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由节俭败由奢演讲稿【实用三篇】

成由节俭败由奢演讲稿(精选3篇)

成由节俭败由奢演讲稿 篇1

唐朝诗人李商隐曾在他的《咏史》中将国家的兴亡概括为“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那么什么是勤俭?勤俭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节约便士,英镑自来”,是陶潜的“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是周总理那一件满是补丁的睡衣。而什么是奢侈?奢侈是商末纣王的“酒池肉林”,是夏桀的骄奢无度,是秦始皇嬴政的万里阿房。纵观历史,有哪一个国家不是依着勤俭节约立国,有哪一个人不是靠着勤俭节约而成功的?

北宋杰出的史学家司马光在他的《训俭示康》中认为:“俭,德之共也;奢,恶之大也。”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孔子也曾说过:“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意思是说:奢侈,就会显得骄傲;节俭,就会显得鄙陋。与其骄傲,宁可鄙陋些。由此可见,勤俭节约是中国人的一种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整个人类,要想生存,要想发展,要想进步,都离不开勤俭节约这四个字。可以说修身、齐家、治国都离不开勤俭节约,诸葛亮把“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为“修身”之道;朱子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当作“齐家”的训言;以“厉行节约,勤俭建国”为“治国”的经验。一个人的成功是因为勤俭节约,一个国家、民族的成功更是因为勤俭节约。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财富的积累,有人就忘记了勤俭这一美德,反而挥霍无度,铺张浪费。前段时间在南宁出现了“最牛生日宴”这一事件,中学生王某的父亲在豪华酒店为其儿子举办极尽奢侈的生日宴,大摆20桌每桌8000元的宴席,还在空中升起24个大氢气球和长条幅,长条幅上是众多单位和企业为王某送去的生日祝福。这一事件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人们纷纷谴责这样奢侈浪费的行为。这类现象在中国日益频繁,造成的社会影响是极其恶劣的。我们必须唾弃这种行为,努力培养勤俭节约的习惯,才能够拥有发展的潜力,我们个人才能取得成功,我们的国家才能立于世界之林。

10月31日是世界勤俭日,但是勤俭并不仅是那一天的行为。作为中学生,我们更需从一点一滴做起。我们不需要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要我们留意关注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好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勤俭节约就不会只是一句口号,也不会只是一句空谈。我们可以将用过的草稿纸和废弃的塑料瓶子收集起来回收,可以在使用水性笔时“少买笔,多换芯”,可以在每次离开教室时留意关闭每一盏灯,离开宿舍时关好每一个水龙头……这些都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事,只要每个人都留意观察,都可以把它们做好,都可以实现勤俭节约。

水滴石穿,聚沙成塔。让我们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摒弃骄奢,拒绝浪费,从今天开始,以勤做事,以俭生活,让自己的人生在勤俭中走向充实,走向成功!

成由节俭败由奢演讲稿 篇2

资源在枯竭,能源在短缺,大自然在哭泣——浪费或许就是一刹那。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是我们从小念到大的古诗,而我们又真正做到勤俭节约了吗?历史上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个统计报告。

在学院食堂中,你是否有过将只吃了几口的包子扔到餐桌上?是否将饭菜吃几口就倒掉?……一位同学调查中发现,平均五位同学就有一位要倒掉小半碗饭菜,倒掉三分之一饭菜的同学更多。一顿饭下来会装满好几个泔水桶。看着满桶满桶的剩菜剩饭,实在令人感到可惜。食堂里的浪费皆是有目共睹的。我们在浪费的同时,有想过这世界上一些地方每天饥肠辘辘的人们吗?资料显示全球每天有将近两万五千人死于饥饿,其中百分之五是5岁以下的儿童,饥饿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我们是否应该深思呢?

而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现象我们并不少见:多台电视机同时开,多个电脑同时用;电视没看时不切断电源,长期处于待机状态;几十上百瓦的白炽灯同时开好几个;饮水机24小时运作;打开水龙头哗哗一放就是好几分钟,等到热水出来了,才慢悠悠地洗漱。摸着良心说,以上的情况我们有多少时候遇见过。也许是不经意的一瞬间,也许是不起眼的一伸手。物质就这样被我们浪费了,我们又是否应该忏悔呢?

地球母亲在哭泣,面对司空见惯的浪费,我们是否应该做点什么?

浪费或许是一刹那,而节约也仅仅是举手之劳。

对此,我倡议:勤俭节约,从我做起!

成由节俭败由奢演讲稿 篇3

勤俭是一切美德之源。清末中兴之臣曾国藩曾经说过“无论是大家还是小家,士农工商,勤俭节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可见,勤俭是修身养性、成就事业的基本前提。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行船靠掌舵,理国靠节约,周总理躬行节俭,始终是人民的楷模。

周总理的饮食清淡,每餐一荤一素,从不浪费一米,一片菜叶。国务院经常召开国务会议,会议过午还不能结束,食堂便做出工作餐。总理规定工作餐标准是“四菜一汤”,饭后每人交钱交饭菜票,谁也不准例外。总理吃完饭,总会夹起一片菜叶把碗底一抹,把饭汤吃干净,最后才把菜叶吃掉。吃饭时,偶尔掉在桌上一颗饭粒,马上拾起来吃掉。有人对他如此节俭感到不解,总理说:“这比人民群众吃得好多了!”三年困难时期,总理和全国人民同甘共苦,带头不吃猪肉、鸡蛋,不吃稻米饭。一次,炊事员对他说:“你这么大年纪了,工作起来没黑天白日的,又吃不多,不要吃粗粮了!”总理说:“不,一定要吃,吃着它,就不会忘记过去,就不会忘记人民哪!”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一生无私,始终做人民的公仆。他让无数外国记者瞠目结舌,他也让人民的泪水洒满了十里长亭,他身上的节俭之光将光耀千秋!

俭能立名业,奢必随落败,司马光勤俭节约,心独以朴素为美。

司马光不仅对史学有卓越的贡献,而且以远见卓识,精心教育下一代,又深刻地分析了何以要节俭的道理。看似信笔写来,却条理清晰。他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饥”而矣。何以要“俭素”?司马光以丰富的史实作了论证。例如,“石崇以奢靡夸人”,便引来了杀身之祸。司马光从这些史实中得出结论:讲奢侈者,“居官必贿,居乡必盗”,必然落得个“败家丧身”的下场。司马光还举了许多正面的事例,讲明节俭是“大贤之深谋远虑”。

无论从强国还是从育人出发,都要力戒奢侈,崇尚节俭,这是中华民族流传下来的美德。

古人云:“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国每年在“舌尖上”的浪费数量巨大,至少有八百万吨食物蛋白和三百万吨脂肪被白白丢掉,着实让人心痛。俭开福源,奢起贫兆。由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勤俭建国家,永久是真言。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