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红军长征的朗诵稿子(精选9篇)
有一首诗曾这样写道:“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首诗,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主席--毛泽东在长征后写下的《七律·长征》。
1934年10月,中央工农红军开始长征。路上,红军翻越五岭,跨越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1936年10月,完成了两万五千里的长征……
可是,红军战士们并没有向困难低头,而是把这看成是平平常常的事。战士们在长征中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真正体现出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和大无畏精神。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举世无双的壮举,他像一条永远铭刻在地球上的红飘带,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象征。
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也好比长征,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的突围,我们要心怀自己的梦想,勇敢,坚韧地走下去……
金色的稻草
一旦编打成草鞋
谦卑的谷穗
就与粮食绝決而别
孤独的上路了
那些崎岖
那些冬天里的记忆
唯有匆忙的草鞋
温暖着红军
和结冰的脚印
你会发现
它们悲壮的泪水
经历了太多的路程后
又重新长出了
黄金一般的种子
赤水丙安红军渡口
许许多多上个世纪倒下去的魂魄
一直醒着
企盼同伴一路向北
在播撒光明之时
也播撒自己那份光明
几只小舟 将千军万马驭向对岸
白晃晃的撕杀 血流成河
把两岸 山的眼睛都哭瞎了
今天 这些魂魄早己变成古怪的石头
尽管还孤单地爬在河岸
但却 一直未向黑暗臣服
爱的泉流一直在赤水河奔涌
他们的魂
在纵情的撩拨 两岸森林的歌唱
来这里的人们
唱着歌谣 跳着舞蹈
各自幸福地活着
而一些真正的继承者们
反而迟迟不来 祭奠
沿岸先辈们遗失他乡的亡灵
他们应该是最听父母话的一群人
早该来拾掇 几乎快风化尽
散落在两岸 先辈们的白骨
长征是革命历史上举世无双的伟大壮举,因为要挽救革命危机,实行了一次战略大转移,长征从1934年10月正式开始了!
在长征期间,最艰苦的要数爬雪山,过草地了,战士们不光要在国民党从地上到空中的围追堵截,走一路打一路,还要在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下走过草地、爬过雪山。
在草地上没有路标,战士们倒下的身躯就是路标,在荒芜人烟的草地上,到处都是“吃人”的泥潭,可战士们硬是以一种为国献身的精神,顽强地走过了草地,一路上到处是倒下的战士。
在雪山上是零下二三十度,因为太冷了战士们必须动起来,如果不动的话,循环的血就会停止流动,你将被冻死在这冰山上,每天战士们都要八、九个人挤在一床薄被上,脚趾露在薄被外面,早上你一起床,脚和手已经坏死,一走路,你发现自己的脚趾断了。就这样,到了胜利会师时,20万人只有5万余人了!
我知道战士们身边的环境是多么苦!我们美好时光来得多么不容易啊!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好好学习,建设好祖国,报答红军战士用鲜血换来的幸福和平的生活!
八十年前 一群衣衫褴褛的士兵
用淌着血的双脚 走完了两万五千里
八十年前 一支疲惫不堪的军队
用坚强的毅力 横跨了十四个省份
他们的壮举 可以与斯巴达克斯
奴隶起义相媲美 却更加辉煌和悲壮
他们就是红军将士 是老天派来的
菩萨兵 救苦救难的大救星
在十送红军的歌声中 瑞金流下了热泪
乡亲们拉着红军战士的手 依依不舍
在湘江边 一场炼狱般的悲壮突破
这支军队在血雨腥风中 傲然挺立
爬雪山 那是一群英雄的不朽雕像
过草地 草根树皮充饥皮带当干粮
陕北高原敞开胸怀 接纳了勇士
延安 见证了红军在浴火中重生
这是一段史诗 是衣衫褴褛的胜利
这是一曲英雄交响曲 是土包子的歌
毛泽东 一位不拿枪的统帅
在窑洞里 导演出人民战争的波澜壮阔
这就是红军致胜的法宝 人民支持
这就是红军不败的秘籍 信念奇迹
传承红军的精神 继续新的长征
去实现 伟大的中华复兴的中国梦
金色的稻草
一旦编打成草鞋
谦卑的谷穗
就与粮食绝決而别
孤独的上路了
那些崎岖
那些冬天里的记忆
唯有匆忙的草鞋
温暖着红军
和结冰的脚印
你会发现
它们悲壮的泪水
经历了太多的路程后
又重新长出了
黄金一般的种子
《八月的草根》
当仅有的干粮
喂养了夏天
最后一片饥饿的黄昏
握枪的手
就深入草的根部
让尚存的苦涩之水
蛇一般的
穿行在饥渴的腹腔
和草木对话
便有了食物的芳香
而深处的草根
看到了人间生死离别
忧伤喊成一片
八月的草根
与丰满的粮食无关
却以粮食的归宿
进入了人的疲惫之身
和单纯的草地之恋
这谦卑的植物
在民族危难时刻
流出了心酸的眼泪
“捐躯赴国难,视死念如归”,当我读到《中华传统美德格言》这句格言的时候,我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行军二万五千里红军战士。我会想到: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自古以来,中华传统美德就深深熔铸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之中。今年是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其实“长征是宣言书,和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当年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之后,毛泽东同志曾就长征作过如此精辟的总结。80年过去了,长征精神依然鼓舞着我们每一个人。
在我眼里,红军能完成“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的长征,每一位红军将士都是英雄好汉。要是没有长征,就不能保存我们的党、我们的人民军队和平共处革命根据地,就不会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胜利,不会有新中国,更不会有现在改革开放的成就。
长征,它是一次当年令全世界震惊的行动,中国工农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没有饭吃也是很平常的事,为了生存,他们吃草根,啃树皮,有多少英雄好汉牺牲在那荒无人烟的草地和那皑皑白雪中。最终,二十万大军只剩下廖廖三万人马,他们都是靠着顽强的生命力和意志而活了下来。
在长征途中,常发生一些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就拿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丰碑》来说,文中的军需处长在过雪山的时候,把棉衣让给了一位小战士,带着安祥的微笑死去了。他身为军需长,如果他没有棉衣穿,他可以去取,但他没有那样做,因为他为了让别的战士能穿上暖和的棉衣,正是这种精神,舍己为人团结互助的精神,鼓励着红军走完了长达二万五千里的艰难之路。他们自己不吃,让给战友吃,他们不穿,让给战友穿。有困难,大家齐心协力地解决。比如爬雪山,那些身强力壮的战士有能力爬过那终年积雪的雪山,但他们没有独自爬过去,而是和老了、病了的战友一起手拉手,肩并着肩,一同爬过了雪山。
因为有了红军战士那种精神,长征才能成功,长征成功就让革命有了一次历史性的转变,我们才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乌蒙磅礴走泥丸”,那是诗家眼中的意境,其实,乌蒙山绵延几千里,山,像山一样挺拔,谷,像谷一样深幽。在这苍凉的乌蒙山中,总有稀稀疏疏的人家星子般撒落在山脊沟壑;总有早茶晚饭的炊烟从山林深处袅袅升起;总有撩拨人心的山歌在如织的山路上飘荡;总有呼儿唤女的山音从这山到那山。
当你来到乌蒙高原上,你就会领略到乌蒙山平仄无常的山韵;当你走近乌蒙山人家,你就会读懂我们乌蒙山人家悲壮而艰辛的历史。
乌蒙山人硬把自己的执着嵌在这刻骨铭心的关山之上,在一山一峰之间捕捉着微薄的希望,耕耘着瘦瘦的柴米油盐,收获着质朴的福禄寿禧,一代又一代,前仆后继。
在这望而却步的山梁上,乌蒙山人倚山而居,住在愚公移山的神话里,凭着山里人的坚韧,一锤一钻,硬把嶙峋的山石凿成石材,把自己的住宅垒得结结实实,又用山煤煅烧石灰,把住房的里里外外粉刷得亮亮堂堂。
在这荒芜的山坳里,乌蒙山人一镐一锄,撬出些碎布一般大块小块的山田山地,种植些土豆荞麦、玉米高梁,喂着些肥胖的大猪,腌制些美味的腊肉,一年吃到头。偶然有几点带子似的山田,引得山涧的灌溉,让那白花花的大米也闯进这山寨子里来,丰富了山里的日子。
我们乌蒙山人靠山吃山,靠着这无数的大山、肥美的山草,养得牛羊肥、骡马壮;乌蒙山人就靠着这无数的大山,营造万顷林场,种植经济林果,使厚重的乌蒙山直观地体现价值。
我们乌蒙山人靠水吃水,乌蒙山的水,清纯婉丽,我们就靠着这淙淙溪泉,净化出“乌蒙山纯净水”,远销到城市、乡村的千家万户;乌蒙山人就靠着这涓涓细流,在依山旁水这地,构筑土石堤坝,酝酿“高峡出平湖”的诗情画意,养肥了自己的鲜鱼活虾,点亮了一个个乌蒙特色的水电站,驱逐了油灯照明的历史,带动了几多冰箱电视,使山沟沟里的生活也摩登起来。然后,化成清清溪流,轻歌曼舞般流进田间地角,把稻麦蔬菜的笑声摇得盈盈四溢;淌过村寨,把山乡的形象漂洗得清清白白。
厚重的乌蒙山,养育了厚道的乌蒙人,铸就了乌蒙人山一般坚毅的个性。
我们乌蒙山的男人,顶天立地,野气实足,有一肚子力气,提得起,放得下,用硬帮帮的黑脊梁,擎起了这荒山野岭的一片天。
我们乌蒙山的女人,勤劳能干,挺起一副壮实的身板,用一双高原女人的大手,挥一把汗水,在深山里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湖。
我们乌蒙山人。钟爱大山,站着,像大山一样挺拔,趟下,像脉一般浑厚。
我们乌蒙山人,和乌蒙山川同在,活着,珍爱自己的大山,死了,也要扑向自己挚爱的青山!