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专业练声札记(精选3篇)
1.练声的时间和地点
一般都认为早晨练声比较好,实际上练声时间的选择和练声效果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要能把它作为正常作息安排的一部分,天天去练,不间断就可以了。如果早晨刚睡醒,先别急于练声,更不要做完剧烈运动后练声,这两种情况对于声带有损害。对于初学者来说,练声时间尽量短一些,比如说每次15到20分钟就可以了;次数可以多几次,每天练上2到3次为好,逐渐地随着嗓子承受能力的提高,可以逐步加强时间和减少次数。
地点选择在较为安静的地方,初学者可以找个有墙面的地方,面对墙面练习。天气不好气温比较低的时候,应该选择在适当的室内场地练声。
2.练声状态和情绪
练声状态是积极主动的,但不是急于求成的。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每次练声要解决的问题。但是每一个时期,最好是有意识地解决一个、两个存在的主要问题,千万不要贪多。情绪上,暗示自己的声音很动听,练声是为了愉悦自己,是为了感染受众,保持兴奋、轻松的心情。练声时带面小镜子,一来随时观察发声器官的位置,二来作为电视播音员或者是节目主持人,还需要进行面部表情的练习。
3.练声顺序与内容
(1)热身运动:气泡音和口部操。
(2)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胸腹联合式呼吸法。可以选择发单元音的延长音和数数练习气息。发声时从中声区,也就是自己习惯的发声区域开始。作为基本练声阶段,慢慢地向高向低进行扩展,速度不宜过快,力度不宜过强,气息要求饱满稳实有依托,共鸣点要求要适中,共鸣要集中。整个练声过程以及每一次练声,都应该由中到高,由中到低,由弱渐强,特别要注意声音高强以及低弱的时候气息的控制。
(3)练习字词和绕口令。内容要针对每一个人自己的情况,去解决声母发音部位或者是发音方法上存在的毛病。解决韵母发音的时候,舌位的高低前后、唇形的圆展以及字调调值上存在的问题,需要经过长期反复的练习以改变发音器官的反应习惯,建立正确的习惯。
(4)练习带有一定感情色彩的片断或短文。结合不同感情色彩的内容,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地播读,体会情、声、气的结合。
4.学会保护嗓音
保护嗓音和科学练声同等重要,不仅说话时要保护嗓子,生活中还要养成良好习惯。
(1)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尤其是刚睡醒的时候,不要发过强、过高的声音。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之后,嗓子才能进人工作状态。
(2)不吸烟,不饮酒,少吃生冷油腻的食物。尽量少吃刺激性食物,如:蒜、辣椒等等。
(3)每天用淡盐水漱口,有消炎作用。
(4)坚持锻炼身体,预防感冒。
(5)一旦嗓子不舒服,及早就医。如果是我们的发声器官有了疾病还坚持发声,不但没有效果,只会造成发声器官的损伤。
(6)变声期及女生在经前及经期,不宜练声。
练声的时间
大多数人都将练声的时间放在早晨,迎着清晨的阳光,呼吸新鲜的空气进行练声的确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也值得提倡。但是,有一些上进心强,急于进步的同学,专门设定了闹钟在很早的时间,甚至天还未亮,睡眼惺忪就起来练声。这样的精神非常值得赞扬,但是这样的做法却有一些值得商榷。
练声这样的方式最早是起源于古代戏曲,戏曲艺人为达到精湛的演技必须不断锤炼自己的声音,而且大部分唱段都是来源于师父的口传心授,没有教科书作为依据,这也要求他们在每天的练习当中苦背唱词,过去的教戏师父可不像现在的播音老师这般慈眉善目,一有错误便会被师父喝斥鞭打,这一代代的名角都是被“打”出来的,学员每天也不是以学习为主,更多的是要打下手,干杂活。“早起练声”这一习惯便是从那时流传下来的。
那么古代艺人为什么要选择早起练声呢?因为唱戏对于他们来说是养家糊口的工具,白天或者晚上的时间,是这些艺人们跑堂口、唱庙会挣钱的时候,这当中绝对没有多余的时间让他们去“练声”,而是在登台之后那第一嗓子就必须先声夺人,唱一个满堂彩,不然就砸了饭碗。而对于今天的同学们而言,并没有这样的生活压力,也没有那样恶劣的学习环境。我们并没有必要强迫自己在一个非常早的时间起来练声。
因为这样做非但不能达到预期目的,而且对嗓子也是有害的。我们的嗓子需要保养,而保养嗓子最好的方式有三个:充足的睡眠,科学的用声,饮水。声带在没有得到充分休息的情况之下,被强行唤醒进行工作,长此以往,会造成声带的损伤。所以先保证充足的睡眠,再进行练声,也是磨刀不误砍柴工。至于时间,其实早、中、晚均可,重要的是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笔者曾有幸与一位播音大师交流练声。他说:“我从不天天练声。”在我愕然之际,他说道:“我时时练声,分分练声,秒秒练声。”这句话的意思在于,他在平时都是运用科学的用声方式在进行语言表达,是“带着功”在说话,这样,高规格的用声方式和语言表达便成为了一种生活常态,语言时时都在被锤炼。
当然这是在他本人的语言功力原本就已炉火纯青的前提之下。初学者或者年轻的同学在平时科学用声的前提之下还是应当坚持专门练声。
练声的作用
关于练声的作用大体有两种论调,即“练声无用论”和“练声万能论”。练声无用论主要是来自于一些非播音专业出身的主持人,因为他们自己原本就未接受过系统的播音训练,而自己却已经在播音的岗位上工作,有的做的还不错,所以觉得声音没有必要进行特殊训练,语言表达“不学而能”。练声万能论主要来自一些初学播音的年轻学员,他们往往对播音艺术充满向往,并且有着崇高的理想与目标,所以希望通过练声的方式来使自己的声音不断完善,或者达到某一个自己心目中偶像的声音。这两种论调都是有失偏颇的。
练声既不像一些人认为地那样一无是处,也不是另一些人认为的灵丹妙药。但它确有其极大的作用。对于成熟的播音员来说,练声的作用在于唤醒发声器官,保持声音状态。每一个人每天醒来之后,身上的各个器官都是渐次苏醒的,人在刚睡醒的时候,势必从事不了过于激烈的运动,因为身体并不在最积极的状态。声带也是一样,所以通过练声,对声带进行唤醒,有助于一天都保持一个良好的声音状态。对于初学者来说,练声的作用在于巩固正确的用声方式,同时对声音起到一定程度的美化作用。要注意的是,这里说的美化,绝不是改变一个人的声音。一些初学者总是希冀通过练习达到某一种声音,这样的说法是缺乏科学依据的。人的语音由四要素组成:音高、音长、音强、音质。音质就是一个人的音色,是一个人之所以区别于他人的声音特征,除了进行外科手术之外,它是无法改变的,因为它是由声带的长短、厚薄、宽窄来决定的,它是“天赋”的。所以有人说播音专业“三分在练习,七分在天赋”并非没有道理。这也是很多练声无用论者的一个“论据”。然而他们却忽视了,语音四要素当中,另外三个要素音高、音长、音强却是完全能够通过练习去改善的。声音作为语言表达的载体,并不是非得要“天籁之音”,关键是要有声音弹性,这样才能能承载感情,我国播音界许多优秀的播音员本身的音质并不是太好,但是却播出了无数脍炙人口、感人至深的作品,他们的语言表达应当是我们学习和模仿的楷模,而绝不是声音。
练声的方法
练声的方法有很多种,不同的学校,练习的手段以及练习的材料应该都不太一样,但是方法再千差万别,核心思想却应当是一样的。有一种非常不好的练习方法就是练声过程当中过于重视吐字和发音的机械练习,而忽略了情感的表达,这是一个极大的误区!
练声仅仅是一种手段,它的终极目的是帮助练习者完善今后的语言表达。而一个人的语言表达只有真挚、鲜活、充满情感,才能够被别人所接受和喜爱。如果在练习过程当中就只有固定腔调和机械念字,那如何保证之后的语言表达能够丰富多彩?
播音要以“情”字为核心,练声也是如此。面无表情地念“祖国伟大,山河壮丽”或者微笑着念“暴跳如雷,怒发冲冠”都是违反语言表达规律的,即便这几个音发得再标准,气息用得再足,也是无法达到“音准”这个标准的。所以,我们提倡在练声当中运用“暖声”,就是时时刻刻都是带有情感,要见字生情,将文字的“色彩”表现出来。即便是练习的时候数数,也是可以念出感情来的。
“鬼子来了,一、二、三、四……”
“解放军打鬼子了,一、二、三、四……”
这样两种场景,在数数的时候应该是完全不同的情感表达。
如此,在练声当中,既练了吐字发音,又练了语言表达,才是真正行之有效的练声方式。
PS:补充一点,有人把练声说得神乎其神,一些稀奇古怪的练声方式特别容易误导年轻的同学。再次提醒,任何与正常呼吸与说话相去甚远的播音练声方式,都是不太可取的。总而言之,播音是话筒前弱控制的语言艺术形式,咱们要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情”上,声随情动,气随请走。
“不”的变调练习
不安 不才 不吝 不等 不断 不犯 不恭 不管 不比 不测 不错 不选 不对 不凡 不苟 不光 不必 不曾 不单 不定 不乏 不妨
不够 不轨 不便 不成 不但 不端 不法 不忿 不顾 不过 不和 不仅 不堪 不良 不免 不行 不胜 不同 不暇 不幸 不朽 不用
不中 不会 不禁 不可 不利 不妙 不忍 不时 不图 不详 不休 不厌 不已 不足 不济 不久 不快 不料 不怕 不如 不适 不畏
不消 不许 不扬 不只 不然 不见 不拘 不愧 不论 不平 不克 不爽 不惜 不行 不逊 不要 不致 不在 不成材 不成文 不连累
不道德 不得已 不定根 不规则 不名誉 不送气 不成器 不大离 不得劲 不等号 不动产 不过意 不相干 不成话 不倒翁 不得了
不等式 不见得 不起眼 不像话 不锈钢 不周到 不要紧 不自量 不由得 不打自招 不共戴天 不管不顾 不哼不哈 不计其数
不见经传 不可开交 不可一世 不劳而获 不谋而合 不言而喻 不遗余力 不约而同 不知所措 不置可否 不上不下 不前不后
不大不小 不清不白 不动声色 不尴不尬 不寒而栗 不即不离 不假思索 不可救药 不可思议 不毛之地 不学无术 不义之财
不足为训 不知所终 不着边际 不左不右 不和不坏 不多不少 不慌不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