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
一个人的巴士,走走停停。窗外的风景不断的变换,彼此陌生的面孔,流于人海。昏色的天空,没有太阳,也不会有月亮和星星。陪伴我的有打湿玻璃窗的雨珠,有巴士上冷色的空调,有窗外竹树的倒影,有偶尔传来的巴士声。我在车上的一角,凝眸,看这雾珠爬上车窗,又缓缓的滑下。多少年少的时光就在这行走的巴士里落下了帷幕。
我不喜搭车。不过我却格外喜着搭末班车。人少,窗外也是一片暗夜的黑,却能给人一种格外的宁静。末班车,陪伴你到最后的旅程终点,永远也不必害怕错过。天色愈黑,手心愈是不自觉的篡紧那红色的票根,我们逃不过独身一人的巴士。
路过哪坐城市,我仰望的是哪座城市里的天空,篡紧的票根,有自己残余的温度。车厢里的音乐响起,某个过客用手机在放着歌,打发旅途的寂寞。淡淡的扯过一个会心的微笑,在我们所渴望的天空,是否真的会有彩虹。在路上。彼此路过。路过彼此。
窗外的雨下得很大,偶尔能见到的五颜六色的伞花,蓦地想起非主流的那句话今生我的雨伞很小,却只为你一人盛开。我以前很喜欢的蕾丝小伞,生了锈,就把它放在杂物柜里,一直舍不得扔掉。我不知道算不算怀旧,也许我只是想给我的记忆找一个依靠,有念可忆。
手捧乘务员倒的那杯茶,它似乎十分眷恋我掌心的温度,不想褪去余温。只是,我的掌心如此微凉,保护不好它。
车厢经过隧道,眼前暗黑的一片,耳边呼啸的风声,给人苍茫的感觉,带着点悲壮的意味。一瞬间仿佛突然明白,风也是无言的过客,笑看天上人间。也许我并没有风儿那么潇洒,对这个城市我还有那么多的依恋。每一次的旅途,离开的时候,我没有想着要回去,离开的途中,就已经在计算归家的时间。我深爱着那里的人。
从背包里抽出李枫的《燃烧的男孩》,翻开黑色封皮,刚好看到那一句序言,“大,小。美,丑。深,浅。成,败。非喜,即悲。只有两点,成长,不是越来越好,就是越来越坏。这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只有两条路可走,那么,我的时间会步向光明,还是昏暗?”,不自觉,又把书合上。我的时间会歩向哪里。前方等待我的又是什么。我害怕,却不会在原地停留。毕竟,很少人会停留做最卑微的等待,虽然也很少人能够回到最初的原点。
天色越暗,窗外变得黑漆一片,模糊了窗外的世界。我看不到外面的城市,外面的高楼,外面的街道,这里亮着巴士内昏黄的灯光,偶尔也会有人滑动手机屏幕的荧光,我怔怔的看着光,静静的发着呆。
今年暑假,我读了好些书,但让我印象深刻内心深受触动的是庞婕蕾创作的《向着明亮远大》这本书用清新的笔调讲述了一个个扣人心弦的孩子的成长故事,特别是这段话,更让我读完之后爱不释手,“懵懵懂懂的成长历程,跌跌撞撞地走过,只为在时光中等待最美丽的绽放。”这句话写出了孩子们成长过程的懵懂与期许。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一个年仅12岁的女孩,名叫沈楠,是一个成绩平平的学生,她要面掐着即,将毕业的一年。一一年中,她的妈妈为了使她的成绩能有所提高而辞职在家专心照顾她,让她全身心地投入小学毕业班的学习。就这样,一个又一个酸甜苦辣妁故事、接二连三地发生了。她开始与补习班、试卷打交道,渐渐地跟自己的好朋友疏远了,和自己的妈妈相处得也不愉快,妈妈的眼里只有成绩,说别人的孩子都比她强,当每次成绩出来后,妈妈对她的成绩很不满意,为此 ;她们母女俩还吵架了,沈楠的心就像被箭射穿了一样,不停地淌血,伤心地暗自流泪。她感觉自己像个机器人,但是为 她就像是水性不佳的人;任凭自己怎么努力地游,却怎么也游不到对岸,只是一上一下,在水中沉浮。即使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沈楠也从未退缩,她相信,只要自己坚持努力,坚信自己心中的信念,向着明亮的远方前进,永不退缩,不管自己考得好不好,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一处风景。
读完这本书后,我的内心深受触动了,我觉得沈楠就是我,我就是沈楠,这本书写出了现代学生的心声。在现实生活中,我的妈妈对我虽没有像沈楠的妈妈那样严厉和苛刻,但是对于我的成绩,妈妈还是很在乎,也给我施加了一些压力,有时我会被这无形的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我希望天下的父母们都能多体谅自己的孩子,因为我们都有在努力,都有在为自己加油,就像书中说的最后一句话:当遇到困难和难题时,不要绝望,要相信自己,那些以为走不出的低谷和绝望,或许只是一时的灰暗和阴霾,你还有千山万水要走,你要做的就是继续努力前行,相信时间,相信自己,终将可以走向明亮远方,最终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景。
向前走,不退缩。只要肯努力,光明和成功必将属于你。
这一天一直在雨天,春树给卧床不起的爸爸喂了餐后,就拿了个凳子坐到大门口,向门口放眼望去,看见若隐若现的远方发着呆。
春树是个倒霉的小孩,他们家是农村的困难户,母亲由于承受不上这一落魄的家而背井离乡,亲哥哥很早地外出打工,只留春树和爸爸住在这里陈旧的房间内。春树儿时被开水烫伤过脸,脸部留有了不好看的疤,尽管群众们都很朴实,沒有挤兑他,但他心灵深处却有一块疤,他很不自信。他认真学习,成绩优异,却看完普通高中后就回家了干活儿,照料爸爸——家中沒有充分的钱,爸爸人体愈来愈差。
春树很喜欢看课外读物,从课外书里,他看到了世界有多大,外边有摩天大厦,有过山车,有很多独特的事情,他是多么的期盼世界有多大啊。但是他的爸爸,他的脸,都使他没法在世界有多大混饭吃。
雨逐渐停了,他站了起來,他想起外边走一走。他很郁闷,想散散心,突然之间,见到一个果农在采收新鲜水果。那果农见着他,就咧开嘴笑了:“哎呀哎呀,来的恰好。来,揣好多个桔子给爸爸吃。这桔子啊,好不好销了,它是要运往国内各地的呀,贵着呢!”春树看见一棵棵橘子树,他们的样子并不好看,投身在这里高山的沙土里,却长成那么柔美的果子,他仿佛懂了哪些。
回到家,看了看亲哥哥几日前邮来的信。有多张大城市风景的`照片,身后有几行:小弟,大都市虽美,但热闹身后也拥有无穷寂寞。你那么聪慧,一定能在故乡大有作为的!
很多年后,或是这一乡村,那边虽不富有,但群众都很朴实。你只需走入那边惟一的中小学,便会见到一群中小学生坐到教师周边,一脸微笑地听他授课。教师瘦小,脸上有疤,但他的声音是那样自信心,那麼嘹亮悦耳。他在这儿教了很多年书了,小朋友们都亲切叫他“哥哥”,他教的中小学生,有的考入大学,来到大都市,有的毕业之后,留到了这所中小学。这些年,也算得上桃李满天下了。
有记者采访他,询问他为何要在偏远的小山村办中小学。他坦然地说:“只想要让大量人会接纳文化教育。”小编想访谈他早些年历经,他过意不去地说:“之前,总想去外边,但又去不成,之后一想,自身出不来,可以帮助他人出来嘛,就在这里办了院校,尽管去不上远处,也不负春光。”
无论哪个时代,总有些人,为理想,为家国,用一生成就一段佳话。或是“云路鹏程九万里,雪窗萤火二十年”,亦或是“忧国忘家,捐躯济难”。他们都有双目中闪烁的激情,他们都有胸膛中跃动的志向。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青年人。
他们不一定在年龄上青春,可他们的灵魂却青春永驻。青春是个美好的词汇,无论世界如何,在青年的天地里,阳光永远熠熠,草木永远茂茂,那些促人奋进的理想永远高悬在天边,却也有伸手追寻的勇气。 就像李时珍,就像郦道元。他们用青年人的追梦气概,瑀瑀独行在荒凉的旷野上,不顾风雨阻拦、路途险阻。他们只是寻找着。于是他们找到了。于是,在险峰绝顶上,他们发现那奇花异草,陪伴那江海山峦,寻找到属于他们领域的第一抹晨曦。纵使年老积弱,纵使一生坎坷。他们,不悔。
在边关烽火起的年代里,有人不顾无情的刀剑,只想保卫人民的安居;在强敌来犯的时代中,有人逆着偏安的潮流,只想发现海国的力量;在闷热漆黑的小屋中,有人痛心人民的沉睡,只想用笔杆发出奋起的呐喊。
就像卫青,就像魏源,就像鲁迅。他们用青年人的执著信念,挣扎着,颤抖着,用尽全身力气睁开眼,要看一看这时代的本来模样。
于是他们看到了。于是,在暮色四合中,他们带上起无畏的意志,踏上了路途。纵使诸多怀疑,纵使无人陪伴,纵使千夫所指。他们,不悔。 这是中华历史上的青年人,而新时代的我们又将如何接过先人手上的火炬,将代代积淀下的勤劳勇敢继续发扬? 摆在我们面前的,首先将是高考这座独木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还?”但我们不会胆怯,我们会用十二年寒暑打磨出的理想,骄傲迎接高考的检验。远方并不遥远,我们会用自己的方式为祖国新梦添砖加瓦。
但高考并不是唯一之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青年最重要的是担当,时代最需要的是各行各业的专才。坚定自己的道路吧,分散的一点火星,也可以汇聚成漫天星辰。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不一定青年都需“指点江山”,但吾辈青年会继承先人的精神,拥有“从内心发出的真诚、正义、无畏和同情”,定会满怀报国之情,不坠青云之志。
在路上,我们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我祈求,只要不是平淡,如果远方在呼喊我,我就走向远方。”有的人,一辈子过得浑浑噩噩,没有自己的思想,对于任何事情的态度都是“听天由命”,好弱衣架饭囊,活着就犹如行尸走肉一般,从未想过要改变现状,改变自己的生活。有的人,嘴上说着自己要改变命运,要实现自己的梦想,但却从未付出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每当别人劝他该努力时,他却总还坐在电脑游戏前回答:“还早着呢,下一次吧。”而每当机会放在他眼前,他却又不屑地说:“下一次的机会才是最好的。”而作为旁观者的我们,无疑不是为他们错失一个又一个机会而感到惋惜,但更多的却是对他们投来同情的眼神。在他们的心中,从来没有出现过一个词语——远方。
呼唤,从远方传来的呼唤。远方,对于许多人来说那真的是一个梦寐以求的地方。的确,那是一个宝贵的机会,那是一把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甚至可以说,那是你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在那里,远方不单单是指距离,它更是指来自你心灵深处的呼唤。它时时刻刻都提醒着我们:停下脚步就等于认输。但是,对于那些只会听天由命的人来说,那也只是一个比较繁华的城市罢了。那些有理想,有自己观念的人,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努力,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他们不会停下脚� 而那一声声来自远方的呼唤更是倍增他们的信心,让他们坚信自己能够走进自己的内心深处。
倘若是我,我决不会接受这平庸的生活。听天由命,那并不是我们该做的。如果真的是那样,那么每个人的生活都将变得平淡无奇。然而那并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有自己的观念,有自己的理想,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开创一片新天地才是我们新一代青少年所应该拥有的生活。青春,一个普普通通的词语,但其中却蕴含着丰富的含义。青,生命的颜色;春,一个朝气蓬勃的季节。青春的我们斗志昂扬,青春的我们有着无穷的潜力。犹如一只茧中的毛虫,只要坚持,不管需要多长时间,总有一天,我们也能从一只毫不起眼毛虫成长为一只五彩斑斓的蝴蝶。梦想,看似遥远,实现它,也看似困难。但是,如果你为之用你青春的热血去奋斗,它就近在咫尺。青春的每一个脚印,都是你成长的见证。以青春追逐梦想,以梦想点亮青春。
闲暇时,请静下来想一想,你的梦想到底在哪里。请静下来听一听你内心深处的声音,它会告诉你一些你前所未知的东西。你的梦想在哪,远方就在哪。因为梦想,我们的青春更美好。
我的故乡在河南,从上海坐火车回去,不消一天就可听到乡音,乘飞机那就更快了。可就是短短一天的路程,我也有七个年头未曾回家了。
每当在书本上触及到有关故乡的任何字眼,我的心中都会涌起一阵悸动,一股莫名的喜悦,似乎家乡就在眼前,可那景象却像隔着厚厚的雾霭,影影绰绰的有个影子,总也看不清。
然而就在今年暑假,去旅游的时候,火车驶过了故乡。
“到河南了。”,坐在对面的老师提醒我道,“你的故乡。”
我惊讶地放下书,微微仰起头,看着窗外陌生的风景,愣了几秒钟。隔着厚厚的玻璃,依旧能听见窗外的乡音。我想说些什么,却终究未能从干涩的喉咙中挤出一字半句,于是低下头继续看《文化苦旅》,不经意间竟翻到了《五城记》中的“开封”一篇。
想起身喝杯水,列车上滚烫的开水让人难以入口。如果,此时能有家乡的塘水润润嗓子该多好……
夏天,我在乡间的小路上奔跑,远远就能望见一塘翠绿。脚下的泥土非但不是燥热难耐的,还被这一塘水滋润得软软的、黏糊糊的。待来到水边,才发现荷叶一眼望不到边。风踮起脚,轻盈地走过塘上,所有荷叶微笑着点头致意,而荷花仍旧怕热,悄悄低头藏入碧伞中了……
这亩塘,不是天蓝的,而是绿色的。荷叶面的浓绿,背面的淡绿,莲茎的草绿……这么多的绿挨挨挤挤着,水面一晃,流光溢彩,绿色荡漾……
如今,我已在上海客居近十年,除了记忆深处的荷塘,许多乡景早已淡忘,淡忘到我已无法扯开嗓子吼出一句家乡话。
那年表哥来上海看世博会,我犹犹豫豫,终究还是开口询问起家乡来。表哥哂笑道:“你又犯什么傻,我们村的人早搬到县城去了。老屋乡下,你也知道,三天两头断电,下了雨那路还能走吗?那屋,就算在,也破败得不成样子了……真不知道你还惦记个啥。你看,这儿多好,不夜城啊!坐窗边就能看见东方明珠、高楼大厦,多气派!”
我摇摇头,继续回忆着当年的故乡,恍如一个梦境。而梦中,出现最多的便是我在故乡的荷塘里驾着一叶轻舟,荡开浮萍,悠悠晃晃地行驶在水面上,让莲花来装点我灿烂的笑容……而那个笑容灿烂的孩子,现在也有了一副冷漠的面容。
明明真实存在过,却让人陌生得仿佛是在遥远的天边……
不过,听说家乡变得繁华了,盖了许多高楼,道路也宽阔平整了。如今坐在车中,听见故乡叮叮当当驶过幸福的声音,我开心地笑了,只是因为笑容过于温暖,才又透露出隐隐的悲伤……
我的故乡,在远方。
在书中,我曾跟随法国人泰松行走在西伯利亚森林中,漫步于贝加尔湖边,隐居于雪松北岬中;我曾与日本冒险家植村直己为伴,乘上去往北极的巨轮,探索极北之地;我曾和久居英国的美国人比尔·布莱森一道踏上故乡的归途,感受人在故乡为异客的窘迫无绪……但有些东西是你在书里永远体会不到的。
常言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即便你日日在书山文海中攀登遨游,好像走了很多的路,航了很远的海,见闻似乎增长了不少,但书山终归是书山,山是白色的,山上青松并非黛色,全为漆黑;文海也终归是文海,浪花是静止的,船帆是沉寂的。
书山文海没有色彩,只有像白纸片一样满世界飘落的苍白的雪;没有声音,只有大片大片死寂的森林;没有温度,只有千篇一律的带着僵硬微笑的行人走在街道上……我如若困在书中迷恋着书里的世界,往后有行走远方的机会我也不见得会珍惜。
因此,我真想行走远方。只有当自己的脚真正丈量过腥土黄泥,真正呼吸到百味掺杂的空气时,我才算真正地触摸了这个世界。
我真想行走远方。我想行走于广袤的草原,看星星般璀璨的牛羊,感悟人之渺小,生命之弥足珍贵;我想行走于繁茂的森林,与百鸟唱和,仰望亭亭如盖的树木,诠释生命的意义;我想行走于巍峨的大山,体验攀爬的艰辛,感悟八面来风的空灵与强大,领略“山高人为峰”的巅峰境界……
我真想行走远方,将脚交给大地,让一双崭新的布鞋沾满泥尘,历尽风霜。跋涉于冰原之上,周身只剩寒冷的风,满目皆是洁白风景。一直向前,风景仍无变化。天色黯淡,无尽的行走之后终于遇到热情的爱斯基摩人,冰屋之下他乡的问候让你感受到生命的火焰。
一个老旧却依然结实的背包,等待装载许多故事。所以我真想行走远方,只有行走远方,你才能体验那个“千般不好,万般辜负”的故乡,带给远方游子的是深深的依赖和眷恋;只有行走远方,游荡在人来人往的陌生街道,才能在尝尽人情冷暖后感悟到亲人的温情与呵护;只有行走远方,遇到无数挫折和让人哭笑不得的人与事后,才能珍惜百般碰壁后偶尔触到的温暖的笑容……
我真想行走远方,不仅是为了摆脱书本令人迷惑的描述,看看远方卸去粉饰的模样——大概那样的景色更纯粹动人;更是为了好好行走通往远方的路,尝遍一路的酸甜苦辣,付出应有的艰辛代价。行万里路,看万般景,才能真正地锤身炼志,在行走中寻得本真的我,收获本真的生命。
我没有站在高岗上,眺望遥不可及的远方;我没有站在阳光下,呼吸第一缕的清香;我没有回到原点,守候那失去已久的爱恋。我躲在空房子里,什么都没有了。只有墙壁将我环绕。没有窗,只有一扇矮小的门。我是从哪里进来的?我是从那悲伤渊源处的细缝里挤进来的。我以为,这是我的出口。
那一天,我们站在高岗上,眺望远方的风景。你说:我要带你一起去旅行!我微笑着转过头,在你脸颊上轻吻。远方的风景,若隐若现。你说:因为雾还没有散去。我们坐在一起,谈着彼此在彼此心中的美好,谈着未来憧憬的美好。阳光透过云层,在天际投下一束光芒,照在我们的身边。我用手去感受它,那分外明了的阳光,停歇在我的手心,还有那雾气,在我的手心舞动。你用你宽大的手,遮挡住了阳光,你说:有什么事,你都可以躲在我后面。我依偎在你的肩头,握紧那只手。手上的阳光消失了,舞动的精灵也消失了。我们站起来,远方的风景在格外清晰明了。
我在高岗下面,围着高岗走了几个圈。上面,你不会再出现了。那束阳光随着你的离去消失了,那个远方随着你的离去模糊了。我绕尽了曲折,还是回到这该死的原点。物是人非的悲哀,我还记得的无奈,你离去的现实,一一划破我的心。我忍住滴下的血,吞掉咬破的痕,告诉自己,过去不重要!
我还是没有再次登上那高岗。我离开了,就像你当初离开我一样的离开了,不留下一丝痕迹。阳光又出现在人世间了。它总是以最美丽温暖的样子出现,拨动的不是我寂寥的心,而是我破碎后又一次完整的心。
我知道,心碎了,就再也回不去原来的样子。我拼凑,我啕嚎大哭,也奈何不了心碎的事实。我忘掉了心碎,碎片们便各自回到原来的那些位置,虽然缝隙很多,但阳光,却可以从那里照进去。我知道,离开的人再怎么也回不到原来的美好,所以我洒脱放手。我发现,当我放下你的时候,我格外轻松、自在。
有什么是人生放不下的?父母会离去,恋人会离去,朋友会离去,子女会离去。在这个世上,我们本来就只是站在高岗上孤单的人们。一路上,那些陪伴我们的人会离开,但也会有别人陪伴,都是无可替代的。
我会站在另外一个高岗上,眺望更远的远方。当我到达那个远方时,又会有另一座高岗等我攀爬,而那时,我的远方又是另外一个远方。而你,只是证明我曾经抵达一个高岗的存在,再无别的意义。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读到这首诗,我才明白月亮在古人眼中是知晓人的喜怒哀乐的,她是个忠诚的聆听者,愿意听人们倾诉心肠,并守住秘密,绝不向他人透露。因此我喜欢赏月。
小学毕业那天晚上,我辗转难眠,我拿起手机,走到窗边,手机微弱的光线给黑暗的房间带来了些许光明。我抬起头,窗外初夏的晚风徐徐吹来,同学们也大都没有睡,都在同学群里发一些毕业感慨。这时“月上树梢头”,“人散深夜时”。我大有曲终人散的惆怅之感,而如钩又黯淡的月色默默地散发出淡淡的光,长而密的树叶遮蔽了它的银色光辉,月影斑驳。这时,我举起手机拍下在我窗前皎洁的月亮,并说:“今夜的月亮和平时似乎不太一样呢?”随后,大家都拍下了自家窗前的月亮,我想古人常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啊,我们虽然各自都在各自的家中,但我们都伴着同一轮明月,有着同样的离愁别绪呢。月亮是我们忠实的陪伴者啊!
我又不禁想起了那天的月亮。
那次期中考试结束了,我 那是十五月圆之夜,圆圆的月亮在广玉兰的映衬下显得更加清冷,它在转吗?它离我们多远呢?有广寒宫吗?真有玉兔捣药,吴刚砍桂树吗?我不由对它产生无限遐想。记得小时候,我不懂什么叫月亮,只知在十五那天夜里,它会变得圆溜溜的像个玉盘子,有个叫嫦娥的漂亮仙子住那儿。后来知道了卫星,才知道它从古至今守护着地球。
我在广玉兰的芳香中不由地停住脚步。我想那天上的月亮在今夜应不会感到孤独。因为有我陪它。忽的一下,一朵广玉兰在我面前悄然绽放,洁白地像个婴儿,也白得像个月亮。我深吸了一口香气,迷醉了。我仰起头,那月亮似乎也带着香气沉醉了,躲进了云层里,它是害羞了吧。
一阵风打破了我的回忆,也唤醒了那个会害羞的月亮,想起先前看过的一篇美文中的一句话:“回忆是从前发霉的窗,是窗外歪扭的树,是树下初生的花苞,是花瓣上悄无落下的雨,是雨后干净的天空,是天空中高挂的月亮”。时光荏苒,也许此后再不会遇见会醉的月亮。但是那轮明月会永远照在我的心头。伴我去到远方。
古人皆睹月思乡,予独怀恋过往。有月时很美,无月时亦很美,人生的道路曲折且漫长,相信陪伴着我的,不仅有月亮,还有明日的太阳。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而我最大的梦想,就是有一天可以带着这颗满怀着热情的心,一路远行,把一路上看过的风景烙印在心底。
第一站我们去荷兰吧,在春夏之际的时候去看看利瑟的郁金香花田。每年的春夏之际,荷兰阿姆斯特丹附近的库肯霍夫公园都像是一个绚烂的梦境。公园之中培育了上千种的郁金香,从浅紫到瑰紫,同样的色调,几十种深浅不一的紫色在同一片土地上盛开,倘徉在如此安宁而绚烂的美景里,恍如梦境,却又真实得让人感动万分。
然后我们去瑞典吧,那个被森林层层包裹的童话王国。瑞典的城市里也保留有大片大片的森林,你的屋前屋后随后都可能有小鹿跃过,冬天时管理人员会切大量的胡萝卜片撒在森林某处,帮助它们度过寒冬。在有阳光的冬日里,捧着一杯暖暖的咖啡,坐在明亮的落地窗前细细品读一本厚厚的外国名著,任阳光洒落在指间和身上,任思绪翩飞,回到中世纪的'欧州,谁又能说这样的日子不是美得像童话一样?
如果可以的话,我们再去一趟非洲吧,去领略一番那个带有原始气味的、略微有几分混乱的大陆。当车子开过繁茂的热带雨林,那旺盛的绿色生命簇拥着窄窄的蜿蜒的公路,高原的风将思绪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让人忍不住想要奔跑,颠簸的路,高耸的树木,恣意生长的城市与村落,国家公园里自由奔跑的羚羊和斑马……没有一个大陆如此慷慨地展现着它所拥用的一切,让人听见她流淌的血液和跳动的脉搏——除了非洲。
一定不能错过阿拉斯加。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创始人Henry Gannett说过一句话:“如果你还年轻,清远离阿拉斯加。太早领略至美的风景会令今后的人生索然无味。”大部分人为了看极光而选择冬天去阿拉斯加,可我认为阿拉斯加最值得去的季节是夏天。因为极光在别处也可以看到,但阿拉斯加夏季的美,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能领略到。如果你是户外爱好者,阿拉斯加的夏季会是天堂。野外露营、漂流、攀岩、攀爬冰川……你能想到的一切,阿拉斯加都有。愿有机会去阿拉斯加的人,都能拥用一个终生难忘的美丽旅行。
若你到过日本,有一样东西定会让你终生难忘。台场、横滨、神户,到处都可以看见大大小小的摩天轮。《蜂蜜与四叶草》里说,摩天轮是为了和心爱的人一起跨越天空而存在的。濑户内海边的摩天轮,在分不清是天空还是海水的蓝色画布的映衬下缓缓转动,时间仿佛就此停止。一望无际的大海和湛蓝的天空,在夜晚还可以泡在水里看星星。濑户内海的摩天轮如果是一个梦境,那么我宁愿沉醉其中,不再醒来。
一直很喜欢汪国真的这首诗:
“我背起行囊默默去远方/转过头身后的城市已是一片雪茫茫/我不想再过那种单调的日子/我像是一条鱼生活像鱼缸/我不知道远方有什么等着我/只知道不会是地狱/也不是天堂/没有人知道我是谁/自己的命运就握在自己的手掌/我不希望远方像一个梦/让我活得舒适/也活得迷茫/我希望远方像一片海/活也活得明白/死也死得悲壮……”
仿佛是与生俱来,“远方”这个词莫名就带着无穷的魔力。想要去到世界尽头,想要探索未知的世界,想要和远方来一场不见不散的约会。所谓的“冒险心”时时刻刻都在脑海里叫嚣翻滚,只等待与梦想中的国度一见钟情。
我们,去远方吧。
夕阳下的小院,总在故乡的梦里熠熠生辉……
很难想象会有一个恬静的下午,可以搬个小凳子在杨柳下望着远处酣睡的湖面发呆。那泥土中夹杂着草香,让我忘了自己。朦朦胧胧,熟悉而又陌生。似乎是……来自故乡的味道!
故乡,对我这个在城市里过惯了的孩子来说,就像带着甜味的棉花糖,当尽情地品尝之后,那嘴角的余香,总会随着粘在头发上细细的糖丝,在风的摇曳中一点点地融化。当我打开故乡的记忆宝匣时,总免不了忆起那两座小院,那两座夹着草香果香的小院。
奶奶家的小院,在屋后。似乎很难被人发现,却是幼时的我和伙伴玩耍时的天堂。推开小院的木门,一棵高大的栀子树映入眼帘。平日里不开花,六月一到,却浓香四溢,填满整座小院。那白色的栀子花很是惹人喜爱,不像桂花藏在叶隙之间,而是开得不让叶片露脸,整棵树像披上了白色婚纱的新娘。这时候,我们也知道了,栀子花脆弱,过一晚上,花就枯黄了,黄得让人心疼。
同样,栀子树后的菜畦也吸引着我。嫩嫩的青椒,绿绿的空心菜,这时也成了我的玩物。拿着青椒在地上画画,把空心菜插在头上。正玩得高兴,奶奶来了:“臭丫头,怎么把我的菜园折腾成这样?”边骂着边把我赶了回去。我呢,非但没难过,还偷着乐:真好玩。
说来也巧,外婆家的院子正好在屋前。那里的泥土一年四季都是松软的。院子不大,但对于嘴馋的我来说,可是一块宝地。桃树、苹果树、梨树、枣树,一年四季的果香总是飘满整座小院。常惹得一群伙伴驻足观看。个子高的拿来竹竿使劲的“嗦嗦”两下,果子就落地了。个子矮的就在下面接。外婆每次看见了,也不说,还让他们进屋里吃。我也不嘟嘴巴不让,因为每一次果子都是我吃得最多……
我笑了,思绪又回到了上次回故乡的时候。一进奶奶家门,奶奶就笑着迎了上来,去接我手中的袋子:“丫头,回来了。”正在做作业的妹妹从椅子上蹦起来,抱着我又是转又是摇,我扔下手中的行李,跟妹妹一起奔向屋后,栀子花开得正欢,妹妹摘了好多揣在我的衣兜里,惹得我一身的香……
奶奶硬留我吃了中饭,踏着正午的阳光,走到外婆的小院,比起原先多了些冷清,外婆病了,去了城里,果树的叶子都黄了,也无人顾及,没人给它浇水,施肥。我有些伤感,看着那曾经四季果香的小院,一个人在风中祈祷外婆安康。
空气中飘着熟悉的栀子花的香,初夏,在我所在的城市悄然而至了。我知道,远方的小院,依然很美……
“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人生在世,总是那样的短暂。过去一天,便少一天。或许,一晃眼,一辈子就那样过去了。那么,在这短短的一世中,我们应该怎样活呢?对于这个问题,或许每个人都会有不一样的回答。在我看来,我们不能只做生活的奴隶,而因做生活的主人,更应该着眼于长远,开阔眼界,憧憬远方。
我曾经梦想,我能游遍世界,看广袤的沙漠,领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风采;我曾梦想,去看宽阔的海洋,倾听海风的声音,沐浴沙滩独特的阳光。
我曾梦想,去看漫天的星星,是那种很亮很亮的星星。看他们在夜空中悄然流转,星罗棋布。我曾梦想,坐上硕大的热气球,去看不一样的天空,看飞鸟在旁掠过,看白云在旁飘逸飞扬。那时,我要去抓那白云,看天上的云儿抓在手中是什么模样。我要在天空中去寻找我的家乡,寻找我曾生活过的地方。
我曾梦想,登上泰山之巅。去领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英雄豪气。我曾梦想,去看桂林山水,看是怎样一番其美。泛一小舟,看是否有“如在画中游”的美感。我曾梦想,看遍这世间所有美丽的花儿,去欣赏花海的缤纷。我曾梦想,尝遍世间的美食,做一个幸福的吃货……
我知道世间有许多美好的东西。他们的存在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与憧憬。每一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憧憬。憧憬远方,憧憬我们所未知的世界。也正因未知,所以憧憬。
当然,如果我们不能努力的奋斗,那么梦想永远只是梦想,永远都不会变成现实。换个角度说,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无非是为了开阔视野,增长见识,陶治情操。无非是让我们有更好的生活,更好的资源,从而实现更多的梦想。然而,这一切都是马克图布(命中注定),我们注定不能达到真正的圆满。总有一些事情,我们是抱着遗憾的。因为,人的一生真的太短暂了。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可以阅读。“阅读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每一本好书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在书中,我们可以看见时代的变更,看见生命的更替,看见沧海桑田,物是人非,也可以看见一些全新的我们所未经发现的东西。我们可以看到书的世界有多么的奇妙,多么的广阔。同样,我们也可以看到我们所憧憬的远方。
憧憬远方,憧憬未来。有时,远方就在自己的心里。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用爱去体会。那么,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充满诗情画意的远方!
我有一颗不肯安生的心,当我叩响我的左胸,就在它往里一寸的地方,有一个存在,用它一次次温热的搏击告诉我:继续走,一刻不停地走,去你想去的那个远方。
有时风清云淡,即使是夜,也有明月朗照,我便将脚下的路看得分明。放学后有时我独自一人,路灯投下孤零零的影子。“嘿,朋友。”我向影子挥手致意之时,一举手一投足,都仿佛有了“对影成三人”的意境——我喜欢文字,常以此自娱。自己向往的远方大概是这样吧:我和日光,稿纸四散、水墨张扬,一切,付与这平凡却又将注定不凡的纸张——可是,且慢。
我固然艳羡李太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狂气,却只能对着自己普普通通的理科成绩叹息;我能凭读音拼写出许许多多英语生词,却不能像许多“学霸”一样与牛顿和他的定律相谈甚欢。于是就又多了那么多的不眠之夜啊:霓虹灯光水一样地泻下来,我正辗转难眠。我不停地问自己:这条路对么?这样走下去,真的能去往自己想去的远方么?
没有回答。我只能以苍白无力的字句一日日麻痹自己:“要坚强,一切都会好起来”,或是“最可怕的是比你聪明的人比你更努力”……念得多了,自己都觉得可笑。母亲说她不相信我的理科成绩只有这样,父亲却说:少年时当立少年志,遵从你的内心吧。如果觉得累了,干吗不停下来思考一下你到底想干什么呢?
原来有时,这条路上正有乌云笼罩。月光遁形时,我才发觉脚下的。泥泞。可有些路必须一个人走,有些荆棘只有自己去拔。我做过的英语阅读题说:澄清一池浑水最好的方法是顺其自然。我便安下心来,等那个最初的声音领我前行……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它说:接受自己,别让自己囿于对自己的成见中而裹足不前。
“要有最朴素的生活和最崇高的理想,即使明日天寒地冻,路遥马高层建筑。”我开始放得开,考试前不再思前想后,只求把握当下、尽力发挥。我把床头的字换成“每天醒来,都朝自己的远方又近一步”,极目远眺之时仿佛就看到了那个应许之地。我想走遍全球,那么我的远方从中国开始。我要扛着相机去凤凰,拍江南女子发间美得空灵而不经雕琢的流苏;工要背着画夹去墨脱,画一个无名的男了向雪山拜谒的庄严;我要抱着吉他去北京,在空无一人的地下通道唱一首古老的英国民谣……当然还有我最好用的笔和最顺手的本子,记下这一切,记下那些我爱着的土地、期待着的风景。我要我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我再也不要整天驼着背弯着腰像只可怜的虾米,我要永远骄傲地挺胸抬头,告诉自己,只要肯花时间在自己想做作的事上,你一样可以很出色。只要诚意正心地踩着脚下去远方的路,终会“守得云开见月明”。
很久之前我看到顾城的一段话:“一个彻底诚实的人是从不面对选择的,那条路会永远清楚无二地呈现在你面前。”这样的人啊,如同漫漫长夜中仍健步如飞的人,她心中惟有一个信念——那么走吧,背上行囊。不,不要让自己有累赘,只带上一支笔、一颗心。此生此世,朝远方去,我不回头。
远方是个什么模样呢?我想我已经有了答案。我正在走向远方。
远方不远,存于心中——金永康
仰望着繁星,享受着这无限的宁静,这夜空仿佛水中的月亮般,怎样伸手也触碰不到,遥不可及,几千年来,飞往太空一直是一个梦想,一个可望不可即的未知点。然而,几千年后的今天,这个梦想绽放了,在太空中留下了一串串人类的足迹。
远方,往往被视作一个未知数,一个比无底洞还要深,比丛林迷宫还要长的地方,故而许许多多对远方抱有憧憬的人逐渐都被现实的残酷扼杀于半路,终究与远方擦肩而过,其实,远方不远,它只是内心摸拟的一个世界,仅仅只要存于心中即可,每迈出一步,离远方不就更近一步吗?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一杯热酒洒在故土,带着两个人的约定,载着数万人的期盼,他启程了,黄沙漫天,烟尘忽起,他顶风前行,取经之路,凶多吉少,他奋铄石流金顾,远方似乎真的那么远,仿佛穷尽一生也走不完。求佛的决心终于磨灭了他的踌躇。多年重归,一声“御弟”未落,两眼早已湿润,模糊了视线,一路的风风雨雨好像就是一场梦,朝夕之间,两鬃已然斑白。远方啊远方,在数载的坚持与执着下,仿佛不那么远了。
边防的战火已经关系到汉朝的江山是否稳固,朝廷是否安宁,这时,她挺身而出,用自己的终身幸福与荣华富贵换取了汉朝几十年的安宁,上的战事已使她心生厌倦,爱国的热情已使她心潮澎湃。茫茫戈壁,漫漫旅途,她将最后一滴泪流在祖国的大地上,跟着队伍离去,匈奴们的热情像春风温和,暖了她冰冷的心,一句亲切的“瘀氏”,大汉朝与匈奴长年的友好拉开了序幕,纵使她身处异乡远地,但她的心仍然留在祖国,因为她明白,既然选择了远方,就要承担起一份责任。
既然选择了弃医从文,既然选择了光明的远方,他就要付出代价,尖锐的文笔像锋利的刀子一样,在荆棘丛中斩出一条道,在黑暗中划破一道光亮的划痕。有了反抗,必然会有压迫,然而,于他而言,即使碰壁了,即使牺牲了,最起码,光明的远方已经开出了通道,那无情的批判必将给黑暗的封建主义致命的打击,他安息了,因为走了这条路,就一定会有许多挑战,经历许多磨难,不过这值得。
远方就好似一场梦,你期待着这场梦美好,也害怕这场梦太可怕,太长久,从而踌蹰不前,其实远方并不遥远,就在我们心中,它意味着坚持与执着,责任与担当,勇气与光明,就像人生,你就远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如若我们将远方视为下一秒,它还会远吗?如若我们将过多方存于心中,还有什么会畏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