才的奥秘所在。孟子如此,孔子更是如此。孔子出身贫贱,所以“多能鄙事”(哭丧,吹拉弹唱之类技艺),喜欢到处走动,青年时期到周都(今天洛阳)向老子求教,中年时期到齐国求职,老年时期花十余年周游列国。没有贫贱的出身,没有四处漂泊的阅历,很难想象,孔子 从小居住在一个安全斯文的地方,一直受着良好的文化教育,从未见识过市井百姓的生活,这样的人,是成不了孔子孟子这样能够影响历史的人物的。充其量,能成为鲁哀公、梁惠王、汉献帝、刘禅、李后主之类的悲剧人物。鲁哀公向孔子请教时,描述自己的人生经历是:“寡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寡人未尝知哀也,未尝知忧也,未尝知劳也,未尝知惧也,未尝知危也。”“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的话,屡见后人引用。例如,曹操用以指汉献帝,王国维用以指李煜,毛泽东用以指高干子女。
孟母三迁的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今天又重新听过很是发人深省。孟母为了让孩子有个好的熏陶,从办白事的邻居搬走,又从杀猪的邻居迁出,最后搬到了学堂旁,让朗朗的读书声伴随着孩子成长。这个故事虽然不是要求我们,做家长的要把家都搬到学堂旁,但是确实给我们一个启示: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很重要的。
我家门前有个收废品集中点,他们的孩子就在一堆一堆的废品中成长着,我在想这个孩子学到的是什么呢?我家门前有个买旧自行车的点,他们的孩子看到的、听到的又是什么?卖菜的、买黄盘的等等这些农民工的孩子,他们应该有什么样教育和生活环境? 谁来管理这样的生活环境?
我周围的同事和朋友,他们孩子的教育和环境,也十分另人担忧。现在的父母还有“三迁”的能力吗?这可能会被大家认为是杞人忧天。难道真的是杞人忧天吗?茫然。
今天,我看了一篇名人故事,它的名字叫《孟母三迁》。主要讲的是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孟子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把孟子培�
从这篇故事里使我感到:妈妈为了我们付出了很多,就像文中的`孟子妈妈。做为孩子特别是我们正在上学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让爸爸妈妈失望,用我们的成绩来报答爸妈对我们的爱。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接受良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中国的家长为了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出现了许多的“孟母”。家长们为了给自己孩子的学习找一个好环境,找一个好学校,找一群好同学,可谓是绞尽脑汁,进了名校后,为了让孩子节省上学放学的路上时间,很多家长都选择了在学校旁边租房子居住,放着装修豪华的房子不去住,每天蜗居在设施简陋的房间,真的是“为伊消得人憔悴”,但依旧是“衣带渐宽终不悔”。
孟母择邻而居,对孟子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其实对于一个学生来讲是和谁在一起学习是很关键的。善恶只是一念间,孩子的心智发育还不是很成熟,很容易被周围的一些行为所引导。
笔者不是一个唯考试分数论的人,但是既然读书了,考取重点大学应该是学生们追求的一个主要目标。现在的孩子独身子女占大多数,在学习读书的路途上很孤单,三五家长适时给孩子们在课余时间组织一起学习的这样一种方式,会对孩子的成绩提高以及成长有所帮助。一方面,几个爱好学习的小伙伴凑在一起,“志同道合”,一起专研难题,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另一方面,也可以缓解独身子女经常“孤军作战”的状态,对身心的成长也是有很大好处的。况且,学校里结下的友谊,是社会上所无法相比的。身边有一群优秀的伙伴,毕竟这也是家长们选择名校,孩子们考取重点大学的又一个初衷。
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够成为孟子,但是只要你愿意,我们每个家长却都可
孟子小的时候,家住在坟场附近。孟子常和小伙伴玩送葬的游戏,孟母认为住在这里不利于孩子成长,就把家搬到街市上。街市上有很多的商贩,住在这里的。孟子又学会了叫卖、吆喝。孟母只好再次搬家。这次孟母把家搬到学堂附近。这下好了,孟子天天跑到学堂去听学生读书,渐渐对读书产生兴趣。孟母见了,就在这里定居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另外,家庭教育也是孩子能否成功的关键。现在我们的教育环境很好,我们要好好珍惜。我也是一个珍惜时间好好学习的孩子。
孟母三迁讲的是孟子小时候由贪玩到爱学习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大学问家叫孟子。孟子小时候家住在墓地附近。他和邻居家的小孩子,把学办丧事当做游戏玩。因为孟子不好好学习,孟母接连搬了两次家,最后搬到学堂附近。
由于在好的环境下受到好的影响,孟子开始注重学习,发奋读书,最后成为一个大学问家。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在小的时候就要养成好的习惯,只有好的习惯才能成就大事。
1.国学经典之《弟子规》读后感精选范文5篇
这是一个关于孟子的故事。孟子是战国时期的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有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妈妈。孟子的妈妈对孟子的教育相当重视。他们本来住在坟墓的旁边,经常会听到别人的哭声,孟子就会学他们哭,孟母觉得这个环境对孟子的影响非常得不好,于是,他们就搬家了,搬到了集市的旁边。但是集市边非常得吵闹,经常听到小贩叫卖的声音,结果孟子就学着他们叫卖,孟母觉得这里的环境也不好。孟母又一次决定搬家,他们搬到了学堂旁边,这里十分得安静,还能听到学生的朗读声,孟子就学着学堂里的学生们一起读书,孟母觉得这里非常适合孟子学习,于是决定一直住在这儿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环境对一个人的学习非常重要,孟母三迁也体现了孟母对孟子的爱,就像我的妈妈一样,平时也给我创造安静的学习环境,不会在我旁边看电视或者打游戏,让我能够安心地学习。我非常感谢我的妈妈,我也很爱我的妈妈,我会珍惜这个美好的读书环境,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孟母三迁————孟子小的时候,他家住在一片坟地旁边,孟子就玩一些哭丧、埋人之类的游戏。孟子的母 孟子的母亲还是不满意,又迁居到了一所学校旁边,孟子受到良好的影响,逐渐变成勤奋学习、彬彬有礼的孩子,于是孟子的母亲决定在学校旁边定居下来。这就是几乎人人熟知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启示: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向上的学习、生活、心理环境,无论是对于一个家庭,还是一个班级,一所学校,这点特别重要。现代社会尤其是心理环境的创设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更为重要。宽容大度、幽默潇洒、善解人意等品质的培养需要榜样、需要氛围、需要这么一个强大的心理磁场!“孟母三迁”让我感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努力为之奋斗。
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
在孟子很小的时候,他和他的母亲居住在离墓地很近的地方,孟子便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他的母亲发现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就和孟子搬到了集市旁,然而集市是一个买卖屠杀的地方,孟子的母亲怕孩子不学好,便又搬到了学宫旁。终于,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下,孟子也开始好好读书。
我不禁想到了我的爸爸妈妈,不也是这么无微不至地照顾我、呵护这我吗?我仿佛可以看到,当我生病发烧时,爸爸妈妈围在我身边为我忙前忙后;我仿佛可以看到,爸爸妈妈不辞辛苦地工作只是为了给我创造更好的学习、生活条件;我仿佛可以看到,当我不懂事惹父母生气时,他们并没有责罚我而是仔仔细细地讲道理给我听。
读了这个故事,我深深地感受到,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我一定要用更优异的成绩来回报我的爸爸妈妈,并且在以后的生活中,一定会好好感恩父母,多关心父母,多为父母做家务!
我读了这篇文章懂得了一个道理,环境对人的成长有很大影响,孟母明白了这一� 开始住在一座山下孟子总是模仿上山上坟人的样子做丧事。第二次把家搬到镇上,邻居是个屠夫,孟子又学起了卖肉。
孟母又把家搬到学校旁边,孟子跟着学生们读起书来。
每天晚上女儿很喜欢听我和妻给她讲故事,为了正确引导一下这个调皮的小家伙,一天我给她讲了个《孟母三迁》的故事。 我说古代有个小朋友叫孟子,三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母 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不利于孟子生活学习,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后来,由于孟子小朋友在他母亲的正确教育和自己的发愤图强下,终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故事不一会儿就讲完了,女儿眨巴着她那清澈的小眸子对着我认真无瑕说“爸爸,我也要和孟子小朋友一样乖,好好学习……”我顿感一潮热涌,欣慰无比。 摸着女儿的小脑袋我想想是啊,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孟母三迁的故事,强调了选择居住环境的重要性,也就是说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于孩子们的成长和生活是十分重要和必需的。谁也不敢想像,假设把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交给一头狼去抚养,婴儿长大后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俗话说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孟子后� 世界万物的发展都会有内因和外因二大因素,孩子们的学习成长也是这样的。孩子们先天的智商和秉性是内因,起主导作用,以后成长所接触的一切都是外因,起决定作用,二者互相影响制约着。现在的家长们都不惜血本的在为自己的孩子努力创造着一切尽可能好一些的外围环境,但我觉得现代的孩子除了要有高品质的物质生活之外,更需要有高品位的精神生活,尤其是在如今物质财富并不是很缺乏的当下,千万不要让自己的孩子不知不觉的陷入一种相当艳俗的小暴发户境界。万丈高楼平地起,儿时的基础一定要打好,打结实,打正确。 再者,如今的孩子多数时间和我们上一辈老人隔代相伴的时间较为多些,是利是弊,决不可贸然断而言之。我们年青一辈有着更好的知识面和认识度,上一辈老人同样也拥有着我们所没有的丰富经验和耐心、时间等。我们一定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最大限度的把这二个因素有效结合起来,相辅相成,互补转化,优而施之。给我们的孩子一个更健康更阳光的生活环境,让孩子们能够在这广阔的天宇中最幸福快乐的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